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_反思与展望

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_反思与展望

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_反思与展望
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_反思与展望

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反思与展望

蔡 祥①

摘要:本文从实证会计理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出发,以宽广的视角检定了目前主流实证理论的主要背景假设,并探讨了其对

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论文通过一个简单的分析性框架,对

目前实证会计主流理论和中国的实证会计研究发展进行了

批判性地审视,提出了我们关于实证会计研究未来发展的一

个展望。中国的实证会计尽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这种

前景不应是对西方实证会计理论发展过程的简单重复。

关键词:实证会计理论、背景假设、信息观、契约观、计量观

JEL:M41,N01

①蔡祥,副教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作者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05320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0402008)的资助。

一、引 言

中国的实证会计撇开方法论的争论,真正进入研究的实践几乎还不到十年的时间,然而其所呈现的方兴未艾之势,使每一个关注会计学术的人都感受到了其对传统会计研究范式倾覆式的影响。①这种影响的产生无疑与国际主流刊物的研究导向有关,反映着学术市场竞争的国际化,以及我们对主流学术潮流的追赶。然而,这种追赶往往致力于技术的实现,而忽视了理论本身的思考,很可能削弱我们对学术市场真正需求的关注。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无论是会计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在努力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因为这是会计信息的立身之本,同样,作为以提供知识为己任的学术研究(我们不妨把它看成一个信息系统),其自身的相关性也不能不作为研究者首要关注的一个问题。②

早在1991年由美国会计学会主办的一次讨论会上,部分学者针对会计研究的现状,就尖锐地指出,以实证会计研究为主流的美国会计学术研究正在陷入一场“深刻的危机”(Demski、Dopuch、Lev等,1991)。这种危机之所以在“会计革命”(Beaver,1998)二十多年后发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于增彪等,2004),比如学术团体的自我封闭,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实证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已经受到了比较严重的障碍,或者说进入了某种误区。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实证会计研究依然没有完全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尽管一些可喜的迹象已经出现(Reiter和Williams,2002)。以历史的演变历程来评判,这种危机离我们似乎还很远。现有国内文献对实证研究的批评,主要还是停留在实证研究的方法论缺陷上,比如刘峰(1997),对于实证会计理论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则缺乏清醒的认识。然而,从目前的实证研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来看,理论探讨的滞后已制约了实证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本文对于实证会计理论的反思,算是在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理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革命性的理论跨越一般与研究方法的转变

①现在,在许多会计学科的重点院校,会计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位论文中如果不带一点数字、公式或者表格,恐怕就很难毕业。

②对比一下高等学校近二十年的专业设置,我们不难看到许多专业的消失,或者地位的衰落。

有关,比如20世纪60年代会计理论研究从规范转向实证;在特定的研究方法下,比较大的理论进展往往来源于理论体系的更迭或理论重心的转移,例如,实证会计理论的“契约观”在70年代末的突起;一般的理论发展则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设计的改进,以及研究领域的拓展上。然而,理论的推进并不是自然发生的,它依赖于我们对理论假设的置疑。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研究假设基础之上,对应于前面三种不同的理论发展模式,这些假设也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研究者哲学信念(比如,什么是知识,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上的差异,直接决定了他们在理论研究方法上的不同选择。Hopper等(1985)将会计研究分为三类:主流会计研究,解释性会计研究和批判性会计研究,不同研究方法区分的主要依据就在于它们在本体论、认识论上的差异。①国内外其他相关的讨论包括Chua(1986),陈珉、孙铮(2003)等。

二是理论或逻辑推导的前提假定。科学研究的实践很大程度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构成了某一具体研究或某个研究领域的背景假设。然而,这些或明示或隐含的假设的有效性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或者立论之初就与现实不相吻合,对这些假设的不断检定与质疑,推动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Longino,1990)。在对规范研究的批评中,一个重要的论点是,规范会计研究忽略了对作为演绎逻辑推理起点的假设或前题的判别和检验。这一批评固然有它的合理性,但它并不意味着,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假设就是不证自明的,它同样需要检验和判别。

三是研究的具体假设或推论。这一点往往是普通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一般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研究假设与其理论基础的逻辑一致性如何;研究假设多大程度上得到了经验证据的支持。针对中国实证会计研究在这方面的问题,汤云为和赵春光(2001)已经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论述。蔡祥、李志文、张为国(2003)对大量文献的批评性评述也正是从该点出发的。

本文的反思将不再停留于方法论的争论,由于哲学基础假定的不同,在可见的未来,这种争论是不可能停止的,也不会着眼于具体研究方法的改进,

①本体论关注的问题主要在于,会计现象到底是仅仅存在于研究者的意识之中还是独立于观察者而存在?认识论涉及的问题则包括,当会计信息被认为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时,我们如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是通过纯粹的理性推理,还是通过对会计现象的经验观察?

后者虽然可能使我们的研究结论更为精确,但一般无法改变我们对研究结果的基本认知。论文的分析将集中于假设的第二层次。这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的专门研究非常少,另一方面,厘清理论的背景假设,对于实证会计理论本身,以及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证会计理论重心的每次重大转移或突破,往往都是建立对前面理论背景假设的放弃或重大修正基础之上的。对于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来说,由于研究基础的薄弱,我们在实证会计的基本理论上几乎完全奉行“拿来主义”。然而,在吸收西方的实证会计理论并应用于中国的问题研究时,如果不对其理论假设进行深思熟虑的检验,我们所从事的研究设计很可能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首先从理论视角对实证会计研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概述,在这一问题背景的基础上,第三节从实证研究的基本假设出发,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分析性框架。基于上述框架,第四节以契约观为核心,对目前实证会计主流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地审视,第五节则对中国的实证会计研究发展进行了评述。第六节提出了我们关于实证会计研究未来发展的一个展望。最后为本文的结论。

二、实证会计研究中的主要问题:理论视角

90年代以来,美国会计学术研究所呈现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理论本身的进展问题。大部分理论研究都有这样的特征:伴随着周期性的重大发现,新的观念和概念会不断地创造出来。比如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金融学的资产定价理论上就从CAPM模型,发展到APT模型,然后发展到期权定价模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是这种结构性的进展,无论是在会计的资本市场研究领域,还是在会计选择领域,都不存在;二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与金融、医学等其他的应用性学科不同,会计理论工作者尽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研究成果似乎并没有为实务界和政策制定者所广泛采纳。下面我们对这两点进行更详细地论述。

1. 实证会计理论:尴尬的解释力

实证会计研究在理论发展上的迟缓不过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其内在的

问题在于本身的解释力。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Watts和Zimmerman,1986),这是实证会计研究将自己区别于规范研究的角色定位。然而,无论是基于信息观,还是基于契约观的大部分研究,其模型的解释力都是很低的,前者也许还可以归咎于会计信息本身,后者却与理论本身难脱干系。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实证会计理论对于经济学的过度依附。

在很多会计学的研究中,经济理论通常被用作解释会计问题的便捷工具,会计数据分析所展示的一切结果似乎都在为各种经济理论寻求注解,而理论本身作为一种假说所期待的经验验证却被搁置了。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理论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对其工具化的使用,也使得经济理论无法在会计的具体环境中得到真正的整合。当经济理论变成了僵死的教条时,出现我们频繁地引用经济学文献,而经济学文献对我们的研究却视而不见,也就不奇怪了。显然,改进的途径在于,应该尽量避免任何理论的神圣化,甚至在理论被证明无效时,果断地放弃它,换句话说,经济理论只是我们用于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一种工具而已(Reirter和Williams,2002)。①同时,作为高度抽象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等在应用于会计实证研究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与具体的会计问题,包括会计问题所处的丰富与复杂的环境相融合的问题。在很多实证研究中,我们所看到的联系往往是很脆弱的,甚至是牵强的。这种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脱节,反映了理论的抽象性在提高解释的普适性的同时,所面临的经验化的困境。因此,在进行实证研究时,我们必须审慎地考虑背景假设的性质及其应用的经济学模型的适应性,必要的时候可以对理论进行修正,或者从其他学科中寻求更具解释力的替代性理论。比如,契约观之所以无法对公司会计选择行为提供充分的解释,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公司都选择了相同的会计方法组合,对于这一现象,目前的会计选择研究所依存的经济学理论无法给出满意的解释。忽视上述会计选择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显然是不恰当的。我们必须从更为广阔的角度,寻求更为细致的理论。经济学虽然是可选择理论的来源之一,但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值得我们同样的关注。

2. 实证会计在中国:理论的缺位

目前,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存在的问题,总体上可以归为两类:一类属于

①这一问题在中国表现得更为严重。西方较少依赖经济学理论的行为会计研究已自成一体,而在中国,行为会计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研究的环境问题,比如缺乏适合的学术刊物,研究者严谨治学的精神不足等(蔡祥等,2003);另一类属于研究自身的问题,比如实证理论的缺乏。正如陈珉等(2003)所指出的,“当前,不少中国会计学者进行的经验实证分析,都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分析的框架……不少研究要么不加分析地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相关理论框架作为展开研究的基础性理论,要么简单地以‘中国特色’为由,笼统含糊地将现实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总结描述,即作为被检验的假说。”可以说,目前相当一部分冠以实证分析之名的研究,其实只能称之为描述性分析,由于缺乏适当的理论支撑,这些研究的假说只不过是对统计结果的一种事后描述,其所阐述的变量关系很难说是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一种真实揭示,而不是某种偶然的统计联系。

克服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在于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提出独立的分析模型。然而实现这一点是很难的,也是中国目前的实证研究最为缺乏的,它考验着研究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洞察力,而不是面对数据时的计算能力,后者可以通过课程的培养迅速地建立起来,前者却难以找到速成之道。突破理论瓶颈的一个更为便捷的方法是,在借鉴西方成熟的模型时,仔细地辨别其背后的基本假设,然后根据中国的现实状况,进行适当的修正。运用这一方法的潜在限制是,我们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都在复制别人的研究,缺乏足够的创新性,同时,对于特定的中国问题,我们可能根本找不到适当的替代模型。

