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沪科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例题与讲解:从图表中的数据获取信息-精编试题

最新沪科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例题与讲解:从图表中的数据获取信息-精编试题

最新沪科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例题与讲解:从图表中的数据获取信息-精编试题
最新沪科版2018-2019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例题与讲解:从图表中的数据获取信息-精编试题

5.4 从图表中的数据获取信息

1.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一般统计表中,上方有表头,表格通常由行和列组成.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时,要明确行与列分别表示的实际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判断出数据的变化规律.有时可以通过计算,从而确定合理性,再作出正确决策.

【例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销售计划,调查了这15人某日某种商品的日销售额,统计数据见下表:

每人销售量(件数) 1 800 510 250 210 150 120

人数 1 1 3 5 3 2 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营销人员的日销售额定为320件,你认为合理吗?为什么?

解:把营销人员的日销售额定为320件不太合理,因为只有2人能够达到这一标准.提示:制定的目标并非越高越好,要以调动更多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为目的.

2.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时,应从统计图的功能的角度来考虑可以获取的信息.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的步骤:

(1)审清统计图横轴和纵轴代表的意义,若是扇形统计图则要看准每个扇形图标代表什么意义;

(2)把各部分的数据找出来;

(3)以图中读出的信息作为参考(已知),推测相关量的变化趋势或规律;

(4)对需要计算后回答的信息要准确地进行计算.

【例2】如图所示的两个统计图,女生人数多的学校是( ).

A.甲校

B.乙校

C.甲、乙两校女生人数一样多

D.无法确定

解析:虽然从两个扇形统计图能够确定甲校女生占甲校总人数的50%,乙校女生占乙校总人数的40%,但由于从两个扇形统计图中,无法确定甲、乙两个学校各自的总人数,所以无法确定甲校人数的50%与乙校人数的40%的多少.所以两个学校的女生人数无法比较.答案:D

析规律根据扇形统计图确定数量

在同一个扇形统计图中,哪一个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大,哪一个部分的数量就多,但在两个扇形统计图中由于总体的数量不一定相同,所以不能用百分比的大小来判断具体数量的多少.

3.获取统计图表中的综合信息

统计图表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发现一些结论,统计图表反映了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及规律,我们要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就必须掌握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这样才能真实、准确地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不同的统计图反映的指标不同,因而在读图过程中关注的内容也不同,折线统计图可得到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条形统计图可得到每个项目的具体数据及项目之间的数量差距,扇形统计图可得到部分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的大小.

谈重点从统计图中准确获取信息

(1)条形统计图是通过条形的高度来表示数据的大小,因此我们应从每组中的具体数据、

初中数学的基础13种应用题型讲解

初中数学的基础13种应用题型讲解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考试题型大全 1、工程问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将等量关系从情景中剥离出来,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方程或方程组,从而解决问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解题思路) (1)审——审题: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找出等量关系). (2)设——设出未知数:根据提问,巧设未知数. (3)列——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解——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答——检验,写答案:检验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检验后写出答案.(注意带上单位) 【典例探究】 例1 将一批数据输入电脑,甲独做需要50分钟完成,乙独做需要30分钟完成,现在甲独做30分钟,剩下的部分由甲、乙合做,问甲、乙两人合做的时间是多少? 解析:首先设甲乙合作的时间是x分钟,根据题意可得等量关系:甲工作(30+x)分钟的工作量+乙工作x分钟的工作量=1,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解方程即可.设甲乙合作的时间是x分钟,由题意得:

【方法突破】 工程问题是典型的a=bc型数量关系,可以知二求一,三个基本量及其关系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工作总量往往在题目条件中并不会直接给出,我们可以设工作总量为单位1。 2、比赛计分问题 【典例探究】 例1某企业对应聘人员进行英语考试,试题由50道选择题组成,评分标准规定:每道题的答案选对得3分,不选得0分,选错倒扣1分。已知某人有5道题未作,得了103分,则这个人选错了道题。 解:设这个人选对了x道题目,则选错了(45-x)道题,于是 3x-(45-x)=103 4x=148 解得x=37 则45-x=8

