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Ch3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3-1 平面线形概述

§3-2 直线

§3-3 圆曲线

§3-4 缓和曲线(3h)

§3-5 平面线形的组合与衔接

§3-6 行车视距

§3-7 道路平面设计成果

【本章学习要求】

掌握平面线型的基本组成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设计标准、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要素计算;行车视距的种类及保证;平面设计的设计成果;了解平面线型的组合设计。

本章重点:缓和曲线设计与计算、平面设计注意事项,难点:缓和曲线。

§3-1 道路平面线形概述

基本要求:掌握平面线形的概念,平面线形三要素,

了解汽车行驶轨迹对道路线形的要求。

重点:平面线形的概念。

难点:平面线形三要素。

1 平面线形的概念

平面线形—道路中线在平面上的水平投影,反映道路的走向。

2 平面线形三要素

2.1 汽车行驶轨迹

大量的观测和研究表明,行驶中的汽车,其导向抡旋转面与车身纵轴之间的关系对应的行驶轨迹为:

1) 角度为0时,汽车的行驶轨迹为直线;

2) 角度不变时,汽车的行驶轨迹为圆曲线;

3) 角度匀速变化时,汽车的行驶轨迹为缓和曲线。

行驶中的汽车,其轨迹在几何性质上有以下特征:

1)轨迹是连续和圆滑的;

2)曲率是连续的;

3)曲率的变化是连续的。

直线一圆曲线一直线符合第(1)条规律

直一缓一圆一缓一直符合第(1)、(2)条规律

整条高次抛物线可能符合全部规律,但计算困难,测设麻烦。

2.2平面线形要素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称为平面线形的三要素。

§3-2 直线

基本要求:了解直线的使用特点和适用条件;掌握直线的设计标准及计算。重点:直线的设计标准。

难点:路线方位角、转角的计算。

1 直线的特点

1.1 以最短的矩离连接两目的地;

1.2 线形简单,容易测绘;

1.3 长直线,行车安全性差;

1.4 山区、丘陵区难与地形与周围环境协调。

2 设计标准

2.1直线最大长度

1)限制理由

2)直线最大长度:20V。

2.2直线最小长度L min

1)同向曲线间的L min:6V。

其中直线很短时,形成所谓的“断背曲线”。

2)反向曲线间的L min:2V。

考虑其超高和加宽缓和的需要,以及驾驶人员的操作方便。

3 直线的运用

3.1适用条件

1)路线完全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原区或山间的开阔谷地;

2)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耕区等;

3)长大桥梁、高架桥、隧道等路段;

4)平面交叉口附近,为争取较好的行车和通视条件;

5)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

3.2注意问题

1)不宜过长;

2)长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

3)长直线尽头不得设置小半径平曲线;

4)不宜过短。

4 直线的表达式(★补充)

已知直线上两点的坐标(X1,Y1)(X2,Y2)则直线的数学表达式为:Y-Y1 X-X1

Y2-Y1 X2-X1

两点间的直线长度:L=[(X1-X2)2+(Y1-Y2)2 ]1/2

§3-3 圆曲线

基本要求:了解圆曲线的使用特点和适用条件;掌握圆曲线的设计标准及要素计算。重点:圆曲线半径的设计标准。

难点:曲线桩号的敷设。

《规范》规定:各级公路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曲线。

1 特点

圆曲线是路线上常采用的最简单的曲线,其主要特点是:

1)曲线上任意点的曲率半径为常数,故测设比缓和曲线简便;

2)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受到离心力;

3)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要多占用宽度;

4)视距条件差;

2 圆曲线半径

2.1圆曲线半径计算的一般公式

R=V2/127(μ±i)---- 取整!

关于μ值:横向力存在,对行车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

(1)危及行车安全,使汽车产生侧滑或倾覆的危险

要求:u≤Ф0 、u≤b/2hg

(2)增加操纵困难,

(3)增加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

(4)行旅不舒适。

2.2考虑因素

1)行车

2)施工

3)地形

4)线形均衡

5)纵坡

2.3设计标准

1)极限最小半径R1 :仅保证行车安全,在任何条件下均必须满足。按μ=0.15,i= 8%计算,见表3-4、5。

2)一般最小半径R2 :考虑使用质量、线形协调、等级提高等多方面的因素,设计时尽量采用大于或等于R2的值。按相应的μ,i计算,见表3-4、5。

3)不设超高最小半径R3:R很大时,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所受的离心力很小,可不设超高。按μ=0.04,i= -2%计算,见表3-8。

4)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R4

※公路:R1

※城市道路:R1

4) 最大半径

《规范》规定Rmax≯10000为宜。

3 圆曲线的几何要素

切线长T=R·tgα/2

曲线长L=π/180·α·R

外失矩E=R(secα/2 –1)

校正数J=2T-L

4 桩号敷设

JD

- T

ZY

+ L/2

QZ

+ L/2

YZ

-T+J

JD

例:某道路有一弯道,转角α=38o30`,弯道半径R=400m,交点JD的桩号为K17+568.38,试计算该弯道敷设了圆曲线后三个特征点的桩号。

§3-4 缓和曲线

基本要求:掌握缓和曲线的定义、作用、要素计算方法及设计标准;了解回旋参数A的意义。

重点:带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的要素计算。

难点:缓和曲线的设计标准。

缓和曲线是指在直线和圆曲线或者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1 缓和曲线的作用

1.1线形缓和

1.2行车缓和

1.3超高缓和

1.4加宽缓和

2 缓和曲线线形的选择

假设汽车从R= ∞的直线段,过渡到半径为R的圆曲线上时,R是均匀变化的(∞→R)。在过渡过程中,汽车以等速v(m/s)通过L s 距离,所用时间t(s),驾驶员以等角速度ω顺适转动方向盘,汽车前轮转向角由0逐渐变化到α(定值),则α=k·ω· t。K为转向齿轮系数。汽车轴距d,轨迹半径r,则r= d/tgα

∵α很小,则tgα≈α

则r= d/α= d/(kωt)

t= d/(kωr)

∵汽车以v等速前进,t 时间后:L s=v·t = v·d/(kωr)

令vd/kω=A2 可得L s·r= A2

满足回旋线方程,则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

推证说明,汽车匀速从直线进入圆曲线(或相反)其行驶轨迹的弧长与曲线的曲率半径之乘积为一常数。此轨迹与数学上的回旋曲线相一致。我国规范规定取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

3 回旋曲线的数学表达式

3.1基本表达式:r·l= A2

3.2参数表达式:x=l-l3/40r2+l5/3456r4 = l-l5/40R2 Ls2

y=l2/6r-l4/336r3+l6/42240r5= l3/6R·Ls –l7/336R3Ls3

3.3回旋曲线的要素计算(略)

4 带有缓和曲线的道路平曲线几何要素

切线增值:q=Ls/2

主圆曲线的内移值:p=Ls2 /24R

缓和曲线角:β0=28.6479Ls/R(°)

