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家法族规及其社会功能

中国古代的家法族规及其社会功能

中国古代的家法族规及其社会功能
中国古代的家法族规及其社会功能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导言 1、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李学勤等《中国古史导读》,文汇出版社,1991。 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日)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朱天俊、陈宏夭《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6、孟宪恒《史学文献检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先秦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 【基本史料】 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 2、[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战国]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6、《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 8、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新知识出版社,1956。 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 【史学著作】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 3、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至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 7、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 9、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 1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3、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 14、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15、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 16、李民《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社会生活中礼制的例子

社会生活中礼制的例子

————————————————————————————————作者:————————————————————————————————日期: ?

礼制在生活中的表现(四例) (一)礼制影响下的服饰 (二)常朝中的御门听政 (三)清朝皇帝召见官员 (四)旗人结婚的时间与程序? 礼制影响下的服饰 一、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这种设计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学著作《考工记》中就已记载,《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工匠就已意识到,任何工艺设计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天时乃季节气候条件,地气则指地理条件,材有美为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而工有巧,则指制作工艺条件。对服装而言,则指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及衣料的质地和剪裁手法,只有这四者和谐统一,才有精妙设计。?《周易》中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交融性,即人不仅是自然产物,人的一切活动从道德修养到功利实践,都必须遵循自然的启示,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而且自然中也透着人的因素。自然本身往往具有社会道德的启迪意义,在这里人与自然间往往不存在绝对隔离的鸿沟,二者互相影响渗透,人与自然遵循统一的法则,天地自然也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同时又包含了与人事有关的伦理道德,表现在审美情感上就是偏感性的。在中国古代哲人看来,人是形和神的统一,即肉体与精神的统一,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不论道、儒都主张精神与肉体兼并,美与善合壁,而服装正是体现人和物之间的审美和谐和自然表现形式的外化,这种审美情感意识倾向外露于服装也是合乎“自然”之道的,“夫己外饰,盖自然”(《厚道》语)“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体性》语),魏晋时期竹林七贤放荡不羁的形骸,重神理而遗形骸,所以表现在服装上往往不拘礼法,不论形迹,常常袒胸露脐衣着十分随便。《世说新语任诞》载:“刘伶尝着袒服而乘鹿车,纵酒放荡”。?二、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到服装的审美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七雄争霸,各自为政,造成了百家争鸣学术论战,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及墨、法等各学派,从而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宪章文武”“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食之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法家韩非子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时,提倡服装要崇尚自然,反对修饰。《淮南子览冥训》载“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记录了当时论争纷纭,各国自治的特殊时期的真实情况。?魏晋时期是最富个性审美意识的朝代:“褒之博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普遍服饰,其中尤以文人雅士居多。魏晋时期是历史上经济、政治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最热情的年代。文人意欲进贤又怯于官海沉浮,只得自我超脱,除沉迷于酒乐之外,便在服饰上寻找宣泄,以傲世为荣,故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魏晋时期,倡谈玄学之风,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强调返本归真,一任自然。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还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魏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裸袒箕踞,谓之八达。”

