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等差数列 专项练习题及解析

等差数列 专项练习题及解析

等差数列 专项练习题及解析
等差数列 专项练习题及解析

等差数列 专项练习题

【重温课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

3.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等差数列的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4.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解读考情】

1.运用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数列的基本量问题.

2.在解答题中对所求结论的运算进行等差数列的判断与证明.

3.在具体情景中能识别具有等差关系的数列,并会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决相应问题.

【知识点归纳】

一、等差数列

1.定义:a n +1-a n =d (常数)(n ∈N *).

2.通项公式:①a n =a 1+(n -1)d ;②a n =a m +(n -m )d .

3.前n 项和公式:S n =na 1+n (n -1)d 2

=n (a 1+a n )2.4.a ,b 的等差中项A =a +b 2

.【温馨提示】

1.若已知首项a 1和公差d ,则S n =na 1+12

n (n -1)d .2.若已知末项a n 和公差d ,则S n =na n -12

n (n -1)d .

【方法规律总结】

证明、判断{a n }为等差数列的方法:

(1)用定义证明:a n -a n -1=d (d 为常数,n ≥2) ? {a n }为等差数列;

(2)用等差中项证明:2a n +1=a n +a n +2 ? {a n }为等差数列;

(3)通项法:a n 为n 的一次函数? {a n }为等差数列;

(4)前n 项和法:S n =An 2+Bn 或S n =n (a 1+a n )2

.(注意:后两种方法只能用来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而不能用来证明等差数列.)

二、等差数列的性质

已知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S n 是其前n 项和.

(1)若m ,n ,p ,q ,k 是正整数,且m +n =p +q =2k ,则a m +a n =a p +a q =2a k .

(2)a m ,a m +k ,a m +2k ,a m +3k ,…仍是等差数列,公差为kd .

(3)数列S m ,S 2m -S m ,S 3m -S 2m ,…,也是等差数列,公差为2m d .

例1.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S 10=10,S 20=30,则S 30=________.

【解析】因为S 10,S 20-S 10,S 30-S 20成等差数列,且S 10=10,S 20=30,S 20-S 10=20,所以S 30-30=10+2×10=30,所以S 30=60.(4){}n S n 成公差为2

d 的等差数列.例2.记S n 为等差数列{a n }前n 项和,若S 33-S 22

=1,则其公差d =(). A .12

B .2

C .3

D .4 【解析】解法一 由S 33-S 22

=1,得a 1+a 2+a 33-a 1+a 22=1,即a 1+d -????a 1+d 2=1,所以d =2.选B .

解法二 利用结论(4) 可以秒解.

例3.(新课标全国Ⅰ卷)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m -1=-2,S m =0,S m +1=3,则m =().

A .3

B .4

C .5

D .6

【解析】解法一 因为S m -1=-2,S m =0,S m +1=3, 所以a m =S m -S m -1=2,a m +1=S m +1-S m =3,

所以公差d =a m +1-a m =1,由S n =na 1+n (n -1)2d =na 1+n (n -1)2

,得?????ma 1+m (m -1)2=0,①(m -1)a 1+(m -1)(m -2)2=-2, ②由①得a 1=1-m 2

,代入②可得m =5.

解法二 因为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且前n 项和为S n ,

所以数列??????S n n 也为等差数列.所以S m -1m -1+S m +1m +1=2S m m ,即-2m -1+3m +1

=0,解得m =5.经检验为原方程的解.故选C .

(5)d =a n -a m n -m =f (n )-f (m )n -m .(即在等差数列{a n }中,a m -a n =(m -n )d ? a m -a n m -n

=d (m ≠n ),其几何意义是点(n ,a n ),(m ,a m )所在直线的斜率等于等差数列的公差.)

(6)项数为偶数2n 的等差数列{a n },设S 奇,S 偶分别为数列中所有奇数项的和与所有偶数项的和.则:

①S 2n =n (a 1+a 2n )=…=n (a n +a n +1)(a n 与a n +1为中间的两项);

②S 偶-S 奇=nd ;(即 n 为偶数时,S 偶-S 奇=n 2

d );③S 奇S 偶=a n a n +1

.(7)项数为奇数(2n -1)的等差数列{a n },则:

①S 2n -1=(2n -1)a n (a n 为中间项);

②S 奇-S 偶=a 中;

③S 奇S 偶=n n -1

.(8)在等差数列中,若a p =q ,a q =p ,则a p +q =0;

(9)在等差数列{a n }中,若S m =n ,S n =m ,则S m +n =-(m +n ).

