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雨霖铃》原文

《雨霖铃》原文

《雨霖铃》原文

《雨霖铃》原文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时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

?

?

?高中新编教材语文第三册以诗歌阅读鉴赏为主,其中有李商隐的着名的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雨霖铃柳永诗歌鉴赏 导语:《雨霖铃》以秋景写离情,情景交融;在表现上,以时间发展为序, 虚实相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语言自然明畅,不尚雕琢,以白描取胜,确实 表现了一种“清和朗畅”,“意致绵密”(黄蓼园语)和“秀淡幽绝”(周济语) 的风格特色。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鉴赏《雨霖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 助。 雨霖铃柳永宋词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 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 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 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 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凄切:凄凉急促。 骤雨:急猛的阵雨 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 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 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雨霖铃柳永诗歌

雨霖铃

《雨霖铃》教案 济宁一中田利峰 【教学目标】 1、培养诵读的习惯,体味《雨霖铃》所抒发的情感。 2、赏析词句,学习《雨霖铃》的抒情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对景、情关系的分析,学习融情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这节课,先请同学们阅读一则逸闻趣事。(投影)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1、文段中的柳七、柳郎中指的是谁?从这则逸闻趣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两人诗词的题材、风格不一样,一个是豪放派的大家,一个是婉约派的杰出代表;通过“我词何如柳七”,还可以看出柳永的词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逊色于苏轼,“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课前,我请同学们通过网络等途径查找关于柳永的材料。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柳永。 老师准备了关于柳永的一些资料,请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2、关于柳永,同学们要知道他是北宋第一位专业写词的作家,并且创作了大量慢词。慢词,即词句较多,节奏比较舒缓的词。 简介中提到,柳永原名三变,后来改名为“永”,他为什么要改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考进士,不得不改。青年时期的柳永,壮志满怀,和许多文人一样,渴望金榜题名、建功立业,第一次参加京城科考,结果没考上。杰出青年柳永心想,我还年轻,我有的是才华。于是几年后第二次参加科考,但仍然没考上。此时的柳永心情难以平静,写下了《鹤冲天》一词,其中有两句是:忍把浮名,换做浅斟低唱。(投影)这句话很快流传开来,也传到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耳中,他记住了这个叫作柳永的书生。又是几年过去了,柳永第三次参加科考。这一次,主考官这一关倒是过去了,但试卷呈到宋仁宗那里,却换来了这

样一句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投影)这伤透了柳永的心,遂厌恶官场,流连于秦楼楚馆,并自嘲为“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50多岁的时候,再一次参加科举,因为前车之鉴,于是改名为“永”。这一次,终于考上了,但只得了一个“屯田员外郎”的小官。在他离开京都汴京赴任时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雨霖铃》,今天,我们便来共同学习这首词。 二、吟咏诵读,整体感知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1、“雨霖铃”是这首词的题目吗?(投影) ——词牌是词的曲调名,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雨霖铃”。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2、诗要熟读,甚至要背,多读熟背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诗的内涵和风格的理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由地放声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恰当停顿。 3、请同学们听范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轻重音,并用笔在词的字句下面用不同的符号标明。 请同学们评点刚才的范读。有哪些方面值得自己学习?——读准字音,恰当停顿;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读出情感。 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初步感知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 4、下面请同学们再自由放声朗读一遍。对这首词的节奏和韵律,读出自己的处理来。 5、请一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点。教师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听。 三、体味情感,把握意境 刚才我们通过反复的朗读,初步感知了这首词的内容和感情。那么,这首词的离别之情是怎样一步步表现出来的呢?让我们来细心品味词句,领会词中的情感。 (一)品评词句,体味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寒蝉凄切”三句 解说寒蝉的两种意思。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能不能具体的说一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柳永和恋人离别的节令、地点、时间和天气情况。

《雨霖铃》赏析式教学案例

《雨霖铃》赏析式教学案例 问题与背景: 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尤其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笔者自从事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以来,一直积极探索、实践课堂有效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作为课堂有效教学的一次成果展示,我为我校旅游系的教师上了一次题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走进的哀愁与美丽》的示范课。《雨霖铃寒蝉凄切》作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它不仅是一幅凄美婉约的水墨山水画、还是一首细腻委婉的别离情歌,更是一曲仕途失意、前途无望的人生悲叹。 我所面对的教学主体是高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有过诗歌学习的经历,具备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教学中可突破诗词教学朗读与串讲的一般模式,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侧重赏析与感悟)的新形式,激发学生诵读感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走进词中,进人情境,自己去品

