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从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归纳教学法,与我们经常采用的举例说明相比较,虽然都涉及了引用实例,但两者毕竟存在着显著区别。很多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是一种直接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材料,经过人工处理过的例子,而不是真正的案例,案例却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情况的记录。案例教学是一种稳定的或定型化的教学方法,具有特定的操作程序和要领,而举例一般是讲授、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辅助形式,不具备一系列详尽或定型化的操作程序。

(一)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境,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其具体表现为:1.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充分体验角色,成为案例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案例情境的“再现”,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学会运用理论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较好地激发自己创新思维,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讨论和相互交流,所以,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或有好的表现,就必须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加强与他人的沟通并力争在讨论中说服对方。

3.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在已经经过实践的事件中充当角色,进行“实践”操演,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

4.提高教学效果。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既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包含着问题。它采取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弄清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知识。而且案例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内容生动有趣,没有那么多抽象的、复杂的概念、理论。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容易产生学习兴趣,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类型

案例教学离不开案例。我们似乎可以说,一个优秀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而一个优秀的案例总是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的。教学案例的类型大致有:1.依据案例的情境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语言情境案例和实际情境案例。语言情境案例是教师用语言呈现已发生过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分析的案例。实际情境案例是教师借助或设计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体验情境,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2.依据案例的性质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描述性案例和分析性案例。描述性案例一般是将事物整体或部分面貌,或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像讲故事一样原原本本、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给学生以亲临其境之感。分析性案例除具有描述性案例的特点外,还包含着可分析讨论的问题。

3.依据案例的内容不同,可以将案例划分为专题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专题性案例是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而编写的案例,供学生分析、理解某一问题时使用。这类案例的内容单一,主题鲜明。综合性案例是对事物的整体或全局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描述,供学生思考分析,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

根据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不同,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1.案例讲授法。教师运用案例,通过讲解来说明课程内容,使案例与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方法又可具体分为以讲案例为主来说明理论知识,或者以讲授基本理论为主,引用案例进行论证。

2.案例讨论法。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一种方法。

3.案例模拟法。它是事先编好案例的“脚本”,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如小品、模拟法庭等,给学生以真实、具体的情境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

4.案例练习法。在课上、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引入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和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教学法的操作过程

【案例24】一位老师在上“肯定生命,尊重生命”这一课时,有这么一个教学片断:

既然每个人对国家、社会、他人都有价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呢?让我们来读一读下面的两个真实的故事。(媒体展示)

桑兰的故事

桑兰,一个美丽的女孩,一个前程似锦的女孩,然而,一场意外却改变了她的命运。那是1998年7月,桑兰在美国纽约参加第四届世界友好运动会期间,在训练时不幸造成严重的颈椎脊髓损坏,使胸部以下完全瘫痪。从跌倒的那一刻起,她便不再是体操冠军,不再有平静的生活,甚至很难再行走,可17岁的桑兰却坦然擦去父母、亲友的泪水,她说:“别难过,我会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高贵的施舍

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母亲并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动了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的左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吁吁,脸上有很多灰尘,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

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对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非凡,跟电视上的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大老板只有一只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不用说,你肯定知道了。他就是当年那个乞丐,他是来感谢我母亲的。

问题:

(1)母亲为什么不直接对那个乞丐给予施舍?

(2)“高贵”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母亲的施舍是“高贵”的施舍?

(3)母亲和桑兰分别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生命?(小组讨论)

在这两个案例中,教师是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从案例的类型来说,“桑兰的故事”和“高贵的施舍”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案例、分析性案例、专题性案例。从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来看,属于案例讨论法。那么,如何运用案例来进行教学呢?

1.精选案例

精选案例是顺利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而是用于揭示思想品德原理和规律,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案例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不但不能少,而且决定着实施效果的优劣好坏。所以,选用的案例必须典型、新颖、精致、简练、具体,富有时代感和贴近学生的生活,每个案例都要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案例1中的“桑兰的故事”和“高贵的施舍”两个案例选得比较恰当,突出了教学重点。

2.呈现案例

呈现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而选择合理的呈现方式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呈现案例既可以在讲授知识之前,也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块知识时呈现,也可以在讲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之后呈现。既可以先“案”后“理”,或先“理”后“案”,或“案”、“理”同步,也可以“例—理—例”组合,或“例—例—理”组合。

不同案例的特点不同,呈现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师(生)阅读、学案配合、图表展示、实景模拟、多媒体展示等多样化的方式出示案例,以最适合案例内容,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展示方法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案例1中的两个案例是采用多媒体展示,采用先“案”后“理”的组合形式。

