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心对称》教案

《中心对称》教案

《中心对称》教案
《中心对称》教案

《中心对称》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两个图形关于某一点或中心对称的本质:就是一个图形绕一点旋转180°而成.

(2)掌握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以及利用两种不同方式来作出中心对称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利用中心对称的特征作出某一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确定对称中心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对日常生活中与中心对称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发展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的欣赏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心对称的性质及初步应用.

难点:中心对称与旋转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在前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旋转,那么旋转后的图形有哪些性质?(旋转前后图形全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角均相等.)

导语二观察图中三个图形旋转的角度,发现哪个图形与其他二个不同?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教师指出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图形都具有以上特征,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它都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些图形的形成——中心对称.探究:如图,旋转三角板,画关于点O对称的两个三角形;

第一步,画出△ABC;

第二步,以三角板的一个顶点O为中心,把三角板旋转180°,画出△A'B'C';

第三步,移开三角板.

这样画出的△ABC与△A'B'C',关于点O对称.分别连接对应点AA'、BB'、CC'.点O

在线段AA'上吗?如果在,在什么位置?△ABC与△A'B'C'有什么关系?

发现:我们可以发现:(1)点O是线段AA’的中点;(2)△ABC≌△A'B'C'.

上述发现可以证明如下.

(1)点A'是点A绕点O旋转180°后得到的,即线段OA绕点O旋转180°得到线段OA',所以点O在线段AA'上,且OA=OA',即点O是线段AA'的中点.

(2)在△AOB与△A'OB'中,

OA=OA',OB=OB',∠AOB=∠A'OB',

∴△AOB≌△A'OB'.

∴AB=A'B'.

同理BC=B'C',AC=A'C'.

∴△ABC≌△A'B'C'.

探索:下图中△A'B'C'与△ABC关于点O是成中心对称的,你能从图中找到那些等量关系?(多媒体出示图形)

结论:(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例1如图4-31,已知四边形ABCD和点O,画出四边形A′B′C′D′,使它与四边形AB CD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解:(1)连接AO,BO,CO,DO;

(2)分别延长AO到A′,BO到B′,CO到C′,DO到D′,使OA′=OA,OB′=OB,O C′=OC,OD′=OD;

(3)顺次连接点A′,B′,C′,D′.(如图4-32)

四边形A′B′C′D′就是所求的四边形.

议一议:中心对称与轴对称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

《中心对称》教案2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

1.熟记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

2.叙述并应用中心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发现,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2.掌握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使学生体会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教学过程:

Ⅰ.巧设情景问题,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平行四边形纸板准备好了吗?

好,我们现在来做一做

如下图所示,在一个平行四边形纸板上,连结两条对角线,得到交点O,用图钉过点O 将纸板固定在一张纸上,并描下此时四边形ABCD的轮廓.绕点O旋转平行四边形纸板,使得点A移动到点C的位置.

(1)此时的纸板与原来的位置是否重合?

(2)指出旋转中心,求出旋转角的度数.

(3)根据上面的过程,你能验证平行四边形的哪些性质?与同伴交流.

(学生动手做、讨论、总结)

[生1]把平行四边形纸板绕对角线的交点O旋转,使点A移动到点C的位置时,纸板与描下的轮廓重合.

平行四边形旋转的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O,由于点A和点C在一条直线上,所以旋转的角

度为180°.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正确:下面来看第(3)个问题,大家互相交流交流.

[生2]从刚才旋转的过程中,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等性质.

[师]很好,我们来看(演示刚才学生旋转的过程),这个平行四边形绕它的对角线的交点O旋转180°,它与原图重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称为中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中心对称图形.

Ⅱ.讲授新课

[师]我们再来看这根木条(出示教具),它绕着这一点(指出木条的中点)旋转180°时,也和原图重合.即与它本身重合,这样的图形叫中心对称图形.

大家来总结归纳:什么是中心对称图形?

[生]把一个图形绕它的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师]很好,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centralsymmetryfigure).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对称中心是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师]对,大家再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生]线段、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师]很好,它们的对称中心各是什么?

[生]线段的对称中心是线段的中点.平行四边形的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因为矩形、菱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们的对称中心都是对角线的交点.[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棒.

