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 模块二 专题五 配套课时检测(含解析)

高三历史 模块二 专题五 配套课时检测(含解析)

高三历史 模块二 专题五 配套课时检测(含解析)
高三历史 模块二 专题五 配套课时检测(含解析)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模块二专题五配套课时检测(含解

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烟台模拟)“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可判断“它”是指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帝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2012·南京模拟)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3.(2012·北京市东城区模拟)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D.增强核心领导层的凝聚力

解析:选C。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本质上仍然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它建立的仍然是封建性质的政权。

4.袁世凯曾经把当年促使清帝逊位的历史性一幕非常形象地称为“拔大树”。“拔大树”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 )

A.标志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已完成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为政治民主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清帝逊位”的历史价值在于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5.1922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先驱》发刊词中提出,应把“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当作’第一要务”。这个“第一要务”是指( )

A.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B.组织领导工人运动

C.确立国共合作方针

D.掀起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选A。从时间上可排除C、D两项。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共一大召开后,紧接着又召开了中共二大,“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就是结合中国实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6.(2012·温州模拟)1923年12月1日,陈独秀在《前锋》杂志上撰文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这一认识( )

A.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B.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

D.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特点

解析:选B。题干时间是“1923年12月1日”,材料中陈独秀认可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实际希望说明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7.一张北京清华大学研究生李鸿樾的毕业证书(右图)因导师栏

里赫然写着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历史名人,而被网友

惊呼为“史上最牛的毕业证”。仔细阅读图片,判断毕业证颁发于

( )

A.国民大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选A。图片上的落款时间为“中华民国十五年”,换算为公历是1926年,所以应在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

8.下列诗词描绘了红军长征的是( )

A.“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

B.“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解析:选B。由“屈指行程二万”可知B项描写的是长征,B项正确。由“秋收时节暮云愁”等可知A项描写秋收起义,A项错误;C项描写的是渡江战役,不符合题意;D项描写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不符合题意。

9.(2012·温州模拟)“晚上10点,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方向传来一声沉闷的炮声,随后炮声夹杂着枪声不断传出。……沈阳七十万市民一觉醒来,悲伤地发现青天白日的国旗已经换成了刺眼的太阳旗。”与这段描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甲午中日战争B.九一八事变

C.伪满洲国建立D.苏联对日宣战

解析:选B。材料的有效信息是“东北军北大营、沈阳、青天白日旗换成太阳旗”等,由此可以判定该事件是日军制造的九一八事变。

10.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该填写( )

A.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解析:选B。“五四”是1919年,“国共对峙”、“星星之火”均始于1927年,故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1.下面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相对应的军事行动应该是( )

A.日本军队分三路向武汉开进

B.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解放区以失败告终

C.人民解放军分三路发动渡江战役

D.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解析:选D。依据图中的地点“大别山”和图片上的作战战略(两翼牵制,三军配合)可知,这是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示意图。故选D项。

12.刘伯承元帅晚年多次感慨道:“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这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对此可以看出刘伯承元帅( )

A.后悔自己从军B.反思国共内战影响

C.反对一切战争D.认为胜利来之不易

解析: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刘伯承元帅认为无论是共产党士兵的死亡,还是国民党士兵的死亡,都会殃及死者的家庭,这都是不幸的事,说明他在反思国共内战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中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摘编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纲》材料二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对20世纪中国的命运影响最大的两个政党,理应再度携手,团结一切有志于国家统一的党派、团体和仁人志士,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辛亥革命是我们共同纪念的日子,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共同敬仰的伟人,统一祖国是我们共同盼望的目标,中华强盛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理想,有什么理由不合作、不统一呢?

——人民日报社论《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材料三辛亥双十是海峡两岸共同的记忆与资产。……两岸和平是台湾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过去三年多,“政府”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以“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为基础,推动两岸关系,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现状,并得以大幅度缓和台海紧张气氛,赢得国际社会的肯定与支持。三年多来,我们与大陆签署15项协议,每一项协议都做到了“对等、尊严、互惠”“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两岸人民同属于中华民族,希望双方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求同存异,互助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和平关系。

——马英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1894~1919年推动中华民族日益觉醒的因素。(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三在纪念辛亥革命的角度上有何不同?(2分)你认为海峡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的原因是什么?(1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上半期,国共两党影响中国命运最突出的历史功绩。

(8分)

解析:第(1)问在提取材料一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补充说明;第(2)问从材料二、三叙述的重点可以判定海峡两岸纪念辛亥革命的不同角度,然后从辛亥革命的意义、海峡两岸加强交往的角度分析说明国共两党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的原因;第(3)问要结合“20世纪上半期”“影响中国命运”,利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因素: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角度:材料二从祖国统一的角度,材料三从两岸和平的角度。原因: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或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共同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或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统一)。

