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中国已故著名建筑师

20世纪中国已故著名建筑师

——20世纪中国已故著名建筑师

20世纪是建筑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建筑流派异彩纷呈,各路名家竞显才能。在这缤纷的世界里,建筑师如璀璨的群星,为建设人类美好家园贡献出各自的智慧与才能。

建筑师肩负着时代的责任,他们为时代勾画出美丽的画卷,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构筑巢穴和空间。
建筑师同样还负有历史的责任,他们在为人类发展记录下昨天的辉煌与衰败的同时,还要创造出未来的美丽与发展。
我们所介绍的建筑师是这些璀璨群星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给后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与纪念,但他们没能享受到新世纪的美好与幸福,相继离我们而去。
回顾历史,人们不应忘记他们;展望未来,后代更应该铭记他们的英名。新世纪到来之时,表达对他们的怀恋,可说是对过去世纪永久的纪念。

庄俊(1888~1990)

庄俊先生1888年6月6日生于上海,他于1910年考取清华学校庚款留学生第二届预备班,同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工程系学习,获建筑工程学士学位。1914年毕业后被清华聘为讲师和驻校建筑师。1923年秋,受清华委托,他率领百余名学生赴美留学,本人也于1923~1924年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进修,并到美国各地及欧洲考察建筑。1925年,庄俊在上海创办建筑师事务所。1949年以后,先后在交通部华北建筑工程公司、建工部中央设计院和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任总工程师,直至1958年退休。

1927年,他与其他建筑师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建筑师公会(1931年改称中国建筑师学会),当选为首任会长,以后又多次被选为会长。
庄俊早年配合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Murphy)做清华学校校园规划及清华一些早期建筑的设计,其完成的主要设计项目有:上海金城银行,济南、哈尔滨、大连、上海、青岛、徐州等地的交通银行,汉口大陆银行,南京盐业银行,中国科学院上海理化试验所,上海大陆商场,上海孙克基妇产科医院以及住宅、别墅等。

庄俊先生于1990年4月25日病逝于上海。

沈理源(1890~1951)

沈理源先生1890年7月11日生于浙江,他于1909年考入意大利拿波里奥工业大学,攻读土木和水利工程。1915年回国,就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工程师;不久,即转向建筑工程设计工作。初期,在北京与别人合作设计了前门外劝业场和电影院。此后,在天津建立华信工程司,在京津一带从事建筑师业务。

1928~1934年,他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教授

,1938~1951年任国立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和天津工商学院及津沽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在大学教学中,除担任建筑设计课的教学任务之外,他还向学生们讲授西洋建筑史。

1949年后曾兼任纺织工业部总工程师及天津市建设委员会总工程师。
他的主要设计作品有杭州浙江兴业银行,清华大学体育馆扩建工程,清华大学电气馆、机械馆、航空试验馆和教工住宅,北京大学沙滩图书馆,天津浙江兴业银行,天津盐业银行,天津新华信托银行。此外,他还设计了不少商业建筑和私人宅邸等。

沈理源先生于1951年11月21日病逝于北京。

关颂声(1892~1960)

关颂声,字校声,广东番高人,1892年8月29日生于天津,他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4年去美国留学,人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17年获建筑学学士学位。1919年回国后先后任天津警察厅工程顾问、北宁路常年建筑工程师,并助理监造北平协和医院。1920年他创办了天津基泰工程司,主要负责组织和对外联系业务。他还曾担任南京首都建设委员会工程组委员。1928年曾参加全国大学工学院分系科目表的起草和审查工作。他曾经是中国营造学社社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关颂声因拒绝任伪满洲国工程部长而遭监禁,后经营救脱险返回上海。
1949年后去台湾。他在台湾的建筑设计作品有香港万宣大楼。邵氏大楼、台湾人造纤维公司、台北综合运动场、台中省立体育场等。在台期间,曾担任台湾建筑师公会理事长,对社会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也做出过贡献。

