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业手册 文言文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必修4 (广东专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业手册 文言文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必修4 (广东专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业手册 文言文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必修4 (广东专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业手册 文言文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必修4 (广东专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作业手册(人教广东专版)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四)

知识细梳理

柳永词两首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异日图将好景

..

今义:美好的景况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

今义:不热闹;使受到冷淡的待遇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便纵有千种风情

..

今义:人的仪表举止;情怀,意趣;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感情(常含贬义)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乘

乘.醉听箫鼓( )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2)归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

而皆背晋以归.梁( )

后五年,吾妻来归.( )

完璧归.赵( )

若水之归.海( )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嬉嬉钓叟莲.娃( )

(2)都门帐.饮无绪( )

(3)异日图.将好景( )

[答案]

一、(1)美景;(2)清冷,凄清;(3)风流情意。

二、(1)介词,趁着/动词,坐/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动词,顶着,冒着;(2)动词,返回/动词,归附,归向/动词,女子出嫁/动词,送回,归还/动词,归向,汇聚。

三、(1)莲,名词作动词,采莲;(2)帐,名词作动词,设帐;(3)图,名词作动词,画。

苏轼词两首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千古风流

..人物

今义:轻浮放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古义:________________

(2)回首向来

..萧瑟处

今义:从来,一向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任

一蓑烟雨任.平生( )

任.重而道远( )

王甚任.之( )

众怒难任.( )

(2)却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却.匈奴七百余里( )

却.之不恭(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大江东.去( )

(2)竹杖芒鞋轻胜马.( )

[答案]

一、“尊”通“樽”。

二、(1)英俊杰出,有才华的;(2)刚才。

三、(1)放任,无拘束/负荷,担子/信任/承担;(2)副词,表转折/击退/推辞,拒绝。

四、(1)东,名词作状语,向东;(2)马,名词作动词,骑马。

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今义:一个挨一个地古义:________________

(2)刘郎才气

..

今义:有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

在丁卯三月之望.( )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赢得仓皇北.顾( )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3)可惜流年,忧愁

..风雨,树犹如此( )

[答案]

一、(1)光景,状况;(2)雄才大略。

二、远看/盼望/念头/声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

三、(1)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饭,名词作动词,吃饭;(3)忧愁,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忧愁。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拜送书于庭.( )

(2)召有司案.图( )

(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4)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

(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其势必

..不敢留君

今义:副词,根据形势推测必然会怎样

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请指.示.王

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也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古义:________________

(4)于是相如前进

..缶

今义:向前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

(5)宣言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今义: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古义:________________

(6)鄙贱

..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今义:卑鄙下贱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负

秦贪,负.其强(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

(2)使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

乃使.其从者衣褐( )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舍.相如广成传( )

(2)乃使其从者衣.褐( )

(3)左右欲刃.相如( )

(4)乃前.曰( )

(5)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

(6)怒发上.冲冠( )

(7)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

(8)而相如廷.叱之( )

(9)宁许以负.秦曲( )

(10)秦王恐其破.璧( )

(11)毕礼而归.之( )

(12)完.璧归赵( )

(13)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今君乃亡赵走燕。(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遂与秦王会渑池。(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庭”通“廷”;(2)“案”通“按”;(3)“孰”通“熟”;(4)“不”通“否”;

(5)“缪”通“穆”。

二、(1)两个词,“形势”+“一定”;(2)指给人看;(3)遵守约定;(4)上前进献;(5)扬言;(6)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三、(1)凭借,倚仗/辜负,对不起/违背/使……担负,使……承担/背着;(2)派出/让/使臣。

四、(1)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2)衣,名词作动词,穿;(3)刃,名词作动词,用刀杀;(4)前,名词作动词,上前;(5)西,名词作状语,向西;(6)上,名词作状语,向上;(7)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8)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9)负,动词使动用法,使……承担;(10)破,动词使动用法,使……破碎;(11)归,动词使动用法,使……回去;

(12)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完整;(13)先、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五、(1)判断句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2)定语后置句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3)被动句赵国强大,燕国弱小,您又被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4)“亡、走”后省略“于”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

(5)被动句我实在害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6)被动句想把这块宝玉让给秦国,但秦国的那些城池恐怕得不到,而白白地受欺骗。

(7)“渑池”前省略介词“于”于是就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苏武传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因泣下霑衿

..,与武决.去( )

(2)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

(3)与旃.毛并咽之( )

(4)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

(5)请毕今日之驩( )

(6)空自苦亡.人之地( )

(7)信义安所见.乎(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稍.迁至栘中厩监

今义:稍微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今义:虚假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汉亦留之以相当

..