初中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疑难问题 问题一:关于计算器的使用 数学能力的培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运算能力的培养。但在七上就开始学习了计算器的使用,很多同学对有理数的运算和后面的实数的运算就都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这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学生有的连简单的加减乘除都使用计算器,但是实数的很多运算不使用计算器,又得不出答案,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计算器,什么情况下不准使用计算器呢?这一点老师很难把握。计算器的使用给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七上就使用计算器,是不是学生手头的运算能力有小学的水平就可以了?(潘树峰提供) 问题二:关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因此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引入课堂。但是,有些内容过于简单,不需要合作学习学生也能回答,书本把它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那么合作学习还有必要吗?还有合作学习跟小组讨论有什么区别呢?另外,在“小组学习”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就是不配合,合作讨论时乘机讲话,提不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问题,形式上几个同学围在一起讨论很热闹,但实际上课堂中缺乏有效的交往和互动。教师该如何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呢?教师对活动如何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及时引导呢?在汇报讨论结果时,优秀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代替了组内其他同学的意见,而那些性格内向、胆子较小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少,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还有在合作的时间上也很难把握,有的问题展开讨论需要很长时间,草草收场,达不到所需要的效果,时间过长又怕影响上课内容与任务完不成,那么该怎样来控制合作讨论的时间呢?(潘树峰提供) 问题三:课本例题怎么用? 课本例题一般没有思路分析过程,解题步骤也是比较精练的,需要教师作进一步的剖析,所以我会让学生自己先阅读,同时把题目抄到黑板上,再进行深入分析。但遗憾的是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并没有认真听我的思路分析并回答我的提问,而是有口无心的照搬照读课本,甚至答非所问。还有些学生因为能看懂,索性不听。所以难以达到《数学教学建议》中提到例题教学要求。(关注过程,促进内化: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分析题意寻求解体题思路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潘树峰提供) 问题四: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增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

高等数学求极限的常用方法附例题和详解

高等数学求极限的14种方法 一、极限的定义 1.极限的保号性很重要:设 A x f x x =→)(lim 0 , (i )若A 0>,则有0>δ,使得当δ<-<||00x x 时,0)(>x f ; (ii )若有,0>δ使得当δ<-<||00x x 时,0A ,0)(≥≥则x f 。 2.极限分为函数极限、数列极限,其中函数极限又分为∞→x 时函数的极限和 0x x →的极限。要特别注意判定极限是否存在在: (i )数列{}的充要条件收敛于a n x 是它的所有子数列均收敛于a 。常用的是其推 论,即“一个数列收敛于a 的充要条件是其奇子列和偶子列都收敛于a ” (ii ) A x x f x A x f x =+∞ →= -∞ →? =∞ →lim lim lim )()( (iii)A x x x x A x f x x =→=→?=→+ - lim lim lim 0 )( (iv)单调有界准则 (v )两边夹挤准则(夹逼定理/夹逼原理) (vi )柯西收敛准则(不需要掌握)。极限)(lim 0 x f x x →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εδεδ<-∈>?>?|)()(|)(,0,021021x f x f x U x x o 时,恒有、使得当 二.解决极限的方法如下: 1.等价无穷小代换。只能在乘除.. 时候使用。例题略。 2.洛必达(L ’hospital )法则(大题目有时候会有暗示要你使用这个方法) 它的使用有严格的使用前提。首先必须是X 趋近,而不是N 趋近,所以面对数列极限时候先要转化成求x 趋近情况下的极限,数列极限的n 当然是趋近于正无穷的,不可能是负无穷。其次,必须是函数的导数要存在,假如告诉f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例题讲解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例题讲解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科学,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讲都在一种共同的感觉就是枯燥,主要体现在讲起来很枯燥,他不像文科那样,可以在教学中穿插很多丰富的文学知识,让人感到津津有味。又特别是我们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上,我们在教学新课时主要就是在讲例题,而书上的例题,分析、解题过程都是给我们编排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稍不注意我们的讲解就是照本宣科,教学起来就让人感学平淡无味,没有任何的新颖感。在本文中,我将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就如何提高例题讲解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讲解出学生的需求 出示例题后,我们既不能原原本本的读教材,也不能只沿着自己的思路在讲解,一个个条件分析,直至得出结果。这种讲解看似讲得很流畅,毫无节外生枝,未丝毫浪费时间,但学生听得很乏味,往往会出现会做的地方不想听,想听的地方没听到。 例题的讲解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让学生看到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让他们找到到达“那一村的方法。所以,在讲解例题前,要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此后教师应对学生解题情况作相应的了解,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同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欢乐。 例1.两个反比例函数和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如图所示,点P在的