1949年以前,基泰工程司的业务曾遍及北京、上海、南京、重庆、广州、沈阳、香港等地,它在近代中国建筑师开办的建筑师事务所中是最负盛名的。
关颂声先生于1960年11月27日病逝于台北。

吕彦直(1894~1929)

吕彦直是山东省东平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他8岁丧父,9岁随姐姐侨居法国巴黎。回国后入北京五城学堂,1911年改入清华学校,1913年毕业后去美国康奈尔大学,初学电学,后改为建筑,1918年毕业。他曾作为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Murphy)的助手,参与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回国后,先在上海与别人合作东南建筑公司,从事建筑设计,主要设计有上海香港路银行公会大楼。不久,又在上海改办彦记建筑事务所。

1925年9月,他荣获孙中山陵墓设计首奖,并被聘为陵墓建筑师。1927年5月由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再度

夺魁。
吕彦直于1929年3月18日在上海病逝。

刘敦桢(1897~1968)

刘敦桢,字士能,1897年9月19日生于湖南省新宁县,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建筑科。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与柳士英等人共同创办华海公司建筑部。1925年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1927年该校与东南大学合并,1928年改称中央大学。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1932年任学社文献部主任。1943年任中央大学教授,1944年起任建筑系主任,同时兼任重庆大学教授。1946年起,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1949~1952年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1952~1968年任南京工学院教授,其间在1960~1968年间还任建筑系主任。1953年,创办中国建筑研究室。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刘敦桢先生对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四川、云南等地的古建筑和园林均做过实地考察,并写下了数十篇调查报告,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从1959年起,由他主持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历时七载,八易其稿,于“文革”后出版。

他的重要学术著作有《中国住宅概说》、《苏州古典园林》以及《刘敦帧文集1~4卷》。
刘敦桢先生于1968年4月30日在南京逝世。

赵深(1898~1978)

赵深先生1898年8月15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县,1911年考入清华学校,1920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留学,1923年获硕士学位。他曾参加芝加哥大学摩天教学大楼的设计。1926年与杨延宝同赴欧洲考察建筑。1927年3月回国,在上海青年会建筑处任建筑师。1930年冬自设赵深建筑事务所。1931年2月与陈植合办赵深陈植建筑师事务所,1931年冬童囗加入,1932年改名为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抗战期间,他常驻昆明,主持华盖分部工作。1950—1952年联合另5家事务所的建筑师和工程师组织“联合建筑师工程师事务所”。1952年担任华东建筑设计公司总工程师,1953—1955年任建工部中央设计院总工程师,1956年回华东建筑设计院任副院长兼总建筑师。

他早期的主要设计作品有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大楼、上海南京大戏院、南京铁道部办公楼。在华盖期间,其合作设计的项目主要有南京外交部大楼、大上海大戏院、上海浙江兴业银行等。他本人负责设计的有八仙桥青年会大楼(合作者:李锦沛、范文明)、无锡茂新面粉厂、无锡申新纺织三厂、昆明聚兴城银行、无锡江南大学等。解放后,他指导设计的主要工程项目有杭州西泠饭店、苏州饭店、福州大学。泉州华侨大学、上海虹桥国际

机场、赞比亚联合民族独立党党部大楼等。

赵深先生认为,建筑有其共性,但更应注意和突出其个性;在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建筑造型要多样化、现代化。
赵深先生于1978年10月16日在上海病逝。

杨银谬(1899~1978)

杨锡谬先生,江苏吴县人,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科学士。1924~1929年在黄元吉开办的凯泰建筑公司任建筑师。1930年在上海自办杨锡谬建筑师事务所,并任《中国建筑》杂志发行人。1934年任上海《申报》建筑专刊主编。1948年复入凯泰建筑公司。1949年与顾鹏程等人合办联合建筑师事务所。1951年入北京建筑设计院,任总建筑师兼三室主任。1964年调人市规划局,后又回到市建院。

