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学初探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学初探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学初探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14-04-14T11:05:11.827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第2期供稿作者:卢雪英[导读]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就是要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文章内容的认识河北省邢台市郭守敬中学(054000)卢雪英【摘要】美育,即审美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文这门学科中的美。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教育能力培养美育即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作初浅的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把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结合起来,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渗透美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有三。

1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就是要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但也要有一个准则,这个准则就是“真”与“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这可以说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我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形态中,也要求 “真”求“善”,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鉴赏文学作品时,要有一定的导向性,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内容要言之有物,发自真情,自然成文。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就能抓住重点。美学家黑格尔说:“文艺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感动就是在感情上的共鸣。”语文学科选编了大量文质兼备的美文,但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学习的结果而轻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重知识的讲解而轻学生情感的体验,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语文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所具有的人文性决定了在学生人格培养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语文教师要树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等教育新观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如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要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在当时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这种精神之美,在当时乃至当今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文言文方面,选编入课本的几乎都是既有文学性又有教育意义,它们言辞简练,意蕴深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对廉、蔺二人形象的分析,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宽容大度与知错能改,这种品质也是我们自古及今都推崇的。语文教育追求知、行合一,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尤其是语文课,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语文学习中“美”的存在。对于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我们学习的过程必然是先进行阅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去感受它的节奏,它的韵律,它的意境。古人读书讲求激情抑扬地诵读,就是要大声的朗读,其目的就在于如叶圣陶所说的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朱熹也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 “诵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味到抑扬顿挫的节律美与起伏曲折的情感美。所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留出时间放手让学生去朗读,去感受。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那么课堂上对学生诵读感知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审美想象能力是指“把从感知所得到的表象加以改进并进行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意象。”无论是鉴赏美还是创造美,都离不开审美想象的参与。学习《兰亭集序》,便可以凭着王羲之形象的语言,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在脑海里描绘出一幅曲水流觞、群贤毕集、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课文中那些精彩的描写,大都来源于想象,作家凭借想象“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如巴金的《灯》一文,作者由眼前的灯光联想到欧洲的两个关于灯的传说故事,这时就要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这样的联想与文章的主旨有何关系?

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联想与想象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写作实践中怎样运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作家运用丰富想象力的结果,还要求他们在实际写作时也要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没有想象,就很难有所创新。黑格尔曾说艺术家“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可见想象力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与以往的考查的记叙文、议论文都有所不同,面对一个话题,能够打开思路,不拘泥于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生气,才会有创新。

中学化学教学中美育的探索

中学化学教学中美育的探索 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美育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要求。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的教育中更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而化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基础教育学科,也是与美育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尤其是中学化学的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将美育与化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能体现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弥补教育过程中的不足。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结合教学期间对学生的询问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完成本文的书写。在其中提出将中学化学教育与美育结合在一起的前提条件和融合措施。这样的结合不光只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用轻松自如的心情去接受知识,改变学生对化学的认识。 