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提纲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提纲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提纲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提纲

第一部分: 分析原理

Part One Analysis Principle

第一节:沉积作用

§1.1 物理作用(Physical Process)物理作用主要讨论搬运介质与固体颗粒间的关系。

一、搬运介质(Transporting Media)

按照搬运方式不同,把搬运介质分为重力流和牵引流两种类型。

1、牵引流(Fluid flow)搬运介质运动带动固体颗粒运动,水和空气是牵引流的主要介质。

运动方式:层流(Laminar flow): 流体分子呈直线运动。

紊流(Turbulent flow): 流体分子运动轨迹不规则

2、重力流(Gravity Flow)

通常称为高密度流(dense flow), 在重力作用下,沉积物不稳定而移动?带动水介质运动?水介质与沉积物充分混合,进而形成富含沉积物的流体

二、沉积物颗粒(Sediment grains)

当流体流动所产生的上举力与牵引力超过沉积物颗粒的重力和吸附力时,颗粒开始移动。在细粒沉积物中,颗粒主要受吸附力的作用;在粗粒沉积物中,颗粒主要受重力的作用。细粒沉积物中颗粒的启动速度比粗粒沉积物中颗粒的启动速度大;但细粒颗粒的沉降速度比粗颗粒的沉降速度小。

§1.2 生物作用(Biological Processes)

1. 潜穴与钻孔(Burrowing and Boring )

潜穴(Borrowing):生物因生存或寻找食物而在松散沉积物内(未固结的沙和泥内)所形成的孔洞。

钻孔(Boring):生物因生存或寻找食物而在坚硬岩石内(即固结的沙和泥内)所形成的孔洞。2. 生物扰动(Bioturbation)

生物活动过程中,对原有的沉积物和沉积构造进行改造,致使沉积纹层发生断裂和位移。

3. 团粒化(Pelletization)

生物将消化后的沉积物呈团粒状产出。团粒大小为1mm ~1cm。由于团粒容易遭破坏,因此团粒在碳酸盐岩中较发育(由于其快速胶结作用),而在碎屑岩中不发育。

4. 沉积物的捕获作用(Sediments baffles and trappers)

网状海草吸附沉积物,有些沉积物表面,如蓝绿藻(Blue-green algae)等表面分泌出粘液,可以吸附沉积物。

5、生物化石(Fossils)

正常海水:珊瑚、腕足、层孔虫、三叶虫及棘皮类等;淡水:腹足类、介形虫、螺;

§1.3 化学作用(Chemical Processes)

化学作用主要涉及到一些成岩现象,如溶解、沉淀等,其中大部分与沉积环境无关,但有些溶解、沉淀现象与特定的环境有关。另外,一些典型矿物也可指示沉积环境的气候及水介质性质。

1、溶解、沉淀现象(Dissolution and Precipitation)

膏盐矿物溶解及碳酸盐岩矿物溶解形成孔洞;矿物晶体溶解后被其他物质充填,形成假晶;上述现象多与干旱气候条件有关。

2、标型矿物(Index Minerals)

赤铁矿(Hematite)指示氧化环境。硫化铁(Iron sulfides)指示还原或缺氧环境。粘土矿物(Clay mineral)可以指示水介质:高岭石(Kaolinite)多形成于酸性水介质中;伊利石(Illite)则发育在碱性水介质中。鲕绿泥石(Chamosite):在现代沉积物中,鲕绿泥石多出现在热带浅海中,水深不超过60米。

3、典型构造(Typical Structures) 鸟眼构造(Birdeye structure):发育于干旱潮坪环境。示顶底构造(Geopetal structure):上层为亮晶方解石,下层为泥晶或碎屑。

第二节沉积构造

Section two Sedimentary Structures

沉积构造是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的不匀一性而表现出的宏观特征。根据形成时间可划分为原生沉积构造和次生沉积构造(如周口店八角寨燧石结核)。原生沉积构造是在沉积物沉积时或沉积后不久、以及其固结以前形成,因而是沉积环境的重要判别标志。

§2.1 物理构造(Physical Structures)

层面构造[表面痕迹(surface marks), 底面印痕(bottom imprints)]和层理构造(bedding Structures)1、表面痕迹(Surface marks)——波痕(ripple marks), 雨痕(raindrop mark), 细流痕(rill marks), 泥裂(cracks)

(1) 雨痕(Raindrop marks)圆形或椭圆形,在少雨区发育较好。指示水上环境或半干旱环境,说明沉积物曾经出露水上(暴露标志)。

(2) 泥裂(Cracks)平面上为多边形,剖面上为“V”字形,由泥岩脱水、收缩或干化而成。指示干旱气候或水上环境(暴露标志) 。

(3) 细流痕(Rill marks)由于细小水流侵蚀沉积物表面所形成的树支状痕迹。指示水面下降或水上环境。

(4) 其它表面痕迹(The other surface marks)工具痕迹、障碍痕迹、弹跳痕迹等

2 底面印痕(Bottom Imprints)底面印痕发育于沉积物(砂层)底部,为表面痕迹的铸型。

(1)槽铸型(Flute imprints): 平行水流方向的瘤状突起,上游端高而窄,下游端低而宽,可以指示水流方向。(2)纵向脊和沟铸型(Longitudinal furrows and ridge imprints):相间排列的沟和脊,平行水流方向,但不能指示上、下游方向。(3)沟铸型(Furrow imprint):窄而长的脊,平行水流方向。(4)其它铸型(The other imprints): 不规则,不能指示古水流方向。

3 层理(Bedding)层理是肉眼能够识别的最显著的宏观沉积特征。

纹层(Laminae):组成层理的最小宏观单位,具有相对一致的成分和结构。

单层(Single Bed):层理的基本单元,由成分和形态对一致的纹层组成。

层组(Bedset):形态一致且具有成因联系的一组单层。如果单层的成分相似或一致,称“简单层组”,构成的层理称为简单层理;如果单层的成分不同,称“复合层组”,构成的层理称为复合层理。

层理面(Bedding Surfaces):单层或层组的分界面。

(1)简单层理(Simple Bedding)

a) 交错层理(Cross-bedding):

形态类型:

板状交错层理(Tabular cross bedding):层理面为相互平行的平面,内部纹层与层理面斜交。楔状交错层理(Wedge-shaped cross ):层理面为平面,但纹层面不平行,内部纹层与层理面斜交。上述两类层理可统称为面状交错层理(Planar cross bedding)

槽状交错层理(Trough cross-bedding):层理面为曲面,纹层呈槽状或弧形

波状交错层理(Ripple bedding):层理面不规则,内部纹层与界面平行或斜交。一般,波状交错层理的规模较小,多为小型交错层理。

b) 爬生波痕纹理(Climbing ripple lamination)爬生波痕纹理是在波痕迁移过程中,同时向上生长所形成的。其形成条件是:沉积物供给丰富,向流面纹层能够保留下来,波痕向上生长。

同相位爬生波痕纹理Climbing ripple laminations in-phase:后一波痕直接盖在前一波痕之上,前后波痕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很小,向流面和背流面纹层的厚度近于相等。

迁移型爬生波痕纹理Climbing ripple laminations in-drift:后一波痕盖在前一波痕之上,但前后波痕在水平方向上有明显的位移,向流面和背流面纹层的厚度不相等。向流面和背流面纹层都发育,称为Ⅰ型;仅背流面纹层保留下来,向流面纹层没有保存下来,称为Ⅱ型。

c) 水平层理(Horizontal Bedding ):由相互平行且近于水平的泥质纹层构成 ,纹层厚 1~2mm 。

平行层理(Parallel Bedding ):由相互平行且近于水平的沙质纹层构成 ,纹层厚 1~2mm 。

d) 递变层理(Graded Bedding ): 由沉积物颗粒递变而形成的沉积单位,其中无纹理构造。递变层理多

为重力流作用的产物。

正递变层理(Normal grading bedding ):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底部为突变面。粒序递变

(Distribution grading ):所有颗粒自下而上变细;粗尾递变( Coarse-tail grading )

:仅粗粒颗粒向上

变细,细粒颗粒均匀分布。反递变层理( Reverse grading bedding ):自下而上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粗,

其顶、底部均为突变面。

e)块状层理(Massive bedding ):成分一致,无纹理构造,无粒度变化。

(2) 复合层理(Complex Beddings )

脉状层理(Flaser Bedding ):主要由沙组成,泥呈“脉状”分布在沙波波谷中,沙中发育纹理构造。 波状层理(Wavy Bedding ):由波状起伏的沙、泥层交互叠置而成,沙层内发育纹理构造。

透镜状层理(Lenticular Bedding ):主要由泥质构成,沙呈透镜状分布在泥中,沙质中发育纹理构造。 从脉状层理、波状层理到透镜状层理,水动力逐渐变强。上述层理反映形成过程中水流强度发生交

替变化,多见于潮汐环境。

韵律层理 (Rhythmites): 由不同成分、结构、颜色的纹层构成,纹层厚度小于3~4 mm ,主要为细粒

沉积物。不同的纹层可以指示气候条件、沉积物供给、潮汐及水流动态的变化。

§2.2 生物构造 (Biological Structures )

遗迹(Traces ): 由于动物活动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痕迹, 如停息迹(resting traces )、爬行迹( crawling

traces )、寻食迹(browsing traces )、足迹( foot marks )(足迹指示水上环境)等。

钻孔(Borings ):生物在坚硬岩石内所形成的孔洞。 潜穴(Burrow ):生物在坚硬岩石内所形成的孔洞。 生物扰动构造(Bioturbation Structures ): 由于生物活动所形成的变形构造。

根痕(Root marks ): 指示水上环境。 生物生长构造(Growth structure) :如叠层石纹层。

§2. 3 化学构造(Chemical Structures )

鸟眼构造(Birdeye Structure ):碳酸盐岩溶解后所形成的空洞,有的被其它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

石膏等所所充填。一般,鸟眼构造指示干旱潮坪环境。

晶体印痕(Crystal Imprint ):石膏和石盐晶体印痕为正四面体和正八面体。晶体印痕指示干旱气候条件。钙结层(Caliche ):由于土壤蒸发和沉淀所形成的钙结核层,指示不整合和沉积间断。

倒石锥(Cteepee ):锥状纹理,由未固结灰泥蒸发脱水所成。

示顶底构造(Geopetal Structure )

层状晶洞(Layered vug )

第三节概念和原理

Section Thre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沉积环境(Sedimentary Environments):沉积物堆积的自然地理空间。

沉积相(Sedimentary Facies):某一地层单位所有原生沉积特征的总和,包括物理、化学及生物特征等。沉积体系(Depositional System):具有成因联系的相的三维组合。

沉积体系域(Depositional Systems Tract):某一时期内所有沉积体系的总和。

沉积模式(Depositional Model):根据现代沉积环境、古代沉积物和实验室模拟的综合研究为依据,对某种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发展演化与沉积相三维组合关系所作的高度概括。

