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s)

——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

设计模式(Design pattern)是一套被反复使用、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使用设计模式是为了可重用代码、让代码更容易被他人理解、保证代码可靠性。毫无疑问,设计模式于己于他人于系统都是多赢的,设计模式使代码编制真正工程化,设计模式是软件工程的基石,如同大厦的一块块砖石一样。项目中合理的运用设计模式可以完美的解决很多问题,每种模式在现在中都有相应的原理来与之对应,每一个模式描述了一个在我们周围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核心解决方案,这也是它能被广泛应用的原因。本章系Java之美[从菜鸟到高手演变]系列之设计模式,我们会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本章的学习,希望广大程序爱好者,学好设计模式,做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

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egg。

邮箱:xtfggef@https://www.doczj.com/doc/1f16852367.html, 微博:https://www.doczj.com/doc/1f16852367.html,/xtfggef

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https://www.doczj.com/doc/1f16852367.html,/zhangerqing

企业级项目实战(带源码)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1f16852367.html,/blog/1825168

23种模式java实现源码收集五年的开发资料下载地

址:https://www.doczj.com/doc/1f16852367.html,/share/link?shareid=3739316113&uk=4076915866#dir/path =%2Fstudy

一、设计模式的分类

总体来说设计模式分为三大类:

创建型模式,共五种: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单例模式、建造者模式、原型模式。结构型模式,共七种:适配器模式、装饰器模式、代理模式、外观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享元模式。

行为型模式,共十一种:策略模式、模板方法模式、观察者模式、迭代子模式、责任链模式、命令模式、备忘录模式、状态模式、访问者模式、中介者模式、解释器模式。

其实还有两类:并发型模式和线程池模式。用一个图片来整体描述一下:

二、设计模式的六大原则

1、开闭原则(Open Close Principle)

开闭原则就是说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在程序需要进行拓展的时候,不能去修改原有的代码,实现一个热插拔的效果。所以一句话概括就是:为了使程序的扩展性好,易于维护和升级。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需要使用接口和抽象类,后面的具体设计中我们会提到这点。

2、里氏代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里氏代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LSP)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里氏代换原则中说,任何基类可以出现的地方,子类一定可以出现。LSP是继承复用的基石,只有当衍生类可以替换掉基类,软件单位的功能不受到影响时,基类才能真正被复用,而衍生类也能够在基类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行为。里氏代换原则是对“开-闭”原则的补充。实现“开-闭”原则的关键步骤就是抽象化。而基类与子类的继承关系就是抽象化的具体实现,所以里氏代换原则是对实现抽象化的具体步骤的规范。—— From Baidu 百科

3、依赖倒转原则(Dependence Inversion Principle)

这个是开闭原则的基础,具体内容:真对接口编程,依赖于抽象而不依赖于具体。

4、接口隔离原则(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

这个原则的意思是:使用多个隔离的接口,比使用单个接口要好。还是一个降低类之间的耦合度的意思,从这儿我们看出,其实设计模式就是一个软件的设计思想,从大型软件架构出发,为了升级和维护方便。所以上文中多次出现:降低依赖,降低耦合。

5、迪米特法则(最少知道原则)(Demeter Principle)

为什么叫最少知道原则,就是说:一个实体应当尽量少的与其他实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功能模块相对独立。

6、合成复用原则(Composite Reuse Principle)

原则是尽量使用合成/聚合的方式,而不是使用继承。

三、Java的23中设计模式

从这一块开始,我们详细介绍Java中23种设计模式的概念,应用场景等情况,并结合他们的特点及设计模式的原则进行分析。

1、工厂方法模式(Factory Method)

工厂方法模式分为三种:

11、普通工厂模式,就是建立一个工厂类,对实现了同一接口的一些类进行实例的创建。首先看下关系图:

举例如下:(我们举一个发送邮件和短信的例子)

首先,创建二者的共同接口: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interface Sender {

2.public void Send();

3.}

其次,创建实现类: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MailSender implements Sender {

2.@Override

3.public void Send() {

4.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mailsender!");

5. }

6.}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SmsSender implements Sender {

2.

3.@Override

4.public void Send() {

5.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sms sender!");

6. }

7.}

最后,建工厂类: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SendFactory {

2.

3.public Sender produce(String type) {

4.if ("mail".equals(type)) {

5.return new MailSender();

6. } else if ("sms".equals(type)) {

7.return new SmsSender();

8. } else {

9.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正确的类型!");

10.return null;

11. }

12. }

13.}

我们来测试下:

1.public class FactoryTest {

2.

3.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4. SendFactory factory = new SendFactory();

5. Sender sender = factory.produce("sms");

6. sender.Send();

7. }

8.}

输出:this is sms sender!

22、多个工厂方法模式,是对普通工厂方法模式的改进,在普通工厂方法模式中,如果传递的字符串出错,则不能正确创建对象,而多个工厂方法模式是提供多个工厂方法,分别创建对象。关系图:

将上面的代码做下修改,改动下SendFactory类就行,如下:

[java]view plaincopy public class SendFactory {

public Sender produceMail(){

1.return new MailSender();

2. }

3.

4.public Sender produceSms(){

5.return new SmsSender();

6. }

7.}

测试类如下: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FactoryTest {

2.

3.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4. SendFactory factory = new SendFactory();

5. Sender sender = factory.produceMail();

6. sender.Send();

7. }

8.}

输出:this is mailsender!

33、静态工厂方法模式,将上面的多个工厂方法模式里的方法置为静态的,不需要创建实例,直接调用即可。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SendFactory {

2.

3.public static Sender produceMail(){

4.return new MailSender();

5. }

6.

7.public static Sender produceSms(){

8.return new SmsSender();

9. }

10.}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FactoryTest {

2.

3.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4. Sender sender = SendFactory.produceMail();

5. sender.Send();

6. }

7.}

输出:this is mailsender!

总体来说,工厂模式适合:凡是出现了大量的产品需要创建,并且具有共同的接口时,可以通过工厂方法模式进行创建。在以上的三种模式中,第一种如果传入的字符串有误,不能正

确创建对象,第三种相对于第二种,不需要实例化工厂类,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选用第三种——静态工厂方法模式。

2、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工厂方法模式有一个问题就是,类的创建依赖工厂类,也就是说,如果想要拓展程序,必须对工厂类进行修改,这违背了闭包原则,所以,从设计角度考虑,有一定的问题,如何解决?就用到抽象工厂模式,创建多个工厂类,这样一旦需要增加新的功能,直接增加新的工厂类就可以了,不需要修改之前的代码。因为抽象工厂不太好理解,我们先看看图,然后就和代码,就比较容易理解。

请看例子: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interface Sender {

2.public void Send();

3.}

两个实现类: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MailSender implements Sender {

2.@Override

3.public void Send() {

4.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mailsender!");

5. }

6.}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SmsSender implements Sender {

2.

3.@Override

4.public void Send() {

5.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sms sender!");

6. }

7.}

两个工厂类: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SendMailFactory implements Provider {

2.

3.@Override

4.public Sender produce(){

5.return new MailSender();

6. }

7.}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SendSmsFactory implements Provider{

2.

3.@Override

4.public Sender produce() {

5.return new SmsSender();

6. }

7.}

在提供一个接口: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interface Provider {

2.public Sender produce();

3.}

测试类: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Test {

2.

3.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4. Provider provider = new SendMailFactory();

5. Sender sender = provider.produce();

6. sender.Send();

7. }

8.}

其实这个模式的好处就是,如果你现在想增加一个功能:发及时信息,则只需做一个实现类,实现Sender接口,同时做一个工厂类,实现Provider接口,就OK了,无需去改动现成的代码。这样做,拓展性较好!