上述两种方法都要求,在对实证研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切实地考虑到中国的制度背景。然而,在实际的研究中,这种对于制度背景的考虑被简化为宏观政策、规章制度的介绍。当然,在研究的初期,这种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这种介绍最多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背景,要把制度背景转换为合理的假设,还需更多的理论化努力,也就是说,对制度背景的形成及其影响进行理论性的构造和分析。

制度背景嵌入相应的模型或理论化,要求我们从复杂的制度环境中,区分长久性因素与暂时性因素,根本性因素与表面性因素,对于干扰性因素的过多考虑只会降低我们模型的生命力和解释力。那么,哪些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呢?我们可以提出的关键一点是政府的影响力。在美国发达的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规则自发地调节着各个主要经济领域,中国则仍然强调政府的某些经济管理职能与经济发展的计划性,完全自我调节的市场几乎不存在。在准则的制定上,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会计惯例的考虑与各方力量(企业、

政府与业主等)博弈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准则的制定则完全由政府的意志主导(冯均科,2004)。在资本市场中,政府的影响同样无处不在,从股票发行、上市与再融资的审核、股权分置,到上市公司高度的股权集中,政府都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尽管政府行为存在测度的困难,但纳入理论或模型分析也不是不可能的,比如陈晓和李静(2001)就从税务竞争的角度,对地方政府参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然而,要从进行更广泛深入的分析,经济学的理论分析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3. 实证会计理论与应用:臆想的实践性

实证会计研究尽管从一开始就以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为己任,但其实践的意义并不如规范研究那样明确。Watts等在其1978的经典论文中提出,实证会计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驱动会计准则制定的各种压力来源,会计准则对于各个利益团体以及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为什么各种利益团体愿意耗费资源去影响准则的制定过程。然而,这里的“我们”是否当然地包括会计实践工作者以及准则的制定者,还是值得怀疑的。

同时,实证研究报告中往往充满了实践启示。对这些启示进行归纳,我们看到了如下关于实证会计理论的应用性论断(蔡春、邹宏,1999):为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提供预测企业据以编制财务报表的会计政策和程序的有益模型;有助于管理人员安排企业收益的时间序列以便减少政治成本,促使信贷者和管理人员去制定可减少代理人成本并对双方都有益处的契约;有助于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颁布准则之前就能预测各方面可能作出的反应,以便对会计准则的合理性作出评判……,等等。

上述论断的真实性如何?对于实证会计研究,曾有大量的研究从方法(如Ball 和 Forster,1982)、理论(如Hunt和Hogler,1990)、逻辑(如Christenson,1983)以及道德基础等方面提出了批评,对于这些批评,Watts 和Zimmerman(1990)的直接回应是,他们“没能经受住市场的检验,因为他们对于会计研究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虽然,Watts等实证会计理论的积极倡导者信奉市场的检验,但是,在学术圈(一个相对狭小的市场)中占据了垄断性地位的实证研究,它的研究结果是否为执业会计师、企业的会计人员、关注会计信息的投资者等(一个相对学术圈来说要大得多的市场)所认可或接受,依然是一个有待检验的问题。

显而易见,实证研究的作用或者说其立身之本建立在未经证实的假设之上,前面的陈述表明,我们自然而然地相信了实证研究在增进市场效率上的

作用,这是否是对市场效率的一种低估?监管者在制定准则的过程中,多大程度上考虑了实证研究的结论或发现(哪怕是作为颁布新政策的“借口”)?会计师、管理者、投资者在他们编制或利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实证会计理论多大程度为他们所认知,并影响到具体的决策?甚至是在会计的教学领域,实证会计理论对传统教学体系的影响都是值得怀疑的。对于这些置疑,目前的实证研究无法给出肯定性的答复。而来自于学术界之外的评价则更为尖锐。比如,一位实务工作者在读完一篇实证论文后,发表了这样的评论:“这篇文章对于实务工作者没有任何意义,就我的理解,它也没想这么去做”(Pearson,1976)。

形成上述局面的原因首先在于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局限。实证会计研究解决不了金融衍生工具的确认、计量问题,也解决不了合并报表编制方法与外币折算方法的选择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却是会计信息的编制者与使用者所需要的,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研究者具有高度的理论创见,对于它们的检验与认可,正如延续数百年的复式簿记技术一样,既不会在实验室里完成,也不可能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而是最终将在实践操作中实现。

其次,实证研究方法在应用过程中的过度简化也限制了不少实证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实证研究应力求揭示规范研究的意识错觉以及纠正人们习惯性看法或感性认识上的直觉偏差,即应当检验被常人所未注意到的但又重要的假设,应当校正普遍性的意识偏差,以发挥科学证伪的效果”(冯均科,2004),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无疑是很困难的。

最后一点则与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有关。由Ball等(1968)在60年代末期开创的会计革命标志着会计研究向着科学化努力的开始,但同时也是会计学术界与实务界分裂的开始,现在,无论是在交流语言上,还是在基本的兴趣上,两者都存在着极大的不同(Bricker和Previts,1990),从而极大地阻碍了彼此的正常沟通。这也许是会计革命所产生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实证会计理论的背景假设:一个分析框架

前面所述的实证会计理论方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与其研究的背景假设有关。任何的经济理论,它的分析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未必现实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不准备对这些背景假设提出置疑,经济理论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对我们理解会计现象就很难起到真正的促进作用。下面我们就从实证会计的研究对象出发,探讨其背后的基本假定,及其这些假定在会计理论发展过程中所折射的影响。

1. 实证会计理论背景假设的分析框架

实证会计的主要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如下三种:市场(这里不仅包括股票市场,还包括经理人市场,借贷资金市场,甚至政府的管制行为也可以看成一个市场),个体行为(投资者、分析师和经理人员等)以及会计环境。对于这三者的特征,我们可以分别从两个极端的纬度来进行刻画,比如,市场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它的效率的高低,在一个极端,市场可能是完全无效的,而在另一个极端,则可能是非常有效的。当然,现实的情况可能处于两个极端的某一点上。由于这三者是密切关联的,一般而言,当我们选择一定的研究对象时,其实同时已对它的特征以及其他两者的特征作了假定,这种假定贯穿在我们的研究设计以及理论解释之中。表1提供了市场、个体行为以及会计环境三种对象的特征纬度。虽然其他的纬度划分可能同样有效,但我们认为,表1的刻画将更能全面地反映背景假设的作用。①

表1 研究对象的背景假设:特征维度

研究对象特征

市场无效……有效

个体行为非理性……理性

会计环境急剧变化……稳定

市场的有效性反映了市场价格对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信息的反映程度,

①有研究者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作为实证会计研究的基本假定之一(甘道武,2004),然而,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与其说是研究的假定之一,不如说是一个具体的有待检验的问题。

其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以及市场行为者的理性。在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中,仅仅考虑第一个方面的影响,这是因为在一个发达的资本市场上,交易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投资者又被假设为完美理性的。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与有效市场假说不符的经验证据的出现,人们开始对投资者的理性程度提出不同的看法。在其他市场条件下,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可能都很重要。比如,在经理人市场中,由于经理人能力与行为的不可观察性,交易双方就必须签订一定的薪酬契约来保障和维护自己的利益。由于需要签订和保证协议的执行,相关的交易成本也出现了。在特定的情况下,如交易者的诚信度太低,交易成本可能高到使得有效协议的签订成为不可能。显然,一个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很高的市场,其效率不可能很高。在这样的一个市场中,由于市场价格受到太多噪音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是非常困难的(陈小悦,1997)。

任何市场都是由一定行为个体构成的,对于会计研究来说,会计师、管理者、审计人员以及投资者等构成了我们主要的关注对象。在我们对这些对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一个潜在的假定就是关于其理性程度的判断。理性的界定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另一种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非理性行为可能在社会学中得到合理的解释。我们这里的理性取其第一种含义。经济学中的完美理性假设,将投资者的决策过程抽象成一个理性投资者追求主观效用最大化的过程。但是实际研究表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些与前面假设不相符合的特征,比如,人们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从而对新信息的重视程度过低,反应不足;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期待有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在决策的过程当中,行为者表现出从众心理、模糊规避等等一些心理现象;同时,需要决策的问题以何种方式呈现在决策者面前也将影响决策行为,即所谓的“框架效应”。这些都不是一种经济理性的行为方式,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却是被证实经常发生的。对于个体行为特征的判断,同样影响到实证会计的研究。当我们认为,人们的行为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下或总体上更多地呈现为一种非理性状态时,从人类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借鉴相应的理论来解释会计事实,将是更合适的选择。

对于会计环境,我们用稳定程度来刻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会计环境中,由于缺乏对未来的稳定预期,人的行为表现更多地着眼于现实的需要,放在时间的维度上,我们会看到个体行为的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不一致性。这时,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决定的。在一个变化的会计环境中,对于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的了解,将比了解环境变化产生怎样的影响更有意义。因为对于前一问题的了解,是对后一问题的更深层次的回答。实证会计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以稳定的会计环境为背景假设的,也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中,实证理论的预测作用才能得到体现。

然而,外部环境的一定变化却为后来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机会。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外部会计环境的变化包括宏观政治(比如资本市场发展早期,对于国有企业的扶持客观上纵容了上市过程中的会计信息操纵行为,当资本市场向着更为规范化的方向前进时,这种政治因素对于会计信息的不利影响也将有所减少)、经济状况(比如通货膨胀率,社会消费水平)的变化,行业发展态势的改变(比如外部竞争者的加入),管制环境,会计准则或制度以及信息披露要求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往往在变量之间创造新的关系,比如随着会计准则的改进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可能随之增强。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解释是很困难的,因为会计环境的各种变化一般是同时发生的,我们无法根据某一种变化而作出一致性的解释。