= Ls/2R(rad)

总切线长:T=(R+p)tgα/2+q

总曲线长:L=(α-2β0) ·(π/180)·α·R +2Ls

外矩:E=(R+p)secα/2-R

校正数:J=2T-L

5 桩号敷设

JD

- T

ZH

+ Ls

HY

+(L-2Ls)/2

QZ

+ (L-2Ls)/2

YH

+ Ls

HZ

- T+J

JD

例题:在平原区某二级公路有一弯道R=400m,Ls=70m,交点JD的桩号为K17+568.38,转角φ=38°30’,试计算该曲线上设置缓和曲线后的五个基本桩号。

6 设计标准

6.1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1)依离心加速变化率:操纵驾驶从容,旅客感觉舒适;

2)依司机操作反应时间:Ls=V/1.2

3)超高渐变率适中:Ls=B·Δi/P

4)使线型协调、和谐:Ls:Ly:Ls=1:1:1~1:2:1

《标准》规定了各级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如P.51表3-6。

6.2缓和曲线的省略

《规范》规定下列情况之下可不设缓和曲线。

1) 四级公路可不设缓和曲线

2)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

3)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之间,符合下述条件时可不设缓和曲线而构成复曲线。

A.小圆半径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

B.小圆半径大于“小圆临界曲线半径”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

差不超过0.10m。

②计算行车速度≥80km/h时,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1.5

③计算行车速度<80km/h时,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2

7 回旋参数A的确定

从视觉要求出发,当缓和曲线很短使缓和曲线角β<3°时,则缓和曲线极不明显,在视觉上易被忽略,但若缓和曲线过长值β大于29°时,圆曲线与缓和曲线不能很好协调,因此,从适宜的缓和角度值(3°-29°)范围可推导出适宜的A值。

由β0=28.6479Ls/R

得Ls=R·β0 /28.6479

而A2=Ls·R

将β=3°、β=29°分别代入得R/3≤A≤R

设计中,一般当R接近于100m,取A=R

R<100m时,A≥R

R较大或接近于3000m时,A=R/3

R>3000m时,A<R/3

§3-5 平面线形的组合与衔接

1 一般原则

1.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1.2行驶力学上的要求是基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对高速公路应尽量满足;1.3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1.4应避免连续急弯;

1.5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2 平面线形要素组合的类型

2.1简单型曲线:直线—圆曲线—直线

条件:圆曲线半径R>不设超高最小半径R不设。

2.2基本型曲线: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

条件:θ>2β0

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长度之比最好设成1:1:1~1:2:1 2.3 S型曲线:用两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反向圆曲线的组合。

相邻两个回旋线参数最好相等,A1/A2≤1.5为宜。

须插入短直线时,其长度L≤(A1+A2)/40。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以R2/R1=1~1/3为宜。

2.4卵型曲线: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

回旋参数A宜在下列界限之内:R2/2≤A≤R2

两圆曲线半径之比宜在下列界限之内:0.2≤R2 /R1≤0.8

两圆曲线的间距宜在下列界限之内:0.003≤D/R2≤0.03

R1--大圆半径,R2--小圆半径

2.5凸型曲线:两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直接径向衔接的组合。

在严格受地形、地物限制处方可采用。

2.6复合型曲线: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间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衔接的组合。

两回旋线参数之比宜为:A2/A1=1/1.5

除受地形和其他特殊限制的地方一般很少使用。

2.7 C型曲线: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

特殊地形条件下方可采用。

2.8复曲线:两个或两个以上半径不同、转向相同的圆曲线径相衔接。满足缓和曲省略条件(2)方可采用。

2.9回头曲线:在山区公路为克服高差在同一坡面上展线时所采用的、其圆心角一般接近或大于180o的曲线。

前后线形应有连续性,两头宜布设过渡性曲线。

§3-6 行车视距

基本要求:掌握行车视距的种类、定义、各级公路对行车视距的要求。

重点:停车视距。

1行车视距的定义

为保证行车安全,当司机看到一定距离外的障碍物或迎面来车时,进行汽车刹车或绕过它们而在路上行驶所必须的安全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2 行车视距种类及计算

2.1停车视距:汽车在路上行驶时,司机看到前方障碍物,紧急安全制动所需的最

短距离。

S停=S反+ S制+ S安

=V/3+V

2/254(φ±i)+S

2.2会车视距:两辆对向行驶的汽车在同一车道上及时刹车所必须的距离。

S会≈2×S停

2.3超车视距:汽车行驶时为超越前车所必须的距离。

S超=S1+ S2+ S3+ S4

3 各级公路对视距的要求

《规范》规定:

1)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采用停车视距(分向,分道行驶);

2)其它各等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2 S停

3)工程特殊困难或受其它条件限制地段,可采用S停,但必须采取措施分道行驶,对向行驶的双车道公路要求有一定比例路段保证S超。

§3-7 道路平面设计成果

1 直线、曲线转角一览表(如表3-14)

2 路线平面图(如图3-25、27)

道路平面设计图是道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图全面、清晰地反映了道路平面位置和道路所经过地区的地形、地物等情况,它是设计人员设计意图的重要体现。平面设计图无论是提供有关部门审批、专家评议,还是日后指导施工等都有重要作用。

1)绘图比例:公路一般为1:2000-1:5000;

城市道路一般为1:500-1:1000。

2)测绘范围:公路一般为中线两侧各200-250m;城市道路一般为红线两侧各20-50m。

3)测绘内容:沿线的地形、地物,路线(标出里程桩号,断链,平曲线要素及主要桩位)、水准点、大中桥、沿线交叉、隧道、主要沿线施工的位

置等。

高等级公路尚应示出坐标格网,导线点,列出导线点及交点坐标表。

城市道路平面图应标明道路中心线、车行道线、人行道线、绿化带、

交通岛、人行横道线、雨水口、窨井、交叉口等。

3 逐桩坐标表(如表3-15)

