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中风。为脑部或颈部血管病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供应障碍,

包括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急性血液循环

障碍的疾病。可导致偏瘫、失语、昏迷等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症状。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尤以高血压患者为多见。

1 诊断

根据急骤发病,迅速出现偏瘫,有或没有意识障碍,即可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如果患者

有高血压病史或动脉粥样硬化症而年龄又在40岁以上,或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纤维颤动,或有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或体检发现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等,对诊

断更有帮助。

2 治疗

2.1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2.1.1 内科治疗

2.1.1.1 卧床休息避免刺激因素及不必要的搬动,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在发病6小时以内,更应严密观察其变化。

2.1.1.2 控制血压平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2]超过140mmHg时可适当使用降压药,如利

血平1mg,肌肉注射,每日1~2次。血压不下降或仍继续上升时可用氯丙嗪12.5~25mg,

肌肉注射。但不宜使血压下降过低,以避免脑、心、肾的供血不足。

2.1.1.3 降低颅内压力根据病情轻重,可适当降低颅内压力。如用50%葡萄糖40~60ml,静

脉注射,每日2~3次;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日1~4次,利尿酸钠25~

50mg或速尿20~4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ml,缓慢静脉注射。亦可用地塞米松5~10mg 静脉滴注。如有脑疝征兆时如呼吸节律变化、瞳孔变化者,要用强力脱水治疗。

2.1.2 外科治疗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可根据病情分级考虑。

Ⅰ级:患者神志清楚至昏迷,不完全偏瘫。可做好家属工作,说明病情和外科治疗的意义,

做好造影及手术准备。

Ⅱ级:浅昏迷至中度昏迷,完全性偏瘫。应及时造影及手术治疗。

Ⅲ级:中度昏迷,完全性偏瘫,病灶侧瞳孔散大。可用强力脱水,在无明显禁忌证的情况下,也可手术治疗。

Ⅳ级:深昏迷,完全性偏瘫或去大脑强直,双侧瞳孔散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有明显

变化。不宜采用手术治疗。

2.2 缺血性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2.2.1 控制血压。

2.2.2 控制脑压,减轻脑水肿。有颅内压升高征象者,视病情轻重可选用适量脱水剂,如20%甘露醇、50%葡萄糖、利尿药等,用法见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病。

2.2.3 低分子右旋醣酐。

2.2.4 血管扩张药的应用。

2.2.5 对有血小板异常(增多或集聚性强)的病人,可口服阿司匹林300mg,每日2~3次,潘生丁25~50mg,每日3次。

2.2.6 抗凝疗法。具备条件的医院可进行抗凝疗法。一般用肝素5000~6000单位加入5%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点滴,每分钟20滴。必要时该剂量可重复应用。

2.2.7 对各种并发症的治疗。

2.2.8 手术治疗。栓塞段动脉切除再吻合手术,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都有相当疗效。

