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 以马来西亚华人

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 以马来西亚华人

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 以马来西亚华人
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 以马来西亚华人

杨宜音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演进与创新

为例载张存武海外华族研究论集文化与认同

台北407-420

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

北京

从而获得

一般来说国家认同

现后华人在海外而当社会流动出

的生存发展典型地展示了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本研究对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进行了实地调查

本研究发现其文化认同源自以下线

索1?×ê?è?í??Y±??a???????íà′?÷???a×?

??o??ú??óé?è?3D?èoì?±??a??óD?aè???ì???×????ˉì??÷μ???′ú×é?ˉ2

?×ê?è?í?í???3??aè?èoì?μ????ˉì??÷3

óéóú???ˉ???μê?°üà¨ò???ì×±ê??×????ˉì?

殊性的观念系统因此

马来西亚华人经过国家认同改变后

并逐渐建构了独特的马华文化文化认同的概念分析

文化认同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

及内心的承诺保持与创新自身文

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

in-group identity是指个体在选择自己所认同的群体时

文化价值和文化习俗等因素构成的文化属性来进行

族群中的成员的身份特征主要是文化性的

 

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包括文化比较cultural Array

categorization文化区辨和文化定位

四个基本过程197819841987 1990

在个人层面上social identityself 

identity引导着人们热爱和忠实于文化最终将其纳入个人的价值观这一深层心理结构之中文化认同是一种社会整合的巨大的社会心理资源文化认同以文化为凝聚力整合和标识着多元文化中的人类群体

为群体构成的一种类型文化群体

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有两种认同的需要我我们自我认同其二是通过寻找与的差异而获得后者使得个体获得一种与众相同一致性和同一性个体总是在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Brewer,19911996)是个体获得文化群体的我们感(sense of we-ness)的途径和过程

文化认同通常源自亲缘与地缘连带的亲缘关系认同

方言认同生活习俗认同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形成之后国家认同形成相互附着的关系

因此祖籍地认同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之间有着相当程度的连带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附着的特别是移民这种连带关系则出现了分离或重构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当复杂而多样某一种或某几种认同的功能大于另一种或另几种

例如甚至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认同使用不同的方言在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宗教

它们不断地被建构与被解构原本附着在祖籍地

语言信仰国家等因素之上的文化认同

华人在海外生存发展的历史过程就典型地展示了文化认同的这种独立性和动力性面对周遭的人和自己华人是指什么华人是指他的祖籍皮肤及外貌特征还是指他的信仰文化价值观中华文化所包含的文化价值是否可以脱离祖籍语言什么是文化价值的核心内容保持文化价值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系统研究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

 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和平移民史上不仅由于华人移民东南亚的历史长久而且由于东南亚华人对自己文化属性的选择的高度自觉又融于居地国家的社会文化之中

保持自身的文化属性

也为人类文明发展积累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例如1990??ó|áú巫乐华经济地位以及华人社团的社会功能李明欢郭梁

例如1991

?????D??′ó?§o£ía?aè??D??é?

社会的认识令人遗憾的是心理和文化因素共同构成的层面——文化认同的层面

另一方面

华人将作出怎样的决定这一问题没有在学术上进行深入的探讨致力于推动海外华人研究的王赓武

先生在他的一书中特别著有

一文马来西亚华人学者林水濠就文化对于华人的整合等功能进行过研究马来西Array

亚华人史新编1998á?

?a?ò的研究更是从族群属性

这些研究都具有前瞻性和开拓性的问题意

识仍然因其缺乏实证研究的结果而使得这些观点和假设没有得到更加充分和深

入的验证与分析

我们成立了课题

包括问卷调查个案深度访谈及分析

实地观察等探讨其中的运行机制和社会功能

 

作为研究的第一步2000

年6月至7月在五个被调查城市中focus group

整理出访谈录音近20万字

血缘性寺庙华人私人博物馆华文图书馆华人为主的政党华人社会研究中心和州及全国性的华人社团

此外沿街的各类店铺华人生活环境中的其他种族文化现象清真寺诗巫印度庙宇

古晋早期殖民时期外国人的公墓等等

被调查的样本来自马来西亚中部东部

共计1200位青年

人和成年人海外华

人文化认同量表通过调查

马来西亚华人中华文化认同的代际差异

同时华人居住社区进行深度访谈和实地观察

我们共计整理出57万字的访谈录音原始资料

多元文化背景之中

信奉印度教的印度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和睦相处

以此在马来西亚这片国土上生存和发展梳理马来

西亚华人身份认同演变的基本线索对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概念进行

解析同时形成问卷调查和量表编制的内容框架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发展演变的基本线索

梳理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发展的线索

文化认同作为个体对于文化的归属和承诺最初必然是附着于

种族习俗地域等属性的认同之上

是无法从这些属性中分割出来的根据比较公认的定义

它反映在文化群体中

成员的日常生活宗教教育经济体现

了文化群体对文化价值的选择1999个体随着出生和社会化

过程自然而然地获得了这种文化属性然而

对于个体来说个体对

此不仅面临着如何进行选择的问题从马来西亚

华人文化认同的历程来看

óé×???μ?è?í??-??

?íà′?÷???aè?μ????ˉè?í?ê×?è±í???aoíà′×?óú???×?μ1??μ

oí×???μ?è?í??a?μμ??μóéóú?aD?

è?í?ó??a?μ1??μoíμ??μ1??μ?D°üo?μ???·??μí31998相联

系信任以及亲情

的人最为需要的马来西亚西马华人的地缘组织同乡会等乡团

1891年至1941年新增了164个

表1 马来西亚华人乡团组织数量

时期华人人口乡团组织数量人口与乡团比例1890以前 391,418 77 5083

1 1991 5260,000 769 6840?ù?Yá?3?oo?àá¢oó?aè???í?×é?ˉ?óáù?ü

???í?aè?è??ú±??¨??á?????o???á?1998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整理

