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谈《汉语国际教育导论》

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谈《汉语国际教育导论》

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谈《汉语国际教育导论》
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谈《汉语国际教育导论》

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谈《汉语国际教育导论》

摘要:国家汉办早在2007年11月就制定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旨在培养合格的汉语教师,满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在一定层面上是不谋而合的,结合专业的设定与教师培养的标准来探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教材是否能有效的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标准;教材;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80-02

一、背景

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而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过长期探索,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生的培养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而本科专业名称由“对外汉语”直接调整为“汉语国际教育”时开始显现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对该专业本科生培养方面,培养理念、师资素养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的培养模式还亟待长期

的探索。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教材,立足于培养学生扎实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国家汉办早在2007年11月就制定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旨在以此为纲来培养更多合格的汉语教师,满足世界各地汉语教学及推广的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目的在于培养出具备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专业人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在一定层面上是不谋而

合的,结合专业的设定与教师培养的标准来探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教材是否能适用十分必要。

二、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来探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

下文将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所规定的汉语教师的五种技能的五个方面来探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教材是否适用。

(一)语言知识与技能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所指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包括“汉语知识与技能”和“外语知识与技能”两个标准,对教师应具备的汉语及外语知识与技能进行了描述。而《汉语国际教

育导论》在第二章“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与能力”的第一节“汉语基础知识”,从汉语语言的角度来引入,并未提出外语能力的问题。但在世界交往如此频繁的今天,引导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汉语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增加“外语基础知识”。外语知识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汉语教学活动,还有助于学习者将汉语与其他语言进行对比,更好的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

对于外语知识的掌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长期以来束缚于“英语”这一门外语之中,然而目前来我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中,不乏大批来自日韩以及一些母语非英语国家。仅停留在英语一门外语不符合汉语教学市场的需求。尽管不能开始所有语言课程,但应该拓宽思路,鼓励学生在课后选择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作为第二外语。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这样的教材中可以明确的传达这一观点,就一下小语种的国家及语言特点做简要概述,让学生能针对未来的就业趋向或者兴趣选择学习外语,而这样的引导对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的培养无异于如虎添翼。

(二)文化与交际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中的文化与交际标准包括“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两部分。要求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意识,了解中国和世界文化知识及其异同,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规则。而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的第

二章“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与能力”的第三节和第五节分别概述了“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基础”两个话题。语言离不开文化,而文化和交际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话题。

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文化因素是必须的也是无法

回避的。而在二语教学过程中,在讲述语言的同时要揭示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学习者才能使用这种语进行交际。汉语教师与其他语言教师一样必须对文化感兴趣,因为在语言的讲解中不得不讲授文化。没有文化的语言就如果毫无意义的符号。

(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学习策略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要求教师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和了解学习者特点,帮助学习者学习汉语。而在《汉语国际教育导论》的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语言教学理论”直接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四大学科入手,来引导学生对学科理论体系的进行直观的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教学学科理论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是最必要的知识补充。目前汉语国际教育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而且作为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更需要其他理论积淀的作为基础,同时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将自己学科理论体系建立起来。

优秀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专业理论的支撑,《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中的原典阅读将这一问题进行实践。

在学习其他学科经典文献的同时回头来看汉语国际教育领

域内成果。本科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了解到许多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专家、重要的理论、有效的教学模式,为专业研究生涯奠定基础。

(四)教学方法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教学方法标准包括“汉语教学法”、“测试与评估”、“课程、大纲、教材与教辅材料”和“现代教育技术与运用”四个标准,要求教师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知识,具备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而《汉语国际教育导论》分别在第三章从字与词汇;听力;语法教学等角度传递出应以怎样的方式和态度来进行教学

实践活动。而在第二章第四节:课堂组织与管理,从教学技巧的角度来给出建议培养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第四章“汉语国际教育教材”从中国大陆、美国和法国汉语教材出发探讨国别化教材。第五章从地域的维度上探讨了汉语国际发展势头较好的北美、欧洲、亚洲的汉语教学情况。正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名字一样,“汉语”、“国际”、“教育”三者从“国际”变量的改变来剖析出现各种问题的本质原因才能使学科发展的更好,学生也能从中受益。第六章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概览从四个独具代表性的国家出发介绍汉语

国际教育发展的真实概况为专业学习者未来职业生涯的发

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第七章从汉语国际教育水平测试和汉

语国际教育等级标准入手探讨汉语国际教育测试的相关问题。而此前汉语测试是依附于西方语言测试体系之下的,而在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今天建立属于汉语的独立的语言测

试体系十分必要。不难看出学科的发展是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这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开说无疑是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职业规划的选择。(五)综合素质

《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综合素质标准主要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道德进行描述。该标准借鉴了国际第二语言教学和研究新成果,吸取了国际汉语教师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其窥探出国际汉语教学的特点。而《汉语国际教育导论》的第四章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素质与能力第一节汉语基础知识;第二节教师的学科意识与素养都是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层面来讲述的。笔者认为其中学科意识和素养是十分重要的,相对于汉语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正确的教学态度在如今这个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本书的结尾第八章汉语国际教育历史、现状与未来涉及了汉语国际教育历史范畴和发展状况,为专业学生确定其后职业规划提供参考。由于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学科的建设还不够成熟,刚刚进入这一领域的学生虽满怀期待但前途迷茫,迫切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老师和有经验的汉语国际工作者的引导。只有“实践”的传承,汉语国际

