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名词解释: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人口再生产有原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

性别的社会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

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即家庭规模大小,由多少成员组成;二是家庭模式要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

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数量不平衡现象,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或女性相对不足现象。

社会变迁:是指经济、文化、政治、技术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部分的改变。

新生态范式:简称NEP。“新生态范式”认为,首先,人类是生态系统中彼此相互依赖的许多物种之中的一种。其次,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事务不仅受社会、文化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界中彼此内在联系的原因、结果与反馈的影响,因此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会产生非预期的结果。再次,人类生活依赖与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具有潜在的限制。再再次,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强调尽管人类发明及其从中获得的能力可能一时扩大地球承载力的限度,但人类不可能摆脱生态法则的制约。

家庭计划:也称家庭生育计划,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量和生育间隔的措施。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人口质量: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综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简答题:

1、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答:人口社会学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对人口过程以及它们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的

研究对象。

(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认识和分

析人口变迁以及人口变迁之间与其他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

2、论述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新人口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求客观地估

计中国人口的增长情况。

(2)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矛盾。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人口与加速资金积累之间的矛盾;二是人口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矛盾;三是人口与工业原料方面的矛盾。四是人口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五是人口与科学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3)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建议。一是要进行新的人口普查,以了解在5年或10年中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二是大力宣传,破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五世其昌”等封建传统观念;三是在节育的具体办法上,主张避孕,反对人工流传。

3、什么是生育意愿研究?不同时代生育意愿有什么不同?

答:(1)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方面:一是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二是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为理想子女数;三是有关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生育意愿直接支配人们的生育行为。

(2)人类的生育意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相关的“多子多孙多福”的观念,传统生育意愿的特点:①倾向生的越多越好;②男性偏好;③重视数量、轻视质量。另一类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关的“注重自我发展”的生育观念,现代社会的生育意愿主要表现为:①倾向少生;②没有性别偏好;③重视子女质量。

(3)在传统社会运作的最基本核心是家庭,因此种的延续格外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运作的最基本单位是个体行动者。因此以个人为本位的自我发展变得格外重要,正是生育观念的变化成为生育率下降的最根本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生育观念必然逐渐取代传统的生育观念。

4、试分析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两种不同类型的死亡模式。

答:(1)传统农业社会的死亡模式表现为:①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非常高,出生婴儿能活到成年的不足一半;②过高的婴幼儿死亡率导致了极低的预期寿命,人口出生时的期望寿命多在20-30岁左右,平均为22岁。③死亡率变化很大。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是人口死亡率较低,遇饥荒、战争或瘟疫等天灾人祸,死亡率会迅速上升。

(2)①随着工业革命的成果逐渐普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死亡率下降,死亡率多集中于高龄人口的死亡模式,完成了死亡率由高向低的转变。②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不同,其死亡率下降的速度也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死亡模式的分化。

5、试述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结构性特征。

答:(1)国际人口迁移具有地区性结构特征。发展中国家促进人口迁出的力量和发达国家吸引人口迁入的力量共同作用于全球人口迁移的总体结构。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格局决定了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具有的经济性结构特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客籍工人式的人口迁移。

(3)当代国际人口迁移具有政治性结构特征。二战结束后,随着国家间主权关系的独立,传统的自主式迁移受到各种法律的限制,任何具有规模的国际人口迁移都会带有政治色彩。(4)难民和非法移民人口增加。当今世界,难民的状况十分复杂。一方面环境与生存的压力导致了大批的生存型难民;另一方面,长期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也产生了大量的政治难民。(5)女性移民人口有增多趋势。

(6)高素质移民在增加。

6、分析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答:(1)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并存。事实上,中国流动人口中的大部分已由流动人口变为事实上的城市常住人口,只是因为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而无法获得合法的城市居民身份,成为不流动的“流动人口”。

(2)人口迁移规模有所增加,但相对凝固性未根本改变。

(3)以发展型为主的人口迁移模式。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成为诱发人口流动和迁移的主因。

(4)迅速增长的国际人口迁移和流动。一方面有大量的中国人到海外留学、经商和谋求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大量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经商和谋求发展。

7、分析中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特点:(1)中国人口转变是国家人口控制政策干预的结果,与经济转变相分离,是不正常的现象。

(2)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初的死亡率下降得益于新中国的建立,公有制的分配制度和医疗卫生体系有效地降低了农村婴儿死亡率。

(3)随着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经济改革改变了社会结构,削弱了计划生育机制的作用。

原因:(1)以人口死亡率的迅速下降为开端,即通过引入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医疗和公共保障技术降低死亡率。死亡率下降过程比西方国家迅速得多。

