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国民政府期婚姻法律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期婚姻法律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期婚姻法律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期婚姻法律制度

目录

一、绪论 (2)

(一)研究的意义 (2)

(二)研究方法 (2)

1、文献研究法 (2)

2、实证研究法 (2)

(三)文献综述 (2)

二、中国婚姻制度的流变过程 (3)

(一)古代传统婚姻的流程 (3)

(二)古代传统婚姻的制度形式 (3)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婚姻制度 (4)

(一)婚姻的成立条件 (4)

1、双方当事人自愿订立 (4)

2、双方当事人必须达到订婚年龄 (4)

3、男女当事人要达成合意 (5)

(二)婚姻的法律效力 (5)

(三)婚姻解除的条件及责任 (5)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与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比较 (6)

1、制度差异 (6)

2、违反婚约的法律责任性质 (6)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实践中的婚姻 (7)

结语 (7)

参考文献 (7)

谢辞 (8)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婚姻法律制度

张一二

**学院, ** 专业, **班名,学号****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历史进程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当中,我国的思想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是衔接封建专治与民主的重要转折点,对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下的社会中,政治格局与秩序正在调和,而西方先进思想逐渐深入,提倡主权自由、提倡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渐唤起国人的认知,对于传统的男权主义思想潮流逐渐褪去,新的社会民主思想应运而生,其中新婚姻法律制度中就体现了男女地位的转变。南京国民政府期间制定的法律是构成中国近代化法律的组成部分,对于当下局势中婚姻法的变革,为后世婚姻立法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理论的参考意义,标志着我国进入近代化的完成阶段。本文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婚姻法律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从我国婚姻历史的发展入手,论述了我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婚姻法律具有强制性。其次,介绍了南京国民时期婚姻法律制度的改变,主要是从婚约当事人的必要条件、履行与解除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与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婚姻制度进行对比,从中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与婚姻法律制度的进步。最后论述的是婚姻法颁布后的司法实践活动以及社会效果。

关键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婚姻法;法律实践

On the marriage legal system in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 ####

(*******,Class* Grade****,Mathematics & Applied Mathematics,School of Mathematics & Information)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is the special period of Chinese history, in this period, China's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have undergone historic changes. It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the feudal tyranny and democracy of converg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the current social, political pattern and order is to reconcile, and western advanced idea gradually thorough, advocate sovereign freedom, advocate the idea of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gradually arouse the people's cogni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male chauvinism trend gradually faded, new social democracy be born, the new marriage law system reflects the change the status of men and wome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formulated law is a par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legal,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arriage law, for the later marriage legislation provid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has very high academic value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marking our country into the modern stage of completion.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arriage legal system in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mainly 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our marriage, discusses the traditional meaning of ancient China marriage law is mandatory. Secondly, introduces the changes of Nanjing national marriage legal system of this period, mainly is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from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engagement party, fulfillment and lifting system, and with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ancient marriage system compared reflects the progress of the changes of time and the system of

marriage law in. Finally, it discusses the judicial practice and social effect after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marriage law.

Key word: The period of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Marriage law ;legal practice

一、绪论

(一)研究的意义

在中国历史的进程当中,封建思想的遗留,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的进步,而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有新的文化与思想提出,对封建思想是一种冲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历史的转折点,在此期间我国倡导男女平等,杜绝封建的顽固思想,使整个社会政治格局发生改变,其中这些思想的转变可以从婚姻法律制度上得以体现,由于受到西方文化价值理念的影响,民国时期婚约法律制度的确定有一定先进思想的存在。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民主与封建抗衡发展的阶段,试图努力的调整传统与现实发展的矛盾,最终得到了一定的成效,其中对于婚约法律制度的订立中体现出一定的进步性,主要包括婚姻当事人的男女双方需要自行订立;订婚年龄的限制;同时对于双方需要有合意的表达等等方面,在法律实践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当下婚姻法和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与传统的婚姻制度相对比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最为明显的进步是南京国民政府废除了强迫履行婚约的规定。对于后世婚姻法的确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法相结合,对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相关的婚姻法律制度进行研究。

1、文献研究法

本文是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婚姻法律制度作为研究课题,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来获得历史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对象的历史背景,在了解了相关婚姻法律制度的发展史之后,分析我国南京国民政府期间婚姻法律制度的存在形式与发展进程,并与传统的婚约制度进行对比,从而帮助研究课题的顺利开展。

2、实证研究法

本文选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婚姻法进行研究,与古代封建思想下的婚姻法进行进行对比。从传统的婚姻法与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逐渐发展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婚姻法律制度所体现出的进步,结合当下的背景情况,对婚姻法的制定与确立进行阐述,并发现法律条文制定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2003年,王晓露在《兰州商学院学报》上发表了对民国时期从离婚权中看待城市平民妇女地位的相关文章,从当时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的角度进行阐述,提出了在此时期对于婚姻法的确定,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禁锢,提倡了男女平等的主题,对于女性的主权的维护有了切实的依据。

2011 年,潘大礼在《湖北师范学院学报》中发表了《三十年来民国婚姻家庭史研

究述评》,其中提到了在南京民国政府时期,对于婚姻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婚姻的订立、双方的履行以及婚姻的解除等都相应的做了更加详细的制定,从中体现出来的是当时的国民法的精神,并且具有时代的意义。

二、中国婚姻制度的流变过程

从我国古代的婚约制度沿袭至今,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主要是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婚姻法归属于历史发展的每个时期,反映出不同时期中男女生活的主要地位与权利。事实上从侧面反映的是当下人们生活的政治背景。在不同的时期,人们的生活观与价值观念会受到相关政治、人文思想以及身份地位因素的影响,这对人们而言是一种隐形的控制,在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上,体现的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人文思想越来越丰富,新的思想将会取代固有的刻板思想,历史发展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历史新的起点,相比传统封建的婚姻制度,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是因为国民时期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主要是对传统封建思想的抗衡,主推自由主权、人人平等的积极思想。与之前我国历史的婚姻制度进行对比,这一时期是我国的历史进程改革的重要时期,也是开启新思想的转折时期。

