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探测Word版

大气探测Word版

大气探测Word版
大气探测Word版

第一章

1.什么是大气探测?可以划分为哪几部分?

2.简述大气探测的目的是什么?

3.地面气象观测场的要求有哪些?

4.简述大气探测有哪几种方法?

5.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包括哪几个?

6.如何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7.气象探测环境?

*大气探测

....,是指利用科技手段对大气层和近地层的各种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等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测量。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大气探测资料精确性直接影响到气象预报、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等的准确性。大气探测可划分为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探测,特种探测,遥感探测

*.大气探测的科技手段

.........:机械方法:风向标等。光学方法:经纬仪光谱仪等。热学方法:蒸发器等。电磁方法:雷达卫星信息传输等

* 大气探测的空间范围,

..........从海平面往上到几百公里甚至一千多公里

范围不断扩大!

* 大气边界层,

......大气与地面之间充分湍流化的气层,厚度约为1km,大气要素变化剧烈并随时间和地表条件变化,是地面气象观测和大气边界层探测的主要大气层,该层对局地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近地面层(常通量层,表面层),直接与地表接触、受地面强烈影响,

地面气象观测在此高度内。

*影响大气边界层探测的物理过程,...............辐射传输过程:短波辐射,长波

辐射。热力传输过程:显热,潜热。动力作用:平流,垂直运动,局

地环流。湍流运动:无规则,分类(机械、热力),特征,尺度谱,

串级传递能量过程,湍流输送过程。

*.大气探测学研究目的

.........,.1.大气探测是从事大气科学教学、科研的基

础。为天气、气候诊断分析、预报及环境保护部门、国家及全球气象

资料网络系统等提供大气观测资料。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气探

测的要素量和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大气探测分为近地面层大气探测、

高空大气层探测和专业性大气探测。3.. 是推动大气科学进步的重要

力量大气科学重大理论的提出和完善得益于大气探测(虽然数值模拟

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的探测原理和观测平台促进大气科学

的前进(如GPS水汽探测、卫星平台)

*大气探测

...,业务需求,社会需求,科研需求。....同时满足

....3.种需求

*地面气象观测场,

........观测场四周空旷平坦,所取得的资料应具有较好

的代表性;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海拔高度(精确到0.1m)刻在石

碑上,埋设在场内;观测场为25mX25m的平整场地,保持均匀草坪,

草高不超过20cm,不准种植作物;设 1.2m高稀疏围栏,内设

0.3m-0.5m宽小路,且只准在小路上行走,小路下建线缆沟或埋设

线缆管。

*气象探测环境

......,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护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

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大气探测方法

......,直接探测:感应元件置于待测大气介质之中,探测大气要素的变化。遥感探测:根据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变化,反演出大气中气象要素的变化。施放示踪物质,模拟实验

*大气探测特点,

.......大气探测是在自然的动态条件下进行的,由于大气是湍流介质,被测气象要素随空间和时间存在非均匀性和脉动性(介入、响应)。但是大气探测资料又往往是用于区域或全球的大气运动的整体诊断和分析,因而,要求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必须准确的代表某一地区的大气及气候特征,又能做到相互比较,以了解地区间的差异(代表性、可比性)。在自然环境下缺乏真值(检定、标定、率定)气候应用要求数据在较长时间较大范围内可用、可比(全球共享、长期稳定-包括设备、环境)。

*大气探测要求

......,代表性,可比性

*大气探测仪器性能参数

..........:1.精确度:仪器的精确度是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一般应该包括仪器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精密度(Precision )——若干独立测定值彼此之间的符合程度。准确度(Accuracy )——测量仪器给出接近于真值的响应的能力。精密度考察的是连续测量值彼此相互之间的接近程度。反映的是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常以标准偏差与平均值之比来表示,其值越小,精密度越高。准确度考察的是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反映的是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合成大小,常用相对误差来表示,其值越小,准确度越高。探测仪器的精确度决定于感应元件的灵敏度和惯性。

2.灵敏度:仪器的灵敏度是指测量仪器响应的变化除以对应的大气要素变化。即:指单位待测量的变化所引起的指示仪器仪表显示或输出量的变化。

3.惯性(滞后性)仪器的惯性——仪器的动态响应速度。具有两重性,一般要求惯性的大小由观测任务所决定。如:探空仪的惯性不能太大,否则,在上升过程中就不能准确反映温、湿、压随高度的变化;大气湍流探测仪器的惯性就要求很小,不然的话,仪器就会将高频湍涡过滤掉;而地面气象台站使用的观测仪器就要求具备一定的惯性,使其具备一定的自动平均的能力。另外,惯性太小,观测员将无法靠近仪器读数。

4.分辨力仪器的分辨力——显示装置能有效辨别的最小的示值差。

它与测量范围及灵敏度有关,仪器性能的改变也会影响分辨力。

5.测量范围,它取决于所测要素的变化范围。注意:量程和测量范围是不同概念。量程是指仪器对待测要素的最大测量范围

6.东汉时长安灵台上测风的相风铜鸟--张衡

7.二十四节气名--刘安

8.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李淳风

9.地面气象观测开始发展时期--伽利略

10.水银气压表--E.Torricelli

11.云最早分类法,成为现行云分类法的先驱--Luke Howard

12.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类,对云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吕不韦

