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圣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圣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圣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圣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一、概念题

1.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2.文化堕距

答:“文化堕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3.主文化与亚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相关试题:亚文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

答:(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

4.文化相对主义[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5.文化震惊[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得当的话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征?

答:(1)文化的含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要,集体创造、共同享有、后天习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语言、符

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物质产品、行为方式等。

(2)文化的特征

①人为创造性

文化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将自身力量作用于自然,使之对象化的结果。文化产品程度不一地留下了人为创造的痕迹。

②后天习得性

人们的劳动技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语言、符号的掌握等都不是人的头脑中天生固有的,也不是通过遗传方式从父辈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学习得到的。文化与社会人处于一种共生关系中,人只有学习社会的文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社会人,才能立足于社会。文化只有通过人的学习、传递,才能得以保存。

③共享性

文化是一定群体、阶级的社会成员共同接受、认可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品。从文化的社会生成来看,它形成于社会互动过程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中,它才会出现。从人们对文化的接受来看,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对夫妻二人组成的家庭,文化都是一定范围的人群共同享有的,它不同于个人的嗜好。一般而言,文化在发源地形成以后,会以发源地为中心,向周围扩散,扩大文化共享的范围。

④象征性

文化的象征性表现在文化能够表达其自身本义以外的多重意义。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情景下,同一文化产品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意义,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人们约定俗成地赋予事物不同的文化意义。

⑤传递性

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它通过各种方式向周围辐射。在时间维

度上,表现为代际传承,即子代通过社会化学习生活技能、谋生技巧、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将社会的文化内化于己。文化的内容不能通过遗传方式来获得,只有以人为载体,通过人的基本社会化,才能一代接一代地向下传递。文化的传递不是简单复制或全盘接受,人们往往将接受与改造联系在一起。

⑥变迁性

文化是一定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产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中国,西汉时期以瘦为美,唐朝时期则以胖为美。

2.简述文化模式。[中财2010年研]

答:(1)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2)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①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内容。

各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受到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物质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地理条件、资源、人口的影响等。另外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特点、意识形态、外来文化等等。

②普遍的文化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是就其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语言,包括语言、文字、符号等;

b.科学,如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又如社会科学知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

c.习俗,如各种各样的礼仪、礼节等;

d.家庭与社会制度,如婚姻形式、继承制度、社会控制、教育制度等;

e.政府,如政体、司法、法律程序等。

3.亚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类型。[中财2011年研]

答:(1)亚文化的含义

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2)亚文化的主要类型

①民族亚文化

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例如,我国50多个民族在参加社会整体生活的同时,也都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当然,民族亚文化与主文化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彼此交融的。中华民族文化就是汉、满、蒙、回、维、藏等多种民族亚文化交融的结果。

②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都有一些专门的训练,有专门的职业术语、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等,这样,不同职业就形成了不同的职业亚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是越轨行为。越轨亚文化反过来又

成为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根源,犯罪团伙成员的犯罪行为虽被主流文化视为违法,但在犯罪团伙内的亚文化中却是被肯定的,受到同伙的赞扬。因此,越轨亚文化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容易滋生的环境。

4.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是怎样的?[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影响、指导、规定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范本,告诉社会成员做事情的规矩、规则是什么。有了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而且,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文化集合着、解释着一个社会的全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文化还给一个社会提供了蓝图,人们做事情或多或少都在依据文化的蓝图。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1)正式规范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的,违反了会受到惩罚。正式规范主要包括:规章规则,是社会团体和组织中的基本行为规范,通常是正式的、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约束力最强的正式行为规范,不仅具有引导和制约社会行为的作用,而且对不良社会行为具有威慑作用。

(2)非正式规范

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社会习俗是一种无形的规范系统,其引导性或约束力来自大众的压力;民风即民间的风尚或社会风尚,属于倡导型规范,即在社会中流行和倡导的行为模式;民德中还包含禁止型的规范,即对某些行为加以制止;乡规民约是在特定范围的群体或社会中,人们根据默契达成的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契约或规定。

