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大学课程基础护理线上教学典型案例-课程建设典型案例

2020年大学课程基础护理线上教学典型案例-课程建设典型案例

2020年大学课程基础护理线上教学典型案例-课程建设典型案例
2020年大学课程基础护理线上教学典型案例-课程建设典型案例

2020年大学课程基础护理线上教学典型案例:课程建设典型案例

2020年大学课程基础护理线上教学典型案例一、课程名称:基础护理基本情况:《基础护理》是护理和助产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总学时116学时,6.5学分,分别在第二、三学期开课。疫情期间《基础护理》于3月23日借助于超星在线学台和腾讯会议、钉钉等直播软件,面向护理和助产专业20个班级共计836名学生,进行每周4学时的在线教学,经过两周的教学中到课率均为100%。在线教学主要特色:在线教学中,基础护理教学团队立足校情,立足教研,通过直播连线“抗议英雄”“是家更是训练室”等方式巧妙的将线上教学与课程思政、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相结合,形成了名师引领下的特色教学模式。二、在线教学设计。1.围绕教学内容,协调两种方式。线上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团队一方面考虑知识内在逻辑和联系,另一方面考虑线上教学中如何促进护理技能的培养,将实训设备要求严格的课程内容调整至教学计划的线下部分,将可以在线上开展的实训技能按照知识内在联系合理调整,确保线上线下教学有序、无缝衔接。 2.确保教学效果,紧抓两条主线。针对行业标准、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要求,教学中设计中紧紧抓住能力和素质这两条主线,强调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3.加强师生互动,落实三种形式。为加强教学中师生互动,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采用了直播+录播+答疑三种形式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直播教学中主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录播教学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中现有视频、思维导图、电子教材等资源促进学生自学;答疑中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导的无法解决及困惑内容有针对性解答。三、在线教学实施。1.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更好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展现名师教育思想,线上教学期间,护理分院制定了《护理专业教师梯级发展规划》,搭建了“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梯级教师培养平台,使名师管理进入常态化,相互学习、以老带新的方式,大大缩短了线上教学期间教师的成长周期,基础护理教学团队在省级教学名师X老师的带领下,立足校情,立足教研,积极投入线上教学工作,扎根一线耕耘,巧妙的将线上教学与课程思政、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相结合,用实际行动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彰显了名师工作室风采,发挥着名师的引领作用。2.立足精品建资源,精益求精做教学。《基础护理》课程早在2008年就被评为黑龙江省省级精品课,于2019年被评为省级精品在线课程。为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确保在线教学期间的教育教学质量,基础护理教学团队竭力合作对课程的视频、课件、教案、学习任务书等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设计。考虑到学生没有教材,每个部分均增加了学生电子教材;考虑到学生线下学习易于疲惫,对平台中的视频进行了精简和截取。学生借助于精品在线课程,为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团队精益求精的工作,也确保了线上教学的顺利实施。 4.专业技能严要求,工匠精神重传承。护理技能操作是一名护士必备的专业技能,也是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科目,那么线上教学中无疑给学生技能培养及工匠精神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在X老师的带领下,团队集思广益,最终决定采用榜样精神结合居家练习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是英雄更是榜样。X是我校护理专业2016年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凭借过硬的技能、扎实的理论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护理赛项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毕业后工作于X总局医院,各项工作出色,成为院里重点培养的青年后备力量。疫情期间X作为第六批援鄂医疗队员奔赴前线,成为最美逆行者。教学中我们通过直播连线的方式把X请到课堂上,用她的言传身教告诉学弟学妹只有过硬的技能和扎实的知识基础,当祖国需要时我们才有资格承担起医者的使命。是家更是训练室。为了实现教学中的目标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我们设计了许多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小组竞赛法等。教学团队将诸多的教学方法进行交叉融合使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职业技能。如在对“卧位选择”学习中,教师通过小组任务的方式,要求格小组在家中利用家里的设备(床、