图象上,PC⊥x轴于点C,交图象于点A,PD⊥y轴于点D,交图象于点B,当点P在的图象上运动时,以下结论: ①△ODB与△OCA的面积相等; ②四边形PAOB的面积不会发生变化;③PA与PB始终相等; ④当点A是PC的中点时,点B一定是PD的中点. 其中一定正确的是(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少填或错填不给分). 本题学生的困惑是:P点是一动点,随着P点的移动矩形OCPD、△BOD、△AOC的形状发生变化,如何寻求面积之间关系 讲解这道题,教师可设置下列问题作铺垫: ①过反比例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向X轴、Y轴作垂线与X轴、Y 轴围成矩形的面积变化情况? 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求法?如何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成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者通过不断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讲透题目的本质 例题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集知识性、典型性、探索性于一身,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范例。例题的讲解,不能就题讲题,要充分挖掘这道习题的功能,通过讲解例题,讲清这种类型题目的本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有所收获体会到成功感时,教师要及时把握培养学生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调查分析方案

初中数学教案问题调查报告 ——从学案设计中体会教案 国际中学于晶 我校在进行生命化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各备课组也提出了要有自己小课题的要求,当时我们备课组主要着眼点是研究如何利用学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当时采用这一课题的思路是希望以“学案导学”来带动教师的教案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方式的改变这样的一种教改思路。学案主要呈现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中所要完成的教案内容,这也是依照生命化课堂三分之一教案模式的标准去落实的。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的教案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走入每位老师的课堂,审视每位老师的学案设计,各有各的特点,但凸现的问题也是整个教案层面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下面我就以一篇学案开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商榷。 课堂诊断《一次函数图象》 ——课堂中的问题设置的思考 一、自主探究 自学课本P104页—105页做一做以上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图像的定义:(在书上找出来> 作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 2、所列表格中x的值是任意取的吗?y的值是如何得到的,表 格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描点:是以作为点的坐标 4、连线得到的函数图象有什么特点? 评:这里的解决方式是让学生自己看书,进行自主学习,把答案写在工作单中,然后由学生口答所写答案,我想学生照书机

械的记下来会在脑子里留下多深的痕迹呢?另外他写下来说出来他就会了吗? 二、学以致用: 1、运用所学步骤作出一次函数y=-x+1的图象。 <1) <2) <3) 2、在所作的图象上取几个点,找出 它们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验证 它们是否都满足关系式y=-x+1? 评:绘制图像时采用了电脑屏幕演示画法, 与黑板演示画法PK,我觉得丢了原生态的东 西。 3、思考: (1>、满足关系式y=-x+1的x、y所对应的、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上的点、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4>、作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只要找出几个点就可以了?为什么?

考研高数基础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考研高数基础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首先讨论间断点: 1°当分母2?e?0时,x? 2x 2 ,且limf??,此为无穷间断点; 2ln2x? ln2x?0? 2°当x?0时,limf?0?1?1,limf?2?1?1,此为可去间断点。 x?0? 再讨论渐近线: 1°如上面所讨论的,limf??,则x? x? 2 ln2 2 为垂直渐近线; ln2 2°limf?limf?5,则y?5为水平渐近线。 x??? x???