3.据“案”析“理”

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就分析讨论的方式而言,教师组织学生采用的形式有:(1)个人思考;(2)小组讨论;(3)分组讨论;(4)情境模拟。

在分析讨论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教师应做好有关讨论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工作,使得学生能围绕中心课题积极发言,并且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触及敏感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在相互启迪中,寻求案例中的因果关系,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

4.点评总结

点评总结是指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和对案例本身的评价,以及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的归纳总结。

对学生讨论过程的评价,应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应给予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应给予表扬,并指出他们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案例本身进行评价,使学生明确一个优秀案例的必备要素,以此来提高他们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案例中蕴涵的道理的归纳总结,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工夫,可以是对原理和规律的纲要性概括,可以是对学生推理结论中存在问题的矫正,也可以是对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强调,还可以是对学生分析案例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但由于教师总结的时间较短,因此,每一节课的总结都应有所侧重,而非面面俱到。

总之,实施思想品德案例教学,不仅能使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趣味性,知识性和教育性,而且将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已经引起了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重视和关注。

案例教学法教学实例

“FLASH中文字动画的制作”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法实例 课型:新授课 授课年级:12计应X班 课时安排:1课时 时间:周五第二节 地点:机房 学情分析: 12计应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较系统地学习过Photoshop软件课程,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普遍希望能学习到实用的专业知识。FLASH作为主要的二维动画设计软件之一,学生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他们在课堂上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但是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对知识的系统思考、整理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不够强。 教材分析: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Flash8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flash8软件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Flash8软件成为学生制作动画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本节教授的文字动画是二维动画中最常见的动画之一,常应用于广告设计,题头动画、MTV动画设计中,是FLASH动画设计重要的基本设计能力之一,文字动画形式多样,能较好的拓展学生的动画创作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文字工具、路径工具、调色工具的使用。本次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法,展示多种文字动画案例,并进行分析,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对文字动画的形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自己动手设计一些文字动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本的输入与编辑,文本的打散与分离。 (2)掌握几个典型文字动画的制作方法; (3)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动画制作技巧,创作动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文字动画的实例,加深学生对于文字工具属性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实践,去完成多种文字动画的制作,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多种文字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运用Flash动画软件创造作品的乐趣; (2)体验flash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计算机技术的求知欲; (3)能辩证地认识计算机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4)体验作品创作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激发学习flash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文本工具,文本属性面板 (2)渐变颜色的设置 (3)渐变填充的调整。 (4)文本的打散与分离 教学难点: 文本属性面板文字的分离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 教学准备: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 软件:教学课件、学件。 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

中小学概念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的引入,根据概念的不同可采取相应的方法。 (一)从实际引入概念。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逐步发展过程。低年级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到了中高年级,虽然随着知识面不断扩大,概念的不断增多,而不断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凭着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它的讲授方法必须从社会实践出发,坚持直观的原则。如:在学习长方形之前,学生已初步的接触了直线、线段和角,给学习长方形打下了基础。教学时利用桌面、书面、黑板面等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从中总结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 (1)都有四条边;(2)对边相等;(3)四个角都是直角。使学生形成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的概念。 (二)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当新概念与原有概念联系密切时,不需从新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已学过的与其有关的概念中加以引申、指导,便可引出新的概念。例如:“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概念就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桶油重100千克,3桶油重多少千克?算式是100×3,就是求100千克的3倍是多少?12桶油重多少千克?算式100×12,就是求100千克的12是多少?34桶油重多少千克?算式是100×34,就是求100千克的34是多少,由此得到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样引入不但复习了旧知识,也使教者省力,学者易懂。 (三)从计算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如:循环小数的概念可通过10÷3=3.3333……和70.7÷33=2.14242……两个计算引入,倒数的概念可通过1/5×5=1及2/7×7/2=1引入。 二、注重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概念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正确的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描述性的概念,主要揭示它的本质属性,在概念的内涵上下功夫。对定义性的概念,不仅要准确地揭示它的内涵,而且要讲明它的外延,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逐步达到完善。即在引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 1.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客观事物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有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本质属性是构成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教学时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把事物讲清楚说明白。如,