假设点A是某个中心对称图形上的一点,绕O点旋转180°后,它变成了点C,点A和点C 就是一对对应点,而且O是AC的中点.(如图)

再看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点B绕O点旋转180°后,它与点D重合,点B和点D就是一对对应点,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也可知:O是BD的中点.

由此大家能否总结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吗?

[生]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的中点都是对称中心.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这就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中心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请你举出所看到的中心对称图形的实

例.

[生甲]家庭装饰中的各种图案、竹签做的玩具小飞机、纸做的小风车.

[生乙]飞机的双叶螺丝桨、风车的风轮.

[生丙]水泵叶轮……

[师]很好,大家举出这么多中心对称图形的例子.你能说说中心对称图形在欣赏和实用方面的价值吗?(出示一些中心对称图形的图片).

[生1]中心对称图形的形状匀称、美观,所以在很多建筑物和工艺品上常用这种图形作装饰图案.

[生2]由于中心对称图形绕中心旋转180°,后与原来的图形重合.所以具有中心对称图形的物体,在平面内能绕对称中心平稳地旋转.这种特性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应用.[师]同学们回答得真棒.下面大家拿出扑克牌,看看这些牌的牌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

[生1]红桃2、方块2、黑桃2、黑桃10、方块J、梅花10、方块K、黑桃4.

[生2]红桃4、红桃K、梅花Q.

[生3]方块中除7不是,其余的都是中心对称图形.

[师]很好,从大家回答中知道同学们基本掌握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下面大家来“想一想”.

除了平行四边形,你还能找到哪些多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生1]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正十边形.

[生2]这样的多边形很多,在正多边形中,只要边数为偶数,那它就是中心对称图形.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做练习,以巩固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性质.

Ⅲ.练习

1.正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正方形绕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旋转多少度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能由此验证正方形的一些特殊性质吗?

答案:正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它绕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旋转90°或其整数倍,都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由此,可以验证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等性质.

2.下图中,哪个“风车”是中心对称图形?

(1) (2) (3)

答案:(1)(3)是中心对称图形.

3.如图,点O是正六边形ABCDEF的中心.

(1)找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这个正六边形绕点O旋转多少度后能和原来的图形重合.

(3)如果换成其他的正多边形呢?能得到一般的结论吗?

答案:(1)直线AD、CF、BE以及AB、BC、CD的垂直平分线都是这个正六边形的对称轴.

(2)这个正六边形绕O点旋转60°或其整数倍的度数后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

(3)一般地,绕正n边形的中心旋转

n

360或其整数倍,都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它的基本性质.能判定一个图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

2021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

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 乐高教育以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的身上有着自然的爱好和本能,而发挥其本能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布满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的活动中,主动往探究知识的奥秘。以下是 ___精心的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班乐高活动:灵活的小车 执教者朱翔 活动目标: 1、掌握方向盘、操纵杆的概念,拼搭能灵活转弯的小车,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2、通过设计、改造小车,发展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 活动准备: 乐高一盒,搭建好的小车,马路路线图一张,视频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入场 (放音乐《小汽车》)(幼儿在教师带领下,开小汽车形式入场,开到指定位置)“到站啦!我们找个位置站站好” “刚刚我们玩了开小车的游戏,正好前两天,我们也用乐高玩具也搭建了一辆小汽车呢,看,我们面前有一条宽宽的马路。让我们拿起小车,来玩一玩吧” (放音乐《小汽车》)(事先交代不同方向的小朋友往哪个方向开)(玩的过程中会发生碰撞) “把小车放在这里,请回到你们的位置上去吧”(幼儿在垫子上做好) 刚在我们玩得真开心,不过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问题啊?---撞车了,太挤了 很多小朋友的车挤在了一起,你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当我们发现两车要相撞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某某小朋友你来试一试”(请小朋友来试一试,能不能避让开,提出要求,车轮不能离开地面。) “小车只能往前走,不能拐弯”“你们能想办法让我们的小车拐弯吗?” 二、出示小车,引入方向盘和操纵杆的概念 “我这有一辆车,你们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可以转动 “在这个小车里面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哦,想不想知道?”---想 “我们来看一看”(视频) “看明白没有?你们说说看”----方向盘转动,带动操纵杆车轮转动 “方向盘和车轮之间是什么连接的”---轴“这根轴就是操纵杆。” “这就是小车能够拐弯的秘密,老师的小车就是有了方向盘、操纵杆。当我转动方向盘的时候,车轮就跟着。。。” 三、展示PPT分解图