【解析】设{a n }的公差为d ,则由S n =m ,S m =n ,得?????S n =na 1+n (n -1)2d =m ,S m =ma 1+m (m -1)2d =n .①②

②-①得(m -n )a 1+

(m -n )(m +n -1)2·d =n -m ,因为m ≠n ,所以a 1+m +n -12

d =-1.所以S m +n =(m +n )a 1+(m +n )(m +n -1)2d =(m +n )???

?a 1+m +n -12d =-(m +n ).(10)首项和公差都为d 的等差数列,则a n =nd .

三、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区别与联系等差数列一次函数

解析式a n =kn +b (n ∈N *) f (x )=kx +b (k ≠0)

不同点定义域为N *,图象是一系列孤立的点 (在直线上),k 为公差 定义域为R ,图象是一条直线, k 为斜率

相同点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函数解析式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函数.

①k ≠0时,数列a n =kn +b (n ∈N *)图象所表示的点均匀分布在函数f (x )=kx +

b (k ≠0)的图象上

②k >0时,数列为递增数列,函数为增函数

③k <0时,数列为递减数列,函数为减函数

注意:等差数列在d ≠0时,a n =dn +(a 1-1)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一次项系数为d ;前n 项和公式

S n =na 1+12n (n -1)d 可变形为S n =d 2n 2+????a 1-d 2n ,其形式为:S n =An 2+Bn 中,其中A =d 2

,即d =2A ,即: S n 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二次项系数为d 2

,且常数项为0,它的图象是抛物线y =d 2

x 2+????a 1-d 2x 上横坐标为正整数的均匀分布的一群孤立的点.【规律方法总结】

求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最值的方法:

(1)运用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借助二次函数的单调性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而使问题得解.

(2)通项公式法:求使a n ≥0(a n ≤0)成立时最大的n 值即可.一般地,等差数列{a n }中,

若a 1>0,且S p =S q (p ≠q ),则:①若p +q 为偶数,则当n =p +q 2时,S n 最大;

②若p +q 为奇数,则当n =p +q -12或n =p +q +12

时,S n 最大. (3)邻项变号法:①a 1>0,d <0时,满足?

????a m ≥0,a m +1≤0的项数m 使得S n 取得最大值为S m ; ②当a 1<0,d >0时,满足?????a m ≤0,a m +1

≥0的项数m 使得S n 取得最小值为S m . 【例题示范】

例1.(辽宁卷)在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4+a 8=16,则该数列前11项和S 11=()

A .58

B .88

C .143

D .176

【解析】解法一 设数列{a n }的公差为d ,则a 4+a 8=16,即a 1+3d +a 1+7d =16,即a 1=8-5d ,所以

S 11=11a 1+11×102

d =11(8-5d )+55d =88-55d +55d =88.解法二 由a 1+a 11=a 4+a 8=16,得 S 11=11(a 1+a 11)2

=11(a 4+a 8)2=11×162=88.例2.(多选)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7=a 4,则( )

A .a 1+a 3=0

B .a 3+a 5=0

C .S 3=S 4

D .S 4=S 5

【解析】由S 7=7(a 1+a 7)2

=7a 4=a 4,得a 4=0,所以a 3+a 5=2a 4=0,S 3=S 4,故选BC. 例3.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2,项数是偶数,所有奇数项之和为15,所有偶数项之和为25,则这个数列的项数为( )

A .10

B .20

C .30

D .40

【解析】设这个数列有2n 项,则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可知:偶数项之和减去奇数项之和等于nd ,

即25-15=2n ,故2n =10,即数列的项数为10.

例4.(多选) 设{a n }是等差数列,S n 是其前n 项的和,且S 5<S 6,S 6=S 7>S 8,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d <0

B .a 7=0

C .S 9>S 5

D .S 6与S 7均为S n 的最大值

【解析】S 6=S 5+a 6>S 5,则a 6>0,S 7=S 6+a 7=S 6,则a 7=0,则d =a 7-a 6<0,S 8=S 7+a 8<S 7,a 8<0.

a 6+a 8=a 5+a 9=2a 7=0,所以S 5=S 9,由a 7=0,a 6>0知S 6,S 7是S n 中的最大值.从而ABD 均正确.选ABD .

例5.在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1=20,前n 项和为S n ,且S 10=S 15,求当n 取何值时,S n 取得最大值,并求出它的最大值.

【分析】由a 1=20及S 10=S 15可求得d ,进而求得通项,由通项得到此数列前多少项为正,或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判断出数列从第几项开始变号.