【关键词】化学教育美育 前言 “美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切实加强。”1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学校美育工作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人们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还是不足,人们把美育实施途径也仅局限于艺术课程这一狭窄范围,因此,美育仍是学校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很多教育工作者是提倡将美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各学科的认识,美育的教学还是不全面。尤其像化学这样的学科,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很有趣的教育学科,其中蕴含的美数不胜数,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长期的教育影响,学生一度认为这是副科,更有人认为化学是一门只需要背诵的学科,教师更是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这样一来化学中的美完全被忽略,这样的教学也跟不上素质教育的脚步,抹杀了 ①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https://www.doczj.com/doc/1d3604286.html,/edoas/website18/19/info3319.htm

如何渗透美育教学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地开展美术教研教改工作,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入手,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改革并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较好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下面就将本学期的教研教改工作综合总结如下: 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发展和提高学生对审美意味的理解力,遵照审美活动的规律,采取艺术教育的特殊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观察,学习,评价同龄人的美术作品。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结合学生绘画的情景,所表达情感的真实性与观察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去细致观察,回忆,想象中提练创作题材。如家庭趣事,校园生活,家乡风光,民俗风情,家乡的人,家乡的特产,家乡名胜古迹等。我本着美术教育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针对少数尖子的"英才教育"。我给学生扎扎实实地上,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美术教育教学中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有的放矢地进行美术教育,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我对一个学期中的美术课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质工作,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领导的安排,工作上兢兢业业,爱校如家,对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教学工作 1.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美术教育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认为兴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探究”课题实施方案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课题实施方案 富县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它承担着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以及人生规划能力的重要任务。这种具有鲜明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定位,要求教育必须超越传统的工具化倾向,对当前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突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下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变革,“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师问题意识偏弱,反思意识有待强化。在一种取向于功利,止步于文化的教学生态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机制仍然缺失,语文学科的特色难以凸现。 陕西省于2007年秋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我校经过新课程培训和两轮高中新教材的教学试验,已经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有效教学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就面上而言,尽管起用了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新的语文教材,高中语文课堂仍然滞留于传统语文教学的框架之内,未能摆脱服务于高考的惯性思维。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新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还不太清晰。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形成科学的共识,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因此有必要启动此项研究工作。 二、课题重要概念的界定 1、“教学”:一般意义上,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本课题所讨论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课堂教学中引起、维持或者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有效教学”:是指为了提高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与行为,本课题所讨论的“有效教学”侧重于教学行为的范畴。所谓“有效”侧重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上获得的发展与进步。其相关标准如下: ●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目中有“人”,教学有对象意识,能因材施教;有“全人”概念,教学旨在努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 ●关注教学效益,教学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学目标尽可能具体明确,其达成度力求能够检测,以体现教学效益的优劣;反对简单的量化和过于量化。 ●关注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品质。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追问“什么内容是学生素养形成最基础的因素”、“什么样的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在众多的选择中是否有最佳路径”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地域教学形成基本的准备、实施、评价策略。 3、“课堂有效教学”:上述内容和要求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集中呈现和完美体验。 4、“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本课题所强调的“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力求在课堂上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协调发展。 5、“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指在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形成的基础上,使学生汉语言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优良精神建模的形成,有利于优良阅读生态的改善,有利于学生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高考。