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若干政策反思

对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若干政策反思

对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若干政策反思
对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若干政策反思

对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若干政策的反思

住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经过多年改革,目前我国城镇住房实物分配的福利体制已经基本终止,货币化住房分配、市场化和社会化供给体系也已大体建立。改革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也积累了诸多矛盾,发展到今天,居民住房困难的矛盾反而更为尖锐。不断攀高的房价虽与加速推进的城镇化带来的住房需求和土地供应刚性等客观因素有关,但房改过程中的某些政策失当也难辞其咎,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相关政策的反思.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及相关政策

改革之前,我国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应该说,这种制度模式在当时较低水平的消费层次上,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

住房制度改革起始于1980年邓小平关于住房问题的讲话,当时谈到住宅问题,邓小平说:“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考虑买房合算”。此后,房改大致经历了试点售房(1979~1985年)、提租补贴(1986~1990年)和以售带租(1991~1993年)等改革阶段,以及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的确立(1994-1997年)阶段。

1994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

443号),开启了城镇住房制度正式改革之路。该文件提出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把各单位建设、分配、维修、管理住房的体制改变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的体制;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同时,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住房信贷体系。

而房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则是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该文件宣布全国城镇从1998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再往后,为了促进房地产市场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文),提出:各地要根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程、居民住房状况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完善住房供应政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

应该说,我国城镇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是顺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而为,但除此之外,还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内在动因。这主要是,在当时旧的福利分房制度条件下,由于租金低廉,无法维持正常的房屋维护,而且使政府背负着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与此同时,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配以收入分配调整政策,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而住房货币化的登台,正好可以成为拉动内需的最好办法,启动消费需求,

拉动经济增长,改善结构。

住房制度改革政策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过度地赋予了住房的经济发展功能

我国房改从实施开初就在某种程度上担负了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发200318号文)明确提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各地,“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被地方政府推至极致并演变成畸形的增长模式。地方政府热衷于批租土地,包括农地征用用于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建设。依靠房地产投资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通过土地收益、房地产税费来直接填充地方财政。一些地方政府将房地产作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过于功利性地重视房地产对“经营城市”的贡献,经营土地成为投资增长和财政收入增加的重要法宝。其主要行为包括:一是大搞形象工程、“造城运动”,盲目扩大拆迁规模,人为制造需求旺盛、拉动房价;二是炒卖地皮,一些地方政府低价征地,转手高价出让,卖地越多,财政收入越多,甚至少数地方政府暗中操盘,唆使开发商哄抬地价;三是对房价求高弃低,一些政府官员视房价高为经济发达的标志,将本地房价与其他地区盲目攀比,一些城市政府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弃而不建,而把兴趣用于批建高档住宅上,导致当地房价居高不下。

在这种政策和利益机制导向下,全国各地房地产投资持续高涨。从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来看,2000年开始急剧增长为21.5%,2003年为30.3%,2004年为29.6%,2005年中西部地区增长,高达33%以上。国际上公认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一般是在10%以下,但我国从1998年开始,这一比

重稳步上升,2004年为18.78%,2005年为20.98%,2006年1-4月份为22.93%,远远超过10%的国际警戒线。另外,国际公认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不能超过5%,但国内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004年就已经达到9.6%,一些城市甚至于高达50%以上。如果以房地产为支柱产业并将其推向极端,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尽管表面上会出现暂时的繁荣,但中长期困境和问题定会随之而来。

(二)市场化过度,超越了经济发展阶段

从国际的视野来考察住房制度,可以发现各国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往往采取不同的住房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物资、经济基础薄弱以及技术力量有限,私人没有足够的储蓄,很难独立建造和拥有自主住房,这时公房比例往往较高(我国建国以来至市场经济改革全面推开以来,公房占绝对比重也印证了这一点);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尤其是当整个社会出现较大的中产阶级,也即社会结构呈现橄榄型形态,住房市场化和私有化就具备了条件,此时,私有住房的比重往往较高,如现阶段的美国、西欧国家。当然,土地资源的丰缺状况也是影响住房私有率的重要因素,例如,日本和英国即使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在伦敦和东京,也保留了较大比例的公房。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要求实行不同的住房政策。

然而,我国在目前经济尚不充分发达,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发展阶段,却把住房改革的重点放在了产权私有化上,把住房市场化简单地等同于住房产权私有化,直接把“居者有其屋”变成了“居者有其产”,改革认识上存在较严重偏差。在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按成本价出售存量住房,还是供应经济适用房或普通商品房,在住房产权的保有形式上,

基本上都是在强调住房产权的私有化或自有化。我国2005年仅个人购买商品住房消费就达1.42万亿元,居民私有住房的比例已经达到72.8%。根据加拿大丰业银行BankofNovaScotia的统计资料,加拿大房屋私有率为67%,美国近年来拥有独立住房的家庭也刚过60%,而欧洲一些国家的住房私有率则在40%左右。相对于私有化特征显着的西方国家而言,中国却拥有最高的住房私有率。

作为房改纲领性文件的国发199823号文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和“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目标。国发200318号文则进一步提出“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政策所体现的市场化程度更浓。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收入水平和土地供应的总体情况而言,要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不仅超越了客观经济条件,似乎也是政府摆脱住房保障职责的隐含体现。

(三)货币化分配不能到位,职工住房消费能力与市场房价严重脱节

住房补贴制度与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增强职工住房消费能力,实现住房分配货币化的两项基本制度。这两项制度的相继建立,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制度改革的需要。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住房实物分配的格局,通过长期性支付能力的积累和政策性住房金融的支持,使住房消费变成一种个人选择性的自主行为。两项制度的实质是将职工工资收入中本应包含的住房消费部分,通过不同的政策渠道还原给职工个人。

在多数城市,职工住房补贴建立的依据是:房价收入比(即本地区一套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平均价格与双职工家庭年平均工资之比)在4倍以上,且财政、单

