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

高考研究

2014-12-26 0924

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最美的音乐就在自己的国土上

在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和研究中国民歌时,王洛宾就已经知道新疆民歌受中亚和俄罗斯音乐文化影响最深,与东部民歌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到新疆采撷新疆民歌,解开新疆民歌之谜。

1938年4月,王洛宾自古都西安西行,途经六盘山,在一个车马店临时宿营。这里女掌柜年轻时是这一带方圆几百里有名的歌手,她有一个诗意的外号“五朵梅”,最拿手的是唱“花儿”。忧伤舒展的旋律散发着无尽的凄凉,高亢婉转的歌声充满了辽远苍凉的西部风韵。旋律朴素简单,音色真切感人。惊喜不已的王洛宾快速记下这支“花儿”的旋律和五朵梅断断续续的词句。他真的不敢相信,六盘山下的小镇,会有这样富有情感和真切动人的歌喉。在五朵梅自编自唱的“花儿”中,强烈的音乐性和委婉的叙事性融为一体,这是充满西北风情的民歌珍品!王洛宾感慨地说:“最美的旋律、最美的诗就在西部,就在自己的国土上。大西北的民歌有着欧美音乐无法比拟的韵味和魅力!”一度向往巴黎的王洛宾,现在真正感到音乐工作的本质就是能把普通民众的音乐语言升华为完美的音乐艺术。五朵梅为王洛宾开启了中国西部音乐的门扉,引导他从此走进丰富多彩的西部民歌世界。

1938年4月28日,王洛宾一行到了兰州。在这儿,王洛宾结识了很多从吐鲁番来兰州的维吾尔族商人。一次,一位头戴小花帽、留着小胡子的维吾尔族青年司机唱了一首名叫《达坂城的姑娘》的新疆民歌。这是一首无数劳动者在长期生活中吟唱的口传作品,是达坂城马车夫们的歌谣。王洛宾记下了旋律,兴奋得几乎一夜没有入睡。王洛宾感觉到,这支旋律流露的是一种用语言难以表达的快乐,充满了自然之美。从翻译的歌词中,王洛宾捕捉到一种稍纵即逝的唯美感。在那个深夜,他反复研究、推敲和琢磨歌词,取其精华,按照民歌歌词比兴规律,大刀阔斧地加工;对旋律进行润色,把分散、凌乱的乐句按民歌特有的方式连贯起来。在原始乐句中选择、连缀,删去枝蔓,追寻主调,将后半拍起唱的旋律改成正拍起唱,从原始乐句中选择了主旋律,一改原曲调的平直单调。最终,一首轻快、活泼、俏皮,结构完整,简短流畅的维吾尔族民歌诞生了。王洛宾将其歌名定为《达坂城的姑娘》,这是王洛宾整理和编曲的第一首维吾尔族民歌,也是我国第一首用汉语编配的维吾尔族民歌。王洛宾是中国现代史上让新疆民歌在全国传播并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1939年春天,王洛宾跟随西宁“青海抗战剧团”赴河西走廊,有一次在酒泉,王洛宾从一位维吾尔族艺人那里,意外听到一首流传于新疆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舞曲《依拉拉,沙依格》,就一心想把它改编成新的民歌。一天傍晚,王洛宾看到东方慢慢地升起了半个皎洁的月亮,灵感蓦然出现,在昏暗的灯光下,新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一气呵成。他进行了大幅度改编,把原来较快节奏的舞曲改成了舒展、慢板的抒情曲。原生态歌词过于松散,缺乏内在逻辑性,在它的基础上,王洛宾创作了新歌词。王洛宾吸收了欧洲抒情曲的风格,在平静的述说中,将潜存于主题的抒情成分委婉柔和地表达出来,从而让新旋律浸透了西班牙式的浪漫风情。一首载入世界音乐艺术史册的维吾尔族风格的爱情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就这样诞生了。它既保留了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质朴无华,又显现了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它的改编成功,使王洛宾对新疆少数民族民歌的认识,以及改编和创作技巧,都跨上了新的高度。王洛宾善于把原始民歌的旋律高度艺术化,让淳朴与文雅、粗粝与细腻有机结合起来。经过这样的艺术加工和处理,《半个月亮爬上来》四方传播,走向了世界音乐艺术的舞台。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王洛宾“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摘编自言行一、王海成《王洛宾》)

1.下列对传记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是 ( )(5分)

A.学生时代的王洛宾希望今后能够到新疆采集、研究民歌,是因为了解到新疆民歌深受中亚和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影响,与东部民歌相比明显不同。

B.王洛宾途经六盘山时,在一个车马店遇见了当地有名的歌手五朵梅,由于最拿手的是自编自唱“花儿”,所以她就有了一个诗意的外号“五朵梅”。

C.《达坂城的姑娘》最初是达坂城马车夫们的歌谣,王洛宾改编时虽然对原歌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加工,但依然保留了原始乐句的主旋律和快乐的基调。

D.王洛宾的改编,将淳朴与文雅、粗粝与细腻有机结合起来,使《半个月亮爬上来》成为一首旋律高度艺术化的新疆民歌,从而走向了世界音乐艺术的舞台。

E.本文撷取王洛宾先生走进新疆和改编新疆民歌的若干人生片段,展现了他对音乐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塑造了一个让新疆民歌走向世界的传歌人形象。

解析B项,五朵梅爱唱“花儿”与其外号“五朵梅”无因果关系。E项,“走进新疆”有误,文章记叙王洛宾西行采风,但此时还未到新疆。

答案BE

2.为什么说是五朵梅“为王洛宾开启了中国西部音乐的门扉”?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五朵梅的歌喉真切动人,唱的花儿调旋律朴素简单,音乐性和叙事性融为一体,是充满了辽远苍凉的西部风韵的民歌珍品。②王洛宾被五朵梅的歌声打动,认识到西北的民歌有着欧美音乐无法比拟的韵味和魅力,认识到最美的音乐就在西部,就在自己的国土上。③五朵梅使王洛宾真正认识到音乐工作的本质是把普通民众的音乐语言升华为完美的音乐艺术。

