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中旅游用地的初步研究

城市规划中旅游用地的初步研究

城市规划中旅游用地的初步研究
城市规划中旅游用地的初步研究

旅游用地性质

旅游用地:亟待厘清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席建超 旅游用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和困扰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不仅表现在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旅游用地指标缺失,“项目落地难”方面,更体现在全国因旅游用地引发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的甚至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尽管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已经开始关注到这个问题,并在一些地区进行了探索性改革尝试。但是,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仍需要在基础理论层面提供系统研究作为支撑。 一、界定与特点 对于“旅游用地”界定目前尚没有明确定义。目前的一些相关界定基本缺少相关法律制度依据,这显然无助于在实际政策层面上的操作。 那么,如何正确界定“旅游用地”呢?我们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寻找答案。 作为国家进行土地管理的基本法律,其在第四条“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已隐含着对“旅游用地”的规定: 第一,“旅游用地”属于建设用地的一种。也就是说,非建设性用地变成旅游用地,必须经过相应的法律程序。 第二,“旅游用地”主要指用来旅游开发和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的用地。这既包含了诸多受法律保护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建设用地,也包含了独立于这些用地类型之外新的建设用地。 第三,“旅游用地”具有与“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同的用地类型,是一种功能性用地。因此,也应该具有与这些用地类型相同的属性界定,如明确产权边界和空间属性,有符合自身特点的用地规范和系统流程等。 与一般建设用地,如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不同,除了具有上述建设用地一般属性特征外,旅游用地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1)用地导向的外向性:旅游用地是以满足“人(旅游者)”的旅游休闲度假为基本导向的用地类型,属于“服务型”用地范畴。 (2)用地功能的集成性:旅游用地多以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文化资源为依托,旅游功能短期内并不影响土地的原始属性;此外,除了旅游设施用地具有纯化的用地特征外,许多旅游地兼有城市用地和乡村用地的特征,大部分旅游用地属于“与旅游相关的用地”。

城市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完全版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1.1 城市用地分类 1.1.1 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用地管理工作。 1.1.2 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他相关因素。 1.1.3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大类、中类、 小类。 1.1.4 其中,R、C、M、W、U、S、T、D、G类用地属于城市建设用地,E6类用地属于村 建设用地;其余为非建设用地。 1.1.5 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 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1.1.6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1.1的规定。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1.1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范围q 大类中类小类 R 居住用地 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 零星的用地 R1 住宅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的用地R11 低密度住宅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容积率为1的用地 R12 商品住宅用地以商品住宅为主的用地 R13 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包括以低收入者教工、公务员等特定人群为供应对象的住宅用地R14 廉租房用地 政府组织建设以租给低收入者为供应对象,不对外销售的廉租公房 用地 R2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托儿所、幼 儿园、小学、中学、粮店、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 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 R3道路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 停车场等用地 R4绿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 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 地

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

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 1 国外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 1.1 初始阶段 旅游规划最早起源于30年代中期的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等国。最初旅游规划只是为一些旅游项目或设施做一些起码的市场评估和场地设计,例如为饭店或旅馆选址等。从严格意义上讲,这还称不上旅游规划。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的几年里,世界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开发的需求也逐步 加大。与此相应的旅游规划在欧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发展到北美的加拿大,然后进一步向亚洲和非洲国家扩展。 1.2 过渡阶段 70年代后期,旅游业的继续发展使旅游规划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一个显著特点就 是开始出现比较系统的旅游规划著作。1977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有关旅游开发规划的调查表明,43个成员国中有37个国家有了国家级的旅游总体规划。随后,世界旅游组织(WTO)出版了两个旅游开发文件即《综合规划》(Integrated Planning) 和《旅游开发规划明细录》(Inventor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s)。《综合规划》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一本技术指导手册,《旅游开发规划明细录》则汇集了对118个国家和地区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规划的调查。1979年,WTO实施了全球范围内的旅游规划调查,共调查案例1619个(184个地区规划、384个区域规划、180个国家规划、266个区域间规划、42个部门规划、599个景 点规划),并形成了第一份全球在制定旅游开发方面的经验报告。报告指出,只有55.5%的 规划和方案被实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之间存在脱节;制定旅游规划与使用的各种方法之间差别很大;规划对成本收益方面考虑多,而社会因素涉及的少;地区级规划要比区域级、国家级、世界级更有效和普遍。Gunn于1979年出版了他早期旅游规划思想体系的总结著作《旅游规划》。 1.3 快速发展阶段 80年代是旅游规划研究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研究使规划理论思想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充实,研究方面也日趋多样化。 旅游规划的研究经过60年代的酝酿和70年代的初步探讨,到80年代对旅游规划本身的认识则更为深刻了。Gunn于1988年出版了《旅游规划》第二版,Murphy于1985年出版了《旅游:社区方法》,Getz于1986年发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旅游规划模型”,Douglas Pearce于1989年出版了《旅游开发》(Tourism Development),他们在论著里深入地揭示 了旅游规划的内涵,并在学术界基本上达成共识,即认为旅游规划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任何其它学科的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和建筑规划不能替代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时期提出了系列指导旅游规划的理论,其中著名的门槛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最早是由旅游营销专家Plog提出。德国著名地理学家W.Christaller研究地中海旅游乡村得出这样的结论:旅游乡村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发掘、增长、衰落阶段。加拿大地理学家R.W.Butler提出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随后Hovinen、Strapp、Cooper C and Jachson S,Foster D.M. and Murphy P.及Getz D等,又对该理论作了进

