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GU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仿真—采用Miller码CMI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码

基于GU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仿真—采用Miller码CMI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码

基于GU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仿真—采用Miller码CMI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码
基于GU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仿真—采用Miller码CMI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码

基于G U 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仿真—采用

M i l l e r码C M I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通信原理》

CDIO项目设计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基于GU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仿真—采用

Miller码、CMI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

归零码

班级:班

学号:

姓名:

年月日

目录目录

1.项目目的与要求

项目目的

1.对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主要原理和技术进行研究,包括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Miller码、CMI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码。

2.建立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学模型。

3.利用Matlab编写基于GU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程序。

4.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5.观察并记录信息码波形和传输码的波形,并进行分析。

项目要求

1.建立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学模型。

2.利用Matlab编写基于GU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程序。

3.对通信系统进行时间流上的仿真,得到仿真结果。

4.将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项目设计

项目分析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组成如下图所示,它主要由信道信号形成器、信道、接受滤波器和抽样判决器。

其中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脉冲形成器:基带传输系统的输入是由终端设备或编码器产生的脉冲序列,脉冲形成器的作用就是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主要是通过码型变换和波形变换来实现的,其目的是与信道匹配,便于传输,减小码间串扰,利于同步提取和抽样判决。

信道:它是允许基带信号通过的煤质。信道的传输特性通常不满足无失真传输条件,另外信道还会进入噪声。

接受滤波器:它的主要作用是滤除带外噪声,对信道特性均衡,使输出的基带波形有利于抽样判决。

抽样判决器:它是在传输特性不理想及噪声背景下,在规定时刻(由位定时脉冲控制)对接受滤波器的输出波形进行抽样判决,以恢复或再生基带信号。

miller码

密勒码又称为延迟调制码,是双相码的一种变形。编码规则如下:“1”码用码元间隔中心点出现越变来表示,即用10或01表示。“0”码有两种情况:对原始符号“0”则分成单个“0”还是连续“0”予以不同处理,单个“0”时,在码元边界处电平不跃变,在码元中间点电平也不跃变;对于连续“0”,则使连续两个“0”的边界处发生电平跃变,即“00”与“11”交替。

CMI码

CMI(Coded Mark Inversion)码是传号反转码的简称,与双相码类似,它也是一种双极性二电平码。其编码规则是“1”码交替用“11”和“00”两位码表示;“0”码固定地用“01”表示。

CMI码易于实现,含有丰富的定时信息。此外,由于10为禁用码组,不会出现三个以上的连码,这个规律可以用来宏观检错。该码已被ITU-T推荐为PCM四次群的接口码型,有时也用在速率低于s的光缆传输系统中。

双极性归零码

双极性归零码是二进制码0 和1 分别对应于正和负电平的波形的编码,在每个码之间都有间隙产生.这种码既具有双极性特性,又具有归零的特性.双极性归零码的特点是:接收端根据接收波形归于零电平就可以判决1 比特的信息已接收完毕,然后准备下一比特信息的接收,因此发送端不必按一定的周期发送信息.可以认为正负脉冲的前沿起了起动信号的作用,后沿起了终止信号的作用.因此可以经常保持正确的比特同步.即收发之间元需特别的定时,且各符号独立地构成起止方式,此方式也叫做自同步方式.由于这一特性,双极性归零码的应用十分广泛

双极性不归零码

在双极性不归零波形中。脉冲的正、负电平分别对应于二进制代码1、0,如图5—3(b)所示,由于它是幅度相等极性相反波形,故当0、1符号等可能出现时无直流分量。这样,恢复信号的判决电平为0,因而不受信道特性变化的影响,抗干扰能力也较强。故双极性波形有利于在信道中传输。

设计实现过程

在设计实现数字基带传输传输码型仿真—采用Miller码、CMI 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码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课堂上所学到的编码的知识,在熟悉掌握matlab的前提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网络搜索,我充分了解了利用matlab的GUI仿真所需的函数,通过不断地试验和完善,将数字基带传输信号和它的四种编码的码型显示在了GUI 界面上,对这四种编码的特性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以下是我的具体的设计实现过程:

数字基带系统的实现

在设计数字基带系统的过程中,我使用了rand函数,随机产生以N 为时间间隔的N=20个数字基带信号(N为时间间隔,在这里,为了使图形效果更佳,我设定为1000),x=ceil(rand(1,N);

x_t=zeros(1,N*fs);

for i=1:N*fs

x_t(i)=x(ceil(i/fs));

使用这四段代码实现基带信号的产生。再通过plot函数将该序列显示在GUI界面上。

miller码的实现

在利用matlab的语言编写miller码的过程中,我使用了一个function模块专门用来处理基带信号,使之变为miller码,再通过函数的调用,调用该模块产生miller码,该模块的核心代码如下所示:if x(i)==1 %若原码为1,则交替为10或01

Miller(2*i-1)=f;

Miller(2*i)=not(f);

f=not(f);

d=1;

else %若原码为0

if d==1 %前一个码为1

Miller(2*i-1)=f;

Miller(2*i)=f;

d=0;

else %前一个码为0

f=not(f);

Miller(2*i-1)=f;

Miller(2*i)=f;

d=0;

end

end

CMI码的实现

CMI码的设计,与miller码的设计基本一致,只是CMI码的编码规则是是“1”码交替用“11”和“00”两位码表示;“0”码固定地用“01”表示。核心代码变为了:

if x(i)==0 %若原码为0,则为01,

CMI(2*i-1)=0;

CMI(2*i)=1;

else %若原码为1.则交替为11和00

CMI(2*i-1)=f;

CMI(2*i)=f;

f=not(f);

end

双极性归零码的实现

双极性归零码的特殊性质在于其在每一个码型显示之后都会跳变为0,利用E和-E分别表示1和0,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判断函数,通过判断产生的数字基带信号是否为大于来判断0、1信号,并给y(i)赋1或-1值,而且为了实现跳变为0的功能,另加了一个判断,使得输出

