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第三章 古诗

5第三章 古诗

5第三章  古诗
5第三章  古诗

第三章古诗

学习提示:本章的内容是叙述古诗的发展历程和总体面貌,包括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五言古诗兴起于东汉以后,《古诗十九首》是五言古诗的第一个高峰。魏晋南北朝是五言古诗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作家众多,风格多样,而以陶渊明成就最为突出。唐代以后五言古诗屡经变迁,杜甫作为承前启后的诗人,其创作构成了五言古诗的第三个高峰。七言古诗的出现虽与五言古诗差不多同时,但兴盛较晚,鲍照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七古的诗人。唐代以后,七言歌行名家辈出,而以李白成就最高,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

唐代的杜甫、韩愈、白居易,宋代的苏轼、陆游,金代的元好问,在七言古诗方面均有特出成就。

古诗,即古体诗,是相对唐代兴起的近体诗来说的。与近体诗有严密的格律限制不同,古诗在格律和句式上都无严格要求。根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古诗可以分为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

关于古诗所包括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分法。广义的古诗,包括了四言诗、乐府诗、楚辞、五古、七古、杂言古等体裁。狭义的古诗,则仅仅包括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之所以把《诗经》、楚辞、乐府诗排除在狭义的古诗之外,是因为这几种诗体各有其特殊性,不宜与五古、七古相提并论。本章所说的“古诗”,指狭义的古诗。另外还有几种情况需要注意。一是齐梁时代一部分诗的归属问题。由古体诗到近体诗,齐梁是一个过渡期,其中一部分作品,注重声律、对偶,已经具备了律诗的某些因素。但律诗的真正确立是在初唐。基于这一事实,我们仍将齐梁时代的这部分诗视为古诗。二是歌行体的归属问题。歌行体是受乐府诗影响产生的一种诗体,通常以五、七言为主,间以杂言。按照惯例,凡唐以前的这类作品,仍归入乐府诗。在唐代七言诗兴盛的背景下,这类诗中七言诗甚多,通常称为“歌行”或“近体歌行”,分类时一般归入七言古诗。如李白的七言歌行《梁甫吟》、《乌夜啼》等,虽用乐府旧题,仍可归入古诗。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新题乐府,也往往归入五古或七古。只有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一类作品,才很少被归入古诗。但也有另一种情况。在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产生以后,一部分学者以“即事名篇”、讽喻时事作为“新乐府”的基本特点,认为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也符合这个标准,因此往往将它们归入“新乐府”范畴。对于这种诗体分类中的复杂情形,我们应有适当的了解。本书在古诗和“新乐府”中都提到了杜甫的这些作品,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第一节五古:从《古诗十九首》到庾信

五言古诗,即每句为五字的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是中国古典诗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五言诗的渊源与形成

虽然五言句式在《诗经》中就已出现,但五言古诗作为一种诗体则是产生于汉代。西汉武帝时期的乐工李延年曾经写过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又如《汉书》中记载的《戚夫人怨歌》(《吕后传》)、《邪径》(《五行志》)、长安之歌(《尹赏传》)等民间歌谣,在形式上已粗具五言体式。

东汉时期,乐府民歌中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五言之作,如《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江南》、《艳歌行》、《长歌行》、《陇西行》等。

由于五言诗在句式容量、节奏和表现力等方面比四言诗更为优越,在西汉末东汉初开始引起文人的注意。关于文人创作五言诗的起始,曾有过苏武、李陵、班婕妤等多种不同说法,但六朝时人刘勰就已指出:“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文心雕龙·明诗》)目前比较可靠的说法,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东汉史学家班固的《咏史》。诗叙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上书救父故事: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逮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极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全诗平铺实叙,不假雕饰,因而在艺术上被认为“质木无文”(钟嵘《诗品序》);然而从体式上看,全诗十六句,从头至尾已完整运用上二下三的五言诗典型句式,是一首典型的五言诗。

班固之后,五言诗渐兴,张衡、秦嘉、郦炎、赵壹、蔡邕、孔融等人都有五言诗传世。按照钟嵘的说法,在汉末魏晋时期,五言诗已“据文词之要”(《诗品序》),成了当时文坛的流行诗体。

二、《古诗十九首》与五言古诗的体制特点

在文人创作的五言古诗中,产生于东汉中后期的《古诗十九首》被认为是其最高典范。《古诗十九首》最早出现在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文选》卷二十九“杂诗”类,部分作品曾被认为是枚乘所作(《玉台新咏》卷一),但此说常受质疑。从十九首诗作的内容来看,大约都是下层文人的创作,包含了中国诗歌传统中相互交错的两大主题——游与思,而其表现的重心则在于浪子之游和怨妇之思,在风格和语言上保留了乐府民歌真率、朴素的传统。

浪子之游,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建立功业,追求显达。《今日良宴会》写道:“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人生短促,追求富贵,摆脱苦辛,是许多人向往的生活。然而反观自己,却是四处漂泊,衣食无定。虽说是“良宴会”,仍不免油然而生感愤之情,更何况还有知音难遇的惆怅和挥之不去的乡思。感叹知音难遇,如《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抒发缠绵的乡思,如《涉江采芙蓉》:“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因而即便是明月皎皎的长夜,也不禁发出“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的感喟。

浪子远游,虽然有知音难遇的感喟,怀乡思人的惆怅,却也有“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青青陵上柏》)、“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东城高且长》)的欢愉与放纵。然而对于留在家中的妻子来说,有的只是无尽的思念和等待。游子、思妇的主题,在《诗经》中就已存在。如《王风 君子于役》写妇人思念久役于远方的丈夫:“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久役无休,归期不定,思念之情尤显真切。《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尽管心态各异,时而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的苦叹,时而有“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的牢骚,但盼望游子早日归家的心情却始终如一。

作为成熟的五言古诗,《古诗十九首》在语言和艺术上均有很高成就,钟嵘称其“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卷上),刘勰标举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从中也可以看出五言古诗体制上的一些特点:一、句数不限;二、是否对仗没有严格要求;

三、不限平仄;四、用韵自由。唐代以后,随着律诗的兴起,古诗在体制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故意与律诗格律相背,多用拗句,不拘粘对,在声律上往往使用“三字尾”(仄平仄、

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二、律化情形十分普遍,被称为“入律古风”,多出现在七言古诗当中。

三、曹植: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古诗获得了很大发展,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其中,曹操之子、曹丕之弟曹植可以说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三曹”之中,曹植文才最盛。谢灵运曾经这样评价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宋佚名《释常谈》卷中)曹植文学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的个人性情以及政治上的失意有很大关系,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如刘勰所说:“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文心雕龙·才略》)

曹植现存的九十多首诗一半以上是五言诗。从风格上说,前期豪迈奔放、慷慨激昂。如以游侠为题材的《白马篇》,以英侠自诩,那种“名编壮士籍”、“视死忽如归”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黄初元年(220年)以后,随着曹操去世、曹丕继任魏王,曹植与其他诸王受到迫害和打压。在这种环境中,曹植的诗在格调上趋于哀婉深沉,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赠白马王彪》。诗分七章,是曹植与异母弟白马王曹彪朝会后返回封地途中的赠别之作。诗末章写道: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曹植的诗中存有不少以游仙为题材的作品,如《仙人篇》、《五游咏》、《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然而在“变故在须斯”、“离别永无会”的现实面前,一切都只能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作者不由发出“天命信可疑”、“松子久吾欺”的感慨。

曹植后期作品中充溢的悲愤苦闷心情,也反映在他那些以思妇、怨女自喻的作品当中。如《七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诗写思妇怀念远行游子,沉郁哀怨之中含有责备之情。这首诗的题材虽与汉乐府相同,但在风格上有明显的文人化倾向,更加注重文辞的雕琢。因此,钟嵘评其诗云:“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

曹植的五言诗历来评价很高。钟嵘认为:“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

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诗品》)明人胡应麟则认为他的《鰕?篇》、《远

游篇》等作,是左思、郭璞、阮籍、陆机等人作品的渊源所自,并说:“诸子皆六朝巨擘,无能出其范围。”(《诗薮》内编卷二)

四、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年辈早于曹植、主要活跃在汉献帝建安时期(196~220年)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人,史称“建安七子”。其中以王粲成就最高,刘勰誉之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

