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理科)(1)

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理科)(1)

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理科)(1)
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理科)(1)

空间几何体题型与方法归纳(理科版)

一、 强化训练

(一) 选择题

1.定点P 不在△ABC 所在平面内,过P 作平面α,使△ABC 的三个顶点到α的距离相等,这样的平面共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P 为矩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且PA ⊥平面ABCD ,P 到B ,C ,D 三点的距离分别是

5,17,13,则

P 到A 点的距离是 ( )

(A)1 (B)2 (C)3 (D)4

3.直角三角形ABC 的斜边AB 在平面α内,直角顶点C 在平面α外,C 在平面α内的射影为C 1,且C 1 AB ,则△C 1AB 为 (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以上都不对

4.已知四点,无三点共线,则可以确定( )

A.1个平面

B.4个平面

C.1个或4个平面

D.无法确定

5. 已知球的两个平行截面的面积分别为5π和8π,它们位于球心的同一侧且相距是1,那么这个球的半径是( ) A.4 B.3 C.2 D.5 6.球面上有3个点,其中任意两点的球面距离都等于大圆周长的6

1,经过3个点的小圆的周长为4π,那么这个球的半径为( ) A.43 B.23 C.2 D. 3

7.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被以A 为球心,AB 为半径的球相截,则被截形体的表面积为( )

A .45π

B .87π

C .π

D .4

8.某刺猬有2006根刺,当它蜷缩成球时滚到平面上,任意相邻的三根刺都可支撑住

身体,且任意四根刺的刺尖不共面,问该刺猬蜷缩成球时,共有( )种不同的支撑身体的方式。

A .2006

B .4008

C .4012

D .2008

9.命题①空间直线a ,b ,c ,若a ∥b ,b ∥c 则a ∥c ②非零向量c 、b 、

a ,若a ∥

b ,b ∥

c 则a ∥c

③平面α、β、γ若α⊥β,β⊥γ,则α∥γ ④空间直线a 、b 、c 若有a ⊥b ,b ⊥c ,则a ∥c

⑤直线a 、b 与平面β,若a ⊥β,c ⊥β,则a ∥c 其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 )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①②⑤ D .②③⑤ 10.在正三棱锥中,相邻两侧面所成二面角的取值范围是( )

A 、3

π

π(,) B 、23

π

π(

,)

C 、(0,2π)

D 、23ππ(,)3 11.一正四棱锥的高为22,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为45°,则这一正四棱锥的斜高等于( ) A .26

B .23

C .43

D .22

12.以正方体的任意三个顶点为顶点作三角形,从中随机地取出两个三角形,则这两个三角形不共面的概率为 ( )

A .

367385 B . 376385 C .192385 D .18

385

1—12解答

1.【答案】D 解析: 过P 作一个与AB ,AC 都平行的平面,则它符合要求;设边AB ,BC ,CA 的中点分别为E ,F ,G ,则平面PEF 符合要求;同理平面PFG ,平面PGE 符合要求

2.【答案】A 解析:设AB =a ,BC =b ,PA =h ,则a 2+h 2=5, b 2+h 2=13, a 2+b 2+h 2=17,∴h=1.

3.【答案】C 解析:∵C 1A 2+C 1B 2

4.【答案】C.解析: 因为无三点共线,所以任意三个点都可以确定

平面α,若第四个点也在α内,四个点确定一个平面,当第四个点在α外,由公理3知可确定4个平面.故选C.

5.【答案】B 解析: 如图,设球的半径是r ,则πBD 2=5π,πAC 2=8π,

∴BD 2=5,AC 2=8.又AB =1,设OA =x. ∴x 2+8=r 2,(x+1)2+5=r 2.

解之,得r =3 故选B.

6.【答案】B 解析: 设球半径为R ,小圆半径为r ,则2πr =4π,∴r =2.如图,设三点A 、B 、C ,O 为球心,∠AOB =∠BOC =∠COA =3

,又∵OA =OB ∴ΔAOB 是等边三角形

同理,ΔBOC 、ΔCOA 都是等边三角形,得ΔABC 为等边三角形. 边长等于球半径R ,r 为ΔABC 的外接圆半径. r =33AB =3

3

R R =

3

3

r =23 ∴应选B.

7.【答案】A .解析:S=41

π·12×3+81×4π·12=4

5π。

8.【答案】B .解析:当有n 根刺时有a n 种支撑法,n = 4,5, 6,… ,则a n+1=a n +3-1=a n +2或a n+1=a n +4-2=a n +2,∴{a n }n = 4,5,6,…, 为等差数列,∵a 4 = 4∴a n =2n -4,A 2006=4008 。

9.【答案】C .解析:由传递性知①②正确;由线面垂直性质知⑤正确;由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三坐标平面关系否定③;三坐标轴关系否定④。

10.【答案】A .解析:法一:考察正三棱锥P –ABC ,O 为底面中心,不妨将底面正△

ABC 固定,顶点P 运动,相邻两侧面所成二面角为∠AHC.

当PO →0时,面PAB →△OAB ,面PBC →△OBC ,∠AHC →π 当

PO →+∞时,∠AHC →∠ABC=3π. 故3

π<∠AHC <π

,选A.

法二:不妨设AB=2,PC= x ,则x > OC =3

32.

等腰△PBC 中,S △PBC =2

1x ·CH =2

1·2·

?-1x 2CH =2x 1

12-

等腰△AHC 中,sin 2

x

1

121CH

2AC

2AHC -=

=∠

由x>3

32

得2

AHC sin 2

1∠<<1,∴3

2

2

AHC 6

π?π<∠<π<∠AHC <π.

11.【答案】B .解析:由已知得底面对角线的一半为22,所以底面边长的一半等于2,由勾股定得斜高为222)22(+.

12.【答案】A 解析:此问题可以分解成五个小问题:

(1)由正方体的八个顶点可以组成3856c =个三角形; (2)正方体八个顶点中四点共面有12个平面;

(3)在上述12个平面中每个四边形中共面的三角形有244c =个;

(4)从56个三角形中任取两个三角形共面的概率243561218

358

c p c ==;

(5)从56个三角形中任取两个三角形不共面的概率,利用对立事件的概率的公式,得18367

1;385385

P =-

=故选A . (二) 填空题

13.在三棱锥P —ABC 中,底面是边长为2 cm 的正三角形,PA =PB =3 cm ,转动点P 时,三棱锥的最大体积为 .

14.P 为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PA 、PB 、PC 与平面ABC 所的

角均相等,又PA 与BC 垂直,那么ABC ?的形状可以是 。①正三角形②等腰三角形③非等腰三角形④等腰直角三角形

P

A

B

C

H

O

15.将边长为3的正四面体以各顶点为顶点各截去(使截面平行于底面)边长为1

的小正四面体,所得几何体的表面积为_____________ .

16.如图,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棱长为 1,点M 在A 上,且

AM=3

1AB ,点

P 在平面ABCD

上,且动点P 到直线A 1D 1的距离的平方与P 到点M 的距离的平方差为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Ay 中,动 点P 的轨迹方程是 . 13—16解答

13.

。3

62cm 3.解析:点P 到面ABC 距离最大时体积最大,此时面PAB ⊥面ABC ,

高PD=22cm .V=3622244

331=

???3cm . 14.由题意可知ABC ?的外心在BC 边的高线上,故一定有AB=AC 选(1)(2)(4)。 15.37

.解析:原四个顶点截去后剩下截面为边长为

1的正三角形,而原四面体

的四个侧面变为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其表积为 374

3

64434=??+?

. 16.9

13

22-=x y 。解析:过P 点作PQ ⊥AD 于Q ,再过Q 作QH ⊥A 1D 1于H ,连PH ,利用三垂线定理可证PH ⊥A 1D 1. 设P (x ,y ),∵|PH|2 - |PH|2 = 1,∴x 2 +1- [(x 1

3

-)2+y 2] =1,化简得9

13

22-=x y .

(三) 解答题

17. 已知ABCD ,从平面AC 外一点O 引向量

,,,OE kOA OF KOB OG kOC OH kOD ====

(1)求证:四点,,,E F G H 共面; (2)平面AC //平面EG .

解:(1)∵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C AB AD =+

∵EG OG OE =- ,

E

B

x

M

P

A

B

C

D

D

A

B

C

第19题()()

()k OC k OA k OC OA k AC k AB AD k OB OA OD OA OF OE OH OE

EF EH

=?-?=-==+=-+-=-+-=+

∴,,,E F G H 共面;

(2)∵()EF OF OE k OB OA k AB =-=-=?