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学初探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14-04-14T11:05:11.827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4第2期供稿作者:卢雪英[导读]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就是要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文章内容的认识河北省邢台市郭守敬中学(054000)卢雪英【摘要】美育,即审美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文这门学科中的美。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教育能力培养美育即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文拟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作初浅的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把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结合起来,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渗透美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有三。 1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就是要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但也要有一个准则,这个准则就是“真”与“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这可以说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我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形态中,也要求 “真”求“善”,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鉴赏文学作品时,要有一定的导向性,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内容要言之有物,发自真情,自然成文。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就能抓住重点。美学家黑格尔说:“文艺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感动就是在感情上的共鸣。”语文学科选编了大量文质兼备的美文,但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学习的结果而轻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重知识的讲解而轻学生情感的体验,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语文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所具有的人文性决定了在学生人格培养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语文教师要树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等教育新观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如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要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在当时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这种精神之美,在当时乃至当今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文言文方面,选编入课本的几乎都是既有文学性又有教育意义,它们言辞简练,意蕴深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对廉、蔺二人形象的分析,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宽容大度与知错能改,这种品质也是我们自古及今都推崇的。语文教育追求知、行合一,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尤其是语文课,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语文学习中“美”的存在。对于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我们学习的过程必然是先进行阅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去感受它的节奏,它的韵律,它的意境。古人读书讲求激情抑扬地诵读,就是要大声的朗读,其目的就在于如叶圣陶所说的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朱熹也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 “诵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味到抑扬顿挫的节律美与起伏曲折的情感美。所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留出时间放手让学生去朗读,去感受。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那么课堂上对学生诵读感知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审美想象能力是指“把从感知所得到的表象加以改进并进行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意象。”无论是鉴赏美还是创造美,都离不开审美想象的参与。学习《兰亭集序》,便可以凭着王羲之形象的语言,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在脑海里描绘出一幅曲水流觞、群贤毕集、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课文中那些精彩的描写,大都来源于想象,作家凭借想象“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如巴金的《灯》一文,作者由眼前的灯光联想到欧洲的两个关于灯的传说故事,这时就要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这样的联想与文章的主旨有何关系? 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联想与想象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写作实践中怎样运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作家运用丰富想象力的结果,还要求他们在实际写作时也要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没有想象,就很难有所创新。黑格尔曾说艺术家“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可见想象力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与以往的考查的记叙文、议论文都有所不同,面对一个话题,能够打开思路,不拘泥于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生气,才会有创新。

学科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让学科教学在美中绽放 --------浅谈学科教学中美育渗透 杨润美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教师在教学前认真研究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个 性特点,努力挖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美”的素材;在教学活动中自觉争当好学生的“美的 启迪者”,引导学生去赏析学科知识中的“美”,引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享受知识的探究 “美”;在教学评价中展现学科人文美,当好学生鉴赏“美”的“伯乐和导游”,以美来激 发学生学习欲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教师、学生、美育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艺术作品能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而低劣的艺术作品让人“品之如同嚼蜡”。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美”的创造与赏析的过程。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强调了教学的“科学性”,忽略了教学“艺术性”,填鸭式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略知识的“灵动性”;强化了知识“结论的真”,忽略知识“探究的美”;关注了学生学习结果的“绩”,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美”。