经济文化宗教

成为华人归属的社会群体

大多数是只身来南洋谋生乡团组织甚至成为高于家庭的归属群体

1995在这个时期

当血缘华人各会馆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联合由血缘

展现出更大的力量突发的历史事件对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继而侵占马来亚

关注中国的命运这时中国人华

人客家人广府人海南人成

为华人新的身份认定中华文化此外

马来西亚华人也不得不寻求自己更有代表性的种族特性

与马来人福建人

潮州人等更具有的族群相似性华人有

理由形成更加有效的族群区别

战后在1991年成立了马来西亚华人大会堂联合会

伴随着华人的认同从过去的一族一镇

转变为对整个中华文化的认同

华人社会组织的认同也开始形成

除了亲缘与地缘社团的乡团联合会以及目前居住区域的社团Array

教育等业缘群体全国华校教

师联合总会促进与其他民族沟通刘崇汉

何启良

马来西亚华人经历了从归属传统的先赋性群体到归属

现代社会政治的获得性组织的过程

它表达了华人对于所作出的选择

份认同的结构体系在国家政治上认同马来西亚的前提下

它也包容了一部分人的各自的方言群认同华人整体的种族文化特征必然成为超越一宗一族的血缘纽带而凝聚华人的重要因素

二表现为华校

因为方言是辨识祖籍地的明显特征同时

从而形成内群体( in-group )认同

山多地少方言种类繁多不同的方言标志着不同的祖籍地认同方言称为划分群落的指标说哪里的话辨

识关系网络不同的方言群所形成的人际区隔因此华人福建人客家人海南人选择大众沟通媒介的语言问题也

就被凸现出来在不同中存在着相同

这样并且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淀

终于采用了普通话作为进行言语沟通华文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介也培养和保证了使用华语的基本人群

语言认同始终作为重要的因素影响着华人的文化认同

因此

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华文教育的人与受英文或马来文教育的人形成的文化差别

表2 马来西亚华人教育背景分类

所受教育受教育的时段

华文教育小学

英文教育小学接受华文教育

马来文教育小学接受华文教育

非华文

中学接受英文教育

教育背景马来文教育小学

何国忠何国忠赖观福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出版

正是由于看到了不同语言教育的背景对文化认同的巨大影响

其倾注的心力和财力之大之多学校会馆报社都在关心华文独立中学的成长和发展华文独立中学的发展便成为华人为之奋斗的事业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规模较大在华人社会产Array

生的影响也比较大19981998

六十所华文独立中学尽管只吸纳了10%左右的华人子弟它们所蕴含的文化认同的意义的确是很大的那些只能或必须使用母语表达的文化才可能被体会在语言认同的基础上

它们把华人群体的文化特征最明确地突显出来

由此可见一种标志

óé×ú?ìè?í????μ1?è?í?

????D???μ?±£3?ò??°???μ1???μ??áê?oí·¢??

由于中华文化中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有着特殊的功能

这不仅表现为华人的儒释道三教合一

社会观和个人观文化价值之间大量和深入的相互蕴含例如

从而成为宗乡组织的发端地方会馆以及学校往往就在庙宇宗祠的基础上扩建形成

华人的宗教信仰认同与祖籍地认同方言认同相互强化

宗教信仰回答的是人与自然无论是几大世界宗教无一不体现了人类的终极关怀和他们的价值选择

生活之中而其中的文化价值更是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

它至少包括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人生个人理想社会公平等等一整套标志着文化特殊性的观念系统杨宜音

也是这一文化种群的特征

这正是文化认同所表达的作为文化种群的人们对自己精神家园的最终守护

也是个体态度它主宰了个体对外在世界感知和反应的倾向与此同时

它成为划分群体的依据之一

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就将被独立出来

祖籍地而成为构成文化的内核文化认同才可能逐渐脱离先赋的一些特性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历史上确实可以看到那些不会说华文却保持文化习俗的和

基督教保持文化习俗的人们

他们也许不再坚守文化习俗和信仰

却在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态度观念上依然不放弃孝道面子报答中庸分享等中华文化价值

化认同的存在形态反过来语言和习俗信仰起着凸显其价值意义的功能

这种选择可能是被动的例如岜岜

由个体意愿决定的信奉基督教

文化价值选择形成的认同已经不同于生而与俱

文化价值认同的另一个特性在于它的建构性必然使社

会组织成员影响有意识有热情地推动组织的发展

马来西亚华人在自己的实践中认定华文教育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他们还将

另外四项社团报社

李业霖

还体现为文化群体成员对文

化价值的能动创新马华文化他们成

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华人文化协会

可以看出已经不仅以延续舞狮茶艺等习俗为标志

而是以探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中保持和生长的中华文化的定位

文化认同对海外华人的意义有两个以中华文化为首要属性选择和建构自己的概念民族方言

我们其二我们因此

我我们与原有的地缘我们

新的概念是超越原有地缘血缘性的我们概念的我也就是说

这是我的文化上的我们

生而与俱费孝通的先赋性认同

从社会学关于群体形成等理论的角度看

获得与保持的结果而且将成为群体划分与凝聚的重要因素是与生俱来的

随着社会流动的出现

使得个体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个别差异被扩大了随之就形成了与先赋性群体村落相对应的获得性群体爱好群体价值观相同的群体

宗教信仰群体文化认同成为凝聚群体成员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为区

别不同群体的标志都将是获得性的

当一个多元文化人们将能够依据个人的意愿对于不同文化属性进行选择和建构无法改变的先赋性文化身份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特性与程度必须从以下方面进行测量1?×?μè?í?μ??aè?è?í??aò????èé?′|óúê2?′????

2从宗教信仰

这三个维度构成华人文化认同的操作性构念从而发展出具有当地特征的文化认同从个体文化认同来看我是华人我是马来西亚华人

这样的文化身份认同的特征是而不是封闭和保守的而不是被完全同化和放弃的多元的

经过国家认同上的改变过程之后

并且逐渐建构了独特的在马来文化为主要

背景的多元文化中立足的马华文化则是这一概念所包含的意义也是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最终结果所以

在马来西亚华人中演变为对马华文化的认同

区别不断为本文化定位发展的过程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案例不仅对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文献来源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1985年

经济科学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学海外华人研究社华侨华人研究广州1995年

何国宏载林水濠何启良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吉隆坡1998年

何启良载林水濠何启良

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吉隆坡1998年

李明欢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厦门1995年

李业霖2000年7月Array

族群属性国家与华教运动吉隆坡

1999

林水豪东南亚文化冲突与整合吉隆坡马来西亚大学联合出版

<独立前的华文教育>何国忠赖观福合编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出版

<独立后的华文教育>何国忠赖观福合编Array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出版

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州1991

刘崇汉载林水濠何启良马来

西亚华人史新编吉隆坡1998年

刘崇汉载林水濠何启良马来

西亚华人史新编吉隆坡1998年

饶尚东载林水濠何启良马

来西亚华人史新编吉隆坡1998年

巫乐华南洋华侨史话北京1997年Array

杨宜音第2期

杨宜音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年页38-52

<×??oè??????D·??÷±à

??á÷í?êé3?°?1???

