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

1.课题:中图版地理必修一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能说出大气运动的作用,能量来源及分类。

(2)理解并能阐明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和环流过程。

(3)理解并能说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变化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模型,能联系生活实际,列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绘图能力。

(3)通过分析等压面变化及高低空气压变化,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分析,认识任何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学习城市热岛环流,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举例,养成细心观察身边现象及认真思考的习惯。

(4)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为工业布局的学习,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3.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

(2)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

(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城市风)

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

4.课型:综合课

5.教学方法:讲解法,象征图像直观法,比较法,板书笔记指导法,读书指导法6.教具:多媒体,书,粉笔盒

7.教学过程:

板书一

基本原理:

P=ρgh 。

随着h 升高,空气密度ρ减小,气压降低

图一

板书二:

冷热均一时

图二

板书三:

A

1004 1006 1008 1010(hPa)

冷热不均时

图三

板书四:

图四

板书五:

1004 1006 1008

1010(hPa)

受热多 A

受热少 B

低压

ρ ρ 高压

等压面变化情况:凸高为高,凸低为低

图五练习一:

将板书三ABA’B’的气压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

练习二:1004 1006 1008

受热多

A 受热少

B

受热少

C A’B’

C’

高压

1010(hPa)

1006

1008

受热多

A 受热少

B

1010(hPa 1004

下图为某地由热力原因而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图,读图回答第(1)—(3)题。

(1)比较甲、乙两地的天气状况:甲地___________;乙地___________. (2)甲、乙、A、C四地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列是___________.

(3)在图中用箭头将这一热力环流补充完整。

详案

(师)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知道科学家们在青藏高原考察时,他们煮饭用的锅并不是平常我们家里用的蒸锅,而是高压锅。这是为什么呢?

(生)略。

(师)对,因为青藏高原上气压太低了。用普通的锅空气对锅的压力不够,煮出的饭是夹生的。他们必须用高压锅增大压强才能吃上松软的饭。在物理学中我们已经学过了气压的概念,和老师一起回忆一下气压就是——

(生)略。

(师)气压就是大气的压力,也就是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我们还学过一个计算气压的公式P=ρgh(板书)。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气压与空气密度和大气柱的高度成正相关。由于地心引力,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会减小。就像我们去高原上旅行,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高原反应:头痛,呼吸短促,严重的还会突发心脏病。归根到底就是高原海

拔太高,由于地心引力,空气密度会随着高度升高而减小,空气稀薄,我们脑部供氧不足,导致高原反应。所以我们又可以得出另一个结论:随着高度的升高,空气密度减小,气压减小(板书)。青藏高原上就是因为空气太稀薄,空气密度太小,造成气压太低。(画图1)那现在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回忆的物理知识,同学们看看ABC三点哪一点的气压最高呢?(生)略。

(师)恩。(语速稍慢)因为A点处所承受的大气柱最高,h最大。而且A处海拔高度最低,空气密度最大。所以气压最高。

(师)虽然说气压会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同一高度上,同一个水平面上(用书比划),当地表面冷热均一时(板书),空气密度相等,所以各点气压相等,我们将这些气压相等的点连成一个平面就叫等压面(用书当道具)。以同学们的角度看是一条线。同学们可以看到33页图2.8的第一幅图,这其实是一个个的等压面。同样,他们的气压也是从低空向高空逐渐降低的。(画图2)

(师,承转)注意老师刚才说的是当地面冷热均一时,同一高度上,各点气压相等,没有气压差异,现在的等压面,我们可以看到,是和地面平行的。这时候空气就像被冻结了,停滞不动。这是冷热均一时喽。但多数情况下,地面时冷热不均的。比如说这儿是杯热水,那儿是块冰。那这时候的空气还是停滞不动的吗?等压面还是与地面平行的吗?

(媒体播放开水沸腾的景象)

(师)同学们观察到锅中间的水和锅边的水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吗?

(生)略。

(师)为什么锅中间的水会上升,而锅边的水会下沉呢?