他的主要建筑设计作品有:上海中法报台、上海特区法院、百乐门舞厅、国立上海商学院、南京饭店、大都会花园餐厅、北京太阳宫体育馆、网球馆、北京工人体育馆、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陶然亭游泳场、北京红领巾湖室外游泳场等项目。

杨锡谬先生曾任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
杨锡谬先生于1978年在北京逝世。

林克明(1900~1999)

林克明先生1900年7月生于广东东莞市,曾在法国学习,1926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建筑工程学院。
1926年回国后,在汕头市工务科负责道路工程及城市规划方案。1929年为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兼职教授,1930年受聘为广州中山纪念堂建设工程顾问。1932年他创办了国内最早的几个建筑工程系之一的襄勤大学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1933年成立林克明建筑设计事务所。1945年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授。

1949年后,林克明先后在黄埔建筑管理局、广州市市政建设计划委员会、市建筑工程局、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市设计院等部门任领导,负责技术领导工作。1972年任广州市设计院副院长,1975年调任广州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兼总工程师。1979年起兼任华南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及该校设计研究院院长。

林克明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广州市政协副主席。1992年获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广州市优秀专家学者”称号。1990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53~1978年任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由他设计或负责主持的工程主要有:原中山图书馆(现改名为中山文献馆)、广州中山纪念堂(任工程顾问)、广州市政府全署(现市政府办公

大楼,该方案获方案竞赛第一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牌楼、襄勤大学工学院师范学院教学楼、苏联展览馆(中苏友好大厦)、广东科技馆、羊城宾馆(现东方宾馆旧楼)等建筑。

他还著有《城市规划概论》、《现代建筑思潮》、《建筑设计原理》等著作。
林克明先生于1999年3月在广州病逝。

童囗(1900~1983)

童囗先生,字伯潜,满族。1900年10月2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25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在全美建筑系学生竞赛中获1927年亚瑟斯·布鲁克纪念奖(Arthur
Spayed Brooke Memorial
Prize)二等奖及1928年同一竞赛一等奖。1927年获学士学位,1928年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在美国工作两年,1930年赴欧洲考察建筑。回国后于1930~1931年间任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1931年冬在上海加入赵深陈植建筑师事务所,1932年该所更名为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他主要是主持图室工作,直至1952年结束华盖的全部业务。1944年起兼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1949年以后一直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建筑研究所副所长。

在华盖建筑事务所期间,与赵深、陈植二人合作设计的主要项目有南京外交部大楼、大上海大戏院、上海浙江兴业银行等。重束参加设计的工程约100项,其中主要的有南京首都饭店、上海金城大戏院、南京下关电厂、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南京地质矿产陈列馆等。晚年主要从事理论历史研究工作。

他还著有《江南园林志》、《Chinese Garens》(《中国园林》)。《Glimpses of Gardens in Easters
China》(《东南园墅》)、《近百年西方建筑史》、《重囗画选》、《童囗素描选》等著作。
童囗先生于1983年3月28日病逝于南京。

梁思成(1901~1972)

梁思成先生是广东省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8月回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至1931年6月。1930年加入营造学社,1931—1945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1933年在北京大学讲授建筑史。1933~1946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并兼任研究员。1934年起任中国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1945—1946年任中国战区文物维护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教授、系主任。1947年被

任命为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委员会中国代表。1948年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他的主要设计作品有:北京仁立地毯公司铺面、吉林大学校舍《与陈植、童囗合作》、交通大学校舍、北京大学地质馆、北京大学女生宿舍等。他曾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设计主持人)、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进行了方案设计。

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和文物保护做了大量工作,他曾与同事对国内2000多处古建筑和文物进行过调查,并以此写出了《中国建筑史》。他对如何继承和发扬民族建筑风格,城市规划中如何保护优秀民族传统建筑,以及在传统建筑理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写出了大量的理论文章,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梁思成先生于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杨延宝(1901~1982)

