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整理

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整理

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整理
历史与社会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第一框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P58-60(图册42页)

(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

1、世界上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平原,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中下游,大都由河流冲击而成,地势平坦或起伏较较小。

2、湄公河平原在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地跨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主要作物是水稻。

3、水稻种植需要的自然条件:

(1)地形:河流冲积平原,地势低平

(2)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度适宜,雨量充沛

(3)水文: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4)土壤:深厚而肥沃

(5)纬度:地处低纬,阳光充足

4、湄公河平原的生产方式(农业特色或水稻生产的特点):

精耕细作,人工劳作

5、水稻生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记?)

(1)水稻生产影响人口分布:水稻生产需要大量人力,因此人口稠密

(2)水稻生产影响人们生活:

物质生活:饮食——主食为米饭,因为这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

居住——高脚屋,又称干栏式建筑,因为这里气候潮湿

交通——水上交通发达,因为这里水网密布

精神生活:人们崇尚“谷神”“稻母”等神灵,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春耕礼(祭祀谷神、稻母,祈求风调雨顺,牛是主要的劳动帮手,

因此对牛特别有感情)、“御耕节”等是当地人们的传统节日,因为水稻

生产是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人们期望农业获得好收成。

第一课第二框家住平原——用机械种庄稼P61-63

1、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美国的中部大平原是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区之一。

2、地理位置:该地位于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和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贯穿平原东部。

3、农作物:该地是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的主产区。

4、美国大平原的自然环境:

(1)地形:平原广阔,地形平坦

(2)气候:处于中纬度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3)水文:美国境内有世界第四长河-密西西比河,灌溉较方便

(4)土壤:土壤肥沃

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因此它的农业是一种商品性农业。

(商品性农业:绝大部分农产品是作为商品输出用的农业。)

6、发展商品性农业所需的条件或原因是:

地广人稀,规模大,机械化生产,生产效率高,产量高,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

7、美国的农业生产具有怎样的特点?

机械化程度很高(这点最重要),生产规模大;以家庭农场为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商品性农业);劳动力需求少;机械化生产效率高、产量大;储存条件好、交通发达。

8、机械化生产的益处: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

9、造成其与湄公河平原农业生产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不同。

10、美国中部平原和湄公河平原自然条件的异同:

相同之处:都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都有河网分布,有利于灌溉。

不同之处:美国中部平原地处中纬度地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热量和降水都不如湄公河平原,耕地类型为旱地,因而是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主要产地。

11、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的差异:

比较点稻作文化的印记(湄公河平原)用机器种庄稼(美国中部大平原)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热带)(低纬度)美国中部(北温带)(中纬度)位于阿

巴拉契亚山脉和落基山脉之间

自然环境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水网密布,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河流众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农作物水稻小麦、大豆、玉米

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生产方式人工劳作,精耕细作机械化耕作

人口密度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口稀少(劳动人手不多)

生活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人均产量也低) 高(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也较高)

12、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会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要根据自己生存区域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

第二课第一框与山为邻——垂直的生计P64-66(图册44页)

1、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地理位置:

从北到南纵贯南美大陆(南美洲西部),全长近9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秘鲁的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第斯山区,中部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

2、秘鲁安第斯山脉的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特点):

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的变化。(垂直自然景观)

3、根据《世界地形图》可以知道秘鲁安第斯山区的地形类型是山地,这里的地势高。

4、根据《世界气候图》可以知道这里的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

5、安第斯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景观的变化?

海拔1500米以下:热带,分布着大面积的热带雨林。

海拔1500-3000米:暖温带,分布着灌木和林地。

海拔3000-4500米:寒温带,分布着大片的草原。

海拔4500米以上:积雪冰山带,终年积雪。

6、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变化的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高海拔山区从山麓到山顶,导致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显著。

7、印第安人是如何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发展生产的?

(1)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发展种植业。因为此处海拔较低,温度适宜。

(2)在山区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以放牧骆马和羊驼为生——从事畜牧业。因为此处气候极为寒冷,经常遭受霜冻,形成了广阔的干旱草原地带。

8、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以适宜山区种植的玉米和马铃薯为食物;驯养羊驼和骆马提供奶、肉、皮革和毛;利用骆马作为山区的运输工具。

9、骆马是安第斯山区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羊驼毛有“纤维上帝”之称,是秘鲁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秘鲁国徽左上角是骆马的动物图案,说明骆马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9、小结:印第安人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安第斯山脉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利用山体不同高度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把自己的生产与山区地势的变化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第二课第二框与山为邻——山地之国P67-69

1、阿尔卑斯山:欧洲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

(1)位置——大洲位置:欧洲

纬度位置:中纬度

五带位置:北温带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2)阿尔卑斯山跨越的国家(自西向东):法国、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3)发源于阿尔卑斯山的河流:莱茵河(注入北海)、多瑙河(注入黑海)、波河(注入亚得里亚海)。

2、瑞士——典型的山地之国:被称为大山之子。

(1)瑞士地形的主要特点:以山地为主,湖泊众多,河谷平原面积狭小,地势起伏变化大(2)瑞士的劣势:山区面积广大,耕地稀少;矿产资源奇缺。——不利于发展工农业。

瑞士的优势:多样的地形;奇特的景观;古老的城镇;淳朴的乡村生活。——有利于

发展旅游业。

3、具体分析瑞士成为旅游热区的原因:

(1)自然条件: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风景优美,夏天成为观光和避暑胜地;冬天发展滑雪的条件十分理想;温泉资源也很丰富。

(2)旅游设施:旅游内容丰富多彩,配套设施完备、精良,服务周到、细致入微。

(3)交通条件:拥有发达的铁路和公路;游客乘火车可直接到达山峰观看冰川奇景;许多地方有电缆车直达山巅;还有直升机为遇到危险的游人提供救助等。

4、阿尔卑斯山旅游业的发展,给瑞士人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1)有利方面:增加了人们的就业机会;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不利方面:破坏了山区的生态环境、动植物灭绝(如:大量森林被砍伐碎石、泥土被冲进河道房屋、道路被冲毁、农田因水土流失而荒废、人满为患、交通堵塞)

5、瑞士的知名产业除旅游业外还有哪些?说一说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除旅游业外,还有手表制造业、金融保险业也非常发达,这些产业对国土、资源等自然条件要求不同,适合耕地不足、矿产资源奇缺的瑞士。

6、瑞士发展旅游业的启示:

人类与自然条件密切联系,人类如果能科学地加以利用和改造,就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如果人类盲目地去破坏和损害自然环境,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要合理、科学利用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课第一框傍水而居——耕海牧渔P70-72(图册46页、书本70页日本地图)1、日本位于_亚洲东部_,是一个__地域狭小_、__人口众多、四面环海的岛国。日本自北向南由__北海道_、__本州__、__四国___和___九州___四个大岛及其附近6800多个小岛屿组成,故日本又称“千岛之国”。

2、日本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岸,四面环海

大洲位置:亚洲

纬度位置:中纬度

五带位置:北温带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3、日本的自然环境:

(1)地形: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2)气候: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3)水文:四面环海,水源充足

4、北海道渔场是日本最大的渔场,也是世界最大的渔场,其附近暖寒流交汇(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渔业资源丰富。

5、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日本):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秘鲁渔场(秘鲁):秘鲁寒流经过。

纽芬兰渔场(加拿大):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北海渔场(欧洲):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

(图册46页)

6、日本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

(1)岛国,四面环海。

(2)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3)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北海道附近处于寒暖流交汇处,鱼类饵料丰富,鱼群集中,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

(4)强大的工业对日本的渔业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造船业、先进的纺织工业和电子工业)

7、日本在长期与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__鱼文化_”。

8、说说鱼在哪些方面影响日本人民的生活?

(1)生产:水产业,造船业……

(2)饮食:鱼宴、众多的鱼料理……

(3)节日:鲤鱼旗……

(4)艺术:鱼的雕塑……

(5)文字:带鱼旁的文字和谚语……

9、影响日本渔业捕捞的因素(日本渔民的烦恼):

(1)世界燃油价格的上涨, 大大增加捕鱼的成本;

(2)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的重视,大大缩小日本渔民捕鱼范围;

(3)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填海造地,破坏了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场所;(4)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污染了沿海的水质.

6、日本采取的解决措施:

(1)设定休渔期;

(2)制定一系列海洋环保法律法规,严禁废水的排放,水质逐渐恢复;

(3)对沿海的围垦和其他开发活动进行控制;

(4)渔民改变过去只捕不养的习惯,转而大力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7、启示:开发利用资源,要注意可持续发展。

第三课第二框傍水而居——水上都市P73-75

1意大利位置:位于欧洲的__南部__,坐落在___亚平宁__半岛上。

2、威尼斯地理位置:位于意大利的东北部,地中海的北岸,濒临亚得里亚海。

3、威尼斯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4、威尼斯的特点:

(1)因水而生

威尼斯人的祖先为了躲避外敌,便于防守,在此建造家园,岛屿相连成为城,以水为通道,形成一座城市。

(2)因水而兴

①商业城市的兴起:地处地中海东北部,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商品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从而日益兴起;

②旅游城市的兴起:威尼斯由于其优美的风光、独特的交通方式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成为旅游胜地。

(3)因水而美

体现在独特的水城风光和浪漫风情。包括——

①魅力无穷的古老建筑。(建筑特点:遍布教堂、宫殿和广场,城市建设有着明显的宗教特色)

②特色的交通工具。(在威尼斯,水为道路舟为车,威尼斯的大街小巷是_水道_,主要的交通工具是_船_。其中“公共汽车”是_交通船_,“小汽车”是_汽艇_,转载游客的单桨平底木船是_贡多拉_)

③丰富的文化传统。(水城狂欢节、划船比赛等)

(4)因水而忧

海水倒灌和水位上涨,经常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侵蚀着建筑物和堤岸,甚至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结构。

5、威尼斯修建城市最大的困难:城市用地和排水问题。

第四课第一框草原人家——逐水草而居P76-78(图册48、49页)

1、非洲热带草原

(1)分布(在世界的位置):分布在非洲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东部高原的赤道地区以及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呈马蹄形包围热带雨林,分布地区占全洲面积的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草原区。地跨赤道,南北半球大致对称分布。

(2)气候:

①类型: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一年内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②特点:a.湿季:北半球——5月~10月

南半球——11月~次年4月

b.干季:北半球——11月~次年4月

南半球——5月~10月

(3)马赛人迁徙的理由:

①每到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繁盛,郁郁葱葱;

②每到干季,降水很少,草木稀疏,一片枯黄。

2、草原上的降水在时间上有怎样的变化?简要说明理由?

草原上的降水有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南半球每年的11月~次年4月为湿季,5月~10月为干季,北半球则相反。这种气候使非洲草原上的人们主要以畜牧业为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3、马赛人

(1)分布:肯尼亚的南部及坦桑尼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是他们的家园,他们以放牧为生。(2)生产特点(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游牧)——每到干季,马赛人便带领着牛羊等牲畜,迁往其他较为湿润、水草丰美的地方暂住,等到第二年湿季再返回家园。

(3)生活特点(生活方式):

①衣:红色披风。披风有利于防晒和防止水分的蒸发(靠近赤道,阳光照射猛烈,紫外线强);马赛人认为红色可以驱赶野生动物,既保护自身,又可以保护牛群。

②食:牛是马赛人的食物之源,以肉、乳为食,喜欢喝牛血,喝牛奶,吃牛肉。

③住:茅草房、牛粪房。就地取材;通风透气,散热快;村庄为环状结构,四周环绕荆棘,为了防止野兽和敌人。

④行:马赛人是世界上最能行走的人之一,为了给牛群寻找丰美的牧草和水,他们得不停的行走。

⑤习俗:马赛人的热情是以跳得高来表示,他们的弹跳能力惊人,这是在躲避野兽侵袭的过程中训练出来的生存技能。牛的地位很重要,拥有牛的数量越多的人越富有,社会声望也越高,养育牛羊的草原成为马赛人心目中的神灵。马赛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既不捕杀也不吃野生动物。

4、书本77页:基塔莱和多多马。

(1)从纬度位置看,基塔莱和多多马分别位于什么半球?属于什么国家?

基塔莱位于北半球,属于肯尼亚

多多马位于南半球,属于坦桑尼亚

(2)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各主要集中在哪些月份?它们降水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基塔莱:4—11月多多马:11月—次年4月

原因:两地所处南北半球位置不同,季节相反

(3)根据书本77页中的马赛人活动范围图以及基塔莱、多多马降水柱状图,说说马赛人这样迁徙的理由?