被子、枕头等)完成卧位的安置。有了学长们榜样力量的支持,同学们客服学习困难,积极完成各项练习任务不断地将学习成果展示到学台。这种居家练习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技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在家里有限的条件下更培养了学生为更好护理患者应对工作环境的应变能力。 4.教书育人责任重,专业课程融思政。专业课程教师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课程团队每一位老师深知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那么如何避免将德育内容生硬楔入专业课程的倾向,而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教学团队于开课前进行整体设计,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教学中借助目前抗战疫情的思政环境,于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工匠精神及人文素养的思政要素,落实教书育人、德技并修。四、在线教学实施成效。基础护理课程教学2周以来学生反映能够很好的跟着老师完成学习内容,各班级的课堂测试平均分高于92.5分。对护理专业2019级学生836名在线学情调研,95.3%学生反馈,能够接收到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87.5%的学生适应了在线学习,总体学习效果良好。教学团队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必将在春天到来后更加光彩夺目。五、在线教学反思//在线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比较分析。团队于2016年进行了小组任务竞赛教学法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我们也是不断的在总结和改进。其中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就是对不同形式的小组竞赛如何采用客观的评价方法,经过几轮的教学我们也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评价体系,但在今后的实施中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团队从2012年进行隐性职业素养的课题研究至今,为本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团队将不断探索和促进课程思政,教书育人。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相关合集:英语教学论文 相关热搜:英语教学小学英语教学中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 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某大学商学院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金融、经济专业大一、大二学年的英语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探究,旨在探讨一种既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又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提供经验与借鉴。本文认为,独立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适合时代要求为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应该主要侧重于创新教学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改进评价方法,以素质教育为主;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侧重策略分析。 进入21世纪,社会的快速进步对于经济发展、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中国将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中更加深入地融入国际舞台,经济、文化、政治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提出了新要求,独立学院在回应这种要求时,应以课程为突破口,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来增强大学人才培养的职能,回应社会对独立学院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从而达到教育改革的目标。 本文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某大学商学院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对

金融、经济专业大一、大二学年的英语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探究,旨在探讨一种既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又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为以后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学提供经验与借鉴。 根据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通识与专业、共性与个性、探究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大学课程改革应遵循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把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高效的英语教学模式应着力于研究课程要求和学生需求而因材施教,通过策略分析,运用有效策略和方法来达到这些要求和满足这些需求已具备的和尚欠缺的条件与因素来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英语生成能力、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探讨外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及应起到的核心作用。 某大学商学院是一所本科层次的全日制独立学院,以金融、经济专业为主。大学英语覆盖大学一、二年级,其课程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学生普遍期望在大学期间,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或加强口语和听力方面的训练,或加强英语写作方面的训练,或加强翻译能力方面的训练,或拓展文化视野,或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或根据自己的专业侧重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学校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适合时代要求为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改革内容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物理B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B(2)》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第5章:真空中的静电场 课程内容: 1、电荷和电场库仑定律 2、电场强度场强的叠加原理连续分布电荷的场强 3、电场线电通量高斯定理高斯定理的应用 4、静电场力做功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电势的叠加原理场强与电势的关系※ 5、电偶极子 6. 电流和电流密度欧姆定律电动势 基本要求: 1、掌握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以及场的叠加原理。 2、掌握用叠加原理计算简单的典型的场源所产生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3、理解高斯定理和环路定律,能熟练地用高斯定理求具有特殊对称性分布电荷的场强。 4、掌握电场力的功与电势差和移动电荷之间的关系。 5、理解电场是保守力场。 6、掌握电势与场强的积分关系。 7、了解解电场线、等势面的概念。 8、了解场强和电势梯度的关系。 9、了解电偶极子,电偶极矩的概念。 10、理解电流、电流密度、电动势的概念。 11、掌握欧姆定律 本章重点: 1、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场的叠加原理。 2、掌握高斯定理和环路定律的应用 3、会计算电场力的功。 4、电流密度、欧姆定律 本章难点: 1、利用叠加原理计算简单的典型的场源所产生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2、用高斯定理求具有特殊对称性分布电荷的场强。 模块分类及要求:

※第6章: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 课程内容: 1、静电场中的导体 2、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3、电位移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4、电容电容器 5、静电场的能量能量密度 6、静电的应用 基本要求: 1、理解导体静电平衡条件及导体表面电荷分布。 2、掌握电容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能计算平板、球、圆柱形电容器的电容。 3、了解电介质极化的微观解释和极化强度矢量。 4、理解电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和各向同性介质中电位移与电场强度的关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计划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要求和计划 (理工科各专业) 一九九六年九月修订 使用教材:程守洙江之永主编《普通物理学》,总学时:120 修订说明:根据“大学物理”课程学时数的调整和国家教委颁布的《大 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现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 要求和计划修订如下,从下学期开始参照执行。 一.绪论(2小时) 二.力学(21学时) (一)质点运动学 基本要求:1.正确地应用矢量概念理解质点的运动函数的意义和运动的叠加以及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概念。 2.掌握一维变速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及抛射运动的规律。能利用分离变量法解质点的运动问题。 3.正确理解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4.正确理解和应用伽利略变换。 学时安排:1、位矢、速度、加速度(1) 2、质点运动学的两类问题(2) 3、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相对运动(2) (二)质点动力学 基本要求:1.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意义以及惯性系的概念。 2.熟练掌握重力、弹性力、摩擦力及万有引力的规律和计算方法。熟练地应用牛顿定律分析和解答基本力学题目。 3.理解惯性力的意义并能利用它来解答简单的力学问题。 4. 掌握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及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 5. 理解质点的角动量的意义,理解质点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6.掌握功的定义及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理解质点的动能定理的意义及其应用。 7.掌握保守力作功的特点,掌握重力势能、万有引力势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8. 熟练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能与动量守恒定律及角动量守恒定律联系解决简单问题。学时安排:1、牛顿三定律(2) 2、变力的功、保守力、势能(2) 3、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2) 4、功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2) 5、角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质点在平面内运动)(1) 6、碰撞(1)

大学物理授课教案-第一章-质点运动学

第一篇 力学 1.运动学:只从几何观点研究物体的运动。如位置、速度、加速度等,而不涉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力学 2.动力学: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静力学:研究力及力矩的平衡问题(此内容本课程不讲)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 §1-1 质点运动的描述 一、参照系 坐标系 质点 1、参照系 为描述物体运动而选择的参考物体叫参照系。 2、坐标系 为了定量地研究物体的运动,要选择一个与 参照系相对静止的坐标系。如图1-1。 说明:参照系、坐标系是任意选择的, 视处理问题方便而定。 3、质点 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看作一个具有质量、占据空间位置的 物体,这样的物体称为质点。 说明:⑴质点是一种理想模型,而不真实存在(物理中有很多理想模型) ⑵质点突出了物体两个基本性质 1)具有质量 2)占有位置 ⑶物体能否视为质点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y 图 1-1 ?? ???

二、位置矢量 运动方程 轨迹方程 位移 1、位置矢量 定义:由坐标原点到质点所在位置的矢量称为 位置矢量(简称位矢或径矢)。如图1—2,取的是 直角坐标系,r ? 为质点P 的位置矢量 k z j y i x r ? ρ??++= (1-1) 位矢大小: 222z y x r r ++==? (1-2) r ? 方向可由方向余弦确定: r x = αcos ,r y =βcos ,r z =γcos 2、运动方程 质点的位置坐标与时间的函数关系,称为运动方程。 运动方程 ⑴矢量式:k t z j t y i t x t r ???? )()()()(++= (1-3) ⑵标量式:)(t x x =,)(t y y =,)(t z z = (1-4) 3、轨迹方程 从式(1-4)中消掉t ,得出x 、y 、z 之间的关系式。如平面上运动质点, 运动方程为t x =,2t y =,得轨迹方程为2x y =(抛物线) 4、位移 以平面运动为例,取直角坐标系,如图1—3。 设t 、t t ?+时刻质点位矢分别为1r ?、2r ? ,则t ?时间 间隔内位矢变化为 (1-5) 称r ? ?为该时间间隔内质点的位移。 j y y i x x r r r ?)? ??)()(121212-+-=-=? (1-6) 大小为 212212)()(y y x x r -+-=?? 讨论:⑴比较r ? ?与r ?:二者均为矢量;前者是过程量,后者为瞬时量 ⑵比较r ? ?与s ?(A →B 路程)二者均为过程量;前者是矢量,后者是标量。一般情况下s r ?≠??。当0→?t 时,s r ?=?? 。 ⑶什么运动情况下,均有s r ?=?? ? 图 1-2 图 1-3

大学物理学教案(上册)

