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 名词解释(环境地球)

1 名词解释(环境地球)

1  名词解释(环境地球)
1  名词解释(环境地球)

名词解释

1.环境地球化学概念:研究环境各个系统的地球化学性质,天然的和人为释放

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含量、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人类和生物影响的学科。

2.环境效应:指在环境要素作用下环境受到影响的现象及其后果。

3.地下水自净过程:污染物进入地下水,通过同周围的介质发生物理化学和生

物化学等一系列的反应,使污染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最终被净化,是地下水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样的过程,称为地下水的自净过程。4. 水俣病:水俣病是因食入被有机汞污染河水中的鱼、贝类所引起的甲基汞为

主的有机汞中毒或是孕妇吃了被有机汞污染的海产品后引起婴儿患先天性水俣病,是有机汞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因1953年首先发现于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的渔村而得名,水俣病是慢性汞中毒的一种类型。

5. 稳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

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引申意义

6. 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又称“原生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或间接排入环境

的污染物。如排入洁净大气和水体内的化学毒物、病毒等。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7.化学需量氧: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对所消耗的氧化剂

量。

8.简称COD。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如高锰酸钾)将废水中可氧化物质(如有

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的氮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它和生化需养量(BOD)一样,是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

9. 可吸入颗粒物(飘尘或者PM10):可吸入颗粒物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

微米的颗粒物,又称为PM10。可以被人体吸入,沉积在呼吸道、肺泡等部位从而引发疾病。

10. 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

肺颗粒物。

11.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12.温室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

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13.温室气体: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

红外线辐射,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的气体。

14.光化学烟雾:排入大气中的CO、NO等一次性污染物在光的作用下形成二次

污染物,这两种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15. 元素的环境背景值:亦称自然本底值。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

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份。它反映环境质量的原始状态。

1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体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在生物圈内不断地运转,他们

沿着特定的途径,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有机体内,再从生物体回到非生物环境中去,从而构成元素的循环,这种循环叫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7.元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协同作用指在生物体中,两种或两种以上

元素共存时所产生的一种附加增强作用或效应。拮抗作用:指在生物体中,一种元素对另外一种元素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的干扰的现象(这种干扰多数是抑制或者抵消,但也有可能是加剧)。

18.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

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的影响。

19.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

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

20.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

规律的基本因素。

21.环境质量: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或社会经济发展

的适宜程度。

22.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

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

23.土壤质量评价:单一环境要素的环境现状评价,是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按

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土壤是否污染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评估的工作。

24.水体污染: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水体

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类健康的现象。

25.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

共同作用,使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的现象。

26.水环境质量评价:按照评价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参数、水质标准和评价方

法,对水体的质量利用价值及水的处理要求作出评定。

27.地方病(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地球的地质化

学条件存在着区域性差异。这种区域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世界各地区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发展,造成了生物生态的区域性差别。如果这种区域性的差异超出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所能适应的范围,就可能使当地的动物、植物及人群中发生特有的疾病。

28.在一定区域内流行的疾病,由于环境中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不足或过量所

引起的生理失调。

29.地方性甲状腺肿:一种主要由于地区性环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

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症状是甲状腺肿大。

30.地方性砷中毒:由于长期自饮用水、室内煤烟、食物等环境介质中摄入过量

的砷而引起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1.克山病:一种以心肌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地方病,亦称地方性心肌

病。

32.大骨节病:一种慢性的骨关节对称畸形的地方病。

3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英文缩写为POPs(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是指

具有高毒性,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可生物积累,能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进行长距离越境迁移并沉积到远离其排放地点的地区,随后在那里的陆地

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积累起来,对当地环境和生物体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34.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生物和非生物部分构成的相对

稳定的系统。

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

(1)“温室气体”与全球增暖

(2)“臭氧洞”

