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解读

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解读

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解读
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解读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过去20年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陡然增长的态势。201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就已指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6%,糖尿病成为严重影响国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作为糖尿病患者,最纠结的就是每天该怎么吃,为此指南给出了八点建议。 推荐一,吃、动平衡,合理用药,控制血糖,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葛声强调,患者要特别控制腰围、预防腹型肥胖,同时保持规律运动,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 专家解读: 1. 控制腰围,预防腹型肥胖,男性腰围不超过 90 cm,女性腰围不超过 85 cm; 2. 合理饮食,预防营养不良,成年人 BMI 应在 18.5~2 3.9 kg/m2之间; 3. 规律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 3 次,每次不少于 20 分钟。 推荐二,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 推荐三,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葛声补充道,建议餐餐有蔬菜,深色蔬菜占到1/2以上。 专家解读: 1. 增加新鲜蔬菜摄入量以降低膳食 GI,建议餐餐有蔬菜; 2. 每日蔬菜摄入量 300~500 克,深色蔬菜占 1/2 以上,其中绿色叶菜不少于 70%; 3. 两餐之间适量选择低 GI 的水果。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吃水果、肉类等食物方面存在误区,被诊断为糖尿病后就有了诸多饮食禁忌”,葛声说,水果不是不能吃,而应该控制好每次摄入的时间和总量,建议两餐之间吃水果,每次在150g-200g左右,甚至可以模仿水果拼盘,进行多样化的摄入。 推荐四,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同时减少肥肉摄入。 专家解读: 1. 常吃鱼虾蟹贝及禽类,畜肉适量,减少肥肉摄入; 2. 每周不超过 4 个鸡蛋、或每两天 1 个鸡蛋,不弃蛋黄;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 一、指南编写的背景及特点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的流行性疾病,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6年统计,全球有糖尿病患者2.33亿,并每年新增700万。为提醒全社会对糖尿病的高度关注,联合国大会于2006年12月通过决议,将每年11月14日的IDF国际糖尿病日确定为联合国糖尿病日(United Nation Day),而作为单一疾病通过的联合国决议仅有糖尿病和艾滋病两项。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据IDF估算2007年我国患者人数约为3980万,2025年将达到5930万,居世界第二位。我国患者绝对数量巨大,患病率也在迅速增加。1980年以后全国性流行病调查资料显示,过去20多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至少增长了4倍,并仍在快速增长。最新资料显示北京等大城市和城镇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0%左右。因此,制定适合中国人群的糖尿病防治策略已成为我国糖尿病学界的迫切任务。 2004年以来各国际组织以循证医学和医学科学研究为依据,颁布了一系列针对不同人群的糖尿病防治指南,例如2005年IDF《2型糖尿病指南》,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区(IDF–WPR)《2型糖尿病实用目标与治疗》,2006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欧洲糖尿病研究会(ADA–EASD)《高血糖管理共识》,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糖尿病研究会(ESC–EASD)

《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和心血管疾病指南》,2007年IDF《2型糖尿病预防共识》以及2007年IDF《餐后血糖管理指南》等。这些指南达成了提倡综合管理、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等共识。但在具体问题上还存在诸多不同意见,例如正常空腹血糖值的界定、血糖控制的目标值、降糖药物的选择应用等。 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要求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最新糖尿病研究结果,以IDF–WPR《2型糖尿病实用目标与治疗》为基本模板,并且结合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特点、防治现状、卫生资源和经济基础等。中国指南的特点如下: 糖尿病的诊断采用WHO 1999年的标准。空腹血糖受损的切点为6.1 mmol/L,这是考虑到空腹血糖受损下调到5.6 mmol/L的证据尚不充分。 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曾被低估。主要原因是2002年以前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没有同时检测空腹和服糖后2 h血糖,漏诊率较高。 强调三级预防。一级预防的重点是高危人群,对一般人群,要向他们大力宣传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要大力提倡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但对于难以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或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使用药物。