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可转化为住房补贴的地区,可以对无房和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实行住房补贴。受制于各地财力的限制,各地出台的住房补贴标准所依据的房价都大大低于当时的市场房价,有的地区甚至出现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拒领住房补贴的现象。而且从补贴标准的设计来看,现行的补贴标准是根据政策设计当时(大多数城市为2000年以前)的房地产市场价格来制定的,远落后于市场形势的变化。因此,住房补贴政策从其实施开初,在住房货币消费上,国家和单位就对职工欠了一大块账。而对于广大的企业职工来说,由于劳动力市场整体供过于求,劳动工资常常被压低,工资中住房消费的含量更是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支撑其在市场上购房、租房的需求。所以从总体上说,目前住房补贴实施很不到位,货币化补贴举步维艰,完全到位更是遥遥无期。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制度不能完全建立起来,旧的路又一下子被堵死,造成政策断档,大量弱势群体的住房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另外,住房公积金制度所发挥的住房金融支持效能甚微,没有真正发挥其住房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例如,我国的公积金存贷利差高达2.87个百分点,而新加坡的公积金存贷利差只有0.1个百分点,台湾地区的也在0.2个百分点,相差10到20倍。此外,住房公积金贷款以个人账户缴存余额的一定倍数来确定其贷款额度,这就必然导致收入高、缴存高的成员所获得的公积金贷款也就多,而低收入者所得到的贷款资助低,有的甚至无法逾越其首付门槛,从而使得公积金政策无法真正起到政策性金融的“雪中送炭”的扶助作用。从总体来看,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率十分之低,截至2004年6月,全国住房公积金归集余额4306.7亿元,累计提取额2060.9亿元,个人贷款总额2817.2亿元,贷款余额1854.2亿元,全国住房公积金沉淀资金余额达1959.2亿元,占归集余额的45.5%。

(四)没有有效区分住房政策和房地产政策,基本住房保障严重缺位

从政策属性上看,房地产政策是一种经济政策,它归根到底主要着眼于市场效率;住房政策则属于社会政策范畴,更注重社会公平和居民的基本住房诉求,它要解决的问题是用什么手段,使不同收入状况的市民居者有其屋。多数国家的经验证明,住房既要靠市场手段,也要依靠大量的公共政策手段。住房政策的根本目标是让人们各得其所,基本努力方向:一是建立“便于进入”的市场,一是帮助中低收入者获得“能够支付”的住房。

然而,我国住房改革没有把住房和房地产这两个表面相似而实质属于不同范畴的事物区别开,没有把住房和房地产、市场和保障予以有效区别。政府忽视了普通民众最基本的住房需求,住房保障职责缺位,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滞后;在土地供应、市场监管、住房金融政策等诸多方面,政府所应发挥的功能也严重缺失。而一个健康的住房政策的合理政策导向应是,对具有保障性质的住房建设和供应,政府通过公共政策手段,严格根据住房需求,科学确定住房供应。而房地产市场(例如高档商品住房、别墅等)则属于完全市场化的范畴,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由市场决定供应和需求,以达到均衡价格。

目前,我国94%的住房开发定性为“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只占6%,其性质却是微利“商品房”,而廉租房制度根本就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截至2005年底,全国累计用于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资金为47.4亿元,仅有32.9万户最低收入家庭被纳入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北京迄今为止也只总共建了14000多套廉租房,相对1400多万人口来说,不足1%。全国有13个省(区)没有将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纳入省级人民政府对市(区)、县人民政府工作的目标责任制管理,70个地级以上城市(占总数的近1/4比重)根本就没有建立廉租住房制度。

(五)住房分配体制转换造成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极大失衡

住房改革初期的重点在出售公有住房。就多数地方而言,当时实施的改革主要特点有:一是停止单位自建住房,并相继出台了住房货币化分配的具体方案,改分房子为发补贴;二是以大大低于市场的房改价格出售公有住房,基本不考虑级差地租因素。

从实际执行来看,这种按房改价出售的存量住房基本上都是以事实占有为基础,事实上固化了不合理的既得利益差距。很多单位职工购买住房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补贴和折价。特别是在房改初期,住房价格机制没有到位,很多住房都是以大大低于当时市场价格的水平转到私人手里。采用行政性的福利分配办法,以实际占用为基础的出售,实际上是以产权的形式将既得利益予以固化,是国家对社会一部分群体的“送礼”行为,造成极大的社会不公平。特别是在单位制明显的时代,使得不同单位职工住房差距相差悬殊。其次,以统一的房改价格购买不同状况、不同区位的住房也导致福利得失严重失衡。

在公共部门领域,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住房分配单位制的特征明显,单位之间苦乐不均情况相当严重。同样为国家公职人员,住房资源丰裕的单位职工与房源短缺单位的职工住房待遇差距相当大,有的获得了一套以上的房改房,有的则成为了无房老职工,造成了分配上的极大不公平。

另外,原有实物住房分配“只售不租”的政策需要反思。“只售不租”政策,这是对既得利益的承认和巩固,而对未得利益群体考虑不够,拉大了不同群体的利益分化。目前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公房已经出售完毕,总体上出售率达到95%以上,而新参加工作的职工和无房老职工,其住房问题则无从解决,成为体制改革下的利益“牺牲者”。

(六)土地出让制度存在较严重的缺陷

在现行体制下,由土地产生的资产性收益和大部分税费都基本归地方所有,造成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收益。例如,2005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价款高达5505亿元,占同期地方本级财政收入15092亿元的1/3还强,土地收益在一些地区已成为典型的“第二财政”。一些地方政府在利益驱动下,或明或暗地支持甚至助推房价上涨,这是造成房地产市场秩序不规范的重要因素。

目前的土地出让制度把70年土地使用权一次性转让给开发商,开发商再把这笔费用转嫁到购房者身上,无疑抬高了住房消费的门槛。而地方政府垄断了土地一级市场,通过所谓的“招、拍、挂”等方式哄抬地价,获取巨大收益,且美其名曰“经营城市”。地方政府一次性收取70年的土地使用权转让费,实质上是本届政府透支了往后十几届政府的收入,寅吃卯粮。在目前这种土地出让制度下,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共同推高房价和地价。地方政府在房价轮番上涨中,通过土地净收益和各种名目的税费获益很大,但却没有将这部分收益还原于社会,特别是对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上。

(七)房改推进过程中形成了极不合理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体制

改革以前,我国的房地产开发建设主要通过计划、财政、土管、建设银行等部门按基本建设计划来组织实施,同时也包括20世纪80年代“放权让利”之后各单位、企业自行安排的住宅基建并向职工分配住房。总体上说,在当时,公共部门统管了整个房地产融资、开发建设和分配的全过程。房改实施后,在取消福利住房分配制度、住房供应主要依靠市场来提供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基本上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体制。房地产开发商

