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十一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十一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十一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十一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

第十一章动作技能的学习与学习的迁移

(一)什么是动作技能

领会:

对动作技能概念的分析:所谓动作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游泳、驾车、打字等都是动作技能。第一,动作技能是习得的。第二,动作技能是有一定操作程序要求的。第三,动作技能是一种能力。

(二)动作技能的特征

领会:

动作技能的特征:第一,准确性。动作技能形成后,相应的动作越来越准确。第二,动作的速度加快。动作技能形成后,相应动作的速度越为越快。第三,多余动作的减少。所谓多余动作是指与完成某项任务无关但却在完成过程中参与其间的动作。如初学写字时,牙关紧咬;学打乒乓球时,非优势手拳头紧握等等。等到熟练后,这些多余的动作就减少了。第四,灵活性。一种动作技能形成后,其固定的动作程序不是单纯的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固定衔接,而是具有灵活性。

(三)动作技能的分类

领会:

动作技能的分类:(一)从有没有器械来划分,一类是操纵器械的,如写字、绘画等;另一类是不操纵器械的,如唱歌、跳舞等。(二)从动作技能操作时调节方式的不同来划分,动作技能可分为连续的和不连续的两大类。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较多受外部情境所制约,如开汽车、滑冰等;不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由自我调节,较少受外部情境控制。

(四)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领会:

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一)认知阶段,这一阶段也称为知觉学习。其学习重点是观察动作反应的线索,即观察操作程序。(二)联系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重点是使某一特定的刺激与某一特定的动作反应形成联系,即有意识地使操作程序支配动作反应。(三)自动化阶段,技能学习进入这一阶段时,一边串的动作系列能够自动地连续下来,即操作程序自动支配动作反应,无需特殊的注意和纠正。

(五)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

1、识记:

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应变化的图解。

2、领会

动作技能练习曲线的趋势:1、练习成绩逐步提高。练习成绩逐步提高又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2)练习的进步先慢后快。2、高原期现象。在技能形成中,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所谓的“高原期”。3、练习布线的起伏现象。在各种技能形成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成绩在某一水平上下小有波动的现象,这是因为影响技能进步的因素太多了。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外部条件的变化;二是内部条件的变化。

动作技能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可从活动的速度和质量上概括为四种类型:1、速度较快,错误很少;2、速度较快,错误较多;3、速度较慢,错误较少;4、速度较慢,错误较多。

(六)动作技能形成的有利条件

简单应用:

举例说明动作技能形成的有利条件:(一)动作概念(或操作程序)的掌握;掌握动作概念是技能形成的关键。(二)示范;示范指教师通过动作和言语活动将动作技能演示给学

生。技能学习一般要通过示范,而范例往往由视觉通道提供。(三)反馈;反馈指在学习与练习活动中,将学习与练习的结果信息返回传递给学习者。一般来说有进步快,没有反馈进步慢。(四)练习过程中要有间歇。练习中一般应有间歇,有间歇的练习效率高。这与在记忆中的情况是一致的。在词语记忆中,有间歇的复习,比没有间歇的复习效果好。技能的形成也是一样。

(七)动作技能保持的特点

领会:

动作技能保持的特点:动作技能的保持比知识的保持牢固;越是复杂的动作技能,保持时间越长;越是简单的动作技能,保持的时间越短。

(八)学习的迁移及其种类

1、识记:

学习的任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叫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叫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既不产生积极影响也不产生消极影响叫零迁移。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叫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叫逆向迁移。

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也叫纵向迁移,主要是指牌不同层次(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差异度)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也叫横向迁移,是指牌同一层次(抽像性和概括性无差异)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是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非特殊迁移也叫非特殊成分的迁移或普遍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原理和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远迁移和近迁移:远迁移指已习得的知识在新的不相似的情境中的运用。近迁移指已习得知识在与原先学习情境相似的情境中的应用。