今义:副词,表程度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我丈人

..行也

今义:岳父古义:________________

(5)厚赂.单于

今义:指贿赂古义:________________

(6)置币.遗单于

今义:货币古义:________________

(7)卧起操持

..

今义:料理,筹办古义:________________

(8)皆为陛下所成就

..

今义:业绩古义:________________

(9)兄弟亲近

..

今义:形容词,亲密;动词,靠近古义:________________

(10)且陛下春秋

..高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武等实在

..

今义:诚实、老实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发

方欲发.使送武等( )

恐前语发.( )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

使桓公发.仓囷而赐贫穷( )

猛将必发.于卒伍( )

(2)过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

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 )

求,无乃尔是过.与( )

(3)坐

副有罪,当相坐.( )

项王、项伯东向坐.( )

因击沛公于坐.( )

坐.法去官(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

(4)以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

以.勇气闻于诸侯( )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

以.货物与常( )

宋人执而问其以.( )

(5)虽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田虽.薄恶,收可亩十担( )

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欲因此时降.武( )

(2)反欲斗.两主( )

(3)单于壮.其节( )

(4)空以身膏.草野( )

(5)何久自苦.如此( )

(6)天雨.雪( )

(7)羝乳.乃得归( )

(8)杖.汉节牧羊( )

(9)惠等哭,舆.归营( )

(10)其一人夜.亡( )

(11)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降虏于蛮夷。(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卿尚复谁为乎?(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见犯乃死,重负国。(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霑”通“沾”,“衿”通“襟”,“决”通“诀”;(2)“畔”通“叛”;

(7)“见”通“现”。

二、(1)渐渐;(2)临时充任;(3)相抵押;(4)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5)赠送礼物;(6)财物;(7)拿、执;(8)栽培,提拔;(9)亲近的侍臣;(10)年纪;(11)确实存在。

三、(1)打发/揭露,暴露/动手/打开/兴起;(2)超过/过失/责备;(3)连坐/坐着,坐下/座位/违犯,触犯/因为,由于/坐守;(4)因为/凭借/介词,拿/用以,用来/任用,推荐/介词,把/原因;(5)即使/虽然/只有。

四、(1)降,动词使动用法,使……投降;(2)斗,动词使动用法,相……相斗;(3)壮,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壮;(4)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肥沃;(5)苦,形容词作动词,使……受苦;(6)雨,名词作动词,下;(7)乳,名词作动词,生子;(8)杖,名词作动词,执、拄;(9)舆,名词作动词,抬,扛;(10)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11)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五、(1)定语后置句(武帝)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2)状语后置句在异族那里投降做奴隶。

(3)宾语前置句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4)判断句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

(5)被动句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6)定语后置句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张衡传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员.径八尺( )

(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

(3)傍.行八道( )

(4)形似酒尊.(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常从容

..淡静

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古义:________________

(2)举孝廉不行

..

今义:不可以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公车特征

..拜郎中

今义:事物的特点、征象、标志等

古义:________________

(4)覆盖周密

..无际

今义:周到细致古义:________________

(5)振声激扬

..

今义: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

古义:________________

(6)寻其方面

..

今义:事情或事物的一面古义:________________

(7)衡下车

..,治威严

今义:从车上下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观

观.太学( )

大王见臣列观.( )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

启窗而观.( )

(2)征

公车特征.拜郎中( )

咸怪其无征.( )

挟天子以征.四方( )

岁征.民间( )

(3)制

其牙机巧制.(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赵奢之伦制.其兵(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履至尊而制.六合( )

(4)乃

遂乃.研核阴阳( )

十年乃.成(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

(2)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

(3)妙尽.璇机之正.( )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员”通“圆”;(2)“禽”通“擒”;(3)“傍”通“旁”;(4)“尊”通“樽”。