<中国人真是集体主义的吗载杨国枢Array

主编台湾桂冠图书公司

高等教育出版社

钟临杰载林水濠何启良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吉隆坡1998年

页197-203

1951) . Tajfel, H.,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78). Tajfel, H.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Tajfel, H. The social dimension: European developments in social psychology(Cambridge: Cambridge Press, 1984).

Turner, J. C., Hogg, M. A., Oakes, P. J., Reicher, S. D. & Weth erell, M. S.

Rediscovering the social group: A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7).

Wang Gungwu, China and the Chinese Overseas (Singapore: Time Academic Press, 1991), pp198-221.

i本研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改革试点课题中的一部分课题组成员为陈午晴王镭刘影翔

在此感谢课题组成员的合作和马来西亚华人大会堂的热情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邱立本教授对本文提出的批评建议

马来西亚华人的电影想象:作为一种跨国华语电影的“马华电影”

马来西亚华人的电影想象:作为一种跨国华语电影的马华电影 引子 2007年,一项研究基金使我差不多一整年都在吉隆坡研究马来西亚当代电影。这些电影大部分都是年轻、有干劲的华裔电影人制作的数码短片,电影中的人物交流大多用中文,偶尔也用英文。我偶然发现了《美丽的马来西亚》,一部由真雅浦(zun yap)创作的12分钟长的短片。电影的场景设置在一间监狱的会见室里。一位记者和一位摄影师都是华裔女性,与一个即将被绞死的毒贩会面。我们从电影中获知这个毒贩也是一位华裔马来西亚人,曾经是一个警官(对于华裔来说这是很幸运的,因为根据宪法规定大部分国家公职都只提供给马来裔的马来西亚人),但他辞去了警察职务,卷入了毒品交易中,又被警察抓住。片中记者问他是否为给无辜的人民带来的伤害而感到自责,毒贩说他丝毫不觉得内疚或痛苦,并非常讽刺地反问女记者,她是否能使他觉得内疚。然后他们停顿了一会。当访问再次开始时,毒贩坐在他的椅子上看似非常放松,并叫女记者继续。但是记者既没有坐下来,也没有提任何问题,而是将她的录音机放在桌上开始播放。我们听见了我的国家(negaraku)马来西亚的国歌,可以推知是记者在刚刚休息时录下的。毒贩听着国歌起初变得困惑,然后他慢慢地站起来以表示通常的对国歌的尊敬。他此刻觉得内疚了吗?我们不能确定,电影在此结束。 尽管时间短促,这部在一间普通的、只有几把椅子和一张桌子的房间里拍摄的极简主义的短片,却令我意识到独立电影制作实践中内在的症结当代马来西亚的国族性和华人身份。这部由马来西亚华裔电影制作者完成的数码短片,可以被当作马来西亚独立电影新潮流的一个例证。这种人物使用汉语(普通话、粤语和闽南语)和英语的华语电影构成了2000年后马来西亚独立电影的主体(khoo 2007:228-229)。它们讲述的故事通常是关于生活在当代马来西亚的华裔群体的,我们几乎看不到非华裔的角色。这些电影因此象征着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代马来西亚的一种中国环境,通过影像建构着一种华人的马来西亚(chinese malaysia)。本文将探讨是否能将这些华人制作、以马来西亚为背景的电影视为一类特殊的电影,并分析这些电影与国族性、跨国族性之间的关联,将分析华语马来西亚电影(chinese malaysia cinema)的文本、体制和背景层面。虽然马来西亚的华裔电影作者已得到了电影节、电影学者和批评家的关注,他们的作品也被称赞为一种创新的艺术探索,但这些作品却很少被当作一类特殊的电影来探讨。因此本文将尝试定位这些华语马来西亚电影,侧重于探讨它们与跨国华语电影的关系。 通过将这些马来西亚的中国式电影置于各种可能的语境下,本文提供了一个定位这些华人近年来制作的数字电影的框架,将这些电影视为发展中的马来西亚-华语电影(malaysian-chinese cinema)的一部分。我将马来西亚的华语电影定位于各种未完成的、冲突的、从国族性到跨国性的语境,这些可能适用的语境互相补充又互相冲突。首先,我将这些电影置于马来西亚国族框架中,与马来西亚民族电影做比较。我认为可以参照上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发展起来的马华文学,将这种电影命名为马华(马来西亚华语)电影。事实上,像其它的文化产品一样,很多国家、地区或社会的电影从根本上来说都具有跨国性和跨文化性。因此,我的第二步要将马来西亚华语电影定位为一种非马来西亚电影。我将它们视为一种新的跨国性的华语电影,是在当代国际化的世界中,在与其他的跨国电影的联系和竞争中发展起来的。我将探讨为何这种电影是跨国性的,当它成长于一个全球化的马来西亚时,是否也承载着某些特定的中国性(chinese-ness)的内涵。 电影、国族性和作为他者的华人 马来西亚这个国家非常适用于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提出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这个国家的诞生没有经历流血事件、民粹运动和反殖民斗争。事实上,它是以一种精英方式被想

企业文化其实是一种认同

企业文化其实是一种认同 企业文化是指导企业的战略思维及形成凝聚力的粘合剂,不是接受,而是共同建设和发展的默契。 有人说三年企业看技术,五年企业看营销,十年八年看管理。企业走过十年左右,从企业发展的规律和经验看,就是看它有没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有没有自己主动的方向和战略重点。如果企业要追求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看文化了,能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成了关键。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难怪中国企业这些年把企业文化建设搞得热热闹闹、如火如荼。 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企业文化的讨论已经涉及到各个层面,重要的是如何把形而上的理念和愿景落地,企业的价值观如何为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服务。按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企业文化是从事创新的企业家为实现价值增值所做的资源重组的努力,以及在这一努力所规定的企业目的之下,参与企业活动的人及其文化传统的相互作用与融合的过程。 美国知名管理行为和领导科学权威约翰·科特教授与其研究小组,用了11年的时间调查“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结果表明: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与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公司11年

