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刑法与并合主义

新刑法与并合主义

新刑法与并合主义
新刑法与并合主义

新刑法与并合主义

张明楷

【学科分类】刑法总则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2000第01期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刑罚理论上的绝对主义(报应刑论)、相对主义(目的刑论)与并合主义的内涵,指出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的分歧不在于刑罚目的,而在于刑罚正当化的根据,提出并合主义是理想的刑罚观念;其次论证新刑法采取了并合主义,认为这样有利于同时保护个人与社会利益,有利于适当处理刑罚积极主义与消极主义的关系,有利于协调罪刑均衡与刑罚个别化原则,有利于使刑罚整体程度适中;接着根据并合主义的理念提出刑罚与社会危害性、人身危险性相适应的具体要求,主张量刑时不宜过于重视一般预防的需要;最后联系中国国情与公民的一般价值观念,根据刑罚的本质,指出我国目前的刑罚虽然不宜过于严厉,但也不能盲目地推崇轻刑化。

【关键词】刑法;报应;刑论;目的刑论;并合主义

【写作年份】2000年

【正文】

一、序论:绝对主义、相对主义与并合主义

众所周知,刑法理论上存在旧派与新派之争,两派在刑罚论领域表现为绝对主义(报应刑论)与相对主义(目的刑论)之争。

绝对主义是前期旧派的主张,以绝对的报应刑论为内容,故绝对主义与报应刑论属意义等同的概念。报应刑论将刑罚理解为对犯罪的报应,是针对恶行的恶报,恶报的内容必须是恶害,恶报必须与恶行相均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是古老的正义观念,对恶害的犯罪以痛苦的刑罚进行报应,就体现了正义,这便是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因为有犯罪而科处刑罚",是绝对主义刑罚理念的经典表述。

相对主义则属于新派的理论,以目的刑论为内容,故相对主义与目的刑论是意义等同的概念。目的刑论认为,刑罚只有在实现一定目的即预防犯罪的意义上才具有价值,因此,在预防犯罪所必要而且有效的限度内,刑罚才是正当的。目的刑论与预防论基本等同。预防论分为一般预防论与特殊预防论。一般预防论又分为

通过刑罚预告的一般预防论与通过刑罚执行的一般预防论;特殊预防论中的惩罚论或威慑论,主张通过惩罚或者威慑犯罪人使其不再犯罪;特殊预防论中的教育刑论或改善刑论,主张通过教育或者改善犯罪人使其不再犯罪。根据目的刑论的观点,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在于刑罚目的的正当性与有效性。"为了没有犯罪而科处刑罚",是相对主义刑罚理念的经典表述。

并合主义是一种折衷的观点,以相对报应刑论为内容,故并合主义与相对报应刑论乃意义等同的概念。相对报应刑论认为,刑罚的正当化根据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恶有恶报的正义要求,同时也必须是防止犯罪所必需且有效的,应当在报应刑的范围内实现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目的。"因为有犯罪并为了没有犯罪而科处刑罚",是并合主义刑罚理念的经典表述。不难看出,报应刑论、目的刑论与相对报应刑论并不是关于刑罚目的本身的争论,而是针对刑罚的正当化根据所形成的理论。为什么可以对国民适用以剥夺权利为内容的刑罚?为什么适用刑罚是正当的?显然,报应刑论从刑罚报应的正义性、目的刑论从刑罚目的的正当性与有效性、相对报应刑论从报应的正义性与目的的正当性及有效性方面,分别做出了回答。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都可从某一角度说明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前期旧派以个人为本位,反对将个人作为社会的手段,报应刑论正是从犯罪人的个人角度说明刑罚的正当化根据;新派则以社会为本位,主张为防卫社会而适用刑罚,目的刑论正是从社会角度说明刑罚的正当化根据。由于它们是从不同角度说明刑罚正当化根据,故二者并不完全相斥,可以结合成为相对报应刑论。因为承认刑罚功能或本质(报应)的人,也可能承认刑罚的目的(预防),反之亦然。之所以需要结合起来而不承认二者自身的完全合理性,是因为对刑罚的正当化根据的追问,不仅是为了从总体上回答国家为什么可以以刑法规定刑罚、司法机关为什么可以对犯罪人适用执行刑罚,而且是为了回答对具体犯罪的量刑根据以及具体刑罚制度的取舍依据是什么,从而对刑罚的适用起限制作用,以免侵害公民的正当权利。换言之,对具体犯罪的量刑以及具体刑罚制度的取舍,都取决于对刑罚功能、本质与目的的认识,而一旦具体到量刑根据以及刑罚制度的取舍问题,就会发现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各自都有利弊。双方的缺陷均需要另一方的优点来校正。于是,并合主义成为理想的刑罚观念。

二、立论:新刑法采取并合主义

我认为,我国的旧刑法基本上采取的是相对主义,新刑法则采取了并合主义。首先,从刑罚的体系与种类来看,新旧刑法完全相同。这种刑罚体系"贯彻改造罪犯成为新人的原则",除死刑立即执行(事实上也是特殊预防的手段)外,其他刑种都具有改造犯罪人的内容;自由刑中没有单纯作为报应的监禁刑,而是规定"凡有劳动能力的,实行劳动改造"。这说明新旧刑法都体现了预防犯罪的思想。但是,旧刑法的法定刑幅度较大,对死刑的适用条件规定得也不具体,这正是为了适应刑罚个别化的需要,适应预防犯罪的需要,体现了目的刑论的主张。而新刑法对新罪规定的法定刑幅度较小,出现了旧刑法中所未曾有过的2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等较小幅度的法定刑,并且对死刑的适用条件做了比旧刑法更为具体的限制,这体现了报应刑论。因为旧派的报应刑论是法律报应主义,即犯罪是对法律的违反,应当在法律范围内使犯罪受到报应,用法律作为尺度衡量犯罪的危害。为了体现报应的正义性,法定刑幅度必须较小,甚至主张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综合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新刑法同时考虑了目的刑论与报应刑论。

其次,旧刑法没有明文规定刑罚必须与"罪行"相适应,表明旧刑法没有重视报应刑的正义性。而新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照字面来理解,刑罚一方面要与罪行相适应,另一方面要与刑事责任相适应。但仔细分析,便可以发现其真正含义并非如此。一般来说,罪行重则刑事责任重,罪行轻则刑事责任轻,但罪行本身的轻重由犯罪的主客观事实决定,而刑事责任的轻重虽然主要由犯罪的主客观事实决定,可是许多案件外(犯罪前后)的表明犯罪人人身危险性程度的事实或情节,能够说明刑事责任的轻重,却不能说明罪行本身的轻重。因此,刑罚一方面要与犯罪本身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另一方面要与犯罪前后所表现出来的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前一相适应是报应刑的要求;后一相适应是目的刑的要求。可见,新刑法第5条正面肯定了并合主义。