函数y(i)在0

for i=1:N*fs

if(mod(i-1,fs)<=100 & mod(i-1,fs)>=0)

if x(ceil(i/fs))<

y(i)=-1;

else

y(i)=1;

end;

else

y(i)=0;

end

end

双极性不归零码的实现

双极性不归零码,与基带信号基本相似,它们的差别仅仅是下限为-1还是0,因此,我在数字基带信号的下加了一个判定条件,使得凡是基带信号小于,则输出信号为-1。核心代码如下:

if x_t(i)<

x_t(i)=-1;

else

x_t(i)=1;

end;

实验结果及分析

在调试后的结果如下:

数字基带信号和miller码的对比:

结果分析:由两个信号图像的对比不难看出,1码由01或10表示,0码在单个时不变,多个时由00或11间隔表示,符合miller码的规则。

数字基带信号和CMI码的对比

结果分析:由两个信号图像的对比不难看出,“1”码交替用“11”和“00”两位码表示;“0”码固定地用“01”表示。符合CMI码的规则。

数字基带信号和双极性归零码的对比

结果分析:由两个信号图像的对比不难看出,每一个码型显示之后都会跳变为0,利用1和-1分别表示1和0,符合双极性归零码的规则。数字基带信号和双极性不归零码的对比

结果分析:由两个信号图像的对比不难看出,与基带信号基本相似,它们的差别仅仅是下限为-1还是0,符合双极性不归零码的规则。

3. 项目总结

该项目从前期的预习、了解相关知识,到中间的思路的设计,再到最后的编写matlab程序,分析结果,让我对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通过亲自动手编写程序,使用matlab程序的GUI功能将数字基带信号及其变化的miller码、CMI码、双极性归零码以及双极性不归零码直白地显示成为图像,不仅让我对这些编码的特性了解得更加清晰深刻,更是让我对现代通信原理这门课程中各类信号的传输实现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令我意识到通信原理这门课程并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计算上的学科,更是能够实际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号传播中。

这个项目最终实现了预先设想的目的与要求,能够利用matlab的GUI功能将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各类编码完美的展示了出来,然而,由于时间与精力有限,我并未能在题目要求的基础上作出更多的拓展与创新,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今后我将利用我的课余时间完善这个项目,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更多功能。

之后能够陆续拓展的功能包括:1、将各类编码的功率谱亦显示出来,以便对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研究。2、实现基带信号、miller码、CMI码和双极性归零码以及双极性不归零码的相互转换的功能。3、实现将文字信号通过数字基带系统的转换、传输、以及恢复的功能。

4. 参考文献

1.《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

2.《matlab图像处理宝典》

3.《现代通信原理》

4.《现代通信技术》

注:此表必须在同一页面

基带传输技术

上次课回顾 非导向性媒体→ 无线电波→ 不同波段无线电波的作用及传播方式 无线传播模型: →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信号衰减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 双线地面反射模型→ 信号衰减与距离的四次发成正比,并与天 线的高度有关 多径效应→ 频率选择性衰弱 多普勒效应+ 多径效应→ 多普勒扩展→ 时间选择性衰落 阴影衰落 分集接收 7

2.4 基带传输技术 2.4.1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在采用无线基带传输时,信号无需载波调制而直接被发射出去。送 入信道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应该符合以下一些要求: ?传输码型应不含直流分量; ?可以从基带信号中提取位同步信号; ?基带编码最好能够具有内在检错能力; ?码型变换过程应具有透明性,即与信源的统计特性无关; ?应尽量减少基带信号频谱中的高频分量,以节省传输频带,提 高信道的频谱利用率,并减少串扰。 8

2.4 基带传输技术 2.4.1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AMI(Alternative Mark Inversion)码 原信息码的“0”编为传输码的“0”;原信息码的“1”,在编为 传输码时,交替的用“+1”和“-1”表示。 例: 消息代码:1 0 1 0 1 0 0 0 1 0 1 1 1” AMI码:+1 0 -1 0 +1 0 0 0 -1 0 +1 -1 +1” 评价: ?AMI码所确定的基带信号无直流分量 ?但当信息代码中出现长零串时,信道中会出现长时间的0电位, 而影响定时信号的提取。 9

2.4 基带传输技术 2.4.1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HDB3(High Density Bipolar of order 3 code)码 ?先检查消息代码的连“0”个数,当连“0”个数少于4个时,仍按 AMI码规则进行编码; ?消息代码的连“0”个数达到或超过4个时,则将每个4连“0”小 段的第4个“0”变换成非“0”符号(+1或-1),这个符号称为破 坏符号,用V符号表示,记作“+V”或“-V”。 ?V码的极性应与其前一个非“0”符号极性相同,同时满足V码的 极性必须交替出现。否则,将4连“0”小段的第1个“0”变换成 “+B”或“-B”,称为恢复码或平衡码。B符号的极性应与其前 一个非“0”符号极性相反。

通信原理报告 数字基带信号HDB3码型编码转换实现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数字基带信号HDB3码型编码转换实现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任务要求: 仿真实现数字基带通信系统信源输入24位二进制序列产生HDB3码,通过高斯白噪声信道,接收端滤波、解码的时域图及频谱图。以矩形波为例,要求实现输入24位二进制序列产生AMI码,HDB3码,接收端滤波、解码上述码型。

摘要 HDB3码全称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英语:High Density Bipolar of Order 3,简称:HDB3码)是一种适用于基带传输的编码方式,它是为了克服AMI码的缺点而出现的,具有能量分散,抗破坏性强等特点。HDB3码实行转换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先将消息码转换AMI码然后加“V”,接着加“B”,这几部我们可以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实现。为了实现HDB3码的编码与转换,同时加深对通信系统工作原理的了解,我们采用了MATLAB软件进行编码仿真,同时学习掌握MATLAB软件的基础使用。 关键词:AMI码;HDB3码;编码;解码;MATLAB;仿真

目录 1. 设计原理 (4) 1.1 HDB3码的介绍 (4) 1.2 HDB3码的编码转换规则 (5) 1.3 HDB3码的解码转换规则 (5) 1.4 HDB3码的软件程序设计 (6) 2. MATLAB软件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10) 2.1 MATLAB软件的介绍 (10) 2.2 仿真结果图示 (12) 2.3 仿真结果分析 (15) 3. 设计总结及心得体会 (22) 4. 参考文献 (22) 5. 致谢 (23)