二、(1)言语举止适度得体;(2)不去(应荐);(3)特地征召;(4)四周严密;(5)激越、传扬,此指清脆响亮;(6)方向;(7)指官吏初到任。

三、(1)观摩学习/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景色,景致/看;(2)征召/应验/征伐/征收;

(3)形制,构造/制服,控制/统率,指挥/规模/统治;(4)就/才/竟、却/于是。

四、(1)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2)怪,形容词作动词,责怪。(3)尽,形容词作动词,研究透了;正,形容词作名词,道理。

五、(1)被动句被举为孝廉,没有去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也没有去就任。

(2)状语后置句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地动仪)。

(3)宾语前置句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素材巧链接

链接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

【素材点金】

1.荣辱本相通。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半路相逢,甚至“引

车避匿”,对于士大夫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耻辱了。但是,当这种“耻辱”有益于维护国家大局的时候,心甘情愿地接受这种“耻辱”,“耻辱”便成了一种荣耀。

2.国亡家难在。为什么蔺相如不愿与廉颇一争高下?因为蔺相如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关系。这是何等深刻的大局意识啊!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不在,安有家?

【素材运用】

示例1:秦始皇统一天下,修筑阿房宫,筑秦陵墓,显尽奢华和权势,何等荣耀?结果却在史册里遗臭万年,为万世所唾弃。蔺相如贵为国相,在一介武夫廉颇面前却“引车避匿”,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何等窝囊,但是,蔺相如一时的窝囊赢得了廉颇的“负荆请罪”,赢得了赵国的数十年强盛,也赢得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赞誉。争“荣”者祸国殃民,万年遗臭,受“辱”者光环加身,百代不减,荣和辱就是这样在一定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的无情。

示例2:面对廉颇的挑战,蔺相如主动避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因为他懂得国就是家,有国才有家。是的,国就是家。当天灾来临,我们临危不惧,我们众志成城,我们携手并肩一起承担伤痛,一起感受悲哀,一起渡过那捉襟见肘的时期。因为,国就是家。当人祸来袭,我们共同面对,我们共同抗击,我们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共同保护国家的尊严,共同筑起一道坚固的人墙。因为,国就是家。当荣誉降临,我们相互祝贺,我们相互拥抱,我们相互给予最灿烂的笑容,我们相互拭去最激动的泪水,感受来之不易的光荣。因为,国就是家。

链接篇目:《苏武传》

【素材点金】

1.选择。苏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一生饱受苦难的苏武,忠于国家,不畏权贵,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依然选择忠君爱国。凛凛的民族气节,赫赫的民族英雄。两千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已成为中国人伦理人格的榜样,他将永远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

2.坚定的信念。苏武面对举剑欲杀,稳如泰山;面对赐号称王,毫不动摇;面对荣华富贵,不为利益诱惑,能在北海牧羊十九载,这些都是因为苏武有坚强的信念。

【素材运用】

示例1: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头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谁也不记得你,但你还在遥远的北海上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你手上褪去一层层漆的汉节,是你选择爱国的见证;寒冷的黑夜中取暖的火光,是你选择的伟大人生在燃烧。你可知,你这半生的无悔选择承载起了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在生命的天平上,你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个人的荣辱得失,选择了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正是你和一大批像你这样的人,托起了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你的选择给出了永恒的答案。

示例2:苏武如荒野上的一棵红松,保持着自己坚定的信念,永不屈服,宁折不弯。北方寒风凛冽,一望无际的荒野上,他挺胸昂首,手握旄节,远眺南方中原大地,怀念故土;他曾被劝降,他曾被利诱,但他宁死不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在那个荒野上,食草饮雪,他忍受着各种屈辱,但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凭着一个旄节,忍受屈辱。十九年后,宁折不弯的他最终光荣归国,成为后世传颂的人物。正是因为苏武拥有坚定的信念,他的人生才熠熠闪光。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一

人教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烛之武退秦师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失其所与,不知() 3.无能为也已() 4.秦伯说()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 古义: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古义:________________ 3.共其乏困 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__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2.许 公曰:“……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杂然相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3.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越国以鄙远() 3.既东封郑() 4.与郑人盟() 5.既东封郑() 6.越国以鄙远()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今日往而不反者()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秦王还柱而走() 5.卒起不意() 6.侍医夏无且()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义:贫穷古义:________________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今义:鼻涕古义:________________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古义:________________