2. 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与背景假设的演变

表2列示了近半个世纪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背景假设的具体演变。经济收益观的研究基本上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其核心是从各种方法中筛选出能通过确认、计量、报告,使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相一致的会计政策。为了确认经济收益,就必须假定市场是完全的,然而这一假定并未意味着市场的有效性,因为经济收益观同时假定,会计收益是股票定价的唯一信息来源,市场按同一逻辑理解会计数字。后者无疑否定了完全有效市场的可能。经济收益观还假定管理者必然会完全遵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显然不符合管理者的经济理性要求。经济收益观的研究可以说是不成功的。首先,在信息不完全及不确定市场的条件下,企业的许多资产及负债找不到市场,从而没有公允的市价,这意味着经济收益定义缺乏操作性,没有太大的意义(张为国、徐宗宇,1997)。其次,经济收益观关于市场效率以及管理者的行为假定也有其明显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投资者为

了获得可能的超额回报,将会尽量及时地获取各种相关信息,而会计信息的公布及其对公司未来发展能力的反映都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不可能成为投资者的唯一选择。

表2 会计理论的发展与背景假设的演变

会计理论的发展市场假定行为个体假定会计环境假定

经济收益观(古典计量观)非有效非理性―

信息观有效完全理性稳定

契约观非有效管理者理性稳定

计量观非有效非理性稳定

信息观开创了实证研究的先河,其向前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对经济收益观下背景假设的否定。它的发展直接借鉴了有效市场假说及金融学理论,因此,他们的研究沿袭了现代金融学的一系列基本假定,比如,没有交易成本,投资者的行为是经济理性的,市场是非常有效的。这样市场价格及其反应就可以作为一个完美的标杆,用来对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进行评价(Holthausen和Watts, 2001)。

信息观告诉我们资本市场如何使用会计信息,其在非资本市场的衍生似乎应该使研究者自然地关注,会计信息是如何在劳动力市场,借贷市场得到使用的,然而Watts等(1978)所开创的契约观研究显然与这一方向背道而驰。在信息观下,只要会计方法的选择不影响税收,则它们将不改变公司的价值,因此信息观更多地是从信息的使用者角度来理解会计问题,也因此被认为无法为企业的会计选择行为提供解释和预测的基础(Watts和Zimmer,1990),而后一点正是契约观的立论之本。其之所以采取这一新的研究视觉,正是基于对信息观下背景假设的否定。Watts等认为,在非资本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程度与交易成本,或者说契约成本,往往是非常高的,这极大地限制了市场的有效程度。至于个体行为理性,契约观把管理者的经济理性置于了一个无上的地位,对其他行为个体的理性却潜在地给予了否定。

计量观,确切地说是对信息观在资本市场条件下的一种否定。它是古典计量观的一种复归。从基本的背景假设来看,它与经济收益观几乎完全一致,但在内容上两者存在根本不同。计量观不否认股票价格整合各种信息来源的能力,但它认为,由于投资者非理性交易行为的存在,股票市场定价并不一定就是公司价值的真实反映,因此,通过计量方式的改变以及更为精致的计

价模型,会计信息可以为股票定价提供更大的帮助。

四、基于背景假设的实证会计理论评述

在前面的分析框架中,我们看到,基于资本市场的信息观研究,基本假设已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修正,并呈现一种新的发展趋势。而基于契约观的研究,其背景假设依然未得到有效地检定,下面,我们将以之为核心,对改变背景假设将对研究设计、研究结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 被贬低的市场效率与被夸大的管理者理性

契约观以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为基础,其核心在于强调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以及由此驱动的管理人员在会计方法选择上的强烈经济动机。这一理论的经验意义无疑是很明显的,它所引导的潮流一直延续到中国目前的主流实证会计研究。直到现在为止,依然存在大量的经验研究为找到管理者经济动机(无论是为了企业的整体利益,还是为了自己的私人动机)的存在而津津乐道。这一理论将会计方法的选择直接诉诸于管理者行为的经济动机,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对会计行为者利益追求的漠视,无疑具有强大的理论穿透力。然而,会计方法的选择虽然是由管理者来主导的,可管理者的选择权却是镶嵌于企业有效的组织结构之中,并受限于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契约。也就是说,管理者的行为将受到企业内外部市场竞争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使得管理者无论在何种契约条件下,希望以牺牲其他契约方的利益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都是非常困难的。

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发端于对盈余平滑行为的研究,这些早期研究的一个典型假定是,对平滑行为的纠正努力是缺失的,在这一过程中,至少有人受到了欺骗,资本市场的表现可以说是无效的(Schipper,1989)。然而,当相关合同建立在会计数字的基础之上,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企业应计行为也许仅仅是签订契约行为的一种自然表现,在契约所赋予的特定条件下,管理者的应计行为将是完全可以预期的。这时,没有任何人必定受到应计行为的欺骗,尽管这些行为的发生不是没有成本的(比如代理成本)(Beaver,

1996)。

资本市场的效率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不能由此完全否定其他市场的有效性,尽管由于更大的信息不对称和更高交易成本,其在程度上可能稍微低一点。以经理人市场为例,在现实的市场中,财务报表并不是委托人可以用来对代理人进行监督的唯一工具,事实上,董事会,外部债务人,证券分析师等都潜在地提供关于管理者行为的信息。非财务信息,比如企业的产品生产报告,市场份额,同样可以用来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另外,其他的机制安排也可能降低管理者牺牲股东利益的自利行为倾向,比如企业内、外部劳动力市场,旨在对管理者与所有者利益进行捆绑的股票期权计划等等。会计选择研究对于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薪酬计划的强调,暗示着会计信息在监督管理者方面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从而为所有者所倚重。契约观假说在市场效率的认识上无疑已经走得太远了。

举另一个相对早期的例子来说,Hagerman和Zmijewski(1979)在研究中假定,管理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希望降低其所在行业潜在的竞争。由于一个其他的公司是否进入某个行业与这个行业的会计利润存在正的相关性,因此作为行业的先入者,公司的管理者有动机通过适当的会计方法选择,降低自己的报告盈利,从而避免诱导新的竞争者的进入。对于上述论点,Ball 和Foster(1982)提出了鲜明地置疑,认为其推论“假定报告利润和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决策之间存在一种机械关系;潜在的竞争者似乎只是把眼睛盯在报告的盈利上,或者由于成本的高昂,根本无法获得其他的关于行业盈利性的信息来源”。考虑到潜在的进入公司的管理者同样是利益最大化的个人,这一假定显然呈现出严重的内部不一致性。

契约观对于市场效率的低估和管理者自利动机的强调,同样显著影响到其另一个主要领域——盈余管理的研究。盈余管理的研究设计类似于会计信息含量的事件研究,但在解释上却大相径庭。当会计信息的披露导致股价效应时,我们看到了一条明显的因果链条,那就是,由于会计信息的披露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投资者理性地调整了其对股票价值的评估,股票价格的这种变动也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在盈余管理的研究中,我们同样看到,以盈余为基础的薪酬契约很可能导致企业应计利润的上升,这种上升一般被看作管理者进行机会主义选择的结果,显然,我们开始应用一种新的解释逻辑,管理者的行为不再被视为是对契约的一种合理反应,或者说,至少在研究者看来,管理者的选择似乎已超出了契约另一方的预期。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社会的事实其实受人们形成的信念或提出的关于事实的理论的影响。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似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研究者的目的不过是去发现它,解释它,在这些研究者的潜意识里,无疑存在这样一种假定,盈余事实上是可以不被管理或操纵的?那么什么样的盈余是不被操纵的,琼斯模型(Jones,1991)及其以后的改进版本给出了他们自己的一种解答。理论反过来决定了事实。当我们放弃了盈余管理及其理论,也许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新的事实,那就是企业在会计方法或应计利润上的差异。

2. 市场效率的动态性

有效性往往表现为市场的一种均衡状况,这种均衡很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冲击而遭到破坏。因此,在变动的会计环境(比如经常发生管制政策的变更、会计准则的颁布或调整)中,市场的总体有效性将会降低,这种降低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契约双方对于未来的预期变得更加不确定,对于在契约中拥有更多私人信息的一方(比如被管制的上市公司)来说,不确定性的上升大大增强了管理者机会主义的行为动机。相反地,愈是稳定的会计环境,其机会愈是有限。就此而言,当我们在变动的会计环境下研究会计选择行为时,契约观的视角可能更为适用。

另外,从时间的维度来看,长期重复的博弈可以大大减少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提升有效率交易的可能性。因此,我们认为,市场的效率取决于交易的频繁程度。显然,在一次性或偶然性的交易或事件中,我们将会更加明显地看到,管理者在会计选择上所表现出来的机会主义,比如为申请进口保护(Jones,1991)、或者为赢得代理权争战的胜利(DeAngelo,1988),管理者都可能对企业的应计利润进行偏向性的调整。但在长期性的契约合同中,由于事后惩罚机制的作用,以及管理者或代理人对于长期利益的预期,管理者或企业从事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这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对于市场效率的完全否定将是不恰当的。

市场效率在“管制”这一个特殊市场中的表现,也许可以让我们更为清楚地认识其动态性。在不同的市场中,管制“市场”的效率可以说相对要低得多,因为后者基本上是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然而,在管制失效的情况下,监管者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公众指责的压力,这种压力将使管理者不得不作出一些“顺应民意”的调整,尽管这种调整可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也反映这一“市场”并不是完全无效的。这样,在一定时间内,企业也许的

确可以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实现自己规避或迎合管制的目的,但这种行为的影响是有限的。事实上,相关的研究已经显示了这一点。由于中国证监会配股审核政策在净资产收益率上的严格限制,申请配股的上市公司,为了迎合这一政策,通常会进行相当程度的利润操纵,这一点已在许多的实证研究中得到证实(蒋义宏,1998等)。监管者如果无法有效地识别这种行为,或对这些行为一直视而不见,监管政策的效力将大打折扣。Chen和Yuan(2004)对证监会在配股审核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考察,其研究结果显示,在1998年之后,对利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管制者已开始进行仔细地审查,而且这种能力在1996~1998年期间呈现出一种逐渐增强的趋势(证监会监管能力的增强是否获益于实证研究的发现,也许是需要另一篇实证研究来回答的问题)。尽管仍然有一些公司从这种审查中逃脱,但监管者所显示出来的学习能力,也意味着监管“市场”并非完全无效。①