教育专业才能有所发展,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才能学有所成,《汉语国际教育导论》这样一本专业教材才有用武之地。

三、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导论》作为一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教材是十分有适用的,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培养标准来看,这本教材能帮助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和初学者全面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基础和素养。

笔者认为,在正本教材的开篇或结尾应当加入一个相对重要的部分,便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对外汉语专业的本质区别。现如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专业,而何为实践,这个概念是相对模糊的,区分二者区别十分必要。只有通过真正的界限的划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如何定义“汉语国际教育”是值得所有人共同探讨的问题。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傅其林,邓时忠,甘瑞瑗.汉语国际教育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2]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

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设计问题[J].黑龙江

高教研究,2006(3):152.

[4]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2005,(1):60.

[5]刘??.有关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的两点感想[J].海外华文教育,2003,(1):11.

浅谈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

绪论 歧义现象是现代汉语中存在的重要语言现象。所谓歧义,就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众多前辈在有关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论著中,已经从宏观上全面的阐述了现代汉语中歧义的类型、歧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根据语言的四要素,现代汉语的歧义现象可分为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语音歧义是由语音原因引起的,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音素,语音歧义由此产生,如“产品全bù(不/部)合格。”、“岸边停着一艘yóu chu án(游船/油船/邮船)。”,这类情况一般见于口语,一旦进入书面语,歧义自行消失。词汇歧义主要由词语的多义造成,如“我去上课”,可以理解为“我去讲课”,也可以理解为“我去听课”,这种歧义现象可以利用具体语境来分化。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时最复杂的,造成语法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结构关系不同,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都不同,词类不同,词与短语同形。语义歧义主要是语义关系不同、语义指向不同而引起。对于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我们可利用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语义指向分析等方法来加以分化。语言中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表达意义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就致使同一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从而使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句法格式。在一些研究歧义格式的文献中,研究的最为深入的歧义格式有“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语”、“在+Np+V+N”、“N1+的+N2”、“V+N1+的+N2”、“动词(及物)+的+是+名词语”等。本文在前人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选取本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典型歧义结构,举例分析其分化方法,并最终得出产生此类歧义句式的原因。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 一、文献综述 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在1893 年首先提出来的。1897 年,Breal 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从蒙塔古最初建立规范语义学到后来克里普克等人的继续发展,出现了诸如类型理论,模态理论范畴语法,博弈语义学等新的学说,特别是后来帕蒂等人对蒙塔古语义学的不断完善,充分表明了规范语义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而国内近十年的语义学研究也遍布了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对认知语义学的研究,例如张辉的《认知语义学述评》;对框架语义学的研究,例如陶明忠、马玉蕾合著的《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语义学在对隐喻的研究中的应用,例如于莹的《认知语义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对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例如康灿辉的《试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互补性》;对语义学的实际应用的研究,例如王向君的《浅谈语义学与语法教学》。而对于歧义现象的语义学研究主要是对英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研究,例如高桂莲、陈颖、王海岩合著的《对英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却鲜有对汉语中歧义现象的语义分析。所以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二、歧义的成因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 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 因此, 不论哪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歧义现象。引起歧义的原因有很多,下面笔者将对歧义的主要成因进行分类和剖析。 (一)、语音歧义 汉语中的语音歧义多是由于汉语的一个音节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语素引起的,一般存在于口语中。语音歧义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情况。 1、同音字引起的歧义 例句:甲:“请问您贵姓?” 乙:“免贵姓zhang。” 在这个例句中,zhang既可以是“张”,也可以是“章”。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语音歧义。 2、一词多音引起的歧义

高考数学规范化答题要求与策略

高考数学规范化答题要求与策略 张洪合 一、规范化答题要求 1.规范化答填空题 高考中填空题虽只重结果,不考虑过程,但区分度很大,解题时要注意书写规范,做到小题细做,答案力求完整、到位.结果有误通常都是“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所致,针对这些错误的一个有效的招术,就是检验.下面我结合例题指出一些常见的错误现象.(1)书写向量时要规范,如a; (2)不等式结果一般用解集(集合或区间)表示; (3)三角方程或三角不等式的通解中必须加k Z ∈; (4)在写区间或集合时,要正确地书写圆括号、方括号或花括号; (5)区间的两端点之间、集合的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6)带单位的考题,最后结果必须带单位; (7,不能算对,必须 填 (8)排列组合题,无特别声明,要求出数值; (9)函数问题一般要注明定义域; ,不能写成1/2; (10)分数线要划横线,不用斜线,如1 2 (11)在数值处理中,要严格按照题意来处理; (12)考生写正确命题时,有的写成①②④→③,或者写成①②④③,正确写法为①②④?③. 2.规范化答解答题 解答题在数学阅卷中是按步骤给分,做到某个步骤就给一定的分,在答题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在答题卡上答题时书写不要错位.高考实行网上阅卷,学生的答卷将由电脑进行扫描,并按题目分割成一幅幅图片,分别呈现在阅卷老师的电脑屏幕上,如果考生在试卷上的书写超越了答题范围或者答错了位置,都会导致该题被判零分。所以考生在答题之前,应先看清题号,不要错位,书写时也要注意不要超越范围. (2)书写整洁规范.高考阅卷场上发现许多考生的试卷字迹十分潦草,书写不规范,卷面墨迹斑斑。这样的试卷不仅会影响到电脑的扫描质量,也影响阅卷老师的判阅,并最终影