此外,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以理念的形式出现的文化要素,是指社会成员对人或事物的价

英语拓展课美国社会与文化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拓展课《美国社会与文化》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美国社会与文化 课程代码: 学分/总学时:3.5/72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授课对象:非英语专业大二本科生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特色 美国社会与文化是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本课程面向二年级已经通过四级或六级的学生开设,旨在满足学生更高的学习需求。已经过了四、六级的大学生,原有的教材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开设已经成为必然,拓展课程包括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奥斯卡影视欣赏、外贸口语、翻译、写作等等,美国社会与文化课程是整个拓展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美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层面内容,既有表面现象的了解,又有内在原因的分析。本课程以教师自制教材为主,补充电影报刊及网络资源等多媒体材料,旨在通过阅读英语文字材料和观看英文影像资料,然后讨论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对美国的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使学生在欣赏了解的同时,联系社会历史原因进行分析,培养兴趣,开拓视野,提高英语和跨文化学习水平。 本课程教学任务为: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基本特点;掌握美国概况的基础知识;理解中美文化差异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掌握相关社会历史背景知识;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培养跨文化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意识。 本课程的特色:(1)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本课程配合全新版大学英语三、四册使用,基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学生阅读英语文字书面及网络材料和观看英文影像资料,是一个资源输入的过程,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和中间及最后的考查和考试就是资源输出的过程。前一个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而后一过程可帮助学生提高说、听、写和译的能力,这与大学英语整个课程要求不谋而合。(2)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学生更好适应全球一体化这一大形势。文化是语言的来源和基础,没有文化背景的语言是没有生命的。美国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英语语言的主要载体国家。所以了解一定的美国社会与文化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供更多的英语学习背景资料,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因为涉及到英文授课及各种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授课过程中会有相关文献阅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要求学生最低通过英语四级,或具有英语四级相当水平。 三、学时分配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 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主要包括: (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 (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 (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 (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 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①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短缺和匮乏。 ②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

坏。 ③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源于有毒废弃物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扰乱。 ④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环境的三种竞争性功能之间的重叠以及由此引发的功能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 (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 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但是,该模型因为忽视了社会行动主体,特别是制约社会行动的价值和权力因素,而受到一些批评。实际上,该模型对于环境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形成社会文化价值方面的作用也有所忽视,需要引起注意。 3.试比较“人类例外范式”与“新生态范式”的不同观点。 答:根据人们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看法,可区分出两种范式的价值观,即“人类例外范式”(HEP)和“新生态范式”(NEP)。 (1)两种范式的观点对比 “人类例外范式”的观点“新生态范式”的观点 ①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他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有文化; ②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是无限的,文化的变迁①社会生活是由许多相互依存的生物群落构成的,人类只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 ②复杂的因果关系及自然之网中的复杂反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美国社会文化知识

