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律诗鉴赏与创作要领口诀诠释(修订充实版)模板

律诗鉴赏与创作要领口诀诠释(修订充实版)模板

律诗鉴赏与创作要领口诀诠释(修订充实版)模板
律诗鉴赏与创作要领口诀诠释(修订充实版)模板

律诗鉴赏和创作要领口诀诠释〔修订充实版〕

艺友

提纲

开头:提问引出四句口诀

一、举例讲解

二、知识扩展

三、关于格律诗的创新

四、实作(鉴赏与改诗)

结尾:分享习作,赠常用工具

附录:

1、五言律绝友情诗选(选自《唐诗三百首》*)

2、毛泽东七律豪情诗选(《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律诗很美,爱好者很多。如何鉴赏和创作?

有规律可循,我编了几句口诀:

首尾颔颈,八句四联;

两副对子,颔联颈联。

平仄交错,对比粘连;

押韵双句,平声成全。

一、举例讲解

先从七言律诗谈起。毛泽东的几首《七律》流传甚广,以一首为例讲解。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注释】:

愚氓:蠢人。

鬼蜮:蜮是古代相传的一种含沙射人的怪物。《诗经·小雅·何人斯》有“为鬼为蜮,则不可得”,后来称暗中伤人的东西为鬼蜮。

【题解】:

白骨精的故事,见《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里讲的是绍剧(绍兴大板)改动过的情节,孙悟空在被逐后扮作白骨精的母亲,诱使白骨精得意洋洋地在唐僧面前自己揭露自己三变三骗的经过,从而使唐僧幡然醒悟。

“首尾颔颈,八句四联”:

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每两句叫做“一联”。那么八句诗就是四联,按顺序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八句,只有四个句号(就是每两句为“一联”,就是有联系的两句)。

“两副对子,颔联颈联”

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写成两副对仗的句子(两副对联)。如诗中的第三四、五六句:“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

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如果没有这两副对联,那就不能称作”七律“。

“平仄交错,对比粘连”

什么是平仄。平仄是对声调的区别,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声调,是汉语的特点之一。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讲究平仄是为了诗句有抑扬顿挫,唸起来好听。不信,你用一个声调读一首诗试试,那不仅仅是难听,而且怪异,让人笑喷。 普通话共有四个声调:一声即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

不降叫平);二声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三声即上声是一个低升调;四声即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如:

妈m ā、麻m á、马m ǎ、骂m à

,前两个一、二声(阴平和阳平)是

平声,后两个三、四声(上声和去声)是仄声。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

一样。

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古代入声字举例:阿拔白薄别拆出达德敌独读格阁革隔国发伐伏福拉疗溜妈抹没谜拍劈七切曲缺如撒杀失十石识实挖屋夕昔习学撷压押鸭一揖曰约晕直竹烛(发音急促,短)。如读王维的五言绝句《相思》,红色字读音急、短,如仄声。红豆生南国,〔平仄平平入〕

春来发几枝?(平平入仄平〕

愿君多采撷,〔仄平平仄入〕

此物最相思。〔仄仄仄平平〕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处的方言中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方言中也保存着入声。入声在普通话中不存在,分别并入一、二、三、四声。

古代的四声,第一个(平声)为平声,后三个(上声、去声、入声)都是仄声。

有个小口诀来帮助记忆——

新韵:

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

一声二声归平声,三声四声归仄声。

古韵:

平声调高扬,上声拐弯上,

去声往下降,入声短急忙。

平声归平声,上去入归仄。

我的主张现在写律诗依照普通话的声调即可。但是鉴赏用古韵写的律诗又得知道古代汉语的声调。就是“倡今知古”。

“平仄交错”是说每一句节奏点上的字,平仄声调是交错变化的。由于汉语一般的词语是两个字构成,所以节奏点一般在第二、四、六个字。也就是说第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不能接连为平或为仄,必须平仄相间。而第一、三、五个字一般不作要求,即可平可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实际上,这也是前人的变通和创新!)

“对比粘连”是说第一二句对应的节奏点用字平仄要相反,叫做“对比”,第二三句对应的节奏点用字平仄要相同,叫“粘连”。而第三四句对应的节奏点用字平仄又要相反。依此类推。这样,形成有规律的抑扬顿挫,吟诵时好听!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的平仄(每句平仄交错,相邻的两句或对比或粘连)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比】

平仄平平平仄仄,【粘连】

平平仄仄仄平平。【对比】

平平仄仄平平仄,【粘连】

仄仄平平仄仄平,【对比】

平仄平平平仄仄,【粘连】

仄平平仄仄平平。【对比】

“押韵双句,平声成全”

