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同等学历心理学申硕发展心理学考点梳理(15分)

2020同等学历心理学申硕发展心理学考点梳理(15分)

2020同等学历心理学申硕发展心理学考点梳理(15分)
2020同等学历心理学申硕发展心理学考点梳理(15分)

?选择题知识点

?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真题)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聚合交叉研究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向研究15年

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不断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叫操作性条件反射

直接强化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替代强化学习者不一定亲自产生行为或接受强化,而只是看到他人的成功或受到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最近发展区儿童智能发展现有水平与经过努力或成人帮助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同化(真题)同化是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智力结构的过程。

顺应(真题)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智力结构,以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07年

平衡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

格赛尔儿童发展量表格赛尔编制了儿童发展量表,他提出了“成熟势力说”,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和学习。

成熟势力说格赛尔提出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双生子爬梯实验,顺序的16年

视实验涯吉布森

婴儿依恋(真题)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

机能游戏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游戏形式,它包括简单地、重复性地移动自己的身体,或反复摆弄某物体,儿童只是从动作本身获得乐趣,游戏的象征性机能这时还没出现。

建筑性游戏指儿童为了建成某种东西而对物体,如积木、木块、沙子等进行的操作。在建筑性游戏中已表现出了游戏的象征性功能。

假装游戏假装游戏的内容既与现实相似,又具有戏剧性色彩,这类游戏的主要特征是具有明显的代替性和假设性,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10年元记忆记忆本身的认知活动

规则游戏是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游戏,一般都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参加;这种游戏有利于培养儿童遵守规则的意识。

三座山实验基于三座山实验,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了解别人的的视角和观点。

守恒实验基于“液体守恒”等试验,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上没有达到守恒。

自我中心性皮亚杰在解释儿童认知发展提出的,认为儿童是站在自己的经验中心看问题,认识不到他人的过程,并认为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别人也知道和看到

自我概念一个人最自身存在的体验,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13年

类包含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缺乏类包含认识能力。譬如问儿童“红花多,还是花多”。

道德认知道德认识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

观点采择指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10年

机能游戏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游戏形式,它包括简单地、重复性地移动自己的身体,或反复摆弄某物体,儿童只是从动作本身获得乐趣,游戏的象征性机能这时还没出现。

?简答题

1.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论述/简答/真题)12年

(1) 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一般认为,先天遗传只给人类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会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2) 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外因问题(内在需要和外部教育):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内部,即外界环境和教育上的要求与心理发展现状所构成的矛盾,外在的教育因素还是要通过个体的内在动因起作用。

(3)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从相对短的时间跨度看,心里的发展是呈连续状态的,从相对长的时间跨度看,心里的发展又是呈阶段性的。应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起来。

2.发展心理学都有哪些研究类型,各有什么优缺点?(简答/真题)

一、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1,纵向研究指系统考察同一批被试在不同时间点或年龄的心理发展状况,即进行追踪研究。优点:比较系统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及阶段性特征,广泛使用;缺点:研究时间长,有些变量不易控制。

2,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几个年龄(年级)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优点:研究持续时间短,易于控制有关因素,在相对短时间内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缺点:看不出同一个体在发展上的连续性。

3,聚合交叉研究是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交叠在一起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向研究。有很高价值,但实施难度大。(类似混合研究设计)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1,整体研究(系统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个全貌。可了解总体概括,但涉及因素多,难以进行精密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控制。

2,分析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一个别的、局部的、比较小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便于细微点上深入研究,容易与儿童整体的心理状态相分离。

三、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

1,个案研究是对一个或少数几个被试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细致深入,自然观察,获得个性资料较真实可靠。缺点样本代表性小,难以说明大群体。

2,成组研究是将相对多的被试作为一组进行研究。优点:取样范围大,具代表性,结果便于统计学的推论价值,实验结果的推断更有科学性。缺点是在自然程度和深入程度不如个案研究。

3.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的基本假设(简答/论述)

