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甲)2000

政治经济学(甲)2000

政治经济学(甲)2000
政治经济学(甲)2000

浙江大学2000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甲)

编号:505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 必要产品

2. 商业信用

3. 超额剩余价值

4. 经济体制

5. 人力资本

6. 通货紧缩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

2. 为什么在垄断资本成为社会资本的主要形式后,仍然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

3. 如何通过政府干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4. 简述投资需求的影响因素。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请分析各个资本家集团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

2. 产业结构变动的阶段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

答案部分

浙江大学2000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

编号:505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 必要产品: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及其家属的正常消费支出,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支出。必要产品用于生产者自身再生产,制造必要产品的抽象劳动时间,称为必要产品价值,简称必要价值,又称劳动力价值。与之对应的概念是剩余产品。制造剩余产品的抽象劳动时间,称为剩余产品价值,简称剩余价值。必要产品是必要价值的承担者,没有必要产品,就没有必要价值,同样剩余产品是剩余价值的承担者,没有剩余产品,就谈不上剩余价值。

2. 商业信用:指非金融性企业之间所发生的信用,也是企业在正常的经营中最常用的一种筹资方式。通常表现为以赊账方式向其他单位购买其所需要的材料物资,形成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同时增加,反映在会计账簿和报表上,即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商业承兑汇票等。应付账款是由赊销商品形成的最典型、最常见的商业信用形式,其成本的计算可根据是否提供现金折扣和是否享受现金折扣来决定。商业信用筹资的优点在于其易得性,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商业信用是一种连续性的融资方式。企业不需办理筹资手续,就可取得商业信用。如果企业不放弃现金折扣,则利用商业信用融资没有资金成本;与银行借贷相比,商业信用融资的限制条件较少。商业信用筹资的缺点在于,与其他短期筹资方式相比,商业信用筹资的使用期限较短,数额也受到交易规模的限制,如果企业放弃现金折扣,则商业信用筹资的成本很高。

3. 超额剩余价值:是生产条件优越的资本主义企业由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采用先进技术的个别企业的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创造的。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全社会资本主义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4. 经济体制:指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它决定着一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它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机制。经济体制不仅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还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两个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人力资本:指投入者为了产生超过投入价值的新增价值,对劳动者健康、知识、技能的形成和改善进行投入所形成的价值。这种新增价值为投入者所占有和支配。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具有不同于一般物质资本的特点:(1)独占性。物质资本的产权可以变更,而人力资本则不能。即使企业拥有和占有人力资本,也不是通过物权实现的,而是通过特殊的交易实现的。(2)可变性。物质资本的价格一般来说是固定的,他们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受客观供求关系影响。而人的劳动能力,除了上述之外,还受到人的主观状态的影响。(3)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能力,而劳动能力具有不断专门化的趋向,社会分工越发展,生产力水平越高,对劳动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就不断增强。

6.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它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地下跌。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目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过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

答: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商品交换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出现了,在原始部落之间由于剩余产品的出现而出现了偶然的物物交换。由于生产力得到发展,有了少量剩余产品,于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产生交换行为。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与农业不同,手工业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生产者自身的直接消费,而是为了交换。因此,“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边界的贸易,而且还有海外贸易”。商品生产和交换不再是偶然的,而是采取了经常化和扩大的形式,流通也随之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从而产生了商人阶级,即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断发展。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个前提。社会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没有分工,就不存在产品交换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商品经济。因此,社会分工使生产专业化,生产者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每一个生产者成为社会分工体系的一员,从而形成了生产者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不同产品生产者之间需要互通有无,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这就产生了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随着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交换活动越来越频繁,商品经济也就越来越发展。

剩余产品的出现及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前提。没有剩余产

品的存在,不存在进行交换的对象,也就不存在交换的必要。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经济性的剩余产品,特别是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经常性的交换,导致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利用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或支配他人劳动,作为劳动结果的物质产品也就归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和支配。马克思说:“使用物品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又决定了交换的等价性,交换双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彼此都同意的情况下用自己的产品等价交换对方的产品,从而建立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实现所有权的转移。可见,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剩余产品及归不同所有者所有则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它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中,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存在于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附属于居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式。由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社会化商品经济,价值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意味着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

2. 为什么在垄断资本成为社会资本的主要形式后,仍然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

答:随着垄断的形成和发展,并在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后,垄断资本也成为社会资本的主要形式。尽管如此,垄断资本不会也不可能消灭或完全取代非垄断资本即中小企业的资本。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有以下客观原因。

(1)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国民经济的体系极其庞大与复杂,少数大垄断企业不可能囊括一切经济部门和一切经济领域,从而为中小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空间。

(2)现代科技与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使行业和产品的专业化走向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和工艺过程的专业化,高度专业化的生产职能逐渐独立化为中小企业的专有生产职能。