教学病例讨论记录

教学病例讨论记录

用利福平450 mg qd,异烟肼300 mg qd,乙胺丁醇250 mg tid,吡嗪酰胺250 mg tid,5天后病人自行停药,胸水无明显增多。此后病人仍有每日发热,先后予头孢噻肟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多种抗生素治疗无好转,乏力明显,5年体重减轻15 kg。 管床医生张伟住院医师补充:患者个人史中10年前曾在湖北当兵,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无药物过敏史。无家族性遗传病史。 主治医师姜继军:实习医生王亚南汇报病史还是比较详细的,患者的病程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5年来肝脾增大;近40天有午后高热、盗汗,右侧渗出性胸腔积液,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下面请实习医生孙晓梅做体格检查。 实习医生孙晓梅体格检查结果:T 37.8℃,P 102次/分,R 20次/分,BP 135/85 mmHg;营养差, 体型消瘦,轻度贫血貌,未见皮疹、黄染、出血点及蜘蛛痣。双侧颌下、颈部、锁骨上可及多个绿豆大小质软淋巴结,双侧腋下各及2枚、左滑车上可及1枚黄豆大小质软淋巴结,无触痛,活动。右下肺叩诊浊音、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罗音。腹膨隆、软,无压痛,肝右肋下12 cm,剑下未及,有触痛;脾大肋下15cm;肝区、脾区、双肾区叩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不肿。 主治医师姜继军:该患者体检主要要注意全身浅表淋巴结和腹部的检查,特别是肝脾的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检查的描述较好,腹部的体检要全面中体现重点。例如腹部的视诊包括:腹部外形、腹部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胃肠型和胃肠蠕动波、上腹部血管的搏动以及腹部皮疹、色素、腹纹、瘢痕、疝、脐部和腹部体毛等,不能漏查。听诊要注意摩擦音:脾梗塞,肝脾周围炎,可在深吸气时于各相应部位听到摩擦音。叩诊包括:肝叩诊:(1)肝上界叩诊:由右锁骨中线各肋间从上至下叩诊,叩诊音由清音转为浊音即肝上界。正常人位于第5肋间,正常肝浊音区(右锁骨中线)为9-11cm。当触及肝下缘时,应叩肝上界明确肝脏是否真正肿大。(2)肝下界叩诊:肝下界与结肠、胃等空腔脏器重叠,叩诊准确性差。(3)肝区叩击痛:可见于肝脓肿、肝炎;胃泡鼓音区叩诊;脾叩诊:正常在左腋中线 9-11肋间为脾浊音区,前缘不超过腋前线,宽度为4-7cm;肾叩诊:正常无肾叩击痛,当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及肾周围炎时,可有不同程度叩击痛。膀胱叩诊:一般从脐下叩至耻骨联合上方,了解膀胱充盈度。有无移动性浊音叩诊:根据游离腹水随体位转换而发生浊音区的改变,用来检查有无腹水的存在,一般在 1000ml以上才能扣出。触诊,该病人的肝脾触诊很重要。触诊内容: 1)腹壁紧张度:正常腹壁柔软,紧张度增加见于腹膜炎、血腹、大量腹水;2)压痛及反跳痛:正常人无压痛及反跳痛,当腹腔脏器炎症未累及壁层腹膜时仅有

教学方法归纳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生掌握,为学生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用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它的启发性、实践性,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王洪江老师的录像课(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就是利用这一教学法完成的。 3.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这种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经常应用,因现场教学模式要受到客观条件的一些制约,因此,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此种情景教学法。学生们通过亲自参与环境的创设,开拓了视野,自觉增强了科学意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既满足了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也体现了其方便、有效、经济的特点,能充分满足教学的需求。 4.讨论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放权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表达能力,让学生多多参与,亲自动手、亲自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5. 体验学习教学法:“体验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它的基本思想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并不是一个“教师传授—学生聆听”的传递活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情况是学生在亲自“研究”、“思索”、“想象”中领悟知识,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形成个

发现教学法的概念

什么是探究法、发现法?二者之间是何关系?这些问题在欧美国家的学者中间还未形成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把二者加以区别,有的学者则不加区别。区别的理由是运用探究法,强调的 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自主地探索未知世界。所以,它注重过程而不注重 结果。有如美国学者汉森认为:“探究学习的一个极其明显的优点是所有参加的人都要积极参 与学习过程。当然,这也并非探究学习所特有。其他的许多教学方法如模拟游戏、个别教学、 发现学习法和问题解决法等多要求参加者大量参与教学活动,只是探究学习要求更高。”而运 用发现法,重在学习者自主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它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不区别的 理由是探究学习实质上也是发现过程,也必然要求有一定的结果,而发现学习也就是探究未知 世界的过程,也不强求结果。比如,贾罗利默克和福斯特认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去发现 概念的涵义,分析本人所收集的资料,最后形成结论的这种形式的探究,可称之为探究学习。”科勒涅克指出:“发现方法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充分地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侧重点 与其说在于学习经验的产物或成果,不如说在于学习过程本身。” 为了便于研究和操作,本章是将探究法归入发现法体系。那么,什么是发现教学法呢?概括地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资源或情境自觉地主动地探索,从而不断发现问题 和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要理解发现教学法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发现的主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发现者,他必须发挥他 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贾罗利默克和福斯特指出:“学校的任务是通过教学把学生塑造 成自我决策者、批判性思维者和问题解决者。所以,学生的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学 习需要学生发挥极大的学习积极性、自我发现的主动性。” 汉森也指出,探究学习的学生“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性去不断地追求各种答案;”“必须动用他们的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竭尽全 力去解决问题。”