大学物理学I 课程教案

大学物理学I 课程教案

第三章质点动力学 教材分析: 在前两章中,我们以质点为模型讨论了力学中的基本概念以及物体作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拓展这些概念和规律,把它们应用到刚体运动的问题中。本章主要讨论刚体绕定轴转动的有关规律,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刚体平面平行运动。 3.1 定轴转动刚体的转动惯量 教学目标: 1 理解刚体的模型及其运动特征; 2 理解转动惯量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难点: 转动惯量的计算;动量矩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转动惯量的定义 2 转动惯量的计算(匀质长细杆的转动惯量、均匀细圆环的转动惯量、均匀薄圆盘的转动惯量、均匀球体的转动惯量) 3 平行轴定理 3.2刚体的定轴转动定理3.3 转动定理的积分形式——力矩对时间和空间的积累效应 3.5 守恒定律在刚体转动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力矩的物理意义,掌握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 2 理解力矩的功和刚体转动动能的概念,并能熟练运动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3 用类比方法学习描述质点和刚体运动的物理量及运动规律 4 理解刚体对定轴转动的角动量概念和冲量矩的概念 5 掌握刚体对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刚体定轴转动定律 教学内容: 1 力矩 2 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定理 3 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力矩的功、定轴转动的动能、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 4 刚体的重力势能 5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6 角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课后作业: 小论文: 1 关于转动惯量的讨论 2 陀螺运动浅析

第5章机械振动 教材分析: 与前几章所讨论的质点和刚体的运动相似,振动也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自然界中的最普遍现象。振动几乎涉及到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例如,在力学中有机械振动,在电磁学中有电磁振荡。近代物理学中更是处处离不开振动。本章将讨论机械振动的基本规律。 5.1 弹簧振子和单摆的运动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弹簧振子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方程;理解单摆的动力学方程和运动学方程 教学重/难点: 弹簧振子的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单摆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教学内容: 弹簧振子的动力学方程、弹簧振子的运动学方程、单摆的运动方程 5.2 简谐振动 教学目标: 理解简谐振动的定义、简谐振动的运动方程 理解简谐振动的振幅、周期、相位的意义 掌握用旋转矢量表示简谐振动、理解简谐振动能量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简谐振动的特征量:振幅、周期、相位 旋转矢量法、简谐振动的动能、势能 教学内容: 简谐振动的基本概念、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图表示法、简谐振动的能量 5.3 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教学目标: 理解同方向同频率的两个或多个简谐振动的合成 教学重/难点: 两个或多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 教学内容: 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多个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合成 作业:P166 5.2 5.3 5.8 5.23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Experiment 实验课程编号:110309 课程性质:基础必修课 课程属性:工科各专业本科生必修 教材名称:《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指导书名称: (无) 课程总学时:56 实验总学时:56 开设实验项目数:17 总学分:3.5 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第2学期,二年级第1学期 适用专业:工科各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本大纲主撰人:凌亚文 审核人:王占民 一、 课程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规律的发展及其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 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 为了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需要培养大量有创造性的工程技术人才。为此要求工科大 学毕业生,不仅要具有较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具有能从事现代科学实验的较强能力。 物理实验是学生入学后,受系统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一系列实验训练的重要基础。因此, 在整个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实验技能的训练,物理实验应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 重要的地位,而不是作为理论课的附属环节。 二、 课程实验的目的要求 在一定的物理知识和中学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基础训练。要 求学生弄懂实验原理,了解一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要求学生熟悉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性能, 并了解使用方法。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判断实验结果,并能写出比较 完整的实验报告。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本领和独立工作能力。并通过实验中 的观察、测量和分析,加深对物理学中某些概念、规律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 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护国家财产、遵守纪律的优良品德。 三、 适用专业 工科各专业本科生。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负责人:史彭

《大学物理学》习题解答

大学物理学 习 题 解 答 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基础物理教学组 2006-5-8

说明: 该习题解答与范中和主编的《大学物理学》各章习题完全对应。每题基本上只给出了一种解答,可作为教师备课时的参考。 题解完成后尚未核对,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望使用者谅解。 编者 2006-5-8