当正负无穷大两端的水平渐近线重合时,计一条渐近线,切勿上当。 2、f?|x4?x|sgn?|x| sgn?|x|。可见x??1为可导点,x?0和x?3为不可导点。 2011智轩高等数学基础导学讲义——第2章第4页原文: f???|??|,当xi?yj时 为可导点,否则为不可导点。注意不可导点只与绝对值内的点有关。 ?x ,x?0? 设f??ln2|x|,使得f不存在的最小正整数n是 ? ,x?0?0 x?0 1 2 3 limf?f?0,故f在x?0处连续。 f’?lim x?0

f?f ?0,故f在x?0处一阶可导。 x?0 当x?0时,f’?? ? ?x12x’ ‘????223 ?ln?lnlnxsgnx ? 12 ,则limf’?f’?0,故f’在x?0处连续。?23x?0ln|x|ln|x|f’’?lim x?0 f’?f’ ??,故f在x?0处不二阶可导。 x?0 a b x?0 对?a,b?0,limxln|x|?0。这是我们反复强调的重要结论。 3、对,该函数连续,故既存在原函数,又在[?1,1]内

【毕业论文选题】初中数学论文题目参考范例

初中数学论文题目参考范例 1、新课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数学教学目标制定应考虑的几对辩证关系 3、提高分层教学实效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4、初中生数学问题解决观的现状及其分析 5、化归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6、初中生数学学习方式和学习负担的调查分析 7、运用数学建模思想提高中学数学教育质量 8、人教版和华师版反比例函数编排的比较与探讨 9、有效教学的灵魂是以生为本--切线长定理教学案例与分析 10、浅谈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11、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2、基于学生几何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设计探讨 13、中考复习导学案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14、数形结合话三角--三角函数在中考试题中的应用举例 15、数形结合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1

16、对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初三复习课的几点思考 17、初中数学学案教学教师适应性调查研究 18、微课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功能性研究 19、加强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策略 20、试分析新课改下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模式 21、初中数学新课程中数与代数的教学研究 22、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初探 23、探索构造法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 24、学案导学使用误区四戒篇优先出版 25、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数学学习效率 26、小班化教学模式下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27、从兴趣入手提高初中生数学计算能力 28、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29、“三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案例与启示 30、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1、对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的体验和看法 2

32、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浅论 33、案例分析:由《立方根》的情景引入所想到的 34、浅谈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35、初中数学作业中出现的错误问题及策略 36、课堂上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7、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38、浅谈中学数学的函数学习 39、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40、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探索 41、数学教学中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42、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43、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44、论初中生在数学教学中的数学体验 45、主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46、试论如何提高学生代数运算能力 47、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实施“局部探究”的实践 3