诗的押韵在第二四六八句(双数句子)的尾字,都要用“平声”。如“堆、灾、埃、来”。

请注意一个问题:按现在普通话的读音,“堆”与“灾”等是不押韵的。这就是古韵与今韵的区别。古代的“堆”字是读如“呆”的,所以是押韵的,现在湖南等地的民间方言,有

的字还是按古韵发音,如“堆”“斜”“车”等。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斜”是读如“霞”,正合古韵,押韵!如果按普通话读就不押韵了。毛主席写律诗均用古韵,而且他是在湖南出生长大的,用“堆”与“灾”等同为韵脚,自然而然了。

有人提出,韵脚可不可以用仄声字?我认为也不是不可

以,但尽量不要用。什么道理?韵脚用仄声字不好听。懂得对联的人都知道,对联讲究“仄起平落”,就是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也是为了好听。因此我编的口诀说“押韵双句,平声成全”。所谓“成全”,一是说押平声成全了这首诗,使这首诗好听!二是说这首诗全部都要押平声,一个不能少。另外,五言或七言律诗只能押一个韵,不能转韵的。

【附】:郭沫若原诗

《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y āo 颠倒d ǎo 是非f ēi 淆,对敌d í慈悲b ēi 对友y ǒu

刁。

咒念ni àn 金箍ɡū闻万w àn 遍,精逃t áo 白骨ɡǔ累三s ān

遭。

千刀d āo 当剐ɡu ǎ唐僧s ēn ɡ肉,一拔b á何亏ku ī大圣sh èn ɡ

毛。

教育y ù及时sh í堪赞z àn 赏,猪犹y óu 智慧hu ì胜愚y ú

曹。

参考口诀鉴赏郭沫若原诗:

首尾颔颈,八句四联;

两副对子,颔联颈联。

平仄交错,对比粘连;

押韵双句,平声成全。

*鉴赏讨论一首律诗,加深理解口诀

鉴赏“七言律诗”《黄鹤楼》

(《唐诗三百首》七律第一首)

昔人r én 已乘ch én ɡ黄鹤h è去,此地d ì空余y ú黄鹤h è

楼。

黄鹤h è一去q ù不复f ù返,白云y ún 千载z ǎi 空悠y ōu

悠。

晴川chu ān 历历l ì汉阳y án ɡ树,芳草c ǎo 萋萋q ī鹦鹉w ǔ

洲。

日暮m ù乡关ɡu ān 何处ch ù是?烟波b ō江上sh àn ɡ使人r én

愁。

——请大家按口诀内容鉴赏此诗:对仗在哪两句?押韵是否正确?平仄安排如何?

鉴赏:

此诗情景交融,浮想联翩,自然清新,内容饱满。对联在颔联颈联,比较工整;押韵上口,可归属古韵“平水韵”下平十一“尤”。平仄的对比与粘连基本做到。平仄有小毛病(第一个黄鹤的“鹤”应该用平声字,没法用,改变鹤字或者改前面的字都不自然了,有害诗意!只得形式服从内容。还有第三句的“一去”也有类似问题(该用平声字用了仄声)。《红楼梦》中黛玉教香菱作诗的说法,也是说,追求形式美应该,不能两全其美,就得形式服从内容了,这是很有生活哲理也不违背诗理的;实际上是曹雪芹的“诗论”,值得参考。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二、知识扩展

(一)四句口诀完全适用“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的规则其实与“七言律诗”一样,只不过每一句不是七个字而是五个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首尾颔颈,八句四联;

两副对子,颔联颈联。

平仄交错,对比粘连;

押韵双句,平声成全。

(二)一首七言绝句等于半首七言律诗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平平仄仄仄平平】

欲饮琵琶马上催。【仄仄平平仄仄平】

醉卧沙场君莫笑,【仄仄平平平仄仄】

古来征战几人回。【仄平平仄仄平平】

还是“平仄交错,对比粘连;押韵双句,平声成全。”

但不需要有对联了。举一反三,由此可知——

(三)“五言绝句”的规则与“七言绝句”同样

《相 思》

王维

红豆d òu 生南n án

国,

春来l ái 发几j ǐ

枝?

愿君j ūn 多采c ǎi

撷,

此物w ù最相xi ān ɡ

思。

红豆生南国,〔平仄平平仄〕

春来发几枝?(平平仄仄平〕

愿君多采撷,〔仄平平仄仄〕

此物最相思。〔仄仄仄平平〕

平仄交错,对比粘连;

押韵双句,平声成全。

【注解】: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2、采撷:采摘。

(四)讨论

※说“平声成全”,可以押仄声韵吗?

