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生物上册 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并能说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2、了解什么是食物网

3、能正确辨析生态系统,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及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人类活动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并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状况,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

1.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正确运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有关知识。

2.对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理解。

【导学过程】

【情景引入】

展示水族箱,让学生观察。提问:发现了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

【自主探究】

学习提纲:

1.什么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

3.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为什么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合作探究】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与所形成的叫做生态系统。

2、资料分析(P20)

(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真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3、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请你补充完整。

植物——者

——消费者

细菌、真菌——者

______________——阳光、空气、水等

4、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部分,还有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与()的关系而形成的()结

构叫。

2、对“观察与思考”中所给出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进行观察,并用铅笔按课本要求连线。

思考:

(1).你连接的食物链有()条,这些食物链()(填“是”或“不是”)相互关联的。

(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与之相关联的()的数量可能()(填“增加”或“减少”)。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条食物链,它们彼此(),形成食物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沿着食物链和()流动。

5、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

6、阅读23页“资料分析”给出的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A.微小的水生植物→B剑水蚤(zǎo)→C蜻蜓的幼虫→D小鱼→E大鱼。图中的红色圆点表示的是排入水体中的某些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是()、()的。图中红色圆点的多少表示有毒物质量的多少。经观察发现: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红点)积累得()。

7、草原上的兔子会随食物的充足而增加。观察下图得出:兔子的数量()(填“会”或“不会”)无限制的增加。(你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吗?)

草↑→兔子↑→草↓→兔↓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草原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而草木繁茂。问:因为食物充足,兔的数量急剧增加。会无限制地增加吗?草场过度放牧,草场还会保持原状吗?

2、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为什么?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例如,如果草场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

4、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例如,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一些。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练习设计】

1、下列属于生产者的是()

A蘑菇 B食虫鸟 C细菌 D草

2、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黄河中的水

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

C.黄河中的鱼

D.整条黄河

3、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A阳光→植物→兔→狼 B草→蛙→虫→蛇

C草→鼠→鹰 D草→狼→虎

4、在一个主要由草、兔、羊和狼的草原生态系统中,人们为了避免羊被狼捕食,而大量捕杀狼,最可能的结果是()

A.对羊群的数量变化没有影响

B.兔子和羊也随之减少

C.兔子和羊大量增加使草原遭到破坏

D.兔子增加羊减少

5、在下列食物链中,假设初级消费者从生产者获得的数量数值相等,那么下列哪一条食物链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

A.草→鼠→猫头鹰

B.草→蝗虫→青蛙→蛇→猫头鹰

C.草→鼠→蛇→猫头鹰

D.草→蝗虫→鸟→猫头鹰

6、下列各项中,能够完整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B.狐吃兔子,兔子吃草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猫头鹰捕食田鼠,狐也捕食田鼠

7、某地大量捕捉青蛙,以致稻田里害虫大量繁殖,水稻减产,生态平衡失调,原因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

A.生产者

B.分解者

C.消费者

D.食物链

8、右图是一个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内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食物网中有条食物链。

(2)如果将该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最大的应该是。

(3)该食物网中的各类生物间,具有竞争关系的是、。

(4) 科学家研究发现,洪涝灾害可以使次年蛇的数量急剧减少,由此容易出现大量增多而使农作物受害。

生物与环境是统一体复习课学案

生物与环境是统一体复习课学案 【授课时间】2009年10月19日上午第三节 【授课班级】初一、11班 【复习目标】 1.关注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组成。 2.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的特点。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意义和限度 4.运用生态知识和观点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理解保护生物圈的意义。【自主·合作·探究】 一、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 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农田 B.一块草地 C.生物圈 D.一条河中所有的鱼 二、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下面四幅图均表示在一个食物链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在每一个图最下面一层都表示生产者。其中,可以表示“草→虫→山雀→食雀鹰”这一食物链的是() () A B C D 3、在生态系统中正确的食物链是() A.狼→羊→绿色植物B.绿色植物→昆虫→食虫鸟→鹰C.分解者→蛇→昆虫→蛙D.细菌→羊→狼→绿色植物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B.细菌和真菌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C.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组成 D.阳光、空气和水都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四、生物富集作用 五、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5、右下图表示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据图回答(1)(2)(3)题(1).图中每条食物链的起点生物都是 A.草 B.鹰 C.蛇 D.兔 (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图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