3. 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另一种解释

对于市场效率和契约各方经济理性的认可,将可能为会计政策的选择结果提供完全不同的解释。在契约观下,会计信息首先被视为降低契约代理成本的一种工具,比如在薪酬契约中作为计量管理者业绩的标准,在债务契约中作为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指标等等。然而,契约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所诱导的会计选择行为,同时又构成了代理成本的一种表现。在一个有效的市场条件下,代理成本(至少部分)最终将由代理人承担(Jensen和Meckling,1976)。由于会计选择所产生的代理成本,同样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转移到管理者身上。比如,在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契约条件下,由于利润操纵行为的存在,管理者超过目标利润数额的提成比例可能在契约的制定过程中已被调低了。

假定会计政策的强制性变更导致管理者在薪酬契约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那么似乎可以预期,管理者将通过会计方法的选择来避免账面盈利的下降,这种选择一般认为是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的反映。但这一判断表现出明显的片面性。首先,管理者可以诉诸于董事会,要求对这种不可控事件的影响进行调整(Ball和Foster,1982)。如果调整未发生,并且发生了前面的预期效应,那么我们也不妨假设,这种选择可能正是契约条件所认可或默许的对

①市场效率的动态性甚至可以用来预测目前处于争议中的公允价值准则的未来发展。如果公允价值准则由于给予管理者过多的抉择权带来更大的利润操纵,那么监管者、投资者以及其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就可能寻求其他的信息来源,或要求企业管理者在提供相关的信息时采用一套替代性的会计政策。一旦管理者意识到抉择权可能带来的不利信号效应和更高的会计信息生成成本,则其很可能继续遵循保守的会计准则(Watts,2006;Watts,2007)。

管理者的一种补偿。

同样,当管理者以债务身份人出现时,这种成本的转嫁可能表现为企业所承受的更高资本成本。众多的实证研究显示,一个企业的权益负债率越高,所面临的债务约束越紧,选择增加利润方法的可能性越高。从契约观的理论来看,这一行为显然是以牺牲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的。然而债权人的经济理性迫使我们思考另一种解释的可能性:债权人保护自己利益的最重要手段并不在于会计指标的控制,而在于借贷利率的高低,后者要求债权人根据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制定合适的资金收益率,前者则在于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的变化,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有效市场条件下,债权人并不会幼稚地认为,这种控制将会是全面的、完全的。由于会计数据的可操纵性,债权人可能会适当放大自己关于企业风险水平的预期①。似乎可以合理地假定,随着企业负债率的上升,企业的财务风险将呈现为非线形的增长(比如,更为激进的销售政策,潜在的会计政策调整等),那么一个自然的推论就是,企业的借贷资金成本与负债率之间将不是简单的线形关系,而是一种边际递增的关系。

从事后来看,我们也许可以发现,采取不同契约方式或者受到契约不同约束的公司,在应计利润的选择上呈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但这种差异并不一定是由契约决定的,而可能是由于两家的公司政策(“会计方法的可选集”)不同造成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契约背后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会计政策导向。另外,即使对于执行相同类型契约的公司来说,也可能由于契约细节的不一样,采取完全不同的会计政策。

管理者的具体选择行为取决于公司的“会计方法可选集”(Wassts和Zimmerman,1990),因此了解这个“可选集”,了解为什么一部分公司管理者具有高度的会计政策自主权,而另一部分公司管理者的选择权却受到严格的限制,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要通过实证研究回答这一问题,一个直接的研究难题是:公司的“可选集”是不可观察的,我们所观察到的会计政策是一个事后的选择结果。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一定市场效率的假定。由于这一假定大大压缩了管理者进行自利行为的空间,因此我们几乎可以把公司的事后选择看成“可选集”的反映,尤其是对于执行相同类型契约的公司来说,他们在会计政策、应计利润所呈现的不同结果,将潜

①特殊的情况下,比如,会计信息的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债权人可能完全放弃对会计数据依赖,目前,我国银行在面向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时,往往要求其必须提供抵押或担保,正是这种状况的反映。

在地反映公司组织结构、投资机会以及公司融资政策等基本面的不同。

假定市场效率的存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个被契约观漠视的问题,即契约细节考虑的缺乏。对于管理者来说,即使采用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薪酬方案,其出于自利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可以通过比较复杂的方案设计(比如根据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库存存货的销售状况决定奖金的发放),尽量地得到减少。

Wassts等在1990年的回顾中,强调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内生性以及会计选择行为的效率动机,作为一种解释的重要潜力。然而可惜的是,作者的这一想法在其后的实证检验中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同时,由于作者未意识到其关于市场效率的潜在假定,其关于契约论未来发展的构想的突破依然是有限的。比如,对于契约细节问题的关注,可能同样可以解释会计选择行为。假定两家同样采用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薪酬契约的公司,一家公司保持了会计政策选择的严格控制,但同时赋予其一定的股票期权,另一公司给予管理者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但缺乏其他类型的补偿方式。这两家公司,事后来看,会计选择将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但这种不同很难通过效率观或机会主义论点来解释。

4. 个体行为理性假设的放松

关于个体行为经济理性的假定还表现在对人的行为目标的过分强调上。总体上,大多数实证会计研究的结论都是建立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基础之上,比如在会计选择过程中,关于管理者自利行为的判断,事实上就隐含着如下的假定:股东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要优于管理者。现代组织理论的发展,已对这种强调个人或组织行为目标驱动基础的过分理性化假定提出怀疑(Georgiou,1973等),认为人们并不一定是为了某个特定的目标而奋斗,而是反过来,目标的确定仅仅是为了赋予人们的行动一定的意义。目标理性假定的放松,使得对我们组织的认识,更加强调组织成员的交互性,以及处于不断调整之中的组织法则的流动性。站在实证会计研究的角度,我们将不再努力寻找契约对于管理者会计选择行为的影响,而是从契约本身及其变动出发,探讨在契约的签订或形成过程中,双方如何就会计数据的使用和调整达成一致性意见,并对双方行为的经济动机寻求合理的解释。尽管我们仍然关心会计行为个体的经济动机,但这种动机不是作为一种前提而存在的,而是变成了事后的一种解释。

五、基于背景假设的中国实证会计研究评述

作者对我国近十年来实证会计研究文献的统计结果表明,在文献的总体数量上,以信息观为基础的研究占据了主导性地位,而以计量观为基础的研究数量相对要少得多。这一点似乎暗示着我们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同样遵循着西方理论的发展规律,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市场效率、个体行为理性以及会计环境方面也与西方一致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那么背景假设的主要不同在哪里?这种差异对我们的实证研究影响又如何?下面我们分别从三种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目前实证研究潜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的可能性。

1. 信息观

基于信息观的传统资本市场研究假设市场是有效的,即市场上观察到的价格是所有信息的有效汇总,然后,再用价格来评价会计数据的信息价值。因此,资本市场的效率直接决定该方法的应用效果。中国资本市场的效率虽然不能说是无效的,但其有效性的程度显然值得怀疑,大量的股价操纵案件以及明显的政策市特征足可以说明这一点。另外,中国股市的效率由于市场的逐步发展而呈现出一定的渐进性特征。这些特征对基于信息观的研究的启示意义在于:

首先,研究的设计及结果的解释必须保持对股票价格扭曲反映的足够谨慎。在股票价格受到其他因素严重干扰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放弃某一些或某一时段的样本。

其次,股票价格的扭曲效应可能随着研究的时间窗口的拉长而得到减弱。目前的研究几乎完全集中在短窗口(披露效应检验)和一年的中窗口(关联效应检验)。那么,采用更长的时间窗口,比如三年,是否可以提高我们关于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评价呢?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市场效率的怀疑并不必然导向对投资者理性的否定。当研究发现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或报酬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很弱时,投资者在利用会计信息上的理性不足很自然地作为了我们的一个解释理由。然而,对投资者理性的判断首先需要我们了解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行为约束条

件,而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就是投资者对会计质量的评价。对于投资者理性的轻视在我们的研究设计中同样有明显的体现,比如在已经进行季度报告公告的情况下,依然普遍地采用年度随机游走模式来估计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另外,基于使用者调查的有用性评价并不能取代基于信息观的评价。这是因为,调查研究是基于一个假想的有效投资市场,然而,被调查者在完成调查时的表现可能与其现实的投资行为有较大的差距,甚至产生一些由调查本身所导致的非经济理性行为。

2. 契约观

第四节已经提到,在变动的会计环境下研究会计选择或盈余管理行为,契约观的视角可能更为适用。中国急剧变动的管制政策、会计制度以及宏观环境都意味着,契约观的研究在中国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这种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国企业的特殊契约方式。目前,迎合或规避政府在上市、退市或再融资等方面的监管要求的动机,构成了会计选择或盈余管理研究最主要的关注点。那么,进一步的拓展方向在哪里呢?