杨延宝先生,字仁辉,1901年10月2日生于河南省南阳县。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中等科,1921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4年毕业后获硕士学位,后在美国费城工作,曾参加了克利夫兰博物馆的设计。1926~1927年赴欧洲考察建筑,1927年回国后加入天津基泰工程司,主持图房工作直到1948年。1940年起兼任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1949年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副院长和建筑研究所所长。1979~1982年任江苏省副省长。1953年起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1957年和1961年两次当选为国际建筑协会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由他主持设计的主要作品有京奉铁路奉天总站、北京交通银行。南京中央医院、清华大学图书馆扩建工程、南京中山陵园音乐台、沈阳东北大学、北京和平宾馆等。他还参加过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北京图书馆(新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工程的方案设计。他一生主持、参加及指导的建筑设计达100余项。

他的主要著作有《综合医院建筑设计》、《杨延宝建筑设计作品集》、《杨延宝水彩画选》、《杨延宝素描选集》。他还撰写了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环境设计等方面的文章。

杨延宝先生于1982年12月23日在南京病逝。

陈伯齐(1903~1973)

陈伯齐先生1903年7月生于广东省台山县,1930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学习建筑专业,1934年

又到德国的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学习,1939年毕业;在此期间先后到过欧洲许多国家考察建筑。1940年回国后,在重庆大学受命创建建筑系井任首届系主任。此外,先后在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等校任教授、系主任。40年代曾任重庆浮图关体育场总工程师、都市建设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建筑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及建筑创作委员会委员、高等工业学校建筑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及广州市防空委员会工程处工程师等职。1958~1959年作为广东建筑学会代表之一两次参加北京十大建筑设计组工作。他还曾任广东省政协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

由他主持设计的主要作品有:重庆浮图关体育场,广州文化公园总体规划及展览馆设计,广州女子师范学校规划及设计,广州园林一条街实验性住宅,武汉华中理工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武汉测绘学校的校园总体规划,中山医科大学校区总体规划,广州华南工学院总体规划及1号楼教学楼。化工楼设计等。他还参加过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广西桂林风景城市规划的设计。他一生主持、参加和指导设计的工程达100余项。

陈伯齐先生1973年10月4日在广州市病逝。

夏昌世(1903~1996)

夏昌世先生于1903年5月生于广东省一个华侨工程师家庭,年轻时赴德国学习,1928年在德国卡尔斯普厄工业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并考取工程师资格。1932年在德国蒂宾根大学艺术史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于1932~1939年在南京任铁道部、交通部工程师。1940~1941年任国立艺专、同济大学教授。1942~1945年任中央大学、重庆大学教授。1946~1952年任中山大学教授,1952年起改任华南工学院教授,1973年8月移居德国弗赖堡市。

他曾担任过中国建筑学会第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并任广东园林学会常务理事长。1982年曾回国侨居香港,并先后返回广州指导和参加暨南大学华侨医院设计工作。

他的主要设计作品有:华南工学院图书馆、行政办公楼、教学楼及校园规划,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中山医学院医院大楼、教学楼群和实验室等,湛江海员俱乐部,海南亚热带研究所专家楼,武汉三所新建高等院校设计,鼎湖山教工疗养所,桂林风景区规划与设计,广西医学院设计。其中中山医学院教学楼群1993年获中国建筑学会成立40周年颁布的优秀建筑创作奖。

他著有《园林述要》一书,还在《建筑学报》、《园林学报》、《建筑理论与实践》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有关亚热带

建筑设计、中国园林及岭南庭园等方面的文章。

夏昌世先生于1996年12月4日在德国费赖堡市病逝。

谭垣(1903~1996)

谭垣先生1903年生于广东省中山县,早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读书,1929年获学士学位。回国后参加上海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从1931年起兼任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1934年2月起任专职教授。1937年随中央大学迁重庆,并在重庆大学建筑系兼职。1947年到上海之江大学任教。从1952年起任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晚年致力于研究纪念性建筑。