3、单例模式(Singleton)

单例对象(Singleton)是一种常用的设计模式。在Java应用中,单例对象能保证在一个JVM 中,该对象只有一个实例存在。这样的模式有几个好处:

1、某些类创建比较频繁,对于一些大型的对象,这是一笔很大的系统开销。

2、省去了new操作符,降低了系统内存的使用频率,减轻GC压力。

3、有些类如交易所的核心交易引擎,控制着交易流程,如果该类可以创建多个的话,系统完全乱了。(比如一个军队出现了多个司令员同时指挥,肯定会乱成一团),所以只有使用单例模式,才能保证核心交易服务器独立控制整个流程。

首先我们写一个简单的单例类: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Singleton {

2.

3./* 持有私有静态实例,防止被引用,此处赋值为null,目的是实现延迟加载 */

4.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ull;

5.

6./* 私有构造方法,防止被实例化 */

7.private Singleton() {

8. }

9.

10./* 静态工程方法,创建实例 */

11.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12.if (instance == null) {

13.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14. }

15.return instance;

16. }

17.

18./* 如果该对象被用于序列化,可以保证对象在序列化前后保持一致 */

19.public Object readResolve() {

20.return instance;

21. }

22.}

这个类可以满足基本要求,但是,像这样毫无线程安全保护的类,如果我们把它放入多线程的环境下,肯定就会出现问题了,如何解决?我们首先会想到对getInstance方法加

synchronized关键字,如下: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Singleton getInstance() {

2.if (instance == null) {

3.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4. }

5.return instance;

6. }

但是,synchronized关键字锁住的是这个对象,这样的用法,在性能上会有所下降,因为每次调用getInstance(),都要对对象上锁,事实上,只有在第一次创建对象的时候需要加锁,之后就不需要了,所以,这个地方需要改进。我们改成下面这个: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2.if (instance == null) {

3.synchronized (instance) {

4.if (instance == null) {

5.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6. }

7. }

8. }

9.return instance;

10. }

似乎解决了之前提到的问题,将synchronized关键字加在了内部,也就是说当调用的时候是不需要加锁的,只有在instance为null,并创建对象的时候才需要加锁,性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这样的情况,还是有可能有问题的,看下面的情况:在Java指令中创建对象和赋值操作是分开进行的,也就是说instance = new Singleton();语句是分两步执行的。但是JVM并不保证这两个操作的先后顺序,也就是说有可能JVM会为新的Singleton实例分配空间,然后直接赋值给instance成员,然后再去初始化这个Singleton实例。这样就可能出错了,我们以A、B两个线程为例:

a>A、B线程同时进入了第一个if判断

b>A首先进入synchronized块,由于instance为null,所以它执行instance = new Singleton();

c>由于JVM内部的优化机制,JVM先画出了一些分配给Singleton实例的空白内存,并赋值给instance成员(注意此时JVM没有开始初始化这个实例),然后A离开了synchronized 块。

d>B进入synchronized块,由于instance此时不是null,因此它马上离开了synchronized 块并将结果返回给调用该方法的程序。

e>此时B线程打算使用Singleton实例,却发现它没有被初始化,于是错误发生了。

所以程序还是有可能发生错误,其实程序在运行过程是很复杂的,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尤其是在写多线程环境下的程序更有难度,有挑战性。我们对该程序做进一步优化:[java]view plaincopy

1.private static class SingletonFactory{

2.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3. }

4.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5.return SingletonFactory.instance;

6. }

实际情况是,单例模式使用内部类来维护单例的实现,JVM内部的机制能够保证当一个类

被加载的时候,这个类的加载过程是线程互斥的。这样当我们第一次调用getInstance的时候,JVM能够帮我们保证instance只被创建一次,并且会保证把赋值给instance的内存初始化完毕,这样我们就不用担心上面的问题。同时该方法也只会在第一次调用的时候使用互斥机制,这样就解决了低性能问题。这样我们暂时总结一个完美的单例模式: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Singleton {

2.

3./* 私有构造方法,防止被实例化 */

4.private Singleton() {

5. }

6.

7./* 此处使用一个内部类来维护单例 */

8.private static class SingletonFactory {

9.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10. }

11.

12./* 获取实例 */

13.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14.return SingletonFactory.instance;

15. }

16.

17./* 如果该对象被用于序列化,可以保证对象在序列化前后保持一致 */

18.public Object readResolve() {

19.return getInstance();

20. }

21.}

其实说它完美,也不一定,如果在构造函数中抛出异常,实例将永远得不到创建,也会出错。所以说,十分完美的东西是没有的,我们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应用场景的实现方法。也有人这样实现:因为我们只需要在创建类的时候进行同步,所以只要将创建和

getInstance()分开,单独为创建加synchronized关键字,也是可以的: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SingletonTest {

2.

3.private static SingletonTest instance = null;

4.

5.private SingletonTest() {

6. }

7.

8.private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syncInit() {

9.if (instance == null) {

10. instance = new SingletonTest();

11. }

12. }

13.

14.public static SingletonTest getInstance() {

15.if (instance == null) {

16. syncInit();

17. }

18.return instance;

19. }

20.}

考虑性能的话,整个程序只需创建一次实例,所以性能也不会有什么影响。补充:采用"影子实例"的办法为单例对象的属性同步更新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SingletonTest {

2.

3.private static SingletonTest instance = null;

4.private Vector properties = null;

5.

6.public Vector getProperties() {

7.return properties;

8. }

9.

10.private SingletonTest() {

11. }

12.

13.private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syncInit() {

14.if (instance == null) {

15. instance = new SingletonTest();

16. }

17. }

18.

19.public static SingletonTest getInstance() {

20.if (instance == null) {

21. syncInit();

22. }

23.return instance;

24. }

25.

26.public void updateProperties() {

27. SingletonTest shadow = new SingletonTest();

28. properties = shadow.getProperties();

29. }

30.}

通过单例模式的学习告诉我们:

1、单例模式理解起来简单,但是具体实现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2、synchronized关键字锁定的是对象,在用的时候,一定要在恰当的地方使用(注意需要使用锁的对象和过程,可能有的时候并不是整个对象及整个过程都需要锁)。

到这儿,单例模式基本已经讲完了,结尾处,笔者突然想到另一个问题,就是采用类的静态方法,实现单例模式的效果,也是可行的,此处二者有什么不同?

首先,静态类不能实现接口。(从类的角度说是可以的,但是那样就破坏了静态了。因为接口中不允许有static修饰的方法,所以即使实现了也是非静态的)

其次,单例可以被延迟初始化,静态类一般在第一次加载是初始化。之所以延迟加载,是因为有些类比较庞大,所以延迟加载有助于提升性能。

再次,单例类可以被继承,他的方法可以被覆写。但是静态类内部方法都是static,无法被覆写。

最后一点,单例类比较灵活,毕竟从实现上只是一个普通的Java类,只要满足单例的基本需求,你可以在里面随心所欲的实现一些其它功能,但是静态类不行。从上面这些概括中,基本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但是,从另一方面讲,我们上面最后实现的那个单例模式,内部就是用一个静态类来实现的,所以,二者有很大的关联,只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层面不同罢了。两种思想的结合,才能造就出完美的解决方案,就像HashMap采用数组+链表来实现一样,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单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问题,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最完美的方法是,结合各个方法的优点,才能最好的解决问题!

4、建造者模式(Builder)

工厂类模式提供的是创建单个类的模式,而建造者模式则是将各种产品集中起来进行管理,用来创建复合对象,所谓复合对象就是指某个类具有不同的属性,其实建造者模式就是前面抽象工厂模式和最后的Test结合起来得到的。我们看一下代码:

还和前面一样,一个Sender接口,两个实现类MailSender和SmsSender。最后,建造者类如下: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Builder {

2.