首先,考虑到中国特殊的股权结构,未来的研究重心必将从外部契约的研究转向企业内部更深层次的契约安排。在这些契约中,最为突出的将是大股东,尤其是国有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矛盾问题。这一矛盾甚至影响到诸如管理层报酬契约、债务契约等其它内部契约的安排,以及上市公司在面对管制政策时的具体应对行为。尽管目前部分研究开始关注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会计行为的影响(如刘立国、杜莹,2003;余明桂、夏新平、邹振松,2006),但这种研究无论是在理论的探讨上,还是在经验的构造上都是比较粗糙的,因此,探讨大股东在不同的条件下,如何利用会计选择或盈余管理的手段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以及特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对其他的盈余管理动机及其实现产生影响,依然是有待进一步挖掘的问题。①

其次,除了上述显性契约外,特殊的隐性契约可能同样值得我们的关注。这些契约体现了对上市公司行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比如地方政府,券商等。由于这些契约团体的利益更为隐蔽,因此其对上市公司会计选择行为的影响也可能更为微妙。

第三,从西方的研究发展历程来看,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本市场动机的检验,即分析上市公司是否存在通过会计选择或盈余管理影响公司股

①自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所产生的对价支付、限售流通股上市等问题将为这一方面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空间,如邓传洲、赵春光、张人骥(2006)。

_白鹿原_二十年研究的回顾_反思与展望_任美衡

从1992年3月25日陈忠实把《白鹿原》手稿郑重地交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编辑高贤均和洪清波之始,时间倏忽已过去了二十年。在这期间,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处于这种场域中并凝聚着陈忠实之生命的《白鹿原》也经历了颇为传奇乃至沧海桑田的命运变迁:虽然不乏商榷、批判乃至彻底否定的声音,但仍无碍于它成了当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虽然也遭遇过出版、走向市场,以及获得国家意识形态认同的些许坎坷,但海内外批评界的高度赞赏,电影、话剧、秦腔等不同艺术形式之改编,诸多文学大奖尤其是茅盾文学奖的斩获,仍然将之狂热地推向了“经典”的圣坛。这种“成功”,似乎“实现”了陈忠实“死后有一部可以垫枕头的书”之夙愿;不过,如果从更为深广的时空来看,《白鹿原》还将接受更为苛刻的考验,其文学史地位究竟如何也仍然有待评说。因此,值《白鹿原》发表二十年之际,对其研究做个整体的回顾,在辩证的梳理中予以深刻地反思,深度寻找和破解“民族秘史”之谜,从而有效地洞开和前瞻它的研究方向及其视域,为之走向世界并成为人类不朽的精神财富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意义。 一、《白鹿原》“出世”的前前后后 时至今日,无须讳言,《白鹿原》已经取 得了相对巨大的成功,相应地,也引起了许 多研究者的兴趣,包括陈忠实在内,力图从 各方面为《白鹿原》“解密”。 《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何启治,《当代》1999年第3期)详细地回顾了《白鹿原》的“出世”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73年他从“五七干校”回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时与陈忠 实“约定”:如有长篇小说,定当到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二十年间,陈忠实发表了大量 的文学作品,包括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 文以及创作漫谈,并频频获奖;在学习柳青 并超越柳青的基础上,终于在1992年捧出了《白鹿原》。他将之与《古船》相提并论,而且 还毫不隐讳地说这是他的编辑生涯中少有 的高潮状态。从而还原了陈忠实在成名之前 就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作家,也说明了《白鹿原》出现的必然性。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陈忠实,上海 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为我们“敞开”了《白 鹿原》的写作之“谜”。《蓝袍先生》的写作引 发了《白鹿原》的创作意念,返乡经验和基层 干部经历奠定了他对乡村的认知及其对白 鹿原历史的深度理解,《百年孤独》、《活动变 人形》、《古船》、《崛起与衰落》,以及卡彭铁尔、契诃夫、莫泊桑等古今中外的文学名家 名作,八十年代风起云涌的各种文艺新潮, 尤其是人物文化心理结构学说,促进了小说 构思的成型;到长安、蓝田等县查阅县志和 党史文献资料,对白鹿原历史进行较为深入 53

最新反思自我展望未来

最新反思自我展望未来 反思自我展望未来 高二第一次期中考试后,在班主任的带领下本班开展了以“反省自我,展望未来”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本次班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班会开展过程如下: 1. 由班主任对此次期中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对近段时间同学们的学习状况做出总结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 2. 再同学们依次在全班面前进行自我反思和批评,班上的同学对其提出意见,然后由班主任对其具体分析. 3. 然后每个人定好自己的学习目标,自己的学习对手,自己的学习计划. 4. 最后,由班主任对此次班会做出总结. 随着主题班会的圆满结束,同学们的斗志更强了,学风越来越浓,大家都在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拼命”.“吾日三省吾身”同学们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时刻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现在在外面玩的人越来越少了,教室里的吵闹声没有了,大家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我们在此次班会中受益匪浅,牢记班训: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我们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们本着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原则正在为了未来而奋斗! 高二(5)班 反思自我展望未来 [篇2] 根据上级安排,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总体要求,我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的实际,进行深入的自我反思,制定了整改措施,以此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做到团结和谐、干在实处、科学发展走在前列. 直面自己的问题,挑战自己的过错,这需要勇气,需要智慧.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够使人成熟,表扬与自我表扬能够促人奋进.已快到中年的我,有着10年党年,面对“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总体要求,冷静下来,反思一下,梳理一下,这是对党的事业负责,这是对自己负责.为此,我不断追问自己:“我是一名党员”的`说话的分量如何了?“我是一名党员”在群众心中的重量如何了?“我是一名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诗句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诗句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小编为大家提供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诗句,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诗句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年代: 唐作者: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诗句 2、行路难其一》年代: 唐作者: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代作者: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诗句 4、《游山西村》年代: 宋作者: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代作者: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课后反思和课堂启示

课后反思和课堂启示 职教中心许第翠 课堂是教师实践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在讲课技能技巧、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教师进行课后的及时反思,寻找自己教学中的漏点、遗憾、及亮点,及时地积累教学的经验和体验,进而提炼亮点、激发智慧。 如果我是当时上课的老师,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后反思: 一是是否真正认真备教案。于漪老师为自己拟定的一个基本的备课模式值得我们借鉴:这就是“一篇课文,三次备课,两次反思”,即第一次备课——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础上,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不难看出,于老师的这种模式其实就是教案的预设计、课前反思、课堂验证、课后再备课,不断反思、不断调整。 二是是否认真备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者课前必须清楚学生身心特点、学生知识储备、学生兴趣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因素。教

者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学生可能生成的新的东西,也必须尽可能考虑应对生成问题的策略。 三是是否达到课堂目标的达成度。课后的教学反思,必须对比教学的实际过程与事前的设计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任务是否完成。 四是课堂程序还有没有改进的地方。比如课前还有哪些方面没有准备好?课堂上我组织教学情况怎么样?课堂上“教”与“学”的氛围怎么样?学生在这堂课后有了什么收获?今天我的“得”与“失”在哪里? 五是可以通过些教后记丰富自己的见识和阅历。主要是记成功做法,记失败之处,记教学机智,记学生问题,记学生见解,记学习心得。教后记虽然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但仅是反思教学的一小部分,真正要想通过反思教学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实践。 我上德育课经常遇到类似问题,应对策略是课前预设生成问题,课中冷静处理,尊重学生,巧妙引导。得出的启示是:首先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要想有所听,就得让学生有所说,那就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尽管思想政治课讲授的是相当严肃的内容,但教师也应该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反映和心声,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想学生之所想。例如,在讲授中职德育《哲学与人生》教材第二课“意识的反作用”知识点时,前面已讲过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的观点,可是我们造房子时却是先有设计图后有房子,这是不是等于说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于是在一部分学生心中就会产

期末寒假教师会讲话稿:回顾反思过去 展望憧憬未来

期末寒假教师会讲话稿:回顾反思过去展望憧憬未来 期末寒假教师会讲话稿:回顾反思过去展望憧憬未来 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时光流逝,岁月更迭,一转眼,三百多个日子又从指尖悄然滑过。驻足回首,清点行囊,可以说我们感慨颇多,既有发自心底的欢愉,亦有徘徊不前的酸楚,也不乏失败的苦涩。如今,2015年已渐行渐远,在年终,我们着实应该整理一下思绪,做好2015年的回望,同时对2016年作出谋划。今天我们全体教师坐在一起,参加本学期最后一次会议,共同反思回顾并畅想未来。今天我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2015年工作的回顾反思。第二,2016年工作的展望。第三,近期工作和寒假生活的要求。 一、盘点收获,反思不足 总结所得和反思不足是经验积累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一个人成长进步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很多人平平淡淡度过一生,他们不总结、不反思,缺乏一种进取精神,最终平庸的结束一生。但也有一部分人在奋斗中进步,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十几个年头足以使他们远远地超过周围的人,成为众人所羡慕的成功人士。这些人大都是在工作生活中有目标,有理想,有计划,善总结、肯反思。 2015年学校工作小结,可概括整理为学校工作的十件大事: 1、2015年中考成绩辉煌。72名初三毕业生中有4人达到一类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6人被xx五中、省实验中学正式录取,600分以上有20人,总均分在xx市公办初中中排名第八。 2、积极准备,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查验收。从硬件投入,软件更新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办学设施、设备有了较大的提升。其中财务处和省教育厅争取到35万元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高中楼的拆除后硬化地面,小学楼楼道和教室的粉刷等。 3、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办学之路。初中和省实验中学、xx元丁科教有限公司联合办学行不通后,积极筹划初中综合楼的建设,和绝大多数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交流,各位领导对建设初中综合楼基本没有异议。 4、进人机制有所突破。和人事处沟通,同意我校2016年引入两名入编教师:初中1名数学教师,小学1名语文教师。 5、对外交流、师资培训稳步推进。幼儿园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全员培训,参观考察了育才幼儿园等名园。小学和省实验小学继续进行了教研听课活动,初中和xxxx双语学校进行了教研交流活动。选派韩文剑、秦尧参加了省教育厅在北京举办的国培活动,对心理学和体育教学方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选派韩忠文副校长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全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高级研修班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观摩活动,选派张志岗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传统文化教育与新课改”校长峰会。初中部的年级组长和科级干部赴朔州四中考察学习。邀请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王丽珍教授受邀来我校作了题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的专题报告。 6、大力开展评优评先活动,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头作用。教师节召开了教职工表彰大会,对上年度的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其中有王梅香等15名优秀教师,刘春梅等11名优秀班主任,张金柱等4名先进教育工作者,马玉敏等8名优秀党员及2014——2015学年度的初三组。六一儿童节庆祝表彰、五月份的初中学生表彰大会如期召开。

案例:方案开展过程中的启示与反思

案例:方案开展过程中的启示与反思 在活动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孩子去体验、去发现、去尝试、去收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方案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之所以受到孩子们的喜欢,正是顺应了这个原则。作为一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活动,最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长点与幼儿的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展开以幼儿内在的需求做动力,课程常常表现为计划不及变化快。通过参与方案教学的实施,也使我们认识到,在方案活动中,我们一方面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展开探索活动,另一方面要根据幼儿发展特点注重活动多元性,再次,教师的支持、帮助、引导,以及老师的观察力是激发孩子方案活动中生成新的活动的关键。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成生成和预设的相互转化,在更高层次上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首先,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展开探索活动开放、自由的探索型主题活动使幼儿的思维、言行等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而师生间的和谐、平等、互动,更激发了幼儿

