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插本2013版毛概归纳终稿

专插本2013版毛概归纳终稿

2013毛概归纳

1.1917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

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2.1919年五四运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

是独立的封建国家

3.1949年以前的国内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国情:半殖民地半封

建/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4.1840—1937: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1937-1945: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1949-1953: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土改没完)1953-1956: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以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中共一大-1921年7月:明确了最终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协议》。

6.中共二大-1922年7月:讨论和制定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反帝反封建/最高纲领:共产主义和最低

纲领),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明确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7.同年8月,孙中山同李大钊、陈独秀等商谈国共合作,孙决定联俄联共,邀请共产党帮助改建国民党.

8.中共三大-1923年6月12日-广州,讨论并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以及共产党人以个人名义加入国

民党的决议案,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打下政治基础,瞿秋白最早提出统一战线概念。(建立革命统一战线)9.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

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924-1927年初,国共第一次合作。

10.中共四大-1925年1月-上海,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重要思想。不足:对于

如何争取领导权没有具体明确的方针,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到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11.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毛思萌芽的标志:新民主主义思想的提出。

12.1926年3月20日,蒋在广州制造“中山舰”事件。

13.1926年9月,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14.中共五大―1927年4月-武汉,在大革命的紧急关头召开,纠正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错误。失败原因:对争

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作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

15.1927年3月毛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提出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正确解决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

16.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南昌举

行武装起义。

17.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①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②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③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

18.三湾改编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开端,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中共六大―1928年6月,毛并未参加。

20.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决议的

一部分。文章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问题

21.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2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的初期,在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着一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俄国革命经

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

23.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在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24.1930年5月,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坚决反对在党内讨论问题时,开口闭口“拿本本来”的行为。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25.(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限制富农。

(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

(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政策。

(49年,成立后):在新解放区土改运动中实行保护富农的政策,保存富农经济。

(合作化开展以后):对富农的政策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

1934年10月初,中央红军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10日晚,红军开始长征。

26.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集中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和

组织问题(政策问题-瓦窑堡;思想问题-延安整风;作风问题-七大),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是中共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7.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批判了“左”

倾关门主义倾向,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28.1936年12月,毛抗大演讲-《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中国革命四个特点:中国政治、经济发展

及其不平衡;敌人强大;人民军队弱小;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29.1936年以后,毛泽东在这些文章中对道路理论作了完整的阐述,标志道路理论的完整确立并达到成熟。

30.1937年7月8月,毛《实践论》(认识必须和实践相统一)、《矛盾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奠定了毛泽东思想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1.小结:1936年和1937年,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

奠定了党的思想理论基础

32.1937年9月22日,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33.

......

...《论持久战》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34.1938年9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总结抗战经验,纠正王明右倾投降错误,明确党的地位;毛首次提出“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新阶段》)

.......;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命题,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毛明确指出建设军队的根本准则:“党指挥枪”。

35.1939年10月《. <.共产党人

.... >.发刊词》

....,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三大法宝”:统一战线(两个联盟:a、工农联盟b、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武装斗争(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36.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概念,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37.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

........-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

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国体)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8.小结:《 <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形成了毛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完

善体系,标志着毛思发展与成熟。

39.1941—1942年,毛泽东发动延安整风运动,彻底批判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

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40.1941年5月19日,毛《改造我们的学习》

.........,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界定,精辟的阐述了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整风运动在高层展开。1942年2月,毛《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整风在全党开展。影响: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41.1943年6月,《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群众路线”。

42.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共成立的重大事件作出总结和评

价。确立了毛泽东领导的意义;正式宣布毛泽东思想的成立;明确指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标志着延安整风运动的胜利结束。

43.1945年4至6月,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论联合政府

......》.——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自我批评(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44.1946年8月,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

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

45.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46.1948年12月,新华社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47.毛泽东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和1949年《论联合政府》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党

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8.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

务;提出使中国稳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两个务必”-务必继续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49.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

湾”的口号。

50.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而作。此时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已成定局。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作了集中概括。

51.1949年9月21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

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民族政策:民族平等,区域自治;外交政策:友好合作,反侵略和反战争。《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直到54年第一部宪法。