5-6月,随着南方(多多马)漫长干季的即将来临,草原开始枯黄,马赛人开始向北迁移,而这时的北方(基塔莱)正值湿季,水草丰美;10月,北方干季来临,南方湿季即将到来,马赛人又开始向南方回迁,迎接湿季的来临。

第四课第一框草原人家——现代化大牧场P79-81

1、“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

(1)地理位置:位于南半球的大洋洲,是世界上惟一占据整个大陆及边缘岛屿的国家。(2)气候特点:

①气温特点:澳大利亚地处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是热带、亚热带气候,热量条件好。

②降水特点: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呈向西开口的半环状形式,即从北、东、南三面向内陆和西部沿海减少。

(3)地形特点: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地势总体上较为平坦。

2、澳大利亚三大牧羊带:

粗放牧羊带;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3、澳大利亚的牧羊带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牧羊带与降水带基本吻合,大致呈半环状分布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的草原上。

4、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1)地处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是热带、亚热带气候,热量条件。

(2)气候比较干热,干旱地较多。

(3)草原平坦辽阔,适合大面积发展畜牧业。

(4)地下水资源丰富,且含盐量高温度高,解决了牲畜的引用水,适合养羊。

社会条件:澳大利亚现代化工业发达,有先进的科技和现代的农业机械。

5、澳大利亚畜牧业的特点:

①机械化程度高(最突出的特点);②羊比人多;③牧场规模大;④牧民定居(与非洲的马赛人不同)

6、畜牧业机械化程度高的原因:

(1)澳大利亚地广人稀,牧场规模大,一般可以达到几千公顷

(2)人口少,劳动力短缺

(3)澳大利亚发达的工业为牧业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7、澳大利亚知识拓展:

(1)土地面积为大洋洲第一,世界第六。

(2)处在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3)有许多珍奇的动植物,如桉树、鸭嘴兽、袋鼠、考拉熊、鸸鹋、针鼹等。

(4)世界重要的小麦、羊毛、牛肉生产国和出口国

(5)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

(6)堪培拉是澳大利亚的首都,被称为“大洋洲的花园”。

(7)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有著名的悉尼歌剧院,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地。

第五课第一框干旱的宝地——石油宝库P82-84(图册50、51页)

1、波斯湾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理位置:地处亚、欧、非三大洲交界处,濒临阿拉伯海、红海、黑海、地中海、里海。(地理位置优越,素有“三洲五海”之称)

(2)地形:以高原为主,也有部分平原,多沙漠。

(3)气候: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降水较少,炎热干燥。

(4)河流:少河流,淡水资源缺乏,西北部有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地表没有一条常年有水的河流。

2、波斯湾地区的主要居民:阿拉伯人(白色人种)

3、波斯湾地区石油主要产油国:

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

4、波斯湾地区石油特点:

储量巨(被称为“世界石油的宝库”);产量大;出口多;开采易;油质好;运输便

5、欧佩克(OPEC):全称“石油输出国组织”。

6、石油主要运往:东亚、美国、西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7、石油外运的主要线路:

(1)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中国、日本等地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各国、美国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非洲好望角→大西洋→西欧各国、美国

(4)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洋→澳大利亚

8、石油带来的变化

(1)财富变化:丰富的石油储量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石油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以前从波斯湾沿岸国家走出的是一支支骆驼商队,带回来的是域外珍宝;现在驶出的是一艘艘邮轮,带回来的是巨额的外汇收入;

(2)生活变化:石油的生产和销售,改变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阿拉伯人的生活。他们用石油换来的财富建设学校,完善医疗设施和住宅,发展现代化的工农业,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第五课第二框干旱的宝地——沙漠绿洲P85-87

1、以色列的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地中海的东南角

(2)气候: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以色列的降水特征:北多南少。这对其水资源有的影响:境内河流较少,水资源紧缺。)

(3)地形:北部是狭窄的地中海沿岸平原,南部为沙漠,耕地面积少。

2、以色列全国有近2/3的土地是沙漠,在这样的地方发展农业生产,会有哪些限制因素?

降水少但蒸发量大,缺水。土地贫瘠。

3、以色列的节水农业:

(1)采用世界最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使可灌溉土地大量增长。

(2)严格保护有限的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实施各种“开源”与“节流”措施。(书本86页图:开源包括海水淡化、北水南调、建水库收集降水;节流包括喷灌和滴灌技术、实行用水许可证和计划用水分配制度、安装水表)

4、以色列人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可与上题第三小点相结合):

保护有限的水源免受污染;科学用水;循环用水;海水淡化;北水南调;加强管理;一水多用等等。

5、滴灌的优点:

(1)滴灌直接供水到植物根系,减少了蒸发;

(2)滴灌可将肥料与水一起输送给农作物;

(3)滴灌使得土壤保持良好的透气性,降低土壤的盐化程度;

6、以色列的特色农业——作物选择

主要作物:水果、蔬菜、棉花、花卉

特点:节水作物、高附加值作物

7、枣椰树(当地重要作物):

枣椰树具有耐旱、耐热、耐碱的特性,能忍受含盐分较高的水,果实产量高、营养价值高,被称为“沙漠面包”,是绿洲农业重要的农作物。树干可建房,叶子可作燃料,果实可食用。

8、以色列发展绿洲农业的举措,有哪些可供其他干旱地区借鉴?

①采用喷灌和滴灌技术,科技兴农。

②加强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完善并落实水资源使用制度。

③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选择种植合适的农作物(节水、耐旱、附加值高)。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P88-92(图册52、53页)

1、认识区域:

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特色、区域发展

2、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经纬度位置:

相对位置、纬度带位置、大洲大洋位置、半球位置、热量带(温度带)位置、海陆位置

3、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河流(水文)、自然资源、土壤等

4、人文特色

人口、民族、城市和乡村、风俗习惯等

5、区域发展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6、南非的位置:

(1)半球位置:地处南半球、东半球

(2)热量带(温度带)位置:主要处于热带

(3)经纬度位置:位于南纬22—35度和东经17度—32度之间,

(4)大洲大洋位置:非洲(大陆)的最南端,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东、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

7、南非地形:

(1)地表起伏:以高原为主,地表起伏较小,地势东高西低。

(2)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形种类有高原、盆地、平原;平原主要分布于南非东北部,高原主要分布于南非的中部。

8、南非河流:

自西往东的林波波河

自东向西的奥兰治河

9、南非气候:

(1)全境大部分地区是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最主要气候类型)(2)西北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干旱少雨(地表以沙漠为主)

(3)西南沿海为地中海型气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总体上:气候类型多样,气温普遍较高,大部分地区比较干燥

10、南非资源:

(1)南非矿产资源储量大,种类丰富,黄金等储藏量居世界首位,是黄金宝石之国

(2)南非生物(动植物)资源丰富

11、南非人文特色:(具体见书本90页)