新加坡与香港的廉政比较——论文

《比较政治制度》作业(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新加坡与香港的“廉政”制度比较 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 年级:09(级) 姓名:刘盼 学号: 00930016 任课教师:李慧勇 作业成绩:

新加坡与香港的“廉政”制度比较 摘要:新加坡政府的政治廉洁度已成为亚洲国家的范例,其政府围绕廉政和反腐而进行的一整套完善合理的制度建设为其廉政建设的成功提供了保证。近年来,我国香港地区反腐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2003年,透明国际公布全球政府清廉指数排行榜,中国香港位列14,居亚洲第二,新加坡则居第一。作为亚洲乃至世界“廉政”典范,香港与新加坡在执政上对我国内陆地区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字:新加坡香港“廉政”建设借鉴 一、新加坡与香港“廉政”建设的相同点 作为世界“廉政”的楷模,新加坡政府的政治廉洁度已成为亚洲国家的范例,其政府围绕廉政和反腐而进行的一整套完善合理的制度建设为其廉政建设的成功提供了保证。而作为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香港,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不承多让。二者在这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建立了独立的廉政机构,并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公务员制度新加坡和香港的廉政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反腐机制。这一机制既包括严格的公务员选拔、录用及晋升机制又包括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这些机制在廉政建设中各自起到了不同的功能和作用。首先,在公务员选拔上,以薪养廉——使人不必贪,给予公职人员适当足够的工薪报酬,使之依靠正常收入而不必通过贪污腐败便能维持自己及家人基本或体面的生活,从而达到使人不必贪的目的,从源头上确保了录用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和廉洁度。其次,针对政府官员、国家公务员及国家各机构可能的腐败行为,建立了内外结合、上下协调的权力相互监督与制约机制。新加坡和香港先后成立了反贪调查局和廉政公署,从而使得各个部分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同时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牵制,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严密的监督网。 (二)发达的经济为各自的“廉政”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从透明国际历年清廉指数排行榜上可以看出,公务员表现比较清廉的国家,全是经济发达地区。这个事实证明,反腐败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社会工程,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才能建立起相应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建设较高素质的执法队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时也许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什么是“歧义” 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说法”。裘荣棠先生在《“歧义”浅析》里说过:“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确切地说:“歧义”是一个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没有把确切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可以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当作偏正词组来看时,“热爱人民的﹨军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意思时指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军队;当作一个动宾词组看,“热爱﹨人民的军队”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意思是热爱军队,因为军队是人民的。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歧义句和歧义现象,但有些歧义现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辨,是可以排除的。有时,标题上的歧义可以借助正

文的内容来排除。对这样的歧义句,一般来说,是应该允许存在的。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构成双关语或歇后语等修辞格,使言语生动。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上下文无照应的情况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义句就会给读者带来麻烦。无疑,这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和汉语纯洁健康的发展。歧义并非现代汉语独有的现象。古今中外各种语言中都有歧义现象,以法语著称的法语也不例外,只是情况各不相同罢了。 二、歧义是怎样产生的?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的表达者有关,表达者可以更换说法或利用上下文的交代照应来避免歧义。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自身特点也有联系。同一个人用某种语言(如,汉语)的某种句式来表达某个意思时有歧义而换用另一种语言(如,俄语)来表达,就可能没有歧义了。 歧义是怎样产生的呢?就语言的发展来说,歧义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现象。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和外界事物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也在发展。新词的不断产生、词义的逐渐变化、语法规律的逐渐发展和表达手段的日趋灵活丰富,都表明语言在发展。但是,外界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于语言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而反映和表述这种发展的语言总是晚于前者而出现的,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 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导学案 新人教版

温度/℃ min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 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导学案 新人 教版 学习任务一、说出学习过的物态变化过程有哪些? 练习: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 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飞如图1所示,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熔化 B 、液化 C 、蒸发 D 、 升华 学习任务二、说出熔化图像和凝固图像的不同以及如何辨别晶体和非晶体的图像 练习:如图所示,为小聪同学描绘的两种晶体熔化时的 熔化曲线,则由曲线可看出: _______的熔点较高; 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较长。 达标检测: 下列事实属于哪种物态变化过程 (1)放在衣箱中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了,这是_______现象。 (2)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看到有很多“白气”,这是_____现象。 (3)冬天,嘴里呼出“白气”,这是______现象。 (4)深秋晚间会“下霜”,这是______现象。 (5)戴眼镜的人,冬天从室外走进暖和潮湿的房间,眼镜变得模糊不清,这是____