再次,旧刑法规定了较多的惯犯,并相应规定了较重法定刑。这显然是因为惯犯具有严重的人身危险性,只有严厉处罚才能使其改恶从善,因而主要是出于特殊预防的考虑。此外,《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第2条第2款规定:"劳改犯逃跑后又犯罪的,从重或者加重处罚。刑满释放后又犯罪的从重处罚。"不言而喻,这一规定仅考虑了特殊预防的需要。而新刑法只规

定了两种职业犯(赌博罪中的以赌博为业与非法行医罪),取消了惯窃、惯骗、一贯走私毒品等规定。这表明新刑法对人身危险性的重视程度、对特殊预防的重视程度已经不如旧刑法。此外,新刑法没有规定加重处罚的制度,说明用报应观念限定刑罚的上限,而不是只考虑预防犯罪的目的。

又次,旧刑法第59条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如果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判处法定刑的最低刑还是过重的,经人民法院审判委员

会决定,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这明显出于特殊预防与刑罚个别化的考虑。根据报应刑论,报应应当控制在法定刑范围内,故不可能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科处低于法定刑的刑罚,否则就违反了法律报应的正义性。现代西方国家刑法一般允许酌定减轻处罚,则是受目的刑论的影响。新刑法第63条也规定了酌定减轻处罚,但同时规定必须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这一方面考虑到了特殊预防与刑罚个别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使酌定减轻处罚受到严格限制,以免有损刑

罚报应的正义性。这也是并合主义的表现。

最后,减刑、假释制度本身就是目的刑论的产物,而旧刑法对减刑并没有规定明确的条件,对假释没有犯罪性质的限制,对具有特殊情节的不受执行刑期的限制。这说明旧刑法侧重特殊预防的目的。新刑法也规定了减刑、假释等制度,但同时做了一些特殊限制。如新刑法第81条第2款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不管他们在服刑期间是如何悔改立功的。这明显反映出报应的观念。该条还规定,对于有特殊情节不受执行刑期限制而假释的,必须报经最高人民法

院核准。这也是在肯定特殊预防目的的同时,维护刑罚报应的正义性。

新刑法向并合主义转移的取向值得称赞。并合主义还具有更深层次的优点:第一,有利于同时保护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如前所述,报应刑论实际上是从犯罪人角度论证刑罚的正当化根据的,它能使犯罪人免受超出报应程度的制裁,不致成

为国家预防他人犯罪的工具,但它忽视对社会利益的保护;目的刑论则是从社会

角度来论证刑罚的正当化根据的,有利于保护社会利益,却不注重对个人权利的

保障。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宪章,也是犯罪人的大宪章,既要针对个人恣意而保护社会利益,也要针对国家恣意而保障个人权利。并合主义正好将二者结合起来,应当认为是最完善的。

第二,有利于适当处理刑罚积极主义与刑罚消极主义的关系。"主张应当积极地

对犯罪适用刑罚的观点,叫做刑罚积极主义。"康德反对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来达到其他目的,认为以刑罚报应犯罪就是正义。他强调说:"谋杀者必须处死,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什么法律的替换品或代替物能够用它们的增或减来满足正义的原则。"不难看出,"报应刑论认为科处刑罚本身是件好事,存在有罪必罚的倾向"。刑罚消极主义则主张尽量限制刑罚的适用。因为刑罚是一种必要的恶害,以刑罚防止犯罪并非理想,如果有其他方法可以防止犯罪,就尽可能适用其他方法。这正是大多数目的刑论者的主张。例如,李斯特将犯罪原因分为个人原因与社会原因,消除社会原因必须依靠社会政策,故"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刑

罚则主要消除个人原因,故"应受处罚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人"。又如,平野龙一主张抑止刑论,认为必须慎重考虑刑罚的必要性界限。显然,目的刑论主张刑罚消极主义。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我们应当主张刑罚的谦抑性,重视刑罚消极主义。但是联系我国的国情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过于轻视刑罚的功能也不妥当。新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规定

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这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的肯定,也是并合主义原则的体现,它明显融合了刑罚积极主义与刑罚消极主义。

第三,有利于协调罪刑均衡原则与刑罚个别化原则。报应刑论主张刑罚的程度应与犯罪本身的程度尤其是犯罪的客观侵害结果相适应,这便是传统的罪刑相均衡原则。这样,从预防角度而言,完全没有必要科处刑罚的也必须科处刑罚。而目的刑论主张刑罚应与犯罪人的危险性格相适应,即使是实施了相同犯罪的人,如

果危险性格不同,也应当科处不同的刑罚。这就是刑罚个别化原则的表现。于是,在认为没有危险性格的场合,即使犯罪再严重也不科处刑罚;并且常常以事先无

法预测何时可以改善犯罪人为由主张不定期刑。采取并合主义,意味着刑罚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罪刑均衡)、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刑罚个别化),使报应刑与预防刑相互牵制,从而克服两派理论在量刑基准上的缺陷:因为刑罚必须与

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故可以防止为了追求预防目的而出现畸轻畸重的刑罚;因为刑罚必须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刑罚的严厉程度应该只为实现其

目标而绝对必需",故可以防止为了追求报应而科处不必要的刑罚。于是,罪刑均衡与刑罚个别化统一起来了。

第四,有利于在整体上使刑罚的轻重适当。因为过于严厉的刑罚既可能超出报应的限度,也可能是预防犯罪所不必要的,而过于轻缓的刑罚既可能没有体现报

应的正义性,也可能难以满足预防犯罪的要求。采取并合主义,一方面可以防止片面惩罚的做法,另一方面也可以纠正教育万能的偏向,从而使刑罚的轻重程度整

体适当。

并合主义的上述四个优点,也是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所追求的目的与努力的方向。

三、本论:量刑的原则与基准

"为什么刑罚是正当的根据,也是何种程度的刑罚是正当的根据。"在整体上回答了刑罚的正当化根据,也就在具体的量刑问题上回答了刑罚的正当化根据。量刑问题是刑法理论的缩影,旧派的报应刑论主张以犯罪本身的危害程度为基准的量刑是正当的,新派的目的刑论主张以犯罪人的性格危险程度为基准的量刑是正当的;并合主义则主张同时以犯罪本身的危害程度与犯罪人的性格危险程度为基准的量刑是正当的。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采取并合主义,这反映在各国刑法对量刑基准的规定上。如德国刑法第46条第1项规定:"犯罪人之责任为量刑之基础。刑罚对犯罪人未来社会生活所可期待发生之影响,并应斟酌之。"第2项规定:"

法院于量刑时应权衡一切对于犯罪人有利及不利之情况,尤应注意下列各项:犯

罪人之动机与目的,由行为所表露之心情及行为时所具意念,违反义务之程度,实行之种类与犯罪之可归责之结果,犯罪人之生活经历,其人身的及经济的关系,以及其犯罪后的态度,尤其补偿损害之努力。"日本改正刑法草案第48条第1项规定:"刑罚应当根据犯罪的责任量定。"第2项规定:"适用刑罚时,应当考虑犯罪人的年龄、性格、经历与环境、犯罪的动机、方法、结果与社会影响、犯罪人在犯罪后的态度以及其他情节,并应当以有利于抑止犯罪和促进犯罪人的改善更生为目的。"瑞士刑法第63条、奥地利刑法第32条都有类似规定。不难看出,这些规定反映了对量刑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求刑罚与责任相适应(量刑中的责任主义),这里的"责任",与作为犯罪成立条件之一的有责性(也称为责任)不是完全等同的含义。"因为刑法上的责任意味着从事了违法行为(不法)的行为者所应承受的规范性非难或谴责,最终决定责任大小的就是违法性的大小和有责性的大小(狭义的责任)相乘而得到的后果---即犯罪本身的轻重(广义的责任)。"可见这些国家的刑法所要求的刑罚与责任相适应,是指刑罚必须与违法性及有责性相适应,