(3)现代社会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的趋势,为中小企业的广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4)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国家经济调解的政策手段还有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政策。中小企业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迄今还是广泛存在的。虽然从单个中小企业来看,它们作用不大,但作为一个总体,它们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关于中小企业的作用及其与垄断企业之间的关系。这里要扼要论述的是国家从调节整个社会经济出发对中小企业实施的政策。

当代资产阶级国家既然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在对待中小企业上,自然也是反映垄断

组织利益的。但它从垄断资产阶级的长远约束,提出一些安抚与稳定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如颁布反托拉斯法令、规定在国家采购和国家贷款方面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照顾等等。为了标榜对中小企业的关心,当代资产阶级国家一般都专门设立了中小企业管理局之类的政府机构,负责对中小企业提供财政支持和贷款担保,帮助中小企业培训管理人员,为中小企业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等等。这些做法不仅是出之于对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的考虑,也是出之于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

国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也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广泛发展创造了机会。由于中小企业可以在垄断资本尚未到达的部门或地区,弥补垄断资本的不足,满足社会不可缺少的各种需求;同时也为垄断组织提供原材料或半成品服务,以满足垄断资本的需求,并且在扩大一国的就业和对外贸易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国家在调节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对中小企业都实施扶持或优惠政策。

3. 如何通过政府干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答:我国经济在80年代以来的持续增长和经济体制在90年代以来市场化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使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由此也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日益加大,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加,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变得严峻起来,传统的环境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面前显得僵化、无效。因此,如何通过深化经济本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特点的环境机制和环境管理体制,采用市场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紧迫任务。环境与经济是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环境既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活动空间,又承担了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质。如果人类能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根据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进行适度的经济活动,实现对自然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获得较高经济效益。同时不断增加环保投入,使污染物的积累量少于环境容量,环境状况不断改善,则可以实现经济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协调,良性循环。反之,如果人类经济活动违背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超过了环境再生能力和环境容纳废物的承载力,则环境就会被严重破坏,并反过来制约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从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来看,环境问题的产生其实是人类经济活动无限扩张的副产品,有着深刻的经济学内涵和原因。

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合理配置发挥有效作用。价格的变动反映着资源稀缺性程度和需求的变化,从而刺激生产者和消费者作出符合经济效率的最佳选择,使消费和生产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是在产权不明晰和缺乏产权主体的情况下,人类的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即市场主体的行为对第三者造成了影响却并不因此而受损或获益。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1)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往往转嫁给全社会而其自身并不承担相应的责任。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对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退化,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相应的收益却为造成破坏的市场主体所独享。如果对此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则每一个市场主体都会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将其经济活动定位于私人成本与私人收益相等的水平。显然,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或是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环境退化。(2)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譬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却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补偿。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会产生广泛的“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这必然导致环境保护行为供给的严重不足。

上述分析表明,由于外部性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得到充

分的保障,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既然外部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那么,消除对环境的外部影响,使外部成本和收益内部化就成为政府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内部化途径有二,一是遵循庇古的思路,对造成外部影响的行为征税或补贴。前者适用于负外部性行为,譬如对污染厂家征税,使其因此而承担污染成本从而消除外部影响。后者则适用于产生正外部性的经济行为,譬如对植树造林补贴。二是遵循科斯的思路,把产权与外部性联系起来,强调通过产权的界定和交易而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根据科斯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且产权是明晰的,则不论谁拥有产权,市场机制都可以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譬如说,如果排污权界定给了居民,则厂商要排污时就必须向居民购买此项权力,从而承担排污的成本。庇古手段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强调政府对市场的替代来消除“市场失灵”。但是,政府能否比市场做得更好取决于以下条件:(1)各级政府部门的立场协调一致,不存在地方保护行为。(2)政治体制比较完善,不会因政府干预导致利益寻租。(3)政府拥有足够的信息判断外部影响的大小,以确定最优的“庇古税”水平。如果上述条件不能基本满足,则很可能产生“政府失灵”,庇古手段的效果就会大大折扣。与庇古手段相比,科斯手段强化了市场机制本身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功能,为环境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但是,科斯手段的应用也有着比较严格的限制:(1)产权必须明确界定。(2)产权协商的交易成本为零。(3)市场主体平等竞争。(4)不考虑代际影响。如果上述条件不能满足,科斯手段的效果将十分有限。同时应该注意的是科斯手段的运用也受政府的制约,因为政府在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以及行为的规范上起着关键的作用。

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政府应该采取以下方法改善和加强环境管理:

1.深化改革,逐步完善环境治理的经济机制。

(1)加大环保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克服环境治理的“政府失灵”。首先,要强化环境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克服现行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地方与部门保护的弊端。可行的思路是在全国设立几个直属中央的区域性环境执法机构,专门对诸如河流污染、水土保持等跨省区的环境问题进行管理,而现行的各级地方环保部门则只负责涉及本地区的环境问题的管理,以此消除地方保护的体制根源。其次,要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环保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执法队伍素质,逐步实现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第三,要加强对环境执法部门的监督,减少因寻租与腐败行为给环境造成的损失。(2)创造条件,让市场机制在环境治理上发挥更大作用。根据科斯理论,只要产权界定清晰了,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市场就不会失灵。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产权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意义。一般来说来,凡是在技术上和制度上能明晰产权的资源,要对其进行明晰的排它性产权的界定,这样可以避免外部性引发的环境问题。譬如,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山林进行明确产权界定,不仅可以避免滥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还可以使荒山秃岭得到绿化。而且,这样的方式要比通过政府行政命令下达绿化指标更有效率。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运行并补充政府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

2.将环境治理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的产生。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快速的增长基本上没有摆脱资源消耗型的粗放模式,这种增长是建立在低技术基础上靠高投入来带动的。从长远看,不仅缺乏增长后劲,而且加剧了资源的消耗速度并因此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统计表明,我国的人均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单位GDP消耗资源却是世界平均水平二倍以上,CO2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这种趋势如果延续下去,给环境与资源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当务之急是要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增加效益的国民经济运行体系。限制或禁止能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产品生产,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和资源节约型产业和产品。特别要重视在企业层次逐步推行“清洁”生产方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减轻环境治理的压力。

3.增加环保投入,促进环保产业发展。

环保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经验表明,要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须达到GDP的1.5%,要使环境改善须达到GDP的2.5%。而我国环保投入一直以来都低于GDP的1.5%,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环境“透支”已相当严重。因此,应切实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投入,今后环境治理资金的增

长应适当超过当年GDP的增幅,以弥补以前投入的相对不足,力争达到GDP水平的2%左右的目标。我国环境质量的恶化与环保产业发展滞后也有一定关系。所谓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资源利用、信息服务、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是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的技术保证和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而且可以通过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入有效启动市场带动经济增长,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4.充分重视贫困对环境问题的影响,对落后地区的扶贫开发应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目前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问题实质上都与生态问题有关,但是目前的脱贫策略仍以就地投资,就地脱贫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方法为主。这虽然在短期内有利于迅速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对生态的改善却十分有限,甚至以生态破坏为代价,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因此,转变这种短视的策略势在必行。首先,落后地区的发展应强调经济利益从属生态利益,但并不能因此以牺牲落后地区的利益为代价。为此,国家必须通过地区间经济利益的协调,缓解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矛盾,建立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使生态保护有偿化和效益化。譬如,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手段,使落后地区从生态保护中获益。其次,应大量实行生态移民,减轻落后地区的资源与生态压力。把扶贫资金用于异地开发脱贫要比用于就地脱贫有效得多,不仅能解决眼前的贫困问题,而且可以实现生态环境长期稳定。

5.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环境领域带来的挑战。

首先,在解决诸如温室气体排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环境问题上,既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要善于同发达国家斗争,维护本国的发展权益,不能承担超越发展条件许可的环境义务,敦促发达国家采取更积极务实的行动来防止全球环境进一步的恶化。其次,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国外的技术与资源优势弥补本国自身的不足,更要重视防止来自国外的环境“侵略”,避免成为发达国家与地区污染产业的“避难”场所以及珍稀资源的攫取对象,特别不要忘记在开放进程中构筑符合本国国情的环境篱笆。

4. 简述投资需求的影响因素。

答:投资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从构成上看,社会总投资既包括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即对建筑物和固定设备的投资,又包括对流动资产的投资;从资金来源上看,社会总投资可以区分为重置投资和新增投资两部分。所谓重置投资,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它主要用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因此又称这部分投资为更新改造投资。

投资需求。从总量上看,投资需求表现为投资总规模。投资规模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最根本最主要的因素是社会总供给(也即社会总生产)。

投资规模的确定还取决于积累效果。积累效果可定义为新增社会最终产值与积累资金之比,如果积累效果是好的,那么等量的积累资金可以带来更多的社会供给,从而使投资规模增大;反之,则会使投资规模缩小。提高积累资金的使用效果,是一条有效而实际的增产途径。在这方面中国的潜力是巨大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改变不讲求经济效果的传统观念和做法。这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中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任务。

除上述影响投资规模的决定性因素之外,价格、利率、经济体制乃至人们对投资收益的预期等也是影响投资规模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价格对投资规模的影响是双向的,投资品价格上涨(或下跌),一方面可以加大(或减小)以这些投资品为原材料的投资成本,在产出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使投资收益减少(或增大),从而抑制(或刺激)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另一方面,又可以使生产这些投资品的收益增加(或减少),从而刺激(或抑制)生产这些投资品的投资增加(或减少)。利率对投资规模的影响要具体分析。储蓄利率增加,以致高于投资利润率时,会抑制投资的增加;贷款利率增加(或下降),以致高于(或小于)投资利润率时,也会抑制(或刺激)投资增加(或减少)。投资主体的投资收益预期对投资规模的影响则表现为,当预期投资收益增加时,投资将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