C.分解者D.生产者和消费者 (3).如果人类大量捕杀鹰,草原生态系统将受到严重破坏,这说明() A.生态系统无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C.只有绝对禁捕野生动物,生态系统才有调节能力 D.生态系统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6、下图为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等生物。 (1)在此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在该生态系统中,没有画出的生物成分是。 (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能量沿食物链和传递。 (3)如向池塘中投放一些黑鱼(肉食性),则池塘中小鱼的数量将会。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体内积存DDT最多的生物会是。 (4)一段时间后,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又会处于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力。 (5)该生态系统有机物都来源于。 7、DDT是一种不易被分解、化学性质十分稳定的有机杀虫剂。DDT进入生物体后,就与生物体内的脂肪结合,不易被排出体外。 (1)写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2)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数量最多的消费者 是。 (3)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积累DDT最多的生物是。 (4)人们并没有到南极大陆去喷洒DDT,而从来未离开南极的企鹅体内也积累DDT,这说明( )。 A.DDT挥发性强 B.DDI在生物圈中流动,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从施药地区迁去的动物将DDT带到了南极 D.考查队员把DDT带到了南极 (5)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的物质积累的越多?

七年级生物上册 1.2.2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并能说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2、了解什么是食物网 3、能正确辨析生态系统,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及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人类活动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并直接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状况,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 1.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正确运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有关知识。 2.对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理解。 【导学过程】 【情景引入】 展示水族箱,让学生观察。提问:发现了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 【自主探究】 学习提纲: 1.什么是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 3.什么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为什么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合作探究】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 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与所形成的叫做生态系统。 2、资料分析(P20) (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3)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真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3、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请你补充完整。 植物——者 ——消费者 细菌、真菌——者 ______________——阳光、空气、水等 4、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部分,还有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与()的关系而形成的()结

构叫。 2、对“观察与思考”中所给出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进行观察,并用铅笔按课本要求连线。 思考: (1).你连接的食物链有()条,这些食物链()(填“是”或“不是”)相互关联的。 (2).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与之相关联的()的数量可能()(填“增加”或“减少”)。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条食物链,它们彼此(),形成食物网。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沿着食物链和()流动。 5、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有毒物质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威胁()。 6、阅读23页“资料分析”给出的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A.微小的水生植物→B剑水蚤(zǎo)→C蜻蜓的幼虫→D小鱼→E大鱼。图中的红色圆点表示的是排入水体中的某些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是()、()的。图中红色圆点的多少表示有毒物质量的多少。经观察发现: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红点)积累得()。 7、草原上的兔子会随食物的充足而增加。观察下图得出:兔子的数量()(填“会”或“不会”)无限制的增加。(你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吗?) 草↑→兔子↑→草↓→兔↓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草原上,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而草木繁茂。问:因为食物充足,兔的数量急剧增加。会无限制地增加吗?草场过度放牧,草场还会保持原状吗? 2、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被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破坏?为什么?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例如,如果草场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 4、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例如,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一些。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练习设计】 1、下列属于生产者的是() A蘑菇 B食虫鸟 C细菌 D草 2、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黄河中的水 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 C.黄河中的鱼 D.整条黄河 3、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 A阳光→植物→兔→狼 B草→蛙→虫→蛇 C草→鼠→鹰 D草→狼→虎 4、在一个主要由草、兔、羊和狼的草原生态系统中,人们为了避免羊被狼捕食,而大量捕杀狼,最可能的结果是()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四节生态系统(1) 班级姓名学号 一、课前预习 1、在一定地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举几个例子、 、。 二、基础与巩固 2.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整个池塘B.池塘里全部鱼C.池塘里全部植物D.校园里全部生物 3、下列不能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A 、一片草原B、一群牛C、一片森林D、一条河 4、2000年我国开展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普查员的调查对象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应该属

于()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圈 5、沙漠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差别很大,形成这种差别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空气B、温度 C、阳光 D、水分 6、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植物 B、动物 C、食肉动物 D、微生物 7、下列叙述中,一定不属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只烧杯和其中的半杯水(无动植物) B、一口枯井 C、一棵橘树及生长其上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 D、一块水稻田 8、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海洋中的动物大都能在水中运动B、深海中的鱼类常常眼睛退化 C.地球上全部海洋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 D. 海 洋 中 的 动 物 种 类 很 多9.善于挖洞的或能快速奔跑的动物一般生活在哪一个生态系统中() 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农田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10、在一座小山上,生长着许多草、树、鸟、昆虫、蛇等生物,他们与其生存环境组成了一个()A生态系统 B 生物群落 C 生态因素 D 生物种群 11、一个充满生机的鱼缸构成了一个() A 种群B群落 C 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是 12、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 三、拓展与提高 13.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与空气和氧气反应,现象如下表所示: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平安城中学张雅楠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 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 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 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 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 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教案《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一、概念解析 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有机结合,而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的,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使得它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度的。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不同的,这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个知识体系。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本节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名词。而生态系统又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四、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技能目标: (1)能将前面所学概念与本节概念联系起来; (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 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六、教学难点: 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七、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相结合 八、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要求,为使学生能深层次理解概念,并会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特作如下设计。 八、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旧知回顾: 1、"生物的生活环境