3.private 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4.

5.public void produceMailSender(int count){

6.for(int i=0; i

7. list.add(new MailSender());

8. }

9. }

10.

11.public void produceSmsSender(int count){

12.for(int i=0; i

13. list.add(new SmsSender());

14. }

15. }

16.}

测试类: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Test {

2.

3.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4. Builder builder = new Builder();

5. builder.produceMailSender(10);

6. }

7.}

从这点看出,建造者模式将很多功能集成到一个类里,这个类可以创造出比较复杂的东西。所以与工程模式的区别就是:工厂模式关注的是创建单个产品,而建造者模式则关注创建符合对象,多个部分。因此,是选择工厂模式还是建造者模式,依实际情况而定。

5、原型模式(Prototype)

原型模式虽然是创建型的模式,但是与工程模式没有关系,从名字即可看出,该模式的思想就是将一个对象作为原型,对其进行复制、克隆,产生一个和原对象类似的新对象。本小结会通过对象的复制,进行讲解。在Java中,复制对象是通过clone()实现的,先创建一个原型类: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Prototype implements Cloneable {

2.

3.public Object clone() throws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

4. Prototype proto = (Prototype) super.clone();

5.return proto;

6. }

7.}

很简单,一个原型类,只需要实现Cloneable接口,覆写clone方法,此处clone方法可以改成任意的名称,因为Cloneable接口是个空接口,你可以任意定义实现类的方法名,如cloneA或者cloneB,因为此处的重点是super.clone()这句话,super.clone()调用的是Object 的clone()方法,而在Object类中,clone()是native的,具体怎么实现,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关于解读Java中本地方法的调用,此处不再深究。在这儿,我将结合对象的浅复制和深复制来说一下,首先需要了解对象深、浅复制的概念:

浅复制:将一个对象复制后,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都会重新创建,而引用类型,指向的还是原对象所指向的。

深复制:将一个对象复制后,不论是基本数据类型还有引用类型,都是重新创建的。简单来说,就是深复制进行了完全彻底的复制,而浅复制不彻底。

此处,写一个深浅复制的例子: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Prototype implements Cloneable, Serializable {

2.

3.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1L;

4.private String string;

5.

6.private SerializableObject obj;

7.

8./* 浅复制 */

9.public Object clone() throws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

10. Prototype proto = (Prototype) super.clone();

11.return proto;

12. }

13.

14./* 深复制 */

15.public Object deepClone() throws IOException,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16.

17./* 写入当前对象的二进制流 */

18. ByteArrayOutputStream bos = new ByteArrayOutputStream();

19. ObjectOutputStream oos = new ObjectOutputStream(bos);

20. oos.writeObject(this);

21.

22./* 读出二进制流产生的新对象 */

23. ByteArrayInputStream bis = new ByteArrayInputStream(bos.toByteArray(

));

24. ObjectInputStream ois = new ObjectInputStream(bis);

25.return ois.readObject();

26. }

27.

28.public String getString() {

29.return string;

30. }

31.

32.public void setString(String string) {

33.this.string = string;

34. }

35.

36.public SerializableObject getObj() {

37.return obj;

38. }

39.

40.public void setObj(SerializableObject obj) {

41.this.obj = obj;

42. }

43.

44.}

45.

46.class SerializableObject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47.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1L;

48.}

要实现深复制,需要采用流的形式读入当前对象的二进制输入,再写出二进制数据对应的对象。

我们接着讨论设计模式,上篇文章我讲完了5种创建型模式,这章开始,我将讲下7种结构型模式:适配器模式、装饰模式、代理模式、外观模式、桥接模式、组合模式、享元模式。其中对象的适配器模式是各种模式的起源,我们看下面的图:

适配器模式将某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期望的另一个接口表示,目的是消除由于接口不匹配所造成的类的兼容性问题。主要分为三类:类的适配器模式、对象的适配器模式、接口的适配器模式。首先,我们来看看类的适配器模式,先看类图:

核心思想就是:有一个Source类,拥有一个方法,待适配,目标接口时Targetable,通过Adapter类,将Source的功能扩展到Targetable里,看代码: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Source {

2.

3.public void method1() {

4.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original method!");

5. }

6.}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interface Targetable {

2.

3./* 与原类中的方法相同 */

4.public void method1();

5.

6./* 新类的方法 */

7.public void method2();

8.}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Adapter extends Source implements Targetable {

2.

3.@Override

4.public void method2() {

5.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the targetable method!");

6. }

7.}

Adapter类继承Source类,实现Targetable接口,下面是测试类: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AdapterTest {

2.

3.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4. Targetable target = new Adapter();

5. target.method1();

6. target.method2();

7. }

8.}

输出:

this is original method!

this is the targetable method!

这样Targetable接口的实现类就具有了Source类的功能。

对象的适配器模式

基本思路和类的适配器模式相同,只是将Adapter类作修改,这次不继承Source类,而是持有Source类的实例,以达到解决兼容性的问题。看图:

只需要修改Adapter类的源码即可: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Wrapper implements Targetable {

2.

3.private Source source;

4.

5.public Wrapper(Source source){

6.super();

7.this.source = source;

8. }

9.@Override

10.public void method2() {

11.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the targetable method!");

12. }

13.

14.@Override

15.public void method1() {

16. source.method1();

17. }

18.}

测试类: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AdapterTest {

2.

3.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4. Source source = new Source();

5. Targetable target = new Wrapper(source);

6. target.method1();

7. target.method2();

8. }

9.}

输出与第一种一样,只是适配的方法不同而已。

第三种适配器模式是接口的适配器模式,接口的适配器是这样的:有时我们写的一个接口中有多个抽象方法,当我们写该接口的实现类时,必须实现该接口的所有方法,这明显有时比较浪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是我们需要的,有时只需要某一些,此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接口的适配器模式,借助于一个抽象类,该抽象类实现了该接口,实现了所有的方法,而我们不和原始的接口打交道,只和该抽象类取得联系,所以我们写一个类,继承该抽象类,重写我们需要的方法就行。看一下类图:

这个很好理解,在实际开发中,我们也常会遇到这种接口中定义了太多的方法,以致于有时我们在一些实现类中并不是都需要。看代码: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interface Sourceable {

2.

3.public void method1();

4.public void method2();

5.}

抽象类Wrapper2: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abstract class Wrapper2 implements Sourceable{

2.

3.public void method1(){}

4.public void method2(){}

5.}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SourceSub1 extends Wrapper2 {

2.public void method1(){

3. System.out.println("the sourceable interface's first Sub1!");

4. }

5.}

[java]view plaincopy

1.public class SourceSub2 extends Wrapper2 {

2.public void method2(){

3. System.out.println("the sourceable interface's second Sub2!");

4. }

5.}

教学设计基本结构

教学设计基本结构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教学方案设计基本结构 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Teaching Analysis ; 教材分析考试时可以减写,学情分析即对学生情况的分析,相对来说可以多写,熟练的情况下可以不写,考试的时候最好还是写,教材分析几十个字,学情分析100字以内。 2、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教学目标是主线,必不可缺,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and Ability),过程与方法(process and metho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emotion、attitude and value)。 教学目标要具体化、可操作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的实际确定目标。考试常用格式:使学生记住……事实,理解……概念,形成……技能,经历……的过程,掌握……的方法、应用……定律分析……的问题,坚定……的信念,养成……的习惯,激发……的热情。错误的格式:教给学生……,教学目标是对学生的要求,而不是对教师的,考试时一定要注意。 3、教学重点、难点Teaching Emphasis and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教学重难点也是必不可缺的,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知识来确定。考试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最好分开写。 4、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 一般情况下要写,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 5、课时安排; 课时:一般考1课时的教学设计,可以忽略不计。课前准备可写可不写。