苏科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9.0第9章 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教案

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并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 构造平行四边形解决问题 课时数1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复备栏 一.知识点回顾 1、已知ABCD,若AB=15㎝, BC=10cm 则AD=___㎝.周长= ____ cm. 2、已知ABCD, ∠A=50度, 则∠C=___度. ∠B=____度. 3、ABCD的对角线AC、BD长度之和为20cm,若△OAD的周长为 17cm,则AD=____cm 4、在四边形AB CD中,若分别给出六个条件①AB∥CD ②AD=BC ③ OA=OC ④AD∥BC ⑤AB=CD ⑥OB=OD. 现在,以其中的两 个为一组,能直接确定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_________ (只填序号) 二.探究应用 应用一: 已知:ABCD中,直线MN//AC,分别交DA延长线于M,DC延 长线于N,AB于P,BC于Q。求证:PM=QN。 A B C D M P Q

应用二: 如图,在ABCD中,E、F、G、H分别是各边上的点,且AE=CF,BG=DH。 求证:EF与GH互相平分。 三.中考集锦 1.如图,若□ABCD与□EBCF关于直线BC对称,∠ABE=90°,则∠F =___°. 2. 已知如图□ABCD,若AC=20㎝, BD=16cm,则OA=_____cm,OB=____cm. 3.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金华,风光秀丽,花木葱茏.某广场上一个形状是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如图2),分别种有红、黄、蓝、绿、橙、紫6种颜色的花.如果有AB//EF//DC,BC//GH//AD,那么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红花、绿花种植面积一定相等 B.紫花、橙花种植面积一定相等 C.红花、蓝花种植面积一定相等

2015教师资格考试初中数学说课稿: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一、说教材 1、地位与重要性 这一节是八年级几何重要内容之一,这一节课与图形的三种运动(平移、翻折、旋转)之一的“旋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图形的三种基本运动中“旋转”在几何知识中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完善了初中部分对“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知识讲授,它不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平行四边形”等内容做了充分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中心对称图形在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中心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并知道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能运用定义判断两图形是否成中心对称和一个图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 (3)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并能利用性质画简单的中心对称图形 (4)培养学生运用定义和性质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5)能设计简单的对称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中心对称图形的美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概念、性质与简单运用。掌握概念及性质是应用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了概念,才能更进一步的判定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才能画出已知图形关于某一点的对称图形。 难点是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概念、性质的理解与接受,以及怎样用其概念与性质来具体运用。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授课时采取以学生自主运用其概念与性质来绘制中心对称图形。 二、说教法 本节课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为主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辅的方法。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这样做使得问题具有梯度,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不超出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问题带动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几何的识图能力、绘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利用电脑多媒体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图案,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用黑板、粉笔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乐高教学设计

教会小朋友认识建筑房子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城南实验小学林水祺 活动目标: 1、发挥想象力进行搭建,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2、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使用材料:常规积木、造型积木、ppt。 活动准备:幼儿积累建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联系 1、出示小朋友,以参观他家的位置为由,导入教学活动。 师:我叫小明,今天我带你们去我家那附近看一看,有很多漂亮的建筑在哪,准备好了吗? 2、音乐游戏《钻山洞》,让幼儿一个个通过钻过拱门,出示小明家附近的建筑ppt。 师:我家到了,请大家跟我一起走一走,去看一看吧,看小朋友们认不认识这些新奇有趣的建筑。 1)请幼儿观察图片,你们发现有哪些建筑呢? 提问:大家看看,我家附近有哪些有趣的建筑呢? 2)和幼儿一起分享不同建筑物的外形特征。 提问:谁能说说这些建筑像什么呢?由哪些图形组合在一起构成的? 二、建构 1、让幼儿搭建自己喜欢的建筑。 师:现在请小朋友用乐高积木来搭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起建筑。