(一)古代传统婚姻的流程

在我国古代,主要婚约制度的形成从唐朝的《唐律》中有所呈现,婚姻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订婚与成婚,这与我国之后的婚姻形式是一样的。在古代,完整的婚姻首先需要经历订婚这一程序,是婚姻正是成立的必要过程,在之前的订婚过程中,主要是以礼的形式进行,对其分为六礼,主要确定体现在前四礼,第一个程序是纳采,意思就是男方对于妻子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媒人进行通传,如若女方同意;在此之后,才能够对女方的名字及其他的情况进行询问;随后就是选择吉日,即求的吉兆,将婚姻之事定住;最后纳徽标志着婚姻的正式成立,也就是在纳吉之后,方可下聘礼。婚约的成立,有着“无币不相见”的说法,也就是对于聘金数目的规定,而对于聘金数目的多少,是根据当时女方身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唐朝之后,各朝代的法律都是建立在唐律的基础上,只是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婚姻的法律制度中亦是,在某些具体的规定上面进行了相关细微的变动,例如在唐朝之后婚书成立的必要条件更加的规范,指出婚书的确立是成为一段婚约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对于婚书的形式上提出了立婚书的要求,并且要明确聘财的成文规定,在此婚书当中应该有三方的画字,即夫家与女家以及媒人相应的画字。

(二)古代传统婚姻的制度形式

古代的婚姻法律规定中对于婚姻的成立有明确的表示,主要是通过婚书或者是聘财的方式作为法律的依据,也是衡量婚姻是否成立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婚姻法的履行,在古代的具体婚约制度中明确对没有按照制度履行的人进行了一定的杖责惩罚,条例当中规定,女方对婚书接受的情况下,又有与他人私约的,或者是在没有接受婚书的基础上,但是接受聘财者,与他人私约,将要受到棍棒杖责的处罚,杖责的要求数量为六十。如若接受婚书或是聘财的,无论是庶、疾、残者,都不能反悔。

当时的婚书亦是采取书面的形式,男女双方各持一份,跟现代区别的是,在唐代的

婚书主要存在先后顺序的形式,首先是通过男方致书,其次是女方的答书,有了这两个部分,婚约也就标志着成立。按照当时民间的习惯,对于婚姻的聘财形式,已经成为了其婚约成立的基本形式,凡是婚约,首先夫家需要纳聘财给女方家,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那么因此,在唐代的婚姻制度中,其婚约成立的形式,除了许婚书之外,如果不通过婚书进行,受聘财也可以标志婚约的正是成立。这两种形式是古代婚姻成立的主要标准,除此之外,私约也具有订婚效力,是在正式婚书之外的特别约定,对于此,在法律中并没有明确的专门规定,其私约的内容并没有专门的记载成文,但同时具有法律的效力。在唐朝之后根据历代的法律研究显示,对婚约的约束力主要体现为婚约成立之后的责任,如若是女方悔婚要负一定的刑事责任。由于在婚书或是受聘财制度下,男女双方同样对法律制度要一致履行,男方如果违反将承担同女方一样的责任。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婚姻制度

在我国国民政府期间,对于婚姻制度的改善与确立非常重视,在1929年与1930年先后实施了民国民法中对于婚姻制度的规定,此规定中的主要内容包括婚姻的订立、双方的履行职责以及婚姻的解除等,对于条例做出了更加详细的制定,从中体现出来的是当时的国民法的精神,下面就通过婚姻立法的相关条例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婚姻制度进行分析①。

(一)婚姻的成立条件

婚姻的成立具有一定的契约性,是基于男女双方自愿而确立的。在我国的民国民法当中明确规定了相关婚姻成立的条件

1、双方当事人自愿订立

婚姻的双方当事人首先进行约定,在共同自愿的基础之上以将来结婚作为主要的,那么,其婚约的订立就应该由双方当事人自行表达真实的意愿,并且要自行订立,而不能由他人订立。要严格遵守在婚姻法当中所规定的婚姻自由的原则。其中,在制度的确立上体现了我国改变了古代父母专权的封建思想,明确表明了男女双方之间的婚约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自愿的原则,必须要经得双方同意才能共同订立,相反的即便是婚约订立,有些情况也会被视为无效婚约,例如,双方父母在子女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婚约的订立。这就体现了自由主权的维护。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在婚姻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婚姻的订立,父母也具有一定的代理行为,例如,父母在子女的认同之下代替子女订立,也可以视为是男女双方的当事人同意,视为是订立婚约有效。

2、双方当事人需达到订婚年龄

在国民民法当中规定了,婚姻订立的必要条件中,男女双方必须要达到年龄的规定,方可订立婚约,对于男方的要求要达到17岁,女方的订婚年龄要达到15岁,如果没有达到要求的年龄,双方不能订立婚约。在民国民法的条约规定当中明确表示此项制度,

①[3]潘大礼.三十年来民国婚姻家庭史研究述评 [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如果违反了此规定,那么双方订立的婚约将自属无效。对于年龄界限的规定,并没有例外的条约之说,在民法中规定,即便是受到特殊保护的一些军人,他们的婚姻确立一样要建立在此年龄标准的基础上。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于婚姻法的订立中,不难发现的是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相较古代的传统婚姻思想,有一定的进步,冲破了古代传统的封建专治思想,更加注重对男女双方当事人在婚姻中自由权利的维护,从而突破父母或是其他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在对未成年的婚约订立当中,更加强调要取得法定代理人也就是父母的肯定,从此方面的角度出发,则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尽管在婚姻法的确立方面已经体现了人们的进步,但是在父母双方的意见中,男方的主动权要先于女方,因此体现出的观念仍然是男尊女卑,在民国民法当中有一条规定得以体现,在子女的父母共同进行主权干涉时,母亲的主权意见要在父亲意愿之后,体现了婚姻主婚权仍在男方手中。

3、男女当事人要达成合意

在婚姻确立的过程中,既然称之为婚约,那么就应该有事先进行的约定之说,也是双方能够履行共同的契约。对于婚约成立的重要核心因素其中表现的一个方面就是双方的合意。从民国民法中的婚姻规定,订立的婚书,在收受聘财之时,需双方的共同合意。另外成年男女双方婚约的订立,应该得到双方的意思一致时才能够认为是合法。(二)婚姻的法律效力