(3)森林锐减和特种灭绝

(4)土地荒漠化

(5)淡水资源短缺

常用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常用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1、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指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包括生产废水、外排的直接冷却水、超标排放的矿井地下水和与工业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不包括外排的间接冷却水(清污不分流的间接冷却水应计算在内)。 2、直接排入海的:指经企业位于海边的排放口,直接排入海的废水量。直接排放是指废水经过工厂的排污口直接排入海,而未经过城市下水道或其他中间体,也不受其他水体的影响。匠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指各项指标都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外排工业废水量,包括经过处理后外排达标的和未经处理外排达标的两部分。排放标准见GB8978 --1996 。 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百分率。计算公式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100 % 4、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指排放的工业废水中所含汞、锡、六价铬、铅等重金属和砷、挥发酚、氰化物、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一般无机物和有机物等污染物本身的纯重量。它可以通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其中污染物的浓度相乘求得,也可以通过物料衡算或经验计算公式求得。(可参考《工业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系数手册》) 污染物纯重量=污染物的平均浓度x 报告期工业废水排放量 污染物的浓度,均以在企业排放口所测的数字为准(含有一类污染物的废水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出口取样测定),无论测出的浓度是否符合排放标准,均应统计在内。 5、废水治理设施数:指企业用于防治水污染和经处理后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实有设施(包括构筑物)数,以一个废水治理系统为单位统计。附属于设施内的水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已报废的设施不统计在内。 6、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指维持废水治理设施运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能源消耗、设备折旧、设备维修、人员工资、管理费、药剂费及与设施运行有关的其他费用等。 7、工业废水中污染物去除量:是指企业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经过各种水

1.1地球的宇宙环境练习(有答案)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基础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①哈雷彗星、流星体②月球、星云③航天飞机、陨石④恒星、待发射的航天飞机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关于天体、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天体形态多种多样,是物质的,是孤立存在的 B.总星系即为宇宙 C.太阳系是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D.只有相邻的天体才可以构成天体系统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许,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 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结合下图回答3~6题。 3.从发射节省能源角度考虑,最合适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飞船“神舟七号”运行时所在的天体系统不.包括( ) A.地月系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5.酒泉成为载人航天发射场的有利条件是 ( ) A.海拔高,接近卫星所在的大气层 B.纬度低,接近同步地球轨道 C.气候干旱,晴天多,空气透明度高 D.设备先进,科技力量雄厚 (二)综合题 6.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___ ___, 轨道离地球最近的是__ ____。 (2)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________轨道 和________轨道之间。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自 ______向______。请在图中地球的公转 轨道上用箭头表示出来。 (4)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_____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________,其中心天体是________,此天体成为该天体系统中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什么?(6)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什么?

001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含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选择题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因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终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土星轨道,借助土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 2500 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园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示意图中地球在 A、B、C 三个位置对应的天体类 型分是 A.行星—卫星—行星 B.行星—卫星—卫星 C.行星—行星—行星 D.行星—卫星—恒星 2.地球进入比邻星宜居轨道后,下列推测最不可信的 是 A.比邻星位于河外星系,能自身发光发热 B.比邻星较为稳定,能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 C.地球与比邻星距离适中,能保持适宜的温度 D.比邻星周围的宇宙环境较为安全稳定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对第一次银河系行星数量普查做出的估计,银河系内的行星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至少达到500亿颗,其中大约有5亿颗坐落于所谓的“金发姑娘区”,也就是适居区。 据此完成3~4题。 3.对“金发姑娘区”描述不正确的是 A.这一地区的温度既不太高,也不太低,适宜生命存在 B.这一地区只有液态水的存在 C.这一地区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D.这一地区星球的表面可能存在大气层 4.地球具有生命存在条件和其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适中的日地距离 B.稳定的光照——地球适中的质量和体积 C.适宜的温度——适中的日地距离 D.液态水——地球的大气成分 下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据此完成5~6题。 5.“蓝月亮”应属于 A.行星 B.恒星 C.卫星 D.彗星 6.“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 A.太阳 B.恒星 C.行星 D.地球 2016年11月14日晚,月亮与地球达到全年最近距离, 这是1948年以来月亮最接近地球的一次,出现了世纪最大“超级月亮”。图为摄于云南省曲靖市的月亮

环保术语大全

第一部分常用词义 1、环境: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人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3、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按影响的来源分,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按影响效果分,环境影响可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按影响性质分,环境影响可分为可恢复影响和不可恢复影响。另外,环境影响还可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地方、区域影响或国家和全球影响,建设阶段影响和运行阶段影响等。 4、环境影响评价(EIA): 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6、环境价值: 传统经济学的价值观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也就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没有价值,但这已不适应现在经济的发展。改变传统的环境资源无价的观念和理论,确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和理论,并将环境资源价值加以科学的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7、环境问题: 指人类在驾驭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形成的环境公害。具有阶段性、区域性的特征。 8、环境破坏: 指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环境总资源的破坏。 9、环境管理: 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特别是水、大气和土地),也就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实行控制性的影响,使外界事务按照人们的决策和计划方向进行和发展。 10、环境政策: 政府为解决一定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战略,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指导原则。