自己去了解、去发现、去和同伴讨论。在方案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以集体活动为主的单一学习模式,通过各种方式,如:按兴趣、需要、个性等分小组讨论、材料收集、实地参观、学当小记者、作记录、自由表达、作品展示和经验分享等,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找寻答案。如:有一组幼儿为了查找人的种类,他们有的请父母协助,从电脑上下载有关人种的资料;有的在父母带领下到书城收集资料;有的最后,共查到世界人种的分类、历史、异同令老师惊叹不已。这种共同收集、共同探索活动,让幼儿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在收集、交流过程中孩子们自然地了解了世界人种。同时,老师在日常生活和活动开展中积极参与孩子们的讨论、操作、记录。老师的参与,激发了孩子探索的欲望;老师的鼓励,支持了孩子的提问;材料的不断充实,拓宽了主题内容。尽管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幼稚而主观,但这正是他们学习、研究的起点。如: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牙齿掉第一次后还会长出来呢?为什么人的血管那么多,血流起来不会混乱呢?人吃下去的食物究竟是怎么在人体内旅行的呢?大家各持自己的观点。通过再探索、分析、借助材料,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一个个问题的出现,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进一步促使孩子主动去收集资料,查询资料。平时,不管是自由活动,还是活动区活动,总会看到他们或翻看图书,或自由交流信息,求知欲望很强.探索型主题活动让孩

大学生活的回顾、反思、与展望

大学生活回顾、反思与前瞻 组员:颜璐(组长)、王艺霖(书记员)、韦承浩、 方思霞、陈微、陈璐、陆炜炜、曹小凯 大学,是一个自由的空间,也是成就与毁灭同在,上进与堕落并存的场所,四起四至之间三载时光已悄然来到我们手中,开学第一堂社区工作课上,催博士给两个班上的同学分组进行了大学生活回顾、反思、前瞻,回忆着二载似水的流年与发生在这时光之河的一些事,我们在茫茫间仿若有悟: 一、少年不识愁滋味——回顾两年大学时光 回想刚刚来到大学,我们便被大学里的活跃气氛所迷,刚刚挣脱中学的沉闷气息。我们有了充分的自由去做我们以前想做而没时间没精力做的事情。对什么都充满着好奇,我们可以去参加学生社团。可以去逛街,可以上网,可以尽情看小说杂志等等。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直到临近期末,当各种考试向我们压来的时候我们才重新感觉到了那种紧张气氛,才幡然醒悟要学习、要把学业弄好。 (一)、学习与工作安排失调:“看着以前的同学,拿着奖学金,考了这个证书,那个证书,我觉得压力好大”方思霞、陈微认为来大学两年来,过多投入学生工作中,把固有的热情都投入到了学生组织里,即使逃课也在所不惜,放松了对于学业的追求。 (二)、责任与目标在萎靡的生活中风化消失:“每次晚上睡觉时,都感觉自己在浪费时间,要珍惜时间,把时间都用在学业上,可是一上课,就不知觉的把手机拿出来,或者玩其他的”王艺霖、陆炜炜觉得在娱乐方式上,往往都是长时间上网玩游戏,看小说、恋爱等等。而上课时间更多的是玩手机,发短信或者发呆,然后当初订立的目标就在虚度的年华中度过。 (三)、生活作息混乱,韦承浩用一个词“九三学社”形容:早上九点起床,下午三点上课。大学一段时期之后,我们学会了翘课,找人带点名等“招数”这一现象在。于是早上太累,那等九点在去上课,中午太累了,睡足了在去吧。 二、三省吾身——反省我们浪费的时间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讨论后觉得:在这种不良的氛围下生活,造成了目标目标淡化,甚至于缺失,最终造成心灵空虚。以这种生活方式来度过自己大学的生活,无论目标如何高远,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长此以往,目标还将何存,而目标一旦缺失,生活与学习则更加盲目,没有了心灵的充实感,最终表现为极度空虚。 另外颜璐、陈璐补充觉得:责任感的逐步丧失,外化为碌碌无为的混日子。刚来时踌躇满怀的

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反思过去,展望未来 期末考试成绩已经揭晓,通过对这次考试分析我发现我的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在后半学期能够有效地实施教学,现将这次考试分析总结如下: 一、考试情况总结: 这次试卷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测试,评价形式灵活,体现了新课标的评价要求。期末考试发现学生粗心、不仔细,做题时不认真,理解错题目意思、造成失误,说明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今后对个别学生加强教育。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学生遗忘率大,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加强反复记忆,落实基础,特别是后进生,因为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就关系到他们的及格与否。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死记硬背是学生的通病,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运用不够,致使有些开放性题、信息类题,学生不敢放手做,失分严重。 三、教学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 1.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 上新课时要让学生确立正确的基本概念,有很多概念要举一反三,单元复习和总复习时也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复习。 2. 重视物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的发生过程。听了会忘记,看了能想起,只有做了才有可能真正理解。 3.进一步重视物理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挖掘与物理相关的生活生产实际和相关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渐改变从概念到概念,从规律到规律,从练习到练习的教学方法。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理”资源包。 4.进一步重视纠错和补缺补漏教学。 对于某个问题,学生能够发生几次甚至十几次相同的错误,其原因在哪里?学生在第一次就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和方法。要重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内容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内容 只是逃避的话,未来是不会出现的。只是想想的话,梦想只是梦想,也永远只能是一个梦想。只有尝试过,失败过,才知道最适合自己的是什么,才能为更美的明天铺路。我庆幸自己还是一个能够思考的人。 过去的我们终究无法再触及,只有将过去的幻想留在心中,不断地告诫自己,鞭策自己,以追求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希望以后能够当美食家,以满足自己的食欲。像是用特制香醋,纯西班牙橄榄油,第戎调配自己的特制沙拉,偶尔来杯美酒——单一纯麦威士忌,零食是酒酵母、麦芽油和山羊奶混起来的神秘配方。长大了,我发现我的行动力没法跟上我的想法,所以我保留了这个兴趣在心中,另觅出路。 曾经年少,梦想自然有很多。那时候,我多么想像小鹏,阿萨一样成为职业背包客,半生旅行,拍下感动自己的震撼画面。也想去去陌生的地方,看看的风景。能一睹变得过于文艺化之前的阿斯本,能见到长年流行的澳大利亚大堡礁,拍下那美得惊人的风景,能见识到朝圣者的虔诚和许许多多不曾见过的画面。毫无疑问,对我而言,这也是难以企及的梦想。因为职业和兴趣是可以并存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它们之间是对等的。以我现在的专业来说,同学里面自然是为奋斗成为医生的人居多。而我呢,也很幸运的对这专业持浓厚的兴趣,就如老师所说,:“我们能够比其他人更加了解自己的构造,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虽然知道这条路会很辛苦,但是这是我自小以来离梦想最近的一次,我只想像最虔诚的信徒一般,坚强的向前走,倒不是为了以后成为出色的医生,受人尊敬,衣食无忧,只是说在我没有产生出更加让我感兴趣,且实现几率也挺大的想法之前,我应该认真的走好每步路,绝不轻易妥协,活在当下,展望未来。 过去的一些遥不可及的梦想让我意识到——再好的职业,不适合自己,就应该尽早结束,这不是放弃追求,而是为了更好地追求。我相信我们也曽为梦一路奔跑,为了找寻到关于梦的奇迹。可是全力以赴后,还是一样的结果,我们难道不该想想这个梦的正确性和可追求性吗?当然,有特例,如果我们只愿意坚持某个理想,即使连实现的可能都没有,我若只愿为这理想执着停留,错一生又何妨! 未来是自己创造的,我们要大胆的追求。一个没有追求的人,还不如一个永远追求一个明知不可实现的目标的痴人,至少那是值得敬佩的。我们这年纪,若是不尽早确立理想,规划未来,就容易变得玩世不恭,自暴自弃,即使年轻,也没有生机和活力。然而坚持追求的道路上,有的只会是一颗颗不老的心。像是田间噼啪拔节的庄稼一样,一天天充满着希望。 在有过许多泪水和汗水里青春里,我有过受挫的经历,也有过实现小小梦想的快感。我想对过去说我无怨无悔,未来我也愿意去欣然接受命运的任何一次挑战。人就是这样,在不断的追梦里欣然前往,又迷茫撤退。我追求过很多梦想,我也放弃过很多

回顾昨天,反思今天,展望明天

回顾昨天,反思今天,展望明天 ——关于高效课堂和四项活动 城北中学于祥海 新学期以来,我们学校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王局长讲话精神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全体师生能够做到清醒认识,积极反思,努力开拓,认真抓好高效课堂和四项活动等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我们学校在新学期里,在王局长讲话精神的争取指引下,在校领导班子 的带领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积极发动宣传,深化思想认识,抓好活动落实,在高效课堂和四项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在,我们学校的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改善教法,倡导师生和谐,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力争每一节课都达到高效的目的;此外,我们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文体艺术活动,既丰富了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师生的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真正达到了健身、健心的目的。 二、在新学期里,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我们学校组 织教师参加了各级教育主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积极学习先进教师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并通过出示示范课的形式,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在本学期里,由教导处牵头,把好课堂的备课关、上课关和课后反思关,确保每一堂课都扎实高效;此外,通过组织各种比赛,倡导良性竞争,使每位教师的业务素质大大提升。在本学期里,我们学校分别组织了教学基本功比赛、说课比赛、教学片断比赛以及常规的示范课、创新课、汇报课推门听课等活动,都取得了较为理想得效果。 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同时,我们学校也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大大提高了