2、简单应用

举例说明学习迁移的分类:(一)正迁移,学会骑自行车有利于骑两轮摩托车;负迁移,学会汉族拼音后,对学习26个英语字母有干扰作用;零迁移;(二)顺向迁移,先学汉语拼音对后学英语26个字母有影响,这是顺向迁移;逆向迁移,后学英语26个字母对先学的测评拼音也有影响;(三)垂直迁移,可分为自上而迁移和自下而上迁移。前者如角概念的掌握,有助于钝角、直角、锐角等概念的学习;后者如掌握了加法“结合律”、“交换律”有助于学习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水平迁移,如学习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等概念时的相互影响就是水平迁移。(四)特殊迁移,如在跳水比赛的各个项目中,其基本动作都是一样的:弹跳、空翻、入水等。如果运动员在某一项目中将这一基本动作熟练掌握,那么他在学习新的跳水项目时,主可以把这些基本动作加以不同组合,在这里仅是把旧的动作经验成分组合于新的动作序列中,而原有经验成分并没有发生变化;非特殊迁移,如掌握了有理数的计算,直接影响到其他各种运算的学习;(五)远迁移,如学生把在数学中学习到的逻辑推理规则运用于物理或化学问题的解决;近迁移,如学习写“记我熟悉的人”这类题材的作文时,先写《记我的妈妈》,掌握了有关规则,可以迁移到《记我的老师》的写作中。(九)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

1、识记

相同要素说:只有当两种情境之间有相同要素或共同成分时,才能产生迁移,否则不可能产生迁移。

关系转换说: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实然发现两个学习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学习定势说: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往往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就是学习定势的作用。

2、领会

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的特点:第一,传统迁移理论讨论的迁移是两种学习活动之间的迁移,即先学课题A对后学课题B的影响;第二,迁移发生的条件之一是两种学习活动有相同要素;第三,迁移发生的条件之二是学习者能概括两种学习活动的共性。

3、简单应用:

举例说明概括化理论:贾德的概括化理论认为先前学习的A这所以能迁移到后继的学习B中,是因为在学习A时掌握了一般原理,这一般原理的部分或全部将适用于A、B中。

联系实际说明分析概括说: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他认为学习的迁移在于通过综合的分析提示出两个课题之间本质上相同或类似的条件,从而产生对解决方法的概括。这种综合的分析及其的概括是学习迁移的真正本质。

(十)现代的学习迁移理论

1、领会

认知结构与迁移:奥苏伯尔认为,一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即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因此,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最重要因素。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概括水平较高的观念越多、越清晰、越稳定,越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来自教材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材要以概括水平较高的基本概念、原理为核心,基本内容之间要形成清晰的、有层次的联系,教材的呈现次序要遵行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两个原则。

认知策略迁移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学习迁移除了指概念、原理的迁移以外,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的迁移是迁移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时代,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习策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习策略呢?首先得让学生对使用的学习策略有明确的认知。其次学生要对认知策略的作用进行自我评价并形成习惯。

2、简单应用:

举例说明影响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一)可利用性变量,可利用性变量是指认知结构中可利用来起固定作用的适当观念。(二)可辨别性变量,是指新知识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系统的可分辨程度。可分辨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与记忆。(三)稳定性(包括清晰性)变量,稳定性变量指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它是影响学习与保持的一个重要的认知变量。

3、综合应用

说明关于策略作用的自我评价实验:经过策略的有效性自我评价训练的被试能长期运用训练过的策略,并能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而在其他训练条件下,策略训练仅有短期的效果。

2020教育心理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小抄 (单选、判断部分)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 态 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 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 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化的行为方式 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 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 对持久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 一种特殊形式 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 行的 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 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 动)P36—38 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 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 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 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 系统 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 接的 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 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 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 失败的动机 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把归 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 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 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 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 式表P62 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 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四章-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试题解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第十四章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试题解[日期:2008-12-26] 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作者: [字体:大中小] 一、选择题 1.( )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A.健康 B.心理健康 C.人格完整 D.情绪稳定2.进人大学意味着一种独立,周围人会用一种看待成人的眼光来看大学生,对他们生活的独立性、社会的责任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表明( )。 A.生活环境的变化 B.人际环境的变化 C.学习内容及方法的变化 D.角色地位的变化 3.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怯懦、偏执及性格上的一些缺陷表明其人际交往中的( )。