2、出示操作材料。 3、老师提出操作要求,让幼儿按操作要求进行活动,孩子自由选择积木搭建,老师观察指导。 三、反思 1、请幼儿介绍自己搭建的是什么起建筑。 师:现在请小朋友跟同伴交流一下,你搭建的是什么起建筑? 师:有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搭建的建筑?请个别搭建比较特别的幼儿出来示范讲解) 2、你搭的建筑物有什么特别之处,用来干什么的? 四、延续 1、分组合作,给小动物建一个动物园。 提问:我们搭建了这么多的建筑,把他们放在哪里好呢?幼儿回答。现在你们分成两组每组6人,每组搭建一个小区,把你们的建筑物放进小区里。 2、展示作品。 师:好了,现在你们的小区都搭建好了,可以把你们搭好的建筑物搬进去啦。

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中心对称图形教案 一、教学内容 1.关于中心对称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而且被对称中心所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图形旋转后与原图形重合、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3、体验中心对称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特征,体会中心对称及中心对称图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过程,感受中心对称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1、通过对中心对称图形的探究和认识,体验图形的变化规律,感受图形变换的美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积累一定的审美经验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经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的学习过程,体验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相关的性质. 2.难点: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1、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有什么样的特征? 问题2、观察如图所示的图形归纳中心对称的概念与性质。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二、探索新知 活动1、出示一些具有旋转对称性的图形,观察哪些图形需要旋转180°才可重合,从而引出中心对称图形。 活动2 P66(思考)、(1)如图将线段AB绕它的中点旋转180°,有什么发现? (2)将平行四边形ABCD绕它的对角线的交点O旋转180°,有什么发现? 概念: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 特性:中心对称图形对称点所连线段都经过旋转中心且被对称点平分 活动3、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一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关键是什么?,让学生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及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活动4、研学教材:中心对称图形的应用 活动5、能力拓展完成练一练(幻灯片15至幻灯片28) 活动6、对比归纳: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中心对称说课稿

一、课题介绍 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数学》第十五章第一节第一课时中心对称.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基于以上的教育教学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和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心对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与图形的三种变换(平移、翻折、旋转)中的“旋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中心对称的应用.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完善初中对“对称图形”的知识讲授,并为下一节“图形的全等”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旋转”后的必修课,涉及归纳、类比等思想方法,对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2、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结合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特点等,考虑初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两个图形关于一点中心对称的概念,知道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掌握它们的性质和判定. (2)能力目标:会画一个图形关于某一点的对称图形. 通过对中心对称性质的发现,提高分析、归纳、猜想、证明等能力,体验猜想、化归、图形运动等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及运用价值,通过设计简单的对称图形,体验中心对称的美感,提高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的学习过程,体验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为了实现以上三个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①重点:中心对称的概念; ②难点:中心对称的性质和应用. 三、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比较、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为使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中心对称图形说课稿一等奖

《中心对称图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二课时——中心对称图形,下面就教材分析、教学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题的理解和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二课时。本节课与图形的三种运动(平移、翻折、旋转)之一的“旋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图形“旋转”在几何知识中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完善了初中部分对“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知识讲授,它不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图形的设计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八年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动手,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新知的能力。因此,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2)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并了解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对中心对称图形概念和性质的探索过程,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经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的学习过程,体验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感受数学之美。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新课程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对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其逻辑思维意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为学生在今后解决图形运动问题奠定了数学模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教学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教学难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难点成因】对于中心对称图形性质的得出,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归纳数学结论,而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和较好的表达能力,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二、教法分析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对称图案(来自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学法指导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并一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流程图