,又∵EG k AC =? ,

∴//,//EF AB EG AC 所以,平面//AC 平面EG .

18. 如图,P ABCD -是正四棱锥,1111ABCD A B C D -是正方体,

其中2,AB PA == (Ⅰ)求证:11PA B D ⊥;

(Ⅱ)求平面PAD 与平面11BDD B 所成的锐二面角θ的大小;

(Ⅲ)求1B 到平面PAD 的距离.

解:(Ⅰ) 连结AC , 交BD 于点O , 连结PO , 则PO ⊥面ABCD , 又∵AC BD ⊥ , ∴

PA BD ⊥, ∵11//BD B D , ∴11PA B D ⊥ .

(Ⅱ) ∵AO ⊥BD , AO ⊥PO , ∴AO ⊥面PBD , 过点O 作OM ⊥PD 于点M ,连结AM , 则

AM ⊥PD , ∴∠AMO 就是二面角A-PD-O 的平面角,

又∵2,AB PA ==∴AO=2,PO=226=-

PO OD OM PD ?=

== ,

∴tan AO AMO OM ∠=

即二面角的大小为arctan

2

. (Ⅲ)用体积法求解:1

1

B PAD A B PD V V --=BPD PAD x S AO S h ?=??3

131

解得x h ,

即1B 到平面PAD

19. 在四棱锥P-ABCD 中,底面ABCD 是矩形,侧棱PA 垂直于底面,E 、F 分别是AB 、

PC 的中点.

(1)求证://EF 平面PAD ;

(2)当平面PCD 与平面ABCD 成多大二面角时,

直线⊥EF 平面PCD ?

证:(1)取CD 中点G ,连结EG 、FG

∵E 、F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EG//AD ,FG//PD , ∴平面EFG//平面PAD , ∴ EF//平面PAD .

(2)当平面PCD 与平面ABCD 成45?角时,直线EF ⊥平面PCD.

证明:∵G 为CD 中点,则EG ⊥CD ,∵PA ⊥底面ABCD ∴AD 是PD 在平面ABCD 内的射影。 ∵CD ?平面ABCD ,且CD ⊥AD ,故CD ⊥PD .又∵FG ∥PD ∴FG ⊥CD ,故∠EGF 为平面PCD 与平面ABCD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即∠EGF=45?,从而得∠ADP=45?, AD=AP.由Rt ?PAE ?Rt ?CBE ,得PE=CE.又F 是PC 的中点,∴EF ⊥PC. 由CD ⊥EG ,CD ⊥FG ,得CD ⊥平面EFG ,∴CD ⊥EF ,即EF ⊥CD , 故EF ⊥平面PCD .

20. 已知多面体ABCDE 中,AB ⊥平面ACD ,DE ⊥平面ACD ,AC = AD = CD = DE = 2a ,

AB = a ,F 为CD 的中点.

(Ⅰ)求证:AF ⊥平面CDE ;

(Ⅱ)求异面直线AC ,BE 所成角余弦值; (Ⅲ)求面ACD 和面BCE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解:(Ⅰ)∵DE ⊥平面ACD ,AF ?平面ACD ∴DE ⊥AF 。

又∵AC=AD=C ,F 为CD 中点 ∴AF ⊥CD , ∴AF ⊥面CDE ∴AF ⊥平面CDE 。

(Ⅱ)∵AB DE ACD AB ACD DE //??

??

⊥⊥平面平面

取DE 中点M ,连结AM 、CM ,则四边形AMEB 为平行四边形 AM//BE ,则∠CAM 为AC 与BE 所成的角。在△ACM 中,

AC=2a

a a a DM AD AM 542222=+=+=

a a a DM CD CM 542222=+=+=

由余弦定理得:5

5522)5()5()2(cos 2

22=

??-+=

∠a

a a a a CAM ∴异面直线AC 、AE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5

5

。 (Ⅲ)延长DA 。EB 交于点G ,连结CG 。

因为AB//DE ,AB=2

1DE ,所以A 为GD 中点。又因为F 为CD 中点,所以CG//AF 。 因为AF ⊥平面CDE ,所以CG ⊥平面CDE 。

故∠DCE 为面ACD 和面BCE 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易求∠DCE=45°。 21. 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PB ⊥平面ABCD ,MA//PB ,PB=AB=2MA , (Ⅰ)证明:AC//平面PMD ;

(Ⅱ)求直线BD 与平面PCD 所成的角的大小;

(Ⅲ)求平面PMD 与平面ABCD 所成的二面角(锐角)的大小。 (Ⅰ)证明:如图1,取PD 的中点E ,连EO ,EM 。

∵EO//PB ,EO=21PB ,MA//PB ,MA=2

1PB , ∴EO//MA ,且EO=MA

∴四边形MAOE 是平行四边形, ∴ME//AC 。

又∵AC ?平面PMD ,ME ?平面PMD , ∴AC//平面PMD 。

(Ⅱ)如图1,PB ⊥平面ABCD , CD ?平面ABCD , ∴CD ⊥PB 。 又∵CD ⊥BC , ∴CD ⊥平面PBC 。

∵CD ?平面PCD , ∴平面PBC ⊥平面PCD 。 过B 作BF ⊥PC 于F ,则BF ⊥平面PDC ,连DF ,

则DF 为BD 在平面PCD 上的射影。 ∴∠BDF 是直线BD 与平面PDC 所成的角。

不妨设AB=2,则在Rt △BFD 中,

BD BF 21=, ∴∠BDF=6

π ∴直线BD 与平面PCD 所成的角是6

π

(Ⅲ)解:如图3,分别延长PM ,BA ,设PM ∩BA=G ,连DG , 则平面PMD ∩平面=ABCD=DG 过A 作AN ⊥DG 于N ,连MN 。 ∵PB ⊥平面ABCD , ∴MN ⊥DG ∴∠MNA 是平面PMD 与平面ABCD 所成 的二面角的平面角(锐角) 在Rt △MAN 中,2

2

tan ==∠NA MA MNA , ∴∠MNA=arctan

2

2 ∴平面PMD 与平面ABCD 所成的二面角(锐角)

大小是arctan

2

2

22. 已知斜三棱柱111ABC A B C -,90BCA ∠= ,2AC BC ==,

1A 在底面ABC 上的射影恰为AC 的中点D ,又知11BA AC ⊥。 (I )求证:1AC ⊥平面1A BC ; (II )求1CC 到平面1A AB 的距离; (III )求二面角1A A B C --的大小。 解:(I )因为1A D ⊥平面ABC ,

所以平面11AA C C ⊥平面ABC , 又BC AC ⊥,所以BC ⊥平面11AA C C , 得1BC AC ⊥,又11BA AC ⊥

所以1AC ⊥平面1A BC ;

(II )因为11AC AC ⊥,所以四边形11AA C C 为 菱形,

故12AA AC ==,又D 为AC 中点,知160A AC ∠= 。

取1AA 中点F ,则1AA ⊥平面BCF ,从而面1A AB ⊥面BCF , 过C 作CH BF ⊥于H ,则CH ⊥面1A AB ,

在Rt BCF ?中,2,BC CF ==7

CH =,

即1CC 到平面1A AB 的距离为CH =

。 (III )过H 作1HG A B ⊥于G ,连CG ,则1CG A B ⊥, 从而CGH ∠为二面角1A A B C --的平面角,

在1Rt A BC ?中,1

2AC BC ==,所以CG =,

在Rt CGH ?中,sin 7

CH CGH CG ∠=

=,

故二面角1A A B C --的大小为arcsin

7

。 解法2:(I )如图,取AB 的中点E ,则//DE BC ,因为BC AC ⊥, 所以DE AC ⊥,又1A D ⊥平面ABC ,

以1,,DE DC DA 为,,x y z 轴建立空间坐标系, 则()0,1,0A -,()0,1,0C ,()2,1,0B ,

()10,0,A t ,()10,2,C t , ()10,3,AC t = ,()12,1,BA t =--

()2,0,0CB = ,由10AC CB ?= ,知1A C CB ⊥,

又11BA AC ⊥,从而1AC ⊥平面1A BC ;

(II )由

1AC ? 2130BA t =-+=

,得t =。

设平面1A AB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1AA =

,()2,2,0AB = ,所以

10

220

n AA y n AB x y ??=+=???=+=??