正文 1.设计原理 1.1 HDB3码的介绍 HDB3码即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英语:High Density Bipolar of Order 3,简称:HDB3码)是一种适用于基带传输的编码方式,“三阶”通俗讲就是最多3个连0码元,“高密度双极性”就是没有直流分量,不会连续出现+1或-1,它是为了克服AMI码的缺点而出现的,具有能量分散,抗破坏性强等特点。 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用于所有层次的欧洲E-carrier系统,HDB3码将4个连续的"0"位元取代成"000V"或"B00V"。这个做法可以确保连续的相隔单数的一般B记号。 1.2 HDB3的编码转换规则 HDB3码的编码规则主要分为3步: 1 .先将消息代码变换成AMI码,若AMI码中连0的个数小于4,此时的AMI 码就是HDB3码; 2 .若AMI码中连0的个数大于等于4,则将每4个连0小段的第4个0变换成与前一个非0符号(+1或-1)同极性的符号,用表示(+V,-V);

通信原理第四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习题及其答案

第四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习题及其答案 【题4-1】设二进制符号序列为110010001110,试以矩形脉冲为例,分别画出相应的单极性码型,双极性码波形,单极性归零码波形,双极性归零码波形,二进制差分码波形。 【答案4-1】 【题4-2】设随机二机制序列中的0和1分别由()g t 和()g t -组成,其出现概率分别为p 和(1)p -: 1)求其功率谱密度及功率; 2)若()g t 为图(a )所示的波形,s T 为码元宽度,问该序列存在离散分量 1 s f T =否? 3)若()g t 改为图(b )所示的波形,问该序列存在离散分量 1 s f T =否?

【答案4-2】 1)随机二进制序列的双边功率谱密度为 2 2 1212()(1)()()[()(1)()]() s s s s s s m P f P P G f G f f PG mf P G mf f mf ωδ∞ -∞=--++--∑ 由于 12()()()g t g t g t =-= 可得: 2 2 22 ()4(1)()(12) ()() s s s s s m P f P P G f f P G mf f mf ωδ∞ =-∞ =-+--∑ 式中:()G f 是()g t 的频谱函数。在功率谱密度()s P ω中,第一部分是其连续谱成分,第二部分是其离散谱成分。 随机二进制序列的功率为 2 2 2 2 2 2 22 1()2 [4(1)()(12)()()] 4(1)()(12)() () 4(1)()(12) () s s s s s m s s s s m s s s m S P d f P P G f f P G mf f mf df f P P G f df f P G mf f mf df f P P G f df f P G mf ωω π δδ∞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当基带脉冲波形()g t 为 1 (){2 0 else s T t g t t ≤= ()g t 的付式变换()G f 为

电流信号转电压信号方法大全

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的方法 由于应用和原理的不同,电流信号的输出,如传感器变送器输出的4~20mA,需要变换成电压以利于后续驱动或采集。对于不同的电流信号,考虑功率问题,有的需要先经过电流互感器将大电流变小,否则大电流容易在电阻上产生过大的功率。 下面介绍几种I/V变换的实现方法。 分压器方法 利用如图1分压电路,将电流通入电阻。在电阻上采样出电压信号。其中,可以使用电位器调节输出电压的大小。这种方法最简单,但需要考虑功率和放大倍数的选择问题。 利用如图1分压电路,将电流通入电阻。在电阻上采样出电压信号。其中,可以使用电位器调节输出电压的大小。这种方法最简单,但需要考虑功率和放大倍数的选择问题。 霍尔传感器方法 使用霍尔效应,在元件两端通过电流I,并在元件垂直方向上施加磁感应强度B的磁场,即会输出电压。由下面的公式获得线性关系。

其中,RH为霍尔常数,I为输入电流,B为磁感应强度,d为霍尔元件厚度。 这种方法多用于对电流的测量,虽然也可以实现转换,但是精度有限。 积分电路方法 电压可以看作是电流的积分,利用如图电路有: 为保证精度,选取运放时尽量找输入阻抗大的。该电路常用于PID调节,积分电路成熟且放大倍数和精度较好。但要注意这种电路输出电压和输入电流的相位是相反的。 运放直接搭接的方法(跨阻放大器) 充分利用运放“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将电流转换为电压信号,如图电路

电流通过电阻,在电阻上产生压降,建立起电压和电流的关系为 这种方法避免了运放输入失调电压和输入偏置电流和失调电流影响带来的积分误差。也避免了电容的漏电流带来的误差。但未获得稳定的高精度放大,对电阻和运放的精度要求较高。 三极管方法 三极管同样具有放大能力,但应用上多采用运放。电路如图 下面以实际的例子叙述整个实现过程。 尝试将一个0~5A信号转换为0~5V信号。最简单的是加一个1欧的电阻,但这样发热功率过大,所以需要采用电流互感器将原先的电流变小。按照一般互感器指标是输入0~10A信号,变比为200:1,即0~5A的信号变为0~25mA。下面采用运放直接搭接的方法实现转换。考虑到相位的问题,对电路作了改进。利用50欧电阻在正端产生 的电压与负端相等的条件,并利用运放的放大功能,实现最终要求的。如图。另外,用集成运放OP27为的是得到更高的运算精度;50欧的电阻是前端互感器带负载要求。

实验十五 码型变换实验

实验十五码型变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几种常用的数字基带信号。 2、掌握常用数字基带传输码型的编码规则。 3、掌握常用CPLD实现码型变换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观察NRZ码、RZ码、AMI码、HDB3码、CMI码、BPH码的波形。 2、观察全0码或全1码时各码型的波形。 3、观察HDB3码、AMI码的正负极性波形。 4、观察RZ码、AMI码、HDB3码、CMI码、BPH码经过码型反变换后的输出波形。 5、自行设计码型变换电路,下载并观察波形。 三、实验器材 1、信号源模块一块 2、⑥号模块一块 3、⑦号模块一块 4、20M双踪示波器一台 5、连接线若干 四、实验原理 (一)基本原理 在数字通信中,有些场合可以不经过载波调制和解调过程而让基带信号直接进行传输。例如,在市区内利用电传机直接进行电报通信,或者利用中继方式在长距离上直接传输PCM 信号等。这种不使用载波调制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信号的系统,我们称它为基带传输系统,它的基本结构如图15-1所示。 信道信号形成器信道接收 滤波器 抽样 判决器 基带脉冲 输出 基带脉冲 输入 干扰 图15-1 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 该结构由信道信号形成器、信道、接收滤波器以及抽样判决器组成。这里信道信号形成