(1)南非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国家

(2)南非是有多种官方语言的国家

(3)南非是个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国家

(4)南非是一个有深刻殖民烙印的国家,也是实行过种族隔离政策的国家

12、南非区域发展:

南非发挥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了采矿业和制造业。近年来,南非也开始利用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资源发展旅游业。

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P94-96

1、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华盛顿位于美国东海岸,北半球、西半球

(2)纬度位置:中纬度和北温带

(3)地理位置:华盛顿位于美国的东海岸,大西洋的西岸

(4)相对位置:东临大西洋,位于波托马克河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气候:华盛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全年湿润,降水的季节分配较均匀,气候适宜。

3、地形:位于大西洋沿岸平原,地势低平

4、河流:波托马克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市区

5、华盛顿城市布局的最大特点:华盛顿在城市整体布局上以国会大厦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呈放射状,这是其城市布局的最大特点。

6、华盛顿重要的国家机构:白宫、国会、最高法院、国务院、五角大楼

7、华盛顿成为首都的主要原因:

(1)自然环境原因:自然环境优越,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

(2)历史原因:南北方妥协的结果

8、华盛顿城市的主要职能是:行政职能

9、华盛顿作为政治中心的表现:

(1)白宫、国会和最高法院以及绝大多数政府机构都设在这里。

(2)这里最大的建筑群是“联邦三角”。

(3)最大的建筑是五角大楼。

10、华盛顿城市在美国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是:

(1)国内地位:政治中心(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是美国的文化中心。

(2)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

①对外联系密切,拥有大量的国际性组织和机构以及众多的使馆或办事处。

②国际媒体中心:拥有一批世界知名报纸和电台,如《华盛顿邮报》等

③学习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的重要场所

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P97-100

1、法国的地理位置:欧洲大陆西部,西濒大西洋和比斯开湾,南临地中海,北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首都:巴黎

2、巴黎地理位置:地处法国北部

3、巴黎地形:巴黎盆地

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4、巴黎最著名的建筑有:卢浮宫、蓬皮杜艺术中心、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奥赛博物馆,主要集中在:塞纳河傍

5、巴黎为什么能成为一座天然的博物馆和艺术宫殿?

(1)美丽的塞纳河——景色优美,孕育了很多名胜古迹,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2)悠久的历史文化——巴黎是座文化古都,历史悠久,到处是历史遗产和文化古迹。随处可感受到浓郁的文化艺术,历代君王和总统致力于文化艺术的保存、收藏和建造。

(3)巴黎人们对美的独特鉴赏力——巴黎人民对于艺术的热爱、欣赏、接纳、传承,使各种艺术流派在巴黎生根。

6、巴黎人对艺术的态度:热爱、宽容、传承、创新、接纳、兼容、将艺术溶于生活

7、最能体现巴黎浓厚的文化气息的是:旧书摊、街头艺术、露天画廊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印度)P101-103

1、印度地理位置:

印度在亚洲南部,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首都:新德里

2、班加罗尔地理位置:位于印度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北纬13度的热带地区

3、地形:位于德干高原,海拔900米左右。

气候:(1)类型:热带季风气候

(2)特点:全年气温较高,但比同纬度低;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3)气温比同纬度低的原因:位于德干高原,海拔高,气温下降(“清凉之都”)

4、班加罗尔发展信息产业的有利因素有哪些(班加罗尔成为“亚洲硅谷”的原因)?(1)优越的自然条件

(气候宜人,有利于硅片和集成电路的生产)

(2)政府的大力支持

(给了信息技术产业资金、政策、法律等各方面的保障)

(3)人才优势

(高校云集,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高,计算机精英众多)

(4)文明积淀

(古代印度在数学和逻辑方面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利于程序的编写)

(5)语言优势

(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有利于软件的开发和与世界各国的交流)

(6)通信优势

(完善的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使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畅通无阻)

(7)工业历史背景

(众多的跨国企业和财团的进入,为班加罗尔的发展带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人才)

5、班加罗尔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影响:

(1)经济:促进了班加罗尔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了就业情况

(2)日常生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人们利用网络处理事情,方便快捷;改善人们生活条件。

6、班加罗尔信息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1)实施人才战略——不仅要大力培养计算机人才,还要培养市场开发、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

(2)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政策,实施重点带动全局的策略——设立软件园区。

(3)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作用——在教育、科研、基础设施、政策扶持等方面统一部署。

7、孟买:全国最大海港,商业和娱乐业之都,拥有重要的金融机构。

8、新德里:印度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境优美,绿树葱茏,主要产业为IT、电信、餐饮住宿服务、金融、媒体和旅游业。

9、加尔各答:印度最大的城市,东部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第四课汽车城:蔚山(韩国)P104-106

1、韩国位置: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南部,三面环海,西南濒黄海,东南朝鲜海峡,东边日本海,北面与朝鲜相邻。首都:首尔

2、蔚山的位置:位于朝鲜半岛东南沿海,韩国东南部。是气候温暖的港口,东北亚重要的货物中转站。

蔚山的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蔚山具有哪些发展汽车工业的优势(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因)?

(1)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釜山港相邻,具有沿海港口的优越自然条件,便于生产原料运进来、产品运送出去。这是蔚山发展为大工业城市的前提条件。

(2)丰富的水资源,工业用水便利。太和江等水域横穿蔚山市区,具有便利的工业用水条件。

(3)政策因素(政府支持),韩国政府对工业发展采取积极有效的扶植政策。

(4)产业部门与大学互相依托,生产、科研、教学协调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5)工业基础雄厚,钢铁、造船、石化等行业领先发展,汇聚了汽车原材料和零件的生产配给、整车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企业,方便汽车产业材料的采购。(产业集群效应)(6)注重新产品的研发:培育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4、蔚山汽车工业的地位:

韩国的汽车制造中心

韩国的汽车交易中心

韩国汽车研发中心

5、蔚山汽车产业的现状:稳定增长,快速发展

6、为了保护环境,打造绿色汽车城,蔚山从哪些方面做出了努力?