环保-名词解释1

1、生态位: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种与其他种的相关的位置 2、种群:同一物种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是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 3、生态平衡(自然平衡):在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平衡,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状态。 4、循环经济: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结合到生产、消费和废物管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5、。清洁生产:联合国定义:为提高生态效率和降低人类及环境风险而对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持续实施的一种综合性、预防性的战略措施中国定义: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6、国家财富::由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四部分组成。 7、ODP:臭氧损耗潜势:为了评估各种臭氧层损耗物质对全球臭氧破坏的相对能力所采用的参数 GWP 8、物种灭绝:一个物种在整个地球上丢失。不可以恢复。物种消失:一个物种在其大部分分布区内丢失,但在个别分布区有存活。 9、生态赤字: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赤字,期待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差值。生态盈余: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盈余,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力减去生态足迹的余数10、有效积温: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11、碳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12、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三化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13、酸沉降:大气中的酸性组分通过降水等方式迁移到地表(湿沉降),或酸组成分在气流的作用下,或者通过重力沉降直接迁移到地表(干沉降) 14、城市热岛效应:由于空气组成成分和下垫面改变等原因,导致太阳段半波反射,反射率、长波辐射、大气温度等均不同与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即随着人口密度,建筑密度有城市内向外逐渐降低,城市气温呈现出由中心向外递减的现象。 15、城市冠层:直接受到下垫面建筑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内部流场结构被该变的地面至建筑屋顶层的大气层。表现为内部分文特征复杂,湍流运动紊乱,风速降低 16、生态衍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17、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质,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稀缺性、整体性、地域性是自然资源的三大基本属性。 18、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空间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

地理湘教版《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和特点。 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太阳系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行星的运动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八大行星基本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结构层次;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教学难点]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八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 【板书】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介绍】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汉语中对“宇宙”两个字的定义么?“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从这个角度来看,宇宙包含了地理学研究的两大视角“空间”和“时间”。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板书】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讲解】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星系”一词。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活动】阅读《探索宇宙》,你能说出一个星空神话的故事吗? 【教师举例】如患难与共的双胞胎兄弟、农神和她的女儿、埃及王后的秀发等,有兴趣

环保常见名词解释

一、环境管理类 1、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2、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按影响的来源分,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按影响效果分,环境影响可分为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按影响性质分,环境影响可分为可恢复影响和不可恢复影响。另外,环境影响还可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地方、区域影响或国家和全球影响,建设阶段影响和运行阶段影响等。 3、环境影响评价(EIA): 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4、环境污染: 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

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5、环境价值: 传统经济学的价值观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没有价值,也就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没有价值,但这已不适应现在经济的发展。改变传统的环境资源无价的观念和理论,确立环境资源有价值的观念和理论,并将环境资源价值加以科学的计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6、环境问题: 指人类在驾驭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形成的环境公害。具有阶段性、区域性的特征。 7、环境管理: 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特别是水、大气和土地),也就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实行控制性的影响,使外界事务按照人们的决策和计划方向进行和发展。 8、环境政策: 政府为解决一定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战略,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指导原则。 9、污染治理: 就是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充分考虑该地区的环境特征,对所有能够影响环境质量的各项因素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措施,并在这些措施的基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2011·沧州高一期末)读下图,完成1~3题。 1.图中代表金星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解析】根据各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可知,①为水星,②为金星,③为火星,④为天王星,⑤为土星。 【答案】 B 2.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 A.行星③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B.行星③轨道和行星④轨道之间 C.行星①轨道和行星②轨道之间 D.行星④轨道和海王星轨道之间 【解析】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答案】 A 3.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A.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B.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

