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创造力培养教育资料

中学生创造力培养教育资料

中学生创造力培养教育资料
中学生创造力培养教育资料

创造性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教育经历了工具型教育、知识型教育、智能型教育三个阶段,正迈向创造型教育阶段。自八十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更加注重创新,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特别要求人才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因此创造性教育就必然出现了。

二、开展中学生创造力培训教育项目的必要性

1、项目开展的心理生理基础

所谓创造性教育, 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发明创造的规律和创造方法, 发展他们的创造潜能, 培养创造素质、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它适合从幼儿到大学生的所有年龄段开展。

中学时期是创造力萌发的起跑线,是智慧潜能开发的关键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中,通过对千名中学生的追踪分析,提出了著名理论:若以30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100,则15岁时就已具备50%,20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21 -30 岁的10 年中获得的,抓好中学关键期的教育培育,有利促进和帮助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中学阶段 ,学生的思维表现出过渡性特征 ,搞好创造

性培养,对帮助他们增强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 ,培养更富的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阶段是学生由儿童逐渐成长为成人的过渡时期 ,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独立性逐渐发展 ,思维的批判性得到发展 ,这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很少受到限制与束缚 ,在心理上则表现为追求新异和对传统、惯常的东西采取逆反、批判的心理。这些发展特征 ,促使初中生在创造性发展上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2、项目开展的社会基础

创造学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学科,是研究人类创新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横断学科。创造学在 20世纪初始于美、前苏联,并于 20 世纪 40 年代前后成为独立的科学体系,从此,美、前苏联逐渐成为经济大国和军事强国。二战后,美、前苏联称霸全球,成为全球两个超级大国。究其原因,与他们重视创造学研究密切相关。同时,创造学的理论和方法向欧亚各国传播,促进了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丰富了创造学的内容。

20世纪 80年代中期,我国先后成立了“中国发明协会”、“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中

国创造学会”。还成立了“高校创造教育分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在省、市成立了“地区发明协会”、“地区现代设计法研究会”、“地区创造学会”。有的大城市还成立了“创造科学研究所”、“创造力开发协会”、“创造力开发研究院”等。他们每年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还出版创造、创新、创造力开发方面的学术书籍。同时,他们也向企业提供服务,如职工培训、技术咨询、合作开发研究等。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最早开始引进和研究创造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已有 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造学方面的课程,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开展了一些创造学方面的研究。个别高校开始招收创造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同时,一些大城市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发明创造学校;个别省、市开展中小学生及幼儿的创造性教育,并在教材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

三、开展中学生创造性教育项目内容安排

1、立足课堂,强化学科科学教育。

(1)创造性教育师资。一支良好的科技教育师资队伍是形成氛围、深化特色的关键。本课程的所有老师都是具有多项发明专利,并在创造力培

训工作中有丰富经验的老师。

(2)创造性教育课程: 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世界上出现了多种创新技法,多种创造原理。常见的创新方法有以下几种:头脑风暴法、5W2H法、仿生联想法、列举类技法、组合创新法、功能设计创新法、反求设计创新法等。据不完全统计 ,国内“创造技法不下 1000 种,不可能全部讲述。我们对这些技法进行了归类,然后每类挑出几个最典型、最实用、最适合中学生掌握的技法如“头脑风暴 Brain Storming法”、“移植法”、“检核表法”、“和田十二法”、“5W2H法”等等 ,结合实例 ,对挑出来的技法进行精彩讲解。

(3)重视实践操作。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造性教育因素,把创造性教育纳入实践操作之中,使课堂真正成为学习科技知识的主阵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开展活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实践,感受科学的乐趣,经历探索的艰辛,体验创造的成功。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身心健康、个性优良、特长明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