(2)为解决中国人口带来的压力,政府选择了借鉴西方人口转变的规律,以政策“干预”出生率。迅速的人口转变缓解了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但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等相关社会问题。

(3)中国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仍然不断地作用于人口转型。从人口迁移的角度看,未来的中国几十年间会完成人口的城市化过程,城乡一体化建设将持续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型,加剧人口转型的力度。

8、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

答:第一,从人口过程看,(1)出生婴儿的性别比状况构成了各年龄段人口性别比的基础,它决定着一个社会总体的人口性别结构。(2)生育率状况影响人口性别结构。原始社会的高生育率是孕产妇的高死亡率为代价,性别比必然偏低。(3)死亡率状况影响人口性别结构。两性死亡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两性生理差异表现出的女性死亡率低于同龄男性的死亡率。(4)人口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的影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能够在短期内改变一个地区的人口的性别结构。

第二,文化因素通过人们的性别价值观和生育观念影响人口性别结构。

第三,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一定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卫生条件、医疗供应和社会保障制度而发挥作用。

第四,政治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社会的平等状况深刻地影响着两性平等的状况,女性越是处于从属地位他们就越难享受到平等的医疗权、社会保障权和生存权。另一方面,战争深入地影响人口的性别结构。

9、性别分层及其表现形态。

答:(1)第一,性别分层是性别规范和社会角色为基础的文化建构。社会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把两性的生物性差别扩大化和制度化,并通过性别社会化把种种制度安排不断地传递给两性。

第二,性别分层表现为社会存在着普遍的等级性别关系秩序。社会性别是每天每人的生活实践。它充满着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一种最基本、最持久的社会制度。

第三,性别分层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动态过程,这种差异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地被生产和在生产着。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制度通过不断“制造性别差异”来维持两性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

第四,性别分层有时表现为有形的性别不平等,有时表现为无形的性别差异,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第五,性别分层是可以改变的,这需要女性主题意识和全社会平等意识的觉醒。

(2)表现形态:一是观念领域的性别分层,在在观念领域里,性别的社会差异表现为社会已经建构并不断再生产着一系列的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女性应当从属于男性的两性关系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形成了一整套表达性别差异的象征和符号。二是公共领域的性别分层,社会公共领域的性别分层表现为两性社会劳动分工和政治参与、权力关系上的不平等。三是私人领域性别的社会差异,私人领域性别的社会差异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两性分工,虽然女性大部分经历都花费在家庭生活中,但是她们在家庭生活中的真实处境并不为人所知。家庭内部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父权制下的女性从属于男性。

10、试分析影响人口职业结构的因素。

答:影响职业结构和流动的社会经济因素很多,包括收入水平、劳动力市场、就业条件、文化资本和社会网络等。

(1)收入对职业结构和流动的影响是多层面的。有研究表明,收入水平与劳动参与率成正比,因为收入水平越高就越可能吸引人们就业;也有研究则认为,收入水平与劳动参与率成反比,因为“收入效应”的假设认为,对于高收入家庭来说,只要用较少的时间参与工作就可以支持家庭消费,因此人们会留下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活动。

(2)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对职业结构有影响。当就业条件良好,劳动力缺乏时,每个劳动力的活动率可能上升,与此相反,当就业条件不良,劳动力供给充裕时,劳动力的参与率可能下降。

(3)分化的劳动力市场影响职业结构和职业流动。在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了双重劳动力市场的分化。

11、什么是家庭结构?分析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趋势。

答: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即家庭规模大小,由多少成员组成;二是家庭模式要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

趋势:(1)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均家庭户规模显著减少;核心家庭比例大幅度上升;三代家庭户仍是中国家庭中重要的家庭类型。

(2)中国家庭正从大家庭向小家庭转变。生育率下降和居住安排的变化是家庭户规模缩小的主要原因。

(3)从夫居传统正在变化。在传统中国,从夫居普遍存在,父系血缘和女到男家的居住方式构筑了一个广大的亲属关系体系。

(4)少子型老龄化的产生。快速的老龄化主要归因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总和生育率的下降,过短的时间导致各方面准备不足。

(5)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与家庭的分化。计划生育的实施和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家庭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的两极分化现象也反映在家庭上。

12、中国人口分布和城市化的特点

答:人口分布的特点:

(1)中国人口密度高。中国人口密度高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2)人口分布不均衡。爱辉----腾冲人口分界线西北人口比例小,土地面积广,此线东南占全国土地面积较小部分,人口占绝大比例。

(3)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到20世纪末中国城市人口仍不足30%,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城市化特点:

(1)多种模式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针是:“要坚持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式。”这成为具有本土化特点的城市化道路。

(2)不平衡的城市发展。一方面是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迅速发展,中小城市发展相对缓慢,功能不足。另一方面沿海城市发展迅速,内地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城市发展缓慢。这两种结构性失调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3)城市化发展的行政色彩与制度不平等。户籍制度长期影响城市化进程。

(4)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5)城市贫困人口增长。

(6)人口城市化有效地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

13、试述中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答:(一)农业社会人口变化的内在规律

中国作为一个封建的农业国家,人口的增减变化遵循了农业社会人口变化的一般规律: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之间呈现循环是运动,人口增长随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呈现阶梯式增长。

第一,由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人口增长基本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低水平均衡状态。

第二,人口增长呈阶梯式上升,每一台阶人口的增长都反映了农业劳动力水平的提高。(1)劳动密集型集约化农业的发展促进人口增长。(2)扩张耕地面积促进人口增长。(3)通过改进粮食作物的品种提高单位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第三,结构化机制促进人口阶梯式增长。

(二)人地矛盾和王朝更替

(1)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地少人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常态。

(2)人口的兴衰与朝代的兴亡具有同步性和周期性的大起大落。

(三)人口压力和封建土地制度间的互动关系,人口压力是促进着土地制度的完善的内在机制。

(四)地区间不平衡的人口增长。

(五)多民族人口和文化的融合。

14、试述中国的资源问题。

答:(1)土地退化、耕地被占,土地资源紧缺。

(2)水资源稀缺,水质污染。

(3)污染严重。主要包括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远超处理能力,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堆积,造成二次污染。

(4)森林减少和水土流失。

(5)人口众多与资源紧缺将是长期问题。

15、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特点。

答:第一,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启动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生育工作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点。

第二,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们生殖健康水平为主。

第三,由于中国是个大国,地区间存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民族等不同的差异,计划生育政策也有所不同。

16、论述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答:人力资本是人类通过人力投资而获得的收益,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人口质量。(1)人力资本理论假设,人口质量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经济价值。

(2)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健康状况的改善标志着社会福利的提高,同时意味着劳动者生产能力的提高。

(3)人力资本理论展示了人类发展的乐观前景。有限的土地资源将不再成为人类发展的限

制力量。人力资本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发展道路。材料分析题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应对。

P178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一、人口社会学简介 1、人口的概念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的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关系。 2、人口的双重属性 人口的生物属性也成为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第一,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第二,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第三,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的。 3、社会学的想象力 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4、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 (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 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人口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关系 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社会结构是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组织模式和相互关系。第一,人口的自然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人口的空间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二,一定的人口结构受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观念和社会控制力量的影响的制约;第三,透过对人口结构的研究还可以透视各种社会力量的变化,因为人口结构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各种社会力量的变化。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结构性变迁:新体制逐步取代旧体制的变迁过程。 突发性变迁:原有体制的突然中断,并产生一在全新的体制,是一种革命。 二、中外人口社会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发表《人口论》,提出人口的增长快于生活资料的生长,主张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人口繁殖。

《人口社会学(专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口社会学》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人口迁移的类型。 2.简述贫困人口的结构化特征。 3.简述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4.简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5.简述中国传统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二、论述题(共20分) 6.什么是死亡模式,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死亡模式演变的过程。 三、分析题(共30分) 资料:世界人口突破70亿人之际,中国的生育政策却走到了另一个十字路口一在计划生 育政策执行30年之后,面对出现的出生人口性别失衡、老龄化加速等新情况,中国人口却出现低生育率隐忧。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就目前能够查询到的数据来看,众说纷纭,奠 衷一是。然而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低于2.1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一个事实无可置疑,中国已 经进入低生育率行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教授顾宝昌表示,目前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进入 低生育率行列,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下降得那么急剧,由此带来的挑战将非常严峻。 请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7.什么是生育率?(5分) 8.中国生育模式的转变经历了哪三种类型?(9分) 9.请结合实际,阐述生育率的急剧下降给中国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16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答:(1)按照迁移目的和动机,分为经济性迁移和非经济性迁移。(2分) (2)按照迁移的社会单位,分为单人迁移、单户迁移和集体迁移。(2分) (3)按照迁移的社会组织情况,分为有组织迁移和无组织迁移;有计划迁移和无计划迁移。 (2分) (4)按照迁移的决策选择,分为自愿迁移和强迫性迁移。(2分) (5)按照迁移的地域类型,分为城乡间人口迁移和地区间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