诗,进而独立阅读鉴赏词作。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指导学生搜集与该词相关的资料,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比如,《雨霖铃》这首词牌名的由来、它的感情基调、柳永其人、该词的写作背景,文意的疏通、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确定该词“伤离别”这一情感中心,对学生进行分组――绘画组、评说组、朗诵组,并对学生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指导。 第二课时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展示课。该课通过赏画,感悟别情;通过评说,品味别境;通过诵唱,感受别韵。 、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深入细致地研读该词,画出四幅与文意非常契合的图画,绘画组和评说组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合作,从四幅画中的意象、对应该词的词句、以及它们怎样围绕“伤离别”这一中心展开等问题进行讲解,同时,朗诵组的同学思考为了凸现“伤离别”的中心,在读这几句词时,该运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一问题,为最后的朗读做铺垫。 案例叙述: 在教师带领学生赏析完第一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图后,学生紧紧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所画的图画进行评析。下面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第二幅:“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图 学生:在我们这幅画中,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有一对执

雨霖铃1

《雨霖铃》教学设计方案 授课者授课班级数控中专授课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授课地点授课课题雨霖铃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教法难点:如何采取方法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内容变更 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 课外作业拓展题: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发现,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观看动感FLASH,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赏析环节中的抢答比赛,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主体、激活、互动”的教学理念。但是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鉴赏的深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基础练习,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教学思路说明 教材分析岗位-知识-技能 本班为数控中专班,语文知识和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以及从事某种职业岗位能力必备的基础,理解感悟更是职业能 力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意识和思维能力。 教材地位 本篇文章选自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它是一片自选篇目。本词作为婉约词的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 及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首包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全词围 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变更 重点、难点确定 重点确定:本节课的学习侧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确定: 1.根据教法定难点 本班学生是三年制中职学生,基础薄弱,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如何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学会独立 自主的解决问题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 2.根据学生学习定难点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他们熟悉课文,还需要其自主思考、讨论、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学生的 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如何让所有的学生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 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是学生学习的又一 个难点。 学 生分析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学生为中专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能力。但是他们也存在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 表现的特点,教师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让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 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 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再读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北宋)《雨霖铃》赏析 题解: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柳永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雨霖铃》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

雨霖铃 1

《雨霖铃》教学设计 梁茂鲁 教学目的: 了解柳永,探讨离别,能够通过分析诗词意象理解人物感情。 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化教学,整体感知,渲染烘托。 学情分析: 学生此前学过《孔雀东南飞》《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而且日常电视中也接触过不少离别场面,因此感情容易共鸣。 课文分析: 一、本词核心即是离别,是失意文人和风尘女子之别,由于双方对命运都缺乏控制能力,以及古时交通通信等条件的限制,别后具有不可知性,而双方都为多情之人,别前均有令人痴狂、令人深忆之生活,是以别中更为痛苦,别后更易相思。

二、诗词用形象说话,“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词的一个特点就是离别景色极美,感情、生活多隐于景色之中。此点分析时要多加注意。 教学流程: 一、导入、复习 以佛家对人生之定义导入,引起学生兴趣。引出“众生皆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之苦。然后提问学生,用学过的《孔雀东南飞》《长亭送别》等课文来印证以上观点,调动学生情感,铺平鉴赏之路。 二、作者介绍 “众生皆苦”,作者也是众生之一,自然也是苦者,曾经有诗人说“国家不幸诗人幸,句到沧桑自然工”,那么,又是什么样的经历,使作者写出这首至今仍在传唱的绝妙好词呢?转入作者介绍。 三、诗词鉴赏: 1、范读,此处也可用录音。学生齐读。时间若够,也可让学生单读。 2、逐句鉴赏。强调抓住每句中的关键词来理解意象和感

情。 “寒蝉凄切”要抓住“寒”和“凄切”之原因,然后将物与人联系起来。 “对长亭晚”“长亭”送别之远,“晚”留恋时间之长,两者结合,推出两人感情之深。(扩展练习:试举出两人日常生活中的美好场面,培养学生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情趣。)“都门帐饮无绪”抓住“无绪”,联系《长亭送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感情之深,“泪眼”离别之悲,“相看”两心之通(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语”也是重点。 烟波千里,沉沉暮霭,楚天空阔,别后之渺茫。 小结上阙: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上阙写离别之难 下阙总提:写相思之深: “杨柳岸,晓风残月”,重点分析意象。 “良辰好景虚设”“虚设”点出离别后之空虚。可引证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等句。

雨霖铃

粤教版必修3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 《雨霖铃》导学案 编写:张剑茹审核:龙福刚 【学习目标】 1、仔细品味词的语言,理解词的内容。 2、知人论世,揣摩词的主旨和感情。 3、学习分析词的艺术手法,会判断情与景的关系。 【学法指导】 1、自主赏析法 2、自主诵读法 【课文助读】 1、走近作者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郎。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3、词的相关知识: ①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也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 ②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题。 ③词的分类: A.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B.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C.按作家的流派风格: 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 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 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题材广,境界开阔,风格雄浑,不受音律束缚。) 4、景情关系