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ghy)Exxon 石油公司,P.R. V ail 等(1987),根据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研究成果提出。根据地震、钻井与露头资料,并结合沉积环境与相特征,对地层分布模式进行综合解释,并提出旋回式的年代地层格架。

层序(Sequence):以不整合面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沉积单元。

相序列(Vertical Facies Profile):几种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在垂向上的叠置关系。

正旋回(Fining-upwards sequence):在某一相序列中,沉积物的粒度自下而上由粗变细,底部为突变接触关系;

反旋回(Coarsening-upwards sequence):在某一相序列中,沉积物的粒度自下而上由细变粗,底部为渐变接触关系。

物源与古流分析(Provenance and Paleocurrent):沉积物颗粒的分选、磨圆;沉积物结构:纹理(微观)、反射外形(宏观);沉积物的组成:重矿物、矿物成分变化;沉积物颗粒的定向:砾石定向、粘土矿物定向、有机质定向。

地震相(Seismic facies):具有相似反射结构、连续性、频率、层速度等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

测井相(Log Facies):典型岩电组合特征。

沃塞尔相律(Walther’s Law of Facies):在连续地层剖面中,垂向上几种有成因联系的相和环境的叠置次序,与它们在平面上所出现的次序是一致的。

第二部分碎屑岩沉积学与沉积相

Part Two Clastic Rocks and Facies

第一章硅质碎屑岩岩石学

Chapter One Silisiclastic Rocks

第一节沉积岩分类

碎屑:离开生成地点并运移到沉积地点的质点,如元素、化合物等。其成因可以是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如石英、长石、岩屑颗粒,生物骨骼、粘土矿物等。

内源与外援沉积物:组成沉积物的矿物、颗粒是在盆地内形成的,称内源沉积物;组成沉积物的矿物、颗粒是在盆地外形成的,称外源沉积物。

自生与他生沉积岩:主要由自生矿物和其它自生成分组成的沉积岩,称自生沉积岩;主要由他生矿物和其它他生成分组成的沉积岩,称自生沉积岩。

粘土矿物与泥质岩:大部分粘土矿物是陆源的,称为碎屑粘土(<2μm);在特定温压条件下,由碎屑粘土矿物转化而成的粘土矿物,称转化粘土;在沉积—成岩环境中,从水介质中沉淀出的粘土,称自生粘土;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的沉积岩称泥质岩。

第二节碎屑岩的组成

Section Two Components of Clastic Rocks

一、碎屑岩的组成:碎屑颗粒、基质、胶结物和孔隙

1、碎屑颗粒(Clastic Grain):包括各种矿物颗粒和岩屑,如长石、石英、云母、重矿物颗粒、岩屑等。

2、基质(Matrix):与碎屑颗粒同时形成的细粒成分,<2μm,通常为粘土与粉沙。

3、胶结物(Comment):碎屑颗粒沉积后,从水介质中沉淀的矿物,对碎屑颗粒起粘结作用,如方解石、二氧化硅等。

4、孔隙(Pore):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占据的部分。

第三节 碎屑岩的结构

Section Three Texture of Siliciclastic Rocks

胶结类型与胶结结构

胶结类型:

基底式胶结:基质含量多,颗粒呈漂浮状(A)

孔隙式胶结:颗粒为点接触,胶结物充填在孔隙中(B)

接触式胶结:胶结物仅分布于孔隙接触处(C)

镶嵌式胶结:颗粒呈凹凸接触和缝合线状接触,胶结物充填在孔隙中(D)

胶结结构:

非晶质—微晶质结构:为均质体或具有微弱光性(A)

结晶粒状结构:等轴粒状晶体(B)

丛生结构—栉壳状结构:胶结物垂直颗粒表面生长,当晶体呈柱状时,呈栉壳状结构(C)

嵌晶结构:胶结物晶体较大,包围碎屑颗粒(D)

加大边:胶结物围绕碎屑颗粒共轴生长,形成光性一致的胶结物(E)

孔隙结构:

第二章 沙漠沉积体系

Chapter Two Desert System

第一节 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 Processes )

风的沉积作用:沙漠上的主要地质营力,可以搬运、侵蚀(风蚀)沉积物。 其中,尘土呈悬浮搬运, 沙呈跳跃搬运,砾石和卵石为滚动搬运。

蒸发作用(Evaporation):仅限于沙漠湖中。蒸发性水流(Short-term Stream):仅限于干谷中。风化作用(Weathering):以机械风化作用为主,化学风化作用为辅。

第二节沉积物和古代沙漠的识别

1、沉积物(Deposits)

石漠沉积物(Hamada deposits):巨砾,很少保存下来。

干谷沉积物(Wadi deposits):干谷水道沉积(短期发育):正旋回,底部发育冲刷面,叠瓦状排列的砾石,向上为交错层理与平行层理砾岩、砂砾岩,顶部发育粘土或泥岩披盖层;干谷风成沉积物(长期发育):风成砂,分选好,发育高角度前积纹层,纹层上部常常发育较粗的砾石。在剖面上,水道沉积物与风成沉积物呈互层状。

砾漠沉积物(Serir deposits):薄层粗粒沉积物,砾石和粗沙。

沙席沉积物(Sand Sheet deposits):平行层理砂岩,偶夹砾石层。

沙丘沉积物(Sand Dune deposits):为分选、磨圆较好的砂岩,通常发育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其中交错层理的前积纹层倾角大,规模也大。

沙漠湖沉积物(Desert Lake deposits):与干谷相连,以悬浮搬运的粉沙和粘土沉积物为主,偶夹风成砂层和膏盐。

内陆萨布哈沉积物(Inland Sebkha deposits):盐壳沉积,如石膏质粘土、石膏与石盐互层沉积。

尘土或黄土沉积物(Dust and Loess deposits):粉沙级或粘土级碎屑沉积物,搬运距离很长,常常搬运到湖泊或海洋。

2、古代沙漠沉积物识别(Identification of Ancient Desert)

沉积物特征:分选、磨圆较好,碎屑颗粒以石英为主;不含化石和云母,粘土含量很低;风成砂与辫状水道砾岩频繁互层,在砂层或砂砾岩层底部发育风蚀或冲蚀面。

沉积构造标志:高角度前积纹层;石英颗粒表面一般发育霜面(即沙漠漆,石英颗粒表面由硅质、氧化铁等形成的硬皮);交错层理中,纹层的上部颗粒较粗,下部颗粒较细,而且纹层的倾向多变。

第三章河流体系

Chapter Three Fluvial System

第一节概况

S: 弯曲度,河道长度与河谷长度之比 BP: 分叉指数,单位波曲波长河道中沙坝的数目

二、河道特征

河道是碎屑沉积物的主要输送渠道,每一河道都对应相应的碎屑沉积体;同时河道内部也发育典型沉积物。

辫状河道(Braided Stream):分布于上游河段,河道不稳定,平面形态呈辫状,水流变化大,沉积物呈底负载搬运,所以又称为“底负载型河道”。

曲流河道(Meandering Stream):分布于中下游河段,河道稳定,较弯曲,水流稳定,沉积物呈底负载和悬浮负载搬运,又呈“混合负载型河道”。

网状河道(Anastomosing Stream):分布于下游河道,河道窄,呈网状,沉积物呈悬浮负载搬运,又呈“悬浮负载型河道”。

第二节辫状河(Braided Stream)

一、沉积作用(Process)

由于辫状河道侧向迁移频繁,河道内水流也不稳定,因此,很难研究辫状河道的水流样式。这里,为了便于研究辫状河道的沉积作用,简单地把辫状河道的水动力环境划分为短期的洪泛期(flooding period)和长时间的低流量期(period of low discharge)。

低流量期,水流仅限于河道内,围绕河道沙坝流动,水流速度较小,搬运能力低,较粗的沉积物都堆积下来,并发育为河道沙坝。

洪泛期,河道内所有沙坝均被淹没,由于水流快,水体较浅,所有的沉积物颗粒都发生移动,沙坝向下游方向移动,沙坝上游端遭受侵蚀,下游端接受沉积。

二、河道沙坝(Channel Bars)

1、沉积物特征

沉积物较粗,分选、磨圆较差,以砾石和粗沙为主;砾石发育块状、槽状和面状交错层理,砾石呈叠瓦状排列,向上游方向倾斜;沙质发育槽状、面状、波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局部发育冲刷—充填构造。

2、河道沙坝(Channel Bars)

纵向沙坝(Longitudinal bars):平行水流方向展布,呈长条形,主要分布于砾石质辫状河道中,沙坝主要由平行层理、底角度板状交错层理砂砾岩构成。

横向沙坝(Transverse bar):垂直水流方向,呈舌状,通常发育在沙质辫状河道中,沙坝内发育高角度板状交错层理砂砾岩。

斜向沙坝(Diagonal bar):与水流方向斜交,断面呈三角形,沙坝内发育平行层理、底角度板状交错层理砂砾岩。

点沙坝(Point Bar):分布于河道边缘。

三、相构成(Facies Architecture)

平面上,直或微弯曲的、连续分布的沙带。

剖面上,发育不明显的正旋回,主要由砾石和粗沙构成,泥和粉沙很少,总体上呈“沙包泥”。

第三节曲流河(Meandering Stream)

一、地貌单元(Morphology)

曲流河体系内地貌单元较为复杂,每一地貌单元都对应特定的沉积作用和沉积物。根据曲流河的过程—响应模式,这些沉积物具有较强的可预见性。

河道(Single channel):较弯曲,剖面上不对称:凹岸(Concave Bank)较陡,凸岸(Convex Bank)较缓。

点沙坝(Point bar):又呈曲流沙坝或沿岸沙坝,沿曲流河道的凸岸分布。

天然堤(Natural levee):分布于河道两侧,是曲流河内最高的地貌单元。

决口扇(Crevasse splay):沿天然堤分布扇形体。

洪泛盆地(Flood plain):河道间宽广的低地。

二、沉积作用(Process)

与辫状河道相反,曲流河道较稳定,河道内水流也较稳定,关于曲流河道内水流样式的研究成果较成熟。螺旋状环流(Helical flow)是曲流河道内典型的水流样式。

在蛇曲河道,由于受惯性影响,主流线向凹岸偏移,水流产生一个与凹岸垂直的流体分量,使凹岸水面升高,并侵蚀凹岸;同时,形成指向凸岸的底流。上述表流和底流构成一环流,并与纵向水流叠加,

共同形成向下游方向移动的螺旋状环流。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底流向凸岸流动过程中,流速降低,搬运能力下降,把沉积物搬运到下一个凸岸堆积下来。

三、沉积物(Sediments)

河道沉积(Channel deposits):河道滞留沉积(Channel lag deposits),沉积物较粗,以砾石为主,含植干、动物碎片、泥质砾石等,发育块状和不明显交错层理;