【解析】解法一 因为a 1=20,S 10=S 15,所以10×20+10×92d =15×20+15×142

d ,所以d =-53

. 所以a n =20+(n -1)×????-53=-53n +653

.令a n ≥0得n ≤13,即当n ≤12时,a n >0;n ≥14时,a n <0.

所以当n =12或13时,S n 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为 S 12=S 13=12×20+12×112

×????-53

=130.

解法二 同解法一得d =-53

.又由S 10=S 15,得a 11+a 12+a 13+a 14+a 15=0.所以5a 13=0,即a 13=0.所以当n =12或13时,S n 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S 12=S 13=130.

解法三 利用S n =An 2+Bn ,由二次函数图象对称性知道对称轴为10152522

x +==,所以当n =12或13时,S n 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S 12=S 13=130.

例6.(浙江高考)在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1=10,且a 1,2a 2+2,5a 3成等比数列.

(1)求d ,a n ;

(2)若d <0,求|a 1|+|a 2|+|a 3|+…+|a n |.

【解析】(1) 由题意得,a 1·5a 3=(2a 2+2)2,由a 1=10,{a n }为公差为d 的等差数列得,d 2-3d -4=0,解得d =-1或d =4.所以a n =-n +11(n ∈N *)或a n =4n +6(n ∈N *).

(2)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因为d <0,由(1) 得d =-1,a n =-n +11,

所以当n ≤11时,|a 1|+|a 2|+|a 3|+…+|a n |=S n =-12n 2+212

n ;当n ≥12时,|a 1|+|a 2|+|a 3|+…+|a n |=-S n +2S 11=12n 2-212

n +110.综上所述,|a 1|+|a 2|+|a 3|+…+|a n

|=???

-12n 2+212

n ,n ≤11,12n 2-212n +110, n ≥12.【其他规律】

(1)如果数列{a n }满足a n +a m =a n +m ,数列{a n }是首项和公差都为a 1等差数列,所以a n =na 1.

(2)如果S n +S m =S n +m ,则{ S n }是首项和公差都为a 1等差数列,所以S n =na 1,a n =a 1.

例7.(多选)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满足:S n +S m =S n +m (m ,n ∈N *)且a 1=6,那么

a 10=()

A .S 1=6

B .S 10=60

C .a 10=6

D .a 11=54

【解析】由S n +S m =S n +m ,得S 1+S 9=S 10.又由于a 10=S 10-S 9=S 1=a 1=6,故a 10=6,S 10=60.选ABC .

例8.(多选)已知数列{a n }满足:a n +a m =a n +m (m ,n ∈N *)且a 1=6,那么a 10=( )

A .S 1=6

B .a 10=60

C .S 10=60

D .a 11=66

【解析】显然S 1=6,由a n +a m =a n +m ,得a n =na 1=6n ,故a 10=60,a 11=66.选ABD .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数学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索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课堂上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以背景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以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问题的情境,探究教学,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更多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第二节——等差数列,两课时内容,本节是第一课时。研究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的推导,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且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本节是第二章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等比数列奠定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高考中也是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对数学公式的运用已具备一定的技能,已经熟悉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对函数、方程思想体会逐渐深刻。他们的思维正从属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发

高考文科数学等差数列选择题精选 (1)

2015年01月12日1760430779的高中数学组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 1.(2015?河南二模)已知等差数列{a n}满足a2+a4=4,a3+a5=10,则它的前10项的和S10=() A.138 B.135 C.95 D.23 2.(2015?惠州模拟)已知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a3=18﹣a6,则S8=() A.18 B.36 C.54 D.72 3.(2015?南充一模)递增等差数列{a n}中,若a1+a9=0,则S n取最小值时n等于() A.4B.5C.6D.4或5 4.(2015?南充一模)在△ABC中,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内角A、B、C依次成等差数列,且a和c是﹣x2+6x﹣8=0的两根,则S△ABC=() A.B.C.D. 5.(2014?邯郸一模)设S n是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S 5=3(a2+a8),则的值为() C.D. A.B. 6.(2014?陕西模拟)已知一等差数列的前四项的和为124,后四项的和为156,又各项和为210,则此等差数列共有() A.8项B.7项C.6项D.5项 7.(2014?杭州一模)设S n为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若a4<0,a5>|a4|,则使S n>0成立的最小正整数n为()A.6B.7C.8D.9 8.(2014?安徽模拟)设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S8=S21,a k=0,则k=() A.14 B.15 C.16 D.21 9.(2014?宜春模拟)已知数列{a n}的通项公式为a n=3n﹣2(n∈N+),则a3+a6+a9+a12+a15=() A.120 B.125 C.130 D.135 10.(2014?衡阳模拟)等差数列{1﹣3n},公差d=() A.1B.3C.﹣3 D.n 11.(2014?保定二模)已知数列{a n}中,a1=25,4a n+1=4a n﹣7(n∈N*),若其前n项和为S n,则S n的最大值为()A.15 B.750 C.D.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教师:利用高斯算法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学生:将首末两项配对,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配对,以此类推,每一对的和都相等,并且都等于1n a a +。 教师:但是否刚好配对成功呢? 学生:不一定,需要对n 取值的奇偶性进行讨论。当n 为偶数时刚好配对成功,当n 为奇数时,中间的一项12 n a +落单了。 教师:对于n 的讨论太麻烦了,能否有更好的方法求前n 项和公式呢? 设计意图:高斯求和众所周知,学生能快速解答。这里用到了等差数列脚标和性质。从高斯算法出发,对n 进行讨论,寻找求和公式思路。对于中间项12 n a +的解决办法,让学 生进一步体会到研究数列就是对脚标的研究。 问题2:图案中,第一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引导学生使用熟悉的几何方法:把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把不同数求和问题转化为相同数求和。 设计意图:几何直观更直观,帮助理解,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倒序相加”这一算法的合理性,从心理上完成对“首尾配对”算法的改进。 问题3:如何求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 由前面的铺垫,学生容易得出以下过程:

()() 121112n n n n n S a a a S a a a -=+++=+++L L 两式相加得: ()()()()()()()()1211111112222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S a a a a a a S a a a a a a S n a a n a a S -=++++++=++++++=++= L L 又因为()11n a a n d =+-, 所以1(1) 2 n n n S na d -=+ 。 设计意图:在前面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求和公式。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倒序相加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与记忆。 问题4:比较这两个公式,说说它们分别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性质? 引导学生比较得出结论:若已知等差数列首相为1a ,末项为n a ,项数为n ,可直接 运用公式一() 12 n n n a a S +=求和;若已知等差数列首相为1a ,公差为d ,项数为n ,则 直接运用公式二1(1) 2 n n n S na d -=+ 求和较为简便。从公式的结构特点可知,公式共包含五个量1,,,,n n a a n d S ,只要知道其中三个量,就可以求出其余两个量。 设计意图: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记忆,分析公式的本质,能够在做题的过程中更好的选取适当的公式。 (四)公式的记忆

等差数列专项练习

等差数列专项练习 公式1:等差数列的和= (首项+末项)×项数÷2 公式2:公差=后一项-前一项 公式3: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公式4: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公式5:首项=末项-(项数-1)×公差 1.填一填,只列式不计算。 a求和练习 1+2+3+4+5+6+7+8+9...+15 首项是() 末项是() 公差是() 项数的求法列式为() 求和列式为() 填一填,只列式不计算。 5+6+7+8+9+...+55+56+57 首项是() 末项是() 公差是() 项数的求法列式为() 求和列式为() 填一填,只列式不计算。 2+4+6+8+10+..+1990 首项是() 末项是() 公差是() 项数的求法列式为() 求和列式为() 填一填,只列式不计算。 5+10+15+20+...+550 首项是() 末项是() 公差是() 项数的求法列式为() 求和列式为()

b求末项 填一填,只列式不计算。 数列1、2、3、4、......x共有50个数。末项x是多少?再求和。首项是() 公差是() 项数是() 末项求法列式为() 求和列式为() 填一填,只列式不计算。 数列3、6、9、12、......x共有30个数。末项x是多少?再求和。首项是() 公差是() 项数是() 末项求法列式为() 求和列式为() c求首项 填一填,只列式不计算。 数列y、...222、226、230共有30个数。末项x是多少?再求和。末项是() 公差是() 项数是() 首项求法列式为() 求和列式为() 填一填,只列式不计算。 数列y、...555、557、559共有30个数。末项x是多少?再求和。末项是() 公差是() 项数是() 首项求法列式为() 求和列式为()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优秀教学设计