男女之间的婚约订立,在双方都达到适婚的年龄时,双方可以履行婚约,在婚约的履行中,同样的男女双方需要意见的一致,也就是与订立婚约之时的双方合意进行统一,结婚也必须要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在民国民法当中规定了不能够强迫请求双方履行。如果是未成年子女订立的婚约,在成年之后,如果不同意,那么,在对婚姻的履行上就不能够强迫进行。在此基础上,如果一方的当事人悔婚,造成了相关的纠纷案件,法院对于悔婚方仍有追究其进行赔偿的职责。

中国的传统历史得到后代的继承的同时,对于封建腐朽思想进行了剔除。在传统观念中的成人之美的观念得到了沿袭,认为在对于婚姻的抉择与观念上,促成远比拆散更有积善的思想,从而在那时候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对于和谐的追求,对于在婚姻的履行中,往往存在有因婚约而发生的一些争执与纠纷,对于此,在双方的当事人矛盾的基础上,尽量的劝和,能够维系好和谐的关系。相反,对于婚姻不能挽回而只能解除的情况下,对于两个家庭必然后引起矛盾,那么就需要在双方的相关赔偿与责任的问题上,法院依法对于解除的相关情况下,做出一定的审判。

(三)婚姻解除的条件及责任

对于婚姻的解除,如果双方有以下情形的,方可解除婚约,在婚约的订立之后,如果有一方与他人再订婚约或者再婚者;双方其中一方生死不明满一年;在达到结婚期,逾期者;婚约在订立之后,成为残疾者或是重大不治之症;婚约订立之后如果因不同的情况有牢狱的刑罚的情况的。依照上述对于解除婚约的规定,在一方没有表达解除意思之时,方可解除婚姻,无需进行意思表示,就可以不再受到婚约的约束。

如果不存在上述的原因表示,男女双方的当事人只是单方面的进行婚约的解除,就

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判断需要赔偿的责任方与赔偿金额②。在民法当中明确规定了如果是因为悔婚而造成了相关的其他损害,那么此赔偿责任就应该由悔婚人去承担。对于婚约的解除问题上,相关财务的规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判定。这体现出的是对于事实进行的客观判断,杜绝专权的思想。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与古代传统婚姻制度的比较

1、制度差异

在上文中通过对古代传统时期的婚姻制度与国民政府时期的婚姻制度进行阐述,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的婚姻法律制度也有着明显的变化。

(1)婚姻的当事人主权的改变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其对于婚姻的主动权主要体现在父母身上,在当下社会当中谈婚姻体现的并非是结婚当事人,在对于婚姻的定义上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祖先或是宗族,主要体现着浓厚的封建色彩,同时也是当下社会时代背景的映射,反映出古代人们对于社会地位、家族为中心,对于婚姻来说并不是个人的,而是代表着一个家族或是社会。因此,在当下的思想观念之下,对于婚约的确定与履行,都不是双方合意而是来自于父母的意思。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婚姻制度来说,在民国民法当中对于婚姻的规定更多的体现了自主的权利,婚约的订立主要强调的是当事人双方的自愿订立,而父母在子女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代理订立,在法律上是无效的,突破了封建的思维与专权,而对于未成年人的婚约订立,同时也应该得到父母的允许,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对于父母干涉权的一种保护,在此种情况看来,南京国民政府期间对于婚姻法律制度的规定,是站在中立的角度进行的改进与完善。在民国民法对当事人的重视,注重维护自主权利,实际上也反映出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婚约的解除条件

在我国古代主要反映出的是一种强制性的效力。法律对于婚约的解除有着严格的限制,在婚约进行确立之后,其对于婚约的解除撤销有严格的规定,除了在对婚书与聘财接受的情况下又进行了私约,在唐律的法律规定中只有这两种情况可以解除,其他没有例外条件。

我国的南京民国政府期间,对于婚约的解除条件进行了一定的列举,在上述的几项列举当中,解约方是可以不承担相应的责任的,除了这几种情况之外,如有其他的情形双方当事人仍然可以对婚约进行解除,但是此过程中所含有相应的赔偿责任就需要根据情况进行判断。是因为在婚姻之前,双方的当事人对婚约是基于合意的原则上进行的,在民国民法中主要强调了双方当事人对于婚姻的订立需要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那么因此,在当事人履行的过程中就需要根据此作为依据,是在双方合意的基础上进行的。

2、违反婚约的法律责任性质

从古代的婚姻法律制度中,不难看出,婚约在订立之后是不能够随意的进行解除,主要体现出的是履行的强制性,对于婚约的解除女方需要接受刑事的处罚,男方承担相应的财产处罚,在清律当中才得意体现出男方一旦悔婚,要承担与女方相同的处罚。在

②[7]王晓露.从离婚权看民国时期城市平民妇女地位 [J].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3,(4)

我国古代,对于违反婚约所承担的责任主要是体现在刑事的责任。

在我国的南京民国政府期间对于婚约的规定相应的减少了强制性的履行,对于一方婚约的不履行需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判断。对于赔偿的问题上面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民事责任,这也是跟古代婚约的违反,在法律制度上面的本质差别。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实践中的婚姻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从法律的制度以及对于法律调整的方向上看来,法律具体的实施过程是通过民间的实际生活与习惯进行的,婚约法律效力的实行与现实的履行情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案件的审判来说,对于结婚的当事人其年龄与婚约的合意存在的矛盾,例如,对于民间的婚姻状况看来,由于当地风俗的习惯之说,可能存在普遍的冲喜之说,在当下的情况看来,冲喜进行的婚姻也是结婚的一种客观事实。对于双方的自主意愿,如果非意愿的条件下进行的婚姻,法律将视为无效,而对于该类似的案件审理当中,现实就与法律的界限就较为模糊。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法律制度正在慢慢的与民间的习惯相互磨合,而法律制度正在与社会的民间习惯逐渐相互适应,实际上是为了使法律能够更加契合于现实,对于社会当中存在有众多的不确定因素,而这些需要在法律规定前提下进行,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进行的立法,在婚姻法律的确立,逐渐的显现出了法律制度与民间的习惯进行相互适应与渗透,这就有利于国家法律的运作与顺利推行。