50年代主持设计的“上海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扬州烈士纪念园”获设计竞赛一等奖,1983年设计的“聂耳纪念园”方案获设计竞赛一等奖。
专著有《纪念性建筑》一书。
谭垣先生于1996年在上海病逝。

林徽因(1904~1955)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福建省闽侯人。1904年6月10日生于杭州,1920年随父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人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9年出任东北大学建筑系副教授,讲授《雕塑史》和专业英语。1931年应聘到北京中国营造社任职。

1931~1946年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参加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足迹遍及北京、河北、山西、浙江、河南、山东、陕西等地。
1946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并为研究生开设《住宅概说》等专题课。194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工作,1951年为天安11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设计纹饰和浮雕图案。1951年调查研究景泰蓝新图案,还亲自参与测试。

1950年兼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工程师,1953年当选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
参与设计的工程有北京大学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云南大学学生宿舍,清华大学教师住宅,中南海怀仁堂装修工程等。
她发表的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

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她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林徽因诗集》(1985年)。

林徽因集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于一身,她是20世纪中国建筑界的才女。
林徽因1955年4月1日病逝于北京。

卢毓骏(1904~1975)

卢毓骏先生1904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入巴黎国立公共工程大学学习,1925年在巴黎大学都市规划学院任研究员。1929年回国,在南京考试院工作。1949年到台湾,并于1961年创办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系。

他的主要建筑设计作品有南京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大考场及铨叙部,汤山望云别墅,南京高等法院,台湾科学馆,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教职员宿舍,“中国文化大学”校园规划及华冈校舍、大仁馆、大义馆、大伦馆、菲华楼、大恩塔,“司法行政部”大法庭及法官训练所,台中日月潭玄及慈思塔、考试院等。

他的专著有《防空建筑工程学》、《防空都市计划学》、《新时代都市计划学》、《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史与营造法》。他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建筑艺术新论》、《三十年来中国之建筑工程》、《新时代工业化之应有认识》、(明堂新考——个中国建筑师想像中的中国古代明堂》、《反映有机文明的中国建筑》、《都市计划及造园》、《以柔克刚——防御原子弹建筑的若干构想》等。

他认为,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必须与都市计划有良好的配合。在教学中,他强调学生要尽力多涉猎艺术、工学、设备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多接触文学、哲学,只有如此才能加强设计的深度。

卢毓骏先生于1975年在台湾病逝。

刘鸿典(1904~1995)

刘鸿典先生,字烈武,1904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193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后在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办事处任技术员,在此期间曾获实业部颁发的建筑师证书。1936~1939年在上海交通银行任建筑师。1939~1941年在上海浙江兴业银行总行任建筑师。1941年在上海创办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兼营建筑师业务。1947~1949年成立鼎川营造工程司,执行建筑师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工学院建筑系二级教授,兼教研室和建校设

计室主任。1956年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首任系主任。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五届理事会理事,建工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建委科学研究审查委员会委员,是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他还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进、《美术辞林》、《陕西省地方志》等大型辞书的编撰工作。

他的主要建筑作品有上海市中心游泳池、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福州交通银行、南通交通银行、杭州交通银行、上海南京西路美琪大厦。上海虹口中国医院、上海淮海中路上方花园风格各异的独立别墅群。东北工学院校园总平面设计、东北工学院冶金馆、长春分院教学楼。沈阳工学院采矿馆、淮南矿区火力发电厂等。

他还主持了华山风景区及多个城市规划的评议会。参加了兵马涌二、三号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临潼贵妃池重建,广州市游乐园。西安火车站、西安市南大街拓宽工程等多项设计方案的评议。

刘鸿典先生于1995年在西安病逝。

陆谦受(1904~1992)

陆谦受先生是广东省新会人。幼年随父赴英,1930年毕业于伦敦英国建筑学会建筑学院(Dip.A.A),为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员(A.R.I.B.A)。1930年回国,任上海中国银行建筑科科长。1935年当选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副会长。1949年联合留英归来的王大同、陈占祥、郑观宣等组成“五联建筑师事务所”。1949年后赴香港。50年代曾以自己的事务所与甘铭、周耀年及李礼元等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参与香港大型村屋——苏屋村的部分设计。

