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

参考答案:

一、

1、(1)随着,顺从(2)甚于、超过(3)奔驰的马(4)树枝

2、竭力攀高的人,看到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的心;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大意对即可)

3、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能结合语句分析,大意对即可。)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二、

1、①用、把②希望、愿望③使……劳累④助词,将宾语前置。

2、①喝醉以后就回家,从不顾惜留恋。②同我谈笑往来的,只有博学的人,没有浅薄

的庸人。

3、答案: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三、

1.A。( “而”都表示转折关系。)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要通观全文;抓住关键词、(如“策”“道”“食”“尽其材”)坐实词义,疏通句意,译句便水到渠成。答案:①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②喂养它,又不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3.考查提取文段要点能力。“不知马”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造成千里马悲剧的根源,抓住就迎刃而解。答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

4、命运起决定作用。毛遂自荐知人善任或举贤授能

四、

1 C 2D 3D

4、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追究;每逢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5、洒脱不羁,悠闲自得。(意思对即可)

五、

1、(1)得到,获得(2)跑(3)询问(4)等,等待

2、B 因为(A中“于”分别是“向”和“在”之意:C中“其”分别是“他”和“难道”之意;D中“之”分别是“的”和用来表示宾语前置。)

3、参考译文: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像结成的冰块一样坚硬,手指不能弯屈伸直,(我)也不敢放松学习。

4、(1)得书难:(2)拜师难

六、

1唐朝柳宗元

2 C

3 直译、意译均可。

⑴(望过去,溪水)像北斗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会出现或一会儿又隐没。

⑵(此身于山顶)使人悠悠然仿佛与整个宇宙的浩气融为一体,不能够知道它的边际;又像飘飘然与造物主遨游于天地间,无穷无尽。

4例:《小石潭记》全篇较少议论抒情,如:写潭中鱼的静态动态,都是工笔细描,刻画入微;《始得西山宴游记》则多议论抒情,写景也多寓意,如:写西山之“怪特”、“特立”,实际上是抒写作者的襟怀和个性。

七、1.①滁人游②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2.B

3.背东西的人在路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对一句给2分.对两句给3分) 4.B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八、

1、A

2、(1)涯:边

(2)先:在……之前;把……放在前面

(3)绝:停止

(4)反:通“返”,返回

3、(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2)(有时飞速的)急流比箭还快的,迅速的波浪好像奔腾的马群。

“予、求、心、奔“等几个词落实较好,能将句子意思表达清楚准确,可得满分。如个别重点词落实不好,表意不够清楚、完整,酌情扣分,翻译的句子与愿意相差甚远,不给分。

4、雄伟听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一个空如填“壮阔”“横无际涯”或“雄伟”的近义词为对;第三空只填“奇山异水”或“天下独绝”也对。

九、

1、薄:迫近景:日光

2、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璧

3、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4、个人的遭遇外物的触发

十、

1、D

2.(1)茂盛的样子(2)就

3.(1)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高踞在泉水上边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2)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秀丽的山水之间)。

4. 答案:①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②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

十一、

1(1)鱼的影子。(2)忧伤(的样子)。

2.

(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

十二、

1、①小孩子②酣畅、痛快③消失、断绝④以……为宝

2、A

3、①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②并不是自古以来的贤人哲士一定能够写出好的书法,只有真正好的书法能保存下来罢了。

4、《醉翁亭记》体现了欧阳修在仕途失意时“与民同乐”的恬淡、豁达的情怀;《书学集成》则呈现了欧阳修在书法之论中寄予了追求卓越的理想。

十三、

二、(一)4.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5.欲扬先抑。

6.美好的景物和欣喜的人们。

7.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于是冰皮……乍出于匣也柳条……寸许

8.廿二日稍和余寒犹厉

9.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0.①在这时候水面上的冻冰开始融解,水波的颜色开始发出亮光,鱼鳞似的波纹一层接着一层,清澈得看见水底。②这才知道郊野以外何尝没有春天,然而居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痴( )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1.★鲁人徙越 1.①自己②有人③凭④长处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2.★农夫殴宦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3.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3.★教学相长 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 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1.(1)但是(2)从前(3)都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1.(1)过失、过错(2)假装(3)责问(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8.★欲食半饼喻 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 1.(1)背(2)为什么(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1.(1)制止(2)代词,指老虎(3)举动(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1.(1)回家(2)妻子孩子(3)应该(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1.(1)将(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泣学 1.(1)能够(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七年级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七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锅巴救命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遗:赠送。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寒雪日内集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恒.装一囊()(4)逃走.山泽()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3.【甲】文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读了乙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 B.去后乃.至(才)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是.日,饮酒乐,天雨(这) 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四则