而其中的违法性是指客观的侵害性,有责性是指主观的罪过性(或非难可能性),

二者的统一(犯罪的轻重),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危害性。第二,这些规定还要求量刑时考虑预防犯罪的需要,即量刑时斟酌"刑罚对犯罪人未来社会生活所可期待

发生之影响"、"以有利于抑止犯罪和促进犯罪人的改善更生为目的"。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便是并合主义在量刑基准上的具体表现。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立法与司法都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刑法已经根据该原则规定了相对确定的法定刑之后,该原则实际上主要是量刑原则,即提供量刑基准(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的原则。在贯彻这一原则时面临着下列重大问题:如何使刑罚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如何实现正义的报应)?如何使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如何实现预防犯罪的目的)?如何协调报应与预防的关系(如何分配对社会危害性与人身危险性的重视程度)?

刑罚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的朴素表现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但是这种表现不能被普遍化。"有许多犯罪绝不能容许这样的惩罚,否则就是荒谬和邪恶的。"然而,一旦摆脱这一原则的朴素表现,我们就会遇到难题:惩罚带来的痛苦在某种程度上应当等于或者相当于犯罪的恶,但很遗憾,现在还没有也不可能有关

于痛苦与罪恶的计量单位,犯罪的恶与某一种类或者某一等级的刑罚之间,还不

能证明有数学上的必然联系,甚至连贝卡里亚所设想的"精确的、普遍的犯罪与刑罚的阶梯",都还不能实现。因此,刑罚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在目前"所要求的并不是某一犯罪和对这种犯罪的惩罚之间的那种完美适应的关系。而是对不同犯罪的惩罚应当在罚与罪的标度或标准上相当于相应的犯罪的恶或严重性。尽管我们不能说某种犯罪有多大的恶,但或许我们能说某种犯罪比另外一种犯罪更恶,而且我们应当以相应的惩罚标度来表明这种依次的关系"。也就是说,在目前的认识能力与技术水平之下,我们只能要求严厉的刑罚分配给严重的犯罪,轻微

的刑罚分配给轻微的犯罪,中等程度的刑罚分配给中等程度的犯罪,从而实现基

本的公平与正义。

就具体内容而言,刑罚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包含两个要求:第一是刑罚

与犯罪性质相适应。不同的犯罪性质,标志着各该犯罪行为侵害、威胁合法权益的锋芒所向不同,从而表明各该犯罪具有不同的社会危害程度,进而决定刑事责

任轻重的不同。危害国家安全罪重于一般刑事犯罪、故意杀人罪重于故意伤害罪、绑架罪重于非法拘禁罪,如此等等,就是由各自的犯罪性质决定的。刑法首先着眼

于犯罪性质的不同,制定了与之相对应的轻重有别的法定刑。司法机关在量刑时,也要首先确定与该犯罪的性质相对应的法定刑。认准了犯罪性质,就在总体上为正确量刑提供了保证。即使在具体选择刑种、刑度时略有偏颇,也不致造成刑罚畸轻畸重。第二是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性质相同的犯罪,其危害程度也颇不一样,这是因为各种犯罪的情节不同。这里的犯罪情节,是指不具有犯罪构成要件意义,却同犯罪构成的主客观方面有密切联系,反映主客观方面的情状或深度,从而影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各种事实情况。所以,要使刑罚真实反映形形色色的具体案件的社会危害程度,量刑就理所当然地还要使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

刑罚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只是符合报应的正义性要求,还不等于自然

符合预防犯罪的合理性目的的要求。预防犯罪的目的包括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前者指预防一般人实施犯罪,后者指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所谓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只是与犯罪人再犯罪的危险性相适应,只是适应特殊预防的

需要;那么,量刑时应否重视一般预防的需要呢?

传统的一般预防论是消极的一般预防论,也称威慑预防论。这种理论受到以下批判:第一,它必然导致刑罚过于严厉。因为对于任何可能犯罪的人来说,重刑的威慑力总是大于轻刑的威慑力。第二,威慑的效果仍然不能得到科学的证明。诚然,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受到刑罚威慑的影响,但对于职业犯、冲动的机会犯以及在期待不被发觉的侥幸心理下实施犯罪的人来说,则并非如此。第三,通过威慑进行一般预防,意味着不是因为犯罪受处罚,而是为了他人不犯罪才受处罚,犯罪人成为预防他人犯罪的工具,违反了人的尊严。此外,威慑预防论的前提是,"在人性中潜在的恶的可能性面前人人平等"。但这种消极的人性论并没有得到证实。由于威慑预防论受到上述难以反驳的批评,于是有人提出积极预防论即规范预防论,就是唤醒和强化国民对法秩序的存在力与贯彻力的信赖,从而预防犯罪。换言之,通过对犯罪人的适当处罚,以事实证明刑法规范的妥当性,从而增强国民的规范意识,实现一般预防。但是,这种规范预防论也受到以下批判:第一,同样会导致重罚的倾向。第二,刑罚的目的在于强化与犯罪行为无关的其他人对"法的忠诚",这与威慑预防论一样,是将犯罪人作为实现其他利益或目的的工具。第三,即使是支持者也认为,这种理论还没有经验科学的基础。在我看来,威慑预防论与规范预防论并不是对立的。威慑预防论旨在使一般人不敢犯罪,而规范预防论旨在使一般人不愿犯罪。从不敢犯罪到不愿犯罪,当然是一种递进的效果,后者比前

者理想。但是,刑罚是一种具有消极作用的制裁,而非教育人彬彬有礼、举止端庄的手段,况且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意欲犯罪而需要威慑的人。因此,对于意欲犯罪的人以威慑预防为主,对于其他人则以规范预防为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如果量刑时过于重视一般预防的效果,就必然使犯罪人成为实现一般预防目的的工具,

必然造成刑罚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相适应,从而伤害报应的正义性。正因为如此,新旧刑法对量刑原则的规定,都没有要求法官考虑一般预防的需要。所以,量刑时不应过于重视一般预防的需要。至于特殊预防,量刑时当然是应当重视的。然而对于这种理论也提出了一些批判:第一,特殊预防论不能限定刑罚权的内容,只要是改善罪犯所必需的,就不管刑期长短。这会导致国家恣意干涉公民自由。第二,在没有再犯罪危险的情况下,即使是极为严重的犯罪,也可以不处罚。这违反了国民的正义感。第三,这一理论的正当性根据是多数人可以强制少数人适应多数人认为合适的生活方式(再社会化),可这没有得到充分说明。但是,对这三个批判都是可以反驳的:第一,刑罚的正当化根据不只是目的的合理性,还有报应的正义性。第二,如果犯罪本身并不严重,行为人也没有再犯罪的危险性,不科处刑罚而给予非刑罚处罚,公民也会赞成的;但如果是极为严重的犯罪,则难以认定行为人没有再犯罪的危险性。第三,特殊预防既有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的依据,也有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的合理目的的根据;而且,任何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对于反社会的人当然要求其社会化,否则社会将不得安定。

