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园林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同步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在正确的括号内填A 错误的填B,每小题0.5分,共25分)

1、欧洲、西亚、中国被推崇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2、欧洲体系园林以“规整和有序”为园林的艺术特色。()

3、园林中的厅堂一般坐南朝北。向南望,是全园最主要景观。()

4、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假山假水较多,圆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形高大。()

5、西亚园林体系强调水法,把水当做园林的灵魂,使水在园林中尽量发挥作用。()

6、苏州环秀山庄假山是中国园林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7、唐、宋时期中国园林进入转折期,官僚、文人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

8、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官室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

9、北方园林是以西安为代表。()

10、中国山水园林表现的是几何美。()

11、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刻石内容多引用前人现成诗句,或略作变通,具有点景的作用。( )

12、北方类型的园林也称黄河类型,按气候带划分也可称温带园林。()

13、岭南类型园林造园条件比南、北方园林都好。()

14、春秋战国时期,园林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

15、中国古典园林布局形式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16、岭南类型的园林也称“广东类型”,按气候带划分可归类于“亚热带园林”。()

17、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期。()

18、游览古典园林讲究“游”与“停”的结合。()

19、园林中楼阁类建筑,可以说是全园的野境、画境、意境的汇集点,堪称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是大可驻足的重点游览点。()

20、无锡寄畅园是取苏东坡的“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

21、园林中的假山一般有石山和土山两种。()

22、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的根本目的是起到登高望远、扩大空间的作用。叠山的石材主要有两种:一是浙江武康的花岗岩,质地坚硬,用于假山的基础部分,称叠脚。二是太湖石,置于假山的上部,供游人玩赏品味,称收顶。()

23、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廊然大公均为仿无锡寄畅园而建。()

24、“亭”古代就有停止的意思,它是供人休息、纳凉、避雨与观赏四周景色的地方,因而亭的四周景色往往相当优美,是观赏景色的佳境。()

25、公元前11世纪,秦始皇曾建“灵囿”。()

26、在园林中,轩一般指地处高旷、环境幽静的建筑物。()

27、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集中在江南。()

28、园林中的桥不但有增添景色的作用,而且用以隔景,在视觉上产生扩大空间的作用。()

29、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境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

30、承德避暑山庄着名的七十二景与康熙、乾隆有关。()

31、北京颐和园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蓝本。()

32、留园三绝是:玉玲珑、楠木殿、鱼化石。()

33、楼阁是园林中的二类建筑,是否有平座是楼与阁的主要区别。()

34、苏州的拙政园,按其占有者身份划分,属私家园林;按其所处地理位置划分,属扬子江类型园林。()

35、唐代诗人李白在辋川别业中养鹿放鹤,是为了寄托“一生几经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解脱情趣。()

36、轩,取自杜牧“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的诗意。()

37、杭州西湖北面的保俶塔,与南面重建的雷峰塔,是一组绝妙的对景。()

38、廊是围合空间的构件,不仅有交通功能,还有观赏的用途。()

39、叠山的根本目的是起到登高望远、扩大空间的作用。()

40、匾额是指悬于门楣上的题字牌,楹联是指两侧柱上的竖牌。()

41、舫是仿造舟船造型的建筑,常建于水际或池中。()

42、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43、北京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4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的是抑景的效果。()

45、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四种类型。()

46、江南园林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

47、中国的古典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用。()

48、1997年北京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9、苏州网师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涵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50、苏州环秀山庄内湖石假山为中国之最,有“别开生面,独步江南”之誉。(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苏州现存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是

A、拙政园

B、沧浪亭

C、狮子林

D、留园

2、在园林建筑中起到“点景”与“引景”的作用是

A、楼阁

B、廊

C、亭

D、桥

3、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如兰花象征

A、人品清逸

B、荣华富贵

C、幽居隐士

D、高官厚禄

4、广东四大园林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园林是

A、余荫山房

B、清晖园

C、梁园

D、可园

5、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A、网师园

B、留园

C、拙政园

D、环秀山庄

6、站在杭州白堤垂柳下观赏远景时,西湖美景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这就是造园手法中的

A、抑景

B、框景

C、借景

D、添景

7、杭州花港观鱼东大门的雪松,是的范例。

A、添景

B、对景

C、抑景

D、借景

8、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手法中,可以突破视觉的空间限制,给予人们更大的视野和想象。

A、借景

B、对景

C、夹景

D、添景

9、以下对中国古代园林的游览方法叙述不确切的是

A、游览古代园林讲究“游”与“停”结合

B、路、径、廊以“游”为主,因此要快速行走,亭、榭、厅等重要建筑以“停”为主,大可驻足停留观赏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园林中的游览路线有两条,一条是登山越水的路或径,另一条是进廊游览

D、一般情况下,年轻好动的游客喜欢穿越小桥流水的路或径;年纪大的游客则偏爱进廊游览

10、下列园林中,运用了“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园林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的是