教学设计的三种模式及区别

从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来分类,可以将众多的教学设计模式分为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模式三大类。 三种模式的区别: 以“教”为主即围绕着教师的“教”,该类教学设计不仅是包括了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些重要要素,而且它也是一个可扩展,可变通的基础模式,它能够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在原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可以不断地改进,生成出各种各类的教学设计模式,为教师灵活应用提供了方便的参考模式。 何克抗教授在1998年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他在深入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研究所出现的忽视教学目标分析、忽视教师主导作用以及过分强调学习环境设计而忽略自主学习设计等偏向后,提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是在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和接受式学习,并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它的劣势在于不易发挥学生的探究性和主动性,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正是针对以教为主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其优点是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培育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发展创新思维的理想环境。其主要劣势在于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处理不当甚至有偏离教学目标的危险。 三者流程图: 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图1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2018年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汇总

2018年结构设计常见问题汇总 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应引起每位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应对“施工图审查报告总结”认真学习,引以为鉴。特别强调的是列入结构方案中的问题,审核、审定人员应严格把关。 一、送审资料的完整性 1、计算书封面相关责任人未签字,未加盖注册工程师印章。 2、未提供剪力墙轴压比计算简图,缺墙柱内力简图。 3、未提供桩基承载力计算书。缺基础筏板配筋简图。 4、缺筏板冲切承载力验算,缺地下室外墙计算书,缺筏板反力计算书。 5、未提供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书。未提供地基基础沉降计算书。缺CFG桩承载力、桩身强度验算计算书。 6、补充柱双偏压验算结果,补充梁变形计算结果,补充柱底标准组合下轴力计算结果,补充独立基础计算书。 7、荷载平面图未显示楼板自重。缺超筋超限信息。 8、未提供楼梯计算书。 二、结构方案 1、高度不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详见《抗规》第6.1.5条规定。其条文说明中针对一、二层的连廊采用单跨框架时,需要注意加强。建议提高单跨框架的抗震等级。 三、设计总说明 1、总说明中应注明本建筑防火分类及耐火等级。详见施工图审查要点第3.2.4条、国标图集12SG121-1页6。 2、补充车库顶板覆土厚度不得超过设计值。 3、结构设计总说明第8.2条,填充墙长度超过8m应改为5m,详见《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第6.3.4条2款3项规定。 四、结构计算 1、某高层住宅楼,阳台和卫生间活荷载取2.0kN/m2,应为2.5kN/m2;电梯机房活荷载取2.0kN/m2,应为7.0kN/m2。 2、正负零处的楼板宜考虑施工荷载,建议活荷载取值5.0kN/m2。

总体运营管理模式设计建议方案108

总体运营管理模式及权责体系设计方案 (建议稿) 鉴于深圳文汇地产运营管理现状、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及业务状况,公司可参照国内常见的集团化运营管理模式,制定与文汇地产发展战略及自身特性相适应的运营管理体系。 对于深圳文汇地产运营模式的设计主要包括总体运营管理模式设计、法人治理结构设计、决策机制设计、流程优化设计、配套制度设计、目标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等七个部分。本次方案主要就总体运营管理模式设计提出建议与方案。 总体运营管理模式设计主要包括公司管理层设置、主要管控岗位权责设计、管理模式选择、公司与下属公司的权责设计、公司职能部门权责设计五个部分。公司管理层设置及主要管控岗位权责设计董事会已有安排,本方案不再涉及。本方案重点在于管理模式的确立,以及公司权责体系两个方面。 第一部分管理模式选择 关于管理模式问题,建议公司可以参考当前房地产企业集团化三种运营管理模式(战略管理型、财务管理型、操作管理型)及其过渡型演绎模式,从自身的投资主体结构、管理现状、战略规划以及风险控制要求,创新公司运营管理模式作为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 基于公司处于初建时期,管理经验、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同时主要项目为异地开发的现状,建议公司建立“公司-下属项目公司”操作管理型模式,实行以项目公司制为管理主线的运作体制,强化职能运作及关键业务领域的风险管控,强调高效率、高质量运作,实现公司稳步发展。在此模式下: 一、管理定位 公司定位为投资决策中心、管理控制中心、资源配置中心、信息整合中心和品牌文化输出中心。下属公司定位为利润中心、成本控制中心。

二、管理方式 两级管理模式下,项目经营业务必须通过跨部门、跨区域的团队运作来实施。公司通过组织机构和部门的合理设置,一方面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专业化管理优势,另一方面由下属公司具体负责对项目实施质量、进度、安全、成本的全面管理。公司职能管理与下属公司项目管理共同构成公司基本的管理方式。 房地产开发价值链中的风险,除了政策和行业周期风险外,首先来自于项目拓展环节,其次在于项目策划定位环节,再则是开发建设过程中设计、工程、营销等工作质量所带来的风险。因此,公司明确由职能部门直接负责项目拓展、项目策划定位、规划设计、成本管理控制(含工程招标)及营销策划定位工作,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对各项工作成果进行控制和评审,以保证项目运作水平。而项目的具体施工管理、报批报建、现场管理、营销实施则主要依靠下属公司来运作完成。 下属项目公司是公司重要战略经营单元,按照直线式业务指挥系统运作,明确责、权、利,提高工作效率,加快项目运作速度,缩短资金占用周期,具体负责项目经营管理,实现经营目标。职能部门是公司重要的专业服务力量,负责在设计、工程管理、营销等工作中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加强对项目运作过程中进度、质量和成本的控制,规避经营风险,发挥服务和监督的作用 三、下属公司管理 对于下属公司管理,公司主要通过选派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成本负责人,审查批准下属公司经营计划、审查批准主要项目开支、资金计划、事先确定财务目标等管理手段,及建立与完善下属公司权责体系来进行控制管理。 第二部分权责体系设计 明确“公司-下属项目公司”两级操作管理型模式后,良好的的权责体系设计有利于明晰公司和下属公司之间的关系,梳理房地产开发的管理和业务流程,为流程整合优化提供指导依据。同时职能边界的确定对于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的整合和优化产生直接影响,还将理清文汇地产与各下属公司各自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及相应的权力,大大提高公司的效率。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问答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问答 1、住宅工程中顶层为坡屋顶,屋顶是否需设水平楼板?顶层为坡屋顶时层高有无限制?总高度应如何计算? 住宅工程中的坡屋顶,如不利用时檐口标高处不一定设水平楼板。关于顶层为坡屋顶时层高的计算问题新规范未做具体规定,结构设计时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取质点的计算高度仍不超过4m.檐口标高处不设水平楼板时,按抗震规范,总高度可以算至檐口(此处檐口指结构外墙体和屋面结构板交界处的屋面结构板顶)。檐口标高附近有水平楼板,且坡屋顶不是轻型装饰屋顶时,上面三角形部分为阁楼,此阁楼在结构计算上应做为一层考虑,高度可取至山尖墙的一半处,即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至山尖墙的二分之一高度处。 2、砖墙基础埋深较大,构造柱是否应伸至基础底部?较大洞口两侧要设构造柱加强,一般多大的洞口算较大洞口? 新规范,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浅于500mm的基础圈梁内,两条满足其中的一条即可。但需注意此处的基础圈梁是指位于基础内的,不是一般位于相对标高±0.0m 的墙体圈梁。构造柱的钢筋伸入基础圈梁内应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 X&Qs$对于底层框架砖房的砖房部分,一般允许将砖房部分的构造柱锚固于底部的框架柱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内(上层与下层的侧移刚度比应满足要求)。:新规范表,内纵墙和横墙的较大洞口,指2000mm 以上的洞口;外纵墙的较大洞口,则由设计人员根据开间和门窗洞尺寸的具体情况确定。 3、填充墙的构造柱与多层砌体房屋的构造柱有何不同? 填充墙设构造柱,属于非结构构件的连接,与多层砌体房屋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有一定差异,应结合具体情况分析确定。如挑梁端部设置填充墙构造柱,挑梁在计算时应考虑构造柱传递来的荷载。 4、抗震新规范 新规范,主要指不要在墙体厚度内开洞,烟道等应设在墙外,成为附墙烟道等,以免墙体应力集中。 5、底层框架结构的计算高度如何取?若取到基础顶,抗震墙厚度取1/20层高,是否过大? 计算高度的取值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主要是看地坪的嵌固情况而定,若嵌固得好,如作刚性地坪或有连续的地基梁,可以从嵌固处取,否则从基础顶;抗震墙厚取1/20层高,这里的层高与计算高度的概念不同,是指从一层地坪到一层楼板顶的高度。 6、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表,但不应多于1m,那么此时是否仍可将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四舍五入吗?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若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新规范,但不应多于1m.因已将总高度值适当增加,故此时不应再将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四舍五入,即增加值不大于1m.