临床病例讨论规范流程

临床病例讨论是毕业实习阶段培养学生临床诊断、治疗、预后估计等决策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实习生学习医学前辈、上级医师和同学间的知识经验,学习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锻炼自学和口头表达能力。 临床病历讨论实施以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媒体,知识为客体的全新教学模式。临床病案讨论包括: 典型病例、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等。各病区的临床教学病例讨论一般每月安排1-2次。 一、临床病例讨论前准备 1、教师选择有代表性典型病例向学生介绍整体病例资料,提出讨论重点(可以是一个或几个)。 选好要讨论的病例,必须具备以下两条: 1)病情较复杂曲折的常见病,或是较疑难的少见病,如果病情简单,让人一看病历摘要就知道是什么病,就失去了要“讨论”的意义。 2)一定要有明确的诊断,如果是临床病理讨论,要有病理诊断;若是临床病例讨论,则要有活体组织检查材料或者其它临床确诊依据。如果诊断不清楚,“讨论”便不能得出明确的结果。 2、教师要写好病历摘要: 要求既简明扼要,又能说明问题。内容要系统充实,文字要简介明快,使人看后能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患者的病情可能很复杂曲折,病历中记载的内容很多,那些该讲那些不该讲,要经反复推敲后再决定取舍。 教师写病历摘要应注意: 1)一般不明确写出病理诊断或临床确诊。

2)为了文字简洁,一些阴性或正常检查结果不必一一写出,凡写某某等项检查均需阴性或正常即可。为了引导思维,对诊断有决定意义的检查结果也不要明确写出,可写成已取活体组织送病理科检查或已作某项检查等字样。 3)体格检查的重要阴性结果应该写出,以备在临床讨论时候鉴别诊断参考。 4)如同时存在多种疾病,不要只写其中的一种主要疾病,每种疾病的临床症状均应描述,以增加病情的复杂性和“讨论”的难度。 3、教学病例讨论以学生为主体,应选择典型、疑难或死亡病例中有助于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病例。凡属实习生经管病人的病例讨论,实习学生事先必须分工作好资料准备,给予学生3-5天时间,由学生针对讨论重点自行查阅资料,围绕讨论要点,提出具有针对性讨论依据(包括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要点所涉及其它相关知识。 二、讨论过程: 1、临床病例讨论主持人一般应由教学经验较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教师承担。 2、主持人应事先做好备课,在讨论中按教学意图引导和组织学生就病史的完整性,必要的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依据,治疗方案的选择等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针对讨论要点阐述自己的观点或疑点,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或疑点进行点评答疑,最后对讨论的问题给予总结。 3、病例讨论全过程应有书面记录,学生讨论时汇报病史,积极主动地作讨论分析发言,及时作好记录,并请主管住院医师进行修改,必要时请主持者审阅修改。可以全部或摘要归入病历内。对讨论情况由教学秘书全面总结,形成文字材料,入医院教学档案。 4、讨论结束后,实习生应根据讨论情况,复习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 5、教研室(科室)应将临床病例讨论安排列入实习教学计划,记录实施情况,对于新担任此项工作人员,教研室应给予指导,并安排有关人员进行示范性观摩教学。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教学案例

赫尔巴特“五步教学法”教学案例 贵州省瓮安县珠藏中学李华550416 课题:动能动能定律 一.预备;唤起学生已有的旧概念,提出问题,说明目的。 我们在初中学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就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都有关系。那么,到底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有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提示,提出新课题,讲解新内容。 【演示实验】:如右图所示,让滑块A从光滑的轨道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 木块做功。 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a.让滑块A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 高度大时把木块B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b.让质量不同的木块从不同的高度下滑,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木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从功能关系的定性分析可以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则它的动能就越大。三.联结,把新旧知识相比较,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 【物理情景Ⅰ】:质量为m的物体以初速度为V1 =0自由落下,当下落距离为h时,速度为V2 。 【物理情景Ⅱ】:一个初速为V1 ,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加到V2 。 【物理情景Ⅲ】:一个初速为V1 ,质量为m的物体,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在摩擦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减小到V2 。 【物理情景Ⅳ】:一个初速为V1 ,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沿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了一段位移,速度为V2 ,其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为f。 由前面所学的知识,归纳、推导出结论填入下表:

【结论1】:物体只受重力作用,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2】:物体在只受一个动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3】:物体在只受一个阻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结论4】:物体在受阻力和动力的情况下,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1/2mv2这个物理量的变化。 四.总结,概括,得出结论。 通过上面的推导,我们可以得到:合外力F所做的功等于1/2mv2的变化。根据功能关系,合外力F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得出以下结论: 1.动能 【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定义式】:E k =1/2mV2 ,(V是瞬时速度) 【单位】:焦耳(J) 【说明】: a.动能具有标量性,且只有正值。动能与速度的方向无关。 b.动能具有瞬时性。在某一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也就具有一定的动能。动能是一个状态量,与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相对应。 c.动能具有相对性。对与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速度有不同的瞬时值,也就具有不同的动能,一般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d.动能具有不可突变性。物体的动能不会发生突变,它的改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外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或物体对外做功的过程。 2.动能定理 【内容表述】: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W=E k2-E k1 。(W是合外力所做的总功,E k1 、E k2分别表示初、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和一般步骤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和一般步骤 摘要:我们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安全技术培训,具体做法是把实际工作中的真实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实践性强。石化企业是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员工安全培训重点应以提升安全操作技能为主。例如,对于危险化学品火灾的预防,我们通过结合教材中的理论阐述,通过对某厂曾发生的裂解碳四储罐冬季火灾事故这一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实现了如下教学目标:⑴碳四组份冬季脱水操作应注意哪些问题;⑵对于含有丁二烯的物料在生产储运过程中如何正确操作;⑶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都有哪些。这样的案例教学,非常有利于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 2、激发了学员学习兴趣。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所选用的案例来源于生产工作实际,说服力较强。有些案例直接由学员讲述,然后通过分析讨论,大家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学员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到较高的水平,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学员是主角,由过去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接受并积极去探索,便于学员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相关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提出解决办法。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首先教师必须搜集、整理合适的案例,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应有较深刻的认识。前面提到的案例,教师除了对火灾的预防知识、裂解碳四冬季储存操作法有全面的认识之外,同时对于碳四生产储存条件、丁二烯的性质等也要有较深刻的认识。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时机,组织协调好。最后,教师还应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和点评。 二、案例教学法一般步骤 1、准备案例。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案例的选择,既要典型又要贴近生产实际。因此我们经常深入到生产一线收集素材,不断更新案例。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在课前将准备好的案例告知学员,让学员了解案例内容,并要求学员查找一些必要的资料,做好发言准备。 2、讲解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应设法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引导学员紧紧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方式可以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在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中,我们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仿真模拟事故发生的经过,使学员感到形象逼真,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总结案例。在学员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做出强调,使学员加深对知识点的把握。对学员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做重点讲解。同时教师还要特别提出,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学员应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吕彬 前言:学习数学,离不开概念,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特有属性(或叫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我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在自己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数量关系及其特有的属性(即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所有数学的内容的展开,都是基于数学概念之上。可以说,数学概念就好比数学的肌体上的细胞。引导学生学好概念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数学基础,理解数学思想,是使学生把知识学好、学活、增强能力、提高数学素养的必由之路。 一、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一)概念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教学内容、目标和任务和作用,因此,重视概念教学,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方向,明确学习任务,使他们在开始学习一门学科时就产生极大的热情,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数学中的概念都相互联系,由简到繁自成体系的 数学的概念之间既存在着差异,又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构织了数学本身严谨的系统。数学的发展又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由简到繁的过程。 (三)概念是导出全部数学定理、法则的逻辑基础 数学的任何对象,都是以该对象的概念为出发点,进而探讨研究对象的判定和性质的。所有定理法则的逻辑推导,都是以相关概念为基础的。 (四)数学概念不仅是建立理论体系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许多数学概念不但为学习数学所必需,而且也是解决数学问题、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工具。 二、概念的教学阶段 概念教学一般分为“引入”、“形成”、“深化”三个阶段。下面对数学概念的教学阶段进行展开说明。 (一)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因此新概念的引入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要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引入方法。 1.以数学故事引入数学概念