A、可园

B、梁园

C、余荫山房

D、清晖园

11、平面常为长方形,一般多开敞或设窗扇,以供人们游憩眺望的园林建筑是

A、榭

B、轩

C、亭

D、舫

12、的“浮翠阁”的匾额题字,来源于苏轼诗中的“三峰已过天浮翠”。

A、苏州留园

B、苏州拙政园

C、扬州个园

D、无锡寄畅园

13、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有一定的选择标准,分别是

A、形状色美味香

B、形状色美姿美

C、姿美色美味香

D、姿美形状味香

14、由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叫

A、对景

B、夹景

C、漏景

D、借景

15、“造园者未见此山,正如学诗者不知李杜”中的“此山”是指的假山。

A、苏州拙政园

B、苏州沧浪亭

C、苏州环秀山庄

D、上海豫园

16、江南三大奇石之一的“冠云峰”在内。

A、苏州拙政园

B、苏州留园

C、杭州竹素园

D、上海豫园

17、被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的园林是

A、寄畅园

B、留园

C、可园

D、拙政园

18、中国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是__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9、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阶段是在

A、明清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20、是园林中的二类建筑,属较高层的建筑。

A、厅堂

B、馆斋

C、楼阁

D、榭

21、从“游”的角度来说,一般不顺着的走向漫步游览和观赏。

A、路

B、径

C、廊

D、亭

22、上海豫园鱼乐榭有一上实下空的墙,遮挡了原来流水较近的短处,产生了源远流长的效果,这是的神来之笔。

A、抑景

B、障景

C、借景

D、添景

23、透过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图案的窗隙,可见园外的美景。这类窗户的构景作用是

A、对景

B、障景

C、借景

D、漏景

24、北京颐和园内,在昆明湖和万寿山之间的湖畔种有不少垂柳,这些垂柳的构景作用是

A、抑景

B、框景

C、借景

D、添景

25、中国古典园林中,借景的方法有多种,如借池塘中的鱼称为

A、远借

B、邻借

C、仰借

D、俯借

26、当甲风景点在远处,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林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出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叫

A、夹景

B、框景

C、透景

D、借景

27、以假山着称的园林是

A、沧浪亭

B、狮子林

C、颐和园

D、留园

28、下列我国古代园林中,有“未入园林先成景”特色的是

A、拙政园

B、狮子林

C、清晖园

D、沧浪亭

29、承德避暑山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在

A、1994年

B、1998年

C、1997年

D、2000年

30、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形式有厅、堂、楼、阁、馆、斋、轩、树等,其中“斋”一般是供之用。

A、会客

B、宴客

C、读书

D、游憩

31、下列不属于私家园林的是

A、北京恭王府

B、上海豫园

C、苏州沧浪亭

D、北京北海公园

32、下列我国古代园林中,依次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一组是

A、恭王府花园、可园

B、承德避暑山庄、寄畅园

C、北京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

D、个园、何园

33、登上杭州花港观鱼的藏山阁,远处的南屏山、西山层林尽入眼帘,这是

A、对景

B、借景

C、透景

D、添景

34、“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描述的是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中的

A、掩

B、隔

C、破

D、分

35、形成中国园林发展中转折点的主要因素是

A、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

B、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

C、园林的地域更加宽广,建筑更加富丽堂皇

D、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互相借鉴

36、中国古代园林组成要素中,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

A、动物

B、建筑

C、植物

D、假山

37、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是仿造而建的。

A、惠山园

B、拙政园

C、清晖园

D、寄畅园

38、下列园林同属清代园林的是

A、颐和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

B、何园、个园、寄畅园、豫园

C、清晖园、狮子林、寄畅园、可园

D、清晖园、可园、个园、何园

39、下列园林原为清代画家石涛故居内的寿芝园旧址的是

A、留园

B、何园

C、寄畅园

D、个园

40、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觉印象。这运用的是古典园林理水之法中的

A、隔

B、破

C、掩

D、合

41、中国四大园林中,最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是

A、承德避暑山庄

B、北京颐和园

C、苏州拙政园

D、苏州留园

42、北京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年改为现名。

A、1860年

B、1886年

C、1888年

D、1895年

43、下列古典园林,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是

A、拙政园

B、留园

C、狮子林

D、寄畅园

44、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的园林是

A、拙政园

B、留园

C、狮子林

D、沧浪亭

45、顺德清晖园的造园特色首先在于园林的

A、艺术性

B、观赏性

C、实用性

D、灵活性

46、广东四大园林中,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着称的是

A、可园

B、梁园

C、清晖园

D、余荫山房

47、景色佳丽,兼有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风格,被誉为“奇秀甲于东南”的园林是

