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登岳阳楼3

高一语文登岳阳楼3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岳阳 市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0题。(4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通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0.(1)请简要分析“川迥洞庭开”中的“开”字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尾联的画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1)(2分)“开”字生动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瀚的景象,给人一种开阔壮观的感受。 (2)(2分)诗人和朋友夏十二在岳阳楼上饮酒,醉后凉风四起,吹得人衣袖飞舞。出处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题资料 1 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 语言积累与运用(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题) 3 病句修改(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题) 4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题) 5 古诗文默写(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题) 6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题) 7 《孟子·滕文公下》《柳下惠不羞污君》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题) 8 非连续性文本(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题) 9 《感悟成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题)10 《朋友老卢》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题)11 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作文题目12 英雄材料探究(202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题) [标签:标题] 第1 页共1 页

《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教书人生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本诗,在诵读中体悟诗人不顾个人悲苦,心怀天下的无私情感。 2、通过朗读、比较阅读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比较阅读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 教学时间:第九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及作品: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古。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附录一:杜甫年谱(据朱鹤龄所编,有删节) 唐睿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吴越归,赴京兆贡举,不第。 开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齐赵。 开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东都(洛阳)。 天宝五载(746)公归长安。 天宝十载(751)公年四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天宝十四载(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往奉先。 肃宗至德元载(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依舅氏崔少府。六月,又自白水往鹿州。闻肃宗即位,自鹿赢服奔行在,遂陷贼中。 至德二载(757)四月,脱贼,谒上凤翔,拜左拾遗。疏救房殖,上怒,招三司推问。宰相张镐救之,获免。八月,墨制放还郴州省家。十月,上还西京(长安),公扈从。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冬晚,离官,间至东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七月,弃它西去,度陇,客秦州。十月,往同谷。十二月,人蜀,至成都。 上元元年(760)公在成都,卜居浣花溪。 代宗宝应元年(762)公居成都草堂。七月,送严武还朝。未见,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因人梓州。冬,复归成都,迎家至梓。十二月,往射洪南之通泉,皆梓属邑。 广德元年(763)在详州。是岁,召补京兆功曹,不赴。 广德二年(764)严武再镇蜀,春晚,遂归成都草堂。六月,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永泰元年(765)正月,辞幕府归草堂。四月,严武卒。五月,离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六月至忠州。秋,至云安,居之。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最新教育文档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王国维融会贯通了中国历代文论和西洋哲学、美学理论后,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拈出三组相对命题:“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写实家”与“理想家”。“主观之诗人”即“理想家”“造境”,“客观之诗人”即“写实家”“写境”。我们持此理论返视唐诗这个浩渺山系中对峙的两大主峰——李白诗和杜甫诗,当会发现二者的共通与歧异。为便于比较,我们捡出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两首诗,旁及其他,解析归纳,淘洗出二人的诗风。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两首诗都是登岳阳楼的五律,但它们的物态层、形象层、生活

层、人性层、作者意识层、集体无意识层却各具特点。 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①李白此诗正是这样,开笔便写在岳阳楼上的所见然后是所闻所感。所见者,天岳之南、川、洞庭;所闻者,浪声、雁鸣、夏十二与我等人豪饮语;所感者,开阔、渺远的视野和胸襟。高张扬厉,夸饰铺排,意象繁复却不嫌冗杂,似醉后之语却又以能一贯之,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酒气,无不冲斥着豪气,大有“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之概,神完气足之感。 杜甫《登岳阳楼》却不同,首先拉长时间、记忆的线段,沉稳厚重地起笔,然后描写登临之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恢宏雄大。史料记载,洞庭湖广圆五百多里,日月若出没其中。杜诗虽不如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崇高(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但因寄寓了江山纷乱之事,又比孟诗来得凝重,来得有神。 透视李白、杜甫这两首诗,我们完全可以剥削出两个丰满而非扁平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李诗一、二句深层处隐然可见一胸襟博大之人,唯其胸襟博大,方悠然而觉宇宙宽;三、四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点明登临前胸有块垒,睹物移情,被物感染;五、六句说不敢也不能辜负良辰美景,纵酒助兴;《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这样鉴赏七、八句:“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②如此看来,则全诗应是浑发着一股喜气、一股轻快了。我们以为不然。李白遇赦后是惊喜交加的,旋即放舟东下江夏,《早发白帝城》