《人口社会学(专科必修)》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口社会学》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中国生育模式转变的特点。 2.简述当代中国婚姻结构的特征。 3.简述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 4.简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5.简述中国出生人口质量干预的途径。 二、论述题(共20分) 6.什么是死亡模式,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死亡模式演变的过程。 三、分析题(共30分) 7.资料:搜狐网站载,轰轰烈烈的“春运”目前已经结束。据开始时预测,这次为期40天 的春运旅客运量将达到16.6亿人次;若以往返折合8.4亿人次,就相当予全国三分之二的人 都挟裹进去,出门打了个来回。而在民工、学生、探亲、旅游“四大潮”中,以民工潮最大。1月 31日广州两大火车站的到达客流约33万人,其中南下淘金的民工占了总客流的95%以上。2月2日消息:据广东省劳动厅掌握的资料,从1月27日至30日,从铁路、公路、水路和民航进 入广东的共有317万人,其中外地民工就占了300万人,占95%以上;“数十万新民工和超过 300万的返程民工给广东省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2月5日,“火车南下抵穗的人数跌至23.2 万,比节后春运最高峰减少了近一半”;“广州东站到达客流7.2万人次,南下广州的民工人数 充其量只有5万多。”这还占到了80%以上。 请根据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民工潮算是人口迁移吗?(4分) (2)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加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农民进城给城市带来的影响,试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缓解春运民工潮高峰压力的看法。(20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筒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答;无论从人口生育率变化的历史过程和趋势,还是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生育模式转变过程具有显著的特征。(2分) (1)中国生育率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2分)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课稿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社会学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生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物意义的生育力,是关于人类再生产的能力。另一种是社会学上的生育率,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1)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2)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生育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生育规范的重要性表现为生育规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和才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生育的物质设备:生育的物质文化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安全有效的程度。 生育意愿(观念):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个方面: 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死亡制度是个人与其社会形成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的、社会心理的和符号的网络。具体可用死因结构和死亡率结构来进行表示。 预期寿命,是人口统计学上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特定人口平均能够存活的年龄。预期寿命的指标是个社会指标,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 死亡模式: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类型。 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的居住地的永久性变动。分为:生存型人口迁移、发展型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关注人口是怎样通过世代更替使人口数量和质量得以再生产,使人类得以延续的,表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一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分为原始型、过渡性、现代型 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女性的生存优势:即在生物意义上,同龄女性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同时女性比男性的存活时间有延长的趋势。

人口学复习大纲

人口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人口与人口社会学 1、人口的概念: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领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2、人口的特征:(1)人口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口结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空间结构:人口密度 社会结构:阶层不同、婚姻状况等 3、人口变动:人口状况受社会、经济和人口自身各方面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动。(自然、机械、社会变动) 4、人口与社会的关系:(1)人口系统对社会的影响: (2)各种社会因素对人口系统的影响: 5、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产生的标志: 狭义人口学:指对人口变量、以及人口变量和人口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 产生时间:17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 产生标志:英国的约翰·格兰特于1662年发表《一句死亡表所做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广义人口学:含义:用人口学的角度,使用人口学的指标和研究方法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 产生时间: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 产生标志: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理论》 6、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论:(重点为马尔萨斯的理论研究)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两个前提:(1)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 两个级数: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在不加抑制的前提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 土壤肥力递减规律 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持续不断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 (3)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两个抑制:积极性的抑制预防性的抑制 7、全球人口增长趋势:(1)世界人口增长不断加快(2)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分布将发生重大改变(4)人口大国格局重新排序 8、人口平衡公式:年末人口=年初人口+(本年出生人口-本年死亡人口) 净增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迁移增长 9、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年初人口)/年平均人口 10、人口自然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11、世界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1)采集狩猎时期人口的增长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增长率的原始的静态人口状态 (2)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增长具有不稳定性。 (3)工业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特点:第一阶段:欧洲人口膨胀(1650-1950)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人口膨胀(1950以后) (4)