高考文言文常识100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我们都知道高考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语文文言文和阅读是复习的难点和必考点,怎么复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推荐: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翻译错误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 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 2.最新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梳理 3.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 4.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5.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

(完整)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2.形容词作动词 1.形容词作名词 1.动词作名词 2.动词的使动 一、通假字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5.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4、.词亦类去活之用 (一)名词活用 古:离开; 今 :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①既东封郑(封:边界。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三)③形烛容之词武的退活秦用 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①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②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 ③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 1.名词作状语

5.微 2.鄙 1.肆 4.阙 6.敝 四④ 、一词且多 贰义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一)重要实词: ①又欲肆其西封。(扩大,延伸;动词) ②筵肆设席 (陈设,动词) 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作坊,名词) 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 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 ① 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 ) 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③北④蛮夷我之皆鄙有人礼,未夫尝犹见鄙天我子。(看庸不俗起,,鄙轻陋视,。目) 光短浅)。(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鄙人(谦称)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 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阙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 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qu ē 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④卑幽贱微,(精例妙:。《史微记言·大曹义相(国成世语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成语“敝帚自珍”) ④损害(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 (二)重要虚词 ③疲惫 (例 :⑤衰《资治通鉴民》生:凋“曹敝操之众,远来疲敝。”)

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化常识专题(学生版)

高考文言文阅读3 ——文言文文化常识专题 一、古代文化常识备考要领——回顾教材举一反三 (一) 古代的官名、爵位、庙号、谥号以及表官职变动的名词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侯、伯: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执事: 3.楚左尹 ..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左尹: 4.项王使都尉 ..陈平召沛公 都尉: 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丞: 6.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 左迁: 7.相如顾召赵御史 ..书 1.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父”。() 2.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3.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5.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的,如“唐太宗”,有称谥号的,如“康熙”。() 6.谥号,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表扬性质的称号。() 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8.古代对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第2组] 9.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10.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同无能为也已:,“矣”已,了。 共其乏困: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给。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实词活用: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既东封郑:东,在东边。 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军,驻扎。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夜缒而出: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栓着往下送。 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共其乏困:乏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肆其西封:肆,扩张。 3、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阙秦以利晋: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削减。 4 名词使动用法, 利,名词使动用法,得到好处。使…得到好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损。损害。 4、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既东封郑: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一、古今异义: 今:现在。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行李:出使的人。 夫人:那人。 去:离开,距离。 二、固定句式: 言于……曰:对……说。所字结构”所+动词= 名词性短语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辞曰 敢以(之)烦执事 3、变式句(倒装句):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何有厌? 六、重点虚词: 之 1、代词。 2、助词:(1)“的”。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提前宾语 (4)补足音节无实义。 3、动词,到,去,往。 以 1、介词,凭借,用。 2、连词,因为。 3、相当于“而”: (1)表并列 (2)表转折(3) 表递进(4)表承接(5)表修饰4、表目的,来。 为 wéi 动词,做。 wèi 介词,替,给。 夫 fū名词,男子;老师;丈夫。 f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代词,那。句尾语气助词,表感叹。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释义: 1.已,同“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释义: 2.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释义: 3.厌,通“餍”,知足,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释义: 4.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通“”,释义: 5.知,通“智”,明智。

二、一词多义 1、贰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不迁怒,不贰.过 1、贰:①从属二主;②再,重复。 2、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把……作为边邑;③庸俗,鄙陋;④轻视,看不起。 3、许 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许:①答应,听从;②赞同;③约数; ④表处所,地方。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③微.言大义 ④见微.知著 ⑤国势衰微. 4、微:①假如没有;②卑贱;③幽微,精妙;④隐蔽,不显露;⑤衰败。 5、敝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使史更敝.衣草 5、敝:①损害,衰败;②敝:疲惫;③屦