2.2等差数列 2.2.1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1)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2)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从函数、方程的观点看通项公式.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2.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归纳推理能力; 2.通过等差数列变形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 知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以及给出数列和表示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数列的例子:(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 (1)0,5,10,15,20,25, (2)48,53,58,63, (3)18,15.5,13,10.5,8, (4)10 072,10 144,10 216,10 288,10 366, 请你们来写出上述四个数列的第7项 生第一个数列的第7项为30,第二个数列的第7项为78,第三个数列的第7项为3,第四个数列的第7项为 师我来问一下,你依据什么写出了这四个数列的第7项呢?以第二个数列为例来说一说 生这是由第二个数列的后一项总比前一项多5,依据这个规律性我得到了这个数列的第7项为 师说得很有道理!我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我说的是共同特征 生1 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作差是否有顺序,谁与谁相减? 生1 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不能颠倒 师以上四个数列的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起一个名字叫——等差数列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推进新课 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等差数列求和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 教学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的过程,记忆公式的两种形式; (2)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涉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 (3)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研究的最值. 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3.通过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4.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首先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了求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思路,而后导出了一般的公式,并加以应用;再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组成方程组,共同运用,解决有关问题.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推导过程的展示体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一般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情况,所以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比公式本身更为重

要.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应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形式进行计算;另外反用公式、变用公式、前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方程(组)思想. 高斯算法表现了大数学家的智慧和巧思,对一般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难点在于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上. (3)教法建议 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公式推导及简单应用,一节侧重于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综合运用. ②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建议由具体问题引入,使学生体会问题源于生活. ③强调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方法与研究方法. ④补充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大值、最小值问题. ⑤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完整版)高三文科数学数列专题.doc

高三文科数学数列专题 高三文科数学复习资料 ——《数列》专题 1. 等差数列{ a n}的前n项和记为S n,已知a1030, a2050 . ( 1)求通项a n; ( 2)若S n242 ,求 n ; ( 3)若b n a n20 ,求数列 { b n } 的前 n 项和 T n的最小值. 2. 等差数列{ a n}中,S n为前n项和,已知S77, S1575 . ( 1)求数列{ a n}的通项公式; ( 2)若b n S n,求数列 {b n } 的前 n 项和 T n. n 3. 已知数列{ a n}满足a1 1 a n 1 ( n 1) ,记 b n 1 , a n . 1 2a n 1 a n (1)求证 : 数列{ b n}为等差数列; (2)求数列{ a n}的通项公式 . 4. 在数列a n 中, a n 0 , a1 1 ,且当 n 2 时,a n 2S n S n 1 0 . 2 ( 1)求证数列1 为等差数列;S n ( 2)求数列a n的通项 a n; ( 3)当n 2时,设b n n 1 a n,求证: 1 2 (b2 b3 b n ) 1 . n 2(n 1) n 1 n 5. 等差数列{ a n}中,a18, a4 2 . ( 1)求数列{ a n}的通项公式; ( 2)设S n| a1 | | a2 || a n |,求 S n;

1 (n N *) , T n b1 b2 b n (n N *) ,是否存在最大的整数m 使得对任( 3)设b n n(12 a n ) 意 n N * ,均有T n m 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成立,若存在,求出 32 6. 已知数列{log2(a n1)} 为等差数列,且a13, a39 . ( 1)求{ a n}的通项公式; ( 2)证明: 1 1 ... 1 1. a2 a1 a3 a2 a n 1 a n 7. 数列{ a n}满足a129, a n a n 12n 1(n 2, n N * ) . ( 1)求数列{ a n}的通项公式; ( 2)设b n a n,则 n 为何值时, { b n } 的项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多少?n 8. 已知等差数列{ a n}的公差d大于0 , 且a2,a5是方程x2 12 x 27 0 的两根,数列 { b n } 的前 n 项和 为 T n,且 T n 1 1 b n. 2 ( 1)求数列{ a n} , { b n}的通项公式; ( 2)记c n a n b n,求证:对一切 n N 2 , 有c n. 3 9. 数列{ a n}的前n项和S n满足S n2a n 3n . (1)求数列{ a n}的通项公式a n; (2)数列{ a n}中是否存在三项,它们可以构成等差数列?若存在,请求出一组适合条件的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10. 已知数列{ a n}的前n项和为S n,设a n是S n与 2 的等差中项,数列{ b n} 中, b1 1,点 P(b n , b n 1 ) 在 直线 y x 2 上. ( 1)求数列{ a n} , { b n}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堂课的设计是以个性化教学思想为指导进行设计的。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部分内容进行了有意识的选择和改组,为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教学理念,在教法上,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老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课堂结构个性化,让学生在探究中展现个性,在合作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二、学生情况与教材分析 1、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基本上掌握了通项公式,会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解题,因此只要简单地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就可引入新课; 2、几何能直观地启迪思路,帮助理解,特别是对于职中类学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处于模糊阶段,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学习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本课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地观察、讨论、归纳、反思来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 (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能力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高中数学数列专题大题训练