(1)蔚山正大力研发环保汽车;

(2)蔚山汽车工厂为了保护环境,配有多项先进设施,如建有高效的废水和污水处理厂,安装了最尖端的环保设备,厂区内还种植大量的景观树木。

2、补充:蔚山已发展为韩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韩国最大的汽车集散地、韩国最大的汽车交易中心、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韩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等重要企业。

5、蔚山汽车产业的现状及其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销售额、企业数和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6、釜山:位于韩国东南部,韩国的第二大城市,为著名深水良港。

7、仁川:韩国的第3大城市和第2(仅次于釜山)大港口,拥有最先进的大型国际机场。

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P107-109)

1、巴西的地理位置:

(1)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低纬地区,属于热带地区

(2)海陆位置:南美洲的东部,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东面濒临大西洋

(3)半球位置:南半球,西半球

2、巴西地形: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巴西河流:有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孙河。

巴西气候: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巴西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

3、巴西利亚的地理位置:

位于巴西的东南部,低纬度的热带地区,南半球,西半球

4、巴西利亚地形:位于巴西高原

巴西利亚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5、巴西人口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的原因:

地处大西洋沿岸,地势平坦开阔,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6、首都变迁:萨尔瓦多→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

(里约热内卢:目前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的港口城市)

7、巴西政府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移到巴西利亚的原因:

(1)里约热内卢“城市病”严重;(交通拥堵、治安混乱、环境差、就业困难……)(2)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上,地域宽广,环境优美,有利于新城市的发展;

(3)政治角度:迁都能够加强对广大内地的管理;

(4)经济角度:加强对广大内陆地区的开发,促进内地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缓解东部沿海

城市的压力。

(5)国土安全:原首都里约热内卢是沿海城市,容易遭受打击,不安全。内地城市不易受攻击。

8、巴西利亚城市形态:巴西利亚整体形态有如一架巨大的喷气式飞机。

(1)机头:为突出于半岛尖端的三权广场,周围建有总统府、最高法院和议会大厦,为行政中心。

(2)机身:前半部是政府联邦政府各部办公楼,后半部是巴西利亚市政府办公楼和体育场馆。

(3)机翼:伸向南北向的机翼-大道,两侧有序的分布着居民住宅区和立交通道。(4)机尾:火车站和向南北伸去的铁路以及小型工厂。

(5)机舱后部:文化区和娱乐休闲区。

(6)机头前方是人工蓄水形成的湖泊—-帕拉诺阿湖,用于维持城市生态平衡、调节城市空气湿度,也仿佛正拥抱着巴西利亚,这座美好的城市。

9、这样的区域划分有什么特点?(城市规划的优点)

集中或分散的绿地,与不同风格的建筑物交相映衬,布局规整而不失活力,具有高度的完整性。

10、巴西利亚的城市特点:

(1)城市布局规整又不失活力;

(2)造型独特的建筑;

(3)注重城市布局的每个细节,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地形,建造人工湖;

(4)重视绿化,保护植被;

(5)有效的城市管理,市内没有工厂,市郊不允许修建污染环境的工厂,规划了完善的道路系统。

11、巴西利亚有效城市管理的经验:

(1)种植树木;(2)绿化到位(3)功能分区;(4)布局合理

(5)建筑多样;(6)有效管理(7)交通便捷……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P110-113

1、城市最初建立时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

(1)首先考虑防卫与交通条件(2)其次是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

2、俄罗斯地理位置:

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北:北冰洋;东:太平洋;西:波罗的海;西南:里海、黑海。

3、结合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谈谈莫斯科最初选址时时如何考虑防卫与交通条件的?(莫斯科的自然环境)

(1)位置:俄罗斯西部;(2)地形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地形平缓略有起伏;

(3)气候: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较均匀,属温和的温带大陆性气候;(4)河流:莫斯科河穿城而过,既为工农业提供丰富水资源,又有航运之利。

4、人文环境:城市布局、城市文化、城市交通、城市建筑、城市工业

(1)城市布局

莫斯科红场为中心呈辐射状和环形结构。

(2)城市建筑

莫斯科建筑的特色:塔楼、宫殿、教堂多;装饰繁琐;色彩艳丽;“洋葱”式屋顶。造型独特、现代与古典结合

(3)城市工业

资源丰富,有利于工业发展

(4)城市文化

崇尚艺术、酷爱学习

(5)城市交通

四通八达、方便快捷(地铁是莫斯科的灵魂和心脏)。

5、城市名片:

美国·华盛顿——政治的心脏

巴西·巴西利亚——城市规划的典范

印度·班加罗尔——科技之城

韩国·蔚山——汽车工业中心

法国·巴黎——文化艺术之都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1、 社区: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交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可以是村庄、小城镇、街道,也可以是市区、郊区、大都市等) 2、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也是绘制平面图不可缺少的) A.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再有指向标的地图上采用此方法。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做“缩尺”。 公式:比例尺= (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1米=100厘米)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 数字式。例如,1:10000 。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 比例尺 地图范围 描述的内容 大 小 详细 小 大 简略 C.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做注记。(常见图例—见P6) 3、社区的功能:社区具有政治功能(如,选举,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超市购物),文化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内进行健身和学习,进行体育比赛、文艺活动及各种讲座和培训)和管理功能。 4、社区分:功能社区(例如: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农场,生活小区,商业区等) 自然社区(例如:村落,城镇等) 行政社区(例如:街道,乡,镇,县,市等) 社区的差异:社区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规模不同;二是特色各异,包括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之间的差异。 5、聚落是人类生活和聚居的场所。乡村和城市是聚落两大类型。先有乡村聚落后才有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牧村、林场和渔村。 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聚落规模宏大,建筑林立,街道交通便捷,文化娱乐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教育等等条件优越。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七上《历史与社会》期末测试卷