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

常建华: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 再出发 作者:常建华文章来源:南开新闻网更新时间:2011年09月24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在生活史、地域史、专题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生活史研究多采用“社会生活”的概念,这是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色。但时至今日,有关生活史的研究也面临如何深化与拓展的问题。当前,在生活史研究中强调“日常生活”的概念,从“社会生活”转向“日常生活”,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史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生活史的研究历程 在我国,生活史作为现代史学出现于20世纪20—40年代。当时,一些学者从风俗的角度关注民众生活。1928年瞿宣颖在燕京大学历史学系开设“历代风俗制度”一课,讲述“平民生活状况”。在《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的“序例”中,他批评旧史学“忽以人民日用之常”。同年,陈东原撰著《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则直接采用“生活史”作为书名。当时,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一些学者尝试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把握历史,发表了不少论文,如郭沫若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1928)、全汉升的《宋代都市的夜生活》(1934)、傅安华的《唐代社会生活一斑》(1937)。吕思勉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有关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的断代史论著中,也设有人民生计、人民生活等专章。当然,这一时期社会史研究中真正关注生活史的学者还是极少数,更多学者的兴趣在“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方面。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史研究主要讨论社会形态发展史,只有个别学者涉及生活史。如陈直在50年代发表了《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汉代戍卒的日常生活》等文章。吴晗在50—60年代发表过一些有关古人服饰、称谓方面的普及性短文。60年代韩国磐发表《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分析了唐代农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并判断其生活状况。谢国桢在70年代撰写了《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改革开放后,史学界开始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研究。1985年,《历史研究》杂志社和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在天津召开“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生产生活状况比较研究讨论会”,将“生活状况”纳入史学研究视野。当时就有学者提出,应从流行半个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足鼎立的史著框架中解脱出来,从事各式各样的专史和专题研究,比如撰写一部尽收衣食住行、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风俗礼仪于笔端的著作。 此后,生活史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重视,成为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标志,涌现出不少成果。断代性的如宋德金的《金代的社会生活》(1988)、冯尔康、常建华的《清人社会生活》(1990)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断代史丛书10卷,1994年以来陆续出版了6卷。近现代方面,有严昌洪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2007)、李长莉的《中国人的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人性基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人性基础- ——解读《水浒传》之“林冲休妻” 《水浒传》“林冲休妻”的这一部分,是后来使我感到可以解读《水浒传》之最微妙部分之一。《水浒传》不是人们期待那样的英雄悲剧,而是真正的人性悲剧,是关于中国人的人性和社会的悲剧,这部作品很深到地解剖了中国政治与社会结构形成的真实原因。这恐怕是这部作品构成伟大、永具魅力的地方。读者们一般都把林冲看作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尤其是前一时期的电视剧撰改剧情,把林冲拍成不肯驯从招安,气得吐血身亡,多少有了点英雄气质。但电视制作者完全是误会了林冲,更误会了小说的意图,按照小说的意图,林冲是会接受招安的。林冲无论怎样不情愿,也会服从宋江的招安计划,这正是《水浒传》的传神之处。林冲代表了一类性格人物,他的骨子里是软弱的,缺乏的恰恰是英雄气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传递出这样一种意识,《水浒传》里没有一个真正的英雄。在中国历史上(以宋朝为例子),基本上只有压制与被压制的关系互动,基本上只有被迫的反抗社会,几乎没有多少关涉人性的英雄故事。《水浒传》也没有去表达许多人想象的社会正义问题,作者沉入的是(宋朝)中国人的人性深处。 在《水浒传》的所谓一百单八好汉中,林冲是一个出场较多的角色。林妻烧香被高衙内调戏开始,到后来林冲遭受陷害发配沧州,是《水浒传》的一部分非常显眼的主线笔墨。围绕林冲本人发生的那些重大事件,像“误入白虎堂”(第七回)、“刺配沧州道”(第八回)、“火烧草料场”(第十回)等都是小说的主线安排。我们读者通常愿意用这个人物的遭遇,理解宋徽宗时期“奸人当