的总收入增长率,前者为682%,后者为166%。公司净收入前者增长756%,后者只增长1%。 可见企业文化不是为文化而文化,而是也有其投入产出比,并且一定是企业创造竞争力的最重要的管理平台。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一切活动之中,而又流溢于一切企业活动之上。但它必须落地,必须有用。 此次沙龙我们围绕企业文化相关的三条主线展开。首先是企业文化自身的主线。从形象、行为、制度和价值观这四个层面看,如何防止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战略、业务成为两张皮?为了使员工认同企业价值观并转化成自觉行为,在企业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企业文化的表层结构之间如何建立一座桥梁,或者说如何打通层与层之间的通道?另外一条主线是企业内部。对于企业的领袖、CEO、高层管理团队、知识员工或者是普通技术工人,企业文化的生成和落地如何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企业性质、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决策者的理念、不同的员工属性自然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和实现方式。第三条主线是企业外部。企业文化如何同企业战略以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的认同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以完成企业文化的使命,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企业文化到底是什么?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传承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深受其浸染。因此,在其生长与传播的过程中,必然要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随着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的发展,华人移居马来西亚的规模化,以及双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有着华人文化印记的中医药文化飘洋过海,逐渐在马来西亚扎根发展。这一方面与马来西亚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马来西亚社会中相对独立发展的华人文化为其提供了近似中国国内中医药发展的文化背景,推动着马来西亚中医药文化从无到有,从区域性向全国性、从基础性向理论性、从个别性向有组织性发展。1 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文化背景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华人向来都有一种依恋故土的情怀,这表现在其移居他国时往往仍较多地保存着祖国的文化传统。早期移居马来西亚的华人大多是农民,他们大多在国内生活窘迫,到国外时力量单薄,倍受艰辛,因此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的小圈子。这样一来,整个华人社会就呈现出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小圈子构成的特点。“他们盲目地忠于传统,固执地保持着由他们的祖先传 下来的已有几百年历史的风俗习惯。” [1]15 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执着的固守,主要体现在其组建的会馆、宗祠和庙宇中。 会馆是华人在马来西亚最早建立的地域性组织,自清嘉庆六年( 1801)在槟榔屿成立最早的仁和公司和广东暨汀州会馆起,华人会馆即伴随着华人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至19世纪末,顺应东南亚“海外华人会馆文化”的勃兴,马来西亚华人会馆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福建、广东、潮州、客家 和海南5个大帮,各帮所属会馆多达百家[2] 。这些 会馆是移居马来西亚的华人依靠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即包括方言、风俗、习惯在内的地域文化而建立的互济互助的组织,它们发挥着“联乡邑之盛情,谋桑梓之幸福,推而进于社会之提携、国民之结合”的作用。在这些会馆内,中华传统文化的习俗,特别是方言的同一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强化,具有相对的排他性。而这也为中医药文化在特定时期特定地点的传承,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如1878年,居住在吉隆坡的大埔人成立了一个团体,名叫“茶阳公司”,座落在吉隆坡的洛士街附近,作为同乡联络感情和急难互助的机构,茶阳公司附设一间留医所,供患病的同乡治病和殓葬不幸去世的同乡,内有一名中医师在留医所驻诊,这就是“回春馆中医留医所”创立的开始。 宗祠或氏族宗亲组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它源于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一方面体现了华人慎终追远,“使后嗣勿忘其之所出”的独特气质;一方面也反映了“互惠互助,敦睦亲族”的文化精神。因此,宗祠在保存宗族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华人文化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中较为著名的宗祠有福建人邱华东、邱心美在槟榔屿建立的龙山堂、邱公司(1835);广东华侨建立的伍氏馆(1848);福建人林清甲在槟榔屿建立的林开勉述堂、林公司、敦关堂;陈金钟、陈明水的 收稿日期:2007-01-18 作者简介:郑志锋(1975—),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海外华人文化研究。 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传承 郑志锋 (福建中医学院公共管理系,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考察中医药文化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文化背景,梳理马来西亚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三大途径,认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之间是双向的互动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后者则进一步丰富了前者的内涵。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中医药文化;传承关系中图分类号:R0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7)03-0056-04 ?医史研究? JournalofFujianCollegeofTCMJune2007,17(3)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6月第17卷第3期 56

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文素养的作用以及重要内容

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文素养的作用以及重要内容 人文素养是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的基础。下面是给大家搜集的人文素养的作用以及重要内容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当今社会,一些国家因为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仅仅将科技视为第一生产力,造成各种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当中很多的专业课程“重理工,轻人文”,也就是过于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了综合素质。这些现象会导致理工科出身的企业管理者急需要将自身的人文素养加以提高。作为管理阶层,如果不能充分具备这方面的修养,只是在其他方面具有较强的素质和能力,就会造成适应社会活动与处理社会问题以及整体的素养等综合能力不健全或比较缺乏。人文素养对于企业管理者具有如下作用。 (一)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1、使适应组织发展所需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宽广的人文知识包含历史、政治、哲学、经济、法律、文学、艺术、体育、语言等诸多学科领域。人文知识实际上就是产生与形成思维理论的有效前提。领导者知识面越广泛,实际工作当中就会更有思路和魄力。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领导者知识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具备渊博的知和合理化的知识

结构,也就表明具有了在现代社会中有效生存下来的知识技能和文化底蕴,可以快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履行管理职能。 2、使适应组织文化理念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企业管理人员都是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寓工作于快乐、幸福和 健康。将人文知识作为前提的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体验社会生活和组织活动、追求精神世界的过程,它在个人的生活层面与幸福的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更加影响着个人的气象与人格。人自身就是文化场,其中涵盖有不同的文化景深与文化魅力,人文的意义不但是要多学一些人文历史知识,还要从中品味人生,陶冶情趣。例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教授一直以来都将杜甫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当成是其做事做人的必要准则,他将人文知识作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再以人文素养为基础,树立正确的态度和目标,不但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更是摘得了科学的桂冠,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为饱满。 (二)利于开展组织工作 1、使组织管理工作有所加强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一体生成 院(系):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公共管理 姓名: 刘平平 学号: 2012220764 2012年11月8日