特殊预防是法律所期待的未来的目的,但法官在追求特殊预防目的而量刑时,

必须以已经发生或者已经存在的反映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的事实为根据,即刑罚必须与犯罪人的人身危性相适应。认定人身危险性程度的依据包括两方面:一是犯罪人在罪前罪后的与犯罪行为有联系的表现,二是犯罪人的人格、家庭及社会环境、职业状况等影响再犯罪的危险性的因素。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作为量刑根据之一,是全面地考察行为人的人格,还是仅仅在与犯罪行为有关联性的限度内

考虑?回答应是后者。"行为并非单纯是人格的体现,而是人格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东西。从这一点来看,人格全体并不一定总是与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国家不应该判断人本身。既然目的在于以刑罚来防止犯罪,仅仅在与犯罪行为相互联系的限度来考虑个人的人格或性格就足够了。"综上所述,根据报应的正义性要求,刑罚必须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根据预防目的的合理性,刑罚必须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那么,在二者之间如何分配重视程度呢?对此难以一

概而论,应当分为制刑、量刑与行刑三个阶段来讨论。制刑,主要表现为建立刑罚体系和规定各种具体犯罪的法定刑。这种立法活动在于准确估计刑法禁止的各种行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其社会危害性可能达到的最高限度与最低限度,从而制定相应的刑法规范。它重在对各种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的宏观预测和遏制手段的总体设计;至于各具体案件中的犯罪情节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的不同,相对来说,属于微观方面的差异,不可能在制刑时逐一规定与之相适应的具体规范,而是在法定刑中预留一定的幅度,由审判机关灵活运用;或者在必要且可能的情况下根据不同情节,规定几个档次的法定刑。由此可见,制刑比较重视犯罪性质,力求在宏观上保证刑罚与犯罪性质相适应,同时兼顾犯罪情节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量刑,是在认定犯罪性质及其法定刑的基础上,依案件情节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程度不同,实行区别对待方针,具体选定适当的宣告刑或者决定免予刑罚处罚的审判活动。所以,它重在犯罪情节,同时考虑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犯罪性质只在个别情况下对宣告刑的选定起绝对决定作用(参见刑法第56条)。行刑的直接目标,在于使服刑人接受教育改造,消除其再犯罪的危险性。各犯罪人在服刑期间的表现并不相同,反映了各自的人身危险性程度消长变化情况不一致。行刑机关就是要根据这种不一致,及时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有效的改造教育;对于其中确有悔改立功表现、再犯罪的危险性明显降低的服刑人,还可以依法予以减刑、假释。显然,行刑重在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程度的消长变化,兼及犯罪性质和情节。

四、余论:刑罚的严厉与轻缓

对于同一犯罪,甲法官认为判处15年有期徒刑就是罪刑相适应的,而乙法官认为判处死刑才是罪刑相适应的。虽然两人对量刑基准与原则没有不同认识,但由于对刑罚的整体轻重程度存在不同看法而导致判决的差异。因为不管是报应还是预防,都有一个从整体上看何种程度的刑罚能够实现报应的正义性与预防的合目的性的问题。绝对主义、相对主义与并合主义之争的背后,存在对刑罚整体程度的不同认识。在我国,重刑优于轻刑的观念有其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也与一种没有得到实证的所谓常识有联系:既然轻刑无济于事,那就只好用重刑;用重刑不能抑止犯罪时,用轻刑更不能抑止犯罪。然而,一概认可和实行重刑,并不是理想的

选择。

重刑特别是死刑的威慑力大,对实施预防目的所起的作用也很明显。但是,抑止犯罪并非仅凭刑罚的威慑作用,更重要的是依靠社会的全面发展。"过分强调刑罚的威吓功能,而把重典当做刑事政策的万灵丹......事实上却无抗制犯罪之功能,这是古今中外均有过的现象。"我们现在已经面临着过多适用重刑所导致的恶性循环:因社会治安形势严峻而适用重刑,重刑之后恶性案件上升,于是适用更重的刑罚。不仅如此,重刑特别是死刑还明显具有助长恶性案件发生的消极作用。如果对不具有从宽处罚情节的故意杀人犯一律判处死刑,那么某个人基于特殊原因故意杀人后,他便成为"自由人",因而往往会连续杀人。这或许是连续杀人案件增加的原因之一。因此,"任何有关死刑的判决都要衡量它对社会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我国正在努力建设法治国家,依法治国需要有法治观念,而法治的基础观念之一是尊重人的观念。过多地适用死刑,不利于人们树立尊重人的观念,与法的内在精神不相符合。当今社会,犯罪人大多数是青少年,如果对他们适用过于严厉的刑罚,将会对他们的未来生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成为再次犯罪的重大隐患。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决定了判处重刑需要有良好的行刑环境

与条件,如果只是"判处"重刑,而不有效地执行刑罚,那么,再犯罪现象不仅不会

避免,反而会大量增加。反之,轻刑并非无效,只是需要改善轻刑的执行环境、条件、方式等等。如果不注重行刑,则重刑与轻刑都将无效。

新刑法虽然以保持连续性、稳定性为其指导思想,没有明显减少死刑与重刑条款,但以下几点引人注目:首先,刑法分则对死刑规定了具体的适用条件,一些原

来可以判处死刑的犯罪,现在事实上不可能判处死刑了。例如,以前盗窃数额特别巨大的就可以判处死刑,事实上因盗窃而判处死刑的也占了相当比例。但新刑法规定只有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和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才能判处死刑,于是,整体的死刑适用量大为减少。其次,新刑法对新增加的犯罪都没有规定过重的法定刑。最后,新刑法还降低了某些犯罪的法定刑。这些都说明新刑法摒弃了重刑优于轻刑的观念。

"刑罚的完善总是---不言而喻,这是指在同样有效的情况下---随着刑罚的宽

大程度一起并进。因为不仅各种宽大的刑罚本身是较少的弊端,它们也以最符合人的尊严的方式引导着人离开犯罪行为。"刑罚处罚程度由重到轻,是历史发展的进步表现与必然结果。中外的刑罚史都证明了这一点;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由全面

保护各种利益的法律演变为其他法律的保障法,也说明严厉制裁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小。因此,"轻刑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应该或可以超越时代实行轻刑化。使犯罪人承受剥夺性痛苦是刑罚的惩罚性质与内在属性。没有痛苦内容的措施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成为刑罚。可是,人们衡量什么是剥夺性痛苦以及痛苦程度如何,又是以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一般价值观念为标准的。在某一社会条件下,人们认为具有剥夺性痛苦或痛苦程度强烈的某些措施,在另一社