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主要有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上海中国银行西区分行、汉口路华商证券交易所、中国银行行员宿舍、南京珠宝廊中国银行、青岛中国银行行员宿舍、苏州中国银行、南京金城银行等。其中,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位于上海外滩,是该地众多高层建筑中唯一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由英商公和洋行担任顾问工程师)。

他倡导的建筑主张是,一件成功的建筑作品,第一不能离开实用的需要;第二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第三不能离开美术的原理;第四不能离开文化的精神。

王华彬(1907~1988)

王华彬先生是福建省福州市人,1907年11月15日生。1927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庚款留学生预备班,后留学美国欧柏林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获硕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上海沪江大学教授、之江大学建筑学系主任。教授。1949年后历任上海

市房管局总工程师、建筑工程部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等。曾当选为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二、三、四、五、六、七届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先后当选为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

50多年来,王先生在建筑教育、建筑设计、科学研究与学术理论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中青年时期主持设计过很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及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主持过全国性居住建筑、办公楼建筑及食堂建筑的整体标准设计等,他在建筑风格、建筑历史、建筑标准、建筑科技等方面都发表过重要文章。他参加编制的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中的《汉语主题词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在中国建筑学会和键筑学报》工作期间,为促进建筑学科的发展作了大量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综合性学术活动的开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王华彬先生于1988年8月22日在北京病逝。

刘致评(1909~1995)

刘致平先生字果道,辽宁铁岭人,1909年生,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是建筑系第一班学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逃亡关内,入中央大学建筑系插班借读,1932年毕业。1933年入上海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34年到浙江省风景整理委员会任建筑师。1935年经梁思成推荐,到北京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助理,1943年起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1946年以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从1934年到1945年,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测绘杭州六和塔并做修复设计,协助梁思成绘制《清工部工程做法》补图并撰写文字说明,协助梁思成编辑《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辑》(共10辑),调查研究河北沧州古建筑,做河北正定隆兴寺及赵州大石桥修复设计,调查研究北京北海静心斋和恭王府,云南和四川民居,撰写四川广汉县志中有关城市建设和建筑的篇章。

刘致平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辑》、《云南一颗印》、《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等。

刘致平先生于1995年11月14日病逝于北京。

张镈(1911~1999)

张镈先生祖籍山东省无棣县,1911年4月12日生于广州。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后在北平、天津、南京、重庆、广州等地和香港基泰工程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41~1944年,曾在北京故宫进行大量古建筑测绘工作。1940~1946年兼任天津

工商学院建筑系教授。1951年3月从香港回京,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1995年退休,聘为院顾问总建筑师。

张镈先生生前主持和指导设计了百余项重大工程,设计工程数量之多,实践经验之丰富,造诣之深,设计水平之高在建筑界享有盛誉。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友谊宾馆、北京饭店东楼和贵宾楼等工程是其大量作品中的代表作。

张镈先生是无党派知名人士,曾任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第七、八。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他还是北京市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并任第三、四届政协常委。

张镈先生曾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技术顾问、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顾问。曾兼任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班导师、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顾问。
张镈先生从事建筑设计工作65年,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建筑事业。在他晚年之际,仍然笔耕不辍、著书立说,一生为祖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94年出版张镈先生所著的《我的建筑创作道路》一书,是当代中国建筑师完成的第一本自传。

张镈先生于1999年7月1日在北京逝世。

陈明达(1914~1997)

陈明达是湖南祁阳人。1932年经莫宗江介绍到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当刘敦桢助手,并参加考察古建筑,整理绘制资料。1935年提升为研究生。1940年,随梁思成、刘敦帧考察西南地区40余县的古建筑。1942年参加彭山崖墓发掘工作,并绘制了崖墓的地形图和墓葬的建筑结构图。