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一体生成 摘要:文化发展受制约于当时生产方式所能达到的水平,社会发展 所遵循的一般规律也同样规约着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任何一种文化认同都不应当理解为漫画式的人为建构。 文化认同是与现实不断遭遇并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基础上文化主体 自觉地促成其面向普遍性的生成过程。问题在于,民族国家在应对 外来文明时,其所采用的反抗方式决定着自身文明生成的速度与质量。为此,文化认同在其建构过程中,一种旨在透视、穿越其中的 认识误区的自我定位,以期避免自身在反外来文明之中背弃文明, 是迫切而关键的。 关键字:文化认同意识形态一体多化 一.文化认同的自我意识:去特殊性 在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各个民族国家之文化,如同百川 奔流入海之势,汇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差异性或特殊性争锋、交融 的广浩域场。在这优胜劣汰的广浩域场中,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 的身份象征面临着模糊乃至丢失的挑战。伴随这场挑战而来的是世 界各民族的民族主义的自我觉醒。思维对自身的意向,往往开始于 遭遇异己。【1】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相互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危机感,是各民族国家重新审视自我文化命脉的历史条件,同时也在应 对乃至超越这一带来危机的外部环境中形成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意识。换言之,文化认同的思维起点,就其现实性而言,缘起于文化特殊 性之间的相互碰撞。 就中国的近代史看来,中国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反西 方殖民主义的历程是相伴而生的。【2】当紧闭的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推开,中国面临的几乎是一场全方位的殖民主义入侵。在强

《文化认同论》读后感

《文化认同论》读后感 文化认同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值得探讨的永恒话题,文化认同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了解文化认同的相关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文化本身,提升对大社会发展背景的了解。郑晓云在本书中共利用六个大板块来介绍文化认同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前言中详细地谈到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从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全球传媒、互联网迅速发展等多个角度来阐释文化认同之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本书的支柱,六个章节的分类简洁明了。 其中,第一章作者从文化存在与发展的主位因素;文化认同在文化结构中的地位;文化认同与文化模式三个方面讲解“作为文化核心的文化认同”的内容。在第二章中,着重介绍文化认同的过程与形成。通过对这一章的品读,使读者明白文化认同并非是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一个长期的文化过程。单独的个人作为社会单位中最基本的个体,是构成群体认同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个人认同对群体认同,乃至于民族认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告诉我们的单独个体,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从而警示人们应该为社会发展做出必要的努力。说是艰涩难懂的理论书籍,其实讲述的便是最基础的知识。我们从小便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但是知道中华民族形成的诸多因素的人却是

为数不多。 郑晓云在书中为我们讲述了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说到民族认同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顺流而下”,讲到民族认同与民族特征,然后把民族认同与民族发展结合起来。历史的车轮历来少不了政权的压轴,政权同样与文化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除了从纯理论的角度讲述文化认同的相关内容,作者还从现实层面来探讨文化认同对社会的影响。即从澳门这个特殊单位,讲述其回归后的文化认同与整合研究。不光是澳门,还是像台湾、香港这样曾经沦为殖民地的地区,亦或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都能从其社会文化背景来分析其发展历史及现状前景。这便启示我们对一个理论的研究不仅仅是要从表面理解,更要结合实际,才能更好的懂得理论的深刻内涵。

修养作文之文化修养的重要性作文

修养作文之文化修养的重要性作文 文化修养的重要性作文 【篇一:论文化修养】 论文化修养 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因为修养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养对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修养就是诚信。朱熹曾说: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 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百事可乐的总裁卡尔威勒欧普到科罗拉多大学演讲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杰夫的商人通过演讲会的主办者约卡尔见面谈一谈。卡尔答应了,但只能在演讲后而且只有15分钟的时间。 在发现超出约定时间后他果断终止了演讲,与杰夫进行会谈。诚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财富,懂得诚信为本的人在社会竞争中往往更容易取得别人的信任,也就更容易在竞争中取胜,为人方面同样如此。 修养就是道德。孟德斯鸠曾说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 的枢纽,这就是美德。”有一位英国农场主,他庄园里的果树长得特别好,而他的周围农场中的果树却长得很差,于是到栽种的季节,

这位农场主便把那些优质的种苗分送给他周围农场的人。人们觉得很奇怪,他为什么这样道德高尚、慷慨大方?这样他收获的果实就卖不出那么好的价钱了。而农场主回答说:如果我的庄园周围都是劣等 果树,那么那些果树的花粉还是会通过蜜蜂传播到这些优等果树中 来。这样一来,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利人 方能利己,那些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的人最终只害了自己,而那些慷慨大方道德高尚的人却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财富,这或许就是道德的隐含价值吧。 一个人活在现实的社会中,必须得有良好的修养,或谦虚,或感恩,或正直,或真诚,或诚恳,或忍耐。良好的修养是个人成功的重要 基石,正如毛泽东所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人类前行的路途上,修养永远是一面有价值的旗帜,就让它在人类心灵的山冈上猎猎飘扬。 【篇二:作文文化修养” 2009高三作文一: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青”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就要发”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九一八”的越来越少了…… 对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 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除诗歌外不限,不得抄袭。 2005上海高考作文题 阅读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 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 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

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 以马来西亚华人

杨宜音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演进与创新 为例载张存武海外华族研究论集文化与认同 台北407-420 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 北京 从而获得 一般来说国家认同 现后华人在海外而当社会流动出 的生存发展典型地展示了文化认同的独立性和动力性本研究对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进行了实地调查 本研究发现其文化认同源自以下线 索1?×ê?è?í??Y±??a???????íà′?÷???a×? ??o??ú??óé?è?3D?èoì?±??a??óD?aè???ì???×????ˉì??÷μ???′ú×é?ˉ2 ?×ê?è?í?í???3??aè?èoì?μ????ˉì??÷3 óéóú???ˉ???μê?°üà¨ò???ì×±ê??×????ˉì?