乐高教学设计

乐高教学设计 ----《程序与程序设计》之旋转木马

马,调试程序,不断优 化。 学生分组活动和电机结构;常用测量工具准备。 Contemplate (引导学生评价和反思实践活动的成果) 思考与分析 通过让学生上台来讲解和演示所设计的机器人旋转木马,让学生自己反思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去寻求解决的方案,使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程序控制结构的理解;通过采取老师和同学提问,小组成员答辩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和总结的科学精神,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资源及 环境师:同学们,布置给大家的任务都完成 了没有? 老师展示ppt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各个小组按照ppt 上面所列的问题,准备5分钟的发言, 待会儿依次上台来,讲解你们所设计的 系统,并演示旋转木马。 在学生讲解完后,老师给予掌声鼓励。 在学生演示完后,针对演示过程中,出 现的一些问题,老师进行提问。 在所有的小组完成了讲解和演示之后, 老师要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任务,大家都完成 得非常出色! 生:都完成了! 学生分小组,依次上台 讲解,并演示旋转木马。 在学生讲解完后,其他 小组同学给予掌声鼓 励。 演示小组的同学共同回 答老师的疑问。 其他小组同学提问 演示小组的同学共同答 疑 学生鼓掌 通过设置小组 成员上台讲解 和演示的活动, 让学生进行充 分的反思和总 结。 通过设置老师 提问和学生提 问的环节,让师 生之间、生生之 间进行思维的 碰撞,进一步促 进学生的反思。 老师通过在课 堂上肯定学生 的表现,进一步 激发学生课后 自主开展学习 的热情。 学生通过填写 课堂评价表,完 成对自己,以及 组员的评价,对 整堂课的表现 进行量化评价。 制作好 ppt课 件 演示的 同学和 其他小 组同学 都围在 旋转木 马两 旁,营 造一个 良好的 互动氛 围。 提前设 计好学 生的量 化评价 表。

七年级数学下册10.4《中心对称》教案2(新版)华东师大版

《中心对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意义. 2.知道成中心对称两个图形的性质,会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成中心对称,会画一个图形关于一个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发现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的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难点:中心对称图形的判定. 教学设计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展示投影1:10.4.1. 教材教师提问: 1.这三种图形有何共同特征? 2.这三种图形的不同点在哪里? 教师归纳: 图上所示的3种图形,都是绕着一中心点,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所以这3个图形都是旋转对称图形,其不同点在于旋转的角度不一样,第一图旋转的角度为120或240度,第二个图旋转的角度为180度,第三图旋转角度为72度或144度或216度或288度.今天我们就是要研究中间这个特殊的旋转对称图形,我们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中心旋转180度后能与自身重合的图形称为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中心点叫做对称中心.也就是说中心对称图形是旋转角为180度的旋转对称图形. 上面是对一个图形来说的.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如果它能够和另一个图形重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对称中心.

这里是对两个图形说的. 大家一定要区分清楚. 这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关于中心的对称点. 展示投影,提出问题 投影2:教材图10.4.2. 教师提问: 1.这个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吗? 2.△ABC与△ADE成中心对称吗? 在同学交流,评判的过程中,老师进一步阐述中心对称图形与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答: △ABC与△ADE是成中心对称的两个三角形,点A是对称中心,点B关于对称中心A的对称点为______,点C关于对称中心A的对称点是______,点A关于对称中心A的对称点为______,B、A、D在______上,AD=______,C、A、E在______上,AC=______,ED______. 展示投影3:教材图10.4.3. 教师提问: 1.△A′B′C′与△ABC关于点O是成中心对称吗? 2.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等量关系? 3.找出图中平行的线段. 学生形成共识后让学生填空. △A′B′C′与△AB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分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O=_______,BO=_______,CO=_______,AB=_______,AC=_______,BC=_______.得到AB∥_______,AC∥_______,BC∥_______.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轴对称”第一课时。对称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教科书中人生洛的图形入手,学习轴对称及其性质,通过图片及空间想象,归纳他们的共同特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训练学生初步的审美水平和初步的图案设计操作技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水平。 所以,这个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观察水平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所授班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发散,归纳总结水平弱。根据学生小学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课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水平: ①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②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对应点. ③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进一步理解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因为后面在研究很多几何图形和函数图像时,对称性是研究的重要方面。)②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让学生注重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3、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难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准确区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两个不同概念,原因有两点: (1)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比较熟悉,但往往不能够完全掌握它的定义; (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体现了中学数学中的整体思想,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水平,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转换角度看待事物也是学生今后处事必备的。 二、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 鉴于教材特点和学生模仿水平强,思维信赖于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我选用的是引导发现教学法,充分使用教具、学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引导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思维,实行“创造性”的学习,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利用图片的不同颜色的对比来启发学生,使用投影仪提升教学效率,动态演出直观生动的教学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首先,为学生展示多幅彩色图片,为学生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根据学生好动、