企业管理运营模式转变方案设计.doc

企业管理运营模式转变方案设计1 企业管理运营模式转变方案设计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加速发展,电信行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都在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现行管理运营模式不能适应行业新的发展需要和挑战,电信行业企业的管理问题不断的暴露出来,集中表现在电信行业领导人管控缺失问题,经常出现由于领导人管控缺失造成的工作停滞现象的发生,严重阻碍了电信行业企业的稳步发展。此时,基于电信行业企业现行管理运营模式和领导人管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管理运营模式的转变就显得势在必行。构建多级代理人体系,转变管理经营模式,有利于整个公司所有业务部门的融合化运营,客观上保障部门内运作效率的提高,防止领导人管控缺失问题。由此可见,转变管理运营模式是防止领导人管控缺失问题的根本手段,是推动电信行业企业长足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是人力资源专家——华恒智信为某电信行业企业搭建管理运营模式的项目纪实。 【客户行业】:电信行业 【问题类型】:管理运营模式转变 【客户背景及现状问题】 西北某电信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隶属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分支机构。主要经营固定电话、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互联

网接入及应用等综合信息服务。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凭借着“技术为导向”的先端优势,该电信公司赢得了许多地方性市场先机,但是随着电信行业竞争压力的加大,电信行业仅仅以“技术”获得先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对市场需求敏感的运营理念已经成为电信行业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该电信公司过去的管理模式已经明显不适应这样的变化,急需要改革管理模式。 该电信公司仍然沿用着“以技术为先导”的管理运营模式,对于新的综合服务的市场需求缺乏感受力。在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管理运营能力不适应行业新的发展需要和挑战,该公司的管理问题不断的暴露出来。集中在领导层管控缺失的问题大致有如下几点: §坚固的部门墙。该电信公司以业务为划分依据,形成了各个业务部门。而旗下的业务部门各自为战,就造成了该电信公司在销售方面,移动、宽带和商业服务无法形成一个全套的服务能力,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无法迅速做出反应,没有形成一个融合式的服务。这样不仅会带来部门之间沟通与协调成本的居高不下,也将无法适应消费者日益复合式的服务需求。 §领导者一旦缺失,管理体系“瘫痪”严重。该电信公司的各个部门领导人经常会外出和开会,而领导人掌握着整个部门的资源和审批的权利,这样就会造成整个部门因为领导人的缺失而工作停滞的现象发生。 【华恒智信问题分析】 华恒智信顾问专家在与该电信公司内部管理层进行大量沟

教材设计方案与模块结构

教材设计与模块结构 安徽省淮南市教育局教研室张骏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材、整体统筹、模块结构 有人说,《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实我们还更应该强调“教材”对课程的发展的关键性作用,虽然教材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但事实上,大部分教师还是研究教材的多,研究课标的少。所以,教材的质量至关重要。 曾经几时,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案曾这样走过。 1.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二进制、DOS、Basic语言…… 2.学习开关机、了解并掌握office、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程序设计等…… 有人把前者称为“信息技术学”;后者称为“学习信息技术”;也有人还把前者称之为“知道教育”,后者称之为“做到教育”。 事实上,从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信息技术课程开始发生重大变革,即从传统的计算机教案转为信息技术教案,课程从目标、理念和教案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不仅单纯的从形式上表现为从程序设计教案转到应用软件的学习,而且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技术、人文、生活”三位一体的理念贯穿教材始终。但遗憾的是,一些教材作者本身并没有搞清楚“计算机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别”,什么都想教,结果呢,却什么都没教好。很多教材为了回避那种“为讲软件功能而讲软件”的窠臼,把一些技术通过任务、案例等分配到多个不同的章节中或不同年级中的任务中去,但从整个教材体系来看,还是以软件为主设计任务还是显得过于生硬。尤为严重的是,编写者明显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并没有能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愿望上去考虑,把综合任务设置过大,而技术应用往往却处于一个相对窄的层面上,没有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相反,却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综观近年来各种版本教材,大都把小学、中学内容设置的难度区别不大,甚至中学学习的内容小学生早已掌握,以至于出现了信息技术老师讲授的知识,其它学科教师也照样能讲的尴尬局面。这也是教师教着没劲、学生学着没劲的重要原因之一。教材中还存在内. 容重叠的现象。例如,小学以学习OFFICE为主要内容,初中还是OFFICE学习主要内容,高中仍然无法跳出OFFICE学习的怪圈,三个学龄段很难在学习难度上去区分。例如,小学五年级教材中设置了要求学生“制作课余计划”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可能涉及到OFFICE相关内容,也就是说借助OFFICE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学生知道了原来OFFICE这个工具能很好用。到了初中二年级,又再次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与小学这部分的内容相比,二者既不存在难度上的递进,也不存在螺旋上升。学生看到这部分内容往往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但却一时却想不起来,也只有“无可夸何花落去”了。 有的教材还追求软件的面面俱到、什么时髦学习什么的倾向。例如“加工图像图形信息”一节,设置了两个软件的学习任务,分别是”photoshop”和coredraw”,表面上看前者是位图图像的处理,后者是矢量图形的处理,而实际上尽管两者处理对象不同,方法各异,但教材中的两个案例没有任何梯度,属于相关软件或相近软件。也就是说,只有掌握了前者,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后者。此章节一共5页左右学习内容,但给人的感觉是图像处理没有学好,图形制作也没有掌握

44个结构设计常见问题解析(干货)

44个结构设计常见问题解析(干货) 1、结构类型如何选择? 解释: (1)对于高度不超过150米的多高层项目一般都选择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对于高度超过150米的高层项目则可能会采用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类型; (3)对于落后偏远地区的民宅或小工程则可能采用砌体结构类型. 2、结构体系如何选择? 解释: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当房屋高度不超过120米时,一般均为三大常规结构体系——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 (1)对于学校、办公楼、会所、医院以及商场等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 当房屋高度不超过下表时,一般选择框架结构; 当房屋高度超过下表时,一般选择框架-剪力墙结构; (2)对于高层住宅、公寓、酒店等隔墙位置固定且空间较小的建筑项目一般选择剪力墙结构.当高层住宅、公寓、酒店项目底部一层或若干层因建筑功能要求(如大厅或商业)需要大空间时,一般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3)对于高度大于100米的高层写字楼,一般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 3、40米高的办公楼采用框架结构合理吗? 解释:不合理.7度区框架结构经济适用高度为30米,超过30米较多时应在合适的位置(如楼梯、电梯、辅助用房)布置剪力墙,形成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这样子剪力墙承受大部分水平力,大大减小框架部分受力,从而可以减小框架柱、框架梁的截面和配筋,使得结构整体更加经 济合理. 4、框架结构合理柱网及其尺寸? 解释: (1)柱网布置应有规律,一般为正交轴网. (2)普通建筑功能的多层框架结构除个别部位外不宜采用单跨框架,学校、医院等乙类设防建筑以及高层建 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 (3)仅从结构经济性考虑,低烈度区(6度、7度)且风压小(小于0.4)者宜采用用大柱网(9米左右);高烈度区(8度及以上)者宜采用中小柱网(4~6米左右). (4)一般情况下,柱网尺寸不超过12米;当超过12米时可考虑采用钢结构.

