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片段阅读部分的考试题型

片段阅读部分的考试题型

片段阅读部分的考试题型主要有六种,即:
一、主旨归纳题
二、意图推断题
三、态度观点题
四、细节推断题
五、词语理解题
六、语句衔接题
第一节 主旨归纳题
一、主旨归纳题概述
片段阅读中有一种题型称为主旨归纳题,即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进行概括归纳或者把握中心主旨。从上述要求来看又可以划分为两小类题型,即主旨题和归纳题,其标准答案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划为两类。纵观近五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可以发现主旨归纳题的考查比例是逐年上升的,因此值得考生重点复习。
通常带有“主旨”、“主要”、“核心”、“主题”、“中心”、“概括”等提法的就是主旨归纳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这段话的主旨是……”、“这段话主要讲述的是……”、“这段话主要谈的是……”、“对这段文字概括准确的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强调……”、“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等。
二、主旨归纳题解题技巧
对于主旨归纳题,首先要分清小类。如果单纯考查主旨题,考生的解题思路就在于阅读过程中寻找到重点的核心语句,即能够承载文段主要内容的语句,我们称之为主题句。然后在备选项中选出一项与主题句意思最大程度上的匹配,就是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
归纳题相对于主旨题而言就是提高了一个层次,即一方面要寻找到主题句,找到文中的核心观点,另一方面又要兼顾其他语句的表述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总结。因此此时的正确答案既要突出主题句,又要对其他语句进行概括总结。
下面针对主题句进行分类讲解,帮助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文段的主题句。
(一)转折后
主题句出现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之后,如“但是”、“可是”、“只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等。这个道理不难理解,语言在表达的过程中是讲求策略的,通过转折这一方式引起对方注意恰好符合这种语用策略。因此考生只要在浏览文段的过程中迅速寻找到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进而找到主题句即可准确作答。
(二)结论后
主题句出现在表示结论关系的关联词之后,如“因此”、“所以”、“因而”、“可见”、“总之”、“言而总之”、“综上所述”、“概而言之”等。通常一段话结束后都要用结论性的语句总结归纳,从而达到重申重点的目的。而考生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去寻找结论型的表述语句,这些语句往往就是该文段的主题句。
(三)递进后
主题句出现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

联词之后,如“而且”、“并且”、“并”、“也”、“还”、“甚至”、“更”等。作为语句表达的主体,要想体现该句的重要性,通过使用递进的关系加以强调,这种方式为我们所熟知。而恰恰正是这种常用的语言表达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寻找到主题句。
(四)观点对策—首尾句
有些文段在论述过程中讲求结构,通常会选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总-分-总;分-总;总-分”。然而无论是上述类型中的哪种,其论述核心是在说明一个问题的解决对策或者陈述一个核心观点,因此考生在浏览过程中关键在于寻找表达观点或者对策的语句,这些语句通常会出现在文章段落的首句或者尾句,也就是该段的主题句。
第二节 意图推断题
一、意图推断题概述
片段阅读中有一种题型称为意图推断题,即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把握作者说话的意图、目的、初衷。这种题型曾经在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中出现了 9道题,占言语部分总题量的30%,在2007年、2008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中也以每年考查题量20%的比例成为考核重点,到了2009年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时又是重新考查了9道题,占言语部分总题量的22.5%。因此对于这种题型考生要格外重视。
意图推断题的提问方式通常带有“意在”、“想要”、“推出”等提法。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这段文字意在阐明”、“这段文字意在强调”、“通过这段话,作者想表达的是”、“本文作者通过这段话最想传达给读者的观念是”、“上面这段话最想表达的意思是”、“这段话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这段文字主要想说明的是”、“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这段话告诉我们”、“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推出的是”、“这段文字着重抒发怎样的感慨”等。
二、意图推断题解题技巧
对于意图推断题,考生的解题思路关键在于把握提问的要点,既然是“意在”、“想要”、“推出”等提法,意味着在原文的表述中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将作者说话的目的、意图表明,而需要考生阅读时结合文段去把握作者说话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即通过文段字面语句的表达推断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在选择答案时注意两点:
(1)出题人在设置题目选项时通常会将文段的字面表达意思设为一个干扰选项,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排除。
(2)考生在把握作者说话的目的、意图、初衷时要结合原文进行引申,不要过度猜测,造成与题目无关。
第三节 态度观点题
一、态度观点题概述
态度观点题是