社会学复习资料重点名词解释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 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的名称,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而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代表著作:《实证哲学教程》、《论实证哲学的精神》、《实证政治体系》。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论和实证观(军事、过渡、工业时期)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进步”为其社会学研究的两大根本原则,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分成两类,即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 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鼻祖,英国社会学的创始人,功能主义观点的早期代表。代表作:《社会学原理》、《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将社会理解为有机体的“社会有机体论”思想:提出社会既是系统又是个人集合体的学说,主张社会学侧重研究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发展演化。社会进化论思想:社会进化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要经历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过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 与孔德一同被视为理论社会学的两大鼻祖。19世纪上半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批评孔德学说的保守性,主张对现实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开创了批判社会学的传统。把经济问题和社会制度结合起来思考。资本主义与阶级斗争。社会变迁:唯物主义历史观。 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 又名涂尔干。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真正创始人,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第一个社会学专职教授。代表作:《社会劳动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主张社会学重点在于社会结构,在社会整体层次上进行实证研究。社会学理论观点:以社会关系、社会团结为主线,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韦伯(1864-1920) 理解社会学的集大成者,其研究属于百科全书式的,试图把实证主义与德国的唯心主义融合在一起。提出社会学研究的是有意义的行动,而不是机械反应性的行动。试图对社会行动作出解释性的理解。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目的合理型、价值合理型、情感型和传统型行动)合理性观点:一切对行动的目的、手段、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考虑、权衡、选择都是合理性的,一切受神秘的情绪、传统力量支配的行动都是不合理性的。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 2.社会学舞台上唱主角的是社会学家个人 初创阶段:法国社会学家孔德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 形成阶段:法国社会学迪尔凯姆(涂尔干)、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马克思、齐美尔、腾尼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 3.形成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大传统 实证主义方法论:迪尔凯姆、人文主义方法论:韦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马克思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能授予社会学博士学位的大学。芝加哥学派——20世纪20-30年代,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形成社会学中著名的学派。代表人有帕克、托马斯、伯吉斯等。热衷典型的美国社会问题:移民、贫民、城市化。它标志着美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完成,直接影响了社会学在美国的繁荣发展。其研究显示了社会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作用,为社会学制度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结构功能主义: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抽象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经验功能主义” 社会冲突论: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辨证冲突论” 美国社会学家科塞——“功能冲突论”

人口社会学第六讲:死亡1.doc

人口社会学第六讲:死亡(1) 一.死亡的统计 1.死亡的判定:生命的终结就是死亡,但是对于死亡时间的判定并不简单,就如同一个生命开始时间的判定也不一致(是从怀孕开始,还是从分娩出生开始)。一般把心脏跳动、呼吸作为生命的基本特征,把心脏停止跳动(没有脉搏)和呼吸停止作为生命终结的表现。但是,现在也出现了“脑死亡”的概念,把大脑系统的永久性破坏(即使还有心跳和呼吸)判定为“脑死亡”(“植物人”在这个意义上也没有生命)。 2.死亡的申报制度:死亡发生后,按照政府制度需要由有关部门(医院、公安部门、行政部门)开具死亡证明,说明死亡者身份、死亡地点、死亡时间和死亡原因。在一些国家采取“属地”申报制度,即由死亡发生地点的有关部门申报和统计。我国和另一些国家采取“属人(属籍)”申报制度,即由死者户籍所在地的有关部门申报和统计。 3.死亡统计指标: (1)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 粗死亡率= 该地该年死亡人数/该地该年平均人数×1000‰; CDR一般在6-35‰水平,高于20‰属于高死亡率。中国1999年粗死亡率为15.2‰; (2)年龄别死亡率(age-specific death rate): 年龄别死亡率= 该地该年某年龄组死亡人数/该地该年某年龄组平均人数×1000‰; (图示:14-18岁组死亡率最低,40岁后逐步升高,55-60岁后加速升高; 不同国家的比较可以清楚地显示社会经济、医疗卫生发展水平)(3)婴儿死亡率(infant mortality rate): 婴儿死亡率=该地该年未满周岁婴儿死亡数/该地该年活产未满周岁婴儿数×1000‰; 但分母与分子可能不完全是同一批人(李若建,1992:111)。 (4)新生儿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 rate):(“新生儿”定义各国不同,中国为“未满月”)新生儿死亡率= 新生儿死亡数/活产人数×1000‰; (5)死因死亡率(cause-specific death rate):某种死因在该年该地所有死亡人数中的比例;如孕产妇死亡率=孕产妇死亡数/活产婴儿数×100,000‰; (6)标准化死亡率(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 标准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标准人口相应年龄组的比例)之和; 考虑到各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差异,进行“标准化”(以相比较中的一个人口或者各人口统一的平均年龄构成为“标准”)以便进行相互比较; (7)平均死亡年龄(某一时期全体死亡者的平均年龄)。 4.死亡的群体差异: (1)年龄组差异:婴儿高死亡率,青少年低死亡率,中年之后死亡率递增; (2)性别差异:各年龄组,女性死亡率都低于男性(反映在出生预期寿命的差别上); (3)城乡差异:城市与乡村在行业、职业结构,收入水平与消费模式上存在明显差别,(4)社会阶层差异:穷人死亡率高,富人人死亡率低(消费、医疗条件); (5)教育水平差异:受到较多教育的人死亡率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死亡率高; 平时的健康常识、护理知识,生病时就医的知识;(教育高的人一般收入高); (6)地区差异:自然生态因素(高原、寒带、气候恶劣地区,健康差,死亡率高); 基础设施因素(交通不发达、人口稀少地区,医疗条件差,死亡率高); 社会发展水平(穷国、富国的生活水准、医疗条件差,死亡率高);