急性脑血管疾病恢复期的治疗,可采用理疗、体疗、针灸等方法促使肢体功能恢复。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全版) 关键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2-3]和常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国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l推荐强度(分4级,I级最强,IV级最弱): I级: 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 II级: 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III级: 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IV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 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CT(高质量) ;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3.诊断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 :A级:多个或1个样本量足够、采用了参考(金)标准、盲法评价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高质量); 1B级:至少1个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设计良好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采用了金标准和盲法评价(较高质量) ;C级:回顾性、非盲法评价的对照研究;D::无同期对照的系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中风。为脑部或颈部血管病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供应障碍, 包括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急性血液循环 障碍的疾病。可导致偏瘫、失语、昏迷等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症状。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尤以高血压患者为多见。 1 诊断 根据急骤发病,迅速出现偏瘫,有或没有意识障碍,即可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如果患者 有高血压病史或动脉粥样硬化症而年龄又在40岁以上,或患者有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房纤维颤动,或有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或体检发现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等,对诊 断更有帮助。 2 治疗 2.1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2.1.1 内科治疗 2.1.1.1 卧床休息避免刺激因素及不必要的搬动,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在发病6小时以内,更应严密观察其变化。 2.1.1.2 控制血压平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2]超过140mmHg时可适当使用降压药,如利 血平1mg,肌肉注射,每日1~2次。血压不下降或仍继续上升时可用氯丙嗪12.5~25mg, 肌肉注射。但不宜使血压下降过低,以避免脑、心、肾的供血不足。 2.1.1.3 降低颅内压力根据病情轻重,可适当降低颅内压力。如用50%葡萄糖40~60ml,静 脉注射,每日2~3次;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日1~4次,利尿酸钠25~ 50mg或速尿20~4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ml,缓慢静脉注射。亦可用地塞米松5~10mg 静脉滴注。如有脑疝征兆时如呼吸节律变化、瞳孔变化者,要用强力脱水治疗。 2.1.2 外科治疗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可根据病情分级考虑。 Ⅰ级:患者神志清楚至昏迷,不完全偏瘫。可做好家属工作,说明病情和外科治疗的意义, 做好造影及手术准备。 Ⅱ级:浅昏迷至中度昏迷,完全性偏瘫。应及时造影及手术治疗。 Ⅲ级:中度昏迷,完全性偏瘫,病灶侧瞳孔散大。可用强力脱水,在无明显禁忌证的情况下,也可手术治疗。 Ⅳ级:深昏迷,完全性偏瘫或去大脑强直,双侧瞳孔散大,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有明显 变化。不宜采用手术治疗。 2.2 缺血性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2.2.1 控制血压。 2.2.2 控制脑压,减轻脑水肿。有颅内压升高征象者,视病情轻重可选用适量脱水剂,如20%甘露醇、50%葡萄糖、利尿药等,用法见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病。 2.2.3 低分子右旋醣酐。 2.2.4 血管扩张药的应用。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造成脑供血不足或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的一类疾病。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类型,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造成死亡和致残的第一大疾病。正确的诊断与防治是预防和控制脑血管疾病的关键。 一、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主要表现和症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眩晕、言语不清、肢体活动无力、感觉减退、失明、偏瘫等。 在诊断脑血管疾病时,常采用的辅助检查方法有以下几项: 1. 医学影像学检查:包括脑CT、脑MRI、脑血管造影等。脑CT扫描可以检测到梗死灶、出血灶、水肿等改变;脑MRI更 加敏感,能够提供更清晰的影像,可以检测到更小的病灶;脑血管造影可以直接显示血管病变的情况,对于一些血管狭窄、闭塞、动脉瘤等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 脑电图检查:可以检测到脑电活动的异常变化,有助于判断脑血管疾病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身体的整体情况,并为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二、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1. 饮食调控: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限制高脂、高盐、高糖、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谷物、粗纤维食物等,增加体内的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的摄入,维持适宜的体重;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酒及长期大量饮酒。 2.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要积极进行高血压的防治。通过合理饮食、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避免精神紧张等方法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 3. 控制血脂异常:高脂血症是脑血管疾病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需要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等方式来降低血脂水平。 4. 防治糖尿病:糖尿病是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需要通过控制饮食、适度运动、及时用药等方式来降低血糖水平。 5.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对于预防脑血管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增强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并有助于降低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同时可以控制体重,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6. 心理调适:避免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和工作压力,保持心情愉悦,也有助于预防脑血管疾病。 7. 药物治疗:对于已经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除了控制危险因素之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例如,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降压药物和降脂药物可以控制血压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脑血管疾病是指涉及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包括脑动脉瘤、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这些疾病会对脑部供血产生影响,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甚至坏死。本文将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总结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脑血管疾病可以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分为以下几类: 血管壁病变: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这些病变往往导致血管破裂、脑出血或脑血管狭窄,影响脑部供血。 血液成分异常: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慢性病可以引起血管壁损伤、血管狭窄等,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血栓形成:由于血液中血小板异常聚集体积增加,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导致脑部供血不足。 各类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以下为几种常见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损害:包括偏瘫、失语、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等。这些症状可能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所致。