4 其它成果

征用土地表总里程及断桩断链表;赔偿树木、青苗数量表;拆迁建筑表;折迁电力电讯设施表等。

平面线形设计要点

1.平面线形设计要点:①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②保持平面线 形均衡与连贯③注意与纵断面设计想协调④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⑤避免连续急转线形 视觉分析概念:从视觉心理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等进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成为视觉分析 2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①直线与直坡线.直线与凸形竖曲线.平曲线与直坡线是常用的组合形式/②平曲线与竖曲线宜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③要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均衡④要选择适合的合成坡度 3.平、纵线形设计中应避免的组合:①避免竖曲线的顶,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②避免将小半径的平曲线起初点设在或接近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③避免使竖曲线顶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④避免小半径的竖曲线与缓和曲线重合⑤避免在长直线设置陡坡或长度短,半径小的竖曲线⑥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形 4.越岭区路线,沿河区路线和平原区路线的布线要点沿溪线定义:沿溪线是沿着河,溪岸布置的路线 越岭线的定义:沿分水岭一侧山坡上山脊,在适当地点穿过垭口,再沿另一侧山坡下降的路线,称为越岭线. 5.平原区路线:①正确处理道路与农业的关系②合理考虑路线与城镇的联系③处理好路线与桥位的关系④注意土壤水文条件⑤正确处理新旧路的关系⑥尽量靠近建筑材料产地 6.沿河区路线:①河岸选择②高度选择③桥位选择路线跨越主河的桥位选择:①在“s”形河段腰部跨河,以争取桥轴线与河流成较大交角②河湾附近选择有利位置跨越注意河湾水流过桥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③在与路线接近平行的顺直河段上跨河.桥头引道难以舒顺,应尽量避免④不可避免时应设置斜桥,修改桥头线形或布置一段弯桥.桥头曲线要争取较大半径.以利行车/ 7.路线跨支流的桥位选择:①从支河沟口直跨②绕进支沟上游跨越.. 越岭区路线:①垭口选择选择:1垭口高低2垭口位置3垭口两侧地形和地质条件②过岭标高的选择:1垭口及两侧的地形2垭口的地质条件3结合施工及国防考虑③展现布局的步骤:1全面观察,拟定路线走向2试坡布线3分析落实控制点,决定路线布局4详细放坡试定路线. 8.展线系数:路线长度与直线距离之比①自然展线:是以适合的纵坡,顺着自然地形,绕山嘴,侧沟来延展距离,克服高差的布线形式②回头展线:是路线沿着山坡一侧延展,选择合适地点,用回头曲线作为方向相反的回头后在回头后在山坡的布线方式③螺旋展现:是当路线收到限制,需要在某处集中提高或降低某一高度才能充分利用前后有利地形或位置,而采用的螺旋状展线方式.一般多在山脊利用山包盘旋,以隧道跨线.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Ch3 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3-1 平面线形概述 §3-2 直线 §3-3 圆曲线 §3-4 缓和曲线(3h) §3-5 平面线形的组合与衔接 §3-6 行车视距 §3-7 道路平面设计成果 【本章学习要求】 掌握平面线型的基本组成要素: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的设计标准、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要素计算;行车视距的种类及保证;平面设计的设计成果;了解平面线型的组合设计。 本章重点:缓和曲线设计与计算、平面设计注意事项,难点:缓和曲线。

§3-1 道路平面线形概述 基本要求:掌握平面线形的概念,平面线形三要素, 了解汽车行驶轨迹对道路线形的要求。 重点:平面线形的概念。 难点:平面线形三要素。 1 平面线形的概念 平面线形—道路中线在平面上的水平投影,反映道路的走向。 2 平面线形三要素 2.1 汽车行驶轨迹 大量的观测和研究表明,行驶中的汽车,其导向抡旋转面与车身纵轴之间的关系对应的行驶轨迹为: 1) 角度为0时,汽车的行驶轨迹为直线; 2) 角度不变时,汽车的行驶轨迹为圆曲线; 3) 角度匀速变化时,汽车的行驶轨迹为缓和曲线。 行驶中的汽车,其轨迹在几何性质上有以下特征: 1)轨迹是连续和圆滑的; 2)曲率是连续的; 3)曲率的变化是连续的。 直线一圆曲线一直线符合第(1)条规律 直一缓一圆一缓一直符合第(1)、(2)条规律 整条高次抛物线可能符合全部规律,但计算困难,测设麻烦。 2.2平面线形要素 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称为平面线形的三要素。

§3-2 直线 基本要求:了解直线的使用特点和适用条件;掌握直线的设计标准及计算。重点:直线的设计标准。 难点:路线方位角、转角的计算。 1 直线的特点 1.1 以最短的矩离连接两目的地; 1.2 线形简单,容易测绘; 1.3 长直线,行车安全性差; 1.4 山区、丘陵区难与地形与周围环境协调。 2 设计标准 2.1直线最大长度 1)限制理由 2)直线最大长度:20V。 2.2直线最小长度L min 1)同向曲线间的L min:6V。 其中直线很短时,形成所谓的―断背曲线‖。 2)反向曲线间的L min:2V。 考虑其超高和加宽缓和的需要,以及驾驶人员的操作方便。 3 直线的运用 3.1适用条件 1)路线完全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原区或山间的开阔谷地; 2)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耕区等; 3)长大桥梁、高架桥、隧道等路段; 4)平面交叉口附近,为争取较好的行车和通视条件; 5)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 3.2注意问题 1)不宜过长; 2)长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 3)长直线尽头不得设置小半径平曲线; 4)不宜过短。 4 直线的表达式(★补充) 已知直线上两点的坐标(X1,Y1)(X2,Y2)则直线的数学表达式为:Y-Y1 X-X1 Y2-Y1 X2-X1 两点间的直线长度:L=[(X1-X2)2+(Y1-Y2)2 ]1/2

城市道路设计简答题汇总

1.城市道路有哪些不同功能组成部分。 车行道、路侧带、分隔带、交叉口和交通广场、停车场和公交停靠站台、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其他设施如渠化交通岛等。 2. 2.城市道路网规划有哪些要求。1)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要求;2)满足城市用地布 局要求;3)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3. 3.城市道路有哪些功能?1)交通设施功能;2)公用空间功能;3)防灾救灾功 能;4)形成城市平面结构功能。 4. 4.中间带有何作用?1)将上、下行机动车流分开,减少交通阻力,提高行车安全 及通行能力;2)作为设置交通标志牌及其它交通管理设施的场所;3)种植花草灌木或设置防眩网,可防止对向车辆灯光炫目,还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4)设于分隔带两侧的路缘带,可引导驾驶员视线,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5. 5.行人安全设施有哪几种?人行过街地道、人行天桥、交叉口护栏与人行道护栏、 人行横道。 6. 6.雨水管渠系统布置的原则。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天然水体2)尽量避 免设置雨水泵站3)结合城市规划布置雨水管道4)合理布置出水口5)城市中靠近山麓建设的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除了应设雨水管道外,尚应考虑在设计地区周围或设计区以外适当距离设置排洪沟,以拦截汇水区以内排泄下来的洪水,使之排入天然水体,避免洪水的损害 7.7.平面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1)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网布设; 2)道路平面线形 设计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起来进行,并符合各类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3)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合理地确定行车视距并予以适当的保证措施; 4)应根据道路类别、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等; 5)平面线性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使远期工程尽可能减少对前期工程的废弃。 8.8.试述人行横道的设置应考虑哪几个方面的要求。 1)人行横道应与行人自然流向一致, 否则将导致行人在人行横道以外的地方横过车行道,不利于交通安全。 2)人行横道应尽量与车行道垂直,行人过街距离短,使行人尽快地通过交叉口,符合行人过街的心理要求。 3)人行横道尽量靠近交叉口,以缩小交叉口的面积,使车辆尽快通过交叉口,减少车辆在交叉口内的通行时间。 4)人行横道设置在驾驶员容易看清的位置,标线应醒目。 9.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有哪些,简要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 有方格网式、放射环式、自由式。 1)方格网式路网 优点: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缺点:道路功能不易明确,交叉口多,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适用于中小城市。 2)放射环式路网 优点:有利于市中心区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联系;道路功能明确。 缺点:容易将个方向交通引至市中心,造成市中心交通过于集中;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式路网。适用于大、特大城市 3)自由式路网 优点:不拘一格,充分结合自然地形,线性生动活泼,对环境和景观破坏较少,可节约工程造价。 缺点:绕行距离较大,不规则街坊多,建筑用地较分散。适用于山区、丘陵地区的城市。