以运用土地和资金进行房屋建设、商品房屋倒卖为主,是一种基本不创造任何社会价值的企业模式,实质是房地产中间商、皮包商(曹建海,2006)。到2004年底,我国房地产开发和经营法人企业已达5.9万家,已经形成一个异常庞大、整体性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利益集团(在中国房地产服务业里面,开发商所占利润和销售额占到90%),而且在政府政策决策中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话语权,左右甚至“要挟”政府决策行为。

现今中国的房地产开发经营模式并非上世纪80年代初创时设想的“建筑+金融”模式,既不实施建筑安装活动,也不提供金融服务,惟一进行的只是房屋建设的组织和销售。在开发资金来源方面,如果没有银行的信贷、建筑企业的垫款、消费者的预购房款,开发公司将无从运作。所以,中国当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它们通过垄断房屋开发的组织管理功能,攫取超额利润,而这些功能本应由政府或者由政府设立的事业单位来承担。

另外,多年以来,我国对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供应实行土地批租制度,土地的级差地租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政策等的客观原因而形成的,并不反映任何个人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贡献。而批地私人开发却将这些级差地租集中起来转移到极少数开发商手中,导致了极大的社会不公平和制度性的官商腐败。

(八)经济适用房制度定位模糊,管理监督失控

经济适用住房是政府用转移支付的方式免交土地出让金,限制开发成本与价格的砖头补贴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特殊政策。经济适用房中包含了大量的政府补贴,面向中低收入群体出售,带有明显的收入转移因素。从理论上看,有助于弥补因低收入群体支付

能力有限所造成的购房困难。但是,这个政策存在很多先天的缺陷,不仅仅体现在政策本身,更主要地还是体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首先,经济适用房政策的目标并不明确。政策中所规定的受益群体是中低收入群体,但是这个界定没有跟政府补贴的能力挂钩。住房是带有不可分割性的,经济适用房把大量的政府补贴凝固在每一套住宅上。考虑到补贴的金额,基本上没有哪个政府有能力以这个补贴方式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更不要说包括中等收入群体。模糊的受益面必然导致供不应求甚至诱发黑市运作。

其次,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过程失当、失控的情况严重。由于政策执行面的模糊,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实际受益人并不能与政策初衷相吻合。在一些城市,经济适用房的受益群体收入上限规定过高,例如,北京有资格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家庭年收入可达6万元,明显超出社会中低收入水平,经济适用房供不应求,反而成为商业炒作的对象。在实践中,政府很难有效地核实购房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实际的结果往往是,政府针对经济适用房的补贴被中高收入群体截获。一些家庭在获得经济适用房后,将其出租或上市交易(REICO工作室的调查报告《经济适用房政策评价》显示,2005年北京经济适用房的自用率仅为51.34%,出租率高达40%以上),将从政府通过住房所转移的利益迅速变现。显然这是再一次违背了利用经济适用房解决无能力购房者的住房困难的初衷。

再次,以地生财的观念和以GDP增长率论政绩的干部考核体系也使得地方政府对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严重缺乏积极性。特别是在不少地区,地方政府甚至以冲击当地房地产市场价格为由,明令禁止职工集资建房、合作建房,也阻止向经济适用房建设划拨土地。据统计,2004年,全国经济适用住房投资就开始出现负增长,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

6.1%下降到4.6%。2005年一季度,全国经济适用住房完成投资60亿元,同比下降13.8%,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2.6%。1998年到2003年,我国经济适用住房累计竣工面积4.77亿平方米,只累计解决600多万户家庭的住房问题(由于大部分城市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对建设标准、购买对象等的把关不严等问题,且还不能肯定地说这600万户家庭均为中低收入家庭)。所有这些因素,使得经济适用住房客观上并没有发展成为供应主渠道。

浅谈国家税收制度的改革

浅谈国家税收制度的改革 浅谈国家税收制度的改革 我国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国税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必须以和谐民生为目标。改革开放30年来,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我国税收制度日臻完善。改革开放初期的税制改革是以适应对外开放需要,建立涉外税收制度为突破口的。后来,又先后分两步实施国营企业“利改税”改革,把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以税收的形式固定下来。1994年,国家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成效最显著、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税制改革。这次改革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积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制体系。 一、不断创新思想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杠杆之一。税收工作不能就税收论税收,必须把税收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考虑,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过去,我们的税收观念比较单一,偏重于强调完成税收收入任务,发挥税收调控经济、促进科学发展方面滞后于现实要求。加快发展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各级的思想解放不深入,观念认识跟不上;面前的机遇认不准,抓不住;面临的形势看不清,吃不透。这就可能丧失一个又一个的发展机遇。所以,观念更新的任务十分紧迫,既要做好“破”的工作,又要积极开展“立”的探索。要破除求稳怕乱的思想,树立紧跟形势发展的时代紧迫感,找机遇,抓机遇,抢机遇,把各种机遇转化为国税

建设的动力;要破除自我满足、自我感觉良好本文由毕业论文网收集整理的思想观念,树立差距意识和忧患意识,找差距,查不足,确定新的起点,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奋发有为的精神;要破除只囿于自我发展、自我评价的思想,树立全面发展和全面竞争的意识,不断地审视周围的发展环境和竞争动态,保持“爬坡”状态,形成自我加压的态势,只有奋进才不致于后退。 二、强化基础管理 健全税收岗责体系。优化简化流程,建立普遍适用的业务操作规程,促进各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制衡,有效解决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等问题;规范流程节点设置。做到受理、调查、核批在股室间严格分开;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跟踪监测,及时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异常举动,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一旦发现疑点,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把可能存在的执法风险消除在萌芽之中;改进所得税管理方法。要加强分类管理,对重点税源企业管理着重抓好规范收入确认、税前扣除两大环节;对一般税源企业突出行业评估,要完善所得税的汇算清缴,加强所得税的后续管理,全面提升所得税管理水平;强化涉外税收和出口退税管理。要认真分析涉外税收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把握国际税源流动规律,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涉外企业申报、纳税评估、税务审计、日常控管、与反避税融为一体的跨国税源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反避税工作的新领域。同时,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完善征退联动机制,简化优化退税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支持出口企业发展的同时防范管理风险。