初中七年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Desig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y and Environmen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 学生提问。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冀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1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3.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 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7.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生物复习生物与环境学案无答案

第 - 1 - 页二、生物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A.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第 - 2 - 页 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为了争夺食物、栖息场所和配偶等发生_________。如:两只狗为争夺食物而发生“狗咬狗的争斗”;“一山容不得二虎”等。【种内斗争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的伤害】 种内互助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成群的牛可以有效地对付狼群的攻击等。最典型的种内互助存在于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如:蜜蜂和蚂蚁等。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食指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如: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狮子捕杀斑马,斑马吃草等。 竞 争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争夺食物,生活空间或环境中的其他条件而发生

_____________。如:在稻田中水稻与水稻;水稻与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牛和羊争夺青草;青蛙和鸟争夺昆虫等。 共 生指__________________,彼此之间_____________。如:海葵寄居在蟹壳上,彼此有利。大肠杆菌寄生在人体的大肠里,既吸收养料又合成维生素,供人体利用等。 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如:虱子、蛔虫等。 B.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 - 3 - 页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自我调节

第 - 4 - 页2. 生物圈——人对生物圈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生态系统有大有小,较大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等。较小的生态系统有一片农田、一个池塘、一条河流等也称为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人和一切生物的共同家园。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所组成,其中缺乏任何一部分都不能成为生态系统。如:草原上所有的羊就不称为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最少的是营养级最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讲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学案苏教版必修3

第3讲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1.生态系统属于生命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生命观念) 2.比较生产者与消费者、分解者的异同;根据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构建食物 链和食物网模型。(科学思维)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态因子 (1)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分类 ?? ? ?? 非生物因子: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子: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 竞争等 (3)特点(耐受性定律):生态因子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均可成为限制因子,但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具有一个最适区。 2.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态系统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空间中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 类型 ?? ? ??自然生态系统 ?? ? ??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 (3)生物圈 ①概念: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②组成: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 3 .生态系统的组成 (1)非生物成分(又称无机环境):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生物成分(又称生物群落): 比较项目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营养方式自养异养异养 生物类型 ①光合自养生物:绿色植物 和蓝藻等; ②化能合成生物:硝化细菌 等 大多数动物;寄生的 植物(如菟丝子)、某 些微生物 腐生细菌、真菌 和少数动物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成分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部 分 生态系统物质 循环的关键成 分作用 ①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 把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 学能; ②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 场所 ①加速物质循环; ②帮助植物传粉和传 播种子 将动植物遗体 和动物的排泄 物分解成无机 物,供生产者重 新利用 1.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提示]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 2.生产者一定是绿色植物。(×) [提示]生产者是自养生物,而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细菌等。 3.分解者是联系外界环境与生物群落的桥梁,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处于主导地位。(×) [提示]消费者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并非占主导地位。 4.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能是生产者,也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说明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 学生提问。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 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 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 处理数据; 汇报处理结果; 得出结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 评价结果; 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 2.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约因子 3.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 4.当光强度不足时,CO 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至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 5.一般来讲,当生物生长旺盛时,其耐性限度会[]A.提高B.降低C.不变D.不确定 6.蒲公英、杨树、柳树等植物光补偿点位置较高,它们属于[]A.阴性植物B.中性植物C,阳性植物D.酸性植物 7.在海洋的深层浮游植物很难生存的原因是[] A.光线微弱B.营养减少C.没有土壤D.盐分较大 8.在太阳光谱中,能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的光是[] A.蓝、绿光B.紫外光C,红、橙光D.红外光 9.很多鸟类迁徙和开始生殖的时间取决于[] A.食物的丰缺变化B.温度的变化C.日照长短变化D.降水的变化 10.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 A.光饱和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

11.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 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 12.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 ] 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 13.地中海果蝇的生物学零度是13.5℃,发育所需要的有效积温是250d℃,则其在26℃条件下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 ]A.30dB.50dC.40dD.20d 1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旱生植物特征的是[ ] A.通气组织发达B.叶片呈针状C.有白色绒毛D.角质层加厚 15.海洋生活的大多数生物体内的盐量与海水相比是[ ] A.低渗的B.高渗的C.不确定D.等渗的 16.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 ]。 A 生物量 B 生长速度C分布范围D 发育程度 二、填空题: 1.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 2.按环境的性质,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 3.某生物对某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该种生物的——。 4.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有一个或两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该因子称为——。 5.小麦的生物学零度要比咖啡的生物学零度——。 6.适应于弱光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 语:为你精心的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喜欢就我们后续更新吧! 1、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任务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复习方法: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5-26,完成下列知识点后,小组内核对并提出疑问)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区域内,与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 其它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部分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 接的以植物为食物) 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遗体或粪便中的有 机物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 中,供植物重新利用) 部分----- 3、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是: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友情提示