13.1805年英国蒲福制订蒲福风力等级--Francis Beaufort

14.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李淳风

最新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1、大气探测按照探测方法分:目测(云、能、天)、直接探测(探测仪 器与被测大气直接接触,如玻璃液体温度表测量气温的方法。目前直接探测正向遥测方向发展,如自动站的温度传感器)和遥感(又称间接探测,指仪器与被测大气不直接接触进行的探测,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三种。 2、大气探测按照探测范围分: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探测两种。按 照探测平台分:地基探测、空基探测和天基探测。按照探测时间分:定时观测和不定时观测。WMO又把定时观测分为基本天气观测和辅助天气观测,两者均参与全球气象资料的交换。 3、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大气探测系统,包括探测平台(基础)、探测 仪器(核心)、通讯系统(纽带)、资料处理系统(不可或缺)。 4、大气探测学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大气探测系统的建立原则和方法, 以便获得有代表性的全球三维空间分布的气象资料;制定大气探测技术规范来统一各种观测技术和方法,使其标准化,确保气象资料具有可比较性;研制探测仪器标准计量设备,制定计量校准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5、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校准是确定测量数据有效性的第一步。校准是 一组操作,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建立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指示值雨相应的被测量(即需要测量的量)的已知值之间的关系。主要确定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偏差或平均偏差、随机误差、是否存在任何阈值或非线性响应区域、分辨率和滞差。 6、校准结果有时可以用一个校准系数或一序列校准系数表示,也可以 采用校准表或校准曲线表示。 7、随机误差是不可重复的,也是不可消除的,但是它能够通过在校准 时采用足够次数的重复测量和统计方法加以确定。 8、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标准器可分基准、二级标准、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工作标准、传递标准、移运式标准等。基准设置在重要的国际机构或国家机构中。二级标准通常设置在主要的校准实验室中。工作标准通常是经过用二级标准校准的实验室仪器。工作标准可以再野外场地作为传递标准使用。传递标准既可用于实验室也可在野外场地使用。

(完整版)大气探测学习题整理

大气探测从原理上区分有哪几种方法? 大气探测从原理上一般分为直接测量和遥感测量 直接测量:探测器(感应)直接放入大气介质中,测量大气要素。直接测量包括现场测量和遥测两种方式。遥感探测:通过大气中传播的要素信息反演出大气要素的时空分布。遥感测量课一份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大气探测的”三性”要求是哪些?如何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三性: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准确性反映测量值与真实状况的差别,我们希望准确性要适当的高(即误差要小到慢速使用目的的要求)。代表性是指所测得的某一要素值,在所规定的精度范围内,不仅能够反映观测站该要素的局地情况,而且能够代表观测站周围一定范围内该要素的平均情况。代表性分为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指观测资料所能代表的空间范围是时间间隔。我们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要求,与分析和应用的各种现象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两者均有关 代表性分为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空间代表性,原则上要确定台站地形具有典型性。站址的选择、观测站的建立要防止局地地形地物造成大气要素不规则变化。一般说来,平原地区的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好,山区、城市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差。要保证时间代表性,则要保证大气要素观测的同时性 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可比性,则要求观测时间、观测方法、仪器类型、观测规范、站台地理纬度、地形地貌条件等的一致性 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它们之间的区别界限是什么? 由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的对流增强时依次发展形成的为低空积状云的四个阶段。当对流减弱,云内下沉气流占主导作用时,云体将逐渐瓦解消散,演变成其它的云。(1)淡积云;云的个体不大,轮廓清晰,底部较平,顶部呈圆弧形凸起,垂直发展不旺盛,云底较扁平,薄的云块呈白色,厚的云块中部有淡影。分散在空中,晴天常见。浓积云:云的个体高大,轮廓清晰,底部较平、阴暗,垂直发展旺盛,垂直高度一般大于水平宽度,顶部呈圆弧形重叠凸起,很象花椰菜。秃积雨云:这种云是浓积云向鬃积雨云发展的过渡阶段。云顶已开始冻结,云顶花椰菜形的轮廓渐渐模糊,丝絮状结构还不太明显,云体其余部分仍具有浓积云特征。这是积雨云的初始阶段,存在时间较短促。鬃积雨云:这种云是积雨云发展的成熟阶段。由秃积雨云发展而成。云顶白色,丝絮状结构明显,常呈马鬃状和铁砧状,底部阴暗,气流混乱 云的观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判定云状、估计运量、测定云高、选定云码 简述云形成的基本过程 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由各种原因达到过饱和而发生凝结或凝华的过程 水汽要凝结成水滴或凝华成冰晶而形成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水汽凝结核,二是要有水汽过饱和,二者缺一不可。大气中一般不缺乏凝结核,因此,形成云的最关键问题,还在于应有水汽的过饱和 气象能见距离为10千米,问在10千米处有一以天空为背景视角大于30′的白色建筑物是否能见?为什么? 不能。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对比视感阈为0.05)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所以在10千米处有一以天空未背景视角大于30°的白色建筑物不能看见 浮尘与霾、霾与轻雾的区别 形成浮尘的沙尘是由远处传播而来,而霾不是。一般浮尘的能见度更小,并且垂直能见度也不大。霾常出现在干燥时期,浮尘不一定。霾和轻雾的组成不同,霾是大量沙尘漂浮在空气