/min 12 9 3 6 15 现象。 (6)出炉后的钢水又会变成钢锭,是______现象。 (7)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就会干了,这是_____现象。 课题: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精选题练(二) 学科:物理 年级:九年级 主备:钟 敏 领导签字: 课时:第二周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题练检测学习结果并及时查缺补漏。 2、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练习任务: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0℃的冰比0℃的水的温度更低一些 B.水的沸点一定是100℃ C.水有可能在20℃沸腾 D.水在沸腾时要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2、在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放热的是 ( ) A .熔化、液化 B .凝固、凝 C .汽化、升华 D .凝华、汽化 3、右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海波的沸点是48℃ B.海波在BC 段吸收了热量温度不变 C.海波在CD 段是气态 D.6min 时海波已 全部熔化 达标检测: 如图所示,为小明同学研究水的沸腾规律时获得 的曲线。从曲线可知,加热时水的初温为 , 加热到第 分钟时水开始沸腾,水的沸点为 , 继续加热时水的温度 (填“升高”、“降低” 或“不变”),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 一标准大 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作为歧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着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语言学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且因为歧义本身纠集着太多语言学中的璞玉浑金,集中体现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所以现代汉语的歧义研究一直是汉语语言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一、歧义的意义与成因。 歧义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包含两种或多种不同意义的现象。歧义又叫同形,一个着眼于内容,一个着眼于形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歧义必须以同形作为前提,不同形就无所谓歧义。语符系统的有限性给歧义的存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语言以有限的符号结合生成无限个言语形成。语义内容和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同一语言形式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关于歧义的成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由同音词或同音词语造成的歧义。2.由同形多义词或同形短语造成的歧义。3.结构关系不同。4.结构层次不同。5.语义关系不同。6.语义指向不同。7.施受关系不同。8.词语辖域不同。9.词语范围所指不同。10.词的次范畴小类的语义特征不同。11.蕴含不同。12.预设不同。13.隐含共联项。歧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它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复杂性同语言表达手段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二、歧义的类型。 歧义的类型研究。关于歧义的类型是歧义问题中研究得最早、最多的方面。石安石《说歧义》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从语体的角度可以分为书面语的歧义和口语的歧义; 从歧义产生的语言系统内部根源的角度, 歧义又可以为词汇歧义和组合歧义。吴英才、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的歧义》则把歧义分为: 词引起的歧义, 简单词组的歧义, 复杂词组的歧义, 句子的歧义, 修辞性歧义, 标点符号的歧义。另外, 从交际效应的角度来划分, 歧义可以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义。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 歧义可分为暂时性歧义和永久性歧义。关于歧义的类型虽然研究的比较多, 但是并不等于已经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事实上, 目前各种划分的方法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从书面语和口语的角度来划分歧义的类型, 首先会遇到书面语和口语的本身的界限不好分清的问题。其次, 许多口语歧义到了书面语里仍有歧义, 反之亦然。比如: 他借我一本书, 借有“借入/ 借出”不同的意思。无论是在口语中还是书面语中都是有歧义的。而像吴英才的分类体系, 差不多可以说是一个大杂烩。他用来划分歧义的标准是多种多样,词、词组、句子歧义是从语法的角度而言的, 修辞性歧义则是从语用的角度而言的, 标点歧义却是从语义的角度而言的。虽然不同的学者给歧义划出的类别往往差别很大,但从他们各类歧义所涉及的内容来看, 各家的内容又相差无几。类型划分的多样化主要因为现代汉语的歧义的确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不仅涉及语言内部的原因, 也涉及语言外部的原因, 包括语音、语汇、句法、语用各种因素。而且各个因素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楚, 彼此之间的交叉纠结广泛存在。

变换理论和语义特征理论分析汉语歧义句式的作用

变换理论和语义特征理论分析汉语歧义句式的作用 【摘要】随着语法学家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汉语语法分析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除了运用传统的语法分析方法外,汉语语法学家还根据汉语使用的实际情况,借鉴了国外语言研究的一些分析方法,如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等,使汉语语法分析方法更为完善。本文概叙了目前变换理论和语义特征理论在分析汉语歧义句式中的作用,比较、阐述了这两种分析理论在分析汉语歧义句式时的优劣,并初步探讨了造成汉语句式歧义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歧义句式 The Effect Of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And Semantic Theory In Analyzing Chinese Sentences Of Ambiguity Gui Shufang 【Abstract】With linguists studying of Chinese grammar further, the methods of analyzing it have continually developed, too.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methods, linguists make Chinese grammar more perfect according to Chinese facts and overseas linguistics, such as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and Semantic Feature’s Theory, etc. This thesis simply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Theory and Semantic Features Theory and elaborates comparably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analyzing Chinese ambiguous sentences, and explains briefly the reasons resulting in these sentences by the theories. 【Keywords】Transformational analysis Feature’s analysis Chinese ambiguous sentences 1.绪论。 1.1 汉语歧义句式的类型。在汉语里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一个语言格式可以有两种或多种的理解,即它的含义往往不止一个,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歧义现象。例如,“他在汽车上画画。”,在没有任何语言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在汽车上,把画儿也画在汽车上。”;可以理解为“他在汽车上,把画儿画在别处。”;还可以理解为“他不在汽车上,把画儿画在汽车上。”;甚至可以理解为“汽车是画儿,他在汽车画儿上画画。”(无论他在汽车上或不在汽车上)。又如,“开刀的是我父亲。”,我们既可以理解为“我父亲给病人开刀。”;也可以理解为“医生给我父亲开刀”。为什么这些句子有歧义呢?如果从汉语使用的实际出发,根据汉语的语法结构、语义关系来进行归纳,我们可以发现汉语歧义句式有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关系歧义两大类。