师生的身体素质的艺术内涵,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得到较大的提高。我们先后组织了校运动会、大接力比赛、拔河比赛等体育活动,以及迎十八大师生演讲比赛、元旦歌咏比赛和教师节、元旦班报、手抄报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等文体活动。另外,我们学校还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宣传,大力发动,鼓励师生多读书、多好书,并组织师生写好读后感和读书分享智慧等活动,对于培养师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学校新成立的文学社,更是将这一活动推向了高潮。 在这一学期,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了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养老院、莱西湖等德育基地,通过各项社会实践调查,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成绩取得时可惜的,令人振奋的。可是回顾本学期的各项工作,我们仍 旧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只有反思,才会进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工作中的不足。例如,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一部分教师,思想认识不高,不爱学习,业务水平低,不能踏踏实实搞教学的情况,在组织的各项活动时,时有流于形式等的存在。 四、回顾过去,我们充满信心,反思今天,我们满怀豪情,展望未来,我们 信心十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再全面推开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大力深入宣传,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了力度,在全校形成共识,狠抓落实,确保各项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年终工作总结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范文

年终工作总结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范文S u m m a r y o f w o r k f o r r e f e r e n c e o n l y 撰写人:XXX 职务:XXX 时间:20XX年XX月XX日

2 年终工作总结与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范文 时间飞逝,转眼间,做为一名中鼎实习员工已经快半年了。 在这个难忘而又美好的日子里,我深入体会到了大公司的氛围和巨大魅力,目睹了公司一步步走向成熟,看到了公司的不断健全和财务系统的不断完善,并日渐稳定,同时,也看到了公司财务系统给公司带来众人向往的学习平台和和无限的机遇与挑战,所以,我在此对于过去的工作做下总结。 总结历史。 在中鼎财务工作期间,我工作认真,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极富工作热情,确实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乐于与他人沟通,和公司同事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关系相处融洽而和睦,配合各部门负责人成功的完成各项工作,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注重自己的个人发展,不断努力学习财务知识。 所以我现在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公司的系统和现场设备,能注重大公司的种种流程细节,拥有了一名财务人员的基本工作技能。 回顾实习的这几个月,这几个月是我成为公司正式员工最幼嫩的时期,一直都处在学习阶段,(实习工作经历,经历过的工作项目) 细细想来,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三点至关重要: 一、理想与追求 唯有理想与追求才是让人始终保持激情的原动力,缺乏明确方向的生活只能让人感到空虚,唯有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追求才能让人感到充实,让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受外来因素的 第2 页共6 页

干扰和诱惑。 二、学习与提高 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至关重要环节。 而学习有三个地方: 一是政治理论的学习。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是这个人能否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的第一步。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形态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政治修养。 这就需要我们时刻注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不断学习,尤其是现在的科学成长观的提出,更为我们参加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石。 二是业务知识的学习。 要想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除了良好的政治素养外,业务知识的学习也是尤为重要。 现今社会变革是日新月异,改革成长一日千里,这就规定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更多的汲取新的工作办法和经验,并在工作中加以实践运用,才能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进而在工作中不断创新,超标准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三是为人处世的学习。 人的生活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除了在思想上、工作中要不断学习以外,为人处世地方也要不断学习,以

安然事件的反思与启示

班级:注会Q1042 学号:100602084 姓名:吴海鸥

安然事件的反思与启示 一、安然事件内容 安然曾经是叱咤风云的“能源帝国”, 2000年总收入高达1000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中的第七。2001年10月16日,安然公司公布该年度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宣布公司亏损总计达6.18亿美元,引起投资者、媒体和管理层的广泛关注,从此,拉开了安然事件的序幕。2001年12月2日,安然公司正式向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破产清单所列资产达498亿美元,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2002年1月15日,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宣布,将安然公司股票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成分股中除名,并停止安然股票的相关交易。短短两个月,能源巨擎轰然倒地,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安达信公司作为安然公司多年的审计师,在为安然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同时,还为其提供了大量非审计服务,非审计服务的收费也高于审计服务收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安达信未能及时发现安然公司的舞弊行为表示疑问。 而2002年1月10日,安达信公开承认销毁了与安然审计有关的档案,这就更加证实了人们的疑问。很快,安然公司丑闻转化为审计丑闻。2002年10月16日,休斯顿联邦地区法院对安达信妨碍司法调查作出判决,罚款50万美元,并禁止它在5年内从事业务。 但是事情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2005年6月,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了3年前对安达信公司所作的有罪判决。负责审理此案的全体法官一致认为,原陪审团作出的庭审说明太过含糊,当年对安达信“妨碍司法公正”的裁决是不恰当的。 二、美国社会各界对安然事件的反应 1、萨班斯法案的出台 美国相继爆出的造假事件,严重挫伤了美国经济恢复的元气,重创了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信心,引起美国政府和国会的高度重视。 2、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规范的公布 2004年9月,在该COSO的推动下,由普华会计师事务所执笔完成的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套内部控制规范正式公布。 3、“五大”立即发表联合声明 安然宣布破产后的第三天,前“五大”立即发表联合声明指出,安然的问题是现行财务报告制度本身存在局限性所致,这一声明所指出的财务报告制度的缺陷引起了空前的共鸣 三安然事件对美国会计产生的影响 安然事件对美国会计监管体制,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国际协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会计监管体制 安然事件不容置疑地说明:美国的会计监管体制存在严重缺陷。目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正面临巨大压力。SEC受到了监管不力的批评。 实际上,早在安然宣告破产之前,SEC已开始就会计监管体制的改革问题同“五大”和AICPA进行磋商。新的监管机构将享有调查和处罚权,即对审计师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一经确认,将视情节处以停业直至取消执业资格的处罚。这一监管机构的经费将由上市公司提供。 在安然事件之前,SEC就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的管理讨论和分析部分增加信息披露的内容。由于SEC的要求比较笼统,“五大”曾敦促SEC尽快提供详细的指南,以便在2001年的年度报告中予以体现,尤其是关于表外融资、衍生工具和关联交易的讨论和分析。

本轮房地产调控的回顾、反思和展望 (2014-2018)

本轮房地产调控的回顾、反思和展望(2014-2018) 导读 2018年是房改二十年,系统回顾、反思和总结,得失均可为来者鉴。有因必有果,有什么样的房地产政策和制度,就一定有什么样的房地产市场运行结果。与大多数网络文章生产情绪、描绘现象、抱怨现实不同,我们试图采用广泛的国际视野、丰富的历史资料、扎实的数据逻辑,分析中国房地产市场深层次的制度基础和运行逻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本着对独立客观研究的信仰,之前我们推出了二十多期的《房地产周期》系列报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2017年8月由人民出版社推出专著《房地产周期》,半年加印8次,销量多次位居京东、当当同品类榜首,再次让我们确认市场需要客观、理性、扎实、系统的房地产研究。 核心观点 1.14-18年的调控是中国二十年房地产调控史的微缩版。

短短四年,经历了全面刺激(14年930起)和紧急收紧(16年930起)两种调控方向,几乎动用了政策工具箱里的所有工具,这四年是研究房地产政策的完美样本。 2.本轮调控周期经历5个调控阶段,4次刺激,1次收紧,2个调控目标。 房地产调控的目标只有两个:避免过热和防止过冷。16年217以前在于防止过冷,16年930后在于避免过热。 (1)14年930:宽松重启。在“稳增长+去库存”诉求下,14年6月起非一线城市限购陆续取消,市场却反应平淡。9月30日,以放松限贷为特点的全国性宽松开启:二套房认定标准由“认房又认贷”改为“认贷不认房”,同年11月央行重启降息。 (2)15年330:宽松加码。市场无明显复苏迹象,地产投资降至冰点。3月30日五部委将二套房首付比例降至40%、出售房屋营业税免征年限由5年缩短至2年。降低首付比例直接提高了居民杠杆水平,营业税减免优惠刺激了居民换房热情,此后央行3次降息、2次降准,全面宽松就此开始。 (3)15年930:全面宽松。由于库存仍处高位,9月30日,四部委再出两项新政,将非限购城市首套商贷首付比降至25%;同时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全面推行异地贷。此后商贷首套首付比又降至20%,二套首付比降至30%,央行再度降息降准各1次,利率优惠叠加低首付,信贷处于全面宽松状态。同时,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去库存”,棚改货币化力度加大,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启动。 (4)16年217:最后一击。热点城市复苏明显,区域分化显著。2月27日,下调房屋交易环节契税,是本轮调控的最后一项重大全国性政策,四招“刺激组合拳”出尽,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全面启动并迅速向三四五线城市蔓延。 (5)16年930:回归本源。热点城市房价上涨引起中央警惕,2016年9月30日之后北京等16个热点城市推出楼市新政,调控全面转向。 紧缩力度空前。“限购、限贷、限售、限价、限土拍、限商改住”六限推进,房地产融资全面收紧。

期末反思与展望

期末反思与展望/蒋晚月 时光荏苒,进入高中已经过了三个学期了。分过科后的第一个学期,也已经在平淡又快乐的日子中过去了。此时虽然仍沉浸在春节的兴奋中,但偶尔仰望天空也会不觉深思,想着这一学期发生过的事情,同时安排着下个学期…… 期末考试的结果(怎么样,自己补一下。每门成绩写一下,自己点评一下:这个多诌点,写的口语化一点,字多) 这次考试我分析了一下主要丢分的原因: 1. 考试之前没有认真仔细地复习,好好看书。对书本的内容不熟悉,今后应该多看书,先牢牢掌握书本上的内容,再拓展其他知识。 2. 没有认真地审题,草草的扫视一眼就开始做题。做题时没有细想。急于做完。下次考试一定会仔细审清楚题目,认真做好题目,不马马虎虎。 3. 在语文方面:写作文时,构思的不详尽便开始写,而且写得老套,没有新意,语言既不优美,也不简练而且还有错别字和病句。我下次写作文时一定会有创新,会多用修辞,简单不罗嗦,先认真构思清楚再写,写完后反复阅读几遍,改正错误的地方,而且多用过度句或段; 做课外短文阅读时,标记做的很少,还不等仔细看完弄清楚中心主旨就开始填写题目了。我会多做课外阅读来训练自己,下次做课外阅读时先反复阅读并且做好标注,做题时也应该返回看文章,因为有些题目在文章中会有的; 做欣赏诗句题时没有用心地欣赏,没有把握住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容及思想。以后我会多做一些名诗鉴赏,熟能生巧; 4. 在数学方面:解答题时,急于下笔,应先在草稿纸上列出这道题的主要步骤,然后按照步骤一步步做下来,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尽量把每一道题都答得完整漂亮; 平时应多做一些不同类型的题,这样就会对大多数题型熟悉,拿到试卷心中就有把握; 适当做一些计算方面的练习,让自己不在计算方面失分 5.在英语方面:首先我要改掉考试不细心读题目的坏习惯。有时候我往往看着题目前面就顺手把后面的问题写上了,但是却错了很多。这也许也和答题技巧有关系。总之,通过以后的练习,我一定要在考试的过程之中认真审题,自习读题,把题目看准、看好。时间允许的时候要多检查几遍,绝对不允许自己再犯类似于这样的无谓的错误。考试技巧贵在练习。生活之中,我还要多多加强自己的练习和复习,考试之前制定周详的复习计划,不再手忙脚乱,没有方向。 老师们都提过,高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也是一个转折点,能否升上好的高中就要看你在这个阶段中学得好不好,知识掌握得牢不牢。所以我决定在正在到来的新学期里发奋! 我相信我会做得更好!努力吧!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名言