因此,通过对我国国民时期的婚姻制度进行分析,我国的婚姻法律制度正在逐步的完善与改进,建立新型的婚约纠纷解决机制,是法律与民间习惯相互适应的过程中逐步进行的,因此在南京国民政府期间对于婚姻法的发展,不仅仅是对传统婚姻法律的改善,同时也是在南京国民政府这一时代背景下,突破了传统封建与男女不平衡的观念思想,注重对于自由与平等主权的维护,因此在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有关婚约的立法确定与司法判例的分析,对于当下婚姻法律制度的重新编订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意义。

结语

南京国民政府期间对婚姻法的规定条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发展与人们思想的进步,在颁布的民国民法当中,其婚姻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体现着强烈的自由平等的维权思想,并且在此背景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婚姻法律制度,是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与完善,是人类历史进程的主要标志,为后世婚姻立法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理论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梅杰.从典型案例析民国婚姻法制演变 [D]. 西南政法大学, 2009 .

[2] 程郁.民国时期妾的法律地位及其变迁 [J]. 2002

[3] 潘大礼.三十年来民国婚姻家庭史研究述评 [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 顾程雯.北洋政府时期的女性离婚权考察——以大理院判解为中心 [D]. 天津商业大学, 2014

[5] 王云.民国三四十年代湖北婚姻冲突案例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6] 黄梦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离婚制度研究 [D]. 西南政法大学, 2013

[7] 王晓露.从离婚权看民国时期城市平民妇女地位 [J]. 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3,(4)

[8] 姚舞艳.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1912-1949) [D]. 扬州大学, 2008 .

[9] 李胜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离婚中女性权益的保护 [D]. 北京师范大学, 2011

[10] 马芳;五四前后婚姻观念的变迁[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谢辞

论文的完成标志着大学的生活已经要结束了,在此刻我国的心里倍感充实,而对于结束大学时光的最后是通过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画上句号,我有很多的不舍,又有无限的感慨。首先,在这里我要真诚的对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表示感谢,感谢她在教学的繁忙工作中抽出时间对我的论文进行审查与指导,并耐心的帮我修改论文。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与耐心不倦的工作态度与高尚的师德,尽管朴实无华、但是对于我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影响深远。本篇论文从我的选题到最后的完成,都是老师在一步一步的对我悉心指导下而顺利完成的,通过了本篇论文的写作,同时也使我掌握了关于写作的研究方法,使我收获颇多,在此我要向我的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

最后对于我父母的支持与陪伴,在大学期间有陪伴在我身边的所有同学和老师们。感谢你们为我在学习和生活当中的鼓励与帮助,对于我的大学校园带给我的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条件,我很珍惜与不舍,再次向我的指导老师老师以及学校的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祝福。未来,我会继续加油!

1927_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经济政策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 经济政策述评 吴玉文 1927~1937年南京政府的经济政策,如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除了它在政治上的反共内战目的外,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具有一定作用的。 作者:吴玉文,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开封475001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以复苏经济,稳固政权。这些新经济政策,包括关税自主、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为了保障新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而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28年6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7月的全国财政会议,10月改组成立中央造币厂。1929年1月成立国家建设委员会。1930年9月成立全国经济委员会,以保证上述新经济政策的落实。一般的经济史及历史著作也提到上述事件,但都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联系在一起。下面就十年内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谈点看法。 一、关于关税自主 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制定本国关税税率、管理本国的海关和处理海关收支的权力。关税自主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标志。 在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5南京条约6规定/秉公议定则例0即规定协定税率开始,中国的关税就被外国侵略者控制。1912年帝国主义国家又以中国不能如期偿还外债为借口,以清理积欠为名,草拟办法/八条0,将中国所有关税完全移交外国银行。这样就使中国的海关行政、海关税率、关税收支与保管等业务,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党/一大0会议宣言中明确提出: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权。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对外宣言之际,要求各国/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0。7月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宣言指出:中华民国与各国间的条约,已届满者,废除旧约,另订新约;尚未期满者,以正当之手续解除另定;旧约已满期新约未定者,另订临时办法处理一切。 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国民政府签订5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6,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0。随后,法国、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丹麦、葡萄牙、荷兰、瑞典、英国、西班牙等国也陆续与南京国民政府缔结了/友好通商条约0,或/新关税条约0。1930年5月国民政府也与日本缔结了/中日关税条约0。上述条约在原则上都承认了中国关税自主。 新订立的关税条约,关税税率都提高了。除原税率为值百抽五的税率外,新订立的关税条约,规定还可以征收5%~30%的附加税。而出口关税率却一直比较低而稳定。而提高进口关税税率后,关税收入逐年快速增加。进口税率的提高和关税收入的增加,稳定了财政,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作用。 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当时的关税自主并没有完全实现。如: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随时提高某种进口税或附加税,而不受限制,而中国却是在值百抽五之税率外,规定征收附加税不得超过5%~30%。中国仍然不能完全自主确定进口货物的关税税率。 另外,同时期对盐税、统税等税种也进行改革, 59 第38卷第5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8No.5 1998年9月J.o f Henan Univ.(Soc.Sci.)Sep.1998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第23课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南洋中学丁晓文[教学目标] 1.知道“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币制改革”、“改订新约运动”的时间和大体内容。通过串联、整合有关史实,了解1927-1928年中国各个政权的分合演化。 2.联系22课所学内容,分析讨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通过对“东北易帜”内容的简要介绍理解其对时局所产生的影响。阅读材料,了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的社会背景和影响,进而讨论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3.国共共同领导的前所未有的反帝爱国的大革命,从根本上冲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却由于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派的叛变,最终失败。从1928年到1935年,国民党进行的内政外交改革虽然没有能够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经济上尤为明显,而真正的国运转折则出现在抗战以后。 [重点与难点] 重点: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促进政治统一、币制改革和改订新约运动等举措的历史作用。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国民政府既镇压革命,又改革内政外交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举措。 说明: 1.从“宁汉合流”到“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但却 为“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统一后的国民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推行了一些变革。币制 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改订新约虽然没有使中国成为真正 的独立自主的国家,但毕竟收回了一些主权,在经济上也有显著的效果。而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残酷镇压迫使共产党人总结经验教训,在失去城市后最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 革命道路。这一系列过程对中国今后的发展走向影响深远,故以此作为重点。 2.受传统评价体系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会片面关注国民政府镇压革命的残 酷性而忽视其内政外交上的改革举措对于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作用。币制改革基本实现了中 国货币的现代化,而改订新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但基于特定的历 史背景,中国在当时仍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如何引导学生肯定其功绩又了 解其局限性,同时不忘其对待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反动政策,需要培养学生拥有多元化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12~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在这个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民国末年日益萎缩。 1、民国初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拓植协会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c、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较之晚清政府,明显地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资阶级代表人物参与北京政府内阁和地方的活动,他们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d、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出于战争的需求,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这些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有利的内外条件,使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遇,但“春天”短暂,好景不长,并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a、发展概况: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b、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社会环境,使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同时,新