会条件下,则可能不被认为痛苦强烈,甚至不被认为是剥夺性痛苦;反之亦然。所以,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刑罚体系、刑种以及各种犯罪的法定刑,都不是立法者随心所欲的创作,而是特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价值观念影响的产物,或者说它至少不能背离这种价值观念的基准。

那么社会的一般价值观念又取决于什么呢?当然是取决于国情,尤其是一般人

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一般人所享有的利益范围。随着社会向前发展,随着社会成员利益范围的扩大,原来不具有惩罚性质的一些措施,现在却可能成为刑罚;换言之,国家越发达,公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越高,可以用做刑罚的措施也就越多。倘若我们站在变化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刑罚的历史,就会发现,轻重不同的刑罚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所起的惩罚作用可能完全相同,或者说,在我们现在看来

属于轻重不同的刑罚,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感受是相同的。同样,在某种社会条件下被认为必要的刑罚,在另一种社会条件下可能是多余的。

人们现在思考我国刑罚的轻重时,往往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刑罚进行比较,可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我国公民与发达国家公民在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以及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常常被人们忽视了。而这种差距与差异恰恰决定了我国刑罚不可能像发达国家刑罚那样轻缓,因为发达国家的一些刑罚种类与执行方法,在我国还不具有作为刑罚的惩罚性。例如,禁止驾驶已是不少国家的刑罚方法,其惩罚性质也相当明显;而我国现在显然不可能将禁止驾驶作为刑罚方法。再如,有些富裕小国将禁止周末出入酒店、游乐场所作为刑罚方法;而我国现在肯定不可能照搬这种刑罚方法。由此看来,在我国,将刑罚当做摧残人、折磨人的报复手段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不切实际地照搬发达国家的刑种,也是不妥当的。

笔者在前面说明了死刑的消极作用,表明了不得滥用死刑的立场。但是在目前,要大幅度削减死刑乃至废除死刑,又是不可能的。前几年在讨论刑法修订问题时,有人主张,如果不大幅度削减死刑,修订刑法就没有什么意义,就违背世界潮流。

笔者不能赞成这样的观点。从总体上说,主张废除与实际上废除死刑,是从西方开始的。西方国家的人们主张废除死刑当然是以本国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为根据,以本国人民的平均价值观念为基础的;因为他们主张废除死刑,所以也反对任何国家保留死刑。然而,对死刑的存废与多寡的看法是不能离开时代与国情的。现在没有人主张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就应当废除死刑;我们不能站在现代而指责古代的死刑。另一方面,虽然现在几乎全世界都在讨论死刑的存废问题,但是,各个国家的人们只能根据本国国情与本国公民的平均价值观念讨论本国死刑的存废,而不能根据本国国情与本国公民的平均价值观念讨论其他国家或者全世界的死刑存废。因此,我们既不能立足于中国国情与中国公民的平均价值观念指责西方国家废除死刑,也不能因为西方国家有人立足于本国国情与本国公民的平均价值观念指责我国保留死刑,便对我国的死刑产生抵触或者疑虑。

总之,并合主义要求刑罚既不能过于严厉,也不能过于轻缓;至于何为"严厉"、何为"轻缓",应以本国国情、本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的一般价值观念为标准进行衡量;而且我们应当牢记:刑罚是惩罚、是痛苦,否则它就不是犯罪的法律后果了。

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o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 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一一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

【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 【时效性】有效 【颁布单位】全国人大常委会 【颁布日期】2001.12.29 【实施日期】2001.12.29 【失效日期】 【文号】主席令第六十四号 【题注】(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2001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四号公布, 自公 布之日起施行) 【正文】 为了惩治恐怖活动犯罪,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对刑法作如下补充修改: 一、将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修改为:“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将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三、将刑法第一百二十条第一款修改为:“组织、领导恐怖活动组织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四、刑法第一百二十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二十条之一:“资助恐怖活动组织或者实施恐怖活动的个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五、将刑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二款修改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储存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六、将刑法第一百二十七条修改为:“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或者盗窃、抢夺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的,或者抢劫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或者盗窃、抢夺国家机关、军警人员、民兵的枪支、弹药、爆炸物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七、将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修改为:“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犯罪、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没收实施以上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一)提供资金帐户的;(二)协助将财产转换为现金或者金融票据的;(三)通过转帐或者其他结算方式协助资金转移的;(四)协助将资金汇往境外的;(五)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

草原法律知识竞赛参考试题及答案

农业部草原火灾应急预案 1、编制草原火灾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全面、迅速、有序地对草原火灾进行应急处理,控制和扑救草原火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保护草原资源。 2、草原火灾应急处置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加强协调,分级负责; 信息畅通,快速反应; 以人为本,科学扑火。 3、农业部规定的草原防火期是什么时间? 春季为3月15日——6月15日。 秋季为9月15日——11月15日。 4、《农业部草原火灾应急预案》将应急响应分为几级? 应急响应共分为4级。分为Ⅰ级响应、Ⅱ级响应、Ⅲ级响应和Ⅳ级响应。 5、《农业部草原火灾应急预案》信息报送的时限要求是怎样规定的? 省、自治区、直辖市草原防火主管部门接到地方Ⅰ、Ⅱ、Ⅲ级草原火灾报告后,4小时报告农业部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农业部接到Ⅰ、Ⅱ级草原火灾后,起草《农业部值班信息》,4小时内报告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何时由第几届人大会议通过?自何时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20**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自20**年11月1日起施行。 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应急管理机制建立的原则是什么?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当坚持怎样的原则?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8、《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职责是怎样划分的? 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 9、《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预警级别是如何划分与标识的? 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10、20** 年10月2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其内容分为几章多少条? 20** 年10月28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共分为7章,74条。 11、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2、为什么要编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论刑法司法解释的依据(一)