培训模式设计方案

1、培训模式设计原则和目的 本设计将依据XX管理现状,本着XX做大做强发展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分析、岗位分析、员工分析,结合先进的培训方法和培训目标设计,建设一套符合XX持续发展的培训模式。 2、分层分类模式设计 依据XX组织架构和发展模式及生产组织特点,XX分层分类培训模式设计为,三个层次,两个类别; 2.1层次分为: 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 2.2类别分为:技术类和作业类; 3、分层设计概念 3.1高层管理人员为:公司副总(助理)以上任职人员; 3.2中层管理人员为:公司总监、副总监、部门经理、副经理等管理人员; 3.3基层管理人员为: 公司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和作业现场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 3.4技术管 理人员为: [XX培训模式设计方案] 从事公司技 术研究开发 和技术服务的人员; 3.5作业类人员为: 从事现场生产作业的操作人员和后勤服务类人员。 4、培训模式设计 4.1依据XX实际生产管理情况和人员状况; 4.2XX在职培训模式分为:在岗培训和离岗培训; 4.3在岗培训分为:新员工入职培训、以师带徒,现场指导培训,集中培训,小组讨论、优秀企业参观学习、公司网络培训,公司有计划的相关培训活动组织; 4.4离岗培训:取证培训,专业技术培训,公司骨干培养培训,接班人培养,高级经理人送培培训; 5、管理人员培训要点 5.1本着XX人才开发培养和绩效提升的目标,管理人员培训不仅包括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 培训,还要包括管理者自我能力提升、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思维提升等多方面的培训。

6、基层管理人员培训模式 6.1基层管理人员培训分析 6.2.基层管理人员对上是辅助上级,对下是指挥监督下级,横向是各部门协作配合关系; 6.3基层管理人员教育职责是对新人员解释公司政策,讲解示范操作技术,指导下属完成工作; 6.4基层管理人员应具备能力:现场指导管理能力,生产组织协调能力,工作技能示范能力,工作态度影响能力,带头模范作用能力; 6.5基层管理人员关系管理,对下关系是帮助下属解决问题,对上关系是反映员工存在工作问题和建议 ,横向关系是与其他部门同事合作关系; 6.6基层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及目标:沟通技巧、建立维护团队协作关系技巧,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6.7基层管理人员培训方式:现场个别指导培训、集中培训,工作轮换,替补培训,外派培训,职业生涯规划; 6.8基层员工培训:针对岗位职责、专业技能、操作规程、业务流程等进行反复强化培训,使员工能熟练应用基础知识、发挥技能经验、提高工作效率。 7、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模式 7.1中层管理人员是XX公司管理团队的中间力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下级之间的信息沟通、生产组织、技术提升等负有重要责任; 7.2中层管理人员培训需求分析 7.2.1公司层面:首先是保证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培养,满足公司发展需要和人才储备,其次是提升中层管理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保证公司经营目标完成; 7.2.2工作层面:依据中层管理职务要求及岗位任职资格条件,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领域相关知识; 7.2.3个人层面分析:应具备XX发展需要和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结构、管理风格以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计划组织能力,协调控制能力,有效决策能力; 7.3中层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及目标 7.3.1基本管理知识: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生产运营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沟通管理、市场学、领导科学与艺术等课程。 7.3.2业务知识与技能:负责的业务领域的技术和技能,如:销售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7.3.3工作改进:技术攻关创新组织、工作分配和总结、工作方法的改进、工作流程改进。 7.3.4中层管理人员教育职责:现场指导培训、团队协作培训、小组活动组织评价,具体详见培训大纲。 7.4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方法:短期培训、工作轮换培训、外派培训、岗位轮换培训、案例研讨座谈交流、角色扮演,一带多培训;

设计院运营管理模式

设计院运营管理模式 XXX设计院经过多年经营现形成了成熟的运营管理模式: 一、共七个部门 1、办公室 2、经营部 3、技术质量部 4、综合管理部 5、设计部 6、财务部 7、文印部 二、职责范围: 一)办公室 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 a)组织起草公司各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岗位描述,组织起草公司工作流程。 b)拟定公司人力资源招聘方案和计划,在公司批准后具体实施。 c)起草或参与拟定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在公司批准后具体实施。 d)起草公司岗位人员能力评价准则,协助技术委员会进行技术人员岗位能力评价。组织起草公司绩效考核方案与计划组织实施人力资源考核的具体事项,公司绩效考核方案与计划。 e)组织起草公司绩效考核方案与计划。 f)组织起草工资、激励、福利方案,核算人员薪酬标准,在公司批准后具体实施。