浅析国民政府后期经济政策造成的恶果

浅析国民政府后期经济政策造成的恶果财政税务学院2012级财政学五班陈俊宇201202145405 【背景】:上世纪中国国民党统治后期,其财政经济严重恶化,财政金融、工商业、农业面临全面破产。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民经济彻底崩溃.造成了教科书上所说的“野马奔腾式的通货膨胀”。蒋介石不顾全国民众反对,挑起内战。不断增加军费开支,使得财政赤字更如天文数字增长。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除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搜刮之外,印刷钞票成为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因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货币崩溃,货币崩溃加速了政治崩溃,最终败退台湾。本文着重从经济政策方面,结合政治、外交方面,浅谈其最后偏安一隅的原因。 【关键词】:国民党统治后期;经济政策;败退原因;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金圆券 一、抗战胜利时的国民政府政治背景: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中国历时14年(1931-1945)的抗战正式宣告结束。战前与战后中国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变化。时任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妄图恢复抗战前的一党独裁,一方面迫于国际和平压力;一方面暗中筹备军队“对共宣战”。1945年8月,以毛泽东为首的延安共产党代表团前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并签订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刚获得一丝喘息机会的军队又被调赴前线,此时,国民政府还握有外汇、黄金、接受敌伪资产法币,共计美金二十三亿美元的资产,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是满目疮痍的中国重获生机的最后资本。这些财富很快就被规模日益扩大的内战消耗殆尽。军费的不断增加使得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二、内战时期国民党经济危机加深: 1、工业体系的单一和脆弱: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入蜀,中国工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西部地区如成都、重庆、昆明附近遍布兵工厂,以满足前线迅速的装备需要。抗战结束,由日军控制的工厂被日军捣毁,中国工业体系一片困难。此时作为全国政权的国民党却依然“向荒地要粮”,让单薄中国工业体系濒临崩溃。 2、工商业的窘境和对美贸易逆差加大:工业体系的羸弱,使得人民生活必需品奇货可居。作为援助蒋介石政府的最主要力量,美国在抗战胜利后与国民政府签订被称为“新二十一条”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借此机会对中国进行疯狂的商品倾销,加之四大家族官僚买办资本对市场、原料、资金实行的垄断,导致了大量中国民族工商业纷纷倒闭。 3、濒临崩溃的农村经济:继抗战时农村经济的衰退之后,国统后期,农村经济面临破产的惨境。内战的大肆征兵,使农村劳动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严重的苛捐杂税,造成土地荒芜,人口外流,耕畜死亡。除此之外,频繁的灾荒和美国商品的倾销更是加速了我国农业的崩溃。人们生活急剧恶化,仅1946年,各地饿死人数即达一千万人。河南省饿死了二百二十万人。1947 年,各地饥民共达一亿人以上。为了生存,他们被迫起来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斗争。 4、官僚势力对经济命脉的掌控和腐败横行:抗战时的国统区,国民党实行地战时政策,