A、豫园

B、网师园

C、寄畅园

D、个园

48、河北保定的古莲花池是一座以环水筑榭为显着特点,兼有中国南北园林之美的代古典园林

A、宋

B、明

C、元

D、清

49、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是在

A、唐宋时期

B、明清时期

C、秦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

50、河北保定的古莲花池原名“雪香园”,后由亲书“古莲花池”横匾,该名沿用至今。

A、张柔

B、雍正

C、乾隆

D、徐世昌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皇家园林的特点有__

A、规模宏大

B、常用假山假水

C、建筑体型较大

D、精致细腻精美

E、建筑色彩富丽堂皇

2、按占有者身份划分,下列属于皇家园林的是

A、北京颐和园

B、北京恭王府

C、北京北海公园

D、承德避暑山庄

E、苏州拙政园

3、既是中国四大园林又是苏州四大名园的是

A、狮子园

B、留园

C、拙政园

D、豫园

E、沧浪亭

4、上海豫园玉华堂前的太湖石“玉玲珑”,具有的特点,为江南三大名石之冠。

A、皱

B、漏

C、透

D、丑

E、瘦

5、以下属于岭南园林代表的是

A、豫园

B、清晖园

C、网狮园

D、可园

E、余荫山房

6、关于北京颐和园,以下正确的叙述是

A、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

B、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军焚毁

C、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重建

D、光绪十四年(1888年)改名“颐和园”

E、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遭八国联军破坏

7、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在

A、北京

B、西安

C、开封

D、洛阳

E、沈阳

8、古典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

A、掩

B、分

C、隔

D、破

E、合

9、关于江南类型的园林,以下表述正确的有

A、也称南方类型、扬子江类型或亚热带园林

B、园林地域范围小,建筑淡雅朴素

C、自然条件好,河湖、园石、长绿树木较多

D、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

E、园林景致精美,明媚秀丽,面积上略感局促

10、“江南三大名廊”是指

A、沧浪亭复廊

B、拙政园水廊

C、可园的檐廊

D、留园曲廊

E、颐和园的长廊

11、欧洲体系园林的特点是

A、强调水法

B、均衡对称

C、追求几何美

D、体现人文的力量

E、表现自然美

12、西亚体系园林的特点是

A、强调水法,把水当做园林的灵魂

B、平面布置上把园林建成“田”字

C、通过人工美追求几何美,体现人文的力量

D、布局形式自由、变化、曲折

E、表现自然美,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13、抑景可分为

A、水抑

B、山抑

C、树抑

D、曲抑

E、直抑

14、江南类型的园林也称为

A、黄河类型

B、扬子江类型

C、温带园林

D、亚热带园林

E、南方类型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的颐和园、恭王府、北海公园都是皇家园林

B、拙政园、留园、恭王府都是私家园林

C、拙政园、留园是私家园林,避暑山庄、北海公园是皇家园林

D、北京的颐和园、恭王府是皇家园林,绍兴的沈园、上海的豫园是私家园林

E、北海公园、颐和园是皇家园林,拙政园、恭王府是私家园林

16、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深发展阶段,属于这一时期的园林有

A、沧浪亭

B、拙政园

C、留园

D、狮子林

E、颐和园

17、有关廊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不仅有交通的功能还有观赏的用途

B、眺望远景

C、让游人移步换景,品味周围景色

D、是围合空间的构件

E、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

18、在中国园林中,可临水观景的建筑有

A、楼阁

B、轩

C、榭

D、亭

E、舫

19、承德避暑山庄可分为____ ____几个部分。

A、湖泊区

B、宫殿区

C、平原区

D、苑景区

E、山峦区

20、下列植物象征着荣华富贵的是

A、玉兰

B、兰花

C、牡丹

D、桂花

E、紫薇

21、下列古代园林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

A、颐和园

B、承德避暑山庄

C、拙政园

D、寄畅园

E、北海公园

2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其特点有

A、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

B、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

C、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

D、园林的组成要素都已具备

E、已经在园林中构亭架桥,种植花木

23、园林中的楼阁可以用来

A、储藏书画

B、待客

C、观赏风景

D、供佛

E、宴客

24、有关沧浪亭的表述,以下正确的有

A、位于苏州市城南,为文人苏舜钦的私家花园

B、始建于南宋,是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

C、其特色是未入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过

D、以假山着称,其假山是中国园林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

E、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5、以下关于江南类型园林的正确描述有

A、园林地域范围小

B、园林建筑淡雅朴素

C、河湖、园石、常绿树木较多

D、园林景致细腻精美,明媚秀丽

E、园林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

一、判断题

1、A

2、A

3、B 一般坐北朝南

4、B 真山真水较多

5、A

6、B 苏州狮子林假山

7、B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园林发展中的转折点

8、A 9、B 北京为代表10、B 自然美11、A 12、A 13、A

14、B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15、A 16、B “热带园林”

17、A 18、A 19、B 厅堂类建筑20、B 王羲之

21、B 石山、土山和土石混合三种22、B 浙江武康的黄石23、A 24、A

25、B 周武王26、A 27、A 28、A 29、A 30、A

31、B 杭州西湖为蓝本32、B 冠云峰、楠木殿、鱼化石33、A 34、A

35、B 王维36、B 杜甫37、A 38、B围墙是围合空间的构件39、A

40、A 41、A 42、B 清康熙年间

43、B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44、A 45、B 远借、近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五种类型