会有生命物质 C.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D.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解析】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会对地球地表温度有较大的影响。因白天气温过高,而使表面无液态水存在,亦不利于生命物质的合成。大气的存在与地球质量和体积有关。 【答案】 B (2011·衡水二中高一期中)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人类对天体的观测和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太阳系中的矮行星定义为“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据此把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据此完成4~5题。 4.2010年1月15日,我国某天文爱好者发现一颗小行星在天空中以每天0.54度的速度快速移动。该小行星在宇宙中的位置应在哪两个行星轨道之间() A.水星和金星B.地球和火星 C.火星和木星D.木星和土星 【解析】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 【答案】 C 5.将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的最主要原因是() A.距离太阳太远 B.不呈圆球状 C.质量和体积太小 D.轨道扁长 【解析】冥王星呈圆球状,公转轨道扁长,与其他绕日行星类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环境 :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 环境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 超城市化” 。 水体自净作用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光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排污交易 :它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指标在市场上交易。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权主义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目前,人们认识到的宇宙是()A.由恒星和星云组成B.可借助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物质 C.由不同形态的物质组成D.由天体系统构成的 2..天体具有的共同特性是()A.发光B.运动C.在同一公转轨道面上D.公转方向一致 3.我们在晴朗的夜空看到的点点繁星,绝大多数是()A.恒星B.星云C.行星D.卫星 4.光年表示() ①天体间的距离单位②光在天体间的运行时间 ③天体间的时间单位④光在一年中通过的距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地球的是()A.总星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 6.在太阳系家族中()A.中心天体是地球B.体积最大的是土星 C.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D.离太阳最远的是海王星 7.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A.太阳B.月球C.水星D.金星 8.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A.太阳B.月球C.火星D.水星 9.太阳系中行星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自转方向相同B.公转方向相同C.轨道半径相同D.公转周期相同10.除地球之外,类地行星还包括()A.水星、火星、土星B.月球、火星、金星 C.水星、金星、火星D.木星、土星、天王星 11太阳系小行星带位于() A.水星和金星之间B.金星和地球之间 C.地球和火星之间D.火星和木星之间 12.地球所处的“安全的宇宙环境”指的是()①太阳系中行星公转轨道近乎于一个平面②自转方向一致 ③宇宙中天体在同一轨道上运动④公转方向一致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13.地球的特殊性是指 A.地球有一个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B.日地距离适中 C.地球有自西向东的公转运动D.地球上存在生命 14.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必需条件是()A.距离、体积、运动B.距离、温度、大气 C.温度、大气、水D.体积、大气、水 15.在下列天体中,能够发出可见光的天体是()A.行星B.恒星C.卫星D.流行体 二、综合题 16.读图1-1-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8 19第1单元第1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 ?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 2. 理解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重点) 3?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重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教材整理1宇宙 阅读教材P2?P5,完成下列问题: 1. 宇宙的含义 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 宇宙的特征 (1) 物质性——天体 ①含义:宇宙中有多种多样的物质,例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 ②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2) 运动性一一天体系统 ①形成: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天体系统。 ②级别 " 地月系 』银河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银—.其 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3.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150亿光年。 正误判断: (1) 太空中的星星、月球和宇宙飞船都是天体。() (2) 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是天体。()

【提示】(1)V星星、月球和宇宙飞船都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第1页

(2) X 在大气层之外的宇宙空间运行的物体才是天体,飞机是在大气层中飞行的,不是天体。 (3) x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时间和空间都是无限的,总星系是指人类目前认识的宇宙。 教材整理2 太阳 阅读教材P6?P8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太阳系 图中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 木星、f 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2. 太阳辐射 (1) 能量来源:太阳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 能量,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 (2) 影响 太阳活动 ⑴分布(填图) (2)重要标志:黑子和耀斑 (3)周期:约11年。 正误判断: (1) 小行星带位于木星轨道和土星轨道之间。()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 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2、生物放大作用: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3、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 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 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5、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 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6、面源污染: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7、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 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8、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 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的光辐射,即紫外 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9、排污交易: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 场买卖。 10、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 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填空题 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 (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碳氢化合物)、(NOx)等。 4、CFCs的全称是(氟氯碳化合物),哈龙的全称是(含溴化合物)。 5、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排放源)、大气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