《大气探测学》课后答案

《大气探测学》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绪论 1.大气探测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特点是什么? 大气探测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研究范围是近地层大气、高空大气以及一些特殊区域的大气(如大气边界层,城市热岛环流,峡谷风场,海陆风场等)。大气探测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气探测的要素量和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分为近地面层大气探测、高空大气层探测和专业性大气探测。近几十年来,作为主动遥感的各种气象雷达探测和作为被动遥感的气象卫星探测,以及地面微波辐射探测等获得较多信息的大气探测方法,正在逐步进入常规大气探测领域。这些现代大气探测技术应用于大气科学的研究领域,极大的丰富了大气探测的内容。 2.大气探测的发展主要有那几个时期? ①创始时期。这是在16世纪末发明第一批大气探测仪器以前的漫长时期,这期间发明了相风鸟、雨量器和风压板等,不能对大气现象进行连续记录。 ②地面气象观测开始发展时期。16世纪末,随着气象仪器的发明,开始了气象要素定量测量阶段。 ③高空大气探测的开始发展时期。这时期陆续有人采用系留气球、飞机及火箭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大气探测。 ④高空大气探测迅速发展时期。这时期,前苏联、德国、法国、芬兰等国家都开始研制无线电探空仪,以及其他高空探测技术,为高空大气探测事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⑤大气探测的遥感时期。1945年美国首次将雷达应用于气象观测,后来发射了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把探测高度延伸到了500千米。 ⑥大气探测的卫星遥感时期。这个时期,大气探测不仅从根本上扩大了探测范围,也提高了对大气探测的连续性。 3.简述大气探测原理有那几种方法? ①直接探测。将探测元件直接放入大气介质中,测量大气要素。应用元件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大气作用而产生反应作用的原理。 ②遥感探测。根据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变化,反演出大气中气象要素的变化,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③施放示踪物质。向大气施放具有光学或金属性质的示踪物质,利用光学方法或雷达观测其随气流传播和演变规律,由此计算大气的流动状况。 ④模拟实验。有风洞模拟和水槽模拟。风洞模拟大气层边界层风、温及区域流场状况。水槽模拟大气层环流、洋流、建筑物周围环境流场特征。可调控温度场,模拟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层结。 4.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包括那几个? ①精确度。即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又包括仪器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精密度考察的是连续测量值彼此相互间的接近程度。准确度考察的是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探测仪器的精确度取决于感应元件的灵敏度和惯性。 ②灵敏度。即单位待测量的变化所引起的指示仪表输出的变化。 ③惯性(滞后性)。即仪器的动态响应速度。具有两重性,大小由观测任务所决定。 ④分辨率。即最小环境改变量在测量仪器上的显示单位。 ⑤量程。即仪器对要素测量的最大范围。取决于所测要素的变化范围。 5.如何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代表性分为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空间代表性,原则上要确定台站地形具有典型性。站址的选择、观测站的建立要防止局地地形地物造成大气要素不规则变化。一般说来,平原地区的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好,山区、城市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差。要保证时间代表性,则要保证大气要素观测的同时性。 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可比性,则要求观测时间、观测方法、仪器类型、观测规范、站台地理纬度、地形地貌条件等的一致性。 第2章云的观测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版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2011版)一、写出下列云状的国际简写或由国际简写写出云状学名 浓积云Cu cong 碎积云Fc 淡积云Cu hum 秃积雨云Cb calv 鬃积雨云Cb cap 荚状层积云Sc lent 堡状层积云Sc cast 透光层积云Sc tra 积云性层积云Sc cug 蔽光层积云Sc op 层云St 碎层云Fs 雨层云Ns 碎雨云Fn

透光高层云As tra 蔽光高层云As op 透光高积云Ac tra 蔽光高积云Ac op 堡状高积云Ac cast 荚状高积云Ac lent 积云性高积云Ac cug 絮状高积云Ac flo 毛卷云Ci fil 密卷云Ci dens 伪卷云Ci not 钩卷云Ci unc 匀卷层云Cs nebu 毛卷层云Cs fil 卷积云Cc 二、解释名词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气象资料的代表性、气象资料的准确性、气象资料的比

较性、云、、云量、天气现象、气象能见度、气象光学距离、气温、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热电现象、热滞系数、百叶箱、湿度、露点温度、盖﹒吕萨克尺度、气压、本站气压订正、海平面气压订正、风、阵风、降水量、蒸发量、积雪、太阳常数、直接辐射、雾、环日辐射、散射辐射、全辐射、净辐射、日照时数、高空测风、单经纬仪定点测风、双经纬仪基线测风、一次雷达、二次雷达、测风雷达的测角原理、等信号强度法、自动气象站、遥感、主动式大气遥感探测、被动式大气遥感探测、激光雷达、声雷达、可见光探测、红外辐射探测、微波探测、大气边界层探测、气象塔、对比视感阈 三、简述或论述下列各题 1.为什么要提出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 2.什么是观测资料的测站代表性和区域代表性? 3.怎样来衡量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怎样保证比较性? 4.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它们之间的区别界限是什么? 5.碎积云、碎层云、碎雨云,它们之间在外形及成因上有何不同? 6.卷层云和高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雨层云和层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7.卷积云和高积云、高积云和层积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大类招生共用《大气探测学》知识点总结

《大气探测学》知识点总结 说明: 1、不要求记住公式,试卷上会给出公式,但需明白公式中各项意义 2、考题题型有判断题、填空题、单选题、简答题与计算题 复习提纲: 一.绪论 大气探测的定义 大气探测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以及化学成分)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 大气探测的发展历史 始创时期(16世纪之前) 相风乌、雨量器、风压板等 地面气象观测发展阶段( 16世纪末开始) 1593年,意大利人伽里略发明了气体温度表 1643年,托里拆利发明了水银气压表 1783年,瑞士德索修尔发明了毛发湿度表 高空气象探测发展阶段( 18世纪末开始) 二十世纪初,无线电探空仪 四十年代中期,气象火箭 大气遥感发展阶段( 20世纪40年代开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天气雷达 1960年4月,气象卫星 我国气象探测的组织 基准气候站:一般300-400公里设一站 基本气象站:一般不大于150公里设一站 一般气象站:一般50公里左右设一站 高空气象站:一般300公里设一站,每天探测2次或3-4次。(8:00,20:00北京时) 大气探测原理 直接测量:感应元件置于待测介质之中,根据元件性质的变化,得到描述大气状况的气象参数。如:温度表 遥感探测:根据大气中声、光、电磁波等信号传播过程中性质的变化,反演出大气要素的时空变化。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两种方式。如:雷达卫星 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指标和误差 准确度:仪器的测量值(已做各种订正后)与真值的符合程度。准确度考察的是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反映的是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合成大小,常用相对误差来表示,其值越小,准确度越高。 灵敏度:仪器的灵敏度就是它的示度在被测要素改变单位物理量时所移动的距离、旋转的角度或显示输出量的大小。 惯性(滞后性):具有两重性,一般要求惯性的大小由观测任务所决定 自动平均能力:探空仪惯性小;湍流探测惯性很小;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惯性适当大点 分辨率:仪器的分辨率——导致一个测量系统响应值变化的最小的环境改变量,它和量程及

