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成大研究

范成大研究

范成大研究
范成大研究

人物简介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至能,一字幼元,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初为徽州司户参军,累迁礼部员外郎。后出知处州,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颇有政绩。但身处南宋初年,积弱之世不能有更大的作为。范成大为人刚直,视死如归。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宋孝宗拟派使臣到金国索取河南陵寝地,当时朝臣惧怕金人如虎,范成大慷慨请行,全节而归。范成大在朝,刚直不阿。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范成大起复,辗转桂林、成都、明州、建康等地任官。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范成大从成都还朝,以中大夫为参知政事,执政仅两个月,便被御史以私憾攻击而落职。晚年告休归居苏州石湖,与陆游友谊甚笃。

范成大才华横溢,素有文名。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一、田园诗

范成大善写田园诗,《田园四时杂兴》被文学史家誉为集古代田园诗大成之作。他的诗描述了江南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宋代风土人情,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原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十二首。各组可称为组诗。因此获得“田园诗人”的称号。《四时田园杂兴》把自陶渊明以来至唐王维、储光羲、孟浩然、韦应

物等描写农村田园的诗歌传统,以及自《诗经·豳风·七月》以来直到唐代“新乐府”诗派着力反映农村社会现实的诗歌传统融合起来,变古体为七言,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体现出卓越的创造性。

《四时田园杂兴》内容极为丰富,江南农村的自然风光,四时农事,农家的生活遭遇等尽现其中,形成生动的乡村社会长卷。《四时田园杂兴》无论叙事、写景、言情,无不机巧自然又含蕴丰富,耐人回味,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田园诗把对农村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封建剥削的揭露结合起来,使以闲适为特征的传统田园诗有了更深刻的内容,把田园诗推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前人称他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是不为过的。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说作为田园诗集大成者,悯农情结深厚的范成大不仅“可以跟陶潜相提并称,甚至比他后来居上”

他的诗朴实自然,清新明快。但也有江西诗派用僻典过多的不足之处。诗集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

二、婉约词

范成大也擅长词作,词风清逸淡远,今存词近百首。其词早年多写柔情相思,如〔南柯子〕《七夕》、《霜天晓角》等,情长意浓,逼近秦观;〔醉落魄〕凄清幽冷,宛如晏几道。中、后期作品更近于苏轼,如〔水调歌头〕《燕山九日作》豪宕激越,〔水调歌头〕“万里筹边处”气韵沉雄;〔念奴娇〕“双峰叠嶂”放达尘外。其清旷之处,尤与张孝祥类似,如〔满江红〕“柳外轻雷”、〔念奴娇〕“吴波浮动”几乎可与《于湖词》中佳作相混。至于〔浣溪沙〕写“茅店竹篱开席市,绛裙青袂属

姜田",〔蝶恋花〕"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则清新明快,可与他的田园诗媲美。

《忆秦娥》赏析:

这首词着重描绘春日晚景,以抒愁情。上片写室外景色。月照东厢,栏干影斜。风露满天,杏花似雪。下片抒写怀人的幽思。罗帏暗淡,金漏声咽,梦境虽好,而片时相会,离愁苦多。全词委婉含蓄,清疏雅洁。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阕言室外之景,月斜花影,境极幽俏。下阕言室内之人,灯昏欹枕,梦更迷茫,善用空灵之笔,不言愁而愁随梦远矣。

唐圭璋《唐宋词选注》:“片时春梦”,是说梦中相会,好景苦短。“江南路遥”则指故乡路远,离愁偏多。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范石湖《忆秦娥》“片时春梦,江南天阔”,乃用岑嘉州“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诗意,盖櫽括余例也。

三、地理游记

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主动请缨,出使金国。这次长途跋涉,遍历中原和华北,也是成大的第一次远游。

乾道九年成大赴桂帅任,至淳熙十年(1183)罢守建康,约略十年间,范成大出镇各地,游宦四方,“踪迹遍天下,审知四方风俗,所至登览啸咏,为世欲慕。”他的足迹遍及南宋疆域的四至,包括今天的四川、云贵、两广等,渡过了人生最为辉煌的岁月。张滋称他:“事业文章两足尊,南北东西曾遍历”。

此外,难于上青天的川峡蜀道,冒生命危险的三峡激流旋涡,过洞庭湖三江口百里荒“盗区”,纵然“行路难如此”,仍无怨无悔,正是这种“为伊独得人憔悴”的不倦人生追求,擅名一时的“洽闻强记”,注意实地考察,勤于笔录,造就了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范成大。

《揽辔录》一卷,此范成大使金时日录。《四库全书》因其敏感的民族关系,又涉及清人远祖女真,故不收此书。陆游对此书极为推重,称此书对女真国内事“皆究见本末,口讲手画,委曲周悉”;“虽虏耆老大人,知之不如是详也。”对成大博闻强记由衷钦佩,对此书倾注的爱国情结则尤为心领神会,以诗抒写其读后感云:“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能沾衣。”可惜此书已非完本,从黄震《黄氏日钞》卷六七引用三条佚文及李心传引用十四条佚文来看,此书之佚文当不少于今传本的内容。而且,史料价值很高,著名史学家李心传所引多据以驳正《中兴遗书》、《中兴小历》诸书之误;对成大出使未久,对金人“履历之详如此”表示由衷的肃然起敬。

《骖鸾录》一卷,此乃范成大自姑苏至广西桂林沿途所撰日记体游记。书名为化用韩愈诗“飞鸾不暇骖”而得名。此书对途中山水景物写来要言不烦,涉笔成趣;景换笔移,错落有致,如数家珍。与《石湖诗集》卷十三所存四十三首纪行诗相互发明,详此略彼,组成一卷动人的风情画卷。体现了成大丰富的学识和过人的文学才华。过严州,见来自歙州的杉排毕集,深叹商旅重征之苦;还记载了一些“交易甚