王粲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归顺曹操,今存诗二十三首。作为生活在东汉末年的诗人,加上曾经流落荆州等地,对于汉末战乱给社会造成的破坏感受尤为深切。代表作品有《七哀诗》三首,第一首尤其著名: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诗纪王粲初平三年(192年)避难荆州途中所见所感。“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两句,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得淋漓尽致。沈德潜称之为“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古诗源》卷五)。

东汉末年,“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文心雕龙·时序》)。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人,面对社会动荡、生民困苦的现实,既流露出人生苦短的哀叹,又表现出建功立业的信念和慷慨悲壮的气概。曹操的《短歌行》、《步出厦门行》等,可以说是建安精神的典型表现。刘勰概括这一时期诗歌的特点,“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准确道出了“建安风骨”的核心内涵。

建安、黄初以后,尤其是到了魏齐王正始时期(240~249年),受政律苛严、玄风盛行等因素的影响,诗歌领域兴起了一股以抒发个人忧愤为主的风尚,词旨渊永,寄意遥深,慷慨之气渐少,感嗟之词日多,形成了文学史上所谓的“正始之音”。其中的代表人物为“竹林七贤”,而阮籍、嵇康尤为杰出,宋人严羽称其诗为“正始体”(《沧浪诗话·诗体》)。阮籍长于五言,而嵇康以四言成就最高。

阮籍的五言诗以《咏怀诗》八十二首为代表,其间充溢着对现状的不满和无法排解的苦闷,大多属于“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文选》卷二十三李善注)。如《咏怀诗》第一首: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诗人何以会深夜不能成寐?忧思伤心所为何事?诗虽未明言,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对诗句所传达的苦寂悲凉心绪的理解。在阮籍的诗中,孤鸿、寒鸟、离兽、孤鸟等是经常出现的意象,诗歌所写时序也多以岁暮、残秋、晚春、寒冬为主。从景到情,都透着一股忧伤、悲凉之气。

阮籍诗往往借香草美人、求仙访道为喻,词旨隐晦,即便是抒发感愤,也多难以确指。对此,李善分析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卷二十三)这一点,与阮籍的为人一致,《晋书·阮籍传》称他“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见于诗歌创作,风格上虽然仍有“建安风骨”(《沧浪诗话·诗评》)的余绪,但总体来说更为婉曲含蓄,即钟嵘所谓“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诗品》卷上)。

五、陆机、潘岳、左思与太康诗坛

正始之后,两晋时期著名的五古作者有陆机、潘岳、左思等人。钟嵘概括这一时期的文人群体说:“太康中,三张(张协、张载、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诗品序》)陆机和潘岳是太康诗坛的代表人物,陆机被称为“太康之英”。

陆机、潘岳诗歌,秉承“诗缘情而绮靡”的创作理念,诗风缛丽。陆机诗如《又赴洛道中》二首其一:

揔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余,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钟嵘称陆机诗“源出于陈思”(《诗品》卷上)。其诗在曹植注重辞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语言更加华美,文辞更显婉曲。从句式来看,已经开始注意对偶和押韵,开启了五言律诗的先声。

潘岳诗在风格上与陆机类似,文辞绮丽,铺写繁复。长于抒发个人情感,不乏真挚动人之处。代表作有《悼亡诗》三首,其一云: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周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悼亡诗》为潘岳悼念亡妻所作,笔触细腻,情真意切,然而不免重复繁冗,并开始注重对偶与押韵。对此,清人陈祚明指出:“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剌剌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

潘、陆之外,太康诗坛的另一位重要诗人是左思。左思的五言诗以《咏史》八首为代表,借咏史以咏怀,抒写个人怀抱。《咏史》其二云: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虽然题为《咏史》,但与班固《咏史》直叙史事不同。左思旨在借古讽今,抨击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钟嵘评其诗云:“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诗品》卷上)胡应麟评左思《咏史》诗,也称其“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古今绝唱”(《诗薮》外编卷二)。左思另有一首《娇女诗》,写两幼女的天真形象,活泼生动,质而不野,饶有情趣。

六、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

西晋后期至东晋前期,玄言诗风盛行,“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诗品序》)。这种状况,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出现后才得以改变。

陶渊明早年有济天下之志,有过“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的豪情;中年失意,也仍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读山海经》其十)的执着。但总体来说,陶渊明一生以恬淡自适为基调,在彭泽县令任上,曾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陶渊明生前声名不彰,钟嵘《诗品》仅列其诗入中品。后经萧统将陶渊明作品编订成集并为之写序、作传,方才逐渐受人重视,并最终确立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陶渊明欲仕还隐的人生经历和不羁于时的精神追求,使他对隐逸、闲适的田园生活有发自内心的企慕和向往,是一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的自然天性。因此,即便是他先后出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职时期,田园之思仍萦绕心头,“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陶渊明的五言诗涉及田园、行旅、酬答、山水等多种题材,其中以田园诗成就最高,被后世奉为田园诗派的鼻祖。

陶渊明的田园诗包含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对田园村居生活的描绘。既有田间劳作的闲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其一);也有邻里相处的惬意,“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充满恬美、简朴、悠闲的气息。第二重境界,对为官生活的厌恶。田园生活虽然也不乏辛劳,“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然而一想到官场的羁绊,“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隐之心就愈发强烈,“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旦得以归返田园,便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的快慰。二者相互映衬,更加凸显其诗的田园意趣。第三重境界,在田园生活、自然风光之中发现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生哲理。与东晋初期的玄言诗相比,陶诗虽然也蕴含玄理,但并非那种“平典似道德论”(钟嵘《诗品序》)的简单说理,而是将理趣与自然结合,融理

于景,理与情谐。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情、景、事、理浑融天成,既富生活情趣,又蕴含了深厚的人生哲理。因此清人潘德舆称其“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养一斋诗话》)。

七、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盛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转折期,其中两个重要现象是山水诗和宫体诗的兴起。刘勰概括其时诗歌的演变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清人沈德潜也认为:“诗至于宋,情性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说诗晬语》卷上)这一时期的五古诗人,主要有谢灵运、沈约、谢朓、阴铿、何逊、庾信及以萧氏父子等为代表的宫体诗人。

谢灵运出身于世族家庭,祖父谢玄为东晋名将。优裕的生活,仕途的挫折,加上当时玄风盛行等因素影响,谢灵运纵情于山水,创作出大量以自然景物为描摹对象的山水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多写于出任永嘉太守之后,政治上颇感失意,因而寄望以山水的清新淡雅来消解现实的苦闷。与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同,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加注重对自然实景的描写,诗人的情感往往从诗中隐退。如他那首著名的《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痾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谢灵运五言诗的长处在于对景物的刻画极尽工巧,即所谓“情必极貌以写物”(《文心雕龙·明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联,历来为论者称赏,即在于它能够准确传达初春时节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此外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等,刻画工巧,犹如一幅幅精致的工笔画,自然清新。

据《南史·颜延之传》记载,颜延之曾经问鲍照自己诗歌与谢灵运诗的优劣,鲍照回答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钟嵘则称谢灵运的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典丽新声,络绎奔会”(《诗品》卷上)。如钟嵘所说,谢灵运的诗也十分注重辞句的雕琢。如“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登池上楼》),“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石门岩上宿》)等,都是精心结撰的句子,这体现了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发展的新风尚。

八、永明体的兴起与谢朓、何逊、阴铿等人的五言诗

南朝齐梁时期,五言诗的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折,这就是“永明体”的兴起。《南史·陆厥传》记载:

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永明为齐武帝年号(483—493年),沈约、谢朓、王融均为“竟陵八友”中人。在“永明体”产生的过程中,沈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四声说开始兴起,周颙撰有《四声切韵》,王斌撰有《四声论》。沈约曾撰写《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南史·沈约传》)。虽然陆厥、钟嵘等都对沈约所谓“独得之悟”提出质疑,但就将声律自觉运用于五言诗的创作来说,确实是从沈约以后开始的,因此即便是陆厥,也承认“前英已早识宫徵,但未屈曲指的,若今论所申”(《南齐书·陆厥传》)。