片段阅读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把握一个文段的表述观点,考查考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态度、观点、倾向性等方面的能力。其中有的是对整个文段主要观点的把握,可以归并为主旨归纳题;有的是对作者观点抑或倾向性的把握和理解;有的比较复杂,出现多方观点,需要考生辨别后具体作答。
通常在发问表述中出现“观点”、“态度”、“同意与否”等字样的就可归结为观点题。其常见的提问方式有:“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上述问题有无道理……”、“从上述文段中我们可以得出作者的观点……”、“通过上文可知作者的态度……”等等。
二、态度观点题解题技巧
态度观点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存在观点和没有观点。
(一)存在观点
第一类存在观点中,要进行准确无误的作答就要求考生能够迅速准确地确定观点出现的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
1.引导词后
有些题目会通过一些明确的引导词来引出作者的观点,如“我认为”、“我觉得”、“作者认为”、“笔者认为”、“××认为”、“××说”等,因此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寻找相应的引导词,确定观点出现的位置,然后仔细揣摩作者观点的具体内涵,对其观点进行分析理解从而准确作答。
2.举例前后
事实上在第一节主旨归纳题中已经为各位考生介绍了文段的结构有三种,即总—分—总、分—总、总—分三类。在实际论述过程中通常“分”所指的就是举例,那么举例自然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通常都是要说明问题,要么作为论据论证之前观点的正确性,要么作为引子引出其后的观点。但无论是前是后,总有一个位置会出现观点,因此考生在阅读文段的过程中,看到例子就要十分敏感,瞻前顾后对其观点进行分析。
3.援引之后
所谓援引,顾名思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引用。在语言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援引的目的都是为了引出之后的观点,因此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看到了援引一类的表述,就要注意观察其后是否引出该文段的观点。然而有些文段作者的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式的十分确定,而是流露在字里行间,表达出自己态度上的一种倾向性,此时考试就要明确援引目的何在,通常作者的观点与援引观点从态度倾向性上分类可分为两类,正向援引与反向援引。进一步说明即正向援引,作者观点与援引观点基本吻合一致。反向援引,作者观点与援引观点背道而驰。
在正向援引中,通常是通过引用某人的话作为例证,从正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支持或者加强。一般在援引之后都会有这

样结论性的引导词,如“因此”、“所以”、“可见”、“总之”等,这些总结性的表述字样后就是作者的观点。
而反向援引中,表述初始通常要先树一个靶子,一般用“有人认为”、“通常认为”、“传统认为”、“有一种观点认为”、“大多数人们以为”等字样作为引导词,从而引导出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或批判。一般来说,在援引之后都有这样的引导词,如“但是、其实、实际上、事实上”等等,这些字样的后面就是作者的观点。
(二)没有观点
并非所有的文段都必须存在观点,这点是需要考生注意的。在提到“观点”这个词的时候,大多数考生会本能地去寻找观点,而不是去思考到底是否存在观点。正是基于这一思维定式,许多题目设置了一些看似有观点,其实无观点的题目,让考生对其进行把握,往往出错率极高。把握这种题目的关键在于考生对文章体裁的熟知度,通常说明文及新闻快讯都只是客观陈述某一现象或某一事实,并没有加以评论,不出现观点。因此考生在阅读时要注意观察推测,从文段特点和用词风格等方面把握整个文段,这些都是对考生深层文化底蕴方面的考查。
第四节 细节推断题
一、细节推断题概述
细节推断题即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文段判断四个选项的说法是否正确的题目。通常其选项范围涵盖较广,涉及文段的各个方面和细节,因此对于考生来说难度较高,在仔细辨别的同时也耗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正因为是对题目细节的考查,所以在出题的过程中容易设置思维陷阱,如果考生稍不留神,很可能就会被误导造成错选。因此要把握好细节推断题,就要充分了解题目设置的陷阱,有备无患自然万无一失。
通常在提问中出现的“正确/不正确”、“可以推出”、“可以得出”等字样是细节推断题的标志。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根据上文我们可以推出”、“以下哪项不能推出”、“从上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等。
二、细节推断题解题技巧
细节推断题主要考查考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文段的信息和细节,抑或隐含及推断的能力。其中有些题目是对原文表述的近义或同义转换;有些题目是对这一文段细节、概念的理解或引申;有些题目则是根据文段的表述进行推断。基于细节推断题的以上特点,正确的答题思路应该首先明确哪些陷阱容易在出题时设置。通常选项设置的陷阱有如下几类:
(一)时态上的偷换
事实上,时态上的偷换常被列为错误选项干扰考生,因此考生在