※结论:可以,少见。而且有特殊的规定。

如:

绝句《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的“绝”,“灭”,“雪”都是古韵中的“入声字”。

又如:

《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此诗的“斗”,“走”,“口”都是上声。

由此可知。押仄声韵可以的,但是同一首诗只能用一个声调,不能把同是仄声的上声或去声或入声混押。

三、关于格律诗词的创新

(一)前人对律诗格律的创新——变格

我们前面总结了律诗和绝句的基本规则。

它们的共同规则是:“平仄交错,对比粘连;押韵双句,平声成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从平仄规则的角度看,一首律诗实际上是两首绝句的叠加,因此,绝句可以作为研究的基础。绝句有最基本的理想格式(七言绝句是在五言绝句前加上平仄相反的两个字),如下。

五言: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完全是“平仄交错,对比粘连”:每一句都是平仄交错的,一二句是对比的,二三句是粘连的(粘连是指诗句前面的节奏点平仄同样,并非全句平仄一样),三四句是对比的。当然,这是最理想最标准的平仄格式,完全标准化的诗很少。

大多数诗都是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五言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写出,但如果涉及到“孤平”或尾“三连平”“三连仄”也要“论”的。基本格式可为(可平可仄处用“中”字):

五言:

白日依山尽,(中仄中平仄)

黄河入海流。(中平中仄平)

欲穷千里目,(中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中仄仄平平)

七言:

岐王宅里寻常见,(中平中仄中平仄)

崔九堂前几度闻。(中仄中平中仄平)

正是江南好风景,(中仄中平中仄仄)

落花时节又逢君。(中平中仄仄平平)

前人在写作过程中,在特殊情况下,对基本格式是有突破创新的,称之为“变格”。主要的创新有三种。

一是孤平拗救。

写律诗有个忌讳“犯孤平”,比如“平平仄仄平”这一句,第一个字按“一三不论”,是可以用仄声字的。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成了“仄平仄仄平”,这是“孤平”(全句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这是犯了平仄错误。生活依据是缺少了抑扬顿挫,缺乏美感。但是,有时根据诗意的需要,第一个字不得不用仄声,那怎么办呢?有办法:就是在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之后,把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也不能可平可仄了),即“仄平平仄平”。这是允许的。这种变格,叫做“孤平拗救”。所谓“拗救”,就是对“拗句”的“补救”。凡是句中的平仄声安排不合格律的,这个句子称为“拗句”,句中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前面第一个字该用平声字用了仄声字,即“拗字”,后面第三个字就用平声字补救过来,即“拗救”(在七言诗中是前面第三个用了仄声字,即“拗字”,后面第五个字就用平声字补救)。实际上就是增强抑扬顿挫,增强美感。

举例:

鸟鸣春意深(陈与义《寒食》)

仄平平仄平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平仄仄平平仄平

纵观唐宋名家之作,这样的“孤平拗救”诗句不少,说明这种平仄的创新是成功的。

二是第三四字互换。

五言诗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中平平仄仄”也是可以变格的。即把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位置互换。变成“中平仄平仄”。七言变成“中仄平平仄平仄”。举例(见出句):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贺知章《题袁氏别业》)

中平仄平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秋风引》)

中平仄平仄,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仄平平仄平仄,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仄平平仄平仄,

这种变格,在该用仄声字的地方用了平声字,形成了节奏点“连平”现象,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由于是三四字互换,保持了“曲线美”,“起伏感”,读起来不难听。也属于成功的创新,得到了诗人们的认同。

三是对句改调救连仄。

有的出句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接连用仄声字,违反规则。怎么办?就是在对句中(即第二句)加以挽救,办法是

:如为五言,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一律改为平声字;如是七言,把对句的第五个字一律改为平声字。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就像救护车为了救人不得不闯红灯一样。这样的诗句也是不难见到的。例如: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孟浩然《裴司事见寻》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凳乐游原》)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陆游《桐庐县泛舟东归》)中平中仄仄仄仄,中仄中平平仄平。

这种“对句改调救连仄”的变格,明显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出句“连仄”达不到抑扬顿挫的情况下,通过“对句中变仄为平”来补救,使整体保持高低起伏的感觉,保持律动美。当然,这

样的句子的音调美感是比不上正常合律诗句的。不是万不得已,不要运用。

(二)讨论

※拗救后的句子,是否影响与之相连的句子的“对比”或“粘连”?

※结论:不影响。如李商隐的五绝《凳乐游原》,在第二句将

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挽救第一句的五连仄后,第三句和第四句按正常的平仄安排(第三句与第二句粘连,第四句与第三句对比)。见下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三)现代对律诗格律的创新——今韵代替旧韵

诗词的格律也称韵律,其中的“韵”,即用字所发音调的依据,古韵是依据“平水韵”等,今韵是依据“汉语拼音方案”。所谓的“平水韵”是在宋末近金代,由官方在平水(今山西临汾)刊行的韵书。“平水韵”也是在隋代“切韵”,唐代“唐韵”宋代的“广韵”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由此可见,“平水韵”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用平水韵写诗很难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而且随着一些受传统文化教育较少的青少年的成长,这部分人在人口比例中占的分量越来越大,用古韵写诗将越来越不受欢迎。并且,就作者而言,要花很多功夫学习研究平水韵,达到很熟练的程度才能运用,也是很