从“高考命题”到“高考阅卷”看“高考答题”(整理精校版)

从“高考命题”到“高考阅卷”看“高考答题” 学法指导 0313 16:15 :: 从“高考命题”到“高考阅卷”看“高考答题” 几乎每年都有考生向我咨询:高考答题怎么就能做到又快、又准、又简单?我一般先反问考生:你想过高考命题专家在命题时是如何确定检测方向的吗?你想过高考阅卷老师在阅卷时是怎么审视你的答案的吗?……? 要解决“快、准、简”这个问题就要抓住高考的“起点——命题”和“高考的”终点——阅卷“两个关键点,深入分析、认真思考,“起点”“终点”搞清楚了,中间点——答题的问题,“快、准、简”的问题也就应刃而解了。我们还是拿一道试题来分析吧!这是一道高考模拟试题,我多次提及过这道历史试题: 满清末年,帝国主义的坚船利舰打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国门和现在我们实行的改革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把它变成填空题,应该怎么填又快、又准、又简单? 我们先看一看命题专家是怎么确定这道试题的检测方向的: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透过历史现象抓住事件本质的能力。为达到这个检测方向,命题专家用“区别”抓住考生:制度不同、国情不同、年代不同、社会性质不同……,这都是区别呀! 过去是被动开放,现在是主动开放——这也是区别呀! 过去是被迫开放,现在是自愿开放——这也是区别呀!

我们再看看试题,或者你出声把试题念一遍,你会发现你忽略了一个词,一个比“区别”还重要的词,一个限制区别的词:“本质”!你上面写的一大堆都是现象,命题专家用“区别”两个字干扰了你的思路和选择,让你做足了“现象”的文章但得不到分。一旦你抓住了“本质”两个字,并将“本质”与“区别”连在一起——“本质区别”,你就会拨开现象抓住本质区别了。 本质区别是什么?我曾经用这道题考过人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李晓风老师,他不加思索的回答道:“两个字——主权,四个字——国家主权”,我心服、口服!李老师顺便提示我:阅卷老师就找这两个字,写了就是满分,没写就丢分。我明白了阅卷老师批阅高考试卷时要“采点”是怎么回事了。 高考试题和写诗、下棋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有诗眼,围棋有棋眼,这道试题也有题眼——本质!而阅卷老师就是依据这个题眼寻找关键词,做为考生答题时一旦把握住了命题和阅卷这一始一终两个点,在答题时给出一个关键词——主权,这不就是快、准、简吗? 我们再看一道北京2015届高考模拟的高考试题,这是一道单选题,试题旁边有一张图“天下第一关”,显然这是在山海关照的一张照片,照片中有东北解放军全副武装入关的队伍,照片下的说明:东北解放军入关。 试题是这样的: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这道题难吗?我们先看命题专家的考查意图和检测方向:考查考生对图片的解读;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历史时序的判断与理解的能力。试题给了四个选项:四大战役,这四大战役是有历史时序的,也就是四大战役发生的时间是不同的。 再看一看图片,有效信息包括图片说明:东北解放军入关——关键词是“入关”,题干中特别指出照片拍摄于“山海关”,照片中也有“天下第一关”字样,很显然这是东北解放军入关参战,在题干中还有一个关键词,考生一定要捕捉住——即将,这个“即将”考查的就是考生对历史时序的判断和理解能力,辽沈战役结束了,淮海战役结束了,即将开始的就是平津战役了。

九年级物理_第11章_从水之旅谈起单元测试题_(含答案) 沪科版

图1 图2 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 关于物质熔化与凝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B 、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不同 C 、晶体熔化时要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 D 、晶体凝固时要放热且温度一直下降 2. 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因此我们要珍惜每一滴水。一些严重缺水的国家,露水也是重要的水资源,露水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 ( 3. 如图1所示,冬季贮菜,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以防地窖的菜冻坏。所应用的原理是( ) A.水凝固时放热 B.水汽化时吸热 C.水蒸气液化时放热 D. 水蒸气凝华时放热 4. 以下现象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在其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的是( ) A .冰的消融 B.霜的形成 C.雪的形成 D.露珠的形成 5. 下列关于水沸腾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B .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C .水沸腾的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 D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 6. 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 A.温度 B.熔点 C.沸点 D.凝固点 7. 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图2中的描述属于升华的是( ) 8. 下列做法不能..使水的蒸发加快的是( ) A .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 .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 .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 % D .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