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精神障碍等。这种症状通常由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引起。 全身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等。这些症状可能在脑血管疾病发病初期出现。 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 头颅CT:这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脑出血、脑梗塞等病变。 核磁共振(MRI):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脑组织内部的微小病变,对于早期发现脑部缺血、脑部细小血管病变具有很高的价值。 全脑血管造影:这是一种有创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分布,对于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这种检查方法可以检测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和血管弹性,对于评估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不尽相同,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诊断要点:病史:患者病史中如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或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应高度怀疑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血管意外、脑卒中或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大致可分为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高血压脑病、颅内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炎、脑动脉硬化症等。 ●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复发率高 ●致残率高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颅内出血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脑出血 脑实质内出血 损伤性出血 非损伤性出血 病因 高血压:最常见 非高血压性脑出血:血凝机制障碍、出血性疾病、白血病、动脉壁先天发肓异常 临床表现 1、年龄:50—60岁 2、诱因:寒冷、情绪激动、疲劳、用力过强及脑力劳动紧张时 3、前驱症状剧烈的后枕痛或颈项痛 肢体有运动或感觉障碍 眩晕或晕厥 鼻衄 视网膜出血 4、临床症状与出血部位、范围、出血量及全身情况有关 ①壳核—内囊出血:最常见 凝视病灶状+三偏 早期呈软瘫,数天或数周后痉挛性瘫 出血局限于壳核时预后好,似脑梗。起病后很快出现昏迷、脑水肿重、脑疝者、预后差。 ②丘脑出血:13%—31% Dejevine-Roussy综合征:病灶对侧半身的深浅感觉缺失,自发性偏身疼痛和感觉过度。 脑性失语:言语缓慢、重复言语、含糊不清、发音困难、复述较差,但翻译、认读正常,无命名性失语 双侧脑出血:痴呆 破入第三脑室:向偏瘫侧凝视、瞳孔缩小、光反射消失、脑脊液呈血性。 ③脑叶出血:13%--18% 以额、顶、颞叶多见 起病急,多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少见 CT扫描可确诊 ④小脑出血:8%--12% 起病急,首发眩晕、头痛、呕吐,迅速或逐渐昏迷 约半数有脑膜刺激征,伴有强迫头位 出现脑干受压或小脑出血>10ml,应立即手术 ⑤桥脑出血:6%--22%

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ppt

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ppt 文档介绍: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赵节绪脑血管病的病因、发生机制、病变性质、病理类型、临床表现等复杂多样,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法较多,而其结果及评价不一,有的差异较大,甚至因处理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结合当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对常见几类脑血管病的诊治提出应普遍重视的原则及日常医疗中可采用的措施。特别在急性期正确的判断和针对性强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应重视临床病理类型(病变的部位、范围等)及病期(主要是时间窗),以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综合治疗方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分钟,多在1小时内,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TIA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疾患、血液成分异常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因素致成的临床综合征。TIA 的发病机制主要有: 1、微栓子学说; 2、在颅内动脉有严重狭窄的情况下,血压的波动可使原来靠侧枝循环维持的脑区发生一过性缺血;3、血液黏度增高等血液成分改变,如纤维蛋白含量增高也与TIA的发病有关; 4、无名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盗血也可引发TIA。一、诊断(一)临床特点1、年龄、性别:TIA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2、TIA的临床特征:a、发病突然;b、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c、持续时间短暂,一般10~15分钟,多在1小时内,最长不超过24小时;d、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e、多有反复发作的病史。3、TIA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分布。颈内动脉系统的TIA:多表现为单眼(同侧)或大脑半球症状。视觉症状表现为一过性黑矇、雾视、视野中有黑点、或

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大脑的血管血流受到影响,进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根据脑血管病发病的位置、 性质、病程长短等不同,其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视力模糊、语言障碍、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不良生活习惯的普遍化,脑血管病的发 病率也越来越高,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恶疾。本文将从 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两方面来探讨这种疾病的防治措施。 一、脑血管病的诊断 1.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脑血管病的诊断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症状表现、家 族史、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情况,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步态、口语、听力、视力等,初步判断脑血管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在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医生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检查, 以确定脑血管病的诊断。

