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不同气候类型对我国建筑形式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不同地区的居住者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中华文明,可是不同地区的民宅却在结构与色彩上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气候的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们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特性,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样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结构和色彩。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中需要建筑物有防雨、耐寒、坚固防风等特性,起初建筑的外貌仅仅是有建筑的功能而决定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房屋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演变,最终形成了风格上的差异。

可以说,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是,气候环境影响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反映气候特点,并与环境达到协调或一致。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房屋建筑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国从建筑热工设计的角度出发,把全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这样分区的目的就在于使民用建筑的热工设计与地区气候相适应,保证室内基本热环境要求。

一、气候对建筑形式的影响

地球上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作用形成的。落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热主要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吸收,而地球表面与大气层向太空的长波辐射是地球向外界散热的主要方式。这样通过地球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球表面向太空长波辐射才能维持地球表面的热平衡,保持了地球特有的长期稳定的气候条件。

气候影响着人类舒适,是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量等因素的综合结果。为了舒适的目的,这些因素的组合达成一定的平衡状况。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身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往往会根据居住地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1.温度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由于墙壁厚度对于建筑是否保温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温高的地方一般墙壁较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较厚。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夏天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冬天则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充满室内。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可以充分保留房屋内的热量。一些气温高的地方,也选择了这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如沙漠地带的民居。

2.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3.光照对建筑的影响

室内光照能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发育,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改善居室微小气候。北半球中纬地区,冬季室内只要有3个小时光照,就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因此从采光方面考虑,房屋建筑需注重三个方面:采光面积、房间间距、朝向。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深远以避免阳光直射。吐鲁番地区的房屋窗户很小,既可以避免灼热的阳光,又可以防止风沙侵袭。

傣族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了避雨,正所谓“吐水疾而溜远”,另一个目的是遮阳。有些地方还在屋顶上做文章,如《田夷广纪》记载:我国西北一些地区“房屋覆以白垩”以反射烈日,降低室温。气温低的地方,窗户一般较大,以充分接收太阳辐射,但窗户往往是双层的,以避免寒气侵袭,如我国东北地区。宁夏的“房屋一面盖”也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辐射。日本西海岸降雪量大,窗户被雪掩盖,因此常常还在屋顶上伸出一个个“脖子式”高窗,以弥补室内光照不足的状况。

房屋之间的间距是有讲究的,尤其是城市中住宅楼建设更要注意。楼间距至少应从满足底楼的光照考虑。光照也是影响房屋朝向的因素之一。为了抵御寒冷,北方的房屋朝向多采取南向,以便冬季的阳光射入室内。而在南方,特别是沿海地区的房屋多采用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我国的民居建筑大多是座北朝南,门窗朝南开放,阳台多设在南面。

4.风对建筑的影响

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日本太平洋沿岸的一些渔村,房屋建好后一般用鱼网罩住或用大石块压住;我国台湾兰屿岛,距台风策源地近,台风强度大,破坏性极强,因此岛上居民雅美族人(高山族一支)创造性地营造了一种“地窖式”民居。房屋一般位于地面以下1.5米~2米处,屋顶用茅草覆盖,条件好的用铁皮,仅高出地面0.5米左右,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室内配有火堂以弥补阴暗潮湿的缺点,还在地面上建凉亭备纳凉之用。我国冬季屡屡有寒潮侵袭(多西北风),避风就是为了避寒,因此朝北的一面墙往往不开窗户,院落布局非常紧凑,门也开在东南角,如北京四合院。风还会影响房屋朝向和街道走向。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就某种建筑物风格形成而言,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兼有避雨、遮阳、防风、纳凉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牵强地认为是单一作用造成的。我国的蒙古包,既是对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适应,同时蒙古族人又根据气候、地形等条件摸索出“春洼、夏岗、秋平、冬阳”的迁徙原则。

通过对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分析,明确了气候对建筑形式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合理的利用气候是建筑与外界环境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总而言之,建筑中应统筹考虑气候、环境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到的因素越多,建筑就会越成熟。

二、我国的建筑气候区划

建筑气候区划是根据气候资料对全国所作的关于建筑工作标准等项的区域划分。其目的是通过科学地分析各地建筑上有关气候的技术依据,使不同地区的建筑充分利用和适应气候条件,以做到因地制宜,体现适用、经济和美观的原则,进一步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要求。通过建筑气候区划,明确建筑和气候间的科学联系,可以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降低工程造价,推广建筑标准化,从而提高建筑投资效果,加快建设速度。划分建筑气候分区的原则是,综合考虑和反映气候条件,以及与之有关的地理环境、人民生活习惯和民族特点等因素。我国1960年曾进行过全国建筑气候区划,将全国划分为7个建筑气候大区、26个类型区和2