点沙坝沉积(Point bar deposits),表现为典型的正旋回序列,自下而上依次为:大型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中细砂岩、局部夹平行层理细砂岩,小型槽状交错层理细砂岩,波状交错层理粉砂岩及水平纹理、块状层理泥岩。

越岸沉积(Overbank deposits):天然堤沉积(Natural levee deposits),粉砂岩与粉沙质泥岩,发育爬生波痕纹理与波状交错层理及生物扰动构造;决口扇(Crevasse splay deposits),沉积物向上、向外变细,内部发育正旋回的决口水道沉积;洪泛平原沉积(Flood plain deposits),薄层粉沙和粘土,发育水平纹理和生物扰动构造。

四、相构成(Facies Architecture)

平面上:弯曲带状砂体和宽广的的洪泛盆地

剖面上:a 典型正旋回序列河道砂体;b 河道砂体呈叠瓦状叠置;c 河道砂体呈透镜状包围在洪泛盆地细粒沉积物中。

五、网状河道(Anastomosing stream)

网状河道的亚环境及其沉积特征与曲流相似,所不同的是河道窄而深,更加稳定,天然堤更发育,且在洪泛盆地中发育一些小型湖泊与沼泽,以细粒沉积物为主,河道砂体规模较小,泥炭沉积较发育。

第四章冲积扇体系

Chapter Four Alluvial Fan

定义:山谷出口处由分选差的粗碎屑构成的扇状沉积体。

一、冲积扇的形态与形成条件(Morphology and Conditions)

1、形态(Morphology)

平面上(In plane):扇状或舌状,半径为:几十米到100km。

剖面上(In profile):在辐向剖面上表面下凹,远离物源方向坡度逐渐变缓;在轴向剖面上,透镜状。

2、发育条件(Conditions)

发育在构造活动区,可以与河流、沙漠、冰川及滨岸带等环境共生。冲积扇的发育与地理形态、物源及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二、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 Processes)

1、泥石流(Mud flow):塑性流体—砾石等粗碎屑颗粒漂浮在基质(泥)中。泥石流主要发育在扇根和干旱型冲积扇中。

2、阵发性水流(Flash Stream)

水道(Channel flow):辫状水道,向下切割较深,主要发育在冲积扇的中上部。

片流(Sheet flood):非限制性流体,在水道的末端活动。

筛析作用(Sieve deposition):当洪水流经高渗透砾石区时,水流速度迅速降低,沙质颗粒堆积在砾石的缝隙中。

三、相的构成(Facies Architecture)

1、平面上(In plane view)远离物源方向,冲积扇可以划分为扇根、扇中与扇端。

扇根(Fanhead or Upper fan):泥石流沉积物,基质支撑的混杂堆积,块状构造(副砾岩); 主水道沉积物,砂砾岩,砾石呈叠瓦状排列,发育不明显的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递变层理; 筛析沉积物,砂砾岩,其粒度具双峰分布。

扇中(Midfan):辫状水道沉积物,砂砾岩,发育叠瓦状构造和不明显的递变层理、交错层理;局部片流沉积物,平行层理含砾砂岩、粉砂岩,呈透镜状。

扇端(Lower fan ):水道不发育,以片流活动为主,发育平行层理砂岩、粉砂岩,与泛滥平原或

湖泊沉积物呈指状交互。

2、剖面上(In profile )冲积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沉积速率、盆地沉降速率的变化,使冲积扇体发

生进积、退积或侧向移动。

进积扇(Prograding fan ): 呈反旋回序列,即扇根叠置在扇中之上,扇中叠置在扇端之上。

退积扇(Retrograding Fan ):呈正旋回序列,即扇端叠置在扇中之上,扇中叠置在扇根之上。

加积扇(Aggrading Fan ):旋回性不明,反映物源供给和盆地沉降之间处于平衡状态。

四、古代冲积扇的识别

1、沉积物(Sediments ): 粗,分选、磨圆极差,以砾石为主,有少量的砂、粉砂,缺少化石,富含云

母等不稳定矿物,有时发育副砾岩。

2、沉积构造(Structure ): 基质支撑,快状构造为主,发育不明显的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递变层理,粒度具双峰分布。

3、位置(Position ): 冲积扇往往发育于不稳定构造环境,山前斜坡带。

第五章 扇三角洲体系

Chapter Five Fandelta System

一、概况

1、定义(Definition ):由于冲积扇直接提供物源,在盆地边缘的水上和水下部分所形成的碎屑

沉积体。近源短程河流供给;直接与冲积扇过渡;水上部分为冲积扇,水下部分为扇三角洲。

2、三角洲序列(A Series of Delta)

以三角洲为基本名称命名的沉积体系很多,如三角洲、辫状平原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

洲等。上述沉积体系命名的主要依据是沉积物供给体系类型及供给方式。

不同物源体系对应不同的地貌形态、沉积方式、沉积物类型。

二、沉积作用与沉积相(Sedimentation Processes and Facies )

1、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 processes )

洪水水流(Flood water deposition ): 水道沉积,快状层理、不明显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递变层理

砂砾岩,与冲积扇上的辫状水道沉积类似;河口坝沉积,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与变形构造砂岩;片流沉

积,平行层理砂岩、粉砂岩。

重力流(Gravity flow deposition):水上泥石流与水下碎屑流沉积,混杂堆积的副砾岩,水上部分与杂色泥岩互层,水下部分与灰色泥岩互层;洪水浊流与滑塌浊流沉积,块状—递变层理的砂砾岩、砂岩。一般近源部分发育泥石流和碎屑流沉积,远源部分发育洪水浊流沉积,扇三角洲前缘发育滑塌浊流沉积。

波浪与潮汐(Wave and tide deposition):波浪与潮汐作用在湖盆中不明显,在海盆中作用明显,形成沿岸沙坝和潮汐沙脊。

2、相分布(Facies distribution)

扇三角洲平原(Fandelta plain):扇三角洲水上部分,与冲积扇沉积相似,发育泥石流沉积、辫状水道沉积、筛析物。此外,由于地形变缓,沉积物变细,辫状水道两侧发育天然堤,主要为波状层理、爬生波痕纹理粉砂岩。

扇三角洲前缘(Fandelta front):扇三角洲的水下部分,是扇三角洲沉积最活跃的部分,由水下水道、河口坝、重力流沉积与暗色泥岩互层构成。水下水道沉积与水上水道沉积相似,但水下水道与暗色泥岩互层,而水上水道则与杂色泥岩互层;河口坝沉积构成一反旋回沉积,自下而上为波状交错层理粉砂岩、板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砂岩、含砾砂岩,扇三角洲中河口坝没有三角洲中的发育。重力流沉积为快状—递变层理砂砾岩,与暗色泥岩互层,其中水下碎屑流沉积中发育含泥砾的副砾岩。

前扇三角洲(Pro-fandelta):扇三角洲的外围部分,水流作用消失,以盆内水体作用为主,主要发育波状层理的粉砂岩和沙质泥岩,夹平行层理、快状层理砂岩。

第六章三角洲体系

Chapter Six Delta System

第一节概况

一、定义

在远程河流与盆内水体交汇地带的水上和水下部分所发育的扇状或朵状碎屑物沉积体。

三要素: 由碎屑沉积物组成;占据水上和水下两部分;沉积物主要来自于远程河流。

二、沉积作用

控制三角洲沉积的因素很多,如构造、气候、沉积物供给与水体变化等,但直接因素主要包括河流作用与盆内水体作用。

1、河流作用(Riverine Processes)

A 惯性力作用为主(Intertia-domonated),河水与盆

内水体的密度差可以忽略不计,河水流速较高,河水主要受惯性的影响,河水与盆内水体在三维空间混合。上述情况主要发生在:高梯度河水入湖;强烈的潮汐作用影响使河水与海水充分混合。

B 浮力作用为主(Buoyancy-dominated),河水密度小于盆内水体密度,河水漂浮在海水之上。由于河水密度比海水密度低,大多数河流入海后,主要是受浮力影响。这种情况下,河水可以漂浮很远,因此,海洋三角洲规模通常较大。

C 以摩擦力作用为主(Friction-dominated),河水密度大于盆内水体密度,河水主要受摩擦力的影响。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洪水入湖;冰水入湖。在上述情况下,由于河水密度大于盆内水体密度,河水沿湖底流动。

2、盆内水体作用(Basinal Processes)

A 潮汐作用(Tidal process):加速河水与海水混合,减少海水与河水的密度差,使河口区加宽,成为浅水朝坪。潮汐作用主要形成一些平行于潮流方向的线状沙脊。

B 波浪与沿岸流作用(Wavy and coastal current process):对三角洲砂体起改造作用,形成平行于岸线的沙坝。因此,三角洲砂体在高能海岸不发育,通常发育在低能海岸。

总之,三角洲是河口区河水与盆内水体相互作用结果,河流作用较强,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对三角洲的形成起建设性作用;盆内水体对三角洲的沉积物进行改造,对三角洲的形成起破坏作用。河口区

河水与海水相互作用结果导致河水的流速降低,河水扩散,河水所携带的沉积物在河口区堆积。

第二节三角洲类型及其亚环境

Classification and Subenvironments of Delta

一、分类( Classification)

根据河流、波浪与潮汐之间的相互作用,把三角洲划分为三种类型:

河控三角洲(River-dominated delta):以河流作用为主,长形,分支流河道、河口坝与沼泽较发育,如密西西比(Mississippi delta of U S A )三角洲。

浪控三角洲(Wave-dominated delta):尖形与弓形

沙脊取代了河控三角洲的分之流河道,沙滩、沙丘和泻湖较发育,如圣弗郎西斯三角洲(San Francisco delta of Brazil)。

潮控三角洲(Tide-dominated delta):以发育与岸线垂直的线状沙脊为特征,受潮汐作用影响的分支流河道和沼泽较发育,如 Makaham delta of Indonesia.

