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复习思考题

中药学复习思考题

中药学复习思考题
中药学复习思考题

中药学复习思考题

(2012、11、25)

1、简述五味的作用。

答: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又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又能助湿腻膈助湿碍胃,令人中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酸味药易敛邪,有“闭门留寇”之弊。

苦,能泄、能燥、能坚。泄代表清泄、通泄、降泄。苦能坚代表两个含义:一指泻火存阴;一指厚肠止泻。大苦之药能伤津、伐胃(败胃),津伤脾胃虚弱者不宜多用。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久食伤脉。

另外还有淡与涩味。淡味,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水作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五味之外,尚有芳香气味,有化湿、辟秽、开窍、醒脾作用。

2、中药应用时为什么要性与味结合?请联系具体药物加以说明。

答:每味药均有性和味,他们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共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药物之间有气(性)同味不同,或味同而气(性)不同,其功效和作用就有明显差异。如黄连与沙参均属寒性,但黄连苦寒,可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沙参甘寒可清热养阴生津;紫苏与薄荷味同而性异,紫苏辛温,能发散风寒,薄荷辛凉能发散风热。所以气与味必须结合起来分析,方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药物的性能,正确应用。

3、生半夏及不同炮制品如何区别应用?

答:生半夏: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肿止痛为主。

清半夏:白矾浸泡或煮或腌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湿化痰为主。气微辣涩。

姜半夏:姜矾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微有辣味,微具姜气。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的作用。气微,味淡。

竹沥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沥拌透阴干。温燥大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粘,痰热内闭中风不语。

半夏曲:生半夏浸泡晒干研粉,姜汁、面粉调匀,发酵制成。化湿健脾,消食止泻。

4、临床用药时应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答:一、通过药物配伍产生协同作用:

一种情况是疗效增强,这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如银花与连翘,谷芽与麦芽,乳香与没药,三棱与莪术等;另一种情况则是毒副作用增强,这是临床用药时必须避免的,如巴豆与牵牛,水银与砒霜等。

二、通过药物配伍产生拮抗作用:

一种情况是疗效减弱,这是临床用药时应该避免的,如用黄芩清肺热、清胃热,若再用生姜就不合适了。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应尽量考虑选用,如生半夏和生南星与生姜同用或用生姜事先处理生半夏和生南星。

另外,对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的,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5、用药禁忌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药的用药禁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伍禁忌:在复方配伍中,有些药物应避免合用。如十八反、十九畏等。

2.妊娠用药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二类。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的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则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斟情使用。但没有特殊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

3.服药时的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以及蜜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药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高烧患者还应忌油。

6、中药的升降浮沉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1.四气五味: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2.质地轻重:花、叶、枝、皮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

3.炮制:物的炮制可以影响转变其升降浮沉的性能。如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酒炒后,则可清上焦火热,可治目赤头痛。

4.配伍: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

7、比较麻黄、桂枝的药性、功效、主治和异同点。

答:麻黄与桂枝,均为辛温解表药,常相须为用治疗风寒表证。但麻黄发汗力强,多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桂枝发汗力缓,外感风寒有汗、无汗均可应用,并能温经通阳,常用于寒凝经脉、痰饮水湿内停、风寒湿痹、胸痹及心悸、脉结代等证

8、比较石膏、知母的药性、功效、主治和异同点。

答:相同点:二药均能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高热烦渴,内伤病的胃热消渴、肺热咳喘等。

同中之异:石膏大寒,清热泻火优于知母,知母质润,生津止渴优于石膏。

不同点:石膏煅用能收湿、生肌、敛疮、止血,外治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等;知母能润肠通便、滋肾阴清相火,治疗肠燥便秘、肾阴虚证,为石膏所不具备。

9、比较黄连、黄芩、黄柏的功效、主治和异同点。

答:黄芩、黄连、黄柏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引起的黄疸、泻痢、淋证、湿疹湿疮,热盛引起的高热、烦躁、痈肿疮毒等。

同中之异:黄芩善清上、中焦湿热,黄连善清心经热和中焦湿热,黄柏善清下焦湿热。

不同点:黄连与黄芩又同能凉血,治疗血热妄行证,其中黄芩尚可安胎,治疗热扰胎元之胎动不安;黄柏又能泻火除蒸,治疗肾阴虚、相火妄动之遗精、骨蒸发热、盗汗等。

10、比较生地、玄参的功效、主治和异同点。

答:两者均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主治温热病热入营血之身热、口干、舌绛;及阴虚内热、低热不退及消渴证等。但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力强,血热吐衄、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者多用。玄参泻火解毒力强,兼能软坚散结,痈毒疮肿、火热炽盛之目赤咽肿痛及瘰疬、痰核、瘿瘤等多用。

11、苦寒药有哪些副作用?使用注意是什么?