器用来产生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信道可以是允许基带信号通过的媒质(例如能够通过从直流至高频的有线线路等);接收滤波器用来接收信号和尽可能排除信道噪声和其他干扰;抽样判决器则是在噪声背景下用来判定与再生基带信号。 若一个变换器把数字基带信号变换成适合于基带信号传输的基带信号,则称此变换器为数字基带调制器;相反,把信道基带信号变换成原始数字基带信号的变换器,称之为基带解调器。 基带信号是代码的一种电表示形式。在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的基带电波形都能在信道中传输。例如,含有丰富直流和低频成分的基带信号就不适宜在信道中传输,因为它有可能造成信号严重畸变。单极性基带波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再例如,一般基带传输系统都从接收到的基带信号流中提取定时信号,而收定时信号又依赖于代码的码型,如果代码出现长时间的连“0”符号,则基带信号可能会长时间出现0电位,而使收定时恢复系统难以保证收定时信号的准确性。归纳起来,对传输用的基带信号的主要要求有两点:(1)对各种代码的要求,期望将原始信息符号编制成适合于传输用的码型;(2)对所选码型的电波形要求,期望电波形适宜于在信道中传输。 (二)编码规则 1、 NRZ 码 NRZ 码的全称是单极性不归零码,在这种二元码中用高电平和低电平(这里为零电平)分别表示二进制信息“1”和“0”,在整个码元期间电平保持不变。例如: +E 0 1 0 1 0 0 1 1 0 2、 RZ 码 RZ 码的全称是单极性归零码,与NRZ 码不同的是,发送“1”时在整个码元期间高电平只持续一段时间,在码元的其余时间内则返回到零电平。例如: 1 0 1 0 0 1 1 0 +E 0 3、 AMI 码 AMI 码的全称是传号交替反转码。这是一种将信息代码0(空号)和1(传号)按如下方式进行编码的码:代码的0仍变换为传输码的0,而把代码中的1交替地变换为传输码的+1,-1,

基于GU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仿真—采用Miller码CMI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码

基于G U 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仿真—采用 M i l l e r码C M I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 码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通信原理》 CDIO项目设计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基于GU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仿真—采用 Miller码、CMI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 归零码 班级:班 学号: 姓名: 年月日

目录目录

1.项目目的与要求 项目目的 1.对数字基带传输系统主要原理和技术进行研究,包括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Miller码、CMI码、双极性归零码、双极性不归零码。 2.建立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学模型。 3.利用Matlab编写基于GU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程序。 4.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 5.观察并记录信息码波形和传输码的波形,并进行分析。 项目要求 1.建立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学模型。 2.利用Matlab编写基于GUI的数字基带传输码型程序。 3.对通信系统进行时间流上的仿真,得到仿真结果。 4.将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项目设计 项目分析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组成如下图所示,它主要由信道信号形成器、信道、接受滤波器和抽样判决器。

其中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脉冲形成器:基带传输系统的输入是由终端设备或编码器产生的脉冲序列,脉冲形成器的作用就是形成适合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主要是通过码型变换和波形变换来实现的,其目的是与信道匹配,便于传输,减小码间串扰,利于同步提取和抽样判决。 信道:它是允许基带信号通过的煤质。信道的传输特性通常不满足无失真传输条件,另外信道还会进入噪声。 接受滤波器:它的主要作用是滤除带外噪声,对信道特性均衡,使输出的基带波形有利于抽样判决。 抽样判决器:它是在传输特性不理想及噪声背景下,在规定时刻(由位定时脉冲控制)对接受滤波器的输出波形进行抽样判决,以恢复或再生基带信号。 miller码 密勒码又称为延迟调制码,是双相码的一种变形。编码规则如下:“1”码用码元间隔中心点出现越变来表示,即用10或01表示。“0”码有两种情况:对原始符号“0”则分成单个“0”还是连续“0”予以不同处理,单个“0”时,在码元边界处电平不跃变,在码元中间点电平也不跃变;对于连续“0”,则使连续两个“0”的边界处发生电平跃变,即“00”与“11”交替。

实验3基带信号的常见码型变换

信息院 14电本 基带信号的常见码型变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RZ 、BNRZ 、BRZ 、CMI 、曼彻斯特、密勒、PST 码型变换原理及工作过程; 2.观察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变换测量点波形。 二、实验仪器 1.时钟与基带数据发生模块,位号:G 2.20M 双踪示波器1台 三、实验工作原理 在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中,传输码的结构应具有下列主要特性: 1) 相应的基带信号无直流分量,且低频分量少; 2) 便于从信号中提取定时信息; 3) 信号中高频分量尽量少,以节省传输频带并减少码间串扰; 4) 不受信息源统计特性的影响,即能适应于信息源的变化; 5) 编译码设备要尽可能简单 1.1 单极性不归零码(NRZ 码) 单极性不归零码中,二进制代码“1”用幅度为E 的正电平表示,“0”用零电平表示,单极性码中含有直流成分,而且不能直接提取同步信号。 0000 E +1111 图16-1 单极性不归零码 1.2 双极性不归零码(BNRZ 码) 二进制代码“1”、“0”分别用幅度相等的正负电平表示,当二进制代码“1”和“0”等概出现时无直流分量。 10111000E +E -0 图 16-2 双极性不归零码 1.3 单极性归零码(RZ 码) 单极性归零码与单极性不归零码的区别是码元宽度小于码元间隔,每个码元脉冲在下一个码元到来之前回到零电平。单极性码可以直接提取定时信息,仍然含有直流成分。