近10年文化旅游研究进展

第 20 卷 2005 年第 6 期 双月刊 旅 游 学 刊 TOURISM TRIBUNE 近 10 年文化旅游研究进展 ———《Tourism Manage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和《旅游学刊》研究评述 朱桃杏1, 2 , 陆 林 1 (1.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2.石家庄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分院 , 河北石家庄 050043) [ 摘 要] 论文通过对国外《Tourism M anage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及国内《旅游学刊》 3 大期刊近 10 年来发表的有关文化旅游的 82 篇文献进行研究方法的分类和分析讨论, 从概念与综述、文化旅游地景观及其形象研究、文化旅游者及市场研究、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文化旅游环境与保护研究、文化旅游管理研究、文化旅游理论与方法研究 7 个方面对文化旅游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 并对近年来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重点问题和 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文化旅游;本土化;综述;社区参与 [ 中图分类号] F59 狭义来看 , 文化旅游是指人类记忆中一种正在消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场景或地方特色 , 表现形式如旧式的房子、自家的纺织物、马或者牛拉的车和犁、手工艺品。旅游地活动包括在简陋的农家旅馆进餐,民间风俗表演, 化妆酒会或酒节, 或者如粗犷的美国西部生活中的骑牛赛等[ 1] 。 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遗迹遗址旅游、建筑设施旅游、人文风俗节庆旅游和特色商品旅游4 大类型。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5006(2005)06 -0082-07 1 引言 文化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含量非常高的旅游 形式,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 到 21 世纪原市场份额较大的自然风光旅游产品增长率将下降, 而文化旅游将有强劲的发展势头 , 它将与探险旅游等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这就使得近年来学界、业界 致力于文化旅游研究、文化旅游业发展。 广义的文化旅游是指在寻求和参与全新或更深文 化体验基础上的一种特别兴趣旅游, 与一般的旅游活动区别甚微 , 因为旅游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次旅游经历, 都是一次对新文化的体验。 从 2 文化旅游研究文献分析 2.1 研究文献概况 为了了解近年来国内外对文化旅游的研究进展, 本文选取了国内外 3 大知名期刊, 对有关文献进行分析。国内文化旅游文献主要分析国内旅游研究核心期刊《旅游学刊》 自 1995 年以来的共 48 篇文 献。国外文献主要来自 1995 —2004 年国外旅游界最具有影响力的《Tourism Management 》 和《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两大刊物 , 共检索到有关文化旅游文章 34 篇。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35)和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项目(03BJY084)。 [ 收稿日期] 2005-04-19;[ 修订日期] 2005-10-11 [ 作者简介] 朱桃杏(1979-), 女, 安徽枞阳人, 安徽师范大学 图 1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数量比较 旅游学院硕士, 石家庄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分院助教, 主要从 事文化旅游及管理研究;陆林(1962 -), 男, 安徽芜湖人, 安 从对有关文献的分析看 , 国内外文化旅游的研 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旅游地 究主要出现在 1995 ~ 1997 年和 2002 ~ 2004 年两个 理、旅游学。 。 、 阶段 作者大都来自大学 研究机构和旅游管理部