二、亚环境(Subenvironments)

三角洲平原(Delta plain):三角洲的水上部分,由湿地和被浅水隔开的分支流河道组成。分支流河道(Distributary channel):类似于网状河道,但受到盆内水体的影响(含贝壳),河道经常被废弃或堤发生跨塌;分支流河道间(Interdistributary area):潮控三角洲与河控三角洲发育天然堤、沼泽、决口扇、分支流间湾、朝坪与湖泊,浪控三角洲则发育沙丘。

三角洲前缘(Delta front):河水与盆内水体相互

作用并发生沉积物堆积的水下部分,包括水下河道( Subaqueous channel), 河口坝(mouth bar), 席状砂( sheet sand), 冲流沙坝(swash bar), 沙脊(sand ridge)和水下天然堤( and subaqueous levee)。典型沉积体为河口坝,垂向上表现为一反旋回序列,自下而上依次是水平纹理泥岩与粉砂岩、交错层理与波状交错层理砂岩、平行层理砂岩,顶部被粉沙和泥覆盖,其中同生变形构造和重力断层较发育。

线状沙脊主要发育在潮控三角洲中,冲流沙坝主要见于浪控三角洲中。

前三角洲(Prodelta):滨外区,由泥和粉沙组成,富含动物化石。前三角洲泥对三角洲前缘砂体起保护作用,免受波浪的改造。

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也可称为顶积层(topset)、前积层(foreset)和底积层(bottomset)。

第七章湖泊体系

Chapter Seven Lake System

第一节概况

一、湖泊沉积条件(Sedimentary Conditions)

a 湖泊水体为淡水或为咸水,湖水密度比海水密度明显要小;

b 湖泊中无潮汐作用,波浪作用与湖平面变化对沉积作用的影响较小;

c 湖泊中波浪与沿岸流的规模与能量较小,浪基面较浅;

d 进入湖泊的河流多为季节性的或阵发性的河流,河流流程较短。

e 湖泊四周均有物源,湖盆内岩相变化快;海盆则发育单向物源,盆地内岩相稳定;

f 由于湖盆较小,气候对湖泊的沉积物类型、沉积作用及湖平面变化的影响较明显。

二、湖泊类型(Types of Lake)

湖泊可以从成因、形态、湖水含盐度、沉积物供给、沉积充填样式的角度进行划分。

1、按成因:构造湖、火山湖、河成湖、冰川湖、风成湖等。

2、按湖水含盐度:淡水湖、微咸水湖、咸水湖等

3、按沉积物供给情况及气候条件

干旱气候:内陆萨布哈(无物源供给);冲积扇—干盐湖(有物源供给)。潮湿—半干旱气候:碎屑体—永久湖泊(有物源);沼泽—永久湖泊(无物源);碳酸盐岩与生物浅滩—浅湖(无物源)。

4、按湖泊大小:小型湖泊:火山湖、河成湖、冰川湖、风成湖等;大型湖泊:构造湖泊

大型湖泊中发育良好的烃源岩,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

5、按湖盆的构造性质与沉积充填样式

断陷湖泊(Fault Lake),断坳过度湖泊(Transitional Lake),坳陷湖泊(Down-warped Lake)

第二节沉积作用

Section Two Sedimentation

1、物理作用

2、化学作用

化学作用包括淡水湖泊和咸水湖泊两部分。

淡水湖主要发生低Mg碳酸盐矿物的沉淀(Carbonate Precipitation),如方解石及湖边的鲕粒。

咸水湖泊主要是盐类矿物的沉淀(Saline Mineral Precipitation)和高Mg碳酸盐矿物的沉淀,如白云石和湖边的鲕粒。

3、生物作用

生物骨架与碎片,如小型生物礁和生物碎屑浅滩等。

第三节沉积物分布

Section Three Sediment Distribution

一、湖泊的分带性(Geomorphic Distribution)

1、滨浅湖带:位于洪水岸线与枯水岸线之间的地带,其宽度起决于洪水水位与枯水水位的水位差和滨浅湖带的坡度。

砾石质湖岸:基岩湖岸,坡度陡;

沙质湖岸:迎风湖岸,湖浪、湖流作用明显,改造滨浅湖带沉积物和河流搬运来的沉积物,分选、磨圆好,可含植物碎片和动物化石碎片。

泥质湖岸:背风湖岸,坡度平缓或低洼湿地,发育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和泥炭沉积。

2、浅湖带:位于枯水水位与浪基面之间的地带,生物繁盛。

三角洲、扇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湖方向。

浅滩:湖浪、湖流作用明显,发育生物浅滩和生物礁。

湖湾:位于弯岸带或三角洲之间,发育细粒沉积物。

3、半深湖—深湖带:位于浪基面之下,主要受湖流的影响,以泥质沉积物为主,富含浮游化石和有机质,夹透镜状砂体。

附:理想湖泊分布样式:环带状分布模式(理想机械分异)

湖岸—湖泊中心:砂砾岩带—砂岩带—沙质泥岩带—泥岩带。

二、淡水湖盆沉积物分布模式(Sediment Distribution in freshwater basin)

主要针对具有含油气远景的构造湖盆,分断陷湖盆和坳陷湖盆两种模式。

1、断陷湖盆

分3带:陡坡带,扇三角洲砂体、重力流砂体与深水泥岩;中央带,深水沉积,黑色、深灰色泥岩、油页岩与浊积砂岩;缓坡带,浅水泥岩、浅滩沙坝与三角洲砂体。

2、坳陷湖盆

滨浅湖带:主要物源方向—长轴方向发育三角洲砂体,短轴方向发育扇三角洲砂体;非物源方向—湖湾、浅滩与广泛的滨浅湖细粒沉积物。

较深湖—深湖区:深水泥质岩与深水浊积岩。

三、咸水湖盆沉积物分布(Sediment Distribution in Saline Water Lake)

1、永久盐湖冲积扇—沙丘—泥坪(泥裂)—盐坪

2、永久盐湖非物源方向:泥坪含盐泥坪—盐坪—深水泥岩与盐层

物源方向:冲积扇—泥坪含盐泥坪—深水泥岩与盐层

第三部分海相碎屑体系

Part Three Marine Clastic Depositional System

第一章碎屑海岸体系

Chapter One Siliciclastic Shoreline

第一节海岸类型(Shoreline types)

浪控海岸(Wave-dominated shoreline):潮汐作用影响小,潮差<2m,发育沙滩(beach),障壁岛(barrier island)和海沼沙岭(“千尼尔”,chenier)。

波浪-潮汐混合海岸(Mixed wave-tide influenced shoreline):潮差2~4m,障壁岛(barrier island)、潮道(tidal inlets),退潮和涨潮三角洲(ebb- and flood-tidal delta)。

潮控海岸(Tide-dominated shoreline):潮差>4m,发育潮坪(tidal flats)和河口湾(estuaries)。

浪控海岸地貌特征潮-浪混控海岸地貌特征

第二节浪控海岸

Section Two Wave-Dominated Shoreline

一、概况

浪控海岸可分为两种类型:障壁型浪控海岸和无障壁型浪控海岸

亚环境(Subenvironments)

海岸沙丘(Coastal dunes):被风改造的水上沙滩,发育风成交错层理。

沙滩(Beach):后滨(Bach shore),海滩上部,位于平均高潮面之上,海滩脊(beach ridge)为前滨与后滨的分界线;前滨(Fore shore),位于平均高潮面与平均低潮面之间,发育海滩冲洗交错层理;海

滩脊(Beach ridge),向陆地倾斜,平行海岸分布;海沼沙岭(Chenier),孤立的海滩脊,周围为泥坪。临滨(Near shore):位于平均低潮面与平均浪基面之间,上临滨(Upper nearshore)发育大型交错层理中细砂岩;下临滨(Lower nearshore)发育水平纹理粉砂岩,生物扰动构造发育。

障壁岛(Barrier Island):平行海岸的长形砂体,与陆地之间以泻湖相隔,之上发育沙丘、海滩与临滨。泻湖(Lagoon):位于陆地与障壁岛之间的半封闭水体。潮道(Tidal Inlet):切割障壁岛的潮汐水道。潮汐三角洲(Tidal delta):潮道两侧的扇形砂体,位于泻湖一侧的为涨潮三角洲(Flood delta);位于开阔浅海一侧的为退潮三角洲(Ebb delta)。

冲越扇(Washover Fan):发育在泻湖一侧的扇形沉积体,由台风(hurricane)形成。

滨海平原(Strand Plain):一系列平行的海滩脊。

第三节潮控海岸(Tide-Dominated Shoreline)

亚环境(Subenvironments)

潮上带(Supratidal zone):位于平均高潮面之上,发育纹层状泥、沼泽,生物扰动和枝根发育。

潮间带(Intertidal zone):亦称潮坪,位于平均高潮面与平均低潮面之间。高潮坪(High-tide flat),又称泥坪,仅大潮才被淹没;中潮坪(Middle flat),混合坪,间歇性淹没,发育复合层理;低潮坪(Low flat),又称沙坪,大部分时间位于水下,发育潮汐水道砂岩。

潮下带(Subtidal zone):位于平均低潮面与浪基面之间,发育大型交错层理砂岩与双向交错层理砂岩。总之,从潮上带到潮下带,水由浅变深,水动力由弱变强,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

第二章河口湾

Chapter Eight Estuarine Environment

一、概况

河口湾(Estuary)是位于海洋与大陆的过渡带、潮汐作用强烈的海岸河口地区,外形一般呈漏斗状,其漏斗顶部对着受潮汐影响的蛇曲河道,而向海方向逐渐变宽。

河口湾的形态及潮汐沙脊的分布特征

二、水文特征(Hydrograghy)

根据淡水与潮汐之间的相互作用,河口湾的水文状况可分为三种类型:

河流作用为主(River-dominated):进入海洋的淡水(河水)较丰富,潮差较小。

混合流(Equal flow of river discharge and tide):入海的淡水与海水(咸水)的作用强度相当,交互进行。潮汐作用为主(Tide-dominated):入海的淡水较少,

潮差大,潮汐作用明显,淡水与海水完全混合。

三、沉积物(Sediment)

平面上(In plane view):线状沙脊(linear sand ridges),潮坪(tidal flat)和障壁海滩(barrier-beach)。剖面上(In profile):向上变细旋回(Finning-upward sequence):为潮汐河道,上部为脉状层理、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与小型交错层理砂泥岩互层;中部为交错层理砂岩;下部为大型交错层理砂岩。向上变粗旋回(Coarsening-upward sequence):海进型,上部为河口浅滩复合体,由交错层理粗砂岩组成;中部为潮下带砂泥互层沉积;下部为潮上带沼泽沉积。

第四章碎屑浅海

Chapter Three Shallow siliciclastic Sea

一、分类(Classification of shallow sea)

1、根据地理位置

边缘海(Marginal sea or precontinental sea ): 开阔浅海,与海洋完全连通,较窄。

陆表海(Epeiric or epicontinental sea):浅、半封闭的浅海,如北海(North Sea)和黄海(Yellow Sea),较宽。

2、根据海底沉积物(Based on bottom sediments)

自生海(Autochthonous sea):海底被现代沉积物覆盖

异生海(Allochthonous sea):海底被古代沉积物覆盖(残留沉积物)

二、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

1、洋流(Oceanic circulation):不同纬度区海水温度的差异导致海水流动。

2、潮流(Tidal current):主要由于月亮与地球之间万有引力的变化导致海水流动。

3、气候流(Meteorological current):

风、波浪、风暴等导致海水运动,是开阔海海水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

4、密度流(Density current):温度、盐度及沉积物含量导致海水分层

5、生物与化学作用(Animal—Chemical)

三、沉积物(Sediments)

残留沉积物(Relic sediment):更新世海侵前,在其它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其沉积特点与现代浅海环境不匹配。如古代的沙滩、障壁岛等,由于海侵而被淹没于现代浅海之下,在海底保存为沙山(sand massifs)和沙脊(sand ridges)。