高中数学数列专题大题组卷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等差数列{a n}的前m项和为30,前2m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m项和为()A.130 B.170 C.210 D.260 2.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a1a2a3=5,a7a8a9=10,则a4a5a6=()A.B.7 C.6 D. 3.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a1=1,a n+1=3S n(n≥1),则a6=() A.3×44B.3×44+1 C.44D.44+1 4.已知数列{a n}满足3a n+1+a n=0,a2=﹣,则{a n}的前10项和等于()A.﹣6(1﹣3﹣10)B.C.3(1﹣3﹣10)D.3(1+3﹣10)5.等比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已知S3=a2+10a1,a5=9,则a1=()A.B.C.D. 6.已知等差数列{a n}满足a2+a4=4,a3+a5=10,则它的前10项的和S10=()A.138 B.135 C.95 D.23 7.设等差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若S m﹣1=﹣2,S m=0,S m+1=3,则m=()A.3 B.4 C.5 D.6 8.等差数列{a n}的公差为2,若a2,a4,a8成等比数列,则{a n}的前n项和S n=() A.n(n+1)B.n(n﹣1)C.D. 9.设{a n}是等差数列,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若a1+a2>0,则a2+a3>0 B.若a1+a3<0,则a1+a2<0 C.若0<a 1<a2,则a2D.若a1<0,则(a2﹣a1)(a2﹣a3)>0 二.解答题(共14小题) 10.设数列{a n}(n=1,2,3,…)的前n项和S n满足S n=2a n﹣a1,且a1,a2+1,a3成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公开课教案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公开课教案教学时间:2009年12月25日上午第四节 授课班级:08商外 授课地点:职三(3) 授课教师:郭玲 一、教学任务及职业背景分析: 商务外语班学生多数数学基础较差,对数学学习也不够重视。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载体,特别是本专业学生多数准备出国,更应该加强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外激烈竞争的环境。所以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不能再让教学脱离学生的内心感受。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所考虑的不是简单告诉学生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而是通过分组分享法,创造一些数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发现,去分享,去体验成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团队精神,也提高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根据通项公式解决 a n 、a 1 、d、n中的已知三个求另一个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理解和对通项公式的熟悉与应用 四、教学难点:对等差数列概念中“等差”特点的理解及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 五、教学方法:分组分享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雅思、托福考试常识】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要求申请留学人员应具备雅思、托福成绩。如果达不到,就需要在国外就读价格昂贵的语言学校。雅思、托福考试词汇量一般在8000个单词左右。 (1)雅思要求:考试科目为阅读、听力、口语、写作4科,每科满分为9分,成绩一般要求平均分5分以上,费用为1450元。(2)托福要求:考试科目也为是阅读、听力、口语、写作4科,每科满分30分,总分为120,成绩一般要求总分达80分以上,费用为1370元。 (一)复习回顾:数列的定义 引例:(1)莺生原来只会500个单词,她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5个单词,那么从今天起她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500,515,530,545,560,575,…… (2)靓靓目前会1000个单词,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每周忘掉20个单词,那么从今天起她的单词量逐周依次递减为:1000 ,980,960,940,920 ,900,…… 【说明】:通过两个具体的数列,复习数列的定义,为后面学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建立基础。 (二)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这一类有特点的数列: 1000,980,960,940,920 ,900 ……① 500, 515 ,530,545,560,575 ……② 问题1:观察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同学们思考后作答。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后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 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列。 【说明】:通过例题(1)和(2)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 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每相邻两项的 差相等——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 问题2:请同学们分别用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等差数列的定义: 文字语言:一般的,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 差,用字母d表示。 数学语言:a 2 – a 1 = a 3 - a 2 = a 4 - a 3 = ··· = d 即:a n - a n-1 = d (n∈N+且n≥2) 或a n= a n-1 +d (n∈N+且n≥2) 问题3:分组比赛抢答,观察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如果是求出公差d (1)25,20,15,10,5……√d=-5

2.2等差数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2等差数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2.1《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定义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地位与作用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 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1.通过概念的引入与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 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归 纳思想和化归思想并加深认识. 情感目标 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 数列的内在联系,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 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 通项公式的含义.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概念,在讲概念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概念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为主,

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环节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里,人们分别在下列时间里观测到了哈雷慧星: (1)1682,1758,1834,1910,1986,( ) 你能预测出下一次的大致时间吗? 主持人问: 最近的时间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哈雷慧星? 天文学家陈丹说: 2062年左右。 学生活动 通过情景 引出数列,观察发现 其规律,并通过规律 填写内容。 情景引入 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 趣, 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

