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8章:公共财政管理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8章:公共财政管理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8章:公共财政管理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8章:公共财政管理

第八章公共财政管理

第一节公共财政管理概述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与特征

1、公共财政的内涵: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2、公共财政的特征:(1)以弥补市场失灵为行为准则。(2)为市场活动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3)非市场营利性。(4)法治性。

二、公共财政管理的内容

1、公共财政管理的内涵:是公共部门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而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总和。

2、公共财政管理的特征:

①公共财政管理主体是公共部门;②贯穿包括计划(预算)、资源取得、分配、监督等环节在内的全过程;③公共财政管理是一项技术性的活动;④公共财政管理技术是多元的,各学科、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分析技术都有可能在公共财政管理中得到应用;⑤公共财政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履行。

3、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1)效率目标。(2)公平目标。(3)稳定目标。

4、公共财政管理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地位:

①公共财政管理是对公共资源进行直接管理,必然使其在政府管理中具有核心地位。②在西方国家,公共财政的政治制度背景,使公共财政管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重要舞台之一。③公共财政管理是一个变动性很大的领域,因而具有更多的活力。

第二节公共预算管理

一、公共预算的概念和特点

1、公共预算的概念:是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包括公共收入预算和公共支出预算两部分。

2、公共预算的特点:(1)计划性。(2)透明性。(3)全面性。(4)法律权威性。(5)政治程序性。

二、公共预算的分类:

①按照不同的政府级别,中央公共预算和地方公共预算;

②按照不同的编制形式,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③按照不同的预算作用时间,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

④按照不同的收支管理范围,总预算和单位预算。

三、公共预算管理的基本模式

1、分项排列预算模式。是一种产生时间,管理方式较为简单的模式。以预算支出的若干特定目标为核心,采用分项排列的方法依次列出特定目标的预算资金,由拨款机构加以拨付。

2、规划——计划——预算模式。1961年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五角大楼首先使用;1965年约翰逊总统将此制度推广。包括①确定预算项目目标②从众多目标中选择最紧迫的目标③运用成本收益分析设计实现各目标的备选方案。④说明实施这些方案的以后各年度成本⑤对这些的实施效果作长期评价衡量

3、目标管理预算模式。由1971年的美国尼克松政府首先倡导。包括①说明单位的基本任务②确定预算主次目标③设定可供考核的指标,管理者与下级交换意见以确保可行性④列出具体时间进度供监督。

4、零基预算模式。不按上年度的“渐进增量”来考虑预算,而是

对原有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包括①由高层管理者提出基本目标和总原则②责成下级部门将赋予他们的目标具体化并形成一揽子决策③对备选方案分别排序,确定优先项目,排列的顺序依次为终止、保持最低限度、缩减、维持、扩充④由高层管理者选定方案。

5、绩效预算模式。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胡佛政府开始实施。已成为西方国家主要的公共预算管理模式。(一)五个管理阶段:①公布绩效报告,系统地向公众公布有关政府服务的信息。②明确绩效目标,目的是要影响政府活动;③将绩效报告提交审计师审核;④预算机构与支出管理机构或某个机构与其管理者之间订立绩效合同,详细规定机构在可使用资源的条件下应取得的绩效。⑤编制绩效预算。(二)把握三个要点:①绩效评估的精确化。②放权以使项目管理者成为绩效责任人。③把预算当作改善业绩的手段。

四、公共预算的过程:编制、执行、决算

1、预算编制

(1)预算编制的原则:公开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年度性原则、法律性原则。

(2)预算编制的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和政策;上一年度公共预算的执行情况;计划年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指标;公共预算管理体制所规定的管理权限和收支范围。

(3)预算编制程序。①草案编制②汇总③行政首长审批④权力机关审议通过。

我国中央政府部门预算编制实行“两上两下”的程序。

①各部门将预算编制建议数上报财政部和有财政分配权的部门,此为“一上”;

②财政部和有财政分配权的部门审核建议数后下达各部门的控制数,此为“一下”;

③各部门按照控制数编制预算草案报送财政部,此为“二上”;

④财政部根据全国人大批准的中央预算草案批复部门预算,此

为“二下”。

2、预算执行

(1)特点:

①预算执行是实现公共预算各项收支任务的关键环节;

②预算执行有连续性,从财政年度开始到结束一直都要进行;

③预算执行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预算调整,组织新的预算平衡;

④预算执行结果为下一年度公共预算编制提供依据。

(2)环节:①收入执行、②支出资金拨付③预算调整

(3)任务:

①按照公共预算确定的收入任务,积极组织预算收入,确保预算收入任务的完成。

②按照公共预算确定的支出任务,及时、足额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并加强对预算支出的管理和监督,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

③争取实现预算收支平衡或确保不突破预定的预算赤字规模。

④加强预算执行的管理和监督。

3、决算

四个阶段:准备、编制、审查、批准(经同级人代会批准)阶段。

第三节公共收入管理

一、税收管理

1、税收的含义:

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方式。

税收的特征:税收是最重要的公共收入形式。税收具有以下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

2、税收管理的要素:①课税对象与税率、②税负转嫁与税收归宿、③税收种类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通过经济交易把由自己缴纳的税款洽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收归宿是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负转嫁的最终结果。

3、依据课税对象性质的不同,税收种类可分为①所得课税②商品(劳务)课税③财产课税。

所得课税是对纳税人的所得额或利润额课征的一类税收。它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工薪税)。

商品(劳务)课税是对商品和劳务的流转额课征的一类税收。它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关税等。

财产课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课征的一类税收。它包括一般财产税、特种财产税和财产转让税。

4、税收管理的核心:核心是实现公平征税和税收效率。

(1)公平征税。三层含义:

第一,必须坚持同等税收待遇原则,纳税人在相同经济条件下应被同等对待,缴纳同样多的税。

第二,必须坚持支付能力原则,纳税能力更强的纳税人应缴纳

更多的税。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就体现了这一原则。

第三,必须坚持受益原则,税收应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的收益,在纳税人之间分配,也就是谁受益,谁付款。

(2)税收效率

税收效率要求征税既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又能够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税收效率既来自于征管方,也来自于缴纳方。

第一,税收效率意味着管理成本与遵从成本的最小化。

第二,税收效率意味着税收超额负担的最小化。

(3)全球性税制改革的主要特征。(超纲内容)

(A)税制改革的普遍特点是降低个人所得税率。

(B)伴随税率降低,削减所得税的纳税档次。

(C)拓宽所得税的税基。

(D)实行新的税种组合。另外就是强化税务管理,治理税务腐败。

二、政府收费管理

1、政府收费的含义:

是指政府提供特殊服务或某些经济行为而向相关主体收取的费用。它是主要的非税收收入形式之一,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缓和财政资金供求矛盾。它有助于揭示公众对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使用效率,促进公共部门不断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

2、政府收费的特点:

①直接有偿性。是指缴费人可以从政府的服务或特许行为中直接获益。而税收支付并不与获得的服务直接挂钩,而且不单独针对某个个人。

②排他性。是指缴费人所获得的服务与利益是排他的,谁缴费,

谁获益。

③非规范性。是相对于税收规范而言,政府收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变动性,缺乏完备的法律规范,并且政府收费的征收主体不是单一指定机构,而可能是政府各个部门,甚至是经授权的社会中介组织。

3、政府收费的形式:使用者费、规费。

①使用者费是政府对特定服务或特许权收取的价格,用于支付提供这些服务的全部或部分成本。它体现了一种市场交易关系。三种形式直接费、公共事业特种费、特许费。水费、公立学校的学费、停车费、公共汽车车票费、公园门票费等都属于此类收费。

②规费是公共部门在履行社会经济管理职能过程中,提供特别行为或服务而收取的补偿费用。它体现的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包括行政规费和司法费两种。

4、政府收费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①确定课税还是收费。通常,收费的范围集中于准公共产品与混合产品,主要是拥挤性公共产品和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

②如何有效收费。收费能够得到缴费者的支持,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缴费数额与收益成正比;其二,费用支出清晰明了,让缴费者清楚除非付费否则被排斥。

③合理确定收费水平。收费水平主要根据行为或服务的成本来确定。对使用者费而言,由准入费、使用费、拥挤费组成。

④防止乱收费。

三、公债管理

1、公债的含义:

公债是政府为履行职能而凭借其信用举借的债务,是公共收入的又一重要形式。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公债是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它遵循市场等价交换原则,体现了有借有还的信用特征;二是公债是公共财政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取得财政收入的实际能力,但

却不列入公共预算收入;三是公债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它不仅可以弥补财政赤字,还可用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公债管理主要包括公债设计、公债发行、公债流通与偿还等环节。

2、公债的特点:

(1)自愿性;(2)有偿性;(3)灵活性。

3、公债的种类:

①按照公债地域分类,可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所谓国内公债是指政府对本国企业、组织和居民发行并在国内流通和偿还的公债;所谓国外公债是指政府向其他国家政府银行及国际金融组织的供求和在国外发行的债券。