2. CT和MRI检查 CT和MRI检查是确定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之一。CT检查可以检测出脑出血、脑血栓、动脉狭窄等情况,MRI检查可以检测脑 白质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等情况。两种检查方法结合使用可以 更加准确地判断脑血管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3. 血管造影检查 血管造影检查是一种比较侵入性的检查手段,是在体内注入一 定量的放射性物质,然后通过拍摄X线图像来观察血管内部情况,以发现血管畸形、狭窄、堵塞等情况。这种检查方法可以直接看 到血管病变的位置和程度,比较准确地确定脑血管病的诊断。 二、脑血管病的治疗 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三种。 1.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脑血管病的非手术方法之一,可以用来缓解病情、控制症状。常用的药物有抗凝剂、抗血小板药、降压药等。抗凝剂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和凝血,从而防止血流阻塞;抗血小板药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降压药可以降低血压,减少脑血管病发病的风险。 2.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脑血管病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手术切除血管病变组织、疏通血管等方式来缓解病情、控制症状。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动脉血栓抽吸术、血管成形术、血管支架植入术等。这些手术方法对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都有一定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是治疗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各种康复措施,帮助患者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常用的康复措施有物理治疗、语言治疗、作业疗法等。这些康复措施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

急性脑梗死诊疗规范 一、评估和诊断: 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 (一)病史和体征 1.病史采集: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最为重要,若于睡眠中起病,应以最后表现正常的时间作为起病时间。其他包括神经症状发生及进展特征;血管及心脏病危险因素;用药史、药物滥用、偏头痛、痫性发作、感染、创伤及妊娠史等。 2.一般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评估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立即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3.用卒中量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常用量表有: (1)NIHSS。是目前国际上最常用量表。⑵饮水实验。(3)MRS评分。⑷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 (二)脑病变与血管病变检查 1.脑病变检查: (1)平扫CT:急诊平扫CT可准确识别绝大多数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脑肿瘤),是疑似脑卒中患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2)多模式CT:灌注CT可区别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缺血,因此可识别缺血半暗带。对指导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3)标准MRI:在识别急性小梗死灶及后颅窝梗死方面明显优于平扫CT。可识别亚临床缺血灶 (4)多模式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水抑制成像和梯度回波、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等。DWI在症状出现数分钟内就可发现缺血灶

并可早期确定大小、部位与时间,对早期发现小梗死灶较标准MRI更敏感。PWI 可显示脑血流动力学状态。灌注不匹配(PWI显示低灌注区而无与之相应大小的弥散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缺血半暗带。已超过静脉溶栓目前公认时间窗 h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T灌注或MR灌注和弥散成像,测量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以选择潜在适合紧急再灌注治疗(如静脉/动脉溶栓及其他血管内介入方法)的患者。这些影像技术能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好的临床决策。 2.血管病变检查: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选择治疗方法。常用检查包括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MRA和CTA都可提供有关血管闭塞或狭窄的信息。 DSA的准确性最高,仍是当前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 (三)实验室检查及选择 所有患者都应做的检查: ①平扫脑CT/MRI; ②血糖、肝肾功能和电解质; ③心电图和心肌缺血标志物; ④全血计数,包括血小板计数; ⑤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⑥氧饱和度。 部分患者必要时可选择的检查: ①毒理学筛查;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 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内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引起的一组疾病,包 括脑卒中、颅内动脉瘤、脑血栓形成等多种疾病。脑血管病在中国人 口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对个人和社会的负担也很大。因此, 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临床管理指南对于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针对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给出了 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建议。首先,对于急性脑卒中,指南强调实施快速 的静脉溶栓治疗,以恢复患者的脑功能。同时,指南还推荐积极开展 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再次脑卒中的发生。合理选择溶栓药物和抗血小 板药物对于脑卒中患者的生存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颅内动脉瘤,指南提出了定期随访和可选择的手术治疗方法。动态监测动脉瘤的生长情况以及是否出现破裂很重要,可以有效地指 导临床决策。当动脉瘤出现破裂或生长过快时,指南推荐行介入治疗,以缩小动脉瘤的大小。这将有助于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指南还关注了脑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对于有脑血栓形成病史的患者,指南推荐使用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此外,指南还提出了一系列预防性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有效预防脑血栓的发生。 指南还涵盖了其他一些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管狭窄等。这些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指南的发布将为医生提供科学准确的临床决策依据。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的发布将推动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通过指导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合理诊断、准确评估疾病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将大大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此外,指南还呼吁广大公众重视预防,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的发布对于中国脑血管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推广指南内容,提高医生和公众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必将有效改善中国脑血管病的防治状况。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篇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篇 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的鉴别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 发病年龄动脉瘤好发于30~60岁,血管畸形青少 年多见 多见于50~65岁 常见病 因 多为动脉瘤、血管畸形高血压及脑动脉粥样硬化起病状 态 活动、情绪激动活动、情绪激动 起病速 度 急骤,数分钟症状达到高峰数十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血压多正常或可增高多明显增高 头痛极常见,剧烈常见 昏迷见于重症患者,为短暂性见于重症患者,为持续性