3.经过王洛宾艺术加工和处理的新疆民歌《半个月亮爬上来》“四方传播,走向了世界音乐艺术的舞台”。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它保留了新疆民歌的特点,也有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它吸收了欧洲抒情曲的风格。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主要因为它保留了新疆民歌的特点。①《半个月亮爬上来》改编自流传于新疆喀什地区的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舞曲《依拉拉,沙依格》,王洛宾的改编使作品的旋律高度艺术化,又保留了原作的质朴无华。②音乐的民族性意味着拥有一种内在的独特个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拥有民族元素的作品更易走向世界。

观点二:主要因为它吸收了欧洲抒情曲的风格。①王洛宾对原来的民间舞曲进行了大幅度改编,节奏由快而慢,抒情委婉柔和,浸透了西班牙式的浪漫风情,使作品更易于传唱。②正是因为对外来文化的大胆“拿来”,积极借鉴、吸收和融合,才使得《半个月亮爬上来》这样的作品跨越国界,引起人们更为广泛的共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不按规则出牌的大学校长朱清时

朱清时,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后去了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当了一名炉前工。

当时分来厂里的大学生们常在业余时间聚会,喝酒、打扑克、海阔天空聊天、发牢骚。朱清时说:“我也时有加入,但很快就感到空虚。我总觉得光抱

怨怀才不遇没意思,中国这么大,总是需要人才的,现在把时间荒废了,一旦需要时,我们有什么呢?我仍然像在大学里一样,抓紧时间学习。”在这期间,他翻译了一本《相对论的再审查》,稿子被山东大学油印出来,在国内流传;写了一篇论文《论基本粒子的静质量随时间变大》,1974年发表在《复旦学报》上。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地处西宁的中科院青海盐湖所正在为造原子弹组织技术攻关,急需学物理的人才。得知这一消息后,朱清时立即去拜访该所的室主任康靖文。康靖文拿出很长的一篇专业外文文章让他翻译。几天后,朱清时就把译文交给了他,研究所马上就决定要朱清时。

1979年,朱清时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出国进修人员,到美国圣巴巴拉大学从事激光光谱研究。初到美国,实验室的设备多数他都没见过,而且英语比较薄弱,每周的小组讨论会,讨论的问题他听不懂。那种尴尬的局面让朱清时很受伤。

别无选择,朱清时只能放弃了一切娱乐和休息时间,集中精力迅速填补实验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空白。“我列出一个问题清单,包括我不知道的仪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然后请教别人,把他的介绍一一记下来,自己再练几次,熟悉之后,就能找出每台仪器的关键点,然后再读说明书的有关部分,很快就能掌握。两三个月之后,我已能熟练地操作整个复杂的系统,做出了一些漂亮的结果。终于有一天,当看到记录仪画出期待已久的曲线时,我深切感受到了探索科学真理的快乐!”

两年进修期满之后,麻省理工学院要聘请他做“博士后”研究员。但朱清时还是选择了回国,与同事们一起建起了中科院激光光谱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水平最高的实验室之一。

1998年,朱清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在教育主管部门眼里,这位书卷气浓郁、平时在办公室里喜欢穿一双布鞋的校长,是一个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人,更是一个给他们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者和挑衅者。

担任中科大校长的10年里,朱清时赶上了教育部的“扩招”政策。作为大学校长,朱清时非常矛盾:多招一个学生就多收入一两万,多招一千个学生就是一两千万。但扩招却要付出代价——保证不了教学质量。思前顾后,朱清时停止了扩招。

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时任校长朱清时不断思考的问题。他曾带着同事去麻省理工等高校调研,回国搞教学改革,引进优秀人才。几年后他才发现,教育体制和考评制度才是大学的核心问题。

朱清时发现,中国传统的书院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们和学生都住在一起,除了上课学知识外,师生们时时刻刻都在交流。朱清时觉得,英国的

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于是,他想在中科大实施书院式管理,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分专业和年级混住在一起,让学生上课之外的活动更丰富。结果有关部门下文禁止,要求将学生按照专业来管理,要把学生管理得严格一点。朱清时的书院式改革无疾而终。

“如果教育体系不改的话,目前的众多问题无法解决,中国大学应当‘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朱清时说。这些在1917年由蔡元培首倡的治校理念,成就了北大在20世纪初的辉煌,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也是朱清时作为大学校长一直在坚持的改革。

2009年3月,刚刚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任上卸职的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在深圳“全球海选校长”中,全票当选新筹建的南方科技大学拟任校长第一候选人。上任不久,他就主动放弃自己享受的省部级待遇,并提出放弃行政级别。

在给深圳市政府递交的南科大办校方案中,朱清时提出要办一所前所未有的大学,以机制创新匡正中国教育积弊。朱清时和他的教育改革,如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水面,把中国的大学教育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也让南科大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焦点。

2014年底,教育部选择了认可,在南科大招生考试后,下发批文同意未经教育部批准就进行自主招生的南科大进行筹建,筹建期间可以试办本科专业,暂时给予了朱清时主导的这场改革实验一个模糊的承认。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是 ( )(5分)

A.在本文中,撷取朱清时几个人生片断,描写出一位既努力进取,心系教育事业,又特立独行,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校长的形象。

B.朱清时虽然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但他却是一个在教育主管部门眼里不按照规则出牌的人,也是一个愿意出难题的人,一个冒犯者和挑衅者。