(皮亚杰的研究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特点:1,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辨证思想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2,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的智力发展路线;3,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思维发展的工具;4,构造了发展认知理论框架;5,创造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方法。)

(一)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主动性

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存在于儿童自身,而是主动寻求刺激,与环境构成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表现在儿童的好奇心,永远区寻找新的东西,就构成了儿童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儿童智力发展是其智力结构的改进。

结构或图式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指认知上的一种功能性结构,主体依赖它对客观刺激做出反应,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

1,整体性是指结构中的各种成分之间呈有机性联系,不是各个独立成分的混合,各成分和整体的变化由统一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结构的变化导致儿童智力发展上的变化。

2,转换性是指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地智力结构呈现不同特点。

3,自调性是指结构的变化受自身规律的自行调节,不用借助外界因素,结构是封闭性的自调性组织。

儿童的智力结构不断改善和转换,由最初的遗传反射图式发展到感觉运动图式、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运算思维图式。

(三)儿童智力发展的建构性特点。

客体只有在被主体结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怎么样的智力结构。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解释是根据他们已经知道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他认为不存在单纯的客观现实,现实是主体依据已有的思维图式对环境信息进行的建构。

(四)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与感知运动图式、前运算图式、具体运算图式和形式运算图式相对应的儿童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09年

1,各阶段都具有独特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某一阶段可能提前或推后,但先后顺序不变。

2,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具有质的差异。

3,在同一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在不同的方面儿童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相当。

4,发展的顺序不能改变,任何个体都将按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4.婴儿期的年龄阶段及基本特征

婴儿期年龄阶段0-3岁;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

(1) 会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2) 言语能力获得很大发展;

(3) 开始最初的游戏活动;

(4) 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5.婴儿感知觉能力发展特点

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方面是感知觉。

(1) 感觉的发生:4-5个月的胎儿就有了视觉反应能力,新生儿已经有了基本的视觉过程;5-6个月的胎儿就已经建立了听觉系统;刚出生的婴儿就有了视听协调能力;除此以外,婴儿在味觉、嗅觉、触觉方面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2) 空间知觉:视崖实验证明2个月的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有了基本的听觉定向能力;新生儿已能对空间上逼近的物体有反应,2-3月时已有了对逼近物的保护性闭眼反应。

6.乔姆斯基语言理论(转换生成说)

(1) 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2) 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装置”(LAD)实现的。

(3) 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的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音),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7.婴儿气质的三种类型

托马斯、切斯在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

(1) 容易型:大多数婴儿,占研究对象的40%,属于这一类;具体表现是,这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这类婴儿情绪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

(2) 困难型:这类婴儿约占研究对象10%,他们的突出特点是,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事物、新食物、新环境适应很慢。

(3) 迟缓型:这类婴儿占研究人数15%左右。他们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表现总是消极,不愉快,但不像困难儿童那样大哭大闹,而是常常很安静,退缩,情绪低落;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在无压力情况下,也能在新环境中逐渐活跃起来。

上述三类婴儿占总研究人数65%,另有35%婴儿属于中间型。

8.★★★★★什么是婴儿依恋,婴儿依恋的发展分几个阶段,共有几种婴儿依恋类型?(论述/真题)15年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此依恋的对象通常是母亲,又称为母婴依恋。是婴儿与母亲在相互交往和感觉交流中形成的,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是否关心起重要作用。

(一)婴儿依恋的表现

1,将多种积极性行为,如微笑、牙牙学语、注视、拥抱等都指向母亲;

2,最喜欢与母亲在一起,感到舒适、愉快;

4,在陌生环境和见陌生人时产生的焦虑会随母亲的出现而增加安全感;

5,平时当饥饿、寒冷、疲倦、疼痛是首先想到母亲。

(二)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了解)

1,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对人的反应没有分别,喜欢所有人,所有人对孩子的影响一样,各种接触能让婴儿愉快,没有对任何人产生偏爱。