,设1z =

,则)

n =

所以点1C 到平面1A AB 的距离1AC n d n

?==

(III )再设平面1A BC 的法向量为(),,m x y z =

,(10,CA =-

,()2,0,0CB = ,

所以

10

20

m CA y m CB x ??=-+=???==??

,设1z =

,则()

m = , 故cos ,m n

m n m n

?<>==?

可知二面角1A A B C --

的大小为arccos

7

。 (四) 创新试题

1.如图,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D 是BC 的中点,AA 1=AB =1. (I )求证:A 1C //平面AB 1D ; (II )求二面角B —AB 1—D 的大小; (III )求点c 到平面AB 1D 的距离.

解法一(I )证明:

连接A 1B ,设A 1B ∩AB 1 = E ,连接DE. ∵ABC —A 1B 1C 1是正三棱柱,且AA 1 = AB , ∴四边形A 1ABB 1是正方形, ∴E 是A 1B 的中点, 又D 是BC 的中点, ∴DE ∥A 1C.

∵DE ?平面AB 1D ,A 1C ?平面AB 1D , ∴A 1C ∥平面AB 1

D.

(II )解:在面ABC 内作DF ⊥AB 于点F ,在面A 1ABB 1内作FG ⊥AB 1于点G ,连接DG.

∵平面A 1ABB 1⊥平面ABC , ∴DF ⊥平面A 1ABB 1,

∴FG 是DG 在平面A 1ABB 1上的射影, ∵FG ⊥AB 1, ∴DG ⊥AB 1 ∴∠FGD 是二面角B —AB 1—D 的平面角 设A 1A = AB = 1,在正△ABC 中,DF=.4

3 在△ABE 中,8

2

34

3=

?=BE FG , 在Rt △DFG 中,3

6

tan ==

∠FG DF FGD , 所以,二面角B —AB 1—D 的大小为.36

arctan

(III )解:∵平面B 1BCC 1⊥平面ABC ,且AD ⊥BC ,

∴AD ⊥平面B 1BCC 1,又AD ?平面AB 1D ,∴平面B 1BCC 1⊥平面AB 1D. 在平面B 1BCC 1内作CH ⊥B 1D 交B 1D 的延长线于点H , 则CH 的长度就是点C 到平面AB 1D 的距离. 由△CDH ∽△B 1DB ,得.5

5

11=?=

D B CD BB CH 即点C 到平面AB 1D 的距离是.5

5 解法二: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如图, (I )证明:

连接A 1B ,设A 1B ∩AB 1 = E ,连接DE. 设A 1A = AB = 1, 则).0,0,2

1(),21,43,41(),1,23,

0(),0,0,0(1C E A D - ),2

1

,43,41(),1,23,21(1-=--=∴A

.//,211DE C A DE C A ∴-=∴

D AB C A D AB D

E 111,平面平面?? , .//11D AB C A 平面∴

(II )解:)1,0,21(),0,23,

0(1-B A , )1,0,2

1(),0,23,0(1-==∴D B AD , 设),,(1r q p n =是平面AB 1D 的法向量,则0,0111=?=?B n n 且, 故)1,0,2(,1.02

1

,0231===-=-

n r r p q 得取; 同理,可求得平面AB 1B 的法向量是).0,1,3(2-=n 设二面角B —AB 1—D 的大小为θ,5

15

||||cos 2121=?=n n n n θ ,

∴二面角B —AB 1—D 的大小为.5

15

arccos

(III )解由(II )得平面AB 1D 的法向量为)1,0,2(1=n ,

取其单位法向量).0,0,21

(),5

1

,

0,52(

==n 又

∴点C 到平面AB 1D 的距离.5

5||=

?=n d 2. 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各棱长都为a ,P 为A 1B 上的点。 (1)试确定PB

P A 1

的值,使得PC ⊥AB ;

(2)若3

21=PB

P A ,求二面角P —AB —C 的大小;

(3)在(2)条件下,求C 1到平面PAC 的距离。

2.解析答案: 二、 复习建议

解法一:(1)当

11=PB

P

A 时,PC ⊥A

B 取AB 的中点D ′,连结CD ′、PD ′ ∵△AB

C 为正三角形, ∴C

D ′⊥AB 。

当P 为A 1B 的中点时,PD ′//A 1A , ∵A 1A ⊥底面ABC , ∴PD ′⊥底面ABC , ∴PC ⊥AB (2)当

3

2

1=PB P A 时,过P 作PD ⊥AB 于D , 如图所示,则PD ⊥底在ABC

过D 作DE ⊥AC 于E ,连结PE ,则PE ⊥AC ∴∠DEP 为二面角P —AC —B 的平面角。 又∵PD//A 1A , ∴

231==PA BP DA BD , ∴a AD 52

= ∴ .5

3

235260sin a a AD DE =?=??= 又∵

a PD A A PD 5

3

,5

3

1=

∴= ∴ 3tan ==

∠DE

PD

PED ∴∠PED=60° 即二面角P —AC —B 的大小为60°

(3)设C 1到面PAC 的距离为d ,则1

1

ACC P PAC C V V --=

∵PD//A 1A ∴PD//平面A 1C ∴DE 即为P 点到平面A 1C 的距离。 又PE=a a a DE PD 5

32)53()53(2222=+=+2 ∴DE S d S ACC PAC ?=???1

3

131

∴a a d a a 5

3

)21(31)53221(312?=??

解得 2

a d =

即C 1到平面PAC 的距离为a 2

1

解法二:以A 为原点,AB 为x 轴,过A 点与AB 垂直的直线为y 轴,AA 1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 —x yz ,如图所示,则B (a ,0,0),A 1(0,0,a ),C )0,2

3

,2(a a , 设),0,(z x P

(1)由0)0,0,(),2

3

,2(0=?--=?a z a a x ,得 即2

,0)2

(a

x a a x =

∴=?-, ∴P 为A 1B 的中点。 即

11=PB

P

A 时,PC ⊥A

B 。 (2)当

),0,(3

2

),0,(323211z x a a z x A PB P A --=-==时,由 即 )5

3,0,52(53522)(3,

233a a P a z a x z

a z x a x ∴???

???

?

==??

?-=--=

设平面PAC 的一个法向量n =),,(z y x '''

则???

?

???=?'''=?'''????

?=?=?0)0,23,2(),,(0)53,0,52(),,(0

0a a z y x a a z y x ,即n n 即???????='+'='+'?0232,05352y a x a z a x a 取 ).2,3,3(2,33--=∴-='-='='n z y x ,则

又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0=(0,0,1) ∴2

1

142||||,cos 000-=?-=??>=

∴二面角P —AC —B 的大小为180°-120°=60° (3)设C 1到平面PAC 的距离为d , 则.2

4|,0,0()2,3,3(||||||,cos ||111a

a C C C C C d =-?--=?=

>

a

1.平面

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1).证明点共线的问题,一般转化为证明这些点是某两个平面的公共点(依据:由点在线上,线在面内,推出点在面内),这样可根据公理2证明这些点都在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直线上。

(2).证明共点问题,一般是先证明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这点在第三条直线上,而这一点是两个平面的公共点,这第三条直线是这两个平面的交线。

(3).证共面问题一般先根据一部分条件确定一个平面,然后再证明其余的也在这个平面内,或者用同一法证明两平面重合

2. 空间直线.

5. 棱柱. 棱锥

(1). 棱柱.

a.①直棱柱侧面积:Ch

S=(C为底面周长,h是高)该公式是利用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为矩形得出的.

②斜棱住侧面积:l C

S

=(1C是斜棱柱直截面周长,l是斜棱柱的侧棱长)该公式是利

1

用斜棱柱的侧面展开图为平行四边形得出的.

b.{四棱柱}?{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四棱柱}?{正方体}.

{直四棱柱} {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

c.棱柱具有的性质:

①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所有的侧棱都相等;直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矩形

........;

正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矩形

......

②棱柱的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全等..多边形. ③过棱柱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注:①棱柱有一个侧面和底面的一条边垂直可推测是直棱柱. (×)

(直棱柱不能保证底面是矩形,可如图) ②(直棱柱定义)棱柱有一条侧棱和底面垂直. d.平行六面体:

定理一:平行六面体的对角线交于一点.............,并且在交点处互相平分. [注]:四棱柱的对角线不一定相交于一点.

定理二: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的平方等于一个顶点上三条棱长的平方和.

推论一:长方体一条对角线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为γβα,,,则

1cos cos cos 222=++γβα.