七上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1

七上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第十六课:《诫子书》 第一篇: (一)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二)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行:行为,操行。② 澹泊:也写作“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③ 淫慢:过渡怠惰。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④ 险躁:过分急躁。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及鲁肃过寻阳() 非学无以广才()险躁则不能治性()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公)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B、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 5、读了以上两篇短文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2分)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2分) 7、仔细阅读《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了解;等到,到了;增长;“治,陶冶性情 2、B 3、(1)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2)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4、用自己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意对即可) 5、提示:本题可就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志向、目标、修身、养德等其中一个方面谈自己受到的启发或教育。(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用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14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3分)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4分)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

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捉刀]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4分)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三.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22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6分) (1)先自度其足()()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附答案)

(一)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怪之,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无出水处耳( ) 遽.辞不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尔,是欺之也。 。 3.“卖宅”一事反映出陆元方怎样的品质? (二)父善游 楚人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正带着)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急(立即)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违反常理)矣。 1.请根据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楚人有过.于江上者( ) 而欲投之.江中( )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急善游哉?”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 3.这则短文究竟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请简要地写出来。 (三)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做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教以书.字()及其稍长.()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什么?他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促进了他的成长?

参考答案: (一)陆元方卖宅 1.只是;于是。 2.不这样做(说),是欺骗对方。 3.正直,诚实交易,不惟利是图,以诚信为本,为人刚正不阿等。 (二)父善游 1.经过;代词,代“小孩”或“婴儿”。 2.即使这个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了吗? 3.任写一条,言之成理即可。1)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决不能强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2)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或事物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因人而异。3)做事不能只凭主观臆断。4)“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三)欧阳修苦读 1.写;年龄大。 2.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3.不因环境的困苦而消沉,反而刻苦发奋,与生活抗争。欧阳修母亲的深明大义,即使条件艰苦,也要把欧阳修培养成才。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 B. 欲/以为御史大夫 C. 上默/然惭 D. 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 ②贤________ ③恐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 (2)这;才能;担心,害怕 (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初中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类试题 一、简答题 1.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同伴中水疾,书记及品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选文中说西陵峡“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绘:________ 2.解释句中的加粗词。 (1)其石彩色形容:__________________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________ (3)目所履历,未尝有也:____________ 3.“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 4.选文采用________方法,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________”两字来概括。 二、阅读题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1.解释加粗的字 (1)可爱者甚蕃() (2)不蔓不枝() 2.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段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4.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介绍一种与“莲”有关的食物。(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文言文阅读训练1答案