答:苦寒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证。

在使用苦寒药物注意:

(1)辨清虚、实;分清病情主、次,兼有表证的要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同治;

(2)阳气不足、脾胃虚寒忌用并一定要辨清证状的真假(如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

(3)根据体质,适当培补(脾虚配健脾药;阴虚配养阴药)祛邪不忘扶正。

(4)本类药使用要中病即止,以免克伐太过。

12、大黄泻下通便,为什么可以用于痢疾?比较大黄、芒硝的功效、主治和异同点。

答:大黄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而六腑以通为用,大黄具有涤荡肠胃之功,故可用于痢疾。

相同点:二者均为作用强烈的攻下药,均具有泻下通便、清热之功。主治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及热毒证。

不同点:大黄苦寒沉降,泻下力强,长于泻胃肠实热积滞,善治实热便秘;内服外用均能清热解毒,用治热毒疮疡、烧烫伤、目赤咽痛;此外又能凉血止血、活血祛瘀、清利湿热,用治血热吐衄、瘀血诸证、湿热蕴结的痢疾、黄疸、淋证等。芒硝咸寒,长于润燥软坚泻下,善治大便燥结。外用清热消肿止痛,治咽痛、口疮、目赤及疮疡等。

13、祛风湿药分哪几类?试举例说明各类药的性味功效特点及适应证有何不同?

答:根据祛风湿药各药的不同特点分为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清热药、祛风湿强筋骨药3类。

①祛风湿散寒药性味多为辛苦温,入肝脾肾经。有较好的祛风、除湿、散寒、通经活络等作用,尤以止痛为其特点,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等。如:独活、川乌等

②祛风湿清热药性味多为辛苦寒,入肝脾肾经。具有良好的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之功,主要用于风

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等。如:秦艽、防己等。

③祛风湿强筋骨药主入肝肾经,除祛风湿外,兼有一定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主要用于风湿日久,肝肾虚损,腰膝酸软、脚弱无力等。如桑寄生、五加皮等。

14、利水渗湿药分为几类?各类的药性功效、主治各有什么特点?并试举1-2例治疗热淋、石淋、血淋、膏淋的代表药物。

答:根据其药性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利水渗湿药、清热利湿药和利水通淋药3类。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分为三类:

1.利水消肿药:性味甘淡平或微寒。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泻泄、痰饮等证。

2.利尿通淋药:性味多苦寒。主入膀胱、肾经。用于小便短赤,热淋、血淋、石淋及膏淋等证。

3.利湿退黄药:性味多苦寒。入脾胃肝胆经。用于湿热黄疸证。

热淋----车前子、滑石、木通;血淋---石韦;石淋--海金沙、金钱草;膏淋--萆薢。

15、附子温阳、回阳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阳---补火助阳:①温肾助阳--肾阳不足,命门火衰;②温脾助阳--脾阳虚证;③温助心阳--心阳虚;④温卫阳--卫阳虚,综合附子的温阳作用来看,其可温一身之阳。

回阳救逆--恢复阳气,挽救厥逆之义,而回阳药性味辛热,适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亡阳证,药如:附子、干姜。

16、试述吴茱萸的功效特点。

答: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痛经,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

17、善理脾胃大肠气滞的药物有哪些?善理肝胆气滞的药物有哪些?善降气的药物有哪些?

答:善理脾胃大肠气滞的药物有:陈皮、枳实、木香、大腹皮等

善理肝胆气滞的药物:青皮、川楝子、香附等

善降气的药物:沉香、柿蒂、刀豆等

18、三七和白及均是止血要药,其功效、适应症各是什么?两者能否配伍同用?为什么?

答:三七的功效:止血,散瘀,消肿,定痛。可用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症瘕,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

白及的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治: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

三七为活血止血药、白及为收敛止血药,白及三七合用可以起到止血不留瘀之功,两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19、牛膝“性善下行”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引药下行牛膝可引导药力到达下半身,临床常用来治疗下焦疾病;二、引血下行,临床治疗血滞经闭、经痛、经行不畅、产后瘀血腹痛、胞衣不下等病,常以红花、川芎、当归、桃仁、延胡索等药配伍牛膝,以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三、引热下行;四、趋下补肾牛膝能补肝肾而强筋壮骨,肾居于下焦,故云趋下补肾。

20、如何正确理解“丹参一味,功同四物?”

答:“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意思是说丹参这味药物在临床上用以治疗妇科月经病、妊娠病、产后病等作用比较广泛,与四物汤治疗血分病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并非丹参的功用等于四物汤,因为丹参属苦寒之品,以凉血活血通经擅长,对于妇科经血不调或胎产诸疾而由瘀滞所致者均为常用药,后世医家誉其为妇科要药。而以芎、归、地、芍组成的四物汤为温补剂,擅长补血,对于血分受病,阴血亏损,宜用四物汤,因此方有一定的活血作用,是为了达到补而不滞的目的,至于丹参补血实为去瘀血生新血的意思,所以,对于“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这一论断,应有全面认识。

21、半夏与贝母均为化痰要药,如何区别应用?