麻烦的事情,就像在没有英语环境的条件下学英语一样,事倍功半。所以说用韵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只有创立新的韵则来代替它,才能有利于格律诗词的繁荣和发展。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据此,《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2009年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并发布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附后)。另外,在戏剧曲艺界流行的“十三辙”与中华新韵也大同小异,还有一些专家个人也在编著新的韵书。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与国务院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相吻合,都将对促进新韵流行起到作用。

四、实作(鉴赏与改诗)

* 先看一首律诗习作:

七律(古韵*步《长征》韵)

笑论格律诗写法

写诗我道亦非难,有感而吟也等闲。

声调抑扬如海浪,文辞褒贬捏泥丸。

五言廿字友心暖,七律四联敌胆寒。

押韵平声双句脚,抒情言志尽开颜。

鉴赏与改诗: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可以用四句口诀及相关理论知识做武器,主要从形式技巧方面来品评这首律诗。

“三看”:看对联,看押韵,看平仄。

1、看对联。律诗要有两副对联。此诗在颔联和颈联是两副对联。

2、看押韵。此联标的是古韵,诗的首句尾字入韵了,首句的第一个节奏点(即第二个字“诗”)是平声,这种句式称为“平起入韵”式。四个双句的韵脚都是平声字,押的是“十四寒”与“十五删”,这两韵可以通押。另外,这首诗是“步《长征》韵”,就是韵脚用字和顺序完全同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不然,不能称为“步韵”,如“依韵”就只须用同韵,不必用原字。

3、看平仄。每句的节奏点是“平仄交错”的,一

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节奏点都符合“对比”要求;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都符合对比要求。

但是第六句“七律四联敌胆寒”,按古韵读出现了“孤平”问题。所谓“孤平”就是此句除了尾字“寒”读平声,其余六个字只有一个“联”字读平声,“七”字和“敌”字按古韵都是“入声字”,属于仄声。这样就缺乏韵律美,必须纠正和救赎!请注意,此句如果按新韵读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七”字和“敌”字都是读平声。

怎么办呢?

一是把此诗标成“新韵”,那么就没有“孤平”问题了。二是把第三个字“四”字改用平声字,也就不存在“孤平”问题了(这证明“一三五不论”也不能绝对化)。三是用“孤平拗救”的办法,即前面介绍的办法。就是保留“四”字,将“敌”字

古诗词鉴赏常用词句集锦

古诗词鉴赏常用词句集锦 一、鉴赏诗歌形象及语言常用词句 1、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2、傲岸不羁,风流倜傥,笔调豪放,热烈充沛 3、英风豪气,溢于笔端 4、漂逸潇洒,神韵飞动 5、清空高妙,风神潇洒 6、孤芳自赏 7、情致凄婉,含蓄不露8、言短意长,含蕴不尽9、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速10、言近旨远,发人深思11、委婉曲折,语含双关,别有情致 12、弦外之音,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13、写景疏朗有致,写情含蓄不露,用语自然清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4、言浅意浓,景淡情真,如饮醇醪,不觉自醉15、朴素、自然、清新、平淡,不事雕琢16、质朴刚劲,字字千钧17、风味淳朴,活泼清新18、通俗凝练,神韵天成意趣横生 19、表情达意深婉有致,句法灵妙流动,平易中见深远,朴素中见高华 20、明快而婉转,悠扬而低回,把复杂的感情表现得和谐动人21、华新艳丽,丰富隽永22、语言优美,言韵和谐清丽婉转23、语言典丽明快,情调悠扬欢畅 24、铿锵上口,富有乐感,情文并茂,别开蹊径 25、语调流畅而轻快,笔法灵动而飘逸,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富于魅力 26、笔墨酣畅,神完气足,跌宕多姿,气势充沛27、着一某字,力透纸背,贴切传神28、变换曲折,摇曳生姿,引人入胜29、丝丝入扣,字字切题,浑然一体,感人至深30、慷慨陈词,长歌浩叹31、以“空”字表达依依惜别而又无可奈何之情 32、回环往复,连绵不断,具有音乐美33、笔力雄健又从容雅致,维妙维肖,饶有情趣34、清丽、细腻、新颖、隽永,绘声绘色,充满奇思妙想35、音调铿锵悦耳,辞字绚丽夺目 36、饱蘸激情的笔触,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汇,跳动跌宕的节奏,荡气回肠。 二、鉴赏古诗词意境常用语句 1闲逸宁静恬淡恬静优美2寂静迷离3空明洁净4轻松愉快欣然自适5萧瑟枯寂6空寂凄冷7豪放中含悲凉8单调冷寂寂寥冷落9画面优美富有情趣10色调淡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11从自然中见意味,从平淡中见高韵12色调明丽旋律轻快13笔法轻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14空灵蕴藉15雄浑苍凉16雄浑刚健17雄奇绚丽18高华浑融19雄阔苍凉 20沉郁顿挫,意境深邈21境界高远,气势飞动22气势不羁,风格豪放,富于浪漫色彩23景象壮阔,气势雄浑24气势磅礴,格调雄浑25奇幻多姿,错落有致26雄奇奔放,清新俊逸27豪放飘逸,跌宕生姿,酣畅恣肆28意境高远,风格雄健,用语清新想象瑰丽 29意境开阔,言调爽朗,耐人寻味30诗情哲理并茂,意味深长,荡气回肠。 三、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常用语句 1、托物寓意(言志、寄情) 2、由物及人,由人及物,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物我一体,情寓于景,景外含情 3、情随景生,景又托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 4、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5、纯洁无瑕,胸怀坦荡的友谊与清丽的山水交相辉映,景中寓情,情随景现,给人以美感 6、以云水逍遥自由喻恬淡情怀,用泉水波浪象征社会风浪,松风山月含高洁之意,飞蓬多喻游子 7、言浅旨远,意在言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8、“关”是征人思家和思妇怀远常用的象征物,借月光写客愁也最常见 9、借花草草凋零悲叹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寄慨遥深,把理与景情与事融合得天衣无缝,不觉说理而理在其中10、吊古伤今,物是人非,世事沧桑,人生无常,昔盛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诗词鉴赏方法整理