造成学生误以为学习就是被迫记住一大堆机械定律和呆板的公式,是一种机械的,生硬的、毫无乐趣可言的活动,从而让学生产生惧学心理,厌学的情绪,进而不再学习!这与当前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相违背的。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使“科学”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让教学由“机械”转变成“优美”,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及对新知识的探究性。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笔者谈些粗浅看法,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努力挖掘学科中“美”的素材,给学生当好赏析美的“导游” 有些教师认为技校所开设的学科,特别是机电类专业学科根本无“美”可言,有的只是“冰冷的机械”、“深奥的电子”。记得罗丹大师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的,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机电类专业学科也是如此! 例如《金属工艺学》,有些老师认为这是一门抽象、深奥、空洞、枯燥、繁杂、缺少系统性的学科;而在我眼里,《金属工艺学》一是件极优美的艺术品,它聚材料学的神奇美、加工工艺的创造美、机械设备的精妙美于一身,尤如一个被赋予了“灵魂”的“人”,鲜活且灵动,神秘却又真实。如《金属工艺学》中的“铁碳合金相图”(见图1),一个由七八条线条组成的简简单单的图形,却揭示了:(1)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的组织随温变化而变化的规律;(2)同一温度下,铁碳合金的组织随含碳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发表时间:2014-04-02T16:39:12.263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户美超 [导读] 学校的一切教育理论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往往都必须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来实施。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联纺学校户美超 学校的一切教育理论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往往都必须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来实施。可以说,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是教学的最高理想。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美育教学的课堂中才能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美育教学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学生素质的高低与国家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我们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质。实际上,各门学科都有美的因素。每个教师都必须充分认识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应从本门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加强美育教学。在教学中的一系列活动,都不能忽视美育。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化学,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科学,便是充满美的和谐体,蕴涵着化学世界丰富多彩的物质美和化学家的精神美,其无穷的魅力耐人寻味,催人追求。因此,化学是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肥沃土壤。那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实践美育教育呢? 1 寓美育于化学教学的德育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加强德育。加强德育最有效的途径是美育。美育的核心就是德育。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德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化、完善。因此,教学中应该变抽象的说教为具体的、壮丽的史实来感染学生,激励他们对化学科学的热爱。在绪言课里,我给学生介绍了我国科学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闯过道道难关的事迹。学习空气的组成时,介绍了拉瓦锡经过多次实验,否定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燃素说”,而提出了科学的燃烧氧化学说。学习元素知识后,我重点介绍居里夫人的巨大成就:“居里夫人是法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她与丈夫居里共同研究放射性现象,先后发现了钋和镭两种放射性元素。婚后的第十一年,丈夫不幸去世,但她仍继续研究放射性,获得了巨大成功。她先后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抒发她的爱国热情,她以她的祖国名字命名了新元素。居里夫人是伟大的,丈夫的不幸去世,没有把她压倒。如果她没有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没有对科学实验充满火一般的热情,尤其没有对全人类作贡献的美好心灵,她哪里会两次获得世界发明大奖呢?”听到这里,学生眼里放射出异样的光亮。事实证明,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史实,培养了他们的思想品德与情操、刻苦学习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2 寓美育于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它具有国际性、科学性、准确性的特点。化学用语本身高度抽象,具有囊括、包容“万象”的美的容量。例如“Na”它是大自然中含有11 个质子的一类原子的高度集电,可谓形式简洁,内涵深远。而由元素符号组成的化学式,具有同样的特点。因此,化学式的书写,就显得较为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要求学生在书写化学式时,一要合乎科学,二要体现美观大方。各元素符号大小均衡,排列整齐,书写规范,疏密适度,让人看后,心情舒畅。并通过一些正面引导练习,来自学生的错误的校正练习,收到了一定效果。通过这种教学,使学生确实受到了美的熏陶,增强了热爱科学的情趣。 3 寓美育于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洞察化学世界的窗口。一项好的实验,往往本身体现着对美的追求。化学实验中涉及到的仪器、装置、物质的变化、现象的产生等等,均是美的体现,均具美的因素。化学仪器,一般都晶莹、透明,给人一种愉悦清新之感,点线面的有规律的变化,使人产生对称、稳定之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在画图时、装配仪器时,注意比例适当,结构紧凑,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线条分明,组合大方,井然有序,操作方便,给人以美的享受。 4 通过化学实验课,让中学学生认识事物是具体的、真实的,提倡反对假、大、空美育论告诉我们,世界上只有那些存在、具体、实在的东西才是真的、美的、具体的,才会给人造福的。否则,那些不存的,虚幻的、往往是假的,不美的。有一位高水平的化学教师,组织中学学生上化学小实验课,经过反复实验、反复比较、反复观察,学生们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眼前通过化学实验产生的化学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组织结构在放大镜下面观看是具体的。这位教师以此为指导,教育学生说,真实的化学东西来自然,来自实验,因此它是美的。美就是真、具体。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美,热爱美,反对假、丑、恶。 5 通过化学实验让中学学生看到化学物质是有漂亮色彩的我们应该热爱色彩,热爱自己五彩多姿的生活。有一位中学化学教师为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他在小课堂上做了不少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产生的物质有些是红色,有的是晶莹的白色,有闪闪发光的天蓝色……化学教师让每位学生都仔细观察,告诉中学生,化学物质是有色彩的、美丽的、多彩的、太美了,我们的生活也是美丽而多彩的,因此,我们要热爱美丽多彩的生活。 6 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化学中也有丑的一面,比如对人体的危害、对环境之污染美的教育不仅是正面的,还有反的一面,通过反面的认识,我们可以认识美的世界中往往是对立与统一高度集中,美与丑、真与假往往处于对立与统一之中。比如,化学物质有些利用于人类,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这是美的;然而化学物质中丑的东西也不少。比如,毒害人体的“苏丹红”能吃吗?化学物质大量污染环境,污染河流、海洋,危害人类生存,难道这些物质不是丑吗?这样一教育,既可实现美育教育,也可实现环保教育。 总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美育还很多,它渗透在我们的教材和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它需要我们教育者不断的发现挖掘。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美育之花会深深根植于化学教学中。