糖尿病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脏疾病 新定义 从“糖尿病肾病”到“糖尿病肾脏疾病” 2007年2月,美国国立肾脏病基金(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发表的《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及专家建议》(下称“指南”)指出,既往临床常用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这一专业术语应被“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所替代。DKD是指临床考虑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变,如经肾穿刺病理检查证实则称为糖尿病肾小球病变(diabetic glomerulopathy)。 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5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同时就可能存在DKD。医师应通过严格细致的临床筛查找出最可能罹患DKD的患者,主要依靠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及由血清肌酐获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值,3个月内至少2次ACR异常就应考虑诊断。ACR>300mg/g 诊断为大量白蛋白尿(macroalbuminuria),ACR在30~300mg/g之间为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二者都与肾脏病变进展密切相关。 治疗战略 综合干预,控制肾脏疾病进展危险因素 根据“指南”的框架,宏观上DKD的治疗原则如下。 1.严格控制血糖:达到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 2.积极控制血压:CKD1~4期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是低于130/80mmHg,一般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可联合利尿剂治疗; 3.适当调脂:CKD1~4期糖尿病患者LDL-C应低于100mg/dl; 4.降低尿白蛋白:无论血压正常与否,均推荐使用ACEI和ARB; 5.充足的营养摄入:适宜的营养摄入能延缓CKD的进程,对于CKD1~4期的糖尿病患者推荐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2005年世界糖尿病日聚焦糖尿病和足部管理开始,各国都先后制定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1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糖尿病足部问题住院管理指南,同年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发布糖尿病足管理和预防实践指南。2012年澳大利亚发布糖尿病足溃疡的管理实践指南,2012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了更细化的关于糖尿病足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美国足部协会(APMA)发布通过优化减压管理糖尿病足溃疡指南。2016年IWGDF对2011年的指南进行修订更新。我国尚未拥有符合我国糖尿病足特点的防治指南,为进一步规范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冉兴无教授牵头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从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策略等方面给出建议。 一、糖尿病足流行病学现状 全球糖尿病足溃疡的患病率是6.3%,男性高于女性,2型糖尿病高于1型糖尿病。各国和不同地区之间糖尿病足溃疡患病率差距极大,波动于1.5%~16.6%[1]。在我国,糖尿病足溃疡的年发病率为8.1%,年复发率为31.6%,年死亡率为14.4%。45%的患者为Wagner 3级以上(中重度病变),总截肢率19.03%,其中大截肢2.14%,小截肢16.88%[2]。

确切的有关糖尿病足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数据仍很有限,根据现有文献报告的数据,往往低估糖尿病足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截肢率。 糖尿病足病预后很差,甚至比除肺癌、胰腺癌等以外的大多数癌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还高。全球每年约有400万糖尿病患者发生足溃疡。足溃疡是糖尿病足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更是高达22%[3]。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相对于非卧床的糖尿病门诊患者,糖尿病足病患者接受住院/急诊诊治、转诊给其他医生以及1年就诊次数分别增加3.4倍、2.1倍和1.9倍,医生花费在诊治上的时间更多;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直接转诊到急诊或住院诊治的概率增加6.7倍[4]。2017年全球糖尿病的医疗费用高达7 270亿美元,其中中国为1 100亿美元。在发达国家,糖尿病足病占用了12%~15%的糖尿病医疗卫生资源,而在发展中国家,则高达40%[5]。 二、糖尿病足的筛查与预防 早期筛查并矫正糖尿病足病危险因素对避免及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具有关键作用。筛查需涵盖整体与局部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整体危险因素是指:男性、糖尿病长病程、吸烟、视力障碍、并发症与合并症多,此类患者需要重点关注足部情况。而局部危险因素更多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诱因方面,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动脉病变、足部力学变化、足溃疡病史、截肢史等。本次指南的亮点之一就是参考中国临床研究数据,针对糖尿病足主要诱因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提出了具体的筛查流程与频次,使指南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此外指南结合我国

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治策略

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治策略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作为糖尿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DKD 是目前欧洲和美国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要原因,其在我国ESRD中所占比例逐年攀升,给家庭与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积极防治DKD,减少其进展为ESRD意义深远。 疾病正名DKD取代DN 2007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颁布的《肾脏病、透析临床实践指南(K/DOQI)》指出,既往临床常用的专业术语“糖尿病肾病(DN)”应被“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所取代,后者更准确,特指临床考虑由糖尿病引发的肾脏病变。若病变经肾穿刺病理所证实,则称为糖尿病肾小球病变。 分期指标UAER与GFR共存 临床上根据尿白蛋白排泌率(UAER)将DKD分为5期。由于DKD属于慢性肾脏疾病(CKD)之一,KDOQI指南按肾小球滤过率(GFR)将其分为5期(表)。 表DKD的不同分期方法 根据UAER的分期及注意事项 ●Ⅰ期:UAER正常,GFR升高; ●Ⅱ期:间断性的UAER 20~200ug/min; ●Ⅲ期:持续性的UAER 20~200ug/min; ●Ⅳ期:UAE R>200ug/min,可伴有GFR下降; ●Ⅴ期〔尿毒症期〕:GF R<15ml/〔min·1.73m2〕。 ●前3期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呈阴性,仅能通过UAER检查发现异常。自第Ⅳ期起,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呈 阳性,称为临床期DKD。 ●UAER测定结果受众多因素影响,包括运动、感染、发热、高血糖、高血压等。3-6个月内重复检测2 次UAER,2次均为阳性可诊断DKD,若1次阳性而1次阴性,应进行第3次检测。 K/DOQI指南依据GFR的慢性肾脏病分期 ●1期:肾损害,GFR正常或升高〔肾损害出现病理改变或损害指标,包括血、尿或影像学检查异常〕; ●2期:肾损害伴GFR 60~89ml/〔min·1.73m2〕, ●3期:GFR 30~59 ml/〔min·1.73m2〕, ●4期:GFR 15~29 ml/〔min·1.73m2〕, ●5期:GFR<15 ml/〔min·1.73m2〕, 鉴别诊断DKD有别与糖尿病合并肾病 糖尿病患者若存在大量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MAU)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Ⅰ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Ⅰ型糖尿病病程10年以上,应考虑DKD。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合并肾脏疾病并不等同于DKD。出现下列情况时,更应注意鉴别