神经体征颈强、Kernig征等脑膜刺激征,神经定 位体征少见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神经 功能缺失 头颅CT 脑池及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脑实质内高密度灶 脑脊液血性(均匀一致)血性(洗肉水样) 辅助检查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查 1.CT/MRI检查大多正常。 2.MRI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发病早期显示脑局部缺血性改变。 3.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判断是否有心源性栓子的可能。 4.CTA/MRA血管造影: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初步了解脑血管狭窄程度。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评估颅内外血管病变最为准确的诊断方法。 脑栓塞的辅助检查 1.脑CT检查:头颅CT在发病后24小时内一般无影像学改变。24小时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病灶。脑CT检查对于排除出血有很大帮助。 2.MRI:为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 发病后数小时即可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变区域。 MRI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发病后的数分钟内检测到缺血性改变。

脑出血辅助检查 CT检查:是临床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检查。 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影。 MRI检查比CT更容易发现脑血管畸形、肿瘤和血管瘤等可引起脑出血的病变。 蛛网膜下腔出血检查 (1)头部CT:诊断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率较高。显示脑沟与脑池密度增高。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确定动脉瘤位置,病因诊断可靠的证据; 确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 (3)腰椎穿刺:诊断SAH的重要依据,但有诱发重症病例脑疝形成的危险。 TIA的临床特点不包括 A.起病突然 B.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大致相似 C.每历经一次发作均遗留相应局灶症状 D.大多无意识障碍及颅内高压征 E.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 『正确答案』C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征中不应出现 A.发作突然 B.恢复较快,一般仅遗留较轻的神经功能缺损 C.持续时间短暂,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应完全消失 D.常反复发作 E.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有效 『正确答案』B 女,32岁。购物时感头晕、恶心、乏力,随即意识丧失,摔倒在地,约1分钟自行苏醒,无大小便失禁,无遗留意识或肢体功能障碍。其意识丧失最可能的病因为 A.迷走神经张力异常增高 B.分离(转换)性障碍 C.心律失常 D.低血糖症 E.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正确答案』E 62岁女性,晨起出现讲话不清,右侧肢体无力,两天后因病情渐加重就诊。血压 14/11kPa,意识清,运动性失语,右侧偏瘫,可完全排除的诊断是 A.脑栓塞 B.脑血栓形成 C.短暂脑缺血发作 D.脑出血 E.腔隙性脑梗死 『正确答案』C

脑血管病治疗方案

脑血管病治疗方案 背景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发生病变导致脑部血流受累的一类疾病。常见的脑血管病 包括脑卒中、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等。这些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科学有效的脑血管病治疗方案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脑血管病治疗的原则 脑血管病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减少病情的进展和并发症的发生。具体的治疗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缓解症状: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手段来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 量。 2.防治并发症:针对脑血管病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 并发症的发生。 3.预防复发:尽可能采取措施减少脑血管病的复发率,如合理控制相关 疾病的风险因素、药物治疗等。 4.康复治疗:对于脑血管病后遗症明显的患者,应进行康复治疗以提高 生活能力和功能。 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适用于脑血管病的一些类型,如脑动脉瘤、静脉窦血栓等。 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肝素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剂量。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适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如脑梗死、脑动脉 狭窄等。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3.支持治疗: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镇痛药、抗病毒药物等。 4.胆碱酯酶抑制剂:适用于脑血管病后遗症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如阿 尔茨海默病等。 手术治疗 1.血管修复:对于血管狭窄、血管断裂等情况,可以进行血管修复手术, 如血管成形术、血管搭桥术等。 2.血管栓塞:对于脑动脉瘤等情况,可以通过血管栓塞来阻断血流,避 免破裂出血。 3.血管重建:对于血管断裂等情况,可以进行血管重建手术,如动脉修 复术、血管移植术等。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完整版)