46、B 岭南园林47、A 48、B 1998年49、A 50、A

二、单项选择题

1-5:BCCAA 6-10:DCABC 11-15:ABCAC 16-20:BCBDC 21-25:DBDDD

26-30:ABDAC 31-35:DBBBA 36-40:CDDDC 41-45:BCABC 46-50:DACBD

三、多项选择题

1、ACE

2、ACD

3、BC

4、ABCE

5、BDE

6、ABCD

7、ABCD

8、ACD 9、ABCE 10、ABD 11、BCD 12、AB 13、BCD 14、BDE

15、BCE 16、BCE 17、BDE 18、BCE 19、ABDE 20、ACD 21、ABC

22、BCDE 23、ACD 24、ACE 25、ABCD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技法 第一节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营造原则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1 构架山水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盛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山与水在风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 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对申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难怪中国人如此狂热地在自然的山水申营造园林,或是在都市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 1.2 模拟仙境 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赢洲去获取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没有成功。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模仿仙境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汉武帝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赢洲三仙山,自此,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传统。 1.3 移天缩地 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 宋代宋徽宗的艮岳曾被誉为括天下美,藏古今胜。 而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州清虽则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

明代造园家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强调“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1.4 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就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目标之一。 东晋文人谢灵运在其庄园的建设中就追求:“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帅暇曲之好”,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所建草堂则倾心于仰观山,俯听泉,旁魄竹树云石的意境。 在园林中,这种诗情画意还尤以槛联庸额或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1.5 形式独特 中国传统园林在布局上看似并不强调明显的、对称性的轴线关系,而实际上却表现出精巧的平衡意识和强烈的整体惑。申国传统园林之所以能区别于外国园林,其申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其整体形式的与众不同。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仿创自然的山形水势,永恒、奇特的建筑造型与结构,多彩多姿的树木花草,弯弯曲曲的园路,组成了一系列交织了人的情惑与梦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园林空间。 1.6 造园手法高超 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 接下来就是运用借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浅谈中国园林的理水艺术

中国园林的理水艺术 中文摘要: 水对中国园林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是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水的一些自然属性在园林中能呈现一种独特之美。自然之水形态万千,园林对于自然水体的模仿与穿引也存在这各种各样的不同形态,水是园林流动的血液,因为有水,园林便有了生命。正因为如此,园林的理水艺术比起叠山置石艺术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英文摘要: Water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Chinese garden part of a garden is one of the basic elements. Some of the natural attribute in water garden can present a kind of unique beauty. Natural water form diversity, landscape for natural water imitation and wear lead also has this all kinds of different forms, and the water is the flow of blood garden, because there is water, garden will have a life. Because of this, the water than Daniel garden art of placing stone mountain art is more so. 主题词:中国园林理水艺术自然水体穿池引水 正文: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何以乐水呢?就因为水的清澈象征人的明智,水的流动表现智者的探索。洁净明亮之水,能让人“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流动奔涌之水,能使整个园林充满生气;虚汗映照之水,能够反映万物,使得“天光云影共徘徊”;涟漪之水,泛起阵阵波纹,则勾起人的无限情思。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北方皇家的大型苑囿,还是江南小巧而精致的私家园林。只要条件具备都必引水入园。水,对环境究竟有什么影响呢?它是大自然景观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它就以它的妩媚是人深深陶醉,成为诗人画家永久不厌的题材。宋代画家郭熙的《林泉高致》中说到:“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迥环,欲肥腻,欲喷薄……”。极为详尽的描写了水多种多样的情态。 1水的作用: 水在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所起的作用,一般归纳为以下几点: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从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手法上,探寻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何运用古典园林艺术,来适应现代建筑的需要。本文着重论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在现代城市景观及建筑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古典园林空间设计建筑运用 正文: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结晶,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发展,已形成风格各异的多个流派,技艺精深,内涵丰厚。其追求自然山水景色的意趣,园景构图模仿自然,布局灵活多变。“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园林构筑物与山水要素、动、植物要素达到了完美的融合,根据文人雅客对院子的实用要求与艺术要求构筑了独具一格的东方造园艺术。古代园林设计手法的运用,在当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 一、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设计手法 园林艺术是一种视觉的空间艺术,园林设计首先必须有空间。在自然界,空间是无限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只能从物质空间中感受到它的存在,而园林空间正是在既定的空间上进行经营、分割,进而深化空间,拓展空间,从而在有限的园林宅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精神空间。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辅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中国园林艺术对空间的经营方式是和中国传统的独特空间意识分不开的。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因地制宜”、“法无定式”,主要通过山水、建筑物和动、植物,运用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多种手法来组织空间,从而形成应对不同需求的空间形式。另外,在空间与空间的结合部,例如,边界空间的构成、内外空间的流动、层次空间的景深和序列空间的组织等方面,也表现出中国古典园林特有的空间曲径通幽,曲折变化。 古典园林在选址上总把自然的山、水、古树以及周围环境上的成景、借景条件作为首要的因素加以考虑,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整理,结合建筑、叠石、花木构成园景。但多数私家园林,由于作为园主的官僚世大夫们既贪图城市内丰富的物质生活享受,又要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园址绝大多数都在城内,与住宅紧挨在一起。在这种非常有限、四周一般都有高墙的相当封闭的空间范围内,古代匠师们运用他们长期积累下来的高超造园技艺和创造手法,在“咫尺山林”内再现了大自然的美景,达到了“小中见大,以少胜多,闹中取静”的令人陶醉的效果。这一点在现代都市内的公共建筑都有所借鉴。 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比例协调,尺度适应,高低变化,错落有致;即要能很好地运用光影明暗的变幻,虚实的对比,又能将各种空间彼此穿插、渗透,首尾相顾,前后呼应,互相因借,此外,还使静态空间流动,达到动、静结合。 二、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中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园林、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人为地加工、提炼和创造,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把自然美和人工美在新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形成赏心悦目.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又具有实用功能的良好环境。 在城市高楼林立,空间狭小的今天,人们为了追求潜意识中亲近自然的心态.人为地在生活和工作的空间,尽可能地创造自然的景观,以弥补城市空间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因此,形成了城市之中众多的公园、绿地及室内庭院,将自然界中的山水、植物经过加工、提炼后搬进了喧嚣的都市和室内,还给人们一片安静的生活环境。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不能脱离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居住习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园林术,是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健康之路,也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 皇家园林在古籍里面称之为“苑”、“囿(yòu)”、“宫苑”、“园囿”、“御苑”,为中国园林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中国自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连续几千年的漫长历史时期,帝王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皇权是绝对的权威。像古代西方那样震慑一切的神权,在中国相对皇权而言始终是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突出帝王至上、皇权至尊的礼法制度也必然渗透到与皇家有关的一切政治仪典、起居规则、生活环境之中,表现为所谓皇家气派。园林作为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园林类型的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由此可见,在中国园林中.皇家地位的尊贵是不可动摇的,在园林建造手法上,可以说是专横跋扈的,于是,在园林中表现为淋漓尽致的施展和无限的追求. 皇家园林在中国传统园艺艺术上极具代表性。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构架山水。2、模拟仙境。3、移天缩地。 4、诗情画意。 5、形式独特。 6、造园手法高超。 造园手法高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接下来就是运用惜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造园师除了进行图纸设计工作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建园的工地具体指导施工,从而保证设计意图的贯彻执行,并有利于即兴创作。中国明代造园大师计成(1582年-?)就著有《园冶》一书,精辟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这是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具有跨时代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园林给人的美学感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全园被分成若干景区,各有特色又相互贯通,往往通过漏窗、门洞、竹林、假山等手段保持一种若断若续的关系,相互成为借景,也为游览中景区的转换做出铺垫。在诸景区中常常,布上几件盆景、花