第2章 运动学 2-1 一质点作直线运动,其运动方程为2 22t t x -+= , x 以m 计,t 以s 计。试求:(1)质点从t = 0到t = 3 s 时间内的位移;(2)质点在t = 0到t = 3 s 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解 (1)t = 0时,x 0 = 2 ;t =3时,x 3 = -1;所以, m 3)0()3(-==-==t x t x x ? (2)本题需注意在题设时间内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对x 求极值,并令 022d d =-=t t x 可得t = 1s ,即质点在t = 0到t = 1s 内沿x 正向运动,然后反向运动。 分段计算 m 1011=-===t t x x x ?, m 4)1()3(2-==-==t x t x x ? 路程为 m 521=+= x x s ?? 2-2 已知质点沿x 轴作直线运动,其运动方程为3 2 262t t x -+=。试求:(1)质点在最初4s 内位移;(2)质点在最初4s 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解 (1)t = 0时,x 0 = 2 ;t = 4时,x 4 = -30 所以,质点在最初4s 内位移的大小 m 3204-=-=?x x x (2)由 0612d d 2=-=t t t x 可求得在运动中质点改变运动方向的时刻为 t 1 = 2 s , t 2 = 0 (舍去) 则 m 0.8021=-=?x x x ,m 40242-=-=?x x x 所以,质点在最初4 s 时间间隔内的路程为 m 4821=?+?=x x s 2-3 在星际空间飞行的一枚火箭,当它以恒定速率燃烧它的燃料时,其运动方程可表示为 )1ln(1bt t b u ut x -?? ? ??-+=,其中m/s 100.33?=u 是喷出气流相对于火箭体的喷射速度, s /105.73 -?=b 是与燃烧速率成正比的一个常量。试求:(1)t = 0时刻,此火箭的速度和加速度;(2)t = 120 s 时,此火箭的速度和加速度 解 )1l n (d d bt u t x v --== ;bt ub t v a -==1d d (1)t = 0时, v = 0 ,23 3s .m 5.221 105.7103--=???= a (2)t = 120s 时, )120105.71ln(10333 ??-?-=-v 1 3 s .m 91.6-?= 23 3 3s .m 225120 105.71105.7103---=??-???=a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I)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48,学分数:3>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 大学物理课程是理工类大学生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它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理基础知识及常用的物理方法。在课程学习中,要求以应用为目的,加强与实际应用较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通过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物理理论基础和比较熟练的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质点运动学 1.理解质点模型和参照系等概念。 2.掌握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位置矢量、位移、路程、速度、加速度等。 3.能借助于直角坐标系熟练地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理解速度与加速度的瞬时 性、矢量性和独立性等基本特性。 4.掌握圆周运动的角量表示及角量与线量之间的关系。能够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和角加 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5.了解相对运动的基本概念,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二)牛顿运动定律 1.理解牛顿运动三定律的物理内容,了解其适用范围。 2.能够使用隔离法分析物理对象,熟练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基本力学问题。 (三)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1.掌握动量、冲量的概念,明确其物理意义,并熟练应用动量原理、动量守恒定律求解质点在平面 内的动力学问题。 2.理解功、动能、势能、保守力和机械能概念,明确其物理意义,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3.掌握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功能原理、能量守恒定律及其意义。 (四)刚体的转动 1.了解刚体模型和刚体的基本运动,理解刚体运动与质点运动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描述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坐标、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等概念及其运动学公式。 3.理解转动惯量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能够计算典型几何形体的转动惯量。 4.理解转动定律,能够结合力矩概念构造动力学方程求解定轴转动的问题。 5.理解力矩的功,刚体的转动动能,刚体的重力势能等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 恒定律解决刚体定轴转动的问题。 6.理解刚体的动量矩(角动量)概念,能计算刚体或质点对固定轴的动量矩。理解动量矩守恒定律 及其适用条件,并能对含有定轴转动刚体在内的系统正确应用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五)机械振动 1.理解谐振动模型,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及描述简谐振动的基本特征量:频率、相位、振幅的 意义及确定方法,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掌握旋转矢量法,并能用以分析有关问题(如确定初相、运动时间、写出振动方程)。 3.理解两个同方向、同频率谐振动合成的规律,以及合振动振幅极大和极小的条件。了解两个互相 垂直、同频率和不同频率谐振动的合成规律,了解李萨如图形。 (六)机械波 1.理解描述波动的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及各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掌握根据已知质元的振动表达式建立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以及波 函数的物理意义,理解波形图线。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等概念。 3.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掌握波的相干条件,能应用位相差和波程差的概念分析和确定 相干波叠加后振幅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4.理解驻波及其形成的条件和特点,建立半波损失的概念,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 (七)波动光学 1.了解原子发光的特点,理解光的相干条件及获得相干光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2.掌握光程概念以及光程差与相位差的关系,了解反射时产生半波损失的条件。能正确计算两束相 干光之间的光程差和相位差,并写出产生明条纹和暗条纹的相应条件。 3.掌握杨氏双缝干涉的基本装置和实验规律,了解干涉条纹的分布特点及其应用,并能做相应的计 算。掌握薄膜等厚干涉的规律及干涉位置的计算,理解等倾干涉条纹产生的原理,了解薄膜干涉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原理及其应用。 4.理解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及其对光衍射现象的定性解释。了解分析单缝夫琅和费衍射的半波带法, 能够根据衍射公式确定明、暗条纹分布。了解光栅衍射条纹的成因和特点,掌握光栅公式,了解