1944年在重庆任中央设计局研究员,1945年参加重庆道路网及分区规划设计工作,1946年任陪都建设委员会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中共西南局办公楼和重庆市委办公楼。1953年到文化部文物局任工程师,1960年调文物出版社任编审,1971年调建筑科学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任研究员至1987年离休。

他的主要著作有《应县木塔》、《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中国古代结构建筑技术》、《陈明达建筑与雕塑史论》。
陈明达先生1997年8月在北京逝世。

徐中(1912~1985)

徐中先生1912年7月28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3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37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硕士学位。1939年起任教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9~1950年任南京大学建筑系教授,1950年任北方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任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名誉系主任。从1939年至1949年除担任教学工作外,还做了大量的建筑设计。19

53年起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三、四、五届理事会理事(四届为常务理事)。他还当选为天津市建筑学会第一、二、三、四、五届副理事长,1984年为名誉理事长。他作为中国建筑学会代表团代表于1955年出席了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建筑师协会大会,1965年出席了法国巴黎第十届国际建筑师协会大会。他曾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常委。

从1939年起,徐中先生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在大学教学期间,曾为青岛市金城银行经理设计一幢英国半木结构式住宅,至今保留完好。主要作品有南京国立中央音乐学院校舍、南京馥园新村住宅、南京交通银行行长钱新之住宅、北京商业部进出口公司办公楼、对外贸易部办公楼、天津大学教学楼等。他还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北京图书馆及古巴吉隆滩纪念碑等工程方案设计。

徐中先生于1985年12月19日在天津病逝。

林乐义(1916~1988)

林乐义先生1916年2月17日生于福建省南平市。1937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
抗战胜利后,林乐义荣获美国南方各大学建筑设计比赛一等奖,并到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建筑学,被聘为该校建筑系特别讲师。1950年回国后,历任北京中南建筑公司总建筑师、建筑工程部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河南省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建筑师、建设部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顾问总建筑师,还应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建筑工程公司顾问、北京市文物古迹保护管理委员会、中国壁画学会筹委会副主任等职。

林乐义先生设计了许多工程,主要代表作品有:桂林艺术馆、广西大学。南京储汇大楼、广西忠烈祠、北京首都剧场、北京电报大楼。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北京东郊使馆区工程、青岛一号工程、中南海怀仁堂和紫光阁改建工程、郑州“二·七”烈士纪念塔、北京国际饭店,其多项设计均博得社会高度好评。林乐义先生的设计,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他主持编写的《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一版),已成为建筑和其他专业设计人员常备的重要工具书。

林乐义的名字和他的成就,已载人了英国伦敦出版的《世界建筑史》。林乐义先生1988年10月15日病逝于北京。

佘畯南(1916~1998)

佘畯南先生1916年10月6日生于越南。1941年10月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系。1946年在香港建筑师事务所任建筑师,1951年携妻儿从香港回到广州,任广州市卫生局卫生工程建设委员会

工程师。1952-1957年任广州市建设工程局设计处工程师、广州市建筑设计公司副经理。1957年起一直在广州市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及技术领导工作,历任广州市设计院副院长、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顾问总建筑师、名誉院长,中国建筑学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副理事长、第六届常务理事,第七届、第八届名誉理事,广州市建筑学会名誉会长、广州建筑师学会名誉会长。1985年起任西南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兼职教授。1989年被授予中国勘察设计大师称号,1985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被评为全国城乡建设系统科技工作劳动模范。1997年11月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资深院士)。

佘畯南先生是现代岭南建筑创作的杰出代表。他以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和内涵结合岭南地区的特点,创作出一批领导潮流的优秀作品。他设计的代表作有:广州友谊剧院。广州东方宾馆新楼、中山温泉宾馆、白天鹅宾馆、福州温泉宾馆、汕头国际金融大厦、海口宾馆。深圳博物馆、汕头市政府大楼等。70年代开始,他先后主持了我国驻西德、挪威、瑞士、澳大利亚、泰国、塞浦路斯、希腊等国的使馆设计,在国外享有盛誉,获得中外建筑界和我国外交部的高度赞扬。他还担任了北京饭店扩建和国宾馆设计的技术顾问,曾参与毛主席纪念堂、老一辈革命家纪念馆等方案设计。