我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就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就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就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就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就是智慧与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就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与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与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与观景的建筑。建筑与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与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就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瞧来,国家的山河都就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就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与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2、私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 重点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 一、绪论部分 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P3) 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P4) 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P6) 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 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 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 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P6)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 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P238)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P8)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园冶》论造园相地,以“山林地”为第一。 皇家园林按其不同的使用情况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魏晋南北朝开始)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造园手法 摘要:文章通过对江南园林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处 理上常用的手法,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古典园林;空间;布局;自然;意境 A Discussion On The Gardening Art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The Layout Of Garden In T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ZHANG Lei Abstract: Through analytizing the spacious layout of the gardens in t he area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this article introduce the gardening methods of layouting space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additio n, many example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statement above. Key words: Classical Gardens; Space; layout; Nature; 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苏州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 较之唐宋的空间范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主 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 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 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 笔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 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它不仅要考虑园林内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 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 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 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 突破园林空间范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 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 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如苏州网师 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内的第一空间,就是由“小 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石 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 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 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 朗了。 1.2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 在江南园林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 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 观赏物体“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上的小建筑的尺度, 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苏州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 小,柱高仅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 上,从池北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 1.3增加景物的景深和层次 在江南园林中,造景深多利用水面的长方向,往往在水流的两面布置石林木 或建筑,形成两侧夹持的形式。借助于水面的闪烁无定、虚无缥缈、远近难测的 特性,从流水两端对望,无形中增加了空间的深远感。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 水是人类心灵的向往,人类自古喜欢择水而居。以“再现自然式山水园”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艺术的宝贵遗产,其丰富的理水手法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世人所赞叹。因此,从理论上对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加以论证,十分必要。 水是构成园林四大要素之一种,也是最活跃的一种。古人云"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以水活",水与其它园林要素一起,富有变化和创新,赋园林于生机。在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中,水的处理有明显不同,水体的变化,既创造了园林意境,又提高了造园艺术水平。 溯源 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五要素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文王修建的“灵沼”;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引渭水为池,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水景园——兰池宫;汉代的“铜龙吐水”被认为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第一个喷泉水景;唐代的曲江,更是开中国公共园林之先河;明末计成的造园名著《园冶》则总结了造园中的理水原则:“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历代诸子百家、文人墨客对水的论述与观感,赋予了它更深的文化内容,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水文化。 2.水的文化意境 中国古代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参与下经营的,这使园林从一开始就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感情色彩,蕴藏着极深的文化意境,它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水被认为是高尚品格的象征。《韩诗外传》中云:“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似有智者;重而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漳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此智者所以乐水也。”文中认为水有智慧,通晓礼义,有勇敢的气概,了解自己的命运所在,具备高尚的品德。水的这些品格,正迎合了文人士大夫追求雅量高致的心理特征。 水的品格及特征,使文人雅士亲近于水,从而有了“卧石听泉”、“曲水流觞”、“寄情山水”这样的娱乐活动。更在“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等著名古乐中,极尽音乐之能事,阐述自然山水之美。《画鉴》中也有“意中有水,方许作山”之说,强调了水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位置。 不仅如此,古人对水的哲理性还有很深的认识,如“滴水穿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文字,都阐明了古人对水性格的理性认知。据文献记载,古代有一种名为欹器的盛水器皿,当往其中注水时,器皿逐步水平,待水满又将水倾斜倒出。由于它的倾斜好似弯躬行礼,而水满则倾覆,故以之寓意“满招损,谦受益”。这种哲理性的理水技艺,反映了古人对水的深刻理解。 中国诗歌崇尚自然美,形成以“自然”为宗的诗歌美学,其中不乏描述自然水景的名篇佳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飘者如雪,断者如雾,缀者如旒,挂者如帘”等等。许多园林以再现诗意中的自然水景为主题,诗情画意的理水手法,赋予了水更深的文化内涵。 3.水的特性与理水手法 (1)水型美 “水随器而成其形”,古代造园家十分注重水型、岸畔的设计,“延而为溪,聚而为池”,利用水面的开合变化,形成不同水体形态的对比与交融。 例如南京瞻园内南端的水面曲折多变,一侧设大体量水榭;中部水面开阔宁静,有亭台点缀其畔;北端水面最小,但与假山相伴,深邃而有山林之趣。三个水域以狭长的溪水相连,池岸形态丰富,有贴水石矶、亭台水榭、亲水草坡、陡崖堑路及夹涧石谷等多种变化。同时,在水面转折处设汀步及小桥,增加了景物的层次感和进深感,形成“咫尺山林”的景观效果。 (2)动静美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和特点