沈约虽然在“永明体”的形成上有开创之功,但若论创作成就,则当以谢朓最为杰出。

因谢朓与谢灵运同擅山水诗,文学史上以“大小谢”并称。又因他曾做过宣城太守,还被称为谢宣城,著有《谢宣城集》。

谢朓的五言诗题材广泛,以山水诗成就最高。谢朓的山水诗一方面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极貌以写物”的细致、清新,另一方面在抒情与写景的结合上更加紧密,开始摆脱玄言诗的影响,开启了唐代山水诗派的先河。如其名篇《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诗写于离京赴任宣城太守途中。政治上的前途未卜,远离家乡的离愁别绪,与自然景物的明艳秀美相互映照,更有一种“一去不复返”的悲伤。数百年后,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中赞叹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谢朓五言诗,在词句的雕琢上同样甚为用力。如“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高斋视事》)等,清新工稳,别具匠心。钟嵘评其诗“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足使叔源失步,明远变色”(《诗品》卷中),李白也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赞语,因此王士禛才会说:“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纻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二首》其三)

谢朓之外,梁陈时期重要的“永明体”诗人有何逊、阴铿等人。何逊五言诗多以羁旅、酬答为题材,境界较狭,用语整练,风格清畅。如“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空室”(《临行与故游夜别》),“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慈姥矶》),“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下方山》)等,均属情景交融的佳句。陈代诗人阴铿与何逊齐名,人称“阴何”,杜甫有诗云:“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阴铿诗风与何逊相似,意境清幽。如“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江津送刘光禄不及》),“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晚出新亭》)等,自然贴切,清新如画。杜甫称何逊、阴铿二人的诗“尚清省”(《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颇为恰切。

九、宫廷诗人集团的形成与宫体诗的兴起

南朝时期五言诗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宫体诗的兴起。宫体诗,顾名思义就是与宫廷有关,以艳情、咏物为主要内容。其渊源可以上溯到汉赋,同时又受到南朝民歌的影响。

宫体诗的兴起,反映了诗歌发展求新求变的内在要求。《梁书·徐摛传》记述“宫体”的产生,称徐摛“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后来与萧纲游处,“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北史·庾信传》亦载:“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右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

宫体诗的兴起也与齐梁时期宫廷诗人集团的形成密切相关。南齐时期,竟陵王萧子良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其中以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最为著名,号称“竟陵八友”。其中沈约、谢朓的部分诗作,虽未尽脱民歌痕迹,但已具有浓厚的宫体色彩。沈诗如“解罗不待劝,就枕更须牵。复恐旁人见,娇羞在烛前”(《六忆》),谢诗如“轻歌急绮带,含笑解罗襦”(《赠王主簿》其二),“但愿罗衣拂,无使素尘弥”(《席》)。到了梁代,以萧衍、萧统、萧纲、萧绎父子数人为中心的宫廷诗人集团更加庞大,文学之士颇受器重,宫体诗更加兴盛。《隋书·经籍志四》概括其时的风气说:“梁简文(即萧纲)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流宕不已,讫于丧亡。陈氏因之,未能全变。”以致后世史家论及萧纲,有“宫体所传,且变朝野”(《南史·梁本纪下》)的评语。陈后主陈叔宝也颇好

文学,所撰《玉树后庭花》一曲,更被称作“亡国之音”。流风所及,隋代以至唐初,宫体诗依然盛行。

十、庾信的五言古诗及其地位

与南朝诗歌的繁盛相比,北朝诗歌略显寂寞。其时虽有号称“北地三才”的温子昇、邢邵、魏收等人,但总体来说诗坛乏人,鲜有佳作。其间情势,或许正如《隋书·文学传序》所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便于时用”与“宜于咏歌”的差别,体现了南北文学的不同取向。

北朝诗坛的代表人物是由南入北的庾信。庾信四十二岁出使西魏,自此流寓北方二十七年。其诗歌创作也以此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生活在梁朝,受宫廷文学影响,多奉和酬赠之作;后期寓居北地,魂系故国,多写感时伤事的作品。其五言诗以《拟咏怀》为代表,如第十一首: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天亡遭愤战,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长星夜落营。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诗为悼梁朝灭亡而作。庾信本为梁朝旧臣,然而故国已灭,归期无望,其间的悲痛可想而知。《拟咏怀》共二十七首,大多情感深沉,正如倪璠所说:“子山入关而后,其文篇篇有哀,凄怨之流,不独此赋(即《哀江南赋》)而已。”(《注释庾集题辞》)

庾信的五言古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由于其由南入北的人生经历,在艺术风格上能够“穷南北之胜”(倪璠《注释庾集题辞》),兼取南北文学的长处,形成深沉雄放、劲健苍凉的风格,即杜甫所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另一方面,在诗歌体制方面开启了唐诗的先声。明人杨慎指出:“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升庵诗话》卷三)清人刘熙载也说:“庾子山《燕歌行》,开初唐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艺概·诗概》)

第二节唐宋以降的五古

自唐代以后,随着律诗的产生和兴盛,五言古诗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格调、体式也渐流于变体,唐人尚能自成一家,宋代以后趋于衰落。

一、陈子昂“复归风雅”与唐初五古

隋代诗歌创作大体沿袭六朝风气,以宫廷诗为主。唐初自“四杰”以后,诗歌逐渐摆脱宫廷面貌,然而所长以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为主。开创唐初五言古诗新格局的诗人是陈子昂。

对于齐梁时期的靡丽诗风,陈子昂予以尖锐批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以汉魏风骨为准、上追风雅的诗歌创作理念。他在《修竹篇序》中写道: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唐初,齐梁诗风余韵犹在。不满于此,陈子昂提出以汉魏风骨为诗歌创作典范,提倡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诗歌美学,为唐代诗歌发展确立了新方向。《新唐书·陈子昂传》指出:“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陈子昂也因此被视为盛唐诗歌的先声。

陈子昂的五言古诗,是其复归风雅诗歌创作理念的实践。其代表作品为《感遇》三十八首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如《感遇》其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感遇》三十八首,虽非一时一地所作,然而由篇名即可看出,乃是诗人的感怀之作。此篇托物言志,隐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末句“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点明题意,透出诗人壮志未酬身先老的悲凉之气。正因如此,杜甫读后发出了“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陈拾遗故宅》)的感慨。明人胡应麟立足诗史,认为陈子昂的《感遇》改变了唐诗发展的趋势,“尽削浮靡,一振古雅,唐初自是杰出”(《诗薮》内编卷二)。

初唐另一位重要的五古诗人是张九龄。明人胡震亨将他与陈子昂相提并论,肯定其对于盛唐诗歌发展的先导作用:“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澹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唐音癸签》)清人沈德潜也说:“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格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张九龄的五古代表作为《感遇》十二首。如第一首: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与陈子昂感叹怀才不遇不同,张九龄虽然仕途屡有起落,但累官至中书令、尚书右丞相,可谓通显。因而诗中所感,并非仕途之不遇,而是官场风气之不良。末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显示了诗人要在官场中保持高洁品性的意志和决心。对比张九龄、陈子昂二人的诗风,沈德潜指出:“《感遇》诗,正字(陈子昂)古奥,曲江(张九龄)蕴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各别,所以千古。”(《唐诗别裁集》卷一)陈、张二人的《感遇》诗,虽然都源出阮籍,但由于个人遭遇的差异等原因,在诗风上一者以革弊前朝、追慕复古为己任,一者以含蓄蕴藉为旨趣,开启了盛唐感怀诗的两种不同风格。

二、王维、孟浩然、李白与盛唐五古

盛唐诗歌气象恢宏,众体皆备。其中在五言古诗创作方面,以王维、孟浩然、李白等最为突出。杜甫历经唐朝由盛转衰,其五古上承盛唐,下启中唐。

王维被称为“五言宗匠”,今存五言诗作数量很多。他虽然官至尚书右丞,但一生耽爱山水,精通诗、书、乐、画,诗歌创作以山水田园诗成就最高。其中五古名作有《渭川田家》、《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等。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全诗诗情与画意互相渗透,浑然一体,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阁》)

与王维同样以山水田园诗著名的另一位盛唐诗人是孟浩然。孟浩然终身不仕,隐逸以终,他也因此得到了李白的称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孟浩然的五古气象清远,平淡自然。如《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此诗虽不是山水田园题材,却将一己情怀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格调清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晚唐诗人皮日休称其能“与古人争胜于毫厘”(《郢州孟亭记》)。