价格、利率、预期对投资规模的作用大小,要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在传统社会主义经

济体制下,既存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内在冲动”和相互攀比的“外在压力”,又缺乏有效约束的经济机制,所以,社会经常出现投资饥渴、投资膨胀的问题。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请分析各个资本家集团分割剩余价值的过程。

答: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周转速度不同,利润率高低就不同。那些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比较高,反之则较低。但这种情况毕竟同利润的性质是相矛盾的。利润是同预付资本相等的,如果等量的预付资本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却长期获得不等量利润,那些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不会永远甘心于这种状况。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里似乎发生了相互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商品如果按照价值出卖,各个部门便会有高低不同的利润率;另一方面,各部门的利润率如果是平均的,商品不应该按照价值出卖。理解这一现象,实际上就是要说明利润率平均化过程。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须展开激烈的竞争。如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后者不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前者竞争。这种竞争是部门之间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或是原有企业实行转产,生产利润率高的产品,或是把新的资本投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利润率也相应下降;而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则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与价格的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及由此引起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部门间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才暂时地停止下来。各部门的资本家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随着个别资本总额的增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进行,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然不断地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减少,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相对减少,意味着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的相对减少。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使得资本对劳动力需求不仅相对减少,而且还绝对地减少。

但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绝对地增加。其结果必然会产生失业人口。

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另一方面,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的生活却极不安定,工作和生活没有保证,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许多人陷于待救济的贫困境地。

2. 产业结构变动的阶段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

答:(1)产业结构变动的阶段

社会生产门类的划分,形成产业结构。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地区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第一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阶段。这个阶段也是为进入现代经济增长准备条件的阶段,即工业化初期积蓄能量的阶段。由于总体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水平较低,不可能形成稳定的,较高的资本积累率,也就不可能形成完备的工业物质技术基础和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群—这一时期主导产业是农业,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这是工业化刚刚起步,各个国家一般采用农业支持工业化的方法来发展工业,也即通过

农业和工业的剪刀差来来为工业积累资金。

②农业一工业(矿业和轻纺工业)为主导产业的阶段,即以投入活劳动为主的产业,产业结构处于由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向工业化结构转化时期。基本特征包括:a.第一次产业在GNP中的比重逐步降低,但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人口中仍占绝对份额;b.第二次产业处于建立和初步发展期,成长速度有加快趋势,但基本是指轻加工工业,制造业远未成为主力军;c.带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点,即趋向现代化的非农产业与十分落后的传统农业并存,先进城市与落后农村并存,少量现代技术与大量传统技术并存;d.资源密集度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不仅资本增长率与劳动增长率相比只占微弱优势,几乎无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呈粗放型,产业结构低度化。同时,产业间关联作用弱,产业组织形式是小型化和分散化。

③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阶段。这时工业化处于中期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同时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得到飞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产业结构。而且这一阶段第一产业农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但是第二产业的地位得到加强,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三大产业的基本结构已经形成。

④信息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即后工业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时代。这是信息业、高科技制造业与其他新兴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社会,以知识为根基的信息化导致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一阶段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a.主导产业群发生质的飞跃。主导产业知识化与信息化成为大势所趋,现代制造业与高素质新兴服务业一体化而成为主导产业群。b.产业结构性质趋“软”。从经济增长依靠提高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的方式转变成以智力劳动者的知识生产率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先导产业;知识与技术创新在产业间的传递全方位化;制造业生产方式由大批量、少品种和不稳定的高效率型转向它的反面,社会生产从机械化制造,发展到信息化制造。C.知识的使用具有非极限性和非独占性,知识复制越多,成本越低,边际效益越高;以知识产业为结构主体的知识经济增长具有连续性,衰退周期被知识与技术创新的连续性、扩散性和产业化所淡化。D.工业经济步入知识经济,知识产业取代传统的制造业居于产业结构的核心地位,知识和人才资源成为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经济向低消耗型、资源循环再利用型和绿色经济转变,整个社会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①需求结构的变化

需求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变动的影响最为直接。

首先,产业结构变动取决于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关系变动将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最终需求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是促进产业结构演进的最重要的动因之一。

其次,人均收入水平不同阶段上的个人消费结构。当收入极为有限而不能满足所有层次需要时,温饱目标至关重要,居民自然倾向于把有限的收入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主要是引导或带动了农业和轻纺工业优先发展,。在人均收人中等水平阶段,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结构的重心由必需品转向非必需品,居民把增加的收入用于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相应地,使提供资本物品的产业也发展起来,并反过来推动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在人均收入高水平阶段,个人需求趋向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和时尚化,这样的消费结构必然带动多层次的产业结构递进升级,促进高加工度化和以信息咨询业等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个人消费结构是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最大的需求结构因素。