52.1949年10月1日,中国成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的社会形态(1949—1956)。

53.1949年12月,党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

.............,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

54.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

55.1949-1952 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

56.1952年,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已经完成。

57.1952年9月,毛: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十年

或者更长时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58.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毛泽东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

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9.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已居于首要地位。毛泽东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

我们的国家。

60.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台湾当局加紧推动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61.1953年12月,由毛泽东审阅通过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指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渡时期之所以必要,并且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是由于a、我国经济文化落后。B、我国有极其广大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及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的资本主义工商业。

62.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

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6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在京举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明确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周恩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任务。1955年,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初步形成"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

64.1955年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许多国家所接受。

65.1956年1月,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表述知识分子属于工人阶级。周恩来提出了“向科学进

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66.1956年4月,毛《论十大关系》

.......,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的基本方针,是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没有成功)。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67.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等政策主张。这一时期,毛泽东周

恩来还在不同场合进一步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省亲会友、来去自由、既往不咎、立功受奖、国共合作、爱国一家、和平解放、互不破坏。

68.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

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69.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周恩来作《二五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反对大跃进苗头)。这次大会为新时期党

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正确方向。八大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的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做出了正确判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执政党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正确的思想和方针。毛泽东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区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成”,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a.大会正确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大会确定了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工作的方针。①经济:反保守反冒进;(八大之后,同年12月,毛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②政治:扩大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③政党建设:发扬党内民主,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④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呜”;⑤外交: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

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完成,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但由于多种原因八大提出的正确方针没能一贯坚持,“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

70.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

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

71.1956年,“三步走”战略写入党章。

72.1957年2月,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

基本矛盾:毛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普遍存在又推动社会不断发展,是非对抗性的,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进行改革。

两类社会矛盾: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办法:说服教育)和敌我矛盾(解决方法:专政)。强调“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对内部矛盾具体办法:物质利益上"统筹兼顾、适当安

排";科学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治上“团-批-团”;党和民主党的关系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73.1957年毛泽东再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但尚未完成的思想。认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

立起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生产力得到比较充分发展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才算从根本上建成。

74.1957年6月,《这是为什么?》

........-反右派,被严重扩大化,带来一系列灾难。在整风运动中,由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状况和右派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把本属必要的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注意:反右派斗争没有错,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进行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错误在于扩大化。

1958年夏,反右派斗争基本结束。)

75.1958年5月,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

确定了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会议还决定在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会后,全国开始了全民炼钢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同时,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也都开展“全民大办”,把“大跃进”运动推向了高潮。这就使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泛滥开来。直到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才被停止。

76.人民公社运动:1958年8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肯定了人民公社是“一大二

公”,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种最好的组织形式。会后,全国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到10月底,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许多地方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界限,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刮起了一股“共产风”,严重侵犯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挫伤了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遭到了重大损失。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作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的盲目乐观情绪。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发生的原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

大跃进的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大跃进的危害: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破坏了自然环境,给国家带来了十分严重的损失。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②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③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77.1958年,毛泽东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革命上来。

78.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侯,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毛泽东这一探索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来源。

79.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

生产力很大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

他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想得长一点。(这些思想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但是,六十年代党的指导思想“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从而中断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之路,走上了“文化大革命”。)

80.1963年,毛泽东一次谈话中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

无法提高。”

81.1964年12月,人大三届会议,新的四化目标: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

82.196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中第一次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

展,可以分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83.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的通知,和8月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是“文化大革命”

错误发动的重要文件。1966-1976十年“文革”长达20年的阶级斗争为纲,彻底抛弃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8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要和平、求发展逐步成为世界潮流,

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中国争取一个长期和平发展环境是可能的,这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改革开放成为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85.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

86.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87.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人民日报》《红旗》《解放军报》(“两刊一报”) 1977年2月7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

88.1977年5月,邓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从根

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

89.1978年11月,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发表),旗帜鲜明地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90.1978年12月,中美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

91.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左”的错误,彻底否定“两个凡是”,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工作重点移到现代化建设,并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高度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观点。党领导人民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我国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适应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十分强调和重视法制建设。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作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为文化建设有了新的认识,提出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统一战线工作就是团结人心、凝聚力量,是党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新时期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9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

