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下品社研说稿

四下品社研说稿

四下品社研说稿
四下品社研说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研说的教材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方面,对本册教材进行研说。

首先说课标

一、课程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本册教材内容标准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2.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3、感受健康是美丽的、幸福的,形成追求健康,热爱生命的情感和良好个性品质。

4、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良好品质。

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及公益活动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以及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知识方面

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的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

2、了解基本的健康知识,认识到造成身体疾病的初步原因。

3、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4、了解交通的发展状况。

其次说教材

我将从教材内容结构及编排体例,设计思路及特点,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三方面进行研说。

(一)教材的内容和编排体例

本册教科书最前面是写给小朋友的话,然后是书中常用的图标,后面是目录。本教材共有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分别有三个活动主题,每个主题下又包括一些小活动主题。第一单元生活中讲规则,活动主题分别是我们的约定、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我做小小普法员,第二单元健康地生活,活动主题分别是走进健康、远离“诱惑”、健康生活每一天,第三单元交通连着你我他,活动主题分别是从马车到飞机、天南地北任我游、我做交通设计师

(二)教科书的设计思路及特点

1、以探究性学习为主,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探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学习方式的一种,它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册教材注重学生的探究问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己分析、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如:第三单元第一个主题活动中的“古人出行靠什么?”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去探究问题的答案。

2、学习活动方式强调学生的理解、体验和创造等不同方式的结合

学习活动方式多样化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教材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强调活动和体验,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活动,改变以往那种单一的、死板的接受性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新知,在体验中感悟,不断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如:第三单元“我做交通设计师”,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生活,培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为师生的教与学留有较大空间

本册教材开放性强,学习活动以范例的形式呈现,注重过程性、方法性的指导,使“教材”变“学材”,不是为了单纯的“教”,而是注重引导学生的“学”。内容设计上,给学生和老师留有弹性空间,给师生以启发和引导。如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学习活动中设计了“我的研究发现”“我的资料卡”“我的调查”等栏目,发挥教科书的互动性,使学生融入探究学习之中,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4、学习内容的综合性

教材重视学科知识的融合,而不是知识的“拼盘”。本册教材设计中既有学生喜欢的生活知识教学,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健康的生活”这一单元的内容,既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分析和引导,又告诫学生远离不健康东西的“诱惑”。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本册教材目标的制定,体现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本课程小学阶段分低年级段、中年级段和高年级段,低年级段是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段是品德与社会。到了初中阶段就是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与社会分为历史、地理两科。

本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面结合”即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比如:在设计学生的民主生活主题时,在三年级上册“幸福家庭伴我成长”主题中设计“民主家庭会”活动,让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沟通、民主平等,使其对民主有初步的感知,在六年级“生活中讲民主中”学生的民主生活由集体中的民主生活扩展到了解社会、国家的民主生活,学生的民主意识从家庭层面到学校层面,再到社会层面、国家层面逐步的培养起来。

三、说建议

说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

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应该注意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熟悉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利用或创设社会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应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关注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质疑、勇于反思和独立思考。

(四)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引导并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内学习和课后行为有机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应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班队活动、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等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将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五)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应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诸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角色扮演、撰写报告书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评价建议

首先围绕目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即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学习结果即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其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

第三、加强形成性评价,记录学生点滴成长。

如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的教学资源是多样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应为教学服务,力求切合实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做到:

1. 有效整合和利用学校已有的基本教学资源

教科书以及教学所需要的教学参考、其他各类图书、教学用具(包括地球仪、挂图等)、音像资料、教学软件、校内环境、设施和校园网络、图书馆等是学校中基本的教学资源。

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小组、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等,丰富和拓展本课程的内容。

2. 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设施和社会教育资源

社会公共设施和场所,商店,社区,纪念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儿童活动中心,文化体育场馆,区域自然环境,名胜古迹,人文景观,校外教育基地等是需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加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3. 合理开发和利用多种人力、信息资源

学校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本地区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和事件,如: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例,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课程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课程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