中国共公务员制度-考试重点-重点知识整合

1.公务员和公务员制度的概念:公务员是指代表国 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国家行政权力、 履行国家公务的公职人员。公务员制度是对行使 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等依法进行 科学管理的一系列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的总称, 它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行政管理科学化、专业 化、法制化、高效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保障。 2.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1.公务员制度研究有助于 探索现代国家人事管理的基本规律和普遍趋势。2. 公务员制度研究有助于提高公务员的基本素质和 管理水平。3.公务员制度研究有助于借鉴国外公务员制度的先进理论和实践。 3.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1.实行“两官分 途”2.坚持“政治中立”3.强调“功绩主义”4.实施统一管理 4.中国公务员制度特点:1.从公务员队伍的领导来看 ,体现了党管干部的原则2.从公务员范围的界定来看,它不仅包括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而且也包 括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 机关、检察机关和民主党派机关以及纷纷社团机 关的工作人员。3.从对公务员队伍的宏观管理来看,体现为分类管理和统一领导的有机结合。4.从公务员的选拔任用来看,体现为公开、平等、竞争 、择优的机制。5.从对公务员的管理监督来看,体现为实行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 5.公务员的条件:指担任公务员应当具备的资格, 包括:基本条件和拟任条件,基本条件是指进入公 务员队伍的最低要求,并不意味着符合这些条件 的公民都可以进入公务员队伍。中国公务员的基 本条件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年满18周岁3. 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具有良好的品行5.具有 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6.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7.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6.公务员义务权利:义务:指国家法律规定对公务 员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中法定权力和行为方式的约束。权利:指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在履行职责、行使职权、执行公务过程中可以作出一定行为,以及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或抑制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7.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基本特点:法制性、平等性 、强制性、不可放弃性 8.公务员义务与权利之间的关系:没有无权利的义 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一方面,二者具有同 一性,即公务员义务与权利同时产生,同时存在 。另一方面,二者具有均衡性,即公务员享有权 利的大小、多少与其职责大小、履行义务的多少 相一致 9.中国公务员的基本义务: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2. 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 作效率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4. 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5.忠于职守,勤勉尽 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6.保守 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7.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9.法律规 定的其他义务 10.中国公务员的基本权利:1.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 的工作条件2.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 免职、降职、辞退或处分3.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 利、保险待遇4.参加培训5.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提 出批评和建议6.提出申诉和控告7.申请辞职8.法律 规定的其他权利 11.公务员职位:是由上级组织分配给每位公务员的 职务和责任。即岗位。 12.中国实行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原则:兼顾职品、范围 适宜、因事设职、法制管理、动态调整。内容:中 国的公务员分类制度是以职位分类为主,职位分类 与品位分类相结合的分类制度。1.纵向的职务序列 (1)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的设置(2)公务员的 等级序列2.横向的职位分类:横向的职位类别划分 服务于纵向的职务序列划分。(1)设置职位(2) 制定职位说明书 13.公务员管理体制与公务员管理机构:公务员管理 体制是指公务员管理权力的配置和划分,公务员 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由此而构成的公务员管理系 统。公务员管理体制是公务员管理系统内部各要 素、各部门以及各层级之间关系的制度化体现。 公务员管理机构是指根据公务员管理事务需要而 专门设置的组织,代表国家或政府对公务员进行 管理,以保证和帮助政府实现行政目标。 14.部外制、部内制和折中制:部外制:部外制公务员 管理体制是指建立在政府行政系统之外的独立、超 然的机构,独立行使对公务员的考试权、任用权,同时全权管理培训、考核、晋升、奖惩、工资、福 利、退休、抚恤等环节。1.优点:保持稳定性、保持 独立性、利于集中资源2.缺点:掌握的信息不充分、易于与行政系统产生冲突、损害行政权力的完整 性。部内制:部内制公务员管理体制是指公务员的 管理机构设置在政府及政府部门内部。在这种管理 体制下,人事与行政没有分离,行政部门及行政首 长有直接的人事决定权。1.优点:用人与治事相统 一、利于行政一体化2. 缺点:行政首长权力过大、 政出多门。折中制:在结构上,折中制是一种中央 统一与部门分散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制。在内容 上,考试任用权独立于其他管理环节之外,自成体 系,其余人事管理权由政府各部门自行管理。折中 制公务员管理体制主要是在英国实行,因此,又称

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反思

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反思 问:大多数人存在于这个社会,靠的是什么? 我一直认为人首先是一种动物,我一直认为找规律就是找共有的性质,所以从动物身上去找人类身上最原始的存在意义是个不错的办法。那么,动物存在于动物的社会,靠的是什么?答:靠的是它们所擅长的,当它们失去了其擅长的,就会被淘汰。这是它们的共性。 所以,大多数人立足于社会,靠的是自己的擅长或是优势;但人的社会与动物的社会不同,人的社会不只是立足那么简单。一个人想要在社会立足,靠的是他所擅长的,但要想有更大的发展,还是要看他的劣势有多大。优势与劣势的对比,决定一个人到底可以走多远。 问:大学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传道授业! 人的擅长和思想从何而来?是学来的。在哪学的?以我的经验,不是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真正给大多数人以生存技能和人生态度(专业知识,眼界眼光见识等都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存下去)的场所,一个是大学,一个是社会。这就是大学存在的本质目的,大学教育和学习不能偏了这个。 那么:什么样的大学才是好大学? 能让学生学得属于自己的本领,形成自己思想的大学就

是好大学。具体方式方法呢?答:提供随时随地、自由地进行交流、碰撞、争辩的环境,因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看过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相互学习都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因为动物们在竞争中掌握生存技能,这同样适用于人。其实人的很多问题很简单,只是因为人们忘记了自己的原始的、简单的一面,才显得复杂。 现在有一个矛盾,上课交流与课程进度在时间上的矛盾,换句话说,就是上课过多的交流会影响课程进度。其实,若上课的模式定格在以交流为主而非以老师讲课为主,那完全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指定内容。 交流、思维的碰撞。随时随地地争辩,有这样的氛围的大学才叫好大学。 问:高考制度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高考其实是一次社会大分工,它筛选的不是人才,而是苗子。现在,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加初中高中六年共十五年,选苗子选了十五年,这是在嫌人生太长。再者一个人形成性格和三观的十七八岁都是多是在上高中,高中的生活单调、乏味,所以有了许多性格缺陷和三观不全的人,我就深受其害。 再者,再过几十年,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缺失,社会压力巨大,一个人读完博士,少说也是二十七八,那时人力资源浪费现象将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公务员制度论文公务员制度改革论文