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篇章,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93.1979年11月,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至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

科学评价了毛和毛思的历史地位(功远大于过);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94.1979年12月,邓小平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

95.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

96.1980年5月,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

这个概念。1980年邓小平正式使用“对外开放”的表述。

97.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变化,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坚持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超级大国争夺霸权,绝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者集团。

98.1980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

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

99.1981年4月,邓小平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

100.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101.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历史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02.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

103.1982年9月,十二大,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标志着后来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逐步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分“两步走”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设想。“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104.1982年党的十二大,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再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

105.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即指一国两制。这表明,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

106.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后来被成为“邓六条”。

107.1978-1983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

108.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09.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110.1985年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而开始将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联系起来。

111.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12.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

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

113.1987年4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114.1987年8月,中共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邓小平更为明确地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

115.1987年10月,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已是社会主义和还在初级阶段)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概括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作了明确概括:基本路线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把“三步走”

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论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深刻论断。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十三大,把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116.1984-1987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117.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118.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9.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进一步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20.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21.1987-1991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12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23.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共识,同意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九二共识”。

124.1992年1月-2月,邓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三个有利于”标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深入阐述,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才是硬道理”;同年6月,江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断。

125.1992年10月,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十四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式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十四大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突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6.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27.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战略目标加以规定,第一次正式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法律地位。

128.1993年4月,“汪辜会谈”举行,两岸关系发展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129.《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30.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标志着中国由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

131.1996年2月江泽民提出了“依法治国”思想。(第一次)

132.1997年9月,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科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强调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基本纲领围绕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及各自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政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21世纪第一个10年(2010),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2020),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2050),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

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深刻地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涵义,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133.1997年,中央军委提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到2010年,重点是压缩规模,优化结构和发展性能先进的武器装备,为今后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第二步到2020年,力争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三步,在经过30年努力,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

134.1999年3月15日,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全国人

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写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135.进入21世纪,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136.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 的要求。(他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137.2001年7月建党80周年江泽民在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任务,使“三个代表”要求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建党纲领。

138.2002年11月,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还需要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三个代表”写进了党章。

从我国总体上实现的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实际出发,提出大体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水平。提出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139.2003年7月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系统的科学理论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号召全党牢固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140.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胡)。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141.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提出科发与党的执政力挂钩。

142.2004年“三个代表”写入宪法。

143.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地位

144.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国家分裂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事实,有力地遏制和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

145.2005年胡锦涛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和谐社会的六大基本特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46.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47.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十七大再次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148.十七大、十八大又对基本纲领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都反复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将社会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149.2012年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习近平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150.2012年党的十八大

1)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蓝图,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做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

3)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4)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民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长远的奋斗目标。

151.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发挥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十八大重申我国发展扔出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略目标。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关于“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思想:工业化、信息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现代化是一个整体,“四化”同步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创新;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发合作。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P170 )。

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张。

152.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任务,到2020年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任务。为此,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153.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

154.2013年3月5日—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清楚地概括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项基本要求,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关键路径。

155. 2013年的全国人大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主席重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56.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对“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任务: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2、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3、发展基层民主。

对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P170

157.2013年6月,习近平就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四点意见。

1、第一次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著作:《井冈山的斗争》;

2、第一次明确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

3、第一次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著作:《整顿党的作风》;

4、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

5、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

6、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文章:《 <共产党人 >发刊词》;

7、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8、最完整系统地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

9、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和理论阐述;

10、毛泽东思想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形成;

11、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2、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3、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

14、第一篇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献:中共七大刘少奇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5、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到城市的文献:在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做的报告;

16、第一次提出建设一项伟大的工程:《共产党人发刊词》;

17、第一次系统总结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共产党人发刊词》;

18、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把一切积极因素……”的报告:《论十大关系》;

19、第一次明确指出执政党建设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20、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

21、第一次使用“毛泽东思想”的文献:王稼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

22、第一次使用“毛泽东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3、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基本环节是:调查研究.其他基本要求:解放思想;反教条主义,反经验主义。

24、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经济、外交运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5、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

26、《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