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名言 未来,就是你站在茫茫大海的这一边,遥望着海的那一边,充满好奇心,憧憬这对海那边的向往,正是对未知的不了解与向往,所以才有了去追逐未来的勇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的名言,希望大家喜欢。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过去的永远不再来,未来的还需要努力。 7、团结协力共铸辉煌,展望未来蓝图宏伟。 8、面带微笑,信念坚定,充满憧憬,美丽人生。 9、未来是奇幻美丽的,未来是充满活力与希望的。 10、谁把持自己未来的经营权,谁就会成为强者,成为时俊。 11、我很自信,自已的未来将绚丽多彩。我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12、有了对蓝天的憧憬,雄鹰振翅而飞,于是迎接它的是万里晴空。 13、展望未来,我会以百倍的热情去工作,去学习,去努力,去奋斗。

14、有了对阳光的憧憬,幼苗奋力生长,于是迎接它的是温暖的阳光。 15、有了对人生的憧憬,我们勇敢坚强,于是迎接我们的是美丽的人生! 16、我的未来当然不是梦,因为我懂得如何经营未来,我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17、通过全体员工的精诚努力,协同奋进,开拓进取,公司未来发展一定前程似锦 18、有工作忙碌的感觉真好!这就是在状态。向往集团更好的明天,这就是有激情! 19、过去的种种,都已是昨日,总结经验,继续上路,才能战网未来,创造更好的业绩! 20、人总是那样感性值得怀念的太多思念永远不会停止曾经的美好如今的陌生未来的谈然。 21、迎接未来,未来是无限风光;展望未来,未来是无限美好;畅想未来,未来就是无限阳光! 22、我将以更好的状态更认真的态度更饱满的精力,去创造,去拼搏,去努力,和企业一起成长! 23、让我们在春天里播下理想的种子,在秋天里收获辉煌的希望。高唱胜利的凯歌,共创美好的明天。 1、对于未来的真正慷慨在于向现在献出一切。法国 2、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演讲稿3篇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演讲稿3篇 回顾过去,让我们更多总结自己的不足,展望未来,让我们收获经验整装出发!回顾的过程也许不堪,但是有了回顾以后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以下是的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演讲稿,希望你喜欢! 轻轻地用手拨开水面的落叶,去看你所过去的一切,那水如果清澈,能看清水中所浸泡的所有物体,那你的过去就是有所作为的;而那水若是浑浊的,那你的过去也就是什么也没有留下。但是这并不要紧,请抬头看看那红彤彤的旭日,你便会明白:过去的都已过去,而展望美好的未来才是最重要的。——题记 时间像那无情的流水,朝朝暮暮间滚滚东去。五年级已停留——早已结束。过不了多久,我们将从五年级“晋升”到六年级,到达一个新的起点。回忆起五年级的学习生活,还真是有点舍不得。转过身,回顾这一年的点点滴滴,回首这一年的朝朝暮暮,心里百感交集。各种陈杂的感受如泉水一般顿时涌上了心头。这逝去的一年内的点点滴滴像放电影一般都在我心里一一闪过,这些将会在我心里镂刻下深深的印记。这些印记见证着我的成长,无论是幼稚、懵懂还是任性,对我来说,都会变成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品味旧学期,是一种特殊的甜味,还是淡淡的苦涩? 让人深思,能否让我回味在过去的一年内,不断地学习,使我的成长背包里满载着收获。学到不少知识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我有了属于我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不过在五年级我并不是很努力,上课没有百分百的专心,回家的自主学习也是心

不在焉,三心二意。我想我是没有明白自己的处境。在五年级的时候,就要把地基打扎实,打稳固了,到五年级,乃至到了六年级学习才会轻轻松松。也等于说五年级就是一个转折点,五年级的知识稳固了,才会引导你走上更好的学习之路。努力!想想自己的处境,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知道什么,应该领悟什么!?六年级是一个新的开始,我拥有新的目标。如果太阳是我的目标,那我会踮起脚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靠近阳光,才能向着目标一步一步的进发!面对新学期,我有7分自信,3分期待。我在期待着一个新的开始,自信着接受新的学习内容。 时间就像手中的沙砾,可以拥有,却不能把握。时间就是这么无情的向前走着,而我们却在为了不被它丢下拼命的追逐着,谁都不想被时间丢下。就这样,五年级过去了,而我将升到六年级。 回首过去,心中无限感慨,展望未来,相信依旧灿烂。学习中的收获,生活中的点滴,思想上的感悟,使我成长。明天的我,吸取教训,不再让自己陷入过去错误的泥潭中。我将启航扬帆,驶向我理想的目标。我也不再感到迷茫了,而过多的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让我以崭新的自我,更强的自我,去迎接新一学期的学习生活吧! 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 昨天,永远属于过去,过去不管成功或失败,永远属于死神;昨天,如一颗陨落的流星划过天际,来不及招呼;昨天,如一朵朵漫天飞舞的蒲公英,尽显其招摇之态。

小学数学的研究三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小学数学的研究三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徐文彬 尽管影响小学数学教育(核心是其中的课程与教学)的因素有很多(甚至有些至今我们可能还没有意识或发现),但是研究者们一般都认为数学发展、社会需要与儿童发展等是三个主要影响因素。而小学数学则是在把握社会需要与遵循儿童发展的前提下,就数学发展而萃取的适应时代发展与儿童学习的“数学及其认识”,主要涉及数学思想、数学本质、数学文化、素质教育与教育观念、课程与教学改革等内容。因此,“关于小学数学的研究”就是对上述内容的不断深入的认识。 一、历史回顾 对数学及其思想和本质的理解、领会与把握,应该是开展小学数学教育及其研究活动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有研究者通过内容分析强调指出 [1]:函数(数量之间的确定性关系,譬如,四则运算、面积计算、试算)思想最重要(贯穿数学的所有领域);“数形结合”在小学是可能的;“寓理于算”(中国传统数学的特征之一)的思想容易被忽视(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而图形则是推理和计算的直观模型);而且“把变量与函数的思想、形数结合的思想和寓理于算的思想结合起来,往往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更有研究者通过事例分析特别指出[2]:小学数学教师应“展示数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具体落实“展示数学的本质,把握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一目标追求呢?恐怕只有树立数学素质教育观、凸现数学的文化特征,并不断地对数学教育进行反思和改革方有可能。 有研究者在肯定此前“三个转变”(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由只重视学习结果转向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由只研究教法转向研究学法)基础上,指出[3]:(1)应重新认识数学及其教育;(2)应精简传统的数学内容;(3)应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4)应探索新的综合的教学模式;(5)应大力提高教师素质。还有研究者在肯定“数学教育改革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前提下和梳理“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如,对数学意识、问题解决、思维能力和信息交流等数学素质的关注与强调)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成果”(目标与内容两方面)基础上, 进一步指出[4]:(1)应改革教学内容;(2)应更新教学思想;(3)应采用渐进的改革方式。更有研究者在揭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全部本质内涵”(即,“小学的数学教育,其学习的认知对象不仅仅是目的──掌握这些事实并能运用,同时也是──发展科学地对社会探求的意识、价值、方法和情感的过程”)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其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5]:(1)注重社会实践;(2)培养科学精神;(3)发展创造潜能;(4)加强情感体验。还有研究者认为,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通过以下方式来凸显数学文化特征(传播人类思想的基本形式、特殊的语言形式、自然与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的工具、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高度的渗透性)[6]:还原数学概念的真实生命,绽放数学法则的严谨之美,彰显数学思想方法的深邃,洋溢数学价值的理性精神。 今天看来,尽管道路并不平坦,但“10多年”前的这些设想与展望部分已经实现或正在部分实现。不过,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今天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如何兼顾社会发展的迫切,可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大问题[7]:(1)如何对待“满足学生兴趣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冲突”;(2)如何看待“大众数学教育与精英数学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3)如何处理“数学专家的建议与学校数学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4)如何把握“小学数学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与过程的非功利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其实,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研究者对此(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进行过反思[8]:为什么教,即教学目的问题──知识、能力和品德;教什么,即教学内容问题──精选、增加和渗透;怎么教,即教学方法问题──手段与目的、继承与借鉴、主体与主导;谁来教,即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政治与业务、教书与育人、工作与学习、“过教材关”。并同时对“深入开展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研究”展开思考[9]: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何转变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即,如何做到“教学有法、法无定式、贵在得法、妙在创式”)?如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如何重视数学教学评价研究(即,如何既关注评价的全面性又关注评价的实际可行性)?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然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始终存在着一些“科学性失误”需要避免[10]:领悟全面分析的观点,克服结语的片面性;坚持相互联系的观点,防止论述的绝对化;掌握发展变化的观点,理清概念间的关系;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发挥算术解法的优势。同时又有一些“数学教育观念”需要切实落地[11]:包括动手实践与主动探索的学生活动应是一种有着明确目标的自觉行为,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形式;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使学生建立关于相应逻辑结构的牢固记忆,而应帮助学生形成适当的认知结构;教学中既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又应当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超出“日常数学”上升到“学校数学”的必要性;不应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绝对地对立起来,而应很好地实现其相互渗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