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完整版) 般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肢体运动和感觉、语言和视力等方面。同时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如采用Glasgow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工具等。 推荐意见:对疑似脑出血患者,应全面收集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I级推荐,C级证据)。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脑出血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等。头颅CT是最常用的影 像学检查方法,可快速诊断脑出血并评估出血范围、体积和病变类型等。 推荐意见:对疑似脑出血患者,应尽快进行头颅CT检查 以诊断脑出血(I级推荐,A级证据)。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血糖、电解质等。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可评估出血倾向和凝血状态,生化指标和电解质检查可评估肝肾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 推荐意见:对疑似脑出血患者,应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指标、血糖、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I级推荐,C级证据)。 疾病诊断及病因分型 脑出血的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是指根据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结果,确定脑出血的病因和病理类型。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脑动静脉畸形、血液病、药物滥用等。 推荐意见:对脑出血患者应进行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以指导后续治疗和预后评估(I级推荐,C级证据)。 治疗

脑出血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和恢复期治疗。急性期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和预防并发症等。恢复期治疗的目的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预防再发。 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加强监护、维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高血压和降低颅内压等。对于颅内压明显升高的患者,可采用脑室内或硬膜外引流等手段降低颅内压。 推荐意见:对脑出血患者应加强监护、维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高血压和降低颅内压等(I级推荐, B级证据)。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降低颅内压、抗凝治疗等。控制高血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可采用口服或静脉给药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ACEI、ARB等。对于颅内压明 显升高的患者,可采用脱水剂、甘露醇等口服或静脉给药的药

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附件6 县域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脑血管病是一组因脑血管病变引起地脑功能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与高致残率地特点,目前是我国居民最主要地死亡原因与成人致残原因之一,给社会,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本方案以脑血管病预防与控制为重点,围绕疾病防治地全周期,推动各县域医疗机构落实自身功能定位,改善患者地生存质量,降低疾病负担,进一步满足县域患者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本方案中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自发性脑内出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本方案适用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地脑血管病患者。 一,县域不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一)村卫生室。 开展脑血管病识别培训与健康教育,关注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并针对情况开出健康处方(包括运动,戒烟,改变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及血脂等)。对于脑血管病恢复期居家康复地患者,承担二级预防地职责,定期随访,控制导致复发地危险因素。对疑似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或复发患者,初步评估后立即送往有救治条件地县级医院。有条件地村卫生室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与中医药早期干预工作。 (二)乡镇卫生院。

开展脑卒中识别与科学转运培训,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以及脑血管病患者筛查与管理等工作。指导培训村医开展健康教育。接收由县级医院转诊地脑血管病康复期患者,主要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地恢复期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具有居家康复治疗条件地脑血管病患者可出院进行居家康复治疗。熟悉县级医院地基本情况,专家特长,常用检查项目及价格,凡是接诊到疑似脑血管病急性发作或复发患者,初步评估后立即参照卒中急救地图转往具备救治条件地县级医院,避免患者盲目选择同时减少医疗开支。负责中医诊断治疗,随访评估与村级医疗机构中医药健康教育培训。 (三)县级医院。 开展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有条件地医院也可以开展其它脑卒中适宜技术。有中医药服务能力地医院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规范化地中西医治疗方案。接收上级医院转诊地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提供规范地二级预防,进行早期检查,明确诊断,给予治疗,进行早期与持续康复治疗等。对超出自身诊疗服务能力地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已加入县域医疗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地社会办医疗机构可在牵头医院统筹下参照本技术方案执行。 二,分级诊疗服务路径