2018年全国2卷文科数学十年真题分类汇编6 数列

6 数列 一.基础题组 1. 【2014全国2,文5】等差数列的公差是2,若成等比数列,则的前项和( ) A. B. C. D. 【答案】A 2. 【2010全国2,文6】如果等差数列{a n }中,a 3+a 4+a 5=12,那么a 1+a 2+…+a 7等于( ) A .14 B .21 C .28 D .35 【答案】: C 【解析】∵{a n }为等差数列,a 3+a 4+a 5=12,∴a 4=4. ∴a 1+a 2+…+a 7= =7a 4=28. 3. 【2006全国2,文6】已知等差数列中,,则前10项的和=( ) (A )100 (B)210 (C)380 (D)400 【答案】B 【解析】依题意可知:,,解得:, ∴. 4.【2005全国2,文7】如果数列是等差数列,则(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数列是等差数列,∴, ∴. 5. 【2012全国新课标,文14】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3+3S 2=0,则公比q =__________. 【答案】:-2 【解析】:由S 3=-3S 2,可得a 1+a 2+a 3=-3(a 1+a 2), 即a 1(1+q +q 2 )=-3a 1(1+q ), {}n a 248,,a a a {}n a n S =(1)n n +(1)n n -(1)2n n +(1) 2 n n -177() 2 a a +{}n a 247,15a a ==10S 217a a d =+=41315a a d =+=14,3d a ==101109109 1030421022 S a d ??=+ =+?={}n a 1845a a a a +<+1845a a a a +=+1845a a a a +>+1845a a a a ={}n a m n p q m n p q a a a a +=+?+=+1845a a a a +=+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案例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A版)中笫二章的第三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就成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同时,求数列前n项和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公式推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本节课之询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基本性质,也对高斯算法有所了解,这都为倒序相加法的教学提供了基础;同时学生已有了函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渗透函数思想?高斯的算法与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首尾配对法引出倒序相加法,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三、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对新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从介绍高斯的算法开始,探究这种方法如何推广到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法.通过设计一些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层层铺垫,组织和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思路,并且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同时根据我校的特点,为了促进成绩优秀学生的发展,还设计了选做题和探索题,进一步培养优秀生用函数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了解倒序相加法的原理; 2.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渗透函数思想与方程(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反思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 六、教学过程设计.V ? ? ? '、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知识经验的感悟和体验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 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等差数列专题训练三及答案

等差数列专题训练三 班次 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计分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 1、等差数列共3n项,前n项和为10,后n项和为30, 前2n项和为() (A) 20 (B) 30 (C) 40 (D)其他值 2、等差数列{a n}的前m项和为30,前2m项和为100, 则它的前3m项和为( ) (A)130 (B)170 (C)210 (D)260 3、已知数列{a n}满a1=2, a n+1 —a n+ 1=0, (n € N),则此数列的通项a n等于( ) (A)n 2+ 1 (B) n + 1 (C)1 —n (D)3 —n 4、数列a n的通项公式a n=- 1 9 中前n项和为,则项数n为 ( ) (2n 1)(2 n 1) 19 (A)7 (B)8 (C) 9 (D)10 5、记两个等差数列{a n}和{b n}的前n项和分别为S n和T n ,且 $ 7n 1 (n N), 则 T n 4n 27 等于( ) 7 3 4 78 (A)- (B)- (C)- (D) 4 2 3 71 6、数列a n的通项公式an=——1,S n = 10,则项数门为( ) J n 1 、n (A)11 (B) 99 (C)120 (D)121 7、a i, a2, a3, a4成等差数列,且a i, a4为方程2x2 -5x -2= 0的两根,则a2 + a3等于( ) 5 5 …宀 (A)-1 (B)—(C)-—(D)不确定 2 2 8、已知Ig x , lg( 2x —3 ) , Ig ( 3x —2 )成等差数列,则以1为首项,x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的 第8项a8 = ( ) (A) 8 (B) 64 (C) 8 或64 (D) 128 9、等差数列a n 中,首项a1= -,a8> 6,a7< 6,则此数列的公差 2 d的取值范围是( ) 11 11 11 11 11 —11 (A) d > —(B) d v (C) v d v (D) v d w — 14 12 14 12 14 12 10、已知数列 3 ,7 , 1 1 ,15,…侧3 11是它的( ) (A )第23项(B : )第24项(C)第19项(D )第25项

等差数列前n项和优质课教案 doc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引导式。 (四)教具: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设置情景 1建筑工地上一堆圆木,从上到下每层的数目分别为1,2,3,……,10 . 问共有多少根圆木?如何用简便的方法 三探究发现 变式: 问题1若把问题变成求:1+2+3+4+‥‥ +99=?可以用哪些方法求出来呢? 方法1:原式=(1+2+3+4+‥‥ +99+100)-100