现代沉积物(Modern sediment):在现代浅海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可以由潮汐、风暴、密度流、生物等作用形成,如浅海泥岩、自生矿物、生物碎片等。风暴砂岩(storm sand)是现代浅海中最典型的沉积物,主要为丘状交错层理与递变层理砂岩,底部发育冲刷面、泥质碎片与生物贝壳。浅海泥或陆架泥(shelf mud)是现代浅海中分布最广的现代沉积物,其中海相化石、生物扰动构造发育。

四、古代浅海沉积物的识别标准(Criteria for recognizing ancient shallow siliciclastic sea)

1 生物标准(Biological criteria):狭盐性生物(Stenohaline sepcies—珊瑚corals, 双壳cephalopods, 腕足articulate ),海相底息动物、浅海遗迹化石(克鲁兹迹Cruziana facies);

2 矿物标准(Mineral criteria):磷酸盐(Phosphates),绿泥石(Glauconite)和鲕绿泥石(Chamosite)。

3 沉积标准(Sedimentological criteria):古地理、相分布、沉积构造等的综合分析。

第四章深海—半深海碎屑体系

Chapter Four Pelagic Clastic System

第一节概况(Introduction)

一、研究历史

1、主观认识阶段(Subjective stage)

长期以来,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沉积学主要根据机械分异原理(mechanic differentiation)预测深海中的沉积物类型及分布, 并认为深海环境中以泥和粘土为主,粗粒沉积物主要分布在陆地和浅水区。

2、勘测研究阶段(Prospecting stage)

随着HMS Challenger 深海钻探计划的进行(1872~1876), 许多划时代的概念提出来了,如密度流(density current)、包马序列(Bouma sequence)、海底扇(Submarine fan)等深流(Contourites)等。二、地貌特征(General Morphology)

坡折点(Break point):大陆斜坡与大陆架的分界点水深大约200m。分界点向陆地方向为陆架,坡度较缓,向海方向为大陆斜坡,坡度明显变陡,平均坡度为4度。

海底峡谷(Submarine canyon):大陆斜坡上的深谷,横断面呈“V”字形,壁较陡,末端变缓,陆源沉积物或重力流的搬运通道。

海底扇(Submarine fan):海底峡谷末端的扇形沉积体,其上发育水道。

深海槽(Trench):大陆斜坡末端的深槽,又称深海地堑,可充填沉积物(厚达1000m)。

外脊(Outer Ridge ):深海槽外侧的隆起区。陆隆(Continental Rise):大陆斜坡末端的缓坡。

海山(Sea mount):高出平均海底约1Km,有火山锥、平顶山等。海丘(Abyssal hills):高度小于1Km。大洋中脊(Mid-ocean ridge):大洋中部的火山带。

方解石补偿深度CCD(calcite compensation depth):一般3800~4500m,在这一深度以下方解石被溶解。

第二节沉积作用与沉积物

Section Two Sedimentation and sediments

一、沉积作用(Sedimentation)

1、再沉积作用(Resedimentation):导致沉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搬运机理,包括坍塌(falls )、蠕动(creep)、滑动(slide)、滑移(Slump)及各种重力流。

2、正常沉积作用(Normal bottom current):非重力驱动深部流体的侵蚀、搬运和沉积等,如内部波浪和潮汐、深海峡谷流体(canyon current)和底流(bottom current)、等深流(contour current)。

3、沉降(Setting):slow setting in the pelagic water column.

二、沉积物(Sediments)

1、深海软泥和粘土(Pelagic oozes and clays)

深海软泥(Pelagic oozes):钙质或硅质化石含量>30%

钙质软泥(calcareous oozes):CaCO3>30%,如包球虫软泥

硅质软泥(siliceous oozes):CaCO3<30%,硅质化石含量>30%,如放射虫软泥

深海粘土(Pelagic clays):钙质与硅质化石含量<30%.

2、再沉积沉积物(Reworked sediments):海底扇(Submarine fan)浊积岩(Turbidite)

三、海底扇(Submarine Fan)

砂质扇(Sand Fan): 又称为圆形扇,扇面上水道呈辫状,峡谷供给,规模比泥质扇小,直径:nKm~n*100km。泥质扇(Mud Fan):又称长形扇,三角洲供给,规模较大,长度:5km~1000km。

沉积物分布:从扇根到扇端为滑塌沉积物-碎屑流沉积物-液化流、颗粒流沉积物-近端浊流(高密度浊流)

-末梢浊积岩(低密度浊流)

第四部分碳酸盐岩沉积学与沉积相

Part Four Carbonate Petrology and Facies

第一章碳酸盐岩沉积学

Chapter One Carbonate Petrology

第一节碳酸盐岩的组成与结构

Section One Composition and Texture of Carbonate

一、主要矿物

高镁方解石、方解石、文石、白云石

1、高镁方解石(High-Magnesian Calcite)

含MgCO3: 12~17 mol%,不稳定,易转化为方解石和白云石,因此,古代沉积物中少见。现代或原生高镁方解石主要产于红藻和无脊椎动物的骨骼中。形成条件:富镁海水,Mg/Ca>2:1

2、方解石(Calcite)

MgCO3为2~3 mol%,古代碳酸盐岩的主要成分。

形成条件: Mg/Ca<2:1; 温度<16oC; 有SO2-; PH值:7~8,盐度<3.5%。

3、文石(Aragonite)

MgCO3<2mol%,极不稳定,易转化为方解石

形成条件: Mg/Ca>2:1; 温度>15oC; PH值>8,盐度高。

4、白云石(Dolomite)

Mg/Ca=1,Mg2+和Ca2+交替与CO32-排列,古代碳酸盐岩的主要成分。

二、主要组分及结构

颗粒、基质、胶结物与孔隙

1、颗粒(Grain)

生物碎屑、内碎屑、鲕粒、团粒和藻粒

生物碎屑(Bioclast):不同程度搬运与磨蚀的生物硬体(壳体)。

内碎屑(Intraclast):不同程搬运和磨蚀的盆内沉积的碳酸盐岩沉积物颗粒。

鲕粒(Ooid):核心:生物碎屑、石英、长石等同心层:方解石、文石

真鲕:同心层多,且其厚度大于核心半径薄皮鲕:同心层厚度小于核心半径

复鲕:包含两个以上的小鲕

粒的复合鲕

负鲕:无核鲕

假鲕:外形与鲕粒相似,

但无同心层和核心放射

状鲕:具放射状结构

团粒(Pellet)<0.02mm,球形或卵形,粪团粒,藻团粒,低能环境

藻粒(Algal Grain)与藻类有成因联系的碳酸盐岩颗粒

2、泥晶基质与亮晶胶结物(Matrix and Cement)

泥晶:小于0.005mm,泥屑、微晶,亮晶:淀晶方解石,晶体较大,光学显微镜下形态可辩。

3、孔隙(Pore)与碎屑岩相似

第二章陆相碳酸盐岩

Chapter Two Terrigenous Carbonate

一、冷水碳酸盐岩

一般认为碳酸盐岩是浅水、低纬度的标志,但在高纬度地区也存在碳酸盐岩。

1、现代高纬度碳酸盐岩

Daly(1934) and Askelsson(1936)报道法国西海岸和Fjord岛南部分布有碳酸盐岩。

Teichert(1958) and Chave(1967)报道在许多高纬度浅水区的沉积物中含有碳酸盐岩。

2、古代高纬度碳酸盐岩

Briden and Irwing(1964)根据古地磁资料,推测某些古代碳酸盐岩分布于高纬度地区。

二、沙漠碳酸盐岩

萨布哈(Sabkha)、干盐湖发育盐岩、白云岩与石灰岩

三、湖泊碳酸盐岩

1、碳酸盐岩浅滩

湖岸、湖中隆起边缘清洁浅水区,有利于发育碳酸盐岩浅滩;鲕粒灰岩,多为表鲕,表明湖泊碳酸盐岩浅滩能量较低;生物碎屑灰岩,介形虫、双壳与螺化石碎片。

2、碳酸盐岩阶地

高能阶地:颗粒灰岩低能阶地:泥晶灰岩、泥晶白云岩

3、生物礁

阶地与斜坡间的坡折带,造礁生物为藻类(蓝绿藻),可分为礁前(角砾状灰岩)、礁核(藻灰岩)与后礁(泥晶灰岩)。

4、深水碳酸盐岩:泥晶白云岩与灰岩

5、湖湾碳酸盐岩:泥晶白云岩

6、盐湖碳酸盐岩:与盐岩共生的白云岩

第三章台地碳酸盐岩

Chapter Three Platform Carbonate

一、概况(Introduction)

1、分布:现今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30oN and 30oS,温暖浅海,包括热带碳酸盐岩陆架(tropical carbonate shelves)和温带碳酸盐岩陆架(temperate shelves)。

2、碳酸盐岩台地(Carbonate platform):分布于浅海区,平顶,陡壁,周围为深水环绕。碳酸盐岩台地可分为开阔台地(open platform):台地边缘无障壁;局限台地(close platform):台地边缘发育障壁,如礁(reef)、岛(island )和浅滩(shoals)。

3、台地类型:碳酸盐岩缓坡(Ramp)、镶边台地(Rimmed Platform)、孤立台地、沉没台地

二、碳酸盐岩台地亚环境(Subenvironments on Carbonate Platform)

1、潮上带(Supratidal zone):位于平均高潮面之上。宽窄差异大,如Bahamas台地,较缓,宽几公里;Shark湾,较窄。在潮湿气候带,发育藻—红树林沼泽,常见鸟眼构造(birdeye)、根痕和倒“V”形构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 ISBN:9787562525356 作者: 周江羽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1 版次:初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 价:¥46.00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介绍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在含油气盆地勘探领域的具体应用。内容包括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发展历史和趋势,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基本岩石学特点,陆相沉积体系,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过渡相沉积体系,水下重力流沉积体系,碳酸盐岩沉积体系,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特点,盆地构造-沉积响应关系和当前沉积学分支学科介绍。 本书的特点是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内容丰富而全面,并力求反映国内外在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主要进展,是作者们在长期从事本课程教学和科研成果基础上编著的。适用于能源地质、基础地质以及矿产普查勘探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和参考,同时也可供沉积学以及油气勘探和开发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参考。 目 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沉积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沉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沉积学的研究意义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沉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野外工作方法 第三节 室内工作方法