我国旅游用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旅游用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机构,专家们在旅游规划中经常研究旅游用地的问题。我国正处于旅游业快速发展时期,旅游区数量和用地规模急剧扩张,而且新增加的旅游区大多位于城郊和乡村。由于旅游开发定位不准,景观和产品创新不足,出现旅游区和人造景观建设比规模、占地面积大、土地污染、土地粗放利用和管理混乱等严重问题。同时,由于法律、政策和管理上的缺陷,一些旅游用地取得不规范,有些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涉及到农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旅游开发采用“以租代征”方式,甚至以旅游开发为名,进行变相圈地,从事工业招商和高档别墅开发。 (一)旅游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 旅游用地的开发不但使自身同时具有生产和旅游的多重价值,同时对其周边土地的社会经济价值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旅游用地开发多重短期收益、局部收益,土地利用效率低。旅游用地集约利用内涵不但要考虑旅游区土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还要兼顾周边区域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实现旅游用地及其周边区域土地整体集约,充分发挥旅游用地的外部效应,这是旅游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质所在。 (二)旅游用地取得方式多样化、产权残缺、开发主体多元化利益矛盾冲突 经营性用地以市场化方式取得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操作也比较规范,但是旅游用地的取得,至今仍允许采用协议出让、土地租赁等方式,旅游用地也不断蚕食农业用地数量,加剧了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具体而言,旅游用地涉及土地类型繁多,诸如现代农业旅游园区的建设、野外生存拓展基地的开发、大型主题园区的建设等,涉及到国有土地也涉及到集体土地,土地取得方式包括出让、租赁、合作经营等各种方式,在当前旅游用地的开发中,大部分涉及到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一些地

二十年来中国旅游研究进展

二十年来中国旅游研究进展 1引言 中国旅游研究经过近30年的积累,已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旅游研究自引入我国,就一直吸引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旅游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讨论和评述。旅游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集中在学科理论体系[1-3]、学科性质[4]、学科树构建[5]、旅游的本质[6] 等方面。综述类的文章有对个别年度旅游研究评述[7,8]、中国旅游研究14年[9]、旅游学学科发展[10]、中外旅游比较[11,12]、旅游研究方法[13,14] 等。其他的侧重于某一方面研究进展,如文化旅游[15]、城市旅游[16,17]、旅游地理[18,19]、乡村旅游[20]、生态旅游[21]、工业旅游[22]、事件旅游[23]、体育旅游[24]、社区旅游[25]、村镇旅游[26]、草原旅游[27]、商务旅游[28]、奥运旅游[29] 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权威学术期刊《旅游学刊》,一直记录旅游研究的整体态势,除了刊登论文之外,还有系列笔谈专门探讨旅游研究的相关问题,如“众议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和“一次对旅游前沿课题的审题研究”(2000年第2期),“科教兴国与旅游业”(2004年第1-4期),“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关注”(2005年第3-5期),“为中国旅游研究出谋划策”(2007年第1-3期)等。 以上关于中国旅游研究主要从文献分析、国内外比较、研究进展、笔谈等角度来讨论,而对旅游研究项目的分析很少涉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的主体部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各个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其中旅游类项目最能够代表该学科的学术前沿和整体水平。本文尝试对1987-200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建设部(90)建标字第322号实施时间:1991年3月1日 (GBJ137-90)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统一全国城市用地分类,科学地编制、审批、实施城市规划,合理经济地使用土地,保证城市正常发展,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城市中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第1.0.3条编制城市规划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用地分类 第2.0.1 条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第2.0.2条城市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 第2.0.3条使用本分类时,可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但不得增设任何新的类别。 第2.0.4条城市用地分类应采用字母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应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应各采用一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城市用地分类代号可用于城市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第2.0.5条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必须符合表2.0.5的规定: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一)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范围 大类中类小类

R 居住用地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 R1 R11 R12 R13 R14 一类居住用地 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道路用地 绿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 中学、粮店、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等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 R2 R21 R22 R23 R24 二类居住用地 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道路用地 绿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 中学、粮店、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等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