七年级《社会与历史》《思想品德》试题卷(1.30)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考试须知:全卷8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小康家住在南门社区,中共十八大会议期间,社区利用宣传窗举办了以“改革开放,富强之路”为主题的国家建设成就图片展,这体现了社区的(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管理功能 2.如果你要绘制一幅你所在小区的地图,用哪种比例尺可使地图上的内容最为详细( ) A.1∶50 000 B.三万分之一C.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 D.1∶45 000 3.2012年,从外地输入的清洁能源天然气走进了越来越多的镇海居民家,这是区域间哪方面的交流() A、信息 B、技术 C、物产 D、文化 4.在《爸爸去哪儿》山东鸡鸣岛之行中,你可以看到当地有许多海草房民居,据此分析() ①这里是牧村②这里是渔村③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有关④民居特色与生产活动有关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5.观察右边的四大洲轮廓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大洲面积最大,且全部位于北半球 B.乙大洲西临太平洋,有世界上第一长河尼罗河 C.丙大洲被三个大洋包围 D.丁大洲位于东半球,有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6.与地中海气候在气温上差别不大,但是降水季节正好相反的气候是 ( ) A.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7.下图所示的四个大洲中,发达国家数量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下列关于湄公河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湄公河自北向南流,注入印度洋②湄公河平原在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 ③湄公河平原是水稻高产区,人口稠密④湄公河平原高温多雨,人们住高脚屋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第15课 【想一想】“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推恩令”巧妙在汉武帝不费一兵,不费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此不仅没有反对,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材料阅读】表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第16课 【材料阅读】(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闭关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和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2)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称为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据点,称为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对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说具有关键意义。 【自我测评】 (1)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 活。(2)促进了汉朝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3)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第17课 【议一议】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18课 【说一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雄姿,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煊赫军势,展现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材料阅读】 《史记》由五部分组成: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事迹;世家30篇----记述诸侯的事迹;列传70篇----记述重要人物;表10篇----编排时间和事件;书8篇----记述典章制度。 第20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目录详细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4------8 1从社区看我家 2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9------15 1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 3往来在区域之间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6------22 1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2带着地图去旅行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大洲与大洋 24------29 1人类的栖息地 2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自然环境 30------41 1地形多样 2气象万千 3众多的河湖 4风光迥异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 42------52 1人口与人种 2语言与宗教 3国家和地区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53------56 1观察地球仪 2使用地球仪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58------63 1稻作文化的印记 2用机械种庄稼 第二课与山为邻 64------69

1垂直的生计 2山地之间 第三课傍水而居 70------75 1耕海牧鱼 2水上都市 第四课草原人家 76------81 1逐水草而居 2现代化的牧场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82------87 1石油宝库 2沙漠绿洲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88------92 1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 4感受区域的发展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 94------96 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97------100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 101------103 第四课汽车城:蔚山 104------106 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107------109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110------113 1描述城市的位置和环境 2归纳城市的特色

新教材七下历史与社会期中期末试卷有答案

2013年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期中独立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关于我国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深居亚洲腹地,与世界各国联系不便 B、我国的大部分处在热带,热量条件不好 C、南回归线穿过我国的南部 D、我国跨纬度近50°,南北气候差异大 2. 下列四大地形区中,人口最稠密的是() A.塔里木盆地 B.撒哈拉沙漠 C.青藏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下列属于季风气候对我国影响的是() A.提供了有利于生产和生活的优越条件 B.使全国夏季普遍高温多雨 C.减弱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D.使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气候最低的地区 4.下列区域之间的联系中,属信息交流的是() A、杭州的西湖藕粉销往海外 B、教师通过《历史与社会教学网》下载教学资源,交流教学心得 C、山东省派干部支援西部大开发 D、新疆人到上海卖新疆产的葡萄干 5.那边的导游小姐唱起了“请到天涯海角来……柑桔红了叫人乐,芒果黄了叫人爱,芭蕉熟了任你摘,菠萝大了任人采……”叶华从歌中知道了当地的气候类型是() A. 极地气候 B. 热带季风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地中海气候 6.如果你要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客人,从地理的角度可以有哪些形式?() ①画一幅包含信息的地图②写一篇充满激情的记叙文 ③写一篇调查报告④邮寄一本家乡的县志

A. ①②④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读“我国四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分配示意图”,完成7-8题。 7.四城市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A.甲 B.乙 C. 丁 D.丙 ) 8.根据气温曲线可知位于北方的城市是( D. 甲和乙 C. 乙和丁甲和丙 B. A.乙和丙)9.造成我国南、北方农业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D. 自然环境交通A. B.科技 C.市场 10.下列农业生产方式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在半干旱地区开垦草原,种植粮食A. 在地势低洼的南方地区,挖池养鱼,鱼塘周围种植果树B. C.在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的地区植树种草 D.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耕作业 -下图是“黄河流域简图”,读图回答11题。13 11.图中表示黄土高原的数字代号是()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知识点

九年级 全一册知识点 目标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与现代世界的发展中,认清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两极与冷战” 1、雅尔塔会议时间:1945年2月4日;参加国和领导人: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这次会议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会议讨论了关于击败法西斯德国,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等问题。并决定德国的赔偿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50%归苏联。 2、阅读:P6页图1-2 ①上图是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由此看出:东西方对峙格局(两极格局)形成 ②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美苏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③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两极对立格局的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 ④掌握两大阵营的国家: 北约:1949年,以美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华约: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苏联、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 没有参加两个组织的国家有:芬兰、瑞典、爱尔兰、瑞士、奥地利、南斯拉夫 3、冷战: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如政治干涉、经济援助、文化渗透等等 冷战开始的重要标志:铁幕演说与杜鲁门主义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四十年) 表现:①成立对抗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②柏林墙修建(东、西德问题由来)、③军备竞赛、④古巴导弹危机、⑤爆发局部战争(侵越战争、朝鲜战争) 、 ⑥政治宣传、⑦停止各种形式的交流(如互不参加对方国家的举行的奥运会)等 4、冷战时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原因有: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实力相当,谁都不敢轻易动武; ②美苏两国都储存了大量核弹头,彼此相互威慑;③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 1、二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包括有: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各国对现代化的追求(其中经济现代化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完整版)