3-大气科学专业大气探测方向

大气科学专业(大气探测方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大气探测、 大气物理、大气环境、气象学、气候学、应用气象和相关学科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 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等各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科学思维与科 学实验(包括野外实习和室内实验)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具有利用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气象雷达和气象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大气科学基本业务、科学研究、理 论分析、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广泛的科学适应 能力。 1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数学、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掌握现代大气探测和遥感技术和分析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4、了解国家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专业服务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大气科学 四、主要课程、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 1)主要课程:数字电子线路、大气物理学、天气学、电路分析基础、天气学分析、气象统计方法、现代大气探测学、气象观测仪器检定与维护、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模拟电子线路、雷达原理和信号处理、动力气象学、气象卫星资料的多学科应用、中尺度气象学、中尺度数值模拟与预报、大气激光探测、专业英语、电磁场理论、嵌入式系统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波技术与天线。 2)核心课程:计算机基础、大气科学概论、线性代数、概率统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大气物理学、天气学、天气学分析、现代大气探测学、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雷达原理和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 3)特色课程:卫星气象学、雷达气象学、气象卫星资料多学科应用。

(完整版)大气探测学-复习题及答案(2)

第1章绪论 1.大气探测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特点是什么? 大气探测是对表征大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个别或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研究范围是近地层大气、高空大气以及一些特殊区域的大气(如大气边界层,城市热岛环流,峡谷风场,海陆风场等)。大气探测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气探测的要素量和空间范围越来越大。分为近地面层大气探测、高空大气层探测和专业性大气探测。近几十年来,作为主动遥感的各种气象雷达探测和作为被动遥感的气象卫星探测,以及地面微波辐射探测等获得较多信息的大气探测方法,正在逐步进入常规大气探测领域。这些现代大气探测技术应用于大气科学的研究领域,极大的丰富了大气探测的内容。 2.大气探测的发展主要有那几个时期? ①创始时期。这是在16世纪末发明第一批大气探测仪器以前的漫长时期,这期间发明了相风鸟、雨量器和风压板等,不能对大气现象进行连续记录。 ②地面气象观测开始发展时期。16世纪末,随着气象仪器的发明,开始了气象要素定量测量阶段。 ③高空大气探测的开始发展时期。这时期陆续有人采用系留气球、飞机及火箭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大气探测。 ④高空大气探测迅速发展时期。这时期,前苏联、德国、法国、芬兰等国家都开始研制无线电探空仪,以及其他高空探测技术,为高空大气探测事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⑤大气探测的遥感时期。1945年美国首次将雷达应用于气象观测,后来发射了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把探测高度延伸到了500千米。 ⑥大气探测的卫星遥感时期。这个时期,大气探测不仅从根本上扩大了探测范围,也提高了对大气探测的连续性。 3.简述大气探测原理有那几种方法? ①直接探测。将探测元件直接放入大气介质中,测量大气要素。应用元件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大气作用而产生反应作用的原理。 ②遥感探测。根据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变化,反演出大气中气象要素的变化,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③施放示踪物质。向大气施放具有光学或金属性质的示踪物质,利用光学方法或雷达观测其随气流传播和演变规律,由此计算大气的流动状况。 ④模拟实验。有风洞模拟和水槽模拟。风洞模拟大气层边界层风、温及区域流场状况。水槽模拟大气层环流、洋流、建筑物周围环境流场特征。可调控温度场,模拟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层结。 4.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包括那几个? ①精确度。即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又包括仪器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精密度考察的是连续测量值彼此相互间的接近程度。准确度考察的是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接近程度。探测仪器的精确度取决于感应元