国内科普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e11582530.html, 国内科普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作者:刘晓静梁留科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3期 摘要:科学普及工作是一种面向全社会的科学教育,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作。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高尚生活方式,借助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旅游的品位档次,借助旅游产业的平台,拓展科普工作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科普旅游。科普旅游可以说是科学技术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进入高层次的表现。近几年来,科普旅游已经在我国各地兴起,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建成了一批科普旅游基地,但是科普旅游理论上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科普旅游研究对科普旅游概念、资源、内容、特征、意义及区域科普旅游、专项科普旅游等进行了探讨。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科普旅游文章数量少、级别低;案例开发研究居多,理论研究较少;研究方法过于简单,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分析等方面。未来科普旅游研究要重视科普旅游知识体系的构建,找准科普与旅游的结合点,开发科普旅游项目,构建科普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对科普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科普旅游产业发展等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旅游;科普旅游;专项科普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3-0049-07 科普旅游是一种通过旅游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目的的特殊旅游形式。科普旅游最早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以1906年世界上第一座新型科学技术博物馆——德意志博物馆的诞生为标志。20世纪30年代,法国雷诺、标志、雪铁龙三个汽车制造公司通过组织公众参观其汽车生产流水线等形式宣传企业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科普旅游由此产生。经过80年的发展,科普旅游开发在国外发达国家已经逐步趋向成熟,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科普旅游的发展,主要是在科普主题园、科普展馆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我国的科普旅游已经起步并且发展形势良好。目前,北京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中关村为中心,包括北大、清华、航天中心等其他30多个景点在内的科普旅游网络。在上海,目前已经建成了一批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科技馆、上海天文台、上海地震台、上海动物园、上海植物园以及一些科研机构的研究室、实验室、陈列室等,形成了许多实力雄厚的集科普、科研、旅游于一体的场馆或单位,如上海地震博物馆、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上海浦东气象场馆等。另外,我国其他地区也相继认识到科普旅游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开展科普旅游,如武汉推出“光谷科普游”,中科院水生所、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武汉大学生物馆等也向游人开放。四川绵

旅游用地土地规划土地资源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旅游用地土地规划土地资源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摘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用地存在着严峻的开发不当与土地供需矛盾等诸多问题这在客观上要求旅游用地的利用必须在科学的规划下进行,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现土地长期利用的目标旅游用地规划是进行旅游用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旅游用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未来导向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而它所涉及的许多因素具有不确定性,这要求我们必须正视这些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把握其规律,才能协调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效益的关系,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就是试图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在大量调查资料与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满足旅游用地长期、有效和持续利用要求的旅游用地规划理论与方法,最后结合武义的实际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论文研究了下述主要内容简约地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对旅游用地规划基本理论体系研究首先对旅游用地规划理论中的土地和土地资源、旅游资源及土地利用、旅游用地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在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以地租与地价理论、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协调理论、景观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的旅游用地规划理论体系,并对这些理论在旅游用地规划中的模式和原则进行了分析,最后分别探讨了上述理论在旅游用地规划中应用对旅游用地规划的方法体系研究本章主要论述了旅游用地规划的技术方法和评价与决策的方法前一部分先从我国旅游用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入手,然后分析了旅游用地规划的一般方法、产生与发展以及基本原则,最后探讨了旅游用地规划的指标法和以结构优化模型为主的规划模型后一部分则详细论述了旅游用地规划的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和评价思路,并且探讨了旅游用地规划决策的概念与特征和基本原则,其中深入地分析了旅游用地规划中综合决策方法和多目标决策方法旅游用地规划的基本思路在旅游用地规划基本理论体系和评价、决策方法基础上,这部分主要提出了旅游用地规划的方案、基本原则和理念以及编制程序的流程旅游用地规划的实证研究本章首先介绍了武义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基Ⅰ本情况,并进行了武义旅游用地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下来便论述了武义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及规划原则,然后利用旅游用地评价的理论来对武义旅游用地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在预测了武义旅游用地容量和规模之后,对武义旅游用地进行了总体规划和专项用地规划,并对武义旅游用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以上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旅游业的不断的发展和规范化,旅游用地规划应在理论和思路、方法和技术上进行创新研究,树立旅游用地规划是时期过程的观念,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动态性,使规划适应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旅游用地规划要贯彻长期、有效和持续发展的思想,树立旅游用地利用是由自然、社会、经济藕合而成的复杂系统的观点,规划目标应追求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综合最优化因此,旅游用地规划应以区位理论、地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协调理论和景观生态理论为理论基础旅游用地规划涉及生态、社会、经济等诸多复杂的问题,规划目标的设计要根据规划区域的实际,抓住主要矛盾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的旅游用地其规划目标应有所差别旅游用地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规划编制中涉及许多领域,因此,在规划方法的创新上,应从定性的方法向模型、多目标以及综合集成的方法过渡,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标题:旅游用地土地规划土地资源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专业:公共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学位:硕士 单位:同济大学@ 关键词:旅游用地土地规划土地资源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010年12月24日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现批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137-2011,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2.2、3.3.2、4.2.1、4.2.2、4.2.3、4.2.4、4.2.5、4.3.1、4.3.2、4.3.3、4.3.4、4.3.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同时废止。 目录 1发布时间 2正文内容 总则 术语 3用地分类 续表一 续表二 续表三 续表四 4用地标准 5附录 附录A 附录B 1发布时间编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span]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880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137-2011,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2.2、3.3.2、4.2.1、4.2.2、4.2.3、4.2.4、4.2.5、4.3.1、4.3.2、4.3.3、4.3.4、4.3.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2正文内容编辑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总则 1.0.1为统筹城乡发展,集约节约、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制定、实施和监督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计