差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集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 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 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 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 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 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 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 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 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 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2.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 生认同感、自豪感。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答案做在答卷上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 A、缓坡 B、陡坡 C、山谷 D、山脊 2、围绕人的不同社会活动形成的社区类型是 A、功能社区 B、自然社区 C、行政社区 D、虚拟社区 3、下列四幅图中,正确反映地球上海洋和陆地比例的是 A B C D 4、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要素有 A、风力和降水 B、气温和气压 C、气温和降水 D、风力和气压 5、下列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澳大利亚 B、加拿大 C、意大利 D、巴西 6、美国纽约地理坐标是40°N、75°W,关于纽约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7、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地区 B、云南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省份之一 C、小杂居、大聚居是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D、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占全国面积的91% 8、下列世界性或地区性组织中,属于环境保护组织的是 A、欧洲联盟 B、亚太经合组织 C、绿色和平组织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9、美国中部平原的农业是商品性农业,体现在①产量高②剩余多③自给自足④ 输出便利⑤贮存条件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0、我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正确的表述是 A、西半球、北半球 B、东半球、北半球 C、西半球、南半球 D、东半球、南半球 11、北京位于北纬40°、东经116°,杭州位于北纬30°、东经120°;那么,杭州在 北京有()方向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总复习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总,复习,知识点,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 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 古代埃及 1. 自然环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干旱,雨量稀少,土壤肥沃。 2. 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几十个最初的小国→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定都孟斐斯→公元前15世纪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之后由盛转衰→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3. 文明: 经济上:灌溉农业发达;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国王称为法老,自诩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其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胡夫金字塔最大); 文化上 ①象形文字----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②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步太阳历。按照尼罗河水的涨落河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日。 ③医学发达: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并且开始分科治病。 4、尼罗河对古埃及的作用: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两岸土地肥沃,因而农业发达。农业的发达使沿河地区形成村落,人口增多,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了城市,出现了国家,促进了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西亚国家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 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新月,土地肥沃,称为“新月沃地” 2.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3.古巴比伦文明: ⑴自然环境:位于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干旱少雨,水量不稳; ⑵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公元前16世纪被外族所灭。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期末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期末试卷(附答 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1分,共40分) 1>如果地图上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线,那么通常右边表示的方向是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2、在140000000的地图上,一厘米表示实地距离是 A、4千米 B、400千米 C、4000千米 D、40千米 3、某城市东门是店铺林立、商品丰富、人流繁多的地区,这里是 A、文教区 B、住宅区 C、商业区 D、工业区 4、一般地图上表示河流、湖泊的颜色是 A、黑色 B、蓝色 C、白色 D、红色 5、中国位于 A、亚洲东部 B、太平洋东岸 C、南半球 D、西半球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政府已在那里设立了 A、直辖市 B、省 C、自治区 D、特别行政区 7、有关东西两半球界线的划分,正确的是 A. 0°和180 °经线圈 B. 20 W和160°E经线圈 C. 20°E和160 W经线圈 D.赤道 &下列语句中描述气候的是 A、阳光灿烂 B、雨过天晴 C、风和日丽 D、四季如春 9、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叫 A.海湾 B.海峡 C.内海 D.海洋 10、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大高原是 A、巴西高原 B、德干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11>下列气候类型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高山气候 D、季风气候 12、有关我国地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山区面积广大 C、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 13、我国著名的三峡水利工程在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14、下列少数民族与其主要分布的连线,正确的是 A、壮族——广东 B、维吾尔族——内蒙古 C、藏族——新疆 D、回族——宁夏 15、中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界线是 A、秦岭一淮河一线 B、黑河一腾冲一线 C、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 D、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一线 16、那达慕”盛会反映了哪个少数民族的风情 A、回族 B、蒙古族 C、藏族 D、傣族 17、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哪个少数民族的俗语 A、傣族 B、哈尼族 C、土家族 D、苗族 18、在新疆的绿洲上居住的人们利用的一种灌溉设施是 A、坎儿井 B、建造大型水塔 C、开凿运河 D、都江堰水利工程 19、J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主要反映了气候的 A、复杂性 B、多样性 C、突变性 D、垂直差异性 20、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要素有…… A、风力和降水 B、气温和气压 C、气温和降水 D、风力和气压 21、下列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澳大利亚 B、加拿大 C、意大利 D、中国 22、美国纽约地理坐标是40 °N、75 W,关于纽约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23、.................................................. 下列省级行政 区,属于西部地区的是 ................................. A、山西省 B、河南省 C、江西省 D、重庆市 24、........................................................ 关于哈 萨克牧民科学利用天山牧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分布在山谷间的牧场 B、春秋时节生活在高海拔地区 C、冬季主要在山麓地带 D、天山牧场可四季放牧” 25>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是 ............... A、阿根廷 B、蒙古 C、澳大利亚 D、中国 26、下列平原中,有稻作文化印记的是 ....................... 1 /3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期末测试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期末检测卷 (人教版 ) 试 题 卷 一、选择题(请认真思考,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 2 分,共 40分) 1.我们家乡嘉兴的地形类型是 A .平原 B 盆地 C .丘陵 D .山地 2.某公司为职员统一提供午餐,可萧强的饭菜很特别,在他的饭盒上总标着“清真”两字, 他吃的荤菜主要是羊肉、牛肉等,从来不吃猪肉。你认为萧强是哪个民族的人 3.我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A .水稻 B .玉米 C .高粱 D .大豆 4.我国四个直辖市中,位于西部地区的是 A .天津 B .北京 C .重庆 5.请查阅地图,下列四个平原中位于西半球的是 A ?东欧平原 B ?东北平原 C .亚马孙平原 6.下列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 .美国 B .蒙古 C .日本 D .法国 7.一艘油轮正航行在这样一个地方:北侧是北半球,南侧是南半球,西侧是西半球,东侧 是东半球,该油轮所在的位置是 C . 180° E , 90° N D .经度 0°, 90° S 8.请查阅地图,北回归线由东往西经过我国的省区依次是 A .云南、广东、广西、台湾 B .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C .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9 .我国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河流是 10.下列河流中的下游被称为“地上河”的是 A .长江 B .珠江 11 .下列不属于文献资料的是 A .满族 B .藏族 C .回族 D .汉 族 D .上海 D .西西伯利亚平原 A . 20° W , 纬度 0 B . 160° E ,纬度 0 D .台湾、广西、广东、云南 A .长江 B .珠江 C .京杭运河 D .淮河 C .黄河 D .淮河

(完整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一、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例如,0 50 100千米 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数字式:例如,1:5000000 (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大、小、详);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小、大、粗)。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平移指向标) 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熟悉P6页图1-6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 1、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社区的含义: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 (一)乡村聚落: 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它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防潮通风作用;沙特民居墙厚、窗小,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 (二)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2、城市聚落的由来: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发展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村落----市井----集市----城市的过程。