再次,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在最终需求中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直接决定了消费资料产业同生产资料产业的比例关系,前二者比例的变动直接引起后二者的比例变动。

最后,投资结构。投资是构成现实最终需求、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实现产业扩张的重要条件。因此投资结构,即资金投向不同产业方向所形成的投资配置量比例,是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

②供给结构的变化

首先,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劳动力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必要条件。产业部门的更替变换就需要以劳动力具有充分的产业间可转移性为条件,后者又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力素质。资金供应状况是通过资金总量和资金投向两方面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在其他条件不变下,一个产业部门拥有资金愈是丰富,愈是能够得到加快发展。同时,资金在不同产业部门的投向偏好会改变现有产业的存量结构和形成新的增量结构。可以说,资金供应总量和供应结构的变动是产业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

其次,技术创新与技术结构变动是产业结构优化变动的决定性因素。纵观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技术创新在本产业内部的传递与在相关产业间的扩散,从而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程度直接关联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历次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革总是以技术创新及相应的技术结构变革为先导,而历次技术结构变革又都是以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相应的以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商品进出口结构的优化而告终。

最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对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农业,采掘业、轻纺工业的发展有不同程度影响。如资源匮乏的国家或地区不可能形成资源开发型产业,而是致力于构建资源加工型的产业结构。

③国际贸易

开放条件下,一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不仅受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因素的影响,还受其国际贸易状况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国际比较利益机制来实现的。一国产业结构在交换过程中,出口产品通常是由国内市场价值小于国际市场价值,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商品则相反。开放程度越高,其国内产业结构与他国的产业结构关联程度也越高,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内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使得本国产业既有可能利用他国产业弥补自身发展不足,也有可能因依赖外向关联而抑制了本国产业的自身发展;可见,产业结构是贸易结构的基础,决定了一国贸易结构的水平,而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反映,并引导着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

④制度安排

经济体制模式决定了产业结构的调节或转换机制,并通国家与企业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调节机制是指在经济系统内部,通过各产业部门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来实现产业结构从失调到协调,从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演进的手段和方法。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

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资本积聚()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W…P…W’—G’ B. W…P…W’

多项选择题(32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

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大一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一、概念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容和要: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通过审视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着重分析了 其在定量分析、方法引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据此得出了应当从推进研究方法 多元化、推动行为主义革命和激励方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价值取向;方法缺陷;绩效体制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80-02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从 翻译、介绍、述评西方相关著作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 的进步,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它们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重要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当前还存在诸多 缺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尚未真正出现。因此,归纳分析当前学科 研究方法的不足,寻找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研究自建国之初即有学者有所涉及,但是,当时的研 究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以政治立场为取向,政治色彩和意志形态色彩比较浓厚, 研究方法也基本采用传统的政治、历史研究方法。六七十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论界掀起了科学行为主义革命,大批属于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 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这次革命带来的方法论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作为社会科 学的国际关系的方法论范畴。而到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 国际关系中分离出来时,方法论革命带来的成果已经体现在其研究成果中。金德 尔伯格、吉尔平等提出的霸权稳定论即运用经济学和数学方法,从货币、价格等 角度论述了霸权国制定的价格体系、提供的公益等与世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其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基本延续了这一研究方法,纷纷将统计分析、博弈论、公共选择等理论引入其研究,力图使之定量化、 精确化、可验证化。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之后,在翻译引进述评西 方相关著作的同时,已经有学者意志到了革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随着与西方学 术界交流的日益密切,加上我国跨专业互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数学 研究方法被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范畴,研究成果的定量化、精确性日益受到学者 的重视和推崇。 二、当前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而在我国的发展更是只有20多年,因而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在本体论、认志论、方法论、范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研 究相比,在学科的独立性、方法的多元性、研究绩效激励体制方面则存在着明显 的差距。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实际上是经济学与国际政治因素的结合,而其 诞生时日又适逢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影响举足轻重的第二次论战,即传统主义 与科学行为主义的论战,这次论战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掀起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大 量自然科学与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得益于此, 国际政治经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即具有研究方法多元化的优势,例如作为其诞生 标志的“霸权稳定论”,其提出者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即应用经济学范畴的“公益”、“价格”、“搭车”等理论论述霸权与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经济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

(完整word版)政治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学生习题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 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基本经济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3.商品是() A劳动产品 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 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 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 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 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 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 B是商品,具有价值 C是金银 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 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 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 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 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 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 D经过商品交换 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 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 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 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最新大一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 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分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节商品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商品使用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现的是人们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价值的实质。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卷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大一上学期) 一、填空 1、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3、单位商品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成反比) 4、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6、年剩余价值的概念(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7、借贷利息量是在(0)和(平均利润)之间。 8、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创业利润、个人联合)来实现统治的。 9、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格之差。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1、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13、工资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V+m/v)=II(c+AC))。 16、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8、租种劣等土地的资本家需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优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租种中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19、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 2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生作用不同)。 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22、具有占有和创造剩余资本是(产业资本)。 2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大一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及标准答案