二、填空题 1.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 );其二是能( ),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2.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 )和较充分的( )。 3.心理卫生是以增进人们的( )为目的的。 4.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 )的变化;二是( )的变化;三是( )的变化;四是角色地位的变化。 5.大学生的( )是指影响大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经常伴有焦虑感的种种心理因素。 6.消除过度的考试焦虑,可以从( )、( )、学习掌握必要的应试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文章来源于云南培训认证网15906c.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有:追求平等、( )、( )。

8.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最主要是培养学生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和正确的( )。 9.要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就得学会( )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 10.对大学毕业生进行职业辅导,就是帮助他们调整个人的(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将来在社会中扮演积极有意义的角色的同时,使个人的潜能得以发展,拥有一个充实而满足的人生。 11.为了提高学生的( )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读书、做笔记,利用图书资料,制定切实的学习计划并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12.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行为具有( )性和( )性,即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行为能始终受到意识的控制。 13.团体咨询辅导着重解决一些学生共性的( ),并对此进行一些针对性的( )。 14.大学生学习障碍是( )、( )、( )三方面多种不良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五章___学习的迁移选择题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一、单项选择题 1.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叫做:(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2.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迁移 B.固着 C.定势 D.原型影响 3.懂得了(a+b)×2展开,就会解(2a+3b)×2等,属于:()。 A.顺应迁移 B.同化迁移 C.重组迁移 D.逆向迁移 4.贾德所做的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证明的是 ()。 A、智力技能中规则的迁移 B、陈述性知识的迁移 C、动作技能的迁移 D、认知策略的迁移 5.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 A.共同的要素说 B.概括原理说 C.关系转换说 D.学习定势说 6.桑代克在迁移研究中的最大贡献是( )。 A、发现了迁移的心理机制 B、最早进行迁移实验研究 C、否定了普遍迁移的说法 D、用实验事实否定了形式训练说 7、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到一定逻辑抽象水平以后,这种思维形式适用于任何具体领域。从迁移的理论来看,这种观念与( )接近。 A、形式训练说 B、关系转换说 C、产生式理论 D、学习定势说 8、“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 D.逆向迁移 9、安德森的产生式迁移理论是()的现代翻版。A.关系转换说 B.经验内化说 C.共同要素说 D.形式训练说 10、根据近100年来迁移研究的结果,下面说法更有科学依据的是()。 A、如数学、计算机之类的学科能更有效地开发儿童的智力 B、汉字比其他文字更适合开发儿童的智力 C、单独设思维训练课是发展智力的捷径 D、通过广义知识教学可以全面发展认知能力 1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12、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 A.举一反三 B.聪明过人 C.思维敏捷 D.物以类聚 13、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有一种是错误的( )。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14、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 )。A.逆向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正迁移15.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 )。A.定势现象 B.迁移现象 C.记忆现象 D.创造性 16.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被称为(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17.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经验泛化说 C.相同要素说D.关系转换说