1927-1937年南京国民经济建设述评

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文章作者: 【原文出处】民国档案199201 【作者】宗玉梅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于政治统一的同时也开始了国民经济的建设工作。十年中,国民政府为振兴经济作了不少努力,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936年,国民经济达到了旧中国的最高峰。这里,根据其发展过程及特点,把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分为三个时期。 一1927年8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的经济建设 这是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初步开展时期,其重心是财政的整顿与建设。 南京国民政府刚建立时所面临的局面是极其困难的:它外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际地位十分低下,命运操在列强手中;国内,以奉系张作霖为首的“安国军政府”控制着京、津、东北及山东、苏北等地,维持着北洋军阀的最后统治;滇、黔等省仍由地方军阀割据着;国民党内部则派系林立,地方实力派实际上割据一方,企图与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政权分庭抗礼;各派军阀政客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一切都威胁着蒋政权的统治。为了巩固、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国民政府把政治的安定,国内的统一放在首位,而“殊甚少虑及”经济建设(《革命文献》第26辑,第55页。)。不过,因为经济力量是政治斗争的物质基础,国民政府在进行政治统一之时,也以部分精力从事经济建设;为了顺乎民意,国民政府也需要进行经济建设。蒋介石曾说:“我们要复兴国家,完成革命,最切实最急需的工作莫如生产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吴曼君:《总裁思想》第六册,“经济”。)。 国民政府是“依据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所指示之方策原则,为确定物质建设实施程序之标准(《革命文献》第76辑,第55页。)”的。据此,孙科拟定“建国大纲”,把经济建设按程序分为交通、工矿、农业等项。当然,由于各时期的具体条件不同,经济建设重心也不同,并非一概遵循这一程序。 当时训政刚开始,百废待兴,万端待举,国民政府把财政建设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因为财政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没有强大的财力作后盾,经济建设便无从谈起。而历史遗留给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是:北洋政府时期大小封建军阀的割据,使中国的财政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地方财政的封建割据局面。在国民政府刚成立的几年内,“中央税收所恃者,计有江、浙、皖三省,皖省尚无款可解,实只恃江、浙两省而已”(《革命文献》第26辑,第1页。)。另一方面,长期的军阀混战,导致国库空虚,只好靠借债度日,北洋政府成为一个叫化政府。而一切理财要政,“绝少建立,即偶有一二,亦不过虚应故事,从未收获实效”(《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第83页。)。南京政府建立后,决定整顿这种混乱的财政状况,建立新的财政秩序。 1927年10月,南京政府成立财政整理委员会;1928年6月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经济会议;7月又举行首次全国财政会议,通过一系列会议,制订了财政改革的具体措施。 首先是统一财权。为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划分国、地税针对当时地方割据财政的状况,在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上,通过了国、地税划分案,厘定国、地税收标准,规定中央税以间接税为主,而以直接税辅之。如盐税、常关税、海关税、内地税、烟酒税、厘金、邮包税、印花税、所得税、国家营业收入、中央行政收入及其他属于国家性质的现有收入统属国家税收范围。地方税则以间接税为主而以杂项税捐辅之。如田赋、契税、牙税、当税、屠宰税、营业税、市场税、所得税之附加税、船捐、房捐、地方财入、地方营业收入、地方行政收入及其他地方性质的现有收入属地方税收范围。这样国、地税收有一界限可寻,既防止财政割据的出现,又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高中历史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教案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课程标准: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2.认识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3.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课标解读:1.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2.从“历史阐释”角度归纳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原因、内容、意义。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红军长征。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基本统一了全国。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各派军阀勾心斗角,连年混战。 2.经济 (1)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①时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即1927~1936年。1928年全国基本统一。 ②原因:国民政府推行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法币政策等;还有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③表现: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纺织业、面粉业,还是新兴工业部门,都有较大发展。 (2)官僚资本形成。 [易错提醒]“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的比较 (1)“民族资本”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独立国家中民族资产阶级拥有的资本,一般是中小资本。 (2)“外国资本”则是相对于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 (3)“官僚资本”是统治者凭借国家权力获得的资本,这种资本通常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广义上说,洋务企业中的民用企业,也属于官僚资本。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在井冈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八七会议 (1)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2)意义: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土地革命 (1)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意义: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第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八年级历史导学案姓名: 第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学习目标】 (1)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自主学习】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中共三大:①时间、地点:年月,。 ②内容: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党合作,建立战线。 ③方针:共产党可以以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共产党在______上、 上、__________上保持性。 2、国民党“一大”:①时间、地点:年月,。 ②内容:大会接受共产党的________的主张,确定“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三大政策,并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③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与中共的政治纲领基本一 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④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以为基础的战线 正式建立。此后,中国进入运动时期。 二、黄埔军校 1、时间:年月。 2、创办人:。 3、主要领导:孙中山任,蒋介石任,廖仲恺任,任政治 部主任。 4、特点:黄埔军校把教育和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 养学生的思想和精神。 5、性质:黄埔军校是一所合作的军事学校, 6、作用:为________培养了大批______________骨干。 三、北伐战争 1、时间:1926-1927。 2、目的:打倒列强(反),铲除军阀(反)。 3、总司令___________。 4、主要对象:、、。 5、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南、湖北(主战场)。 6、事迹:独立团为国民革命军第军赢得“”美誉。 7、结果: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便从流域打到流域,威震全国,沉 重打击了的统治。(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孙中山逝世: .3.12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公开破坏国共合作。 2、“四一二”政变:1927.4.12蒋介石借口“”,在大 肆屠杀_______和________,制造了“四一二”政变。 3、南京国民政府建立:1927.4.18 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4、“七一五”政变:1927.7.15 _______在____________ 制造了“七一五”政变,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5、“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迁到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南京国民政府 的建立与“宁汉合流”,标志国民党统治建立。到1949年,统治中国共__ 年。 6、东北易帜:1928年,张作霖被日本炸死后,张作霖的儿子就任东北三省 保安总司令,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 帜”。东北易帜标志南京国民政府在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

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3 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4 三税合计数在十年间整整增长了25倍,这极大地解决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 (2)整顿债务。其一,内债。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内战不断,军费开支巨大,只得大量举借内债度日。1927-1936年间,国民党政府发行有担保的内债总额43.42亿元。由于内债发行过多,财政不堪负担,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先后与1932年2月和1936年2月,两次宣布债务破产。并于1936年进行内债整理,由国家发行统一公债以掉换旧债,还规定了各种债务还本年限,同时还发行了62200万元的新债。这一年是该时期举债最多的一年。总之,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债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二,外债。与国民党对待内债的态度不同,政府在外债上则提高了信用。1929年成立“整顿内外债委员会”,专门处理还债问题,决定从关税中每年拨款偿还债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37年已基本还清了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债务。5 使政府的债信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筹措了内战资金,也不断扩大和巩固了四大家族新建立起来的金融独占