殊性的观念系统因此 马来西亚华人经过国家认同改变后 并逐渐建构了独特的马华文化文化认同的概念分析 文化认同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形成归属感 及内心的承诺保持与创新自身文 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 in-group identity是指个体在选择自己所认同的群体时 文化价值和文化习俗等因素构成的文化属性来进行 族群中的成员的身份特征主要是文化性的   文化认同的心理机制包括文化比较cultural Array categorization文化区辨和文化定位 四个基本过程197819841987 1990 在个人层面上social identityself  identity引导着人们热爱和忠实于文化最终将其纳入个人的价值观这一深层心理结构之中文化认同是一种社会整合的巨大的社会心理资源文化认同以文化为凝聚力整合和标识着多元文化中的人类群体

马来西亚概况

西亚概况 中国网| 时间:2005-05-16 | 文章来源:外交部网站 (最近更新时间:2004年10月18日) 【国名】马来西亚(Malaysia)。 【面积】330257平方公里(马来西亚财政部2002/2003年度经济报告)。 【人口】2452.7万(2002年)。其中马来人及其他原住民占66.1%,华人占25.3%,印度人占7.4%。沙捞越州原住居民中以伊班族为主,沙巴州以卡达山族为主。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也较广泛。伊斯兰教为国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 【首都】吉隆坡(Kuala Lumpur),人口约129.8万。 最高元首端古·赛义德·西拉杰丁(TUANKU SYED SIRAJUDDIN Ibni Almarhum Tuanku Syed Putra Jamalullail),2001年12月13日就任第12任最高元首,2002年4月25日举行登基仪式。 【重要节日】马来西亚节日很多,全国大大小小的节日约有上百个。但政府规定的全国性节日只有10个,其中除少数有固定日期外,其余的具体日期由政府在前一年统一公布。主要节日有:元旦、开斋节(穆斯林)、春节(华人)、哈芝节(穆斯林)、屠妖节(印度人)、“五·一”节、圣诞节、卫塞节、现任最高元首诞辰。8月31日为马来西亚国庆(又称独立日)。 【简况】位于东南亚,国土被南中国海分隔成东、西两部分。西马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南与新加坡隔柔佛海峡相望,东临南中国海,西濒马六甲海峡。东马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与印尼、菲律宾、文莱相邻。全国海岸线总长4192公里。属热带雨林气候。内地山区年均气温22℃-28℃,沿海平原为25℃-30℃。 公元初马来半岛有羯荼、狼牙修等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剌加王国统一了马来半岛的大部分。16世纪开始先后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占领。20世纪初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沙捞越、沙巴历史上属文莱,1888年两地沦为英国保护地。二次大战中,马来亚、沙捞越、沙巴被日本占领。战后英国恢复殖民统治。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宣布独立。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同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合并组成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 【政治】1999年11月,马来西亚举行第十届全国大选。执政党联盟国民阵线获超过三分之二多数席位,继续执政,马哈蒂尔第五次蝉联总理。反对党伊斯兰教党除原有的吉兰丹州外,还夺得了丁加奴州政权。2000年,马政局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执政党巫统顺利举行了换届选举。2001年,受“9·11事件”冲击,反对党伊斯兰教党因被指责与宗教极端势力有牵连而陷于被动。马哈蒂尔总理领导的国民阵线在沙捞越州选举和玻璃市等州的补选中大获全胜,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2002年6月,马哈蒂尔总理宣布将于2003年10月辞去党政一切职务,并明确表示由巴达维副总理接班。马来西亚朝野对此反应平静,政局未出现任何动荡,高层权力交接逐步平稳过渡。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世纪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思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先导,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倡导“解放思想、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公民科学素养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公民科学素养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各种事物的能力。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从根本上制约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自主创新、科技发展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还有赖于能够激发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广大公众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科学、人才的竞争。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公众科学素养就是第一国力,必须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才能为自主创新提供一个不竭的源泉。这就好像“鱼”与“水”、“树木”与“土壤”的关系,离开了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自主创新就没有扎实根基。但目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把我国公众培养成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群体,既是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科普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协作为科技群众团体,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氛围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中国科协按照国际通用方法,五次对全国(除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外)18——69岁成年公民科学素养进行了调查。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是1.98%(其中城市为4%左右,农村为0.7%)。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至少落后了二三十年。 文化程度越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高。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达15.6%;家务劳动者等科学素养比例较低。 电视是中国公众获得科技知识、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但几乎不接触因特网的公众高达91.6%,92.3%的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公众参与科技周的人数仅为11%。 这些数字说明,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三、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氛围的对策建议 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应该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方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首次写入了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由此可以看出科普工作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文化认同”

02 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的概念分析 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帜、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等等。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总之,“文化 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一)关于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 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当议》指出,要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上统一和“分裂”以及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等方面来认识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各民族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关系亦越来越密切。 苗普生《文化融合是民族融合的必由之路》强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针对研究民族融合的某些误区,提出从我国历史特别是新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来看,文化融合才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 (二)关于民族地区国家认同。 陈季君《论土司地区的国家认同》认为土司地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西南少数民族逐渐融人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进程,推动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李治亭《清代满汉民族认同与“互化”的历史考察》指出有清一代,包括蒙古族的“满化”与“汉化”在内的满汉“互化”,是中国文化与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互化”就是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其结果,满洲及满文化与汉族及汉文化融为一体。满汉融合,实际也是中华各民族不断融合的一个缩影。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