道”、“冤狱丛生”的社会政治状况。但是这只是小说冰山之一角,《水浒传》更精妙的地方,往往在于“林冲休妻”这样一些小事件的处理,通过这种处理,把这些大事件(突现社会政治与社会结构)的内在原因解析出来。在我看来,林妻被戏、林冲休妻几段小故事的描写,比关于林冲的那些大事件的叙述,意味要丰富得多,作者可谓用心良苦。林娘子屡遭高衙内调戏,应该是极大的羞辱,但是林冲并不敢发作,而是强忍了下来。原因很简单,只因为高衙内是其上司高太尉的螟蛉之子。所以,衙内帮闲富安说:“有何难哉!衙内怕林冲是个好汉,不敢欺他,这个无妨。他在帐下使唤,大请大受,怎敢恶了太尉?”*3 也就是说,林冲在一个极大的限度内,是会让步的,这个限度不是个人尊严,而是可以忍辱偷生那个最低限度。林冲并不是一个按照我们现在理解的标准,可以为个人尊严、自由和社会正义去奋斗、牺牲的英雄。他仅仅是一个甘愿并且能够忍辱偷生的受压制者。我们可以看看“林妻被戏”、“林冲休妻”的一些片段,来体察《水浒传》的冰山之底: 片段一:林妻在岳庙烧香还愿,遭高衙内调戏,林冲赶到,准备问罪。小说这样描写: 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先自手软了。*4 片段二:林妻再次遭到调戏,林冲也只是气狠陆谦出卖朋友,设计邀请自己出去喝酒,为高衙内做帮凶,因此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寻他问罪,却没有直接去找真正的“罪魁祸首”高衙内算帐。请看下面的描写: 娘子劝道:“我又不曾被他骗了,你休得胡做。”林冲道:“叵