C.朱清时在中科大实施了书院式管理制度,是因为他觉得传统的书院培养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英国的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就相当于中国的书院。

D.南方科技大首批录取的学生采取了自主招生的形式,事先并未经教育部批准,但在2014年底,教育部对朱清时的办学方式选择了认可。

E.“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至今仍被视为中国教育界稀缺的良药,可见,如果能够实行这种教育制度,中国教育的弊端就能得到根本解决。

解析C项理解错误,“实施书院式管理制度”只是一种设想,并没有实现。E项中的“中国教育的弊端就能得到根本解决”说法绝对化,不符合文意。

答案CE

5.朱清时是一个不按规则出牌的人,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为保证教学质量,中科大实行不扩招政策。②在治校期间,提出“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传统,拟在学校实施“书院式”改革。③在任南科大校长时,未经教育部批准,自主招生。④主动放弃自己享受的省部级待遇,提出放弃行政级别。

6.有人认为朱清时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他坚称自己是个学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朱清时是学者。①学识与治学方面:不断钻研专业知识,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是物理化学领域的翘楚;具有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努力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展现出学者的本性。②为人方面:主动放弃省部级待遇,体现了一个学者不慕名利的清高操守,具有书生气质。③做事方面:秉持知识分子的良心,把匡正中国教育积弊当做终生使命,敢于坚持真理,具有学者的使命感、责任感。

观点二:朱清时是理想主义者。①拥有崇高理想,一心想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并不断付诸实践。②在教育方面,他总是特立独行,按照自己的理想办学,并能忠于理想不退缩。③他的理想并不完全契合中国教育实情,有理想化的一面。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孤傲”俞平伯

①俞平伯1900年生于浙江湖州,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他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

②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1917年,俞先生与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许宝驯之父许引之是业余昆曲

家,许宝驯的姐姐弟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宝驯,扮相漂亮,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③20世纪50年代中期,醉心于《红楼梦》研究的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遂淡泊了政治,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每逢星期四上午,夫妇俩便专门请来笛师伴唱。来了客人,也要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俞平伯与许宝驯每年夏天都要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这给幼小的外孙韦柰留下童话般的印象:“外公租了人工摇的乌篷船,带着笛师,带了吃喝的东西,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曲子。一群游客围着听,都觉得很惊奇。”

④1956年8月,在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人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研习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俞平伯生性耿介孤傲,不善应酬。演出结束后周总理上台与大家合影,却找不到俞平伯,后来发现他是上台了,可是他取了自家的三弦又下去了,总理笑他书呆子。1959年10月,《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北京昆曲研习社作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是昆曲演出史上的一件盛事。演出结束,文化部的一位高官来看望俞平伯,俞先生不说话,只抽烟。高官问:“身体好吗?”答:“嗯。”高官说:“我们走了。”答:“嗯。”既不客套,也不送客。

⑤“文革”开始后,一些乌合之众冲击俞平伯的家,从老君堂抄走了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后来又将其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办学习班,把他的书挂在墙上批判。俞平伯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每天给夫人写一封信。造反派给他戴上纸糊的高帽子,让他敲着锣走在游街队伍的第一个,他也淡然处之。

⑥从“牛棚”放出来后,俞平伯全家被赶到一个小房子里居住,工资也被扣发,只给少许生活费。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五七干校回到北京。

⑦197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有关部门不得不给俞平伯调整住房、补发工资。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来到俞平伯家。俞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来人都很惊愕,说:“没有利息。”俞先生说:“工资是国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是错误的。今天你们来送钱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本付息是常识。”来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说得几个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1期)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俞平伯出身名门,早年以新诗人、散文家的身份享誉文坛。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是新红学开拓者之一。

B.“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于1956年8月,这是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研习社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召开,他亲自拟订了《章程》和《同期公约》。

C.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这体现了他憎恶贪腐、憎恶黑暗的一面。

D.20世纪50年代中期,俞平伯先生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是由于研究《红楼梦》的事情。此后,他对昆曲的兴致愈来愈浓了。

E.“文革”开始后,俞平伯的家也受到一些乌合之众冲击,大量书籍和研究资料被从老君堂抄走了。后来又被集中到学部的“牛棚”学习班。

解析C项,“憎恶贪腐、憎恶黑暗”说的有点重;D项,原因解说错误,文章并没有说他受到批判是因为研究《红楼梦》。

答案CD

2.俞平伯先生一生爱好昆曲,这种爱好由哪些因素促成?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与自身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有关(或自身文化素养);②与许家人物的影响有关;③与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有关。

3.有人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也有人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你的看法呢?联系全文请陈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我认为俞平伯是我国有风骨的知识精英。

①从学术上看,即使受到不公平批判,依然进行《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体现了知识精英本色的特点;②从和高官打交道上看,《牡丹亭》的成功演出能说明俞平伯不主动表功、不献媚的性格特征;③从受到批斗上看,在“牛棚”里依然从容,游街时淡然处之,能看出他遇困难从容的特点。

观点二:我认为俞平伯木讷、不善应酬。理由要点:

①在《牡丹亭》演出结束时俞平伯不能够主动和领导打招呼;②对于高官的问话不能有礼貌地回答;③对于送工资的人,不说感谢,反而刁难。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仰望星空的秘密

——“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

郭爽

①“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②百年钱学森的故事犹如史诗,包含了上个世纪最惊心动魄的技术革命和政治冲突,包含了一个王朝的瓦解和太空时代的诞生。不过,国际环境的大变迁于钱学森自己的经历而言,却显得简单而平淡:“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这位科学巨擘最终排除万难回到祖国。他的学问与胆识,他的智慧与情怀,或许为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开启了另一扇窗。