作为盛唐诗人,李白高视一切,其诗歌也透着一股凌云之气,充满豪情与想象。皮日休称其诗“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刘枣强碑》)其五言古诗以《古风》五十九首、《拟古》十二首、《感寓》二首、《月下独酌》等为代表。如《古风》其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芒,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首两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乃是一篇大旨所在。诗中畅论了《诗经》以降的诗学传统,并在批评建安以来“绮丽不足珍”的诗坛风气基础上,表达了上继元古的诗学理念。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刘克庄称其“与陈拾遗《感遇》之作笔力相上下,有唐诸人皆在下风”(《后村诗话》)。

李白在诗歌创作方面推崇自然,反对雕饰,即他自己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这一特点,同样体现在他的五古当中。如“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拟古》其八),“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拟古》其九),“人生难称意,岂得长为群”(《拟古》其十二)等,去除雕饰,自然隽永。

三、杜甫的五古:“于唐以前为变体,于唐以后为大宗”

作为盛唐诗歌的集大成者,杜甫不仅被后人称为“诗圣”,在同代人中也有很高声望,元稹作《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以为“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六),韩愈赞叹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杜甫的各体诗均不乏杰作,五言古诗也有很高成就,代表作有《望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梦李白二首》、《赠卫八处士》及“三吏”、“三别”等。

杜甫的五古除了早期作品如《望岳》之外,大部分在风格上都体现出“沉郁顿挫”(杜甫《进雕赋表》)的特点。“沉郁”主要指感情的深沉悲壮,“顿挫”主要指叙事的低徊曲折,即许学夷所说的“子美五言古,凡涉叙事,纡回转折,生意不穷”(《诗源辩体》卷十九)。明人王世贞比较李白、杜甫二人五古的异同,指出:“五言古选体及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艺苑卮言》卷四)如果以对后世的影响而论,杜甫远在李白之上。清人施补华概括杜甫五言古诗的历史地位说:“少陵五言古千变万化,尽有汉、魏以来之长而改其面目。叙述身世,眷念友朋,议论古今,刻划山水,深心寄托,真气坌涌。《颂》之典则,《雅》之正大,《小雅》之哀伤,《国风》之情深文明长于讽喻,息息相通,未尝不简质浑厚,而此例不足以尽之。故于唐以前为变体,于唐以后为大宗,于《三百篇》为嫡支正派。”(《岘佣说诗》)

四、韩愈、柳宗元与中晚唐五古

盛唐之后,中晚唐诗歌步入衰变期。中唐的五言古诗,从格调上来说,既有韦应物、柳宗元等人的萧散冲淡,又有韩愈、孟郊、李贺等人的奇险豪纵。晚唐的重要诗人,无论是杜牧、李商隐,还是陆龟蒙、皮日休等人,所长主要是近体诗,古诗创作佳作不多。

韦应物经历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变迁,其诗歌创作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意气奔放,后期恬淡闲雅。其五古佳作,大多属于冲和平淡之作。如《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韦应物作诗效法陶渊明,虽然在语言的雕琢上更为细致,但在风格上却能保持清新、自然的韵致。宋人洪迈称此诗“高妙超诣,固不容夸说,而结尾两句,非复语言思索可到”(《容斋随笔》卷十四)。沈德潜将其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提并论,认为均属于“化工笔”,“妙处不关语言意思”(《唐诗别裁集》卷三)。

柳宗元一生长期受贬,转徙永州、连州、柳州等地,与山水为伍。反映在他的五言古诗创作中,便是“忧中有乐,乐中有忧”(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苏轼语)的幽清、悲凉色调。如《南涧中题》: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去国魂已游,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秋游南涧,虽然林影参差,清爽忘疲,然而念及“去国魂已游”的处境,就不免悲从中来,空自垂泪。诗的后半段抒写心绪,景物也因此染上了凄凉悲伤的色调。

柳宗元、韦应物二人诗风的近似,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注意。苏轼将韦应物、柳宗元并提:“李杜之后,诗人继出,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书黄子思诗集后》)明人许学夷也将韦应物、柳宗元二人的五古并论:“唐人五言古,气象宏远。惟韦应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渊明,以萧散冲淡为主。”又说:“韦、柳五言古,犹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诗源辩体》卷二十三)韦应物、柳宗元所承续的,是陶渊明以降的山水田园诗传统。

与韦、柳踵武前贤风调不同,韩愈、孟郊等人开创了中唐以后诗风的新气象。许学夷概括唐代大历以后五古的发展说:“大历以后,五七言古、律之诗,流于委靡。元和间,韩愈、孟郊、贾岛、李贺、卢仝、刘义(叉)、张籍、王建、白居易、元稹诸公群起而力振之,恶同喜异,其派各出,而唐人古、律之诗至此为大变矣。”(《诗源辩体》卷二十四)在五言古诗创作领域,改变风气的诗人首推韩愈。

韩愈在诗歌美学上,致力于追求雄奇怪异之美。对此,他在诗中曾多次提及,如“研文较幽玄,呼博骋雄快”(《雨中寄孟刑部几道联句》,“雕刻文刀利,搜求智网恢”(《咏雪赠张籍》),“若使乘酣骋雄怪,造化何以当镌劖”(《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等。司空图曾这样描述韩诗“好奇尚险”的风格:“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奔腾于天地之间,物状奇变,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题柳柳州集后序》)这种特点,同样体现在他的五古中。如《调张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想当施手时,巨刃摩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罢雷硠。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诗人从赞扬李白、杜甫入手,然而其旨归并不在亦步亦趋地效法李、杜,而是以李、杜的气概,以摩天之“巨刃”,创作出“百怪”的诗篇。“拔鲸牙”、“酌天浆”等语,思致奇诡,想落天外,营造出一种奇拔、雄怪的境界。

在诗歌表现手法上,韩愈的突出特点是“以文为诗”。他的这一做法,在改变五古风格的同时,也对后世的五言古诗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此,许学夷指出:“退之五言古如‘屑屑水帝魂’、‘猛虎虽云恶’、‘驽骀诚龌龊’、‘双鸟海外来’、‘失子将何尤’、‘中虚得暴下’等篇,凿空构撰;‘木之就规矩’,议论周悉;‘此日足何惜’,又似书牍: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门户耳。”(《诗源辩体》卷二十四)宋人“以文为诗”的许多做法,都能从韩愈身上找到源头。

在韩愈周围活跃的诗人,有孟郊、李贺、贾岛、卢仝、张籍等人。他们的五言古诗,大多与韩愈同趣,讲求琢削,崇尚怪奇。孟诗如“天地蹇既甚,鲁山道莫伸”(《吊元鲁山十首》其二),“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长安羁旅行》),李诗如“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还自会稽歌》),贾诗如“别肠长郁纡,岂能肥肌肤”(《寄远》)等,故作新语,求异于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写不出古朴、清新之作。如孟郊,曾写过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语简朴,与

其他作品如出二手。

五、苏轼与宋代五古

唐代以后,古诗创作渐趋衰落。清人赵翼指出:“中唐以后,诗人皆求工于七律,而古体不甚精诣;故阅者多喜律体,不喜古体。”(《瓯北诗话》卷四)宋代的五言古诗,作品数量不少,佳作却不多见,重要的诗人有梅尧臣、苏轼、黄庭坚等。

梅尧臣的五古,继承的是汉魏乐府诗的传统,以反映现实、针砭时弊见长,代表作有《田家语》、《汝坟贫女》等。如《汝坟贫女》: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诗中以贫女口吻述说役者的不幸遭遇,虽然年老力衰,仍免不了远戍异地,最终在寒雨中客死他乡。末句“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与“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相互映照,传达了一种无比悲愤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苏轼学博才高,在诗歌方面众体兼善,代表了宋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清人方东树曾将他与李白、杜甫、韩愈进行比较,指出:“李、杜、韩、苏并称,以其七言歌行瑰诡纵荡,穷态尽变,所以为大家。至五言则苏未能与三家并立也。”(《昭昧詹言》)相对而言,五古是苏轼较不擅长的诗体,但也气格雄放,能自成一家。如《送郑户曹》:

水绕彭祖楼,山围戏马台。古来豪杰地,千岁有余哀。隆准飞上天,重瞳亦成灰。

白门下吕布,大星陨临淮。尚想刘德舆,臵酒此徘徊。尔来苦寂寞,废圃多苍苔。河从百步响,山到九里回。山水自相激,夜声转风雷。荡荡清河壖,黄楼我所开。秋月堕城角,春风摇酒杯。迟君为坐客,新诗出琼瑰。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他年君倦游,白首赋归来。登楼一长啸,使君安在哉!