案例教学法

一、传统计算机应用教学存有的问题 (一)传统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定位,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以上机实践教学为辅。教师在讲授时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授课方式,但因为仍然是对计算机应用的各个知识点的简单应用,这些应用非常分散,并且绝大部分学生在高中学过中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几乎相同,所以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是老师讲、学生听,使得学生对具体操作内容感到抽象、遥远,有一种不操作就是没学会的感觉,书本上的知识与老师讲解的操作和内容总是有一定距离,而当学生实地操作时,往往还是要边看书边操作,这样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传统的教学方法,任课教师要求学生怎样做,学生就按部就班做,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实践 (一)提出案例 由案例来驱动学生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并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持续促动学生学习,并能激起更高层次的思维,来对案例实行分析、综合和评估。案例能够贯穿一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甚至能够跨学科乃至贯穿学生的整个生活。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所以我们所界定的“案例”应该是那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借助“案例”所驱动的应该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学习和创新实践,而不是简单地完成学习。 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根据一个实际需求完成一个文档排版、演示文稿的制作、电子表格的使用等。例如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的Word章节的教学就能够分解成为制作一份“求职信”和制作一份精美的“课程表”两个案例,把学生引入到这个章节中来,然后通过这两个案例的制作过程,教师把文本格式化,段落格式化,页面格式化,图片和表格的处理等知识融入到制作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完成案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持续和教师实行交流,最后教师对学习实行总结和分析评价,达到教学目的。 (二)分析案例 一个案例能够看成一个任务,这个任务又能够分成若干个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往下分,直到每个小的分任务可操作或执行为止.在这些分任务中,有些是上课的时候重点强调的,有些是没有讲的知识或技能技巧,这就需要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案例)的欲望,教师就要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任务情景,通过指导、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不让学生对任务产生太大的畏难情绪。 (三)学生边学边练,完成自主学习案例 在案例的指引下,学生边学边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不但让学生亲自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创新意识。学生明确案例目标后首先想如何去完成案例,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学生为了完成案例达到教学目标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持续修改和完善,最终完成案例,达到了掌握知识、提升水平的目的。案例的完成标志着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学生也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四)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指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能够采用小组评价或自我评价,而教师的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水准做出的点评。学习效果评价既是总结与提升的重要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好时机。每当学生完成一个案例,不是主观地打个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而是通过交流展示和讨论,让同学们自己评比,看谁的作品最受欢迎。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知识的水平和审美水平,又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完成情况。最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边学边做中的情况,总结规律和技巧,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总结过程中突出完成教学目标的重点。

中学数学的概念教学方法及探究

中学数学的概念教学方法与探究 “如果先不教明概念,便是教得不好的.”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这句话说明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一些学生数学之所以差,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普通中学的学生,数学素养差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我认为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普通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一环.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抓住有限的概念教学的契机,提高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同时,数学素养的提高也为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及必要保障. 通过研究和实践,我觉得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也能够在以下方面作些努力与探索: 一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概念的同化与系统性 从概念的同化来说,要想掌握新概念,学生必须掌握那些作为定义项的概念,从新概念的形成来说,学生必须具有刺激模式方面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否则,就不可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的属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数学概念,应事先创设学习概念的情境,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例如,学习“平行六面体”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四棱柱”、“棱柱的底面”、“平行四边行”等概念,这样就为学生正确理解的掌握“平行六面体”概念创设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扩大概念的记忆库,建立概念的系统性,帮助学生分清同类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同一关系、交叉关系、并列关系、对立关系等,建立概念的“树”状结构和“网络”体系. 二在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_临床病例讨论规范流程

_临床病例讨论规范流程 临床病例讨论规范流程临床病例讨论是毕业实习阶段培养学生临床诊断、治疗、预后估计等决策思维的重要教学活动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实习生学习医学前辈、上级医师和同学间的知识经验,学习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锻炼自学和口头表达能力。 临床病历讨论实施以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主,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媒体,知识为客体的全新教学模式。临床病案讨论包括:典型病例、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讨论等。各病区的临床教学病例讨论一般每月安排1-2次。 一、临床病例讨论前准备 1、教师选择有代表性典型病例向学生介绍整体病例资料,提出讨论重点(可以是一个或几个)。 选好要讨论的病例,必须具备以下两条: 1)病情较复杂曲折的常见病,或是较疑难的少见病,如果病情简单,让人一看病历摘要就知道是什么病,就失去了要“讨论”的意义。 2)一定要有明确的诊断,如果是临床病理讨论,要有病理诊断;若是临床病例讨论,则要有活体组织检查材料或者其它临床确诊依据。如果诊断不清楚,“讨论”便不能得出明确的结果。 2、教师要写好病历摘要:要求既简明扼要,又能说明问题。内容要系统充实,文字要简介明快,使人看后能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清