2,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母亲偏爱,对所熟悉和人和陌生人反应不同。向母亲多表现出积极性行为;对陌生人反应少,但还不怯生。3,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与母亲在一起特别高兴,离开则哭,不让离开;别人不能代替母亲给婴儿欢乐;只要在母亲身边就能安心玩和探索周围环境;明显的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情感联结。见到陌生人态度变化大,紧张、恐惧或哭泣,产生怯生。

(三)婴儿依恋的类型(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

1,安全型依恋:母亲在场时感到安全感,能在陌生环境中积极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反应积极;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探索、操作会受影响,明显表现苦恼、不安;母亲回来便要即刻与其接触,容易被安慰,继续玩,这类婴儿占65-70%

2,回避型依恋:对母亲是否在场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不反抗、很少紧张与不安;回来时也不予理睬,表示忽略而不显得高兴,有时欢迎其回转,但短暂接触便离开。没有与母亲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占20%

3,反抗型依恋:每当母亲要离开时显得很警惕,离开时的表现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都大喊大叫。母亲回来时又矛盾,既想接触却又反馈,不能放心的回去游戏,不时看母亲,也称“矛盾性依恋”占10-15%

安全性依恋是积极、良好的依恋,回避与反抗型依恋都是不安全性依恋,消极的。

9.维果斯基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论述/简答/真题)14年

(1) 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儿童智力发展有2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新的发展状态,两水平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理想的教学高于现有水平,又要是儿童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

(2) 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儿童发展,它决定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容,表现,水平和速度。

(3) 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有一个最佳年龄的问题,在最佳年龄里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10.★★皮亚杰的道德“他律和自律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 前道德判断阶段:此时儿童对引起事件的原因只有很朦胧的认识,行为是感性化的,不具有道德特性。

(2) 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表现出几个特点,第一,认为规则是绝对的,由权威给与。第二,在评定是非时总是持极端态度。第三,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动机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3) 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根据行为的动机而不是行为判断行为的好坏;认为规则是可以通过集体的讨论和协商而调整和改变的;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和评判别人。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道德认知属于第二阶段。

11.★★★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水平论”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问题探讨了儿童和青少年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和认知,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分为两个阶段:

(1) 前习俗水平

阶段1:对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避免惩罚,服从权威。

阶段2:发展了交互的道义,认为自己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应该让别人满足需要,了解公平和平等交换。

(2) 习俗水平

阶段3:以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中都是好人作为正确行为的判断依据,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的规则。

阶段4: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支持和论证。认为正确的行为应包含履行一个人的责任、尊敬权威和为了自己而维持已有的社会秩序。

(3) 后习俗水平

阶段5: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力而制定和遵从法律。

阶段6: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有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

科尔伯格认为幼儿的道德认识处于前习俗水平,它们的道德判断是个人化的、自我中心的和具体的。

12.童年期在“观点采择能力”上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简答/真题)

观点采择是指儿童能采取别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由于儿童在7岁时就克服了思维上的自我中心性,所以在小学阶段,儿童观点采择能力获得了很明显的发展。

弗拉维尔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模式:存在阶段、需要阶段、推断阶段、应用阶段

塞尔满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模式:

(1)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

(2)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

(3) 阶段2: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8~10)

(4) 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

(5)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6)

13.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16年

14.童年期对权威的认知表现是什么

达蒙将儿童权威概念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

(1) 水平0(4-7岁):不能区分自己的愿望与权威的要求。

(2) 水平1(7-9岁):开始重视服从权威的道德定向,认为权威是与权力相联系的,不服从就会有不好的结果。

(3) 水平2(9岁以上):认识到对权威的服从既可以是自觉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并认为拥有权威的人是具有特殊经验及领导才能的人。

15.童年期对友谊的认知表现是什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友谊概念的认知上发生着变化,表现为:

(1) 在儿童早期,只根据一些表面的行为和关系来断定是否存在友谊。后来发展到能把友谊视为更抽象的内在关系。

(2) 儿童最初的友谊是一种自我中心的单向关系,后来发展为一种互为满意的双向关系。

(3) 从最初的那种暂时的、只能共享友情的关系,发展到能经受住时间和冲突考验的关系。

16.★★★少年期的自我中心与幼儿期的自我中心有何不同?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他们能区别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由于这个年龄段个体的自我意识过于高涨,他们有时不能明确区分自己所关心的焦点与他人关心的焦点的不同。少年期认知发展主要表现在思维水平的提高上:

(一)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运用假设。可以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离开具体的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能运用形式运算来解决如组合、包含、比例、排除、概率等逻辑课题。

2,逻辑推理。能表现出各种逻辑推理能力,但归纳推理的水平高于演绎推理,最先掌握排除推理。

3,运用逻辑法则。主要表现在对于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的认知和运用。顺序是矛盾律、同一律和排中律。

(二)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1,思维的创造性和批评性。创造性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采取新颖、独特的对策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

2,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片面性表现在思想地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辨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3,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

(1)假想的观众。制造“假设的观众”他们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关注和批评,心理压力很大,使得过于在意自己的形象与服饰。

(2)独特的自我。有个“虚构的自我”,他们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情绪情感是独特的,别人不能理解。使少年们具有一种盲目的冒险精神,认为自己的独特,对别人来说是危险的事,但对自己不一样。

17.★★★游戏理论(论述/简答)

传统的游戏理论:

(1) 复演说:霍尔在20世纪初提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活动。

(2) 精力过剩说:由席勒·斯宾赛提出,儿童体内存有大量的精力和能量,把游戏当成发泄能量的一种方式。

(3) 机能快乐说:彪乐认为,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感受到身心的愉快,儿童不知疲倦地游戏只是为了追求身心的快乐。

(4) 生活准备说:格罗斯提出,儿童本能地把游戏看成一种对未来生活的准备,他们在游戏中练习着未来所需要的各种生活技能。

(5) 成熟说:博伊千克认为,游戏是一种欲望的表现;第一是发展个人主动性的欲望;第二是适应环境的欲望;第三是重复练习的欲望。

当代游戏理论

(1)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对游戏的喜欢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埃里克森则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2) 认知动力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进行游戏是由其认知发展的内在动力来决定的,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认识新的事物,巩固和扩大已有概念,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3) 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各种特定的文化对不同的行为会给与不同的奖励或抑制,这种社会文化的差异会反映在儿童的游戏中。

18.★★★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论述/简答)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理论有:

(1) 社会生物学理论,用“族内适宜性”来解释利他行为的进化。认为在动物或人类在前期,为了种族的生存繁衍需要帮助他人甚至牺牲个体。

(2)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所有亲社会行为都是学习和受到强化的结果,学习途径包括:亲社会行为使助人者感到愉快而受到强化、直接训练和观察学习。

(3)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随着智力的发展,儿童获得了重要的认知技能,这将影响他们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对此的推理。

19.★★★攻击行为及其理论(论述/简答/真题)07年11年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表现为身体、言语的攻击或对他人权利的侵犯。理论有:

(1)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一种追求生命终止的愿望,这种追求死亡的本能是人们产生攻击性冲动,进行各种破坏和暴力活动的根源;

(2) 生态学理论,认为人具有基本的攻击本能,来源于祖先,具有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3) 社会学习理论,把攻击性行为看做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而习得的,包含以下原因: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得到了社会的强化、自我保护的手段和来自攻击者的自我强化。

(4) 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成分在攻击性行为中的作用,认为对挫折等易引起攻击行为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是如何加工和解释有关社会线索的。

20.童年期儿童的学习障碍(论述/简答)

童年期学习障碍具有以下4个特征:

(1) 差异性:学习障碍的儿童,尽管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学习成绩却远低于该年龄应达到的水平。