登岳阳楼杜甫选择、理解性默写

《登岳阳楼》杜甫选择题、默写及解析【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剽悍(biāo)鞭挞(tà)唱喏(rě)自给自足(jǐ) B.戎马(rónɡ)擢升(zhuó)女红(ɡōnɡ)歃血为盟(shà) C.涕泗(sì)诠释(quán)襁褓(bǎo)与时俱进(yù) D.蹩脚(bié)乾坤(qián)斡旋(wò)大大落落(lā) 1.答案:B【解析】A.“剽”读piāo, C.“与”读yǔ;D. “落”读luō。2.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吴楚东南坼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B.亲朋无一字字:文字,指书信 C.老病有孤舟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 D.戎马关山北关山:关口山岳,指北方边关 2.答案:C【解析】C.老病:年老且生病。 3.下列诗句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C.亲朋无一自,老病有孤舟。D.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3.答案:A【解析】B.月—夜;C.自—字;D.四—泗。 4.下列对《登岳阳楼》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登岳阳楼》是杜甫中年时期的作品。 B.《登岳阳楼》中,“昔、今”二字有深刻的含意。 C.《登岳阳楼》颔联形象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D.《登岳阳楼》意境宏大,炼字炼句准确。 4.答案:A【解析】A.为其晚年作品。 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B.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5.答案:C 【解析】C“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理解有误。“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 6.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B、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6.答案:C 【解析】C.“与全诗联系不紧”错,颈联是写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和杜甫的个人感触,感触是由景色引发,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所以颈联和前两联密切相关。颈联和尾联也是密切相关,个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此是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遇赦回江夏至岳阳时所作。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作品鉴赏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的气势,写得很动人。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这两句意境阔大,炼词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上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鸿雁南飞,月升东,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

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正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精采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如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的高耸。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的笔力。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诗。五七律之中,以五律为主。这首诗代表了他的五言律诗的风格。《品汇》说:盛唐五言律旬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李诗纬》也说:若太白五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这是说他的五律依然保留着古诗的遒劲特色,但其中又有情深

登岳阳楼公开课教案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 、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3、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必修三这一册教材中,我们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能不能说说看,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三、赏析指导 (一)知人论世 (二)初知意象 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 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 孤舟——孤单漂泊 (三)置身诗境 过渡:有的诗歌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这样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相对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阳楼》,用到的是比较少见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之间,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尤其是从开阔博大的“吴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狭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审美享受。这就是置身诗境的方法。 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四)缘景明情 1 、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 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林。 西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的青年时期,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开元盛世,唐帝国空前繁荣昌盛,各种社会矛盾危机潜伏。繁荣的文化经济,赋予了诗人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宏大的建功立业理想,结合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从楚辞和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中吸收了营养,融合了自己纵横驰骋的丰富想象和豪放不羁的强烈感情,形成了清雄奔放的独特风格,对后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写出了登岳阳楼时的喜悦,也是想象奇特。首联:诗人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诗人登上岳阳楼,纵目眺望,无边的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诗中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李白正值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有情有意,同享欢乐和喜悦: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明朗的色彩、喜悦的情绪洋溢笔端。可见愁绪极淡。“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运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映衬,构成对仗,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顿使境界全出,写得极为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朦胧中的幻景。诚然,诗人是有些醉意了。 尾联: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诗人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5《登岳阳楼》赏析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的意境是十分宽阔宏伟的。 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所以下边接着写:“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戚朋友们这时连音信都没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一叶扁舟到处飘流!从这里就可以领会到开头的两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本来含有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了。 这两句诗,从表面上看来,意境象是很简单:诗人说他在若干年前就听得人家说洞庭湖的名胜,今天居然能够登上岳阳楼,亲眼看到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因此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许许多多的感触,才写出这么两句:过去只是耳朵里听到有这么一片洞庭水,哪想到迟暮之年真个就上了这岳阳楼?本来是沉郁之感,不该是喜悦之情;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诗里的“今”、“昔”两个字有深深的含意。因此在这一首诗的结句才写出:“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眼望着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了。 这首诗,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抱负中来,是从诗人的生活思想中来,也有时代背景的作用。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