中式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任何一样事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中国的园林也不例外。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这些自然风景构成的中式园林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 是构成自然风景 的基本要素,当然 也是风景式园林 的构景要素。但中 国古典园林绝非 一般地利用或者 简单地模仿这些 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 园林全局;后 者的建筑物 与其他造园 三要素之间 往往处于相 对分离的状 态。但是,这 两种截然相 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三)诗画的情趣 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分析

以具体实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意境美 ---------------------- 以无锡寄畅园为例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园艺术手法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特别是在与自然的融入、空间的布局、意境的营造上彰显出的自然美、空间美和艺术美,达到了审美的最高境界。这些都值得我们后人所学习和传承。 关键词: 自然美、空间美、艺术美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成熟的园林体系, 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 的话,他的个性是鲜明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 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 这四大特点所衍生的四大美学范畴——园林的自然美、 建筑美、 诗画美、 意 境美, 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从根本上来说,

这与中 国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以及重整体观照、 重直觉感知、 重综合推衍的思维 方式的启导也有直接的关系。 1 、自然美 寄畅园在无锡市惠山东麓惠山横街。 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 明嘉 靖初年(约公元 1527 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 名“凤谷山庄” 。秦金殁,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嘉靖三十九年(公元 1560 年) ,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 。秦梁卒,园 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 年) , 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 回无锡后, 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 疏浚池塘, 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荟萃于江南,尤以为胜,多为明清时代的遗存。从造园的历史发展来看,明清园林较之唐宋的空间围已在缩小,在本已不大的空间里,再建筑许多庭院,空间上的矛盾也就更加尖锐。 主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二是如何使端方齐整的庭院与自然山水的景境创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和谐而完整的园林艺术形象?正由于这种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园虽一而质已不同。基于这个认识,本文将从“空间布局”这一角度出发,谈一谈笔 者对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认识。 园林布的局,用现代话说,就是在选定园址的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使用要求和地形地貌的特点进行总的构思。 它不仅要考虑园林部空间的现状,还要研究外部空间的现状和特点。这样的构思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山石、水面、植物、建筑等——进行的,按照美学的规律去创造出各种适合人们游赏的环境。因此,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所在地段环境的全面认识,分清利弊,扬长避短;正确的布局来源于对园林整体空间中各种环境的丰富想象和高度概括。 1,突破园林空间围较小的局限,实现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1.1利用空间大小的对比 江南的私家园林,一般把居住建筑贴边界布置,而把中间的主要部分让出来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空间;在这个主要空间的外围伺机布置若干次要空间及局部性小空间;各个空间留有与大空间联系起来。这样即各居特色,又主次分明。