马来西亚华人 什么是马来西亚华人 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总人口2800万,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这三大民族构成了马来西亚人的主体。其中,马来人并非马来西亚人的简称,而是马来西亚的一个主要民族,又称巫族,信奉伊斯兰教。华人约六百多万,是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族群。二战结束时,马来亚殖民地(马来西亚旧称)500万总人口中,马来人占50%,华人占38%,印度人占11%(该统计数字不含新加坡)。因华人普遍比较富裕、平均受教育程度高,因此人口出生率低,2010年华人在总人口中已经降到24.6%。 据古书记载,远至汉唐,就有中国人迁居今日马来半岛的记录。中国人向南洋的大规模移民史大约有三次。第一波是唐宋时代为躲避战乱而迁居南洋,后来大多被当地土著同化。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开始了第二波移民潮,两广、福建的华人移居马来半岛并与当地人通婚,满清入关后闭关锁国,这些人被隔绝于海外,他们保留了大明风俗并融入很多当地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被称作“娘惹峇峇”或土生华人的族群(华南方言所谓“三代成峇”即为对这些土著化了的早期移民的描述,马来西亚主要华人政党“马华公会”创始人陈祯禄即为土生峇峇华人)。这部分华人世代居住于东西方重要航路上,数百年来见惯了各国商人,因此长于商贸,并于19世纪初与初来此地的英国殖民者合作良好,在殖民时代曾被称为“国王的华人”(Kings’Chinese)。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开始了第三波移民潮。大约在同一时期,开辟了海峡殖民地(辖区包括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后改称英属马来亚)的托马斯.莱佛士爵士苦于缺乏劳动力,他鼓励中国人前来定居,大批华工从人多地少的华南各地来到马来亚,这些人被称为“新客”,构成了今日东南亚华人的主体。很快,“在任何现代技术或专业化的竞争当中”,华人都迅速甩掉了马来人并取得成功。英国殖民官员说,“华侨是世界上最强健、最雄心勃勃、最能相互支持,脑瓜也最灵活的移民”,而马来人则“毫不注意个人创造或竞争意识”,是那种“在世界任何一个地区都需要保护”的人,很多华人身无分文来到马来亚,不知疲倦的工作、攒钱、成家立业,最终成为百万富翁。经过几代人的拼搏,华人用血汗累积起丰富的经济实力。 马来西亚华人的简况 马来半岛华人虽然孤悬海外,但历史上却一直心系祖国。光绪年就有马来商人为朝廷捐款80万两白银买军舰,却被朝廷挪去修了颐和园。《辛丑条约》签订后,马来亚槟城的寺庙方丈还募款数万银元捐给朝廷以资“庚子赔款”,获颁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御赐的匾额。1911年同盟会发动广州起义事败,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很多人是马来亚华侨。抗战爆发后,英属马来亚的华人华侨积极支援祖国抗战,从抗战爆发到太平洋战争开始马来亚沦陷的4年多时间里,华人华侨为祖国筹款占到了全世界华人赈款的2/3,1000多名来自马来亚的华侨机工志愿回国支援抗战。日军占领马来亚后,在很多地方发动报复性屠杀,有多达30多万华人遇难。1948年,马六甲市建立了蒋中正亲书“忠贞足式”四字的纪念碑,以纪念抗战牺牲华人华侨。 二战后,英国重返马来亚殖民地,以华人为主的马来亚共产党在1947年发动了争取独立的游击战,并频频发动针对欧洲种植园主和富有华侨商人的暗杀行动。在几起引起广泛关注的暗杀事件后,1948年,英国殖民当局宣布马来亚进入了持续十二年之久的“紧急状态”。这实际上是一场游击与反游击的战争,又称“马来亚战争”,二战后被解散的英国特种部队——SAS特别空勤团因为这场战争而重建,并建立了卓越的战绩。最终游击队被打败。在此期间,发生了很多大事:英国殖民者被游击战打的焦头烂额,一度想将大批华人强制遣返回国,而事实上华人也是武装冲突的受害者,而且是双重受害者,富裕华人被马共游击队视

浅论香港的文化认同问题

浅论香港的文化认同问题——看电影甜蜜蜜有感 一、问题意识的形成: 今年金马奖参展电影中,有一部香港电影「甜蜜蜜」格外引人注意。它的故事内容主要是叙述1985年两个自大陆来到香港的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而在故事的开展当中,它同时也触及了这两个移民者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寻找属于自己文化上的定位;以及他们如何透过对原有身处时空的残存记忆,在想象中创造出属于自己文化上及精神上的归宿。这部电影虽然表面上是在述说大陆移民者的故事,但是在我眼中看来,它其实也可以说是目前香港人的心情写照。表现出香港人目前在文化认同上的彷徨及极力想寻找自己过去根源与认同的心态。这种心态,表面上是因为殖民者的势力和文化影响消退,香港本土文化抬头,因此才有这种不断向中国文化寻根,对香港起点以及本源上下求索的行动出现。但前阵子一窝蜂对香港本土与中国关系的文化与历史重构,使得香港的历史似乎顿时从模糊到饱和的地步,正如「否想香港」一书中所形容的「那竞写香港的风潮,翻天覆地而来,令人应接不暇。」这种历史的泛滥与放任,恐怕在召唤香港的历史感的同时已经麻痹了他们自己的历史意识,反而让过去变的更加模糊。而相对于香港人竭尽努力以各种媒介及多样的形式去重构甚至虚构自己历史的当儿,也不禁让我们深深思考一个问题:难道香港本来就是一个「失落的城市」,它早已失去了自己文化上的认同了吗? 其实这种认同上的失落与冲突,正是现代全世界所面临的共通现象。目前世界因为全球化因而产生了所谓的「认同危机」(Crisis of Identity),认同危机的产生是由于全球化的趋势所导致,因为全球化造成原有国界及旧有结构的消弭,而全球化导致的跨国迁徙更重塑了原有的社会及政治结构,因此对原有的根源及认同自然也会产生冲击及影响。理所当然的,想要寻找失落认同的主张同时也伴随而来。例如在目前的欧洲或美国,不论他们当初是殖民者或是被殖民者,都希望在面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分歧之下,能够找回自己早已失落的认同。 而当面临这种全球化的寻根浪潮,本文的目的在于厘清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认同?认同的意义究竟为何?而认同究竟是固定又或是可变动的呢?而是否会有一个确定的认同存在呢?认同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而个人为什么又会采取某种认同呢?当然我们除了探索以上与认同有关的基本问题之外,本文仍想回到原有的问题起点,去进一步了解文化认同的概念及理论,最后并希望以此为出发点,对香港的文化认同问题有一初步的认识。 二、文献探讨: Ⅰ.什么是认同? 认同最简单的定义,就是「Who am I?」的概念,认同告诉我们自己身处的世界究竟为何,同时也决定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进一步来说,认同是一种建立在彼此相同的认知以及起源,而和一些个人或团体分享属于彼此共有特性及理念的过程,而凭借着这种基础,团结感及自然的亲近感和对认同目标的忠实得以建立,而相对于这种接近自然主义的看法,建构论者提出认同是一种建构的概念,他们认为认同是一个永远在运作且不会停止的过程,它的运作是透过差异而产生,并涉及了符号间界域的制订以及领域的划分,它是经由偶然而产生的。此外,认同也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持。但认同的存在并不表示认同之间有输赢的关系,或是孰优孰劣的比较。 就Hall在「Who Needs Identity?」一文中的看法,他指出认同绝非本质主义所说的认同,而是一个片段和变动的过程,是使用历史、语言以及文化资源而改变(Becoming),而非是(Being)某种特定主体的过程。认同是一个交会点,它连结了制造主体的过程以及告诉我们在社会上应采取何种主体性的言说和活动,建构了我们在社会上的主体性,而这种建构是根据我们和他人有所区分的感觉以及某种缺乏(Lack)的感觉而成立的过程。 Hal之后更进一步指出,认同这个概念,意思是论域(Discourse)与论域活动召唤(Hailing)社会主体,以使主体采取某种特殊社会定位(Position)的过程。认同同时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社会主体被论域所召唤,另一方面主体也会采取某种特殊的社会定位。因此,我们可以了解认同是为一种有效的连结(Articulation)。 而Woodward在「Identity and Differences」一书中表示,认同是透过符号(Symbolic Marking)而建立,并关连(Relational)到社会主体。而认同包括了社会差异(Social Difference)与符号(Symbolic Marking)两种认同作用过程,缺一不可。符号告诉我们如何感知社会关系与社会实践,社会区隔则说明差别的范畴划分(Classfication of Identity)如何在社会关系中具体化。