期末复习(1)中心对称图形(备课笔记)

备课笔记

教学内容三次备课 教 学 过 程 一 次 备 课 4.如图,在□ABCD中,∠BCD的平分线与BA的延长线相交于点 E,BH⊥EC于点H,若CE=6,则CH=. 5.点A,B,C的坐标分别为(2,1),(5,2),(3,-1).若以点 A,B,C,D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点D的坐标 为. 第3题第4题第5题 【知识点四】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6.如图,在矩形ABCD中,∠BOC=120°,AB=5,则BD的长 为. 7.如图,在矩形ABCD中,AD=10,AB=6,E为BC上一点,DE 平分∠AEC,则CE的长为() A.1 B.2 C.3 D.4 8.如图,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延长AD到E,使DE=AD, 连接EB,EC,DB,添加一个条件,不能使四边形DBCE成为矩形 的是() A.AB=BE B.DE⊥DC C.∠ADB=90°D.CE⊥DE 第8题 【知识点五】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9.如图,在菱形ABCD中,M,N分别在AB,CD上,且AM=CN, MN与AC交于点O,连接BO.若∠DAC=28°,则∠OBC的度数 为. 10.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O是两条对角线的交点,过O点 的三条直线将菱形分成阴影和空白部分,当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 分别为10和24时,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D F A B E C D E A H C 1 2 B x y 第6题第7题 第9题 第10题

11.在矩形纸片ABCD 中,AB =6,BC =8. (1)将矩形纸片沿BD 折叠,点A 落在E 处(如图①),设DE 与BC 相交于点F ,求BF 的长; (2)将矩形纸片折叠,使点B 与点D 重合(如图②),求折痕GH 的长. 【知识点六】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12.小明在学习了正方形之后,给同桌小文出了道题,从下列四个条件:①AB=BC ,②∠ABC=90°,③AC=BD ,④AC ⊥BD 中选两个作为补充条件,使□ABCD 为正方形(如图),现有下列四种选法,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3.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H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使 CH CE =,连接DH ,延长BE 交DH 于G ,则下面结论错误的 是( ) A .DH BE = B .ο90=∠+∠BEC H C .DH BG ⊥ D .ο90=∠+∠AB E HDC 14.如图,E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的对角线BD 上一点,且BC BE =,P 为CE 上任意一点BC PQ ⊥于点Q ,BE PR ⊥于点R ,则PR PQ +的值是 【知识点七】三角形的中位线 15.已知:E 、F 、G 、H 分别是四边形ABCD 各边AB 、BC 、CD 、DA 的中点,当四边形ABCD 满足条件 时,四边形EFGH 是菱形;当四边形ABCD 满足条件 时,四边形EFGH 是矩形;当四边形ABCD 满足条件 时,四边形EFGH 是正方形. 16.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对角线BD AC ⊥,垂足为O ,点E ,F ,G ,H 分别为边AD ,AB ,BC ,CD 的中点,若AC =10, A D B C F E A D B C H G 第13题 第14题 第16题

中心对称图形说课稿一等奖

学习-----好资料 《中心对称图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二课时——中心对称图形,下面就教材分析、教学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设计等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题的理解和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二课时。本节课与图形的三种运动(平移、翻折、旋转)之一的“旋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图形“旋转”在几何知识中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完善了初中部分对“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知识讲授,它不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图形的设计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八年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动手,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新知的能力。因此,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2)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并了解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对中心对称图形概念和性质的探索过程,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经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的学习过程,体验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感受数学之美。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新课程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对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其逻辑思维意识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为学生在今后解决图形运动问题奠定了数学模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教学重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有关性质. 【教学难点】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 【难点成因】对于中心对称图形性质的得出,首先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归纳数学结论,而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和较好的表达能力,但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可预见性和耐挫折能力并不是很成熟,从而形成困难 二、教法分析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利用

中心对称图形说课稿

中心对称图形说课稿 中心对称图形说课稿【教材】新课标北师大八年级上学期第四章《4.8 中心对称图形》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 1. 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心对称图形》,源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八 年级(上册)第四章《四边形的性质探索》.实行新课改,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真 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验,真正的做到寓教于乐。因此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来说说我的这堂课的教学设想。 1. 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重合?”老师的话音刚落, 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是很聪明的“笨方法”看看时针 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中国学生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 计算,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实施新课改,必须以重视综合性学习为重点,与实践相结