柳永雨霖铃原文及赏析

柳永雨霖铃原文及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 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下面是小编整 理的柳永雨霖铃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 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jiàn, 本义: 设酒食送行) 别, 却没有畅饮的心绪, 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 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对方泪光闪闪的眼 睛,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 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 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这离愁 哪能经受得了!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 面对凄厉的晨 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 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评解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 之一。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秋景为衬托,淋漓渲染了惜别的场景,进而推测别 后的铭心刻骨的思念。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 溜,明白而家常”的特点。(刘熙载《艺概》) 赏析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 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 将别、 日已晚、 雨乍停、 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 凄凉的深秋。 壮士分别尚且悲伤, 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都门”三句, 写离别时的心情。 设宴帐

雨霖铃

《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2、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千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一位落魄潦倒而又多愁善感的词人,为生计所迫,不得不离开京城,离开自己的心上人远行。此次离开京城,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痛苦万状。当时正值傍晚时分,刚下过一场冷雨,眼前是黄叶飘零,耳畔寒蝉哀鸣,词人禁不住百感交集,挥毫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这就是——宋词《雨霖铃》,这位词人就是柳永。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柳永,走进《雨霖铃》。 二、作家作品简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柳永描写爱情的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鉴赏

柳永描写爱情的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鉴赏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注】 自古以来多情之人最难过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 【赏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从大处落笔,指出自古以来多情之人皆因离别而伤,具有普遍的意义,以伤情总起全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是在离别的基础上把情感更向前推进了一层,与李易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有异曲同工之妙。景物层层推进,感情层层递增,景与情实不可分。 词中大致有两种情,其一即词人的宦途失意,不得不离京远行,郁郁而不得志,前途惨淡渺茫;其二,词人与恋人分别,失去了感情上的寄托,惆怅苦闷。两种悲愁融合在一起,又正好遇上这凄凉冷落的秋景,一瞬间愁增百倍,悲添万分,无怪乎词人哀呼“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己的悲苦虽然也是来自“自古多情伤离别”,但与他们比起来,其凄惨之多之大,唯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全词笼罩了一种过度的伤感,令人不忍卒读。

扩展阅读:柳词内容 1、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 柳永词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多 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柳永的这类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 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 苦闷忧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柳永的词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 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 2、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 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 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 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 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些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 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3、描写羁旅行役 柳永多次科举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 谋取一官半职。柳永工于羁旅行役词,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 迹江湖的切身感受。《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 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在这类词中,柳永写其行踪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离别相思之情,背景远比五代以及宋初词人所写思乡念远词阔大,意境也更苍凉,特别真切感人。 4、其他 柳永还写过许多歌颂帝王、达官贵人的词,也写过一些自叙怀抱,自叹平生遭际的词,例如其《戚氏》一篇,是《乐章集》中最长的一 首词,他在词中对自己的生平作了回顾,字里行间颇多感触,唱出了 天涯沦落的不遇之士的悲音,被誉为《离骚》的遗风。

语文《雨霖铃》学案答案

《雨霖铃》学案 1、此诗的主旨句?表达了什么感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别离之苦,伤感无奈。 2、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写了什么景?有何手法? 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3、找出上阕直接抒情的句子?分析如何抒发情感?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矛盾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了一个特写镜头: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 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写景与开头有何不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一个“念”字,表明写想象之景,虚写。“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 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情景交融。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5.赏析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更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清镇市王庄教育:申开平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雨霖铃

粤教版必修3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 《雨霖铃》导学案 编写:张剑茹 审核:龙福刚 【学习目标】 1、仔细品味词的语言,理解词的内容。 2、知人论世,揣摩词的主旨和感情。 3、学习分析词的艺术手法,会判断情与景的关系。 【学法指导】 1、 自主赏析法 2、 自主诵读法 【课文助读】 1、 走近作者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原名三变 ,后改名 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称柳七郎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 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著 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写作背景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3、词的相关知识: ①词的起源 :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也称“长短 句”、“诗余”、“曲子词”、“曲词”。 ②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词题。 ③词的分类: A.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B.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 C.按作家的流派风格: 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 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 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题材广,境界开阔,风格雄浑,不受音律束缚。) 4、景情关系