答:半夏与贝母,两者虽都有化痰止咳作用,但半夏的性味辛温,属温化寒痰药,适用于寒湿痰咳;而贝母的性味则为苦寒,属清化热痰药,适用于热痰和燥痰之咳嗽。在临床上两者应注意辨别使用。

22、临床如何选择和配伍应用止咳平喘药?

答:止咳平喘药均有止咳、平喘功效。其中有的偏重于止咳,有的偏重于平喘,有的则兼而有之。主治咳嗽、喘息之证。引起咳、喘之证的原因颇多,有外感所致,内伤诱发,亦有寒热虚实之异。如外感所致咳、喘者,常伴恶寒、

发热或喉痒痛等表证;痰浊阻肺之咳喘证,因其病性有湿痰、寒痰、热痰、燥痰之分,故其症状特征及伴见症亦各异。虚证之咳喘,兼见相应的虚症表现。

配伍应用:使用本类药时,当审证求因,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恰当配伍。痰多易发咳喘,根据刘河间“治咳嗽者,治痰为先”的原则,故常与化痰类药物配伍。外感风寒所致咳喘,常与发散风寒,宣肺平喘之品配伍;风热致咳嗽喉痒者,与疏散风热.利咽之品配伍。肺阴虚之干咳者,常与养肺阴之品配伍;肺气虚之喘咳短气者,宜配伍补肺气药物。喘咳胸闷气急者,可配伍宽胸行气之品。

23、代赭石的重镇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重镇潜阳,平肝熄风

2重镇降逆

2.1降胃气——呕吐呃逆,重剂细末调服见功

2.2降肺气——咳喘气逆,参赭并用镇逆纳气

2.3降气火——吐衄血证,赭石为主随证制宜

3重镇安神,坠痰降火

24、试述人参的性味,功效,适应证,用法及使用注意。

答:【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用量用法】煎服,5~10g;挽救虚脱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兑服。研末吞服,每次1 ~ 2g。

【使用注意】反藜芦,畏五灵脂。

25、比较生地黄与熟地黄的异同点。

答:从性味上来说,生地甘、苦,凉,熟地甘,微温,从归经上来说,生地归心、肝、肾经,熟地归肝、肾经;功能主治方面:相同点为都有滋阴补血之功;不同点在于:生地偏于滋阴降火,用于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等,熟地偏于补血,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等。简单说生地是清热凉血的,熟地是补血益肾的。

26、如何理解“疮家圣药”之义?列举两味代表药物,并试述其有关功效、适应证特点?

答: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如银花连翘,相同点: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热毒疮痈、风热感冒、温病初期等。

同中之异:金银花凉散风热优于连翘,连翘解毒消痈优于金银花,素有“疮家圣药”之称。

不同点:

金银花又入血分,能凉血止痢,治疗热毒血痢;连翘又入心经,能清心开窍,治疗温病热陷心包之高热神昏,尚可散结、利尿,治疗瘰疬、痰核以及热淋尿少等。

27、补阴药哪些药补肺胃之阴,哪些药补肝肾之阴,哪些药补心阴?

答:补肺胃之阴: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明党参等

补肝肾之阴: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桑葚、黑芝麻、鳖甲、龟甲等

补心阴药:麦冬、天冬、百合等

28、试述收涩药的配伍原则及使用注意事项应用。

答:配伍原则:收敛固涩属于治标之法,不能消除导致滑脱证的病因,故需要针对病因而选择用药,以标本兼顾。如阳虚自汗配补阳药;阴虚盗汗配补阴药;脾虚泄泻者健脾药;肾虚遗精配补肝、肾之药。

使用注意:酸涩之品,有敛邪之弊。凡外感实邪者,一般不宜使用,以防恋邪。对于虚极欲脱之证,应以治本为主,本类药仅作辅助药。

1、运用收涩药治疗滑脱病证,只是治病之标;

2、滑脱病证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不固,脏腑虚弱所致,因此,在应用收涩药治疗滑脱病证时,必须与相应的补虚药配伍同用,以标本兼顾。

主要配伍方法:1、治气虚自汗、阴虚盗汗者,配伍补气药、补阴药;2、脾肾阳虚久泻、久痢者,配伍温补脾肾药;3、肾虚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者,配伍补肾药;4、冲任不固、崩漏下血者,配伍补肝肾,固冲任药;5、久咳虚喘者,配伍补肺益肾纳气药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