血液透析患者脑卒中的诊治

血液透析患者脑卒中的诊治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卒中(急性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一、血液透析患者急性脑出血的诊治 血液透析患者急性脑出血的年发病率为(3.0~10.3)/1000,主要病因是高血压。与非透析患者相比,最常见出血部位同样为基底节区,占50%~80%;但出血量大且预后不良,死亡率27%~83%。特别是血肿>50ml、发病后第2 天血肿增大或脑室出血的患者,预后非常不佳。 (一)急性脑出血的诊断 现突发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一侧面部或肢体无力或麻木,语言障碍等),应首先考虑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呕吐、收缩压>220mmHg、严重头痛、昏迷或意识障碍、症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进展均提示急性脑出血。 现上述临床表现的患者,在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及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后,应进行快速的神经影像学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以鉴别脑出血与缺血性脑卒中。 (1)CT 平扫诊断急性脑出血十分敏感,是急性脑出血首选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的“金标准”。 (2)磁共振梯度回波序列及T2加权成像对于急性出血的诊断与CT 敏感性相当,并对陈旧出血的鉴别更胜一筹;磁化率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少量或微量脑出血十分敏感。 (3)CT 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和增强CT 扫描检查可能有助于确定易发生早期血肿扩大的患者。CTA 检查出现的“斑点征”是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因子,增强CT 扫描发现造影剂外溢到血肿内是血肿扩大高风险的重要证据,CT 灌注成像可反映脑出血后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了解血肿周围血液灌注情况。 (4)当临床表现或影像学特征提示血管病变时,可行CT 血管造影、增强CT 扫描、

2022年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总结分析优化

2022年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总 结分析优化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其解决思路与措施(2022) 一、临床资料 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血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 机,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朩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 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中 风病临床表现与西医的脑血管病相似,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与出 血性两大类型。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均可参考中风辨证 诊治。中经络可分为风痰阻络、肝阳暴亢、阴虚风动、气虚血瘀四型,分别应用脑脉通1-4号治疗。 我科在2022年1月一2022年11月共收治中风病人356人,其中中风急性期338人,中风恢复期18人,中风住院

人数占内科总住 院人数35%。其中男198例,女158例;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89 岁,平均年龄(67.5士5.3)岁。 二、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其中风痰上扰型共125人,占35.1%;肝阳暴亢型共42人,占11.8%;阴虚风动型占84人,占23.5%;气虚血瘀型占105人。占29.4%。在总疗效判定方面,四种证型总有效率均在89%以上,中医证侯疗效均在90%以上,实验室指标改善的疗效在85%以上。 三、分析、总结及评价 在中内的治疗中,在按照西医(脑梗死)诊疗指南处理时,加用中医 辩证施治。中医认为中风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 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脉痹阻或血溢脉外为基本病 机,治疗以袪风化痰、平肝潜阳、滋阴熄风、活血化瘀等为主要方法。 但以活血通络贯通始终。风痰阻络型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加用丹 参,当归,川芎,鸡血藤,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方药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2022版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2022版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特指由脑血管阻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由于其高发病率和致残率,对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科研的重点。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水平,针对2022年的最新研究和专家共识,本文将对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一、诊断 1. 临床表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突发性昏迷、偏瘫、失语等。对于怀疑脑卒中的患者,临床医生应该尽快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瞳孔状况、肌力评估等。 2. 影像学检查 脑卒中的影像学检查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有CT扫描、MRI等。CT 扫描可以快速确定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而MRI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脑部结构信息。 二、治疗 1.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和尽早恢复的重要环节。根据最新的治疗指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对症治疗。 (1)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脑卒中急性期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可以恢复梗死脑区 的血流。目前,rt-PA是唯一获得批准用于溶栓治疗的药物,在使用时 需要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 (2)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患者的再发,常用的药物包括阿 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和 用药管理。 (3)对症治疗 对于脑卒中患者,还需要给予对症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防止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2. 恢复期治疗 脑卒中发作后的恢复期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主要包括功 能锻炼和药物治疗。 (1)功能锻炼 脑卒中患者需要通过康复训练来恢复受损的肌力和认知功能。功能 锻炼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职业治疗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进行个体化制定康复方案。 (2)药物治疗 恢复期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为了改善脑功能和预防再发。常用的药物 有脑代谢活化剂、神经保护剂等,但需要注意用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脑血管病诊疗常规

脑血管病诊疗常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一、诊断 诊断标准 (1)TIA的诊断标准 1. 起病突然,持续时间短,通常5-20分钟,但症状24小时内恢复,一般神经功能缺损也恢复。 2. 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局灶症状可较刻板。 (2)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诊断标准 可有三偏表现,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主侧半球损害常出现失语,有时出现偏瘫对侧一过性视觉障碍。上述症状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 (3)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诊断标准 表现为眩晕、眼震、平衡障碍、共济失调、复视、吞咽困难、构音困难、交叉性感觉运动障碍,可有猝倒发作及短暂性全面遗忘症。(2)辅助检查 发病后做CT或MRI、SPECT、脑血管超声以了解颅内病变及血流情况。 检测血流变学、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以寻找TIA病因。 (3)鉴别诊断 应与局灶性癫痫、美尼尔氏症、晕厥等相鉴别。