首先看到诗后先看题目和作者,因为题目往往有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看注释,看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迹;最后看诗句翻译,一般的诗歌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出来,通过翻译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鉴赏古诗的形象分析及解题模板超详细

鉴赏古诗的形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学会鉴赏诗中形象,掌握一定的鉴赏答题方法。 第一课时 【前课准备】 1.结合《考试说明》,对古诗鉴赏部分有大致的了解,包括题型设置(常考题型)、命题大致趋势等。 2?预习《核按钮》“真题展示”及“考点梳理”部分。 【学习目标】 1.近距离触摸高考,了解古诗鉴赏的常考点、命题形式及命题方向。2?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的基本答 题方法。 【课堂对话】 对话考点阐释 1.《考试说明》: 鉴赏评价D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最大特征是抒情性和形象性。诗歌有直接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通过诗歌中的人事物景抒情,而这些便是诗歌的形象。所以说诗歌形象是情感的载体。那么准确的把握形象,分析形象是理解诗歌主题思想的关键,也就成了鉴赏诗歌一把钥匙。 形象也叫艺术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以下三种: (1)人物形象。①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3)物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3.命题规律: 《核按钮》P117,“考点梳理”开头部分“我们可发现一些规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对话二一一题说特色 (一)真题回眸 1.(2009 ?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古诗词鉴赏方法全解

古诗歌鉴赏命题模式与答题思路(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2.掌握诗歌鉴赏的命题模式与答题思路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侧重训练。 教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的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解读:所谓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本质就是抓住形象特征、体现特征的语言、表达技巧的特点,并讲清他们与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 所谓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完整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表达出来。 二、诗歌鉴赏所需的知识准备 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主旨 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 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 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 反复\"\"象征\"寄寓寄托等, 4、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5、艺术风格:包括雄浑、旷达、豪放、俊爽、冲淡、沉郁、悲慨、婉约 三、读懂诗应养成的习惯 1、读标题、读内容、读注释 很多同学只注意读内容,而不注意读标题、读注释。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关注标题中具有含义的词语,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揣测词语后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比如陆游的《书愤》,意为“书写愤恨”。刘禹锡的《石头城》,不是指用石头筑成的城,而特指南京城,六朝时的南京城。 练习:《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诗后的注释很多都涉及关键词的理解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对我们理解诗歌情感有直接的帮助。 例如:(2006年福建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提示:“闲居”与诗中的“空床”“寥落”相应,写出了作者精神上闲极无聊时的孤独与寂寞。而“素秋”则创造出了凄凉的意境。 2、读内容时划出关键词:划出表现作者情感、观点的词,划出表现事物特征的词,是准确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是诗歌鉴赏分析的起点。 四、审题与答题思路 古诗鉴赏题,大体上可归纳出七种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话言再现面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诗歌内容鉴赏口诀

诗歌内容鉴赏口诀 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字面读出感觉 3.从注释破解难点 4.从作者了解背景 5.从原作找到根据 6.从题干得到启示 7.从首联找到特点 8.从尾句参透主旨 9.从景物把握情感 10.从意境洞察心胸 一、咏物诗 咏物诗的常用手法特点: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注意题干提示的信息)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落花①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注】①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 ⑴颔联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的?请作简要分析。 ⑵刘煕载《艺概》中提出咏物诗应该做到“不离不即”,就是既要切合于物,又要在咏物中表现作者的情思。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阐述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的?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①~③题。(10分) 咏笼莺①(清)纳兰性德 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释]①莺: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①本诗题为“咏笼莺”,第三联却写了燕子飞于梁间、鸾鸟在梧桐上筑巢。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②本诗最后一联的“空”字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二、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①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②内容特点: a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b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c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d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③手法:(整体上)常用借古讽今,用典,对比 1、[2004年青海卷(全国IIII)]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2、2005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3、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古诗词诵读赏析