平面线形设计大致过程

《公路勘测规范》纸上定线规定: 1.应将有特殊要求或控制的地点,必须避绕的建筑或地质不良地带,地下建筑或管线等标注于地形图上。 2.山岭地区的越岭路线,需进行纵坡控制的地段应在地形图上进行放坡,将放坡点标示于图上。 3.在地形图上选定路线曲线与直线位置,定出交点,计算坐标和偏角,拟定平曲线要素,计算路线连续里程。 4.沿路线中线按一定桩距从图上判读其高程,点绘纵断面图。河堤、铁路、立体交叉等需要重点控制的地段或地点,应实测高程点绘纵断面图,并据以进行纵坡设计。 5.应根据路线中线线位,在地形图上测绘控制性横断面,并按纵坡设计的填挖高度进行横断面设计,作为中线横向检验和计算路基土石方数量的依据。 6.依据纸上定线的线位及实地调查资料,初步确定人工构造物的位置、交角、类型与尺寸。 7.综合检查路线线形设计及有关构造物的配合情况与合理性。线形设计可采用透视图法检验平、纵、横组合情况。 8.纸上定线后,对高填深挖地段、大型桥梁、隧道、立体交叉以及需要特殊控制的地段,应进行实地放线检验、核对,并作为各专业工程勘测调查的依据。 9.所确定的线位应总体配合恰当、工程经济合理、线形连续顺适。对需进行比较的方案,应按上述步骤方法定出线位、计算工程量,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本次实习中三级公路设计车速30km/h,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30m,一般最小半径65m,不设超高最小半径350m,最大纵坡8%,路基宽度7.5m,行车道宽度6.0m,路肩宽度0.75m,路拱横坡度2%,路肩横坡度3% 1.项目——新建项目 2.在新建项目后可直接应用主线平面设计功能进行路线平面设计。 应用cad打开画好的带状地形图设计——主线平面设计。通过拾取可以在图上插入交点。 注意:这时系统只为新建项目建立了一个交点,除了交点名称和交点坐标可输入之外,其他控件都处于不可用状态。

超全道路工程平面线型设计说明

一、道路平面线型概述 一、路线 道路: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和沿线设施构成的三维实体。路线:是指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 平面图: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纵断面图:沿道路中线的竖向剖面图,再行展开。 横断面图:道路中线上任意一点的法向切面。 路线设计:确定路线空间位置和各部分几何尺寸。 分解成三步: 路线平面设计:研究道路的基本走向及线形的过程。 路线纵断面设计:研究道路纵坡及坡长的过程。

(二)平面线形要素 行驶中汽车的导向轮与车身纵轴的关系: 现代道路平面线形正是由上述三种基本线形构成的,称为平面线形三要素。 二、直线 一、直线的特点 1.优点: ①距离短,直捷,通视条件好。 ②汽车行驶受力简单,方向明确,驾驶操作简易。 ③便于测设。 2.缺点 ①线形难于与地形相协调 ②过长的直线易使驾驶人感到单调、疲倦,难以目测车间距离。 ③易超速 二. 最大直线长度问题: 《标准》规定:直线的最大与最小长度应有所限制。 德国:20V(m)。 美国:3mile(4.38km)

我国:暂无强制规定 景观有变化≧20V;<3KM 景观单调≦20V 公路线形设计不是在平面线形上尽量多采用直线,或者是必须由连续的曲线所构成,而是必须采用与自然地形相协调的线形。 采用长的直线应注意的问题: 公路线形应与地形相适应,与景观相协调,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的缺陷,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1)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易导致高速度。 (2)长直线尽头的平曲线,设置标志、增加路面抗滑性能 (3)直线应与大半径凹竖曲线组合,视觉缓和。 (4)植树或设置一定建筑物、雕塑等改善景观。 三、直线的最小长度 直线的长度:前一个曲线终点到下一个曲线起点之间的距离。 YZ(ZH)-ZH(ZY) 之间的距离点击?工程资料免费下载 1.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 同向曲线:指两个转向相同的相邻曲线之间连以直线而形成的平面曲线 《规范》:当V≥60km时,Lmin≧6V; 当V≤40km时,参考执行

城市道路工程-咨询师-关于道路平面线形设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在线考试: 在线考试: 1.单选题【本题型共4道题】 1.关于道路平面线形设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各级道路路线不论转角大小,均应设置圆曲线 B.道路平面线形由直线、平曲线组成,平曲线由圆曲线、缓和曲线组成 C.所有道路,当圆曲线半径小于规范中“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时,均需在圆曲线两端设置缓和曲线 D.平面线形分为基本型、S型、C型(卵形)等型式 2.当立交匝道入口和出口(先入后出)间净距小于()时,应设置辅助车道连接入口和出口。 A.400米 B.500米 C.600米 D.800米 3.设计过程中需更改或突破城市道路规划红线时,应()。 A.设计人可自行处理 B.征得国土资源部门的同意并办理调整手续 C.征得业主单位同意

D.征得规划审批部门的同意并办理调整手续 4.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在申办《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所需提供的设计图纸是()。 A.规划方案 B.设计方案 C.初步设计 D.施工图 2.多选题【本题型共1道题】 1.关于交叉口定义,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信号控制交叉口是指用交通信号灯组织指挥相冲突交通流运行次序的平面交叉口 B.让行标志交叉口是指主、次道路相交,用交通标志来组织分配相冲 突交通流的通行时间,规定次要道路车辆必须让主要道路车辆先行的一类交叉口 C.枢纽立交是指位于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快速路与快速路、高速公路、 重要主干道相交的重要交通立交节点,能适应相交主线直行车流快速连续行驶、转向车流略减速的交通需求。无平面交叉 D.一般立交是指城市主干道或次干道与城市快速路或高速公路相交, 主、次干道车辆从快、高速路集散的互通式立交。存在平面交叉 3.判断题【本题型共4道题】 1.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申办《施工许可证》时,需提供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 Y.对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第四章城市道路平面设计1 平面设计的内容 平曲线形设计2 3 行车视距 4 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第一节平面设计的内容—主要任务 道路线形——道路路幅中心线(又称中线)的立体形状。 道路平面线形——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 平面设计的主要任务: 1)根据道路网规划确定的道路走向和道路之间的方位关系,以道路中线为准,考虑地形、地物、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 2)根据行车技术要求确定道路用地范围内的平面线形,以及组成这些线形的直线、曲线和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3)对于小半径曲线,还应当考虑行车视距、路段的加宽和道路超高设置等要求。