糖尿病肾病(DN)和糖尿病肾脏病变干预(DKD)重在早起

糖尿病肾病(DN)和糖尿病肾脏病变干预(DKD)重在早起 糖尿病之所以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主要是因为长期的高血糖可能导致全身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而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以其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着广大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糖尿病肾病(DN)偏重病理诊断,糖尿病肾脏病变(DKD)偏重临床诊断 在讨论糖尿病肾病的诊疗之前,我想先明确下糖尿病肾病的概念。我们注意到,在我国一直都是采用糖尿病肾病(DN)这一概念,而在2007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制定的《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中提出了糖尿病肾脏病变(DKD)的概念,并且在2008年第41届美国肾脏病协会(ASN)年会上正式应用DKD取代了DN。 DKD和DN在概念上有什么区别?哪个说法更确切?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急剧增加,作为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一直是我们临床医生关心的热点话题。谈到糖尿病肾病的概念,DN和DKD两者概念有所不同,谈不上哪个更确切,都有各自的道理。DN是我们一直采用的传统概念,是指糖尿病所合并的肾脏肾小球硬化,即我们所指糖尿病肾病,偏重病理诊断。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病理表现为典型的系膜区增生、基底膜增厚,甚至包括一些渗出性改变。 长期以来国内外一直把病理诊断的DN简单地用作临床诊断,凡是糖尿病患者出现的肾脏问题很多临床医生就简单归结为糖尿病肾病。这种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简单对等造成了混乱,各个地区和医院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上也不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交流。 具体来说,很多1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在5到10年病程后出现的肾脏损害很大比例是糖尿病肾病也就是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符合DN的病理改变。即便如此,这部分患者经过病理诊断后,仍有相当大比例的患者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糖尿病肾病肾小球硬化症的病理改变。这种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不一致性在2型糖尿病肾病显得尤为突出,这种长时间的混乱限制了我们对糖尿病肾病的交流和科研。 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制定的《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在2007年提出,建议用DKD取代DN的概念,DKD相对于DN来说更偏重临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解读 作为糖尿病患者,最纠结的就是每天该怎么吃。为此《中国糖尿病膳食 指南(2017版)》给出了八点建议。 推荐一:吃动平衡,合理用药,控制血糖,达到或维持健康体重。 1. 合理饮食,种类多样,预防营养不良,成年人 BMI 应 在 18.5~23.9kg/m2之间。 2. 控制体重,吃动平衡,谨防腹型肥胖,男性腰围不超 过 90 cm,女性腰围不超过 85 cm。 3. 规律运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 3 次,每次不少于 20 分钟。 推荐二: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增加全谷 物及杂豆类。 1. 主食定量,按需摄入; 2. 全谷物、杂豆类应占主食摄入量的三 分之一。 推荐三: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 多样。 1. 增加新鲜蔬菜摄入量以降低膳食 GI,建 议餐餐有蔬菜; 2. 每日蔬菜摄入量 300~500 克,深色蔬菜 占 1/2 以上, 其中绿色叶菜不少于 70%; 3. 两餐之间适量选择低 GI (血糖生成指数) 的水果。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吃水果、肉类等食物方面存在误区,被诊断为糖尿病 后就有了诸多饮食禁忌”,水果不是不能吃,而应该控制好每次摄入的时间 和总量,建议两餐之间吃水果,每次在150g-200g左右,也可以模仿水果拼盘,进行多样化的摄入。

推荐四: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同时减少肥肉摄入。 1. 常吃鱼虾蟹贝及禽类,畜肉适量,减少 肥肉摄入; 2. 每周不超过 4 个鸡蛋、或每两天 1 个 鸡蛋,不弃蛋黄; 3. 限制腌制、烘烤、烟熏等加工肉类制品 的摄入。 推荐五,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特别推荐每日摄入300g的 液态奶,临时加餐可选择坚果。 1. 保证每日 300 克液态奶或相 当量奶制品的摄入; 2. 重视大豆类及其制品的摄入; 零食加餐可选择少许坚果。 推荐六,清淡饮食,足量饮 水,限制饮酒。 1. 烹调注意少油少盐,成 人每天烹调油 25~30 克, 食盐用量不超过 6 克; 2. 推荐饮用白开水,成人 每天饮用量 1500~1700 毫 升; 3. 饮料可选淡茶与咖啡; 4.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

最新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 版)