口译知识:美国文化习俗杂谈 王恩铭(作者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文化研究专家,英语学院教授,上海市高级口译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成员,知名高级口译、高级口语教师) 美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因为美国人的语言、她的人口构成,以及她的立国精神都源于欧洲。另一方面,美国文化又与欧洲不同,因为欧洲移民在北美大陆上驱赶走印第安人后,在一片荒芜旷野之地创造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灿烂文明。所以,在谈论美国文化习俗与社交礼义时,既要顾及欧美文化的相同性,又要注意两者的相异性。 文化习俗是个范围广泛、内容复杂的题目,涉及人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方方面面。笔者拟定以杂谈的形式,就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作一粗浅概述。 宽容性。 美国是个移民之国,它的祖先来自于全球各地。人们移居美国时,不仅仅在地理位置上挪动一下,而且还把他们所在国的评议和风俗习惯带到了新的居住地。因为杂,人们各自的差异十分突出;因为差异十分普遍,人们就不特别注重统一性。久而久之,美国人的文化习俗中形成了较高程度的宽容性(tolerance),对异质文化和不同评议持容忍、可接受的态度。在这一点上,美国社会里可行的习俗要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来得宽泛。 从政治上讲,这种宽容性表现在对自由的追求和对自由权利的维护。从宗教上说,它体现在不同信仰的和谐共存。从生活范围上看,它显现在不同和族、不同族裔社区的平安相处。一言以蔽之,在美国,每个人基本上可以任意选择不同的观念、信仰、生活方式和传统习惯;人们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持自己的习俗和仪。譬如,犹太人可以庆祝他们的宗教节日,而基督教徒则能够他们的圣诞节和复活节。再譬如,美国华人可以在唐人街用华语生活和工作;同样的道理,越南移民能够在他们的"小西贡"按越南的方式经营业务,从事各种活动。 美国人的容忍性,除了上面的美国是个移民国这个因素以外,还与美国人的频繁迁徙有关。众所周知,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她的西部开发史。那时,美国拓荒者或徒步跋涉,或骑马坐车,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哪里有机遇,就往那里移居。频繁的迁移和不断地更换居处使人们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对暂面临的种种不同现象更易于宽容和接受。此外,经常迁移还能够帮助人们扩大眼界,知多识广,对不同的习俗持同情、理解的,并逐渐形成多样性胜于单一性的开放性观念。 由于美国人的宽容性较强,所以美国人很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身上,它与中国孔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十分酷似。譬如说,丈夫可能是个共和党人,但他决不能逼迫他那拥护民主党的妻子改变政治立场。同理,母亲也许是个天主教徒,但她决不能强迫她那已皈依成穆斯林教徒的儿子改变宗教信仰。在日常生活习惯和平时事务处理中,这种宽容精神更是屡见不鲜,司空见惯。 不拘礼节。 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著称于世。在写字楼里,人们常常发现"白领工人"不穿外套、不系领带地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工作。有电话交谈时,他们会朝椅背一靠,把双足往桌子上搁,悠哉悠哉地在电话里"侃"上个半天。在大学校园里,美国教授身穿牛仔裤、足蹬耐克鞋进教育上课的例子数不胜数。更有甚者,美国教授讲到来劲之处,会一屁股往讲台上一坐,神采飞扬地滔滔不绝一番,不分年龄,不分性别。更常见的情形,是美国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随和、轻松关系。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以常看见美国长辈与幼辈互拍肩膀、无拘无束的镜头。所有这一切都源于美国人不拘礼节(informality)的习性。 从文化角度上讲,美国人不拘礼节的习性与他们的民主平等观念相关。我们知道,美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投有封建社会这一阶段。贵族、贱民、等级、王室等欧洲大陆盛行的一套东西,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如何理解“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的讨论和争论? 答:(1)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 ①由于不同社会在前现代时期社会结构的差别、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不同、内外环境的制约,根本不存在某种现代化的“普遍模式”。 ②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世界现代化过程中多种模式并存。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 (2)“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 ①曾任《时代》周刊外国报道编辑的拉莫先生发表了《北京共识》一文。拉莫对“北京共识”的定义是:坚决进行革新和试验(如中国经济特区);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如坚持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断积累具有不对称力量的工具(如4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其目标是:在保持独立的同时实现增长。 ②有关“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的争论是关于不同现代化模式的最新讨论。社会现代化绝非“西方化”或“欧洲化”。 a.社会现代化作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发展中显示出共同的特征,确实是在那些率先开始这一进程的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集中表现出来的。 b.社会现代化绝非意味着发展中国家都要按照西方国家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发展,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有机结合的产