大气探测学能见度知识点

大气探测学 第3章能见度的观测 1、能见度主要受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引起的大气消光的影响。其估计值依赖于个人的视觉和对“可见”的理解水平,同时受光源特征和透射率的影响。 2、能见度概念得到广泛应用,一是因为它是表征气团特性的要素之一,二是因为它是与特定判据或特殊应用相对应的一中业务性参量。 3、一般意义上的能见度,是指目标物的能见距离,即观测目标物时,能从背景上分辨出目标物轮廓和形体的最大距离。当能从背景上分辨出目标物轮廓和形体时,通常称目标物“能见”。 4、目标物的最大能见距离有两种定义法。一种是消失距离,它是指当观测者逐渐退离目标物,直至目标物从背景上可以辨别时的最大能见距离。另一种是发现距离,它是指当观测者从远处逐渐走近目标物,直至将目标物从背景上辨认出来时的最大能见距离。 5、目标物的消失距离要比发现距离大。 6、按照观测者与目标物的相对位置,能见度分为水平能见度、垂直能见度和倾斜能见度。 7、垂直能见度和倾斜能见度对地面向上观测云或其他空中目标物以及从空中向下观测目标物有影响。 8、能见度影响因子:目标物的背景的亮度对比、观测者的视力—对比视感阈(白天)、大气透明度。 9、目标物和背景的色彩不同也影响到能见与否,但色彩的感觉只有在足够的光亮度条件下才能产生。亮度对比相对于色彩对比在目标物识别中显得更重要,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10、最小亮度的对比值叫做人眼的对比视感阈,取决于两个因素:视场内照明情况,即场光亮度;目标物视张角。场光亮度越低,目标物视张角越小。白天,对比视感阈变化不大,黄昏时,对比视感阈迅速增大。 11、柯什密得提出将0.02作为正常视力的人,在白昼野外,观测比较大的物体(如视张角大于0.5°)时的对比视感阈值,此值对应于消失距离值。而对应于发现距离,对比视感阈可取为0.05。 12、在白天光照条件下眼睛的感光效率在波长为550nm时达到最大值。在夜间暗光条件下,最大感光效率与507nm波长相对应。 13、大气透明程度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子。 14、大气中气体分子及悬浮微粒通过散射、吸收及反射等机制对光起衰减作用,导致目标物固有亮度减弱,这一现象称之为物光减弱。 15、空气元对场入射光的散射,使空气层本身有了亮度,从而使空气层像一层亮纱附加在目标物上,使目标物亮度增强,这一现象称之为气幕光增强。 16、纯大气分子影响时,最大能见度可达277km,而在雾和沙尘暴天气中的能见度可低达几十米,甚至只有几米。 17、目标物的能见与否与目标物和背景的亮度对比有关。由于大气中分子和悬浮微粒的影响,人眼见到的目标物亮度(称之为视亮度)与目标物固有亮度是不一样的,同样,背景的视亮度与其固有亮度也不同。 18、气幕光的强度随着水平空气柱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空气柱为无穷长时,此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大气探测学复习题 1、大气探测按照探测方法分:目测(云、能、天)、直接探测(探测仪 器与被测大气直接接触,如玻璃液体温度表测量气温的方法。目前直接探测正向遥测方向发展,如自动站的温度传感器)和遥感(又称间接探测,指仪器与被测大气不直接接触进行的探测,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三种。 2、大气探测按照探测范围分: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气象探测两种。按 照探测平台分:地基探测、空基探测和天基探测。按照探测时间分:定时观测和不定时观测。WMO又把定时观测分为基本天气观测和辅助天气观测,两者均参与全球气象资料的交换。 3、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大气探测系统,包括探测平台(基础)、探测 仪器(核心)、通讯系统(纽带)、资料处理系统(不可或缺)。 4、大气探测学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大气探测系统的建立原则和方法, 以便获得有代表性的全球三维空间分布的气象资料;制定大气探测技术规范来统一各种观测技术和方法,使其标准化,确保气象资料具有可比较性;研制探测仪器标准计量设备,制定计量校准方法,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5、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校准是确定测量数据有效性的第一步。校准是 一组操作,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建立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的指示值雨相应的被测量(即需要测量的量)的已知值之间的关系。主要确定传感器或测量系统的偏差或平均偏差、随机误差、是否存在任何阈值或非线性响应区域、分辨率和滞差。 6、校准结果有时可以用一个校准系数或一序列校准系数表示,也可以 采用校准表或校准曲线表示。 7、随机误差是不可重复的,也是不可消除的,但是它能够通过在校准 时采用足够次数的重复测量和统计方法加以确定。 8、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标准器可分基准、二级标准、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工作标准、传递标准、移运式标准等。基准设置在重要的国际机构或国家机构中。二级标准通常设置在主要的校准实验室中。工作标准通常是经过用二级标准校准的实验室仪器。工作标准可以再野外场地作为传递标准使用。传递标准既可用于实验室也可在野外场地使用。 9、基准(或一级标准):具有最高的计量学性质的标准器,无需参照其 他标准器。 10、二级标准:通过与基准进行比对而认定的标准器。

《大气探测学》知识点

第三章:能见度的观测 1.能见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物理现象,主要受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引起的大气消光的影响。 2.能见度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气象光学视程是指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径长度。 3.目标物的最大能见度距离有两种定义法。一种是消失距离,另一种是发现距离。消失距离要比发现距离大。在气象上通常采用的是消失距离。 4.影响目标物最大能见距离的因子有:目标物和背景的亮度对比、观测者的视力--对比视感阈(白天)、大气透明度。其中,大气透明程度是主要因子。 5.透射能见度仪是通过测量水平空气柱的平均消光系数来测量能见度的,它是最接近气象光学距离定义的测量方法。 6.光在大气中衰减是由空气分子和气溶胶粒子等的散射和吸收所引起的。 7.能见度仪的误差因子:a、校准误差;b、系统的电子设备的不稳定性;c、消光系数作为低通信号进行远距离输送时受到电磁场的干扰,最好是对此类信号进行数字化;d、来源于日出或日落的干扰和初始定向不良;e、大气污染沾污光学系统;f、距地大气状况导致不具代表性的消光系数或背离科什米得定律或使得得出的散射系统不同于相应的消光系数。

8.散射仪与透射仪相比,对污染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常被用作日常监测仪器,或用来对气象光学距离提供近似估计,目前较多的用语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透射仪仅用语一些对能见度测量要求较高的测站,如机场,或作为散射仪的检定标准。 第四章天气现象的观测 1.降水类型的自动识别,可采用光学、声波、电磁波(雷达)等多种探测技术,其中以光学原理为基础的降水类型识别技术研究得较为深入。 2.基于光学原理进行降水类型识别的技术,主要有光强衰减多要素判断法、降水粒子光强闪烁法和降水粒子下落速度法等。 3.漏斗云或龙卷的出现常可通过天气雷达来确定。现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成为识别中尺度气旋的十分有效的设备。 4.从风速的测量值的离散序列即可确定飑。若风速测量设备的输出值与风向传感器、温度或适度传感器组合在一起,则就有可能识别出线飑。 5.雷暴主要通过使用闪电计数器来监测。利用一定时间间隔内的闪电次数,并与降水率或风俗联合应用,即可确定弱、中度和强雷暴。 第九章 1.蒸发式海洋和陆地水分进入大气的唯一途径,是地球水文循环的主要环节之一。 2.由于地形和天气系统引起的降水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降水量测量值的代表性较差。