中考数学经典题例(一)及解答

中考数学经典题例(一)及解答 1、(2010年北京市)2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y = - 4 1-m x 2+45m x +m 2-3m +2 与x 轴的交点分别为原点O 和点A ,点B (2,n )在这条抛物线上。 (1) 求点B 的坐标; (2) 点P 在线段OA 上,从O 点出发向点运动,过P 点作x 轴的 垂线,与直线OB 交于点E 。延长PE 到点D 。使得ED =PE 。 以PD 为斜边在PD 右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CD (当P 点运动 时,C 点、D 点也随之运动) 当等腰直角三角形PCD 的顶点C 落在此抛物线上时,求 OP 的长; 若P 点从O 点出发向A 点作匀速运动,速度为每秒1 点Q 从A 点出发向O 点作匀速运动,速度为每秒 2个单位(当Q 点到达O 点时停止 运动,P 点也同时停止运动)。过Q 点作x 轴的垂线,与直线AB 交于点F 。延长QF 到点M ,使得FM =QF ,以QM 为斜边,在QM 的左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QMN (当Q 点运动时,M 点,N 点也随之运动)。若P 点运动到t 秒时,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分 别有一条直角边恰好落在同一条直线上,求此刻t 的值。 【解答】 24. 解:(1) ∵拋物线y = -4 1-m x 2+45m x +m 2-3m +2经过原点,∴m 2-3m +2=0,解得m 1=1,m 2=2, 由题意知m ≠1,∴m =2,∴拋物线的解析式为y = -41x 2+2 5 x ,∵点B (2,n )在拋物线 y = -41x 2+2 5 x 上,∴n =4,∴B 点的坐标为(2,4)。 (2) 设直线OB 的解析式为y =k 1x ,求得直线OB 的解析式为 y =2x ,∵A 点是拋物线与x 轴的一个交点,可求得A 点的 坐标为(10,0),设P 点的坐标为(a ,0),则E 点的坐标为 (a ,2a ),根据题意作等腰直角三角形PCD ,如图1。可求 得点C 的坐标为(3a ,2a ),由C 点在拋物线上,得 2a = -41?(3a )2+25?3a ,即49a 2-211a =0,解得a 1=9 22,a 2=0 (舍去),∴OP =9 22 。 依题意作等腰直角三角形QMN ,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k 2x +b ,由点A (10,0), 点B (2,4),求得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 -2 1 x +5,当P 点运动到t 秒时,两个等腰 直角三角形分别有一条边恰好落在同一条直线上,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CD 与NQ 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2所示。可证△DPQ 为等腰直角三 角形。此时OP 、DP 、AQ 的长可依次表示为t 、4t 、2t 个单位。∴PQ =DP =4t , ∴t +4t +2t =10,∴t =7 10 。 第二种情况:PC 与MN 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3所示。可证△PQM 为等腰直角三 角形。此时OP 、AQ 的长可依次表示为t 、2t 个单位。∴OQ =10-2t ,∵F 点在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 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 四、教法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创设 情境“硬广告”的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 课堂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为了 进行有效的交流必 须引入定义。 新课 定义 1.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 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 语的定义。 定义的核心功能是能清楚地规定 名称和术语的意义。 2.对定义的强化巩固 (1)举出几个数学中的定义; (2)举出其他学科名称的定义。 3.如何定义 观察下列多项式的特征.给以名称,并 作出定义: x2–2x–1 2x2+3x+1 x2–2xy+2y2 4a2–4ab+b2 4.定义的价值 例题:校园中,并不令人在意的教室墙 角,却让我产生了兴趣。 问题1:按我们的生活经验,墙角的线 AO与BO 问题2:如何判断(验证)垂直? 强调定义 的功能。 学生自由发言, 组织学生评价, 捕捉学生反馈 的信息,适时地 引导学生感受 数学定义的严 密性和简洁性 等。 师生交流,老师 引导,强调“次、 项”。 与学生交流,教 师归纳。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 的方法和途径,让学 生的学习可持续发 展。 从定义出发来判断, 解决问题.既体现定 义的价值,有可作为 定义到命题的情境 过渡。 从定义出发思考问 题的解决。 引例: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 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 作出判断? (1)鸟是动物。学生自主完成。 突出语句的判断功 能。 针对学生在命题理A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内容提要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从而为解决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数学思想新课程标准渗透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在对第三学段(七—九年级)的教学建议中要求“对于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应体现螺旋上升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不宜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总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一、渗透化归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化归”是指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到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想方法。这体现了研究科学的一种基本思路,即把“不熟悉”迁移到“熟悉”的路子上去。我们也常把它称之为“转化思想”。可以说化归思想在本教材的数学教学中是贯穿始终的。 例如:在教材《有理数的减法》、《有理数的除法》这两节内容中,实际上教材是通过“议一议”形式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把有理数的减法、除法转化为加法、乘法的过程,体验、学会并熟悉“转化一求解”的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注意到教材在出示了一组例题后,特别用卡通人语言的形式表明“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这在主观上帮助了学生在探索时进行转化的过程,而在学生体会到成功后客观上就渗透了学生化归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地方虽然很简单,但我们教师不能因为简单而忽视它,实践告诉我们往往是越简单浅显的例子越能引来人们的认同,所以我们不能错过这一绝佳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机会。再如教材《走进图形世界》,它实际上是“空间与图形”的最基本部分。教材在编排设计上是围绕认识基本几何体、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展开的,在过程上是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变化、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的,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体以及点、线、面和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对某些几何体的主视图、俯

初中数学经典几何题及答案解析

第 1 页 共 14 页 4e d c 经典难题(一) 1、已知:如图,O 是半圆的圆心,C 、E 是圆上的两点,CD ⊥AB ,EF ⊥AB ,EG ⊥CO . 求证:CD =GF .(初二) 2、已知:如图,P 是正方形ABCD 内点,∠PAD =∠PDA =150. 求证:△PBC 是正三角形.(初二) 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A 1B 1C 1D 1都是正方形,A 2、B 2、C 2、D 2分别是AA 1、BB 1、 CC 1、DD 1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A 2B 2C 2D 2是正方形.(初二) 4、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A P C D B A F G C E B O D D 2 C 2 B 2 A 2 D 1 C 1 B 1 C B D A A 1 A N F E C D M B