浅析如何在美术学科中渗透美育

浅析如何在美术学科中渗透美育 前进二小吕慧 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形式为内容进行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美术课则承担着审美教育主渠道的重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并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使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是美好的。 一、美术教学是传播美育的主要学科。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党的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就是促进学生在智力上、道德上和体格上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的审美观点,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是担负审美教育的主要学科,在传播知识、技能的同时,利用各自的学科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通过直观形象教学传播美的思想,以形象的生动性、感染性、愉快性对学生益、智、扬善、求美和激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较完美、高尚的心理定势和人格。它的独特作用,是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所以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以形感人,动之以情。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怎样体现美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地把美育与教学结合起来,创造特定的气氛与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阶段,心理状态,认识能力,表现能力,也就是掌握学生的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心理差异,把美育实施于教学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的受到美的教育。在小学阶段,以提高艺术美的感受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爱美,并逐步扩大对自然、社会生活美的感受,从小在他们心灵里播下美的种子。小学刚进校的学生,求知欲望处于萌芽状态,对事物的形象都感到好奇、新鲜,教师以直观的富有儿童生活、容易接受产生兴趣的物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以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色彩,通过学生的感觉去打动、溢发他们的心活动,使他们感到美和赞叹产生兴趣。学生通过教师的熟练示范教学了解形象美的构成,顺利完成课业。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学生的心理状态也随之活跃,有的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画的不错,有的则一边画一边嘴里振振有词说对物象相呼应的话,或对他人作业加以评论。在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怎样看画评画,展开学生之间相互观看、比较开发审美意识,学生会以他们的审美意识去衡量他人的作业,这样相互促进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对形象美的表现能力和追求美的能力。 在绘画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中,不满足现有的画面,发现画面似乎缺少什么不尽完美,提出添画的要求。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想象活动已经展开,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想象。去表现,使画面更加充实完美。有的会在物象的背景上面画上高大漂亮的楼房,有的在天空上画太阳与云彩,地面上画树木、花草,有的画上幼稚,天真的人物,可爱的小动物等等。这样使他们处于轻松愉快,把面画当作一种乐趣,使学生的画发于冀睹,出于自然、富有稚气和天真。同时又给美术课堂教学提出一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对课业不要规定的太死板,画应有意识留出一定的余地,让学生自由的去展开丰富的而又天真的想象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随着观察、记忆、感受的不断提高,想象力不断丰富,表现力随之提高,这就要求课堂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修改版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修 改版 报告桃源县第九中学语文课题组xx年,我校由语文教研组余桂彬等同志申报的语文课题《普通高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经省专家评审,顺利立项;我校是一所城乡结合的普通市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效率不高、少慢差费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培养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此,我受课题組的委托,作开题报告。敬请专家指导。 一、问题的提出 1、现状分析文言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就是汲取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可是多年来,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钱梦龙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慨叹。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差,底子薄,教师教学文言文方法单一,缺乏

教学策略,为了准确掌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摸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的经验,课题组从学习兴趣、教材、课堂教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调查,认识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在降低;没有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缺少文言文的积累。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并未摆脱高考指挥棒,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上也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面对新课标的高要求和应试状态下其他学科的挤压,文言文学习的“少慢差费”,即“学生理解的少,学生掌握得慢,占用的课时多(费时),效果比较差。”不少教师手足无措,大大影响了文言文乃至整个语文科的教学效果。实施新课改以来,文言文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选修课本中文言文就占了不少的份量。学生三年高中毕业,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并不短,但不少人独立面对一篇文言文时,却还是一片茫然,以致于学习效果不佳。