(生)略。

(师,承转)对。锅中间要热些,而锅边相对来说要冷些。在这种冷热不均的状态下,水运动的方向不同。那大气在地面冷热不均的情况下是不是也会上升或下沉呢?我们来分析一下。(画图3)

(师)如果A处受热,B处冷却。根据常识“热胀冷缩”。A处空气受热,空气膨胀,体积增大,密度减小,单位面积浮力大于重力,向上的浮力就托着空气上升(副板书上分析)。所以空气受热会上升(板书画出)。相反,B处空气冷却,收缩,体积减小,密度增大,单位面积重力大于浮力,向下的重力就带着空气下沉(副板书上分析)。所以空气冷却会下沉(板书画出)。

(师,承转)同学们看,地面冷热不均首先就导致了空气上升和下沉两种垂直方向上的运动,不再是以前停滞不动的了。空气一运动,同一地点的空气密度肯定会变化,相应的,气压也会发生变化。

(师)A处受热,空气膨胀上升,低空空气跑到高空去了,低空空气密度就会——减小,高空空气密度就会增大;B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高空空气沉到低空来了,那么高空空气密度就会减小,低空空气密度就会——增大(板书,用粉笔盒当道具比划)。同学们看啊,在冷热均一时,AB两点处于同一等压面上,他们的空气密度相同,气压相等。但是现在由于地面冷热不均,A点处空气上升,低空空气密度减小;B点处空气下沉,低空空气密度增大。空气密度不同了,气压还相等么?

(生)略。

(师)相对来说,A点气压高还是B点气压高呀?

(生)略。

(师)恩。所以B点相对于A点来说就是高压,A点相对B点来说就是低压(板书)。同样的,我们来分析高空的A'B'两点。冷热均一时他们处于同一等压面上,空气密度相同,气压相等。现在,A’处空气堆积,空气密度增大;B’处空气下沉,空气密度减小。所以,A’和B’

处比较,A’相对来说就是高压,B’处相对A’处就是低压。

(师)注意啦!老师刚在比较高低压的时候都是相对于同一个水平面上的两点,而不是垂直方向上的两点。A和B比较,A’和B’比较。因为刚才我们已经得出结论:随着高度升高,气压会降低。也就是说,低空的气压是绝对大于高空的。(练习1)同学们现在就给ABA’B’这四点的气压从高到低排个序。

(生)略。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正如同学们说的,B〉A〉A'〉B'。因为高空气压始终比低空低。

(师)在同一水平面上有了气压差异,根据物理常识,气往低处流。气流会从高压流向低压。低空气流B由流向A;高空气流A’由流向B’。产生了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从A到A’到B’到B再回到A,不就成一个环流了么?由于这是冷热不均的热力因素形成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热力环流”。

(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热力环流形成的全过程(板书4):由于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产生空气的垂直运动。运动过程中,高低空空气密度发生变化,引起气压的变化,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在同一水平面上,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也就形成了大气的水平运动。由于这是冷热不均的热力因素形成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热力环流”。

(师承转)同学们看33页图2.8的第一幅图,当冷热均一时,同一水平面上,没有气压差异,各个等压面与地面平行。但是现在地面冷热不均了,产生了热力环流,同一水平面上有了气压差异,等压面还是以前的等压面吗?

(生)略。

(师)我们进一步来分析。(板书5) 如果A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点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低空A点相对于两点来说就是低压,BC两点相对而言就是高压。以前冷热均一时,ABC 三点在同一个等压面上。但现在呢?A点气压比BC两点低了,肯定不能再在同一个等压面上了,对不对?那现在的等压面时怎样的呀?刚才我们说了,高空气压比低空气压低,A点气压比BC两点低,那么在BC两点的上空肯定能找到一些点,这些点的气压和A点气压相等。我们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一个新的等压面。同样的,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分析高空A’点所在的等压面。

(生)略。

(师)同学们说他画得对吗?