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导读:本文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九年级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一。基本情况: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生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所以本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优生率和及格率。 二。指导思想: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自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以新课程、新教材的实验实施为核心,以《新课程标准》、教材领会和教法研究为重点展开教学,贯彻落实物理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优化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学生在玩中学,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帮助学生掌握好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水平,使每一个学生真正能成为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一代新人。 三、工作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四、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

大学物理教案

大学物理教案 第一篇 力 学 力学(一)“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力学的基本概念 §1-1 时间和空间 1、 时间:时间反映物理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持续性。 2、 空间反映物体位置的变化和物体的大小。 §1-2 物体运动的一般描述 一. 参照系和坐标系 运动是绝对的,而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1. 参照系:为描述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 从动力学角度看,参照系不可任选; 从运动学角度看,参照系可任选。但参照系选取恰当,对运动的描述简单;参照系选取不当,对运动的描述复杂 如:地心说(托勒玫)与日心说之争 要定量地描述运动,还须在参照系上建立计算系统 2. 坐标系:建立在参照系上的计算系统 常用:直角坐标系、自然坐标系、球坐标系和柱面坐标系 二. 质点和位矢 1. 质点:是理想模型。忽略了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次要因素,而抓住质量和位置两个主要矛盾 2. 位矢r :描述质点空间位置的物理量 矢量描述:k z j y i x r ++= 大小:222z y x r ++= 方向:r x cos = α r y cos =β r z cos = γ 而: 1222=++γβαcos cos cos

三. 运动方程和轨道方程 1. 运动方程 矢量式:k )t (z j )t (y i )t (x )t (r r ++== 分量式:)t (x x =,)t (y y =,)t (z z = 2. 轨道方程: 0=)z ,y ,x (f ,即运动方程消去t 如由:j t sin R i t cos R r ωω+= 可得:222R y x =+ 四、位移 1. 位移矢量 k )z z (j )y y (i )x x (r r r 1212121 2-+-+-=-=? 2 12212212)z z ()y y ()x x (AB r -+-+-== ? r x x cos ?α12-= , r y y cos ?β12-=, r z z cos ?γ1 2-= 2. 位移r ?与路程s ? 始末位置定,r ?单值,s ?多值,即:s r ??≠ 3. 位移的合成 遵循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法则 五、速度 1.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平均速度:t r v ??= 平均速率:t s v ??= 一般情况下,v v ≠ 2. 瞬时速度和瞬时速率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 要求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正式报告稿)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 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 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 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 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 的。 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 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 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 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 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 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详见附表)