教育心理学 期末考试复习重点.doc

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皮亚杰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皮亚杰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 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维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皮亚杰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一、不定向选择题 1、瓦拉斯1926年提出的创造性思维阶段包括()。 A、准备期 B、交流期 C、酝酿期 D、豁朗期 E、验证期 2、以下属于问题解决的特点有()。 A、目的性 B、认知性 C、序列性 D、知识性 E、指向性 3、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集约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辐射性 E、独创性 4、下面关于无结构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 B、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 C、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唯一性 D、问题的初始条件可能是不明确的 E、无结构问题比有结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者的探究欲 5、哪些搜寻解法的策略会干扰问题图式的获得?() A、问题类比 B、想法——检验 C、问题分解 D、“手段——目的”分析 E、问题怀疑 6、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表现在()。 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C、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D、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E、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 7、在搜寻解法阶段,当学习者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时,学习者只能采用的策略是()。 A、问题类比 B、“手段——目的”分析 C、问题分解 D、想法——检验 8、“木头除了做桌椅板凳外,还能作什么用?”这属于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形态扩散 D、方法扩散 9、基克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认为一般性的问题解决大致包括的阶段是()。 A、建立问题表征 B、搜寻解法 C、执行解法 D、评价 10、在规定的时间内,面对相同的问题,有的人能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反映了思维的()。 A、独创性 B、多维性 C、变通性 D、流畅性 11、高创造性者具有的个性特征包括()。 A、幽默感 B、好幻想 C、强烈的好奇心 D、独立性 12、为分析问题,找到解法,学习者可以采用的策略有()。 A、问题类比 B、“手段——目的”分析 C、问题分解 D、想法——检验 E、问题怀疑 13、下列选项中,属于无结构问题的是()。 A、1+1=? B、世界上有几大洋? C、有“世界屋脊”之称的是? D、衣服有哪些功能? E、如何治理空气污染?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问题解决的实 质与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一)问题及其问题解决 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包含四个部分①WT情境②已有知识技能③障碍④方法WT解决是指对WT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或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的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其中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这一定义包含四个要点:1.问题解决是以目标定向的,无目标的幻想不算问题解决; 2.问题解决是在头脑内或认知系统内进行的,只能通过解题者的行为才能推测它的存在,如用绳打结不算问题解决,只是一种技能; 3.解决活动包括一系列心理运动算,如回忆朋友电话号码太简单也不是; 4.问题解决是个人化的,对这个人不是问题可能对另一个人是。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案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对结果进行检验。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要识别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2.寻求解答阶段 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一般的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 (1)算法式 一个算法式就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一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如拼拼图,存在一种固定的程序,如果你找到了就能很快解决问题。 (2)启发式 所谓启发式就是使用一般的策略试图去解决问题。这种一般的策略可能会导致一个正确的答案。常用的启发式方法有: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问题(整理)教学提纲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简答 1)什么是问题?问题的成分及种类有哪些? 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2、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 分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界定含糊的问题)。 2)举例说明什么是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 1、有结构的问题: 两个基本特征:①问题的明确性。问题的目标很明确,问题解决者可以很确切地知道他需要达到什么目标。问题的条件是明确给出的,而且问题的条件与目标之间具有对应性,所给的条件是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也是充分的。②解法的确定性。从条件通向目标的方法是确定的,有明确的算法规则,可以经过一定的推理转换而得出,而且答案是唯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定义明确的、封闭性的问题。课本中的练习题多为这类问题。 2、无结构的问题: 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联系在一起。问题的一个或多个侧面是不明确的。比如问题的目标可能是不明确的,例如要在城市中新开通一条公交路线,是怎样的?再比如设计一堂好课,写一篇游记作文等。另外问题的初始条件也可能是不明确的,甚至是不充分的。相应的这类问题的解法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常常没有可以预见的、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有多种解法和思路,从不同角度看,各种答案都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需要把一些知识综合起来。例如如何治理空气污染?需要物理化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知识。在实际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常常是无结构的问题。通常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 3)什么是问题解决?其基本特点是什么?(一般包括那些成分)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一)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的影响。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即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另外,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7)在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和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 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和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和思考的知识。 (2)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和思维的学习。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和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和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 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 )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结合后,就可能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而引起无条件反应。(5)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7)消退: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8)自然恢复:一段时间后,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重新出现,这种现象称为自然恢复。(9)泛化:将所习得的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心智技能的培 养方法 (三).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 1.内部指导策略:以内部信息为指导而达到目标的策略,内部信息存储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指导问题解决的操作顺序或模块。 它又可分为: (1)目标递归策略:将目标记在脑子里,整个过程都是在大脑中进行的,不必使用外界的任何信息和线索; (2)模式策略:没有目标,只有若干解决问题的方案,按特定的模式循序渐进进行,不必记忆目标和步骤就可解决问题。 2.刺激指导策略:根据当前情景和刺激条件,决定下一步骤如何进行。 两类: (1)知觉策略:在智力操作中,不必记住目标,随时根据感官提供的外界信息调整操作步骤。 (2)机械记忆策略:在智力操作之前,将智力操作的一系列步骤死记硬背下来,然后按记忆的程序进行操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三、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一)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 1.按操作的连续性不同: (1)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较多的受外界情况制约,需要根据外部情况中的信息,不断调整操作者与外部关系的动作技能。 (2)不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是自我调节的,较少受外部情况控制。 2.按操作的控制机制不同 (1)闭合性操作技能这类技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依赖机体自身的内部反馈信息进行运动,对外界环境中的反馈信息的依赖程度比较低。 (2)开放型操作技能这类技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依据外界反馈信息进行活动,即根据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两天必过):教育心理学