伙,可敌壮县”的镇市,如湖南株州的储州,往往位于交通要冲,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宋代商业经济的发达与繁荣,毋愧史笔。

《桂海虞衡志》一卷,此乃范成大沤心沥血“时念昔游”的力作。成大以病弱之躯自桂之蜀,途中歴四月有余,凭记忆撰写以桂林为中心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自然风物,山川名胜,风俗民情,社会文化及边疆贸易等情况。此书足以备考证,广见闻,给后人留下历史地理、边疆地理、社会史、民族史、自然科学史、中外贸易史等多方面的极可贵资料,不失为一部小型的博物事典。宋人援引者极多,颇受好评,又为历代学者所重视。稍后,成大幕僚周去非援其例撰《岭外代答》,许多资料取自是书。清人檀萃有仿作《滇海虞衡志》,足见成大此书影响之大。后世是书屡被传刻,刻本有数十种之多,此书也传到了海外,今藏日本已有十四种版本之多,且有和刻本流传。可惜此书已在明代散佚,今传各本无一完本。仅《志蛮》即可从《通考·四裔考》辑佚近万字。四库馆臣明知《大典》中所收录已逸出四库本甚多,却不去辑佚,殊无识。今有齐治平、胡起望、孔凡礼等点校本行世,就校注水平而言,以胡本为最。

《吴船录》一卷,今通行本为二卷,乃后人所析。内容及评价前已略述,今仅补充二点:其一,是书独家记载宋初释王继业赴西域行程记,是佛教史和中外交通史上极为珍贵的史料,体现了作者极深的佛学素养,在他的诗及诗注中,这种学养和功力也随处可见。其二,书中记青城山上清宫之游,概叹为“天下伟观”;对归州一州两属,蜀道之难,麻线之厄的记载,均可补史料之缺。正如《四库提要》所评

价的那样:“于古迹形胜,言之最悉,亦自有考证。”成大这几部日记体行记表明他是中国古代史上不可多得的杰出地理学家、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很少有人达到他那样高的造诣和深厚的学养及文字功底。

此外,范成大还有《范村梅谱》、《菊谱》及《太湖石志》各一卷,今存。他主持编纂的《吴郡志》,保存了大量宋代以前的诗文以及宋代苏州水利史资料,至今犹能提供借鉴。他的《成都古今丙记》十卷,叙述杭州典故的《日录》及诗集《三(英)〔吴〕杂咏》、与游次公等在桂林的《倡酬诗卷》等均已佚。

四、书法

范成大不仅博学多才,其书法亦清新俊秀,典雅俊润,只可惜他为诗名所掩,书名不彰。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范成大“字宗黄庭坚、米芾,虽韵胜不逮,而遒劲可观”。范成大的书法曾受他母亲的影响,他的母亲蔡夫人,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蔡襄的孙女。

范成大传世墨迹,以尺牍简札居多。他在成都与陆游饮酒赋诗,落纸墨尚未燥,士女已万人传诵,被之乐府弦歌,题写素屏团扇,可惜这些墨迹都未传下来。目前所能见到的范氏手迹,以他54岁所书《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为第一,此碑早佚,但有宋拓本藏于日本东福寺。范成大现存的手迹还有《兹荷纪念札》、《垂海札》、《荔酥沙鱼札》等,他的行书《田园杂兴卷》也常为人们所乐道。明代王世贞在《州山人稿》上说:范成大“归隐石湖时作即诗。无论竹枝、鹧鸪、家言,已曲尽吴中农囿故事矣!书法出入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间有米颠(米芾)笔,圆熟遒丽,生意郁然,真是二绝。”

1、《西塞渔社图卷跋》

2、急下帖

3、《明州赠佛照禅师诗碑》

4、题北齐校书图

5、雪晴贴

总结

范成大生前故后,其人品学问、道德文章、政绩著作,获得时贤后人的高度评价。如他的同年挚友杨万里称:中兴以来,“知政几二十人,求天下之所谓正臣,如公才一二辈”;是说他的政绩、人品为中兴翘楚。就学问、文章而言,颇为自负的杨万里,视范成大为唯一的畏友而“只炷先生一瓣香”;他对成大的文才、著作有如下评价:“公风神英迈,意气倾倒,拔新领异之谈,登峰造极之理,萧然如晋宋间人物。

公训诰具两汉之尔雅,赋篇有杜牧之刻深,骚词得楚人之幽婉,序山水则柳子厚,传任侠则太史迁。至于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僒,清新妩丽,奄有鲍、谢;奔逸隽伟,穷追太白。求其只字之陈陈,一倡之呜呜,而不可得也。今四海之内,诗人不过三四,而公皆过之无不及者。予于诗,岂敢以千里畏人者,而于公独敛袵焉!”

文末颇为慨叹:“人琴今俱亡矣,《广陵散》今此声遂绝矣!”可谓推挹备至。

范成大的另一位挚友陆游对成大的定评是:“勋劳光竹帛,风采震羌胡。”“速死从公尚何憾,眼中宁复见此杰!”爱国诗人的心是相通的,

陆游誉之为人杰,亦无以复加矣。宋人黄震对范成大也推崇有加,他的《黄氏日钞·文钞》唐宋仅录十家。唐宋八大家中苏洵、苏辙落选,仅六家;其余四家为北宋黄庭坚、两宋之际汪藻、南宋仅范成大、叶适两人。姑且不论其选择标准当否,但范成大为宋代一流作家则无疑。黄震曾说:“公喜佛老,善文章。纵迹遍天下,审知四方风俗,所至登览啸咏,为世歆羡,往往似东坡。”这种评价应该说颇有见地。