论刑法司法解释的依据(一) 关键词:刑法;司法解释;理论依据;法律依据;实践依据 内容提要:刑法规定的局限性、刑法规范的应用性和刑法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刑法解释的必要性;在我国,由法定主体制定和发布刑法司法解释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任何否定刑法司法解释合法性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我国悠久的司法解释历史传统和刑法典的不完备性,使最高司法机关制定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刑法司法解释具有现实合理性,而我国目前法官的素质较低,是法官独享刑法司法解释权的一大障碍。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司法解释在我国被单列为一种权力,一种相对于法律制定权、法律实施权和决定权的权力,一种通过解释形成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一般解释性规定的权力。1]220而有权进行刑法司法解释的主体,则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此,我国刑法学界不断有人对其提出诘难。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通过最高司法机关制定全国通行的司法解释,貌似可以满足“统一司法”的目标,但其初衷是否能够实现,大可质疑。因为:(1)司法解释既然要统一全国的司法活动,就必然具有抽象性、普遍性,这种解释就具有立法的性质,导致司法权和立法权关系混淆,司法解释随时有冲击罪刑法定原则的可能。(2)司法解释必然缺乏针对性,仍然需要进一步解释。(3)司法解释的存在会抑制法官自身探索刑法学真谛的冲动,使得法官的独立裁判显得多余。(4)司法解释会使理论探讨的价值大打折扣,对于刑法学理论发展并无好处。2]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从我国现实的国情出发,最高司法机关制定具有普遍效力的刑法司法解释不仅是必要的、不可替代的,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长期存在。本文拟就我国现行刑法司法解释的依据问题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刑法司法解释的理论依据 刑法司法解释的理论依据,实际上也就是解决刑法司法解释的必要性问题。在刑法理论发展史上,对于是否有必要对刑法进行解释的问题,曾经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话题。 在奉行绝对的严格规则主义时代,启蒙思想家们从“社会契约论”和“三权分立”学说出发,反对法官解释法律。他们强调法官必须以法律的文字作为审案定谳的唯一根据,严格禁止法官解释法律。他们认为,“在共和国里,政制的性质要求法官以法律的文字为依据。”否则,法官“就有可能对法律做有害于该公民的解释”。3]主张绝对罪刑法定主义的刑事古典学派,更是绝对禁止法官对刑法进行解释。被誉为“刑法之父”的贝卡里亚对此曾有过非常精辟的论述:“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只有代表根据社会契约而联合起来的整个社会的立法者才拥有这一权威。任何司法官员(他是社会的一部分)都不能自命公正地对该社会的另一成员科处刑罚。超越法律限度的刑罚就不再是一种正义的刑罚。因此,任何一个司法官员都不得以热忱或公共福利为借口,增加对犯罪公民的既定刑罚。”4]10“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事法律的权力,因为他们不是立法者。‘法律的精神需要探寻’,再没有比这更危险的公理了。采纳这一公理,等于放弃了堤坝,让位给汹涌的歧见。”4]12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在不同的时间里,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因而,法律的精神可能会取决于一个法官的逻辑推理是否良好,对法律的领会如何;取决于他感情的冲动;取决于被告人的软弱程度;取决于法官与被侵害者间的关系;取决于一切足以使事物的面目在人们波动的心中改变的、细微的因素。”由于“严格遵守刑法文字所遇到的麻烦,不能与解释法律所造成的混乱相提并论。这种暂时的麻烦促使立法者对引起疑惑的词句作必要的修改,力求准确,并且阻止人们进行致命的自由解释,而这正是擅断和徇私的源泉。”所以,“当一部法典业已厘定,就应逐字遵守,法官唯一的使命就是判定公民的行为是否符合成文法律。”4]13刑事古典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费尔巴哈也竭力主张,法官应当受制定法严格且直接的文字规定的拘束;法官的事务应当仅仅在于对于现实的个案以法律规定的文字加以比较。正因为如此,他甚至还禁止人们对他起草的《巴伐利亚刑法典》进行解释。5]144 然而“,我们的时代已不再有人相信这一点。谁在起草法律时就能够避免与某个无法估计的、

进步主义与要素主义比较

二、要素主义 要素主义也是现代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之一,也属于“新传统教育”。该流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教育家有巴格莱(William C. Bagley)、德米亚谢维奇(Michael Demiashevich)、莫里逊(Henry Morrison)、布里格斯(Thomas Briggs)、布里德(Frederich Bread)、康德尔(Isaae L. Kandel)和芬尼(Ross Finney)。 要素主义主张把教材恢复到居于教育过程中心的地位.他们不断告诫教育工作者,当教育机会普及到已降低了教育质量的时候,就需要提高智力水平(不能只注意儿童的自由和兴趣而不注意教材本身) 。 要素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 1.学习必须包括刻苦和专心。进步主义主张儿童的自由,要素主义强调对一门科目的往往产生于为掌握它所需要的努力。应当鼓励培养儿童将自己目前的愿望屈从于长远的目的的能力。 2.教育过程中主动权在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在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之间作中介。布里克曼:教师必须受过普通教育,学习有关这一领域的广博知识,对儿童心理学和学习过程有深刻的了解,有向年轻一代传授事实和理想的能力,了解教育学的历史----哲学基础,并且对他的工作有严肃的献身精神。 3.教育的核心是吸收规定的教材。儿童求学的目的是要按照这个世界的真正原样去认识它,而不仅是根据他自己的兴趣去解释它。要素主义强调民族经验或社会遗产比个人经验更重要。一种复杂的文化需要一种有严密组织的教育系统,要求教师有更多的控制权。 4.学校应该保留传统的心智训练的方法。要素主义承认进步主义对教育技术和方法的作出的贡献,但认为不应将进步主义的“在做中学”普遍化。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教授整个生活的知识,而不是集中于解决学生在七发展的某一阶段感兴趣的问题。 由上述原则可以看出:要素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认为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和客观性,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有着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学校教育的使命就是把社会的文化遗产传授给青年一代,并促进青年一代的智力成长。要素主义注重维护社会文化遗产的主张深深地印刻在了其课程理论中。 要素主义者认为知识就是思想和观察到的事实相符合。知识的获得乃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要用自己的智慧对一些零星的片断的事实加以反省思考。这样才能对世界的真正本质以及目的有较好的理解。这种获得知识的方法基本上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而且人类的理性可以使人把从经验中获得的一些材料整理成知识。从根本上说,认识的过程乃是联系从事认识的人和有待认识的外部世界的桥梁。以此为基础,要素主义反对完全依赖经验的认识方法以及在教育上与之对应的“从做中学”,认为实用主义的这些主张使得许多有价值的传统课程在学校中失去立足之地。在他们看来,学校应成为传授“文化遗产”的机构,要通过教育使这些遗产在新生的一代中再生出来。 评述:首先,要素主义课程使学科课程思想从经验化转向了理论化,确立了学科课程的理论形态。它是在继承了“形式训练”课程思想,批判了进步主义的经验课程思想,结合了美国社会现实和教育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发展是对学术性课程思想的一种理论升华。它被广泛接受是有深刻的内在课程规律为依据的。 其次,课程在传递社会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传递着传统的价值准则和统治集团需要的价值准则,这是课程的一个基本特征。要素主义课程强调并突出了课程的这一职能,并主张由传统价值准则体现者──教师来具体履行这一职能,强调教师是教育宇宙的中心,学生要服从教师,因此,要素主义课程受到了美国统治集团的青睐。 第三,要素主义课程突出了学校教育传递社会文化知识的特点,这是符合教育的规律的,这也是学科课程至今仍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

新环境保护类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1)

新环境保护类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由()制订。 A、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B、省级环境保护专门机构 C、国家环保局 D、省级人民政府 2、为了弥补国家或有关单位为保护、管理自然资源所支出的费用是() A、保护管理费 B、惩罚性收费 C、补偿费 D、开发使用费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 A、中国 B、美国 C、日本 D、瑞典 4、(),扩大了“三同时”的适用范围。 A、 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B、 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C、 1981年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 D、 1984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为世界各国的环境政策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指导原则即()。 A协调发展B、可持续发展 C、预防为主 D、综合利用 6、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破坏,主要来自() A、居民生活活动 B、商业活动 C、交通运输活动 D、经济生产活动 7、狭义的环境与资源污染破坏,主要来自() A、污染防治 B、污染控制 C、自然保护 D、水土保持 8、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经历的第二个阶段,是()时期。 A、综合防治 B、早期限制 C、保护大自然,全面调整人类同环境的关系 D、治理 9、1974年5月,国务院建立了由20多个有关部、委组成的(),下设办公室。 A、环保局 B、国家环保局 C、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D、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10、环境科学主要研究()。 A、第一环境问题 B、科学技术问题 C、环境与资源问题 D、第二环境问题 11、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