古诗词诵读赏析 课程概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了充实学生的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五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学功底,我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对古诗词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同时他们正处于记忆旺盛时期,渴望多积累古诗词,提高古典文学素养,故开此课程。 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陶冶情操、丰富语言。 二.在活动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触古诗词、理解古诗词、记忆古诗词 三.古诗词的情趣与意境,欣赏古诗词的美。 教学重难点 1、借助网络资源,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2、按诗词韵律节拍朗读,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3、自创诗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培养学习兴趣以及综合能力。 有效推进课程措施: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教学中可借助网络资源,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此外,要注意设计让学生“自娱自乐”如,改编成舞台剧,话剧,配合自己的想象设计诗人的形象、服装,也可自创诗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制作动漫等。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 时间 备注 第三周(2.27-3.4) 检查背诵已 学的古诗 检查对古诗的 背诵情况。 教科书、课 外书等 两课 时 第五周(3.12-3.18)积累古诗词 以多种形式接 触、记忆古诗词 《小学生必 背古诗词》 两课 时 第七周(3.26—4.1)配乐朗诵 通过配乐朗 诵,体会古诗词 的情趣和意韵。 书籍、网络两课 时 第九周(4.9—4.15)游古诗乐园 通过游戏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古 诗的兴趣,陶冶 情操 课外书、网 络等 两课 时 第十一周(4.23—4.29)画诗画词 通过画画来加 深对诗词的理解 课外书、网 络等 两课 时 第十三周通过音乐欣赏光碟、网络两课

诗歌鉴赏常见意象

诗歌鉴赏常见意象 边塞怀古诗: 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1吴钩泛指宝刀、利剑,借指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得情怀. 2乌衣巷原就是东晋王谢两大豪门得住宅地,借指极其繁华之所在。 3淮水秦淮河就是历代王公贵族醉生梦死、彻夜笙歌得游乐场,常借指繁华之所。 4 山河指国家或祖国。 5 折戟指战争得惨烈。 6柳营指军营。 7 后庭花荒淫而亡国得陈后主所作得乐曲,借指统治者得荒淫无度。 8芦荻一种秋天得植物,借以渲染萧索得气氛.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9关山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 送别诗: 杨柳、杯酒、明月、江水、芳草、眼泪、残阳、孤云、远帆、歧路,长亭饯别,饮酒泣别,日暮伤别,夕阳 1水晶帘闺中得一种帘子,借以表现思妇得寂寞之情。 2辽西边关地名,借以表达思妇怀念出征在外得丈夫。3玉阶台阶,借以表现思妇远眺而思念丈夫. 4屏风古代用来隔离或挡风得饰物,借以表现闺中人思念亲人。 5娥眉女子得眉毛,多指美人得梳洗或揽镜自照、顾影自怜得情景。 6罗幕精美得帘子,多表现思妇对远人得思念。 7乱红指落花,借以表现女主人公对花慨叹年华得逝去。8危楼高楼,多指女主人公眺望远处,思念心上人。 9落花(落红、残红)往往代表生命得短暂,惜春、伤时得惆怅与对于死亡得焦虑、忧伤。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得深沉喟叹与哀愁。 10南浦南浦就是水边得送别之所,表达送别之意. 11长亭长亭就是陆上得送别之所。 12芳草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离恨。 13班马班马意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14灯(烛、蜡、炬)多传达离情别绪、孤寂落魄与愁苦之情。 15折梅:表示离别、赠送寄思 16折柳: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17蟋蟀怀念征人。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18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与内心得孤寂。分类: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山水田园诗 1绿树常表现一种幽静得环境。 2黄鹂常以黄鹂鸣叫强化环境得幽静。 3空山常表现空旷、幽静得环境. 4明月常以明月渲染一种清幽得环境。 5 柳绿渲染一种如诗如画得意境。 6桂花表现一种宁静、清远得情境。 7 春山渲染静寂得环境。 8 竹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得情怀. 9云常表现主人公得恬淡隐逸之情。 10海棠表现对美好景物得珍惜。 11白鸥一种水鸟,多借来表现自由恬静得生活. 12 白鹭一种飞在水田或沙滩上得鸟,常表现一种安谧清幽得环境。 13 稻香表现农村环境及农村生活得恬静与清幽。 14细雨写环境得宁静、恬淡。 15 蛙写农村风光与环境,衬托人得悠闲心情. 羁旅行役诗 1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得感情, 2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与绵绵得愁丝连在一起 3琴瑟比喻夫妇感情与谐,亦作“瑟琴".比喻兄弟朋友得情谊. 4鸿雁鸿雁就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伤感。 5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得信物 6日暮、落日、夕阳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 7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借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 8茅店指荒郊野外,多表达漂泊之思与思乡之情, 9月亮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0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11丁香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就是离情别绪相联系。12芭蕉常表达孤独忧愁得离情别绪。 13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与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14杜鹃于就是古诗中得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得象征了。 15鹧鸪旅途艰险与满腔得离愁别绪.思乡、凄清 16乌鸦常与衰败荒凉得事物联系在一起。 17水古代诗歌中常与绵绵得愁丝连在一起.因水得柔与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得事物。 18鸿雁鸿燕雁书雁足鱼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与羁旅伤怀之感。