晰完整的印象。患者的病情可能很复杂曲折,病历中记载的内容很多,那些该讲那些不该讲,要经反复推敲后再决定取舍。 教师写病历摘要应注意: 1)一般不明确写出病理诊断或临床确诊。 2)为了文字简洁,一些阴性或正常检查结果不必一一写出,凡写某某等项检查均需阴性或正常即可。为了引导思维,对诊断有决定意义的检查结果也不要明确写出,可写成已取活体组织送病理科检查或已作某项检查等字样。 3)体格检查的重要阴性结果应该写出,以备在临床讨论时候鉴别诊断参考。 4)如同时存在多种疾病,不要只写其中的一种主要疾病,每种疾病的临床症状均应描述,以增加病情的复杂性和“讨论”的难度。 3、教学病例讨论以学生为主体,应选择典型、疑难或死亡病例中有助于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病例。凡属实习生经管病人的病例讨论,实习学生事先必须分工作好资料准备,给予学生3-5天时间,由学生针对讨论重点自行查阅资料,围绕讨论要点,提出具有针对性讨论依据(包括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要点所涉及其它相关知识。 二、讨论过程: 1、临床病例讨论主持人一般应由教学经验较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及以上教师承担。 2、主持人应事先做好备课,在讨论中按教学意图引导和组织学生就病史的完整性,必要的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其依据,治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 编辑本段起源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T 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1] 范围 案例教学方法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即学员能够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研究与发现 实施案例教学过程图 来进行学习,在必要的时候回忆出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这些技能通常是管理者、医生和其他的专业人员所必需的案例还可使受训者在个人对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高承担具有不确定结果风险的能力。为使案例教学更有效。学习环境必须能为受训者提供案例准备及讨论案例分析结果的机会,必须安排受训者面对面地讨论或通过电子通讯设施进行沟通。但是,学习者必须愿意并且能够分析案例,然后进行沟通并坚持自己的立场.这是由于受训者的参与度对案例分析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使用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通过案例掌握如何更有效的方 式获得知识。 2.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的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 3.通过案例不仅可以获得的认识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 4.案例教学中,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5.案例教学大大地缩短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 6.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 三.案例教学的目的: 1.案例教学最突出的牲是案例的运用。 (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 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2.案例教学是通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思考,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他真正重视的是求出答案的过程。 3.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高手”(解决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而非培养出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 4.在案例分析中可以体现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 5.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决策选择结论的能力。 6.将整个决策过程的思维用语言进行完整地表述提高语言能力。 四.如何设计案例和写案例 1.组成(三部份组成)①学习环境 ②提出问题 ③寻求答案 2. 类型 ①、信息式案例-------收集信息的形式 ②、问题式案例-------以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

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

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 一、动手实践,获得真知 在概念教学中,我努力指导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大胆实践,动手交流,才能更好地理解概念,并用概念去指导实践。这样做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概念教学不再枯燥。学生获得新知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的操作能力。我在教学“圆周率”这一概念时,这一概念对孩子来说不好理解,比较抽象,单靠死记硬背效果并不好。因此,我在讲授此概念时就做了如下安排:我先给学生演示,我拿出拴着细线的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个同心圆,圆有大有小,我让学生体会到圆的周长跟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系,那具体是什么关系呢,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圆,小组合作自己动手研究,学生们兴致很高,有的组拿出了钟面,有的拿出了杯子等等。学生通过动手实践,通过计算,发现无论圆的大小怎样变化,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样教师在让学生适时看书自学,学习圆周率的资料,学生的印象也更加深刻。圆周率概念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弄清概念的本质 本质是指某类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质,是事

物本身固有的特质。我在介绍“梯形”的概念时,我就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里的“只”字不要可不可以,“四边形改为图形,可不可以”?学生们小组讨论,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如果去掉只字就变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而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一组对边平行,但他们都不是梯形。有的说:“四边形”改为“图形”也不可以,因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中,还有五边形、六边形等,而它们都不是梯形”,因此,通过学生们的讨论,交流,弄清了“梯形”概念的本质,学生记忆深刻。还有一些概念,我们还可以用对比的方法加以区分,这样学生理解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就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了。 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点易转移,而且头脑的思路比较简单,还不具备抽象思维,所以要让他们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含义的基础上去感知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要调动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综合加工处理信息,再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参与热情,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在课堂上发挥作用。如我在讲授“长方体表面积”概念时,我让学生每人找到一个生活中的长方体,可以是自己做的长方体的学具,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实物。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然后猜想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最后小