中国古代史练习原始社会-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史练习(原始社会---魏晋南北朝) 一、选择题 1、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鼎是() A、司母戊鼎 B、青铜立人 C、青铜树 D、四羊方尊 2、“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最主要表现是() A 、争霸战争频繁B、铁器、牛耕使用C、封建制度确立D、诸子百家争鸣 4、商鞅变法是我国战国时期效果最显著的变法,下列选项属于该变法内容的是() A、把土地分给天子亲属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扩充国学规模 D、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 5、2010年5月,发生在南方的洪涝灾害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引起了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关注。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闻名世界的用以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是()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会通河 6、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大变革时期,秦国进行了以“以法治国”为主要特征的商鞅变法,下面商鞅的言论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中最能体现“以法治国”思想的是() A、建立县制 B、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C、“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D、“治世不一道,便法不复古” 7、在历史课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内容涉及:立木为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和奖励耕战。据此判断同学们所谈论的是() A、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8、某校七年级二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一课,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面各项,错误的是()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获得奖励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废除土地私有制 9、《论语》中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是古人对下列哪一历史时期政治局面的描述()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1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①书读得好的人②农业搞得好的人③仗打得好的人④生意做得好的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C、②③④ 11、如果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个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②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③朋友送我一部《寒杂病论》④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学子进入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汉武帝时,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家教育,必须到()A、长安B、洛阳C、咸阳D、开封13、有学者认为,匈奴曾是北方各游牧民族部落联盟的总称。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使匈奴成为横跨大漠数万里的草原主人,建立起强大国家的杰出首领是()A、铁木真B、松赞干布C、冒顿单于D、呼韩邪单于 14、郭沫若说“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致命的打击”缘于()A、商鞅变法B、秦始皇“焚书坑儒”C、陈胜吴广起义D、汉武帝削弱封国 15、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是“秦权”,你认为它上面文字的字体是() A、大篆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16、秦朝御史大夫分管的是() A、行政 B、军事 C、监察 D、县令的任命 17、《大汉天子》是近几年的一部热播电视剧,“大汉天子”为推进我国首次一统格局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面,他采取的最重要的一项措施是() A、设司隶校尉 B、实行“推恩令” C、北击匈奴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8、2010年5月1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便将长治久安。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开辟丝绸之路 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昭君出塞 19、汉朝时,派使臣出使大秦,他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先后要经过的地点是() ①今新疆境内②河西走廊③西亚④大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20、下面一段史料是当代史学研究者对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的评价。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她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连在了一起,被誉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你认为材料中所提到的这一“主轴”的起点应该是() A、西汉的洛阳 B 、西汉的长安C、西汉的成都D、西汉的河西走廊 21、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的古代重要商路,对开通此商路功劳巨大的是() A、董仲舒 B、张骞 C、玄奘 D、鉴真 22、温家宝总理指挥抗击水灾工作时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导人的心才安”,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古代先哲中,第一次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 A、孔子 B、孟子C墨子D、唐太宗 23、《论语》是大思想家孔子的语录,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A、“仁”和“礼”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类” 24、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攻哪一游牧民族的进饶() A、突厥 B、女真 C、契丹 D、匈奴 25、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秦法政”不包括()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26、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第一步纪传体通史著作是()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原始社会--北魏)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原始社会: 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1965年发现) 中国是文明古国,较早出现人类活动的迹象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1)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2)上肢基本上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发展较快(3)缓慢进化 北京人会打制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重大进步),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8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山顶洞人的面貌与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可以捕捉水生动物制造装饰品制作骨针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面部之间的区别 北京人的头部和前额低平,眉骨宽大,鼻子宽扁,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没有明显的下颌,保留一些猿的特征。山顶洞人前额丰满,眉骨趋向薄、平,上下颌骨,由前凸而后缩,嘴部明显后缩,以形成现代人那样的下颌,和前鼻棘,面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成为聚落 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成为氏族 距今约7000多年河姆渡聚落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种植:水稻饲养:猪、狗、水牛黑陶 距今约6000多年半坡聚落陕西西安半坡村半坡聚落的种植和饲养:种植:粟、白菜、芥(gai)菜等饲养:猪、狗定居:半地穴式红陶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他们还经常去打猎、捕鱼,以补充食物。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使用磨制石器(精细,方便,提高生活质量)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的不同在于:1.时间不同 2.制作方法不同 3.劳动效用不同 距今约四五千年大汶口原始居民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出现。 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差别 距今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黄、尧、舜时期(出现了交换现象,有了集市)炎帝“神农氏”: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 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仓颉:造字,历法,算术,音乐嫘祖:养蚕抽丝阪泉之野炎帝(败) vs 黄帝(胜)尧禅让舜 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王朝更替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尧,舜,帝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社会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社会 汉字作为书写符号系统,不仅是很完满地完成了辅助汉语更好地实现其交际功能的任务,同时它又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构字方式中浸透着我们华夏祖先的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风貌,体现出这个古老民族的观察方式和审美情趣,华夏民族经历了悠悠几千载的沧桑,不断地前进,作为开华夏民族文明史的汉字则正如一块块化石,将古老的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历史演进的轨迹,活生生地勾勒描绘出来,再现于你面前。 一、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 人类社会的演进,大都是由渔猎而畜牧,由畜牧而稼耕。这些内容反映到文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渔,甲骨文(以下略)从鱼、从手从线,意为用鱼杆钩鱼。逐,甲骨文从鹿、从足,意为追逐野兽。虔,从网从手从虎,意为用手张网捕虎。摧,字形像手持木棒击鸟。这些文字部分地反映了先祖以渔猎为生的状貌。采,甲骨文像用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古人以草木之根实为食的原始生活。 长期的劳动使古人的智力逐渐提高,他们的生产手段也有了改进,反映到文字中,如,阱,甲骨文像一只鹿头朝下陷入井中之状。使用火,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它不仅使古人的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同时火在生产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焚,甲骨文像大火烧丛林之状。放火焚烧森林,便使生活于林中的各种动物四散奔逃,小的动物可能会死于林中,大的逃出林外,早已守候在那里的人们便用准备好的石头、木棒等武器击打并捕获它们。焦,甲骨文像以火烧烤鸟之状;炙,似将肉放在火上烧烤之形。这些字反映了人类最初对火的利用情况。 长期的狩猎生活,使人们逐步熟悉了动物的性情,了解到某些动物适于豢养,于是人类逐渐过度进入畜牧生活。牧,甲骨文像手持皮鞭放牧牛羊之形。牢,像把牛圈在栅栏里。家,则是把猪养在圈内。豢,像用手喂猪。 畜牧生活中喂养牲畜,需要采集植物,在实践中,人们也逐步认识并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逐渐地人们有意识地去播种、收获禾谷之类的农作物,农业便由此产生和发展起来。垦,甲骨文像用双手把盛在器具中的土倒在地上,俨然垦田运土的劳动场景。禾,甲骨文像顶着长穗的谷子之形。稷,像黍子成熟,沉甸甸的谷穗低垂着的形状。利,则像以刀收割禾谷之类的作物。种,像人在精心地栽种禾苗。畴,像人手持木棒打碎田里翻起来的土块。耒,像耕田用的曲木工具。这些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农业的耕作已经相当精细。 我国上古劳动人民的手工业创造,成绩也相当显着。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精美的陶器,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了很多精巧的陶器及烧制陶器的炉子。甲骨文中记载有关陶器的汉字也相当丰富,这些字或描摹器皿之形,或者在象形符号上加指事性符号表示与器皿相关的事物或动作。 甲骨文中看不见金字以及从金之字,这说明殷商时期金属尚未出现或至少是使用还不够,但在周代的金文中,从金之字约五十有余,这说明当时的金属制造业已相当发达。 贝的使用在甲骨文里极少见,而在金文中却很多,如货、买、卖、赁、贸、责、赋、贵、贱,这些字说明当时贝已被作为货币使用,所以从贝的这些字或代表货币,或表经商行为;贝既然是货币,所以也被作为装饰品,或作赏赐之用,“贝贝、婴、赏、赐”等字便体现了贝在当时的作用。 丝是中国最早的农副产品之一,其历史可谓久远,甲骨文中从纟的字有:绝、续、约、纟尹、纟勿、率等,金文里有:纟尺、经、紧、绥、绾、维、缄、萦、绩、织等。桑在甲骨文中形似桑树,桑叶下有一篮子,意为采摘桑叶。桑字的使用,从丝的字数目如此之多,足以说明当时的养蚕业及丝织业已相当兴盛。