(3)国民党: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统治;结束东北等地军阀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尝试,并取得重大成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备选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0年12月10日,《新闻报》载,“议和条款述要:

现各国驻京使臣业经议就条款,各自电达本国外部,探悉共有十条。

一为德使克林德立纪念碑,并派亲王至德国慰谢……”又配言论曰:

“查德钦使被害后,已明见上谕派驻德华使致祭及御赐恤银,今欲

派亲王使德慰谢亦藉慰幽魂。道歉,友邦之道也,各国即不有此条,中国亦照办……讲信修睦,坦然无私,此条最可从也。”

材料二1918年11月13日,北京城兴奋的人们将象征耻辱的

“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由东单迁移至中央公园(今中

山公园)。北京大学天安门搭台演讲数日,蔡元培校长发表了题为

“黑暗与光明的消长”的演说。他说:“世界的大势,已到这个程

度,我们不能逃在这个世界以外,自然随大势而趋了。我希望国内持强权论的,崇拜武断主义的,好弄阴谋、执著偏见,想用一派势力统治全国的,都快快抛弃了这种黑暗主义,向光明方面去呵!”

材料三为表彰中国人民为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1952年10

月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决定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

和平”碑。“保卫和平”四字由郭沫若题写。

材料四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以

毛泽东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铲土,奠下纪念碑的基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德国政府责令清廷为克林德立纪念碑有何法理依据?清政府的“友邦之道”说明了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北京人民把“克林德”碑改名为“公理战胜”碑的背景是什么?蔡元培校长所设想的“光明”后来是否来到?为什么?(6分)

(3)材料三中提到的“中国人民为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有哪些?(6分)

(4)材料四中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这些浮雕分别以哪些历史事件为主题?综合四则材料中碑文主题的变化,概括其中的历史内涵。(6分)

解析:第(1)问,“法理依据”根据时间信息“1900年12月10日”和关键词“议和条款”即可回答;“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从时间上推断当时的“背景”应是一战结束,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出席会议,希望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蔡元培所设想的“光明”并未到来,中国主权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再次被侵犯。第(3)问,“贡献”应该答1952年10月之前中国为世界和平所作出的贡献。第(4)问,回答“历史事件”时要联系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相关史实;“历史内涵”应结合中国近代史的三条主线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思考。

答案:(1)法理依据:《辛丑条约》中的“议和条款”。说明: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完全按照帝国主义的意旨推行卖国政策。

(2)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国人普遍对国际公理、收复主权抱有美好的幻想。没有。在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将德国原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这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华盛顿会议又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贡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推动了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维护了世界和平;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中国在抗美援朝中所表现的胆识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任答3点即可)

(4)历史事件:“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渡江战役”。历史内涵:是中国百年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的最好历史见证;其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宝贵历史财富。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正文+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高三历史 限时训练(2)

限时训练(2) 第Ⅰ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小题48分。在每小题所出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读下图,在对全国的有效管理方面,图二较图一出现的主要变化是() ①对全国藏族聚居地区进行直接管理 ②对地方的管理出现本质变化 ③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官员要受中央监督 ④对东南海域的联系和管理加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5.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 A.维护了社会公平B.有利于专制统治 C.促进了文化融合D.加强了民族团结 26.郑板桥在《兰石图》中题诗“敢云我画竟无师,亦有开蒙上学时。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诗意体现了下列哪种观点 A.孔子的“仁”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C.朱熹的“理学” D.王阳明的“心学” 27.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杂剧、散曲、南戏等都取得巨大成就,后世将其与唐诗、宋词并称。后人则充分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称其“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 A.城镇经济繁荣B.统治者政治清明 C.戏曲创作者文化水平不高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A 28.某博物馆馆藏梁廷相《夷氛闻记》,书中记载“方议款时,夷兵以船泊泥城,登岸肆扰,沿西及北。……大肆淫掠,奸及老妇,村民大哗。……举人何玉成,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