【新教材】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 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文诵读中的一篇,《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时年57岁,身患重病,离去世仅二年。诗人历经沧桑,年老多病,独登此楼,感慨万千。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渺渺,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写景气势恢宏,抒情深沉感人。是学习古诗艺术手法的典范,是培养古诗鉴赏能力的好教材。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情景交融的手法,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对诗歌的意境、炼字的分析鉴赏能力。体会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新课标”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文言最难的还是字词意思的落实,因此在课前指导学生做好预习。

《登岳阳楼》 一、导入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我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要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同时,在具体阅读阅读某一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二、分析诗歌 全班朗读《湘夫人》 湘夫人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今天我们要学的杜甫的《登岳阳楼》,也是写洞庭湖。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独自登上了这座楼,并写下这首千古名诗《登岳阳楼》。 大家一起有感情地读一遍这首诗。 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开门见山直接地直说过去只是听说,今天终于登楼见到了。 “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两句有两种理解:一是认为“昔闻”是渴望已久;“今上”是如愿以偿甚喜,也就是说表达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宿愿的愉快。“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二是认为,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许许多多感触,才写下这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如果是喜悦之情,与结尾“凭轩涕泗流”也连不到一起了。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是名句。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教案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及李白的相关知识; 2、把握诗中运用的对偶等修辞手法; 3、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主旨。 二、教学重难点 对诗歌意思及主旨的理解。 三、教学用时 四、教学过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少居蜀中,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客居鲁郡。游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入永王李璘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流放夜郎。遇赦东归,客死当涂令李阳冰所。唐朝另一诗人白居易诗“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正是他寂寞悲凉身世的写照。但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画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千古的伟大诗人。

三、背景介绍 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四、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齐读,把握诗歌节奏。 五、再读诗歌,读懂诗歌大意。 整首诗,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首联: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首联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登上岳阳楼,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颔联中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你看,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山衔好月来”一句,想像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颈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登岳阳楼初中杜甫经典语文教案

登岳阳楼初中杜甫经典语文教案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登岳阳楼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

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大家还能背下来吗?(学生齐背)对,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学能不能说说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最新高二语文《登岳阳楼》知识点、赏析及教案

【篇一】高二语文《登岳阳楼》知识点 原文: 登岳阳楼⑴ 昔闻洞庭水⑵,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⑶,乾坤日夜浮⑷。 亲朋无一字⑸,老病有孤舟⑹。 戎马关山北⑺,凭轩涕泗流⑻。 注释译文编辑 注释: ⑴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⑵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或廊上的栏杆。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译文: 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篇二】高二语文《登岳阳楼》赏析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篇三】高二语文《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赏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0卷第25首。这首诗此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 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诗中描写了在岳阳楼极目远眺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 的闲适旷达的襟怀。 译文: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看见大雁南飞带走我的 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 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诗的一两句写登高临远所见到的辽阔景象。“尽”字,形容登上岳阳楼,俯瞰下界, 岳阳一带的自然景色一览无余。“川迥洞庭开”一句紧承“尽”字而下,具体展示八百里 洞庭浩邈无垠、横无涯际的景象。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把秋色中洞庭湖那种汪洋浩瀚、澎湃动荡 的气势,写得很动人。此处一个“开”字,即是对那种景象的集中概括。句中“川迥”二字,是写更为辽远的长江。洞庭湖的北面与长江相连,人们在岳阳楼上,隔着那壮阔的湖水,迷茫中长江依稀可见。这两句意境阔大,诗人炼词造句给人一种雄浑豪放的感受。 上两句是俯视下界所见,三四两句便写仰观天宇所感。鸿雁南飞,月升东山,这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客观景物,但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下,能够荡人心神,触发人的情怀。正 如刘勰所说:“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文心雕龙》)诗人处于浩渺无边的洞庭之上,那种忧戚烦闷的心情顿时为之一畅,所以“愁心去”、 “好月来”便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畅然一适的愉悦心情。句中的“引”“衔”二字,并不是 客观景物的实写,而是写诗人此时此景之下的主观感受。这两句是全诗诗眼的所在,写得 精采传神。 五六两句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意在表明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令人快慰。“连”、“接”,二字,是夸张之笔,用于此处同样是为了突出心情的愉快。 七八两句写酣饮之乐,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似有仙举之妙。如 上四句叙写诗人与友人饮酒放乐的情景,因为是在岳阳楼上,所以叙事中又表现了岳阳楼 的高耸。这样,全诗就完整地写出了秋风明月下的浩荡无边的洞庭夜景,通过优美的意境 描写,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这首诗是一首五律。就其风格而论,意气豪放,境界阔大,抒情写景有一种长风浩荡 的笔力。李白一生的律诗并不少,但他的作品中较为出色的大多不是律诗。五七律之中, 以五律为主。这首诗代表了他的五言律诗的风格。《唐诗品汇》说:“盛唐五言律旬之妙,李翰林气象雄逸。”《李诗纬》也说:“若太白五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 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这是说他的五律依然 保留着古诗的遒劲特色,但其中又有情深词显、出乎自然的新的特点。