③1989年,钱学森获得当今世界理工界最高荣誉“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奖章。人们称他是一个三维科学家,不仅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学科的广度,还有跨层次的高度。

④在钱学森儿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钱均夫。钱均夫是个业余标本制作家,深谙现代教育之道。他曾告诉儿子,捕捉昆虫是理解生物学的开始,寻找化石和岩石碎片则可小窥地理学的门径,学习绘画则有助于理解美的概念。

⑤夏日来临时,年幼的钱学森会捕捉蝴蝶,收集标本。他学习钢琴、小提琴和水彩画,房间里堆满了自然科学和数学书籍。

⑥钱学森成年后曾回忆说,“父亲为我打开了一个艺术、音乐和文学的新世界……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⑦钱学森之母章兰娟本为杭州富商之女,她家教甚严、多才多艺。每天,她督促钱学森按时起床、锻炼身体、吟诗诵词。闲时,她为钱学森讲述岳飞精忠报国和杨家将血战沙场,以及孔融让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发愤故事。母亲的谆谆教诲在钱学森心灵上刻下烙印。

⑧钱学森生前自己总结的两个人生高潮中,除了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的时光,另外一个则是在北京师大附中学习的6年。钱学森入学时,校长林励儒领导下的师大附中弥漫着开拓创造之学风,在那个积贫积弱年代,这里可谓是一片世外桃源般的沃圃佳苑。在他的记忆中,“教生物的于君石老师,常带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我记得他给我一条蛇,让我做标本”;“美术老师高希舜(后来成为著名的国画大师)教画西洋画。我买不起油彩就用水彩学画,后来我画得很不错”;“国文老师董鲁安教我们读鲁迅的著作和中国古典文学,我对用文言写文章小品特别感兴趣”;“我们的音乐老师用一部手摇的机械唱机放些唱片,教我们学唱中外名曲,欣赏各种音乐,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后来,贝多芬憧憬世界大同的声响,一直在我心中激荡”……

⑨钱学森曾这样告诉他的学生:“附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培养了我的科学兴趣。”他还曾亲笔手书一份珍贵名单,列出了给予他一生深刻影响的17个人的名字,其中7人是北师大附中的老师。

⑩其实在钱学森留美期间,他一直心系祖国发展。1947年,他与妻子蒋英在上海结婚时曾考虑留下为国家效力。但当时目睹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作风后,他失望地返回美国潜心研究。直到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来,钱学森下定决心要回国。而当时,美国已掀起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浪潮,非法扣留钱学森行李和书籍的美国当局咆哮,“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宁愿枪毙他,也不能让他回到中国”。

?历经6年波折后,钱学森终于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一偿回国心愿。和钱学森一家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的还有二三十名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中国学者。10月1日,大家在船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周年,钱学森奏响长笛,妻子蒋英、儿子钱永刚和女儿钱永真则演唱了中国民歌。

?从钱学森回国之日起,中国的空间研究开始高速发展。1956年1月,钱学森主持建立的力学研究所在北京成立;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第一份绝密报告《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这是中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之作,就在这份手稿上,钱学森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中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重要的实施方案。

?随后的日子里,钱学森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和参与制定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1964年6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导弹。4个月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进行。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

?钱学森一直拒绝重回美国。即便是在1979年,加州理工学院授予钱学森“杰出校友奖”时,钱学森也没有改变主意。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这些平实而高远的话语,道出了钱学森对祖国的情感和对科学的荣誉感,而它们也正是中国人今天站在巨人肩膀上,得以仰望更辽阔星空的重要原因。

(节选自2014年12月《国际先驱导报》)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北师大附中的六年学习阶段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读书的时光是钱学森形成科学创新意识的两个时期,这也足以说明读书深造对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B.面对回国心切的钱学森,美国政府认为钱学森的回国会给美国的对手——中国带去强有力的军事技术,所以非法扣留了钱学森的行李物品。

C.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交涉下,钱学森携妻儿返回祖国,与他们一起

如愿的还有二三十名在美国接受过教育的中国学者。而且文中在此处对钱学森一家人进行了细节刻画,将其一家人返回祖国时的喜悦心情展示出来。

D.钱学森在新中国的军事科研领域投入了极大的工作热情,他亲自领导和参与制定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近程导弹和中近程导弹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两弹结合”试验、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E.以平实的叙述语言向读者展示了钱学森的求学、回国、研究之路,其中偶用描写,最后以议论收尾,借中国的发展表达了对钱学森先生的高度评价。

解析A项,除了这两个时期,在家中父亲的教育也启迪了他创新意识,

且最后一句本文未提到;D项,文中提到的“亲自领导和参与的”有“用中近

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

答案AD

5.钱学森为什么被誉为“三维科学家”?他拥有如此的荣誉都有哪些必然性的条件?(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他不仅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学科的广度,还有跨层次的高度。首先是深谙教育之道的父亲为钱学森打开了一个艺术、音乐和文学的世界,这些都启迪了他在科学上的创新意识;其次是家教甚严、多才多艺的母亲

的谆谆教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还有北师大附中培养了他的科学兴趣;还有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求学生活,给了他研究的机会。