2011-2012大气探测学试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试卷 2011 - 2012 学年第二学期大气探测学课程试卷( A 卷) 本试卷共 1 页;考试时间 120 分钟;任课教师;出卷时间 2012 年 06 月 系专业班 学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每个1.5分,共30分) 1.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按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和云底高度,将云分为________。 A:三族,九属,二十类 B :三族,十属,二十九类 C:四族,十属,二十九类 D :四族,十属,二十类 2、使用最低温度表测量最低温度时,读数时读。 A. 游标远离球部的一端 B. 游标靠近球部的一端 C. 液柱的长度 3.下列哪种视程障碍现象出现的能见度范围与其它不同_____。 A:雾B:雪暴 C:沙尘暴D:霾 4.云空云量为Ac tra 4成、Cu cong 2成、Fc 1成。则云量记为________。 A:10/3 B:7/2 C:7/3 D: 7/1 5.低而均匀的云层,云底很低,象雾,但不接地,常笼罩山顶或较高的建筑,昼间呈灰色或灰白色,夜间地面有灯光照映或有积雪反光时,多呈白色或淡红色,无灯光照映,呈黑色。具有这样特征的云指的是________。 A:层云B:层积云 C:高层云D:卷层云 6.气象上常用的液体气压表是水银气压表,下列有关水银的特点,哪个选项是错误的________。 A:水银的密度比较大B:水银蒸气压很大 C:水银不沾湿玻璃D:水银的性能很稳定 7.定槽式水银气压表表身刻度要比动槽式短一些,在我国1mmHg的实际长度只有。 A:0.96mm B:0.97mm C:0.98mm D:0.99mm 8.风定时观测时,记录的风速是________分钟的平均风速,取整数。 A :10 B:5 C:3 D:2 9.()是测量高空温压湿的最主要的方法 A:探空气球携带无线电探空仪升空B:气象卫星装载的各种遥感仪器反演温湿风C:由地基遥感设备进行高空间和时间密度的探测D:机载仪器测量

《大气探测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气探测学》课程教学大纲 (32学时)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该课程是了解天气及气候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同时也是进行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之根本。当今社会科技水平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在本课程中的体现尤为明显,气象观测与传感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气象观测的发展有赖于后者技术水平的更新,因此本课程可以所说是发展相对较快的学科。该课程涉及面广、实践性强。其任务在于学习地面、高空常规观测的仪器结构、原理,观测项目、观测方法以及最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其可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也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气象部门各轨道业务的工作、气象科学研究和相应的业务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术的储备。 三、课程培养标准 通过《大气探测学》课程,应使学生了解大气探测的发展历史,基本的探测原理和方法;掌握温度、湿度、气流、辐射能及天气现象等观测仪器的结构、原理及观测方法;使学生对现代气象观测的项目、观测仪器及原理、观测规范和观测方法有一个基本认识和了解,为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及工作中的天气分析预报、气象科学研究、业务管理工作和各轨道建设提供一定的适应能力与基础。 本课程具体完成培养方案中以下指标,重点完成指标1.2、2.1、2.2。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注:★表示重点内容,△表示难点内容 五、实验教学内容与安排 无 六、课程考核 表1 课程培养标准三级指标对应的考核环节

表2 考核细则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 大气探测原理与方法,张文煜,袁九毅,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参考教材: [1] 现代气象观测,张蔼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国气象局,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3]《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第六版),中国气象局,北京:气象出版社 撰写人:王磊审核人: 2015年5月

高考志愿填报建议大学专业解析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一、专业解析: (一)学科简介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学科以物理学、数学、化学、流体力学、无线电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大气现象和过程为研究对象,和气象学各分支相互交叉和渗透;与空间物理、生物地球化学、电波传播学等学科密切结合,支持和扩展当代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并不断扩大自身学科研究领域。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包含下列分支学科:大气辐射学、大气边界层气象学、大气声光电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和大气遥感学(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无线电气象学)、云雨物理学、平流层及中层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及空气污染气象学。 (二)培养目标 毕业研究生应具有大气物理学、气象学和大气环境学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的研究进展和动向,掌握大气探测方法和具有处理资料的能力;具有应用计算机模拟计算有关大气过程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撰写本专业论文;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业务部门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 01.大气辐射和遥感 02.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湍流 03.云物理和大气化学 04.大气环境和探测(各个招生单位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上北京大学为例) (四)考试科目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606大气探测学、360高等数学 4 803普通物理(三)(含力学、电磁学、热学)、806大气物理 本专业考试科目③中高等数学、大气探测学任选一门。考试科目④中普通物理(三)、大气物理任选一门。 (各个招生单位考试科目略有不同,以上以北京大学为例)(五)相近学科 与此专业相关的学科有:气象学,环境科学。 二、推荐院校: 以下院校是该专业研究生院实力较强者,建议选报: (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版)资料讲解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2011版)一、写出下列云状的国际简写或由国际简写写出云状学名 浓积云Cu cong 碎积云Fc 淡积云Cu hum 秃积雨云Cb calv 鬃积雨云Cb cap 荚状层积云Sc lent 堡状层积云Sc cast 透光层积云Sc tra 积云性层积云Sc cug 蔽光层积云Sc op 层云St 碎层云Fs 雨层云Ns 碎雨云Fn 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透光高层云As tra 蔽光高层云As op 透光高积云Ac tra 蔽光高积云Ac op 堡状高积云Ac cast 荚状高积云Ac lent 积云性高积云Ac cug 絮状高积云Ac flo 毛卷云Ci fil 密卷云Ci dens 伪卷云Ci not 钩卷云Ci unc 匀卷层云Cs nebu 毛卷层云Cs fil 卷积云Cc 二、解释名词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气象资料的代表性、气象资料的准确性、气象资料的比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较性、云、、云量、天气现象、气象能见度、气象光学距离、气温、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热电现象、热滞系数、百叶箱、湿度、露点温度、盖﹒吕萨克尺度、气压、本站气压订正、海平面气压订正、风、阵风、降水量、蒸发量、积雪、太阳常数、直接辐射、雾、环日辐射、散射辐射、全辐射、净辐射、日照时数、高空测风、单经纬仪定点测风、双经纬仪基线测风、一次雷达、二次雷达、测风雷达的测角原理、等信号强度法、自动气象站、遥感、主动式大气遥感探测、被动式大气遥感探测、激光雷达、声雷达、可见光探测、红外辐射探测、微波探测、大气边界层探测、气象塔、对比视感阈 三、简述或论述下列各题 1.为什么要提出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 2.什么是观测资料的测站代表性和区域代表性? 3.怎样来衡量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怎样保证比较性? 4.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它们之间的区别界限是什么? 5.碎积云、碎层云、碎雨云,它们之间在外形及成因上有何不同? 6.卷层云和高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雨层云和层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7.卷积云和高积云、高积云和层积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此文档仅供学习和交流