大一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政治经济学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 B交换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2划分经济时代和衡量人类控制自然能力并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A人的劳动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生产资料【】3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C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D按比例发展规律【】 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是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C社会分工的出现 D私有制的产生【】 5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换算的比例是 A商品生产者在交换中协商决定的 B商品生产者在长期交换实践中自发确定的 C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这两种劳动的不同特点决定的【】 6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7剩余价值率是 A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C年剩余价值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资本总额的比率【】 8个别资本家或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是 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 C超额剩余价值D年剩余价值【】 A工人出卖劳动所得到的货币额 B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 C工人购买到生活资料和服务的货币额 D工人生产出的商品价值实现的货币额【】 1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生产盲目扩大趋势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 D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1资本周转时间是指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卷(B)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卷(B) 试卷说明:本试卷共有六大题,47小题,满分100分。请将答案全部按规定填写到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不同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说明这两种商品必定具有在质上相同的东西。这个同质的东西就是商品的() A 供求关系 B 使用价值C价值 D 效用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 A 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B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 经济规律 D 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3、资本总公式是() A W—G—Wˊ B G—W—Gˊ C G—W—G D G—Gˊ 4、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按照顺序先后采取了() A 货币资本、商品资本、生产资本B生产资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商品资本、生产资本、货币资本 5、垄断资本在国外设立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是 A生产资本输出 B 对外经济援助 C 政治上控制输入国 D 借贷资本输出 6、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是() A 生产 B 交换C分配 D 消费 7、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发生流通中货币量持续地严重过多或过少现象直接原因是() A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能使货币在世界范围内 B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能自觉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C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能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 D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能自觉地对货币需要量进行科学预测流通,从而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8、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赢利,就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的() A必要劳动时间等于剩余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9、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A 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B 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C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D 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10、垄断组织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依靠其垄断地位而规定的市场价格是 A 生产价格 B 成本价格 C 垄断价格 D 内部价格 11、以下属于某一社会经济制度特有的经济规律是() A 价值规律 B 货币流通规律 C 剩余价值规律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2、资本周转速度与() A 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B 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C 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D 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13、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与剩余价值的关系是() A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小于剩余价值 B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等于剩余价值

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述评

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述评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现实主义学派认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影响甚至打破现有的国际均势格局,从而导致国际局势不稳定甚至冲突。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现实主义理论不适用于中美关系的现实,应该将崛起中的中国纳入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建构主义学派认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也需要与其他国家建立积极的认同关系并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为此,一套较完整的大国崛起的国际关系理论思想体系已经形成。 关键词:大国崛起国际政治经济学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体系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大国崛起理论 芝加哥大学教授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之父”,也是“经典现实主义之父”。他在其著作《国家间政治—为权利与和平而斗争》(1948)中精确地定义了国际关系范畴,宣告了美国二战后外交思想范式转型的开始。在国际社会中,国家的行为是由对权利的追求驱使的,国家利益只有通过权利才能得以实现。国际政治的动因就是对权利的追求。因此,权利之争是“世界政治的核心内容”。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格局的变化,现实主义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正值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新兴国家的逐步崛起,演绎出新现实主义学派。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是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于197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华尔兹认为,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安全。国家不应谋求权力的最大化,而应寻求权力的平衡。均势理论的实质是主要大国间实力平衡的分配。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先驱者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在《萧条中的世界,1929-1939》(1971)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稳定论,后来由罗伯特?吉尔平加以系统完善提出“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建立国际制度、提供世界经济的稳定器、提供公共物品等从而实现均势,从而保持国际局势稳定;而新兴大国的崛起会挑战美国的霸权,引起不稳定。 米尔斯海默认为,如果中国成为一个经济增长中心,它必然会把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能力并主宰东北亚。当中国不断增加权力时,中国的邻国和美国都不会袖手旁观,而会采取行动遏制中国,很可能通过组建一个均势联盟的方式达到此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答案(A)