6.“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对此有人也曾说过:既然一切都在中国,那你又何必去美国呢,这不是前后矛盾么?请结合文章和实际谈谈你有何看法。(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钱学森出国留学为的是在科学研究中更有造诣,而且他在新旧中国两个时期都有回国效力的想法,只不过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作风让他感到失望。新中国成立后他又积极回国,并且在回国后不断地为祖国的军事科研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术科研是需要增进国际间的交流学习的,所以现今很多人留学国外的做法也是为了提高留学者的研究本领,回国效力,使中国人民更有尊严地幸福生活也是中华儿女的责任与义务。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点讲析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知识点讲析 【看上去很难】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我们了解到实用类文本阅读看上去最难,但是却是学好方法后最容易做的一道题。 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实用类文本阅读看上去很难。 首先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材料一般都是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于考查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求能了解实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大,考生失分率较高。 并且我们做题的时候就可以发现,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材料一般选自不同的类型,因此2-3段材料中可能包含的2-3个选材类型,而我们出题却是将每个材料的内容放在不同的选项中,简答题的要求也是将不同材料结合作答。即使材料难度不大,但因信息点多,散。很难全部记住,所以很多同学在考试的时候往往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题目选项和材料中来回对应寻找的信息点,最终花了大量时间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明明要花如此多的时间,为什么我们又说它简单呢? 因为在实际高考考试中,自从2017年将“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取消选考列为必考后,17、18年这两年六套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都是新闻类的非连续性文本,新闻这样一种体裁,它在创作的时候就有一个很实用的目的,让广大人民群众没有阅读障碍。 所以这样一种体裁的文本,对于命题来说,就有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限制:考查难度降低,评价、探究类的试题逐渐减少,理解、分析、概括三种基础性的阅读能力成为了考查的重点。所以,即使是自认为阅读能力不够理想的同学,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将解题速度提上来后,也能做到12分一分不丢。 读到这里就需要告诉同学们如何才能拿下这12分,才是我们要说的重点了。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般出题是2道分值为3分的选择题,1道分值为6分的简答题。(试题和分值不是固定的,每年都可能有变动) 选择题解题关键: 我们一般将解题要领概括为两点,五个步骤: (一)整体阅读 1.了解文体特征。 2.把握新闻内容,关注侧重点。 (二)三步解题 1.圈划敏感点。 2.找准对应点。 3.落实设误点。 简答题解题关键: 而简答题我们只需要做好审题三步走,就能简单,快速的写出答题要点,准确的分。 为了能让同学们能有更深的理解,这里我们为同学们讲解实用类文本阅读该如何解答。 从命题规律出发,结合高考真题的实际操作,将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说明和演示,同学们完全不用担心听不懂,理论知识和实际解题不知道如何结合的问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不管是那种文体的考察,都会涉及内容筛选整合、概括内容要点,分析重点词句含意等考点,在此,我们不就这些问题做细致分析,我们只就实用文本阅读中比较有文体特色的考题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同学们熟悉文体特征,把握更有针对性的答题思路。 范例一:10年广东卷(详见复习资料) 19. 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20. 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1. 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6分) 19【答案】①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出可再生能源没有被开发。②用反问手法强调了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不了解。③用排比句式突出新能源在推广过程中受到了的重重阻力。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之修辞的能力。分析修辞方法需要我们把握常见修辞方法的基本特

征及作用。考生要熟悉常见修辞手法的判定,并能结合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①处,“满肚子委屈”,把阳光当人来写,是拟人。②是反问。③句式相同,是排比。4分。第1句,拟人1分。赋予阳光、水等人的委屈情态,生动鲜明的表现了人们对新能源认识的局限。1分。第2句,反问1分。增强语气,再次强调应该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能源。1分。第3句,排比1分,增强气势,突出新能源发展受限制的现实原因。1分 启示:修辞手法只是一种表达的技巧,运用技巧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为作者的观点(情感)服务!这也是我们在复习古诗鉴赏时一直强调的。 类题链接:20.这篇社论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试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5分) 【参考答案】①本文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这种自由、这种平等、这种和平植根于美国的政体中”“我们将歌声献给爱和罗曼司、夜半的忧伤、落日时的帆影”等。 运用这些排比,加强了语势,强调了美利坚人民所拥有的自由、平等、和平的可贵,强化了人们的爱国感情。 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如,“在这片国土上,在我们美利坚”反复出现,增强了语势,对“国家”“国土”等概念起到了强调作用。

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真题展示(文本略) 2015年课标一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2015年课标二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样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截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2014年课标一卷问题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 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附答案)

高中语文专题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

2020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2020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一、总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在高考中占12分,包含两道3分单选题、一道6分问答题。 涉及阅读形式多样,常考题型有: 1、新闻、访谈类文本。 2、传记类文本。 实用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内容和结构及语料选取方面的处理技巧。值得一提的是,答案的总结概括要立足于文章,再加以陈述。 此道大题难度适中,学生得分容易提高,老师可以考前多些练习和答题模式的总结。 二、综合建议 实际答题过程中,建议40-80分程度的学生仔细读题,通常这篇阅读选择题中内容均能从文中找打,尽量找到选择题中每一个选项在文中的对应句子,对比判断,作为整张卷子的一个得分关键点; 建议80分以上程度的学生在做好选择题的同时也要抓住文章作者对传记传主的态度、评价;或是材料阅读的中心思想,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或材料中反映出的典型意义入手组织语言做问答题。 三、实际教学要点 1.选择题判断技巧 1.1、找原句。选择题中各个选项基本是从文中原句提取、整合出来的,有些选项是将原文调换语序,有些选项是多句话的综合。因此,想要做好选择题,必须准确从文中找到原句。考生应当注意,选项如果综合了多点原文内容,需要在文中找到每一个相应的个句子。 1.2、联系上下文。部分难度大的选项往往会涉及到一些推论、评价或主题思想的判断,这就需要考生在找到原句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如:因果关系、递进关系等,再进一步判断选项正误。