古诗词鉴赏八大模式

古诗词鉴赏题八大模式 满分答题公式 在平时的考试中,古诗词鉴赏有以下几种模式,每种模式相应的答题规则都是不一样的。在此放出古诗词鉴赏八大模式的满分答题公式,希望可以对大家在语文考试中有所帮助!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 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 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③“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①)。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②)。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③)。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诗词鉴赏》七、鉴赏常用名词术语-(附古诗鉴赏口诀)

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诗歌鉴赏格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语言:高亢清婉秀丽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 语言 (一)语言风格 1.激越高亢。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豪放派,其他象边塞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决心的诗作。 2.清婉(新)秀丽。如李清照《声声慢》等婉约派,其他象山水田园诗人。 3.语言绮丽(重视修饰,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其他象婉约派中反映儿女情长的诗作。 4.语言平易(浅显易懂,口语化,但含义隽永)。如李绅《悯农二首》。 (二)语言特点 1.清新自然。如王维的山水诗。 2.平淡质朴。选用确切的词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3.绚丽。色彩绚丽,词藻华丽,渲染气氛,极尽铺陈之能事。如李商隐的诗。 4.明快。斩钉截铁,一语中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5.含蓄。不直接叙述,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引而不发,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耐人寻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6.简洁。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如贾岛的诗。 7.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 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二)表现手法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古诗词诵读课教学设计

古诗词诵读课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虽然初一学生在小学时就已接触、积累过一些古诗词,甚至有的在幼儿园时就已咿咿呀呀地背诵了一。但由于他们年纪还小,没有什么人生阅历,对于诗歌中所体现的心情、情感难于共鸣。较难掌握诗歌诵读的节奏、韵律,对诗歌的含义难以深刻理解,对诗歌的凝练美和韵律美更难以领会。但他们可塑性强,想象力丰富,乐于接受新东西。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晨读课进行引导、激趣待准备充分以后,再组织本课。 二、课前准备 按《诵读经典诗文传承华夏文明》课题研究计划,利用每周的晨读课指导学生进行诵读积累,待学生对诵读产生浓厚兴趣,积累比较丰厚之后,筹备本节诵读展示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涵泳诗歌情味、意境。 过程与方法:自主选择,合作互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诵读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 四、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诗歌学习中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就是朗读与背诵,这正是我校开设晨读课及设立“朗读与背诵“课型的原因。训练学生朗读与背诵,应是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与老师都急于了解训练情况,手法单一的线性展示已无法让学生提起兴趣,而诵读展示课的形式,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其成就感。 在这样的课堂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积累的平台,演绎吟诵的舞台,可以现场营造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国

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优美的吟咏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觉诗歌的韵律,体会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水平。 五、教学流程 (一)老师宣布上课 师告诉学生,本节课师生角色互换,由两名学生主持人组织课堂,师以一名普通学生的身份参与课堂活动。 (二)主持人上场 (一班)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让我有请张宇同学演讲《语文是……》 是的,语文是美丽的,美丽的语文因有了诵读而更加美丽。自从跨进初中的校门,诵读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们。诵读承载我们最真纯的感动,诵读带我们遨游最广阔的时空,今天就让我们来上一节诵读展示课--我爱诵读。 (二班)合: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首先宣布按惯例演讲,生演讲《古诗词,我的最爱》 张萌同学的演读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爱古诗词,我们更爱现代诗词。主持人甲:好诗需要分享, 乙:诵读丰富人生。 合:欢迎参加阳光二班的诵读展示课。 甲:我们的主题是“我诵读,我快乐!” 乙:我们这节课共分三个板块。首先让我们共同进入第一环节:“小组对对碰”(甲板书) 口述本环节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选篇目,自选形式进行诵读,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两分钟。