(师)根据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将等压面的变化情况用八个字归纳“凸高为高,凸低为低”(板书)。意思就是等高线凸向高空表示这一点是高压,等高线凸向低空表示这一点是低压。同学们可以把这几个字写在旁边帮助理解记忆。

(师)热力环流在形成的同时伴随着等压面的弯曲,这部分在高考中属于重点考察内容,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好好掌握。现在我们做道练习题巩固一下。(练习2)

(师承转)当然我们学知识不单单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要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天气渐渐热了,再过几天就是荔枝成熟的季节。荔枝好吃,但特别容易坏。那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水果店的老板是怎样保鲜荔枝的吗?

(生)略。

(师)对,加冰块。那你们建议水果店老板把冰块放在荔枝的上边还是下边呀?

(生)略。

(师)最好是放在荔枝上层。如果放在荔枝下边,根据刚才我们讲的空气冷却收缩会——下沉,那冷空气凉快的就不是荔枝,而是冰块下边的泡沫盒了。

(师承转)除了这个实例,同学们在生活中还遇到哪些现象与热力环流相关呢?

(生)略。

(师)很好,刚才我们同学提到了空调,暖气。科学家预测,今年重庆会比2006年还热,同学们课下后思考:如果你家要安装空调,你建议安在什么地方?

(师承转)可能同学们都有种感觉,我们越往解放碑中心走,就越觉得热,对不对?(生)略。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略。

(师)解放碑人多,植被少。人们的生产生活排出大量的废热,就使得市中心的温度比郊区高。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城市热岛”。城市与郊区之间有了冷热不均,在两者之间就会产生一个热力环流,叫做“城市热岛环流”。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学习的热力环流模式,快速阅读34页“城市热岛环流”,理解它的形成过程。

(生)略。

(师)看完了吧!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城市热岛环流“是怎样形成的。(语速稍慢,动画辅助)城市比郊区热,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同以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高空气流从城市流向郊区,低空气流从郊区流向城市,就形成了一个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

(师)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会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假如你是一位城市规划专家,你会把空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布局在ABC的一处?

(生)略。

(师)有人说布局在A处或B处,离城市近,运费少些。那我们来分析到底哪处师最优选择。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高空气流从城市吹向郊区,如果把空气污染重的工厂建在A或B处,工厂排出的污染物就随着高空气流到达郊区,在郊区下沉到达近地面;在近地面污染物又随低空气流从郊区回到城市,而且还会把郊区工厂的污染物带回城市,城市污染会更加严重,自作自受,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健康。所以为了居民健康着想,从环境角度考虑我们最好把污染严重的工厂建在气流下沉距离外,远离城市热岛环流。惹不起躲得起吧!(师)既然城市热岛环流利少弊多,那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免它呢?

(生)略。

(师)就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要减少城市废热的产生。我们可以从吸热和放热两方面来考虑。哪些方法可以吸热呢?

(生)略。

(师)恩,多植树,建水池,喷泉……这些方法都可以吸收热量。减少放热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呀?

(生)略。

(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少烧煤……归纳起来就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低“城市热岛效应”发生的可能性。

(师承转)除了城市和郊区之间会形成热力环流,同学们想想,还有哪些地方容易产生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呢?

(师)我们来看两幅图(海边,夜雨)同学们下课后去查查资料,回答老师两个问题:1.

如果你是张艺谋,要拍摄一幅女主角站在海边头发向后飘的图景,应该选择什么时候拍?

2.咱们重庆是出了名的多夜雨,为什么重庆的雨那么害羞,偏偏在晚上下呢?

热力环流说课稿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选自中图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的第二章第一节,本节主要内容有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等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大气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热力环流,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是对前面大气热力作用知识的应用,又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打好铺垫。为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加强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培养学生联系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我把海陆风和城市风等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安排在了这节课。 2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一定了解,但读图分析能力、概括归纳、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其次,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3 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通过图示阐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及过程,绘制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状况。 (2)学生能通过等压面判断高低气压及大气的运动状况。 (3)学生通过热力环流原理分析解决与热力环流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阅读等压面图,体验从图表中发现问题、总结归纳的认识过程。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 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 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 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 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 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 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45中李俊霞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地理原理。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探究的方案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三、背景分析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既是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深化,又是分析全