坏,破旧。 6、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子亦有不利焉.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6、焉:①何,为什么;②哪里;③语气助词,如“啊”;④兼词,“于之”,在那里。 7、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 7、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拿,来; ③连词,表顺承;④连词,表顺承;⑤介词,把;⑥介词,用;⑦连词,用来。 8、而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为了让马上就要进入高三的学生更好的复习,以下是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一,古今异义 文言文词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文 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中的“智力”是“智谋”和“力量”的意思。“子布、元表诸人各 顾妻子”中的“妻子”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智力”“妻 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单独使用的。 学过的文言文中,这样的词汇比比皆是,同学们要善于搜集和整理。如, 中国、江河、亲戚、非常、绝境、无论、无日、殷勤、更衣、豪杰、往往、何苦、鱼肉、肉食、不过、其实、春秋、垄断、美人、左右、约束、大风、一切、烈士、牺牲、交通、宣言、扶老、秋天、留意、举手、老子、鞠躬、小生、一毛、怠慢、口舌、丈人、痛心、不好、风流、操持、学者、开张、妖怪、有意、地方、山东、人情、把握、致意、从容、便宜、无赖、慷慨、故事、南面、老大、可怜、小子、逢迎、斗争、同志、活人、束手、知道、指示、行为、祖父、会计、、晓畅、具体、前进、即使、或者、作息等等。 以上列举的词汇,可以分类记忆,也可笼统记忆。分类共有6种:1.两个 单音词组合,如“智力”、“妻子”;2.词义扩大,如“中国”、“江河”;3. 词义缩小,如“亲戚”;4.词义转移,如“婚姻”;5.词义弱化,如“痛心”;6.偏义复词,如“作息”。无论采用哪一种记忆,最好的方法是用例句形式。同 学们将带有这些词汇的句子抄录下来,并注明其“古义”,记在脑海里,久而 久之,便形成能力。 第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更多,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 一要“因文定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阅读古今文章的准则。比如,次: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书:1.乃丹书帛曰(书写);2.得鱼腹中书(字条)盛: 1.西湖最盛(华美)2.今春雪甚 盛(多)。等:1.公等遇雨(各位);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或: 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的人);2.一食或尽黍一石(有时)。苟:1.苟富贵,无相忘(假如,如果);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只要)。易: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 );2. 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交换 )。谢:1.为我谢曰(致意 );2.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 1. 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 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 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 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 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 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 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 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 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 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 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 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 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 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本文是关于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感谢您的阅读!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

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基础梳理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夫晋,何厌之有____通____,____ 2.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____ 3.日以尽矣____通____,____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通____,____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通____,____ 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____通____,____ 7.卒起不意____通____,____ 8.秦王还柱而走____通____,____ 9.要项伯____通____,____ 10.不敢倍德____通____,____ 11.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通____,____ 12.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通____,____ 二、文言实词 1.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敢以烦执事 ..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 ...② ..①东道主 ①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②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5)可以 ..解燕国之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可能,能够 (6)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袒护 (7)终已不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考虑,不照顾 (8)诸郎中 ..执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医医生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很 (10)将军战河北 ..② ..①,臣战河南 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北省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南省 (11)所以 ..遣将守关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必修2 《兰亭集序》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 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 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三、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 2映带左右(带:环绕) 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形容词作名词 1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 2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 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 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 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数词的意动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 四、一词多义 1之 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 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一直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该怎么阅读呢?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 传记阅读 人物传记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选材方向,而其中又以史传文为最多。史传文的篇章结构大致相同,内容大同小异,不外乎官职变动、政绩功勋、言论才学、品德修养等几个方面。 阅读传记时,首先要分清传主何时,在何地,为何官,在何背景下,做了何事,有何效果,避免混淆不同事的细节。其次,要分清文中涉及的其他人物跟传主之间的关系,在传主的升迁沉浮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再次,要特别关注传主言论以及他人和作者对他的评价。 议论文阅读 古代议论文见解深刻,结构精巧,论证严谨,事例富有时代气息,尤其是立论思维很有特色,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融合。阅读时,要注意其论证的说理性、结构的逻辑性、段落的条理

性、语句的严密性以及虚词的衔接,从而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阅读这类文章,可结合文后的内容分析题来理解全文,在此前提下,重点解读各小题在原文中对应的部分,然后一一解题。 应用文阅读 应用文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较为正规的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的实用文体。古代应用文大致有诏令奏疏、碑墓哀祭、事略传状、题跋书序等专用公文和人际交往的一般文体,其中表达方式有以议论为主的,也有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的。高考中选用的文体,一般都是课本或读本里见过的。 阅读这类文章,要了解该文体的写作格式、写作对象、主要表达方式以及文章的基本内容,从而很快地进入文章的情境,把握中心事、主要人物和作者意图。 杂记阅读 古代杂记,以记叙为主,综合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有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等。杂记具有短而活的特点,读起来生动、有趣。 杂记记的是人、事、物、景,但并不是纯客观地记叙,而是通过主观的感受去发现,去开掘,去表现。因此,阅读杂记,要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与情感、态度,要善于抓住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中心句,特别要注意文章的结尾。