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 c.发展中国家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主要是因为: 第一,各个国家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同,现代化起步时的起点不同,特别是参与这个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各不相同。 第二,现代化过程即使在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从社会现代化的性质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更是存在本质的区别。 第三,即使发展中国家想要完全照搬某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也是不能实现的。这种阻力不仅来自于内部条件,而且还来自于外部环境条件。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继续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处于附属国的地位。 2.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的关系? 答:现代化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1)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是指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原有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各种要素发生的各种各样关系。“传统”,一般是指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2)“传统”与“现代化”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①某些传统作为民族历史发展的精华和科学健康的成果,不仅不会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障碍,而且和本民族的社会现代化有着直接联系; ②传统毕竟是历史上形成的,历史条件的变化使得某些传统自身丧失了存在的价值,人们也需要重新评判它们的价值。 (3)从历史的延续性看,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上一个阶段以至以前阶段的延续,但又是上一阶段和以前阶段的发展,截然分开或完全一致都实际上取消了发展。因此,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课程标准

《英美概况》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代码:107013841 2. 课程中文名称:英美概况 3. 课程英文名称: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Major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 an Introduction 4. 课程总学时数:32 5. 课程学分数:2 6. 授课对象: 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 7.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英美概况》是英语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任选课。本课程以英语为媒介,比较系统地向学生阐述世界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如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它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专业其它语言基础课和在高年级阶段学习英语文学和翻译等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在跨文化语言运用过程中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从而改善学生的跨文化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让英语专业学生了解和熟悉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概貌,掌握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扩大知识面,丰富文化修修养,加深对英语国家语言、文化和文学的理解,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英美两个典型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背景、民族特点、当前现状及发展前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除掌握有关英美两国的社会基本构成、文化传统、经济科技发展等基本知识外,同时也提高自身对英文社科类书籍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反映英美国家文化的优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文化的结构与功能)【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 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

美国社会与文化词汇

bazzard 兀鹰 spangle 闪闪发光 the Star Spangled Banner 星条旗之歌banner 条幅 geographical division 地理分区 be abbreviated to 缩写为 be situated 位于 northern temperate zone 北温带 plateau 高原 tableland 台地 highland 高地 the Gulf of Mexico墨西哥湾 boundary line 国界线 prairie 大草原 reach 绵延的大片地区(河流两个弯曲处之间的河段或运河两闸门之间的直水道)Guam关岛 Puerto Rico 波多黎各 Virgin Island 维尔京群岛 Virgin Marry 圣母玛利亚 inlet 海湾;湖湾;河湾 habor a place of shelter for ships 海港港口fishing industry 渔业 havoc 大破坏;浩劫;大混乱 play havoc with (口)造成巨大混乱(或困难) NAFTA Norhtern America and Mexico Trade Agreement北美自由贸易区 so far as 根据就。。。travel as far as you like So far as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areconcerned, the large territory of the continental United Srates can be divided into 3 basic areas. the Atlantic Seacoast 太平洋沿岸地带 the Appalachian Mountains 阿巴拉气雅山the Great Mississippi River Basin密西西比河盆地 the Rockey Mountains落基山 the Middle Atlantic Seacost the most densely populated region 人口最密集地区 the continental American streches 4,500 kilometers from the Atlantic Ocean on the east to the Pacific Ocean on the west 美国西临大西洋,东濒大西洋,东西横跨4,500公里 America’s relative position in relation to other countries 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相对位置 relieve v. relieve the Uitied States of the burden to maintain a large frontier army along its border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trade between America and Mexico is climbing 美墨贸易额正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 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2)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如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等人的影响,而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人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人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在中国,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为“群学”,就是受到荀子关于“人生不能无群”等思想的启示。 ②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

学,以傅立叶特别是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西方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思潮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以及社会科学历史学派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既受德国人文科学观点的影响,又受英法实证主义的影响。 ③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促进了以孔德、斯宾塞等人为代表的用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④17—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它发源于英国,既为社会学积累了有关人口、商业、男女性比例、自杀率等经验观察材料,也为形成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特别是为社会学成为一门不同于过去思辨的社会哲学的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涂尔干的《论自杀》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 2.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百年来并无定论。 (1)170多年来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①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涂尔干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 ②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韦伯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路线。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学者中,既有主张第一种类型的观点的,也有赞成第二种类型的观点的,但他们都赞成马克思的下述观点: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应当避免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各个人借以生产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③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定义。其中有些观点影响不小,但都没有成为社会学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6.1复习笔记 一、什么是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1)“社会化”内涵的发展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化研究主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②20世纪50年代开始,社会化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并形成了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在广义社会化的观点看来,社会化不仅是一个“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③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 a.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b.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 (2)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 ①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②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视为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