中国古代社会的法理学

中国古代社会的法理学 中国古代法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一些具体问题和制度也有细致入微的论述--如肉刑、复仇、大赦及律令例的相互关系、立法变法的具体程序、法言法语的准确表达及一些具体条文的更改等等。梁启超曾作《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1]将中国古代法理研究的内容分为:"法之起因"、"法字之语源"、"旧学派关于法之观念"、"法治主义之发生"四个方面。其中,旧学派法之观念主述儒家、道家、墨家法思想,法治主义主述法家法思想及法家与儒道墨诸家的异同。梁启超的论述开启了以现代法学方法研究古代法思想的先河,但是这种现代法学研究方法继受西学,又处在开创时期,有些概念,尤其是新创或从西学中借用的概念,比如法理学、法治、主义等等难免差强人意。又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先秦诸子的"治国"之术上,比如儒家的"礼治主义"、"人治主义";道家的"放任主义";法家的"法治主义"、"势治主义"等。梁启超的研究虽开时代风气,但也给人留下了缺憾(缺少秦以后的时代)。如果用现在的法理学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古代法思想,我们可以归纳出中国古代法理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法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法与人的关系(法于人性、法与道德、法治与人治)。而法的概念、本质、特征、体系、作用等则都是在对这两者关系的论述中涉及到的。因为中国古人以"实事求是"的形象或经验思维方式为主,所以,在思想家、学派的理论体系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概念"。对相同的事务,从不同的角度去考察,或将其放在不同的环境中论述时,便会有不同的"概念"。 一、法与自然 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使中西方人从大自然中感悟到不同的真谛。以农为本的中国人从自然中感受到的是万世不易的四时变化规律与万物相生相克的和谐之美。从中国古人的思想中不难寻找到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法理念。顺应自然,和谐相处就是中国人观念中的最大公正。西方人则从自然界感悟到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公正"原则,其自然法的精髓就在于"公正"。虽然这种"公正"在西方人眼里也只是一种人类社会可以不断接近,却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法。基于对自然的不同感悟,中西方法理中都有"和谐"的理念,但是中国法理中强调的是一种安于本分和角色的和谐,西方法理更强调博弈后以秩序为基础的和谐。 1、"天人合一"的立法思想 崇尚上天(和神),用占卜获取天(神)意,是人类社会发展伊始必经的阶段。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商人几乎无事不卜:大到祭祀、征伐、立制,小到行止、梦幻、疾病之类。商统治者对"天"的崇拜迷信达到鼎盛,商纣王在周人大兵压境,商亡迫在眉睫的情况下依然说"我生不由命在天乎?"[2]周人革商人之命,对"天"的存在与威力不可能毫无怀疑,人对天的绝对服从在周初便有了改变。相对以往的"天"来说,人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周初统治者认为,天意通过占卜可以预测,但更直接的是通过民意反映出来。所谓"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3]"民之所欲,天必从之。"[4]统治者只有凭藉"德政"才能获取民心,并由此获得天命。