国内外水乡旅游研究进展

国内外水乡(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1.2.1国外水乡(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1)关于概念的探讨 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因而乡村旅游应该是发生于乡村地区,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1]。 A.Hjalager(1996)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在功能农业的基础上,由农业多样化经营形成的规模小、特色设施、环保主义而形成富有创新性的旅游产品[2]。Lane(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是乡村地区为游客提供的所有游览、休闲、度假服务的总称,是一个内含广泛的术语,而且在不同的国家乡村旅游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基本要点为:(1)发生于乡村的广阔空间,旅游者可与大自然、历史人文遗迹和乡间传统型的社会相接触;(2)可参与当地人的活动,体会当地的人文传统和生活方式;(3)景区内的居民点、建筑物和服务提供者是分散的、小规模的村庄、农舍和家庭型企业,因此旅游活动需要有多层面上的组织与协调;(4)旅游项目种类繁多,代表不同类型的乡村环境、经济、历史和地理位置;(5)旅游收入的主要受益者是当地农村的集体或个人[3]。 2)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的探讨 Mike Wood(2000)认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乡村经济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乡村寻求自我发展的需要;Cloke P.(1992)认为是由于政府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有力保 障和大量的资金投入;Martin Opperman(1996)认为是由于年轻人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大量外迁,大批离退休人员选择乡村地区安享晚年,加剧了乡村地区老龄化,通过乡村旅游开发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从而改善乡村地区老龄化状况。N.G.McGehee(2004)认为经济利益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外在动机,社会和文化价值是其内在动机[4]。 3)关于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学者们深入地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认为乡村旅游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转型,但不是解决乡村持续失业问题和低收入问题的唯一方式。Davis W.P.and J.C.Turner (1992)用统计数据的分析方法证实了农庄旅游和娱乐业对英国经济的推动作用;通过对以色列典型的乡村旅游形式——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农庄旅游(Bed and Breakfast operation),Fleischer(1997)发现游客多为本地居民,旅游者在乡村旅游的时间平均为3天,经营时间短,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收入不是农户的主要收入,但对农户和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都起着积极的巩固和稳定作用。T.J.Forsyth(1995)研究了泰国北部的一个小山村,发现最贫困的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问题解答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问题解答 王凯徐颖 1、新、老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过渡、衔接? 2012年1月16日新标准正式实施,在新老标准执行的过渡期内总体上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 首先,城市总体规划应按照不同工作阶段,区别对待。已经正式批复实施的总规,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不向前追溯执行的原则,不必按照新标准重新修编。在编的总规可以坚持有选择地执行的原则,对已经完成的规划纲要或成果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尽量减少后续实施的不对接问题;但执行中对调整所有现状、规划数据、图纸较为困难且对编制审批进度存在重大影响的,可以不完全按照新标准重新进行技术处理。2012年以后新启动的总规修改、新编应严格按照新标准执行。 其次,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样应区别对待。对于已经批准的控规,不必单纯为执行新标准而重新修编,可结合实施评估、动态维护,按照新标准逐步修改完善。在编、新编的控规应全部按照新标准执行,保证后续规划和用地管理的协调一致。 再次,规划审批管理系统应坚持不影响正常的城市规划管理业务开展为前提,从易到难,由主及次地逐步推进与新标准的对接工作。比如,城市规划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一张图”系统)中已经入库的现状、规划数据和管理程序相关接口等,可结合规划实施评估、动态维护、修改完善、修编修订等工作逐步更新调整。 2、如何把握本标准与专项标准、地方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1.0.3条明确规定,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已加强了与土地、交通、园林、环保等相关技术法规的充分对接,避免本标准执行时与其他相关标准产生矛盾;二是城市(镇)总规和控规使用本标准时,还应遵守其他各项技术标准、规范、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本标准的适用对象为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和其他具备条件的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部门组织的居住区、公共设施、绿地、道路交通、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等专项规划应首先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等相