首二句写送别之地,已有雄阔气象;接下来写千古之事而由“古来豪杰地,千岁有余哀”起兴,豪宕、悲壮之情溢于言表。由古及今,人事多乖,此次相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聚。诗人的情感终于喷薄而出,化作一声长啸,最后又希望来往的使者,为彼此传递思念之情。收语豪迈,意味隽永。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肆力于诗歌创作,讲究法度,提出了“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等理论主张,长于用典,并据此展开创作,取得了突出成就,与苏轼并称“苏黄”。

黄庭坚存诗近两千首,题材涵括感怀、思亲、怀友、山水、题画等诸多方面。致力于在唐诗之外另辟境界,曾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又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庭坚体”(或称“山谷体”)。他的五古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寄陈适用》写时序变化说:“日月如惊鸿,归燕不及社。清明气妍暖,亹亹向朱夏。轻衣颇宜人,裘褐就椸架。已非红紫时,春事归桑柘。空余车马迹,颠倒桃李下。新晴百鸟喧,各自有匹亚。林中仆姑归,苦遭拙妇骂。气候使之然,光阴促晨夜。解甲号清风,即有幽虫化。”以“空余车马迹,颠倒桃李下”写时令转换已属不落俗套,而以“林中仆姑归,苦遭拙妇骂”写气候变换更是出奇制胜,前无古人。类似务去陈言、力撰硬语的做法,在黄庭坚的五古中并不少见。如“春去不窥园,黄鹂颇三请”(《次韵张询斋中春晚》),“倒靫收莲的,剖蚌煮鸡头”(《同钱志仲饭耤田钱孺文官舍》),“倘无斲鼻工,聊付曲肱梦”(《题王仲弓兄弟巽亭》)等。

六、明清格调、神韵两派的五古

宋代以降,五言古诗创作主要是向唐前五古学习,具体来说可分为两个流派:格调派和神韵派。格调派在统系选择上以汉魏五古为正宗,代表作家有明代“前后七子”中的李梦阳、

李攀龙、王世贞等;神韵派承续的是南朝刘宋以降的山水诗传统,主要效仿的对象是谢灵运、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代表作家有明代的徐祯卿、高叔嗣及清代的王士禛等人。明人胡应麟评价元代的五言古诗说:“藩篱稍窥,阃域殊远,碎金时获,完璧甚稀。”(《诗薮》外编卷六)这一评价,同样适用于明清时期的五古作品。

第三节七古:从鲍照到李白

七言古诗又被称作歌行,是相对七言律诗而言的。七古在句式上较五古多出两字,为二二三句式,也有三五七言兼用的情况,在句数上没有固定限制,不讲平仄、对仗,用韵自由。

一、七言古诗的渊源与形成

七言句虽然在《诗经》、《楚辞》中就已存在,但作为一种诗体的七言句式,则是较早出现在汉代的民间歌谣当中。《汉书·冯野王传》记载有西汉成帝时期的《上郡歌》:“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犹二君。”已属完整的七言体。东汉以后,纯熟的七言歌谣已较为普遍,如桓帝初年的《小麦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买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桓、灵时期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

汉武帝时期君臣联句而成的《柏梁台诗》,曾被当作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但因为所注的人名、官名与武帝时代不符,被清初顾炎武判定为伪作。从今存文献记载来看,第一首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东汉张衡的《四愁诗》(《文选》卷二十九)。诗凡四首,称作“四思”。第一章云: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四章反复咏叹,意思相近。从其句式和措意来看,明显受到《楚辞》和民歌的双重影响。

目前保存的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诗云: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虽然仍带有民歌气息,主题也是汉乐府思妇念夫的传统题材,但从诗歌技巧和句式特点来说,已经十分成熟。

二、鲍照:第一个大力写作七古的诗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七言诗得到了较大发展,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从事七言诗创作。其中尤以鲍照成就最为突出,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力写作七言古诗的诗人。

鲍照虽然极富才识,但在重视门阀的六朝,始终身处下僚,用钟嵘的话说,就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卷中)。这样的遭遇,反而成就了他的诗歌创作,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鲍照在写作五言古诗的同时,积极从事以七言为主或通篇七言的古诗创作。代表作品为《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中有五首通篇为七言。通篇七言的如其一: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五言、七言并用的如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臵罢官去,

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从思想、艺术上来说,这些诗歌都是鲍照的不平之鸣,是对现实社会寒士备受压抑的反抗,体现出豪迈、悲壮之情,延续了“梗概多气”的建安风骨,因而受到后人的称赞。从体式上来说,《拟行路难》等诗与早期的七言歌谣和文人仿作有不小的差异,用韵方面由句句用韵转变为隔句用韵,扩充了诗歌容量,推动了七言古诗的发展。

鲍照以前,乐府歌行多为五言,他自己也有不少五言乐府作品,如《代堂上歌行》、《代结客少年场行》、《代放歌行》、《代贫贱苦愁行》、《代出自蓟北门行》、《代苦热行》等。自鲍照开始将七言用于乐府诗的创作,或以七言为主而杂以其他句式,或全用七言,开创了唐代七言歌行的先河。明人胡应麟指出:“歌行至宋益衰,惟明远颇自振拔,《行路难》十八章,欲汰去浮靡,返于浑朴,而时代所压,不能顿超。后来长短句实多出此,与玄晖五言,俱兆唐人轨辙矣。”(《诗薮》内编卷三)充分肯定了鲍照《拟行路难》在七言歌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鲍照诗歌,在当时评价不高,如钟嵘《诗品》将其列为中品,并说:“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然而他所作七古中展现的慷慨激昂的诗情,俊逸豪放的风格,受到了唐以后文人的高度赞扬,对盛唐诗风产生了深远影响。杜甫曾以“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称誉李白。胡应麟称鲍照“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诗薮》外编卷二),盛唐诗风正是在汲取鲍照等人诗风的基础上形成的。

鲍照之后,七古这一诗体在齐、梁时期受到文人的广泛关注。如梁代的萧衍、萧纲、萧绎、沈约等人,都有一定数量的七古作品。虽然在格调上大多偏于靡丽,但在推动七古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春江花月夜》与初唐歌行

初唐诗坛以“四杰”为代表,他们承齐、梁、隋朝之后,致力于改革文风,力变纤秾,重塑气骨。杨炯概括说:“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王勃集序》)由这一观念出发写作七言古诗,一扫六朝以来的软靡之气,激情荡漾,气势恢宏,其中成就比较突出的是卢照邻和骆宾王。卢作如《行路难》: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昔日含红复含紫,常时留雾亦留烟。

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辇恒阗咽。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娼家不来折。娼家宝袜蛟龙帔,公子银鞍千万骑。黄莺一一向花娇,青鸟双双将子戏。千尺长条百尺枝,月桂星榆相蔽亏。珊瑚叶上鸳鸯鸟,凤凰巢里雏鹓儿。巢倾枝折凤归去,条枯叶落任风吹。一朝憔悴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汉家陵树满秦川,行来行去尽哀怜。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拟荣华一万年。不见朱唇将白貌,惟闻青棘与黄泉。金貂有时须换酒,玉麈恒摇莫计钱。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处。苍龙阙下君不留,白鹤山头我应去。云间海上邈难期,赤心会合在何时。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

骆宾王的《帝京篇》借古讽今,景叙帝京昔日之繁华,情则为诗人的切己之感: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始见田窦相移夺,俄闻卫霍有功勋。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莫矜一旦擅豪华,自言千载长骄奢。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黄雀徙巢桂,青门遂种瓜。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红颜宿昔白头新,脱粟布衣轻故人。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已矣哉,归去来!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从风格上来说,卢、王二人的七古已粗具盛唐气象,辞气流荡,节奏纵放起伏,韵调铿锵有力;从体式上来说,自鲍照以来形成的以五、七言为主而夹杂少量三言的体式开始被广泛使用,在丰富诗歌表现力的同时,也有一种流动感。