推论二:长方体一条对角线与同一个顶点的三各侧面所成的角为γβα,,,则

2c o s c o s c o s 222=++γβα.

[注]:①有两个侧面是矩形的棱柱是直棱柱.(×)(斜四棱柱的两个平行的平面可以为矩形)

②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棱柱一定是正棱柱.(×)(应是各侧面都是正方形的直.棱柱才行)

③对角面都是全等的矩形的直四棱柱一定是长方体.(×)(只能推出对角线相等,推不出底面为矩形)

④棱柱成为直棱柱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棱柱有一条侧棱与底面的两条边垂直. (两条边可能相交,可能不相交,若两条边相交,则应是充要条件) (2). 棱锥:棱锥是一个面为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注]:①一个三棱锥四个面可以都为直角三角形.

②一个棱柱可以分成等体积的三个三棱锥;所以棱柱棱柱3V Sh V ==.

a.①正棱锥定义: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底面正多边形的中心.

[注]:i. 正四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不是等边三角形) ii. 正四面体是各棱相等,而正三棱锥是底面为正三角形,侧棱与底棱不一定相等 iii. 正棱锥定义的推论:若一个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即侧棱相等);底面为正多边形.

②正棱锥的侧面积:'Ch 2

1S =(底面周长为C ,斜高为'h )

③棱锥的侧面积与底面积的射影公式:α

cos 底侧S S =(侧面与底面成的二面角为α)

附:以知c ⊥l ,b a =?αcos ,α为二面角b l a --.

则l a S ?=2

11①,b l S ?=2

12②,b a =?αcos ③ ?①②③得α

cos 底侧S S =

.

注:S 为任意多边形的面积(可分别求多个三角形面积和的方法).

b.棱锥具有的性质:①正棱锥各侧棱相等,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②正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高、侧棱、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c.特殊棱锥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位置:

①棱锥的侧棱长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②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的外心. ③棱锥的各侧面与底面所成角均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④棱锥的顶点到底面各边距离相等,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底面多边形内心. ⑤三棱锥有两组对棱垂直,则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为三角形垂心. ⑥三棱锥的三条侧棱两两垂直,则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为三角形的垂心.

⑦每个四面体都有外接球,球心0是各条棱的中垂面的交点,此点到各顶点的距离等于球半径;

⑧每个四面体都有内切球,球心I 是四面体各个二面角的平分面的交点,到各面的距离等于半径.

[注]:i. 各个侧面都是等腰三角形,且底面是正方形的棱锥是正四棱锥.(×)(各

l

a

b

c

个侧面的等腰三角形不知是否全等)

ii. 若一个三棱锥,两条相对棱互相垂直,则第三组相对棱必然垂直. 简证:AB ⊥CD ,AC ⊥BD ? BC ⊥AD. 令b AC c AD a AB ===,, 得-=??=-=-=,,已知()()0,0=-?=-?c a b b c a

0=-?c b c a 则0=?AD BC .

iii. 空间四边形OABC 且四边长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iv. 若是四边长与对角线分别相等,则顺次连结各边的中点的四边是一定是正方形. 简证:取AC 中点'O ,则⊥?⊥'⊥'AC AC O B AC o o ,平面=∠?⊥?'FGH BO AC B O O 90°易知EFGH 为平行四边形?EFGH 为长方形.若对角线等,则

EFGH FG EF ?=为正方形.

(3). 球:

a.球的截面是一个圆面.

①球的表面积公式:24R S π=.②球的体积公式:33

4R V π=.

b.纬度、经度:

①纬度:地球上一点P 的纬度是指经过P 点的球半径与赤道面所成的角的度数. ②经度:地球上B A ,两点的经度差,是指分别经过这两点的经线与地轴所确定的二个半平面的二面角的度数,特别地,当经过点A 的经线是本初子午线时,这个二面角的度数就是B 点的经度.

附:①圆柱体积:h r V 2π=(r 为半径,h 为高) ②圆锥体积:h r V 23

1π=(r 为半径,h 为高)

③锥体体积:Sh V 3

1=(S 为底面积,h 为高)

(1). ①内切球:当四面体为正四面体时,设边长为a ,a h 3

6

=,243a S =底,243a S =侧,得

R a R a a a ??+?=?2224331433643a a a R 4

6

342334/42=?==?. O

r

O

R

注:球内切于四面体:h S R S 3

1

3R S 31V 底底侧A CD B ?=?+???=-。

②外接球:球外接于正四面体,可如图建立关系式. 6. 空间向量.

(1). a.共线向量:共线向量亦称平行向量,指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

注:①若a 与b 共线,b 与c 共线,则a 与c 共线.(×) [当0=b 时,不成立] ②向量c b a ,,共面即它们所在直线共面.(×) [可能异面] ③若∥,则存在小任一实数λ,使λ=.(×)[与=不成立] ④若a 为非零向量,则00=a .(√)[这里用到)0(≠b b λ之积仍为向量]

b.共线向量定理: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0(≠a , ∥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具有唯一性),使b a λ=.

c.共面向量:若向量a 使之平行于平面α或a 在α内,则a 与α的关系是平行,记作a ∥α.

d.①共面向量定理:如果两个向量,不共线,则向量P 与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对x 、y 使b y a x P +=.

②空间任一点...O .和不共线三点......A .、.B .、.C .,则)1(=++++=z y x OC z OB y OA x OP 是PABC 四点共面的充要条件.

(简证:→+==++--=AC z AB y AP OC z OB y OA z y OP )1(P 、A 、B 、C 四点共面)

注:①②是证明四点共面的常用方法.

(2). 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如果三个向量....c b a ,,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P ,存在一个唯一的有序实数组x 、y 、z ,使z y x ++=.

推论:设O 、A 、B 、C 是不共面的四点,则对空间任一点P , 都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

x 、y 、z 使 OC z OB y OA x OP ++=(这里隐含x+y+z ≠1).

注:设四面体ABCD 的三条棱,,,,===其 中Q 是△BCD 的重心,则向量)(3

1++=用MQ AM AQ +=即证.

O

A

B

C

D

立体几何新题型的解题技巧

立体几何新题型的解题技巧 立体几何新题型的解题技巧 【命题趋向】 在高考中立体几何命题有如下特点: 1.线面位置关系突出平行和垂直,将侧重于垂直关系. 2.多面体中线面关系论证,空间“角”与“距离”的计算常在解答题中综合出现. 3.多面体及简单多面体的概念、性质多在选择题,填空题出现. 4.有关三棱柱、四棱柱、三棱锥的问题,特别是与球有关的问题将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此类题目分值一般在17---22分之间,题型一般为1个选择题,1个填空题,1个解答题. 【考点透视】 (A)版.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 (B)版. ①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 ②了解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空间向量坐标的概念,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 ③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直角坐标计算空间向量数量积公式. ④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等概念. ⑤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正多面体、棱柱、棱锥、球的概念. ⑥掌握棱柱、棱锥、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 ⑦会画直棱柱、正棱锥的直观图. 空间距离和角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特别是以两点间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两异面直线的距离,直线与平面的距离以及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作为命题的重点内容,高考试题中常将上述内容综合在一起放在解答题中进行考查,分为多个小问题,也可能作为客观题进行单独考查.考查空间距离和角的试题一般作为整套试卷的中档题,但也可能在最后一问中设置有难度的问题. 不论是求空间距离还是空间角,都要按照“一作,二证,三算”的步骤来完成,即寓证明于运算之中,正是本专题的一大特色. 求解空间距离和角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利用传统的几何方法,二是利用空间向量。

立体几何大题求体积习题汇总

全国各地高考文科数学试题分类汇编:立体几何 1.[·重庆卷20] 如图1-4所示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是以O 为中心的菱形,PO ⊥底面ABCD ,AB =2,∠BAD =π 3 , M 为BC 上一点,且BM =1 2 . (1)证明:BC ⊥平面POM ;(2)若MP ⊥AP ,求四棱锥P -ABMO 图1-4 2.[·北京卷17] 如图1-5,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垂直于底面,AB ⊥BC ,AA 1=AC =2,BC =1,E ,F 分别是A 1C 1,BC 的中点. (1)求证:平面ABE ⊥平面B 1BCC 1;(2)求证:C 1F ∥平面ABE ;(3)求三棱锥E - ABC 3.[·福建卷19] 如图1-6所示,三棱锥A - BCD 中,AB ⊥平面BCD ,CD ⊥BD . (1)求证:CD ⊥平面ABD ;(2)若AB =BD =CD =1,M 为AD 中点,求三棱锥A - MBC 的体积.