论歧义句的类型和方法

论歧义句的类型和消除方法 摘要歧义句是同一语言形式具有多种意义的语言现象。歧义句这种语言现象在语言交际中非常多见,其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并存。该文从同音异义词、词语轻重读法、含有多义词、含有多种词性、组合层次、语义关系、多个修饰语、含有动宾结构、指代不明九个方面论述了歧义句的类型;用变换、语境等方法消除歧义句。 关键词类型语义歧义句变换 歧义句是语言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形式,也可称之为歧解句,指的是同一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的语言现象。赵元任在《汉语中的歧义》中,举出的例子有4个意义: 叫“汽车,快点儿!”由叫字引进的一个命令句,对出租车说的 “叫汽车,快点!”两个命令句。对身边某人说的 “叫汽车/快点!”一个陈述句,叫汽车是主语,快点是谓语。 “叫/汽车快点!”是一个直接命令句。(对身边的人)。包含一个间接命令句(对出租车)。 很显然这几句话的文字形式是一样的,都是“叫汽车快点”。然而表达的意思却是不同的。歧义句是语言系统错综复杂精细微妙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先进性。歧义句严格意义上是一种语病,但是将歧义句运用得恰到好处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文章诙谐幽默。因此本文着重研究歧义句的类型和消除方法。 一、歧义句的类型 (一) 同音异义词的歧义句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虽然可以充分利用语调、重音、停顿等语音条件,或者听话者又可以直接插话要求重复,但并不能说他就没有歧义的存在。在现代汉语中,同音异义词的普遍存在,这种词主要的特点是共用一个音节,拥有同样的语音形式。这就给用

语音表达意思的口语带来了麻烦。例如“zhi”这个音节就有“只、指、纸、支、直、之、址、趾”等多个汉字与之相对应。 例如:“听人模糊的说,老爷子商量什么‘费力’的大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班布尔善脑子‘翁’的一声,‘废立’已入奴才之口。” 这段话中的“fei li”这个音节就有多个词组。“费力”可以是费劲,不容易的意思。而“废立”则指的是废除当时的皇上,是掉脑袋的大罪。这没有一点关系的两个词语用在话语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还有一些书名和其他事物的名称相混。 例如:我喜欢“qiu ye”——秋夜《秋夜》 在这句话中,“qiu ye”这个音节可以是秋夜——秋天的夜晚,也可以是《秋夜》——书的名称。 (二) 词语轻重读法不同的歧义句 词语在语音方面“轻重”读法的不同引句子意思的变化,近而形成歧义句式。汉字读音方面的情况繁多,重音就可以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逻辑重音尤为重要,由于它的位置很活跃,我们运用它可以将大多数的句子变成歧义句。因词语轻重读法不同而造成的歧义,是指在语言中可以读轻声又可以读本调的词语放在句子中而产生的歧义。例如:我想起来了。[1] “起来”的两种不同的读法,使句子具有不同的意思。“起来”读轻声时作补语,“想”和“起来”之间的停顿较小,意思是对以前忘却的事情重新想起。“起来”读本调时作谓语,“想”和“起来”之间的停顿较大,意思是我准备起床了。 寻找回来的世界。 该句可以理解成述宾关系和定中关系,其主要原因是“回来”一词既可以读本调,又可以读轻声,读本调时“回来”前停顿时间可以长些,即“寻找/回来的世界;”而读轻声时其停顿可放在“世界”前,即“寻找回来的/世界”。 他打开抽屉拿一支钢笔出来给我。 该句的“出来”一词,读轻声作补语,表示主语他有“打开”“拿”“交给我” 三个连续的动作;读本调作谓语动词,表明他有“打开”“拿”“交给我”“出来”四个连续的动作。 怕死的人。 这句比较复杂,其中由于“死”的轻重读法而导致歧义,读轻声时其停顿为“怕死的/人”;读重音时又有两种情况其停顿分别是“怕/死的人”和“怕死的 /人”。虽然读重音的后一种停顿与读轻声的停顿地方相同,但语义和结构关系不同,主要是“怕死”