第一节平面设计的内容——基本原则 平面设计的原则: 1)遵循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 2)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原则; 3)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科学设置缓和曲线和超高、加宽等,合理行车视距并辅以适当的保护措施原则; 4)根据道路类别、等级、合理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交停靠站位置等; 5)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使远期工程尽可能减少对前期工程的废弃。

第一节平面设计的内容—基本要求 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 1)适应汽车行驶轨迹; 汽车行驶轨迹特征——“三个连续”: ◆行车迹线是连续的,任何一点上不出现错头、折点或间断; ◆迹线的曲率是连续的,即在迹线上任何一点不出现两个曲率值; ◆轨迹线的曲率对里程或时间的变化率是连续的,轨迹线上任何一点 不出现两个曲率变化值。 2)合理确定平曲线形三要素 直线—曲率为零;圆曲线—曲率为常数;缓和曲线—曲率为变数

城市道路线形设计

城市道路线形设计 1.前言 道路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与工作是根据城市的情况规划确定的路线大致走向与位置,在满足车辆行驶与人们出行的技术条件前提下,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地质和水文条件以及现状地物,因地制宜确定具体的设计和施工方向;挑选合适恰当的平曲线半径,解决转折点处的曲线衔接;要保证必须的行车视距,使路线既要符合科学技术要求,又要经济合理。城市道路线形是由直线和曲线连接而成的空间立体线形形状,即是道路中心线的空间描绘。线形设计不好的话,轻者乘客会感到不舒服,司机行驶感到麻烦,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导致造成交通事故频发。究其原因,道路设计规范只能对某些施工硬性的技术指标作出指示,如:对平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纵坡坡度、坡长等都分别做出了相关规定,而对这些指标之间的组合之下形成的新问题以及特殊性考虑甚少,如果设计人员没有考虑到行驶车辆的安全性,那么,设计出的道路就不会是一条优秀的城市道路。因为优秀的城市线形道路,是车辆安全、迅速、舒适的行驶的首要条件。 2.道路设计中线形设计的组成因素 (1)设计人员在线形设计时除了要考虑规划红线外,还应该综合考虑到原有的建筑、道路桥梁及其他构筑物等对新路设计的影响。在不降低道路的技术标准的前提条件下对上述发生的情况尽可能采取避让、利用以及改造等手法使设计工程量降至最低。

(2)城市道路作为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要受到地形、地貌、地物排水和地质条件及水文条件等各项因素的制约影响。因此,在布线时应尽量让所选路线与地形地势相互协调融洽。使它既要融于自然,又要设法利用自然条件,同时还要尽量解决自然中的不利因素和影响。 (3)设计人员在线形设计时还应考虑道路路线内部平面及纵、横断面之间的协调性。它们间的组合合理性是保证道路符合技术标准的重要条件之一,要使之能达到行车快捷方便、安全舒适、便于集散的目的。 3.道路线形设计中的问题分析 3.1 平面线形 (1)小偏角 小偏角特指道路上偏角≤7°的情形。当道路出现小偏角时,平曲线的长度将被看成比实际长度短,这样容易使驾驶员产生急转弯的错觉而急忙操作方向盘,从而造成行车事故,并且偏角越小越明显。事实上,在道路线形中采用小偏角是设计中平面定线经常采用的方法,因为小偏角可以解决许多定线中遇到的困难。这种情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非常普遍的存在这。而要取消一个小偏角的话就会多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有时还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工程量或拆迁,增加费用。所以对于设计速度较低的道路,小偏角的存在对行车安全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高速公路这类设计行驶速度比较高的道路来说设置小偏角一定要慎重考虑。

《城市道路设计》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城市道路设计》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交通标志分为和两大类。 2.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有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需求、和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 线布置的要求。 3.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的评价应从技术性能、和社会环境影响。 4.现代道路平面线形的三要素为直线、圆曲线和。 5.道路工程一般划分为、、三大类型。 6.道路设计年限包括和。 7. 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 8.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原则是、、。 9.城市快速路是指在城市内修建的由、、等组成的供机动车辆快速通行的道路系统。 10.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分为和。 11.环道一般采用、、三种车道。 12.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的评价应该从、和三个方面着手。 13.出入口间距的组成类型有、、、。 14.平交路口从交通组织管理形式上区分为三大类:、、。 15.道路照明以满足、和三项技术指标为标准。 16.交通信号控制的范围分为、、三种。 17.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的类型分为、、。 18.交通标志三要素有、、。 19.雨水口可分为、和三种形式。 20.变速车道分为和两种。 21.排水制度分为和两种。 22.城市公共交通站点分为、和三种类型。 23.照明系统的布置方式有、、、。 二、单选题: 1.既是城市交通的起点又是交通的终端的城市道路类型 [ ] A.城市快速路 B.城市主干路 C.城市次干路 D.城市支路 2.一般在城市市区和建筑密度较大,交通频繁地区,均采用 [ ] A.明沟系统 B.人工疏导系统 C.暗管系统 D.混合式系统 3.交通标志三要素中,颜色在选择时,主要考虑了人的 [ ] A.生理效果 B.习惯思维 C.心理效果 D.舒适依赖感 4.超高横坡为3%,纵坡为4%,那么合成坡度为 [ ] A.1% B.3% C.5% D.7% 5.下列情况可考虑设计集散车道的是 [ ] A.通过车道交通量大 B.两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相距很远 C.三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相距很远 D.所需的交织长度能得到保证 6.某十字交叉口的红灯20秒,黄灯3秒,绿灯15秒,该交叉口的信号周期为 [ ] A.20秒 B.41秒 C.15秒 D.38秒 7.在环形平面交叉中,中心岛不宜采用的形状是 [ ] A.圆形 B.长方形 C.椭圆形 D.卵形 8.下列不属于主线横面的是 [ ] A.车行道 B.路缘带 C.分车带 D.路旁建筑物