1.3、排除法答题。做选择题时首先应看清题目让选择的是正确的选项还是 错误的选项。实际进行判时,建议都将错误的选项挑出,通过排除法答题。 2.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1、审读。审读题干,明确答题的方向,也就是筛选的标准、特别是对题干中为某些关键词句做到了然于心。看清试题要求筛选并整合的是哪方面的信息。解题时要围绕要求,结合材料,筛选答案要点。 2.2、筛选。明确筛选的标准后,浏览全文,找准答题区间,筛选相关信,考生着眼于全文来分析,尽量把问题涉及的信息找全。带着试题要求,回读原文,在原文中圈点勾画出相关的内容。筛选信息时,还要关注原文中的细节,如时间变化、地点变化、职位(工作)变化等提示性信息。另外,还要关注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 2.3、提取。在提取信息、组织答案时,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抄原文,而应紧扣题干要求,按题干要求将从文中筛选的信息重新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且符合题干要求约答案。 3.归纳、整理技巧 3.1、整合。整合信息时,要善于利用原文中的关键词句。考生要抓住重要的词句,对它们进行有效整合、重组(组织文字时,可采用直接摘用法、摘抄拼接法、要点相加法、揣摩提炼法)。如果不用原文中的重要词句,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绝对不是明智的做法。 3.2、改造。摘引关键词句,删除次要语句。筛选并整合的过程中,有时也需要考生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加工提炼。将提取的中心词、关键语句进行组合、改造、变换,然后分条作答。 4.总结、语言表达 归纳整理好知识要点后,需要有效组织答案。首先选用恰当句式,选择适宜的角度作答。同时,利用原文关键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重组。

高考实用类文本新闻练习题

高考实用类文本新闻练习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5分) 访北大教授钱理群 钱理群,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生于1939年,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被视为北大的神话和传奇。 记:印象中古人立传必歌功颂德,您怎么看自己写的这本《我的精神自传》? 钱:《我的精神自传》没有歌功颂德,应该只是一本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我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东西。 记:您觉得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出现的哪些新问题值得反思? 钱:知识分子在90年代后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首先是生活本身的变化,知识分子自身越来越贵族化,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土地,特别是两极分化之后知识分子越来越关注自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自恋、自怜、自娱之中,而忽略了身外的广大的世界。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的问题推向极端,在他们心中,民众就是暴民,民众总是非理性的。这就导致了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 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期待能出一个像鲁迅那样有

知识分子精神的人,您觉得有可能吗? 钱:我们年轻的时候,所有人类文明都在被批判,所以我们的知识结构有非常严重的缺陷,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知识结构有缺陷,生存状态紧随其后,暴露出致命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一代是最没趣味的、最没文化的一代,就是这样一个差距,导致我们不太可能再出现鲁迅这样的人,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不会有。我在北大每年都要讲鲁迅,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这说明,喜欢思考问题的人还是很多的,他们对鲁迅的态度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接受鲁迅,另一派不接受鲁迅,但我发现,这与学生个人的生命选择有关系,一部分人选择“生命之轻”,他们就难以接受鲁迅,另一部分人选择“生命之重”,他们就接受鲁迅。 记:您曾是被北大学生投票直选出来的10位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退休5年,您现在可以评价一下目前北大的状态吗? 钱:就目前北大的现状,我只能说她已经和我们理想的北大渐行渐远了。北大的很多传统已经被摒弃。令人焦虑的是现在的中学教育与升学无关的不教,大学与就业无关的不教。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这完全与做学问相违背。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学校,也不是一个取得就业资格的地方。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大学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这就是学术和精神。 16.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深教授钱理群,被视为北大的神话和传奇,是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最新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8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 (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着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递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施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 —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了,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

新闻新闻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学习目标】 1.整理新闻的基本知识,能够陈述考点要求和解题技巧 2.通过练习,能够说明题型特点 3.依据典型例题,掌握解题技巧,规范答题格式 4.通过强化练习,能运用解题技巧并做到规范答题 考题规律 新闻阅读属于新设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考查角度,尤其是探究题的命题,还在摸索之中一般选择内容比较丰富、新闻价值比较突出的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形式的新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高考选文要求1200 字左右,通讯和特写的篇幅比较适合,所以应重点关注。 根据考纲的能力要求,新闻阅读主要考查: ①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概括其主要内容; ②把握文章结构,分析语言特色; ③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④评价新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基本倾向; ⑤对新闻文本的写作意图和实效作出评判; ⑥对新闻文本某种特色作深度思考和判断; ⑦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新闻文本的深层意蕴,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次解读; ⑧探究新闻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复习指导】 一、新闻的含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狭义的新闻篇幅短小,可能会在语言运用和表达中有所考查,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的新闻是指广义的新闻,重点研究其中的通讯、特写两种体裁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 二、新闻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新闻的真实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1.准确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必须完全准确真实;对事件的情节描写、数字运用、人物语言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感情起伏的介绍也必须准确真实2.全面对客观事物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全面看问题,不能主观片面 3.深刻新闻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为假象所迷惑 (二)时效性 要及时迅速地传达出来以求新鲜、新颖、适时消息的时 效性要求最高,通讯次之,特写最弱 (三)语言简明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 一、掌握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 (一)、消息 1、概念: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体裁。消息的特点是真、短、快。它一般具有六要素。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2、基本特征:用事实说话,及时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消息强调及时、快、新,语言简明。 3、要素:消息的要素又称“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 4、结构:消息的结构形式是多样的,常见的有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结合、自由式等。 a.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形式有三种,就是单行标题、双行标题、三行标题。 完整的消息标题有三行:引题、正题和副题。引题放在正题前,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消息的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是标题的核心;副题放在正题后,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对正题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 两行标题的形式有:“正题+副题”、“引题+正题”。拟标题时,标题要注意虚实结合,“实”是指包含具体新闻事实;“虚”是指介绍背景、揭示意义或点明意图。 一般来说,单行标题必须是实题,双行标题中,必须有一个实题,而“正题+副题”的标题,副题必须是虚题。 b.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导语通常要包含五个“W”和一个“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常见的导语类型有:叙述式、描写式、对比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 c.主体:紧接在导语之后,它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实事求是地写出导语所概述的内容。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d.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一般说,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消息背景的种类可分为三大类: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 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e.结尾:即结语,紧扣主题的抒情议论,起到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用,语言较为精练。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尾。 2、通讯通讯是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从内容上看,通讯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能动作用;从内容上看,通讯对新闻事实作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从表达方式看,通讯可以采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从时效看,通讯的采访较为费事费力,写稿的时间要比消息长。好的通讯要涉及到主题、选材、结构、细节描写等。一般通讯可分为四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 主题:准确、鲜明、集中、深刻。选材:严格、精心挑选能突出主题、具有典型性的材料。 结构:较灵活,做到完整、严谨、巧妙、和谐,情节要有些起伏,有点波澜。 细节描写:使通讯中的人物“立”起来,感染和打动读者。 人物通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着重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人物资料,并以其人物精神面貌感动、教育读者。 事件通讯:以写事件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它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 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

