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题申报模板:3029-“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研究

课题申报模板:3029-“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研究

“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研究

1.1问题的提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业创新的风潮。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创业创新。这两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初步统计,截至目前,为推动双创工作,中央国务院层面发的文件大概有20多个,应该说文件数量之多、文件密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命周期变的越来越短,大学生毕业人数的数量却在不断上升,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110 万,2015 年达到了749 万,2017年达到了795万。毕业生数量的直线上升趋势无疑是就业压力增加的一个体现。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仅仅依靠传统的就业方式恐怕难以缓解就业矛盾,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发挥自身的开拓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也应当是高校和大学生关注的一个热点。因此,本课题以“双创”政策背景,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创业方式及创业环境等创业生态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

1.2 课题界定

“双创”理念提出:2014 年9 月,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公开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6 年 5 月 30 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强调,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认真学习贯彻,进一步把“双创”工作做实做好。

“双创”背景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燃起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鼓励大学生创业不仅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应急之策,也是推动我国走向创业型经济、促进经济社会供给侧改革发展长远之计。在“双创”热情高涨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创业问题对于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促进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纵观我国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89年-1999年。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在创业教育的意义、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如何在维续教育领域实施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创业教育”为主题的论文数量有179篇,检索最早的文献是1998年朗晓风、姚文忠、金成林等发表的《创业教育简论》。该文章阐述的主要观点为,创业教育不能简单被视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方法,要把创业教育置于教育体系的本质内容或者高端来认识,要把思想教育尤其是创业意识培养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第二阶段:2000年-2009年。1999年1月,国家教育部开始实濡《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6月,国家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为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送一阶段,高校开始举办各种形式的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计划大赛,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热潮,孕育了视美乐、易得方舟等一批高科技公司,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以“创业教育”为主题的论文从1999年的68篇迅速増加到2000年的140篇,此后几年连续増长。2008-2009年是发表文章比较集中的时期,共检索到111篇文献。令人可喜的是,研究学者开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走向,探索包括“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政产学研一体”等人才培养模式。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经过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发展,创业教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词的文献迅速上升,2010年为177篇,这一年的文献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几乎达到第二阶段10个年头的总

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在各种类型的高校普遍开展,由此促进了学者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2015 年,李克强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再次激发大学生创新创新教育新浪潮。这一时期大多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相融合,并对创业基地的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其中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文献除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各高校开始组建平台、争取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二是高校开始结合人才培养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和总结;三是采用多种教学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巧课程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四是从战略视角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比较典型的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战略视角、主要障碍和实施路径。东北财经大学刘巧提出要科学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建设,促进其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方法上由定性研究、泛泛而谈更多地向定量和实证研究转变。在实践层面,由于在观念上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意义和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其融入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总之,我国目前还缺乏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府、社会及家庭舆论氛围,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政策推动、实践探索与现实发展需要还有很大的空间。

国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堪称当代经济奇迹。全国每年都有110万个新公司成立,创业新潮在美国一浪高过一浪,在美国历史上,创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生机勃勃。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业型就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美国就业政策成功的核心。”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者戴维·伯克(David Birch)发表的研究成果推翻了之前认为大型企业是经济支柱和新就业机会提供者的说法,他认为新的小型成长型企业创造了美国经济中81.5%的新就业机会。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可迁移创业能力,英国政府提出了“高等教育创业”计划(Enterprisein Higher Education Initiative EHE),计划要求大学生不仅仅只传授与知识、技能相关的课程,还要将与工作相关的学习(work-related learning)也纳入课程体系中去,对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培训。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思维得到普遍提升,这为市场传输了一大批高知高能的人才。