最新故意伤害罪司法解释及刑法条文

最新故意伤害罪司法解释及刑法条文最新故意伤害罪刑法条文 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前三款罪的,依照前三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第二百四十七条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行刑讯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证人证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第二百四十八条监狱、拘留所、看守所等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或者体罚虐待,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监管人员指使被监管人殴打或者体罚虐待其他被监管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第二百八十九条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物的,除判令退赔外,对首要分子,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九十二条第二扶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三百三十三条非法组织他人出卖血液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以暴力、威胁方法强迫他人出卖血液的,处五年以仁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有前款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最新故意伤害罪司法解释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处利用摘除节育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分子的联合通知》(198?12?10) 二、以牟利为目的私自为育龄妇女摘除节育环,方法粗野,伤害妇女身体的,依照刑法规定的伤害罪惩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故意伤害、盗窃等严立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能否附加剥夺政治权利问题的批复》(199?12?31法释〔1997〕11号〕 根据刑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故意伤害、盗窃等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犯罪分子主观恶性较深、犯罪情节恶劣、罪行严重的,也可以依法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2019新刑法之盗窃罪怎么处罚

2019新刑法之盗窃罪怎么处罚 盗窃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2018新刑法之盗窃罪怎么处罚 1、法定刑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盗窃罪量刑标准: 1000元以上不满2500元的,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六个月或单处罚金;2500元以上不满4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六个月至一年;4000元以上不满7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一年至二年;7000元以上不满10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二年至三年。 2、盗窃数额巨大,法定刑在三年至十年有期徒刑的盗窃罪量刑标准:

10000元以上不满17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三年至四 年;17000元以上不满24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四年至五年;24000元以上不满31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五年至六年;31000元以上不满38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六年至七年;38000元以上不满45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七年至八年;45000以上不满52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八年至九年;52000元以上不满60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九年至十年。 3、盗窃数额特别巨大,法定刑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及无期徒刑的盗窃罪量刑标准: 60000元以上不满78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十年至十一 年;78000元以上不满96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十一年至十二年;96000元以上不满114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至十三年;114000元以上不满132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十三年至十四年;132000元以上不满150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十四年至十五年;150000元以上的处无期徒刑。 二、犯盗窃罪可以免除刑事责任吗 下列情况可以免除刑事责任,即: 因生活困难所迫,盗窃少量财物或盗窃近亲属、邻居等少量财物,案发后能积极退赔全部或大部分赃物,得到被害人谅解的,基准刑为免予刑事处罚。

新刑法修正案八全文具体修改内容及相关的司法解释

修正案(八) 一、在刑法第十七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在刑法第三十八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原第二款作为第三款,修改为:“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三、在刑法第四十九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四、将刑法第五十条修改为:“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五、将刑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六、将刑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七、将刑法第六十六条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八、在刑法第六十七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九、删去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二款。

《草原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市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知识测试题库? 《草原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问答题: 1、《中华人民共与国草原法》中所称草原就是指什么? 答:天然草原与人工草地 2、天然草原包括哪些? 答:草地、草山与草坡 3、人工草地包括哪些? 答: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与退耕还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 4、哪个部门主管全国草原监理工作? 答: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5、草原属于谁所有? 答:属于国家,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得除外 6、草原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可以按照什么原则依法转让? 答:自愿、有偿原则 7、草原承包经营权转让得受让方必须具有什么条件? 答:必须具有从事畜牧业生产得能力 8、在草原权属争议解决前,不得做出哪些行为? 答:任何一方不得改变草原利用现状,不得破坏草原与草原上得设施 9、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应当与什么相衔接? 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1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在本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中安排资金,用于草原保护、利用得哪些方面? 答:用于草原改良、人工种草与草种生产 11、《草原法》规定,因建设征用或者使用草原得,应当交纳什么费用? 答:交纳草原植被恢复费 12、国家对草原实行什么制度? 答: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13、牧区得草原承包经营者在利用草原资源时,应实行什么制度? 答:应当实行划区轮牧,合理配置畜群,均衡利用草原 14、国家提倡在哪些地区实行牲畜圈养?

答:在农区、半农半牧区与有条件得牧区 15、因建设征收、征用集体所有得草原得,应当依照哪部法律得规定给予补偿? 答:依照《中华人民共与国土地管理法》 16、对在国务院批准规划范围内实施退耕还草得农牧民,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哪些补偿? 答:给予粮食、现金、草种费补助 17、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应当符合有关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并事先征得哪个部门得同意,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18、草原防火工作贯彻什么方针? 答: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得方针 19、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得争议,当事人协商不成得,由哪个部门处理? 答:由有关人民政府处理 二、判断题(对得打√,错得打×) 1、依法改变草原权属得,应当办理草原权属变更登记。(√) 2、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得争议,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得处理决定不服得,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遇到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需要临时调剂使用草原得,按照自愿互利得原则,由双方协商解决。(√) 4、草原植被恢复费专款专用,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用于草原监督管理工作,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5、除抢险救灾与牧民搬迁得机动车辆外,禁止其她机动车辆离开道路在草原上行使,破坏草原植被。(√) 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草原载畜量标准或者核定草原载畜量时,不用听取草原使用者与承包经营者得意见。(×) 7、临时占用草原或修建直接为草原保护与畜牧业生产服务得工程设施需要使用草原得申请,经审核审批同意后,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以口头形式通知申请人。(×) 8、有关单位与个人对草原监督检查人员得监督检查工作应当给予支持、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碍草原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草原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市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知识测试题库 《草原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问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所称草原是指什么 答: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2、天然草原包括哪些 答:草地、草山和草坡 3、人工草地包括哪些 答: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还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 4、哪个部门主管全国草原监理工作 答: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5、草原属于谁所有 答:属于国家,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6、草原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可以按照什么原则依法转让 答:自愿、有偿原则 7、草原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受让方必须具有什么条件 答:必须具有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能力 8、在草原权属争议解决前,不得做出哪些行为 答:任何一方不得改变草原利用现状,不得破坏草原和草原上的设施 9、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应当与什么相衔接 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1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在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安排资金,用于草原保护、利用的哪些方面 答:用于草原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种生产 11、《草原法》规定,因建设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应当交纳什么费用 答:交纳草原植被恢复费 12、国家对草原实行什么制度 答: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13、牧区的草原承包经营者在利用草原资源时,应实行什么制度 答:应当实行划区轮牧,合理配置畜群,均衡利用草原