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实用类文本阅读3(5)

2018届高三复习单元测试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12分)导学号61342747 一个寂寞的黄梅人 丁良卓 读过那么多中外作家的经典作品,后来读到汪曾祺老先生的《谈风格》,汪氏直言其风格受到废名的影响,博士毕业论文就是写废名的。汪曾祺先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以前只是感觉到汪曾祺先生作品深受南朝《世说新语》的浸淫,现在蹦出这么个人来,我先是吃惊和好奇,接着惭愧感就填满我的胸腔。原来废名是上个世纪初叶中国文坛的旷世怪才,京派的代表作家。著有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长篇小说《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我从书城买回一本废名的作品,才发现他竟是我的湖北同乡,黄梅人氏。 读过废名的短篇小说《柚子》《半年》《枣》《桃园》《竹林的故事》《菱荡》《阿妹》,文本确是怪怪的不同寻常,作品几乎都是写的乡下的小人物的生活趣事,没有我们所说的主旨和要抵达的所谓思想深度。和汪曾祺的小说一样,废名的小说写得都像散文,与汪氏不同的是,废名的散文又做得像小说。读到汪氏的《受戒》《詹大胖子》中的汉语文字,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母语的缱绻之爱,语言被净化了,字里行间诗象疏朗清逸。废名的字句带给我们的却是浓得化不开的莫名的情愫。当我们奔波在现当代作家的文本之中,深感审美疲劳的时候,读到废名的一段段文字,犹如一个孕妇吃到了心仪的酸李,那种愉悦感是只可意会的。 废名写他熟悉的生活,写生活的欢乐和辛苦、寂寞和沉郁,在这些人物的生活场景里,他灌满自然而然的诗绪。《柚子》里的柚子、《桃园》里的王老大和阿毛、《半年》中的新婚妻子芹等等人物,个个写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没有一丝粉饰。文中的人物哀乐,一草一萼,天然妥帖,真似走进了意蕴其中、韵流弦外之妙境。这种“天然”既不同于我们感受到的日常现实生活里的事实碎片,也别于陶潜笔下的桃花源里的人间仙境。他文中的世界自是从他心中自然流淌出的别有洞天的秘密,《菱荡》中的人物与天籁之间简直到了相呼应的境地,整个篇章就似天青色的树叶一样纯静天然。 我们阅读经验中的故事逻辑在废名的小说中是缺席的,所以,我们读完他的一篇小说,望断期待视野里的尽头都没有“故事”的影子。无怪乎当时的评论文章说他的小说:“读者从本书所得的印象,有时像读一首诗,有时像看一幅画,很少觉得是在讲‘故事’。”再读到他的《桥》时,还可以走进作品里,读到《莫须有先生传》,就明显感到文字的佶屈聱牙,表现形式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是那么的隐晦深奥,生涩得难于前行,耐着性子读完一段,有些不知所云了。如此看来,废名确实是寂寞的,他的文本究竟想说什么或者欲把他的读者引入到哪里去呢?我虽然困惑,但那奇特的字句之间生长的意境却是久久难忘。我因着阅读的惰性,逼近他的文本已感到太困难了,他的“顾影自怜”(鲁迅评语)难道真像是一座“孤绝的海岛”? 停留在合肥,一种想去看看废名的愿望疯狂地催促着我。再向西驱车几百公里,终

2020年高考专题 高三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原卷版)

专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原卷版) 【考点解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以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为主,要求了解实用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主要考点如下:(1)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筛选能力(客观题),包括概念理解判断、信息梳理筛选、内容理解概括等。 (2)考查学生的整合信息、理性提取以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主观题)。 【命题角度】 2017—2019 年,连续三年课标卷三套试卷都考查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从题型上来看,主要是两道单选题+一道主观题。预计 2020 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可能性仍然很大,新闻、评论、科普都可能是文本取材的对象。 【方法点睛】 “非连续文本阅读”,要求考生能够迅速检索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加工。要做好以上内容,高效阅读是基础,既不能浮光掠影,读完后一团迷雾,也不能咬文嚼字,影响答题速度。 (1)浏览全文,获取初步信息:①核心话题、观点②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题目、观点、侧重点)③每段的核心内容(观点、角度)。达到整体把握的目的,有利于选择题迅速回位,有利于主观题做概括。 (2)细读重点段落,把握重点段落内部层次、角度(句子间关系)。方便分析概括、信息提取要点。 (3)精读重要句子,把握其中的重要信息:陈述对象、修饰限制成分等,方便选择题做出正确判断。【考题精选】 1.(2020·河南高三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过去几年,一系列的新技术,帮助快递业在双11这样的高峰时段基本消除了?爆仓?现象。步入2019 年,更多的前沿技术将在快递物流业落地开花。 目前,大件快递成为快递物流行业的热点,这得益于家具、家电等大件商品网购比例的不断提升。在传统的快递物流模式下,对大件商品一般不提供上楼服务,或者收取较高的上楼费。另外,冷链也是快递公司拓展服务的发力点。随着相关标准的出台实施,我国冷链物流标准化水平有望再上新台阶。 买货运飞机,建物流枢纽,当下我国快递公司的这一系列大手笔,直指国际快件和跨境寄递服务。中国快递企业的国际化和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相辅相成。2018年1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发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到2035年基本形成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 (摘编自《快递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变局》)