第三章 碎屑岩的岩石学特点 第一节 碎屑岩的物质组成及分类 第二节 碎屑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三节 碎屑岩的水动力学及成因 第四章 沉积体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沉积体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第三节 指相标志 第四节 沉积构造 第五章 陆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冲积扇体系 第二节 河流体系 第三节 湖泊体系 第六章 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 第一节 海岸体系 第二节 浅海体系 第三节 半深海—深海体系 第七章 过渡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滨岸三角洲体系 第二节 湖泊三角洲体系 第三节 扇三角洲体系 第四节 辫状河三角洲体系 第五节 河口湾体系 第八章 水下重力流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念及分类 第二节 重力流沉积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湖泊重力流体系 第四节 深海重力流体系 第九章 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 第一节 碳酸盐岩沉积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碳酸盐岩的物质组成及分类 第三节 碳酸盐岩的结构和构造 第四节 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模式 第十章 中国含油气盆地沉积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沉积盆地分类 第二节 典型含油气盆地沉积特征 第三节 主要储集体类型和含油气性 第十一章 盆地构造—沉积响应与油气聚集关系第一节 盆地构造—沉积充填样式 第二节 盆地充填和演化的控制因素 第三节 盆地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第四节 盆地类型与油气聚集模式 第十二章 沉积学的分支学科简介 第一节 储层沉积学 第二节 地震沉积学 第三节 板块构造沉积学

沉积岩石学复习题 及答案

沉积岩石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沉积岩、杂基、胶结物、层系、纹层、牵引流、沉积物重力流、层流、紊流、槽痕、陆表海、陆缘海、相序递变规律、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杂基支撑、颗粒支撑、内碎屑、颗粒石灰岩、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剥离线理构造、沉积相、沉积体系、φ值、海相自生矿物、岩屑、结构成熟度、成分成熟度、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颗粒、晶粒、重结晶作用、蒸发岩、冲积扇、冲刷-充填构造、曲流河、二元结构 沉积岩: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杂基:碎屑岩中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 其粒级以泥级为主, 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 纹层:(细层)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亦称细层。 牵引流:符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沉积物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紊流: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槽痕: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刷而形成的不连续的长形小凹坑。 陆表海: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 陆缘海:亦称大陆边缘海,指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的浅海 相序递变规律: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的规律 基底胶结:碎屑颗粒漂浮在杂基中互不接触,基质对颗粒起粘接作用的胶结类型 孔隙胶结:碎屑颗粒互相接触,构成孔隙,胶结物冲天于孔隙中的胶结类型 杂基支撑: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状的支撑结构 颗粒支撑:颗粒含量高,颗粒相互接触构成孔隙使杂基充填其中的支撑结构 内碎屑:沉积不久处于固结半固结状态的岩层,经侵蚀、破碎和再沉积而成的颗粒 颗粒石灰岩:颗粒含量大于50%,灰泥含量小于50%的石灰岩 三角洲:海(湖)陆交互地带的近河口处,河流携带沉积物倾泻入海(湖)形成的三角形沉积体 扇三角洲:邻近山地的冲积扇推进到湖中滨-浅湖地区形成的扇状砂体 冲积扇:发育在山谷出口处,由暂时性洪水冲刷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 槽状交错层理:底界为槽形冲刷面,纹层在顶部被切割形成的槽状层系 楔状交错层理:层系间的界面为平面但不互相平行,层系厚度变化明显呈楔形。层系间常彼此切割,纹层的倾向及倾角变化不定。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层理构造(河流沉积常见) 剥离线理构造:沿层面剥开体现原生流水线理的平行层理薄层 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体系: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φ值:是一种粒度标准,粒级划分转化为φ值,φ=-log2D 海相自生矿物:指一般形成于弱碱性、弱还原、盐度正常浅海海底海底沉积物中的矿物(如海绿石、鲕绿泥石、自生磷灰石)岩屑:是母岩岩石的碎块,是保持着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 结构成熟度:指碎屑岩沉积物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的特征程度(颗粒圆度、球度、分选性程度) 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物质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亦称“化学成熟度”或“矿物成熟度” 胶结作用: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 交代作用:指一种矿物通过化学作用代替另一种矿物的作用 颗粒:泛指沉积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成因的碳酸盐沉积物,在波浪、潮汐等动力作用下就地或经短距离搬运而形成的一系列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6、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 7、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8、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9、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0、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就是油藏,只聚集了气,就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12、岩性标准层——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进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13、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地温梯度。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 2002年6月11 日 16:42:18 已访问次数:2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ICS分类号 采标情况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1995年01月18日 1995年07月01日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 未 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 1995-07-01 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2.1.2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次级构造单元 2.2.1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1.2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坳陷; b.隆起; c.斜坡。 2.2.2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凸起 b.凹陷。 2.2.2.2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断阶带; b.断鼻带; c.断裂构造带; d.单斜带; e.次凹。 2.2.2.3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背斜带(长填); b.单斜带; c.超覆带; d.构造带(阶地); e.凹陷。 2.2.3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2.2. 3.1断陷盆地内的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a.背斜; b.半背斜; c.鼻状构造; d.断鼻构造; e.断块; f.潜山; g.构造群。

岩相古地理复习题

1.沉积环境:以沉积作用为主的地理环境,称沉积环境。或表述为:发生沉积作用的,因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而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 2.相标志:相标志是指存在于沉积岩(物)中,对沉积环境具有指示意义的成因标志。 3.退积型垂向序列:是伴随沉积盆地水体不断扩张,形成的远源的或较深水沉积物覆于近源的或相对水体较浅的沉积物之上。 4.进积型垂向序列:是指沉积物在不断向沉积盆地中心方向推进过程中所形成的近源的或浅水沉积物覆于远源的或相对深水沉积物之上的垂向沉积序列。 5.沉积相:沉积相的概念存在分歧,目前主要观点有:①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总和;②沉积相是沉积环境的产物,是沉积条件的物质表现。 6.沉积体系:①成因上被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沉积相的三维组合。 ②由沉积物散布作用联系起来的沉积环境组合。 7.萨布哈:原意是指波斯湾海岸的一片荒芜低平的盐碱地,现在用来代表干旱气候条件下有盐壳的盐坪、盐沼和盐碱滩沉积环境。 8.曲流河道:河道呈明显的弯曲形态(有人规定弯曲度>1.5),发育一系列明显的深潭和浅滩的河道。从地质作用而言,其最大特点是从上游凹岸侵蚀下来的物质被搬运到下游的凸岸沉积,形成边滩(或点砂坝),在弯曲度很高的地方时常出现截弯曲直。曲流河道的河床坡度较小、搬运量稳定,一般出现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9.辫状河三角洲:由辫状河体系前积到停滞水体中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其辫状分流平原由单条或多条底负载河流提供物质。 10.河口坝:平原辫状河道入水后,携带砂质由于流速降低而在河口处沉积下来,即形成河口坝。 11.古流分析:确定古水流的方向。 12.天然堤:由于洪水漫过河岸,当河水流速降低时,携带的大量悬浮物在岸边沉积形成天然堤。 13.冲积扇:在山谷出口处由于地表坡度减缓,水流及泥石流带来的碎屑物质大量堆积,而形成的山麓堆积物。 14.冲越扇:产生在障壁岛向泻湖一侧的扇形体,是风暴潮穿越障壁岛形成的。 15.三角洲平原:三角洲陆上为主的部分,它与河流体系的分界是从河流大量分叉处开始的。主要由分支河流和沼泽组成。P125 16.三角洲前缘:是三角洲的水下为主的部分,介于三角洲平原与前三角洲之间,位于分支流河道的前端(河口部位)。主要由河口砂坝和远砂坝组成。 17.辫状河道:是指主河道总体弯度不大,宽度很大,且被众多的河道砂坝分为若干次一级河道,或者绕河道砂坝不断分叉和重新汇合而呈辫状。 18.潮坪:潮坪是具有明显周期性潮汐活动(潮差一般大于2m),但无强波浪作用的十分平缓倾斜的海岸地区。其主要部分位于潮间带。 19.扇三角洲:由邻近高地推进到海、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25.决口扇:洪水期过量河水冲开天然堤,在堤岸靠近平原一方斜坡上形成由树枝状水系组成的扇状堆积物。 21.前缘席状砂:是由河口砂坝、远砂坝经海水冲刷作用重新分布而成,薄而面积大,砂质纯净、分选好,常见平行层理。 22.叠置砂体:位于不同层位的各砂体的垂向投影基本重合的砂体组合。 23.错移砂体:是指上下不同层位砂体,其垂向投影明显偏离的砂体组合。 24.粒度分析:确定主碎屑沉积物或碎屑岩中各粒级碎屑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的等值线图。 25.含砂率图:某一地层单元内砂岩总厚度与该地层总厚度百分率的等值线图。 26.纯砂图:某一地层单元内所有砂体的累积等厚图。 27.泥石流:是介于挟砂水流和滑坡的一种由水和粘土沙砾、碎屑以及气体组成的混合流体。 二、简述题 1、砂体的形态分类? 1)平面形态分类①等维砂体:长宽比约等于1比1(席状、毯状砂体)。②纵长形砂体:多出现于沿岸砂坝,河道障壁障壁岸 2)剖面形态分类a上平下凸状砂体;B 上凸下平状砂体 C楔状砂体 D透镜状砂体 2.湖泊亚环境的划分。P113 湖泊亚环境可划分如下: 1)滨湖:洪水期湖岸线与枯水期湖岸线之间的地带 2)浅湖:枯水期湖岸线与浪基面在湖底交线之间的地带 3)深湖:湖泊浪基面与湖底交线 4)湖泊三角洲:河流流入湖泊的河口附近的陆上和浅水环境中形成的碎屑沉积体(海陆过渡三角洲环境相似) 3.沉积模式的表示方法及其作用。 (1)沉积模式的表示方法 A、直观模式:以简化的图式直观地表现出沉积环境、沉积作用过程和沉积产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B、数学模式:以数学方法模拟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的模式,例如用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模拟海平面上升、降雨量增加、沉积物供应等与沉积作用的关系。(2)沉积模式的作用 A、在沉积环境或沉积相分析中,沉积模式起到对比标准的作用; B、在观察和研究地层剖面时,起到有目的的搜集、分析相关信息的提纲或指南作用; C、对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纵、横向变化可以起到预测作用; D、对沉积相形成的水动力等成因条件起到解释的作用。 4.概率累积曲线及其在几种主要沉积环境中的特征。 在正态概率坐标纸上,以横标表示粒径,用Φ值标度;纵标为累积百分含量,以概率标度,从左至右由粗到细依次标出各粒级的累积百分含点,再连接这些点所构成的图形,称概率累积曲线. 5.C-M图及其在几种主要沉积环境中的特征。 CM图是在自下而上系统取自某同一成因岩层(砂体)的一套(20~30或更多)样品,并绘制出各样品的累积曲线的基础上绘制的图。其方法为: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以纵标表示C值(即累积曲线上累积含量为1%处所对应的粒径值),下细上粗,以横标表示M值(即累计曲线上累积含量为50%处所对应的粒径值),左细右粗。纵横坐标均以μm为单位标注,根据各样品的C、M值进行投点,然后按点群的分布范围绘出图形。 6.沉积模式及其种类。 沉积模式是在对大量现代和古代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及室内模拟实验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某种沉积环境及相应的沉积条件、沉积作用的演化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后,概括出该沉积环境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特征及其空间组合形式,并对其形成机理作出解释的模型。沉积模式种类划分如下: 1)根据建模资料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分为: A.一般性(标准)模式:是在对现代和古代沉积环境大量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表现了某种沉积环境固有沉积特征的理想化、典型化模式,可在全球范围内各地质时代的沉积地层研究中,作为比较或参照的标准。 B.地方性模:在某一地区,根据实际具体地质资料归纳、提炼而建立起来的区域性沉积模式。它只适于同类沉积条件的地区使用,对其它地区不能应用或只能作为参考。 2)根据时间和空间变化分为: A.静态模式:表示在特定时间内沉积环境、沉积物横向变化的一种沉积模式。 B.动态模式:表示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和沉积产物在某地点随时间而变化的纵向(垂向)特征的沉积模式。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总复习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定向井 按照预先设计要求,井轨迹具有一定斜度和 方位的井 2、 测井相 又名电相,是从测井资料中提取与岩相有关 的地质信息,并将测井曲线划分若干个不同特点的小单元, 经与岩心资料详细对比,明确各单元所反映的岩相,即是测 井相。在一个地区建立了测井相后,可以利用测井曲线解释 出井的柱状岩性剖面图。 3、 可采储量 在现有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地质储 量中开采出来的储量。 4、 岩心收获率 指实取岩心的长度与取心进尺的比值,用百 分数表示。 5、 孔隙结构 储层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 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 相互连通情况,以及孔隙与 喉道间的配置关系等。它反映储层中各类孔隙与孔隙之间连通 喉道的组合,是孔隙与喉道发育的总貌。 6、 储集单元 碳酸盐岩油气层剖面中,能封闭油气并具有统 一压力系统的基本岩石组合。(储、产、盖、底) 7、 地温梯度 又称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率。指地球不受大 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8、 井位校正 9、 沉积旋回 是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 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 10、 折算压力 是指测点相对于某基准面的压力,在数值上 等于由测压点到折算基准面的水柱高度所产生的压力。 11、 断点组合 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 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2、 探明储量 在油田评价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在现代 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利润的可靠储量。它是编制油田开发方案、 开发分析以及油田开发建设投资决策的依据 13、 异常地层压力 地层压力是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流体上的压 力。正常地层压力可由地表至地下任意点地层水的静水压力 来表示;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 力很少等于静水压力,通常我们把背离正常地层压力趋势线 的底层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或压力异常。