重点记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容的载体、教学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考情分析 问题解决的策略在教资、教招考试中以例子型单选题为主,考频一般,但难度较大,考生在学习时需要应侧重理解。 二、考点详解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分为: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案、执 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对结果进行检验。其中寻求解答的方案也 就是提出假设的阶段,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两种一般的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 (1)算法式 一个算法就是为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 步的程序。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而言之,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解析:算法式需要将所有可能性全部列出一一去尝试,所以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是简单的问题,对于极复杂的问题显然是不适用的,因为时间等条件根本不允许。比如:当我们住进了宾馆,天很热屋子里有空调但是没有遥控器,我们都会默默的掏出手机,选择好空调的品牌,但是仍然有十几个该品牌的型号,这时我们就会一个一个的去尝试,运气好的话试个几次也就出来了。再比如,尝试错误法就属于典型的算法式策略 (2)启发式 所谓启发式就是根据目标的指引,试图不断的将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相近的状态,从而试探那些只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的有价值的操作。 ①手段目的分析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是指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将问题划分成许多子问题后,寻找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 解析:手段目的分析法的一般特征是把总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并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例如,对某些学生而言,写一篇20 页的论文是一件很头疼的问题,但如果把该任务划分为几个子任务,如选题、查找资料、阅读资料、组织材料、编写提纲、分段写作等,他们就可能表现的好一些。 ②逆向反推法 应用反推法,从目标开始,退回到未解决的最初的问题,这种方法 对解决几何证明题有时非常有效。 解析:逆向反推法的基本思想就是从目标状态出发倒推至初始状态。例如,如果三周之内要让编辑部收到文章,那就必须在某一天从邮局出发,那就必须在某一天誊写打印,那就必须在某一天打完草稿……。再比如,数学题中给定了很多条件,要求我们证明(X+4)(X-2)=0成立,我们只需要证明X=2或者X=-4即可。 ③爬山法 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这就好像登山者,为了登上山峰,需要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