叶茵评以“千古湖山人物,万年翰墨文章”;张鎡称他“事业文章两足尊,南北东西曾遍歴”;龚明之则云“范公文章政事,震耀一世”,同样是颇具见地的。

《田舍》赏析

《田舍》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作者在创作此诗时抓住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典型的形象:顽皮的孩子,夕阳西下时林中的归鸟,飘渺的炊烟,隐约传来的鸡犬声,林中飘来的香气,天边的稻云,写出了农村生活的恬静与安详。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反映出了作者对农事的关注,对农民生活的关心。 注释: ⑴田舍:农家。 ⑵筑圃(pǔ):修筑打谷场。 ⑶菁(jīng):水草。 ⑷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大家呼唤着扛着锄头出了村庄,匆匆忙忙地修筑着打谷场。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斜阳中一群群鸟雀喳喳叫得忙。远远的村中传来阵阵笑语,炊烟袅袅;田野上林木与野草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今年真是个高兴的年头,一望无际的稻田已是一片金黄。[2]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闲居石湖,一日欣赏农家风光后有感而作。[2]赏析 赏析: 这是首写农家生活的五律,重点描绘秋收前的片段。 诗以欢快的节奏开始,说农民们互相呼唤着,拿起锄头,忙忙碌碌地赶着修筑打谷场。秋收是农民一年的寄托所在,从起首两句,人们马上可以感受到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范成大的诗,善于在首联渲染气氛,为全诗的主题作好铺垫,这首诗可作代表。 以下,诗忽然掉开,不写筑场打谷事,转说小孩子睡在落叶上玩耍,鸟雀在斜阳下热闹地飞鸣,远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原野中草木发出浓郁的香气。这两联,着力对农村作描写,落叶、鸟雀及野景都点明节令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写小孩子无忧无虑地玩,从侧面反映了大人们忙于准备秋收的喜悦。鸟雀到了傍晚,总是成群地在稻田上空飞翔啄食,“鸟雀噪斜阳”不是经历过的人写不出来。作者选录的每一幅场景,都带有欢乐气息在内,于是诗出齐尾联,不再傍写,直接说明今年真快乐,田野里的稻子一片金黄,像云彩一般,一直铺到与天相连,丰收已经在望了。这样,通过末联的明点,前数联所表现的欢快都得到了落实。 这首诗,首尾呼应,中间采用了几组跳跃性的镜头,忽写筑场,忽写儿童,忽写鸟雀,忽写村庄,看似各自为政,不相统属,而以“丰收”这条线作感情上的贯穿,烘托点染出一派庆祝丰收的喜悦景象,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很像是范成大在《秋日田园杂兴》中写的打谷的场面:“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这一派欢乐的景象,正是这首《田舍》诗所表现的内容的继续。 1

范成大《蝶恋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蝶恋花 [宋]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 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 茧。 【注】这首词是词人隐居苏州一带所作。夷犹:犹豫迟疑,指船行迟缓。江国:水乡。看看:转眼之间。尝面:品尝新面。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正面描写水景,突出其“涨”;第二、三句重点描写“岸”,突出了岸的“绿”。 B.上片最后两句描写船行,既写出了船行之态,又写出了沿途风光,更带出了盎然意趣。 C.下片由对水乡风光的描写转入对水乡农事的描写,首句以水乡的寒冷写词人内心寒冷。 D.“秀麦连冈桑叶贱”写高地景象:高地的麦子拔穗,桑叶长成变得便宜,农桑丰收在望。 E.这首词运用豪放的笔调,将景物与农事描写得自然连贯,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5.词的上片是怎样描绘“水乡春景图”的?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14. CE(C“以水乡的寒冷写词人内心寒冷”分析不当,词中的“寒”是写实,指水冷。本词表现的是对农家生活的满足感,所以并不心寒。E“运用豪放的笔调”分析不当,本词笔调清新愉悦。) 15.以水为背景。这幅画水面上涨,面积也大。以动衬静,动静结合。鹅儿嬉戏,微风吹拂,画舫迟缓,舟行塔移,与充满生机的碧水绿岸相得益彰。以绿为主色。水岸芳草黄中透绿,绿满两岸。(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分。) 【全词大意】春来,绿水新涨一篙深,盈盈地涨平了水面。水边芳草如茵,鹅儿的脚丫蹒跚,鲜嫩的草色,在微风习习吹拂里,染绿了河塘堤岸。画船轻缓移动,绕着九曲水湾游转,望去,横塘高塔,在眼前很近,却又像启船时一样遥远。 江南水乡,春寒迟迟农事也晚。村北,村南,谷雨时节开犁破土,将田耕种遍。春麦已结秀穗随风起伏连岗成片,山冈上桑树茂盛,桑叶卖价很贱,转眼就可以品尝新面,收取新茧。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 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 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馀,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应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

世界建筑名作赏析课程论文

世界建筑名作赏析课程论文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一班 姓名:樊菲菲 学号:101701010

每当看到宏伟壮丽的建筑物时,一种喜悦之情就会油然而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对建筑产生了兴趣。这学期,我很高兴选择了世界建筑名作赏析这门课。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领略了更多建筑的美。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建筑的文化韵味。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建筑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也还是上网看了许多建筑,但我还是比较喜欢苏州园林。园林建筑和美景交互呼应,有一种古典美,无法用言语表达,就是感觉很美。下面我将以苏州园林为例,谈谈我的感受: 苏州园林历史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苏州园林历史之悠久,数量之多,造园艺术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从最早东晋的辟疆园起,已有一千五百年治园经验,城内曾有大小园林二百余处,至今保存尚好的仍有六十九处。苏州园林的真正含义远非苏州的园林,她已成为江南私家花园的总称。 苏州园林,名扬中外,不仅是因为苏州现今保存的古代园林为数众多,更是由于这里造园历史及其悠久。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苏州最早见诸历史书籍的园林,出现在春秋吴国营建阖闾大城之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自此之后,造园活动几乎一直绵延不绝。尤其是在唐宋之后,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宦官因向往这里的山水秀丽、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而到此定居,从而带动了当地园林建设的发展。