含油气盆地分类

第二节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及特征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大地构造条件所控制的。有很多沉积盆地的分类方案,这主要是由于各个学者所持 的大地构造观点不同。 固定论:是根据软流圈的热流动所引起的垂直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大洋的形成就是海洋化的结果。即槽台学说。 膨胀论:认为地球一直处于膨胀之中,大洋的形成不是海洋化的结果,而是由于沿着洋中脊的增生作用和扩展作用。 即海底扩张原理:中央海岭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软流层的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分异、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 壳,以后涌出的一股岩浆“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地壳向外推移,后浪推前浪式地每年由海岭向两旁扩张,不断为 海洋地壳增添新的条带。 活动论:是以岩石圈在软流圈上的水平运动来解释盆地的形成,即板块构造学说(拉张、俯冲、碰撞、转换断层)。 固定论的盆地分类以苏联的布罗德(1965)和张厚福为代表。分为 1.地台平原型盆地,包括地台内部坳陷盆地和 地台内部断陷盆地—单断、双断;2. 山前坳陷盆地;3. 山间坳陷盆地;4. 复合盆地。 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美国Dickinson W. R.(1976) 为代表,分为裂谷型和聚敛型(共分16种)。 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分类以刘和甫(1983)为代表,分为张裂环境、压缩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 综合地球动力学背景,再考虑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的盆地分类为现在采用的分类。 板块边界的类型 1. 背离型板块边界(拉张力) 称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不显著,构造作用不明显。 2. 聚合型板块边界(挤压力)

称主动大陆边缘,地震活动强烈,构造变动强烈。 (1) 洋壳俯冲到陆壳下面,并被吸收进地幔(B型俯冲) (2) 陆壳与陆壳碰撞(A型俯冲) 3. 平行的板块边界(剪切力) 一、张性环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张性盆地 以背离板块活动和拉张构造为主,由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而沉降,也可以是由于盆地形成以前,高温热流使地 壳隆起,后来随着高温岩石圈热力衰减而发生沉降。 主动裂谷:地幔上隆,地表处于张性应力状态,加之重 力侧向扩张作用,使地壳破裂,形成裂陷盆地和伸展构造, 称为主动裂谷(如东非)。 被动裂陷:由于板块俯冲作用,造成大陆边缘的张性变 形或碰撞时大陆内部发生张性变形产生的裂谷,称为陆内 碰撞裂谷或大陆边缘裂谷盆地。 根据裂陷阶段可分: 大陆内裂谷盆地 陆间海盆地 被动大陆边缘盆地 根据所处的位置有: 孤后(间)裂谷盆地 夭折谷或坳拉槽

沉积学期末总结(长江大学)

沉积学复习 基本概念: 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物及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别着重研究沉积(物)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以及沉积物及岩石的形成作用、分布规律及其演化过程的学科。 沉积学:沉积学是沉积岩岩石学中的沉积作用部分发展、演化而来的,并形成了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范围。它解释了沉积地层的垂向和横向的关系,从多方面探讨沉积地层中构成地质记录的特征,作用成因分析,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沉积相:是沉积物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和其特征的总和,成分相同的岩石组成同一种相,在同一地理区的则组成同一组。(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岩相: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和表明沉积环境的岩性特征,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的总和。沉积环境: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条件。 相标志:指反应沉积相的一些标志,它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可归纳为岩性、古生物、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四种相标志类型。 相序递变规律:是指沉积相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变化的有序性或相序递变。主要是: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没有间隔。 相模式: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的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称为相模式。 沉积体系:是与某些现象的或推测的环境和沉积作用有密切成因联系的三度空间岩相组合。(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基本原理: 沉积相(见P241)和沉积环境、岩相之间的相互关系 1)沉积相的概念: 2)沉积环境的概念: 3)岩相的概念: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它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 岩相和沉积相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同一关系。 相互关系:关于沉积相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对于这种观点,沉积相就是沉积环境,岩相是它们的产物;第二种观点是指疼的岩石组合就是岩相,对于这种观点,沉积相就是岩相,沉积环境是其基础;第三种观点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特征的组合,对于这种观点,沉积相包含沉积环境和岩相。 相模式的作用:(见P242) 1)从比较的目的来说,它必须起到一个标准的作用; 2)对于进一步观察来说,它必须起到提纲和指南的作用; 3)对于新的研究地区来说,它必须起到预测的作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英语分类词汇表

目录 总类。。。。。。。。。。。。。。。。。。。。。。。4 1.油气地质勘探总论。。。。。。。。。。。。7 2. 含油气盆地构造学。。。。。。。。。。。。。7 3. 含油气盆地沉积学。。。。。。。。。。。。。11 4. 油气性质。。。。。。。。。。。。。。。。。。。。。14 5. 油气成因。。。。。。。。。。。。。。。。。。。。。15 6. 油气储集层。。。。。。。。。。。。。。。。。。。21 7.油气运移。。。。。。。。。。。。。。。。。。。。。。22 8.油气聚集。。。。。。。。。。。。。。。。。。。。。。25 9.油气地质勘探。。。。。。。。。。。。。。。。。。27 10.油气地球化学勘探。。。。。。。。。。。。。29 11.地震地层学。。。。。。。。。。。。。。。。。。。29 12.遥感地质。。。。。。。。。。。。。。。。。。。。。32 13.实验室分析。。。。。。。。。。。。。。。。。。。33 14.油气资源评价。。。。。。。。。。。。。。。。。34 15.地质年代。。。。。。。。。。。。。。。。。。。。。16补充 17岩性,岩石学

总类 油气地质勘探petroleum and gas geology and exploration 石油地球物理petroleum geophysics 地球物理测井geophysical well logging 石油工程petroleum engineering 钻井工程drilling engineering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oil-gas field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石油炼制petroleum processing 石油化工petrochemical processing 海洋石油技术offshore oil technique 油气集输与储运工程oil and gas gathering-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engineering 石油钻采机械与设备petroleum drilling and production equipment 油田化学oilfield chemistry 油气藏hydrocarbon reservoir 油藏oil reservoir 气藏gas reservoir 商业油气藏(又称工业油气藏)commercial hydrocarbon reservoir 油气田oil-gas field 油田oil field 气田gas field 大油气田large oil-gas field 特大油气田(又称巨型油气田)giant oil-gas field 岩石物性physical properties of rock 岩石物理学petrophysics 野外方法field method 野外装备field equipment 石油petroleum 天然石油natural oil 人造石油artificial oil 原油crude oil 原油性质oil property 石蜡基原油paraffin-base crude [oil] 环烷基原油(又称沥青基原油)naphthene- base crude [oil] 中间基原油(又称混合基原油)intermediate- base crude [oil] 芳香基原油aromatic- base crude [oil]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肈腿薇螅芀莄薃螄羀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标准层——岩性特殊、岩层稳定、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岩层。 2、干酪根——油母质,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型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3、生储盖组合——生油层、储集层、盖层在时间、空间上的组合形式或配置关系。 4、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5、地温级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6、油气田——是指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如果在这个局部构造范围内只有油藏,称为油田;只有气藏,称为气田。 7、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 8、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9、断点组合——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0、储集层——凡是可以储集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1、油气藏——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圈闭中只聚集了油,就是油藏,只聚集了气,就是气藏;既有油又有气,则为油气藏。 12、岩性标准层——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为便于项目组进行统一的描述,对勘察区域的岩性进行总体分层、编号以及对颜色、性状、物理力学性质等的描述,形成统一模板,即岩性标准层。xzCK7。 13、沉积旋回——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地温梯度。 14、含油气盆地——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LbauT。 15、异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是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流体上的压力。正常地层压力可由地表至地下任意点地层水的静水压力来表示;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力很少等于静水压力,通常我们把背离正常地层压力趋势线的底层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 16、岩心收获率——岩心长与取心进尺之比的百分数,即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取心长度X100%。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第一章钻井地质 一、主要概念 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预探井: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3、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4、开发井: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5、调整井: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6、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7、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8、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占取心进尺的百分比。 9、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回井口的时间。 10、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方法。 二、问答题 1、简述定向井的主要用途,图示说明井身剖面基本类型。 纠正已钻斜的井眼成一个垂直的井身,对落鱼等井下障碍物进行侧钻,在不可能或不适宜安装钻机的地面位置的下边钻油井,为扑灭大火、压住井喷等而设计的井—抢险井或救险井,在一个井场、钻井平台或人工岛上,钻几口、几十口井、丛式井—海上油田、地面受限制的沙漠、沼泽等地,最大井斜角接近或达到90°,且有水平延伸的井--水平井。 I型井身剖面;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Ⅲ型井身剖面(见图) 2、简述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用途。 岩性--软硬、孔缝发育程度;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方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人为因素的影响。 ①应用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②在无电测资料或尚未电测的井段,根据钻时曲线,结合录井剖面,可以进行地层划分和 对比。 3、简述取心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及其注意事项。 取心资料收集:丈量方入,准确算出进尺,取心过程中,记钻时、捞取砂样,并要特别注意观察泥浆槽面的油气显示情况;丈量“顶空、底空”:初步判断岩心收获率;岩心出筒:先出底部、上下顺序不乱、保证岩心完整,岩心全部出筒后要进行清洗,油浸级以上的岩心不能用水洗,用刀刮去岩心表面钻井液,并注意观察含油岩心渗油、冒气和含水情况,并详细记录,必要时应封蜡送化验室分析,密闭取心井的岩心出筒后→清理密闭液后,立即进行丈量,涂漆编号,并及时取样化验分析;岩心丈量:判断是否有“假岩心”,如有应扣除假岩心;计算岩心收获率;岩心编号:自上→下、由左→右依次装入岩心盒内,按其自然断块自上而下逐块编号。 4、简述岩心归位方法和步骤。 以筒为基础,用标志层控制;磨损面或筒界面适当拉开;泥岩或破碎处合理压缩;整个剖面岩性、电性符合,解释合理;保证岩心进尺、心长、收获率不变。 先装收获率高的筒次;后装收获率低的筒次;破碎岩心归位,按电测解释厚度消除误差装图;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技术标准 目录汇编2002年6月11日16:42:18 已访问次数:2 次 标准名称: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文件目录: 基础研究 标准性质 标准序号 标准年代号 专业 SY/T 5978 94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1995年01月18日1995年07月01日ICS分类号采标情况 关键词 负责起草单位 是否废标未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 xx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1995-01-18 发布1995-07-01 实施 xx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 xx 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8—94 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 本标准规定了含油气盆地的一、二、三级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具有断陷式、坳陷式结构特征的含油气盆地的构造单元划 分。 2 构造单元划分 2.1 基本构造单元 2.1.1 断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断陷盆地: ); 2.1.2 坳陷式含油气盆地(以下简称“坳陷盆地”)。 2.2 次级构造单元 2.2.1 一级构造单元 2.2.1.1断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 坳陷; b. 隆起; C.斜坡