(2)治疗 1. 药物治疗 (1)脑血管扩容剂 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点,每日一次。或706代血浆治疗。 (2)抗血小板聚集 阿斯匹林50-300mg每日一次,或噻氯吡啶250mg每日一次。 (3)抗凝治疗 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及口服抗凝药物为常用的抗凝剂。 普通肝素12500单位加入10%葡萄糖1000ml中,以每分钟10-20滴速度缓慢静点,使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 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 口服抗凝剂:可选用新抗凝或华法令。新抗凝第1天8毫克,第2天为1~2毫克,每天查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以调整剂量,维持量一般每日0.5-1毫克。 (4)钙拮抗剂 尼莫通10毫克每日静滴1次,口服尼莫通30mg或尼莫地平40mg,每日3 次,椎其底动脉系统TIA可使用西比灵5mg,每日1次。(5)中药活血化方瘀治疗 常用川芎、丹参、红花等药物。 2. 手术治疗 如确定TIA是由颈部大动脉动脉硬化斑块引起狭窄约75%以上者,可考虑颈动脉内支架术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颅内-颅外血管吻合术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 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粘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的通称。它可分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高血压占90%以上。 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超重、中度以上饮酒、膳食高钠、低钾及低钙及精神压力增加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床上可出现头痛、眩晕、视力下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感觉及运动缺失、心悸、胸 痛、踝部水肿等。 诊断:高血压定义为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mmHg 和/或舒张压(DBO )≥90mmHg.。 测量3次非同日血压均符合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患者正服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 ,也可诊断为高血压。 确诊高血压后同时必须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以下线索提示有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①严重或顽固性高血压;②发病年龄轻;③原来控制良好的高血压突然恶化;④突然发病;⑤合并周围血管疾病。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为肾实质性高血压、肾素瘤、肾血 管性高血压、主动脉缩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源性高血压等。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若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以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高血压的危险分层 按危险分层,量化地估计预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血压(mmHg )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 120~139 80~89 高血压: 1级高血压(轻度) 2级高血压(中度) 3级高血压(重度) ≥140 140~159 160~179 ≥180 ≥90 90~99 100~109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

急性脑梗死诊治规范

急性脑卒中接诊后诊断及处理 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的急症,应尽快采集病史、完成必要的检查、作出正确诊断、及时进行抢救、治疗。 一、诊断 (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间窗。 1、临床病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典型者突然发病,有迅速进展的脑部受损的征象,如意识障碍、局灶体征。确定神经症状出现的时间,近期患病、手术或外伤历史,近期用药史。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是发现脑部受损征象,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等。同时应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附:脑卒中的识别 脑卒中的常见症状: (1)症状突然发生。 (2)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3)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4)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5)双眼向一侧凝视。 (6)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7)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 (8)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9)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二)诊断分析步骤 1、是卒中还是其他疾病:重视发病形式、发病时间,同时注意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炎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2、是哪一类型的卒中: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根据起病方式、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来确定。除非有其他原因不能检查或患者条件不允许搬动,所有疑为卒中的患者都应尽快进行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3、缺血性卒中者是否有溶栓治疗指征: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影像学(CT/MRI)检查。

二、处理 (一)基本生命支持 1、气道和呼吸 (1)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有明显呼吸困难、窒息时,可采用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以保障通气。 (2)呕吐或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及时吸出呕吐物,保持气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 (3)对缺氧者予以吸氧,必要时应辅以机械通气。 2、心脏功能 脑卒中患者应观察心脏情况,常规检查心电图。有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衰或心脏缺血时应及时进行处理,必要时请心脏科医生会诊。 3、血压调控 4、需紧急处理的情况 如严重高颅压、消化道出血、癫痫、血糖异常、高热等,需紧急处理。 5、静快开通静脉通道,采相关血标本如血分析,凝血四项、生化八项、血型+RH、心梗二项、心五酶等。 三、处理流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