大气探测学-习题及答案-单元复习要点

单元复习要点 《大气探测学》第1单元复习要点 1、名词解释:大气探测的精确度、灵敏度、惯性、分辨率、量程、代表性、比较性。 2、简述大气探测的对象、任务和特点。 3、熟记三族、十属、二十类云的中文名和国际简写。 4、解释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的形成机理和基本特征。 5、解释卷积云与高积云、高积云与层积云各有何异同? 6、解释卷层云与高层云、高层云与雨层云、雨层云与层云有何异同? 7、解释荚状、堡状、絮状云、钩状云的形成机理,各代表什么气层状况? 8、解释碎积云、碎层云、碎雨云的外形与成因有何不同? 9、简述对流云从淡积云Cu hum发展到鬃积雨云Cb cap的物理过程。 10、熟记CH、CM、CL云码所代表的云属、云状及其天气意义和演变规律。 11、能见度的器测法主要有哪几种,说明它们的优缺点和探测原理。 12、请写出水平均一大气的目标物亮度方程,并说明方程各项的意义。 13、请写出人眼所见目标物的总视亮度方程,并说明方程各项的意义。 14、请写出目标物一水平天空背景亮度对比度衰减规律方程,并说明各项意义。 15、说明浮尘与霾;霾与轻雾;浮尘、扬沙、沙尘暴及尘卷风天气现象的形成机理,并写出其符号。 16、简述形成连续性、间歇性和阵性降水的物理机理及判断特征。 17、译出下列电码:10025,11308,29060,39665,40026, 52146,54000,60032。 《大气探测学》第2单元复习要点 1.什么叫温标?常用温标有哪几种?如何换标? 2.试述玻璃温度表测温原理。 3.试述最高最低温度表测温原理。 4.试述双金属片测温原理。 5.试述平衡和不平衡电桥测温原理。 6.推导线性化输出平衡电桥电阻r1,r2,r3的计算式。 7.说明温度热滞系数的物理意义及特性。 8.如何测定温度表的热滞系数? 9.一支热滞系数为100S的温度表,温度30℃时,观测环境20℃的空气温度,精度要求为0.1 ℃,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观测?

【知识学习】《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学》知识点

《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学》知识点 1. 熟悉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学研究的内容,也要明白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的区别。 大气物理学是研究大气的物理现象(声光电等)、物理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 大气探测学是大气科学的另一个基础性学科分支,主要研究大气状态和过程的信息探测技术、观测方法和信息处理技术。探测的对象包括地面和高空的大气状态和过程参数。 2. 基本名词的理解,从大气科学的角度解释,温室效应,温室气体,阳伞效应,ENSo,酸雨,大气污染,雾,露点(霜点),沙尘暴,极光,臭氧空洞,湖陆风(焚风),城市热岛,大气中的光现象解释(如海市蜃楼,虹,天空蓝色,海洋蓝色等),平流层急剧增温(SSw) 1)温室效应:太阳(短波)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并被其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则几乎全部被大气所吸收,大气向外太空和地面发出长波辐射,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升温。 2)温室气体:指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及水汽等。其中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火山喷发、有机物的燃烧、腐烂及动植物的呼吸等。

3)阳伞效应:由于排入空气的烟尘不断增加,使到悬浮在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就象地球的遮阳伞一样,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引起地面降温。 4)ENSo:ENSo循环:ENSocirculation赤道太平洋海面水温的变化与全球大气环流尤其是热带大气环流紧密相关。其中最直接的联系就是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即南方涛动现象(So)。在拉尼娜期间,东南太平洋气压明显升高,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气压减弱。厄尔尼诺期间的情况正好相反。鉴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气象上把两者合称为ENSo(音“恩索”)。这种全球尺度的气候振荡被称为ENSo循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则是ENSo 循环过程中冷暖两种不同位相的异常状态。因此厄尔尼诺也称ENSo暖事件,拉尼娜也称ENSo冷事件。 5)酸雨: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在常温下溶解于雨水中并达到气液相平衡后,雨水之pH值约为5.6。 6)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动植物及环境的现象。 7)雾:雾是水汽凝结物悬浮于大气边界层内,使地面水平能见度降至1km以下的天气现象。 8)露点(霜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