最新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 版)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目前引起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首要原因。早期诊断、预防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对提高糖尿病患者存活率,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规范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组织国内的内分泌和肾内科领域专家共同制定了共识。该共识近日发表在中华糖尿病杂志上,主要内容如下。 一、糖尿病肾病的定义与诊断 糖尿病肾病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伤,以往用DN(diabetic nephropathy)表示,2007 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制定了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指南,简称NKF/KDOQI。该指南建议用DKD(diabetic kidney disease)取代DN。2014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与NKF 达成共识,认为DKD(diabetic kidney disease)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病,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于60 ml·min-1·1.73 m2 或尿白蛋白/ 肌酐比值(ACR)高于30 mg/g 持续超过3 个月。糖尿病性肾小球肾病(diabetic glomerulopathy)专指经肾脏活检证实的由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病变。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分为病理诊断和临床诊断。肾脏病理被认为是诊断金标准。糖尿病主要引起肾小球病变,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增生、基底膜增厚和K-W (Kimmelstiel-Wilson)结节等,是病理诊断的主要依据。糖尿病还可引起肾小管间质、肾微血管病变,如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出球动脉透明变性或肾微血管硬化等,这些改变亦可由其他病因引起,在诊断时仅作为辅助指标。 目前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的依据有尿白蛋白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早期可表现为尿白蛋白阴性,症状不明显,易被忽略,但目前仍缺乏比尿微量白蛋白更可靠敏感的糖尿病肾病早期检测指标。 (一)糖尿病肾病临床诊断依据 1. 尿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表现,也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 其评价指标为尿白蛋白排泄率(UAE/AER)或ACR。个体间UAE 的差异系数接近40%,与之相比ACR 更加稳定且检测方法方便,只需要检测单次随机晨尿即可,故推荐使用ACR。 尿白蛋白排泄异常的定义见表1,因尿白蛋白排泄受影响因素较多,需在3-6 个月内复查,3 次结果中至少 2 次超过临界值,并且排除影响因素如24h 内剧

糖尿病肾病诊疗指南

糖尿病肾病诊疗 1糖尿病肾病的分期 2007年2月,美国国立肾脏病基金(National KidneyFoundation)发表的枟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临 床实践指南及专家建议枠(下称“指南”)指出,既往 临床常用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 DN)这一专业术语应被“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disease,DKD)所替代。DKD是指临床考虑 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变,如经肾穿刺病理检查证 实则称为糖尿病肾小球病变(diabeticglomerulopa- thy),但是在内分泌界的指南中并没有对DKD这个 名词特别重视,中文名称就更不用说了。 目前糖尿病肾病的分期参照1型糖尿病肾损害 改变进行分期。1型糖尿病肾损害的病理改变首先 表现为肾小球高滤过,肾脏体积增大;然后肾小球基 底膜轻度增厚及系膜基质轻度增宽;再者肾小球基 底膜增厚及系膜基质增宽明显,小动脉壁出现玻璃 样变;随着肾小球病变加重,部分肾小球硬化,灶状 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最后出现肾衰竭。一系 列的病理改变对应出现的临床指标分别是正常蛋白 尿,持续出现的尿微量蛋白(30~300μg/d),继而 持续大量蛋白尿(>300μd/d或尿蛋白>0畅5g), 最后血肌酐升高,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降 低,尿毒症相关的临床表现。 2002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组织撰写的 肾脏病/透析临床实践指南(KDOQI)中正式提出了 慢性肾脏病(CKD)的定义及分期。经过多次修改 和确认,CKD取代了慢性肾衰竭(CRF)、慢性肾损 伤(CRI)等名称,成为对各种原因所致慢性肾脏疾 病(病程>3个月)的统称。 指南推荐糖尿病肾损害的程度和分级参照 CKD分级(表1),根据患者的CKD分期制订定期监 测的项目和治疗的计划。 表1临床常用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分期及建议 我国慢性肾功能不全分期 GFR(ml/min)分期描述 KDOQI分期 GFR[ml/(min·1r .73m2)]分期描述 临床建议 ≥90S 正常治疗合并症;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心血管疾患危险因素 50~80代偿期60~89肾功能轻度下降估计疾病是否会进展和进展速度

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

2019年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KD是CKD的重要病因。国外研究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发生率约为10/1000人年,合并大量白蛋白尿者ESRD的发生率接近60/1000人年[1-2]。来自我国香港人群的研究显示,ESRD在2型糖尿病中的比例约为0.5%,病程在15年以上者ESRD发病率超过20/1000人年[3]。国外报道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DKD[4-5],目前我国尚缺乏全国性DKD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文献报道国内2型糖尿病患者DKD患病率为10%~40%[6-9]。DKD的风险因素包括高龄、性别、种族、长病程、高血糖、高血压、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高盐饮食、血脂异常、肾毒物质、急性肾损伤、蛋白摄入过多等[10-13]。与不合并DKD的糖尿病患者相比,DKD患者死亡率更高,且大部分死亡是由于心血管事件导致[14]。早期诊断、预防与延缓DKD的发生发展,对降低大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于2014年制定了“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15],对规范我国DKD的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DKD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临床证据的陆续发布及一些新药的上市,有必要对2014版共识进行修订。本指南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16],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将证据级别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证据基

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及解读

新版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解读 10月16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正式发布最新一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与2007年版相比,此次《指南》在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特殊人群血糖控制目标等方面均作出调整,同时首次提出糖尿病治疗流程图以及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筛查和诊断流程。 《指南》提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每升3.9毫摩尔~7.2毫摩尔,非空腹血糖小于等于每升10毫摩尔。与2007年版相比,血糖控制目标的范围有所放宽(2007年版空腹血糖控制目标为每升4.4毫摩尔~6.1毫摩尔,非空腹血糖为每升4.4毫摩尔~8毫摩尔)。此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从2007年版的小于6.5%,变更为小于7%;危重患者血糖控制标准变更为7.8毫摩尔~10毫摩尔。 关于2型糖尿病治疗路径,《指南》提出,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始终。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首选药物,如无禁忌症,应一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如单独使用二甲双胍血糖仍未达标,可加用胰岛素促分泌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二线治疗)。如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血糖仍不达标,则可加用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次~2次预混胰岛素治疗,或采用3种口服药联合治疗(三线治疗)。如采用上述方法血糖仍未达标,则应采用基础胰岛素加餐时胰岛素或每日3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四线治疗)。