2.2.1.2 坳陷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 a. 坳陷; b. 隆起; c. 斜坡。 2.2.2 二级构造单元(亚二级构造单元) 2.2.2.1 断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 凸起 b. 凹陷。 2.2.2.2 断陷盆地内的亚二级构造单元 a. 断阶带; b. 断鼻带; c. 断裂构造带; d. 单斜带; e. 次凹。 2.2.2.3 坳陷盆地内的二级构造单元 a. 背斜带(长填); b. 单斜带; c. 超覆带; d. 构造带(阶地); e. 凹陷 2.2.3 三级(局部)构造单元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简)

中国西部沉积盆地特点与油气富集规律 1.中国西部沉积盆地 我国西部盆地受控于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离散、汇聚与拼接,同时受到西伯利亚板块和青藏高原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构造运动的叠加和改造,多发育挤压性质的大型坳陷沉积盆地,如其北部(昆仑山以北,亦称西北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河西走廊一带(包括酒泉盆地,亦称走廊盆地),合称四盆一走廊。 2.中国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特点 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受印度洋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相互作用。这里的盆地形成与造山带的基岩活动有关,因而多为压性盆地。主要的含油气盆地有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哈等。 图11 吐哈盆地大地构造位置与内部构造单元划分 综合中国西部主要的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吐哈盆地(图1)。得出中国西部主要含油气盆地几点特征: (1)盆地的形成于造山带的挤压活动密切相关。盆地的形态多不对称,发育了明显的山前坳陷,期沉积幅度可达万米,最厚达15000m(准噶尔盆地南缘)。盆地无明显的岩浆活动,中央往往发育有古老地块。 (2)盆地边界都受逆冲断层的控制。盆地的边缘常常发育数条你冲层,组成你冲断裂带,形成一种具有一定模式、规模较大的断裂带。例如准噶尔盆地克——乌断裂带(图),他主要由超覆尖灭带、前缘断块带和前缘单斜带3个部分组成。(3)盆地的局部构造类型多种多样。这些构造多呈线性或雁列状排列,局部构造线的方向受邻近的造山带走向所控制,常有数个平行的构造带分布在盆地的边

缘。局部构造的形态,在平面上多呈长轴状、短轴状和鼻状,剖面上多为梳状、箱状等。(图2) 图2 中国西部挤压性盆地剖面结构示意图 3.主要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分布特征 3.1 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有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中侏罗统—下白垩统及下白垩统一第三系三个生储盖组合。三叠—侏罗系组合主要分布于库车断陷,其次分布于满加尔地区、是重要勘探目的层。已发现奇克里克油田、轮台油田。上白垩统—第三纪组合仅分布于西部坳陷区,已发现柯兑亚油田。 3.2 准噶尔盆地 储集体成带分布特征制约了油气藏的分布,例如滴西5井、滴西17井、滴西14井、滴西18井、滴西10井等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成串珠状展布,向东逐渐抬高,受控于滴南凸起的鼻状构造背景。C2b-C2b含油气系统以天然气聚集为特征,根据有效生烃区的分布,可以初步划分为6个次级含油气系统,西北缘含油气系统、乌伦古含油气系统、陆梁含油气系统、大井含油气系统、四棵树含油气系统、乌鲁木齐含油气系统、 3.3 柴达木盆地 目前发现的油田几乎都分布在较深湖相区及其邻近。在较深湖相区有利生油

华东《油气田开发地质学》2019年春学期在线作业(三)

------------------------------------------------------------------------------------------------------------------------------ (多选题)1: 从地质发展的观点看,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可以是()。 A: 油源区附近长期继承性的长垣带 B: 盆地内部的斜坡带 C: 与同生断层有关的滚动背斜带 D: 环礁型生物礁带 正确答案: (多选题)2: 下列给出项中,()是油层对比的成果图。 A: 栅状图 B: 岩相图 C: 小层平面图 D: 油砂体连通图 E: 古地质图 正确答案: (多选题)3: 世界各国许多油气田中普遍存在异常地层压力,下列()作用可能形成异常地层压力。 A: 泥页岩压实作用 B: 粘土矿物脱水 C: 有机质生烃 D: 渗析作用 E: 构造作用 正确答案: (多选题)4: 油层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有()等。 A: 岩性特征 B: 储集单元 C: 地球物理特征 D: 沉积旋回 正确答案: (多选题)5: 下列给出条件中,()是容积法计算石油储量的所需参数。 A: 有机质丰度 B: 有效孔隙度 C: 累积产气量 D: 含油面积 正确答案: (多选题)6: 连续生储盖组合是指生油层和储集层在时间上连续沉积,两者直接接触,下列()均属于连续生储盖组合。 A: 不整合型 B: 断层型 C: 指状交叉式 D: 上覆式 正确答案: (多选题)7: 岩性遮挡油藏原来埋深适中,具有一定的压力,后因断裂作用下降,其原始压力仍保存下来形成()。 A: 低压异常

岩石强度分类

第二章天然石料 天然石料:天然岩石经机械或人工开采、加工(或不经加工)获得的各种块料或散粒状石材。 第一节岩石的形成与分类 岩石由于形成条件不同可分为: 岩浆岩(火成岩) 沉积岩(水成岩) 变质岩 一、岩浆岩 (一)岩浆岩的形成与分类 岩浆岩是由地壳深处熔融岩浆上升冷却而成的。 (1)深成岩:岩浆在地壳深处,在上部覆盖层的巨大压力下,缓慢且比较均匀地冷却而形成的岩石。 特点:矿物全部结晶,多呈等粒结构和块状构造,质地密实,表观密度大、强度高、吸水性小、抗冻性高。 建筑上常用的深成岩主要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等。 (2)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时,在压力急剧降低和迅速冷却的条件下形成的。 特点:岩浆不能全部结晶,或结晶成细小颗粒,常呈非结晶的玻璃质结构、细小结晶的隐晶质结构及个别较大晶体嵌在上述结构中的斑状结构。 建筑上常用的喷出岩主要有玄武岩、辉绿岩、安山岩等。 (3)火山岩:火山岩也称火山碎屑岩,是火山爆发时喷到空中的岩浆经急速冷却后形成的。 常见的有火山灰、火山砂、浮石及火山凝灰岩等。 (二)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成分 (1)石英:结晶状态的SiO2 强度高、硬度大、耐久性好。 常温下基本不与酸、碱作用。 温度达575℃以上时,石英体积急剧膨胀,使含石英的岩石,在高温下易产生裂缝岩浆岩分为:

酸性岩石(SiO2>65%) 中性岩石(65%≥SiO2≥55%) 碱性岩石(SiO2<55%) (2)长石:强度、硬度及耐久性均较低(与石英相比) 正长石(K2O·Al2O3·6SiO2) 斜长石钠长石(Na2O·Al2O3·6SiO2) 钙长石(CaO·Al2O3·2SiO2) 干燥条件下耐久性高, 温暖潮湿的条件下较易风化,特别遇CO2,更易于被破坏。风化后主要生成物是高岭石(Al2O3·2SiO2·2H2O)。 (3)云母:含水的铝硅酸盐,柔软而有弹性的成层薄片。 白云母 黑云母 云母含量较多时,易于劈开,降低岩石的强度和耐久性,且使表面不易磨光。 (4)暗色矿物: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着色深暗的铁镁硅酸盐类矿物,统称为暗色矿物。 特点:密度特别大(3~4)g/cm3。 与长石相比,强度高,冲击韧性好,耐久性也较高。 在岩石中含量多时,能形成坚固的骨架。 其它:黄铁矿(FeS2), 特征:岩石表面具有锈斑。 黄铁矿遇水,易氧化成硫酸,腐蚀其它矿物,加速岩石风化。 二、沉积岩 (一)沉积岩的形成与分类 位于地壳表面的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风化作用,逐渐被破坏成大小不同的碎屑颗粒和一些可溶解物质。这些风化产物经水流、风力的搬运,并按不同质量、不同粒径或不同成分沉积而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 特点:有明显的层理,较多的孔隙,不如深成岩密实。 (1)化学沉积岩:原岩石中的矿物溶于水,经聚集沉积而成的岩石。 常见:石膏、白云岩、菱镁矿及某些石灰岩。 (2)机械沉积岩:原岩石在自然风化作用下破碎,经流水、冰川或风力的搬运,逐渐沉积而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