法国政府对待创新创业的开明态度和大力支持,使得法国青年一直保有很高的创业热情,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法国的创业培训模式非常重视培养学员的创新创业思维,使他们出校门之前就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精心设计培训内容,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见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风险意识;成立顾问委员会,组成专家队伍;实施个性化辅导和后续扶持等。法国不少青年选择给自己打工,每5名创业者中就有一名不满30岁的创业者。从而又有效地减少了失业人数,推动了中小型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以上国内外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参考、借鉴,也为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活力之源,也是转型升级之道,更是当前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十三五”规划纲要将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列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并提出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大学生接受过素质教育及高等教育的洗礼,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及素质文化层次,是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中最具价值及活力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宝贵资源”。大学生就业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是对高质量人才的浪费,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双创”时代,我国在创业理论研究、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创业政策的制订及实施等方面都有很大不足,本课题通过对创业及大学生创业相关概念的界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进行

研究探析,进一步丰富我国创业理论体系;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应对策略,对于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和水平、减少大学生创业阻力,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培养实用性人才,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1课题理论依据

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研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造、创新、创业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创造、创新、创业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和普遍规律。没有创造、创新、创业,就没有人类,就没有人类社会,更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未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出发,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实践。“创新驱动发展”“双创”战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思想理论和决策部署。

第二、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强调教育、训练、健康,这三者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最重要的因素,被认为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认为发展战略需要包含人力资本投资政策,以对产业升级起到因势利导的作用,并协助经济体充分利用所有资源。人才是创新之源。判断一个经济的发展潜力,关键是看是否有丰富可增值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

第三、三螺旋理论。20 世纪90 年代后期,三螺旋理论开始萌生,Etzkowitz 和Leydesdorff通过对美国硅谷案例的实践考察和研究,从中凝练了高校、产业及政府的三螺旋模型 ( Triple Helix Model) ,并应用于研究高校、产业及政府之间复杂的动态交互关系; Etzkowitz 和 Leydesdorff后续的研究进一步认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高校—产业—政府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并丰富了创新、创业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基础。2.2研究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第一,有效地了解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和问题,使大学生能够对创业理念和创业过程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使其能够更主动积极的进行自主创业研究和实践;第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与对策,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修养和文化内涵,启迪学生拓宽专业领域的思维理念,有助于改进和完善我国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第三、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高校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进行合理定位,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2.3研究内容

分析当今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势在必行的趋势,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对国外内知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构建适合我国高校的“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4研究假设

假设当今国际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双创”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势在必行的趋势,拟阐述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对国外内知名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

2.5创新之处

第一、本研究拟改变以培养就业型人才为主的传统教育观念,确立将础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的理念,凝练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分层目标,探索多目标、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第二、研究设计“五位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构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评价体系,运用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教学模型,并联系具有典型高校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提出改进的建议,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3.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思路概括为“一根主线、两大板块、三个问题”。“一根主线”:围绕着“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这一主线开展研究;“两大板块”:由“理论与实证分析”与“制度构建”两方面组成。“三个问题”:研究有三个问题不能回避,即“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现状、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五位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

3.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相关论文、著作、新闻等文献,把握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大学生创业现状前沿动态。(2)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情况,分析研究现有大学生创业典型案例,以便及时调整,使研究方案得以更好实施。(3)个案研究法。通过分析湖北省对鼓励大学生创业实施的具体政策来了解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具体落实状况。(4)比较研究法。通过与国外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创业教育体系、政府保障政策的比较,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起到重要借鉴意义。

3.3技术路线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基础—相关政策和法规研究—国内外创业模式对比—借鉴和改进分析相结合—市场和大学生创业需求性调查—分析研究典型案例及经验—良好政策法规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影响及其构建—大学生创业理念和创新能力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建立评价指标,对高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评价—“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3.4实施步骤

六步走:第一步,介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阐明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逻揖;第二步,深入研究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综验和启示,阐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第三步,分析国内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同模式并进行比较分析,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和借鉴。第四步,结合高校的学科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在宏观环境、微观环境、课程设计、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学生主体等六个方面研究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第五步,在上一部分的基础上,从政府、学校、企业、平台、学生五个方面探索高校“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第六步,建立评价指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并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实证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