初、盛唐之交,七古创作方面有一位特殊的诗人,他仅存诗两首,但以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在诗史上的一流地位。他就是被称为“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旧题,但张作赋予了这一题目全新的内容,使之具有苍茫的时空感和深邃的历史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起潮生,展现出一幅华美而澄澈的图画。诗人在感受月夜美景的同时,又不禁展开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进而发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慨。然而诗人并未就此停笔,转而叙写传统乐府题材中的游子思妇,将思绪从深邃的历史和宇宙拉回现实,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收束全诗,意味深长。诗人的情感随着月起月落而跌宕起伏,月起时情潮澎湃,月落时暗带忧伤。全诗兴象玲珑,意境优美,流畅婉转,曲折多致,因为与齐梁以来绮靡的宫体诗风存在明显不同,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誉之为“宫体诗的自赎”。

与张若虚差不多同时的刘希夷,在七古方面也颇有成就,所作《代悲白头翁》,笔调明快流丽: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春来春去,花开花落,自然万物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然而人生在世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诗人面对纷纷落花,不尽思绪万千,感慨丛生,遂吟唱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千古名句。

四、李白的乐府歌行

盛唐时期最重要的七古诗人,自然要属李白。七古体式宏大,长短不限,虽以七言为主,但可以容纳三言至九言等多种不同句式,用韵方面不像七律那样拘谨,最适合李白这样才气纵横的诗人。对此,胡应麟指出:“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诗薮》内编卷三)在李白的七古中,充满了恣意纵放的想象,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题为“梦游”,全诗写天姥山之景象亦如梦中仙境,不知何处是真,何处是幻。梦回现实,诗人又不禁长嗟感叹,读者亦方知梦境之不可及。人生短暂,与其蝇营狗苟事人,不如坦坦荡荡行乐!诗人虽然有心向仕途的意愿,却不愿匍匐以事权贵,不由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慷慨之词。

李白的七古,虽然多用乐府古题,但往往是借古题写己怀,继承并发扬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发掘古题中所没有的意味。如《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用于表达世路艰难及抒发离别伤悲之意。到了李白笔下,这一题目的含义发生了改变,其中喷发出的是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诗无论从语调到气势,都是李白式的“傲倪天下”、“盛气凌人”,狂放中充满自信。

又如《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贤圣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虽然与乐府旧题一样同是饮酒放歌,诗中所抒写的却是波澜壮阔的豪情,“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面对人生失意,诗人发出了“古来贤圣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感叹。即便借酒消愁,也写得气势澎湃,是“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那种“我本楚狂人”的个性,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李白的七古名篇,除了《蜀道难》、《将进酒》等作之外,还有《江上吟》、《梁父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其中如“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李白七古以其奇妙的想象,奔放的情感,壮阔的格调,受到历代文人的高度评价。明人王世贞说:“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怳,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然自是太白乐府。”(《艺苑卮言》卷四)许学夷也说:“太白歌行,虽大小短长,错综无定,然自是正中之奇。”(《诗源辩体》卷十八)清人沈德潜的评价,可说是关于李白七古的代表性看法:“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变自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唐诗别裁集》卷六)

五、高适与岑参

与李白同时代的高适、岑参,也以七言歌行闻名。高适、岑参同擅边塞题材,风格也存在相近之处,因而往往以高、岑并称。杜甫有诗云:“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宋人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诗辨》)明人胡应麟称:“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诗薮》内编卷二)二人以边塞诗闻名,是盛唐边塞诗人群体的代表。

高适虽然官至左散骑常侍,受封渤海县侯,但在安史之乱前,仕途多舛,诗作亦多。七古名篇《燕歌行》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

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中反映出来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男儿本自重横行”的慷慨激昂,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又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激愤,“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悲怆。全诗意气纵横,骨力浑厚,故殷璠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

岑参前后两次出塞,第二次是天宝十三年(754年)入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岑参大多数优秀的七古作品,都写于他第二次出塞期间,其中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

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臵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从题材上来说,这两首诗均属应制、酬赠之作。然而由于诗人身处边塞,诗中对于西北大漠风光的描写,想象奇特,辞气慷慨,别具一种奇伟瑰丽之美。故殷璠称其诗“语奇体俊,意亦奇造”(《河岳英灵集》),沈德潜说他“能作奇语”(《唐诗别裁集》卷一),翁方纲认为“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奇气益出”(《石洲诗话》卷一)。

六、盛唐歌行与盛唐气象

七古在初唐虽已粗具规模,其昌盛则是在盛唐时期。清人施补华指出:“七言古虽肇自《柏梁》,在唐以前,具体而已。魏文《燕歌行》已见音节,鲍明远(照)诸篇已见魄力。然开合变化,波澜壮阔,必至盛唐而后大昌。”(《岘佣说诗》)盛唐七古的昌盛,不仅在于产生了李白这样的天才诗人,还在于擅长这一诗体的诗人是群体性的,除李白、高适、岑参之外,诸如李颀、王维等人,也都创作了优秀的七古作品。可以说,七言歌行的昌盛,是盛唐诗歌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宋人严羽概括盛唐诗的特征是“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林庚则认为:“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唐诗综论》)从诗歌的格调和兴象来说,盛唐七古鲜明地体现了盛唐气象。

第四节杜甫以降的七古

杜甫上综盛唐,下启中唐,是七言古诗发展历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诗人。继杜甫之后,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均擅长此体,七言古诗创作蔚为大观。

一、杜甫的“七言大篇”,“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宗”

作为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在七古创作方面也有很高成就,与李白堪称“并驾千古”。对于杜甫七古的风格特点和历史地位,清人沈德潜概括说:“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巨鹿之战,诸侯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别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宗。”(《唐诗别裁集》卷六)唐诗从盛唐

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杜甫就是处于这一转变时期的伟大诗人。杜甫的七言古诗,鲜明地体现了从盛唐向中唐过渡的特点。

杜甫素有“诗史”之称,以善于叙写时代现实见长。杜甫在天宝十四载(755年)获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前,一直奔走于权贵门下,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非常敏感的认识。天宝十一载(752年),他写下了七古名篇《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其时虽然距“安史之乱”尚有三年,然而由于玄宗时期连年征战,整个社会已是民不聊生。诗的开头就以极其沉痛的笔调叙写战事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尘埃不见咸阳桥”,“哭声直上干云霄”,展现的是一幅惨绝人寰的图景。整首诗在这样的基调下展开,以血泪交织的现实,对统治者进行了严厉而又深刻的批判。句句沉痛,声声悲切,体现了杜甫纪乱诗的典型特征。

杜甫的七古描写战争,常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和个人遭遇出发,因而更显沉痛,代表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哀江头》等。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两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因为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想到千千万万与自己相同遭遇的人,遂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祈愿,为此宁可“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其胸襟之广阔,千载之下,犹令人感佩。

杜甫七古尽管也有格调轻快的作品,如《饮中八仙歌》对贺知章、李白、张旭等人不同情态的描写,颇富情趣;但总体来说,他的七言古诗往往不用乐府古题而“即事名篇”,如《丽人行》、《兵车行》、《洗兵马》、《忆昔》、《丹青引》等,富有浓郁的现实气息。明人许学夷对比李、杜二人的古诗,指出:“五七言乐府,太白虽用古题,而自出机轴,故能超越诸子;至子美则自立新题,自创己格,自叙时事,视诸家纷纷范古者,不能无厌。”(《诗源辩体》卷十九)杜甫七古“自立新题”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兴起。而其诗着意炼句和散文化倾向等特点,对中唐以后的诗人如韩愈等人的创作有重要影响,也被认为是宋诗议论化、“以文为诗”的源头。

二、韩愈七古与中唐诗风的新变

中唐以后,盛唐的余韵虽在,然而气象已大不如昔,诗人们或致力于诗歌技巧、词句的锻造,或拘囿于孤寂、淡远的生活情致。中晚唐时期的七古作品,无论是格调还是意境,与盛唐时都有了很大的区别。其时的代表作家有韩愈、李贺、元稹、白居易等人。

对于李杜以后的诗人来说,如何达到甚至超越盛唐的成就是他们肆力追求的目标。中唐诗人紧承盛唐之后,深切地感受到了盛极难继的压迫感,“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既是对盛唐伟大诗人的赞美,也包含了挣脱前代诗人光芒笼罩的志愿。韩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七古创作的,于盛唐之外独具一格成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追求。其代表作品如《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