试述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制度

经济管理视野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后改为北平)后,即宣告全国统一基本完成,“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所谓“训政”,就是国民党训练人民行使政权,实质是推行国民党一党专政,“以党治国”。 一、训政制度的确立 训政源于约法之治,早在1906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正式提出“革命程序论”,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分为“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个时期。1在1914年7月的《中华革命党总章》中进一步指出:“本党进行秩序分为三时期:一、军政时期,以期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二、训政时期,以期以文明治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三、宪政时期,以期俟地方自治完备之后,乃由国民选举代表,组织宪法委员会,创制宪法;宪法颁布之日,即为革命成功之时。”2至1924年《建国大纲》颁布,这一理论最终得以系统和完善。 训政时期是孙中山“革命程序论”中,始终坚持所不可替代的阶段。如由军政时期蹴至宪政时期,会产生三个流弊,“第一为民治不能实现,第二为假民治之名,行专制之实,第三则并民治之名而去之”。3“不经训政时代,则大多数人民久经束缚,虽骤被解放,初不了知其活动知方式,非墨守其放弃之故习,即为人利用陷于反革命而不自知。”4由此,训政阶段是实现宪政的必经阶段,以“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负完全责任”。“以党治国”是其核心理念。 第二次北伐的告成,宣告国民党基本实现了政权的统一,但其内部派系众多,政治思想纷杂,所以对国民党来说,当务之急是“至少要先维持一个统一的局面”。1928年8月7日蒋介石发表《今后贯彻革命实行主义之主张》的谈话,主张“以党治国”、“以军治国”,又于8月9日发表《对时局意见书》,指出:“既曰以党治国,则政府与行政人员,断不能离党而独立”。与此同时,远在欧洲游历的胡汉民、孙科等人就致电谭延闿、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向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提出《训政大纲草案》,其原则有三:“一、以党统一,以党训政,培植宪政深厚之基;二、本党重心,必求完国,应有发动训政之全权,政府应负责行政之全责;三、以五权制度,作训政之规模,期五权宪政最后之完成。”随后,胡汉民又完成了《训政大纲说明书》,指出“于建国治国之过程中,本党始终以政权之褓姆自任”,强调“以党治国”。因而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议训政开始,“遵照总理遗教”,“颁布约法”,五院制逐渐实施。10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上,通过了胡汉民、孙科等提出的《训政纲领》。内容主要有六条:“中华民国于训政时期开始,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托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推行,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托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决行之”。 《训政纲领》的通过与五院制国民政府的建立,标志着国民党训政制度的确立。1929年3月13日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以孙中山所著“《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和《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为训政时期中华民国最高之根本法”。 二、五院制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8年10月8日国民党公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了试行五权制度的具体方案,五院制正式实行。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胡汉民、王宠惠、戴季陶、蔡元培分任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院长,冯玉祥、林森、张继、孙科、陈果夫分任五院副院长。五院各司其能,其中行政院是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立法院是国民政府最高立法机关;司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考试院是最高考试机关,独立行使考试权;监察院是最高监察机关。五院制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国家大权分为政权和治权:政权就是民权,治权就是政府权。首先是人民有权,这些权利通过县自治和国民大会得到制度保障;政府有能就是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共同组成中央政府,行使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实行五权分立的五权宪法,五院各司其责并对国民大会负责。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治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不同,是要在直接民权的基础上,建立“万能政府”,其中五权分立强调的不是政府权力之间的制衡,而是集权下的分工。按照孙中山的设计,五院制的建立应当在宪政时期。对于训政时期究竟以何种形式建立政府并无详细论述。训政时期五院制的建立,是在胡汉民的主张下成立的。训政时期的五院与宪政时期正式的五院制是不同的,训政时期的五院统一于国民党的党权之下,即“国民政府是五院的集体,对于政治会议的决议统一要绝对地遵守”。正如有关决议所称“中国国民党独负全责”。 三、《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的出台 国民党推行的“以党治国”的“训政制度”,并没有像预想的那 试述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制度 卢艳香 (青海大学社会科学系) 摘要: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底定平津,全国统一基本实现,训政开始。国民党各派系在训政制度确立过程中,展开新的斗争,直至1931年5月由蒋介石力行通过《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从而成为国民党统治全国的法律依据。本文试图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制度的考察,有利于对该时期国民党政党政治状况有所了解。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五院制 83 --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和金融改革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财政和金融改革 摘要 南京国民政府自1927年成立,是中华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由以蒋介石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全国财政会议,统一全国财政,从而奠定了国民政府财政管理的格局。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金融政策改革 正文 一、财政改革 1、关税自主: “关税自主”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一项重大的外交与财税政策改革。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于该年5月、8月两次发表取消不平等条约宣言,制定了《国定进口关税条例》,决定于当年9月1日起实行关税自主。随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等开始与英美等诸列强驻华公使展开了以“关税自主”、“废除领事裁判权”为主要内容的外交谈判。从1928—1929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先后与美、英、西、荷、德、意、法等11国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或者《友好通商条约》。在新条约中,欧美列强在保留其“最惠国待遇”和继续把持对中国海关行政权的前提下,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同意取消各列强在华关税特权,实行1925年关税特别会议所议定的七级附加税税率标准(其中,最高一级进口商品税率至1932年增到50%,1933年增至80%)。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曾基本上实现了中国国家的“关税自主”这一客观事实是不能否认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这种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通过实行“关税自主”,中国政府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进口税和减免出口税,这对于鼓励和提高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护和支持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无疑是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2)、通过“关税自主”和独立自主地制定关税税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当时中国进口商品的结构。在这其中,最明显的改变是各类棉布进口数量的大大减少。 (3)、关税自主政策的实行,大大地增加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税收入。据有关统计资料记载:通过关税自主,中国关税收入从1913年的1697万元,至1928年增长到17914万元和1929年的27554万元。关税收入在中央政府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也从1913年的21%,至1928年上升到41%和1929年的51%,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的重要手段之一。 2、盐税改革: 盐税一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项重要税收来源。但自袁世凯善后大借款以盐税作为担保之后,外国债权人在中国设立的稽核机关——盐务稽核所,就一直把持着对中国盐税的管理。宋子文决心改变这个现状,1928年,财政部将改进盐务稽核所的工作,不在承认稽核所偿还外债的权利,此项工作另行指定特殊机关负责,收税职权也从盐务稽核所手中收回,改用关税收入以作偿还。从此,盐税的征收、保管及使用权又重新惠到中国政府的手中。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重新设立了盐务稽核所。1929年8月稽核所恢复收税职权,在各区的稽核家馆开始陆续恢复。盐务稽核总分所直隶于财政部,改变了帝国主义控制我国盐税主权的局面。由于稽核所旧有人员办盐的经验十分丰富,新稽核所任用了一批原稽核所的旧有人员,选择业绩较好的,尽量做到量才任用。 这时的盐务管理体制中,并行着两套平行的系统。中央设置盐务署和稽核总所,二者都隶属于财政部;在各个产盐区,设立盐运使,运副及稽核分所;各销盐区,设立榷运局和稽