4.[·新课标全国卷Ⅱ18] 如图1-3,四棱锥P -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 A⊥平面ABCD,E为PD的中点. (1)证明:PB∥平面AEC;(2)设AP=1,AD=3,三棱锥P -ABD的体积V= 3 4,求A到平面PBC的距离. 5.[·广东卷18] 如图1-2所示,四边形ABCD为矩形,PD⊥平面ABCD,AB=1,BC=PC=2,作如图1-3折叠:折痕EF∥DC,其中点E,F分别在线段PD,PC上,沿EF折叠后点P叠在线段AD上的点记为M,并且MF⊥CF. (1)证明:CF⊥平面MDF;(2)求三棱锥M -CDE的体积. 图1-2图1-3 6.[·辽宁卷19] 如图1-4所示,△ABC和△BCD所在平面互相垂直,且AB=BC=BD=2,∠ABC=∠DBC=120°,E,F,G分别为AC,DC,AD的中点. (1)求证:EF⊥平面BCG;(2)求三棱锥D -BCG的体积.

(经典)高考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全归纳文科(精典配套练习)

2019高考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全归纳文科 配套练习 1、四棱锥P ABCD -中,PA ⊥底面ABCD ,23PA =,2BC CD ==,3ACB ACD π ∠=∠=. (Ⅰ)求证:BD ⊥平面PAC ; (Ⅱ)若侧棱PC 上的点F 满足7PF FC =,求三棱锥P BDF -的体积。 【答案】 (Ⅰ)证明:因为BC=CD ,即BCD ?为等腰三角形,又ACD ACB ∠=∠,故AC BD ⊥. 因为⊥PA 底面ABCD ,所以BD PA ⊥,从而BD 与平面PAC 内两条相交直线AC PA ,都垂直, 故BD ⊥平面PAC 。 (Ⅱ)解:33 2sin 2221sin 21=??=∠??=?πBCD CD BC S BCD . 由⊥PA 底面ABCD 知23233 131=??=??=?-PA S V BCD BDC P . 由,7FC PF =得三棱锥BDC F -的高为PA 8 1,

故:4 132813318131=???=??=?-PA S V BCD BDC F 4 7412=-=-=---BCD F BCD P BDF P V V V 2、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四边形ABCD 为矩形,PAD ?为等腰三角形,90APD ?∠=,平面PAD ⊥ 平面ABCD ,且1,2AB AD ==,,E F 分别为PC 和BD 的中点. (Ⅰ)证明:EF 平面PAD ; (Ⅱ)证明:平面PDC ⊥平面PAD ; (Ⅲ)求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

【答案】 (Ⅰ)证明:如图,连结AC . ∵四边形ABCD 为矩形且F 是BD 的中点.∴F 也是AC 的中点. 又E 是PC 的中点,EF AP ∵EF ?平面PAD ,PA ?平面PAD ,所以EF 平面PAD ; (Ⅱ)证明:∵平面PAD ⊥ 平面ABCD ,CD AD ⊥,平面PAD 平面ABCD AD =, 所以平面CD ⊥ 平面PAD ,又PA ?平面PAD ,所以PA CD ⊥ 又PA PD ⊥,,PD CD 是相交直线,所以PA ⊥面PCD 又PA ?平面PAD ,平面PDC ⊥平面PAD ; (Ⅲ)取AD 中点为O .连结PO ,PA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PO AD ⊥, 因为面PAD ⊥面ABCD 且面PAD 面ABCD AD =, 所以,PO ⊥面ABCD , 即PO 为四棱锥P ABCD -的高. 由2AD =得1PO =.又1AB =. ∴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1233 V PO AB AD =??= 考点:空间中线面的位置关系、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3、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D ABCD ⊥平面,CD PA ⊥, DB ADC ∠平分,E PC 为的中点, 45DAC ∠=,AC =

立体几何题型归类总结

立体几何题型归类总结(总8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立体几何专题复习 1.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① ???????? →???????→?? ??? 底面是正多形 棱垂直于底面斜棱柱棱柱正棱柱直棱柱其他棱柱 底面为正方形 2. 棱锥 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正棱锥——如果有一个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这样的棱锥叫做正棱锥。 3.球 球的性质: ①球心与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 ★② r =d 、 球的半径为R 、截面的半径为r ) ★球与多面体的组合体:球与正四面体,球与长方体,球与正方体等的内接与外切.

注:球的有关问题转化为圆的问题解决. 球面积、体积公式:2 3 44,3 S R V R ππ== 球球(其中R 为球的半径)

俯视图 二、【典型例题】 考点一:三视图 1.一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1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__. 第1题 2.若某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2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_. 第2题 第3题 3.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3所示,则这个几何体的体积为 . 4.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cm )如图4所示,则此几何体的体积是 . 第4题 第5题 2 2 侧(左)视图 2 2 2 正(主)视 3 俯视图 1 1 2 a

立体几何题型的解题技巧适合总结提高用

第六讲 立体几何新题型的解题技巧 考点1 点到平面的距离 例1(2007年福建卷理)如图,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所有棱长都为2,D 为1CC 中点. (Ⅰ)求证:1AB ⊥平面1A BD ; (Ⅱ)求二面角1A A D B --的大小; (Ⅲ)求点C 到平面1A BD 的距离. 例2.( 2006年湖南卷)如图,已知两个正四棱锥P -ABCD 与Q -ABCD 的高分别为1和2,AB =4. (Ⅰ)证明PQ ⊥平面ABCD ; (Ⅱ)求异面直线AQ 与PB 所成的角; (Ⅲ)求点P 到平面QAD 的距离. 考点2 异面直线的距离 例3已知三棱锥ABC S -,底面是边长为24的正三角形,棱SC 的长为2,且垂直于底面.D E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求CD 与SE 间的距离. 考点3 直线到平面的距离 例4.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1AC 中,G 是1AA 的中点,求BD 到平面11D GB 的距离. 考点4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例5(2007年北京卷文) 如图,在Rt AOB △中,π6OAB ∠=,斜边4AB =.Rt AOC △可以通过Rt AOB △以直线AO 为轴旋转得到,且二面角B AO C --的直二面角.D 是AB 的中点. (I )求证:平面COD ⊥平面AOB ; (II )求异面直线AO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 例6.(2006年广东卷)如图所示,AF 、DE 分别是⊙O 、⊙O 1的直径.AD 与两圆所在的平面均垂直,AD =8,BC 是⊙O 的直径,AB =AC =6,OE //AD . (Ⅰ)求二面角B —AD —F 的大小; (Ⅱ)求直线BD 与EF 所成的角. 考点5 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例7.(2007年全国卷Ⅰ理) B A C D O G H 1 A 1 C 1D 1 B 1O Q B C P A D O M A B C D 1 A 1 C 1 B O C A D B E

高考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和解题方法

高考中常见的立体几何题型和解题方法 黔江中学高三数学教师:付 超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2——3道(选择、填空题1——2道, 解答题1道), 共计总分18——23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 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 逻辑推理型问题, 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 当然, 二者均应以正 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 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方向发展.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 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 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一、知识整合 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 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 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 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 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 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 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 ⑴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⑵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 面。 ⑶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 那 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⑷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⑸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⑹经过平面外一点只有一个平面和已知平面平行。 以上性质⑵、⑷、⑸、⑹在课文中虽未直接列为“性质定理”,但在解题过 程中均可直接作为性质定理引用。 4.空间角和距离是空间图形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空间角主要研究射影以 及与射影有关的定理、空间两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以及二面角 和二面角的平面角等.解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去解 决. 空间角,是对由点、直线、平面所组成的空间图形中各种元素间的位置关系 进行定量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由它们的定义,可得其取值范围,如两异面直线 所成的角θ∈(0,2π],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θ∈0,2π?????? ,二面角的大小,可用它们的平面角来度量,其平面角θ∈[0,π].对于空间角的计算,总是通过一定 的手段将其转化为一个平面内的角,并把 它置于一个平面图形,而且是一个三

(完整版)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题型归纳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1, 如图,在四棱锥V-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面VAD是正三角形,平面VADL底面ABC (1)证明AB丄平面VAD (2)求面VAD与面VDB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2,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侧棱PA丄底面ABCD AB骑, BC=1 , PA=2, E为PD的中点. (1)求直线AC与PB所成角的余弦值; (2)在侧面PAB内找一点N使NE!平面PAC并求出N点到AB和AP的距 离.(易错点,建系后,关于N点的坐标的设法,也是自己的弱项)