0000 1111E +0 图 16-3 单极性归零码 1.4 双极性归零码(BRZ 码) 它是双极性码的归零形式,每个码元脉冲在下一个码元到来之前回到零电平。 0000 1111E +0E - 图 16-4 双极性归零码 1.5 曼彻斯特码 曼彻斯特码又称为数字双相码,它用一个周期的正负对称方波表示“0”,而用其反相波形表示“1”。编码规则之一是:“0”码用“01”两位码表示,“1”码用“10”两位码表示。 例如: 消息代码: 1 1 0 0 1 0 1 1 0… 曼彻斯特码:10 10 01 01 10 01 10 10 01… 曼彻斯特码只有极性相反的两个电平,因为曼彻斯特码在每个码元中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所以含有位定时信息,又因为正、负电平各一半,所以无直流分量。 0000 1111E +E -0 图 16-5 曼彻斯特编码 1.6 CMI 码 CMI 码是传号反转码的简称,与曼彻斯特码类似,也是一种双极性二电平码,其编码规则: “1”码交替的用“11“和”“00”两位码表示; “0”码固定的用“01”两位码表示。 例如: 消息代码:1 0 1 0 0 1 1 0… CMI 码: 11 01 00 01 01 11 00 01… 或: 00 01 11 01 01 00 11 01…

通信原理 数字基带传输实验报告

基带传输系统实验报告 一、 实验目的 1、 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习matlab 的使用; 4、 掌握基带数字传输系统的仿真方法; 5、 熟悉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结构; 6、 掌握带限信道的仿真以及性能分析; 7、 通过观察眼图和星座图判断信号的传输质量。 二、 实验原理 在数字通信中,有些场合可以不经载波调制和解调过程而直接传输基带信号,这种直接传输基带信号的系统称为基带传输系统。 基带传输系统方框图如下: 基带脉冲输入 噪声 基带传输系统模型如下: 各方框的功能如下: (1) 信道信号形成器(发送滤波器):产生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波形。因为 其输入一般是经过码型编码器产生的传输码,相应的基本波形通常是矩形脉冲,其频谱很宽,不利于传输。发送滤波器用于压缩输入信号频带,把传输码变换成适宜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波形。 (2) 信道:是基带信号传输的媒介,通常为有限信道,如双绞线、同轴电缆等。信 道的传输特性一般不满足无失真传输条件,因此会引起传输波形的失真。另外信道还会引入噪声n (t ),一般认为它是均值为零的高斯白噪声。 信道信号 形成器 信道 接收 滤波器 抽样 判决器 同步 提取 基带脉冲

(3)接收滤波器:接受信号,尽可能滤除信道噪声和其他干扰,对信道特性进行均衡,使输出的基带波形有利于抽样判决。 (4)抽样判决器:在传输特性不理想及噪声背景下,在规定时刻(由位定时脉冲控制)对接收滤波器的输出波形进行抽样判决,以恢复或再生基带信号。 (5)定时脉冲和同步提取:用来抽样的位定时脉冲依靠同步提取电路从接收信号中提取。 三、实验内容 1采用窗函数法和频率抽样法设计线性相位的升余弦滚讲的基带系统(不调用滤波器设计函数,自己编写程序) 设滤波器长度为N=31,时域抽样频率错误!未找到引用源。o为4 /Ts,滚降系数分别取为0.1、0.5、1, (1)如果采用非匹配滤波器形式设计升余弦滚降的基带系统,计算并画出此发送滤波器的时域波形和频率特性,计算第一零点带宽和第一旁瓣衰减。 (2)如果采用匹配滤波器形式设计升余弦滚降的基带系统,计算并画出此发送滤波器的时域波形和频率特性,计算第一零点带宽和第一旁瓣衰减。 (1)非匹配滤波器 窗函数法: 子函数程序: function[Hf,hn,Hw,w]=umfw(N,Ts,a) n=[-(N-1)/2:(N-1)/2]; k=n; t=k; for i=1:N; if(abs(t(i))==0) hn(i)=1; elseif((1-4*a*a*t(i)*t(i)/Ts/Ts)==0) hn(i)=sin(pi*t(i)/Ts)/t(i)*Ts/4; else hn(i)=sin(pi*t(i)/Ts)*cos(a*pi*t(i)/Ts)/(pi*t(i)/Ts)/(1-4*a*a*t(i )*t(i)/Ts/Ts); end; end; w=-1:0.01:1; Hw=hn*exp(-j*2*pi*n'*w); Hf=hn*exp(-j*2*pi/N*k'*n); 函数调试程序: a=input('a='); [hn,Hf,Hw,w]=umfw(31,4,a); subplot(3,1,1);stem(real(hn),'.');title('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单位冲击响应时域特性'); subplot(3,1,2);stem(Hf,'.');title('平方根升余弦滤波器单位冲击响应频域特性');

通信原理实验报告二基带传输常用码的编码解码方法

实验二基带传输常用码的编码解码方法 一、实验目的 了解基带传输常用码的编码解码方法。 二、实验内容 设定一个信息码串,产生常见的编码如单极性非归零、双极性非归零、单极性归零、双极性归零、AMI、HDB3码的时域波形;不考虑噪声影响,以采样电平为依据恢复出原始信息串。 三、实验原理 1、单极性非归零。它用正电平和零电平分别对应二进制码“1”和“0”,波形特点是电脉冲之间无间隔,极性单一。 2.双极性非归零。用正负电平的脉冲分别代表二进制代码“1”和“0”。其正负电平的幅度相等、极性相反。 3.单极性归零。是单极性非归零波形的形式。 4.双极性归零。是双极性非归零波形的形式,兼有双极性和归零波形的特点。 5.AMI。全称是传号交替反转码,其编码规则是将消息码的“1”交替的变换为“+1”和“-1”,而“0”保持不变。 6.HDB3。全称是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编码规则是: 1)检查消息码中“0”的个数。当连“0”数目小于等于3时,HDB3码与AMI码一样,+1、-1交替; 2)当连“0”个数超过3时,将每四个连“0”化作一小节,定义为B00V,称为破坏节,其中V称为破坏脉冲,而B称为调节脉冲;