广东金融学院期末考试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A) 出卷老师:蔡赛男 使用班级:1015211,1015212,1015213,1015214,1015221,1015222,1015223,1015224, 1015231,1015232,1015241,1015242,1015251,1015252,1015311,1015312,1015313,1015314 1015321,1015322,1015323,1015421,1015422,1015423,1015424,1015425,1015811,1015812 1015813,1015814,1015815,1015816,1015821,1015822,1015841,1015842,1015843,1015844 1015111,1015112,1015113,1015114,1015115,1015116,1015117,1015118,1015119,101512 1,1015122,1015123,1015131,1015132,1015133,1015151,1015152,1015511,1015512,1015 513,1015514,1015515,1015516,1015517,1015541,1015542,1015543,1015544,1015551,10 15552,1015553,1015711,1015712,1015721,1015722,1016211,1016212,1016221,1016271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5 DDADD 6----10 DDCDD 11----15 CADAD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计15分。 二、多项选择题 1----5 AE、ADE、ADE、BCD、BCD 三、辨析题(请先判断正确与否,再说明理由。)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是制度安排,二者没有区别。 答:错。(1分)经济制度是反映社会性质的基本性制度,它反映着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虽然两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者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者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经济体制具有相对独立性。(3分)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答:错。(1分)劳动生产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3分)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世界体系的历史遗产 一、政治层面的“民族国家”和“国际体系”:帝国体系,民族国家体系,欧洲殖民体系。 二、经济层面的全球性的“世界经济”。组成:①商业资本的形成,其重要标志是银行和信贷体系的建立。②贸易,1500-1750年,欧洲人通过贸易,不但增加了财富,而且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三、学术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化”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向全球扩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主要是通过“法国大革命”完成的。 ①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对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变个做出的第一个反应。保守主义者承认社会变革的正常性和必要性,但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是,某些变革是可以的,也是必需的,但那些影响社会基本结构的变革是不行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②整个在19实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即在政治上有意识地追求立法上的改革,以此支持“正常的变革”,为这种变革疏通渠道,创造条件。即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宗旨就是力图理性地说明“正常变革”的合法性。 ③马克思主义接受了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追求社会进步的理论。其中,进步的实现不是连续的而是非连续的,即通过“革命”来实现;另外,资本主义社会不是最终追求的社会,而是倒数第二个社会。 四、三种意识形态的共同点: ①三种意识形态都承认资本主义主义世界经济是一个整体; ②三种意识形态都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有结构的,这种结构性主要表现在贺信和边缘区的划分上。 古典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一、货币及财富 ①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②一个国家的财富主要由两个来源:A,一个是金银矿的开采,以便获取更多的金银等贵重金属;B,另一个就是发展商业,特别是发展对外贸易,从而促使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而不是流出。 二、国家干预经济:在货币及财富度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增加各国的财富,各国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主要有: ①进口禁令和关税保护 ②颁发特许证以及给资本家经营手工工场业的垄断权 ③政府之间制定通商条约 ④推行殖民政策 古典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 一、世界主义经济的三个缺点: 第一、是无边的世界主义,它不承认国家原则,也不考虑如何满足国家利益; 第二、是死板的唯物主义,它处处只是顾到事物的单纯交换价值,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精神和政治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以及国家的生产力; 第三、是支离破碎的狭隘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 二、政治经济学或国家经济学:李斯特一国家为研究对象,从生产力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他的国家经济学,主要内容有: 1、生产力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在李斯特看来,生产力既包括创造物质价值的人类劳动,也包括维持法律和秩序、培养和促进教育、宗教、科学、艺术的人的精神劳动的生产性,换句话说,不仅体力劳动、物质资本是生产力,而且脑力劳动组织和管理等精神劳动也是生产力。 2、工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工业对于一个国家的个人、社会以及政治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工业是一个国家所有事业的基础。 3、关税是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 依附理论:某些国家的经济取决于它们所从属的另外一些经济的发展与扩张。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些经济社会与世界贸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有些国家(统治国)只能依次作为扩张的反映时,就

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汇编

政治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发布日期:2010-07-01 15:29 共3021人浏览[大] [中] [小]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其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C.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D. 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大小 B. 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 C.决定商品生产者的投资方向 D. 决定商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 3.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 A.纸币发行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B.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D. 纸币发行量限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4.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A.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B. 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D. 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5.资本主义再生产是() A.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B. 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 资本循环和资本资本周转的统一 6.资本周转速度()

A.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与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D.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7.I(v+m)=Ⅱc是() A.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B.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C.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D.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 8.在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生产资料生产增长的特征是必然()。 A.有效增长 B. 逐步增长 C.缓慢增长 D. 优先增长 9.平均利润率是()。 A.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B.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C.部门剩余价值总量与部门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D. 部门剩余价值总量与部门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10.借贷资本是()。 A.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生息资本 B. 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货币资本 C.暂时闲置的货币 D. 高利货资本 1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垄断企业的小额股票表明()。 A.人人都成为有产者 B. 工人成为企业的主人 C.垄断资产阶级失去生产资料所有权 D. 工人的雇佣劳动地位并未改变

大一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大一 导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包括三个最基本要素:(1)劳动者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离开科学抽象法将陷于现象形态的肤浅研究,无法揭示支配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由形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章:货币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