佘畯南先生于1998年7月29日在广州病逝。

朱畅中(1921~1998)

朱畅中先生1921年6月19日生于浙江杭州,1941年10月至1945年9月在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成绩优异,毕业时获“中国营造学社桂宰奖学金”第一名。1945~1947年任武汉区域规划委员会技术员、湖北省建筑工程处工程师、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设计室工程师。1947年受聘到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协助梁思成先生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初创、发展和壮大做了大量工作。1952—1957年留学于莫斯科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获副博士学位。1957年学成归国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历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城市规划教研组主任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1985年,受清华大学委派,朱畅中先生兼任烟台大学建筑系第一届系主任,为烟台大学建筑系的筹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0年,清华大学建筑系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竞赛中奖获选,朱畅中先生是国徽设计小组的主要成员之一。1980年开始,主持黄山风景区总体规划,1992年,在“风

景环境与建筑学术讨论”中,朱畅中先生组织起草并正式制定了《国家风景名胜区宣言),成为保护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文献。

朱畅中先生于1998年3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王泽生(1930~1994)

王泽生先生广东潮州人,1930年生于香港。195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建筑学系,获荣誉学士衔。他是香港建筑师学会资深会员,新加坡建筑师学会会员,香港注册建筑师。1957年创办王伍建筑工程师事务所,1964年创办工伍欧阳建筑工程师事务所,1972年创办王欧阳建筑工程师事务所,1973年当选为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曾任王欧阳(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王欧阳(土木结构工程)有限公司董事、王欧阳(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董事、王欧阳(设计)有限公司董事、王欧阳(新加波)私人有限公司董事、王欧阳(马来西亚)有限公司董事,直至去世。

他从事设计的工程项目不下几百项。如凯悦酒店、玫瑰新村、赛西湖住宅群、沙田第一城、黄埔花园(知名的船形商场)、华人街;近期比较知名的有太古广场、恒生银行香港总行大厦、李宝椿联合世界书院、香港大学新图书馆、九龙香格里拉酒店、假日酒店、九龙酒店等。他还设计了不少海外工程,如温哥华的办公大楼、马来西亚摈城假日酒店、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假日酒店、新加坡的PARKVIEW假日酒店,及正在兴建的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酒店、君悦酒店及DUTA广场,印尼泅水威仕汀酒店及雅加达假日酒店等。

作为香港第一代资深建筑师,他对培养青年建筑师一向不余遗力,给予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曾经跟随过他的建筑师,很多都已在香港建筑界中独当一面,做出贡献。

王泽生先生1994年病逝于香港。

郭怡昌(1936~1996)

郭怡昌先生是广东海丰县人。1936年5月10日生于越南南方,1947年10月回国。50年代末毕业于广东省建筑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调进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历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主任建筑师、院总建筑师,并担任广东省建筑学会理事、广东省建筑创作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城市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华南理工大学顾问教授。

郭怡昌先生从事建筑创作实践37年,由他亲自主持和设计的重大工程项目有30余项,许多项目获奖。他以成功的佳作,在建筑创作领域里,尤其是在岭南建筑风格的探索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建树。1994年被建设部评为勘察设计大师。由他主持设计的主要建设项目有:广东铁路新客站(合作设计

),北京钓鱼台国宾馆12号楼,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厅,深圳图书馆(合作设计),中国工艺美术馆(合作设计),东莞科学馆、图书馆、博物馆(合作设计),汕头市委办公楼(合作设计),东莞银城大厅(合作设计)。

郭怡昌先生于1996年3月19日在出差途中不幸猝然逝世。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