公务员制度论文公务员制度改革论文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摘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已经建立了其基本的框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某些问题上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要努力突破陈旧观念,在总结经验及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我国制度。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改革;完善 在我国,公务员的发展进程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建设路程起步较晚。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变化的过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方式也在时间和宝贵的知识经验下不断的探索积累。尽管,在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发实施及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的出台,使我国的各项改革目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公务员制度也更趋完善,已基本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为社会和谐社会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制度变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还要一段距离。因而,转变观念、优化体制,完善操作就成为了改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现状的当务之急。 1.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中的障碍 1.1观念意识方面的障碍 "官本位"意识思想影响严重,有着二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在传统文化意识的观念上不可避免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从而构成了我

国文化生态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而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多以其官职的大小来衡量一个人的事业上的成功程度;随着官职高低的不同,享受着来自社会各个方面不同的生活、政治上的待遇,也因此让官员仍处于社会上的轴心地位。再加上公务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与行政级别的密切联系,使人们对于"逐官"意识更加的强烈,从而造成"千军万马奔官来"的不良局面。也由此引发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损害了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其次,公务员本身的意志太过于薄弱,把当官与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名利双收这种官利一体化话的思想观念强植入自身的思想意识中,并"继续统治着一些人的思想,规范着他们的行为,吸引着他们的追求"。[1] 1.2公务员法制法规不完善 1.2.1公务员竞争激励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公务员工资制度上存在着问题。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王学力指出我国公务员工资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现行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已经失去了激励作用,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所占工资分配的比重逐步降低,地方性补贴比重越来越大,标准工资的职能已被弱化;在制度上,各职务之间工资差距较小,工资分配没有拉开档次,没有完全打破计划经济条件下"平均主义"束缚,工资分配内在的激励和杠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 1.2.2岗位更新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务员制度(92分)

我国公务员制度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制订《公务员法》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1988年国家成立了人事部,专门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运作()。(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随着选官制度的发展,最后一直沿用下来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是科举制()。(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1987年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国家政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被写进了党的十二大报告当中()。(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新中国建立以后,干部人事工作在政府的行政管理当中占有了核心的地位,它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公务员法》总归有18章,88条()。(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领导职务是指在各级领导机关当中具有组织、管理、决策、指挥职能的职务()。(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在职位分类管理上对国家公务员进行了分级,这是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个很大的特色()。(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科举制主要就是中法奴隶制社会的选官制度()。(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北洋政府实行以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相结合的文官分类办法,废除了官与利之间的等级差别,废除了古代九品官的等制,实行三级文官等级制度()。(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4月27日,中国首部《公务员法》在最高立法机关获得了高票通过。(单选题)(分值:3) A.2003年 B.2004年 C.2005年 D.2006年 第12题、北洋政府从()建立的时候就开始制订了各种文官管理的法规。(单选题)(分值:3) A.1911年 B.1912年 C.1913年 D.1914年 第13题、()6月,国民党第二次北伐完成以后,新班通电归顺和东三省,政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单选题)(分值:3) A.1925年 B.1926年 C.1927年 D.1928年 第14题、从()开始,我们国家对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着手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单选题)(分

反思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

反思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 让人心酸的惨剧不断发生,不知能否警示那些忙着圈地盖楼大把花钱却在奖助学上面哭穷的高校? 近年来,硕士生和博士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不断出现。近日,复旦大学44岁的博士生李开学不堪压力猝死在书桌前,留下破碎的家庭和尚未完成的论文撒手人寰,而他生前的每月生活费只有不到300元,需要兼职讲课挣钱。 很多人认为这些投身研究却草草结束生命的学生存在身心上的各种问题,并觉得他们在困难面前的承受能力太差,却忽视了研究生(Q吧) 教育制度上的缺陷。一个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自由。 以笔者就读博士的澳大利亚为例,永久居民和公民读博士免费,最长可以用八年的时间完成,并且可以延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时间压力。当中只有一部分学生从本科开始不间断地读到博士,而很多人都是工作了多年之后才重回大学校园,心智更为成熟稳重,更清楚理解博士学位对自己的意义何在。 读博士本身是一个机会成本非常高的行为,很多时候意味要放弃优厚薪金或者现有的职业机会。为此,对于优秀的学生,澳大利亚政府和大学有各种奖学金予以支持,最低标准是能够免除一个两人家庭在读博期间的经济忧虑,而且一切研究上面的支出,学校都会全盘负责。在选题方面,学生可以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论文题目,完全不需要跟随导师的课题或研究项目。 我的博士同学中有不少都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还有一位刚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的六十多岁的老者。对于他们来说,读博士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生选择。尽管历尽艰难才能拿到博士学位,但也只是求知之路里面的一段旅程而已。 但是在中国,读博士往往被解读为通往更高社会地位的通行证,或者是在当今劳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的门票,从而被赋予了超出学术范畴的意义,同时意味着必须忍受非一般的压力。事实上,很多博士生的生活,基本上可以和废寝忘食,寒窗苦读,孤苦伶仃等同起来。李开学每月几百元的生活费是如何得捉襟见肘,这甚至连上海市的低保线都达不到。可以想象,李开学因为这个延期的博士学位受着怎么样的折磨!

浅析公务员制度

浅析公务员制度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浅析中国公务员制度 摘要:改革开放32年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所有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举措中,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签署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务员制度的诞生。公务员制度的横空出世和不断改革、发展无疑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射虎的发展,现在又越来越对的人参与到公务员考试中,这也就说明公务员制度已经深入民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关键词:公务员,意义,考核,发展,特征 一.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意义: 在我国,公务员制度是指国家对公务员的管理制度,包括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对公务员的“进口”管理,使用管理与“出口”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与公务员制度产生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本质特征都是实行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的管理原则。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推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产物。1870年6月,英国政府以法令形式正式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标志着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产生。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个推行公务员制度的国家。我国公务员制度是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体制自我发展与完善的产物。 我国公务员制度从酝酿到现阶段,20多年来历经准备、决策、试点、推行与发展、依法管理五个阶段。1993年10月1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推行。我国的《公务员法》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公务员管理步入依法管理阶段。 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总的指导思想,这贯穿在公务员法的总则、权利与义务及各个管理环节中,是公务员制度的灵魂。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原则。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党的