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附郭西北之口口口九十余乡,率先齐出拒堵。……夷兵方舍命突围出,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待戮,乞命之声震山谷。”书中口口口为残缺,据材料推测,口口口处应该是 A.香港岛B.三元里C.旅顺口D.大甲溪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即柬传东北南海、番禺、增城连路诸村,各备丁壮出护。附郭西北之□□□九十余乡,”可知地点在广东(南海、番禺属广东省),再联系近代广东抗击夷敌的事迹可以排除A、C、D。 29 该表从侧面反映了 A.人口增长过快影响近代化发展B.晚清和民国政府忽视近代化建设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D.当时中国的民生状况未根本改变 【答案】D 30.1937年11月,张伯伦派遣不管部大臣哈利法克斯到柏林,同希特勒进行秘密会谈,向希特勒阐明英国“欧洲总解决”的设想。此时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行动是 A.对中国发动全面进攻,企图在中国速战速决 B.美日矛盾激化,日本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进攻 C.扶植清朝末代皇帝,建立伪“满洲国” D.集中力量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全面“扫荡” 【答案】A 31.《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 “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解析】把握材料中的“集体经济”、“家庭经营”、“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即可判断本题主要涉及农业的经营方式,选择A项。 【答案】A 3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柏拉图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精神 B.民主和人权思想在当时的雅典已经深入人心 C.加强中央集权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 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答案】D

七年级上英语Unit3单元检测试卷有答案

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检测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听力部分(每小题1分,满分20分) 第一部分听对话,回答问题 本部分共有10个小题,每小题你将听到一段对话,每段对话读两遍。在听每段对话前,你将有5秒钟的时间阅读题目;听完后,你仍有5秒钟的答题时间。 1. What does Simon like doing after class? A. Swimming. B. Running. C. Playing computer games. 2. What does the boy do after school? A. Play football. B. Play tennis. C. Play volleyball. 3. What does Millie have? A. An eraser. B. A pencil. C. A pen. 4. Which is Leo’s favourite subject? A. English. B. Chinese. C. Maths. 5. What class is Simon in? A. Class 3. B. Class 6. C. Class 7. 6. When does the girl have maths lessons? A. She has maths l essons on Monday. B. She has maths lessons on Wednesday. C. She has maths lessons on Thursday. 7. What does Amy often do every Thursday afternoon? A. She often has English lessons. B. She often plays volleyball. C. She often reads books. 8. What time does the girl’s school start ever y morning? A. At 8:00 am. B. At 8:30 am. C. At 8:45 am. 9. What will the girl do first? A. Watch TV. B. Eat supper. C. Do homework. 10. What does the boy often do on Friday? A. He often reads newspapers on Friday. B. He often plays volleyball on Friday. C. He often plays table tennis on Friday. 第二部分听对话和短文,回答问题 你将听到一段对话和两篇短文,各听两遍。听每段对话或短文前,你将有时间阅读相关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每小题你仍有5秒钟的答题时间。 听对话,回答第11~12小题。 11. How does Tony go to school? A. On foot. B. By bike. C. By bus. 12. What does Tony sometimes do after school? A. He sometimes goes to the library. B. He sometimes plays volleyball with his friends. C. He sometimes plays with his brother.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 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想并写入党章 三.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 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一、发展概况 1、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以为中心的独立革命 (1)背景: A西欧国家(英、西、葡)对美洲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以屠杀、掠夺贩卖黑奴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进行殖民统治。 B 经济的发展,美洲人民强烈要求摆脱欧洲殖民统治,双方矛盾尖锐。 C 思想传播,殖民地人民意识觉醒。 (2)主要事件: ~年美国战争;~年革命(杜桑·卢维杜尔); 1815~1826年战争(玻利瓦尔解放今天的、和;圣马丁解放了、和首府以后引退);葡属独立。 (3)性质:反对,美国独立战争还具有的性质。 (4)特点: A 为中心。 B以的形式进行。 C运动受思想的影响。 D带有和的双重性质。 (5)影响: A美国独立战争: B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有哪些?: 2、19世纪上半期:以为代表的反殖反封建斗争 (1)背景: A 使西方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加剧,殖民侵略以为主要形式。 B殖民主义者与势力开始勾结,亚洲各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2)主要事件: 、、、、 (3)性质:具有和的双重性质。 (4)特点: A以为中心。(同时期欧洲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20—30年代希腊、比利时独立;1848年革命中的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 B_______或__________领导,提不出___________纲领,大都带有_______色彩。 C具有______________的双重性质(最突出) D发生在工业革命完成后 (5)影响: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达了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革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从总体来看,这些民族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各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起义均属_________________运动,即领导起义的多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阶级,他们不是_____________的代表者,没有先进思想指导,提不出________纲领,尽管有的起义规模大、时间长、地域广,对殖民主义打击也很沉重,但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究难以胜利。同时期亚洲______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亚洲觉醒