球性大气环流的基础,是前后知识联系的纽带与桥梁。本课主要是在研究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几种典型的热力环流形式和高空风、近地面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地理知识。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选择了问题引导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层层推理法、学生合作探究、画图法等方法便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 夏天刚刚过去,相信很多同学有暑期去海边游玩的经历,白天在海边如何站立才能给自己或家人拍出长发飘逸的美照,这又是为什么呢?学完这节课后我们会得到答案。 【设计意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海边拍照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顺利的导入新课。 了解气压、等压面的概念得出:垂直方向P 下>P 上;等压面在理想大气状态下与地面平行。 【设计意图】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容】本教学设计的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 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这部分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伊宁市第三中学付智荣 一、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标分析: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旨在认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学习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时中“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的结果。大气受热不均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所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热力环流是解释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热力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来解释。 二、设计思路分析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讲解变学生合作探究。本节课通过深圳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的故事让学生掌握珠三角推进城市化的模式,本节课不是死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掌握书本知识并学会迁移和应用更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第二章第一节,是“地球上大气”这个重要内容的基础性的内容。“热力环流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产生的地理意义以及几种 常见的热力环流 能力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学科素养目标: 通过实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案

题目: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3课时)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本节是以后更深入学习大气知识的必备基础,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规律、影响大气的各种力的特点还很陌生,对于 此节应图文结合给学生讲清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 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 力对方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 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 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教学难点:“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板图演示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空气 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在A 地 形成了低气压,在B 地形成了高气压。我们把AB 之间的等压线气压值画出来,假如是这样的:

每两条等压线之间相差2百帕,每两条等压线之间的距离也是 相等的,那么这二百帕就是AB之间单位距离的气压差,我们 称之为气压梯度。简而言之,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 压差。 板书: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 教师:两地之间有了气压差,空气就要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促使空气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的力我们称之为水平气压梯 度力。(把这个力在图上画出来)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 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教师:我们假设同样是AB两地,距离不变,但是等压线比以前密集了,那么相同距离之间的气压差比以前变大了,也就是说气压 梯度比以前变大了,那么这时促使空气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 区的力也变大了,由此得出结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的 疏密有关,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板书: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教师: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假如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话,风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吹向低压。水 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就越大。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 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第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它是第二章的基础内容,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理解大气受热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变化, 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的地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热源;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运用 第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地理基本知识,但是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原理性认知比较少。但好奇心比较强,又有一定的探索能力,而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 多媒体辅助教学、案例研究法、引导启发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复习式导入(通过复习上节课学的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和削弱作用会引起地面的冷热不均,从而导出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二)新课讲授:首先,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大气受热和冷却时的运动过程;接下来,老师边解说边绘热力环流图(板书)

讲解时抓住(1)这是从近地面到高空的等压面图,补充什么是气压,等压面,(2)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来讲解大气的垂直运动(3)同一水平面上,大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总结:①同一水平上(高度),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②垂直方面上,越靠近地表的气压越高。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我们进行案例研究:分别介绍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的热岛效应,这部分的知识我主要是采用启发是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板书:三、案例) 1、海陆风:先由教师介绍白天海陆的受热状况及其所形成的热力环流,然后让 学生动手画出夜晚的海陆风以及山谷风和城市的热岛效应的示意图,个别上台示范。 2山谷风: 3城市的热岛效应: (三)知识巩固:习题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便以学生理解和记忆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 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 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 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产生及受力状况。在学习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 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读图能力培养和课后活动的教学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是训练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也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很好途径,教师不能忽视这一教育功能,应该充分利用此图达到训练的目的,另外本课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因此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不能放任学 生自由阅读,潦草而过。 关于风的形成和风的方向的教学分析 关于风的形成是本课重点的知识内容,而风向的确定则是本课的难点知识,确定风向的关键是明确几种力的关系,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这种力在气压场中如何绘制应该使学生明确,无论等压线的表现形式如何,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空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空气运动的方向而不影响空气运动的速度,当这两个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这个运动的过程,教材中用一幅图像加以表示。这种风向只会出现在高空大气中,而近地面的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既改变力的方向,又会对风速产生一定影响,当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必让学生了解, 学生只要知道结论即可。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的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引导学生判读教材提供的图像“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明确绘制水平气压梯