九年级语文上《岳阳楼记》《登岳阳楼》教案人教版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岳阳楼记》《登岳阳楼》 二、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谪zhé属zhǔ浩浩汤汤shānɡ霪yín 霏fēi 樯qiánɡ薄暮bó谗chán 顷qīng 芷zhǐ汀tīng 怒号háo 楫jí冥mínɡ偕xié皓月hào 甫fǔ坼chè乾坤qián kūn 戎马rǒng 凭轩xuān 涕泗tì sì 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4. 词语 谪:贬官,降职。 具:通“俱”,全,都。 增:扩大。 属:通“嘱”,嘱咐。 作文:写(一篇)文章。 夫:指示代词,那。

怒号:大声的号叫。形容风势大,发出很响的声音。 啸:野兽拖长声音的叫,它与“啼”是同义词。老虎叫用“啸”;猴子叫用“啼”,也可以用“鸣”;鸡叫可以用“啼”,也可以用“鸣”;狗叫可以用“叫”,也可以用“吠”。注意这组同义词,可以逐步培养用词准确的能力。 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 锦鳞:锦,本指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色彩鲜明、华丽,好看的意思。锦鳞,这里指代好看的鱼。这种以部分代替全体的修辞手法。叫做“借代”,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法。 汀:水中的小陆地,也叫洲。“岸芷汀兰”是互文,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兰花。 而或:或者,有时。 心旷神怡:心胸开朗,精神愉快。 影:月影。 璧:圆形玉。 偕:一齐。 把:端。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或许,或者。 物:外物,这里指环境遭遇。 庙堂:指朝廷。 江湖:僻远地区,这里指不在朝做官。 进:做官。 退:隐退。 微:没有。 昔闻:过去仅是听说过。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天地。这句说天水相连,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苍茫的湖面上。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多种疾病。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杜甫登岳阳楼教案

杜甫登岳阳楼教案 导语:《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杜甫登岳阳楼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杜甫登岳阳楼教案范文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缘景明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诗,了解鉴赏古典诗歌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在四川呆不住了,就坐船顺长江东下,到处飘游到荆州也呆不下,又沿洞庭湖向南飘游,这时杜甫已58岁,还不到60岁,但身体已衰弱

不堪了。右臂偏枯瘦,耳朵聋了,而且是老肺病。他全家都住在小船上,飘泊不定。到了岳阳,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放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想不到转过年来的冬天,他就在水上的一条小船里与世长辞,永远停止了歌唱。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二、朗读 三、整体感知 ⒈请用明白晓畅的语言疏通文意。 从前听说过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登上了岳阳城楼。吴楚两地被洞庭湖分隔在东南两方,日月星辰好像在洞庭湖上漂浮。亲人朋友没有一个字的音信,年老多病,孤身一人,只有一只船伴随着自己。关山以北依然硝烟四起,倚着栏杆我不禁潸然泪下,泪水奔流。 ⒉前两联和后两联所写内容有何不同? 前两联侧重于写景状物,后两联侧重于叙事抒情。 四、课内探究 ⒈颔联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状物有何特点? 状写吴楚、乾坤、日月之景。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割于东南,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着大地长天。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雄浑阔大,景象宏伟绮丽。