文言文阅读1答案 一、10.(3分)B(原文为:元徽中,为太中大夫。颇解星文,好 术数。太祖辅政,沈攸之起兵,灵产密白太祖曰:“攸之兵众虽强,以天时冥数而观,无能为也。”) 11.(3分)B(江左,古指江东。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12.(3分)C(“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错误。原文为“诏报从纳,事竟不施行”。) 13.(10分) (1)孔稚硅因为外族(北魏)连年来不断向南入侵,征战不止,百姓死伤很多,于是上表。 (译出大意给2分;“以、息、乃”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2)他不喜欢世间俗务,在宅院里建造了很多假山池塘,常常独自一人倚靠在小桌旁饮酒,而不管身边的杂事。(译出大意给2分;“乐、盛、傍”三处,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孔稚珪,字德璋,是会稽山阴人。祖父名叫道隆,位居侍中。父亲名叫灵产,泰始年间被罢去晋安太守一职。(灵产)有隐逸遁世 的情怀,在禹井山设立了馆舍,精心诚笃地信奉道教。元徽年间, 担任太中大夫。比较能知晓星象,喜好阴阳方术。太祖辅佐朝政, 沈攸之起兵,灵产秘密地禀告太祖说:“沈攸之的军队虽然强大, 但按照天道气数来看,不能有什么作为。”太祖最终验证了他的话,提拔他为光禄大夫。孔稚珪年少时就广学博览,有美好的名声。太 守王僧虔见过他后十分器重,招揽他担任主簿。州里察举他为秀才。初任安成王车骑法曹行参军,转任尚书殿中郎。齐太祖萧道成任骠 骑将军时,认为孔稚珪有文采,让他担任记室参军,与江淹共同掌 管各种公文的草拟。升任正员郎,中书郎,尚书左丞。因为要为去 世的父亲守丧而辞去官职,与兄长仲智返回居住在其父的山居中。 仲智的小妾李氏性格骄横嫉妒,不讲礼节,孔稚珪禀告太守王敬则 杀了她。守丧期满,担任司徒从事中郎,州治中,别驾,从事史, 本郡中正。 永明七年,改任骁骑将军,又兼任左丞。后升任黄门郎,仍旧 兼任左丞。不久改任太子中庶子,廷尉。江南一带一直承用晋朝张 1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 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 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 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3.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答案】【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科技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论局限 所谓“现代新儒家”,是由一批抱持传统文化本位主义立场而又具有现代经世意识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力图通过吸纳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学以抗拒全盘反传统思潮的攻击、寻求中国现代化理想道路的思想流派。这个思想流派是在儒学受到全面批判处于“花果飘零”时期在中国曲折成长起来的。从思想发展的背景看,现代新儒学主要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全盘反传统思潮(实质上是全盘西化思潮)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的“文化回应”。这一思潮大体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奠基于张君劢、熊十力,系统化于牟宗三的“新心学”和冯友兰的“新理学”,而普及于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国际新儒学思潮。现代新儒家做了许多理论创新工作,其中最有成效的是熊十力、牟宗三和冯友兰。熊、牟二氏弟子众多,在台港形成一大学派,其理论臻于精密;冯友兰则是孤将独帅,虽有弟子而未成军立派,虽有理论而未臻精密。 然而,现代新儒家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严重的理论缺陷:第一,他们怀有过多的悲情意识,因此不能客观理性地评价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不能全面公正地认识与解释中国传统学术的缺陷以及西方新学的精华。第二,他们试图纯粹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开出或转出原本没有或极其贫乏的资源(诸如民主政治、现代科学与知识论)的努力是事倍功半的,在理论上充满矛盾与困惑。第三,他们虽然有“援西入儒”的思考,但他们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根本精神的认识是不深刻的。例如牟宗三提出“本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命题,仅从外王的制度之用去理解西方民主价值观,就反映了其固守传统不求变道的思想局限。第四,他们具有强烈的道统观念和卫道意识,缺乏新时代应有的博大胸怀和融摄多元文化的气度,因而在理论上表现为相当程度的主观独断性和排他性。至于冯友兰的“新理学”,更是一个粗糙而非精密的、矛盾而非一贯的理论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人生遭遇了过多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批判运动,因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与朱元思书》(吴均),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从流飘荡()(2)急湍甚箭() (3)猛浪若奔()(4)横柯上蔽() 2、用现代汉语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3、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把下列表达的感情与文章最接近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二、比较阅读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以:②期:③劳:④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 甲段文字中直接表现作者性格和品质的语句是。乙段文字 中统领全文、点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4.甲、乙两段文字表现了作者共同的情怀和志趣,试加以概括。 三、阅读《马说》片断,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简化版) 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品德的美好,用主人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出名(或:著名)(2)惟吾德馨 ..德馨:品德高尚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 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石青糁之 D、何怒之有 5、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C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2、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试题和答案一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 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 )②辄默记辄 ( )③儿痴如此痴( ) 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三)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

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 ②欲以去热也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四)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一】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很是神采气昂。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 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 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B 4.晏子的标准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二】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 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二】[译文]:宋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