旅游用地研究进展及启示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2-0313-07 旅游用地研究进展及启示 胡千慧,陆林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中国安徽芜湖241003) 摘要:文章分析旅游用地的概念,研究近30年国内外旅游用地文献。研究发现,国外旅游用地研究起步较早,成果较多,主要集中在旅游用地模式及空间分布、旅游用地评价、旅游用地相关者态度、旅游用地开发及可持续管理等方面。国内近年来开始关注旅游用地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用地评价、旅游用地土地变化、旅游房 产、旅游度假区土地利用、旅游用地类型及功能结构、旅游用地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等六大方面。文章对今后我国旅游用地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关键词:旅游用地;进展;启示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旅游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旅游用地作为旅游业发展的载体,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目前,对于旅游用地的概念尚无统一的说法,学术界对于旅游用地的定义局限于风景旅游区内的土地或旅游业土地。一般认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确定的各级风景名胜区内的全部土地认定为旅游用地[1]。朱德举(1996)认为旅游用地是风景旅游区内人们从事旅游活动的场所,是自然作用与人类活动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信息传递的复杂系统,是最基本最广泛的具有旅游功能的各种因素的组合[2]。毕宝德(2000)认为旅游用地就是旅游业用地,即在旅游地内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3]。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用地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入,涵盖范围不断扩大。如古村落型建设用地的初衷并非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是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现在却有旅游用地的功能。实践中,随着区域发展模式的变化,土地利用方式也在进行功能性的转变,许多土地利用已由单一的土地利用方式向复合式土地利用方向发展。例如农业旅游的发展使得农业用地具有了旅游功能,工业旅游也使工业用地具 有了旅游用地功能。因此, 旅游用地不仅是专门用于旅游业发展的土地,还应包括具有旅游功能的各类土地。 基于此,笔者认为,具有游憩功能,可以被旅游 业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都应视为旅游用地。 1国外旅游用地研究 1930年代初,麦克默里(M cMurry K )发表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 理学的开世之作[4],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土地问题是旅游研究者最早关注的问题之一。国外旅游用地文献一般将旅游用地研究内容分为五个方面:旅游用地模式及空间分布的研究、旅游用地评价研究、旅游用地相关者态度的研究、旅游用地开发及可持续管理研究和其他方面的研究。1.1旅游用地模式及空间分布的研究 1960年代,克罗森等人研究了户外娱乐休闲活动的分类方法,根据人们出游距离与休闲需求类型,确立了一种简单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随研究的逐步深入,学者们从旅游类型、旅游度假地(村)等不同角度探讨了旅游用地的模式及空间问题。Greer 和Wall (1979)提出游憩型土地利用随离开客源地的距离变化的一般模式[5]。他们认为,旅游用地分布与旅游活动的类型密切相关,随着距离的增加,游憩活动需求下降而供给相应增加,形成到访率圆锥体,在圆锥体顶端出现旅游用地密集区域。Hammes (1994)根据1965年至1990年间的数据,以夏威夷群岛最大的岛屿为例分析了土地市场影响引起土地极差地租的空间格局变化[6],研究发现快速大规模的度假村发展对实际土地价格只有轻微的影响,越靠近度假村的土地,土地价格上涨的 收稿时间:2008-04-10;修回时间:2008-12-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771059)资助。 第29卷第2期经济地理Vol.29,No.22009年2月ECONOM IC GEOGRAPHY Feb.,2009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áin[1]于1983年首 先提出。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生态旅游业以前所未 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态旅游” 热潮。据加拿大野生生物局统计,早在1990年全球生态旅 游业产值就已达2000亿美元,并且每年还以10%~30%的 增长率在迅速发展[2],在整个旅游业中独树一帜,集中反 映了国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1国外生态旅游研究. 生态旅游概念提出后受到国际旅游组织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专 门讨论了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198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对厄瓜多尔等5个国家进行了专门研究,并于1990 年出版《生态旅游:潜能与陷阱》[3]的研究报告,对这些地 区乃至世界生态旅游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96年制订 的《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21世纪议程》,在所确定 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行动纲领和方案的优先领域 中,都体现出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实施生态旅游战略,将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运用于本国旅游开发中。1998年在墨西哥 召开的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生态旅游作为政府选择的发展 战略得以确认。1999年10月在马来西亚召开了世界生态旅