中国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剖析

中国财政税收制度改革剖析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全面实施财政税收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平稳增长。 财政税收体制对具体工作实施有着重要影响,只有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完善财政税收的各项政策,才能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从财政税收的作用来看,财政税收的实施可以优化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收入分配平衡协调、社会公平正义,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我国在财政税收体制的引导下可以更好的实施宏观调控政策。 因此财政税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财政税收的政策体制关系到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完善,只有拥有完善的财政税收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顺利推向前进,我国未来才会拥有更加繁荣的景象。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可以更好的维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一、财政支出、预算体制、税制转型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促进了一系列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其中主要体现是国库支付方式发生改变,采取了集中模式,集中支付方式对国库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思路和途径。 政府米购一直是各级部门关心的大事,通过财政体制改革,政府米购的相关政策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米购过程更加透明,米购模式更加先进

[1] 因此对财政体制改革对深化政策采购制度改革起到积极重要作用。 财政绩效管理一直是政府财政改革的焦点问题,通过财政改革促进政府财政绩效考核的完善,对政府财政绩效考核的力度更大,实施方案更加明确,因此财政制度的优化发展对我国政府各项事业都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必须积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达到优化政府各项事业的最终目的。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得到很好的优化,其改变传统的采购模式采取集中采购的管理模式,为政府采购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政府绩效考核的力度加大,为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合理的体制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很难实现事业上的突破,根本原因是体制出了问题,没有良好体制的支撑,各项事业很难得到发展。 因此为促进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目标迈进,必须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只有体制不断完善,才能更好的带动其他事业向前发展。 伴随着我国财政支出体制的完善,支出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调整,我国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中主要表现在公共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加大,科技教育人文方面得到空前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服务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大。 一系列的财政投入改变了我国以往的社会面貌,加快了我国全面

国家公务员制度复习资料

国家公务员制度复习大纲 试卷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二、多项选择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三、名词解释(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四、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五、案例分析题(13分) 复习重点 1.公务员的概念:a.公务员: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国家行政权力、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b.公务员: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与外国公务员制度相比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重点) a.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b.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 c.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d.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e.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 3.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 a.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b.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 c.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注重工作实绩的原则 d.分类管理的原则 e.法治的原则 4.国外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考任制和功绩制P18 5.美国《彭德尔顿法》的基本要点(选择题) a.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公职人员,并且从低级公务员开始。 b.相对的职业保障 c.文职人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 6.国外公务员管理机构类型(选择题) a.部外制的管理机构(以美、日为代表):在政府行政组织之外,设置独立的人事机构,统掌人事大权; b.部内制的管理机构(以法、德为代表):在政府行政系统内设置人事机构,各行政部门负责处理本部门和各项人事行政事宜,又称非独立制; c.折衷制的管理机构(以英国为代表)。 7.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基本特点

与职务相关联性、一致性、平等性、公务员权利的广泛性、公务员权利的真实、相对性8.职位分类、品位分类的定义 品味分类:是品(官阶,等级)和位(职位)作为分类评价的基本要素,只要具备一定官阶就可以担任与此级别相应的不同业务性质的职位,并享受相应级别的待遇 职位分类:是以职位为对象,以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及所需资格条件为评价因素,把职位划分不同的类别和等级,作为人事管理基础的一种人事分类方法。 9.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的异同(重点) (1)职位分类是以“事”为中心,品位分类以“人”为中心; (2)职位分类中,职位变动,等级也就变动,等级随职位而定,而不是随人走;品位分类中,等级与职位是分开的,当职位变动时,品位却可以不变; (3)职位分类中,工资差别与职位工作的难度、责任大小和资格深浅成正比;品位分类中则以品位等级定工资,存在同工不同酬、同酬不同工; (4)职位分类制重视专家作用;品位分类制比较注重资历; (5)职位分类中,公务员划分较多,程序比较复杂,技术性要求高;品位分类中,分类较少,较为简单,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性; (6)职位分类中,任何职位都有规范性的职位说明,管理方面缺乏灵活性;品位分类中,公务员的管理具有伸缩性,但带有经验色彩和主观性。 10.察举制度定义(百度)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11.公务员考试录用的程序 (1)发布招考公告 (2)对报考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3)对资格审查合格者进行考试 (4)对考试合格者进行录用考核 (5)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办理录用手续 (6)试用 (7)考录监督 12.公务员考核的内容、方法、等次(重点) (1)内容 德:公务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

2020年司法体制改革七大政策导向一览

2020年司法体制改革七大政策导向一览司法体制改革七大政策导向公布,中央决定 在广东等六省市试点司法改革 据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制定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对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确定了政策导向.最近中央司改办负责人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就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回答了记者提问. 沪粤等六省市先行试点 根据中央关于重大改革事项先行试点的要求,考虑到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商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决定在东、中、西部选择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个省市先行试点,为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积累经验. 改革试点的目标和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遵循司法规律和从中国国情出发相结合,按照可复制、可推广的要求,推动制度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改革试点的总体考虑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既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加强总体谋划;也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在机制改革上进行积极探索,为全国逐步推开

试点积累经验、创造条件.《改革框架意见》和《上海改革方案》体现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要求. 提出改革七大政策导向 《改革框架意见》主要针对下列问题提出了政策导向: 一是对法官、检察官实行有别于普通公务员的管理制度. 二是建立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把高素质人才充实到办案一线. 三是完善法官、检察官选任条件和程序,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尊重司法规律,确保队伍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 四是完善办案责任制,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五是健全与法官、检察官司法责任相适应的职业保障制度. 六是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 七是完善人民警察警官、警员、警务技术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突出法官检察官主体地位 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实现司法公正,关键是要建立符合司法规律的办案责任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近年来,司法机关为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等问题.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探索建立突出法官、检察官主体地位的办案责任制. 《改革框架意见》和《上海改革方案》将司法责任制作为改革试点的重点内容之一,以完善主审法官责任制、合议庭办案责任制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为抓手,突出法官、检察官办案的主体地位,明确法官、检察官办案的权力和责任,对所办案件终身负责,严格错案责任追究,形成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管理有序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对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的看法的总结