粤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

必修1文言知识 《诗经》两首 一、作者简介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前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二、背景回放 被抛弃的爱情 《诗经》产生的年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这时候封建的道德礼教尚未成形,地方文化自由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的爱情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的风格,表现男女爱情的诗篇大都写得十分淳朴而热烈、率真而健康。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雎》,这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再如《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表现了大胆而炽烈的情爱。 随着私有制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就逐渐显现出来,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就非常低下了,许多女子都遭受了被丈夫抛弃的悲惨命运。《氓》就是一首比较著名的弃妇诗。诗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在两千多年前的旧社会具有普遍意义。 三、相关知识 (一)《诗经》的内容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1.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结合,相得益彰。 2.比 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作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3.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一、通假字 (1)爱.而不见.通“薆”,译为“隐藏,遮掩” 通“现”,译为“出现” (2)说.怿女.美通“悦”,译为“喜爱” 通“汝”,译为“你”。这里代指“彤管” (3)自牧归.荑通“馈”,译为“赠送” (4)氓之蚩蚩 ..通“媸媸”,译为“笑嘻嘻的样子” (5)抚子无.怨通“毋”,译为“不要” (6)于.嗟鸠兮通“吁”,译为“叹息声” (7)犹可说.也通“脱”,译为“解脱”

高中语文必修一人教版课件:文言文知识归纳

人教版高中语文总复习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实词】 1、贰 ①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 贰。《左传》)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许,左右)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 何许人也。”何许人,何处人) 4、阙 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②què城楼城阙。 ③quē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④quē通“缺” 5、微①没有(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成语) 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见微知著(成语) 微访(暗中查访) 6、敝 ①坏,破旧。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敝帚自珍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却,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哪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焉”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高考语文】兼词 1.【高考语文】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高考语文】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高考语文】代词 1.【高考语文】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高考语文】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高考语文】语气词 1.【高考语文】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高考语文】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高考语文】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高中必修一文言文重点翻译

《劝学》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木头用墨绳量过就能变得笔直,金属(做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能变得锋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变得智慧明达,在行为上没有过失了。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间的学习(收获多);我曾经踮起脚跟向远处眺望,不如登上高处见到的范围广。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赋(资质、禀性)不是和一般人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一直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在地上吃到尘土,在地下喝到泉水,因为(它)用心专一。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螯,如果没有蛇、鳝鱼的洞穴就没有能藏身的地方,因为(它)用心浮躁。 《师说》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学习道理,哪里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轻,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跟从老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很困难了。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知道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请教,有的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丢掉,我看不出他聪明。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就感到很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认为是谄媚讨好。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所以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在学问和技能上各有专门的研究,如此而已。 8、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他)喜欢古文,六艺经传全都学习过,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束缚,向我请教学习。 9、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称赞他能够发扬古人从师求学的精神,写了这篇《师说》来赠送给他。 《烛之武退秦师》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你放弃围攻郑国而把他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害处。 若:如果;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乏困:缺少的东西。 2.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有什么(能让他)满足呢?厌:满足。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他所贪求的土地呢? 既:已经;封:疆界,这里作使动;阙:侵损、削减;焉:哪里。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微:如果没有;夫人:那人,秦穆公。 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所结交的国家,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因:依靠,凭借;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通“智”;其:表婉商语气,还是。 《赤壁之战》 1.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译:荆州跟我国相邻接壤,江山险要牢固,田野肥沃广阔,人民众多而富裕,如果占据并拥有它,这是开创帝王事业的凭借啊。 2.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译:孙权聪明仁爱,敬重礼遇贤能之士,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他。 3.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译:何况刘备是是汉朝王室的后代,英才超越当世,众人思慕敬仰他,好像水流归大海一样,如果事情不能够成功,这是天意啊,怎么能够再处于他之下呢! 4. 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译:孙权愤激的说:“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多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我的主意已经定了。” 5.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译:这就是所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啊。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