第 2 页 共 14 页 P C G F B Q A D E 经典难题(二) 1、已知:△ABC 中,H 为垂心(各边高线的交点),O 为外心,且OM ⊥BC 于M . (1)求证:AH =2OM ; (2)若∠BAC =600,求证:AH =AO .(初二) 2、设MN 是圆O 外一直线,过O 作OA ⊥MN 于A ,自A 引圆的两条直线,交圆于B 、C 及D 、E ,直线EB 及CD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3、如果上题把直线MN 由圆外平移至圆内,则由此可得以下命题: 设MN 是圆O 的弦,过MN 的中点A 任作两弦BC 、DE ,设CD 、EB 分别交MN 于P 、Q . 求证:AP =AQ .(初二) 4、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 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初二) 经典难题(三) 1、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初二) · A D H E M C B O · G A O D B E C Q P N M · O Q P B D E C N M · A A F D E C B

初中数学教学中典型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典型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 昆明实验中学杜晓峰 新课改背景下,给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成为现代教育的热门话题。从何处变革怎么变革这是每个教师最关心的。“创新”是变革之魂,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个性化、自主性、探索性、开放性、民主性、实践性、启发性的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换句话说,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针对教师们在贯彻党的新课改教育方针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在一线从教28年的工作心得,本人拟就数学教学中教师们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提提自己的看法。 一、关注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有生命力的改革都是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不是对旧有经验的全盘否认,而是扬弃的过程。经过对课改的冷思考,教育界从上至下已达成共识:轰轰烈烈的课改,必须坚持“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是教育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的宗旨,即要讲求教学的实效性。 有专家提出,新课程的课堂评价指标是:①能否营造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氛围;②目标是否明确清晰;③师生精神是否饱满;④榜样树立是否有代表性;⑤思路是否宽广。 教材新,教法新,评价指标新,呼唤教师必须更新思想头脑、更新知识体系、更新工作观念。一本教科书一根教鞭传承文明的教学已不符合时代的节拍,知识的

局限性、视野的狭窄让很多教师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既要中看又要中用的好课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后做好冷静的反思。我认为,钻研和解读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具体如下: 1.狠抓备课关,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一看,除了看教科书外,还要研究课标、参看相关教辅资料等,拓宽教学内容的覆盖面,教学中,广闻才能博引,要用新意吸引学生的眼球;二划,在教科书上划出重、难点,对教材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三谈,与同年级教师交谈教法、困惑,实现同伴互助;四记,熟记教学提纲和脉络,杜绝照本宣科教学,杜绝教条主义;五改,在往年备课的基础上修改,层层提高,省时高效。 2.准备好讲授内容。 包括引入材料、例题与习题的精选、知识规律的总结、备用的格言与故事等。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倒数”的概念时是这样设计教学引入的:我国的汉字内涵博大精深,“音”字上下颠倒就变成了“昱”字,“显”字上下颠倒就变成了“晋”字……我们数学课中也有如此有趣的现象,比如3/5,以分数线为界,分数线上下的数字颠倒,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分数5/3,6/7变成7/6等等,像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倒数。这样引入新课,学生对倒数的结构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案例也很有吸引力。 3.组织好讲课的语言。 包括导语、提问用语、每个内容承上启下的过渡语等。 4.准备好教辅工具。 自己制作教具、图片,或借助远教资源、电化教育手段。 5.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听课。

高等数学基础例题讲解

第1章 函数的极限与连续 例1.求 lim x x x →. 解:当0>x 时,0 00lim lim lim 11x x x x x x x + ++ →→→===, 当0