在空间的对比中,小空间烘托、映衬了主要空间,大空间更显其大。 如网师园的中部园林:从题有“网师小 筑”的园门进入网师园的第一空间,就是 由“小山丛桂轩”等三个建筑以及院墙所围 绕的狭窄而封闭的庭院,庭院中点缀着山 石树木,构成了幽深宁谧的气氛。但当从 这个庭院的西面,顺着曲廓北绕过濯缨水 阁之后突然闪现水光荡漾、水崖岩边、亭榭廊阁、参差间出的景象。也正由于前一个狭窄空间的衬托,这个近均30米×30米山池区就显得较实际面积辽阔开朗了。(中国园林的欲扬先抑手法) 1.2 注意选择合宜的建筑尺度在江南园林 中,建筑在庭院中占得比重较大,因此, 很注意建筑尺度的处理。在较小的空间 围,一般均取亲切近人的小尺度,体量 较小,有时还利用人们观赏物体近大远 小”的视觉习惯,有意识地压缩位于山顶 上的小建筑的尺度,而造成空间距离较实际状况略大的错觉。如怡园假山顶上的螺髻亭,体量很小,柱高仅2.3米,柱距仅1米。网师园水池东南角上的小石拱桥,微露水面之上,从池南望,流水悠悠远去,似有水面深远不尽之意。(写意处理与视觉错差) 1.3

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 一、抑景(又叫障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 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 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滋力。如 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忌 一览无余,一望到边。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进门就看到最好的景色,而是 通过某种途径将园中景致隐藏起来,使之好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然后再突然展现出 来,使人心情为之一振,达到渐入佳境和步移景异的意境,以此来提高园林艺术的 渲染力,这叫“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如颐和园入口处一组大殿(仁寿殿、乐寿 殿……)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过了大殿,眼前豁然开朗,见到了秀美无比的万寿山 和烟波粼粼的昆明湖,那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尽收眼底,真正的画面才在我们面前 展开,达到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效果。这种构景手法恰如 其分地体现了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如苏州园林的留园、拙政园的门口风景,都有此手笔。 二、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 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 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 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 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有时求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感,在缺乏前景的情况下可作添景处理。如甲风景 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 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花卉,便叫作添景。例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岸的垂柳 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 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 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如在 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 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为了突出优美景色,常将视线两侧的较贫乏的景观,利用树丛、树列、山石、建筑 等加以隐蔽,形成了较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部的景物。这种左右两侧起隐 蔽作用的构景手法称为夹景。夹景是运用透视线、轴线突出对景的手法之一,能起 障丑显美的作用,增加景观的深远感。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 州桥主景,被两岸起伏的山石和错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多夹持,构成明媚动人的景 色。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鉴赏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鉴赏 水是人类心灵的向往,人类自古喜欢择水而居。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艺术的宝贵遗产,其丰富的理水手法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世人所赞叹。 1.溯源 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五要素之一,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文王修建的“灵沼”;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引渭水为池,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水景园——兰池宫;汉代的 “铜龙吐水”被认为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第一个喷泉水景;唐代的曲江,更是开中国公共园林之先河;明末计成的造园名著《园冶》则总结了造园中的理水原则:“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历代诸子百家、文人墨客对水的论述与观感,赋予了它更深的文化内容,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水文化。 2.水的文化意境 中国古代许多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参与下经营的,这使园林从一开始就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感情色彩,蕴藏着极深的文化意境,它讲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水被认为是高尚品格的象征。《韩诗外传》中云:“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似有智者;重而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漳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此智者所以乐水也。”文中认为水有智慧,通晓礼义,有勇敢的气概,了解自己的命运所在,具备高尚的品德。水的这些品格,正迎合了文人士大夫追求雅量高致的心理特征。 水的品格及特征,使文人雅士亲近于水,从而有了“卧石听泉”、“曲水流觞”、“寄情山水”这样的娱乐活动。更在“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等著名古乐中,极尽音乐之能事,阐述自然山水之美。《画鉴》中也有“意中有水,方许作山”之说,强调了水在山水画中的重要位置。 不仅如此,古人对水的哲理性还有很深的认识,如“滴水穿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文字,都阐明了古人对水性格的理性认知。据文献记载,古代有一种名为欹器的盛水器皿,当往其中注水时,器皿逐步水平,待水满又将水倾斜倒出。由于它的倾斜好似弯躬行礼,而水满则倾覆,故以之寓意“满招损,谦受益”。这种哲理性的理水技艺,反映了古人对水的深刻理解。

中国古典园林欣赏

中国古典园林欣赏 论文

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人们智慧的创作!许多文人墨客都为此留下许多诗篇。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对园林美景同样情有独钟,他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句。其中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更是因苏东坡而来,苏东坡在题咏西湖最有名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从宋代起经元、明、清的千余年来,苏州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仍保存着许多独树一帜的私家园林。所有这些古典园林,其建筑布局、结构、造型及风格,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遗迹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构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总体特色。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现存的苏州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几百座古典园林。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们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雨惊诗梦留蕉叶”,这是对苏州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摩。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苏州园林”。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意境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意境分析 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审美中最重要的核心范畴,是东方艺术魅力的神奇所在。中国传统的“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的意境理念,不仅推动了我国艺术理论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我国a-~建筑的审美发展。 关键词:古典园林建筑;空间构成;意境 1.楼阁建筑意境分析 楼阁是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是极为常见的园林建筑。楼阁作为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高峻宏敞是其重要的特征。同时,古人对楼阁的追求有两种倾向:“欲与南山齐”与“高处不胜寒”。 首先,楼阁的特点是壮美与优美。和其他艺术类似,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也体现在了和谐与对抗中。中国自古以来推崇高大阳刚之美,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所在。登高远眺,会使人领略到平地上不能体会的感受,加深对人生以及世界的理解与体验。中国美学的传统表现在建筑方面是强调“大壮适形”的中和之美。楼阁之美在“高大”与“和谐”之中找到了平衡,展现其独特的风味。 其次,楼阁强调形与势。在楼阁建筑的设计中,风水形势说对其有深刻影响。风水形势说是中国古代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理论,它通过对建筑环境景观中空间构成的各个方