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 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 (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 [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 ◆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 ◆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 ◆航天器发射路径 ◆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 ◆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 ◆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 ◆氢分子结构图 [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 [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 ◆ 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 ◆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环境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保护法》) 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他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3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提出对策和方案,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制度) 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环保监督机构的设置和其权限的划分。) 6.环境保护法基本制度:是指为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依据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制定的,调整某一类特征或者某一方面环境保护社会关系的,具有重大意义和起主要作用的法律规范的统称。 7.“三同时”制度:指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建设项目,必须依法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工厂建设和三废利用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个、同时投产) 8.征收排污费:是指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环保部门向排污的个体、单位征收费用) 9.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有关征收排污费的对象、范围、标准以及排污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和罚则等规定的总称。 10.限制治理制度:是指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行业、区域和位于特别保护区超标排污的污染源,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规定总称。 11.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所做的规定,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环境中有害物质或者因素的容许浓度所做的规定。 12.土地: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土地,包括:(1)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2)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3)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中国境内所有土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两者以外的未利用土地) 13.土地征收制度: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的推准权限和程序批准,并给农民集体和个人补偿,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 14.水污染:水污染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和其他活动,使污染物或者能量进入水环境,导致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特征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影响水体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15.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向环境排入有毒、有害物质和能量,使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特性改变,导致生活环境或者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进而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者财产损害的现象。 16.环境标准强制性:是指律约束性的技术性法律规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设计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四很少,天文学家错误以为它的体积比地球更大,因此被命名为大行星。然 而,经过几十年的深入探索,天文学家发现它的直径其实只有2300公里, 甚至没有月球那么大。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做出重大的决定,将冥王 星归纳为矮行星,从大行星中做出“降级”处理。这样,太阳系就只剩下 八大行星,而不再是原来的九大行星了。你如何理解行星? 【问题提示】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一般来说 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相对于月球)且近似于圆 球状。 【导学】 1、阅读课本,填写下列出太阳系的各天体名称。 2、八大行星中哪些是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小行星带的位置? 4、彗星轨道什么形状? 5、八大行星的公转规律? 6、月球发光吗?我们为什么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导学提示】 1、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 海王星;i彗星;M小行星带 2、 3、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扁长椭圆轨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哈雷彗 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76年。 5、共面性、同向性、近圆形 6、月球不发光。 月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与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完全一致。 27.32天,同步自转。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问题】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参考教材阅读材料“围绕太阳运行的天 体”及“行星基本数据”表,思考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很普 小组讨论 回答

小结:天体系统,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备课资料: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星系”一词。 2、冥王星:太阳系的“留级生” 冥王星距离太阳十分遥远,因此接收到的太阳光芒十分微弱,就算是面向太阳的地方温度也很低,大概在零下238℃~218℃之间。冥王星的直径仅2300公里,可是公转一周却需要248年。从1930年冥王星被发现到现在,它只绕太阳转了三分之一圈。 从行星到矮行星: 1930年2月18日,美国洛顾尔天文台年仅24岁的天文学家克莱德·汤博第一个发现了冥王星。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它一直与太阳系其他行星并称为“九大行星”。然而,在2006年8月24日布拉格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上,它却被“降级”为矮行星,这是为什么呢? 在冥王星被发现初期,由于距离上太过遥远,人类对于它的了解还是很少,就算是通过大型的天文望远镜,也只能观察到一个小小的光点。天文学家只知道它绕太阳一周大概需要250年的时间,还错误以为它的体积比地球更大,因此被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几十年的深入探索,天文学家发现它的直径其实只有2300公里,甚至没有月球那么大,等人类真正确认冥王星的大小之后,“冥王星是大行星”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且被写进了教科书。 在2006年的国际天文联合会上,天文学家们对于行星下了全新的定义,其标准也更加严格了。为此,国际天文联合会做出重大的决定,将冥王星归纳为矮行星,从大行星中做出“降级”处理。这样,太阳系就只剩下八大行星,而不再是原来的九大行星了。 矮行星:未能清除在近似轨道上的其他小天体。 3、彗星 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约有1600多颗,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扁长轨道,有些是扁长的椭圆轨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彗核由冰物质构成,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形成一条很长的彗尾。彗尾一般长几千万千米,最长可达几亿千米。彗星的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76年。1910年哈雷彗星非常亮,达-3.3等;1986年哈雷彗星很暗,几乎看不到。哈雷彗星下次过近日点为2061年7月28日。大多数彗星在天空中都是由西向东运行。但也有例外,哈雷彗星就从东向西运行的。 4、月相 利用多媒体模拟日、地、月三者相对运动和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周期(注意提示观察月相时的方向)。 师生共同探讨、归纳出月相的规律(如右图)。 上上西西(上弦月在上半夜的西方天窗,月亮的 下下东东(下弦月在下半夜的东方天空,其凸面 5、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如:太阳 6、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质量不大的天体。 7、星云:是由炽热气体和尘埃组成的成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 8、星际物质: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及其稀薄。