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臵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此诗采用游记笔法,以沿途所见为顺序,由上山至寺叙至清晨离寺,连铺床吃饭、夜卧静听都一一叙及,游迹所至,使人如亲历其境。类似写法在散文中颇为常见,用于写诗则属于别调。全篇辞气虽自然流畅,却又时见奇崛,体现了韩愈诗歌的特征。

韩诗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文为诗,具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评价韩愈的诗说:“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金明馆丛稿初编·论韩愈》)在韩诗中,有不少故意拗峭句法或使用散文句式的做法,目的是创造一种生新、奇峭的风格,如“嗟我道不能自肥”、“子去矣时若发机”(《送区弘南归》),“溺厥邑囚之昆仑”、“虽欲悔舌不可扪”(《陆浑山火》),“其年始改称元和”(《石鼓歌》),“忽然有物来啖之”(《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又如《南山》诗,全诗一百零二韵,就有五十一句带“或”和“若”字,且多处使用叠字句,可谓生新之极。

韩愈从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变革诗风,对中唐以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人叶燮指出:“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原诗》)以韩愈、孟郊为首的诗人群体,是中唐诗歌的重要流派。其流风及于晚唐,影响了苦吟诗人贾岛、姚合等人的创作。

三、李贺七古的氛围与意象

中唐另一位诗人李贺,与韩愈一样追求雄奇怪异之美,并取得了较高成就。李贺十八岁时曾以诗谒见韩愈,受到韩愈赏识,二人从此定交。李贺才高命薄,早年因父名“晋肃”与“进士”音近似,受人攻击,未能参加进士科考试。后虽荫举为奉礼郎,但由于长期抑郁寡欢,且体弱多病,去世时年仅二十七岁。自视才高而沉沦下僚,性格孤僻加上疾病缠身,李贺的诗歌创作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情趣,他所擅写的意象和氛围,是鬼怪、死亡、梦幻,他也因此赢得了“诗鬼”的称号。

李贺作诗讲究遣词锻句,辞必己出,其母曾慨叹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李贺的七言古诗,充满了奇异甚至荒诞的想象,色彩光怪陆离。晚唐诗人杜牧将李贺诗视为“《骚》之苗裔”,并评价说:“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李贺集序》)如他听到箜篌声,会联想到昆山玉碎、凤凰鸣叫、芙蓉泣露、香兰啼笑、石破天惊,形容乐声则用老鱼跳波、瘦蛟飞舞、空山凝云、江娥啼竹(《李凭箜篌引》)。又如形容“羲和敲日”,就像敲打玻璃发出的声音,又说“雨脚吹笙”、“酒酣喝月”,以“娇狞”形容花楼玉凤的声音(《秦王饮酒》)。再如《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将金铜仙人想象成有情感的人,流出的眼泪如铅水一般沉重,造语可谓新颖。“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看似平常之极,却又意味深长,遂成千古名言。

李贺诗风在雄峭奇崛之外,还有凄艳诡激的一面,这与他擅写神鬼题材有很大关系。李贺诗今存二百四十余首,其中神鬼题材约占十分之一,比重虽然不大,却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李贺的诗风。后人评价其诗,或称为“鬼仙之词”(严羽《沧浪诗话》),或认为“牛鬼蛇神太甚”(张表臣《珊瑚钩诗话》)。李贺诗歌之所以给人如此强烈的“鬼才”之感,与他善于营造阴森恐怖的气氛、哀艳凄凉的情调是分不开的。如《神弦曲》:

西山日没东山昏,旋风吹马马踏云。画弦素管声浅繁,花裙綷縩步秋尘。桂叶刷风

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古壁彩虬金帖尾,雨工骑入秋潭水。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

又如《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二诗都写到同一意象:鬼火,“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这种本是志怪小说中常见的意象,却成了李贺诗歌经常吟咏的题材。因此清人纪晓岚曾经揣测:“疑亦曾睹斯异,故有斯咏。”(《阅微草堂笔记》卷九)李贺诗以其异乎寻常的审美情趣,创造了一种阴森、幽冷、恐怖、荒诞的意趣,诗境幽奥,远去笔墨畦径。对此,明人王思任指出:“人命至促,好景尽虚,故以其哀激之思,变为晦涩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如此之类,幽冷谿刻,法当夭乏。”(《昌谷诗解序》)李贺诗喜用他人很少用的“啼”、“泣”、“哭”等字眼,组成一系列寒峭、幽凄、诡谲、怪诞的意象。李贺以羸弱之躯而作鬼域之思,以诗笔沟通抑郁孤寂的内心世界和阴森幽冷的鬼魂世界,创造了唐诗史上别具一格的“鬼趣”。

四、《琵琶行》、《长恨歌》与元白叙事诗

与韩孟诗派差不多同时,中唐诗坛兴起了一股以新题乐府写社会现实的风尚,这就是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推行的“新乐府运动”。清人赵翼概括中唐诗歌发展的趋势,指出:“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瓯北诗话》卷四)二者虽然路径不同,但都试图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虽然白居易的“新乐府”中也有《卖炭翁》、《井底引银瓶》、《上阳白发人》这样优秀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从诗歌的艺术水平来看,白居易最成功的诗作,当属他自己列为“感伤”一类的作品,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尤为著名。

《长恨歌》写于元和元年(806年)。根据陈鸿《长恨歌传》记载,白居易写《长恨歌》,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含有讽谕、劝惩的意味。因此,诗的开始部分,对君主耽色误国的行径是有所讽刺的。《长恨歌》开篇写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其后写贵妃如何恃宠而骄,明皇如何沉迷歌舞。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所有的恩宠都化为六军哗变下势不能生的无奈: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自此以下,诗人以大半篇幅写了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对于二人生死不渝、魂牵梦绕的感情反复铺叙,诗情完全为沉痛哀伤的悲剧氛围所笼罩: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人对于李、杨情感的描写,显然已经超出“惩尤物”的范围,而是带着一种赞美和哀婉的情绪。作者为二人真挚的情感所打动,最终吟出了千古传唱的名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题“长恨”,最后在此作了完美的归结。清人沈德潜称其“悠扬旖旎,情至文生”(《唐诗别裁集》卷八)。元人白朴曾据以写成《梧桐雨》杂剧,清人洪昇据以写成《长生殿》传奇。

(完整word)人教版初中古诗词名句默写大全,推荐文档

人教版初中古诗词名句默写大全 古诗名句、佳句赏析 (加“▲”号的为《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诗词。) 七上 1、《回乡偶书》贺知章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从侧面表现了诗人离乡之久,变化之大。 ▲2、《夜雨寄北》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把思念深情化为重聚希冀。 3、《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 名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把朋友间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无限怅惘的复杂心情。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比喻提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表现了诗人达观的人生态度。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时风直到夜郎西。”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怀,展示了李白飘逸、豪放的性格。 7、《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描写了江南的春光明媚、生机盎然。 ▲8、《登飞来峰》王安石 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蕴含登得高望得远的哲理。 ▲9、《望岳》杜甫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 ▲10、《观沧海》曹操 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抱负。 七下 ▲1、《饮酒》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现出诗人物我合一的脱俗境界。 ▲2、《次北固山下》王湾 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写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形象地描绘出了早春的景色。 ▲4、《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出了危城将破的壮烈场面。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了诗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愿望。 ▲5、《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古诗文名言名句大全

古诗文名言名句大全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4、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5、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9、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10、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1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1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4、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1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6、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17、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1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1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0、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2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2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24、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25、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2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2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28、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2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31、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32、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3、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3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35、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3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38、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3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4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精华版)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大全(精华版) 一.天地山水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令》 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

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日月风雨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及名言警句合集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及名言警句 合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及名言警句合集 一年级(上) 1.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悯农(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 《古朗月行》(节选)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6.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对韵歌: 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年级(下) 1.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5.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6.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 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歇后语: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芝麻开花——节节高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谚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有雨山戴帽,无雨半山腰。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要来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荀子》