为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课题组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阅读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对自己以及有关教师的教学实践分析、概括,反复研究新课标的有关要求,力求对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等进行探究,以期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基础,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把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因此,探讨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改进目前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多种能力,目前的高中教学已进入了全面改革的时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尽管如此,高中的教育教学都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因片面追求升学率,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重智育,轻美育的不良现象。在此,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对高中生开 展审美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 一、高中生审美现状分析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及重要性 审美教育,通常称美感教育或美育,它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提高,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的过程。因此,开展审美教育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美育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工作文明程度的重要

标志。 (二)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亚里士多德曾说:“爱美是人的天性。”高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其特殊年龄阶段具有不成熟和可塑性的特点,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容易走入审美的误区,存在明显的弱点。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甚至美与丑的标准模糊,产生审美错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有的把“江湖义气”、“哥们义气”视为美。第二,过分注重外在美,不善于追求内在素质。认为外表漂亮就是美,把戴耳环、染发,穿奇装异服视为最时尚,刻意修饰外在服饰,把许多传统的美好东西则视为已经过时了。 究其原因有三方面:1、社会因素。由于目前的高中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受商品经济大潮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加之审美标准模糊,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极容易盲目追求一些形形色色的丑恶的东西。2、家庭因素。长期以来,有些家庭缺乏审美教育的良好环境,家长的审美意识低,缺乏正确的审美教育方式,尤其是“特殊家庭”更容易抹杀孩子的审美萌芽,缺乏爱心,容易丧失以“爱”为美,以“和”为美的审美情趣,这样一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良好的审美环境。3、学校因素。虽然学校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场所。孩子的健康成长应伴随宽松的学习环境,受文学、艺术等的熏陶。但高中学校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音、体、

[美育,数学教学,中学]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教材中蕴含着数学美育的丰富素材,我们要深入挖掘和精心提炼,设计出充满美感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美、理解美、鉴别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出一些数字、公式、定理、定律等所蕴涵的数学美,学生一定会在享受美的同时,爱上数学,只要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他们自然就能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去学好数学。 利用数学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去认识数学美。数学既是一门优美的学科,又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创造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曾留下了许多数学家呕心沥血、执着追求数学真理的动人篇章和趣闻轶事,将这些名人轶事引入课堂,可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 结合解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展示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等各种数学美,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惊叹如此绝妙之后,为之折服,从而产生追求数学美的欲望。 通过介绍数学美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著名的黄金分割揭示了线段比例关系中的和谐美,它不仅在数学中,而且在音乐、美术、建筑、医学、生物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此外,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回收体现了数学的精确美;数学家用笔算出了海王星的奇迹,电子计算机神奇的功能都是以表明数学的奇异美。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现代化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可激发学生认识数学美的浓厚兴趣。 二、揭示数学美的内涵,培养学生数学美感 从表面上看,数学是数字和符号的堆砌,线段单调、枯燥,但是,就是这些数学和符号中蕴藏着发人深省的数学美。英国人的学界老大罗素曾讲道: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刻一样。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曾这样阐述数学美,作为科学原理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学与艺术所共有的特点。数学在其内容结构和方法上也具有自身的某种美,即数学美。它主要包括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静态美、动态美、结构美、形式美、符号美、机智美等等。这些美遍布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它是一种带有哲理性的美,不容易为中学生所接受,这就需要教师作耐心细致的剖析,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揭示数学美的内涵,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美。数学中,还有许多美的命题、美的方法。例如正弦、余弦定理的对称美,圆幂定理的和谐统一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简洁美等等,数学教师应该通过数学中精美的图形、有趣的数字关系、和谐统一的简洁式子、比例结构的匀称协调、命题或定理间的关系相似、对称、奇异等唤起学生美的意识,使学生获得数学美的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渗透美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渗透美育 美育对美好心灵的塑造有着较大作用,而且也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密切联系。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造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做到课前挖掘教材美、课上释放数学美、课后延伸数学美,提高数字教学质量。 在一些学生心目中,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特别是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有些甚至开始厌恶数学,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数字美的一面传播给学生。数学家罗素认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其实,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的数字、符号、公式、算式、图形、表格、方程、解题方法、思路等都是美丽而具有创造性的。 什么是小学数学美育呢?就是将美学贯穿到小学数学教育中,优化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育之所以能够接纳美育,就是因为美育中蕴含着我们当前数学教育所缺乏的、却能更好服务数学教育的有益成分。