实用类文本阅读(2015-2017全国及各地高考题及详解)

实用类文本阅读(2015-2017全国及各地高考题及详解) 新闻类 A卷【全国卷】 一、(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 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记录》) 材料二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资料来源于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 注:观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均水平。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中国纪录片 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2018全国高考卷语文试题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解析

2018全国高考ⅠⅡⅢ卷语文试题汇编(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全国1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着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 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递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摘 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

高考语文总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一)(1)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辛阳何勇白天亮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罗阳回家了。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褚晓文说,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教案 教学设想: 2007年选考内容的“实用类作品阅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类文等实用类的文本。其中新闻和传记应该是重点。本堂课预备通过引领学生阅读来实现新闻类文本的几个考点的突破。 教学目标:1、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 2、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准确解读文本,把握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并对文本的特色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教学准备:1、让学生自行搜集到一两篇新闻(提示学生可以在报纸、杂志、电视或者网络的媒体上面找到),让学生通过阅读新闻文本来总结回顾其基本特征。 2、提前印发学案,要求学生完成阅读题《今天我们都会死去》。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新闻有了一定的了解。它的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其中消息、新闻点评将会在语言运用中考查,其它形式将会在2007年考纲增设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考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考纲要求。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考试大纲》,实现在做题之前“胸中有考纲”的目标。 《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类)的要求: 1.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⑴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⑵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⑵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⑶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师生一起分析考纲明确新闻类文本阅读得要注意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讨文本(通讯) 今天我们都会死去 每当我思绪万千,想起这场龙卷风给我们城市及其居民带来的灾难时,我就会从现在起哭上一百年。 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体会到:现在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我的存在,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孩子的生命,我的妻子的生命。 我们今天都会死去,就像许多悲惨的生命一样。但是,我们活下来了,我们会重返家园并且继续活下去,包括我的城市,我们的城市和你们的城市。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限时:25分钟总分: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材料一 荒漠化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为了“治病”,联合国于1994年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15年,联合国又确立了一个“世界目标”: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 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也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威胁,影响超过4亿人口。土地荒漠化、沙化是沙区经济发展滞后、农牧民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过度开垦、放牧、滥挖采也加剧了荒漠化的程度。目前全国贫困县中,290个县在沙区,约占总数的35%。 在发展中,中国坚持把“治沙”和“治穷”结合起来,沙区成为“精准扶贫”的一块主阵地。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地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 “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银奖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就是一个易受荒漠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可以找到一个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应对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凭借这些努力与成就,中国以及其他的‘未来政策奖’获得者,都在全球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世界未来委员会理事会理事兼副主席亚莉珊德拉·王德尔女士说。 (摘编自李慧《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的启示》) 材料二 可可西里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瑰宝。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及修复的过程是相当艰辛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偷猎屡禁不止,到现在的零杀戮、零开采;从藏羚羊濒临灭绝,到其种群日益壮大开始自然迁徙,再到雪豹、野牦牛、野驴等频频出现,这背后,是一个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索南达杰”式环保卫士的艰辛努力,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基层管护员,从一级级管理处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科技工作者的倾情付出,是从法制到政策、机制,以及人的环保意识等整个生态链的梳理和重构。 申遗成功将本就名声在外的可可西里再次推上了国际舞台,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美誉度、知名度和关注度,也使得中国为保护可可西里的种种付出,更加具有全球意义。保护好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让稀有的生物物种得到恢复和再生,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的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实用类文本阅读(A) 限时:25分钟总分: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材料一 荒漠化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为了“治病”,联合国于1994年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15年,联合国又确立了一个“世界目标”: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 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也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威胁,影响超过4亿人口。土地荒漠化、沙化是沙区经济发展滞后、农牧民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过度开垦、放牧、滥挖采也加剧了荒漠化的程度。目前全国贫困县中,290个县在沙区,约占总数的35%。 在发展中,中国坚持把“治沙”和“治穷”结合起来,沙区成为“精准扶贫”的一块主阵地。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各地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努力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 “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银奖释放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就是一个易受荒漠化和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可以找到一个睿智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应对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凭借这些努力与成就,中国以及其他的‘未来政策奖’获得者,都在全球环境保护中发挥着引领者的作用。”世界未来委员会理事会理事兼副主席亚莉珊德拉·王德尔女士说。 (摘编自李慧《中国获得2017年“未来政策奖”的启示》) 材料二 可可西里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瑰宝。可可西里生态保护及修复的过程是相当艰辛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从偷猎屡禁不止,到现在的零杀戮、零开采;从藏羚羊濒临灭绝,到其种群日益壮大开始自然迁徙,再到雪豹、野牦牛、野驴等频频出现,这背后,是一个个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索南达杰”式环保卫士的艰辛努力,是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基层管护员,从一级级管理处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科技工作者的倾情付出,是从法制到政策、机制,以及人的环保意识等整个生态链的梳理和重构。 申遗成功将本就名声在外的可可西里再次推上了国际舞台,提升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美誉度、知名度和关注度,也使得中国为保护可可西里的种种付出,更加具有全球意义。保护好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让稀有的生物物种得到恢复和再生,是中国对全球生态安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