②按照举债主体,可分为中央公债和地方公债。所谓中央公债是指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所谓地方公债是指由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

③按照公债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公债和地方公债。所谓中央公债是指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所谓地方公债是指由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

④按照公债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公债(1年)、中期公债(1-5、10年)和长期公债(5、10年以上)

⑤按照公债是否允许上市流通,可分为自由流通公债和非自由流通公债。所谓自由流通公债是指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自由买卖或转让的公债;所谓非自由流通公债是指不能在金融市场上自由买卖或转让的公债,只能由政府到期还本付息。

4、公债管理的作用:

(1)增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能力;

(2)弥补赤字,维持政府收支平衡;

(3)为一定时期内的特定公共投资项目筹集资金。

5、公债管理过程:

(1)公债设计。(2)公债发行。(3)公债流通与偿还。

第四节公共支出管理

一、购买性支出管理

1、购买性支出:指政府直接进入市场,购买商品或劳务的公共支出。

2、购买性支出的范围:(1)经济建设支出;(2)教科文卫支出;

(3)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

二、政府采购管理

1、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政府机构出于履行职责需要,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活动。它是最为重要的购买性支出手段。

2、政府采购的特点:①采购资金的公共性;②采购目标的非市场营利性;③采购行为的规范性;④采购主体的特定性;⑤采购活动的政策性;⑥采购范围广、规模大、影响力大。

3、政府采购原则:竞争原则、公开原则、透明原则、运用商业标准原则。

4、政府采购的模式:分散采购模式和集中采购模式。

5、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

①竞争性招标采购;②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③竞争性谈判;

④询价采购;⑤单一来源采购等。

三、转移性支出管理

1、转移性支出,是政府进行非市场性再分配,单方面拨给受领者的支出,它不体现为政府直接对社会资源和要素的需求和消耗。

转移性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其他转移性支出。

2、社会保障支出:是政府向由于各种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贫困的社会成员提供保障其基本生活

的支出。

特点:动态性、刚性、适度性。

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四大类。它具有动态性、刚性和适度性。

3、财政补贴管理:

(1)财政补贴:是政府根据它需要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

(2)其存在的原因如下:a、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b、实施社会政策的需要。c、顺利改革的需要。

(3)我国财政补贴的方式主要有五类:a、价格补贴。b、企业亏损补贴。c、财政贴息。d、税式支出。e、其它补贴。

4、其他转移性支出管理:(1)外援支出。(2)债务支出。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课件-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讲义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课件-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 讲义 第四章政府的角色 问题一公共部门的重要性,存在的必要性。 马斯格雷夫妇认为,政府的普遍性或许反映出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这种意识形态不同于消费者选择和实行分权的决策等前提,并且“市场机制自身并不足以实现所有的经济职能”,离开了政府的市场将无法正常运转,原因如下: 1、必须不存在任何自由准入(市场)障碍,且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必须具备充分的市场知识,这就需要有政府管制和其他标准来保证这些条件的实现 2、当竞争由于高额成本而变得无效时,政府干预也是必要的 3、一般来说,若无政府为其提供法律框架,进行保护和强化,市场运行所需要的合同性的安排和交易行为将无法进行。 4、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并导致“市场失灵,”这需要通过公共部门制定解决方案 5、社会价值观要求政府对市场体系产生的收入和财富以及通过继承获得的转移性财产权进行的分配进行调节 6、市场体系并不足以保证高就业率,物价稳定以及社会所希望的经济增长率,这就需要通过公共政策来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

7、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评估未来消费的贴现率方面有不同的观点。以上观点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某些理论依据,总之市场无疑是强有力的,并能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为众多商品和服务提供一套配置与分配体制。但要记住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时需要政府的干预。问题二私人管理与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差别。 赞成公共部门应具有专门的管理形式的理由在于: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之间具有巨大的区别。①公共部门的决策可以是强制性的,如公民可以被强迫缴纳税款,而私营部门不具有这一特征。并非所有的公共活动都具有强制性,而是那些需要比私营部门更谨慎执行的公共活动才具有强制性。私营企业在主观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对不同的消费者提出不同的要价,他们可以忽视正常程序的存在。②公共部门具有不同于私营部门的责任制形式。从理论上说,公司管理部门要对股东负责,而公务员要对政治领导人、国会、公众以及司法系统的不同部门负责。③公共服务管理者必须解决在很大程度上由政治领导人设定的外部议程。这一点就不同于以盈利为各级人员共同动机的组织。对公共服务的管理者,一方面必须执行政治议程,另一方面偶尔地反映冷淡,甚至采取不友好的行政行为,这样会引起官僚机构与政治官员之间的冲突。这并不是说按照政治议程办事就比按照盈利办事缺少合理性,而是说政治议程使得公共部门的管理不同于私营部门。这些由政治官员强加的大部分议程缩减了管理者的活动范围。④公共部门在测量产出或生产效率方面存在着固有的困难。公共部门缺乏类似于私营部门中利润这样的