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结合数学内容充分展示数学美,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教育熏陶。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美育 既然在小学数学中蕴涵着众多美的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1、加强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在愉快气氛中学习数学。 我们知道,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总的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它所凭借的感性材料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美育以美的形象育人,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不会妨碍数学教学,相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促进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数学教学中美的形象运用,绝不仅限于算式美,图形美等,在多数情况下,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优美的板书去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景。这种美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活跃起来。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对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重要的。 2、加强美育教学,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习惯等。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问题,不再是单纯依靠智力因素,还应该把眼光放到具有极大潜能的非智力因素上。而审美教育,则为我们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13-10-16T13:09:31.297Z 来源:《赤子》2013年6月下总第284期供稿作者:邢华 [导读] 在当前,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实现“有效教学”的新平台。 邢华 (河北省易县第二高级中学,河北易县 074200) 摘要:现在虽然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课堂上的人文性也在不断的加强,但是受到传统知识、考试等因素的影响, 课堂教学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教师们的反思观念比较弱。在倾向功利,止步文化的教学背景下,不容易显示出语文课的课堂特点,上课的真实效率没有办法得到提升与发展。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如何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1-6035(2013)06-0000-01 一、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在当前,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实现“有效教学”的新平台。总体来说,语文课主要有下面这三个方面的特点: l.教学目标清楚、明确、符合学情。 在课堂上,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我们的课堂中起着指导性作用,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现代教学的实践以及理论说明: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是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2.课堂氛围平等、民主、开放。 有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人唯有在他觉得心理自由与安全的前提之下,他的创造能力才可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充分的体现出民主教学的理念,创造平等、开放、民主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时刻感到自由、民主、开放的气息,使其在课学习堂中可以认真思考,主动思考。创造这样的学习环境,前提是教师必须要掌握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教师必须与学生平等的相处,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鼓舞学生随时说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倾听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观点,并且包容学生对自己的质疑。 3.课堂模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 科学有效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地要学生学到知识,而是要学生获得自己的学习经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所以,只是凭借教师一方面的积极性,而不依靠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容易达到有效教学这个目的的。只有师生之间互动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率的,它需要学生积极的、全神的投入,当然,也需要教师适时的、正确的指导。 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要想达到课堂的有效性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选取科学、正确的策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通常包括下面这几个: 1.正确的把握、运用教材,是保障其有效性的开始。 其起点关键是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同时,教师对教材的运用与解读也影响着语文课的质量与深度。高素质的教师能够超越、拓展教材:素质比较差的教师则容易在教材的替换中迷失方向,变成教材的奴隶,要富有创意的教材成了自己和学生的负担。在处理教材上,注意“教学内容”的完善。高中语文教师要从全局出发,找到课文的支撑点,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2.完善课堂教学方法,营造富有灵性的课堂氛围。 长时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教师总是墨守陈规地教,如出一辙的“课题引入、板书例题——学生阅读、学习生字词——教师分门别类的讲解(分析文章,总结段意,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课堂演练——检查作业与作业测评”的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这种生搬硬套、毫无新意的教学模式很难要学生感兴趣,因此,语文课堂上就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在讲台上讲的筋疲力竭,而学生则在下面昏头昏脑、恹恹欲睡。所以为了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我们一定要改善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营造一个富有灵性、活泼生动的高效率课堂氛围。众所周知,有效的对话主要通过教师与文本对话来形成预见性;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形成了教学的自主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形成了教学的开放性;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则实现了教学的指导性,这些全部都是立竿见影的措施和方法。 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准,教师的教学能力。 这是保障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点所在,无论是哪一次课程的改革,哪一种教育观念的执行,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教师重视自己的继续教育与专业提升,增强自己的知识素养,是确保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关键。可以说,唯有语文教师具有深厚的知识、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才能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高中语文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升华。 