中国古代小说史

绪论 一.中国古代小说史可分为准备期(远古先秦两汉)、成熟期(魏唐)、繁荣期(明)、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中叶)、演进期(清末)。 二.中国古代小说有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两大系统。 三.中国古代小说题材可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人情世态、讽刺谴责、灵怪神魔这六大类,又可归为讲史、世情、神魔三大类。 第一章志怪传奇小说 第一节概述 一、什么是志怪传奇小说:古小说的一种,以记载神鬼怪异故事以及人的异行幻梦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二、志怪传奇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萌芽和形成(先秦两汉)鼎盛时期(魏晋南北朝)演变期(唐)萧条期(宋元)复兴兴盛和终结(明清)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一、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繁荣的原因:A社会动乱人民幻想的寄托。B宗教迷信盛行C谈风盛行。 二、《搜神记》干宝(神仙鬼怪法术)、《博物志》张华(山川地理异物神话)、《拾遗记》王嘉(历史遗闻佚事仙山灵物,想象丰富语言雅畅)--作者、作品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思想内容:A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统治阶级的凶残荒淫,表现人民的反抗精神。《干将莫邪》《韩凭夫妇》代表.B歌颂纯真美好爱情,对婚姻自由的追求《紫玉韩重》.C对和平幸福的渴求.《桃花源》 四、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在小说史上的意义:艺术成就(A加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情节曲折多变,表现手法富于现实性B赋予描述对象人性和音容笑貌C初步注意了场面人物动作语言进行细节性的描写渲染,以衬托人物性格.)意义(具有更多的小说因素,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唐传奇,为白话小说,戏剧提供丰富的神怪故事素材.为后代小说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 第三节唐代传奇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南靖四中高丽芬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人民版)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本节课是专题四的教学重点。通过具体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分析其变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设计思想 1.这节课内容贴近生活,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感受历史,联系自身情况及周围生活体验历史,最终认识历史。在这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适当引导,深入探讨,归纳特征、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为确保课标的实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与取舍。物质生活方面以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文化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弱化饮食和建筑方面。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原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再现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场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逐步树立历史唯物史观。认识到民主、自由、平等和法制等思想观念对近现代中国陋习的改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树立民主平等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模范公民。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 (二)难点:分析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五、教学过程 导入:图片导入法(旗袍),除了服饰方面的变化,还有哪些方面的变迁 引导学生迅速浏览课本62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讲授新课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板书) (一)服饰的变迁:(图片展示) (1)近代(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板书) 近代的服饰除了改良以后的服饰外,传统服饰依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 ①代表性服饰:男装:西装、中山装、长袍马褂(板书) 女装:旗袍、上衣下裙 ②服饰特征: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新旧并存(板书)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原因:A、从服饰中我们看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子。从什么时候开

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

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 《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

中国概况 详解中国古代史 从原始社会到鸦片战争以前 免费下载

详解中国古代史从原始社会到鸦片战争以前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战国、秦、汉 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原始社会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元谋人是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北京人是原始人群时期的典型。山顶洞人已经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反映了父系氏族公社的情况。 传说中,黄帝是大约4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联盟首领。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

强大。他曾率领部落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和南方的蚩尤部落。后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成分。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现在把中华民族称为炎黄子孙,就是这么来的。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德的舜为继承人。尧死后,舜继承了尧的位臵,舜年老了,也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臵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臵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是中国的奴隶社会。 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在位时,被商汤率兵灭亡。 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商朝的农业、手工业较发达,青铜冶炼和铸造有很高水平。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纣王统治时,周武王兴兵伐纣,商亡。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西周统治者实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厉王统治时,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跑,政权由周、召二公执掌。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灭亡。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步瓦解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