2017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状元笔记

第六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分析 【考点1】引言 公共政策是对政府与其顾客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并揭示其特点的一种方法,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只是其正统称谓而已。 现在两种公共政策的方法,每一种均有其自身的关注点和所强调的侧重点。第一种被称为“政策分析”;第二种是“政治性的公共政策”。政策分析通过较抽象的统计资料和数学模型来研究决策和政策制定的问题。政治性公共政策论者更感兴趣的是公共政策的结果,成效,决定特殊事件的政治上的相互作用和政策领域而不是统计方法的作用。 总的来说,以上这些都意味着,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不满并已经失去了耐心,不论对数字还是对结果的关注都被归结为对过程的关注。我们或许可以将公共政策看作一种独立的典范,并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相竞争,也可以认为是一套适用于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领域的分析方法。对传统模式的批评在于更多的运用经验性方法支持甚至取代决策,而不是更多的探讨基础性问题。管理主义模式运用经验主义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好处,但是他们理论则完全是经济学的——并通常是经验性的——而不是公共政策。 【考点2】政策分析和政治性的公共政策学派之间对公共政策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分歧。 从政策分析的角度来看,帕特和斯普林格认为:“政策研究的功能在于通过提供准确有用的决策信息来推进公共政策过程。那些从技术上看来充分有用的信息制作技能则位于政策研究过程的核心地位而无论使用何种特殊的方法论。”这个定义强调所使用的方法。 奎德也是如此定义的,他将该领域定义为: 为了对社会技术问题有更深的了解并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一种应用性的研究正得以实施。为了帮助政策制定者选择最有利的行动,该方法试图将现代科学和技术引入有关的社会问题,并对可行的行动方法进行政策分析,以获得有关运用效果和执行效果的信息并整理相关证据。奎德在政府研究领域方面运用传统的方法也是科学和统计学。在运用这些程序要求甚至做出决策时,关键在于技术和科学。 林恩的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特点 林恩,所采用的方法迥然不同,并且强调政治上的相互作用,而政策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他的定义中。公共政策可以被描述为不同个体所构成的分散过

公共管理学笔记陈振民版

公共管理学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3.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四、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 4. 治理与善治 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过时或者失效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作为它的竞争或替代途径而出现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形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 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 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 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 负个人责任。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 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 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 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收费困难等特 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 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 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 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以政策研究为方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 经济学分析手段。把政策执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政府项目上。 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 研究中,并仍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 行政国家:指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关系中, 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 决效力相当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 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 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 及其规律的学科。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 品。或者说公共管理学一门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的学问。
1 / 11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13~15章)【圣才出品】

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4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13章电子化政府 1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引言 1.背景 (1)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技术(IT)革命见证了很多国家的经济的真正转型。 (2)生产软件和硬件的新兴产业兴起,而一些传统产业则由于资本投资的减少而消失。尽管整体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但对很多工人产生了不良影响,这同时对政府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私营部门的发展出现了电子商务和电子商业,相应地在政府运作中出现了电子化政府,即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政府,在政府以及公共管理的专业领域出现的IT革命。 2.电子化政府 (1)基本内涵 ①电子化政府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以更加便利、顾客导向、成本—效益等这样不同而又更好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 ②广义的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对任何信息通信技术的采用”。这些技术包括视频会议、语音数据进入系统、光驱,互联网和个人局域网,以及一些其他技术例如互动式电视、手机上网和个人掌上电脑,以及某些社交网络等。 (2)影响 ①不仅将改变大多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而且还将改变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基本关系。 ②技术可以让政治家和官员更好地理解公众的需求以及如何满足需求。 (3)存在的问题 ①电子化政府在许多地方存在严重的设计和执行难题,在实际的政府运作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电子化政府(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和速度来提供公共服务)往往意味着花费高