初中数学论文参考题目大全

初中数学论文参考题目大全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学的合作学习问题探析 浅谈新课标下的数学课题学习 乘船中的数学问题 忽似一夜春风来----浅议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七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 老师,这个答案为什么错了?——由一堂没有准备的探究课引发的思考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性评价的构建 让学生走出“零阅读”的尴尬 初中数学学生学法辅导之探究 合理运用数学情境教学 让学生在自信、兴趣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培养探究合作能力 重视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展示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从一道中考题的剖析谈梯形中面积的求解方法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从《确定位置》的教学谈体验教学 谈主体性数学课堂交流活动实施策略 对数学例题教学的一些看法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新方式 举反例的两点技巧 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程中数学情境创设的思考 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激发与引导 新课程初中数学直觉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问题解决”与创造精神的培养 做个学习数学的有心人 让学生的创新之花绽放得更鲜艳 对数学探索教学的观察与思考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新形势、新气象、新变化 浅谈新浙教版七年级数学教学体会 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改变试卷讲评方式,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构建信息能力培养的平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中的对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浅显研究 对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些思考 读书无颖者顺教有疑,有疑者顺教无颖 心与心的交流、共创人文和谐 展示过程学习,促进数学能力发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北师大教材的几点借鉴和反思

初中数学10大解题方法及典型例题详解

初中数学10大解题方法及典型例题详解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例题: 用配方法解方程x2+4x+1=0,经过配方,得到( ) A.(x+2) 2=5 B.(x-2) 2=5 C.(x-2) 2=3 D.(x+2) 2=3 【分析】配方法:若二次项系数为1,则常数项是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若二次项系数不为1,则可先提取二次项系数,将其化为1后再计算。【解】将方程x2+4x+1=0, 移向得:x2+4x=-1, 配方得:x2+4x+4=-1+4, 即(x+2) 2=3; 因此选D。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例题: 若多项式x2+mx-3因式分解的结果为(x-1)(x+3),则m的值为()A.-2 B.2 C.0 D.1 【分析】根据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先将(x-1)(x+3)乘法公式展开,再根据对应项系数相等求出m的值。

【解】∵x2+mx-3因式分解的结果为(x-1)(x+3), 即x2+mx-3=(x-1)(x+3), ∴x2+mx-3=(x-1)(x+3)=x2+2x-3, ∴m=2; 因此选B。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例题: 已知(x2+y2+1)(x2+y2+3)=8,则x2+y2的值为() A.-5或1 B.1 C.5 D.5或-1 【分析】解题时把x2+y2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再运用因式分解法就比较简单【解】设x2+y2=t,t≥0,则原方程变形得 (t+1)(t+3)=8,化简得: (t+5)(t-1)=0, 解得:t 1=-5,t 2 =1 又t≥0 ∴t=1 ∴x2+y2的值为只能是1. 因此选B.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b、c属于R,a≠0)根的判别,△=b2-4ac,不仅用来判定根的性质,而且作为一种解题方法,在代数式变形,解方程(组),解不等式,研究函数乃至几何、三角运算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韦达定理除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另一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积,求