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升华。课堂反思可以发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某位语文老师在一次作文课上读了一位学生构思新颖的文章。在读完之后就听到有学生大声地说,抄的别人的。这时候,同学们都把目光看向了写这篇作文的学生,他愧疚的低下了头。出现这种比较突然的状况,教师一时间也呆住了。然而经过短时间的反思之后,老师就把话题转移了,他要学生说一说此篇文章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评价完成后,老师又问到:“学生们今天大家可以欣赏到如此优秀的作文,最应该谢谢谁呢?”学生们似乎突然之间就清楚了老师的用心,为这位同学献上了非常热烈的掌声。老师借此机会,鼓励学生们每一周都摘抄一篇优秀的文章。在进行教学的过程里,发生了老师没有料到的状况,老师经过短时间的思考,改变了原定的教学计划,要自己的课堂教学顺利的继续下去,同时,老师在解决状况的时候始终都在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这个教师的教学反思是非常成功的。 事实表明,有效的教学唯有在教学实践与反思后才可以实现。一个优秀教师肯定是一个优秀的反思者。反思主要为了超越,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的明确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进行反思的老师其有效教学就会取得进一步的升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一个过程,还是一种理念。我们要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新课程,把教学的过程当作是交流、沟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刘丽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课。 案例背景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当然不少人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认为学数学的人满脑子是数码和符号,做事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刻板,不懂艺术不懂美。的确数学不像音乐、绘画那么直观,怎样能与美联系起来呢?作为课程实施主阵地、主战场的课堂教学将是渗透美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巧妙地把美育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课堂的生动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呢? 案例描述 “同学们,你能将卡通人物放在图片你认为最合适的位置,让图片看起来最美吗?上来摆一摆吧。”(多媒体课件演示) 对于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摆放问题,学生觉得很容易,于是马上就有很多人举手要求上台摆一摆,我叫了班级里2位不大爱发言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上台进行了尝试。结果一位学生将卡通人物放在了正中间,另一位则将其放在中间偏右上一点的位置。 (摆放结束)“这两位同学的摆放如何,美吗?” 对于美,大家都有不同的认识,因此老师的话刚一完,立刻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认为第一位同学的摆放比较美,很对称。” 接着又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对美的理解:“我认为这两位同学的摆放还都不够美,应该放在图片的右下方的位置比较好些,而且摄影老师也说了这样的取景比较好一些。” 学生这学期正好在学摄影,但能将摄影与数学联系起来,也还有点出乎意料,然而这对我们教师来说应该是高兴的,于是我马上让这位学生将卡通人物摆在了相应的位置,让大家来看,这样摆放感觉如何呢,这时,部分同学开始小声的说:“对哦,看起来比较舒服呢。”接着,我乘机追问:“这样摆看起来比较舒服,那这里有什么数学知识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拉到了数学上来,而且他们的兴趣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开始高涨起来。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习资料任选一个五角星,测量五角星上C 点到A 、B 点的距离。并计算一下AB AC 和AC BC 的值分别是多少,它们相等吗? (通过测量,学生齐声回答):“0.6,相等。”“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得出“黄金分割”的定义。教师并指出:“以后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出黄金分割比 AB AC 是215-。”我的话刚一完,就有一学生疑惑的举起手:“为什么会是2 15-呢?是哪里来

浅谈化学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和培养精选版

浅谈化学教学中情感价 值观的渗透和培养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浅谈化学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和培养 苏州高新区东渚中学李雪龙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化学教学工作,近二十年的一线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至今已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等杂志上发表,并获得好评。现为学校的理化生组教研组长,中学一级教师,98年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内容提要:在平时的化学教研活动中,经常听到很多老师的教学观:书上重要的知识点讲给学生听就可以了,做什么实验!考什么教什么,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条适合农村中学学生的教学经验,那就是教学中加强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渗透,并取得理想效果。 素质教育一词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我国教育界的众多领军人物几乎每天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对其大谈阔论。遗憾的是响了这么多年的雷,也没见到下了多少雨。大部分学校只是在嘴吧上说说而已,过过场子,暗地里还是拼命地抓升学率,更有甚者某些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在会议上曾公开表白: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大张旗鼓抓应试教育。在这种大气候、大环境下,我们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紧紧跟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一味追求分数,一味地抓智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美育教育、情感教育等,久而久之,使得我国近年来培养的知识分子呈现出一种分数高、能力差、甚至有些道德败坏的不良趋势。针对此种情况,我认为我们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娃娃开始,从幼儿园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渗透素质教育,特别是情感教育,以把学生真正培养成既有较高知识层次,又有良好情感价值观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人才。下面我想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首先是实验教学方面。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自然科学,在学习过程中要遇到很多实验,然而学生在实验中轻过程重结果,往往会忽略很多地方,譬如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用量、以及实验后废液的处理等细节问题。如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要做硫粉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演示前我强调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的操作细节以及实验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接下来我有条不紊的把整个实验完整的演示了一遍。然后我立马逐一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实验中取用硫粉的量你认为多吗?②给你影响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