(2) 缺陷性:学习障碍的儿童,尽管很多学科方面都能做得很好,但却不能完成对其他儿童来说很容易的一些事情。

(3) 集中性:学习障碍儿童的缺陷常常集中在包括语言和算术学习在内的基本心理过程中。

童年期学习障碍包括:

(1) 在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存在障碍。

(2) 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

(3) 其它方面如生理发育迟缓、过失行为相对高等。

童年期学习障碍成因包含:

(1) 在胎儿期或出生时有轻度脑损伤。

(2) 遗传基因所导致。

(3) 生物学上的原因。

(4) 后天不良的生长环境。

21.青年初期价值观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总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决定的,同时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少年期萌芽,青年初期初步形成)

(确定价值观的主客观需求)

1,随认知能力的发展,开始分析各类社会问题并掌握一定社会标准,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态度。

2,面临择业或择校,对专业、职业,生活方式和个人发展方向等问题的选择,需要价值观为前提。

3,个体体验到广泛的内心冲突和压力,面临多方面的价值取向,会强迫自己确定某些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4,自我意识的发展,更充分认识自己,可按社会要求和自身的条件来设计人生。

22.成年初期为什么被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成年初期的重要发展任务。这两项决定着个体自我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影响着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固。

确定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在此时间内个体可以一时合法地延续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成年初期又被称为“心理的延缓偿付期”。

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是什么?

发展任务就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艾里克森的观点

成年中期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创生感,避免停滞,体验关怀的实现。创生包含履行父母的职责,如生儿育女,也包括被称为生产力、创造力的内容,如社会贡献。

2,莱文森的观点

认为成人发展是由一系列交替出现的稳定期和转折期构成的,稳定期和转折期的区别在于生活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中年期大致40-60岁,发展任务是巩固自己的兴趣、目标及各种承诺。人们按照先前确定的目标来评价所取得的成就,根据当前取得的成就和期望取得的成就调整自己的目标,调整好,会出现智慧、见识、同情心、视野开阔的品质。

3,哈维格斯特的观点。

履行成年人的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建立与维持生活的经济标准;开展成年期业余活动;帮助未成年的孩子成为有责任心、幸福的成年人;同配偶保持和谐的关系;承受并适应中年人生理上的变化;与老年父母相适应。

23.★★★★★成年晚期人的情绪、情感特点和个性特点是什么?(重点)

(一)情绪情感特点

1,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与情感。由于生理上的老化,社会交往、角色地位的改变及生理机能的变化而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冷落感,孤独感、疑虑感、忧郁感、不满情绪和老朽感。

2,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生的生理变化及内稳态的调整能力降低,一旦情绪被激发就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平静。由于已形成稳固的价值观和较强的自控能力,情绪情感一般不轻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起伏波动,变异性小,至少短时间内变化小。

3,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最重要的激发事件。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专业,健康,容貌、配偶等的丧失。

4,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较高。生活在具有尊老爱幼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我国老年人情绪情感的基调或基本特征是生活满意度高。孤独感与补偿

(二)个性特点

1,个性有所变化。人到老年期变得小心、谨慎、固执、刻板,但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并且有个人差异和群体差异。

2,个性持续稳定多于变化。虽然有某些变化,但个性的基本方面是持续稳定的,且稳定多过变化。多数老年人的个性特点是个人年轻时个性的继续。

24.成年晚期认知变化的特点

(1) 感知觉变化:首先听觉衰退,其次是视觉衰退,最后是味觉衰退。

(2) 记忆变化:40岁以后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衰退阶段,70岁以后又出现一个。意义记忆与年轻人比无差别,机械记忆减退较多。记忆广度下降,记忆速度迟缓。

(3) 思维变化: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等思维过程的效能呈现出逐渐衰退的趋势,表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4) 智力变化:智力衰退,除表现为记忆障碍、思维固执、注意力难以集中、持久性差以外,较为严重的是“老年痴呆”。衰退程度因人而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