14、国家提倡在哪些地区实行牲畜圈养 答: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和有条件的牧区 15、因建设征收、征用集体所有的草原的,应当依照哪部法律的规定给予补偿 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6、对在国务院批准规划范围内实施退耕还草的农牧民,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哪些补偿 答:给予粮食、现金、草种费补助 17、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应当符合有关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并事先征得哪个部门的同意,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18、草原防火工作贯彻什么方针 答: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19、草原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当事人协商不成的,由哪个部门处理 答:由有关人民政府处理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依法改变草原权属的,应当办理草原权属变更登记。(√) 2、草原所有权、使用权的争议,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遇到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需要临时调剂使用草原的,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由双方协商解决。(√) 4、草原植被恢复费专款专用,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用于草原监督管理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5、除抢险救灾和牧民搬迁的机动车辆外,禁止其他机动车辆离开道路在草原上行使,破坏草原植被。(√) 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草原载畜量标准或者核定草原载畜量时,不用听取草原使用者和承包经营者的意见。(×) 7、临时占用草原或修建直接为草原保护和畜牧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使用草原的申请,经审核审批同意后,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以口头形式通知申请人。(×)

2019年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

2019年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 针对社会各种犯罪现象,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为了降低和防止公民的犯罪行为,虽然没有完全防止但是也有了一些明显的效果,而刑事诉讼法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那么2017年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 ▲最高人民法院刑诉法解释 ▲第一章管辖 第一条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包括: (一)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1、侮辱、诽谤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

3、虐待案(刑法第二百六十条第一款规定的); 4、侵占案(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的)。 (二)人民检察院没有提起公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1、故意伤害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 2、非法侵入住宅案(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的); 3、侵犯通信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的); 4、重婚案(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的); 5、遗弃案(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的); 6、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一节规定的,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7、侵犯知识产权案(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七节规定的,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8、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案件。 本项规定的案件,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对其中证据不足、可以由公安机关受理的,或者认为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应当告知被害人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且有证据证明曾经提出控

《草原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草原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全市畜牧兽医法律法规知识测试题库 《草原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问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所称草原是指什么?答: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2、天然草原包括哪些?答:草地、草山和草坡 3、人工草地包括哪些? 答:人工草地包括改良草地和退耕还草地,不包括城镇草地 4、哪个部门主管全国草原监理工作?答:国务院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5、草原属于谁所有? 答:属于国家,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6、草原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可以按照什么原则依法转让?答:自愿、有偿原则 7、草原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受让方必须具有什么条件?答:必须具有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能力 8、在草原权属争议解决前,不得做出哪些行为? 答:任何一方不得改变草原利用现状,不得破坏草原和草原上的设施 9、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应当与什么相衔接?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1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在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安排资金,用于草原保护、利用的哪些方面?

答:用于草原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种生产 11、《草原法》规定,因建设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应当交纳什么费用?答:交纳草原植被恢复费 12、国家对草原实行什么制度?答: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13、牧区的草原承包经营者在利用草原资源时,应实行什么制度?答:应当实行划区轮牧,合理配置畜群,均衡利用草原 1 14、国家提倡在哪些地区实行牲畜圈养?答: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和有条件的牧区 15、因建设征收、征用集体所有的草原的,应当依照哪部法律的规定给予补偿? 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6、对在国务院批准规划范围内实施退耕还草的农牧民,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哪些补偿? 答:给予粮食、现金、草种费补助 17、在草原上开展经营性旅游活动,应当符合有关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并事先征得哪个部门的同意,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18、草原防火工作贯彻什么方针?答: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

草原法试题

一、单选题(共20题) 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于(C)开始施行。 A.1985年6月18日 B.1985年10月1日 C.2002年12月28日 D.2003年3月1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所称草原,是指(B)。 A.天然草原 B.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C.人工草地 D.天然草场 3.确认草原权属适用(A)。 A.《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4.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和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国有草原,由(B)。 A.县级草原监理机构登记,核发使用权证,确认草原使用权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核发使用权证,确认草原使用权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核发所有权证,确认草原所有权 D.县级以上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核发使用权证,确认草原使用权 5.草原承包者转让草原承包经营权应当经(C)同意。 A.承包方 B.草原监理部门 C.发包方 D.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6. 草原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受让方必须具有(B)。 A.农业综合开发能力 B.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能力 C.自行解决权属争议的能力 D.从事林业生产的能力 7.进行矿藏开采和工程建设,应当不占或少占草原,确需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必须经(D)审核同意。 A.县级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C.省级人民政府 D.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 8.因建设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应当交纳(B)。 A.草原管理费 B.草原植被恢复费 C.草原使用费 D.草原建设费 9. 草原载畜量标准和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由(D)规定。 A.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2011新刑法修正案八全文具体修改内容及相关的司法解释

2011新刑法修正案八全文具体修改内容及相关的司法解释 修正案(八) 一、在刑法第十七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二、在刑法第三十八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原第二款作为第三款,修改为:“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三、在刑法第四十九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四、将刑法第五十条修改为:“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五、将刑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六、将刑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七、将刑法第六十六条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八、在刑法第六十七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九、删去刑法第六十八条第二款。 十、将刑法第六十九条修改为:“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十一、将刑法第七十二条修改为:“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

刑法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比较

刑法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比较 范畴 客观主义 主观主义 概论 代表 人物 贝卡利亚 费尔巴哈 康德 黑 格尔 龙勃罗梭 菲利 加罗法洛(犯罪学 三圣) 基本 理念 肯定自由意志 否定自由意志,犯罪的本质存在于 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之中 犯罪行为定型化,构成要件为 标尺 犯罪行为是犯罪人犯罪性的征表, 应当惩罚犯罪人 报应刑罚、一般预防 防卫社会、特别预防 犯罪论 构成要件 构成 要件 要素 犯罪的定型性、客观方面优先 性 犯罪类型的简略化、重视主观方面 刑法 解释 严格解释刑法、限制法官解释 权 主张自由解释论,支持法官解释权 不作 为犯 定型化不作为犯的范围,违反 法律的作为义务 一般违法性的范畴,不以法律有规 定为限,违反公序良俗也可成立 因果 关系 多选择客观的相当因果关系 说,客观立场上基于社会一般 人的认识 以社会是否对行为感到危险来判断 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违法性 规范违反说或法益侵害说,违 法是责任的前提 主观违法性,责任是违法要件,行 为的主观方面违法 有责性 责任 本质 非难可能性,行为者所实施的 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是责任 评价对象 性格责任论,行为人的危险性的责 任的根据,采取社会防卫手段 责任 能力 道义责任论,责任能力是实施 有责行为的能力,辨别、意思 决定、控制 只要行为人的危险性格对社会有威 胁,就应当承受责任非难 故意 构成要件认识和违法性认识, 希望主义或容认主义 构成要件认识,违法性认识不严格 要求。 过失 重视行为发生的事实,否认过 失危险犯 重视行为者的危险性,违反注意义 务应认定符合构成要件,承认过失 危险犯、过失未遂犯 期待 可能 道义非难可能性,以行为人的 具体情形在伦理及道义上是 责任的根据在于行为中所展现的行 为人的危险性,是否加以非难以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