人口社会学

名词解释: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人口再生产有原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 性别的社会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 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即家庭规模大小,由多少成员组成;二是家庭模式要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 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数量不平衡现象,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或女性相对不足现象。 社会变迁:是指经济、文化、政治、技术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部分的改变。 新生态范式:简称NEP。“新生态范式”认为,首先,人类是生态系统中彼此相互依赖的许多物种之中的一种。其次,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事务不仅受社会、文化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界中彼此内在联系的原因、结果与反馈的影响,因此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会产生非预期的结果。再次,人类生活依赖与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具有潜在的限制。再再次,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强调尽管人类发明及其从中获得的能力可能一时扩大地球承载力的限度,但人类不可能摆脱生态法则的制约。 家庭计划:也称家庭生育计划,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量和生育间隔的措施。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人口质量: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综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简答题: 1、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答:人口社会学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对人口过程以及它们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的 研究对象。 (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认识和分 析人口变迁以及人口变迁之间与其他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 2、论述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新人口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求客观地估

人口社会学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一)研究制定适中的人口政策; 长期稳定生育水平,减少未来老来人口。人口政策是一项缓慢发生效应的政策,一旦失误很长时期难以挽回。只要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才能减少老年人口的增加,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不动摇。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针对城乡区域性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户等情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适当调整人口生育率,通过合理的生育政策,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向稳定方向发展。 (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证; 只有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只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超过因老年人增加而加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就会减轻。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提供最根本的经济和政策保障以及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鼓励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从养老保障方式上看,由于我国是“未富先老”,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将以家庭供养为主、社会供养为辅,但要逐渐过渡到以社会供养为主、家庭供养为辅,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因此,要及早研究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扎实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加快建立和健全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体系。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还要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同时,要不断深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四)积极培育老龄化人口的服务、产品市场; 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发展老龄产业,一是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以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保证养老费用的合理使用,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具体建议是: 第一,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发展。国家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经济管理部门应运用市场机制,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具有福利性质的为老服务产业发展。 第二,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城乡养老社会化服务要逐步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在财政给予必要资助的同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启动老龄产业机制来兴办社会福利设施,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努力降低老年服务产业发展成本。要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发展老龄产业,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发展老龄产业的资金,努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充分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在税费征收政策上,考虑扶持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 第四,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发挥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

佟新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图表看看) 书本框架 绪论研究对象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人口过程 人口结构 人口变迁 死亡制度 人口迁移 人口转变 年龄结构 性别结构 生育制度 人口质量 人口和社会变迁 空间结构 婚姻家庭结构 人口社会分层 人口和可持续发展 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 ●两个前提: ●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 ●两个级数: ●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 ●两个抑制: ●积极性抑制:战争、瘟疫、饥荒等预防性抑制:晚婚、避孕、流产、杀婴和节育 ●道德性抑制 ●三个命题: ●人口增加必然地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当生活资料增加的时候,人口总是增加 ●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评价: ●问世以来,毁誉参半。 ●他的理论一举粉碎了和谐宇宙的一切美好希望,推翻了人类进步的前景,而代之以贫瘠、阴暗而冷清的未来 ●客观为人类未来敲响了警钟 ●首次系统地论述了人口发展的核心问题,并将其理论化 中国人口思想史 (一)传统人口思想 1、增殖人口观(农业社会)(儒家) ●孔子:“孝”,多子多福;人口与治国 ●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丛,陷害不义;二曰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三曰不娶无后,绝其袒祀 ●墨子:鼓励早婚、反对蓄妾、反对战争、反对久丧 2、适度人口思想(法家) ●商鞅 ●韩非:“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 3、限制人口思想: 1