而回报低。 ②电子化政府的关键问题是它是否有真正的新生事物,是否是一种如办公室计算机一样的技术引擎,或者是否的确不同于传统政府。 (4)前景与现状 ①电子化政府的前景和潜力在于政府能够更有效率、更有效能地提供公共服务。 ②电子化政府的期望一直是,互联网能动系统会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和提供更好的服务。 ③实际上,政府在电子化过程中的整体水平和具体运行都比较差,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不善,而不是技术问题。 ④电子化政府可以固化现存的管理架构,但同样可以促使人们全面反思如何通过电子化政府提供服务。 二、技术和传统的行政模式 1.9世纪的技术与行政模式 在传统模式时期,公共组织往往是技术上的领导者,它们尽可能使用最新的设备。电报和电话是政府内、外部服务中非常重要的通信技术,政府部门也是最早的使用者。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完全与当时的技术发展相一致。这种一致主要体现在: (1)韦伯官僚制的核心部分是“办公室”概念,“办公室”是官员工作、公众与机关打交道并保存记录的地方,也是组织技术和信息处理的中枢。 (2)从组织架构的设计符合当时的技术角度来看,整个系统一直运行良好。 (3)公共部门是电话和电报的最早使用者。电话和电报成为整个官僚机器的一部分,强化了官僚组织的权力。 早期的技术变革虽然被行政机构所采纳,但它对权力机构和办公室的组织方式影响甚微。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二名侯liyuan(1对1学员,374分,二本)。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 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2015年北邮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5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主); 《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 北邮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 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框架非常明晰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列出整体框架笔记 《社会学》关注重点概念的定义重点理论的内容 张成福的《公共管理》条目较多我认为公共政策是重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可能有些问题会混淆注重重点概念的区分 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在近两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外国人思路的不同

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育明教育注:了解) (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 (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三.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育明教育注:重点) 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一)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1.背景: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 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2.含义:即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 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3.性质: 1)P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订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 2)以研究取向而言,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 3)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4.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认为,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 1) 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 2)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3)以高层管理者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公共管理学 笔记

第一章绪论 【关键术语】 公共管理 行政管理 行政学 非政府组织 公共物品 研究范式 市场失灵 凯恩斯主义 政府失灵 1.1 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1.1.1 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组织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为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对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1.1.2 公共管理的主体 西方国家公共组织构成vs.中国公共组织的构成 公共组织的特性:公共性、非营利性、合法性、组织性、服务性 1.1.3 公共管理的对象 1.公共物品及其分类2.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必然性3.公共组织成为公共管理对象的必然 1.1.4 公共管理的特点 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目标不同;管理手段不同;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比较的不同特点 管理理念不同;管理主体不同;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同;管理方法不同;管理目的不同 1.2 公共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2.1 公共行政学的诞生 1.公共行政学诞生的背景 2.公共行政学的传统范式 1.2.2 传统公共行政学遇到的批评与转变 1.传统范式受到批评的社会原因

2.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 1.2.3 公共管理学的新框架 1.公共管理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2.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框架 1.3 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传播与发展 1.3.1 新中国领导人的行政管理思想 1.毛泽东的行政管理思想 2.邓小平的行政管理思想 3.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行政管理思想 1.3.2 从行政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1.行政管理学的恢复与发展 2.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围 3.公共管理研究队伍的扩大 1.3.3 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1.中国的国情特点 2.当前的学科建设的特点 1.4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4.1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1.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2.是促进社会协调进步发展的需要 3.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4.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管理素质和能力 1.4.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比较分析法 3.实践抽象法 4.实体分析法 第一章练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含义? 2.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有什么不同? 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4.如何认识公共管理运动的现实意义? 5.公共管理范式转换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6.为什么说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公共管理学笔记

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 公共管理导论 1.1公共管理的意义 公共管理代表着知识界和实务界对实现一种良好政府治理的努力、希望和探索,即期望建立一个有能力的、负责任的、有效率的、更能体现和实现民主社会基本价值的、不同于传统官僚导向的政府组织、政策及运作模式的新政府治理。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的性质: 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1.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 公共管理之发展 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30年代末期,行政学

者古利克为推动当时的行政改革,主张将管理主义与公共性目标相结合。在英国,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中,同样表达了强化政府表达能力的观点。 严格来说,公共管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正式产生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导致公共管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学科发展方面的因素,也有现实背景。 1.公共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 从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发表后,公共管理学便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依照行政学家亨利的观点,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典范变迁。 第一阶段:政治与行政二分法(1900—1926)。行政学者有古德诺1900年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之观点,主张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学着怀特于1926年亦主张政治不要干预行政,行政管理系科学的问题,应为出价值中立,而以追求经济和效率为目标。公共行政在这一阶段,关注的是研究如何有效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 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在这个阶段,许多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魏劳毕于1929年出版了《公共行政的原则》,特别强调有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存在,这些原则可以被发现,行政人员一旦学会如何应用这些原则就可以成为专家,这些原则可以不考虑环境因素而适用于任何地方。 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行政原则”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公共行政开始向政治学回归。这时期的公共行政具有亲爱昂列的规范取向。然而这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改进公共行政实务助益不多。正如亨利所言,形成了有“公共而无行政”,对公共管理者知能的研究与培养,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建树。 第四阶段:公共行政即管理学。从1960年至70年代起,一部分行政