案例教学法学习实践体会

案例教学法学习实践体会 张林生 案例教学法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的教学方法。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呈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大体包含三个步骤: 1、整理案例:教材中涉及到的案例,往往不是以案例的形式直接出现的,而分布于课文的正文、图表、小字之中,甚至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之中。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收集、分类和整理。 2、分析案例、解决问题 学生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相似性、寻找差异性。这个过程是“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显著的差异性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很精彩,分析很细致,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反而成了教学的主体;而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师生互补,教学相辅”的关系。教师将分析案例的“主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甚至是课外的知识去分析这些问题,讨论解决方法。教师在此时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导演”,对学生的分析、讨论不作过多的干预、不作过多的评论,并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观点、想法,同时还要对这些观点加以归纳和总结。 3、回顾和总结 教师展示结论,和学生共同讨论教材结论和同学结论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并对学生的各种结论加以点评(以鼓励的形式);也可由学生阅读课本来分析自己的得失,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2、客观真实性。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基本上都是真实的,不加入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由案例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 3、较强的综合性。原因有二:一是案例较之一般的举例内涵丰富,二是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也较为复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具有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之能。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

任务型教学法教学案例

任务型教学法教学案例 重庆市第二十五中学吴量由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出版的Go For It在我区广泛使用,给师生双方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理念——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的核心思想就是让学生模拟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项活动,扮演各种角色。所有的内容都是学生周围的人和事情,扮演起来非常熟悉,很容易地把课堂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结合起来。 任务型教学法就是把根据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做的具体事情来设计课堂上的“任务”,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正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知识,完成这些模拟“任务”的能力。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以学生“能做某事”为目标要求。“learning by doing”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这要求我们根据单元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活动,即布置“一个既新颖有趣而又熟悉任务”。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并掌握、应用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都是以单词的记背、语言点和语法知识的讲解和训练为重点;教师“唱独角”,多是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长期以来我们大搞“题海”战术,而忽视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结果造成“哑巴英语”的现象。“应试教育”的旧观点让我们一

味追求升学率,这种观点压得师生都喘不过气。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对于这个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理论,我也有一些困惑和不适应:我从小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何尽快适应新旧理论的过渡?如何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驾驭任务性教学法? 作为对任务性教学理论的探索,我曾经承担了一次渝中区进修学院课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公开课。我对Unit 5 How was your weekend?的设计如下: 首先,我在本单元中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 课前:(展示幻灯片1)为活跃气氛及吸引学生注意力,我们一起唱节奏较快的英文歌:Sha la la。(在Sha la la这部分重复的时候拍手。) Step1 值日生做值日报告 值日生首先介绍她如何度过上周末(She bought a new T-shirt in Jiefangbei.)。然后我就她的短文向全班提问:What did she do last weekend? Where did she buy the T-shirt? When did she buy the T-shirt? 在这个环节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又很自然地复习了一般过去时态。

病理学病例分析教学法探讨

病理学病例分析教学法探讨 东莞卫生学校基础教研组袁锦玉 摘要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病理课的兴趣,提高病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笔者采用病例分析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法,通过分析讨论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特征与病理学之间的联系,激活了课堂教学;通过对其教学效果的对比性研究,发现该教学法不仅能引导学生有效的掌握病理学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利于促进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病例病理学教学质量 Use case discussion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athology Abstract In order to arouse students initiative in pathology study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we have developed the case discussion lessons which are based on practical clinic cases. By means of discussing and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nic features and pathologic changes of the diseases,we have active ambience in pathological lessons,so that the students canmaster the pathological knowledge more effectively.It also improves their abilities in comprehensive analyzing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athology. Key words clinic case pathology teaching quality 病理学是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学科,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是病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1],开设病例分析教学法是达到上述目的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病理教学方法,笔者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了相应的病例教学[5],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病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平时注意收集病例,可取材于临床出院病历、临床尸解病例及临床外检病案等(病案中有完整的病史摘要、体检化验、入院处理等),并对所收集的病例进行筛选和加工,将具有典型性、适用性、现实性的病例作为基本素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整个病例及其相关的病理图片、尸体解剖结果制成教学课件,以备课堂教学使用。 2 病例教学法的实施技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