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A、B两类。其中:A为核心内容,共74条,建议学时数不少于126学时,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A类内容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B为扩展内容,共51条。 1.力学 (A:7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5条) 2.振动和波 (A:9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3.热学 (A:10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4.电磁学 (A:20条,建议学时数40学时;B:8条) 5.光学 (A:14条,建议学时数18学时;B:9条) 6.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 (A:4条,建议学时数6学时;B:3条) 7.量子物理基础 (A:10条,建议学时数20学时;B:4条) 8.分子与固体 (B:5条) 9.核物理与粒子物理 (B:6条)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课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模式 (1) 一级物理实验(基础物理实验) (3) 二级物理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4) 三级物理实验(现代物理实验技术) (5) 四级物理实验(研究型实验) (7) 开放实验 (8) 物理学在人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验为物理学的基础,它反映了理工科实验的共性和普遍性问题,在人才科学素质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世纪中叶以来,以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材料科学等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加速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新的综合化趋势已成为科学发展的主流。因此,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必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大学物理实验作为大学生在进校后的第一门科学实验课程,不仅应让学生受到严格的、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的创新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模式 1.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 打破了传统的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实验教学的封闭体系。建立以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组成的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授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四级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每一级物理实验大致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不同的级标志着不同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水平。使学生从较高起点进入大学物理实验,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向科学的高峰。 2.注重物理实验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物理实验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也才能使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渗透到传统的经典课程内容之中,例如将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磁共振技术、核物理技术、X射线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光谱技术、真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现代技术及科研成果融用于学生物理实验之中。 3.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和环境)

初二物理学科教学计划(一)

初二物理学科教学计划(一) 初二物理学科教学计划(一) 一、基本情况概述: 1、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教育改革精神,狠抓基础教育,努力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切实保证教育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帮助学生掌握好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水平,使每一个学生真正能成为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一代新人。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有些概念很抽象,对于由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的同学来说理解是很不容易的。同学们都来自农村知识面比较窄,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有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分析: 教材结构特点:以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考虑到运动和力的知识与声、光、热、电等知识相比稍显枯燥,而声、光、热、电的知识不仅更能吸引学生,而且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多种探究活动,对学生实验感兴趣,电学

知识能够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因而电学放在第一学年,还有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 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充分体现sts思想,同时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设立“科学世界”栏目,收入一些十分有用且有趣的知识,力求形式生动活泼。 二、教学工作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3)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大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浅谈如何提高大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学习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反馈:“这个知识点我讲了都不知道多少遍了,学生们照样还是错”。由此可见,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铸造思想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现阶段大学英语课堂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教育也在逐步的开展和深入中。我国对大学英语教育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减弱,在新型教育模式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是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融入到英语课堂中。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热情高但是学习效率低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學生对大学英语英语的学习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是事实情况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好,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教师教学没能成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正是由于英语的基础性知识理论性极强,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感觉复杂难懂,学生在开始时就对英语的学习缺乏主观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就会在遇到复杂难理解问题的时候一味地持躲避和退缩,在以后英语的学习中也会缺乏主动求知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只为培养一些英语专业的学生才用功的准备课程资料,认真教学,这个问题也充分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 2、专业英语教师大量缺乏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理所应当的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和课堂上遇到问题和困惑时都需要教师专业性的解答,但是大多数院校的英语教师只是在基本英语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却不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型英语教师。专业的英语教师应在英语的“听说读写”上相当精通。这些问题明确的说明我国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水平有很高的要求,所以说优秀教师资源的短缺也是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又一大问题。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对英语兴趣的重要条件 1、培养师生间融洽的感情。 有古语曾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有平日里的情感交流,真正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是通过日常一点一滴建立起来的,和谐平等的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是营造良好的课堂上课气氛的基础条件,也是提高课堂教师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然而教师也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大学物理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大学物理课程既为学生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又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物理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完美性和系统性。物理思想的表述,定律、定理的表达式,问题的科学处理方法,物理常量的测量等形成了完美的理论体系,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物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对物理学的内容和方法、概念和物理图像、物理学的工作语言、物理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及其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等方面在整体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 2、注重物理学思想、科学思维方法、科学观点的传授。通过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思,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3、熟练掌握矢量和微积分在物理学中的表示和应用。了解物理学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科学互相渗透的关系。 4、通过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具备综合运用物理学知识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素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5、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具备独立分析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大学物理习题答案第二章

[习题解答] 2-1 处于一斜面上的物体,在沿斜面方向的力F作用下,向上滑动。已知斜面长为5.6m,顶端的高度为3.2m,F的大小为100N,物体的质量为12kg,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动的距离为4.0 m,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24。求物体在滑动过程中,力F、摩擦力、重力和斜面对物体支撑力各作了多少功?这些力的合力作了多少功?将这些力所作功的代数和与这些力的合力所作的功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解物体受力情形如图2-3所示。力F所作的功 ; 摩擦力 图2-3 , 摩擦力所作的功 ; 重力所作的功 ; 支撑力N与物体的位移相垂直,不作功,即 ; 这些功的代数和为 .