面的把握,诸如高下大小、远近离合、主从虚实、整体局部等视觉效果及内在规律的调和,使得建筑观感能够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引起审美愉悦。在单体建筑的尺度控制上,风水形势说尤为重要。 2.亭和塔的建筑意境分析 塔本为佛教中的墓塔,传人中国后逐渐演变成高层观景建筑和宗教标志建筑。“亭者,停也”,是供人驻足休息的一种小型建筑。亭是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形式美之精华,有很高的观赏性与实用性。 亭和塔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体系中,既是观景建筑,也是点景建筑。亭和塔一般成为激发山水意境或建筑意境的点睛之处,它们作为主要空间因素,虽然是意境中、视觉上的“画框”的中心,但却与欧洲集中式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在环境中不能独立地构成景观,一般从属于既定的环境之中,联系植物山石和周围建筑共同构建景观,成为景观结构的枢纽――“点”。 亭和塔的空间意境从建筑本身结构到环境空间的结合都体现出“动静相映、虚实相生”的意境。首先是空间的虚实交错,由于亭和塔经常是空间的中心,甚至可以认为是空间中的“点”的垂直拉伸,因此常常被作为“实景”。但亭本身有着通透的视觉感受,空间分割感不强,使空间虚实变化丰富。其次是动静结合,作为在线性上和空间形态中的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浅析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艺术浅析 张冲 (琴岛学院,建筑学,学号:20080602066) 摘要:文章论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水的构景特性及水景类型并对水景与园林中其他要素的 关系及布局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水景构成形式;构景特性;水景类型;水景布局及原则中国园林素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即使无水,也要造出水景来,所谓“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中国古典园林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携山之雄伟、水之灵秀,将自然野趣于艺术加工相结合。 理水,是中国园林中的一个主题,有时又称做水体。水在中国艺术,文学,风水中代表相当多的涵义,因此,如何让水在园中常保流动,随四季有不同的景观,乃至于假山小瀑的意境和音乐效果,都是理水方 式所重视的。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意境与手法,源于自然界的湖、潭、湾、瀑等,但绝对不是对大自然水体进行生硬模仿或简单浓缩,而是对自然水体作抒情写意的再创造,大多取自意境的联想。 一般来说,以山为主题的园林,水作为从体,多做溪流、湘潭等带状萦回或小型集中的水面;在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中,则水多采用湖泊型,辅以溪涧、水谷、瀑布等,较大的园林往往是多种水体同时存在。 古典园林的理水艺术手法,分门别类也比较复杂,有按水流形态划分为动态水体和静态水体划分,有按以地形地质条件分为自然式水体和规则式水体。按园林中水景的构成形式分为五个方面。

(一)造湖 湖为大面积的水面,水量充沛,空间辽阔,常见于自然风景园林。湖多在天然水体的基础上略加人工开挖而成,周际若有山脉起伏,则形成湖光山色的典型风景。 湖,属于静态水体,除构成景观外,还可划船、游泳、种荷、养鱼等。湖是中心景区,一般要沿湖岸布置道路、建筑、山石、花木,形成种种景色。湖面浩瀚者,常用堤、岛、桥等加以分隔,或做成标高不等的水区,成为大小形状对比、主次有别、深远有层次的空间水域。湖面视野开阔者,宜在其周围添景、借景,以丰富水天之间的风景轮廓线,做远景陪衬。湖岸线长,宜作曲折自然变化,并因地制宜,用树木、建筑适当点缀,使湖岸景致优美多变化。 (二)造池 池是水面较小的静态水体,常见于规模不大的园林或大型园林中的局部景区,南方园林中较多。 池的大小、形状及布置方式因地形、环境而异。水面较大,可于池中设岛,或用桥、廊划分水面,是空间贯通,隔而不分;狭小水池,纵向景深,以桥分隔,水湾萦绕,更觉幽曲不尽。 水池之造型在全岸。苏州多曲池,绍兴多方池,风格迥异。相比之下,曲池做法,很有学问。这种岸池,宜曲不宜平直。曲要曲的有节奏,有大曲、小弯,有缓曲,急转,不能总是那么一种曲法,缺乏情趣。同时,驳岸之石,水岸用石,宜统一种类,切忌黄石、湖石混用。一般说,湖石岸比较容易处理,因为它本身就是曲折、空灵的;黄石平直,有强烈的实体感,故更难把握。 (三)造河 河流是长而流动的水体。园林中的河流借助自然水系,一般都富余,而且具有天然旖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