此外,《指南》强调降压、调脂和抗血小板等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并制定了相应的筛查和临床决策路径,特别是对于中危、高危糖尿病患者,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已提升至一级预防措施。 此外,《指南》不推荐我国采用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诊断糖尿病。《指南》主要执笔人之一、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陆菊明教授解释说,虽然世卫组织已建议条件成熟地区采用上述方法诊断糖尿病,但目前我国仍缺少相关研究资料,且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标准化程度不够,测定仪器和测定方法的质量控制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一旦开展,可能会导致糖尿病诊断上的混乱。

2019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要点)

2019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要点)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CKD),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KD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终末期肾病的重要病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对2014年《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进行了修订,形成《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旨在规范我国DKD的诊治。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定义与诊断1DKD定义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既往称“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 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DKD患病率为10%~40%。(C级) 2评估指标及筛查 白蛋白尿:随机UACR≥30 mg/g为尿白蛋白增加;且在3~6个月内重复检查UACR,3次中有2次增加;排除感染等其他干扰因素。 预估GFR(eGFR)下降:eGFR<60 ml?min-1?1.73 m-2。

2型糖尿病和病程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UACR和eGFR检测,以便早期发现DKD。(B级) 3DKD的诊断 DKD通常是根据UACR升高和(或)eGFR下降、同时排除其他CKD 而作出的临床诊断。 糖尿病合并肾脏损害不一定是DKD,病因难以鉴别时可行肾穿刺病理检查。(C级) 确诊后应根据eGFR进行CKD1~5期分期。(C级) DKD的防治 DKD的防治应强调积极筛查、早期发现、合理干预。(C级) 重视对DKD危险因素的干预,包括高血糖、高血压、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避免肾毒性食物及药物、急性肾损伤、蛋白摄入过多。(A级) 良好的生活方式、有效的血糖和血压控制是防治DKD的关键。(A级) 1一般治疗

糖尿病肾脏疾病理诊断及分期进展

糖尿病肾脏疾病理诊断及分期进展 临床肾脏病杂志2014-10-25 发表评论分享 文章作者:胡章学 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导致的肾脏微血管远期并发症,蛋白尿是DKD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在欧美和日本,DKD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最主要的病因之一,在每年新发的ESRD中占40%。 我国ESRD患者中DKD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根据北京透析登记结果,年度新进人ESRD 患者中DKD比例由2003年的10.2%上升至2011年的35.1%。 DKD占同期肾活检比例由上世纪的2.57%上升到4.31%m。DKD通常经临床诊断,其病理特点和意义常被忽视,因此特在此介绍糖尿病肾损伤的病理特点、相关分级及其意义。 一、DKD的病理特点 1936年,Kimmelstial和Wilson首次描述了DKD肾小球系膜基质扩张(即弥漫性系膜硬化),开始认识DKD的病理特征。目前认为DKD的主要病理特点仍然是系膜扩张、肾小球基底膜(GBM)增厚和/j、动脉透明变性。最早期DKD可见肾小球肥大,也可正常大小。 糖尿病发病2年后即可在电镜下发现GBM增宽,5年后在光镜下可发现因基质积聚导致的球性、弥漫性系膜区增宽。GBM增宽和系膜扩张是DKD主要的肾小球病变,蛋白尿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也可出现,此类患者可在数年后逐渐出现微量蛋白尿。 系膜扩张导致毛细血管襻滤过面积下降,是DKD肾滤过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与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有关,但是GBM增厚与GFR下降无关。 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系膜扩张进行性加重,会逐渐出现结节性硬化。1型糖尿病(type1diabetesmellitus,T1DM)—般在发病15年后出现结节性硬化,结节在肾小球的分布不均匀,病变小球通常只有1?2个大小不一的圆形或卵圆形结节,无细胞或少细胞,周边常有系膜细胞带,六胺银染色可见结节存在分层,常伴系膜溶解和毛细血管微血管瘤。 结节性硬化推测源于反复的系膜溶解、微血管瘤形成、毛细血管塌陷和修复。在结节性硬化早期可见内皮细胞从GBM剥离,也可见红细胞碎片,提示微血管损伤参与结节性硬化的形成。 内皮细胞剥离可能破坏GBM和系膜区的连接。结节性硬化提示更长的糖尿病病程和更差的预后,更明显的视网膜病变被认为是早期DKD向进展期转化的重要标志。 既往认为结节性硬化为DKD特有,但是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系膜毛细血管型肾小球肾炎、感染后肾炎吸收期、淀粉样变性均可出现结节样病变,需要结合病史、免疫荧光、特殊染色以及电镜等进行鉴别。 DKD肾小球血桨局部渗出形成透明变性。透明变性出现在包曼氏囊基底膜和壁层上皮细胞