时至明清,不仅“吴中富豪,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就是“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在如此普遍的造园之风的影响下,不仅当地园林数量激增,同时也促使造园艺术日臻完美。有人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来赞美苏州的园林艺术(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实非过誉之词。 苏州园林特点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使人们可以“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苏州园林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揉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出深远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灵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

满江红译文及赏析

满江红译文及赏析 导读:原文: 满江红·暮雨初收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满江红翻译: 傍晚的落雨刚刚停止,桐江一片寂静,远征的航船在夜幕中靠岸停泊。对面的岛屿上,水蓼稀疏雾霭寒凉,秋风吹拂芦苇萧索作响。多少渔人行驶着小船,却只见船上的灯火飞快地回归村落。对此令我思念起回归的路程,对漂泊生活产生了厌倦而忧伤的情绪。 桐江景色美丽,雾霭漠漠密布,好似浸入了水波之中,山峰如刀削一般,白鹭和鱼儿围绕严陵濑飞翔和跳跃。游宦生涯跋涉辛苦一事无成,何况早就有归隐云山泉石的心愿。回归吧,羡慕渊明的躬耕田园,厌倦仲宣的从军艰苦。 满江红字词解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为《上江虹》,后改今名。柳永始填此调,有仄韵、平韵两体,此词为仄韵,为正体。《乐章集》注“仙吕调”,高栻词注“南吕调”。格调沉郁激昂,前

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⑵长川静:长河一片平静。川,指江河。征帆:远行船上之帆。 ⑶蓼烟:笼罩着蓼草的烟雾。蓼,水蓼,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⑷苇风:吹拂芦苇的风。萧索:象声词,形容风声。元稹《酬乐天雪中见寄》:“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 ⑸几许:有几个。短艇:轻快的小艇。 ⑹遣:使,令。行客:词人自谓。回程:回家的路程。 ⑺桐江:在今浙江桐庐县北,即钱塘江中游自严州至桐庐一段的别称。又名富春江。 ⑻漠漠:弥漫的样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⑼严陵滩:又名严滩、严陵濑。在桐江畔。 ⑽游宦: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谓之游宦,后泛指为当官而到处飘荡。底事:何事,为了什么事呢? ⑾云泉约:与美丽的景色相约,引申为归隐山林之意。云泉,泛指美丽的景色。 ⑿归去来:赶紧回去吧。陶潜著《归去来兮辞》以抒归隐之志,故后用“归去来”为归隐之典。仲宣:三国时王粲的字,王粲初依荆州刘表,未被重用,作《登楼赋》,以抒归土怀乡之情。后为曹操所重,从曹操西征张鲁。

范成大研究

人物简介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至能,一字幼元,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考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初为徽州司户参军,累迁礼部员外郎。后出知处州,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颇有政绩。但身处南宋初年,积弱之世不能有更大的作为。范成大为人刚直,视死如归。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宋孝宗拟派使臣到金国索取河南陵寝地,当时朝臣惧怕金人如虎,范成大慷慨请行,全节而归。范成大在朝,刚直不阿。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范成大起复,辗转桂林、成都、明州、建康等地任官。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范成大从成都还朝,以中大夫为参知政事,执政仅两个月,便被御史以私憾攻击而落职。晚年告休归居苏州石湖,与陆游友谊甚笃。 范成大才华横溢,素有文名。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一、田园诗 范成大善写田园诗,《田园四时杂兴》被文学史家誉为集古代田园诗大成之作。他的诗描述了江南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宋代风土人情,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原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十二首。各组可称为组诗。因此获得“田园诗人”的称号。《四时田园杂兴》把自陶渊明以来至唐王维、储光羲、孟浩然、韦应

物等描写农村田园的诗歌传统,以及自《诗经·豳风·七月》以来直到唐代“新乐府”诗派着力反映农村社会现实的诗歌传统融合起来,变古体为七言,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体现出卓越的创造性。 《四时田园杂兴》内容极为丰富,江南农村的自然风光,四时农事,农家的生活遭遇等尽现其中,形成生动的乡村社会长卷。《四时田园杂兴》无论叙事、写景、言情,无不机巧自然又含蕴丰富,耐人回味,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田园诗把对农村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封建剥削的揭露结合起来,使以闲适为特征的传统田园诗有了更深刻的内容,把田园诗推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前人称他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是不为过的。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说作为田园诗集大成者,悯农情结深厚的范成大不仅“可以跟陶潜相提并称,甚至比他后来居上” 他的诗朴实自然,清新明快。但也有江西诗派用僻典过多的不足之处。诗集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等。 二、婉约词 范成大也擅长词作,词风清逸淡远,今存词近百首。其词早年多写柔情相思,如〔南柯子〕《七夕》、《霜天晓角》等,情长意浓,逼近秦观;〔醉落魄〕凄清幽冷,宛如晏几道。中、后期作品更近于苏轼,如〔水调歌头〕《燕山九日作》豪宕激越,〔水调歌头〕“万里筹边处”气韵沉雄;〔念奴娇〕“双峰叠嶂”放达尘外。其清旷之处,尤与张孝祥类似,如〔满江红〕“柳外轻雷”、〔念奴娇〕“吴波浮动”几乎可与《于湖词》中佳作相混。至于〔浣溪沙〕写“茅店竹篱开席市,绛裙青袂属