高考历史高效备考学案之十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和思想

考点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 考向一较快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原因:(1)全国的基本统一。 (2)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A、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B、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还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各国基本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增加了国家关税收入,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C、国民政府1935年实行“币制改革”,实施法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2、表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官僚资本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曲折而艰难的。 3、影响:①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为抗战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②官僚资本加强了对民族工业的控制,四大银行成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富的重要工具。 考向二日益萎缩抗日战争时期 1、原因:a、沦陷区: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如军管理) b、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 2、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3、新视角:官僚资本的膨胀,要考虑战争背景。其实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中国,未必不是一种以国家力量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尝试(如德、日等后发现代化国家)。官僚资本的膨胀客观上为抗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打下了阶级基础和物质基础。 考向三陷入绝境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原因:a、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 b、官僚资本的挤压。 c、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 2、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考向四归宿新中国成立后 1、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2年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恢复和发展,对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2、1953年—1956年,利用国家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成国营经济。 3、1978年,改革开放,允许私营经济成分存在。 考向五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 (2)发展过程:起步艰难,曲折发展。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中,受到双重压迫,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3)两面性: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它既有与外国资义和本国封义相对抗的一面,又有与之相依赖的一面。这也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革命性。(4)“先天不足”与“后天畸形”。 “先天不足”表现在投资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原因:同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相比,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 “后天畸形”表现①行业分布不平衡: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 (5)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直未占主导地位。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而且与外国资本相比,民族资本规模小。2、历史地位:(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一直未

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第9课国民革命运动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教学目标 1、识记 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 2、能力培养 从课文和插图或影象资料中想象北伐战争情景,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讨论探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国民革命失败原因辛亥革命缺陷→孙中山创黄埔军校→国共紧密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陈独秀“右倾”危害、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3、情感价值观 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国民大革命。(布置学生阅读55——60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的教训,希望创造一支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2、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启发学生从军队的任务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二、北伐战争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指导学生在57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位置,画圈作标记。)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导学生在57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两种箭头所经过的地名,作出标记: A.广州→长沙→岳阳→汀泗桥→武昌→贺胜桥→九江、南昌→南京 B.广州→南昌→南京

第三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案

第三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性质;“宁汉合流”;蒋介石镇压革命者和进步人士;李大钊遇害;国民政府的北伐;“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由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反动政府。 (2)通过学习“东北易帜”,使学生树立全局意识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强化爱国主义教育。(3)通过学习“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使学生认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蒋介石镇压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国民政府的北伐”、“济南惨案”等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知历史得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广州、武汉、南京国民政府的比较和两次北伐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有关材料、图片,获取有

效信息的能力。 4.教学方法 全课贯穿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路。 5.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知识发展脉络,把握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从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 (2)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回顾旧知识,预知历史发展方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东北易帜”。 难点:宁汉合流;怎样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性。 教学设备 投影仪和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国民大革命的历史,让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国民大革命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国民大革命的矛头指向谁?结果又如何?同学们一起来回答。(学生齐声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国民大革命是怎样失败的?(学生回答,教师给予指导性补充。)大革命失败之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局面

浅析国民政府后期经济政策造成的恶果

浅析国民政府后期经济政策造成的恶果 财政税务学院2012级财政学五班陈俊宇201202145405 【背景】:上世纪中国国民党统治后期,其财政经济严重恶化,财政金融、工商业、农业面临全面破产。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国民经济彻底崩溃.造成了教科书上所说的“野马奔腾式的通货膨胀”。蒋介石不顾全国民众反对,挑起内战。不断增加军费开支,使得财政赤字更如天文数字增长。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除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搜刮之外,印刷钞票成为国民党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办法。因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货币崩溃,货币崩溃加速了政治崩溃,最终败退台湾。本文着重从经济政策方面,结合政治、外交方面,浅谈其最后偏安一隅的原因。 【关键词】:国民党统治后期;经济政策;败退原因;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金圆券 抗战胜利时的国民政府政治背景: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中国历时14年(1931-1945)的抗战正式宣告结束。战前与战后中国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变化。时任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妄图恢复抗战前的一党独裁,一方面迫于国际和平压力;一方面暗中筹备军队“对共宣战”。1945年8月,以毛泽东为首的延安共产党代表团前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并签订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刚获得一丝喘息机会的军队又被调赴前线,此时,国民政府还握有外汇、黄金、接受敌伪资产法币,共计美金二十三亿美元的资产,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是满目疮痍的中国重获生机的最后资本。这些财富很快就被规模日益扩大的内战消耗殆尽。军费的不断增加使得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二、内战时期国民党经济危机加深: 1、工业体系的单一和脆弱: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入蜀,中国工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西部地区如成都、重庆、昆明附近遍布兵工厂,以满足前线迅速的装备需要。抗战结束,由日军控制的工厂被日军捣毁,中国工业体系一片困难。此时作为全国政权的国民党却依然“向荒地要粮”,让单薄中国工业体系濒临崩溃。 2、工商业的窘境和对美贸易逆差加大:工业体系的羸弱,使得人民生活必需品奇货可居。作为援助蒋介石政府的最主要力量,美国在抗战胜利后与国民政府签订被称为“新二十一条”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借此机会对中国进行疯狂的商品倾销,加之四大家族官僚买办资本对市场、原料、资金实行的垄断,导致了大量中国民族工商业纷纷倒闭。 3、濒临崩溃的农村经济:继抗战时农村经济的衰退之后,国统后期,农村经济面临破产的惨境。内战的大肆征兵,使农村劳动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严重的苛捐杂税,造成土地荒芜,人口外流,耕畜死亡。除此之外,频繁的灾荒和美国商品的倾销更是加速了我国农业的崩溃。人们生活急剧恶化,仅1946年,各地饿死人数即达一千万人。河南省饿死了二百二十万人。1947 年,各地饥民共达一亿人以上。为了生存,他们被迫起来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斗争。 4、官僚势力对经济命脉的掌控和腐败横行:抗战时的国统区,国民党实行地战时政策,对经济全方面控制。这虽然是特殊政策,但是以大官僚地主为首的特权阶层开始对中国经济进行兼并蚕食,极度压榨民族资本主义。这使得“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中国资本主义雪上加霜。这其中著名的民国四大家族“蒋宋孔陈”中的宋子文集团借机控制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并取得公司半数股权。此后的12年,公司一直为官僚集团把持和控制。 5、货币飞贬造成通货膨胀:国民政府为了弥补战争造成的巨额财政赤字,除加紧对人民群总的剥削外,主要靠印发钞票。抗战前,法币的发行额为十四亿元,到1946 年已增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