(整理)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版).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大气探测学复习思考题(2011版) 一、写出下列云状的国际简写或由国际简写写出云状学名 浓积云Cu cong 碎积云Fc 淡积云Cu hum 秃积雨云Cb calv 鬃积雨云Cb cap 荚状层积云Sc lent 堡状层积云Sc cast 透光层积云Sc tra 积云性层积云Sc cug 蔽光层积云Sc op 层云St 碎层云Fs 雨层云Ns 碎雨云Fn

精品文档 透光高层云As tra 蔽光高层云As op 透光高积云Ac tra 蔽光高积云Ac op 堡状高积云Ac cast 荚状高积云Ac lent 积云性高积云Ac cug 絮状高积云Ac flo 毛卷云Ci fil 密卷云Ci dens 伪卷云Ci not 钩卷云Ci unc 匀卷层云Cs nebu 毛卷层云Cs fil 卷积云Cc 二、解释名词 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气象资料的代表性、气象资料的准确性、气象资料的比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较性、云、、云量、天气现象、气象能见度、气象光学距离、气温、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热电现象、热滞系数、百叶箱、湿度、露点温度、盖﹒吕萨克尺度、气压、本站气压订正、海平面气压订正、风、阵风、降水量、蒸发量、积雪、太阳常数、直接辐射、雾、环日辐射、散射辐射、全辐射、净辐射、日照时数、高空测风、单经纬仪定点测风、双经纬仪基线测风、一次雷达、二次雷达、测风雷达的测角原理、等信号强度法、自动气象站、遥感、主动式大气遥感探测、被动式大气遥感探测、激光雷达、声雷达、可见光探测、红外辐射探测、微波探测、大气边界层探测、气象塔、对比视感阈 三、简述或论述下列各题 1.为什么要提出气象观测资料的“三性”? 2.什么是观测资料的测站代表性和区域代表性? 3.怎样来衡量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准确性?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怎样保证比较性? 4.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它们之间的区别界限是什么? 5.碎积云、碎层云、碎雨云,它们之间在外形及成因上有何不同? 6.卷层云和高层云、高层云和雨层云、雨层云和层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7.卷积云和高积云、高积云和层积云,各有何异同之处? 精品文档

大气科学专业(大气物理方向)培养方案

大气科学专业(大气物理方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坚实的数理基础、熟练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大气物理、大气探测、云降水物理、人工影响天气、天气学、大气环境、大气污染评价、天气预报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毕业生在气象、环保、民航和部队等相关行业从事业务、科研、教学、技术研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研究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高级专门人才,也可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受到科学思维、科学实验、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和专业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坚实的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掌握大气物理学、云降水物理、大气化学、边界层气象学、空气污染气象学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及相关的业务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系统的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2.具有扎实的气象学和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 云降水物理学、空气污染气象学、天气预报、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气象模式基础,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知识和方法;熟悉我国气象业务、环境保护、资源利用 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气象现代化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4.了解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发展动态,确立专业思维模式和思想方 法;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最新参考文献的基本方法;具有 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能够创建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 本专业属于大气科学一级学科的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方向。 四、主要课程、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 1)主要课程: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热力学、大气探测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基础、数理方程、流体力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计算方法、动力气象学、

(完整版)《大气探测学》复习重点

Part1 绪论 1、大气探测学研究的定义、范围和特点 定义:大气探测主要针对地球大气对表征大气状况的要素(即气象要素)、天气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和测定,并对获得的记录进行整理。 范围:大气探测分为近地面层大气探测(0~3000m)和高空大气探测(3000m以上)。通常把1.5km以下高度的大气探测成为边界层大气探测。 特点:为天气预报、气象信息、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 2、发展历程 1643年托里拆利于发明水银气压表--标志性仪器(精度:0.1hPa;相对误差:1/10000)1902年欧洲建立了第一个气象台站网(7个气象站、35个降水站)实现了时间和地域的同步连续观测 1920s,出现了无线电探空仪,发展了高空风探测技术 1940s开始,利用火箭使探测高度从平流层底部,对流层顶部扩展到了100公里的高度 3、我国的地基探测系统(气象业务组织) 国家基准气候站:一般300-400公里设一站,每天观测24次。 国家基本气象站:一般不大于150公里设一站,每天观测8次。 国家一般气象站:一般50公里左右设一站,每天观测3次或4次。 高空气象站:一般300公里设一站,每天探测2次,探测高度25~30km。 4、探测原理 直接探测:感应元件与大气等被测对象直接接触,根据元件性质的变化,得到描述大气状况的气象参数。 遥感探测:根据波(电磁波、声波)在大气中传播过程中信号的变化,间接反演大气要素的变化。分为主动遥感(发射能量)和被动遥感(不发射) 5、大气探测仪器的性能指标 灵敏度:指单位待测量的变化所引起的指示仪表输出的变化,仪器的灵敏度与它的感应原理有关。 精确度:是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真值)接近的程度,可以通过仪器误差的数值进行衡量。惯性:指仪器的响应速率,它与电子仪器常用的时间常数的意义相同。 坚固性: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对环境温、湿度的要求,电压波动允许范围,外装饰锈蚀的时间长短。 稳定性:主要指被测量与输出信号(读数)之间的检定关系的年变化率。 6、观测场地 25m×25m的平整场地,场内保持均匀草坪,草高不超过20cm,不准种植作物。观测场四周设1.2m的稀疏围栏,内设0.3~0.5m宽的小路。观测场外四周要空旷平坦。 高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北边,低的仪器设施安置在南边;各仪器设施东西排列成行,南北布设成列。辐射观测仪器一般安装在观测场南面,观测仪器感应面不能受任何障碍物影响。 7、大气探测的三性: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