高三历史课时限时训练30

知识改变命运 单元过关训练(九)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这一描述反映出( ) A .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不均衡性 B .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加速推进 C .工业化建设带动了农业发展 D .毛泽东有改革农村关系的意愿 D [材料侧重表达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没有表述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故A 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正是为了改变材料所述现象,故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建设,故C 项错误;毛泽东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生产关系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和分析,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立场上,提出了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想法,故D 项正确。] 2.(2017·太原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 ) A .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B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C .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D .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 B [苏联就近对中图援助主要是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不符,故A 项错误;通过企业的空间分布,不难看出军用企业在内地的目的是保障经济安全,故B 项正确;东南(只涉及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在军用企业均是空白)工业体系完善无法体现,

故C项错误;加强中国工业实力要求与企业空间分布不同并无直接关系,故D 项错误。] 3.(2017·银川质检)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第一次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中“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A项错误;广大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中“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相符,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材料中“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之后,故D项错误。] 4.1956年,中共领导人展开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刘少奇指出:“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不可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嘛!”这表明当时中国() A.深受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B.尚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灵活务实 D.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而材料提到仅“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可知三大改造已经完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故B项错误; 知识改变命运

英语必修4unit3单元检测题及答案.docx

单元分题型练习unit 3 一、根据中文或首字母提示,填写所缺单词的适当形式。 1.By the end of February schools are opened t________ the country. 2.He is a f________ as an artist, but a success as an art teacher. 3.If we work with a strong will, we can o________ any difficulty, no matter how great it is. 4.He had great d________ in getting the work done within a week. 5.They sent the enemy ship to the b________ of the sea. 6.I ’ m so full that I couldn’ t eat another m________. 7.Hundreds of people leave their villages hoping to gain their f________ in cities. 8. A m________ country is one in which there are many mountains . 9.I found it ________ (令人惊讶的) that the young player beat the chess master in the game. 10.I still remember her ________ (特别的 ) way of smiling. 11.My family ________ ( 款待 ) him as an honored guest. 12.Elizabeth Fry helped to improve prison conditions and gave the ________ (无 家可归的 ) work and education. 13.After graduating from Peking University, he was ________ (幸运的 ) in having a good job. 14.I lived in an area of ________ (显着的 ) natural beauty. 15.A million dollars is a v________ amount of money. 二、请从下面方框中选择适当的单词或短语,并用其正确形式填空。 boil, chew, cruel, direct, sense, slide, star, swing, whisper, worn-out, badly off, content, cut off, knock, pick, star 1. She is ________ her job at the moment. 2. We shouldn ’ t be unhappy about being ________— many families are much worse off than we are. 3.It ’s easy to ________ my car from others in the parking place; it has an advertisement of Toshiba TV on the back of it. 4.Several months ago Harbin ________ its water supply for four days because of pollution fear in Songhua River, which is Harbin’ s main water source. 5.She has ________ some thirty films in all her life. 6.The boy rode very fast and ________ an old man. 7.She ________ into the room not wanting to wake the baby. 8.Anyone who likes watching people suffer is ________. 9.These cars are ________ and must be replaced. 10.When water ________, it changes into steam. 11.Do everything step by step, and don’t bite off more than you can ________. 12.His boss was out on business and couldn’ t come back in time, so ________ him to call off the meeting. 13.Daniel Radcliffe,who plays Harry Potter, attended the premiere Sunday Evening along with other cast members including Machael Gambon, who ________ as the kindly Albus Dumbledore.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政治 (本专题为高考超星级核心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请同学们务必重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夏: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来决定,王权和神权的结合(甲骨文)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⑴目的:进行有效统治⑵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⑶影响: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三种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⑴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⑵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 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5西汉 ⑴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封国常与中央抗衡;汉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⑵君主专制:汉武帝:内(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6唐 ⑴中央集权问题并未很好的解决,唐朝后期藩镇割据,节度使作乱(安史之乱) ⑵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草拟、颁布政令)、门下(审核政令)、尚书(执行政令)三省长官均为丞相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7宋 中央集权 ⑴军事:杯酒释兵权;地方精兵强将编入中央禁军 ⑵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⑶财政:设转运使,地方财政大部分运往中央 特点:重文轻武;分割权力,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积贫积弱 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君主专制 ⑴宋初,设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⑵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 8元

202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选择题 1.清光绪年间,有大臣上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 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 巨。”此现象反映了( ) 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 B.自然经济日渐解体 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 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2.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农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新”在( ) A.增加了许多农业新品种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C.出现了近代大农业 D.生产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 3.“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 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 A. 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B. 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民族工业的产生 4.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的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控制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中国洋务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5.鸦片战争前,中国粮食产量中商品粮比重在10%以下;鸦片战争后,这一比重上升至17%。 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外资入侵破坏民族工业 B.传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6.时文有曰:“洋人与中国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 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毫厘不能主持。”对这种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广大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