《人口社会学》练习

《人口社会学》练习 第一-至三章 1、世界人口发展史上三次浪潮:“三次人口浪潮”是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提出来的。 第一次:新石器时代,技术革命---原始农业生产取代了渔猎采集经济; 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 第三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革命。 2、近代人口学的产生与形成:约翰·格兰特(John Grant,1629-1674),1662年出版《依据死亡表所做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一书,最早发现了:出生婴儿中男、女婴数量大致相等,男婴和女婴的比例大致为14:13,即107.7的重要结论。由此奠定了出生婴儿性别比的重要结论,奠定了人口理论和人口统计学基础)。法国人阿切尔·归拉德(Achille Guilard,1799-1876):1855年《人类统计的基本要素或比较人口学》,首次提出“人口学”概念。 3、人口的二重属性及其关系。 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既定前提,社会属性是人口的本质属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口的统一体。人口的自然属性影响着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人口的社会属性,即人口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所具有的特性。 4、人口三要素、三过程;人口结构、人口变动。 人口三要素:数量、质量、结构。 三过程:生育过程、死亡过程、人口分布与迁移以及人口再生产。(P5)人口变动:①自然变动。因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人口数量增减及年龄、性别结构的变化; ②迁移变动。又称机械运动,指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既包括以长期改变定居地点为特征的人口迁移,又包括暂时性、往返性的人口流动; ③社会变动。指人们所属的社会集团、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 5、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基本思想观点。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观点:1、两个公理。也称为“两个假设”,即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这“两个公理”是马尔萨斯得出结论的两个基本前提。2、两个级数。人口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人口增殖力和土地生产力增殖之间不平衡,前者要大于后者。3、两个抑制。所谓两个抑制,就是妨碍人口增长的手段或力量,包括积极抑制和道德抑制。积极抑制:即用提高人口死亡率的办法来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道德抑制(也叫预防的抑制)即让人们通过各种主观努力在道德上限制生殖的本能,即预见到未来家庭的困难,而自觉地少生孩子,降低出生率。因此,他提出让人们禁欲、不婚、不育。这两种抑制的重点是道德抑制。4.三个命题:根据“两个公理”和“两个级数”,马尔萨斯推出三个命题:第一,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阻止。第三,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和资料保持一样。5.四点结论:第一,认为工人贫困、失业并非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而是人口法则作用的结果。第二,建立在财产公

中国老年人照料成本研究_多状态生命表方法

第33卷第3期2009年5月人口研究  Population R esearch V ol133,N o13May200981 老龄问题研究 中国老年人照料成本研究 ———多状态生命表方法3 蒋 承 顾大男 柳玉芝 曾 毅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2002年和2005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纵向调查所搜集的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费用以及临终前照料费用数据,基于拓展的多状态生命表方法,对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成本和临终前照料成本进行了分城乡、性别、年龄和自理能力状态分析。这些研究结果对我国如何更好地为老年人特别是贫困老年人提供养老保障服务以及制定相应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照料成本;多状态生命表;生活自理;中国老人 【作者简介】蒋承,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顾大男,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城市规划与研究系助理教授(通讯作者);柳玉芝,北大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研究员;曾毅,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1 引言 中国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比例和数量的快速增长是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高龄人口的不断增长,一方面使得需要照料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另一方面导致老年人需要照料的时间延长,极大地加剧了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任务。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社会面临的伤残风险增加,残疾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截至2006年4月1日,65岁及以上的残疾人口为3755万人,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45.26%。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伤残以及相应而来的日常生活照料和临终前照料负担将会越来越严重。据有关学者预测,假定我国老年人口的生活自理能力2005~2050年间仍按1992~2002年间的幅度不断改善(年改善率为1%,参见顾大男和曾毅,2006),至2050年我国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数将达1500~2000万人。若自理能力维持2005年的水平,则到2050年时,我国将有2500~3000万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照料服务(Gu和Vlo2 sky,200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从维持老年人正常生活的角度来讲,日常生活照料费用、临终照料费用与医疗费用一样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不同自理状态、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城乡居住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和费用存在巨大差异(冯学山和王德耀,1999;顾大男等,2007;顾大男和柳玉芝,2008)。所以,如果要为中国老年人建立切实可行的养老账户,我们就需要比较准确地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对于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健康水平、不同城乡居住地的男性或女性老人,其在余生中期望的日常生活照料费用和临终照料费用到底是多少?同时,这些数据对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养老机构或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也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了解不同自理状态老年人的余生照料费用情况,是精确估计短期老年群体照料支出总额的前提条件。 3 本项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批准号:70533010,负责人:曾毅)。