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的练习题

5古诗词三首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______”标出。 1.草铺.(pūpù)横野六七里。 2.收篙停棹.(diào zhào)坐船中。 3.清平乐.(yuèlè) 4.最喜小儿亡.(wánɡwú)赖。 二、读拼音,结合语境写字词。 春风bāo kāi( )了大地的冰层,披着suōyī( )的mùtóng( )和扛着chú tou( )的老翁,都táo zuì( )在这míng mèi( )的春光里。 三、给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笛弄晚风 三四声( ) .... A.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耳 B.牧童在晚风中挥舞着竹笛 C.舞动的竹笛捉弄着阵阵晚风 2.最喜小儿亡赖 ( ) .. A.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B.顽皮,淘气 C.放刁撒泼 无雨都张伞( ) 3.怪生 .. A.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B.责怪两个小孩子 C.怪不得 四、根据意思写诗句。 1.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牧童》的作者是______代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将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2.《舟过安仁》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______,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____。我们还学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______代著名词人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词写出了老夫妻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古诗词名言警句大全(含出处)

古诗词名言警句 1、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4、辅辅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5、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1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1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3、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荀子·劝学》) 1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15、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下》) 1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1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8、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1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0、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2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论诗》) 2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2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原道》) 25、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 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2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2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29、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3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3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 32、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33、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34、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3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36、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 题》) 成语名句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汤赋》) 5、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宋·苏询》) 6、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 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 8、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曷冠子·天则》) 9、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10、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 11、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13、兼听则明,倔信则暗。(《汉·王符》) 1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5、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 1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 1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9、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2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宋·释道原》) 2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2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2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2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29、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30、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31、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运命论》) 32、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文赋》) 33、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34、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元·程端礼) 3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6、不愧于天,不畏于人。(《诗经》) 37、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 38、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39、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刘禹锡) 4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旨》) 4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 4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 43、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古语) 4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4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语) 4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 47、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48、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1

经典古诗词名言名句大全

经典xx名言名句大全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xx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xx》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xx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xx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xx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镜破不改光,xx不改香。——xx 君子坦荡荡,小人xxxx。——xx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xx xx于xx,风必摧之。——《旧唐书》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xx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xx》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不可同日而语。——《汉书》 百闻不如一见。——《汉书》 精诚所至,xx。——《xx》 举大事者,不忌小怨。——《xx》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汉·韩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五下5.古诗词三首

5.古诗词三首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一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古诗词三首》。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 导入: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古人眼中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词三首》。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初读: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三首古诗,注意老师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尝试读出节奏,下面开始吧。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相信这些词语也难不倒大家,谁自告奋勇?这位男生,你举手最高,你先读。你声音洪亮,请坐。哪个词语没有读正确?我听到有的同学说剥莲蓬的剥(bāo),这里应该读剥,还有一个音是剥(bō)。你真是有一双火眼金睛呢!那你可以组一个词吗?非常好。同学们读得都非常棒! 老师在课前批阅大家的自主学习单是,发现锄头的锄字出错较多。我们一起来写一写。“锄”它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一个金字旁,说明它和金属有关,右边是一个帮助的“助”,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同学们眼学千遍,不如握笔一遍,快在你的自学单上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吧。写字的时候要注意头正,肩平,足安。 精读:生字词大家掌握的都非常的好了,刚才读的三首古诗中你最喜欢哪一首呢?我听到呼声最高的是第一首牧童。那我们就先学习这一首。请同学们伸出手与老师一起板书诗题。同学们,我们在写牧的时候,牛字旁的最后一笔要变提。那什么是牧童呢?对,就是放牛,放羊的孩子。一起来读:牧童。同学们的声音真洪亮!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就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呢?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吗?你说诗人吕岩因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你了解的可真不少呢,请坐。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本首古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现在开始吧。同学们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你们已经读好了,有哪位同学可以尝试的来读一读呢?这位女生,你来读。你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但是总还感觉缺少那么点感情,请坐。谁还可以来读一读?你读的时候注意了停顿,非常好,请坐。同学们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如果能读出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们一起再来试一试!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同学们读的可真好!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描写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同学们真会读书,那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呢?原野辽阔,笛声悠扬。概括的真不错。那哪位同学可以是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你来说。你说,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笛声悠扬悦耳,时断时续的从远处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放完牧之后他又去了干了什么呢?他跑去草地上看月亮了。那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果真如此,那谁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呢?这位男生,你来。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后已是黄昏时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你说的非常的好,请坐。同学们,读完这首诗,这个牧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呀。非常的快乐,自在,无拘无束,那你你能从中体会到作者怎

古诗词名句大全

古诗词名句 一、不同的用法 1.表达爱国之情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三国)曹植《白马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2.劝人珍惜时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唐)李涉《岳阳别张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杜秋娘《金缕衣》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颜真卿《劝学》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宋)朱熹《偶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3.朋友送别之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别董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唐)李白《送友人》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思念家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唐)岑参《逢入京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5.儿童生活情趣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唐)吕岩《牧童》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掉坐船中。 —(宋)杨万里《舟过安仁》儿童急走追黄蝶,飞人菜花无处寻。 —(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宋)雷震《村晚》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宋)叶绍翁(夜书所见》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唐)白居易《池上》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唐)胡令能《小儿垂钓》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秘。 —(清)袁枚《所见》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6.含哲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唐)杜甫《前出塞》

5古诗词三首

5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知识与水平:理解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能够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古诗词名言名句大全

古诗词名言名句大全 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2、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李白《独不见》 3、学无止境。——荀子 4、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5、卧来扶不起,唯向主人嘶。——《老马》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观猎》 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1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1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1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15、穷则变,变则通。——《易经》 1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17、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9、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20、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野望》 2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2、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马诗》 2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4、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25、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李白《独不见》 2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28、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29、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马诗二十三首·其一》 3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增广贤文》 3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3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33、芳晨丽日桃花浦,珠帘翠帐凤凰楼。——上官仪《咏画障》 34、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5。古诗词三首

第二单元 5 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 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 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 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 知. 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 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 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 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 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 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 “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经典古诗词名言名句大全

经典古诗词名言名句大全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一《增广贤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一苏轼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一《三国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一林则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一杜甫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一一文天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 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一曹操路漫 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一屈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一《旧唐书》业精于勤,荒于嬉。——韩 愈《进学解》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一曹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一《史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一《史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一《北齐书》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一《史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一一《汉书》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一《汉书》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一《汉书》不可同日而语。《汉书》百闻不如一见。《汉书》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一《后汉书》举大事者,不忌小怨。一一《后汉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一一汉韩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一李白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一一《吕氏春秋》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一一《论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一刘禹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一诸葛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一孟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一王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一《论语》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一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一一苏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穷则变,变则通。——《易经》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一龚自珍满招损,谦受益。一一《尚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一司马迁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一一孔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一李白

5、古诗词三首

5、古诗词三首 一、看拼音,写词语。 luòyánɡyúshùhépàn zhànɡpenɡ 二、多音字组词。 bó()jiān()hái()zhònɡ() 泊间还重 pō()jiàn()hái()chónɡ() zhònɡ()ɡēnɡ() 行更 chónɡ()ɡènɡ() 三、比一比,再组词。 州()洛()榆()帐()畔()洲()落()愉()账()伴() 四、给带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京口瓜洲一水间.() A、空隙 B、隔开,不连接 2、春风又绿.江南岸() A、绿色 B、使……变绿 3、复恐匆匆说不尽.() A、完 B、达到极端 4、故园 ..无此声() A、故乡 B、朋友的园子 五、用自己的话写写下面诗句的意思。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把相关内容用线连一连。 《泊船瓜洲》纳兰性德唐肃杀的秋风 《秋思》王安石宋北方的风雪 《长相思》张籍清满目的春色 七、按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 1、《泊船瓜洲》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强烈抒发作者__________之情;读到这个“绿”字,在你的头脑中浮现出一个怎样的画面?请把它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思》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诗人思念家乡,心头有千言万语,但是总担心自己在信中会遗漏什么,那么诗人为什么会这种担心呢?请你根据上下文想象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相思》中的词句“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的“梦”字值得品味,疲惫不堪的将士们会在作怎样的梦呢?请你根据上下文想象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注意写清楚诗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一些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古诗文名言名句大全-(533条)

高中语文古诗文名言名句大全-(533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将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 唐山市玉田县鸦鸿桥镇河西小学刘杰博 QQ:449276438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

古诗词名句分类集锦

古诗词名句分类集锦 诗中壮志豪情(抒写理想)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 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中哲理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

州初逢席上见赠》)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鹤雀楼》) 7、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 8、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 轼《浣溪沙》) 诗中爱国情 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阳楼》)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 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样《过零丁洋》) 6、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