平纵线形之组合设计

第四节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教学目的:掌握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原则、一般要求和组合方式等 重点难点:1、平曲线和竖曲线结合的一般要求 2、平面直线和纵断面结合的一般要求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播放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Ⅰ复习提问: 1、什么是爬坡车道 2、爬坡车道设置的条件 3、竖曲线的两种形式纵断面设计线是由什么组成的 Ⅱ导入新课 公路的空间线形是指由公路的平面线形和纵断面线形及横断面所组成的空间带状结构物;公路设计是从路线规划开始的,然后经选线、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设计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最终以平、纵、横组合的立体线形展现出来。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所选择的实际行车速度是他对立体线形的判断作出的,这样,立体线形组合的优劣最后集中反映在汽车的车速上。因此,设计中不仅仅满足平面、纵断面线形标准,还必须满足公路空间线形视觉的连续性,并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Ⅲ讲解新课 一、视觉分析 (一 )视觉分析的意义 公路设计除应考虑自然条件、汽车行驶力学的要求外,还要把驾驶员在心理和视觉上的反应作为重要因素考虑。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驾驶员是通过视觉、运动感觉和时间的变化来判断线形。公路的线形、周围景观、标志及其他有关信息,驾驶员几乎都是通过的视觉感受到的。 从视觉心理出发,对公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称为视觉分析。 (二)视觉与车速的动态规律 (1)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和心理紧张的程度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加。 (2)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点随着车速增加而向远方移动。当车速增加97km/h时,他的注意力集中点在前方600m以外的某一点。 (3)当车速超过97km/h时,对前景细节的视觉开始模糊起来。 (4)驾驶者的周界感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少。当车速达到72km/h时,驾驶者可以看到公路两侧视角30~40°的范围,而当车速增加到97km/h时,视角减至20°以下。当车速再增加,驾驶者的注意力随之引向景象中心而置两侧于不顾。 (三)视觉评价方法 所谓线形状况是指公路平面和纵断面线形所组成的立体形状,在汽车快速行驶中给驾驶员提供的连续不断的视觉印象。设计者通过公路透视图评价线形组合是否顺势流畅,对易产生判断失误和茫然的地方,必须在设计阶段进行修改。 二、公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一)组合原则 平面与纵断面的线形组合是指在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力学要求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满足视觉和心理方面的连续性、舒适感,研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良好的排水条件。公路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原则是: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原则与要求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道路的线形状况是指道路的平面和纵断面所组成的立体形状。 线形设计首先从路线规划开始,然后按照选线、平面线形设计、纵断面线形设计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的过程进行,最终展现在驾驶员面前的平、纵、横三者组合的立体线形,特别是平、纵线形的组合对立体线形的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是指在满足汽车动力学和力学要求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满足视觉和心理方面的连续、舒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良好的排水条件。 特别在高等级公路的设计中必须注重平、纵线形的合理组合。 (一)组合原则平面与纵断面组合应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1.应能在视觉上自然地诱导驾驶员的视线,并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2.平面与纵断面线形的技术指标应大小均衡,不要悬殊太大,它不仅影响线形的平顺性,而且与工程费用密切相关,任何单一提高某方面的技术指标都是毫无意义的。 3.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路面排水和安全行车; 4.应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的配合与协调,以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 特别是在路堑地段,要注意路堑边坡的美化设计。 (二)组合方式 1.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a平曲线和竖曲线两者在一般情况下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如图所示,宜将竖曲线的起终点,放在平曲线的缓和段内;这种立体线形不仅能起到诱导视线的作用,而且可取得平顺和流畅的效果。 b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应保持均衡,其中一方大而平缓时,另一方切忌不能形成多而小。

平、竖曲线几何要素要大体平衡、匀称、协调,不要把过缓与过急、过长与过短的平曲线和竖曲线组合在一起。 c当平曲线半径和竖曲线半径都很小时,平曲线和竖曲线两者不宜重叠,或必须增大平、竖曲线半径。 d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也不得与反向平曲线拐点相重合,以免失去引导驾驶员视线的作用,使驾驶员操作失误,引起交通事故。 2.平面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a平面的长直线与纵面直坡段相配合,对双车道公路能提供超车方便,在平坦地区易于地形相适应,行车单调,驾驶员易疲劳。 b从美学的观点上,平面的直线与一个大半径的凸形竖曲线配合为好,与一个凹形竖曲线相配和次之;c在直线中较短距离内两次以上的变坡会形成反复凹凸的“驼峰”和“凹陷”,使线形视觉效果既不美观也不连续。 因此,只要路线有起有伏,就不要采用长直线,最好使平面路线形随纵坡的变化略加转折,并把平、竖曲线合理地组合。 尽量避免驾驶员一眼能看到路线方向转折两次以上或纵坡起伏三次以上。 d使用时应避免: ①平面长直线配纵面长坡;②平面直线上短距离内纵面多次变坡;③在平面直线段内不能插入短的竖曲线;④在平面长直线上设置陡坡及竖曲线长度短、半径小的凹形竖曲线;⑤在平面直线上的纵断面线形出现驼峰、凹暗、跳跃等使驾驶员视觉中断的线形。 三、线形组合特征及注意问题平面长直线与纵断面长坡段组合 1、线形单调、枯燥,在行车过程景观无变化,容易使司机产生疲劳; 2、驾驶易超速行驶,超车频繁;

城市道路线形设计

城市道路线形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城市道路线形设计 1.前言 道路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与工作是根据城市的情况规划确定的路线大致走向与位置,在满足车辆行驶与人们出行的技术条件前提下,结合当地地形、地貌、地质和水文条件以及现状地物,因地制宜确定具体的设计和施工方向;挑选合适恰当的平曲线半径,解决转折点处的曲线衔接;要保证必须的行车视距,使路线既要符合科学技术要求,又要经济合理。城市道路线形是由直线和曲线连接而成的空间立体线形形状,即是道路中心线的空间描绘。线形设计不好的话,轻者乘客会感到不舒服,司机行驶感到麻烦,严重的话甚至会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导致造成交通事故频发。究其原因,道路设计规范只能对某些施工硬性的技术指标作出指示,如:对平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纵坡坡度、坡长等都分别做出了相关规定,而对这些指标之间的组合之下形成的新问题以及特殊性考虑甚少,如果设计人员没有考虑到行驶车辆的安全性,那么,设计出的道路就不会是一条优秀的城市道路。因为优秀的城市线形道路,是车辆安全、迅速、舒适的行驶的首要条件。 2.道路设计中线形设计的组成因素 (1)设计人员在线形设计时除了要考虑规划红线外,还应该综合考虑到原有的建筑、道路桥梁及其他构筑物等对新路设计的影响。在不降低道路的技术标准的前提条件下对上述发生的情况尽可能采取避让、利用以及改造等手法使设计工程量降至最低。