3. 如图,在长方体 ABCD-ABCD 中,AD=AA=1, AB=2,点E 在棱 AB 上移动. 证明:DE 丄AD; 当E 为AB 的中点时,求点 A 到面ECD 的距离; 7T AE 等于何值时,二面角 D — EC- D 的大小为-(易错点:在找平面DEC 的法向量的时候,本 来法向量就己经存在了 ,就不必要再去找,但是我认为去找应该没有错吧 ,但法向量找出来了 , 和 那个己经存在的法向量有很大的差别 ,而且,计算结果很得杂,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4. 如图,直四棱柱 ABCD — A I B I C I D I 中,底面ABCD 是等腰梯形,AB // CD , AB = 2DC =2, E 为BD i 的中点,F 为AB 的中点,/ DAB = 60° (1)求证:EF //平面 ADD 1A 1; ⑵若BB 1 ~2-,求A 1F 与平面DEF 所成角的正弦值. N : 5 题到 11 题都是运用基底思想解题 5. 空间四边形 ABCD 中, AB=BC=CD AB 丄BC, BC 丄CD , AB 与CD 成60度角,求AD 与BC 所 成角的大小。 (1) (2) (3) A B

最新高中立体几何题型分类训练(附详细答案)(1)

立体几何题型分类解答 第一节空间简单几何体的结构与三视图、直观图 及其表面积和体积 一、选择题 1.(2009年绵阳月考)下列三视图所对应的直观图是( ) 2.(2010年惠州调研)下列几何体(如下列图)各自的三视图中,有且仅有两个视图相同的是( )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3.如下图所示,甲、乙、丙是三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甲、乙、丙对应的标号正确的是( ) ①长方体②圆锥③三棱锥④圆柱 A.④③② B.②①③ C.①②③ D.③②④ 4.(2009年常德模拟)用单位立方块搭一个几何体,使它的主视图和俯视图如下图所示,则它的体积的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 ) A.9与13 B.7与10 C.10与16 D.10与15 5.(2009年山东卷)一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 .2π+2 3 B .4π+2 3 C .2π+233 D .4π+23 3 二、填空题 6.在下列图的几何体中,有________个是柱体. 7.(2009年全国卷)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各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若AB =AC =AA 1=2,∠BAC=120°,则此球的表面积等于__________. 8.一个长方体共顶点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为2、3、6,这个长方体对角线的长是________. 三、解答题 9.如右图所示,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3,AA 1=4,M 为AA 1的中点,P 是BC 上一点,且由P 沿棱柱侧面经过棱CC 1到M 的最短路线长为29,设这条最短路线与CC 1的交点为N.求: (1)该三棱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对角线长; (2)PC 和NC 的长. 10.一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如右图,则这个几何体是哪一种几何体?选择适当的角度,画出它水平放置时的直观图与三视图.并计算该几何体的体积. 参考答案 1.C 2.解析:正方体的三视图都相同,而三棱台的三视图各不相同,正确答案为D.

立体几何知识点与例题讲解、题型、方法技巧(理科)

啊没立体几何知识点和例题讲解 一、知识点 <一>常用结论 1.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2)转化为二直线同与第三条直线平行;(3)转化为线面平行;(4)转化为线面垂直;(5)转化为面面平行. 2.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2)转化为线线平行;(3)转化为面面平行. 3.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定二平面无公共点;(2)转化为线面平行;(3)转化为线面垂直. 4.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相交垂直;(2)转化为线面垂直;(3)转化为线与另一线的射影垂直;(4)转化为线与形成射影的斜线垂直. 5.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5)转化为该直线与两个垂直平面的交线垂直. 6.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2)转化为线面垂直. 7.夹角公式 :设a =123(,,)a a a ,b =123(,,)b b b ,则cos 〈a ,b 〉112233222222123 123 a a a b b b ++++. 8.异面直线所成角:cos |cos ,|a b θ== 12121222 22 2 2 1 1 1 222 || |||| a b a b x y z x y z ?= ?++?++(其中θ(090θ<≤)为异面直线a b , 所成角,,a b 分别表示异面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 9.直线AB 与平面所成角:sin |||| AB m arc AB m β?=(m 为平面α的法向量). 10、空间四点A 、B 、C 、P 共面z y x ++=?,且 x + y + z = 1 11.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 cos ||||m n arc m n θ?=或cos |||| m n arc m n π?-(m ,n 为平面α,β的法向量). 12.三余弦定理:设AC 是α内的任一条直线,且BC ⊥AC ,垂足为C ,又设AO 与AB 所成的角为1θ,AB 与AC 所成的角为2θ,AO 与AC 所成的角为θ.则12cos cos cos θθθ=. 13.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若A 111(,,)x y z ,B 222(,,)x y z ,则 ,A B d =||AB AB AB =?222212121()()()x x y y z z =-+-+- 14.异面直线间的距离: || || CD n d n ?= (12,l l 是两异面直线,其公垂向量为n ,C D 、分别是12,l l 上任一点,d 为12,l l 间的距离). 15.点B 到平面α的距离:|| || AB n d n ?= (n 为平面α的法向量,AB 是经过面α的一条斜线,A α∈). 16.三个向量和的平方公式:2 2 2 2 ()222a b c a b c a b b c c a ++=+++?+?+? 222 2||||cos ,2||||cos ,2||||cos ,a b c a b a b b c b c c a c a =+++?+?+? 17. 长度为l 的线段在三条两两互相垂直的直线上的射影长分别为123l l l 、、,夹角分别为123θθθ、、,

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文科)

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 一、 考点回顾 1.平面 (1)平面的基本性质:掌握三个公理及推论,会说明共点、共线、共面问题。 (2)证明点共线的问题,一般转化为证明这些点是某两个平面的公共点(依据:由点在线上,线在面内 ,推出点在面内), 这样,可根据公理2证明这些点都在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直线上。 (3)证明共点问题,一般是先证明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这点在第三条直线上,而这一点是两个平面的公共点,这第三条直线是这两个平面的交线。 (4)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面. 2. 空间直线. (1)空间直线位置分三种:相交、平行、异面. 相交直线—共面有反且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共面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一平面内。 (2)异面直线判定定理: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3)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推论: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锐角(或直角)相等. (5)空间两条直线垂直的情况:相交(共面)垂直和异面垂直. 21,l l 是异面直线,则过21,l l 外一点P ,过点P 且与21,l l 都平行平面有一个或没有,但与 21,l l 距离相等的点在同一平面内. (l 1或l 2在这个做出的平面内不能叫l 1与l 2平行的平面) 3. 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 (1)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分三种:相交、平行、在平面内. (2)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那

立体几何几种常见题型

立体几何几种常见题型 一、求体积,距离型 1.(2013年高考陕西卷(文))如图, 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底面ABCD 是正方形, O 为底面 中心, A 1O ⊥平面ABCD , 1AB AA == 1 A (Ⅰ) 证明: A 1BD // 平面CD 1B 1; (Ⅱ) 求三棱柱ABD -A 1B 1D 1的体积. 1 2.(2013 年高考福建卷(文)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 -中,PD ABCD ⊥面,//AB DC ,AB AD ⊥,5BC =,3DC =,4AD =, 60PAD ∠=. (1)当正视图方向与向量AD 的方向相同时,画出四棱锥P ABCD -的正视图.(要求标出尺寸,并画出演算过程); (2)若M 为PA 的中点,求证 ://DM PBC 面; (3)求三棱锥 D PBC -的体积. D PBC V -=

3.(2013年高考湖南(文))如图2.在直菱柱ABC-A 1B 1C 1中,∠B AC=90°,AB=AC=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AA 1=3,D 是BC 的中点,点E 在菱BB 1上运动. (I) 证明:AD⊥C 1E; (II) 当异面直线AC,C 1E 所成的角为60°时,求三菱子C 1-A 2B 1E 的体积. 3 2 4.(2013 年高考课标Ⅰ卷(文))如图,三棱柱 111 ABC A B C -中,CA CB =,1AB AA =,160BAA ∠=. (Ⅰ)证明:1 AB AC ⊥; (Ⅱ)若2AB CB == ,1AC =求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体积.3 C 1 B 1 A A 1 B C