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古诗鉴赏万能答题模板 角度设问示例答题步骤答题范式 修辞手法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 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 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 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 容, 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 诗人的情感。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 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公式】表现手法赏析的表述:具体手法+作用 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描写手法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 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 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 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 色?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 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 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 远近、高低等顺序); 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③再作用分析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 (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 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 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公式】同上 抒情方式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 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 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 析。 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 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 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 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 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 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 致等。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 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 发显得…(用术语) 【公式】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通过什么(表 达技巧[间接考查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 感情。 【说明】此公式是对未知情感的分析。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古诗赏析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介绍】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著有《西岩集》1卷,有《南宋群贤小集》本;《苇碧轩集》,有《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二集互有出入。 【注释】 ①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②子规——杜鹃鸟。 ③才——刚刚。. ④山原-----山坡原野 ⑤蚕桑--种桑养蚕。 ⑥了——料理完 ⑦如——好像 【译文】 (1、2句)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3、4句)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中心】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介绍】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永嘉四灵”。其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著有《西岩集》1卷,有《南宋群贤小集》本;《苇碧轩集》,有《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二集互有出入。 【注释】 ①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②子规——杜鹃鸟。 ③才——刚刚。. ④山原-----山坡原野 ⑤蚕桑--种桑养蚕。 ⑥了——料理完 ⑦如——好像

【译文】 (1、2句)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3、4句)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中心】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川流。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

古诗词鉴赏背诵宝典

一.必会知识点 1.常见诗歌类型及情感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 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 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 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2.常见诗歌形象 3.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表现手法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简单说来就是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的作用。 ⑴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设问、反问、借代、 对偶、用典、互文、双关等; ⑵表现手法: 两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三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衬静)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梦境、已逝之境,未来之境) 多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其他:联想、想象、象征、伏笔、对比、烘托、白描等。 (3)表达方式: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二、答题技巧点拨 2019年东营市中考真题:

武陵春①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本词写于避难浙江金华期间,词人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去,流离无依。 8.词人情感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2 分) 9.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2 分) 答题点拨: 从近几年考题来看,一般出两个题,第一题侧重内容与情感考察,第二题侧重赏析。 答案示例: 8.示例一: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内容)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情感)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内容)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情感)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 示例三: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内容)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情感)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答题时要先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再过渡到情感抒发。 答题思路:内容 + 情感 9.示例一: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示例二: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 示例三:运思缜密独到。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示例四: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词人别出心裁,赋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轻重的“愁”以重量,将内心愁绪的浓重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 示例五:情景交融。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

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欣赏赏析汇总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描绘“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画面,说说它为全诗句,创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答:如烟的雾气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朦胧的月色映照着水边的沙滩。氛围:迷蒙冷寂。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对此态度如何,是批评歌女吗,为什么?答:不是。这两句运用曲笔和形象化的议论,表面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讽刺了那些只顾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对此无比愤恨和忧虑。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3.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4.“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哪些特点?请用两个词语表述。 答:迷蒙、冷寂。 5.诗歌中的那个真正“不知亡国恨”的人是谁?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6.本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答:讽刺了那些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7.首句“寒”字极富表现力,说说你的理解。 答:“寒”字不仅写出时值深秋或寒冬,而且烘托出内心的寒意和悲凉。 8.仔细品味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的作用。 答;“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极共资雅的水边月色图,营造了一种迷蒙冷寂的气氛,造成了一种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分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两句中“家家”和“处处”的表达效果。答:“家家”修饰雨,表现了江南多雨的天气特征,营造了一种烟雨迷蒙,悠闲清静的意境;“处处”修饰蛙声,写农村景象,生机盎然。 2.“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中的“敲”字,写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写出了诗人久等友人而不至的失落、无奈的心情。 3.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4.简略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答:(1)“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奈。(2)“敲”和“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5.诗的前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境? 答:诗人通过黄梅时节的阴雨连绵和池塘里传来的蛙声,以闹衬静,表现了诗人生活单调、内心寂寞的氛围。 6.有人说,诗歌的最后一句“闲敲棋子落灯花”写得非常妙。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答:一个“闲”字,把主人热切期待客人而客人却迟迟不来时的失望与无聊,刻画得淋漓尽致;一“敲”一“落”,将诗人约客不至时的心情表现得极为生动,主人此时的怅惘、失落、无奈,都在这“敲”一“落”中流露出来。 7.赵师秀的《约客》中含蓄表达诗人寂寞心情的句子是: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8.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时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9.请你自选角度,对“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进行赏析。 答:(1)一个“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时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2)一个细节描写,诗人所约客人久久不至,他在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将灯花震落。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在友人“有约不来”,只能自己独自打发时光时内心的落寞、失望、焦躁、怅惘,可谓写一细节而尽传精神。

古诗词常用意象集锦(精)分析

古诗词常用意象集锦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下面这些意象就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1、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 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黄昏、夕照(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感伤的心情意绪、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 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3、流水、落花——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 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此 外,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 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4、长亭——陆上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5、羌笛----象征凄切悲凉之意境。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