浅谈领导干部加强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浅谈领导干部加强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领导干部的修养包括政治、道德、文化等等方面,其中,文化修养是干部的智慧之源、道德之根、人格之魂、健康之基、和谐之本,影响着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思想水准、人格魅力和决策水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一、领导干部加强文化修养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光辉传承。好学、善学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不管是古代圣贤、帝王将相,还是新中国的老一辈革命家、今天的领导人,都对学习抱着极其重视的态度。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历代开国皇帝也都十分重视学习,吸取前朝教训,寻求有益指导,谋求国家发展,经过不懈努力,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康乾盛世”等辉煌。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的成功也无不都是善于学习结出的硕果。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开展学习运动,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理论,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丰富智慧,对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以上这些史实与论述,都无一例外地说明了学习、强调文化修养的重要性。我们做为新时期的党员领导干部,就要有更加强烈的学习意识,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二、领导干部淡化文化修养就是淡化人民赋予的历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倡导: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经历“他律”“自律”和“自然”三个阶段。文化修养愈深厚,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审美情趣等就愈显高雅。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建立在深厚的文化素养基础上,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的环境和氛围相一致,使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从而明是非、分善恶、辨美丑,树立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就会按照新时期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强化自己的理想信念。当然,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为加强文化修养增加了难度。但正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姓名易三才 专业产业经济学 入学年月2012 年9月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摘要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文化产品纷至沓来,在给人们提供多样化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把其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进了国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与碰撞,也使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问题凸显了出来。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目录 一、文化认同综述 (1) (一) 文化认同概念 (1) (二) 文化认同类型 (1) (三) 全球化条件下文化认同的意义 (2) 二、国家认同综述 (2) (一) 国家认同概念 (2) (二) 国家认同分类 (3) (三) 全球化条件下国家认同的意义 (4) 三、全球化条件下强化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4) (一)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 (5) (二) 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构建 (6) 1.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 (6) 2. 通过中国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6) 参考文献 (7)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一、文化认同综述 (一)文化认同概念 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二)文化认同类型 当关涉个体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大致而言有两种处理方式和认同类型:一是健康的自我认同,二是扭曲的自我认同。 健康的自我认同,也可以称之为开放性认同。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认同,在这种认同状态中人的“一致性”与“自我性”处于和谐状态,个体拒绝自我的封闭与孤立,与他者互动成为自我成长的动力,自我在不断认识他者的基础上建构起健康的自我概念,他人的优长成为自我成长的促进因素,群体不会泯灭个体,求同也不会消除个性;个体以基于“主体间性”的交流、沟通来促成自我认同的变化与更新。 扭曲的自我认同,创伤性记忆、从众心理、自我中心性思维等人格因素,社会体制、意识形态宣传、商业文化等社会因素,种种内外

马来西亚与印尼的排华比较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有不少相同之处,都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然而,印度尼西亚1945年独立后,几乎没有停止过排华,大大小小的排华骚动层出不穷,1998年5月的排华暴乱更是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严厉谴责。 而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以来,除了1969年的“5·13事件”外,基本没有严重的马、华两族冲突,即使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局势异常动荡之际,也始终没有出现类似印度尼西亚那样激烈的排华暴乱。 为什么马来西亚的民族关系比较和谐,而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关系却要紧张得多?除了两国大小悬殊外,到底还有哪些区别,导致两国民族关系的不同表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是伊斯兰教国家,而且,前者还尊伊斯兰教为国教,根据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同宗教文明的民族,激烈冲突几乎不可避免,那么,如何解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民族关系的不同表现? 一 由于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不同,马来人对华人的偏见,远远没有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对华人的偏见那么强烈。 殖民统治时期,英国殖民者为了取得马来封建贵族的合作,曾与马来各邦苏丹订立协定,承认马来人是当地的主人,承认并维护马来人在政治、经济和文教等各方面的特权。马来人

的特权在马来西亚1957年独立后继续得以确认,独立宪法特别规定了马来人的特殊地位和马来统治者的地位,规定马来语为国语,马来人信仰的伊斯兰教为国教。20世纪70年代又颁布《煽动法令》,禁止对上述有关规定进行质询和讨论。2000年马来西亚发生马来人特权风波,时任总理的马哈蒂尔就明确表示,在捍卫马来人的特权上,政府绝不作任何让步。 因此,大多数马来人认为自己是马来西亚当然的主人,比华人有着更优越的法律地位,对于政治地位比自己低的华人较少产生妒恨。 和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一样,马来人经济比华人经济落后,这往往成为引发马、华两族矛盾的一个导火索,但由于马来人经济一直得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因经济不平衡引发的不满没有印度尼西亚那么强烈。 随着马来人政党在政府中地位的加强,历届政府都毫不例外地执行马来人经济优先政策,加上马来西亚经济发展比印度尼西亚顺利,贫富差距没有印度尼西亚悬殊,生活较有保障的马来人在政府强有力的保护下,没有必要直接攻击、抢掠华人。 印度尼西亚的情况则明显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统治印度尼西亚的荷兰殖民者实施分而治之的政策,将印度尼西亚的居民按不同等级赋予不同的法律地位,其中,欧洲人居上层,华人处中间,底层的是当地民族。与当地民族采用当地法律和法庭审判不同,华人和欧洲人一样,可采用荷兰法律并在荷兰人的法庭进行民事诉讼和审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