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

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 1.张爱玲说: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 2.席慕容说:我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眼泪。 3.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4.余光中说: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5.顾漫说:一个笑就击败了一辈子,一滴泪就还清了一个人。一

人花开,一人花落,这些年从头到尾,无人问询。 6.毕淑敏说: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7.七堇年说: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 8.徐志摩说: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9.朱德庸说:人生就像迷宫,我们用上半生找寻入口,用下半生找寻出口。 10.顾城说: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

11.村上春树说:如果我爱你,而你也正巧爱我。你头发乱了时候,我会笑笑地替你拨一拨,然后,手还留恋地在你发上多待几秒。但是,如果我爱你,而你不巧地不爱我。你头发乱了,我只会轻轻地告诉你,你头发乱了喔。这大概是最纯粹的爱情观,如若相爱,便携手到老;如若错过,便护他安好。 12.海子说:生命中有很多东西,能忘掉的叫过去,忘不掉的叫记忆。一个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隐藏得太久,时间太久了,人就会变得沉默,那时候,有些往日的情怀,就找不回来了。或许,当一段不知疲倦的旅途结束,只有站在终点的人,才会感觉到累。其实我一直都明白,能一直和一人做伴,实属不易。 13.余秋雨说: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奉陪到底。

高三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诗歌材料一: 读懂诗歌 诗歌阅读做到三步:读懂文本精准审题规范答题。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写,怎么写的。弄懂这三个问题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读懂诗歌的方法与步骤: (一)看诗题 (二)看作者 (三)看注释 (四)看意象 (五)看情语 (六)看手法 (七)看尾句 (八)看题干 (九)看题材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 1.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回看高考 2004《征人怨》 2005《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2006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2007 鹧鸪天·送人 2008 登金陵凤凰台 2009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2010 送魏二 2011 春日忆李白 2012 梦江南 2013 醉眠 但是,另一类诗歌的标题表面看起来,似乎与诗歌的内容联系并不是很紧密。 例如:《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歌标题是“观书”,内容却是“观塘”,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明净的形象来壁喻读书体会。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就是说有些诗歌的标题和内容貌似无关,其实是借助了某种手法曲折表达作者心中所想。 2.要带着对标题的提问去读诗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从诗歌作者入手,知人论世。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诗作的感情。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 知人: 再如论世: 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 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 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 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

《范成大传》阅读练习

《范成大传》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隆兴元年,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罢。起知处州。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处多山田,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 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注],上尝悔之。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国书专求陵寝。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初进国书,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搢笏出之。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既而归馆所,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成大之未起也,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知静江府。广西窘匮,专藉盐利,漕臣尽取之,于是属邑有增价抑配之敝,诏复行钞盐,漕司拘钞钱均给所部,而钱不时至,成大入境,曰:“利害有大于此乎?”奏疏谓:“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上从之。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除四川制置使,凡人才可用者,悉致幕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露章荐之,往往显于朝,位至二府。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会岁旱,奏

移军储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绍熙三年,加大学士。四年薨。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自号石湖,有《石湖集》行于世。 (节选自《宋史·范成大传》) [注]继“绍兴和议”(1141)后,隆兴二年(1164年)宋金再订和约,改“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宋递交金国文书改“奉表”为“国书”,却没有改“受书之礼”(宋国起立受金国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B.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C.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D.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路,两宋行政区域名。行政区域名,各个朝代不同,如汉为州,唐为道,元为行省。 B.漕司,即“漕运司”,是宋代独有的管理催征税赋、办理漕运等事务的官署或官员。 C.幕,即“幕府”。古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设立府署招致人才帮助自己处理事务。

宋史·范成大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范成大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范成大,字致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授户曹,监和剂局。隆兴元年,迁正字。 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罢,奉祠。 起知处州。陛对,论力之所及者三,日日力,日国力,日人力,今尽以虚务耗之,上嘉纳。处民 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差者,以轻其役。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 法于诸路。处多山田,南梁天监年间,詹、南二司马作通济堰于松阳、遂昌之间,引溪水四十里,溉 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 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中,《令》以绢计罚金,估价轻而论罪重,成大奏:承平时绢 匹不及千钱,而估价过倍。绍兴初年递增五分,为钱三千足。今绢实贵,当倍时直。上惊日:是陷 民之苛政。遂增为四千,而轻刑矣。 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上尝悔之。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 信使。国书专求徽钦二帝灵柩。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金迎使者慕成大名,至求 巾帻效之。至燕山行宫,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初见金主,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 忽奏日: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捂笏出之。金主大骇,日:此岂献书处耶?左右以笏击而欲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竞得全节而归。 除中书舍人。初,帝书崔蹇《政论》赐辅臣,成大奏日:御书《政论》,意在饬纲纪,振积敝,而 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上称为知言。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成大草诏,留 诏七日不下,又上疏言之,遂罢。 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白水砦守将王文才私娶蛮女,常导之寇边,成大重赏檄群蛮使相 疑,俄禽文才以献,即斩之。凡人才之可用者,悉致幕下,不拘于小节。 召对,除权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两月,为言者所论,奉祠。起知明州,奏罢海物之献。会岁 旱,奏移军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以病致仕,进资政殿学士。绍熙三年,加大学士。四 年薨。 9.下列各句加点字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估价轻而论罪重评定 B.假资政殿大学士代理

建筑赏析论文

2010 —2011 学年第(2) 学期 课程名称:现代建筑结构赏析 任课教师:李琨 题目:论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 学号:ACC08056 姓名:杜怀志 年级:08级 专业:会计 提交日期:2011年6月12日评语: 成绩:评卷人:

论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 杜怀志 ACC08056 摘要:迪拜塔作为目前世界第一高建筑,不仅是在实际用途和数据上都是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我们在赞叹其雄伟磅礴气势的同时,也需要一些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字:迪拜塔、钢结构、世界第一高 正文: 迪拜塔是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阿联酋政府所决策修建的,而迪拜塔作为世界最高建筑的落成,也为当地的旅游和世界品牌影响做出了贡献,也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颗最耀眼最璀璨的明珠。 建造背景: 迪拜市也是阿联酋第二大城市,位于阿拉伯半岛中部、阿拉伯湾南岸,是海湾地区中心,被誉为海湾的明珠。迪拜经常以奢华但构思巧妙的建筑吸引人们的目光,从比较早的七星级帆船酒店,到模仿地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世界岛”,再到热带沙漠中的“雪穹”滑雪场,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迪拜塔是由迪拜酋长国政府决策,由SOM 美国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内部则由乔治·阿玛尼设计,建造由韩国三星公司负责。SOM 设计事务所以设计世界超高层建筑闻名于世,例如:芝加哥的西尔斯大楼与纽约市的自由塔;而乔治阿玛尼更是世界奢侈品牌——ARMANI所创立,这两家的合作正所谓强强联合,使得迪拜塔不仅仅只是高度上是世界第一,其内部外部的装修和设计理念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2010年1月4日当地时间晚8点(北京时间夜12时)举行落成启用典礼,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迪拜塔”在烟火的点缀下正式亮相。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谢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以阿联酋总统、阿布扎比酋长谢赫·哈利法·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的名字将“迪拜塔”重新命名为“哈利法塔”。 建造过程: 于2004年9月21日开始兴建,2007年12月开始使用钢骨结构,之后在没有用到混泥土结构,于2009年1月17日以最终高度828米(2717英尺)封顶,在上万名工人和各种高科技建筑器材的共同努力下,以最快每3天一层的速度层层拔高,成为目前世界第一高建筑,打破美国KVLY电视台曾经创造的628.8米,创造新的世界记录。成为迪拜旅游的又一大亮丽的风

宋史·范成大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范成大,字致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授户曹,监和剂局。隆兴元年,迁正字。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越级升迁),罢,奉祠。起知处州。陛对,论力之所及者三,日日力,日国力,日人力,今尽以虚务耗之,上嘉纳。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差者,以轻其役。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处多山田,南梁天监年间,詹、南二司马作通济堰于松阳、遂昌之间,引溪水四十里,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除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中,《令》以绢计罚金,估价轻而论罪重,成大奏:承平时绢匹不及千钱,而估价过倍。绍兴初年递增五分,为钱三千足。今绢实贵,当倍时直。上惊日:是陷民之苛政。遂增为四千,而轻刑矣。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金宋最初的受书礼为君臣之礼,极尽屈辱,隆兴议和后改为叔侄之礼,但没有具体讨论接受国书的礼仪),上尝悔之。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国书专求徽钦二帝灵柩。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金迎使者慕成大名,至求巾帻效之。至燕山行宫,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初见金主,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日: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捂笏出之。金主大骇,日:此岂献书处耶?左右以笏击而欲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竞得全节而归。除中书舍人。初,帝书崔蹇《政论》赐辅臣,成大奏日:御书《政论》,意在饬纲纪,振积敝,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上称为知言。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成大草诏,留诏七日不下,又上疏言之,遂罢。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白水砦守将王文才私娶蛮女,常导之寇边,成大重赏檄群蛮使相疑,俄禽文才以献,即斩之。凡人才之可用者,悉致幕下,不拘于小节。召对,除权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两月,为言者所论,奉祠。起知明州,奏罢海物之献。会岁旱,奏移军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以病致仕,进资政殿学士。绍熙三年,加大学士。四年薨。(《宋史范成大传》,有删节)9.下列各句加点字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估价轻而论罪重评定B.假资政殿大学士代理C.上面谕受书事告诉D.意在饬纲纪损伤10.下列各项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B.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C.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D.而近日大理议/刑递加一等/此非以严致平/乃酷也11.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范成大颇有政治才能,在管理处州时做了两件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个是创建义役来减轻百姓的徭役压力;二是疏通年久失修的通济堰,来灌溉农田。B.范成大出使金国,在宋金受书礼的外交争议的大背景下,坚持自己的立场,争取恢复相对公平的两国关系,没有因为受到威胁而放弃,展现了自己的骨气。C.皇帝想要任命张说为签书枢密院事,但是范成大反对,于是便趁自己负责起草诏书的机会,压下任命诏令七天不下达,又上疏弹劾,于是皇帝收回任命。D.四川白水砦的守将暗中与边境土著勾结,不仅娶了当地的土著女子,而且引导他们入侵宋国边境,范成大先设计让守将和土著内讧相争,然后一举擒拿。

林徽因年表

1904 1岁 6.10出生于杭州市,祖父林孝询,清代翰林。父林长民授业于林纾,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专攻政治法律。辛亥革命后历任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国宪起草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为民初立宪派重要人物,善诗文、工书法。1925年受聘于奉军将领郭松龄为幕僚长,同年12月在张作霖击溃郭松龄部队时,被乱军榴弹击中遇难于辽宁省小苏家屯。 1909 5岁 由大姑林泽民发蒙读书 1912 8岁 随祖父移居上海,入爱国小学二年级 1916 12岁 父林长民在北洋政府中任职,遂迁居北京,如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 1920 16岁 4月随父赴欧洲游历,父女二人卜居伦敦,收房东英国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学建筑 7月随父游历巴黎、日内瓦、罗马、柏林、法兰克福、布鲁塞尔等地,9月回伦敦,并考入圣玛利女校(St. Mary’s College)学习 1921 17岁 父女二人回国,遂入培华女中 1922 18岁 结识梁启超长子梁思成,两人产生了感情 1923 19岁 林长民、林徽因、梁思成参加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活动,但她不是新月社的正式成员 1924 20岁 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4月23日到北京。文学界在天坛草坪上开欢迎会,泰戈尔发表演讲,林徽因担任翻译。5月8日,新月社在北京协和大礼堂举办的晚会庆祝泰戈尔64岁生日。晚会上,用英语演出泰戈尔著名抒情诗剧《奇德拉》,林徽因饰公主奇德拉,徐志摩饰詹神