作答过程中就要严格注意有关时态的表述,有意识地与原文表述进行比较,确认二者是否一致。汉语虽然没有像印欧语系那样明显的形态标志,但是还是有一些成分是可以引起我们注意的,如:“将”、“要”一类的引导词均表示将来时态;“已”、“已经”、“过”、“了”均表示过去时态;“着”、“正在”等则表示正在进行时态。这些引导词虽说十分简单,但是在其内部却蕴含了一些语法意义,因此要引起考生的极大注意。
(二)数量上的偷换
除了时态之外,考生还应注意数量方面的细节,因为这也是设置题目的一个障眼法,常常容易被考生忽视。所谓数量,无非就是确认原文和选项中的表述从数量的角度讲是吻合的,没有扩大抑或缩小。如“大多数”、“很多”、“许多”、“广大”、“广泛”、“一片”、“大量”、“大部分”等词语所引导的是为数较多的数量概念;“少数”、“少部分”、“少量”、“一小部分”、“某个”、“某种”等词语所引导的是为数较少的数量概念;而“某些”、“一部分”、“一些”这样的引导词则比较特殊,处于游离状态,有时趋于较多,有时抑或趋于较少,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以考生在作答时务必注意数量上的表述与原文是否吻合,从而判断其真假。
(三)话题上的偷换
事实上话题这个问题已经在前面提及多次了,无论考生作答何类题目,话题上的一致性都是一个基本原则,即确保选项与原文谈论的是同一件事情。那么在题目的设置上往往就会出现偷换话题、扩大话题和缩小话题三种情况对考生进行干扰,如原文中提到了是“北京近些年的绿化情况”,而选项中分别将其扩大为“北京近些年的情况”和缩小为“北京近些年的植树情况”均属话题的扩大和缩小。
(四)概念上的偷换
细节推断题之所以难度较高就在于需要考生仔细对比排查,确认是否存在与原文有出入的表述。而概念上的偷换则是一种十分典型的陷阱,通过将表述要件中的主客体或者动作、状态加以偷换,进而混淆视听,造成误选。那么考生在作答过程中就要十分注意表述要件的主体(换言之即动作的发出者)与选项中的主体是否一致;表述要件的客体(即动作的接受者)与选项中的客体是否一致;表述要件的动作描述抑或状态又是否与选项相匹配。在设置干扰选项的时候,陷阱常常是这样的:在原文中摘出一个确实出现过,但事实上却与题目无关的概念进行偷换,考生看到这个概念确实在原文中出现了,并没有看到其内涵上的偷换,从而受到干扰进行了误选。
(五)逻辑上的偷换
众所周知,连

续的句子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有可能是前因后果的因果关系,有可能是条件与结果的前提关系,有可能是二者并举的并列关系,也有可能是前肯后否的转折关系等等。总之,在作答过程中注意比较选项与原文的逻辑关系是否吻合,否则极容易失分。
由于以上五种偷换容易交叉出现,因此我们将在下面的真题详解中综合分析加以讲解。
第五节 词语理解题
一、词语理解题概述
词语理解题要求考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的准确含义,考查考生把握词语或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特定含义的能力。这种题型不同于选词填空题,并非考查考生对词语具体含义的准确理解和搭配能力,因此考生针对这种题目作答时要做到结合文段语境进行分析,此外还有一些标志性的引导词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解题。
在提问中通常有部分词语或语句用双引号标注,要求考生对这部分词语或语句加以理解。通常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对文中画线部分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可以理解为……”、“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指的是”等等。
二、词语理解题解题技巧
词语理解题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词语含义题,一类是代词指代题。
(一)词语含义题
词语含义题即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把握某个词语的具体含义。由于对词语或语句具体含义的把握依存于对整个上下文语句的理解和制约,因此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需要瞻前顾后,观察与该词语或语句有意义依存关系的前后句,看是否能够从中寻找到蛛丝马迹。
通常情况下,该词语或语句的含义就是前后文互为解释的语句内容,此时也可以选取代入法进行检验,从而最终确定答案。通常情况下词语含义的解释项为其前的语句内容,而一般答案出现在后置语句中时都会有形式标志,如“:”“;”“、”“——”“( )”等等。
(二)代词指代题
在词语理解题当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题型,要求考生理解文中出现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含义,这种题目就是代词指代题。通常提问的方式有:“上文中‘这’指的是……”、“上文中‘此’指代的是……”、“文中‘他们,指……”、“请问‘那些’指代的是……”等等。事实上这种题目的难度并不大,只要考生掌握了临近原则这一答题要领即可作答。
具体来说,临近原则指的是代词的所指一般应该是在句法结构上和它靠近的词语。如“王刚写文章抨击小李,说他是个欺世盗名的小人。”这一句子中的“他”应该指代“小李”,因为“他”是指人代词

,应该指向一个人,句子中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王刚”,一个是“小李”,而“小李”离代词的句法位置比“王刚”要近得多,因此“他”优选指代“小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