3)V与前一个相邻的非“0”脉冲的极性相同,并且要求相邻的V码之间极性必须交替。V的取值为+1或-1; 4)B的取值可选0、+1或-1,以使V同时满足(3)中的两个要求;5)V码后面的传号码极性也要交替。 译码:从收到的符号序列中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破坏点V,就可以断定V符号及前面的三个符号必须是连“0”符号,从而恢复四个连“0”码,再将所有-1变成+1后便得到原消息代码。 四、实验内容 (一)单极性非归零、双极性非归零、单极性归零、双极性归零时域波形。 实验代码: M=10000; %产生码元数 L=10; %每码元复制32次 dt=0.1; %采样间隔 T=L*dt; %码元时间 TotalT=M*T; %总时间 t=0:dt:TotalT; %时间 F=1/dt; %仿真频宽 df=1/T otalT; %频率间隔 f=-F/2:df:F/2-df; %频率 N=M*L; %总长度 ShowM=16; %显示码元数 ShowN=ShowM*L; ShowT=(ShowN-1)*dt; Showt=0:dt:ShowT; %时间 dutyradio=0.5; %占空比 randwave=round(rand(1,M)); %产生二进制随机码,M为码元个数 randwave(1:16)=[1 0 1 0 0 1 0 0 1 1 0 1 0 1 0 0]; onessample=ones(1,L); %定义复制的次数L,L为每码元的采样点数rerandwave=randwave(onessample,:); %复制的第1行复制L次 unipolarwave=reshape(rerandwave,1,L*M); %重排成1*L*M数组 %单极性不归零码 subplot(4,1,1);plot(Showt,unipolarwave(1:ShowN));axis([0 20 -1.2 1.2]);

几个常用的电压电流转换电路

I/V转换电路设计1、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不存在共模干扰的电流输入信号,可以直接利用一个精密的线绕电阻,实现电流/电压的变换,若精密电阻R1+Rw=500Ω,可实现0-10mA/0-5V的I/V变换,若精密电阻R1+Rw=250Ω,可实现4-20mA/1-5V的I/V变换。图中R,C组成低通滤波器,抑制高频干扰,Rw用于调整输出的电压范围,电流输入端加一稳压二极管。 电路图如下所示: 输出电压为: Vo=Ii?(R1+Rw)(Rw可以调节输出电压范围) 缺点是:输出电压随负载的变化而变化,使得输入电流与输出电压之间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优点是:电路简单,适用于负载变化不大的场合, 2、由运算放大器组成的I/V转换电路 原理: 先将输入电流经过一个电阻(高精度、热稳定性好)使其产生一个电压,在将电压经过一个电压跟随器(或放大器),将输入、输出隔离开来,使其负载不能影响电流在电阻上产生的电压。然后经一个电压跟随器(或放大器)输出。C1滤除高频干扰,应为pf级电容。 电路图如下所示:

输出电压为: Vo=Ii?R4?(1+(R3+Rw) R1 ) 注释:通过调节Rw可以调节放大倍数。 优点:负载不影响转换关系,但输入电压受提供芯片电压的影响即有输出电压上限值。 要求:电流输入信号Ii是从运算放大器A1的同相输入端输入的,因此要求选用具有较高共模抑制比的运算放大器,例如,OP-07、OP-27等。R4为高精度、热稳定性较好的电阻。 V/I转换电路设计 原理: 1、V I 变换电路的基本原理: 最简单的VI变换电路就是一只电阻,根据欧姆定律:Io=Ui R ,如果保证电阻不变,输出电流与输入电压成正比。但是,我们很快发现这样的电路无法实用,一方面接入负载后,由于不可避免负载电阻的存在,式中的R发生了变化,输出电流也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需要输入信号提供相应的电流,在某些场合无法满足这种需要。 1 、基于运算放大器的基本VI变换电路为了保证负载电阻不影响电压/电流的变换关系,需要对电路进行调整,如图1是基于运算放大器的基本VI变换电路。利用运算放大器的“虚短”概念可知U-=U+=0;因此流过Ri的电流: Ii=Ui R

AD转换电路

A/D 转换电路 导读: A/D 转换器(ADC )是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电路。本章将介绍A/D 转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电路,重点介绍集成芯片中的常用转换方法:逐次逼近型和V —T 双积分型转换电路,常用集成ADC 芯片,并给出典型应用实例。 0.1 A/D 转换的基本概念 A/D 转换过程包括取样、保持、量化和编码4个步骤,一般,前2个步骤在取样-保持电路中1次性完成,后2个步骤在A/D 转换电路中1次性完成。 1.取样和取样定理 我们知道,要确定(表示)1条曲线,理论上应当用无穷多个点,但有时却并非如此。比如1条直线,取2个点即可。对于曲线,只是多取几个点而已。将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用多个时间点上的信号值来表示称为取样,取样点上的信号值称为样点值,样点值的全体称为原信号的取样信号。1个取样信号示例如图1.1.1-1(b)所示。 取样时间可以是等间隔的,也可以自适应非等时间间隔取样。问题是:对于频率为f 的信号,应当取多少个点,或者更准确地说应当用多高的频率进行取样?取样定理将回答这个问题: 只要取样频率f S 大于等于模拟信号中的最高频率f max 的2倍,利用理想滤波器即可无失真地将取样信号恢复为原来的模拟信号。这就是说,对于1个正弦信号,每个周期只要取2个样点值即可,条件是必须用理想滤波器复原信号。这就是著名的山农(Shannon )取样定理,用公式表示即为 max S 2f f ≥ (12.1-1) 在工程上,一般取max S )5~4(f f ≥。 2.取样-保持 取样后的样点值必须保存下来,并在取样脉冲结束之后到下1个取样脉冲到来之前保

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码型发生器设计

武汉理工大学《FPGA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蒋立豪专业班级:通信1303 指导教师:陈适工作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题目: 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码型发生器设计 初始条件: FPGA芯片(型号不限),ISE仿真软件。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 等具体要求) 要求每位选课同学提交一篇关于FPGA的应用设计报告,选择的FPGA芯片不限,选用的仿真工具不限。格式要求按照课程设计报告的标准格式完成,包括:常见的几种基带码: 1.单极性非归零码 2.双极性非归零码 3.单极性归零码 4.双极性归零码 5.差分码 6.交替极性码 7.分相码 8.编码信号反转码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武汉理工大学《FPGA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武汉理工大学《FPGA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摘要 数字通信是信息经编码变换处理后,以数字信号在信道上传输的,较之于模拟通信有很大的优点。数字通信有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两种方式,而基带传输系统在数字通信中有重要的代表性。在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基带电波形都能在信道中传输,因此,基带传输的传输码型变换是传输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于传输码型的设计有一定的要求。了解常用码型及存在的误码原因,对传输码型进行初步的研究。本文主要设计一个基于FPGA 的数字基带信号发生器,首先简要介绍了单极性非归零码、双极性非归零码、单极性归零码、双极性归零码、差分码、交替极性码、分相码、传号反转码等基带码的基本特点,然后根据码型转换原理设计发生器模块。由于EDA 技术可以简化电路,集成多块芯片,减小电路体积,所以程序采用VHDL 进行描述,并用ISE 软件仿真实现所有功能,最后将功能集成到FPGA 上,并设计电路,产生的基带码稳定、可靠,可满足不同数字基带系统传输需要。 关键词:数字通信,基带传输,EDA,VHDL,FPGA I 武汉理工大学《FPGA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Abstract Digital communication is information after processing, transform coding, to digital signal transmission in the channel. Compared with analog communication has great advantages. Digital communication baseband transmission and the transmission frequency band in two ways, and baseband transmission system in digital communication have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In the actual baseband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not all types of baseband wave form can transmit in the channel, therefore, baseband transmission of the transmission code transformation is an