玛达那,林长民饰春神代塔森,梁思成担任布景。6月,林徽因、梁思成同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梁入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林徽因改入该校美术学院,但选修建筑系课程。 1927 23岁 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下半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咋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6个月。同年,梁思成以硕士学位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在1926~1927年两年中,被聘为建筑系兼职建筑设计助理教师和美术系兼职设计指导老师。在读书期间,还获得学生圣诞卡设计比赛第一名 1928年24岁 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4月至8月于梁思成共同到英国、瑞典、挪威、德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考察建筑。梁思成回国后即往东北大学出任建筑系主任、助理教授。林徽因则回福州探亲,她祖籍福州,故自称福建闽侯人。林徽因回闽侯期间曾应乌石山第一中学之邀,为该校学生讲演,题目为《建筑与文学》。仓前山英华中学亦请她作题为《园林建筑艺术》的讲演。关于这两次讲演的内容及演讲稿,编者于1993年曾多方探询,至今未果,待查 1929年25岁 林徽因任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是年,张学良出奖金征集东北大学校徽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 与梁思成共同设计辽宁锦州交通大学分校(后毁于战争)。女儿梁再冰出生 1930年26岁 有梁(思成)、陈(植)、童(寯)、蔡(方荫)营造事务所完成吉林大学设计,林徽因参加 1931年27岁 4月,梁思成应邀到北京,任中国营造学社参校法式主任,林徽因应邀参校。是年4月,她写了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用“徽音”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同年,还写了《笑》、《情愿》等诗发表在《诗刊》,6月还写了短篇小说《窘》,发表在《新月》三卷九期。有徐志摩引见金岳霖,从此与金岳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32 28岁

建筑名作赏析完整版

《建筑名作赏析》结课论文日本传统建筑特征简析 专业班级:信管10-02 姓名:吴小伟 学号: 311009030225 任课老师:职晓晓 成绩评定: 2011年11月

初次近距离的接触日本,在体验日本文化风情及建筑风貌的游历中,日本传统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传统建筑的发展虽然受到中国等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它既不同于西方建筑,也与中国传统建筑有许多不同之处,使它在世界建筑界占有一定的地位。 1形体的自然性 日本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的岛国,日本人民热爱自然,这种感情体现在传统建筑上则表现为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协调。如果说西方人所追求的是建筑物本身高大的形体,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形体表现人与自然的对话,那么日本传统建筑则不强调实体性,而是以小巧的体形融会于自然之中,将建筑看成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日本人的理想中,建筑应与自然成为一体,他们不喜欢对自然采取对抗姿态的高大厚重的建筑,即使是日本建筑中唯一的以庄严雄伟、气魄雄大取胜的建筑物———天守阁

也将其体量分解为若干个小城楼,簇拥一座大城楼,廊屋相连、层宇层叠的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姿的景观,整体轮廓参差起伏,构图多变。 许多日本建筑群都避免沿纵轴对称布置,桂离宫、法隆寺都以不对称为特点的。冈仓天心认为日本人对不完全的偏爱来自于禅的影响。“在日本不完全的东西被奉为崇拜的对象,为了让想象力能自由地去完成它,人们故意地让它保持不完全的状态。“日本人追求的是不对称的美、均衡的美,采取不对称的形式是为了避免产生人工安排的感觉。他们认为对称、稳定可以使建筑显得优美庄严厚重,但同时也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和抽象概念的堆砌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们的构想力。从造型上看,以木结 构为主的日本建筑,整体呈直接造型,如伊势神宫

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原文翻译及赏析与参考资料

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原文翻译及赏析与参考资料 满江红·汉水东流辛弃疾 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旌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楼风,庾台月。 【译文】 汉水滔滔,向东流去;它冲净了那些满脸长着胡须的敌人嘴上沾着人民的膏血。人们都说:当年你家的飞将军,英勇威列地打击敌人。攻破敌人坚固的城池的时候,迅速勇猛,像迅雷过耳那么快;在玉帐里谈论兵法或者是研究战术的时候,态度激昂兴奋,语言慷慨激烈,两颊都结了冰。回想王郎,你才到结发的年令,就从事戎马生活。继承着先人的事业。 我腰里悬挂的宝剑没有用了,只有在无聊的时候,把它当作乐器,弹着剑柄唱唱歌。今天拿着酒杯,喝着酒为你送别。况且这是我的好朋友你,又是重新被任用,你簇拥旌节的仪仗,登上了拜将坛,封你为编率大军的将军。你是大丈夫男儿汉,应当把马革裹尸当作自己的誓言,为了消灭敌人,为国捐躯是最光荣的。有些人,贪图安乐,迷恋女色,是自伐生命,应以为戒,再也不要说它了。从今后,要牢牢记住:咱们在楚楼、裴台吟风赏月的这段友谊。

【注释】 (1)汉水:长江支流,源出陕西,流经湖北,穿武汉市而入长江。 (2)髭(zī)胡:代指入侵的金兵。膏血:指尸污血腥。 (3)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善于用兵,作战英勇,屡败匈奴,被匈奴誉为“飞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 (4)金城:言城之坚,如金铸成。雷过耳:即如雷贯耳,极言声名大震。 (5)玉帐:主帅军帐的美称。宋张淏《云谷杂记》:“《艺文志》有《玉帐经》一卷,乃兵家厌胜之方位,谓主将于其方置军帐,则坚不可犯,犹玉帐然,其法出于皇帝遁甲云。”冰生颊:言其谈兵论战明快爽利,辞锋逼人,如齿颊间喷射冰霜。宋苏轼《浣溪沙·有赠》:“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 (6)结发:即束发。古代男子二十岁束发,表示成年。从戎:从军。《三国志·魏书·王粲传》:“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魏国既建,拜侍中。曹操于建安二十年三月西征张鲁于汉中,张鲁降。是行也,侍中王粲作《从军行》五首以美其事。” (7)弹铗:敲击剑柄。《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