中国古代史原始社会 名词解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它是在血缘家族进一步发展、逐步形成氏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 世界各民族普遍经历的阶段。母系氏族公社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达到繁盛,并开始逐步为父系氏族公社所取代。 在母系氏族公社中,世系按母亲计算,实行母系继承制。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除了管理氏族公社内部事务外,妇女主要从事采集和原始农业,使生活的供给比较稳定。男子则主要从事狩猎。母系氏族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议事会,由全体成年的妇女和男子参加,享有平等的表决权。 母系氏族制度的基本特征:①世系按母亲的血缘计算。②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她们既是生活的组织者,又是氏族的管理者。③财产属公社所有,没有贵贱贫富之分,没有阶级区别。④具有共同的居住区。 2.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古代奴隶的生活状况

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古代奴隶的生活状况 王佩(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 710100) 摘要:文字既是一种文化,又是文化的载体。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生活生产方式等在文字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说文解字》是我国汉字史上的第一部字典,它不仅是一本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考究字源的巨著,同时也折射出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众多文化现象。本文以《说文解字》中与中国古代奴隶生活相关的字词为考察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奴隶的生活状况,试图通过对汉字的考察来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字;汉字;文化;奴隶 汉字形成于图画和陶符,这一特点使得每一个汉字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汉字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投影,可以反映出汉民族从心理、审美、习俗到图腾崇拜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为古代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有用材料。 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按照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说解字义的字典,记录了有文字以来到东汉时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东汉以前汉字的形音义材料以及百科知识,是研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藏。臧克和研究《说文》后指出“整部《说文解字》构成为一个包蕴万有、气象万千的有机整体”,“《说文解字》这个庞然系统所包孕的观念形态,比较其他文献来尤为纯粹、著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保存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原生形态”。[1] 本文以《说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奴隶的命名、工作场所、工作内容,所受刑罚及奴隶的命运等方面的分析,以期一窥我国古代奴隶生活的状况。 一、命名 《说文·臣部》三下:“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牵指牲畜。臣是战场上抓到的俘虏或者犯罪之人,为了防止这些人逃跑,就用绳子把他们捆绑起来,这跟用绳子捆绑牲畜是很相似的,所以用“牵”来解释“臣”。“臣”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只竖立的眼睛形(如图1),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由此形象的刻画出“臣”侍奉君主时卑躬屈膝的样子。《说文》对“臣”的解释“象屈服之形”既符合造字本义又与许慎所处时代相吻合。 《说文·民部》十二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段玉裁注:“古谓民曰萌。汉人所用不可枚数”。“汉人所用不可枚数”可见汉代时期奴隶人数之多。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指出:民字应是“横目的象形字(如图2),横目带刺,盖盲其一目以为奴征”,即民为奴隶。又“氓,民也,从民,亡声,读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 1.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靖康之变。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光武中兴B.绍兴和议C.庚申之变D.甲午战争 八卦是我国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和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 ]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 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台湾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通过对秦国18位宰相的出身进行详尽考证,最终发现这18位宰相中出身贵族的只有5人,其他的是以平民身份跻身卿相的。许先生的这一考证结果,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的秦国 ①宰相制度还不健全②墨学曾为显学③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很大④走向富强的原因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我国古代商人处于“士农工商”四民之末,大多数人认为“无商不奸”或者“无奸不商”。但有一些被称为“儒商”的商人却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他们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儒商比较注重个人修养、诚信经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注重合作,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主要表明当时社会 A“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发生改变B一部分士人考取功名做官后兼营商业 C商人“见利忘义”和行为遭到批判D儒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人的价值观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京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规范之美”与“自由之美”也适用于评价唐朝和宋朝的 A政治制度B对外关系C绘画艺术D儒家思想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