(1)生产者: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学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2)分解者: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括蚯蚓、白蚁等动物,它们都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巩固提升 1.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下列各项能表示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黄河的水 B.黄河中所有的生物 C.黄河中的所有鱼类 D.整条黄河 2.“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青蛙”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最新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案精品版

2020年生物学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 案精品版

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简述并理解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2、通过对知识点的复习分析,学会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模拟考场的活动,学会利用知识答题、解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简述《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的知识点。 2.难点: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题、答题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知识点2: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比如一片草原、一条河流、一个池塘,甚至一片农田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知识点3: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 以植物为食) 生态系统的组成分解者:腐生性的细菌、真菌(把动植物体中的有 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供植物直接利 用。) 非生物部分: 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等知识点4: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也叫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多条食物链相互关联使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营养关系。 ③食物链和食物网反映了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关系,是生态系统的 营养结构基础。 知识点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依次流动的。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性和逐级递减 (一般说,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高中生物二轮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学案

高中生物二轮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学案 【备考策略】 根据分析近三年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种群数量的变化与“J”型、“S”型增长曲线是常考点,但考查形式已不再只是坐标图形式,而是表格、多曲线结合、柱状图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复习时注重各种表达方式的转化。 2、单独考查群落的题较少,多与种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多个知识点相结合综合考查,注意综合题型的训练。 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每年的必考点,复习时注重结合生态农业等生态模式,熟练掌握其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途径。 4、环境问题考查多以当前最热环境焦点为背景,复习时及时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考纲点击】 1、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2、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群落的演替。、 3、生态系统的结构。 4、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8、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9、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0、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核心要点突破】 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增长曲线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1)内部内素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②年龄组成;③性别比例(2)外部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②人类活动: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活动、环境污染等。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植物以及活动能力较弱的小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调查时要注意做到随机取样。(2)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较强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种群的增长曲线(1)“J”型曲线是在环境资源无限且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模式,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增长率无限增加。“S”型曲线是在自然条件下的增长模式,有环境阻力,部分个体被淘汰。(2)“S”型曲线在时间是最大,时间到达环境最大容纳量,但并非种群数量恒定不变,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3)两曲线增长率比较“J”型曲线增长率恒定不变,“S”型曲线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渔业捕捞应在后进行,保证剩余量在K/2左右,以保持其较快增长;而害虫防治则尽可能在之前进行,避免过快增加。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导学案

初中生物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班级:学习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能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2、培养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课前预习】 任务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环境—生态因素⊙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教材,找到生态因素的概念及常见生态因素分类。 ________ 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可以分为 __ 因素和 __ 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主要包 括、、、、等。 【导学过程】 任务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大自然中的生物,它们的生活要受到光、温度、水、空气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称为非生物因素。 探究和实验(重点掌握) A、探究的一般过程: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⑤ 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 B、探究实验 ①、[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或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吗?) ②、[做出假设]:光________鼠妇的生活。(鼠妇适应环境中)。 ③、[制定计划]: <材料用具>:10只鼠妇,湿土,铁盘(或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板。请每组同学 设计实验装置。 ④、[实施计划]: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⑤、[得出结论]:光_________鼠妇的生活,(鼠妇适应_______________环境中)。 ⑥、[小组交流]: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分析原因。 C、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的实验, 叫做________________。 任务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在饭店中有一道菜叫“炸田鸡”,所谓田鸡就是青蛙。请同学们讨论: 1.青蛙少了,什么多了?什么会受到损失? 2.如果大量捕捉青蛙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任务4: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生物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生物圈,学习了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而后面的一节内容《人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另外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以及自然保护等都是当前世界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与生态系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看录像和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通过“开眼界”和“实际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3)增强爱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感和决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5.教学方法 网络教学;设疑启思;情境探究;总结提升 6.教学准备(工具和资源) 以生态系统为专题,建立网络学习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 7.教学设计思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变纲要(试行)》中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基于这种理念,我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服务于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四个机会: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机会;合作探究、动手尝试的机会;在线答题,及时反馈的机会;网络论坛,各抒己见的机会。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体现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强调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情感的升华,最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8.教学过程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1)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平安城中学雅楠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容。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