范成大纪行诗研究

范成大纪行诗研究 论文以范成大的纪行诗为主体,探究范成大纪行诗的发展轨迹,主要包括范成大纪行诗的初步尝试及定型,范成大纪行诗的新变,范成大的纪行诗对其晚年诗歌创作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此外,把范成大的纪行诗看作范成大所有著述中的一部分,探究范成大纪行诗对其其它著述的影响,以及范成大的诗歌、笔记与方志著述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典型意义。 范成大的使金纪行诗集《北征集》是南宋使金纪行诗的一部分,其诗歌形式的统一和诗歌数量的众多都在南宋使金诗中独树一帜,且对后世的使金诗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范成大在创作《北征集》之前也写过一些纪行诗,这些早期纪行诗的创作也在诗歌形式上对《北征集》产生了一些影响。 开创纪行诗空前局面的杜甫也对范成大的纪行诗创作有所影响,范成大继承了杜甫纪行诗的组诗形式和整齐的诗体形式,但更多的是对杜甫的变化和突破,具体表现为:一、更充分地使用了诗注;二、纪行诗的内容更加丰富;三、在感情抒发上较为曲折,等等。作为范成大使金文学的一部分,《揽辔录》与《北征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当然也有区别,两者的对读,可以看出范成大对不同文体的分工意识。 在确立了《北征集》这一纪行诗的写作范式后,范成大并没有在之后的纪行诗创作中延续这一创作范式,而是在诗体、诗题、诗歌内容的选择、诗歌风格方面都有很多变化。《南征小集》在作诗数量上有所减少,诗歌也不再具有整齐的形式,具体表现为:多种诗体、一题多韵、说明性的长题以及诗注的缺席。 诗歌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如:直接自由的抒情,以铺叙为主的五言古诗以及清新平易的诗风。《骖鸾录》作为诗人第一部具有私人意义的笔记被倾注了

很多心力,一方面它承担了诗歌的部分功能,如诗注的纪行和解释功能,让纪行诗与笔记有了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容纳了比诗歌更多的内容,如:故人相会,故地重游,分离感情,商旅之病,等等。 这里我们看到范成大纪行诗与笔记之间关系的改变,也对范成大的不同文体的分工意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西征小集》没有相应的笔记,诗注重新回归,并表现为线性纪行的特点。 在诗体方面,继承了《南征小集》五言古诗的铺叙手法,在诗体上五七言兼擅,是范成大诗歌丰富性和诗艺精进的表现。同时,诗歌内容也极富特色,不仅有丰富的三峡诗,还有富有边域风情的农事诗和风土诗。 在诗歌表达上,注意借鉴地方语言的形式,写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竹枝歌。《石湖蜀中诗》中诗人对于出蜀路线的选择体现了其求新的意识。 诗注也因为所写事物的不同而富有人文内涵。在诗歌选材方面较为丰富,有描写自然及人文景观的诗,有描写现实民生的诗,有描写蜀中风土风物的诗,还有送别诗、酬赠诗及其它。 在诗歌风格方面也显得轻松平淡。纪行诗与笔记的关系方面,表现为笔记对诗注的补充以及诗注与笔记的互相阐释。 范成大在创作纪行诗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惯,对其晚年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具体表现为:对地方风物的描写、对地方语言的运用以及对诗歌形式的继承。范成大写作纪行诗的习惯不仅影响了其诗歌,对范成大的其它著述也有一些影响,如《吴郡志》与《桂海虞衡志》中地方特色的凸显以及体例的创新,等等。 范成大的纪行诗连同他的其它著述,在当时具有典型意义。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5 篇《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心得体会1 林徽因作为一名建筑学家和作家,作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为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曾经在自己的诗歌中写道“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光,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梁思成出生名门,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清末民初的大儒家。梁思成作为中国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曾经十分欣赏林徽因的作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认为林徽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有着多愁善感,浪漫且美丽的,眉眼中全是东方的风情,行为举止皆是优雅而动人心弦的诗人作家。但是通过观看《梁思成林徽因》这个纪录片,我却对这一对出身名门的伉俪夫妻有了不一样感悟和理解,才对于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成就不仅仅只在诗词歌赋上,而更在对事业无私忘我的追求令人感慨。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1928 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1931 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

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 一本是清代的《营造则例》。1940 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及助手开始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然而他们从重庆的国民政府那里只能要到很少的经费,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中国建筑史》成书于1944 年,它的问世,结束了没有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的遗憾,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偏见和无知。这部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与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学术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在解放时期,梁思成不惧危险将那些一旦大军攻城时,哪些文物必须设法保护,梁思成把城里最重要的文物古迹一一标在他们带来的军用地图上。建国初期,他们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在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一生中,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们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创办了建筑系,培养了大量的建筑教育人才,为中国当时建筑方面填补了大量的空白。 通过观影我们看到了即便在那个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贫病交加的梁林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和研究依然在病榻上进行。作为最早研究中国古建的学者,梁林二人倾尽一生呼吁社会对中国古建文化进行认知和保护。 这部纪录片除了引导观者欣赏艺术的美好,钦佩学者的毕生奉献,对历史上的失误决策也做了深刻的反思。可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学习的欣赏的优秀纪录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