教案模板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用专业的地理术语表述热力环流动态过程; 2.学生能运用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提高从实验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生通过探究生活中的实例,发展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实验活动,获得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其应用。 【难点】 能够运用热力环流相关原理解释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老师运用设置情境导入法,播放歌曲《军港之夜》,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你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并提出疑问军港的夜晚吹的是不是海风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实验感知 给学生展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容器中的红色的烟运动方向是什么??(顺时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冷热不均) 让学生对热力环流形成直观的感知,为探究原因奠定基础。 (二)探究过程 1.请大家四个人为一小组,把刚才的实验过程画在草稿本上面,并且同桌之间尝试着去分析一下整个动态过程。 2.学生展示交流。 3.教师结合下列图示进行讲解 ①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受热膨胀上升,冷却收缩下沉)

②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发生怎样变化?(空气流走气压变低,空气集聚气压变高) 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是否一致,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风)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水平) 4.学生总结 冷热不均一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一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一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三)具体表现一一海陆风 1.学生绘制 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结合刚才学过的热力环流的知识,尝试着画出海陆风的示意图。 2.教师提示 海陆之间是有差异的,海洋的比热容大,陆地的比热容小。海洋比热容大,所以升温慢,降温慢;陆地比热容小,所以升温快,降温也快。 3.学生展示成果。 4.教师归纳 由于海陆比热容不一样,所以在白天的时候,陆地升温快,是一个热源,海洋升温慢,是一个冷源。陆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受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压流向低压,所以白天,风从海洋吹响陆地,所以是海风。同样,晚上的时候,海洋降温慢,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2.通过读绘热力环流图,培养读图、绘图能力;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3.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自主学习】 1.气压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界所承受的 空气柱的总重量,单位:百帕(hPa)。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 乙地和丁地海拔相等,乙的气压丁的气压(“<”、“>”、 “=”);气压最大的为,最小的为;因此,气压的垂 直分布规律为:海拔越高,气压越。 2.运用气压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在图中标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 的 A 地。 3.读教材: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即地表冷热不均,并导致方向上各 地间的差异,引起运动。 【合作探究】 探究一: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你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办水泥厂。 υ结论: 理由: (2)从青岛度假回来的小亮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的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较干燥。你认为小亮有没有撒谎? υ结论: 理由: 探究二:据图中等压面的弯曲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并绘出热力环流图。

1,图中同一高度的 A 、B 两点, A 处等压面弯向 (高空/低空),为 (高压/低压);B 处等压面弯向 ,为 。 2,A 为 (高压/低压),可知 A 处空气发生了 (上升/下沉)运动。 3,A 处空气 (上升/下沉),因此可知 A 的近地面形成了 (高压/低压)。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 流向 (高压/低压),因此空气由 处(A/B )流向 处。 【总结归纳】 1 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 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地面 ( 出 现( ) ) )——空气的( —— 空气的( )运动——同一水平面 )运动——形成( 3 生活实例 城市风 近地面风从 吹向 海陆风 白天 ;夜晚 【当堂达标】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 B 、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C 、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D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 A 、热力环流 B 、气旋 C 、反气旋 D 、大气环流 3,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 (2) A 、B 两地受热的是 地,空气 _;冷却的是 地,空气 。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4) 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 A 、 B 中代表城区的是 ,说明判断依据。 (5) 若图中 A 处为海洋,B 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第二章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1、大气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2.两大过程 (1)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 (2)保温作用: 4.意义 [点睛]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2、热力环流 3、大气水平运动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 (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风暴潮是怎样形成的其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地形以什么为主 :风暴潮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1)风力较大;(2)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即向岸风 或迎岸风)。风暴潮一般对沿海平原地区危害更大。 4、风向 (1)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 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2)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北半球近地面风: 北半球高空风: (3)风向的运用 利用风向可判断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 ②判断南北半球: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风向在水 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③判断高压和低压: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后 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2.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等压线密集————风力 (2)等压线稀疏————风力 3.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 4.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 (3)低气压过境时, 高气压过境时, (4)低气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 ,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