方法2:原式=(1+2+3+4+‥ ‥ +98)+99 方法3:原式=0+1+2+3+4+‥ ‥ +98+99 方法4:原式=(1+2+3+4+‥ +49+51+52+‥ 99)+50 方法5:原式=(1+2+3+4+‥ ‥ +98+99+99+98+‥ +2+1)÷ 2 方法6 令 S=1+2+3+4+‥ ‥ +99 又 S=99+98+97+‥ +2+1 故 2S=(1+99)+(2+98)+‥ ‥ +(98+2)+(99+1) 从而 S =(100×99)÷ 2 = 4950 问题2:1+2+3+4+‥ ‥ +(n-1)+n=? 在上面6种方法中,哪个能较好地推广应用于这个式子的求和? 令 Sn =1+2+3+4+‥ ‥ +n , 则 Sn =n+(n-1)+‥ ‥ +2+1 从而有 2Sn =(n+1) + (n+1) + (n+1) +‥ ‥ +(n+1) =(n+1)n 上述求解过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所求的和可以用首项、末项及项数来表示; (2)等差数列中任意的第k 项与倒数第k 项的和都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 问题 3:现在把问题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 设数列 {an }为等差数列,它的首项为a1 , 公差为d , 试求 Sn =a1 +a2 + a3 +‥ ‥ + an-1 +an (I) a n =a 1+(n-1)d 代入公式(1)得 Sn=na 1+ 2 ) 1(-n n d(II) 所以 S n = 2 )1(+n n 12321n n n n S a a a a a a --=++++++12321 n n n n S a a a a a a --=++++++12()n n S n a a ?=+1() 2 n n n a a S +?=

《等差数列》三维目标教案

课题: §2.2等差数列 授课类型:新授课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 过程与方法:经历等差数列的简单产生过程和应用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的性质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和表示的数列的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象法.这些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课本P41页的4个例子: ①0,5,10,15,20,25,… ②48,53,58,63 ③18,15.5,13,10.5,8,5.5 ④10072,10144,10216,10288,10366 观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以上四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特征? ·共同特征: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面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等差);(误:每相邻两项的差相等——应指明作差的顺序是后项减前项),我们给具有这种特征的数列一个名字——等差数列 Ⅱ.讲授新课 1.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 ”表示)。 ⑴.公差d 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而不能用前项减后项来求; ⑵.对于数列{n a },若n a -1-n a =d (与n 无关的数或字母),n ≥2,n ∈N + ,则此数列是等差数列,d 为公差。 思考:数列①、②、③、④的通项公式存在吗?如果存在,分别是什么?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d n a a n )1(1-+=【或=n a d m n a m )(-+】 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d a a =-12即:d a a +=12

等差数列(高三文科数学第一轮复习)

课题:等差数列(高三文科数学第一轮复习) 开课时间:20XX 年10月 18 日 授课班级:高三(4)班 主讲教师: 张文雅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并能运用 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体现用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等差数列公式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品质。 [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 [难点]: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有关性质及应用。 [教学方法]:类比式、 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一、等差数列的定义: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该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 用式子可表示为 二、等差数列的公式: 2、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三、等差中项: 巩固练习: {}17611,35)5(S S S n a S n n 求项和,且的前是等差数列已知+= 四、判定与证明方法: ) ,2(1*-∈≥=-N n n d a a n n d m n a a m n )(-+=推广:d n n na a a n S n n 2)1(2)(11-+=+=,的等差中项与叫做成等差数列,那么、、如果b a A b A a b a A +=2且为同一常数;的任意自然数,证明定义法:对于12)1(--≥n n a a n )2,(1 ≥∈=-*-n N n d a a n n 即:d n a a n )1(1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N m n 、{}670669668667,20053,1)1(1、、、、)等于(则序号的等差数列,如果公差为是首项D C B A n a d a a n n ==={}614515,70,102a a a a n 求中)等差数列(=={}11128,168,48,)3(a S S S n a n n 求若项和为的前等差数列=={}725,32554a a S a n 求且项和的前)若等差数列(==的思想解决问题。 外两个,体现了用方程,知其中三个就能求另、、、、共涉及五个量及注:n n n n n S a n d a d n n na a a n S d n a a 11112)1(2)()1(-+=+=-+=

等差数列案例

等差数列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二(1)(8)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设计思想 1.教法 ⑴诱导思维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⑵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⑶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四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女子举重奖项设置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推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空白”,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变化形态,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并通过一定的实例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