课题项目:您对中国大学教育制度的看法 课题成员:22——28号 ( 课题分组:教师组学生组社团组网络论坛组家长组 课题统计结果: 一、教师组: 1、大学教育制度有缺陷,持批评态度。如⑴课堂教授知识与社会脱节,很多专业设置不科学⑵扩招现象导致大学生数量剧增,教育质量下降⑶个别学生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挤破脑袋入党 2、持中立态度,认为是国家现状造成的,主张从老师和学生方面改进。如在教学方式上根据老师的特点和专业知识,同学应积极上进,主动规划未来,在就业问题上不要眼高手低。 3、认为存在问题,但批判无用,因为大环境改变较难,应从自我找原因,学生应充分准备,积极主动,老师在方向上给予指导 二、学生组: 1、理论知识太过老化,过时,尤其是经济类专业方面;忙于扩建扩招,忽视了教学水平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系曹德乐09级) 2、师资力量弱、专业信息传递慢、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教育模式单一化、教学方式老套、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系黎明09级) 3、知识脱离实际、社会实践能力差、师资力量弱、结合实际培养人才(人力资源管理系李琳09级) 4、太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老师改卷应公平、课程设计应多联系实际、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王雪09级) 5、应试教育缺乏实践性、理论脱离现实、知识更新慢、讲课课件落伍、教师专业程度不够、一师多职现象(人力资源管理系许明超09级) 6、大学教育融合了中西教育思想,现阶段是适应社会的;教育体制的僵化和改革的不彻底导致教育的畸形发展(行政管理赵晓霞09级) 7、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脱轨;教师专业能力下降;扩招导致教学质量

和学校实力下降(汉语言文学李颖09级) 8、教师素质有待提高、学校去行政化、加大学术腐败整治力度、注重因材施教、不能盲目扩招(人力资源管理系张道方09级) 9、扩招导致专业多余、大学生付出与收益不成正比、大学去行政化、“官僚制度浓”、高考状元纷纷不在大陆上学(人力资源管理系09级) 10、理论与实际脱节、大学存在对贫困生的不公平现象、学费过高(人力资源管理系上官单强09级) 11、过于注重理论、不重视个人的发展、学生虚度光阴、大学教育过于追求全面化(人力资源管理系李义名09级) 12、专业与就业针对性不强(信息与计算科学吴圆圆10级) 13、对学生管理太放松(信息与计算科学王亚丽10级) 14、大学课堂讲授内容太多,缺少交流、给了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课余生活也精彩(信息与计算科学张晴10级) 15、对学生管理太松,容易让人迷茫;能彰显大学风采;感觉上不上大学一样,枯燥无味、关系难处理(信息与计算科学赵晓威10级) 16、相对自由,利于培养自立精神;管理过于宽松、教育质量低(机械自动化乔浩10级) 17、重理轻文;盲目跟风开设专业,师资力量弱;重理论,轻实践;扩招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国际贸易与经济谢瑞聪10级) 18、各校之间师资力量不公平;图书馆资源很少利用;自习教室难找;老师教学方法传统老套(英语教育井莹10级) 19、知识内容太老,课件更新慢;老师与同学交流少;个别校级公修课无聊;老师讲授方式照本宣科,方式单一(英语教育毛质航10级) 20、老师不会主动关心爱护同学、有些课程无趣;教师水平不高(英语教育宋亚楠10级) 21、教育应该多元化、实践性应强、中国大学开放性不够、文化氛围不浓(翻译专业李新亚10级) 22、教育应民主化,除专业课外应是自己感兴趣的课;学生不必每节课都到(翻译专业姜宁10级)

试论述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创新的方向

试论述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创新的方向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和必然结果。由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时间短,再加上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时期,公务员制度建设依然存在诸多的不足,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而现阶段,我国的干部管理制度由于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显得相对滞后,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系统的“多入口”问题、职位分类问题及考 核问题等,实践层面的考试录用问题、管理体制问题、政治社会等消极因素的制约问题等为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很有必要对我国公务员制度进行完善,使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体现出科学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知人善用的能力,从而构建起既立足于现实,又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型公务员制度。 第一、要完善公务员的职位分类制度 公务员制度改革重的点就是分类管理制度的完善,我国的公务员职务级别交叉幅度太小,应该增加公务员的级别,使低层职务与级别的交叉对应幅度扩大。通过对基层公务员级别晋升等方面的倾斜制度,提高主任科员以下公务员的待遇,对其进行定期晋升,以激励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热情。通过有效理顺公务员职务与级别对应关系,有利于公务员的职业发展。通过改革非领导职务使得我国公务员分类更加系统多样、科学完善,创新职务设置尤其是建立多样化职务设置。同时,我们更应当在把握我国公务员分类制度有别于西方公务员分类

制度的前提之下,借鉴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分类制度! 第二、加大公务员选拔公开竞争性 公开是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平等公正地选拔任用干部的前提;竞争则是增强干部队伍活力、选贤任能的重要保证。通过加大公开力度进一步增强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做到干部政策让群众了解,程序方法让群众熟悉,资格条件让群众清楚,从而增强群众民主参与的热情和能力,促进选人用人的准确性和公信度的提高。 第三、合理有效的政策引导 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是由结构性的原因造成的,应从政策导向和配套措施上鼓励各种层次的大学生和军转干部先到基层工作,不断加大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录用公务员的比重,进一步优化公务员的来源结构和经历结构,建立健全从村(居)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工人、农民等基层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制度。在基层遴选制度建设上,要注重工作业绩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估。 第四、选拔分类聘任 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是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势,公务员法,把公务员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这样的划分未免简单化。还应该做更详细的划分,比如纵向上区分中央机关公务员和地方部门公务员,高级、中级、初级公务员;横向上区分不同领域的专业

中国司法制度行考答案

中国司法制度行考一_0003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60 判断题名词解释论述题 一、判断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审判权独立行使原则是指法官独立。 A. 错误 B. 正确 2. 公安部是我国监狱的主管机关,由其内部具体管理全国的监狱工作 A. 错误 B. 正确 3. 公证是指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申请,按照法定程序所进行一种诉讼活动。 A. 错误 B. 正确 4. 我国民事执行制度的原则主要有:执行有限原则和执行经济原则。 A. 错误 B. 正确 5. 具体而言我国法院内部组织结构由横向的和纵向的两部分构成 A. 错误 B. 正确 6. 法律控诉机关是人民检察院的性质。 A. 错误 B. 正确 7. 我国的法院组织体系属于单轨制法院体系和一元化法院体系。 A. 错误 B. 正确 8. 我国法官仅包括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 A. 错误 B. 正确