物体所受合力为 , 合力的功为 . 这表明,物体所受诸力的合力所作的功必定等于各分力所作功的代数和。 2-3物体在一机械手的推动下沿水平地面作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0.49 m s 2 。若动力机械的功率有50%用于克服摩擦力,有50%用于增加速度,求物体与地面的摩擦系数。 解设机械手的推力为F沿水平方向,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f,在这些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加速度为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水平方向上可以列出下面的方程式 , 在上式两边同乘以v,得 , 上式左边第一项是推力的功率()。按题意,推力的功率P是摩擦力功率fv的二倍,于是有 . 由上式得 ,

又有 , 故可解得 . 2-4有一斜面长5.0 m、顶端高3.0 m,今有一机械手将一个质量为1000 kg的物体以匀速从斜面底部推到顶部,如果机械手推动物体的方向与斜面成30,斜面与物体的摩擦系数为0.20,求机械手的推力和它对物体所作的功。 解物体受力情况如图2-4所示。取x轴沿斜面向上,y轴垂直于斜面向上。可以列出下面的方程 ,(1) ,(2) . (3) 根据已知条件 , . 由式(2)得 图2-4 . 将上式代入式(3),得

大学物理第三版(下册)答案解析

习题八 8-1 电量都是q 的三个点电荷,分别放在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试问:(1)在这三角形的中心放一个什么样的电荷,就可以使这四个电荷都达到平衡(即每个电荷受其他三个电荷的库仑力之和都为零)?(2)这种平衡与三角形的边长有无关系 ? 解: 如题8-1图示 (1) 以A 处点电荷为研究对象,由力平衡知:q '为负电荷 2 220)3 3(π4130cos π412a q q a q '=?εε 解得 q q 3 3- =' (2)与三角形边长无关. 题8-1图 题8-2图 8-7 一个半径为R 的均匀带电半圆环,电荷线密度为λ,求环心处O 点的场强. 解: 如8-7图在圆上取?Rd dl = 题8-7图 ?λλd d d R l q ==,它在O 点产生场强大小为

2 0π4d d R R E ε? λ= 方向沿半径向外 则 ??ελ ?d sin π4sin d d 0R E E x = = ??ελ ?πd cos π4)cos(d d 0R E E y -= -= 积分R R E x 000 π2d sin π4ελ ??ελπ == ? 0d cos π400 =-=? ??ελ π R E y ∴ R E E x 0π2ελ = =,方向沿x 轴正向. 8-11 半径为1R 和2R (2R >1R )的两无限长同轴圆柱面,单位长度上分别带有电量λ和-λ,试求:(1)r <1R ;(2) 1R <r <2R ;(3) r >2R 处各点的场强. 解: 高斯定理0 d ε∑? = ?q S E s 取同轴圆柱形高斯面,侧面积rl S π2= 则 rl E S E S π2d =?? 对(1) 1R r < 0,0==∑E q (2) 21R r R << λl q =∑ ∴ r E 0π2ελ = 沿径向向外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文):大学物理(A)课程名称(英文):University Physics(A) 2、学时/学分:128学时/8学分 3、先修课程:高等数学(一元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 4、面向对象:工科各专业 5、教材、教学参考书: 教材:高景《大学物理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书:吴锡珑《大学物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包括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以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它所包括的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及它们在科学技术上应用的初步知识等都是一个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因此,《大学物理》课程是我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 《大学物理》课程的作用,一方面在于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这些都起着开阔思路、激发探求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作用。学好本课程,不仅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步

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由于本课程是在低年级开设的,因而它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律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学习物理知识、物理思想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联系,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对本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正确地理解,并具有初步应用的能力。在本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作风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应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根据《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将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级,本大纲教学内容要求也分成三类,并用符号(1)、(2)和(3)标记在内容标题的右上角,这三类要求是: (1):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透彻理解、牢固掌握。(透彻理解其物理内容,掌握其适用条件,对定理一般要求会推导)并能熟练应用。 (2):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并能掌握,对定理的推导一般不作要求,但要求会用它们分析、计算有关简单问题。 (3):只要求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一般不要求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