(完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浙教版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期末试卷附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1分,共40分) 1、如果地图上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线,那么通常右边表示的方向是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2、在1:40000000的地图上,一厘米表示实地距离是 A、4千米 B、400千米 C、4000千米 D、40千米 3、某城市东门是店铺林立、商品丰富、人流繁多的地区,这里是 A、文教区 B、住宅区 C、商业区 D、工业区 4、一般地图上表示河流、湖泊的颜色是 A、黑色 B、蓝色 C、白色 D、红色 5、中国位于 A、亚洲东部 B、太平洋东岸 C、南半球 D、西半球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政府已在那里设立了 A、直辖市 B、省 C、自治区 D、特别行政区 7、有关东西两半球界线的划分,正确的是 A.0°和180°经线圈B.20°W和160°E经线圈 C.20°E和160°W经线圈D.赤道 8、下列语句中描述气候的是 A、阳光灿烂 B、雨过天晴 C、风和日丽 D、四季如春 9、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叫 A.海湾B.海峡C.内海D.海洋 10、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大高原是 A、巴西高原 B、德干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11、下列气候类型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高山气候 D、季风气候 12、有关我国地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山区面积广大 C、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 13、我国著名的三峡水利工程在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14、下列少数民族与其主要分布的连线,正确的是 A、壮族——广东 B、维吾尔族——内蒙古 C、藏族——新疆 D、回族——宁夏 15、中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界线是 A、秦岭—淮河一线 B、黑河—腾冲一线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D、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16、“那达慕”盛会反映了哪个少数民族的风情 A、回族 B、蒙古族 C、藏族 D、傣族 17、“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哪个少数民族的俗语 A、傣族 B、哈尼族 C、土家族 D、苗族 18、在新疆的绿洲上居住的人们利用的一种灌溉设施是 A、坎儿井 B、建造大型水塔 C、开凿运河 D、都江堰水利工程 19、“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主要反映了气候的 A、复杂性 B、多样性 C、突变性 D、垂直差异性 20、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要素有…… A、风力和降水 B、气温和气压 C、气温和降水 D、风力和气压 21、下列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澳大利亚 B、加拿大 C、意大利 D、中国 22、美国纽约地理坐标是40°N、75°W,关于纽约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23、下列省级行政区,属于西部地区的是…………………… A、山西省 B、河南省 C、江西省 D、重庆市 24、关于哈萨克牧民科学利用天山牧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分布在山谷间的牧场 B、春秋时节生活在高海拔地区 C、冬季主要在山麓地带 D、天山牧场可“四季放牧” 25、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是………………… A、阿根廷 B、蒙古 C、澳大利亚 D、中国 26、下列平原中,有稻作文化印记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西欧平原 C、亚马孙平原 D、华北平原 27、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带分布在……………………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1)地图语言 (2)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1)聚落 是指人类集中的居住地,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 城市聚落: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 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乡村聚落: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 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 (2)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3)聚落形成的条件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所以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而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4)乡村聚落的房屋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云南傣族(热带季风气候)的高脚楼,通风防潮 西亚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的厚墙小窗房,抵制热浪侵袭; (5)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 (6)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和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 具体见书本P17 (2)分层设色地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其中,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差异莫过于乡村和城市。所以,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就成为我们观察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角度。 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 向法(最准确) 3.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即“大小详,小大略”。 4.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5.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6.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7.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平原地区村落规模大, 一般呈团状分布,山谷村落呈条带状分布。 8.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有农村、渔村、林 场和牧村等。 9.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 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10.步入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纵横交错的 交通网络,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还有看不见的地下管道系统。 11.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 等方面的工作。 12.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不仅 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13.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1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 况。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山地一般用褐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而且颜色越深,表示海洋深度越深。 15.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1.人类生活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和 光照等构成了自然环境;人口、人种、语言、历史宗教和生产活动的等地球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现象构成了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是认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两个最基本的着眼点。 2.从太空看,海洋占据地球表面71%的面积,陆地占据29% 3.大陆和其附近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全球按照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 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4.海洋的主体部分是大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按照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最大、最深、最多岛 屿)、大西洋(“S”状)、印度洋(热带海洋)和北冰洋(最小、最北、最冷)。(掌握其特征)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上) 第一单元复习 1、我的家在哪里 ①构成社区的要素: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 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②地图的三要素: A.方向:“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注出正北方向。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有三种表示形式:线段式,文 字式,数字式; 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计算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C.图例和注记; ③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多种多样的社区 ①社区的主要类型:功能社区、自然社区、行政社区。(见书P10 表格) ②社区的差异:一是规模不同;二是特色各异 ③社区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产方面,还表现在经济、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 2、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①常见地图:政区图、地形图(常见的地形图有等高线地形图,判断海拔、坡度、线路)、旅游图、中国铁路干线图 第二单元复习 1、地球上海洋占据了71%,而陆地只占据了29%。 2、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是欧亚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3、世界七大洲的面积大小顺序和在地图上的位置。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都在东半球,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在东西半球各一半。亚洲、欧洲、北美洲在北半球,大洋洲、南美洲和南极洲在南半球。非洲则刚好在南北半球一半。 4、明确洋与洲之间的位置。如被欧洲、北美洲、亚洲所包围的洋是北冰洋等。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小的洋是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的是北冰洋和南极洲。 5、掌握世界上的一些海峡名称及它们的位置、沟通的水域。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白令海峡、台湾海峡。 6、世界上洲与洲之间的分界线、洋与洋之间的分界线。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分界线(马六甲海峡)、太平洋与北冰洋之间的分界线(白令海峡)、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7、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之间。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亚洲)。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南美洲),世界上最长的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最长的河是尼罗河(非洲)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知识点 一、元谋人 P2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二、北京人的文化遗存:(P3-P4)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 用火方式: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三、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一)河姆渡遗址: P9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 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臸石器,还用动物骨 骼臸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 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 P10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 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二)半坡遗址: P7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P8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 的住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 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臸石器。 P9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了大量陶器,陶 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 为彩陶。

四、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P12炎帝和黄帝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P14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 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P15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北:P15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 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的方式传位给禹。这种通过推举部落联 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陈胜、吴广起义 二、张骞通西域 P81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 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P82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臵西域都护府,这是今新 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三、丝绸之路 P83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P84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 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P69—72,P71《秦统一文字表》和 《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 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2018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点(全)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纲要 第一单元:人在社区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 二、社区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一、乡村聚落:村落,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种植业)、牧村(畜牧业)、林场(林业)和渔村(渔业)。 (1)村落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平原上的村落(密集、团状分布);山谷中的村落(条带状分布)

(2)房屋建筑与自然环境:坡度往往与降水有关(平顶尖顶);墙壁厚度和窗子大小与气温(有时还会涉及风或风沙)有关;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如傣族竹楼等)。 二、城市聚落: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的功能不是单一的,例如拥有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王府井-商业区,方庄小区-住宅区。 (1)造成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2)主要差异: 地区乡村城市 自然景观人为改变小,自然景观人为改变大,人文景观 建筑物矮,稀疏高,密集 公共设施类型少,数量不多,不够便利类型多,数量多,便利 人口数量少,密度小,从事农林牧渔数量多,密度大,从事工商业,服务业三、区域间的联系: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产(具体某特产)方面,还表现在经济(贸易)、文化(文艺演出)、信息、技术和人才(支教)等各个方面。(结合例子去记)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一、等高线地形图: ①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③等高线:一个区域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 ④等高距: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 ⑤特点: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相邻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距相等。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A 山峰山脊山谷鞍部悬崖⑥口诀:山顶(山峰):闭合曲线,外低高,▲符号。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