考研政治思维导图 考研政治,即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一门重要考试课程。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介绍是本学科目的的第一部分。这篇文章将从思维导图的角度给你一个知识的全面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简称《马原》,共八章,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地图 科学社会主义思维导图 【温馨提示】以上图片由测绘社区用户@Ye Mo收集,仅供参考。据说世界上有一群聪明的孩子,他们会思考。他们有一个秘密武器——思维地图。人们常说,美国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那么,这种神秘的“心态”是如何传授的呢?事实上,现在美国有很多学区都在提倡教师做思维地图培训,而小绿老师所在的学区就组织了这样的专业培训。现在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给大家一个工具来分析这个有趣的逻辑训练。

在美国的小学里,经常有图形组织者和思维地图来帮助孩子们思考。后来,在小鲁老师参加了一系列的专业思维地图培训后,我被要求制作Graphic organizer,就是帮助我通过图形来澄清事实、概念或想法。例如,给定一个由四个圆圈组成的网络,孩子会在圆圈中填写四个答案。给孩子一个夹有两片面包、一块肉和一片绿叶的汉堡包,孩子会在面包、肉和绿叶之间填写答案。图形组织者是一种方法,安排文本到不同的空间与框架。它更像是已经有了一堆书面文本,像是在填充空白,填充已经制作好的图表。网上至少有700个图形组织者——包括KWLchart, Sandwich,Web, Spider Map等等。 而思维地图只有八个。这八种思维导图都是有版权的。发明这八种思维导图的人是David Hyerle博士,他发明它们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今,美国的许多学校都会从Thinking Maps公司购买员工来培训教师。这种培训需要授权。这是一个不同于Graphic Organizer 的概念,它反映了一个从零开始的思考过程。 例如,老师让学生比较两个故事的主人公之间的异同。老师不会给你双气泡,甚至不会说我们要用双气泡。从8个心理图标中,孩子们选出了最适合这个任务的一个——比布鲁斯,因为它代表了对比和比较的概念。所以思维导图更多的是关于你思考的方式,而不是填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生产关系体系中,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是() ①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②产品分配关系 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④人们在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①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②它作用的后果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③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④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 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①生产力和上层建筑②某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③生产力和生产方式④某个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③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与赊购商品有关的货币职能是() 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支付手段④贮藏手段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①不同商品生产中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 ②同一商品生产中分别进行的两个劳动过程 ③商品生产中同一劳动的两重属性 ④劳动过程中两种不同职能的分工 7、在商品价值中() ①C+V+M都是在这次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②C+V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③C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V+M是新创造的价值 ④C是不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V是可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①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②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③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④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9、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①价值周转方式不同②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③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④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10、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 ①可变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②流动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③不变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④固定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11、资本积聚是() 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②小资本联合成大资本 ③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增大资本总额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为新的世界秩序而探索_罗伯特_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评述汇总

江苏社科规划 为新的世界秩序而探索: 罗伯特?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评述 南京大学政治系李滨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新的世界秩序而探索:罗伯特?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评述”(批准号 考克斯对世界秩序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2、 考克斯对世界秩序的分析是从社会关系着手的。他认为国家的性质就是由国内外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霸权的世界秩序则是由世界主导国家的社会关系向世界扩张的结果。在这样的国家中,其领导阶级首先在国内控制了国家,并通过控制市民社会加强了自己的统治, 由此产生了决定 “人们行为和期待模式”的“历史集团”。然后把这种国内的生产关系、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推广到国际层面,在整个世界建立了类似于国内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以利于它获得政治经济利益。他认为,目前实现这种霸权的世界秩序的机制是国际组织和体制(regimes)的作用。国际组织与体制可以使各国的精英认同霸权建立的国际规则,从而引导国家实现“国家的国际化”。然后,通过各国政府使得各国的政策适应世界经济的要求。 考克斯对世界秩序的分析始终强调历史辩证法,主张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发现矛盾与冲突、发现世界秩序的变化与发展。因此,他没有强调世界秩序中的稳定性因素,而更多地强调变化性的因素。就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而言,考克斯更多地强调了全球化带来的世界性矛盾,并从中发现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可能性。但考克斯的理论对世界秩序新的探索并不是建立在“乌托邦”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生产过程的变化以及矛盾基础 04BGJ023),近期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 考克斯理论的批判性。考克斯是西方国际1、 关系批判理论的先驱。其理论特性,一方面表现在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批判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当今世界秩序的现实批判上。考克斯用历史的实践观批判了维护现存世界秩序的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特别是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 义。他认为,主流理论都在维护现存的世界秩序。国际政治结构是建立在世界分工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不是无政府的,而是一个霸权国家通过国际生产关系建立的国际统治结构,是一种历史时代的产物,不具有给定性;国家不是一种方法论个体主义下的原子个体,而是一种世界性的市民社会历史产物,国家的“理性”(身份与利益)也具有历史具体性,不具有跨历史的永恒性;权力决非是一种纯

大一(上)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大一上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