通信原理报告数字基带信号HDB3码型编码转换实现

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题目:数字基带信号HDB3码型编码转换实现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任务要求: 仿真实现数字基带通信系统信源输入24位二进制序列产生HDB3码,通过高斯白噪声信道,接收端滤波、解码的时域图及频谱图。以矩形波为例,要现输入24位二进制序列产生AMI码,HDB3码,接收端滤波、解码上述码型。

摘要 HDB3码全称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英语:High Density Bipolar of Order 3,简称:HDB3码)是一种适用于基带传输的编

码方式,它是为了克服AMI码的缺点而出现的,具有能量分散,抗破坏性强等特点。HDB3码实行转换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先将消息码转换AMI码然后加“V”,接着加“B”,这几部我们可以使用C语言进行编程实现。为了实现HDB3码的编码与转换,同时加深对通信系统工作原理的了解,我们采用了MATLAB软件进行编码仿真,同时学习掌握MATLAB软件的基础使用。 关键词:AMI码;HDB3码;编码;解码;MATLAB;仿真 目录 1. 设计原理 (4) 1.1 HDB3码的介绍 (4)

1.2 HDB3码的编码转换规则 (5) 1.3 HDB3码的解码转换规则 (5) 1.4 HDB3码的软件程序设计 (6) 2. MATLAB软件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10) 2.1 MATLAB软件的介绍 (10) 2.2 仿真结果图示 (12) 2.3 仿真结果分析 (15) 3. 设计总结及心得体会 (22) 4. 参考文献 (22) 5. 致 (23)

正文 1.设计原理 1.1 HDB3码的介绍 HDB3码即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英语:High Density Bipolar of Order 3,简称:HDB3码)是一种适用于基带传输的编码方式,“三阶”通俗讲就是最多3个连0码元,“高密度双极性”就是没有直流分量,不会连续出现+1或-1,它是为了克服AMI码的缺点而出现的,具有能量分散,抗破坏性强等特点。 三阶高密度双极性码用于所有层次的欧洲E-carrier系统,HDB3码将4个连续的"0"位元取代成"000V"或"B00V"。这个做法可以确保连续的相隔单数的一般B记号。 1.2 HDB3的编码转换规则 HDB3码的编码规则主要分为3步: 1 .先将消息代码变换成AMI码,若AMI码中连0的个数小于4,此时的AMI 码就是HDB3码;

码型变换实验

码型变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几种常用的数字基带信号。 2、掌握常用基带传输码型的编码规则。 3、掌握常用CPLD实现码型变换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观察NRZ码、RZ码、AMI码、HDB3码、CMI码、BPH码的波形。 2、观察全0码HDB3 码波形。 3、观察RZ码、AMI码、HDB3码、CMI码、BPH码经过码型反变换后的输出波形。 三、实验器材 1、信号源模块(一块) 2、6号模块(一块) 3、7号模块(一块) 4、20M双踪示波器(一台) 5、连接线 四、实验原理 (一)基本原理 在数字通信中,有些场合可以不经过载波调制和解调过程而让基带信号直接进行传输。基带传输系统是指不使用载波装置而直接传送基带限号的系统。 其基本结构由信道信号形成器、信道、接收滤波器以及抽样判决器组成。要先将基带脉冲输入信道信号形成器,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再输出基带脉冲。这里信道信号形成器用来适合于信道传输的基带信号,信道可以是允许基带信号通过的煤质(如可以通过从直流至高频的有线线路);接收滤波器用来接收信号和尽可能排除信道噪声和其他干扰;抽样判决器则是在噪声背景下用来判定与再生基带信号。 若一个变换器把数字基带信号变换成适合于基带信号传输的基带信号,则称此变换器为数字基带调制器;想反,把信道基带信号变换成原始数字基带信号的变换器,称之为基带解调器。 基带信号是代码的一种电表示形式。在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的基带电波形都能在信道中传输。对传输用的基带信号的只要要求有两点:(1)对个种代码的要求,期望将原始信息符合编织成适合于传输用的码型;对所选码型的点波形要求,期望电波形适合于在信道中传输。 (二)编码规则 1、NRZ码 NRZ码的全称是单极性不归零码,在这种二元码中用高电平和低电平分别表示 二进制信息“1”和“0”,在整个码元期间保持不变。 2、RZ码 RZ码的全称是单极性归零码,与NRZ码不同的是,发送“1”时在整个码元 期间高电平只持续一段时间,在码元的其余时间内则返回到零电平。 3、AMI码 AMI码的全称是传号交替反转码。代码的0礽变换为传输码的0,而把代码中 的1交替地变换为传输码的+1,-1,+1,-1......。 由于AMI的传号交替反转,故由于它决定的基带信号将出现正负脉冲交替,而 0电位保持不变的规律。这种基带信号无直流成分,且只有很小的低频成分,而