北师 北邮行管考研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重点总结

绪论 一个民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高效率的、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体制,需要了解和借鉴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系统论述了“管理主义”和新公共管理的特点,在将新旧模式认真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应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机制;政府改革不仅要从规模、范围等方面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从体制或运行机制等方面对政府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逐步合理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政府的活动范围,从传统的政治与行政分离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根据市场的特点,一方面,在公共部门的管理中积极引进私营部门中较为成功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民营化过程,让民营企业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管理。同时,在明确区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不同责任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应有责任。 第一章改革的时代 问题一、传统公共行政的一些基本原理。 (1)使用官僚制,政府本身应该按照等级制、官僚制的原则进行组织。与其在企业和其他机构中的运用,在公共部门中贯彻得更彻底,更持久。(2)认为存在一个最佳的工作方式,并且在综合性工作手册中规定工作程序以供行政人员遵守。并认为严格遵守这些科学管理原则,可以提供使组织正常运作的最佳方法。(3)通过官僚制组织

提供服务,政府一旦介入到某一政策领域,它就可以通过官僚制组织结构成为商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4)行政人员普遍信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即行政仅仅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任何政策或策略则属于政治领导人制定的,其理由在于这样可以确保责任。(5)认为激励个体公务员的力量是公共利益,因为服务公众是大公无私的。(6)公共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因此它需要一支中立的、无个性的、终身任职的、且能为任何政治领导提供同样服务的职业官僚队伍。(7)、从字面上讲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确实是行政性的,也就是执行他人提供的指令而无需为结果承担个人责任。 问题二、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理论在哪些方面遭受挑战? 1官僚制确实“业绩彪炳”,但它并非在所有的场合都运作良好,僵死的等级的官僚制已经产生某些消极的后果。 2寻找一种最佳的工作方式以及让所有公务员都遵循是非常困难的,且容易造成组织运行的僵化,而在私营部门首创的弹性管理制度正在被政府部门采用。 3官僚制组织并不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唯一形式,政府可以通过补助金,管制或合同形式间接地进行工作,而不是单纯地作为直接提供者。 4事实上,政治与行政问题长期交织在一起,但这种现象对管理结构的影响直到最近才暴露出来,而一旦官僚制的运作与社会相分离,公众就要求制定更有效的责任机制。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5000手抄

浅读《改革政府》 吴昀 (管理学院公管专业,学号:L16301144) 有幸拜读美国行政学者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的著作《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两位学者深入考察美国政府改革实践,写出了《改革政府》一书,提出这样的主张:“不争论政府的大小而力求政府的效率,不强求政府做什么而着眼于政府怎么做,不纠缠征税多少花钱多少而讲究适当征税花钱得体,不辩论政府办事的动机而着重政府办事的后果。”他们描绘出一幅“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的蓝图。 百度搜索上对两位学者的介绍是:戴维·奥斯本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重要咨询机构“进步政策研究所”的成员,写过著名的《民主的实验室》一书,长期致力于有效政府的建设与宣传。特德·盖布勒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塞利亚市和俄亥俄州万达利亚市的城市经理,亲自主持、参与过这两个城市政府的改革,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既是他参与改革实践的现身说法,也是他对政府改革的一种理性探索与总结。 特德·盖布勒曾经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塞利亚市和俄亥俄州万达利亚市的城市经理并且亲自主持、参与过这两个城市政府的改革,这些经验与戴维·奥斯本的理论知识相结合终于产生了一个新的理论突破点——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模式的政府改革,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顾客驱动型政府组织模式,强调运用企业化的管理主义模式改革政府运作方式,最终建成“企业化政府”。克林顿上台后的美国“重塑政府”运动更进一步反映出该理论的重大现实意义。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更好的指导实践,新公共管理运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思想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兴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特定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戴维·奥斯本与特德·盖布勒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包含的内容概括为10个方面: 1.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即政府不是提供公共服务(划桨),而应是向各类非政府组织提供催化剂,引导社会前进,政府要积极扶持能发挥掌舵作用的新组织,向它们提供政策,援助资金,进行业绩评估。 2.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即政府把公共管理控制权从官僚机构转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考研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修订版)笔记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备考资料-育明考研 一、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育明斯太朗考研) (2) 二、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近五年复试分数线(育明斯太朗考研) (2) 三、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近五年硕士研究生招录情况统计表(育明斯太朗考研) (3) 四、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参考书(育明斯太朗考研) (4) 五、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资料一本通(目录) (4) 六、615公共管理理论考试大纲 (6) 七、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10) 八、参考书笔记(获取更多参考书笔记欢迎咨询杜老师) (12) 七.公共管理与私人部门的管理之间的联系:(育明教育注:重点) (12)