糖尿病肾脏病(DKD)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共识解读:糖尿病肾脏病(DKD)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2015-11-13 17:26来源:丁香园 字体大小 -|+ 肾脏疾病和糖尿病 2012 年北京大学在Lancet 报道我国普通人群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已达10.8%,全国CKD 患者达1.19 亿。而在糖尿病患者中,CKD 患病率则高达63.9%。 慢性高血糖可以通过形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活化蛋白激酶C,加速醛糖还原酶通路三条途径造成肾脏损伤。目前糖尿病已经成为导致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约占43.8%。2014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与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达成共识,以糖尿病肾脏疾病(DKD)取代糖尿病肾病(DN)的名称。DKD 指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病,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于60 ml/min/1.73m2 或尿白蛋白/ 肌酐比值(ACR)高于30 mg/g 持续超过3 个月。 糖尿病肾脏疾病诊断标准 美国肾脏病与透析病人生存质量指导指南(KDOQI)推荐,当出现以下任何一条应考虑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伤:1)大量白蛋白尿;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有微量白蛋白尿;3)在10 年以上的糖尿病病程的T1DM 患者中出现微量白蛋白尿。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则应考虑其他原因引起的CKD:1)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GFR 较低或迅速下降;3)蛋白尿急剧增多或有肾病综合征;4)尿沉渣活动表现;5)其他系统性疾病的症状或体征;6)ACEI 或ARB 类药物开始治疗后2-3 个月内GFR 下降超过30%。 根据DKD 的病理生理特点可分为五期: 1 期:肾小球高滤过,肾脏体积增大; 2 期:间断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休息时晨尿或ACR 正常;病理检查可发现肾小球基底膜(GBM)轻度增厚及系膜基质轻度增宽; 3 期:早期糖尿病肾病期,以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为标志,ACR<300 mg/g;病理检查GBM 增厚或系膜基质增宽明显,小动脉壁出现玻璃样变; 4 期: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显性白蛋白尿,ACR ≥ 300 mg/g,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检查肾小球病变更重,部分肾小球硬化,灶状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 5 期:肾衰竭期。 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血糖管理 1. 血糖控制目标 UKPDS 研究显示改善血糖控制可显著降低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HbA1c 每下降1%,微血管终点事件的危害比下降37%;研究还提示DKD 的微血管并发症风险不存在血糖阈值(血糖越低,微血管病变发生率越低),但大血管病变并非如此。因此,临床上并非追求血糖控制越低越好,而是要达到一定平衡。 《中国成人2 型糖尿病HbA1c 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建议T2DM 合并CKD 患者 HbA1c 目标放宽在7-9%。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肾病不仅可改变药代动力学,使降糖难度增大、低血糖风险升高;还可能对红细胞产生影响,使HbA1c 的监测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当CKD 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时,HbA1c 监测结果可能被低估;对于晚期CKD 患者,使用「糖化血清蛋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更可靠。 2. 药物治疗策略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危害和预防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 糖尿病是指身体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无法正常使用正常量的胰岛素的疾病。胰岛素是一种调节血液中糖含量的激素。高血糖会导致身体许多部位出现问题。 是否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最常见的是1型和2型,1型糖尿病通常发生在儿童中。它也被称为青少年发病型糖尿病或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在这种类型的胰腺中,胰岛素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并且在余生中必须注射胰岛素。 2型糖尿病更为常见,通常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被称为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它也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在类型2中,胰腺会产生胰岛素,但身体无法正确使用它。高血糖水平通常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和服用药物来控制。但是有些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对肾脏有什么危害? 患有糖尿病时,体内的小血管受到伤害。,当肾脏中的血管受伤时,肾脏将无法正常清洁血液。身体会保留过多的水分和盐分,这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脚踝肿胀。尿液中可能含有蛋白质。同样,废物会在血液中堆积。 糖尿病也可能会损害体内的神经。可能会导致排空膀胱困难。膀胱充盈所产生的压力会倒退并伤害肾脏。另外,如果尿液长时间留在膀胱中,糖含量高的尿液中细菌的快速生长会导致感染。 有多少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肾脏疾病? 大约30%的1型(青少年发病)糖尿病患者和10%~40%的2型(成人发病)糖尿病患者最终会遭受肾衰竭的困扰。 糖尿病患者肾脏疾病的早起征兆是什么? 糖尿病性肾脏疾病的最早迹象是尿液中白蛋白排泄增加。进行的常规检查显示出肾脏疾病之前,这种现象就已经存在很久了,因此每年进行一次检查很重要。可能会出现体重增加和脚踝关节肿胀,血压可能过高。作为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至少一次检查血液,尿液和血压。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疾病,并尽早治疗高血压和肾脏疾病。保持对糖尿病的控制,可以减低患上严重肾脏疾病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肾脏疾病的最新征兆是什么? 当肾脏衰竭时,血液中尿素氮(BUN)的水平会随着血液中的肌酐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虚弱,疲劳加剧,瘙痒,肌肉痉挛(尤其是双腿)和贫血。可能会出现需要更少的胰岛素。这是因为患病的肾脏导致胰岛素分解较少。如果你出现这些症状,轻尽快就医。 糖尿病患者肾脏疾病的体征? 1.尿液中的白蛋白/蛋白质 2.高血压 3.脚踝和腿部肿胀,腿抽筋 4.夜间尿频 5.血液中的BUN和酐水平高 6.对胰岛素或抗糖尿病药物的需求减少 7.孕吐,恶心和呕吐 8.虚弱,贫血 9.瘙痒 如果肾脏受损了怎么办?