高三历史限时训练(必修三)

2015—2016学年高二(4)部限时针对训练 历史第(18)期2015.11.24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 总分_____________ 测试内容:必修三测试时间:5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重用中原的儒士如王猛,大兴儒学。北魏孝文帝时期,儒学兴盛,更是“比隆周汉”。这说明( ) A.动荡时期统治者更依赖儒学巩固统治B.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主流思想 C.该时期实现三教合一,儒学发展兴盛D.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 2.清代帝王尊礼朱熹,认为孔孟之后,只有朱熹“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经今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功劳“最为弘巨”。这表明清朝统治者( ) A.认为朱熹对儒学的弘扬超越了孔孟B.融合满汉文化以实现民族同化 C.沿袭前代文化政策以维护统治秩序D.弘扬理学并使之处于独尊地位 3.18世纪中叶,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大力加强专制统治的同时,改进司法制度,放松新闻检查,禁止驱逐农民。这反映他受到了哪位思想家的影响?( ) A.伏尔泰 B.杰弗逊 C.圣西门 D.卢梭 4.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5.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 A.人文主义精神昌盛 B.天主教地位有所下降 C.学者推崇古典作品 D.中国印刷术引入欧洲 6.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7.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情。”下列对这—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

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3单元检测含答案解析

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第一部听力 [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at will the man probably do tonight? A.Do his printing. B.Write his report. C.Finish his work. 2.Who liked the film? A.Jim. B.Tom. C.Jane. 3.When did the movie end? A.At 10:30 pm. B.At 10:40 pm. C.At 11:00 pm. 4.What is the woman not satisfied with about the blue dress? A.The size. B.The price. C.The color. 5.What did the man do yesterday? A.He went to see a doctor. B.He went to play football. C.He went to a park.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课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课 件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

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

unit 3单元检测

八年级Unit 3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 单元检测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学号_______等级________一单选(10’) 1.She’s _______in the mountains for vacation. A. go hiking B. going hike C. going hiking D. goes hiking 2. ________ are you staying there?For four years A. How often B. Where C. How long D. How many 3. When did you ______yesterday? At about seven A. get to home B. get back to home C. get back home D. get to back home 4. Can you ___ me your new photos ? A. see B. watch C. show D. look at 5. I’m visiting my friend in Hainan A. Have a good time B. Have fun C. Enjoy yourself D. A.B or C 6. May I ask you ______questions ? Sure A. much B. little C. few D. a few 7. When are you going ? I’m going _____ May 1st. A. over B. for C. on D. to 8. I want to have _________ to tell you . A. anything interesting B. something interesting C. interesting something D. interesting anything 9. _____ is your vacation? It’s wonderful. A. How B. When C. Where D. What 10.Why do you decide _____Beijing for vacation? Because I want to visit the Great Wall A. in B. to C. at D. on 二.完形填空(10’) National Day (国庆节)is _1_. We Chinese will have a few _2_ for vacation . Kang Ping from Guangzhou heard that Qingdao is a nice city, so she is _3_ a trip to Qindao with her parents . She just finish _4_ the Internet and got some information ( 信息) about Qingdao. It’s really a good palce _5_ fun. There’s also beautiful _6_ to walk down and the sea to swim in. And the weather is not too cold or too hot. Her parents _7_ with her. They are _8_ to Qingdao and staying there for five days. She hopes _9__ a great time and forget all her problems. It’s so exciting that Kang Ping can’t _10_. 11.A. coming https://www.doczj.com/doc/1e2980137.html,es C.going D.leaving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之《我国封建社会的行政制度》 一、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③、作用: 2、郡县制:(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2015届高三历史限时训练答案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 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答案】 A 【解析】解答此题注意理解“封建”的概念,所谓“封建”实质是指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该区域内建立邦国的分封制,结合所学,分封制与实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 3.据史书记载,秦朝皇帝玉玺用陕西蓝田白玉雕琢而成,螭虎钮,上刻文是丞相 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本质上反映了()。 A.上供玉玺,臣子谄媚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丞相左右 【答案】 C 【解析】“受命于天”说明皇权是上天赋予的,“既寿永昌”反映的是皇位世袭,故选C项。A项不符合“本质反映”限定,排除;B项错在“专有”,不符合史实。 4.(济南三模)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 A.王位世袭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 C.选官制度D.监察制度 【答案】 B 【解析】根据史实,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