教育心理学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学习的作用的论述 关于学习对人的心理发展,与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论述是很丰富的,这里以张载和王夫之为代表。 (一)张载 张载对学习作用的论述其心理学味道更浓,且具有新颖独到之处。张载从人性论的角度论述了学习对人的心理发展的意义,他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但在张载看来,天地之性是根本的,人所禀的天地之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区别,气质之性是次生的,人所禀的气质之性是有偏重之不同,所以有善与不善的差别在这种二重性论的基础上,张载建立了他的学习心理大厦,他认为学习,就是要变化气质之性,摒除其中恶的部分,不归于天地之性,张载说“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张载论学习的意义,可以一言以概之“学者当须立人之性……学者学所以为人”,这句话反映了张载对人的本质的初步见解,他认为人并不是所谓纯生物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如果仅具有人的形体,不通过学习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和社会道德规范,是不能称之为人的。 (二)王夫之 王夫之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了学习对于人的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是学习有助于人生的发展和完善。王夫之从他“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出发,论述了学习对于发展和完善人生的作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对人的心理活动和动物的心理进行了比较研究,他指出,动物在其一生中主要利用本能,人虽然也有本能,但更依赖于学习,只有通过学习人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完善。人性的内涵就其先天的秉赋来说并无多少差别,造成人性差异的原因在于后天的学习。学习是发展和完善人性的重要途径。 二是学习有助于获得巩固、知识和技能。王夫之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学习的迁移教学内容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概述 学习迁移的概念:心理学家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金额跟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 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化地运用于另一情境。 学习迁移的类型:一、根据迁移的性质划分,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迁移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经 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二、根据迁移的方向划分,分为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和垂直迁移(纵向 迁移) 顺向迁移逆向迁移自上而下的迁移自下而上的迁移 (先行学习与后继学习的影响的划分) (水平迁移是指学习的知识或技能等在相同水平上的迁移,是处于同一层 次(抽象与概括程度相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学习内容之间是并列的, 即在难度和复杂程度上大致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之间的迁移;垂直迁移主 要指处于不同层次(概括与抽象的程度不同)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即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与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根据迁移的内容划分,分为一般迁移(普通迁移)和具体迁移(特 殊迁移) 一般迁移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概念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具 体迁移指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 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 组合并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特殊迁移的范围仅限于有限的情景中,不如一般迁移广泛。 四、根据迁移发生的学习情境不同,分为远迁移和近迁移 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来学习情景极不相似的其他情景中时,即产生了远迁移;近迁移即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来的学习情境比 较相似的情境中。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必考100个重点知识汇总(背诵版)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必考100个重点知识汇总(背诵版) 1、师生在人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2、课业及进程是指:课程。 3、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4、根据课程的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5、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课程设计。 6、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大纲。 7、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说明部分)。 8、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9、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的规定性,它们是: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和指导性。 10、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课程类型)。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 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常考知识点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 2.独特的研究课题:如何教、如何学和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3.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5.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0~2感知运动阶段,2-7前运算阶段,7-11具体运算阶段,11-15形式运算阶段 7.苏联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 8.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其他的性有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9.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0-1.5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3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4-5主动感对内疚感,6-11勤奋感对自卑感,12-18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0.鲍姆宁将家庭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 11.学生的认知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和场依存、沉思型和冲动型、辐合型和发散型 12.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斯金纳——程序教学 13.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14.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操作性 条件作用论 15.认知学习理论:苛勒完型-顿悟说、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 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6.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17.奥苏伯尔-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 内驱力组成 18.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根绝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动作技能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名词解释: 1、动作 2、动作技能 3、熟练操作 4、练习 5、心理练习 6、集中练习 7、分配练习 8、整体练习 9、局部练习 10、随机练习 11、区组练习 12、情境干扰效应 13、固有的反馈 14、增补的反馈 15、结果的知识 16、觉错能力 17、反应时(间) 18、运动时(间) 19、运动能力倾向测验 二、填空 1.加涅认为,动作技能实际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成分。 2.研究连续的动作技能习得时常用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 3.对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解释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观点。 4.美国心理学家施密特提出的解释动作技能习得与控制的理论是_______________。 5.费茨和波斯纳将动作技能的学习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6.心理学家在测量动作技能是否已习得时,常用_____________测验和______________测验。 7.动作技能练习中的反馈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类。 8.动作技能遗忘曲线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动作技能学习中,发现学习与指导学习的效果比较结果是_________。 10.练习的时间可以作灵活安排。如一项任务需10次练习,若10次练习在一天内完成,则称此类练习为____________练习,若分10天完成,则称此类练习为_______________练习。 11.在一般智力测验出现之前,英国人________________就编了一套测验测量人的动作能力。 三、选择 1.下列属于动作技能的活动是_________。 1)摇头; (2)吞咽食物; (3)写毛笔字; (4)系鞋带。 2.下列属于连续动作技能的活动是____________。 (1)打开收音机; (2)草书; (3)实弹射击; (4)开车。 3.就动作技能的学习而言,“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强调的是_____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1)言语指导; (2)示范; (3)练习; (4)反馈。 4.教师罚学生抄写课后生字五遍,这时学生的抄写行为属于________。 (1)集中练习; (2)区组练习; (3)随机练习; (4)不属于动作技能的练习。 5.练习扔铅球的动作时,宜采用的练习形式是________。 (1)心理练习; (2)整体练习; (3)区组练习; (4)分配练习。 6.请指出下列属于固有反馈的例子_______。 (1)小学生对老师说,他写字时手很酸; (2)教练对运动员说,请告诉我:“你的防护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