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这一节课教育目标正好充分的体现出来。 2.中心对称图形在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审美理念。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中心对称图形。 2.通过大量的活动,加强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以及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3.从生活当中来,到生活当中去的一个教学循环过程。 (1).知识储备点 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2).能力培养点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事物的能力 (3).情感体验点 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使学生体会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数学应用生活当中。 教学重点: 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判定中心对称图形,并说理由,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学生学过轴对称图形,可以利用对比法引申到中心对称图形。 由于学生的操作能力相对比较差,缺乏实践经验,因此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累经验。 :采用小组竞赛活动,分成八组,每组成员为六到八个,采用积分制,学生进行互相合作,共同探索,完成任务。 . (1).贴近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学习.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学习. (3).开放课堂,让学生在互动中创新学习.

中心对称图形教案

中心对称图形 昔阳示范初中:刘素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心对称图形包含在《四边形性质探索》一章中,虽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只要求了解这一节的概念,并不要求运用本节定理证明问题。但是,这一节的作用却不可小觑。因为中心对称图形向学生渗透了旋转变换的思想方法。学生掌握了这种思想,就会用动的观点研究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处理问题更加灵活 2、学习目标: a.经历观察、发现、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 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b.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 c.找出线段、平行四边形的对称中心,能判断某一个图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 d.让学生初步了解旋转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索精神。 3、学习重点: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学习难点:正确识别一个图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以及这些内容 渗透的变换思想。 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特别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学法指导 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我们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怎样获取知识。学习本节知识应在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中,自主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进而能判别一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程序的设计

中心对称图形 说课稿 (2)

课题:中心对称图形 教材: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7节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在初中阶段要学习的几何知识主要有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其中,图形与变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旋转》等变换知识,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使学生学会用变换的观点研究问题,为后续探索特殊图形的性质等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思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发现,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猜想等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发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乐趣﹒并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积累一定的审美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及其性质。而中心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以及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将通过学生实践感知,师生讨论总结方法的方式来突破难点。 三、教学诊断分析 学习本节内容,估计有四点困难:一是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渗透了旋转变换思想,学生学习静态图形已经养成习惯,对运动变换的图形不太适应;二是轴对称的干扰,由于在七年级下册就已学习了轴对称,学生对“对称”的概念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认为“对称”就是“轴对称”,而不习惯“中心对称”;三是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对某些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度。四是学生往往对概念、性质不做深刻的理解,头脑中有一点印象就认为自己学会了,而实际应用起来就会发现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其根源就在于对其概念与性质的真正理解上不到位。在本课教学中,我会注重在这方面通过对比研究,设置问题情境对学生加以恰当、有效的引导,并通过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全面探究,加强概念的理解和比较。在教学中我会进行示范,并结合多媒体、展示平台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