常见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常见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常见环境保护名词解释 化学防治用化学药剂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熏蒸剂等来防治作物的病、虫害及杂草危害的方法,称为化学防治。采用方法有浸种、拌种、毒饵、喷粉等。但是,这些化学药剂都直接时人畜有害,施用不当易引起中毒。 化学吸附吸附剂的责面和被吸附物质的分子间,是一种不可逆的类似化学键的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吸附,称为化学吸附,亦称活化吸附或原子吸附。同时由于表面上伴有解离作用,故亦称解离吸附。化学吸附的速度较之物理吸附显著缓慢。 化学处理法 利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处理或回收废水中的溶解物质或 胶体物质,例如: 用中和法中和酸性或碱性废水;用萃取法回收废水中高浓度的酚;用吹脱法除去废水中有害的溶解性气体以及对含有大量病菌的医院及制革工业)废水进行加氯消毒处理等,均称

为此学处理法。 化学需氧量,COD 化学需氧量又称化学耗氧量,简称con 。是利用化学氧化剂 如高锰酸钾)将徘水中可氧化物质(如有机物、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氧化分解,然后根据残留的氮化剂的量计算出氧的消耗量,它和生化需养量(BOD )一样,是表示水质污染度的重要指标。COD 的单位为ppm 或毫克/升,其值越小,说明水质污染程度越轻。COD 的测定方法,不仅有高锰酸钾高温氧化法,也包括高锰酸钾低温氧化法(氧吸收量)和重铬酸钾氧化法。化学需氧量常由于氧化剂的种类、浓度及氧化条件等之不同,对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的氧化率也不相同。因此,在排水中存在有机物的情况下,除非是在间一条件下测定COD ,否则不能进行对比。一般用高锰酸钾高温氧化法,其氧化率为50 ? 60% ,用重铬酸钾氧化法,其氧化率为80?90%。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及河流状况不同,COD 的排放标准均不一致,我国《工业废水排 放试行标准》中规定,工业废水最高容许排放浓度应小于100 毫克/升,但造纸、制革及脱脂棉厂的排水应小于500 毫克/升。日本水质标准规定,COD 的最高容许排放浓度应小 于160 毫克/升(日平均为120 毫克/升)。

环境保护专有名词解释

1、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指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包括生产废水、外排的直接冷却水、超标排放的矿井地下水和与工业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不包括外排的间接冷却水(清污不分流的间接冷却水应计算在内)。 2、直接排入海的:指经企业位于海边的排放口,直接排入海的废水量。直接排放是指废水经过工厂的排污口直接排入海,而未经过城市下水道或其他中间体,也不受其他水体的影响。匠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指各项指标都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外排工业废水量,包括经过处理后外排达标的和未经处理外排达标的两部分。排放标准见GB8978 --1996 。 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百分率。计算公式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100 % 4、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指排放的工业废水中所含汞、锡、六价铬、铅等重金属和砷、挥发酚、氰化物、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一般无机物和有机物等污染物本身的纯重量。它可以通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其中污染物的浓度相乘求得,也可以通过物料衡算或经验计算公式求得。(可参考《工业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系数手册》) 污染物纯重量=污染物的平均浓度x 报告期工业废水排放量 污染物的浓度,均以在企业排放口所测的数字为准(含有一类污染物的废水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出口取样测定),无论测出的浓度是否符合排放标准,均应统计在内。 5、废水治理设施数:指企业用于防治水污染和经处理后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实有设施(包括构筑物)数,以一个废水治理系统为单位统计。附属于设施内的水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已报废的设施不统计在内。 6、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指维持废水治理设施运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能源消耗、设备折旧、设备维修、人员工资、管理费、药剂费及与设施运行有关的其他费用等。 7、工业废水中污染物去除量:是指企业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经过各种水

环境保护应知应会手册

环境保护应知应会手册 (ISO14001:2015) 一、环境保护常用名词解释 1.环境保护:指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反作用,从而制定出控制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措施,以保护环境和造福人民。 2.环境污染:指由于人为的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环境素质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生息的正常条件。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3.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4.环境影响评价(EIA):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5.环保“三同时”: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6.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7.工业“三废”:指废水、废气、废渣。

8.清洁生产:指不断的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材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9.循环经济:指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10.绿色GDP: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为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了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的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的核算指标。 二、环境保护相关专业术语 11.化学需氧量(COD):指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12.生化需氧量(BOD ):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 13.悬浮物(SS):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水中悬浮物含量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指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