立体几何常见重要题型归纳-高考立体几何题型归纳

立体几何常见重要题型归纳 阳江一中 利进健 题型一 点到面的距离 常见技巧:等体积法 例1:如图,在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底面ABCD 为等腰梯形,AB ∥CD ,AB =4,BC =CD =2,AA 1=2,E ,E 1分别是棱AD ,AA 1的中点. (1)设F 是棱AB 的中点,证明:直线EE 1∥平面FCC 1; (2)证明:平面D 1AC ⊥平面BB 1C 1C ; (3)求点D 到平面D 1AC 的距离. 解析:(1)11//,,,//,22 CD AB CD AB AF AB CD AF CD AF ==∴= ∴ 四边形AFCD 为平行四边形 ∴//CF AD 又AD ?面11ADD A ,CF ?面11ADD A ∴//CF 面11ADD A 2分 在直四棱柱中,11//CC DD , 又AD ?面11ADD A ,CF ?面11ADD A ∴1//CC 面11ADD A 3分 又11,,CC CF C CC CF ?=?面1CC F ∴面1CC F //面11ADD A 又1EE ?面11ADD A ,1//EE ∴面1CC F 5分 (2)122 BC CD AB === ∴ 平行四边形AFCD 是菱形 DF AC ∴⊥ ,易知//BC DF AC BC ∴⊥ 7分 在直四棱柱中,1CC ⊥面ABCD ,AC ?面ABCD 1AC CC ∴⊥ 又1BC CC C ?= AC ∴⊥面11BCC B 9分 又AC ?面1D AC ∴面1D AC ⊥面11BCC B 10分 (3)易知11D D AC D ADC V V --= 11分 ∴ 设D 到面1D AC 的距离为d ,则

第四讲-立体几何题型归类总结

第四讲 立体几何题型归类总结 一、考点分析 1.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①???????? →???????→?? ??? 底面是正多形 棱垂直于底面斜棱柱棱柱正棱柱直棱柱其他棱柱★ 底面为矩形 底面为正方形 2. 棱锥 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正棱锥——如果有一个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这样的棱锥叫做正棱锥。 3.球 球的性质: ①球心与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 ★②r =d 、球的半 径为R 、截面的半径为r ) ★球与多面体的组合体:球与正四面体,球与长方体,球与正方体等的内接与外切. 注:球的有关问题转化为圆的问题解决. 球面积、体积公式:234 4,3 S R V R ππ==球 球(其中R 为球的半径)

1.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0,90θ∈ ??: 解题步骤:一找(作):利用平移法找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可固定一条直线平移 另一条与其相交;(2)可将两条一面直线同时平移至某一特殊位置。常用中位线平移法 二证:证明所找(作)的角就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或其补角)。常需要证明线线平行; 三计算:通过解三角形,求出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0,90θ∈ ??:关键找“两足” :垂足与斜足 解题步骤:一找:找(作)出斜线与其在平面内的射影的夹角(注意三垂线定理的应用); 二证:证明所找(作)的角就是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或其补角)(常需证明线面垂直);三计算:常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求出线面角。 3求二面角的平面角[]0,θπ∈ 解题步骤:一找:根据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找(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二证: 证明所找(作)的平面角就是二面角的平面角(常用定义法,三垂线法,垂面法); 三计算:通过解三角形,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

2018高考立体几何复习最新题型归纳

2018高考复习立体几何最新题型总结(文数) 题型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旋转体、斜二测法 了解柱、锥、台、球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的结构。能画出简单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能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几何体的不同表示形式。会画某建筑物的视图与直观图。 例1.将正三棱柱截去三个角(如图1所示A B C ,,分别是GHI △三边的中点)得到几何体如图2,则该几何体按图2所示方向的侧视图(或称左视图)为( ) 例 2.由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木块堆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中正方体木块的个数是 . 正视图 左视图 例3.已知一个正四面体的俯视图如图所示,其中四边形ABCD 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则该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表面积为( )A .6πB .54πC .12πD .48π 例4:如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图中数据,可得该几何体的 表面积为( ) A .π12 B .π16 C .π32 D .π8 例5:四棱锥P ABCD -的顶点P 在底面ABCD 中的投影恰好是A , E F D I A H G B C E F D A B C 侧视 图1 图2 B E A . B E B . B E C . B E D . 俯视图 俯视图 左视图 主视图 a a a D C B A

其三视图如图,则四棱锥P ABCD -的表面积为( ) A. 23a B.2 2a C.22 23a a + D. 2222a a + 例6: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体积为V ,P 、Q 分别为AA 1、CC 1上的点,且满足AP=C 1Q ,则四棱锥B —APQC 的体积是___________ 例7:如图,斜三棱柱ABC —111C B A 中,底面是边长为a 的正三角形,侧棱长为 b ,侧棱AA ’与底面相邻两边AB 、AC 都成450 角,求此三棱柱的侧面积和体积. 例8:如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图中的数据(单位:cm ),可知几何体的体积是_________ 真题: 【2017年北京卷第6题】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三棱锥的体积为 (A )60 (B )30 (C )20 (D )10 【2017年山东卷第13题】由一个长方体和两个 1 4 圆柱构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右图,则该几何体的体积2 2 主视图 2 2 侧视图 2 1 1 俯视图

立体几何题型归类汇总

立体几何题型归类汇总

————————————————————————————————作者:————————————————————————————————日期:

立体几何专题复习 一、【知识总结】 基本图形 1.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① ???????? →???????→?? ??? L 底面是正多形 棱垂直于底面斜棱柱棱柱正棱柱直棱柱其他棱柱 ②四棱柱 底面为平行四边形 平行六面体 侧棱垂直于底面 直平行六面体 底面为矩形 长方体 底面为正方形 正四棱柱 侧棱与底面边长相等 正方体 2. 棱锥 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 ★正棱锥——如果有一个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这样的棱锥叫做正棱锥。 3.球 球的性质: ①球心与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 ★② 22 r R d =-(其中,球心到截面的距离为d 、 球的半径为R 、截面的半径为r ) ★球与多面体的组合体:球与正四面体,球与长方体,球与正方体等的内接与外切. 顶点侧面斜高高侧棱 底面O C D A B H S l 侧棱 侧面底面E'B' D' C'A'F'B D E A F C r d R 球面 轴球心 半径 A O O1 B A' C' D'B' C D O A B O C' A' A c

注:球的有关问题转化为圆的问题解决. 球面积、体积公式:2 3 44,3 S R V R ππ==球球(其中R 为球的半径) 平行垂直基础知识网络★★★ 平行关系 平面几线线平线面平 面面平 垂直关系 平面几线线垂线面垂面面垂 判 性 判定性判 判性判 面面垂 1.,//a b a b αα⊥⊥? 2.,//a a b b αα⊥?⊥ 3. 平行与垂直关系可互相转化

立体几何题型归纳

立体几何题型归纳 题型一线面平行的证明 例 1 如图,高为 1 的等腰梯形 ABCD 中,AM =CD =1 AB =1.现将△AMD 沿 MD 折起,使平面 AMD ⊥ 3 平面 MBCD ,连接 AB ,AC . 试判断:在 AB 边上是否存在点 P ,使 AD ∥平面 MPC ?并说明理由 【答案】当 AP =1 AB 时,有 AD ∥平面 MPC . 3 理由如下: 连接 BD 交 MC 于点 N ,连接 NP . 在梯形 MBCD 中,DC ∥MB ,DN =DC =1 , NB MB 2 在△ADB 中,AP =1 ,∴AD ∥PN . PB 2 ∵AD ?平面 MPC ,PN ?平面 MPC , ∴AD ∥平面 MPC . 【解析】线面平行,可以线线平行或者面面平行推出。此类题的难点就是如何构造辅助线。构造完辅助线, 证明过程只须注意规范的符号语言描述即可。本题用到的是线线平行推出面面平行。 【易错点】不能正确地分析 DN 与 BN 的比例关系,导致结果错误。 【思维点拨】此类题有两大类方法: 1. 构造线线平行,然后推出线面平行。 此类方法的辅助线的构造须要学生理解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与线面平行的性质之间的矛盾转化关系。在 此,我们需要借助倒推法进行分析。首先,此类型题目大部分为证明题,结论必定是正确的,我们以此 为前提可以得到线面平行。再次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可知,过已知直线的平面与已知平面的交线必定平行 于该直线,而交线就是我们要找的线,从而做出辅助线。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可以看出线线平行推线面 平行的本质就是过已知直线做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相交即可。如本题中即是过 AD 做了一个平面 ADB 与平面 MPC 相交于线 PN 。最后我们只须严格使用正确的符号语言将证明过程反向写一遍即可。即先证AD 平行于 PN ,最后得到结论。构造交线的方法我们可总结为如下三个图形。