基带信号常用码型转换

通信原理大作业 用matlab仿真 1.幅频失真 S(t)=sint+1/3sin3t, S’(t)=sint+sin3t; 相频失真 S(t)=sint+1/3sin3t, S’(t)=sin(t+2pi)+1/3sin(3t+3pi). 程序: x=0:pi/20:3*pi; y1=sin(x)+(sin(3*x))/3; y2=sin(x)+sin(3*x); y3=sin(x+2*pi)+(sin(3*x+3*pi))/3; figure(1) plot(x,y1); hold on plot(x,y2,'r-'); legend('S(t)=sint+1/3sin3t','S(t)=sint+sin3t') figure(2) plot(x,y1); hold on plot(x,y3,'r-'); legend('S(t)=sint+1/3sin3t','S(t)=sin(t+2*pi)+1/3sin(3t+3*pi)')

幅频失真 相频失真

2. 将输入的一串0,1编码 1) 转换成AMI 码 2) 转换成HDB3码 3) 转换成双相码 4) 转换成Miller 码 5) 转换成CMI 码 总流程 开始 输入数组 依次显示五种码形 结束 转换成AMI 码 转换成CMI 码 转换成 HDB3 码 转换成双相码 转换成Miller 码

转化成五种码具体流程 思路:数组xn 中0保持不变;并统计1个数,当为偶数1保持不变;当为奇数1变换为-1 1) 转换成AMI 码 no no no 得到数组xn Xn (i )是否=1 num=num+1 num 是否为偶数 得到数组xn 长度k i=1; num=0 yn(i)=xn(i) yn(i)=xn(i) yn(i)= -xn(i) i 是否=k 得到数组yn i=i+1

几个常用的电压电流转换电路

I/V转换电路设计 1、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不存在共模干扰的电流输入信号,可以直接利用一个精密的线绕电阻,实现电流/电压的变换,若精密电阻R1+Rw=500Ω,可实现0-10mA/0-5V的I/V变换,若精密电阻R1+Rw=250Ω,可实现4-20mA/1-5V的I/V变换。图中R,C组成低通滤波器,抑制高频干扰,Rw用于调整输出的电压范围,电流输入端加一稳压二极管。 电路图如下所示: 输出电压为: Vo=Ii?(R1+Rw)(Rw可以调节输出电压范围) 缺点是:输出电压随负载的变化而变化,使得输入电流与输出电压之间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优点是:电路简单,适用于负载变化不大的场合, 2、由运算放大器组成的I/V转换电路 原理: 先将输入电流经过一个电阻(高精度、热稳定性好)使其产生一个电压,在将电压经过一个电压跟随器(或放大器),将输入、输出隔离开来,使其负载不能影响电流在电阻上产生的电压。然后经一个电压跟随器(或放大器)输出。C1滤除高频干扰,应为pf级电容。

电路图如下所示: 输出电压为: Vo=Ii?R4?(1+(R3+Rw) R1 ) 注释:通过调节Rw可以调节放大倍数。 优点:负载不影响转换关系,但输入电压受提供芯片电压的影响即有输出电压上限值。 要求:电流输入信号Ii是从运算放大器A1的同相输入端输入的,因此要求选用具有较高共模抑制比的运算放大器,例如,OP-07、OP-27等。R4为高精度、热稳定性较好的电阻。 V/I转换电路设计 原理: 1、V I 变换电路的基本原理: 最简单的VI变换电路就是一只电阻,根据欧姆定律:Io=Ui R ,如果保证电阻不变,输出电流与输入电压成正比。但是,我们很快发现这样的电路无法实用,一方面接入负载后,由于不可避免负载电阻的存在,式中的R发生了变化,输出电流也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需要输入

实验1 基带信号的常用码型变换实验

实验1 基带信号的常用码型变换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RZ 、BNRZ 、BRZ 、CMI 、曼彻斯特、密勒码型变换原理及工作过程; 2.观察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变换测量点波形; 二、实验仪器 1.AMI/HDB3编译码模块,位号:F (实物图片如下) 2.时钟与基带数据发生模块,位号:G 3.20M 双踪示波器1台 4.信号连接线3根 三、实验工作原理 (一)基带信号及其常用码型变换 在实际的基带传输系统中,传输码的结构应具有下列主要特性: 1) 相应的基带信号无直流分量,且低频分量少; 2) 便于从信号中提取定时信息; 3) 信号中高频分量尽量少,以节省传输频带并减少码间串扰; 4) 不受信息源统计特性的影响,即能适应于信息源的变化; 5) 编译码设备要尽可能简单。 1.1 单极性不归零码(NRZ 码) 单极性不归零码中,二进制代码“1”用幅度为E 的正电平表示,“0”用零电平表示,单极性码中含有直流成分,而且不能直接提取同步信号。 0000 E +1111 图1-1 单极性不归零码 1.2 双极性不归零码(BNRZ 码) 二进制代码“1”、“0”分别用幅度相等的正负电平表示,当二进制代码“1”和“0”等概出现时无直流分量。 10111000 E +E -0 图 1-2 双极性不归零码

1.3 单极性归零码(RZ 码) 单极性归零码与单极性不归零码的区别是码元宽度小于码元间隔,每个码元脉冲在下一个码元到来之前回到零电平。单极性码可以直接提取定时信息,仍然含有直流成分。 0000 1111E +0 图 1-3 单极性归零码 1.4 双极性归零码(BRZ 码) 它是双极性码的归零形式,每个码元脉冲在下一个码元到来之前回到零电平。 0000 1111E +0 E - 图 1-4 双极性归零 1.5 曼彻斯特码 曼彻斯特码又称为数字双相码,它用一个周期的正负对称方波表示“0”,而用其反相波形表示“1”。编码规则之一是:“0”码用“01”两位码表示,“1”码用“10”两位码表示。 例如: 消息代码: 1 1 0 0 1 0 1 1 0… 曼彻斯特码:10 10 01 01 10 01 10 10 01… 曼彻斯特码只有极性相反的两个电平,因为曼彻斯特码在每个码元中期的中心点都存在电平跳变,所以含有位定时信息,又因为正、负电平各一半,所以无直流分量。 0000 1111E +E -0 图 1-5 曼彻斯特编码 1.6 CMI 码 CMI 码是传号反转码的简称,与曼彻斯特码类似,也是一种双极性二电平码,其编码规则: “1”码交替的用“11“和”“00”两位码表示; “0”码固定的用“01”两位码表示。 例如: 消息代码:1 0 1 0 0 1 1 0… CMI 码: 11 01 00 01 01 11 00 01… 或: 00 01 11 01 01 00 11 0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