g)根据公司人事管理规定和决定,起草或拟定人员进出、职务任免、薪酬调整等文件,在公司批准后,具体实施。 2.劳动关系管理工作 a)组织起草公司劳动合同实施细则,在公司批准后具体实施。 b)组织办理员工入院、离职、退休等手续。 c)组织社会保险基数增减变化的确认,具体实施与社会保险有关的工作。 d)参与处理有关劳动争议。 e)参与工伤事故的内部确认工作。 3.职称与注册管理工作 a)组织起草职称与注册管理的各类文件,在公司批准后具体实施。 b)组织各类职称、注册等资格的考试、考核、申报、评审确认等工作。 c)组织实施注册师的注册、培训、聘用工作。 4.文秘与行政工作 a)负责公司的文秘工作,起草、印制、发放公司文件。 b)参与公司有关会议的组织工作,并进行会议记录。 c)负责组织搜集与企业有关的来自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以及相关方面的信息。 d)负责公司内外部文件、信函、传真、电子邮件、通知的传递。 e)负责对涉及保密文件的保管、借阅、处置和销毁的管理。 f)负责保管公司除设计生产以外的各类文件与合同文本,保管各级政府有关文件、人力资源档案、公司大事记、公司会议记录和有关证章、奖品、奖杯、证书(包括获奖证书)礼品。 g)保管使用公司摄影摄像器材,保管各类非学术、科研、技术的影像资料。 5.宣传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 a)起草、拟定公司的内外部宣传计划,组织公司的内外宣传工作并实施。 b)负责组织起草企业文化建设方案与计划并实施。 6.其他工作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结构设计常见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19-03-05T16:27:01.603Z 来源:《建筑模拟》2018年第34期作者:刘江元赵雷闫园史璐[导读] 建筑结构设计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实际设计过程中存在非常多问题,就设计角度而言,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灵活的创作思维以及负责的工作态度。 刘江元赵雷闫园史璐 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 051000 摘要:建筑结构设计属于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实际设计过程中存在非常多问题,就设计角度而言,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灵活的创作思维以及负责的工作态度。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始终以提高设计质量为目标。当前建筑结构设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做好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分析,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才能使建筑结构设计有效性得到提高,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1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原则 1.1结构设计合理性原则 想要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质量以及最终效果达到要求,首先要做好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保证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的合理性,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设计施工方案时,先对该建筑项目的基本信息进行调查,了解该地区的地震设防、分组,风、雪荷载值及建设场地土质情况等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建筑工程设计工作,保证设计合理。 1.2结构设计高效性原则 对于土木工程项目来说,首先要做好对建筑物的图表设计。在设计建筑物图表的过程中,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包括对一些相关数据的调查,调查之后,相关设计工作人员要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保证土木工程项目设计工作的高效性。 1.3结构设计完整性原则 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因为设计工作人员忽视了一些问题,导致整体设计方案出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相关工作人员要在开展设计工作前,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保证设计工作的完整性,特别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部分,在进行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尽最大可能避免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而导致设计工作不够完整、系统。 1.4结构设计的重要性 对于建筑物来说,最重要的部分是建筑物的地基部分,它是整个建筑物的基础工作,因此,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设计时,要格外注意地基部分,相关工作人员要保证该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但目前,建筑工程项目在地基稳定性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很多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团队在进行地基施工时,并没有严格按照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这样就会使建筑工程项目地基的稳定性达不到标准要求,不利于后续施工工作的开展,甚至可能会在后续施工过程中或是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图纸也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指导着每项施工工作的进程,因此,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据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每个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人员不一样,每个设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专业水平也不同,那么在开展工程建设项目的图纸设计工作时,就会出现差异,无法保证设计图纸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2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 2.1基础性设计不合规 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基础,而建筑结构设计的基础就是地基等环节在内的基础性设计,基础性设计不合规,建筑结构设计就无从谈起,很大程度上对于工程的整体质量会有不利影响,降低整体建筑工程的稳定性水平。同时,当前建筑工程的规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但扩大,如果地基的设计短时间内没有进行转型升级,就会导致后续的工作都难以为继。同时,地质勘查作为建筑结构中的重要环节,当前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总体建筑基础性设计的合理性较弱,这一方面导致后续的工作展开困难,另一方面难以保障建筑施工的整体工期,不利于成本核算,收益管理角度上有所欠缺。如果在建筑工程中,应用了不合规的基础性设计,不仅损失大量的经济收益,对于整体建筑的安全性和建筑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等,都是一种威胁。 2.2框架设计不合理 建筑结构,顾名思义就是建筑的框架结构设计,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模式,在这一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纵向横向两种渠道,精准把握特征,把控好材料配置的数量。但是当前存在的问题在于,建筑设计的从业者对于结构的把控能力不强,纵向横向两种模式的切换水平不高,导致建筑结构框架的设计往往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合理之处,对于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力都是严峻的挑战。除此以外,建筑结构设计从业者为了减小自身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对于建筑的横截面宽度进行减小,很大程度对于建筑框架的抗弯曲程度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建筑物抵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 2.3建筑结构设计人才缺乏 当前建筑结构设计的专业性人才缺乏是一个公认的问题,人才的缺乏自然导致设计的专业性下降,设计的合理性也有所不足,进而导致结构设计的实施率下降。在建筑工程实践中,很多结构设计人才都是不同领域转型而来的人才,对于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掌握情况更好,但是建筑设计与建筑现场管理的差异较大,设计方案的缺陷可能直接导致后续工作开展困难,但是相对外行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却难以从设计中发现问题,导致方案的合理性严重下降。 3建筑结构设计常见问题的对策 3.1制定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通过制定科学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结合不同施工现场的实际需求,进行建筑结构基础地基的规范性设计,自然有助于提升建筑结构的科学性和稳定性,进而保障建筑设计方案的高质量,防止出现问题设计,不合规的设计等等。在部分大城市的大型建筑设计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施工进度的具体安排,进行建筑地基结构设计的优化和完善,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调整建筑结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何选取科学完善的解决方案显得意义重大,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具有地下岩溶地质发育的风险,对于溶洞自然难以应用传统的结构化的建筑设计规范,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灌浆等方式进行综合性处理。

旅游收入模式设计技术

旅游收入模式设计技术 旅游项目的收入方式,是旅游投资中最重要的环节;不设计好收入的方式,不准确定位主要盈利点,就是盲目的投资; 旅游产业的“收入模式”,就是指该产业中各种收入方式的分类与结构;研究收入模式,为我们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投资,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工具。 门票,是旅游业最古老、最成熟、最大类的收入方式;门票,已经发展出大门票、小门票、电子门票、名信片门票、赠送礼品门票、通票、联票、月票、年票等等多种类型,并行成了高定价、低定价、折扣价、免票、赠票、买断价、捆绑票等等多种经营手法。 很多景区把旅游收入模式概括为:“一票、二道、三餐、四购”的四入模型,注重门票、索道、景区部餐饮、购物亭的安排与投入;城市公园及游乐园等注重游乐项目的收入;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 本文系统的分析了旅游产业运营中的各种收入模式,把游憩方式与收入方式结合起来,开发旅游产品的收入提升与附加价值,对旅游经营与开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旅游收入:从理论上说,就是旅游景区所获得的旅游者异地消费的总和。旅游产业的收入,包括了游客出游以后的吃、住、行、游、娱、购、体、疗等各个方面的收入,并且形成一个收入链;因此,旅游产业的总体收入,是一个综合收入概念;对于具体到某一个旅游项目,其收入一般只包含了游客出游中的一部分消费。 我们首先研究旅游产业的总体收入结构,然后再根据旅游项目投资的实际经验,分析旅游产业中的收入模式,为旅游运作,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旅游产业收入,可以从旅游收入总合、旅游收入链及旅游收入点的设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旅游项目而言,收入链越长、收入点越多,则总和越大。 一次出游全部消费的总和,与出游距离、出游时间、旅游景区性质和旅游者类型四大要素相关;游憩方式对旅游收入有决定性影响。 对于旅游项目而言,重要的是旅游收入总和及收入结构,收入总额的最大化,收入结构的最优化,是旅游项目成功运营的基础。 一、影响旅游产业收入的主要因素 1、旅游距离 规律:游客流在空间上随距离增加而衰减 旅行距离与旅游收入链长、收入点设置和收入量正相关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万家小学徐红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固然离不开平时勤奋不断的学习积累,但最有效渠道仍须着眼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对教材内容的筛选加工转化和创造只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奠定了物质基础。要把死准备转化为活需要,把教师储备转化为学生具备,教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的本领,根本出路是在授—受、传—接方式上下一番苦工夫,即优化教学形式设计。以往人们仅仅把课堂看作知识传递的一种形式,却忽视了教师的策略和真挚情感在其中的作用,致使教学缺乏有效性。好比建大楼,有了土地、材料、工人,还要有图纸协调诸因素。 教育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堂课效果的优劣,直接受课堂学生心理气氛的影响。激趣诱因就是在讲授具体教学内容之前,从学生的兴趣和可接受性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用极短的时间创造性地设置一种最良好的平等、轻松、和谐、热烈的施教气氛和环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和进一步学习的内动力,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是一个老师根据学生心理愿望营造的课堂动机激发和积极心向培养的“铺路搭桥”过程。激主动学习之趣,诱自觉探究之因,去除单调枯燥、沉默压抑、死气沉沉、漫不经心的局面。情绪轻松、气氛和谐、思维敏捷是开发智能的最佳期,也是积极参与潜能开发的有效手段和基本保证。这一环节要新颖别致有情趣,可借助贴近生活实际的悬念巧设、感情渲染、新旧衔接、相机诱导、故事过渡、模仿体验等相关观念的组合,造成心理上的渴求,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激情满怀地展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一阶段的目的是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情感上的距离,产生教学活动的认同感,以便下一阶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但要注意,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激趣诱因,都不可游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要浅易明晰。 设计中要增强教与学的“交互性”,好比打乒乓球,有来有往,寻深入浅出之点,剖共同认知之理。具体方式有:1、师生换位思考,有意识地消解对内容理解接受的悬殊,消解交流障碍。2、要敢舍弃重难点,因为学生并非一无所知。3、运用移觉手段,化难为易。将不直观的费解文字转化为可感的形象。4、选准切入点,精心设疑,引发争议。教师“引而不发、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模式与路径区别