个类型特区。大区标志是建筑气候有大的不同,一般是性质上的差异;类型区标志是建筑气候上的小的不同,一般反映程度上的差异;类型特区标志是某些独特的建筑气候条件,如夏季酷热,常年冻土。

I类建筑气候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等)。

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气温年差较大,冻土期长,冻土深,积雪厚,日照较丰富,冬季多大风,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物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夏季可不考虑防热。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使建筑物满足冬季日照和防御寒风的要求;建筑物应采

取减少外露面积,加强冬季密闭性,合理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结构上应考虑气温年差较大及风大的不利影响;屋面构造应考虑积雪及冻融危害;施工应考虑冬季漫长严寒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II类建筑气候区(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等)。

冬季较长且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降水量相对集中。春秋季短促,气温变化剧烈。春季雨雪稀少,多风沙天气,夏季多冰雹和雷暴,气温年较差大,日照丰富。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物应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夏季部分地区应兼顾防热。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满足冬季日照并防御寒风的要求,主要房间宜避西晒;应注意防暴雨;建筑物应采取减少外露面积,加强冬季密闭性且兼顾夏季通风和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结构上应考虑气温年较差大、多大风的不利影响;建筑物宜有防冰雹和防雷措施;施工应考虑冬季寒冷期较长和夏季多暴雨的特点。

III类建筑气候区(上海、南京、杭州、合肥、武汉、南昌、福州、长沙、成都、重庆等)。

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气温日较差小。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春末夏初为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期,多阴雨天气,常有大雨和暴雨天气出现。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常受热带风暴及台风袭击,易有暴雨天气。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物必须满足夏季防热、通风降温要求,冬季应适当兼顾防寒。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有利于良好的自然通风,建筑物应避西晒,并满足防雨、防潮、防洪、防雷击要求;夏季施工应有防高温和防雨的措施。

IIIA区建筑物尚应注意防热带风暴和台风、暴雨袭击及盐雾侵蚀。

IIIB区北部建筑物的屋面尚应预防冬季积雪危害。

IV类建筑气候区(广州、香港、南宁、汉口等)。

夏季炎热,冬季温暖,湿度大,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降雨量大,大陆沿海及台湾,海南诸岛多热带风暴及台风袭击,常伴有狂风暴雨。太阳辐射强,日照丰富。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该区建筑物必须充分满足夏季防热、通风、防雨要求,冬季可不考虑防寒、保温。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宜开敞通透,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建筑物应避免西晒,宜设遮阳;应注意防暴雨、防洪、防潮、防雷击;夏季施工应有防高温和暴雨的措施。

IVA区建筑物尚应注意防热带风暴和台风、暴雨袭击及盐雾侵蚀。

IVB区内云南的河谷地区建筑物尚应注意屋面及墙身抗裂。

V类类建筑气候区(贵阳、昆明)。

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大部分地区冬湿夏凉,干湿季节分明,常年有雷暴雨,多雾,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偏大,日照较强烈,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低。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物应满足湿季防雨和通风要求,可不考虑防热。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宜使湿季有较好自然通风,主要房间应有良好朝向;建筑物应注意防潮、防雷击;施工应有防雨的措施。

VA区建筑尚应注意防寒。

VB区建筑物应特别注意防雷。

VI类建筑气候区(拉萨、西宁)。

常年气温偏低,气候寒冷干燥,气温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空气稀薄,透明度高,日照丰富强烈。冬季多西南大风,冻土深,积雪厚,雨量多集中在夏季。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物应充分满足防寒、保温、防冻的要求,夏天不需考虑防热。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注意防寒风与风沙;建筑物应采取减少外露面积,加强密闭性,充分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结构上应注意大风的不利作用,地基及地下管道应考虑冻土的影响;施工应注意冬季严寒的特点。

VIC区和VIB区尚应注意冻土对建筑物地基及地下管道的影响,并应特别注意防风沙。

VIC区东部建筑物尚应注意防雷击。

VII类建筑气候区(银川、乌鲁木齐)。

大部分地区冬季长而严寒,南疆盆地冬季寒冷。大部分地区夏季干热,吐鲁番盆地酷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雨量稀少,气候干燥,冻土较深,积雪较厚。日照丰富,强烈,风沙大。

该区建筑的基本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建筑物必须充分满足防寒、保温、防冻要求,夏季部分地区应兼顾防热。

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处理应以防寒风与风沙,争取冬季日照为主;建筑物应采取减少外露面积,加强密闭性,充分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房屋外围护结构宜厚重;结构上应考虑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以及大风等的不利作用;施工应注意冬季低温、干燥多风沙以及温差大的特点。

从我国建筑气候分区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气候对建筑设计是有不同要求的,这是前人不断实践得出的结果,这样才使得不同地区的人们处在最佳的室内环境中。我们也需要在这些经验基础上不断完善,从而得到最适合我们的建筑室内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