柳永《雨霖铃_寒蝉凄切》文学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文学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下面是其文学 赏析,欢迎阅读: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文学赏析: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荣。“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风格亦多样。词本以婉约风格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和人说? 《雨霖铃》被誉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而这首《雨霖铃》是柳永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词通过层层的渲染、铺陈,以及典型意象的有机使用,使词成为一首意致绵密,凄恻动人的“惜别诗词”之千古名篇。 首先,全词通过多层次地、层层递进的结构将离愁别绪表现得缠绵悱恻。“寒蝉凄切”从寒蝉,深秋之鸣虫开始展开,将镜头聚焦在一个微小之物之上。然物微而意大,寒蝉代表的是秋风萧瑟的深秋,而“悲秋”又是从宋玉起开创而形成的传统意境。且,“凄切”之声又响在耳边,其悲凉之意更增添了一分。寒蝉体积虽小,看似微不足道,但仅“寒蝉”一入眼(/入场),其整个深秋、悲凉、愁绪之意便跃然纸上,不必再赘言,读者便早已心领神会。仅四字“寒蝉凄切”,便奠定了整篇词的基调,而四字概括得极为精妙而传神。此为一层。然后,放佛随着主人公的抬头远望,镜头拉长,那延绵不绝的长亭,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似乎都像是为主人公而设,放佛在幽幽地诉说着无法逃避的离别。抬头望去,尽是离别之景物。并非周围景物仅有长亭而已,然而入眼的却只有长亭,正表明了主人公的满心离愁别绪。再一望,那夕阳西落,暮色十分,一日的美好将尽,放佛象征着“你我”之美好姻缘也将随之而尽。第二层,对着送别的长亭,在这傍晚时刻,“我”心如何不感伤?不仅如此,第三层的环境描写,将氛围烘托得更为抑郁难耐,即“骤雨初歇”。深秋之傍晚,已觉寒气,然而加之秋雨,更令人觉得无法抵御的寒气逼人。天冷而心亦寒。正所谓“秋风秋雨愁煞人。”而且,骤雨已既停,表明船即开,分手的时间迫在眉睫。此三句十二字里,包含了三层氛围的营造及环境的描绘,层层递进,十分精妙而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时间、地点,背景和场景。字有限而意无穷。 虽然“都门帐饮”,却并没有江淹所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那种豪迈和欢快的气象,有的只有“无绪”,心情的起伏不定,难以平复。正留恋处,此时“兰舟催发”,已经容不得再叙儿女别情。这种无奈,情何以堪?“盖写未别之情景,已凄然欲绝。” 然后,镜头从周围环境转向了主人公。“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这几个词将两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执手”,也许曾有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山盟海誓,而今“执手”的时间却已分秒可算;“相看”,这或许是有生之年最后一次见面;这心里纵有千言万语,此刻却说不出口,也许不必再说出口,曾惺惺相惜,自然明白“我”心;默默之中,只有眼泪不止,哽噎不断。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将离别人心中复杂而微妙,伤心落魄而难以言表的内心情感勾勒出来。将情感表达得有隐有显,回环而不绝,绵密而细致。 “念去去”两句,大气包举、直抒胸臆,放佛要在心中大声哭喊、发泄心中的愤懑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看似言景而又实指人情。主人公忧伤惆怅弥漫及心情的无比沉重,与此时此地的大背景融为一体,放佛漫天弥漫的已不再是雾霭,而是无法抑制的离别的惆怅,满江奔腾流逝的不只是江水,而是离别的哀愁。此处,情缘于景而甚于景,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完整版)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知识整理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 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 句描写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感情深挚,出语凄苦。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 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经历了一个时间发展过程,景象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而离人的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强烈,到最后三句发展到高潮,因而既收束上片,又引出下片。 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 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他不直接说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雨霖铃》赏析 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 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送别词。在柳永以前,抒写离愁别绪的词非常多。但因为柳永是一个长期浪迹江湖的游子,对生活有着独特的体验,因而他写一对恋人的离别,就不同于传统的送别词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表现出一种烟波浩荡、楚天开阔的气象。 上片写临别时恋恋不舍的情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先伏一笔。“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两句描写握手告别时的情状,感情深挚,出语凄苦。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念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想象,而不是眼前的实景。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经历了一个时间发展过程,景象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而离人的思想感情则越来越强烈,到最后三句发展到高潮,因而既收束上片,又引出下片。 下片写离别之后的孤寂伤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

雨霖铃鉴赏

《雨霖铃》鉴赏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这也就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2、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tiáo)。 3、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长亭:人们饯行送别地方。 4、骤雨:阵雨。 5、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都门:京城门外。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6、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7、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8、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烟波:水雾迷茫的样子。 9、暮霭:傍晚的云气。 10、沉沉:深厚的样子。 11、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12、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13、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14、千种风情:形容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风情:情意。 15、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16、更:一作“待” 婉约词派代表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为“慢词”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是推动人的代表,但因经常为歌妓写词,曾被一度认为是风流之人而仕途不佳,郁郁不得志过。但后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因他的一首《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词句而得名。创作《鹤冲天》当年考取进士。谁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传入仁宗耳中,于是一句“浅斟低唱去罢”导致柳永成为了北宋第一个专业写词的词人。做过屯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