目录 词语释义 设计模式简介 框架 原则 要素 模式 商业模式简介 历史 管理模式简介 亲情化管理模式 友情化管理模式 温情化管理模式 随机化管理模式 制度化管理模式 词语释义 设计模式简介 框架 原则 要素 模式 商业模式简介 历史 管理模式简介 亲情化管理模式 友情化管理模式 温情化管理模式 随机化管理模式 制度化管理模式 展开编辑本段词语释义 词目:模式拼音:móshì基本解释[pattern;design;mode] 事物的标准样式发展模式详细解释事物的标准样式。《魏书·源子恭传》:“故尚书令、任城王臣澄按故司空臣冲所造明堂样,并连表诏答、两京模式,奏求营起。”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闻先生之艺久矣,愿见笔法,以为模式。”清薛福成《代李伯相重锲洨滨遗书序》:“王君、夏君表章前哲,以为邦人士模式,可谓能勤其职矣。” 编辑本段设计模式 简介 模式一词的指涉范围甚广,它标志了物件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而这些物件并不必然是图像、图案,也可以是数字、抽象的关系、甚至思维的方式。模式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律,而非实质上的规律。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似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设计模式 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确定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经过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

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模式,即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Alexander给出的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在重复相同的工作。模式有不同的领域,建筑领域有建筑模式,软件设计领域也有设计模式。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很多模式。模式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高效完成任务,有助于按照既定思路快速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框架 一、设计模式和框架现在,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系统现在一般划分为三大类:应用程序工具箱和框架(Framework),我们平时开发的具体软件都是应用程序;Java的API属于工具箱;而框架是构成一类特定软件可复用设计的一组相互协作的类。EJB (EnterpriseJavaBeans)是Java应用于企业计算的框架. 框架通常定义了应用体系的整体结构类和对象的关系等等设计参数,以便于具体应用实现者能集中精力于应用本身的特定细节。框架主要记录软件应用中共同的设计决策,框架强调设计复用,因此框架设计中必然要使用设计模式. 模式 另外,设计模式有助于对框架结构的理解,成熟的框架通常使用了多种设计模式,如果你熟悉这些设计模式,毫无疑问,你将迅速掌握框架的结构,我们一般开发者如果突然接触EJBJ2EE等框架,会觉得特别难学,难掌握,那么转而先掌握设计模式,无疑是给了你剖析EJB或J2EE系统的一把利器。 原则 1、"开-闭"原则 2、里氏代换原则 3、合成复用原则 4 依赖倒转原则5 接口隔离原则 6 抽象类7 迪米特法则 要素 设计模式使人们可以更加简单方便地复用成功的设计和体系结构。将已证实的技术表述成设计模式也会使新系统开发者更加容易理解其设计思路。模式名称(pattern name)一个助记名,它用一两个词来描述模式的问题、解决方案和效果。命名一个新的模式增加了我们的设计词汇。设计模式允许我们在较高的抽象层次上进行设计。基于一个模式词汇表,我们自己以及同事之间就可以讨论模式并在编写文档时使用它们。模式名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便于我们与其他人交流设计思想及设计结果。找到恰当的模式名也是我们设计模式编目工作的难点之一。问题(problem) 描述了应该在何时使用模式。它解释了设计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前因后果,它可能描述了特定的设计问题,如怎样用对象表示算法等。也可能描述了导致不灵活设计的类或对象结构。有时候,问题部分会包括使用模式必须满足的一系列先决条件。解决方案(solution) 描述了设计的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职责和协作方式。因为模式就像一个模板,可应用于多种不同场合,所以解决方案并不描述一个特定而具体的设计或实现,而是提供设计问题的抽象描述和怎样用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元素组合(类或对象组合)来解决这个问题。效果(consequences) 描述了模式应用的效果及使用模式应权衡的问题。尽管我们描述设计决策时,并不总提到模式效果,但它们对于评价设计选择和理解使用模式的代价及好处具有重要意义。软件效果大多关注对时间和空间的衡量,它们也表述了语言和实现问题。因为复用是面向对象设计的要素之一,所以模式效果包括它对系统的灵活性、扩充性或可移植性的影响,显式地列出这些效果对理解和评价这些模式很有帮助。 模式

MVC设计模式与WEB框架技术

MVC设计模式与WEB框架技术 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器)设计模式是目前用得比较多的一种设计模式,最早出现在Smalltalk中,后来广泛应用于Java Web应用程序中。它将Web应用分成三层:模型(Model),视图(View),控制器(Controller)。 模型是应用程序的主体部分,负责业务逻辑的处理以及业务规则的制定。其本质上封装了包含对数据控制及修改的规则在内的数据和行为,提供了一套查询、改变模型状态的方法。模型位于J2EE架构的业务逻辑层,通常用服务器端JavaBean或EJB实现。 视图是应用程序中负责生成用户界面的部分。视图代表用户交互界面,是应用程序的外在表现。视图一般位于J2EE架构的客户层和Web表示层,通常用JSP/Servelets实现。 控制器是模型和视图的纽带,负责解释用户的输入并将其映射为模型的操作,同时定义应用程序的行为,分派用户的请求并选择恰当的视图用于显示。通过控制器将模型和视图连接起来,可以在模型和视图之间实现松耦散合。控制器位于J2EE架构Web表示层,通常用Servelets实现。 MVC经常作为一种设计模式出现在各种讨论中,但实际上MVC是结构模式而非设计模式。MVC模式与其它设计模式的关系密不可分,把MVC模式视作比设计模式粒度更大、层次更高的架构(模式)较为妥当。MVC体现了“分治"的思想,它将用户界面设计、流程控制和事务逻辑进行了分离,把界面设计同数据操作完全隔离开来,使得整个开发设计清晰,给系统的测试及维护带来了相当多的便利。在J2EE企业应用开发中采用MVC模式,能使软件开发有章可循、结构清晰、缩短开发周期,同时,还能有效的改善软件系统的性能,大大提高软件的可维护行与可扩展性。 在J2EE体系中,应用MVC模式进行W曲应用开发比简单的JSP开发要复杂很多,其学习曲线长难以快速掌握。在开发过程中,开发人员必须以MVC的方式重新思考和设计应用程序,原先只需一个简单的JSP页面就能实现的功能现在要变成多个步骤去设计和实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开发中引入MVC设计模式会增加额外工作量。 框架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软件重用技术,是应用软件部分或整体的可重用设计。它规定了应用的体结构,阐明了整个设计、协作构建之间的依赖关系,责任分配和控制流程,表现为一组抽象类以及它们的实例之间的协作方法。采用框架技术有利于整个系统结构的改善和流程的固定化,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可重用性和易维护性。对于大型、复杂的应用来说,采用己经开发和测试好的框架进行二次开发,可以提高软件的生产效率、保证软件质量、能够比从头开发取得更为显著的投资回。因此,为了降低上述MVC模式实现的复杂度,可以在应用开发中采用基于MVC模式的Web框架技术。目前,在开源的Java领域,比较流行的Web 框架有Struts、Spring MVC、WebWork、Tapestry、JSF等。 采用面向组件的开发模式进行Web应用开发,我们的思维是块状的、是面向对象的思维方式[261。我们不再关注Servlet底层实现,也不再过问URL的结构;我们通过创建页面来构成应用程序,通过在页面中调用组件来实现页面功能。我们不必关心页面如何通过URL 跳转到另外一个页面,也不关心form表单如何通过URL将数据包装在请求中提交到服务器端。面向组件的开发模式有利于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页面逻辑实现上,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可以认为面向组件的开发模式比面向元素的开发方式更加先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