游专题讨论会,并发表了“沙巴宣言”。 1.1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根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公开发行的生态旅游研究的期刊就有几十种之多,主要有《旅游研究期刊》(AnnalsofTourismResearch)、《旅游研究杂志》(JournalofTourismStudies)、《旅行研究杂志》(JournalofTravelResearch)、《旅游管理》(TourismManagement)及《可持续旅游杂志》(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等,在这些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有关生态旅游开发和规划方面的研究论文,其中《旅游管理》1993年第2期还推出了生态旅游专辑。各类研究专著也是举不胜举。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以下几部:Lindberg 等[4]著的《生态旅游:规划者、管理者指导》,是由学者和实践家合力倾注的面向实践,为生态旅游实践开发者、专业和业余人士所必不可少的指导性综合集成著作。此书收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50种不同出版物和400多篇学术论文。《自然旅游经营者的生态旅游原则》[6]是由生态旅游协会(TES)编辑出版的,它提供了脆弱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的最新准则,也是一本旅游和旅行专业人士必备的指导用书。MarthaHoney[7]的新作,在界定生态旅游和评述生态旅游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古巴、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南非等5个典型案例。 1.2.涉足学者越来越多,国际组织机构应运而生

旅游用地设计方案

旅游用地 从国内外的土地使用性质而言,都不存在旅游房产用地这个类别,而在国内出现的旅游房地产开发概念,其实质还只是房地产开发商针对项目建成后用于与旅游行业相关的住宿和经营活动来进行定义。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分析,旅游房地产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指旅游地产,包括旅游景点开发和休闲娱乐等设施的建设;另一个是指旅游房产,围绕旅游活动所需要的,以住宿业开发为主,包括旅游酒店、宾馆、服务式公寓、旅店、经济型酒店、度假村和休闲度假住所等。因此,要确认中国旅游房产的用地性质,需要从政府规定的住宿业用地和房地产开发用地来进行区分。从住宿业的角度来考虑,只有旅游星级酒店属于旅游商业用地;从房地产开发角度分析,国内房地产开发包括商业(含旅游商业用地)用地、住宅用地、综合用地和工业用地等。只有旅游星级酒店在通过国土管理部门和旅游部门审批后,可以以旅游商业用地性质立项。而其它住宿业设施,如服务式公寓、社会旅馆、经济型酒店等的用地性质,政府并没有明确作出规定。住宿业的经营活动并不受用地性质的限制,但必须获得与住宿业相关的行业特许经营许可证,如消防、安保和卫生等。按照现有的相关政府规定,国内可以用于旅游房产开发的土地用地性质如下:商业性质用地传统的旅游星级宾馆、酒店项目立项,土地批租年限为40 年,该类项目不属于房地产开发行为,一般不允许按照商品房模式进行分割销售。国家级或省级旅游度假区内的旅游商业用地,土地批租年限为40或50 年,由于各地鼓励投资的政策不同,有些可