浅谈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策略 李翠霞数学与应用数学2013级 摘要:在数学学习当中,总不乏能把运算公式、运算法则、图像的性质、判定定理等基础知识娓娓道来,但独自去解答问题时却一筹莫展的学生。这一困局的出现大都是在例题学习这一环节掉链子了,因为例题学习起着上承基础知识下接实际运用的重要作用。可见例题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培养、智力的开发。本文从挑选例题、分析解题思路、示范书写过程、总结规律四个方面来阐述初中数学例题教学的策略。 Abstract:In mathematics study,there is no lack of total can the computing formula ,algorithm , the nature of the image , Theorem on basics such as drawing, But the students to answer questions cannot alone.The emergence of this dilemma is mostly studied in sample this link drop chain, for example learning pick up with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Visible example teaching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and translation service. In this paper, from the selected sampl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solving thinking, demonstration of the writing process, Summary law from four aspects to elaborate the strategy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examples. 关键词:例题教学,思路,书写过程 Key words:Examples of teaching, train of thought, translations into writing process 1.前言 1.1研究数学例题教学的目的。 数学例题是知识由产生过渡到应用的纽带。恰如其分的例题教学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又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研究数学例题教学的意义。 数学例题教学不但有助于学生吸取新的知识,而且还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渗透的理解,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基本技能的形成和数学能力的提高。例题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极其突出的,为此探寻行之有效的例题教学的方式方法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高中数学高考总复习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习题及详解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定积分的基本概念并能利用定积分的几何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积分计算问题. 2. 理解微积分的基本定理,并会用定积分公式解决简单函数的定积分问题. 二、知识要点分析 1. 定积分的概念:函数)(x f 在区间[a ,b ]上的定积分表示为:?b a dx x f )( 2. 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1)当函数f (x )在区间[a ,b]上恒为正时,定积分?b a dx x f )(的几何意义是:y=f (x )与x=a ,x= b 及x 轴围成的曲边梯形面积,在一般情形下.?b a dx x f )(的几何意义是介于x 轴、函数f (x )的图象、以及直线x=a ,x= b 之间的各部分的面积代数和,在x 轴上方的面积取正号,x 轴下方的面积取负号. 在图(1)中:0s dx )x (f b a >=?,在图(2)中:0s dx )x (f b a <=?,在图(3)中:dx )x (f b a ?表示 函数y=f (x )图象及直线x=a ,x=b 、x 轴围成的面积的代数和. 注:函数y=f (x )图象与x 轴及直线x=a ,x=b 围成的面积不一定等于?b a dx x f )(,仅当在区间[a ,b]上f (x )恒正时,其面积才等于?b a dx x f )(. 3. 定积分的性质,(设函数f (x ),g (x )在区间[a ,b ]上可积) (1)???±=±b a b a b a dx )x (g dx )x (f dx )]x (g )x (f [ (2)??=b a b a dx x f k dx x kf )()(,(k 为常数) (3)???+=b c b a c a dx x f dx x f dx x f )()()( (4)若在区间[a , b ]上,?≥≥b a dx x f x f 0)(,0)(则 推论:(1)若在区间[a ,b ]上,??≤≤b a b a dx x g dx x f x g x f )()(),()(则 (2)??≤b a b a dx x f dx x f |)(||)(| (3)若f (x )是偶函数,则??=-a a a dx x f dx x f 0)(2)(,若f (x )是奇函数,则0)(=?-a a dx x f 4. 微积分基本定理: 一般地,若)()()(],[)(),()('a F b F dx x f b a x f x f x F b a -==?上可积,则在且 注:(1)若)()('x f x F =则F (x )叫函数f (x )在区间[a ,b ]上的一个原函数,根据

初中数学分式方程典型例题讲解

第十六章分式知识点和典型例习题 【知识网络】 【思想方法】 1.转化思想 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应用非常广泛,运用转化思想能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本章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转化思想,如,分式除法、分式乘法;分式加减运算的基本思想: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得到分式方程的解等. 2.建模思想 本章常用的数学方法有:分解因式、通分、约分、去分母等,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构建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模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数学化过程,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对培养通过数学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类比法 本章突出了类比的方法,从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及分数的运算法则类比引出了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及分式的运算法则,从分数的一些运算技巧类比引出了分式的一些运算技巧,无一不体现了类比思想的重要性,分式方程解法及应用也可以类比一元一次方程. 第一讲 分式的运算 【知识要点】1.分式的概念以及基本性质; 2.与分式运算有关的运算法则 3.分式的化简求值(通分与约分) 4.幂的运算法则 【主要公式】1.同分母加减法则:()0b c b c a a a a ±±=≠ 2.异分母加减法则:()0,0b d bc da bc da a c a c ac ac ac ±±=±=≠≠; 3.分式的乘法与除法: b d bd a c ac ?=,b c b d bd a d a c ac ÷=?= 4.同底数幂的加减运算法则:实际是合并同类项 5.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a m ● a n =a m+n ; a m ÷ a n =a m -n 6.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ab)m = a m b n , (a m ) n = a mn 7.负指数幂: a -p = 1p a a 0 =1 8.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平方差与完全平方式 (a+b)(a-b)= a 2 - b 2 ;(a ±b)2= a 2±2ab+b 2 (一)、分式定义及有关题型 题型一:考查分式的定义(一)分式的概念: 形如 A B (A 、B 是整式,且B 中含有字母,B ≠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 A 叫做分式的分子,B 叫做分式的分母. 【例1】下列代数式中:y x y x y x y x b a b a y x x -++-+--1 , ,,21,22π,是分式的有: . 题型二:考查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如果分母的值是零,则分式没 有意义. 【例2】当x 有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44+-x x (2)232+x x (3)122-x (4)3||6--x x (5)x x 11- 题型三:考查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 1、分母中字母的取值不能使分母值为零,否则分式无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