糖尿病肾脏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脏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11-27T13:34:25.54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6期作者:单秋妹 [导读] 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并且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因。 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 301700 摘要:在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并且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因。糖尿病肾病具有发病隐匿的特点,易引起肾功能不全与尿毒症等并发症。血液透析属于肾脏代替疗法,是维持糖尿病肾病患者生命可靠安全的关键手段,但具有并发症多,风险大等问题。因糖尿病肾病患者大部分为中老年群体,护理难度较大、合并症过多且病死率高,因此对患者来说,做好临床工作的意义重大,旨在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临床治疗;研究发现 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在于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控制,即尽快去除感染、高血压以及低血压等因素[1],同时建立血管通路并保持其畅通;此外,还需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改善,血液透析充分,对脂质代谢紊乱的情况进行及时纠正,减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机率[2]。血液透析中糖尿病肾病患者极易发生并发症,进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而临床护理的实施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心理护理 因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病程较长,且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在患者病情进展至尿毒症时期,则需通过血液透析使生命得以维持[3],研究指出,糖尿病肾病患者由于受到疾病的长期折磨,外加血液透析时频发的并发症与不良反应以及疾病给家庭带来的影响,患者极易产生绝望、悲观、自卑、抑郁以及紧张等消极情绪[4],将有效及时的心理干预措施运用于患者临床护理中可使大部分患者消除焦虑与悲观的情绪,同时还可使患者心理压力被减轻,正视自身的疾病,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5]。 2.血糖控制 每位糖尿病肾病患者在每一个血液透析的周期均会丢失一定量的葡萄糖,在无糖透析的状况下,低血糖情况更易发生。伊蒙,谢红浪[6]对7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展开了调查,结果发现出现低血糖反应的患者有4例,占比为5.7%,并且患者在透析2h至结束透析时,发生低血糖的机率与慢性肾小球病变血液透析的患者相比明显要高。因此在患者透析时,需加强对患者的巡视,不时询问患者的感受,一旦患者出现语言障碍、大汗淋漓以及反应迟钝等低血糖情况,需即刻给予40ml-60ml的葡萄糖50%静脉推注;需注意的是,每位患者应用胰岛素的剂量均需依照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并且透析之前不可给予胰岛素使用,防止出现低血糖[7]。 3.饮食干预 作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基础,饮食护理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营养状况是维持患者生命的关键。石琼[8]研究表明,控制饮食可使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体重、肾功能以及营养状态得到显著改善,还可减少并发症,确保血液透析的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对患者饮食的了解,在不影响疾病的基础上,制定出满足患者需求的膳食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食欲。郭凯锋,陈海冰,贾伟平[9]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肾病患者通常具有蛋白质代谢紊乱的情况,外加血液透析极易导致少量的蛋白质丢失,因此应当合理指导患者选取优质蛋白食物,例如牛奶、瘦肉以及鱼等等,并且确保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在1g/kg-1.2g/kg。此外,还需对钠盐的摄入进行限制,减少含钾高的食物,以免出现高血钾[10]。 4.血管通路的维护与并发症预防 4.1血栓形成 研究指出糖尿病肾病患者内瘘失败率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相比明显要高,主要原因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因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广泛血管病变情况,外加血液的粘稠度较高,血管条件较差,因而极易形成血栓,对内瘘造成堵塞,进而对内瘘的成熟与使用寿命造成影响[11]。有效预防对策为:①患者透析后指压一刻钟左右,确保内瘘血管畅通;②术后尽量将患者肢体抬高,加强术肢锻炼与营养,充分扩张血管;③内瘘术后合理应用抗凝剂,对血栓堵塞内瘘进行预防,若形成血栓,则需尽早采取外科处理措施;④做好相关健康教育工作,保持患者穿刺部位皮肤的干燥清洁,禁止在内瘘侧肢体测量血压、输液及注射;⑤指导患者血管自我检查,通过触摸了解其震动的情况,若无震动,需尽快就医,日常生活加强屈腕运动与握拳锻炼,促进血液循环[12]。 4.2血肿 多数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管脆性大,因此穿刺时极易出现破损的情况,若患者穿刺时发生血肿,应当及时对其采取冰袋冰敷措施[13],1d后可热敷;预防的重要举措在于内瘘应当等到六至八周成熟后方能使用;若患者为首次使用,则护理人员应当掌握熟练的技术,确保一次即可穿刺成功,切忌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减少血管壁与皮肤瘢痕的形成[14]。 5.血压维持稳定 低血压是透析时常见并发症,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透析后期因减少了脱水有效循环的血量,患者进食后胃肠道消化液大量分泌,机体循环的血量不断向胃肠道分配,在不断减少机体循环血量后,患者便会发生透析相关性低血压[15]。对此,若患者存在低血压倾向,可采取高钠序贯透析措施,必要时可行低温透析,控制透析温度在35℃左右[16];此外,还应当对脱水量进行控制,避免患者透析时期体重过多增加;若透析时发生低血压,需即刻停止超滤,将血流的速度减慢,选取平卧位,必要情况下可给予100ml-200ml的生理盐水静脉输注[17]。 6.小结 DN为糖尿病患者一种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18]。DN的发生和进展均与血管紧张素、肾素、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系统存在密切相关性,因此,在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应用ABR、ACEI等药物,能够取得良好的降血压效果[19],同时还可促进肾小球滤过率得到有效改善,进而可使蛋白尿排泄得到有效减少,延缓患者病情的进展速度[20]。由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大部分是中老年患者,因此临床护理时具有一定的难度,护理人员应当依照患者个体化的不同为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血液透析护理措施,延缓或者控制病情的进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期均能够得到提高。[21]糖尿病肾病患者采取血液透析治疗时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原发病,维持血糖与血