(2)城市道路作为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要受到地形、地貌、地物排水和地质条件及水文条件等各项因素的制约影响。因此,在布线时应尽量让所选路线与地形地势相互协调融洽。使它既要融于自然,又要设法利用自然条件,同时还要尽量解决自然中的不利因素和影响。 (3)设计人员在线形设计时还应考虑道路路线内部平面及纵、横断面之间的协调性。它们间的组合合理性是保证道路符合技术标准的重要条件之一,要使之能达到行车快捷方便、安全舒适、便于集散的目的。 3.道路线形设计中的问题分析 平面线形 (1)小偏角 小偏角特指道路上偏角≤7°的情形。当道路出现小偏角时,平曲线的长度将被看成比实际长度短,这样容易使驾驶员产生急转弯的错觉而急忙操作方向盘,从而造成行车事故,并且偏角越小越明显。事实上,在道路线形中采用小偏角是设计中平面定线经常采用的方法,因为小偏角可以解决许多定线中遇到的困难。这种情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非常普遍的存在这。而要取消一个小偏角的话就会多出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有时还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工程量或拆迁,增加费用。所以对于设计速度较低的道路,小偏角的存在对行车安全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高速公路这类设计行驶速度比较高的道路来说设置小偏角一定要慎重考虑。

公路平面线形设计

关于公路平面线形设计报告 公路线形是指公路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及其二者相结合的三维空间线形的总称。公路的线形构成了公路的主骨架,是其他组成部分设计、施工全过程的基础。确定公路几何线形时,在考虑地形、地物、土地的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因素时,要充分利用公路几何组成部分的合理尺寸和线形组合,从施工、养护、经济、交通运行等角度出发,保证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组成相协调。线形的好坏,对交通流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公路线形不合理,则会降低公路通行能力,造成运输者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而且更不能容忍的是会诱发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 一、平面设计的原则 路线平面设计因该遵循下列原则: 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行驶力学上的要求是基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对高速路应尽量满足3)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 4)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 5)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 二、直线形设计方法 1设计方法 在我国公路平面线形设计中,一直是直线形设计方法。使用直线形设计方法进行平面布线设计时,设计人员往往首先综合考虑公路的等级、所经过的区域、路线的走向、控制条件和技术要求。 1)根据地形特征:主要是对山岭重丘区而言,以地形为控制因素,以纵断面线形为主导,综合平面和横断面来安排路线。 2)根据地物特征:主要是对平原微丘区而言,以平面地物障碍为控制因素,以路线平面为主导,结合纵断面和横断面来安排路线。 3)根据地质特征:主要是对不良地质地段和特殊地貌地区而言,以避让和防止不良地质病害为主导,综合平、纵、横来布设路线。

在直线形设计方法中,直线用来控制路线的走向和方位,是路线的主体,在路线布置和设计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只是充当直线的配角,在整个路线中只是起导线交点线形和行车过渡的作用。 2设计思路 该法的具体设计思路分平原微丘区和山岭重丘区两种情况。 1)当路线不受纵坡限制时,定线主要考虑的是平面和横断面。其要点是:以点定线,以线交点。以点定线即在整个路线控制点间综合各方面因素加密小控制点,再根据这些控制点大致穿出路线导线的方法;以线交点即在己定小控制点的基础上结合路线标准和前后路线条件,穿出直线并延长交出交点。在这种不考虑放坡的情况下,直线形设计方法的具体设计思路大致可分加密控制点、穿线交点、调整交点和曲线计算和敷设四个步骤。 2)当路线布设在山岭重丘区时,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纵坡限制,定线需考虑平面和横断面。同时,路线纵坡坡度、坡长也是设计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考虑放坡的情况下,直线形设计方法的具体设计思路大致可分段安排路线、放坡、修正导向线、以点定线,以线交点、调整交点和曲线计算和敷设六个步骤。 三、曲线形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 曲线形的具体设计方法有多种,曲线形设计方法总的设计思路大致相同,归纳起来可分为五步实施:确定控制点、采用曲线形式形成线形骨架、确定合理的线形参数、曲线计算和调整以及绘制平面线位图。 1)确定控制点:根据路线的走向、地形地物和环境的约束条件以及线形布设的标准和技术要求,在现场或纸上确定一系列线位控制点,粗略定出路线所要经过的大致位置。 2)采用曲线形式形成线形骨架:在地形图上绘制若干直线段和圆弧段,或者选择拟合曲线来控制路线的总体线位,形成路线的基本线形骨架。 3)确定合理的线形参数:反复设计拟定各线形要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参数值,或反复拟定拟合函数的参数值,确定最为合适的拟合曲线,直到满足规范和控制位置的要求,认为是理想线位为止。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形式与选择 1、道路与道路交叉可分为平面交叉和立体交叉。交叉形式应根据道路网规划、相交道路等级及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分析合理确定。 2、平面交叉口应按交通组织方式分类: 1.平A类:信号交叉控制 平A1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展宽交叉口; 平A2类:交通信号控制,进出口道不展宽交叉口; 2.平B类:无信号控制交叉口 平B1类:之支路只准右转同行的交叉口; 平B2类:减速让行或停车让行标志管制交叉口; 平B3类:全无管制交叉口 3.平C类:环形交叉口 关于平面交叉口的选用类型应符合下表, 3、交叉口的形式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投资和使用价值,所以应切合实际地考虑远期的需要和近期的可能两方面因素,选择合理的方案。 平面交叉口的形式取决于道路网的规划和周围建筑的情况,以及交通量、交通性质和交通组织。 常见的几何形状有: 十字形环行交叉T形极其演变而来的X形Y形 错位交叉多路交叉畸形交叉 T形平面交叉口:T形交叉口是指交角为75~105的三路相交。 T形交叉口适用于主次道路的交叉,主要道路应设在直行方向。

Y形平面交叉口:Y形交叉口为三路相交直行方向的交角小于75或大于105的交叉口; Y形交叉口在交角较小的时候交通不利,而且锐角街口处的视线条件不好。 十字形平面交叉口 四条道路相交交叉口,交角为75~105. 十字形交叉口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易于处理,使用范围广,是最基本的交叉口形式 (1)简易十字交叉口:设计车速不高,交通量不大的三四公路或一般城市道路相交的十字交叉,可采用简易十字交叉 (2)设附加车道的十字交叉口:主要公路的设计速度为80km/h,次要公路为县乡公路或三四级公路且转弯交通量不大的十字交叉口。

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一、视觉分析 1.视觉分析的意义 道路设计除应考虑自然条件、汽车行驶力学的要求外,还要考虑驾驶人员的心理和视觉上的反应。视觉是连接道路与汽车的重要媒介。 从视觉心理出发,对道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等进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视觉的连续性,使行车具有足够的舒适感和安全感的综合设计称为视觉分析。 2.视觉与车速的动态规律 驾驶员的视觉判断能力与车速密切相关,车速越高,其关注前方越远,视野越窄。 3.视觉评价方法 所谓线形状况是指道路平面和纵面线形所组成的立体形状,在汽车快速行驶中给驾驶员提供的连续不断的视觉印象。评价方法主要有三位动态模拟技术和透视图法。 透视图是按照汽车在道路上的行驶位置,根据线形的几何状况确定视轴方向以及由车速确定的视轴长度,利用坐标透视的原理绘制的。通过透视图,可以看出立体线形是否顺适,是否有易产生判断错误或茫然的地方,路旁障碍是否妨碍视线等。 二、道路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一)设计原则 1.视觉上自然引导驾驶员视线,保持连续性; 2.平、纵线形技术指标大、小均衡; 3.得当的合成坡度; 4.与环境的配合、协调。