人口社会学复习材料.doc

名词解释 1、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來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2、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最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3、社会学想象力:就是学握我们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最之间关系的能力。 4、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 5、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6、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彩响。 7、生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物意义的生育力,是关于人类再生产的能力。另一种是社会学上的生育率,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1)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2)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8、生育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 9、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10、生冇规范的遐要性表现为生冇规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和才能生冇子女和养冇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10、生冇的物质设备:生冇的物质文化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安全有效的程度。 11、生育意愿(观念):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个方面: 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冇子女;②对生育数最的看袪,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12、死亡制度是个人与其社会形成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的、社会心理的和符号的网络。具体可用死因结构和死亡率结构來进行表示。 13、预期寿命,是人口统计学上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特定人口平均能够存活的年龄。预期寿命的指标是个社会指标,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 14、死亡模式: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类型。 15、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扌舌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16、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的居住地的永久性变动。分为:生存型人口迁移、发展型人口迁移 17、人I I再生产关注人口是怎样通过世代更替使人口数最和质累得以再生产,使人类得以延续的,表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18、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一定时期,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分为原始型、过渡性、现代型 19、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 20、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朿,常用而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21、女性的生存优势:即在生物意义上,同龄女性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同时女性比男性的存活时间有延长的趋势。 22、同期群是指同一年代出生的一群人。同期群的概念把年龄角色、年龄分层和历史环境结合起來了。同期群效应是指一个同期群的人口规模能够建构一个时期。 23、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求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24、出生性别比,也叫婴儿性别比,是指某一时期内毎100名女婴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 2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I I比觅较大,抚养比比较低时的状态。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

人口社会学复习重点

《人口社会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今世界人口的基本形态。人口过程受到人口结构、经济、文化和政治变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口结构和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粗出生率:又称一般出生率,是最基本的出生指标,表示某地某年平均每1000人中出生(活产)人数。 粗死亡率:也叫总死亡率,简称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生育意愿: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个方面: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出生性别比:也叫婴儿性别比,是指某一时期内每100名女婴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 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婚姻制度:社会规定的有关夫妇关系建立的一整套社会规范,任何社会都有特定的婚姻制度。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人口分布主要关注两点:一是空间位置:所在地点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社会特征。二是人口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与人们之间交流的频率。 人口密度:是指某一时点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的人口数来表示,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稠密程度。 环境意识:是指人类对于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与人口关系的解释和认识。人们常说的“大地是母亲”、“人定胜天”等拟人化的说法表达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这些认识是人类世界观和信仰的一部分。不同的环境意识形成不同的人类行为。 人口政策:人口政策是社会政策的一部分,由政府颁布的,目的在于影响人口的增减、过程、规模、结构或分布。 家庭计划:也称为家庭生育计划。这是一项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等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和生育间隔的措施。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对生育进行预先的设计,实行人类自身生产的计划化。即人们有计划地生育子女,繁衍后代。 人口质量是人类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个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

社会学讲义2

社会学讲义2 第四章社会与社会运行 ●第一节社会 ●第二节社会运行 第一节社会 ●一、什么是社会 ●1、“社会”的词源考察:本意为集会、聚会。 ●中国古书中的“社会” ●“社”就是一块地方的主人。“会”就是集会。两个字合起来就表示在一定的地方,于民间节日举行的演艺集会或祭神的庆祝活动。后来发展为第二个意思,是指志趣相同者结合的团体。 ●社会学中的“社会” ●英文society的译语,来自于拉丁语socius一词。 ●明治年间日本学者翻译society时借鉴中国文献中的“社会”一词,近代中国学者又沿用了这种译法。 ●社会指的是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 ●2、唯实论与唯名论 ●唯实论:社会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独立于个体之外且对个体构成实实在在的限制。 ●代表人物:乔治·齐美尔,涂尔干。 ●唯名论:只有个体才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只是一个概念,是人们的主观想像或抽象. ●代表人物:吉丁斯,塔尔德。 ●3.马克思主义论“社会” ●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统一。 ●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实践是社会的存在方式,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的特点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三、社会的功能 ●(1)整合的功能。

人口学原理-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人口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Population 课程编码:SOCL2008 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2 适用对象:公共管理、社会学类 先修课程:无 使用教材: 佟新主编,《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性质:专业主干课程 目的: 人口学是一个更多地属于社会学、结合多科性的边缘学科,是一门基础课。在任何时间,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因素,对于其经济成长和人民福利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课程全面介绍了人口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力图用社会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相关的社会人口问题,使学生对人口学中的诸多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了解人口问题影响社会发展及社会政策的途径,为社会保障等相关方面的内容的理解、政策制定提供一个人口学方面的视角。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使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研究方法,运用统计学、数理人口学等工具,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在现代人口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关注现实的人口问题,比如生育问题、性别问题、老龄化问题,为公共政策提供基本的分析依据。 三、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基本的概念及理论,尤其是生命表等内容 2. 理解人口过程及特点和趋势 3.理解人口结构所具有特点 4.理解人口变迁和社会变迁以及社会诸因素和人口诸方面的互动关系。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掌握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理解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二章:人口和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1.掌握人口的基本理论 2.掌握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三章:生育制度 1.掌握基本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