中心对称图形教案

中心对称图形 一.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中心对称图形》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4章的第八节,是一节综合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课﹒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旋转对称图形引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研究特殊图形的识别和应用﹒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类比等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节课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后,自觉运用类比的方法(与轴对称图形类比),从直观思维、运动变换的观点去认识三角形、四边形、圆、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对这些图形获得理性和感性的认识,从而理解数学变换思想和数学美感﹒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心对称图形”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与“轴对称图形”有紧密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又是图形的三种基本运动方式(平移,翻折,旋转)中的“旋转”的特殊情况﹒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丰富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同时又向学生渗透了“旋转变换”的思想,使学生学会用运动的观点研究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本节课在生活中有丰富的实际素材,学习本节课后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能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续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中涉及的归纳、类比等思想方法,对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生活中的轴对称》和《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图形变换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识图、简单图案欣赏和设计等实践操作活动,丰富学生对图形变换的认识﹒由于学生的操作能力相对比较差,呈现内容时,力图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安排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和性质的理解,以及对识图、画图等操作技能的掌握,丰富学生数学活动体验,有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养成﹒ 三.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理解中心对称图形关于一点中心对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判定﹒ 2.掌握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形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下册轴对称图 形说课稿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轴对称图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对称图形》例1《轴对称图形》。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8、29页第三单元《对称图形》例1《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称的现象并不太熟悉,因此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采用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将主题图蝴蝶、蜻蜓、树叶、部分建筑物图案揉合贯穿于每个环节中。用千手观音节目这样生动、振奋人心的场面来导入新课,依据从具体到抽像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判断出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并能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学会画对称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画面的引入,渗透爱国教育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4、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是: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注重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议一议,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拼一拼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对称的特征。 我是这样设计教案的: 第一个环节:设景激趣,导放新课 先播放一段录像——千手观音的震撼表演。接着用课件演示将千手观音几个造型图案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这几幅图的左边与右边,形状大小怎样。通过观察估计学生能够发现舞蹈造型的左边与右边形状大小一样。从而自然的引出课题:(板书对称),通过播放录像,设置情景,自然的导入新课,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达到课使趣生的效果。接下来,就给学生展示了一组美丽的对称图形,让学生首先喜欢对称形,进而产生研究对称图形的愿望。学生通过观察,一定会发现这些图形的共同点,即图形的左右两边完全一样,从而进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1.认识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教案设计

4.8中心对称图形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基本性质; (2)掌握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教学思考 通过经历观察、发现、探索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识图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 (1)应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猜测并验证某些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 (2)利用中心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验证图形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发现、动手操作、大胆猜想、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并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难点 (1)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2)利用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几张扑克牌。 学具:用硬纸板制作的风车和平行四边形、细线一根及大头针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欣赏美 请同学欣赏一组含有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汽车标志图片,让同学欣赏设计 精美。并思考为什么这些图片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二、提出问题,美的比较。 请同学欣赏其中的轴对称图片 问题:这一组图片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可称之为什么图形? 估计同学会很快回答:这些图形都具有:将图形的一部分沿着某一直线翻折能与另一部分重合的特点,是轴对称图形。 具体分析这一组图片中的一幅----圆,在圆中加一条线段后提出问题:这幅图片是轴对称图形吗?再加一条S线后,仍然问这个问题。 估计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观察会得出它不是轴对称图形的结论。 接着提出问题:这幅图片是否能够通过某种图形运动与自身重合呢?

乐高教学设计案例

中小学乐高教育教学设计(小学案例) 基本信息 姓名林志仁 电子邮件 所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名称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学校地址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东街二郎巷68号 邮政编码362000 联系电话 是否同意本教案用于乐高教育教学是√否 活动 设计概览 教学主题EV3小车的初步控制 涉及学科(领域)科学、数学、信息技术授课年级小学四年级 前需技能(学生在开本节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对EV3编程软件中的移动槽和移动转 始此单元前必须掌握的向模块有所了解,有基本的电脑操作能力。 知识或技能) 课程概述(概括地描知识目标:认识LEGO MINDSTORMS Education EV3软件;编程 述使用乐高教具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架构,约500字) 关键词控制EV3 机器人; 技能目标:自主搭建EV3机器人 情感目标:学会团队沟通与合作 在前一节课,学生们学习了EV3套装,并会让小车实现行走功能,这节课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通过移动槽和移动转向模块,实现小车按预定路线精确行驶,来体验移动槽和移动转向模块的具体运用。 课堂将通过“EV3小车的初步控制”这一主题活动,以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利用乐高教育器材EV3套装中的主控和大型马达搭建小车,通过编写程序让电动机的转速随着行走路线的需要来改变,体验电动机的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移动槽和移动转向模块的实际运用,能根据实际需要编写相应程序。并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大胆地想象,大胆地尝试,不断地探究;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进行试验。科学EV3小车编程移动槽移动转向小组合作 教学或学习过程 乐高EV345544 Connect联系(联系学科内容和现实世界引入活动任务) 活动时 长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工具与资源通过视频和PPT展示工作任 务的由来和要求。学生的任务是 搭建好小车模型,然后编写程序观看视频 8分钟教学PPT 解决问题,并能根据实际需要,接受任务 灵活运用移动槽和移动转向模 块。 Construct建构(指导学生进行搭建作品、程序设计) 活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工具与资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