(二)线形组合的形式 平纵线形有以下六种组合形式 1.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也是直线—构成具有恒等坡度的直线; 2.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凹形竖曲线—构成凹下去的直线; 3.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凸形竖曲线—构成凸起的直线; 4.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直线—构成具有恒等坡度的平曲线; 5.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凹形竖曲线—构成凹下去的平曲线; 6.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凸形竖曲线—构成凸起的平曲线。 (三)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的基本要求 1.平曲线与竖曲线应相互重合,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这种组合是使平曲线和竖曲线对应,最好使竖曲线的起终点分别放在平曲线的两个缓和曲线内,即所谓的“平包竖”。如图4-12所示。对于等级较高的道路应尽量做到这种组合,并使平、竖曲线半径都大一些才显得协调,特别是凹形竖曲线处车速较高,二者半径更应大一

城市道路平面设计规范标准

第一节平面设计 第5.1.1条平面设计应符合下列原则: 一、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 二、道路平面线形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并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 三、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地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 四、道路平面设计应根据道路等级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物出入口、停车场出入口、分隔带断口、公共交通停靠站位置等。 五、平面线形标准需分期实施时,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减少废弃工程。 第5.1.2条直线、平曲线的布设与连接宜符合下列规定: 一、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直线长度宜满足下列要求: 1.同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六倍。 2.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计算行车速度(km/h)数值的二倍。 当计算行车速度小于60km/h,地形条件困难时,直线段长度可不受上述限制,但应满足设置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要求。 二、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半径不同的同向圆曲线连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受地形限制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时,可采用复曲线。 1.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 2.小圆半径小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但大圆与小圆的内移值之差小于或等于0.1m; 3.大圆半径与小圆半径之比值小于或等于1.5。 三、计算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时,长直线下坡尽头的平曲线半径应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难以实施地段,应采取防护措施。 四、计算行车速度小于40km/h,且两圆半径都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可不设缓和曲线而构成复曲线。

平面线形设计的基本原则

视距的概念:为保证行车安全,司机看到一定距离处的障碍物或迎面来车后,刹车所需的最短安全距离 停车视距:看到前方障碍物,紧急、制动至到达障碍物前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会车视距:两辆对向行驶的汽车在同一车道上相遇时,及时刹车所必需的最短行车距离。会车视距≈2×停车视距 超车视距:在双车道公路上,两辆同向行驶的汽车,当后面一辆要超过前面一辆,而又不与对向来车相撞的安全视距。 立体交叉的概念:两条道路在不同高度上相互交叉的联结方式 设计速度:是指在气候正常,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公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一般驾驶员能安全顺适地行驶的最大车速。 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道路、交通、管制条件下,单位时间内,一条车道或道路的某一断面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基本通行能力:理想条件下车流计算模式所得的最大交通通过量 可能通行能力:是指在实际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上某一点的最大可能交通量 服务水平:是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道路横断面图:指道路中线上各点垂直于路线前进方向的竖向剖面图。 道路横断面设计:研究路基横断面结构组成及尺寸的过程。 柔性路面:各种基层(水泥混凝土除外)和各类沥青路面、碎(砾)石面层或块料面层所组成的路面。 刚性路面:用水泥混凝土作面层或基层的路面 半刚性路面:用石灰或水泥稳定土或处治碎(砾)石,以及用各种含水硬化结合料的工业废料修筑基层的路面。 沥青路面:用沥青作结合料粘结矿料或混合料修筑面层与各类基层和垫层组成的路面结构。 路基宽度:指行车道与路肩宽度之和。但当设有紧急停车带、爬坡车道、变速车道、错车道等时,还应包含这些部分的宽度。即路基宽度指路基顶面的总宽度。 道路红线:指其他用地与道路用地的分界线 道路横断面: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所构成的。其中横断面设计线包括行车道、路肩、分隔带、边坡、截水沟、护坡道以及取土坑、弃土堆、环境保护等设施。 路肩:行车道外缘到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分为硬路肩和土路肩。 分车带: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整体式路基设置的中间带,它的主要功能是分离两个方向的车流,清晰显示内侧边缘、引导驾驶者视线、杜绝任意拐弯、防止对向行驶的车辆在高速行驶情况下互撞。 路面:是由不同的材料,按一定厚度和宽度分层铺筑在路基顶面上的结构物,以供车辆直接在其表面上行驶。 面层:直接承受汽车荷载作用,大气降水和温度变化影 中央带:分隔上下行驶交通的设施,包括两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 横断面形式:1整体式:分隔带在同一高程上分隔上、下行车道。2 分离式:分隔带在不同高程上分隔上、下行车道

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

總平面规划设计要点 一、标示建设用地的范围、道路及建筑红线的位置,用地及相邻有关地形、地物、周边市政道路的控制标高; 明确新建工程(包括隐蔽工程)的位置及室内外设计标高、场地道路、广场、停车位布置及地面雨水排除方向。 二、总平面设计时必须严格执行当地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及规划设计条件: 1、建筑物后退红线的要求 2、地下室后退红线的要求 3、建筑物间距 4、计算规则 三、总平面设计宜单列一张交通路线分析图,表明机动车出入地下车库(停车场)的路线,消防车进出小区的消防车道、高层建筑登高面及登高操作场地及回车道或回车场。 机动车到达每单元的路线图(住宅)。并遵循机动车道路最小的转弯半径内侧小汽车6m,大型汽车10m。满足消防车通行12m的原则。 四、地下车库出入口与道路垂直时,出入口与道路红线应保持7.5米的安全距离,出入口应距离道路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50m以远,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距的要求,并应右转出入车道,与道路平行时应经不小于7.50m的缓冲车道汇入基地道路并应右转出入车道。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4.2.1 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不得突出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建造,不得突出的建筑突出物为:——地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结构挡土桩、挡土墙、地下室、地下室底板及其基础、化粪池等; ——地上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坡道、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进排风口、地下室出入口、集水井、采光井等; ——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的管线、隧道、天桥等市政公共设施外的其他设施。 4.1.2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邻接,否则应设基地道路与道路红线所划定的城市道路相连接。基地内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3000m2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基地内建筑面积大于3000m2且只有一条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7m,若有两条以上基地道路与城市道路相连接时,基地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4m。 4.1.5 基地机动车出人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与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叉点量起不应小于70m; 2 与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天桥、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桥)的最边缘线不应小于5m; 3 距地铁出人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5m; 4 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建筑的出人口不应小于20m; 5 当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连接; 6 与立体交叉口的距离或其他特殊情况,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五、竖向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4.1.3 基地地面高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