英汉句法歧义共性探讨

英汉句法歧义共性探讨 李爱华 陈 桦 (南通医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1) 摘 要:歧义是自然语言中的一个普通现象,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语中的句法歧义之间存在的共性进行了一番探讨。 关键词:句法歧义 共性 树形图 概述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的一个普通现象。长期以来,语言学家们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曾试图对歧义进行探讨,但由于其回避以致排斥语义的深层分析而碰了壁(宋协立, 1985)。20世纪50年代,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提出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之说,认为歧义是发生在深层语义与表层句法之间的现象,即同一表层句法结构有两个或多个深层语义。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语言学家们(Ruth.M. K enpson,1977;Parlmer,1981;R.G.Simp2 son,1989;etc)对英语中的歧义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者(宋协立,1985;沈家煊,1985;张法科,1995,周言人,1997;袁晓宁,1998;林洪志,2001;尹富林,2002,等)也开始探讨英语歧义成因、类型及其排除方法等。同时,汉语界权威语言学家们也开展了汉语中歧义现象的研究(朱德熙, 1980;吕叔湘,1984;徐思益,1985)。但对英汉歧义的对比研究却很少。虽然英汉与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两者在语音、语法结构、语义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然而,通过大量的研究,人们发现在差异的背后很多相近或相同的特性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也就是说,语言是有共性的(程工,2001)。不同语言特点的研究和语言的普遍现象的研究,都是语言研究的方向,当前,基于不同语言特点寻求某种共性似乎是一种重要的倾向(赵世开,1999)。本文以英汉某些典型的句法歧义结构之间存在的共性为研究对象,综合 运用现代句法理论的一些分析方法,针对歧义的类型、表现形式及内在结构作一番探讨。 句法歧义(syntactic ambiguity)又称语法歧义(grammatical ambiguity)或结构歧义(struc2 tural ambiguity),是由于句法结构原因而造成的多义现象。当同一表层结构或表层结构的一部分具有不同的深层结构时就会产生歧义(徐烈炯, 1988)。句法歧义的成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第一,层次;第二,语法关系;第三,语义关系;第四,粘合程度;第五,语义辖域和焦点(沈家煊,1985)。本文将从以上5个方面对英汉句法歧义句的共性进行探讨。 一、多项式定义结构中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 定心结构(modification)是指一个名词性中心项和一个或几个修饰项构成的语言结构。定心结构因修饰项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偏项前置型定心结构(premodification)和偏项后置型定心结构(post modification),由于汉语中偏项后置型定心结构并不常见,本文只比较英汉前置型定心结构中的歧义现象。 在多项式定心结构中,由于一个名词中心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修饰语,因修饰的层次不同,语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如: 1.the deep blue sea 从树形图1a中可见,deep和blue是并列修饰语,都修饰中心项sea,该短语可以理解为“深的蓝色海洋”。从树形图1b中可见,deep是副词,首先修饰形容词blue并构成形容词短语 7

高考理综物理阅卷教师谈物理答题规范

高考理综物理阅卷教师谈物理答题规范 看了题目,各位同仁肯定会产生疑问:把题目做完、做对了不就理所当然能得分吗?其实不然,做完,不一定能做对,即便做对也不一定能得全分。为什么这样说?请大家看图1 从该考生的解题思路和结果来 看,该生表面上可以得全分,但 是由于一时的粗心把第二行 “t l l v B 221+=”中的“t ”漏写,这在平时考试,对于笔误 出于同情心理,一般也会给分, 但高考阅卷要求从笔误出现的 那一步后面与由其推导的结论 都不能得分,所以很不幸,这 位考生由于粗心,最终被只得 了“3分”。由此可见,了解高 考阅卷的要求,强调规范答题 的重要性。 经过高三一段时间的强化 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解题能力 可以得到快速的提升,但规范 答题的习惯是不可能在短时间 里能养成的,这也是为什么我 们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就要 反复给学生强调规范的目的所 在,我们用一年的充足时间来 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习惯,让 学生不仅能做对题目,也能得 到应有的分数。 有幸成为湖北省理综2008年高考阅卷教师之一,我于今年6月9日在武汉理工大学进行了为期十天的高考阅卷工作。在阅卷过程中,亲眼目睹学生在高考理综物理卷部分答题过程中,由于答题不规范或不符合阅卷小组的评卷要求而使自己以为应得的分数白白丢掉.对于物理规范要求,其中有些虽然是老师平时在教学中多次强调过的,但学生不够重视,有些作为教师可能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作为教师有必要在物理第一轮复习过程中,通过我们的介绍让学生多了解高考阅卷的一些要求,让学生意识到答规规范的重要性。从而能在复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规范答题的习惯,最后达到高考对学生规范答题的要求。 首先介绍一下高考阅卷的一些特点,高考阅卷首先是公平的。在电脑自动操作下,每一份试卷都会经过随机选的两位阅卷老师的审阅,理综物理部分的有些题目要求两位教师的按阅卷小组给出的标准所给分只有“零误差”即给分一样,才会通过。解答题由于自身的特点,要求两位教师给分不能超过一定的误差。如果超过就会机选第三位阅卷教师再改,如果三位教师给分都达不到标准,则最后由阅卷组长进行仲裁。在改2008年理综23题时有一位考生就曾出现三个给分“0”“3”和“14”,最后经过仲裁这位考生最后得分是“14”分,这就体现了阅卷的公平性。但是如果第三位阅卷人给“0”或“3”分,那么这位考生可能会很冤枉,而且更可悲的是他根本就无从知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doc