一、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考研招生情况(育明斯太朗考研) 北邮作为特色工科类院校,信息科技一直是其强项,与清北交科等一线名校相比都毫不逊色,相对来讲其他学科排名一般,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北邮学科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对人文社科类专业越来越重视,从这几年的财政投入就可以看出。而且北邮在电信、网络、通讯等领域多年积累了丰富,毕业生认可度高,经育明教育统计,北邮公管的就业以国企、事业单位居多,尤其三大运营商每年都有大批岗位。综合以上因素,北邮公管的竞争难度属中等,但性价比高,对于外地希望进京读研或者以国企为就业意向的同学来说,是理想的选择。 二、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近五年复试分数线(育明斯太朗考研) 复试内容和计分标准 1、复试内容

复试内容包括综合素质考核、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心理测试、笔试、面试、外语综合能力测试等内容。 2、计分标准 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含外语综合能力(10%)、专业笔试(40%)、专业面试(50%) 总成绩=初试总成绩÷5×70%+复试成绩×30% 复试形式 1、专业笔试科目: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徐双敏,《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静,《公共政策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专业面试 组织形式:硕士点负责人组织本专业所有硕士生导师参加。 面试地点:公共管理专业面试 思想政治考核、资格审核 面试内容: (1)专业面试:外语综合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及前沿知识、科研能力、应变反应能力。 (2)思想政治考核、资格审核。 三、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近五年硕士研究生招录情况统计表(育明斯太朗考研) (北京邮电大学考研咨询育明·斯泰朗考研杜老师扣扣: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 育明教育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北邮近几年的招考人数虽有些调整,但目前已经趋于稳定,14人左右。每年的报录比基本在1:10左右浮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招考模式。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克服浮躁,稳扎稳打的走完五轮,坚持到底,考取北邮公管是稳定可预期的。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就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流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试图为公共部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简言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学问。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主体不同、目标不同、后者欲取代前者。 【公共管理学学科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二、工商管理学理论。 三、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一般性质 【传统行政模式(官僚制)】:指的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20、30年代初形成的公共行政学所倡导的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模式,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念,以及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 【传统行政模式的特征和弊端】(6大特征,5大弊端) 特征: 1,分工以形成专门的公职管理; 2,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 3,管辖权有明确的规定且严格执行既定规则; 4,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书面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5,根据能力、专长及表现出来的业绩决定升迁; 6,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条例,它们是稳定、全面、可以学习的。 弊端: 1,官僚制的人事制度僵化、形式主义,导致该体系效率低下; 2,官僚制的消极控制形式着力于避免犯错而不是提高效率; 3,官僚制僵化的组织形式、不透明的行事方式违背民主精神; 4,官僚制有一种不受责任机制约束的趋势,并企图对市场和个人实施全面的控制; 5,官僚制强调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6大不同点) 管理的主体、对象、目标、方式、环境、权力不同。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014—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考研精编笔记.doc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公共管理学 (第二版) 陈振明主编 参考书: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复习方法和复习规划】 对于考研专业课的复习,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可以采取以下建议: (一)记忆方法