《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赏读

《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赏读 《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赏读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都是写登岳阳楼,但感受却不同。这是因为诗人的人生经历不同,自然诗境和风格不一样。还是先看看两首诗的具体内容: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李白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接下来,我们作如下一些分析:《登岳阳楼》起句就与杜甫的人生相联系。“昔”指他的青年时代,时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则是这样的情形:大历三年,住在成都的杜甫经历了长期的困顿艰辛后,体衰多病,已经进入了垂暮之年,因四川政局混乱,所以他沿长江出川,辗转来到湖南。这年的冬季,漂泊中的诗人到了岳州,当时吐蕃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杜甫历尽人生坎坷,才有幸登岳阳楼;过去充满宏大的人生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且处于多事之秋,他怎能不百感交集呢?登临岳阳楼,亲睹山色湖光,本是人生快事,可这并没有给杜甫带来多少喜悦,反而触发无尽的感伤。“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极写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气象,杜甫用夸张的手法把洞庭湖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了,景色宏伟奇丽,意境壮阔。“日夜浮”三字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情。“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连年战乱,亲朋好友音信全无,一身是病。这里借“孤舟”来表达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他自伤漂泊的感情。不过,杜甫毕竟是杜甫,他没有停留在个人痛苦上,而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兵荒马乱的动荡情总值,不禁潸然泪下。在诗人伤时忧世中,全诗的意境由宽阔转入狭窄又转为宽阔,富于变化,既壮且悲,显示出沉郁顿挫的风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于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篇写岳阳楼四周宏丽的景色:天岳山南面一带,美景无边,尽入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自然显得有情有意。“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足见李白内心的欢乐和喜悦。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他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醉后凉风四起,习习吹人,让衣袖翩翩飘舞。由此可见诗人李白何等潇洒畅快。可以说,李白将洞庭湖山水景物的宏丽美好与自己心情的轻松快乐融为一体,构设了一个似真如幻的迷人境界。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实足地豪入飘逸。登楼诗,说到底是抒情诗。登楼即景不过是诗人人生情怀的抒写罢了。生活之顺逆,心境之悲喜,与诗歌意境之实与虚、风格之沉郁与豪放,是密切联系,和谐统一的。“登楼”已经成为历代文人抒发身世之慨和客中之愁的一个特有的人文意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也频频出现。登楼诗,总的来说,其写景、抒怀、说理,或多或少与人生都有些关系。

登岳阳楼 教学设计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杜甫及本诗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题。 2、品味诗歌宽阔宏伟意境,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2、合作探究,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杜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诗人将个人的激愤之情与战乱时局联系在一起所流露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宽阔宏伟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学习法 3、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必修部分我们就学习了杜甫的诗歌《登高》,诗人用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二)、作者及作品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春望》、《蜀相》、《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三)、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四)、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和节奏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导学案 一,《登岳阳楼》写作背景:见课下注释,另见《必修三》p38.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写作背景:此诗写于公元759年,诗人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 二,简要概括《登岳阳楼》每一联的内容。 首联叙事,写登上岳阳楼,点题。 颔联写景,写登楼所见 颈联和尾联叙事抒情。 颈联:登楼引起的身世之感:亲朋音信全无,老病孤独,飘零天地间。 尾联: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报国无门的哀伤 三,本诗首联“昔闻”、“今上”对照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有初次登临向往已久的岳阳楼的喜悦之情,更多的无限辛酸之感。因为诗人是在人生迟暮之年,怀着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凉,辗转漂泊来到岳阳楼的。 四,赏析诗歌的颔联:诗歌颔联描绘出怎样的景象?表现出洞庭湖怎样的特点?试分析颔联写景与本诗情感的关系。 景象(结合注释):浩瀚无垠的洞庭湖将广袤的吴楚大地一分为二,日月星辰昼夜漂浮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的特点:浩瀚无边,雄阔壮丽。 景情关系:以景衬情,浩瀚无边,雄阔壮丽的洞庭湖正与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相映衬。 ※五,解释《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每一联诗句的含义并赏析(每人必做,各小组可任选一联回答) 首联:登楼远眺,整个岳阳城尽收眼底,洞庭湖浩渺无垠,与那渺远的长江相连。(赏析:意境阔大。此联写登楼俯视、远眺所见) 颔联:仰视天空,鸿雁远飞,也带走了我的愁心;山似有情,为我衔来一轮明月。(赏析:颔联写诗人仰观所见所感。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遇赦后的愉快心情。其中的“衔”字用比拟的手法,既描绘出明月挂在山口的情景,又写出了山的多情,景中融情,表达了作者遇赦后的愉快心情。) 颈联:在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 (赏析: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极言岳阳楼高耸入云) 尾联:诗人醉后翩翩起舞,习习凉风吹拂着人的衣袖。 (赏析:尾联写酣饮之乐,通过描写凉风以及醉后翩翩起舞的动作表现诗人遇赦后的欢快喜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