以按照房地产开发模式,按照商品房模式分割销售。城市商业用地,土地批租年限为40 年,允许以房地产开发模式进行销售,但受到相关法规的约束。商业用地性质的旅游房产项目,一般适合于建设旅游星级宾馆、商务酒店、经济型酒店、度假酒店等以酒店经营为主要目的投资行为。综合类用地商住两用,即,商业和住宅综合用地,带有裙房的商务公寓或写字楼,土地批租年限为50 年,该类用地性质本身就属于房地产开发,可以按照商品房模式分割销售。商业城市中的综合类用地性质,一般适合于商务酒店、全套房酒店、旅游星级宾馆、服务式公寓、经济型酒店等旅游房产建设。国家级或省级旅游度假区内的综合类用地性质,一般适合于度假酒店、度假公寓等旅游房产建设。住宅用地纯住宅类酒店式公寓、别墅,土地批租年限为70 年,本身属于房地产开发性质,可以按照商品房模式分割销售。住宅用地性质,一般适合于服务式公寓、度假公寓、度假别墅等旅游房产项目的建设。 问:现在旅游用地都容易碰到哪些问题?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研究,现在旅游用地存在以下问题: (一)旅游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 旅游用地的开发不但使自身同时具有生产和旅游的多重价值,同时对其周边土地的社会经济价值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旅游用地开发多重短期收益、局部收益,土地利用效率低。旅游用地集约利用内涵不但要考虑旅游区土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城市规划 新版用地分类标准

2014 最新用地分类表:  附表  表4:新城乡用地分类和代号表  表5:新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代号表  表6:新城乡用地附加分类表  表7:新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与原标准比较  表8:新版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比较          表4:城乡用地分类和代号表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范围门类大类中类 Ⅰ 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城市、镇、乡、村庄的建设用地 A城市建设用地 设市城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辖区内的居住、商服、工业、仓  储、市政等用地,包括其间的道路与绿地 B镇建设用地 建制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辖区内的居住、商服、工业、仓储、  市政等用地,包括其间的道路与绿地 J乡建设用地 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辖区内的居住、商服、工业、仓储、市  政等用地,包括其间的道路与绿地 K村庄建设用地 农村居民点以及所属的居住、商服等用地,包括其间的道  路与绿地 Ⅱ 区域其他建设用地区域范围内除了城乡居民点以外的其他建设用地 T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  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T1铁路线路用地铁路线路用地 T2公路用地 高速公路和一、二、三级公路线路用地,包括村镇公路用  地 T3货运港口用地 海港和河港的陆域部分,包括码头作业区、辅助生产区等  用地 T4机场用地民用及军民合用的机场用地,包括飞行区、航站区等用地,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范围 门类大类中类 不包括净空控制范围用地 T5管道运输用地运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地面管道运输用地 V 区域市政公用设施用  地 为区域范围服务的能源供应、环境卫生、殡葬、防洪等设  施用地 V1能源供应设施用地区域性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风能发电场、变电站等V2环境卫生设施用地区域性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 V3殡葬设施用地区域性殡仪馆、火葬场、骨灰存放处和墓地等设施用地 V4防洪设施用地区域性防洪堤、排涝泵站等排水防洪设施用地 V5 其他区域市政设施用  地 水利枢纽、区域引水设施等其他区域市政设施用地 D 特殊用地特殊性质的用地 D1军事用地 直接用于军事目的的军事设施用地,如指挥机关、营区、  训练场、试验场、军用机场、港口、码头、军用洞库、仓 库、 军用通信、侦察、导航、观测台站等用地,不包括部 队家 属生活区等用地 D2外事用地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及其生活设施等用地 D3保安用地 监狱、拘留所、劳改场所和安全保卫部门等用地,不包括  公安局和公安分局,该用地应归入行政办公用地(P1) D4宗教设施用地 提供给合法的宗教团体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及其附属设  施用地 F 其他建设用地区域范围内的其他建设用地 F1采矿用地露天矿开采用地 F2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风景名胜区中的商业服务设施等用地 Ⅲ 非建设用地水域、农林等非建设用地 L 水域 水体及水电厂房以外的水工建筑用地,不包括滞洪区和已  垦滩涂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L1河湖水库水面河湖水库水面及水电厂房以外的水工建筑用地 L2坑塘水面人工或天然形成的坑塘水面 L3滩涂沿海或内陆的滩涂、滩地,不包括已经利用的滩地 L4冰川及永久积雪表面被冰雪常年覆盖的土地 N 农林和其他用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其他用地 N1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田间沟渠、田坎、田间路等 N2园地种植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的土地 N3林地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N4草地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N5其他用地设施农用地、盐碱地、沙地、裸地、沼泽地、弃置地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