1.快速、反复、多次 根据育明教育咨询师多年辅导经验总结,绝大多数学员在考研复习的时候经常犯的几个错误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看书速度比较慢,期望看一遍书就能够把考点记住。不单是复习专业课,很多考生在看英语单词的时候也经常犯这样子的错误。 第二,背诵的时候缺乏复习和巩固。只知道一本书一本书的背诵,结果往往背完之后很快就忘记了。 综上两个问题,育明教育咨询师希望大家一定要养成“快速、反复、多次”记忆的好习惯。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不是考研专业课和考研政治的每个知识点都考,毋庸置疑,考试是有侧重点的。凡是企图一个字不差的记住和背诵下来的想法都是错误的。考研复习必须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 在考研过程中,20%的知识点会带来80%的分数,希望大家在考研复习的时候必须有所取舍。 3.框架入手,由粗到细 对于一本书,大家首选要明确它的知识框架,然后再慢慢细化。这样比较有利于大家快速的建立起知识架构。 (二)复习规划 第一阶段(-8月末):确定参考书,明确考点。 每年9月份之前,考生务必确定好报考院校专业,考研参考书和必须的一些资料。最近北大、人大等名校慢慢的不再公布参考书,这就更需要考生一定要收集到最权威、最详细的考研信息。在确定了参考书之后,大家在暑假期间要明确每本书的考试重点,为接下来的背诵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9-11月末):背诵记忆 根据育明教育咨询师分析,当前中国考研还处于低层次,尤其是专业课的考察,主要还是考察考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大部分的考题还是需要背诵和记忆,灵活运用的考题并不多。 第三阶段(12月-考研):掌握答题技巧,模拟考试 这个环节很少有考生做到,但是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最后一个阶段务必多做几套模拟题,而且务必要全真的模拟考试。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可以仿照高考去制定复习规划。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 欧文.E.休斯着张成福等译 第一章变革的时代 1.传统公共行政基石的基本原理 ①官僚制 ②最佳的工作方式 ③通过官僚制组织提供服务 ④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⑤公共利益 ⑥职业官僚队伍 ⑦行政性 2.传统行政模式的基础是官僚制,新公共管理的基础是市场 新公共管理的基础是市场,表现在: ①据成本-收益分析来确定结果 ②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实现任务 ③运用市场与市场机制 ④竞争与选择 ⑤通过权力、义务、责任的协调一致向工作人员下放权力。 3.变革的紧迫问题 ①对公共部门的抨击(表现在规模、范围和方法三个方面) ②经济理论的变革:公共选择理论(以完全理性为基础);委托(股东or全体选民)-代理(管理者)理论;交易成本理论 ③技术变革 ④私营部门的变革 第二章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1.早期的行政系统:“人格化的”,以效忠于国家or大臣or非营利组织or国王为基础 2.传统的行政模式深受美国的伍德罗.威尔逊和欧洲的马克斯.韦伯的影响。认为行政是工具性、技术性的,应远离政治领域。 例如19世纪美国的文官制度。 3.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⑴理论的基础:三种类型的权威:魅力型权威;传统型权威;理论-法律型权威(效率最高) ⑵与早期模式最大的差别:①运用以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人格化的行政。 ②组织及其规则比组织中的任何个体都为重要。 4.威尔逊与政治控制 政治(制定政策)、行政(执行政策)二分法 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责任与义务的明确关系 ⑵策问题与行政问题完全分离 ⑶行政是匿名的、中立的、无党派的 5.泰勒与管理 ⑴科学管理的三个方面 ①决定工作标准的时间和动作研究 ②刺激性工资制度 ③改变职能组织

黎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黎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管理成为独立学科的在依据 公共管理是关于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处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①早期人类社会:19世纪末以行政管理学或公共行政学名称出现的公共管理,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勃兴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所代表的严格的公共管理。 ②与群体需求相关的(个体需求相关的)事务、产品、部门、领域,称为公共事务、公共产品、公共部门、公共领域(私人事务、私人产品、私人部门、私人领域)。 对公共管理而言:管理者:公共管理是“公共人”的行为,公共管理活动的主体首先是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的部门; 管理对象:即公共事务体现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并表现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国防、治安、社会管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等,因而受到社会成员特别的关注。 管理过程:公共管理涉及公共权力的占有和使用,因此公共管理的合法性规性特别重要。 一、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1、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或私人利益(包括管理者在的),是二者最重要的区别。 2、私部门活动核心是利润,是全部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公共管理部门是为保护和增进与社会存在与发展休戚相关、私人部门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而建立的。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1、公共管理活动本质上是国家活动,有明显垄断、强制特点,处理公私人利益关系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否则会出现公共利益的缺失; 2、公共利益优先性通过公共权力和政治权威体现。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是某围唯一权威中心,需使用强制力规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有垄断性,公共管理过程有强制性; 3、私人利益间的平等性使私部门与外部的关系体现为公共权威引导下的平等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私部门管理体现出在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双重制约下的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的关系。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1、公共管理者个人利益与其职责代表的公共利益可能存在不一致,导致滥用公共权力,以权谋私,通过宪政国家制度框架制衡、割裂公共管理的权威,确保更好的增进公共利益。 2、私部门管理者收到公共权力和市场力量的双重制约,他们的利益直接体现在管理目标上,不存在滥用公共权力的问题,因而相对享有更为充分的管理自主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