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理科)

立体几何题型与方法

2.如图,已知矩形ABCD和矩形ADEF所在平面互相垂直,点M,N分别在对角线BD,AE上,且 1 3 BM BD =,1 3 AN AE =.求证:// MN平面CDE. 解析:要证明// MN平面CDE,只要证明向量NM可以用平面CDE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DE和DC线性表示. 例题:已知ABCD,从平面AC外一点O引向量,,, OE kOA OF kOB OG kOC OH kOD ====, (1)求证:四点,,, E F G H共面;(2)平面AC//平面EG. 例题:已知正方体 1111 ABCD A B C D -中,E,F分别为 11 D C, 11 C B的中点,AC B D P =, 11 AC EF Q =.求 证:(1)D,B,F,E四点共面;(2)若 1 A C交平面DBFE于R点,则P,Q,R三点共线. 例题:如图,O1是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上底面的中心,G是对角线A1C和截面B1D1A的交点,求证:O1、G、A三点共线。 O A B C D H F E 1 A A D E 1 C Q 1 B R P B C F

考点二 证明空间线面平行与垂直 3. 如图, 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 =3,BC =4,AA 1=4,点D 是AB 的中点, (I )求证:AC ⊥BC 1; (II )求证:AC 1//平面CDB 1; 解析:(1)证明线线垂直方法有两类:一是通过三垂线定理或逆定理证明,二是通过线面垂直来证明线线垂直;(2)证明线面平行也有两类:一是通过线线平行得到线面平行,二是通过面面平行得到线面平行. 4. (2007武汉3月)如图所示,四棱锥P —ABCD 中,AB ⊥AD ,CD ⊥AD ,PA ⊥底面ABCD ,PA=AD=CD=2AB=2,M 为PC 的中点。 (1)求证:BM ∥平面PAD ;(2)在侧面PAD 内找一点N ,使MN ⊥平面PBD ;(3)求直线PC 与平面PBD 所成角的正弦。 解析:本小题考查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二面角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点评:(1)证明线面平行只需证明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即可;(2)求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只需在斜线上找一点作已知平面的垂线,斜线和射影所成的角,即为所求角;(3)证明线面垂直只需证此直线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变可.这些从证法中都能十分明显地体现出来 例题:如图,已知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M 、N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 (1)求证:MN //平面PAD ;(2)若4M N BC ==,PA =PA 与MN 所成的角的大小

高考数学题型归纳:立体几何题型解题方法

高考数学题型归纳:立体几何题型解题方法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高考数学题型归纳:立体几何题型解题方法 如何提高学习率,需要我们从各方面去努力。WTT为大家整理了高考数学题立体几何题型解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数学题型归纳:立体几何题型解题方法高考数学之立体几何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道(选择、填空题3道,解答题1道),共计总分27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逻辑推理型问题,当然,二者均应以正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发展。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以简单几何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知识整合 1.有关平行与垂直(线线、线面及面面)的问题,是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过程中,大量的、反复遇到的,而且是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论证、计算角、与距离等)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在主体几何的总复习中,首先应从解决平行与垂直的有关问题着手,通过较为基本问题,熟悉公理、定理的内容和功能,通过对

问题的分析与概括,掌握立体几何中解决问题的规律--充分利用线线平行(垂直)、线面平行(垂直)、 1 / 3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面面平行(垂直)相互转化的思想,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 (1)根据定义--证明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3)证明两平面同垂直于一条直线。 3.两个平面平行的主要性质: ⑴由定义知:两平行平面没有公共点。 ⑵由定义推得: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⑶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⑷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⑸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2020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之立体几何

2018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之立体几何 一、选择题 1.(北京卷文)(6)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在此四棱锥的侧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 )。 (A )1 (B )2 (C )3 (D )4 2.(北京卷理)(5)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在此四棱锥的侧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 (A )1 (B )2 (C )3 (D )4 3.(浙江)(3)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单位:cm ),则该几何体的体积(单位:cm 3)是 A .2 B .4 C .6 D .8 4.(全国卷一文)(5)已知圆柱的上、下底面的中心分别为1O ,2O ,过直线12O O 的平面截该圆柱所得的截面是面积为8的正方形,则该圆柱的表面积为 A .122π B .12π C .82π D .10π 5.(全国卷一文)(9)某圆柱的高为2,底面周长为16,其三视图如右图.圆柱表面上的点M 在正视图上的对应点为A ,圆柱表面上的点N 在左视图上的对应点为B ,则在此圆柱侧面上,从M 到N 的路径中,最短路径的长度为 A .217 B .25 C .3 D .2 6.(全国卷一文)(10)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 2AB BC ==,1AC 与平面11BB C C 所成的角为30?,则该长方体的体积为 A .8 B .62 C .82 D .83 7.(全国卷一理)(7)某圆柱的高为2,底面周长为16,其三视图如图.圆柱表面上的点M 在正视图上的对应点为A ,圆柱表面上的点N 在左视图上的对应点为B ,则在此圆柱侧面上,从M 到N 的路径中,最短路径的长度为 A .172 B .52 C .3 D .2 8.(全国卷一理)(12)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1,每条棱所在直线与平面α所成的角相等,则α截此正方 体所得截面面积的最大值为 A . 33 B .23 C .324 D .3 9.(全国卷二文)(9)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 E 为棱1CC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AE 与CD 所成角

全国卷历年高考立体几何真题归类分析(含答案)

全国卷历年高考立体几何真题归类分析(含答案) 类型一:直建系——条件中已经有线面垂直条件,该直线可以作为z轴或与z轴平行,底面垂直关系直接给出或容易得出(如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这类题入手比较容易,第(Ⅰ)小问的证明就可以用向量法,第(Ⅱ)小问往往有未知量,如平行坐标轴的某边长未知,或线上动点等问题,以增加难度。该类问题的突破点是通过条件建立方程求解,对于向上动点问题这主意共线向量的应用。 1.(2014年全国Ⅱ卷)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A⊥平面ABCD,E为PD 的中点. (Ⅰ)证明:PB∥平面AEC; (Ⅱ)设二面角D-AE-C为60°,AP=1,AD=3,求三棱锥E-ACD的体积. 2.(2015年全国Ⅰ卷)如图,四边形ABCD为菱形,∠ABC=120°,E,F是平面ABCD同一侧的两点,BE⊥平面ABCD,DF⊥平面ABCD,BE=2DF,AE⊥EC. (Ⅰ)证明:平面AEC⊥平面AFC;(Ⅱ)求直线AE与直线CF所成角的余弦值. 3.(2015年全国Ⅱ卷)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16,BC=10,AA1=8,点E,F分别在A1B1,D1C1上,A1E=D1F=4,过点E,F的平面α与此长方体的面相交,交线围成一个正方形. (Ⅰ)在图中画出这个正方形(不必说出画法和理由);(Ⅱ)求直线AF与平面α所成角的正弦值.

4.(2016年全国Ⅲ卷)如图,四棱锥P ABC -中,PA ⊥底面面ABCD ,AD ∥BC , 3AB AD AC ===,4PA BC ==,M 为线段AD 上一点,2AM MD =,N 为PC 的中点. (I )证明MN 平面PAB ;(II )求直线AN 与平面PMN 所成角的正弦值. 5.(2017全国Ⅱ卷)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侧面PAD 为等边三角形且垂直于底面 ABCD ,1 2 AB BC AD == ,o 90BAD ABC ∠=∠=, E 是PD 的中点. (1)求证:直线//CE 平面PAB ; (2)点M 在棱PC 上,且直线BM 与底面ABCD 所成的锐角为45,求二面角M AB D --的余弦值. E M D C B A P 类型二:证建系(1)——条件中已经有线面垂直条件,该直线可以作为z 轴或与z 轴平行,但底面垂直关系需要证明才可以建系(如勾股定理逆定理等证明平面线线垂直定理)。这类题,第(Ⅰ)小问的证明用几何法证明,其证明过程中的结论通常是第(Ⅱ)问证明的条件。第(Ⅱ)小问开始需要证明底面上两条直线垂直,然后才能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6.(2011年全国卷)如图,四棱锥P-ABC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DAB=60°,AB=2AD ,PD ⊥底面ABCD . (Ⅰ)证明:P A ⊥BD ; (Ⅱ)若PD =AD ,求二面角A-PB-C 的余弦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