2020版: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全文)

2020版: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全文)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KD是CKD的重要病因。国外研究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发生率约为10/1 000人年,合并大量白蛋白尿者ESRD的发生率接近60/1 000人年[1,2]。来自我国香港人群的研究显示,ESRD在2型糖尿病中的比例约为0.5%,病程在15年以上者ESRD发病率超过20/1 000人年[3]。国外报道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DKD[4,5],目前我国尚缺乏全国性DKD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文献报道国内2型糖尿病患者DKD患病率为10%~40%[6,7,8,9]。DKD的风险因素包括高龄、性别、种族、长病程、高血糖、高血压、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高盐饮食、血脂异常、肾毒物质、急性肾损伤、蛋白摄入过多等[10,11,12,13]。与不合并DKD的糖尿病患者相比,DKD患者死亡率更高,且大部分死亡是由于心血管事件导致[14]。早期诊断、预防与延缓DKD的发生发展,对降低大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存活率、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于2014年制定了"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15],对规范我国DKD的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DKD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临床证据的陆续发布及一些新药的上市,有必要对2014版共识进行修订。本指南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16],增加了要点提示和证据级别,根据证据质量将证

解读美国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转)

\ 解读美国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转) 发表时间:2010-04-02 发表者:李学港 (访问人次:622) 目前,全球估计有1.71亿糖尿病患者,到2030年患者总数可能翻倍,在糖尿病患者中肾脏病的发病率为6.5%一42%。但是在诊治糖尿病并发慢性肾脏病患者时,肾内科和内分泌科医师往往只侧重各自的专科情况,缺乏统一的认识而导致诊治的延误。鉴此,美国肾脏病基金会制定了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发表在《美国肾脏病杂志》2007年2月增刊上。指南制定委员会主席由Robert G.Nelson和Katherine R.Tuttle两位专家共同担任。该指南统一了肾脏病和糖尿病领域的认识,是第1个针对糖尿病并发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指南,强调了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糖尿病一般治疗,增加了血压、血脂和营养领域的最新研究结果,且提出了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的临床实践指南。 与以往的KDOQI其它指南一样,美国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包括前言、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实践推荐以及进一步研究内容推荐。临床实践指南中,有循证医学支持的11条指南,包括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的筛查和诊断、血糖控制、血压控制、血脂调节及营养调控5个方面;临床实践推荐中,含无确切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12条建议,包括白蛋白尿的治疗、多途径干预治疗、特殊人群指南和患者的自我控制行为。下文介绍该指南,并简介相应指南的背景及立论依据。 一、糖尿病肾脏病的筛查和诊断糖尿病并发慢性肾脏病不仅仅包括糖尿病肾病,还包括其它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病。在诊断还不明确时,对糖尿病并发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评估应该包括肾脏病的病因诊断。 1.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常规进行糖尿病肾病的筛查。1型糖尿病在确诊5年后进行初筛。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常有急性代谢紊乱所致的暂时性白蛋白尿增多,但血糖控制后尿白蛋白水平回到正常。大量纵向队列研究结果发现在发病5年后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急剧增加,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在发病5年后开始每年筛查。2型糖尿病确诊后应该立即开始筛查。UKPDS研究发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6.5%尿白蛋白浓度超过50 mg/L,且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的平均血糖增高时间为8年,因而对2型糖尿病确诊时筛查糖尿病肾病十分必要。筛查内容包括检测随机尿白蛋白/肌酐(ACR)和血清肌酐,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2.ACR增高时应排除尿路感染,并在接下来3—6个月收集2次晨尿标本重复检测。微量白蛋白尿ACR为30—300 mg/g,大量白蛋白尿ACR>300 mg/g,3次标本检测结果有2次达到标准则可确诊。工作组推荐晨尿为最佳检测标本。影响尿白蛋白的因素很多:代谢紊乱(酮症、高血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体育运动、蛋白摄入、利尿剂使用、尿路感染)等,因此多数学者推荐以3次检测结果作为确诊依据,且尿样均应取自晨尿。微量白蛋白尿筛查流程见图1。 3.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大量白蛋白尿患者或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1型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且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时大多可诊断为糖尿病肾病。但出现以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