---------------------------------------------------------------最新资料推荐------------------------------------------------------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doc 现代汉语中有关歧义的几个问题摘要: 歧义是一种语言形式蕴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表达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产生歧义的原因有很多,语音、词义、层次或语境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歧义。 可以利用上下文语境、换用适当的词语、增删词语或调换词语的顺序等多种手段来消除歧义。 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生活和学习中,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 歧义;现代汉语;语义;语法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时也许可能会贻笑大方,但有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一、什么是歧义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指出: 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说法。 裘荣棠先生在《歧义浅析》里说过: 歧义就是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确切地说: 歧义是一个短语或句子蕴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没有把确 1 / 12

切的意思表达清楚,使人可以有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理解。 例如: 热爱人民的军队,当作偏正词组来看时,热爱人民的?军队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意思时指对人民有深厚感情的军队;当作一个动宾词组看,热爱?人民的军队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意思是热爱军队,因为军队是人民的。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歧义句和歧义现象,但有些歧义现象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来分辨,是可以排除的。 有时,标题上的歧义可以借助正文的内容来排除。 对这样的歧义句,一般来说,是应该允许存在的。 积极地利用歧义,可以构成双关语或歇后语等修辞格,使言语生动。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在上下文无照应的情况下,使人不能分辨的歧义句就会给读者带来麻烦。 无疑,这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和汉语纯洁健康的发展。 歧义并非现代汉语独有的现象。 古今中外各种语言中都有歧义现象,以法语著称的法语也不例外,只是情况各不相同罢了。 二、歧义是怎样产生的?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的表达者有关,表达者可以更换说法或利用上下文的交代照应来避免歧义。 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跟语言自身特点也有联系。

语言歧义

句子歧义指的是一个句子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和解释。由于造成歧义的原因纷繁复杂,本文只对几种主要原因作深入分析。 (一)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词引起的歧义 词汇层面引起的歧义的主要因素是一词多义,但同形异义现象——尤其绝对同形异义词(读音、词形和词性都相同的词)引起的歧义也为数不少。例如: (1)He is looking for the glasses, (2)I found the table fascinating, 例(1)的歧义是由于名词“glasses”在句中可解释为“眼镜”和“几个玻璃杯”,属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而例(2)的歧义是“table”既可作“桌子”也可作“项目表”解释,属同形异义词引起的歧义。 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的区别在于:一词多义指一个相同的形式具有若干个相关联的意义:同形异义的意义并不相互关联。这两种歧义一般都可借助语境来消除。 (二)短语层面引起的歧义 英语句子结构中的短语主要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等。现对这几种短语因内部结构和句法功能而造成的歧义进行了一些探讨。 名词短语由于本身结构产生了大量歧义,笔者总结了三种,举例如下: (3)The old man and woman went there together, 这里的歧义是由于短语中的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不明确。名词短语“the old nan and woman”中“old”所修饰的范围可解释为同时包括“man”和“woman”,也可解释为仅包括“man”而不包括“woman”。 (4)The girl’s story deeply moved us., 此处的歧义是由于“属格’s”与中心词的关系既可表示“主谓、动宾、同位”,又可表示“所属、来源、性质、类别”等多种复杂关系。名词短语“the girl’s story”既可指the story told by thegirl,又可指the story about the girl。 (5)The criticism of the reporter is unfair, 此例的歧义是由于“of结构”中前后两名词的逻辑关系也有多重性。其中名词短语“the criticism of the reporter”既可释为主谓关系:即“那位记者提出地批评”,也可释为动宾关系:即“对那位记者的批评”。 动词短语造成的歧义也有三种情况:第一,及物动词加宾语构成的动词短语,例如: (6)He call me a cook. 此句既可意为“他为我请了位厨师”,也可意为“他管我叫厨师”。 第二,非限定动词短语常常由于功能交叉而产生歧义。如: (7)I saw my teacher going home, 分词短语“going home”可以是状语,句意为“我在回家时看见了我的老师”,也可以时宾语补语,句意则是“我看见了我的老师回家”。 第三,动词不定式短语主动或被动意义不明而导致句子歧义。 介词短语在句中的功能模棱两可或它所修饰的范围不易确认时,也会造成歧义,例如:

高考生物学科答题规范

重视答题规范提高考试成绩 ——从生物高考评卷角度谈答题规范和对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三年的生物科复习效率和学生的应考能力;我们从近年生物高考评卷中,发现学生在高考生物科答题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供给老师、同学们;为新一轮生物高考取得优异成绩打提出下列建议和意见。 一、学生在生物高考答题中存在问题 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有些考生题目还没有看清楚就急于答题,所答内容与题目要求差距较大甚至无关。如(2005〃全国卷Ⅰ〃30)(21分)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A 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 (1)该实验原理是:。 (2)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3)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及低血糖症的原因。 解析: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它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化成非糖物质,另一方面是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 答案:(1)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病状,此病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2)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 (3)胰岛素可使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增加,同时使血糖来源减少,从而使血糖含量减少。 30题(1)要求写实验原理,不少考生只答了“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而“胰岛素过高导致低血糖症”和“补充葡萄糖得以缓解”两方面的原理漏写,7分中只能得到3分左右。如 (2006〃全国卷Ⅰ〃30)(22分)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蒸榴水、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CO2在水中的容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液面上。 (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