9. 法官从人民法院离任两年内不得以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 A. 错误 B. 正确 10. 法院的直接功能包括:控制功能,权利制约功能,公共政策制定功能。 A. 错误 B. 正确一、判断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中国仲裁协会是仲裁机构自身开展行业管理的自律性组织 A. 错误 B. 正确 2. 审判权独立行使原则是指法官独立。 A. 错误 B. 正确 3. 我国仲裁既具有民间性,又具有司法性 A. 错误 B. 正确 4. 法律控诉机关是人民检察院的性质。 A. 错误 B. 正确 5. 法官不得兼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不得兼任行政机关 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务 A. 错误 B. 正确

国家公务员制度

1. (单项选择)我国公务员的申诉时限,是在接到处理决定之日起(本题2分) A. 十五日 B. 三十日 C. 五十日 D. 六十日 答案: B 解析: 无 2. (单项选择)公务员在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之间的交流属于(本题2分) A. 行政机关内部交流 B. 行政机关与其他机关的交流 C. 其他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交流 D. 行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 答案: B 解析: 无 3. (单项选择)下列哪项不是监督的功能(本题2分) A. 优化 B. 督促 C. 制约 D. 保障 答案: A 解析: 无 4. (单项选择)“配偶的父母”属于我国公务员回避范围的哪种关系(本题2分) A. 夫妻关系 B. 直系血亲关系 C. 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D. 近姻亲关系 答案: D 解析: 无 5. (单项选择)我国公务员晋升的资格条件不包括(本题2分) A. 品德 B. 学历 C. 资历 D. 身体状况 答案: A 解析: 无 6. (单项选择)下列哪项不是公务员管理机构的作用(本题2分)

A. 决策 B. 执行 C. 监督 D. 反馈 答案: D 解析: 无 7. (单项选择)下列哪项不是公务员培训效果、质量不佳的表现(本题2分) A. 培训动机不明 B. 学生基础差 C. 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D. 教材、师资水平不高 答案: B 解析: 无 8. (单项选择)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公务员工资构成(本题2分) A. 职务工资 B. 级别工资 C. 奖励工资 D. 基础工资 答案: C 解析: 无 9. (单项选择)“及时适度原则”适用于(本题2分) A. 公务员的录用 B. 公务员的考核 C. 公务员的奖励 D. 公务员的福利 答案: C 解析: 无 10. (单项选择)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本题2分) A. 功绩制原则 B. 公开原则 C. 平等原则 D. 竞争原则 答案: A 解析: 无 11. (单项选择)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公务员辞职的程序(本题2分) A. 提出书面申请

中国司法制度改革之构想

中国司法制度改革之构想 中国司法制度改革之构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司法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下面,笔者仅就日常思考较多的几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个人看法。 一、减少或消除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扰 在我国,按规定是由权利机关(立法机关)领导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人民法院、检察院向人大负责,独立于人民政府之外,即政府不得干涉司法机关的运作,“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但是,由于司法机关的财权、物权都掌握在行政机关手中,甚至人事权利都受到行政机关的干涉,由此产生了对行政机关的依附或依赖,导致在现实的法律实践当中,行政权干扰司法权的现象屡见不鲜,“权大于法”成为司法地方化的潜规则,少数领导凭借权力,干预司法,要求办案人员服从“领导命令”,致使司法人员无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司法权力,冤假错案丛生,司法公信力大打折扣,备受包括法律界在内的社会公众的诟病。 行政干预司法的案例亦不少见,如少数地方在法律之外滥用警力,违反法定程序,导致群众怨声载道,矛盾激化。河北一家化工企业向地下偷排毒水,影响群众饮水安全,检察院对企业法人以“污染环境罪”予以立案。但检察院、法院在办案过程中,遭遇到

地方政府发函施压,称企业主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臣,要求不追究企业主的刑事责任。这一行为在当地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令司法机关进退两难。 二、畅通诉讼渠道,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诉讼难”问题 百姓打官司不仅是个人之事,而是事关建立法制权威,维护社会公正。人们都爱去打官司,正好说明法制社会的来临,为此,人们才乐于用法律这一社会游戏规则来解决纠纷。 解决诉讼难问题,一是要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在严把立案关的同时,健全立案机制,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提高立案技术水平,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好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同时要热情服务群众,积极正确导诉,做好立案解释工作。二是完善诉讼体制机制,合理调整行政诉讼案件管辖制度,将司法辖区和行政辖区分开,打破行政辖区对司法辖区的统辖关系,建立独立于行政的司法管辖系统。 三、改革司法机关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司法队伍建设 建国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本文由收集整理,司法机构被视为国家专政工具,而不是作为一个保证国家制定的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实现的机构。至1997年底,在全国25万名法官中,正规本科层次的仅占5.6%,研究生仅占0.25%。就整个司法系统从业人员而言,其来源主要是以下两个渠道:一是从转复军人中招收,或是军队干部直接转业进入司法系统,这种方式现仍是司法系统尤其是基层司法部门招

中国的教育制度

中国的教育制度 导读:本文是关于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中国的教育制度】 一、中国教育最重视智育,中国的学生负担最重,中国的老师工作最累,中国的家长最爱孩子,然而中国至今还没有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13亿人创造的财富只相当于美国2、5亿人创造财富的13%;一向被列于首位的德育实际上比较薄弱,青少年犯罪案件一度占到了刑事犯罪案件的70%以上;与德育、智育并列的体育薄弱,中国青少年在体质上弱于发达国家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位;美育和劳动教育更不受重视;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等薄弱,严重制约着我国民族素质的整体全面提高和各方面人才的大量涌现。 二、当前中国教育的现实是什么?应该说,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目前仍然比较落后,一些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弊端仍然比较突出,这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到本世纪中期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三、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问题在于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性,偏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要实现大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就必须根除积弊,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 四、教育改革是涉及教育各方面各环节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改革,

但成败的关键,在于以高考制度为首的制度的彻底变革,如果抓不住这个关键,则改革必然不能成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彻底地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教育的各方面和各环节,都应当按照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和重建,这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方向。 五、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民族的一分子,曾经或现在的受教育者或教育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教育改革,参与教育改革,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成功实现。 六、问题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团结起来,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这场教育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来,谱写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壮丽篇章!行动起来,团结起来,让我们动手创造这段历史吧! 【篇二:中国的教育制度与外国的区别】 中外教育对比对于中外教育的看法是各有不同。 中国学生在国外的大学里成绩好、会学习,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成绩好并不等于能力强,尤其是应付社会的能力。许多亚裔学生从名校毕业以后,却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或多或少也说明了一点问题。 海外学校不喜欢只取得高分数,却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人,他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