热力环流评课稿

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成功案例 ----评*老师省优质课《大气的运动》 安阳市实验中学马守知 各位同仁,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我想以一个仰慕者的身份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总体来讲,*老师这节课采用层层诱导的方式,课程设计新颖,充满激情,印象深刻。 一、优化课程资源整合,突破实验难关 教材“活动”:要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一个实验,有明确的实验步骤,设计意图是想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地理小实验引入地理课堂教学,这是新教材的亮点,它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与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实验的成功实现是个难题。一方面是地理科一般没有专用的实验室,实验材料的准备也比较麻烦;二是如果真的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难以控制。新课标要求是: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允许不同版本的课程资源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就为教师在同一课标要求下,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提供前提条件。基于现实条件考虑,决定采用演示实验和简易实验来替代教材中的实验。把教师做的实验过程制作成视频用幻灯片进行演示,以控制的蜡烛火焰偏向实验替代。借助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热力环流,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蜡烛火焰偏向”,了解气流运动方向,能顺利地获取“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 二、实现传统与现代教法的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运用毕竟有它的局限性,用得太多,太滥的话,学生就象在看电视,看过之后不会留下更多的印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如何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整合,真正体现多媒体对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就本节课而言,大气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多,专业名词多,而过多的名词、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使这部分内容成为学习上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设计中,除了设计展示多媒体课件外,还注意考虑配合传统的板画分析法。在设计教学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时,也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板画分析法来突破高、低空气压的对比与等压线(面)的弯曲问题。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由于有一定的停顿时间,或是语气上的加重强调,或是反复提醒,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理解与巩固,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较好地将传统教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多媒体对地理教学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理念 1. 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 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即试验——观察――提问——探索),学习热力环流原理。以蜡烛火苗的偏向这一小的实验作为教学情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以解决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探究线索,力求使学生能够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创设情景,联系生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对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都有重大价值。储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运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事例如暖气、空调安装位置,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问题。 3. 合作探究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最具生命力的理念是改变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当小组代表上讲台在本班级同学面前解说与演示自己探究的结论,并赢得老师与同学们的认同与赞许时,学生此时此刻的自豪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 1.课题:中图版地理必修一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能说出大气运动的作用,能量来源及分类。 (2)理解并能阐明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和环流过程。 (3)理解并能说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变化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模型,能联系生活实际,列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绘图能力。 (3)通过分析等压面变化及高低空气压变化,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分析,认识任何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学习城市热岛环流,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举例,养成细心观察身边现象及认真思考的习惯。 (4)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为工业布局的学习,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3.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 (2)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 (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城市风) 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 4.课型:综合课 5.教学方法:讲解法,象征图像直观法,比较法,板书笔记指导法,读书指导法6.教具:多媒体,书,粉笔盒 7.教学过程: 板书一

基本原理: P=ρgh 。 随着h 升高,空气密度ρ减小,气压降低 图一 板书二: 冷热均一时 图二 板书三: A 1004 1006 1008 1010(hPa)

冷热不均时 图三 板书四: 图四 板书五: 1004 1006 1008 1010(hPa) 受热多 A 受热少 B 低压 ρ ρ 高压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 1 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 “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 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一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T分析推理运动过程一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T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 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大气运动基本特征