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③社会结构角度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社会化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3)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的类型 (1)初级社会化 ①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②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 ①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②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 又称继续社会化,是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 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美国社会与文化笔记归纳

American Family 1.The middle-aged people and elderly people generally live with their married children in America(F) 2.The nuclear family is the fundamental family pattern in the United States now(T) 3.In the post-civil war period,the African American family in the South was not only more nuclear,but also more male dominated(T) 4.In America,The pre-industrial family is a kind of Democratic family(F) 5.Mother and Father equally have the final say on family matters in most modern American families(T) 6.Upper-class families don’t aspire to be upwardly mobile because they are always there(T) 7.What does a nuclear family consist of (B) A.parents and family kin or other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B.it consists of parents and their dependent or minor children only C.it consists of two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8.Who takes care of the dependent children in a one-parent family in America?(C) A.The grandparents B.The government C.mother and father 9.Many American children must develop self-dependent to adjust themselves to (C) A.their parent’s unhappy marriage B.the new lifestyle of American family C.dramatic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 in new century 10.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he effects of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in the 1960’s(B) A.women should have the same social and economic rights and priviledges as men B.women should go out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 instead of staying at home to take care of their children C.women should obtained many political and legal rights previously open to men 11.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ture?(C) A.In America,individuals freely contracted marriage based on love in modern family pattern B.In 19th century,children were largely used as labor force, making children earn a living was seen not onl y as economically necessary but also morally sound C.In African American family,the slave can choose their husbands and wives by themselves American Education 1 The expenditure in American public schools is guided or decided by (D) A.Teachers B. Students C. headmasters D. boards of education 2 In the US school systems, which of the follow decision is true?(C) A.Elementary school, grammar school B.Elementary school, junior high school C.Elementary school, secondary school D.unior high school, senior high school 3 Three of the following universities have large endowments from wealthy benefactors . which is the exception?(B) A.Harvard university B.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 ork C.Y ale university D.Princeton university 4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depend on the following sources of income except(A) A.Investment B. student tuition C endowments D government funding 5 How many percent of American students go to public schools? (A) 85% B. 65% C 50% D 25% 6 American middle school system is consist if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the high school is divided into junior high scho ol and senior high school. (T) 7 The basic classes of middle school are math, English, PE, history, and health (T) 8 Children start school when they are six years old, in some states they must stay in school until they are fifteen.(F) 9.Parent do not have to pay for education of the public school, because the schools receive many from the government(T) 10. It’s false that most people stereotype the American middle school is easy to pass.(T) American labour 1.From what we know of the original African families from which many black Americans came.(T) 2.The Japanese worked hard for low pay and without complaining.(T) 3.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Mexican American families Husbands raised cattle and wives tended the housework!(T) 4.It was not until in the 1850s that working men's societies made a comeback.(T) Reason: Before 1860, union members never exceeded 1% of total labor force. From then on , labors has risen up 5.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balance of power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advanced industrial nations. It's true?(T) Reason: in the US, the power is clearly in favor of the employers. So, most of them l ook after business interests first, welfare of labor. 6.The AFL-CIO is especially connected with global trade issue.(T) 7.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 isn't an independent federal agency.(F) 8.What did the workers want to gain in the labor movement? A: material status and social status 9.Which law became the first law to prohibit racial discrimination?(B) A. Taft-Hartley Act B. Fair Employment Act C. National Labor or Relations Act 10.Which one is not American national trade union organizations?(D) A. AFL-CIO B. IWW (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 C. Ctw (Change to Win Federation) D. ILD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American values and characteristics Question: true or false for American values and characteristics 1 In 1863, Abraham Lincoln issued the famous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to ablish the slavery。(T) 2 Abraham Lincoln was the 15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