大气运动基本特征(复习) 重点: 一、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主要有哪些? 气压梯度力(G)、地心引力(g﹡)、摩擦力(F)、地砖偏向力(A)、惯性离心力(C)、重力(g) 1.气压梯度力——当气压分布不均匀时,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 方向:垂直等压线高→低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即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 2.地心引力——地球对单位质量空气的引力 3.摩擦力(850hpa以下考虑)——单位质量空气块所受到的净粘滞力称为摩擦力。 4.惯性离心力:在转动坐标系中引进的一个视示力,其大小与向心力相等而方向相反。 5.地转偏向力的定义——由于地球自转而使空气运动方向发生偏离的力。 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始终是垂直的,只改变空气运动的方向,不改变运动的速度大小,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偏向运动的右方,南半球则偏向左方。(南左北右) 6.重力——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称为重力。(极大赤小) 二、大气运动遵循那些定律? 答: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 连续方程(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散度,即单位体积内流体的净流出量。净流出时散度为正,净流入时散度为负。 速度散度→流体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的变化率。 当速度散度﹥0时,体积增大,辐散;当速度散度﹤0时,体积减小,辐合。 连续方程的意义:空气块在运动过程中体积增大则密度减小;体积缩小则密度增大。热力学能量方程的意义: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加入系统的热量与系统对环境作功之差。三、个别变化(全导数)和局地变化(偏导数)有何区别和联系? 区别个别变化:是气块在运动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称为温度的个别变化(率)。 局地变化:是固定位置上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称为温度的局地变化(率)。 联系温度的局地变化等于温度的个别变化、平流变化和对流变化的代数和。 四、大气运动系统的分类——根据系统的水平尺度的大小来分 地转平衡——是指水平地转偏向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平衡。 静力平衡——是指垂直方向气压梯度力和重力相平衡。 大尺度运动系统的基本特征(中高纬) 1.准水平性: w << u, v 2.准静力性 3.准地转性 4.准定常性:速度场随时间变化缓慢 P坐标系 在上升运动时 w>0 而ω<0;下沉运动时 w<0 而ω>0 位势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本节课包括三部分知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从本节内容来看,总体安排从因到果,从整体到局部:大气热力作用影响地面受热状况,而地表受热的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课时安排三节,第一节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二节学习热力环流,第三节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 【课程目标】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本节课课程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技能掌握热力环流原理,能解释常见现象培养读图能力提高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推理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教法分析 1、多媒体教学由浅入深,分层设问,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 2、合作探究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有一定的了解,有利于结合实际理解原理。但是对本节课用到的大气物理学原理,学生跨学科的迁移能力较差。 【学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利用原有的知识来推理分析,得到新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春暖花开,大家都喜欢到野外放风筝。为什么人们会选在春天放风筝? 【设计意图】用简单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空气受热上升形成感知。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小组合作完成烟雾飘动的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到烟雾的飘动,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2、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问题 1、气压值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2、物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怎样变,密度怎样变? 3、大气上升后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密度和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受冷呢? 4、密度变化后,原来同一平面的气压会怎样变化? 5、同一水平面气压变化后对大气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当地面受热均匀时,大气受热均匀空气相对稳定;空气受热不均时大气产生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收缩下沉,形成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上升时,近地面密度变小,形成低气压,高空密度变大,形成高气压;空

大气运动规律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归纳】 一、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分析 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分析天气、气候现象的基础,此部分内容涉及知识点很多,在这里我们应重点突破以下知识: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其特点为:高压区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呈轴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 依据上图所示的等压面的弯曲状况,我们可以得出: ①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地区,气温较高。 ②判断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气流由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流向等压面下凹的地方。 ③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地方多晴朗天气,等压面下凹的地方多阴雨天气。 常见的热力环流: 2.大气环流形成、分布及影响 (1)把握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性质及对降水的影响 近地面不同纬度地区因大气运动状况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其分布及与降水带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3)理解大气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大气垂直上升,空气温度下降,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如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降水丰富;大气垂直下沉,空气温度上升,天气晴朗,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气流,因温度下降,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如受南北半球的西风带、东亚的东南季风、南亚的西南季风影响的地区多降水。由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的气流,因温度上升,水汽不易凝结,受其影响,天气较干燥,如受极地东风、信风控制的地区降水较少。(如果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带来充沛的降水,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沿海) 二、常见的天气系统判读及应用 1.冷锋与暖锋的对比分析 (1)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如我国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